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留守儿童PPT结题报告13
“培养寄宿制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结题报告
汇报材料PPT说明稿
“培养寄宿制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系荆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在荆州市教科院、公安县教科所的指导下,由公安县章田寺乡中心学校承担,从2013年4月开始准备,2013年9月向荆州市教科院立项申请,2013年10月获批立项,课题编号为YB2013032。2013年10月开题实施,目前已完成课题的各项预设研究目标和任务。现申请结题,特将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情况报告如下: 1.背景:
我校现有学生756人,寄宿生225人(其中留守儿童198人),寄宿制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我们认识到培养寄宿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是我们农村寄宿制学校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发展的当务之急。如何培养寄宿留守儿童良好的习惯是我校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课题研究的紧迫性。
小学中高段是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一个重要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寄宿制学校的重要职责。严格的管理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不可或缺的条件,有助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习惯培养是寄宿制学校的重要责任——课题研究的重要性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方法和手段。良好的习惯有利于促进人的健康发展——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2.目标与内容
探索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使我校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寄宿留守学生逐步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使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全面提高教师德育理论水平和艺术素养,不断提升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过程与实践
本阶段是具体研究阶段,为了深化课题研究,提高研究的质量和研究水平,以寄宿制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方面采用“四•四•四”方式为学校课题组实施过程。即以“四自”为基点(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立、健康自强),以“四化”为过程(教育管理规范化、生活管理家庭化、活动管理特色化、评价机制个性化),以“四度”为目标(社会的认同程度、管理的科学程度、学生的乐学程度、发展的可持续程度),全
面督导课题的实施。
3.1抓好“四自”——打牢寄宿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基点 3.1.1生活自理——培养学生自主劳动技能
小学生年龄小,在家里缺少生活锻炼,初入校寄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出现很多问题。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在劳动技能活动中体现“生活自理”。
3.1.2学习自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孩子在校寄宿,学习时间增加了,家长对子女学习成绩的期望值随之水涨船高。我校对寄宿留守儿童在学习自主方面的要求有:学生在学习中有自主精神,有自信心,能自主创造,合理安排时间,积极发展特长,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勇于探索进取。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习自主”能力。
3.1.3行为自律——培养寄宿生良好行为习惯
结合学校“好习惯
伴我行”的德育专题,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让学生学会行为自律。有部分学生以往在家庭中养成了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习惯,但在我校寄宿生活的熏陶下,他们开始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
3.1.4健康自强——培养寄宿生生健康心理素质
学生积极锻炼,营养进餐,增强体质,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不害怕。3.3.2突出“四化” ——注重寄宿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过程 3.2.1教育管理规范化
一所学校要吸引学生,除了良好的育人环境、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外,科学、严格、规范的管理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我校在实施寄宿制之初,就将规范管理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坚持“在规范中求发展,在发展中讲规范”,保证学校稳定持续发展。
3.2.2生活管理家庭化
为了让学生住校也能享受到家庭的温馨与幸福,我们采取措施生活上,健康上,感情上的得到保证。
3.2.3活动管理特色化
学校充分发挥现有的教学资源优势,扎实安排好学生的一日活动,学校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好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等,切实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好活动。
3.2.4评价机制个性化
对寄宿生,我们摒弃单一的评价标准采用多变量的动态的考核方案。从学校办学体制
及学生实情出发,采取以下方法:“面向全体、注重知识;注重能力、淡化考试;科学评价、注重激励”。
3.3把握“四度”——明确寄宿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目标
“四度”即社会的认同程度、管理的科学程度、学生的乐学程度、发展的可持续程度。我校以“四度”作为寄宿生行为习惯培养试金石,竭力让学生学得优,住得好,吃得饱,让家长放心,社会满意。4.成效与结论
4.1认识成果
转变了教师观念,强化了养成教育意识,学生认识提高,知道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4.2、理论成果
学校编印了行为养成教育校本课程,供学生行为养成训练课使用,深受学生喜欢。制定并完善了养成教育一系列制度。教师撰写有关论文、教学案例共约70余篇,有20多篇在各级各类论文评选中获奖。
4.3操作成果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出“四·四·四” 寄宿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方法对我们开展寄宿制管理很有指导意义,让我们有了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目标,新途径、新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4.4实践成果
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5.困惑
5.1课题研究中的体会
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我们对寄宿制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普遍认可。实践告诉我们,要想抓好寄宿制管理,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家长的支持是抓好寄宿制管理的前提;严格管理、人性化关怀是抓好寄宿制管理的关键;诚信服务是抓好良好行为习惯的保证
5.2课题今后发展的方向
对寄宿制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已经不能让我们满足于此,这就要求我们继续深入“四·四·四” 寄宿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探索与提炼;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向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人格健全形成倾斜,对于这样研究方向的转变就要求我们更加要注重细节,更加要注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特别是完整而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也要求我们要着手重点开展学生的心理发展研究。
