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杰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中期汇报
黄杰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中期汇报
——松滋市黄杰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小组
一、黄杰小学体育课程现状:
黄杰小学现有43个教学班,依据松滋市课程设置标准,全校体育课共计146节次,按照每位体育教师16节课则需要9位专职体育教师,开学初只有七位专职体育教师无法将体育课开齐,由每班数学教师兼代一节体育活动课,实际上这节体育课是被数学老师挤占了,这是在专业师资缺乏的困难中的一种现实抉择。平时体育教师课节多忙于应付,每节课都纠结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到教室外很高兴,但是除了玩玩、高兴之外,学了哪些体育健康知识,获得了什么体育技能?还有是否真正激发学生兴趣及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没?等等都要打问号,值得我们反思。黄杰小学作为一所具备现代化设施的学校,有一流的场地、一流的专业体育师资,期中后又增加了两位专业教练,这么多有利条件,只有整合这些资源开展体育课程改革改革,这样才能突破目前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瓶颈,实现体育课程校本化,创黄杰小学特色。
二、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 我校将通过体育课程改革,不仅解决体育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促进教师思考为什么这样教?关键是通过改革整合师资资源,打造职业化、学习型体育师资团队。通过改革整合器材、场地等硬件资源,将其功能最大化,从而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通过改革,将大课间、运动会与平时的体育教学有机整合。通过改革将黄杰小学运动会办成水平极高的赛事。通过改革将黄杰小学体育工作产业化、市场化。真正体现师生共同成长,教师、学生、学校三方受益。
三、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形式及具体措施
本改革由蔡文雄教研员设计,他从学校场地到器材到师资,在黄杰小学开学前就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开学后一直蹲点黄杰小学。蔡老师这项改革主要借助于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经验,将学生走班教学变成教师单元计划的走班教学。
首先根据黄杰小学年级格局,整合成底、中、高三个水平,将课程内容打包、教学内容模板化、教材立体化。然后,体育教师根据自身特点确定主教什么兼教什么。再根据课程内容、师资情况、班级格局,将班级分三个水平打包分组,目前我们分成9个组一二年级四个组,三四年级三个组,五六年级两个组,分组编上序号。根据单元教学计划确定循环周期。一个单元教学计划完成,该内容考核相应结束。每个单元教学计划结束,将学生的阶段性体育学习及时量化并录入电脑评价库,这样准确、及时的反映学生体育学习的状态,真正将学习、考核做细、做实。体育组将建立学生体育考核评价库,记录他在黄杰小学六年的体质与体育情况。一个单元计划结束,教师走班一次,假如是一二年级水平一,一月一个单元计划结束,四月就要循环四次,这样水平一的所有体育教师教完所有水平一的学生也就是一二年级的学生,每个学生受到四个专业体育教师体育技能的专业指导。正是因为这项改革各个体育教师主教兼教各不相同,场地、器材也可以充分利用,所以将师资资源,场地、器材资源功能最大化。学生接受的是更加专业化的体育教育,在校六年随着兴趣的提升逐渐成为专业运动员,也会掌握终身的健身技能。
这项改革除了授课方式发生变革,学生评价变革,还思考将体育教学与大课间、运动会有机整合,让这两项重要的健身时段、比赛,成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基本设想是体育课平时上什么大课间就练什么,运动会就赛什么。首届黄杰小学师生迎新运动会的项目就是围绕课改内容设计的。比如点球大战、沙包掷准等等学生赛前体育课就是训练这些内容,学生兴趣浓,运动会同样赛这些项目,这样赛事与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通过蔡老师十月份以来的辛苦工作,体育教师的课程理念发生的重大转变,由以前的听众转变成实验者、执行者,平时教学已经渗透了课改理念,有力的推动了这项课改。张彦云老师期中前就已经组建了排球队,杨华老师自从足球教练培训回来就开始在三、四、五年级组建松滋首支足球队,学生两球队报名踊跃、参训积极,已成为黄杰小学靓丽的风景。
目前为止,体育课程改革做了以下工作:
1、十月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动、宣传。
2、体育教师的分工,确定主教什么兼教什么。
3、十一月份确定三个水平段,将课程打包,初步制定单元计划框架。
4、十二月份充实单元计划、完成一半的课时计划。
5、元月份完成课时计划,编制成册。教务室配套调整课表。
6、2015年春正式启动。
四、主要的困惑
黄杰小学体育组一班人在蔡老师及学校教务室的领导下开展的这项改革,虽然辛苦但幸福着,这项改革将是松滋课程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体育学科也必将成为黄杰小学最具特色的学科。目前黄杰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处于关键期,希望局领导给予政策支持,我校的器材除去市运会的器材几乎为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望领导给予关注。我们的改革都是基于目前的班级格局,如果班级数增加到45个班、48个班,将缺两到三个体育专职教师,请领导提前考虑。第三我们的课程改革属于校内课程改革,还希望教育局完善课程改革制度建设,巩固课程改革成果、奖励课程改革先进。
第二篇: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2008年以来,在全县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我校教师积极学习实践,转眼间已经第四个年头。在教育局和教委的正确领导下,课程改革现已步入正规,正向成熟迈进。现就我校课程改革做如下汇报:
一、我校的做法
