吴晓青副部长在2010年全国环保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6:18: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吴晓青副部长在2010年全国环保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吴晓青副部长在2010年全国环保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一篇:吴晓青副部长在2010年全国环保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以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为主题,实施科技兴环保战略,为实现“十一五”环保目标而努力奋斗——吴晓青副部长在2010年全国环保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吴晓青(二○一○年三月二十日)

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2009年全国环保科技工作有很多大事、好事。刚才,我们向获得国家环境保护科技奖的同志们颁了奖。我还要向大家报告两个好消息:一是中国环科院院长孟伟同志光荣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另一个就是国家召开了野外科技工作表彰大会,南京所、华南所以及蔡道基院士等5位专家分别荣获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借此机会,向获奖的同志再一次表示热烈地祝贺,向出席会议的代表表示欢迎,并通过你们向奋战在第一线的广大环保科技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人大政协会议以及全国环保工作会议精神,以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为主题,准确把握当前环保科技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部署2010年工作任务,动员全国环保科技力量,为全面完成“十一五”环保目标而努力奋斗。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我部重要会议精神,增强做好环保科技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和环境保护部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环保科技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做好我们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部党组的要求上来。总的来讲,最近中央和部党组关于环保科技的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将生态环保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培训班上,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作出了三点重要判断:第一,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2009年成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第二,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第三,必须把保持我国经济当前平稳较快发展和为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上下工夫。为此,总书记提出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八点意见,其中重要的一条即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在培训班上分别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加强环境保护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等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是历次报告中涉及环保工作最多的一次。这些都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已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二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当前,环保有四件大事,一是污染源普查,二是环境宏观战略研究,三是“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四是水专项。前三件事均基本结束并分别向国务院进行了汇报。水专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领域最大的科技项目,是破解我国水环境问题的重大举措。2009年12月初,李 克强副总理视察了中国环科院和监测总站,并主持召开环保工作座谈会,强调指出要高度重视环境科技创新。他说,无论是加强环境保护,还是发展环保产业,科技都是重要支撑。要大力加强重大环境问题科技攻关,在基础领域和掌握核心技术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突破,在区域性流域性环境污染、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核与辐射安全防护、应对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循环经济、生态价值评估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最近,周生贤部长说,中国的环保事业正处在大发展的前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科技。因此,在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过程中,必须把环保科技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三是明确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9月,温家宝总理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座谈会,听取了经济、科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了重要指示。第99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在听取“十一五”环保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和污染源普查报告之后,温总理再次提到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李克强副总理在视察环科院和总站时也强调,环保可以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环保产业的发展和环保技术的提升任重道远、大有潜力。要以产业化为目标,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培育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升级提供科技支撑,突破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瓶颈。要健全政府支持、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环保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环保科技体制机制,注重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要开展技术示范,加强政策引导,加快环保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把环境科技转化为环保现实生产力。当前,建立和完善环境标准体系尤为重要,有利于提高污染减排效果,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我们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提高认识,抢抓机遇,实现环保产业大发展,为环保事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是要加快实施水专项。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着力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关键科技问题,突破提高健康水平、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3月15日刘延东国务委员听取了能源环保板块三个科技重大专项汇报,充分肯定了水专项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进展,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她指出,与其他重大专项相比,水专项具有研究覆盖面广、污染源类型多,示范研究周期长、见效慢、配套要求高、实施难度大等鲜明特点,攻关任务很重,需要长抓不懈。下一步,一是要加强专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沟通配合,切实在行政管理和政策引导上形成合力。二是加强统筹规划,推动水专项与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重点治污工程紧密结合,加快关键技术示范推广;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及地方的沟通协调,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和界河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提供科技支撑。三是要积极探索水污染治理新模式,创新企业参与专项实施机制,推动水资源开发循环利用,培育和壮大环保产业。国务院领导的重要讲话,为加快水专项实施步伐指明了方向。

广大环保科技工作者要认真领会和深入落实中央的这些最新要求,认清肩负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大力实施科技兴环保战略,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和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二、2009年全国环保科技工作进展

2009年,全国环保科技工作者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部党组的决策部署,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一是积极推动了环保产业发展。根据温家宝总理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指示精神,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论证,共同拟定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草案。联合中国银行共同举办了中国环保产业发展高峰会,召开了一系列环保产业论坛、展览,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各地纷纷抓住机遇,采取了加快环保产业发展的新举措。浙江省政府发布了加快推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并召开了全省环保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大会。湖南省政府明确了环保装备制造业和环境服务业由环保厅主抓,同时以省政府名义发布了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河南、山东、陕西、四川、云南等地环保部门也抓住机遇,积极谋划环保产业规划,掀起了大发展的热潮。

二是及时调整了水专项实施计划。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水专项及时调整了实施计划,对重点流域和重点地区已有较好工作基础并对扩大内需能够产生直接拉动作用的70项课题加快了实施进度,将企业牵头比例提高到20%,企业参与比例提高到35%。这些项目的提前实施,必将在扩内需保增长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以科技标准政策为引导,增强了内需驱动力。调整了《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发布了9项环境标志产品标准,政府绿色采购产品种类由19类增加到21类,有700余家企业生产的8000多个规格型号的产品列入了清单,使更多的企业享受到了绿色消费的优惠政策和发展机遇。利用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这一平台,正式启动了低碳产品认证工作,初步确定将汽车、家电产品和办公设备等排放温室气体较多的产品种类作为开展低碳产品认证的优先领域,并启动了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会同商务部、科技部加快了传统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步伐,并提出了低碳指标要求。此外,为拉动农村消费需求,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了家电下乡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在实施三大基础性战略性环保工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污染源普查、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水专项是环境保护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环保科技管理部门或是牵头或是参与,团结和带领全国环境科技工作者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在污染源普查中发挥了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污染源普查既是一次重要的国情调查,也是一次重大的科学研究,国家环保公益性项目专门将产排污系数研究作为重点支持方向,相关成果在污染源普查实践中得到直接应用并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广大环保科研人员认真参与制订普查技术方案,积极开发利用普查成果,建立了污染源信息数据库,查清了主要污染物产生、处理和排放情况。这是环保部门目前掌握的最为全面、最为翔实的污染状况基础信息,是一笔宝贵的信息资源和社会财富。2010年1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专门听取了污染源普查的汇报,对普查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是在环境宏观战略研究中发挥了骨干作用。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是总结过去、指导现在、谋划未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中国工程院、环境保护部的共同组织下,集中了中国最精锐的科技力量,包括几十位院士和几百名权威专家,涉及到环境领域的绝大部分科研院所以及很多地方环保部门,前后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深入研究,为全面、系统、协调地解决中国环保问题提出了战略对策,顺利完成了既定任务。这项研究对当前环境形势、环境问题成因分析准确、揭示透彻,提出的对策举措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是提出了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对此,李克强副总理给予充分肯定。

三是在水专项组织实施中发挥了领军作用。水专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领域规格最高、投入最大、人员最多的一次科技攻关活动。在国家和各地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全国近万名环境科研人员,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精心组织,全力以赴,水专项得以顺利启动并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目前,项目和课题立项论证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共启动了32个项目230个课题,占“十一五”拟启动课题数的96.6%。大部分示范工程、配套工程和配套经费得到落实,部分项目和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自实施水专项以来,中央财政已下拨了12.3亿元经费。

(三)面向环境管理需求,为重点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为谋划“十二五”思路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集成水专项、公益性科研专项等项目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流域水污染物、氮氧化物和氨氮控制的技术路线和政策建议等,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直接吸收进规划编制思路。针对火电厂氮氧化物污染防治,发布了技术政策和我国首个燃煤电厂最佳可行技术指南,针对钢铁、火电、造纸等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重点行业,编制完成了25项环保技术规范性文件。同时,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国家“十二五”环保科技发展规划框架。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开展了西藏生态安全和生态补偿战略研究,为青藏高原环保规划编制提供了有力支撑,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二是污染减排科技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环保公益性项目安排的造纸等19项重点行业污染减排课题已经陆续取得阶段性成果,进一步丰富了相关行业总量控制与减排的技术方法。水专项突破了化工、制药、冶金、化纤等行业污染物减排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一批清洁生产示范工程,示范效果良好。全面实施了机动车国三排放标准,发布了摩托车国三排放标准实施方案,提出了国四排放标准实施方案。开展了钢铁烧结等重点行业污染减排技术筛选与评估研究,发布了我国《环境保护技术发展报告》,更新发布了《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目录》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制订了43项适用于污染减排的技术文件。各地也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提高污染减排的科技含量。重庆实施了节能减排科技接力行动,每年安排3000万元支持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技术交流和管理能力提升等。宁夏根据当地特色行业,开展了马铃薯淀粉污染减排关键技术研究,提升了该产业减排技术水平。福建、黑龙江、吉林、海南、青海等地通过实用技术推广示范、推进企业清洁生产等措施,在污染减排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三是在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去年,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污染事件频发,陕西、湖南、河南等地先后发生重金属污染、石油污染等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环保科技工作者在应对这些突发事件过程中,大力弘扬中国环保精神,反应迅速,处置得当,支撑有力,受到了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为举一反三,针对环保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国家在排放标准中强化了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对企业周围的敏感区域提出了环境质量监测和控制的要求。出台了《国家排放标准中水污染物排放监控方案》,有效解决了目前间接排放污染源监管工作中存在的执法依据问题。

(四)完善三大体系,进一步增强了科技创新能力。

各级环保部门继续实施以科技创新、环保标准和环境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环保科技工程,进一步完善了管理体系,增强了创新能力。

一是基本建立了比较合理的环境科技创新体系。环境科研项目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系统部署、重点突出、产出高效、超前布局”的合理格局。国 家环保科研经费投入力度继续加大。2009年,共落实科研经费近10亿元, 与2006年的3000万元相比翻了几十倍。其中公益性科研项目经费1.8亿元,经环境保护部推荐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973等渠道落实科研经费1.5亿元,水专项落实经费6.6亿元。环保直属科研院所、中科院、高校等环境科研力量,形成了团结协作、良性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国家环保科技奖数量在2008年基础上增加了30%,进一步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加强了科研人员诚信管理,对存在不规范问题的单位进行了责任追究。加快了环保科普基地建设进度,评出了两批共12个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得到了有关方面的积极响应。

二是进一步完善了环保标准体系。修订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计划工作程序》、《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备案管理办法》等4项规范性文件。启动了地表水、环境空气、土壤等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去年,新发布了115项国家环保标准,国家环保标准总数已突破1200项。在绩效考评中,标准项目因预算执行规范、成果产出率较高而受到了评估部门的好评。地方环保标准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去年有5项地方标准发布实施,标准备案数达到了48项。北京发布了地方环保标准体系规划,上海实施了环保标准行动计划,黑龙江、山东、广东、天津、陕西、辽宁、福建等加快了地方环保标准制订步伐,进一步完善了符合当地发展水平和环境管理要求的地方标准体系。