第二篇:留守儿童结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因此出现了“留守儿童”这一现象。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乡,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家人进行照顾的年龄在14岁以下的孩子。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差的体现,既是涉及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存的社会问题,又是关系许多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问题。对留守儿童所表现的不足和缺点,我们只有耐心教育,帮助他们改正不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教会他们如何学习,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成长的人。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将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也有助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质量提高和真正落实。基于此,我们确定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课题,旨在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探索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
1.方案的制定:分析了我校留守儿童现状,参考了国内外课题研究情况,制定了我校课题研究方案。2.研究的重点:由于留守儿童于家庭的不完整和家庭教育主体的弱化,致使他们在生活环境、学习成绩、人身安全、个性心理方面都会产生一系列令人堪忧的问题。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于此,我们确定以下几方面作为研究的重点:(1)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分析(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负面影响(3)留守儿童教育方法的研究
3.原定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实验期定为二年(2013年3月-2014年12月),但是预期研究效果不明显,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还在探索,所以研究期限又增加一年。
三、研究结果: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影响,儿童发展问题和家庭教育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一)弄清了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而,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这同时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与城市相比,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相对要少了很多。
(二)了解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负面影响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致使他们性格内向,表现的不合群。所以,半数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在外打工。从年龄维度看,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或父亲/母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于是养成了孤僻、暴躁的个性。
(三)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1)父母方面
首先,定期联系。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关心子女的近况,坚持做到“四个一”—每周一个电话,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学期与任课教师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其次,转变观念。父母应转变思想,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教育孩子只有努力学好知识,才能有更大的作为。(2)监护人方面
为提高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的家教意识和水平,建议建立留守儿童家教指导站或家长学校,有针对性地开设“临时托管家教知识培训班”,帮助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尤其是老年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注重在与孩子的思想沟通与情感交流中发挥家教作用。2.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建立了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具体做法:(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为给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留守儿童不为学习而学习,课题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专门针对他们的文娱活动,如:培养动手能力的“三小”活动、培养阅读能力的演讲比赛和读书笔记评比活动、文艺表演、诗歌朗诵、伙伴互助活动、以感恩、回报父母、学习为主题的培训等。
(2)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如何培养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培训和研讨。
课题组在做好留守儿童相关工作的同时,按照研究进展,定期组织全校教师开展旨在培养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培训和研讨。培训时,课题组主要就如何培养留守留守儿童的主动学习习惯、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进行讲解,研讨时,先对培训内容进行讨论消化,再总结前期研究工作的得失,提出今后的研究措施。
(3)加强家校沟通,切实解决留守儿童亲情缺失问题,促进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班主任定期与父母取得联系,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暴露问题,要及时处理, 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教育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共同制定教育策略。(4)健全各功能室,发挥育人功能。
为了使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措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题组重视各功能室的建立健全,充分发挥各功能室的育人功能: ①建立心理咨询室
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用心理咨询室一面墙开设留守儿童活动宣传专栏一个,用以粘贴留守儿童活动图片。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选派学校心理咨询老师和优秀班主任制定详细的心理咨询活动规划,每天各班留守儿童轮流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并且各心理辅导老师根据心理辅导的具体情况撰写详细的心理咨询辅导个案,方便对留守儿童进行进一步的跟踪调查。
②建立了图书室 学校共有图书共3000册左右,达到了生均40多册。为了便于老师、同学借阅图书,我校将图书按教师、学生用书进行了分类造册登记。同时,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校在各班设置了图书柜,号召同学们把自己的课外读物收集起来,同时把学校的图书借出一部分,组成班级图书角。对于收集到的图书进行目录登记,把它贴在书柜旁,便于学生查看借阅。为了使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好图书,各班制定了《班级图书借阅制度》,确定了班级图书管理员,对于学生借阅的图书及时做好借阅登记,并认真做好图书的保管工作。③建立了文娱功能室
于此同时,上级主管部门还装备了音美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添置了大量的音体美器材,满足了教育教学需要。学校在开展故事大王、文艺汇演等文体活动时,能够让留守儿童积极参与,使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放松身心。
四、研究的效果及分析:
通过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以及对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周期内研究工作顺利,完成了既定的研究目标任务,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一是促进了我校留守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形成了一套对留守儿童行之有效的学习习惯培养操作模式。三是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使留守儿童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我校在取得上述研究成果的同时,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碰到了不少困惑,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日益增多,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在凸显,毕竟精力有限,光靠学校的教育远远不够,还要依靠社会,家庭的力量。“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单方面就可以处理好的。它既需要我们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更需要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构建立体式综合教育网络, 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 共同完成对孩子们的学业帮助、生活关怀和人格塑造。