本学期初,我校根据上学期改革程度制定了本期的计划,也确立了本期的目标。本学期我们要全面实现“一师一风格”。在第一轮的研讨课中发现,我校老师改革皮毛化。教师未能彻底改变照抄学案的弊病;未能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未能完全展现出自己的风格。对这些问题,我们只是讨论了,但没能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时过不久,机遇来了。我们全员有幸去皇甫学校学习一天。回来之后,教师反响很大,改变也很大。经过一番思考,我发现我校在前面提出的“六字法”即细、实、活、督、研、学,模式中,学校管理方面的因素太多。经过反复调研、思考、揣摩,我校新的模式诞生了。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校的课程改革124模式。1即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预习,预习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能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预习做铺垫,新的模式就不能操作。2即两个重点:①学生必须掌握本课重点。以一般语文课文第一课时为例,学生就必须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会划分课文段落。②必须突破难点。4即四个改变。①改变照抄学案。学案就是我们教师手中的教案与作业
设计。我觉着,教案的设计应与自己的模式配套,否则教案就成了一个摆设,只是一种任务罢了。②改变盲目模仿。部分教师在改革中,通过学习之后,就完全模仿这种模式。这样就扼杀了自己的风格,也忽略了所带学生的情况。③改变“满堂问”的陋习。最先的“填鸭式”教学也可以称为“满堂灌”,我觉得满堂问和满堂灌有很多相似之处。教师在教学中应严格遵循20+20或30+10的有效模式。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要尽一切努力培养学生我要学、我想学、我会学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平时的教导和有效的课堂模式来逐步实现。124模式操作性强,对改革中存在问题抓的准,能有效提高我校的新课程改革进程。
二、课改成功的经验
1、典型带动,全面提高
教师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方法,也取得了不少经验。但是,观看别人的课堂操作模式,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可以与别人产生共鸣、可以有效的激发其他老师。让改革有成效的教师讲师范课,可以达到全面提高的良好局面。
2、百花齐放,主题不变
在研讨课听评课中发现,教师的方法五花八门,学到的方法都展现了出来。但是,个别教师在学生对新课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新授。这样,课堂操作就有了一定的阻力。我觉得,无论怎样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这个先决条件不可逾越。否则,教学中用着新方法,但是却走着老路子。
3、教研结合,逐步提高
教指课堂教学,研指研讨。边教边研,教师才能明白自己不足的地方,才能逐步提高,最终创出名字响亮、操作性强的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通过听评课的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听课教师,还可以提高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三、我校在课程改革突现的典型
1、张旭东语文教学三加一展模式
在教学中发现,教师就课本教课本。忽略了语文中很有必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的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长期坚持修辞、阅读、积累的教学。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前提,加入以上三点的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三加:①加入修辞。
教师在所上课文中选择有关修辞的句子,进行讲解。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②加入阅读。
阅读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个标志。阅读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字词关和修辞,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文章理解水平。无论是学生基础发展还是能力发展,阅读教学都是首当其冲的。
③加入积累。
教学中,可以每天让学生积累名言名句、名词佳句、谚语、歇后语等。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就会芝麻开花---节
节高。
一展:即展示,教师将学生自己在课前自学的知识通过习题形式展示出来,达到未教先掌握。在课堂中加上小组比赛,学生积极性很高。
2、马伟强语文教学二段七步模式
第一段:整体感知
分四步:①导入。
②试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③出示教学目标,明白任务。
④出示自学指导。
第二段:深化理解
分三步:①抓住关键,细读课文。
②精读课文,深化提高。
③达标测试,检查效果。
3、胡君数学教学2+2模式
一是:基础+技能
以自学为前提,出题解答,总结讨论,掌握基础知识和做题技巧。此段为20分钟,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讲解,让学生掌握做题方法和技巧。
二是:拓展+展示
通过习题训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拔高练习,拓展学生知识面。教学中可采用兵教兵方式全面提高。
新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学校:马峡镇大岭小学
汇报人:张旭东