三是初步构建了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在发布《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工作,突出了规范化建设和技术引导。制定了《国家环境保护技术评价与示范管理办法》、《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编制指南》等5项管理制度,发布了《环境工程技术分类与命名》等4项环境工程技术规范。针对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问题,集中发布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工程技术规范和最佳可行技术指南。为满足农村环保和重金属污染防治需要,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发布了《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技术规范》。召开了全国造纸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宣贯和污染治理技术交流会,促进了造纸行业污染防治相关工作。批准建设了工业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中心和危废处置(重庆)工程技术中心。在各地的大力配合下,组织对拥有环保设施运营资质的单位进行了专项检查,修订了运营资质审批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行政审批工作。

(五)环境健康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初步进展。

一是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顺利实施。初步建立了环境健康部际协调机制。与卫生部联合举办了“第四届东南亚与东亚国家环境与健康高层会议”,以“大气环境与健康”为主题组织了“第二届中国环境与健康宣传周”活动。黑龙江、广东制定了本省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湖南和云南建立了环境与健康工作协作机制。

二是环境健康调查与研究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淮河流域环境健康调查项目稳步推进。在沿淮四省政府及其环保部门的支持下,会同卫生部完成了对15个重点区县的环境致癌污染物调查,制定了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体系实施方案,并组织进行试点示范。组织近百名专家,分八个调查组对国务院领导批示的环境与健康问题突出地区开展调查。发布了我国首个《国家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名录》,为应对突发环境健康事件提供了技术支持。中日环境健康研修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借鉴国外经验提高我国环境健康管理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扎实起步。提出了环境保护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总体思路,起草了环境保护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强了与国家气候变化归口管理部门的对接与联系,与相关部门加强了沟通与合作,进一步理顺了内部工作关系,明确了职责分工。参加了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并圆满完成了任务,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开展了温室气体与污染物协同控制定量效应研究、低碳经济模型开发及其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应用研究,为我部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提供了初步支撑。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组织开展了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研究,制订了《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宁夏组织开展了全区碳排放情况的摸底调查。

回顾2009年,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这是部党组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各地方各部门大力支持、密切配合的结果,是全国环保科技工作者扎实工作、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环保科技工作距离党中央、国务院和部党组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比如环保科技的整体力量相对还比较弱,基础还不够牢固,对新型环境问题的研究有待加强,环境科研领军人才比较缺乏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在今后通过创造性的工作逐步予以解决。

三、2010年环保科技工作安排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二五”的关键之年。今年环保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按照全国环保工作会议的要求,科学谋划“十二五”工作,继续推进环境科技创新、环保标准体系和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三大环保科技工程,夯实环境健康与气候变化两项基础,不断提高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强化科学决策机制,全面落实科技兴环保战略。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重点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水专项为龙头,全面推进环境科技创新工程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要着重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围绕管理需求,组织精干力量,做好顶层设计,突出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积极谋划推动区域大气、土壤修复和环境基准等重大项目申报工作。二是加强与财政、科技等部门的沟通与对接,争取科研经费稳中有升。三是要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集成与产出,多推出几个精品项目,力争在国家科技奖评选中占有一席之地。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重中之重是抓好水专项。各地要按照国务院领导的指示要求和2010年1月份水专项会议的部署,团结协作,共同组织实施好水专项。关于水专项,我再强调三点:一是要注重流域层面集成,及时总结标志性研究成果,确保“控源减排”阶段目标能够如期实现。二是以国家重点流域水质改善和支撑环境管理为目标,凝练专项的科技需求,编制好今明两年 和“十二五”实施计划。三是要进一步明确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这里,还要特别讲一下重点实验室的创建工作。今年科技创新工程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落实李克强副总理在调研环保工作时的指示精神,力争在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上实现突破。希望各有关单位抓住机遇,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早日建成一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继续做好部级重点实验室的立项审查和监督管理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全民科学素质”环保科普宣传活动,大力推动环保科普基地建设,强化公众的环境意识。

第二,与时俱进,加快实施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工程

进一步提高标准的科学性。科学性是标准的重要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提高标准的科学性,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强环境基准研究。基准不科学,质量标准就无法真实反映客观规律,环境保护就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二是要努力使排放标准与环保目标相衔接。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调整排放标准的控制水平,设置适当的环境准入门槛,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环境质量。三是要大力加强环保标准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的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提高标准的系统性。按照“标准簇”的管理模式,以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为核心,以其他标准为配套,努力构建新时期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污染源监控标准体系和清洁生产标准体系。标准簇是指针对特定环境问题而形成的层次分明、协同支撑、相互配合的一系列环保标准的统称,是环保标准体系建设的集成表现形式。今年要针对SO2、COD、氮氧化物、氨氮、重金属、POPS等重点污染物,制修订相关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监测规范、样品标准、清洁生产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以及环境信息标准,力争实现相关标准成龙配套,不断提高环保标准的系统性。

进一步提高标准的适用性。严把环保标准立项关,对制修订和实施标准项目的必要性进行充分论证,逐步健全符合当前环保实践需求的标准体系。要及时对标准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为修订标准提供依据。加强标准宣传培训,引导社会各界准确理解和执行标准。

第三,以技术政策为统领,深化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

要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就是按照《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要求,全面推进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重点突破就是抓住钢铁、火电、造纸、农村、重金属等重点行业和领域以及政策引导、技术筛选、标准制订等重点环节,力争今年出台铅冶炼、锰冶炼、畜禽养殖等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完成火电厂脱硝、氨法脱硫等工程技术规范,组织编制钢铁、铅冶炼、农村生活污染防治等最佳可行技术指南。

要按照整合资源、明确方向、合理布局的要求,加快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步伐。今年争取在监测、燃煤污染控制、电子废物处理、生活垃圾焚烧和畜禽养殖等领域批准建设8-10个工程技术中心。加强对工程技术中心的管理,建立退出机制。开展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治理科技创新试点,引导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步伐。

加强对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引导。进一步深化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加快已建园区的低碳化改造步伐,力争今年新批准建设8-10个园区,验收3-5个园区。以推进可持续消费、政府绿色采购和环境标志为重点,促进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着力点,全面落实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

积极争取全国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调查专项早日立项。国务院领导同志已有明确指示精神,近期要组织精干力量尽快形成可行性报告,提出实施方案和经费需求,主动向财政部门汇报沟通,争取支持。这是一项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基础性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也涉及全国大多数地方,希望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抓好落实。

继续做好淮河流域环境健康调查。进一步加快工作进度,全面完成流域环境污染状况调查,完善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体系,争取早日向国务院提出结论报告。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省要根据《淮河流域癌症综合防治工作方案》的要求,制定省级和有关县市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并纳入“十二五”环保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监测体系,开展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试点工作。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落实责任、通力合作,力争在阶段性评估中取得好成绩。

要继续夯实环境健康工作基础。逐步建立环境健康信息共享和人才支撑体系,开展环境与健康相关的政策标准研究以及环境与健康的信息分析等工作。各地也要高度重视环境与健康工作,要在机构建设、经费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倾斜和支持,确保环境健康工作顺利推进。

(五)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夯实环保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基础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各级环保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参与、争取主动。近期,可考虑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发布《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按照“夯实基础、立足环保、做大做强”的指导方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发挥环保部门在环评、监测、统计、监管、宣教等方面的部门优势和特色,统筹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协同控制,扩大环保部门在气候变化工作中的影响。

二是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围绕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和减缓三大主题,开展气候变化与环境质量、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温室气体与污染物减排协同控制、低碳经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等方面的研究,重点抓好在研项目的成果产出工作。

三是多措并举加大参与力度。要大力开展温室气体监测和低碳相关试点示范工作,同时积极推进低碳产品认证相关工作。加强环保宣教工作,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做好社区家庭碳排放调查及公众教育项目,并在环保部门有关培训班上开设气候变化相关课程。积极组织相关单位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并做好相关议题的跟踪和研究工作。

(六)抓住机遇,大力推进环保产业发展

环保产业是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实现污染减排目标、提升环保水平的重要技术保障,同时也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各级环保部门要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的自身优势,不断健全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承担综合协调环保产业工作的地方环保部门还要主动协调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统筹指导环保产业的发展。

一是加强产业引导。通过及时发布污染治理规划、技术政策、环保标准,进一步明确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定位、结构布局、重点任务和配套措施。结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规划以及节能环保产业规划的编制工作,今年环境保护部要争取出台环保系统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二是注重政策扶持。环保部门推动环保产业,不是要管理企业、干涉市场,而是要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规范和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积极协调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税收、工商等部门,出台鼓励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让企业真正从发展环保产业中得到实惠。

三是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引领作用强的环保产业龙头骨干企业,鼓励环保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增强企业实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四是着力形成一批环保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基地。依托生态工业园区、环保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在特色环保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重点培育建 8 设一批集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工程建设和运营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环保产业集聚区和基地。

(七)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实现环保科技更快发展

认真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十二五”环保规划体系涵盖了20多个规划,今年将全面进入编制和咨询论证阶段。环保科技部门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科研成果、专家智力资源,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好咨询委、科技委的作用,为各项规划编制提供全面的科技支持。要充分吸收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成果,编制好环保科技发展、环保标准和环境健康三个专项规划。各地要结合地域特点,凝练科技需求,充实国家规划,完善地方规划。

积极探索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结合中央事业单位改革和部环评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环保系统的科研院所要进一步优化整合科技资源,真正围绕科研这一中心任务,不断做大做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进一步加大环保科技投入。各地在落实好水专项地方配套经费的同时,还要多渠道增加投入,继续争取地方政府以及科技、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给予更大的支持,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环保科技投入渠道。国办几年前已经转发了科技部和财政部关于设立国家公益性科研专项的文件,希望各地要以此为据,积极争取地方的公益性环保科研计划,加大投入力度。

建设创新型环保科研团队。要抓住编制生态环保人才中长期培养规划的机遇,科学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合理设置优势学科,打造良好的人才梯队。要创新机制,大力培养青年科技骨干,职称评定要对青年科研人员有所倾斜,让更多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同志们!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科技创新未有穷期。让我们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面落实科技兴环保战略,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十一五”环保目标和环保事业长远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万钢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万钢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日期:2011年01月13日

同志们: 这次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总结回顾2009年工作,研究部署2010年工作。昨天,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出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并为获奖者颁奖,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明确提出“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这既是对科技支撑措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也是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刘延东国务委员对这次全国科技工作会议非常重视,专程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过去一年的科技工作,并对今年的工作提出了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央领导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代表科技部做工作报告。

一、2009年科技工作回顾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方、各部门和全国科技界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共克时艰,为保增长、保稳定,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做出了切实贡献,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一)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科技支撑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科技部多次召开党组会和部务会,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措施的落实,组织科技界,会同经济界、产业界,认真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深入研究科技支撑措施,及时向国务院提出建议,使科技支撑措施成为中央一揽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后,各地方、各部门和科技界认真学习,统一思想,积极将《意见》的精神和要求,贯彻落实到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各项工作部署中,使科技创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按照国务院领导的要求,科技部牵头召开了科字口部门(单位)联席会议,研究提出了科技界落实《意见》的共同行动方案。教育部制定了发挥高校科技支撑作用的意见。中国科学院提出了面向企业开放研发资源、组织服务团队等一系列措施。中国工程院拓展了“院士行”等活动。自然基金会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同设立了支持技术创新的联合基金。中国科协在企业深入开展了“讲理想、比贡献”活动。