五、参考文献:
①《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田景正(《农村教育》2006第6期p15页)。
②《浅谈“留守儿童”教育》林艳(《现代教育科学》2006第4期p13-14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小学心理学》
大安市铁西小学校课题组
2016年03月20日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大安市铁西小学校课题组 2016年03月20日
第三篇:留守儿童习惯培养结题报告
钓渭镇中心小学
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而且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并不断壮大。为此,留守儿童是当今农村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难题,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高度重视,都应用实际行动去研究和解决这一新问题。积极探讨教育方法和经验,让 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沐浴在爱的阳光里,愉快地接受教育,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习惯 培养 关爱 携手
一.研究背景
钓渭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镇级普通小学,现有在校学生500人,其中留守儿童71人,大部分学生来自3公里以外的山区农村家庭。绝大多数家庭主要依靠父母外出务工挣钱来养家糊口。把子女寄养在祖辈﹑父母亲友或远房亲戚家里。这部分孩子我们通常被称为“留守儿童”。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学习和人格表现都明显有别于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由于长时间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孩子从小就得不到父母的呵护照料,生活无规律,性格怪异,学习无人辅导督促。据调查这部分学生中大多数孤独感强,学习习惯差。主要表现在不能主动学习,没有主动看书、预习、阅读的习惯,常违反纪律,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不做家庭作业,逆反心强,做事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以自我为中心,书写差,怕思考问题等。他们在“家”骗第二监护人,在学校骗老师,沾染打架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第二监护人管理不当而离家出走,甚至被拐卖……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弱化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了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棘手的问题。“留守儿童” 现象自然成了一个新的社会话题。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正视留守儿童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从而有效的解决此问 题。鉴于此,我校便议出了新课题——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
二.核心概念界定
留守学生: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随之增长。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学习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这些学生中,有的对学习持消极、被动、厌恶情绪,缺乏学习热情,形成了惧学心理,体现在行为上就是经常拖拉作业,书写马虎,对学习敷衍了事,有的甚至逃学。有的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学习有主动性,但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不注意规范,不遵守基本的学习规律,导致学习上的事倍功半。
三.解决的主要问题
1、了解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和学习习惯上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2、引导留守儿童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使用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并把这种意识和计划内化为自己的自觉化行为,能自如地使这些学习方法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3、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己计划、管理好时间,能够自我约束,合理安排时间,以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
4、促进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心与爱护“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5、根据“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的调查,为改善孩子的家庭教育情况,完善家长和亲子沟通的方式提供正确的依据。
四.研究目标:
1、制定留守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目标。
2、制定出培养留守儿童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具体策略。
3、通过相关培养策略的实施,促进留守儿童的学习感情、学习行为习惯的转变。
对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可使我校的留守儿童达到有计划地学习,善于预习能及时复习,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留心周围事物。并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善于阅读课外书籍,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查阅相关资料等多方面的良好习惯。让我校留守儿童逐渐养成主动学习、大胆回答问题、自觉地课前预习、专心听讲、及时有效地复习、认真书写、阅读能力强、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时间等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总结归纳出我校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稳定和持久的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使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有较大的提高。同时,将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进行提炼总结,形成一套适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培养方法和操作模式。
五.研究内容:
1、留守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与归因研究。
2、影响留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3、留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研究。
4、留守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方法。六.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我校六年级留守儿童。七.研究的主要步骤
1、准备阶段(2016年2月——2016年3月)拟定研究项目,确定研究对象,建立组织,制定实验方案,申报课题。
2、实验阶段(2016年3月——2016年6月)进行现状分析调查,收集数据,积累资料。
3、总结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2月)整理有关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归纳总结研究成果;总结,形成简洁可操作的方法。
八.研究的思路、过程和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1、认真听讲行为习惯的培养
(1)对于根本听不懂的孩子,教师应给他们补课并加强预习。(2)对于自制力差,易受内部、外部干扰而走神的孩子,教师应在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提高自控能力上下功能。
(3)对于缺乏学习兴趣的孩子,教师应在课堂上给孩子表现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
(4)指导孩子记好课堂笔记,大担提问。
2、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认真按时完成作业,是进一步理解巩固消化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环节。
首先对改善孩子不良行为的标准不要定得很高、很严格、很硬性。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有效地控制作业的难易程度和数量的多少,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克服困难,愉快地、自觉地坚持按要求完成作业。教师布置作业时,应注意“两性”:一是目的性,即作业应突出知识点,提倡少而精;二是阶梯性。