第三篇:黄贺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黄贺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自新课标颁布以来,经过兴奋,迷茫,探索,渐悟等诸多丰富体验,我校教师集体在一次次学习实践及论辩中质疑反思,在一次次反思后变革教法。在摸索中艰难前行,在徘徊中体会新课标要求的实践把握之难。大体说来,我校的课改工作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更新观念,了解理论,尝试实践。
这一阶段,可以看作是课改的准备阶段。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区教研室和当时的镇教委的部署和指导下,我校组织教师,利用有限的信息渠道收集信息,组织教师扎实学习讨论了新课改的重要意义及新课标的中心内容,结合观摩教学反复讨论,对如何进行探索改革形成一定共识,就是要像新课标所说的,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教师角色要实现由演向导的转变。
2002年9月,我校为每位任课老师配发了一本自己所任主课的新课标,为教师自学提供了方便。
当时正值第一轮“快乐教育”实验,在镇教委向课堂教学要质量的口号带动下,学校以特色教育,课堂教学高效化,教研指向课堂等活动为课改主体,并在观摩教学中明确以新课标为指导,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教师思想上开始打破坚冰,课堂教学开始出现很多激励学生,积极评价,组织学生动起来的新方法。部分教师出现严重不适应及抵触情绪。流露不会教了的想法,成了教师共同话题。还有很多老师担忧学生太乱,教学效果太差怎办。有的认为让学生自己探究或展示学习过程,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得不偿失。还有的认为新教法根本无法适应考试等,当然也有不少教师看到了新课标要求的前瞻性,课改的迫切性,学生对课改的热切期待,也看到了新课改是新时期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契机。
为了让各种意见的交汇,矛盾,斗争更外显化,良性化,达到暴露问题,摸清实际情况,激活思维,探索前进,解决疑惑的目标,我校利用教研专题活动、观摩教学、例会理论学习等机会为教师提供机会,促进交流了解,信息共享,观念优胜劣汰。教师集体认识逐渐走出迷雾,观念上对新课标认同感增强。
教师杨亚梅在五年级语文教学中实践创设情境法,让学生有话要说,有情跃动,从快乐教学模式探索上走在了前面。她还率先对“民主议定学法——实践学法——表达感受及收获”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试验,学校对其经验进行了推广。
数学教师屈苟良,在参加小学教育专业大专函授的同时,努力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思想革新,技术革新,把所学先进理论与方法介绍到学校,其生活数学观念,注重动手能力及自学能力培养的方式,积极影响了全校数学教学。2002 年、2003年、2004年连续三年我校在全镇数学竞赛中冲进前三名。数学尖子生突出。
经过这一阶段的工作,在课改的准备上打下了一定基础,主要成效有:
1、初步了解了新课程的体系。明确了新课改对校本课程给予重要地位的目的,理解了教学过程中创生课程,学生自主选择部分课程的价值。充分认识到新课标给予教学的灵活性。
2、初步构建与新课程计划相匹配的教学管理模式。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的展开,首要的任务是建立适合新课程实施管理需要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这是保障新课程实施效果的前提条件和保障条件。根据这样的思路,学校对于相关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梳理,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管理与工作制度,教导处在管理的过程中,也根据教学管理的基本认识,根据进行制度的完善工作,从过程管理到终端管理、从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保障,从实践课程到活动课程都进行了策略性的调整。初步形成了管理的基本格局。
3、形成了以课程标准为基本导向的改革思路。对比新旧大纲精神实质上的区别,深入领会新课标的核心实质,以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观这是我们开展教学改革的所需要的方向、方法、原则和精神方面的指导;对比新旧教材内容和编 排上的差异,深入体会新教材的特点和内涵,以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对比新旧教学过程的不同,深入研究新的教学过程的内在规律,以制定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引导教师强化三个观念:“主体观”、“发展观”、“人才观”。
(1)树立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的“主体观”——学生是教育教学主体,而且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只有抓住“学”这个中心,才能完成“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转化过程。(2)树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观”——从受教育者,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用发展的 观点教育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衡量和要求学生,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健康的发展。
(3)树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人才观”——培养跨世纪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是教育的根 本目的,应该是树立以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最佳结合点为培养目标的人才观。
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通过教研使大家认识到课堂教学应注意“三结合”:
首先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新的教材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做法 必须改变,学生的学法也必须改变,二者的调整和改变只有一致起来,才能达到新课程试验 的目的和要求。其次是“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新的教材更加注意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两者之间的关 系,从注重学科知识体系向注重学生发展方向转化,向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方向转化,教师必须注意和落实 这一转化,才能完成新课程试验规定的任务。第三就是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相结合。新的教学 内容决定了必须有与之相应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选择相结合,才能使教学过程优化。
4、创立以课堂师生互动为基本模式的教学形态。从实验开始,我校各学科就把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作为重点方向,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正确的目的,明确的目标;宽松的环境,和谐的气氛;完善的过程,灵活的方法;恰当的主导,真正的主体;科学的评估,客观的评价。这些评价新课堂教学的节能要求,我校在实施的过程中,把课堂互动作为切入点和实验点,我们认为在长期的传统的教学的禁锢下,学生从教学的被动接受者一跃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动者,极不现实,也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素养储备、技能配备,因此,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形成需要长期的培养过程,“渐入佳境”成为我们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所以在实验的初 期,我们提出让学生动起来的口号,让学生学会说话、学会动手、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学会做课堂的主人、把这些最基础的素养作为学生走入新课堂的前提条件。从实践的效果来看,应该说基本成为全体教师的工作理念,成为走进新课程的基本渠道。广大教师积极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上进行相应的尝试与指导,开展学生的主体性的行为构建活动,建立了多层次的学生活动的平台,为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条件,取得一定的成就。
在创建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上,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的构建是一个发挥各类课程整体优势进行素质教育平台,如果把课堂模式的创建局限于一个学科或者几节实验课,都不足以达到实验的目标的,因此我们尤其注意加强各学科间的横向交流,构建团队的工作意识,不仅是解决教学内容互相衔接配合的技术措施,更加主要的形成教学模式创建的共同的指向,也是培养教学在新课程环境之下的教学模式创建的基本思想,提高教师的教育新素质。
5、创建过程性的教学评价管理体系。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依照新课标的要求,始终关注教学评价与学习评价在课程管理和教学管理中的作用,我们认为教学管理和学习管理的评价在整个课程实施的工作中占有先导性的作用,过程保障性的作用。因此建立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具有促进发展的基本功能的客观的评 价体系,是我们落实课程管理方案的基本要求。根据这样的基本思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了相应评价的管理要求,形成管理的基本形态,教师按照要求和制度适时开展教学与学习评价,把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过程和学习表现都严格地记载下来,成为教师分析学生、认识学生、把握学生的基本渠道;同时借助学生对于教学的评价,构建起多形态的认识教学、发现教学、创设教学的环境,为保证三维目标的实施创造了条件。在创设教与学评价的制度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最关键的是教师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因为作为新课程的实验,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实验的分析的支撑,需要对于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境进行再认识,再发现,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工作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所以教与学的评价是一个最好的平台,也是决定教学优劣的最好的手段。
二、大胆试验,迷茫徘徊,探索前行。
2003年暑期,我校派一名教师代表学校参加了陈仓区教研室举办的第一期新课程标准通识与达标培训,同年秋季,北师大版新教材开始启用,培训过的老师因另有任务,并未担任一年级教学任务,只是作为参谋和助手,部分参与了新教材试用。新教材的使用,如一石投水,加快了课改的节奏。
2004年春季,根据课改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教研室组织我镇全体教师,在工农小学组织了大型观摩教学活动,由教 研室白旭科、赵锦荣、谢宝霞、王天广等老师现场展示教法,尝试解决怎么教的问题。白旭科老师对三年级学生教学《枫桥夜泊》时,始终以导而不牵,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敏锐抓住生情细微动态,巧妙导学,方法大胆,单刀直入,直指学法,是最富价值的的示范。另几位老师也在展示中示范了教学预设中对学生情感,活动水平的设计的理解,对探究学习的领悟。会后的说课活动上,提出了“不要怕乱”,先让学生动起来等观点,激活了课堂教学的变革。
在此情况下,我校开始了多层次的课改工作。