国务院各部门按照《意见》的分工,积极行动部署。科技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加快了重大专项实施的调整工作,组织对重点任务的专题调研,并积极协调、加强督导。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能源局等重大专项牵头单位,以及《意见》确定的45项任务的牵头单位,积极落实配套支撑条件,加快推动各项任务的启动实施。

各地方也高度重视,把落实《意见》精神和各项措施,作为本省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和重点任务,结合本地的科技、资源和产业优势,运用财税、金融等政策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一些省市专门制定了本地“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

目前,《意见》的各项支撑措施顺利推进,成效明显。1.加快了重大专项实施步伐,取得阶段性成效。

实施重大专项是培育和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举措,也是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按照《意见》要求,对重大专项实施计划进行了调整,加快了已有较好基础、对扩内需能够产生直接作用、近两三年内能够形成进入市场任务的实施进度。2009年民口9个专项共启动2597个项目/课题,安排中央财政经费518亿元,已拨付139.43亿元。专项实施已初显成效,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完成TD-SCDMA增强型试验芯片和设备研发并启动业务应用示范;成功开发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数控重型桥式龙门五轴联动车铣复合机床已进入用户现场装配;90/65纳米12英寸刻蚀机a样机已交用户进行考核验证;新型流感药物“磷酸奥斯他韦”被作为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国家储备药物。2009年11月,刘延东国务委员主持召开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民口)组织实施推进会,对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起到了重要的督促、指导和推动作用。通过各方面努力,重大专项组织实施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行政和技术两条线的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建立了第一行政责任人和专职技术责任人制度。产业联盟和技术标准组织参与机制正在积极推进,企业在实施重大专项中的牵头作用更加突出。凝聚了一批活跃在国内相关领域科研和生产一线、有海外工作学习经历的优秀人才和团队,为专项实施注入了新的活力。

2.加快推广应用了一批先进技术和产品,在“保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方、各部门积极落实《意见》任务,加大先进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863计划、支撑计划和政策引导类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也及时做出调整,对已有工作基础、对重点产业振兴和扩大内需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一批科技项目加大了支持力度。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取得进展。加快了高速列车关键技术及装备的开发,350km/h动车组的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京津、武广高速客运专线开通运行。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取得突破,依托曹妃甸工程建立了洁净钢生产平台,实现了转炉功能的优化组合,每条生产线平均每年节约50万吨标煤。TD手机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全国已有550多万个用户。现代农机装备、粮食丰产工程、食品加工、动植物育种等技术研发、集成和示范推广,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口推广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丰产技术和生产模式,推广面积达1.6亿亩,创造了双季稻平均亩产1355.2公斤、黄淮区小麦玉米两熟平均亩产1770.5公斤的高产纪录。3.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为“调结构”做贡献。

2009年9月,温家宝总理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座谈会,听取了经济、科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了重要指示。科技部积极落实温总理指示精神,按照标本兼治、近期和长远相结合的原则,在积极实施扩内需、保增长的科技支撑措施同时,着眼于结构调整和长远发展,加大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一是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在新能源领域,解决了风电机组整机自主设计和关键零部件瓶颈技术问题;攻克了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等技术。在电动汽车方面,攻克了大容量铿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取得了“新一代整车控制器”、“两档变速器”等一批成果。在生物医药领域,组织工程皮肤已获得我国第一个产品证书,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成功研制了新型疫苗及抗体药物和蛋白质药物。在节能环保领域,成功研发燃煤电厂双相整流烟气脱硫成套技术与装备。在生物育种领域,转基因水稻已完成相关安全性审批,标志着我国生物育种取得重大进展。

二是启动实施了“十城千辆”、“金太阳”、“十城万盏”等一批科技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对用户实行财政补贴政策,推动了电动汽车、光伏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等产业化进程。电动汽车已在13个城市的公共服务用车领域进行推广应用示范,20个不同类型的纯电动轿车取得产品公告,财政补贴约10亿元。国务院已决定进一步扩大示范应用范围,将示范城市扩大到20个,并选择5个城市开展对个人购买电动汽车进行财政补贴的试点。21个城市开展了半导体照明试点,100多个太阳能工程项目获得国家财政补贴约20亿元。

4.着力满足改善民生的科技需求,为“惠民生”做出切实贡献。

改善民生既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扩大内需、促进内生增长的内在要求。在人口健康、节能减排、公共安全、城镇宜居环境建设等民生领域,重点部署了一批重大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如在世界上率先研制出甲流疫苗,对有效防控甲流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到2009年底,全国接种人数已超过4400万。启动了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约11.6万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围绕73个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开展创新创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成功举办了2009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促进了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增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振兴经济的信心,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了展览,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5.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加大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工程是国务院《意见》中的一项重要措施。科技部联合相关部门出台《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方启动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加快了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步伐,有效地促进了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一是积极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技术创新和研发组织模式。通过试点,引导联盟规范发展,围绕振兴重点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推进联盟构建。目前,国家已认定了数控机床高速精密化、半导体照明等20个联盟,各地方构建的区域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已超过100个。二是建设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服务。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认定工作正在加紧推进。

三是加大创新型企业建设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已达469家,各地方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3000多家,这些企业正在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四是实施了“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帮助企业破解技术难题。各地方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广东实施了“百校千人万企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工程”,甘肃启动实施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百团千人”行动。国家科技计划已安排经费6.4亿元,天津、上海、江苏等14个省市也安排财政专项经费7.67亿元,用于支持科技人员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提出的研发项目。据统计,全国将有10万以上的科技人员深入企业服务。

按照《意见》“今明两年财政科技投入1000亿元,用于各项科技支撑措施的实施”的要求,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在去年科技总预算没有增长的情况下,既保证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又积极调整投入结构,一是重大专项调整出500多亿元,用于支持加快实施的任务;二是调整国家科技计划的预算安排,将2009年和2010年两年预算的80%(约260亿元),用于落实《意见》的相关任务,2009年已落实140亿元左右;三是积极引导各地方加大对《意见》各项任务的财政科技投入。通过上述调整,保证了《意见》各项任务落实的经费投入。(二)科技工作全面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新进展 2009年,科技工作坚持自主创新,全面推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的落实,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2009年,我国内地发表国际科技论文预计突破10万篇,占世界份额接近10%;发明专利申请量有望达到30万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申请22万件,较上年增长13%;专利的大幅增加活跃了技术市场,全国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预计达到2800亿元,较上年增长5%。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重大成果,量子通讯技术取得突破,在合肥建成世界上首个基于量子加密技术的电话网;在世界上第一次获得由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制备的活体小鼠,((Nature》杂志评论称,“中国科学家为克隆成年哺乳动物,开辟了一条全新道路”。前沿技术研究方面攻克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我国首台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天河一号”研制成功,巩固了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方面的国际地位;流化床甲醇制丙烯(FMTP)工业技术开发成功,实现了煤制烯烃技术的突破;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到1109米海底,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实现1000米级载人深潜的国家。

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2009年,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建63个,总数达到320个,其中依托企业的94个;6个国家实验室试点建设工作加紧推进;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建36个,总数达到232家;有26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已验收或正在建设;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达到105个。开通了“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867万份自然科技资源、140TB的科学数据、21.5万种科技图书、1.7万种西文科技期刊以及1.2万台套大型科学仪器的信息实现共享;建成了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生物种质资源库等一批重要实物平台,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2009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预计达到5100万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的达到2200万人。全国R&D人力投入预计达到225万人年,其中研究人员总量达到121万人年。通过“千人计划”,积极推进高端人才引进工作,依托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实验室和高新区等平台,已成功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76名。

科技投入稳步增加。据初步统计,2009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预计达到5700亿元,比2008年增长23%。财政科技投入继续稳步增长,2009年中央财政科技拨款达到1461亿元,较上年增长25.6%。中央财政科技投入极大地带动了地方财政、企业、社会的科技投入,财政科技拨款中,中央和地方的投入比例接近1:1,科技投入的结构正在发生可喜变化。2.自主创新环境明显改善

加大《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贯彻落实力度。研究起草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等,细化和落实《科技进步法》有关配套政策措施。各地方开展了科技进步条例和配套法规制定或修订工作。如厦门市、沈阳市修订通过了科技进步条例,重庆市发布了《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等,在科技投入、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税费减免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初步形成。《科技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制定任务基本完成。截止到目前,国家已制定出台了78项细则,各省市共出台了570多个政策文件,涵盖投入、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人才、科普等各个方面,科技政策逐步向创新政策转变,政策着力点从研发链向创新链拓展。一批政策已经发挥明显成效,如全国已有近一半的省市执行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极大地激励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科技金融迈出实质性步伐。积极推动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重点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联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积极推动设立种子、天使、创新、创投等基金,引导通过贷款担保、信用质押、风险补偿基金等多种方式,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提供不同方式的支持。目前,金融资本在科技领域的放大效应逐步显现,创业风险投资管理资本总量超过1400亿元。特别是创业板的推出,拓展了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渠道。此外,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保险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北京、天津等12个试点城市(区)已经推出了14个险种,全国实现科技保险风险保额1077亿元,同比增长57%,约有1600家高新技术企业参与了科技保险。高新区等科技园区建设步伐加快。省级高新区升级工作进展顺利,湘潭和泰州两个省级高新区已被批复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使国家高新区总数达到56个。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正式启动。绵阳科技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2008年国家高新区共实现工业增加值1.25万亿元,2009年预计增长巧%以上,占全国比重将超过10%。在汽车、船舶、装备制造等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认定了86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新批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35家,总数达到108家,成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2009年38个国家农业科技园通过了综合验收和认定,园区核心区面积达68万亩,入驻企业3960个,实现总产值1427.8亿元,培训人员超过100万人次,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国际科技合作进入新阶段。科技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政府间科技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与美国签署了《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合作议定书》,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中美两国政府首次共同制定联合研究计划和任务,二是中美两国首次共同出资支持双方产学研合作。启动实施“中欧科技伙伴计划”,标志着中欧科技合作新机制的形成。推出“中非科技伙伴计划”,拓展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

内地与港澳台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2009年香港4所高校的4个实验室,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伙伴实验室,伙伴实验室达9个;内地与澳门在中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领域的科技合作日趋活跃;福建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基地、厦门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推动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科技奖励改革工作迈出了新步伐。全面落实新修订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进一步改革推荐评审机制,完善改进评价指标体系。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成果,对在基层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加大了奖励力度。在营造创新环境和造就创新人才方面,科技奖励的导向性得到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获奖的项目占今年进步奖的36%,4名来自基层的普通工人、农民获奖,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已达14名。