3、健康使用网络良好习惯的培养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教室和网络资源,供学生进行网上阅览与学习。教师注意正确引导,让学生逐步养成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学习心理。
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无心学习的现象,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明辨是非,具备上网学习的健康心理。
4、家庭、学校合作培养少年儿童自主学习习惯的研究总结经验,探索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1)定期召开家长会,定期开放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和家长一起分析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养成的现状,征求家长的意见,获得家长 的支持。
(2)和家长一起研究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研究激励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5、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1)要求学生明危害,做到姿势不规范不动笔。
教师在教学中要反复强调,让学生意识到写字姿势不正确的危害性,并指导学生做到规范动笔,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2)教师找原因,进行针对性指导。(3)练本领,发挥示范效应。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想让学生把字写好,教师首先必须把字写好。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与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在与不良的写字习惯作斗争中形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方法,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 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各方面的习惯也只能在具体的训练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因此,开展多种活动,如学习方面的比赛、作品展出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动力,获得技巧等,从而促使其学习行为习惯更好地养成。
1、开设学习行为习惯培养课堂
每周专设一堂课,课上师生共同学习名家关于学习的名言,阅读并讲演勤学善学故事等,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帮助学生确定自我培养目标,并结合故事中的具体形象教育学生,强化学生学习意识。
2、开展多种实践活动,锻炼留守儿童顽强的学习意志,如体育比赛、登山踏青等。
3、开展主题班队活动,增强留守儿童具备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意识。如“做学习的主人”、“我读书,我快乐”等,充分发挥自我 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
(三)调查研究法
明确调查方向,制定调查计划,确立调查的范围、项目、调查深入的程度,减少盲目性。教师采用座谈会或谈话等手段,收集学习行为习惯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对材料进行汇总分析。发现具有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学生的经验,总结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
(四)个案研究法
从留守学生中随机选取一部分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追踪分析,以便及时了解当前的学习状况,发现问题适时调整对策,解决问题。
九.理论储备
1、心理学:在心理结构上包括了相关的思维、语言、外显的可观察的运动或动作三要素,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表现,是习惯培养和形成中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2、教育学中阐述: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养成主动学习,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预习的习惯,认真听课,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创造性思维习惯。可见,一个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学习能力的人。而关注具有特殊背景的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就显得更为迫切。
3、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更新教育观念是前提,宽松和谐的环境是基础。留守儿童教育的特殊性已成为和谐教育的绊脚石,我校提出农村小学 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研究正是基于和谐教育的目的。
十.立足实践
一要把课内作为重点,“落实常规”。要培养好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重点还是在课堂上。我们要耐心指导他们学会注重在校时间。
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发言、按时完成作业、注意书写整洁等,这些都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基本元素。我们要在每节课上仔细检查,在每天当中认真督查,看他们有没有达到这些要求,做得好不好。
二要善念预设的“紧箍咒”。对于一些意志力较弱,学习基础差的儿童,我们不妨提前一天辅导,在辅导中预设问题让其思考回答,通过反复提、反复答,增加他们的记忆,在第二天正式授课时提出在辅导中预设的问题,通过点名回答,基础差的儿童都能很好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绝大多数同学都会给他赞许的目光或给予热烈的掌声,既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激发起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三要“特事特办”。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应做到“因材施教”,更多地想到这些留守儿童,想到他们的特殊情况,多准备一份“情感快餐”给留守儿童。我们在和他们交谈、批改作业时,应多给留守儿童几句关心和鼓励的话语,让他们感到父母般的关怀和温暖。
四要把课外作为关键。从周一到周五,留守儿童可能做得比较好,但到了周末,就不自觉地“放松了警惕”,又回到了“解放前”。这种学习习惯容易“变质”的情况,往往就是在课外,所以课外是关键。很显然,如果不能解决课外的习惯问题,课内的努力即将冰消雪融、前功尽弃,怎么办呢?一是要鼓励学生回家阅读课外书籍,做力所能及的事,并用班会课让学生交流他们的星期日,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二是要适时做好家访工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农村教师虽然离学生家较远,但应经常到留守儿童学生家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往往能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启 示、想到更多的办法。
只要我们把农村留守儿童时时放在心上,处处关注他们的生活点滴和行为习惯,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把他们的学习习惯培养好,就能让他们健康向上、茁壮成长。因此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是孩子们成功走入社会的第一阶梯。
十一.具体措施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它需要教师、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主阵地是学校,教师是关键。我们要本着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态度,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我们有以下的举措:
(一)建立留守儿童专档,掌握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变化轨迹。对家庭成员情况、父母收入情况、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个人基本情况、个人愿望进行详细的了解,并根据所了解的这些信息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为学习习惯的培养提供充分的依据。在期末时,通过留守儿童“自我评价、伙伴互评、班主任寄语”给予留守儿童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及时总结前期研究的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步的研究服务。同时,课题组每期都及时更新留守儿童数据,做好数据收集与上报。
(二)多关心过问留守儿童,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1.心理上,矫正他们扭曲的心理
留守儿童的根本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这得从心理入手。(1)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