1、落实建立新型评价机制,从班级到科任老师,都建立了学生个人成长记录。注重“扬长”式评价模式推广,摒弃“揭短”式评价。学校对学生的奖励加重了文明学生,进步生,巧思生,特长生的名目和数量。打开学习过程中师生互评,学生自评的渠道,鼓励学生参与到新评价中来。
2、进行系统性学习培训
学校购买了新课标以及导读的指导丛书,做到人手一册,并且要求教研组组长按照以组为单位组织开展学习活动,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二是根据转变教师观念的实际需要,学校购买了新课程通识培训专题光盘,,率先在学校中开展新课程的通识的培训工作,在教师的培训活动中,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学校资源的局限性,努力拓展和充分 利用社会的优势资源,来开展培训工作,结合继续教育工作,组织教师参加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新课程上岗培训等,这些培训工作对于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起到积极的作用,引导教师认识新课程,关注新课程、把握新课程、走进新课程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三是学校为推动教师的观念转变,为新课程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按照新课程的组织要求和改革的基本方向,根据教师的实际,围绕了近二十个专题,组织了六十多篇的文章,提供给各个教研组作为学习的基本材料。保证学习活动逐步深入、切合实际、受到基本效果。
3、在课题研究中,对教研专题的制定,逐步走向具体化,细部化,实用化,以“小,实,准”为原则。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情感趋向,学习困难的关注。
4、关注先进校在教改实践上的成功做法,积极借鉴。每有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学校总是及时组织交流,把部分老师出外听课所得,变为全校收获。
5、积极争取举办公开教学活动的机会,承办了两次镇级课改公开课研讨活动。
6、激励教教师边学习,边变革,边总结,撰写了大量论文,在区省乃至全国有三十余篇获奖。屈苟良老师的教育叙事《五十六朵花》发表在《人民教师》杂志,并获全国“名师杯”征文一等奖。
7、各种教学实验在课堂上展开 “多重实景刺激法”,“尝试教学法”“导学法”,尝试变换座位,探究式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都为教师借鉴模仿,其中来自虢镇小学的语数教学上的很多方法被许多老师教委成功的借鉴。
在此阶段,我校用了两年左右时间在校长聂宝兴主持并承担下进行了合作学习实验。
这一阶段,老师们在行动上大胆,在思想上迷惘困惑。到底课改有无标准,有无现成模本可供借鉴,传统教学方式真的一无是处吗?虽经千辛万苦,千改万改,但教学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教育质量的飞跃迟迟不能见到。怎么办?
三、别开生面走新路,脚踏实地攻时艰。
走过的弯路不白走,吃过的败仗是财富。2008年前后,在区教研室的调整指导下,联系几年的摸索,学校管理层和教师,都体会到了应该把全部精力放到研究和改进学生学习过程,进而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去,而不是套用模仿时髦的新鲜理论,做空空文章。真正吃透学情,咬住学情促学习,围绕学情做文章成为我校课改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1、乐学学法研究与展示活动。乐学模式展示推广活动。
2、作业面批活动。
3、重点教学岗位实验活动。姬家殿观摩活动。
4、早读一对一互诵互检活动。
5、“写规范字,表清楚意”活动。
6、推门听课制度,增强教学透明度,提倡节节课时精品课。
7、加强培优工作。以尖子生带动全体学生。
目前,我校的课改工作进入务实攻坚阶段,我们正在总结得失,调整步伐,以期取得更大成绩。
当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教师的专业化紧迫感与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的矛盾。
在实施新课程的环境之下和当前的教育管理体制中,教师的业务提高的主要渠道是来自继续教育和上岗培训的体制,但是目前这两种体制的都缺乏相应的有效的指导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继续教育的管理缺乏教师的业务教育的过程化、系列化的管理,主要集中于理论上面,缺乏实践意义的指导,有的教育理论纯粹是某些学者的观点,并不具备实践的指导功能;某些业务专题培训,纯粹在于任务性,具有相当突出的盲目性,对于教师在教育教学,根本无法实现实践效应作用。上岗培训虽然具有比较突出的针对性,具有非常明确的主题,但是都是由学者、专家进行,同样缺乏实践性的指导、操作性的关注和预见性的发展。然而目前的新课程的实施的 关键因素在于教师的综合素养和实践的经验的支撑,才能够在实践活动中随机应变,才能够切实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我校的教师结构中,面临着最大的问题是教师虽然具有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愿望,但是缺乏样板的引导和借鉴。这样的现状是目前在学校实施新课程中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要引导教师从通识培训转入实际操作的培训,同时积极筹备发展性的培训,建立全程培训的工作机制;二是应该建立“专家引领、教师选题、关注实际”的培训制度,把教师的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的基本能力;三是要努力发挥新课程实验重点老师的作用,建立定期交流和指导的工作机制,切实通过学科的带头人来解决目前新课程实施中的存在的实际问题;
2、教学研究与课时教学实践的之间的矛盾。