科学技术普及和创新方法工作成效显著。科技部联合中宣部、中国科协等19个部门,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题,成功举办2009年科技活动周。全国共举办各类科技活动3万余项,向基层赠送各类科技资料近3000万份,举办各类科技报告会、讲座、研讨会17000余场(次),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普场馆、基地近2000所,参与公众突破1亿人次。科技列车行、青少年科普创作室等,已经成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科普品牌。先后批复12个省市开展创新方法工作试点,开展了技术创新方法培训和推广工作,累计培训4万余人。科研仪器设备自主创新取得较大进展。3.科技工作统筹协调明显加强。

科字口部门会商机制在国家科技宏观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科字口部门召开6次会商会议,就《科技规划纲要》执行情况评估、重大专项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制定、科技人才队伍培养、科技评价体系与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沟通和协商,加强了工作的衔接。

部省会商机制促进了科技资源的集成和优化配置。科技部与部分省(区、市)建立了部省会商机制,通过部省领导共商共议,准确把握地方发展需求与国家重大科技部署的结合点,统筹配置中央和地方资源,实现上下联动,推动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部际合作取得积极成效。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就科技工作落实知识产权战略进行会商,共同推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与发改委等14个部门联合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行动,与铁道部联合组织实施京沪高速铁路科技专项行动,与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实施道路交通安全科技专项行动,与卫生部等部门联合实施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等,这些专项行动进展顺利。部际合作促进了资源整合,催生了一批面向行业的重大创新成果。4.地方和部门科技工作成效显著。地方科技工作各具特色。一是打造本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江苏以科技创新“八大工程”为重点,加快发展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辽宁举全省之力,建设装备制造业等区域特色产业基地;江西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力争做大做强10个产业;山西整合科技资源,支撑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大连启动生态科技城建设,全力打造高端产业基地。二是加大科技服务能力建设。据统计,目前60%的省市设立了科技平台建设专项资金。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重庆“检测超市”,海南“农业科技110”等已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科技平台服务品牌。三是探索科技金融结合新模式。天津设立了创业风险投资种子资金;北京多家金融服务机构联动,以知识产权质押形式,累计向29家企业发放3.1亿元贷款;湖北率先建立了科技计划企业保荐制度。四是县市科技工作扎实推进。840个县(市)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62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很多省市重视并加强基层科技机构和队伍建设。上海市杨浦区、湖北省武汉市、江苏无锡市等在机构调整中进一步强化了基层科技管理机构的职能和作用。

部门科技工作进展显著。公益行业专项的稳定支持,推动了水利、卫生、农业、气象、环保、质检等11个行业的科技工作,2009年安排487个项目,拨款近10亿元,已累计安排经费50亿元。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积极推进技术改造,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国土资源部在矿产资源综合勘查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技术突破,新增了一批资源靶区。国家广电总局加快下一代电视广播系统的应用示范,已为200万个家庭提供了数字媒体信息服务。同志们: 回顾2009年科技工作,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英明决策的结果;是各地方、各部门大力支持、密切配合的结果;是全国科技界扎实工作、奋力拼搏的结果。我代表科技部,向各有关部门和地方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科技事业付出心血和努力的各级科技管理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奋斗在科技工作第一线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回顾2009年科技工作,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确立。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大力推进下,部省会商推向深入,部际合作不断加强,科技工作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提升。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科技成果快速推广应用,科技能量极大释放;资源整合、开放共享步伐加快,产业基地和科技金融快速发展,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注入活力;高校、研究院所科技人员深入一线,青年科技人员得到成长,企业科技人员担当重任,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科技人员成为经济建设生力军。科技融入了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支撑引领作用得到充分体现,科技事业跨入发展的新时期。我们的体会是: ——融入主战场,意味着科技进步要更加受到经济界的关注,科技必须更加贴近经济、贴近市场,不断拓展工作的新领域、新空间,支撑经济发展。——融入主战场,意味着科技要更多的理解经济运行规律,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要掌握发展规律,超前部署,把握发展环节,创新商业模式,造就人才团队,引领经济发展。

——融入主战场,意味着人民大众对科技的高度期望,必须更加贴近民生,关注民生需求,加强生态环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科技创新,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

——融入主战场,意味着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高,必须进一步创新机制,把发挥人的创造性摆在突出位置,推动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推进科技发展的合力。

——融入主战场,意味着需要更多面向未来的战略技术储备,必须进行前瞻性部署,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知识和技术的供给能力。

二、关于当前形势与2010年科技工作总体思路

做好2010年的各项工作,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认真分析国际形势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深入研究国内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确定科技工作的思路和重点。(一)关于当前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

总体上看,2010年经济科技发展的环境将好于去年,但仍然面临严峻挑战。1.世界范围的结构调整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新变化,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金融危机导致主要经济体需求与供给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资源与市场的争夺不断加剧,世界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围绕气候变化等焦点问题的博弈更加激烈。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会议,既反映出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愿望,又凸显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综合较量。一方面过去发达国家那种以过度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发展国家的发展空间,削除贫困,实现联合国新千年发展目标。气候变化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全球正在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时代,抢占战略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同时,都着眼未来和长远发展,把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积极实施新的科技和人才战略,力争重塑国家竞争优势。谁把握了发展趋势,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

世界范围的结构调整为我国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契机,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机遇稍纵即逝。必须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新科技革命中有所作为,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2.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已经明朗。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投资率偏高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高度依赖扩大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格局难以持续;国内能源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以及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意味着传统的外延式扩张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的后劲和动力不足;人口健康、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环境保护等问题日益突出,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不相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已刻不容缓。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必须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并把科学技术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温家宝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决定民族兴衰和国家命运,要依靠科学技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始终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这赋予了我国科技工作新的历史使命,也将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巨大动力。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加快做出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自主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3.当前我国科技工作面临着诸多新挑战。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科技规划纲要》实施以来,自主创新战略深入人心,国家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结合起来,为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重要的政治保障。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科技工作仍面临诸多的挑战和困难:重大专项全面启动实施,开局良好,同时专项组织的责任体系和顶层设计亟待加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项实施的举国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科技规划纲要》中做出全面部署,一批核心技术得到攻克,同时对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还有待深化,主攻方向需进一步凝练,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还存在壁垒和障碍。企业的创新意识显著增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同时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上还比较薄弱,产学研结合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民生科技工作稳步推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取得新进展,同时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还有差距,支持力度需进一步加大。科技自身实力不断增强,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掌握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同时缺乏世界级的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基础条件和持续创新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地方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同时基层科技工作存在削弱趋势。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发展的环境进一步改善,同时自主创新政策措施需进一步落实,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总之,当前我国科技发展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增强必胜信念,找准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明确主攻方向,努力做好科技发展和改革的各项工作,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二)关于2010年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继续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结构调整、转变方式,更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改善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科技部党组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科技工作的思路和重点。

2010年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科技规划纲要的战略任务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科技支撑措施,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以支撑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民生科技,着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我国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

做好2010年科技工作,必须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科技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科学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企稳向好势头是当前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事关国家发展全局,要进一步落实《意见》的各项任务和支撑措施。同时,着眼长远,全面推进《科技规划纲要》实施,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把促进结构调整和增强科技自身能力结合起来,增强发展的后劲。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是今年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快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的研发以及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同时,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加强技术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强化科技自身能力建设,增强长远发展的积累和后劲。

三是把推动自主创新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培育新的增长点。要提高研发能力,努力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方面和系统配套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产业发展规律,打通关键环节的壁垒和障碍,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四是把科技支撑经济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发展的协调性。科技工作既要把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瓶颈问题作为优先任务,又要运用科学技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是把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结合起来,增强发展的动力。破解科技发展难题,体制机制是关键。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抓住科技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进一步消除制约技术创新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以改革促发展。

三、关于2010年科技工作重点

根据以上思路,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2010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扎实推进重大专项实施,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按照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和刘延东国务委员在重大专项(民口)组织实施推进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市场条件下的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全力推进重大专项的实施。

一是进一步突出重点。继续把扩内需、保增长的任务作为实施的重点,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扎实推进。同时,重大专项涵盖了新能源、信息、生物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众多领域,一方面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超前部署的战略眼光,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加强各关键技术之间的系统集成和产品创新,力争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先进制造等四大板块,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加强应用示范和市场推广,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二是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体系。进一步抓好统筹协调工作,加强专项之间的协调衔接,提高决策和办事效率。充分发挥第一行政责任人和专职技术责任人的作用,保证每个层次都有专人负责。探索地方进一步参与专项实施的机制与模式,做好专项实施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对接工作。加强专项实施的全过程监督评估,逐步实现监督评估工作的制度化。

三是进一步创新实施机制。鼓励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担专项的产品开发和产业化任务,促进产学研用的结合。通过专项实施,培育一批创新意识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形成一批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服务平台。四是做好“十二五”实施计划的编制工作。《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民口)“十二五”发展规划》,将于今年上半年完成制定工作。各专项要结合各自的特点和当前的形势要求,充分听取相关部门和地方的意见,研究制定各专项的“十二五”实施计划,并提出相应的配套政策建议。

(二)强化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工作,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高新技术发展及其产业化工作的重点,放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选择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的方向,加大培育力度,尽快形成产业规模。

一是确定主攻方向。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的系统配套。在推进风能、太阳能技术进步的同时,更加关注并网输配、智能控制等后续环节;在发展煤基/生物质天然气的同时,关注生物脱硫、生物制藻、合成气沼气提纯,以及成套系统;在核能发展的同时,加强安全技术标准和人力资源建设。在强化电动汽车关键部件开发的同时,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型乘用车和大中型客车应用示范及市场推广。在突破以“三网融合”为基础的智能感知网、物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关键技术的同时,推进成套装备开发和标准体系研发应用。数控机床、深海装备、大型飞机、高速列车等要形成完整的功能部件研发和配套能力。

二是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充分利用已有的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强化支持。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和需求,研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打通制约市场培育和产业发展的壁垒和障碍。要关注和研究商业模式创新,制订与之适应配套的政策措施,这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取得市场成效至关重要。三是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的重要载体作用。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为主要任务,强化高新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国家高新区要主动转型,聚焦1一2个产业,促进产业聚集、构建公共平台、推进科技金融、汇聚创新人才,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三)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工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实施的支持力度。突出抓好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创新型企业三大载体建设,着力在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机制和创新服务上下功夫,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发挥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继续探索联盟建设与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产学研用和大中小企业的紧密结合。支持联盟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提高产业共性技术供给能力,支撑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二是增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加强与部门和地方的联动,重点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确定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进行试点示范。支持平台的服务能力建设,突出平台的资源整合与开放服务功能。三是扩大创新型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依托创新型企业,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支持创新型企业的研发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要在行业、区域发展中发挥技术创新的先锋作用和先进技术的辐射作用。四是鼓励有条件的省市开展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继续推进江苏、浙江、安徽技术创新工程试点,推动山东、四川、黑龙江等省市完善试点方案,鼓励试点省市结合优势特色,创造性地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积极引导科技要素和现代生产经营要素在农村一线集聚,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

一是继续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新品种选育,培育现代种业。加强粮食丰产、农机装备等重点领域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加快食品加工、生物质综合利用等重点涉农产业技术进步,培育和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链,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二是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力度。继续推进星火计划、农业成果转化资金、科技富民强县专项的实施,充分发挥特色产业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农村宜居、农村饮水、农民健康等技术的集成开发和推广应用,形成一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模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拉动农村消费需求。