(2)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给他们过生日,让每一同 学都来关心、关怀他们,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悲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3)爱是教育的基石。教师要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家访,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和他们的监护人互相沟通,使其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每天要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情感、语言上的交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4)教会学生经常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他们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
2.思想上教师要引导留守儿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友情、亲情教育。教师要教育留守儿童,父母虽没有和你们在一起生活,但父母外出打工,就是为了能让你们更好地生活,你们要体谅父母工作的艰辛,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因此,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教师要多安排一些集体活动,尽可能多让这些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接触,让他们多交流、沟通,培养孩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避免他们因缺少交往而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
教师在和他们交流过程中要正确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让他们懂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道理,珍惜现在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无论是心理方面,还是思想方面,最终都会落实到儿童的行为上。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还是应该从生活中加强他们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由于留守儿童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从而引发了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青春期的叛逆问题。然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对于解决留守儿童青春期叛逆行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养成的良好习惯可以影响他的一生。教育家叶 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从一定意义上分析看,社会越是进步,科学越是发展,就越需要重视“养成”教育。
3.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脾气暴躁,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打架,甚至动用刀子等器具,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安全,造成极坏影响。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班主任应该利用每周的法制课,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讲如何自我保护。从电视上、网络上、多搜集一些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为给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留守儿童不为学习而学习,课题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专门针对他们的文娱活动,如:文艺表演、诗歌朗诵、伙伴互助活动、以感恩、回报父母,“做学习的主人”、“我读书,我快乐”等,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
(四)注重总结。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对培养方法的总结。有好的方法就及时记录下来。
十二.点滴心语
众所周知,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从某种角度来说,比获得知识更重要。记得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运用知行结合,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并巩固儿童良好行为习惯。
1.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引领行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以教育部颁的新《中小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规范学生言行,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守则》从大处着眼,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习惯养成提出了基木要求:而《规范》则从小处着手,对学生提出了体的操作性较强的要求,二者都体现了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 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它们将对学生养成教育、信念教育、身心教育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贯彻《守则》和《规范》,结合实际,《守则》、《规范》、《和谐成长》等为内容对留守儿童进行强化教育,然后举办以“做文明小学生”为主题的实践评选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会提出“革除陋习,树中心新形象”、“树立正确消费观,少花父母血汗钱”等倡议活动。校园内营造浓郁的文明氛围,学生就自觉增强了规范意识,文明了行为习惯。同时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为良好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2.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强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力保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强。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力保障。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就要以学生为本,体现新德育论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转变德育教育观念,完善德育方法,改变德育途径。建议从以下几个方而入于:
首先是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一是让学生通过参加多种多样的活动受到教育。好玩,爱动是孩予的天性,在活动中引导他们自我教育。使各班将原来说教式、训话式、宣布式等让人厌烦的班会课改为演讲式、演戏式、辩论式、调查报告式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到受教育的乐趣,在德育事件中形成道德规范,提高思想素质,丰富人生阅历。在生活中,老师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展现自我、完善自我,逐渐健全人格。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对学生进行我教育目的。
其次,多认可学生、赞美学生,能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曾听说陶行知老先生用四块糖教育了学生,改变了学生。我们也试着 用四块糖的方法教育学生,学生毕竟是学生,他需要老师、家长的认同、赞美,他们更需要榜样,示范力量的引领,这样养成教育才会持久稳定地深化下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是那些自我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更要反反复复教育。运动健儿通过反复重复一个动作,能拿金牌,我想我们的差生通过反复教育也会变得优秀。只要善用激励机制,多鼓励,多用正面事例引导,将会促进他更加努力。因为老师的一丁点认同、赞美,学生都会认为是一种骄傲、一种荣耀。基于此,学校可制定《文明班级评比细则》、《文明寝室评比细则》、《星星评比细则》(包括“卫生之星”、“学习进步之星”、“好人好事之星”、“勇之星”等)的评选制,对先进集体颁发流动红旗。竞争这些荣誉的过程,就是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过程。
最后,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养成教育的归宿点,是养成教育的升华。他人管理,不如自我管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不教。在育人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常规管理中来,让学生自助管理、自我管理。