教学研究的活动是构建课堂教学、产生课堂教学设计、形成教学过程的机制。教学研究对于课堂教学有四大支撑作用:一是教学目标的确立作用,内容结构的组织作用,教学方法的优化作用,教学质量的保障作用。它的结果能够对于课时教学形成规范与制约,影响与渗透、构建与保证的作用,从而最大限度上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长期以来,教学研究的先导作用的性质逐渐被模糊了,以致在新课程实施的同时,新的教学研究的团队效应制度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教师自我净化的教学思想的能力减低、团队解决问题的功能 下降,集体发展的意识衰减,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的深入,教学问题与困惑成为实施过程中比较突出的现象,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准备不足以应付教学发展的实际需要,新课标精神把握程度不足以应对新课程的教材的理解与研究,形成了新教材与课时教学的矛盾、新教学与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之间的矛盾。严重地制约了新课程的实施的推进。
我们要求参加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发展主体思想,始终要站在新课程实验的前沿,主动地去探寻课程的实施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其次教师要把提高科研素养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一项基本要素。其三,要有把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观愿望和追求的精神,要深入实际,研究实际,把握问题的焦点,依照教育科学和团队精神来解决问题,没有问题的解决,就不可能有发展的实现。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我们期盼 “专家引领、教师选题、关注实际”的制度,尽早落实。我们愿作为溪流,把我们的晶莹汇入课改的大潮流中。
千河镇黄贺小学
2009-7-5
第四篇: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体会
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体会
富源中心学校 李景旺
体育新课程改革实验已进行了将近一个学期,回顾一学期来的体育课程改革工作,有收获,也有不足之处。为今后继续推动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取得良好的效果,特将我在体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的体会总结如下,请各位专家和实验教师批评指正。
一、新课程标准的优势
1.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首先在指导思想上有了很大突破。旧课程的思想多注重技术技能的培养,而对发展学生的能力强调不够。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2.新课程注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以课堂教学和综合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突出了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4.新课程的评价方法也是这次课改的一个重要方面,突出了评价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注重了过程评价、预先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一份成功感。
5.新教材内容没有按年级排列,有一定的弹性和选择性,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选择和使用时的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的起止点、教学进度的快慢,都遵循学生的实际。改变了过去把教材规定得太死,把教材内容分割得过细的现象。
6.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五个领域目标为依据,使学生增强体能,掌握运动技能,通过及时恰当的评价,让学生从心理方面得到满足,增进心理健康,并通过社会适应让学生走出校门,从生活中学习体育知识,学习锻炼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这样的课程对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新课程标准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1.新课程的宣传力度不够,不能在学校领导、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当中全面铺开。
2.教材内容虽然具有了选择性,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但是各校做法不一,很难交流。
3.新课程标准中的评价要求学期开始有基础成绩,学期末有期末测试(对比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无法对比,如本学期,学期开始时是夏季,而期末是冬季,成绩差异很大,基本无可比性。
三、新课程实验的经验和教训
新课程实验已将近一个学期了,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的收获颇丰。
1.通过集中培训和不断学习,体育教师能很好的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真正认识到体育课程改革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激发了全体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2.通过观摩实验课、评选优质课等活动,涌现出一批课程改革骨干学校和教师,极大地推动了课程改革实验的开展。
3.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体育、健康形成新的认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使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状况得到较大的改善,在体育活动中能主动参与、勇于创新、积极探索。
5.增强了教师进行体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涌现出一大批积极进行课题研究的教师,大部分学校和教师都确立了自己的研究课题。