三是推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等专项工作,加强对农民科技合作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的引导,大力发展农村科技创业服务中介机构,加强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加快构建信息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科技创业,提高农村生产组织化水平。

今年的重点任务是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应用,培育壮大种业企业。要通过加强生物育种新技术研发和新品种推广应用,推进种业企业成长壮大。同时要关注产业模式创新,通过技术交易等多种方式,促进高校、研究院所的研究成果向龙头种业企业聚集。通过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推广应用新品种,支持种业企业开展新产品筛选和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

(五)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摆在科技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民生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既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又能有效拉动消费,促进内生增长。

一是加强人口与健康领域科技工作。重点推进重大疾病防治、医疗器械国产化等工作,继续实施全民健康科技行动,重点面向农村、社区基层推广适用诊疗技术和产品,面向公众推广适宜健康的知识和技术。

二是推进公共安全领域科技工作。加快建立食品安全、生产安全、防灾减灾等公共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加强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事故、灾害的检测监测,研究开发保障公共安全急需的仪器、设备及装备,建立公共安全保障和应急技术平台。

三是继续推动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重点加强能源高效转化、建筑节能与节能新材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等技术研发。充分发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示范区)的实验载体和基地作用,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实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加强气候变化机制研究,加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开发。

(六)强化创新基础条件建设,大力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一是继续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支持新兴学科和弱势学科,推动学科交叉,完善学科布局。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在纳米、干细胞、蛋白质、量子调控等领域,加快实施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在关系国家未来发展和战略必争的重点领域,部署一批重大前沿技术研究项目。要特别关注技术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加强对提高产品可靠性、耐久性、精度保证性起深层次作用的结构、疲劳、振动、噪声、摩擦、系统失效机制等规律性、理论性,基础研究。

二是加快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继续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等研究试验基地建设,加强科研仪器设备自我装备能力;进一步完善“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推进科技资源调查工作,加强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等综合实验服务基地建设,引导和支持大型科学仪器、科学数据、科技文献、自然科技资源等向社会开放服务。(七)加强基层科技工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加快培育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强科技资源空间布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根据资源享赋、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和创新环境等不同区域特点,结合城镇化建设,大力支持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是积极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创新要素的流动,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在合肥等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不同区域选择若干城市进一步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不同模式。支持重庆等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试验区建设。继续开展科技支疆和科技援藏工作。

三是切实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加强基层科技工作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国家科技工作和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县(区)市科技管理机构是基层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切实巩固和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夯实基础。

保障县市科技管理机构、人员到位,不断改善其工作环境和条件;加强对县市科技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基层科技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基层科技管理和服务机构的重要桥梁作用,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八)加大人才培养和激励力度,建设科技人才队伍

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把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环境。

一是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统筹项目、人才和基地建设,充分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计划和创新基地建设,加强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和积聚,特别是要为中青年优秀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舞台。二是大力吸引海外优秀人才。继续通过“千人计划”,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落实好相关配套政策,用好人才。

三是加强科技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根据新时期加强科技管理干部能力建设的实际需求,以提升实效为重点,继续开展科技管理干部培训工作,拓宽干部实践锻炼和交流渠道,提高科技管理干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九)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政策落实、机制创新和环境营造是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

一是抓好重点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推动包括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税收政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重点政策的落实。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对政策落实的监测评估,建立长效机制。

二是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政策措施。加强与经济、财税、行业管理等部门的政策协调,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转移、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等新的政策措施。各地方、各部门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和特点,在新体制、新机制、新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在重点政策上先行取得突破,形成示范试点效应。三是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完善公益类院所分类改革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公益科研机构绩效考评,加快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设。加强转制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其行业技术的骨干和引领作用。

四是深入推进科技金融结合。继续深化与金融部门和机构的合作,继续推动扩大信用质押、贷款担保、科技保险等试点工作。加强引导,使更多的金融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完善支持中小企业的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十)扩大科技对外开放,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水平

创新合作方式,深化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使国际科技合作更紧密地融入国家整体外交战略,更紧密地服务于国家自主创新战略。

一是构建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和网络体系。依托国内一流科研机构或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研发中心,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国际合作平台。加强平台与项目的结合,充分发挥平台在对外科技合作中的作用。

二是进一步拓展对外科技合作渠道和方式。继续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走出去”,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开展高水平实质性合作研发,鼓励在互利共赢、合理分享合作研发成果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组织和支持一批与国家科技发展需求密切相关的国际合作项目。将“对俄科技合作专项”模式适时推广到其它国别。

三是完善国际科技合作机制。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国家科技计划等的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有效衔接。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实际需要和特点的组织管理体制,提升国际科技合作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和深化双边、多边国际科技合作,形成领域集中、重点突出、成果明确、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机制。

四是充分利用世博机遇,吸收世界各国先进技术。今年5月,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将第一次在中国上海举行。在国务院世博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科技部、上海市等共同制定和实施了世博科技专项行动,通过长达5年的努力,世博会上将展示和应用新能源、电动汽车、节能建筑、环境保护、智能电网、新一代移动通讯、安全保障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新产品,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科技的创新成果。各参与单位要倍加努力,做好运行保障工作。

另外,世博会也是世界各国科技大比拼的舞台,要组织科技战线,特别是企业的参与,了解各国科技发展的理念和创新成果,做好交流、沟通、学习和引进消化吸收工作。

(十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科技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科技管理的理念、方式,努力提高科技宏观管理水平和科技公共服务能力,推动科学发展。一是加强科技工作的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科技工作的会商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促进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统筹协调,中央和地方科技资源的统筹配置,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的统筹部署,形成目标统一、分工协作的科技工作新格局。二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发展规划、政策引导、环境营造和公共服务等工作上。优化科技计划体系,创新管理方式。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提高行政效率,推进科技管理的法制化进程。加强战略研究和技术预测工作,持续推进创新方法研究和应用,积极推广技术路线图等方法,提升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三是加强科技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项目库、专家库建设,形成科技计划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平台,促进信息的共享共用。完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加强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应用。

今年是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工作的实施年,要将R&D资源清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严把数据质量,确保清查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加强科技评估机构、评估队伍及能力建设,完善评估指标体系,丰富评估方法,使科技评估工作制度化。各省市、各部门要在科技统计、科技评估经费和人员队伍建设方面切实给予保障。

进一步做好科学普及工作;加强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切实加强科技系统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加强科技经费监管,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同志们: 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为“十二五”开局奠定基础的一年。制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是今年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各地方、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结合本地方、本部门发展和改革的实际,部署启动和组织好本地区、本部门“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研究制订工作。

“十二五”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是落实《科技规划纲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也是积极适应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重要时期。目前,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刘延东国务委员的指示,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研究制订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第一,关于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工作思路的考虑。制订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重点考虑“五个坚持”:坚持以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统筹安排科技工作,促进科技与经济更紧密结合;坚持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全面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大力提升科技自身的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依靠制度创新激发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动力;坚持更加开放、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将国际科技合作融入国家外交,实施科技发展国际战略;坚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大自主创新政策支持,实现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战略取向,将努力体现“四方面根本要求”:体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核心作用;体现绿色发展的根本要求,把突破能源、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放在突出位置,让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改善民生的根本要求,把惠及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科技创新的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体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要求,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更加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

第二,关于制订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的部署安排。

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制订工作按照《科技规划纲要》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十二五”科技发展思路专题研究、规划纲要起草等三个阶段安排。其中,《科技规划纲要》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从去年7月启动,将于今年3月完成总体评估报告;“十二五”科技发展思路专题研究去年8月启动,目前已经形成战略研究报告初稿,预计将于今年3月份完成;规划起草工作将于今年3月正式启动,起草过程中,将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争取在年底前完成规划文本的起草工作。

第三,关于制订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的工作机制。

将借鉴《科技规划纲要》编制的成功经验。一是请高层次专家为科技发展思路研究咨询把关,提升规划研究的战略层次;二是面向国务院主要产业、经济、行业部门和各地方,征集事关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三是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吸收各方面研究成果,努力把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研究编制过程变成统一思想、集思广益、凝练共识、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重要过程。

总之,“十二五”科技规划应是积极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环境新变化的五年规划;应是积极应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五年规划;应是全面落实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的五年规划。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规划时,要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式,针对“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的新特点,必须在发展上有新思路,在编制方法上有新突破。同志们: 2010年是国际形势和经济发展最为复杂的一年。对科技工作来说,是充满挑战、充满机遇的一年。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推动我国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谢谢大家!

第三篇:在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抓好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XX年是我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全省科技战线认真贯彻“xxxx”重要思想,全面部署和组织启动科技攻关计划,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各项工作进展较快,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代表省政府向辛勤工作在科技管理战线的同志们表示感谢和慰问。今年是本届政府的最后一年,我们既要完成本届政府的科技工作目标,又要为下一届政府的科技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按照全国科技会议精神和我省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我认为要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积极工作:(一)组织好重点高新技术项目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高新技术是当今世界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也是我国最有希望实现跨越发展的领域。我省发展高新技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重点,加强优势领域的研究开发。一是重点支持能够形成产业化,带来较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有重点的组织科技成果转化。要在信息、光电子、现代中药、新材料和玉米深加工等相关领域选择有前景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大扶持力度,争取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发推动部分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有市场、有效益的高新技术。

同时,要积极争取和参与将在今年全面启动的国家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化的12个示范专项,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安全与电子政务及电子金融、功能基因组与生物芯片、电动汽车、高速磁悬浮列车、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主要农产品深加工、奶业发展、食品安全、节水农业、水污染治理、重要技术标准等。这12个专项中象电动汽车、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主要农产品深加工、节水农业、重要技术标准等,我们是能有所作为的,要积极争取参与和承担国家重大攻关项目,争取我省现在正在实施的科研项目进入国家专项。(二)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的科技工作。最近,*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十五”规划暨首批拟启动重大项目通过了*政府同中国工程院组织的专家论证。建设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是省委、省政府落实“高效益、广就业、可持续”方针,推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迎对进入wto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这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组建了中药材种植等5个重点实验室;启动了人参等12个无公害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了“人参振兴工程”;确立了10户中药企业为*中药现代化示范企业。刚才,我们为首批中药现代化示范企业授了牌。今年,我们要继续抓好我省道地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建立gap标准。按glp标准建设好*中药材种植(养殖)技术研究室、中药化学研究室、组合化学试验室、中药药理研究室和中药质量检测研究室。组织实施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十五”首批重点项目。抓好一批国家一类、二类中药创新药物的开发和一批疗效确切、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传统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三)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调整提供技术支持。去年8月份,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农业科技大会,以省政府名义表彰奖励了全省农业科技战线的先进个人。农业科技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以及“入世”的新形势,结合我省实际,农业科技要重点发展农作物良种技术(例如:杂交大豆大田制种技术等)、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包括长白山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生态环境整治技术(例如:羊草、碱毛草等快速繁育技术等)、农业工程技术(包括节水农业技术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转基因植物培育与产业化技术以及畜牧业优良品种的选育等等,形成国内领先技术优势。