3.环境熏陶,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作用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首先要重视老师的示范作用。蔡元培说:“什么叫师范?范就是模范,可为人榜样,自己的行为要作别人的模范。为此学校领导对老师加强了师德教育,在教师展师道演讲赛;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工躬身共做,要学生遵守的规则,教师躬身共遵守。要求教师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用高尚的情操感染人,用渊博的知识培养人,端正教育思恕,自觉抵制经济浪潮的冲击。
其次,要学生找到学习生活中榜样。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我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要求学生首先要口述学习谁,为什么学他,怎样学,然后督促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要落到实处。第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以人为本的提示语、标示牌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努力营造育人环境,布置教室文化,创建走廊文化,建设花园文化,如小花园中“别采我,我痛”:过道边“别让我流浪,请让我回家”:食堂中“粒粒皆辛苦”;卫生问里“来也匆匆,去也冲冲”等,标语时刻提醒学生,学生的言行就文明一大步。
回顾一年来的课题研究,使我认识到: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思维,生理发展规律,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为核心的学习习惯培养,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应该说这个课题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课改带来的新成果让大部分老师内心感到欣慰。但课题研究范围大,时间紧,要求高,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思想水平有限,理论水平、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参差不齐。尽管他们对课题研究很有热情,在课题研究中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但收获与预期设想仍有一定距离,普遍感受到要转化一个农村留守学困生比培养一个优秀生过程更加艰辛,容易出现反复,对于成功的案例倍感欣慰。但我们在课堂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难题也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1、农村留守学困生良好数学习惯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重点是学校教育,但家庭、社会的配合也不可缺少;学困生的出现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失责的结果;学困生的转化需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协作。只要各方面重视起来,相互协作,学困生的出现是可以避免的。
2、学困生由于种种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他们一时对学习会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也形成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但难以持久,受社会影响大,如学生经过周末两天休假,周一上课的效果特别差。因此,如何使学困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成为我们研究课题的一大难点。
3、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需反复抓,抓反复。教育需要 爱心、耐心、细心,对教师各方面素质的要求较高,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师德修养、转化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才能在转化过程中得到实效;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是一项艰苦、繁琐的过程,需要老师付出真情和爱心,指望一蹴而就或一劳永逸是不可能的,今后在工作方面仍任重而道远。
总之,作为老师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很重要。“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小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要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反复强化,在纯净的环境中不断感悟体验,才能逐步形成、巩固和发展。培养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切实预防和解决留守儿童诸多问题,不仅有利于留守儿童自身发展,更有利于家庭幸福,进而助推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论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卞保元、杨岳山(期刊《教学与管理》)
[2]多给“留守儿童”一些关爱.郑银杏(期刊《教学探索》)
[3]让爱随性——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赵玮
[4]农村留守儿童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史玉丁(西南大学)
[5]小学生道德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张峰(河北师范大学)[6]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扬平、朱海(期刊《教育实践与研15
钓渭镇中心小学
二0一六年十二月十六日 究》)
第四篇:留守儿童课题结题报告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矫正的研究》
课 题 结 题 报 告
府谷县碛塄中心小学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矫正的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府谷县碛塄乡地处府谷县南部,北与高石崖镇相邻,西靠田家寨乡,南接武家庄乡。碛塄中心小学座落在府谷县南12.5公里黄河岸边的乡政府所在地碛塄村。碛塄乡属于纯农业乡镇,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人们祖祖辈辈都是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这里的人们生活艰辛而贫穷。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农民为了改变落后的经济状况,便纷纷放下了手中的锄头、镰刀,也撇下了年老的父母、年幼的孩子,先后去城里打工,留在村里的大都是些年老体衰的老人和年幼在读的小孩,这些小孩,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
我校是一所乡中心小学,现有在校学生73名,其中留守儿童57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8%,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5人,占在校生总数的61.6%,单亲家庭子女5人。据我们的调查,这些“留守儿童”绝大部分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还有些都是寄养在姑、姨、叔、伯及朋友家中,而这些监护人大多数年老体衰又都是文盲或半文盲,既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又重“养”不重“教”,每天只保证他们吃饱穿暖,至于思想文化教育则相应地交给了学校老师。“留守儿童”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往往不听监护人的话,甚至有抵触情绪;在学校对学习感到十分吃力,学习兴趣不高,不想学、不愿学,学习成绩普通偏低,在人际交往方面,很难以与周围同学和睦相处,且性格上出现两个极端,一部分性格孤僻,内向,不愿与其他同学来往,另一部分则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刁蛮任性,喜欢惹事生非,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总之,“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在过失,说谎,攻击和破坏行为等方面更加突出一些。这些问题在部分“留守儿童”身上还表现得相当严重,如果不解决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势必造成儿童的发展不良,学校的教育质量下降,甚至造成各种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和解决“留守儿童”身上出现的这些心理疾患已迫在眉睫,必须引起我们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有关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要求学生要有健康的人格,对于小学生来讲,健康人格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养成,换句话说,要通过一系列良好习惯的养成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来。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向教育提出了面向全体的要求,要求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留守儿童因其特殊的背景,成为木桶理论中最短的一块板,尤其要受到重视和关爱。
(三)、构建和谐社会理论