实验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影响实验开展的不足之处。
1.实验开始前,部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观念理解不深,致使实验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
2.师资力量的不足和教师水平差异,直接影响实验的进程,特别应保证实验教师的数量和素质。
3.教师工作量过大,影响实验工作的开展,大部分教师除去课间操和活动课每周上课22节以上。
4.部分学校不能按课程改革实验要求开齐体育课或变相减少体育课节数,影响改革实验的开展。
四、课程改革培训和实验的建议
1.建议在进行新课程标准培训时,让学校领导参与培训,以便掌握新课程标准要求,大力支持实验工作。
2.培训工作一定要让教师真正掌握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到胸有成竹,信心百倍。
3.在实验过程中,要让教师扎扎实实、实事求是地做好平常的工作,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创出自己的特色,不要模仿别人。
5.实验过程中,要经常总结讨论实验中遇到的情况与问题,使实验工作不断完善。
总之,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是艰苦而复杂的,它需要各实验学校和实验教师之间精诚团结,不断努力,互相学习,加强交流。今后的工作还很艰巨,我们的实验研究之路还很漫长,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扎实工作,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我们的课程改革实验就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五篇:五间小学课程改革汇报材料(xiexiebang推荐)
贴地面步行,创五小特色,建卓越课堂
——五间小学教育重点工作汇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新课改带来的景象,那“贴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舞蹈”便是我们五间小学的步调,今天,我将五间小学教育重点工作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经验和目标完成情况
学校把“一抓、二重、三特”作为主战略,创新落实新课改和卓越课堂建设工作。
一抓,即抓好制度和方案建设
学校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学习和布置课改工作,将课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纳入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考核、奖励性绩效分配中。学校制定了《五间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五间小学新课程改革专项检查实施方案》、《五间小学课程辅助活动方案》。制定了校本教研、集体备课、课程改革检查、教师实施课程辅助活动教学考核、教学常规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各项方案与制度的完善,使我校新课程改革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二重,即重视卓越课堂建设,重视校本培训
一重卓越课堂建设,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卓越课堂”建设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五课”管理制度,建立课堂预设、教学和评价“三位一体”的卓越课堂评价体系。将“卓越课堂”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融入常规校本教研之中。成功申报了《小学数学课堂,运用信息技术开发、运用学生课程资源的研究》课题,积极探索“卓越课堂”数学学科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少讲多练的新型课堂结构。
二重校本培训工作。强化教师新课改理念。我们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
来、蹲下去”战略。从行政到教师,先后到重庆、成都、陕西、北京等地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和研讨活动达60余人次,选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优质课评比、教学技能大赛、课改论文等比赛达40余人次。外出学习教师归来后开展学习情况汇报,及时开展二级培训。积极参加新课程标准、教学模式、骨干教师、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心理辅导员、音乐、体育教师国培、“卓越课堂”建设等各级培训活动。
邀请区教科所的刘扬平、代生兰老师和红专小学片区的骨干教师、学科中心成员到校指导学校的教研活动。此外,学校领导积极随堂听课,校级干部下年级蹲点,督促教师提升新课程执行能力。
三特,即校本教研有特色,学校活动有特色,校本课程有特色
一特:校本教研有特色,教师课改能力得提升
1.“以科研促课改,以课题带课改”。将语文学科的《亲近母语,快乐阅读研究》课题和《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研究》德育课题研讨活动相结合,开展“读诸子经典,明仁爱礼仪,建书香校园”特色学校创建工作。,2.建设有效课堂,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数学课堂以“如何正确掌握讲练度”,“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语文课堂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学实际问题开展课例研讨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岗位大练兵,锤炼扎实的新课改教学技能。学校开展了“我思故我在”新课程改革教师技能大赛,示范课录制活动,“如何正确掌握讲练度”数学片区教学研讨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语文教学主题研讨活动,第八届、第九届新课程改革论文评比等一系列活动,通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竞赛,督促青年教师努力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特,学校活动有特色,学生综合素质得发展