(四)加强信息化应用技术研究。信息化在当今世界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向各个领域广泛渗透,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化对加快改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以及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正发生深刻影响。xx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

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我们要抓住国家重视信息化的机遇,加强信息化应用技术研究。一是加强政府办公应用信息技术研究。二是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应用信息技术研究和推广。科技部将在“十五”期间,专门拿出8亿元资金,整合有关科技资源,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我们要积极参与这一工程研究,为推进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

(五)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的原始性创新工作。入世后,如果我们在技术领域单纯跟踪,将难以越过跨国公司严密的专利壁垒,有可能不断拉大同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最终对发达国家形成技术依赖。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的原始性创新,努力实现科技发展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这是我国新世纪科技发展战略重要指导思想。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培育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基地,形成局部优化的科研环境和优势。要积极申请在我省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支持部分优秀企业的研发中心建设;要支持优势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积极向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委申报项目,争取资金支持,促进我省基础研究工作的开展;设立专项经费,组织实施基本科学数据共享、科研实验设备共用等工作。

二、加强对高新开发区和科技园区的工作指导,积极扩大科技合作领域

长春、*两个高新技术开发区近年来得到较快发展,对全省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长春高新技术开发区XX年末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00多户,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40户,实施高新技术项目300多项。预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75亿元,工业总产值242.5亿元,利税48亿元,分别增长20%左右。*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52户,预计XX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75亿元,同比增长30%。

要继续加强对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作的指导,支持高新区加快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对光电子产业园、软件园和大学科技园等园区建设指导,尽快形成一批科技创新、创业基地。支持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企业,为海外学子回国创业提供服务。我省组团参加的*高交会、深圳高交会,近年来取得较好的成果。要总结经验,利用高交会这个平台,寻求更多的合作与发展机遇。

去年,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公主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这是国家科技部贯彻落实“全国农业科技大会”精神,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要举措。省政府为支持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已将该园区纳入省级开发区管理序列,享受省政府赋予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和《*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开发区建设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若干规定〉的通知》(吉政发〔XX〕10号)所赋予开发区的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科技厅要按照科技部下发的《农业科技

园区指南》和《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以及《*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公主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批复》(吉政函〔XX〕138号),加强对园区建设和发展的指导。

要树立大科技思想,广泛开展省内、省外和国内、国外科技合作,积极拓展国内外科技合作渠道。围绕生态省建设和

“十五”重大工程项目,加强我省同中科院、工程院的合作,加强同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信息交流,建立广泛联系,搭建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平台。我省同清华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开展的省校、省院合作良好。我省生态省总体规划纲要论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规划暨首批拟启动的重大项目论证,在合作院、校的支持下顺利完成。

要加强同友好国家的交流。俄罗斯是同我国有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中央提出要扩大同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有良好的科技基础和一流的科学人才,扩大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促进我省与友好邻邦的科技、经济关系。

三、继续大力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工作

我省的科研院所转制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省蚕研所、粮科院等单位为全省科研院所的转制提供了借鉴经验。总的看,科研院所转制工作平稳,科研队伍稳定。去年,省里将一些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工资缺口纳入财政基数,解除了这些院所离退休人员的后顾之忧。省政府还出台了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企业和从事科技服务活动的政策,对推动科技工作者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起到了促进作用。科研院所转制是大事所趋,要积极面对这项改革工作。不能再抱有等、靠、拖的思想,要认识到越早转制越能掌握主动权。自身发展有困难的院所应该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充分利用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进行联合、合作,科技主管部门要给予支持和帮助。

科技部要求,省属开发类院所转制工作要在XX年全部完成。科技主管部门在加强指导工作的同时,注意搞好调查研究工作,对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解决。关于科研机构离退休人员的待遇问题,徐冠华同志讲,国务院已批准了科技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卫生部联合上报的方案,具体实施办法正在制定中。待国家的具体实施办法下发后,科技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好落实。

在推进科研院所改革的同时,要研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wto规则新的研究开发体系。这是一个新课题,目的是提高我省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转变作风,努力建设一支廉洁高效的科技管理队伍

今年是中央确定的调查研究年和转变作风年。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xx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六次会议精神,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要求,把转变作风和队伍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增强服务意识,克服官僚主义。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管理工作就是要为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科研人员提供优质服务,对科技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管项目、分资金。要提倡敬业精神

,为发展我省科技事业和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这是每一个科技管理工作者的职责。要积极帮助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以及科研人员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项目,争取资金支持,为他们排忧解难。据了解,中科院“十五”的研究经费是140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XX年的研究经费是16亿。因此,我们要加强同科技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委的工作联系,使我们科技工作能够更多地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指导和支持。

加强调查研究,既是加强作风建设的要求,也是做好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科技主管部门要站在全省科技发展的高度,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市场的科技需求,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研情况,有针对地开展科技工作,积极探索科技管理和服务新途径、新方法。

从事科技管理工作的同志,还要加强学习,不断调整工作思路。特别是要加强对高新技术知识和wto有关法规的学习,努力提高为民执政、科学理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科技管理队伍总的看是好的,但是一定要从严治政。一方面,广大干部要提高拒腐防变意识和抵御不正之风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从制度上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要教育干部把主要精力用在工作和事业上。

第四篇:徐祖远副部长在全国海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徐祖远副部长在全国海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6年09月29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交通部今年召开的重要会议之一,部党组很重视,明天上午李盛霖部长还专程参加会议,要亲自来看望大家,并代表部党组作重要讲话。河北省季允石省长也将过来。

会议在河北廊坊召开,河北海事局上周机构升级,选址召开作为祝贺。明年准备把会议放在中部地区四川成都举行。我们每年一次召开的全国水上安全工作会议,从行业上讲,有两个方面,海事监管只是水上交通安全工作的一个环节,不可能也不应该“包打天下”,它不是水上安全管理的全部,但海事工作是水上交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行业、系统上有一个要求,部里考虑务实一点,内容上结合起来,把全国海事工作会议与以前每年例行召开的全国水上交通安全工作会议合并召开,利用海事载体,把全国水上安全工作做好。

下面,我就全国水上交通安全工作讲两点意见。

一、过去一年,全国水上交通安全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刚才,功臣同志作了题为《科学创新,规范管理,提高能力,促进海事工作全面快速协调发展》的工作报告,我完全赞同。自2005年10月全国海事工作会议以来,在国务院和部党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大力支持,经过在座同志们和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全国水上交通安全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是全国海事一家人、水上监管一盘棋的理念深入人心,海事监管的工作合力和作用于水上交通安全的效果逐步显现,管理思路也在调整,“结对子”工作也基本完成。

二是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机构、人员、装备和经费四落实的工作有进展,河南、江西、贵州、四川等地地方海事机构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和分工职责进一步明确,水上安全工作协调机制逐步建立。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针对各自实际,先后出台了本地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安全工作逐步走向法治化。

三是继续坚持“专项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坚持长效管理”的工作思路,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水平、能力稳步提升。

四是规范企业进入市场许可,依法审查并严把安全资质关的意识和工作力度明显加强。

五是加强了应急体系建设,协助地方政府制定并发布了水上搜救应急预案,搜救工作普遍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六是加强廉政建设和纠风力度,及时查处违纪违规行为。河南省交通厅及时查处驻马店等地个别人员违法违规发放船舶证书和船员证书行为,深入整顿、理顺了本省管理体制;江苏省交通厅针对苏州吴江出现的违规设站乱收费问题,及时查处、整改,避免了事态进一步扩大,力度非常大。

各地交通部门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队伍作风有所好转,服务意识有所增强,充分展示了交通是负责任的行业、负责任的部门的良好形象。总之,一年来,在我国外向型经济特点日益明显、水上交通发展迅速的情况下,全国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继续保持总体稳定,重大事故件数和死亡人数同比继续稳中有降,及时、有效地处置了多起重大事故和险情,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及社会的认同和肯定。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全国水上运输船舶共发生事故468件,死亡381人,沉船275艘,直接经济损失4.3亿元,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3%、20%、9.8%、5.6%,四项指标全面下降。

同志们,尽管取得这些成绩殊为不易,值得表扬,但安全管理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居安思危、不懈努力,这既是党中央国务院部党组的殷切期待,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更是我们在面临复杂形势下的客观要求。从全国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宏观层面看,过去一年来工作压力很大,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还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需要我们积极应对、努力解决。一是水上交通安全工作发展依然还不平衡。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在非水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安全管理机构、人员、装备、经费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安全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如贵州谈到的“航道低等级、船舶低质量、船员低素质、监管低手段”问题。二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为了生计和发展需要,在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和必要的安全知识下,参与或从事水上高风险活动的情况依然存在。特别是群众搭乘非客运船舶休闲旅游、农用船非法载客等。三是船员总体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的情况日益凸显。四是在个别地区还时有发生执法主体不清晰、执法程序不规范,执法标准不一致的“三不”现象。极少数执法人员在办理签证、船舶安全检查、体系审核等业务时,还有“吃、拿、卡、要、报”的行为,部门作风和行业风气还需要下功夫继续整顿。五是极端天气现象频繁,次生事故伤亡严重。六是油口进口量非常大,监管隐患不少。七是海事人员素质亟待提高,水平参差不齐。另外,海事内部机关人员与一线人员配备不合理,机关人浮于事。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正是我们抓好水上交通安全工作的重要机遇期,胡锦涛总书记在3月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时就安全生产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安全发展的内涵;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关于“两加强、两提高”的重要批示,以及华建敏国务委员在2006年海上联合搜救演习时的重要讲话,显示出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对水上安全工作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为我们进一步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总之,尽管我们在一年来的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不能懈怠,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争取在“十一五”期间使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科学统筹、创新发展新时期水上交通安全工作

9月4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认识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使我们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充分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切实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温总理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攻坚任务艰巨,对外开放面临新形势。这对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主要原因在于体制机制不完善,特别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只有加快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当前要着重在转变政府职能,防止滥用权力,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三个方面下功夫。特别要加强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领域的监管。改进公共服务,着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这对我们交通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执行力和公信力,既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更是需要在工作实践中贯彻落实的问题。

经过长期实践,我们已经认识到水上交通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初步分析掌握了一些基本规律。可以这样说,正是从系统管理学的观点出发,在对水上交通安全基本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包括实施水监体制改革、开展水上交通安全运输管理年活动、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船舶、重点时段的安全管理,特别是加强了监督管理、推行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安全工作职责分工、督促和协助县乡政府落实责任制。也正是在这样基础上,及时提出并深入实践“全国海事一家人、水上监管一盘棋”新理念,处理好行业的安全管理和海事执法监督关系等等。使得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十五”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的水上交通安全工作才有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成绩。这些思维进化和实践成果本身,就是我们科学统筹、创新发展的上升过程,今后也必将是我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又快又好的水上交通安全服务的发展进程。所以,借此机会,我想重点谈谈如何科学统筹、创新发展新时期水上交通安全工作,供同志们在工作中参考。