建设和谐社会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要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就是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平等,而儿童的可塑性为这一目标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
“留守学生”是指父母为了生计双双进入城市打工,把孩子寄在亲朋好友家里或交给年迈的长辈照看,缺乏有效家庭教育的特殊的未成年人弱势群体。“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这是针对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农村(比如我校地处城北山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亟待解决的实际,调查我乡及周边乡镇的“留守孩子”教育现状与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山区小学开展“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途径、方法、策略,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操作办法。培养自信、自尊、自强、自爱的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学生。
四、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出仙居乡区域留守学生心理特点,探寻、优化学校对留守学生教育的方法、途径。
2、通过研究,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留守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强。培养留守学生的创造能力、生存能力,为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研究,切实减轻家长负担,让外出人员安心务工,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力量。
4、通过研究,抚平留守学生残缺的家庭感、亲情感,还留守学生一片美丽的天空,创建和谐校园、温馨家园。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1、现状调查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了解仙居乡区域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现状及其心理特点: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留守学生教育的认识和方法;了解留守学生家长对留守学生当前教育现状的评价及期待。
2、原因分析研究
(1)分析留守学生不良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的原因。(2)分析留守学生良好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的原因。(3)分析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影响的若干因素。(4)分析当前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的认识及所采用的方法。(5)分析教师自身师德及业务水平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6)分析家长及监护人自身文化素养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7)分析社会环境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
3、个案研究
(1)对品学都存在问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2)对品学兼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3)通过对比以上两种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4、对策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的经验,指出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记录实验中的各种情况及数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不断总结,为今后的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方案的形成提供参考。
1、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掌握其个人情况,尤其是心理现状。
2、创建“留守儿童之家”,真情关爱,活动上优先安排,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
4、设立亲情热线,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学生父母及监护人进行交流与沟通。
5、优化“家长学校”管理,定期对留守学生监护人进行培训与指导。
六、研究过程、方法及结果
(一)基本过程和方法
1、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了解现状,建立档案。
2、子课题到人,教师人人行动,留守学生个个落实。
3、针对问题,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研究对策。
4、及时小结,认真总结,汇编课题研究论文、案例、及教学活动设计。
(二)调查结果:
1、调查仙居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基本状况。
我校12个教学班,共有在校生556人,其中留守儿童102人,留守儿童占的比例为18.34%。留守儿童中男生人数为57人,女生为45人,研究对象留守情况调查统计如下:父母一方在家有47人; 父母双方都不在家有55人。与爷(姥爷)奶(姥姥)生活的有68人 与姑姨等亲属生活的有34 人。父母双方都不在家的留守儿童人数居多。其中与爷(姥爷)奶(姥姥)生活的留守儿童占多数,占该类的66.6%。父母有一方在家的留守儿童人数较少。其中留母亲在家看护的占多数,占该类的75%。留父亲在家看护的较少,可以看出,父母单方在外地务工的家庭中,多以孩子的父亲为主。从留守儿童的性别统计中,我们发现,父母一方在家的留守儿童,男同学居多;父母双方都不在家的留守儿童,女同学居多;反应出父母在外地务工的心里:“把女孩子留给间接监护人照看父母比较放心”。但这只是相对而言的。
(1)调查仙居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各年级的分布情况。
一年级9人; 二年级11人;三年级18人; 四年级19人; 五年级21人; 六年级24人。
七、课题研究结论
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多方位的,也是持久的。留守儿童面临诸多生活挑战。人们比较多的关注到留守儿童在行为约束、学习辅导等方面的缺乏,认为这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我们的调查来看,这些问题当然都存在。但是,我们发现,这些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还面临一些更具基础性的心理问题。
(一)留守学生表现突出的心理问题
1、缺少父母关爱养成孤僻性格,自卑、自闭。留守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缺乏与同伴和监护人积极的交流和互动、缺乏自信。一些不懂事的孩子容易欺负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使得他们认为可怜无助,低人一等,不愿与人交往。许多学生养成孤僻的性格。他们在行为上,常常表现出办事独来独往,与别人格格不入,很难与身边的人交往,人际关系极差,即便与教师交往也显得拘紧,对教师的关怀不易接受,甚至抱怀疑的态度;很少和朋友、同学一起玩耍、游戏。甚至连回到家里也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2、祖辈无端溺爱 产生自私心理。大部分留守学生都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由于祖辈们无端溺爱,使一部分留守学生产生狭隘的自私心理。他们眼界狭小,心胸狭窄、注重自身利益,对个人得失,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得失都会斤斤计较,甚至耿耿于怀。具有这种不良心理的学生在言行上往往表现为凡事心我为中心,人人为我可以,我为人人则不能。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就会火冒三丈。轻者唇枪舌剑,重者拳脚相加。只要不顺心,就乱发无名之火。老师说他一句,他至少要强辩两到三句。
3、懒散,茫然,厌学。因为他们缺少了家庭温暖这一环,心灵在感受亲情上已受到创伤,不求上进,混日子。从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来看,大部分学习情况不容乐观。其中只有2%的成绩优秀和16%的中等偏上,中等或偏下的占82%!问卷中有高达57%的留守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有厌学、逃学、逃课的行为。有49%的认为“读书没有意思”。可见,厌学心理在留守学生身上表现较为普遍。他们往往表现出对学习毫无兴趣;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即使在教室内,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更有甚者影响其他人学习。有些胆大的还直接和老师作对,扰乱课堂纪律。