1.课程辅助活动有特色。学校将课程辅助活动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和课程计划,将教师实施课程辅助活动纳入教学考核。将学生参加课程辅助活动结果纳入了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成立了体育、艺术、科技、阅读、演讲、书法等兴趣小组。学校定期开展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展示课程辅助成果。
2.综合实践活动有特色。学校以“四三二”举措开展了走向社会的四项综合实践行动,三项校本实践活动,两项为家人服务活动。四项实践行动,即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缅怀革命先烈;走进社区,开展“保洁护绿”宣传、清扫街道、慰问孤残老人等活动;走进农村,进入五间西瓜蔬菜大棚,参与瓜农的劳作,帮助瓜农采摘西瓜,了解生长习性、区别生熟瓜等,观察蔬菜的生长过程,了解科学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运用;走进大自然,让学生接触、认识、关心、亲近自然,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和习惯,自觉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三项校本实践活动,即是开展“假如我是爸爸、妈妈、老师、校长”等岗位体验模拟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实践体验和能力;结合“2+2”项目计划,开展科技、艺术、体育等学生社团或兴趣小组活动,利用每天下午第二节课和中午时间发掘兴趣潜能,培养个性特长;开展专题教育实践活动,结合学生文明礼仪、法制、安全、国防、心理健康教育等,以学校集体集会和主题班会形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两项为家人服务活动,即是自我服务活动,每学期至少学会一项基本生活技能、自我保护的生存技能和待人接物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每学期至少学会一项为家人服务的技能,养成为家人服务的习惯。
3.大课间活动有特色。学校将大课间活动与“读诸子经典,明仁爱礼仪,建书香校园”特色学校创建相结合,形成了集体朗诵、自编操、技能活动、舞蹈为一体的大课间活动。
三特,校本课程有特色,身边的资源得利用
学校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运用,编制了《安全小常识》、《地方文化》两本富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并将校本教材纳入学校的常规教学中。
二、课改和卓越课堂建设的体验与收获
1、学生变了
交流和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质疑创新等能力大大提高了。
2、教师变了
教师们探究性地研读新课标,正确地发掘新课程的内涵,在评价中不揭短、不挑剔、用发展的、肯定的、差异性的目光看待个性鲜明的孩子们,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营养套餐”。
3、课堂变了
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课堂活起来了。课堂上,教师注重预设,更注重生成。变“被动、单向、接受”为“自主、合作、探究” ;变封闭为开放;变“单一”为“多维”;变“一刀切”为“个性化”。
4、学校变了
校园文化体现了“读诸子经典,明仁爱礼仪”的特色;学习的风气更加浓郁;研究的氛围逐步形成;合作意识逐步强化。
在新课改下,五小师生们屡获殊荣:刘畅等5位学生获永川区级以上科技大赛奖励,王艾文等名3学生获区级技能比赛奖励,洪宇阳、唐宏伟等97名学
生分获市级、区级各类征文大赛奖,蔡冰燕等78名学生分获区级各类奖励。
沈正兰获永川区“小学思品赛课”一等奖,张瑜获语文赛课二等奖,赵娜获赛课三等奖;张瑜获永川区 “第四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全能二等奖,“理想点亮人生”演讲赛二等奖,邓清蓉等36名教师分获市级、区级各类论文大赛奖,彭著仙等28名教师分获市级、区级各类辅导奖。
学校获得了永川区“人文校园”称号,“大课间活动”一等奖、“我思故我在”三等奖、“精彩育人瞬间”一等奖并获重庆市三等奖、重庆市优秀课题组等集体荣誉。这些成绩使我校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也不断提高。
三、课改和卓越课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年龄偏大,对课改理念,新教法理解不够深,老师运用新课堂教学模式还不够熟练,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2.教师对新教材的内涵挖掘不深入,对卓越课堂建设存在畏难情绪。
3.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越来越需要社会的支持和老师的开发研究,而目前社会上相配套的资源十分缺乏,而老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研究,这对实践活动的开展有着较大的束缚。
四、今后的工件思路
1、进一步加强学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2、认真落实“卓越课堂建设”,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3、努力搞好“课外访万家”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
课改和卓越课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课改和卓越课堂建设工作的管理,克服困难,知难而进,开拓创新,把课改和卓越课堂建设工作稳步向前推进。
重庆市永川区五间镇五间小学校
二0一三年四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