一是坚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首先,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特别是海事部门要积极探索和掌握交通安全的规律,重点抓好预防预控,做到有预案有措施有落实,严把安全资格的准入关和安全生产的监督关。全力打造责任链,编织安全网,创新综合治理新方法;其次,根据现行法律法规授权,以及省部协议精神和职责分工,及时、准确、全面行使好各自事权,形成交通行业各相关机构整体的工作合力,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巩固业已形成并不断强化“政府统一领导,交通部门综合管理,海事机构依法监管,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企业安全自律,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水上交通安全长效管理格局和机制。关于综合治理的问题,不仅是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的问题,更是一个源头管理、过程控制,建立长效机制的问题。第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预防预控和综合治理,仍然需要强调重点,兼顾其他,特别是要继续坚持“专项治理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坚持长效管理”的原则,在继续突出“四区一线”水域、“四客一危”船舶的同时,要重视“四季三节”重点时段,要根据不同季节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就全国而言,春季要重点防雾、夏季要重点防台、秋季要重点防火、冬季要重点防风、“五一”、“十一”和春节等三个黄金周是群众集中出行的高峰时段,要重点防止发生群死群伤等重、特大事故;还要加强“四船一链”重要环节监管,也就是要加强船公司、船舶、船员和船长的日常管理,其中船公司是主体、船舶是基础、船员是重点、船长是关键,要将这四者通过安全管理体系这条链条连接在一起。这些都是近年来工作实践中摸索出的规律性认识。

关于安全管理“四船”的问题,表面看是船公司主体的问题,其实与我们管理理念和工作导向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政府和监管部门不能“无事抢着管,有事躲着跑”,不能让“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守法不如违法”的现象在行业中蔓延。要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引导,诚信管理,要让遵纪守法、安全诚信的公司快速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尤其要关注如何处理好中小船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促进其健康发展。

二是继续深化水上交通安全的治理活动。从全国范围看,“四区一线”、“四客一危”、“四船一链”、“四季三节”依然是影响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稳定的重要因素,今年四川广安“3.15”非法渡运事故以及多起客船搁浅和碰撞事故,说明我们工作方向和重点是对的,这些安全隐患不除,水上交通永无安宁之日。对于这些共性的问题,各相关地区、部门要切实抓紧抓好,而在一些地区过去常见的船舶超载、非法载客等情况,尽管经过努力有所好转,但必须防止出现反弹,尤其是要避免发生重特大责任事故。从各个地区看,除了上述共性的问题外,可能还有一些个性化的问题,比如漂流的安全管理问题、游艇的安全管理问题、休闲旅游的安全管理问题等等,对于这些特殊问题,我们要会同有关部门向政府反映,积极提出意见、建议,一方面要纳入规范管理,另一方面要制止不安全行为。

当然,我们现在开展的一些专项整治难度很大,比如渡口渡船安全管理专项整治,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难度比较大,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是否可以研究将渡运纳入公共交通管理,由政府财政予以扶持?资金问题是解决渡运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提高群众渡运安全意识、渡工操作技能和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也同样重要。另外,有些单位认为这几年专项整治太多了。我国当前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水上交通事故隐患还大量存在,为解决突出问题而开展的专项治理在目前情况下还是一个非常重要、有效的手段。实践证明,专项治理对加强水上交通安全工作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无论行业的安全管理,还是海事执法监督,日常的工作,特别是在现场工作本来就是安全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某一项专项治理,无非是在日常工作中更需要大家关注或更侧重于工作的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们的工作常规化程度不高,还是要继续坚持“专项治理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坚持长效管理” 和以治理船公司和船员为主转变为对船公司、船员和海事监管机构共同治理的原则。

我这里,重点讲一下对挂靠船舶的船公司的安全管理问题,本来实施公司化经营会更有利于安全管理,但结果并不完全是这样,一些船公司存在“挂而不管”的现象,一些挂靠船舶也有“靠而不理”的情况,船公司、船舶安全管理流于形式。近年来,挂靠船舶事故有增加的趋势。因此,我们要坚持把好市场准入关和行政许可后的安全监管,对安全管理混乱的企业,要及时处理,该清除出市场的,要予以清除;对那些不能履行安全管理职责的管理公司,尤其是事故频发的公司、船舶,要认真分析原因,实行综合治理。

同志们,各地实际情况确有不同,甚至差异很大,所以,除了部里统一部署的专项治理外,可能还需要你们自行或联合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自选动作”,集中解决本地区或区域性问题。我这里强调一下,海事局领导要深入基层,中层干部也要下基层,探索安全管理的新方法。我希望各地区各部门按月或按季度开展本地区部门安全形势风险评估,通过这种办法,筛选梳理出影响本地区本部门安全形势稳定的重要因素,需要开展集中整治的开展集中整治,甚至联合有关地区和相关部门联合整治;需要在工作中强调或侧重的,要指导、督促下级组织在工作中落实。

三是继续加大水上交通安全投入。各省厅以及地方海事机构要继续认真落实好水上安全管理机构、人员、设备和经费,特别是安全管理经费要及时、足额到位,要会同当地有关部门积极主动向政府汇报,争取得到本级财政预算支持。要按照国务院领导“两加强、两提高”批示的要求,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应急反应能力建设,加快内河巡航搜救一体化建设进度。在经济欠发达、非水网地区,对水上安全管理机构的安全投入应更倾向于提高现场监管能力。要继续开展“结对子”活动,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海事机构要协助政府落实水上交通公共安全投入,特别是加大水上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宣传力度,及时协调处理重大安全事项,对港航业主兴建港口码头开辟航道锚地,要严格按照“三同时”的要求,督促业主配套建设安全管理设施,配备必要的监管手段。

部机关有关部门、部海事局要重点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合力打造一个便捷沟通和及时共享水上交通安全信息平台,提高监管工作效率。

四是规范行为,依法办事,抓好工作落实。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的法规体系既有旧的规定不适应,新的规定不到位,也有新的情况缺规范的问题,总的来看是相对滞后的。所以,首先要及时进行规章制度的立、改、废。对一些上位法要加快修订和促进出台,如《海上交通安全法》、《船员条例》、《防治船舶污染条例》、《海上搜寻救助条例》等等,以更适应形势发展和依法行政的需要。同时,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将好的经验和有效的做法,通过地方立法或出台规范性文件予以固化。其次,对于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跟踪研究,在事权范围内,该介入处理的要介入处理;在事权范围之外的,要及时报告。第三,要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执法行为、标准的一致性,缩小区域同类违章处罚的差异。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着海事制服去从事非海事执法活动,更不能从事规费收取或从事经营性活动。要进一步加快“一卡通”的推广应用,这是“三个海事”的建设需要。第三,要适时检验和不断完善水上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做好与当地政府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接轨工作。特别是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要明确并强化设在当地海事局的海(水)上搜救中心的协调作用。第四,在建立健全法规体系的工作中,要充分保障社会的知情权、群众的参与权,充分调动服务对象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务必使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更好的操作性。第五,开展综合执法改革试点的地区,要处理好执法主体合法、执法人员资格和执法程序合法的问题,防止出现行政执法越位、错位和缺位的情况。

做好水上安全工作,关键靠落实,必须严格按照工作要求,把每个环节和步骤做好做实,才能避免风险积聚乃至发生事故,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部下发了《关于在交通系统开展平安建设的意见》,对水上交通安全工作提出新措施新要求。如何确保能让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各级海事将这些措施要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落到实处呢?我看还是需要借鉴先进的管理方法,建立起一个闭环管理系统。建议各省厅、各级海事机构,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督察活动。采取明查暗访的方式,协助、配合各地各部门将水上交通安全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同时也可以为部里收集和反馈一些重要的基层信息和工作情况。

五是协调关系,优质服务,树立交通良好形象。要在深刻理解“全国海事一家人、水上监管一盘棋”新理念的基础上,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有创新求突破见成效。对目前还存在个别地区与相邻地区执法特别是处罚不一致的情况,收费不统一,少数地区在本辖区内也存在明显的执法尺度不一等问题,请大家回去后查一查、理一理,原则上要按照去年下发的《关于全国海事一家人、水上监管一盘棋的指导意见》去处理。特别是要立即纠正由于收费不统一带来降低标准、异地登记等问题,如果政府降低标准,则放宽了适航要求,安全技术状况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安全隐患就会再次突出,这不是政府应有或者说是应该的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地方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

做好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离不开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社会的支持。要协调好海事部门与其他交通部门关系,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交通部门要注意发挥海事作用,形成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服务社会公共安全的合力。各级交通海事部门要向当地政府多请示多汇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将交通行业的意志转化为地方政府的共识,将交通行业的行为转化为地方政府的行为,把海事监管要求转化为一线船员、监管人员的自觉行动,要把我们的工作变为社会的共识,地方政府的肯定,得到群众的承认,要切实加大宣传交通、宣传海事力度,把宣传交通宣传海事与宣传政府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树立起政府交通部门良好形象。

同志们,再过几天就是国庆假期,会后大家都将忙于组织节前安全工作,希望大家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好。同时,我谨向在座各位,并委托大家,向工作在水上交通安全工作中的广大干部职工表达诚挚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让我们以辛勤的工作和丰硕的成果,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安全,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平安和谐的水上交通安全环境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

第五篇:高鸿宾副部长在全国农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高鸿宾副部长在全国农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02-09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全年农垦工作,分析面临的形势,部署明年重点任务,研究推进农垦科技进步、增强农垦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现代农业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农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昨天,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胜利召开,家宝总理、良玉副总理以及长赋部长作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今年“三农”工作成绩,对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做出了科学阐述和系统部署,对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做出了全面安排。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同志和韩部长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农垦实际全面加以贯彻落实。

关于2012年的农垦工作,伟国同志上午已作安排。下面,我再讲五点意见。

一、正确分析当前形势,科学谋划明年农垦工作

今年以来,全国农垦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加强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呈现出“增长快、运行稳、质量高、效益好”的特点,为全面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开了个好局,实现了开门红。

——农垦经济快速高效增长: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070亿元,增长13.2%,连续九年保持12%以上的增速。全年实现企业利润157.9亿元,比上年增加13.5亿元,增长9.4%。

——保障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粮食总产突破600亿斤大关,达到638亿斤,增产48亿斤,实现连续八年增产;粮食单产达到460公斤,比上年提高近30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0多公斤;棉油糖奶肉蛋等主要农产品数量稳定增加、质量安全可靠。

——示范引领作用有效发挥。农垦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85%,高于全国30多个百分点;全年对农村机械作业面积突破5000万亩,培训农民100万人次以上,输出先进技术近200项,供应良种近10亿公斤,带动农户加入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达11万户。境外农业合作开发达210万亩,农垦“走出去”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

——民生改善呈现新亮点:预计农垦人均纯收入8980元,增长9.1%,连续八年保持8%以上增长速度。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道路、饮水安全、职工居住环境继续改善,危房改造开工44.9万户,竣工25.3万户,场容队貌明显改观,居民小区、小城镇建设成为亮点。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广大干部职工顽强拼搏、真抓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农业部,向工作在垦区一线的农垦系统干部职工致以亲切问候!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农垦发展的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

明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农垦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之年。我们必须全面客观分析国内外形势,科学谋划明年工作,努力推动农垦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总的看,当前农垦发展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不断完善、民生改善力度的不断加大,农垦发展仍将面临重大机遇,并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农垦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从外部经济环境看,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对农垦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特别是将对农垦二、三产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影响。从内部发展现状看,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依靠扩大规模、调整结构的空间在逐步缩小,应对极端天气、抗灾减灾的工作难度在逐步加大;受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农垦企业生产经营风险加大,发展速度和增效能力减弱;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以及垦区发展不平衡、民生建设欠账较多等问题依然存在。

要缓解外部经济环境的压力、激发内部经济运行的活力,农垦系统必须继续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全面发展,把加速科技进步作为重点,不断提高干部的执行力,激发职工的创造力,继续扎实推动垦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特别是要结合各垦区实际,认真分析产业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科学研判宏观经济走向,趋利避害,提前谋划应对措施,做好企业风险防控,抢占工作的主动权,实现农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继续深化和完善农垦改革,不断强化农垦发展的体制机制保证

当前,农垦改革仍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一些领域的改革难度很大、制约因素很多。我们一定要坚定方向,增强信心,加大力度,不断深化和完善农垦各项改革。

改革仍然是促进农垦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各垦区从自身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农垦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具有农垦特点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为促进农垦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垦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一些影响农垦发展的难点问题还没有实质性突破,一些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只能依靠继续深化改革。面对农垦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我们必须坚决克服畏难情绪,克服改革任务已经完成的错误认识,坚定不移地深化农垦改革,把深化改革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放在农垦工作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抓紧抓好,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农垦改革关键要在深化和完善上下功夫。深化和完善农垦改革,必须始终把握几个问题。首先,要把握农垦的基本定位。农垦的基本定位是企业,是国有农业企业,是服务于国家核心利益的战略力量。谋划农垦改革必须强调农垦的企业化、市场化改革取向,强调农垦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要通过改革,构建有利于农垦承担责任、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不断巩固和提升农垦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示范带动现代农业建设的能力。其次,要把握改革有利于农垦做强做大的战略基点。要通过改革,使农垦企业和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使农垦的企业化、组织化、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等优势进一步增强,而不是削弱业已形成的优势,更不是一提农垦改革就是体制下放。要坚决反对改革就是下放的想法和做法。再次,要把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农垦情况极为复杂,各地垦区类型、现行体制、区位条件、职责任务、生产力水平等差异很大,深化改革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改革的具体思路、方式和方法,而不是一刀切、一个模式。要允许和鼓励各垦区、农场在改革上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并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的改革经验和做法。最后,要把握农垦改革的目的在于使职工群众得实惠的根本要求。改革中要切实维护职工群众利益,以充分调动职工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这个问题过去经常讲,今天再特别加以强调,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是因为个别地方和单位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处理好三者关系,在推进改革的具体方式方法上、甚至在改革的思路上出现偏差,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发展和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关键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垦区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定要紧紧抓住职工利益这个核心,切实把改革、发展和稳定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毫不放松地加快发展,积极有效地维护稳定。特别是要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焦点、难点问题,不断理顺各方面的利益和情绪,尽可能减少改革带来的震荡。尤其要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垦区社会管理,努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为促进农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垦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三、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升农垦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和保障能力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推进农业科技改革发展作为明年“三农”工作的重点,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推进农业科技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应该说,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农垦已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农垦农业科技总体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有的垦区对科技重视不够、投入不大、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速度已经滞后于地方。不加快发展,我们的优势就会越来越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示范带动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各垦区一定要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科技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显著增强科技的支撑和引领能力。

突出先行先试,在新技术、新成果的率先应用推广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中央多次强调,要“发挥国有农场运用先进技术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示范作用”。农垦要作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和排头兵,首先要作先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先行者和试验田,率先在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只有比农村应用得早、运用得好,农垦的示范带动作用才能立得住、靠得牢。现在,技术

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一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就可能带动产业革命性的变化。要充分发挥农垦的规模化、组织化和职工素质高的优势,重点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作物和关键环节遴选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开展试验示范,确保农垦在我国农业科技应用中的领先地位。要围绕加强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高产优质技术统筹开展集成应用研究,构建适合农垦农业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特点的技术体系,着力组装配套一批抗灾增产和轻简化节本增效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综合生产能力。

突出机制创新,在推动科技创新应用一体化和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针对农业科技普遍存在的产学研脱节问题,积极探索构建农垦科研、推广、教学机构和企业等创新主体之间联合协作的机制,通过对系统内部科技上中下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合力,系统谋划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核心内容,解决现代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要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加强与社会科研教学单位的研发和推广合作,探索建立农垦与社会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走出一条市场引导科研、科研带动产业、产业振兴经济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路子,促进先进科研成果在农垦企业的吸收与转化。要结合农垦的实际,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既要积极争取财政对公益性推广工作的支持,也要发挥农场和企业等推广主体的积极性,切实加强自身的科技投入。要适应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的新要求,发挥农垦的优势,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型产业。特别是农垦种业要通过资本重组、并购收购等方式整合资源,不断健全种业的研发、推广、应用体系,创新良种扩繁机制,提高技术创新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发挥农垦种业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突出队伍建设,在提高职工科技文化素质、培养职业农工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各垦区必须高度重视对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垦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统筹规划,优先推进。农垦现有的3个省级农业科学研究院、77个地级农科所、800多个农场试验站和7800多名科研工作人员,是我们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必须把他们的作用发挥好、运用好。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着力引进、培养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加大科研投入和支持,加快科技成果创新。要以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为契机,加强农垦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交流和学习培训活动,着力提高人员的技术服务水平。以家庭农场经营者、承包大户、农机手等为重点,以“阳光工程”、“科技之冬”、“农广校”和“职业技能培训”等为手段,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逐步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工。

四、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实现垦区工农、城乡协调发展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形势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农垦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三化”,就是要在国家同步推进“三化”的大背景下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探索具有农垦特点的“三化”发展道路,实现农垦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农垦正处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发展的升级时期、城镇化发展的爬坡时期,统筹好三者关系,必须统一思想,以农业现代化为根本,以工业化为重点,以城镇化为载体,通过“三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来保持农垦经济的发展速度、体现农垦经济的特色。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始终保持农垦在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领先地位。农业是农垦的主业,是体现农垦保障作用和示范能力的主要领域,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农垦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农垦农业现代化,要以改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大幅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加强农垦大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夯实发展基础,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以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为重点,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步伐,加快促进农垦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幅提高农业效益。要切实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场建设,继续抓好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扩大示范影响,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加快推进垦区工业化,不断壮大农垦企业整体实力。工业化是农垦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垦区工业增长速度较快,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效明显,产品竞争优势和产业主导作用逐渐显现。工业化也是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农垦发展工业必须立足垦区实情,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以现代农业为依托,重点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要以科技创新突破带动产业突破,推进农垦企业由初级产品加工向高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工艺向现代工艺转变,由单一产品向综合利用转变,由低附加值生产向高附加值生产转变,打造一批技术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容量大的优势产品、名牌产品;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大资本运营和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推进对外合作,逐步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和食品企业。有基础、有条件的垦区要继续围绕医药、机械制造等核心产业,加快优势资源积聚,培育新兴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稳步推进垦区城镇化,加快改善职工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城镇化是垦区完善社会事业发展、改善民生的基础,是垦区职工提高生活质量、转变生活方式的有效载体。近几年各垦区千方百计增加投入,积极推进以农场场部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但重建设、轻规划,重硬件、轻软件,产业支撑能力和吸纳辐射能力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城镇化建设不仅仅是“建房盖楼”,要把重点放在改善民生、提高生活质量上。要结合经济区位、资源环境和管理体制的实际,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强化功能、相对集中的原则,以农场场部为重点实现集约发展和要素聚集,走低成本高质量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要在不断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和服务业,注重构建绿色生态环保的城镇化建设机制,完善小城镇的功能,实现垦区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衔接,营造宜居环境。继续深化垦地合作,加强垦区和地方在土地资源方面的合作,推进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增强农垦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融合发展。

五、加强农垦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农垦系统的凝聚力

农垦文化根植于农垦事业的广袤沃土,不但底蕴深厚,而且内涵丰富,在垦荒创业、开拓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农垦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垦区内部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社会各界对农垦的认识和理解各不相同,迫切需要加强农垦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战略上对文化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为推动农垦文化建设、促进农垦文化繁荣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注入了动力。我们一定要顺势而为、趁势而上,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同步推进农垦文化建设,为促进农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推动农垦文化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大力弘扬时代新风。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到垦区改革和发展的各个领域,体现到农垦文化建设各个方面。以弘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为核心,进一步坚定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不断丰富农垦精神内涵,建设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农垦特色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凝聚人心,夯实农垦人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建设共有精神家园。要将文化建设作为农垦的“凝心聚力工程”来抓,用文化包装农垦、宣传农垦、推销农垦,增强垦区广大干部职工对农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文化软实力成为农垦经济发展的硬支撑。

推动农垦文化建设,必须以满足垦区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大力发展农垦公益性文化事业。要积极争取将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纳入国家和地方的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垦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职工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创新文化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职工文化生活。要积极培育企业文化,用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提升产品品牌形象,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要充分挖掘军旅文化、知青文化和农耕文化等资源,探索发展具有农垦特色的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同志们,让我们以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迎难而上,埋头苦干,全力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稳定和民生改善等各项工作,努力开创农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下载吴晓青副部长在2010年全国环保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吴晓青副部长在2010年全国环保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张文康副部长在全国乡村医生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张文康副部长 在全国乡村医生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日)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全国乡村医生教育工作会议”今天开幕了。这次会议是继 1990年全国乡村医生......

    罗平飞副部长在2011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罗平飞副部长在2011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现在召开2011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0......

    副部长在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同志们:经过全体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为期两天的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即将结束了。水利部党组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陈雷部长亲自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陈部......

    在全国县(市)科技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附件2: 在全国县(市)科技工作 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 李学勇 同志们: 经过两天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全国县(市)科技工作会议就要闭幕了!这次会议是在全国上下认真贯彻......

    窦玉沛副部长在2011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窦玉沛副部长在2011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 减灾救灾工作 提高救灾应急水平。加快救灾应急体系建设,推动自然灾害救助四级应急指挥体系项目立项,加强突发自然灾害的......

    徐祖远副部长在全国水运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徐祖远副部长在全国水运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2007年07月09日 同志们: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国水运工作会议今天就要结束了。这次会议是在新的形势下,部党组贯彻胡锦涛总......

    在集团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集团召开科技工作会议,贯彻落实xxx局~年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过去集团的科技工作,表彰在科技战线上取得突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安排部署~年的科技工作任务,号召全集......

    在集团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今天,集团召开科技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局2005年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过去集团的科技工作,表彰在科技战线上取得突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安排部署2005年的科技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