4、形成逆反心理 滋长敌对思想,没有安全感。逆反心理在当今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但在留守学生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一方面,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的关爱体验,总是把教师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经常把自己放在老师的对立面上,反其道而行之。另一方面,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是造成他们逆反心理严重的重要因素。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他们与其他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学生一样,也有许多成长需要,诸如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等。但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他们这些需要的实现与其他学生相比,常常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进而使他们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当他们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时,他们就极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逆反。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自然与父母的关系相对疏远,进而导致家庭关系失调。长期生活在这种已经淡化了的亲子关系中,他们往往对人很冷淡,缺乏安全感。如果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比如:人们都认为他们缺乏家教、从而受到一些孩子的歧视、教师的冷落等,这些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因素长时间淤积于心,就会使他们表现出易冲动、行为粗暴、爱挑衅、敌对、具有强烈的攻击性等反社会的心理和行为,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暴力犯罪率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5、监护主体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负面影响。父母外出打工后,90%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是留守孩子监护的主体。这个群体的监护人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没有文化或教育水平低以及身体素质差的问题。由于他们中大多数人自身的教育水平所限和思想观念落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
首先是来自监护人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这个监护群体大多数人是半文盲,没有接受很多教育,他认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所以,一些老人不但对有些留守儿童不认真学习的行为不进行监督,而且为一些留守儿童迟到、旷课甚至是辍学持包容和支持的态度。
其次是来自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我们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大多数文知识水平有限,上过初中的人只有几个。由于他们自身的能力所限,根本无法也不可能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任何的教育支持和帮助。在对留守儿童(抽样50名)的问卷调查中,在留守儿童的课外学习辅导一项中,没有任何课外学习辅导的比率占76%,有条件参加课外辅导班的仅占12%。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求助老师的比率占44%;求助同学的占28%;求助亲属的占2%;只能靠自己解决的占26%。在留守儿童个人期望的调查中,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和辅导的占86%;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在身边帮助自己学习的占82%。可见,孩子们这些小小的期望都得不到满足,家庭辅导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有些家长说:“把孩子留给老人带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他们只能给孩子做做饭和洗洗衣服,根本不可能帮助孩子学习。如果我们在家,对孩子的学习肯定有或多或少的帮助和辅导”。
(二)留守学生不良心理的相应对策 A、尊重学生 细心关爱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能得到班主任和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留守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就更为强烈,这是因为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非常迫切地用师爱来弥补亲情的缺乏。因此,学校和老师在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用真挚的爱来对待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的自尊心。要寻找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要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给留守学生过生日;多提问,多让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等等等等,引导他们走出自卑、自闭和孤独的阴影。
B、目标导航 循循善诱
教育是双边活动的过程。在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过程中,遵循学生为主体,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教师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在实践教育过程中,要调动留守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内驱力,使教师的“教育”成为他们的“需要”。二是要掌握教育留守学生的“度”,不使教育活动成为他们心灵的拖累和负担。三是努力培养留守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这是留守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最高表现。要引导学生用目标导航,让每个学生确立三个目标:奋斗目标(考多少分)、竞争目标(找个对手比一比)、发展目标(个人想在哪个方面创优)。当留守学生把教师的教育以及他们受到的积极影响内化为主观形式的认识、情感、动机、态度之后,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作用。
C真情包容 积极疏导
在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活动中采取启发、引导、疏通的方法,晓之以理、导之以法、疏而不堵。作为教师,首先要以满腔热情平等地对待留守学生,这是采用疏导手段的前提。只有建立起融洽、信任、真挚的关系,疏导才可能成为真正起作用的教育手段。其次,要多方启发留守学生的自觉性,调动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这是疏导的基础。它有利于他们主体积极性的发挥。再次,要做到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这是疏导的核心。要使留守学生受到真正的教育,要使他们真正地提高觉悟,就必须坚持教育过程中的实事求是。最后,教师还要做到因势利导、促进转化,这是疏导的目的。
D、细心策划 持之以恒
在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要把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了解和转化留守学生不良心理的一种最重要手段,并且也把活动和实践作为留守学生实践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留守学生健康的心理是在活动和交往中逐步形成的。没有活动和实践就没有健康的心理形成的基础。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遵循实践性原则,教师一定要相信留守学生,放手让他们多参加活动;二是要在活动设计、策划上求变,顺应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在活动和实践中增强自信心。三是及时总结评比,不断反思,不断完善,持之以恒。四是注重实际,讲求实效。
(三)我校几点成功做法
1、要求教师对“留守儿童”做到“四掌握、四管理”,当好“五员”。四掌握:就是掌握“留守儿童”家庭背景、思想表现、学习成绩、日常行为,以“四掌握”为基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四管理:就是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当好“五员”:就是当好情感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员、思想品德辅导员、健康成长指导员。
2、要求教师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减少学困生受教育的断层与情感世界的真空。首先,在班级做到 “三多、三沟通”。“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一些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里家访;“三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本人沟通,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定期与“留守儿童”的代管人沟通。其次,在班级开展以“互相关爱”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3、认真组织“五个一”活动,为学困生架起情感的虹桥,让其健康地成长。①每周开展一次心理健康咨询活动,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对于 “留守儿童”,除了多跟他们交流,接触,走入他们的心灵,还必须做好“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工作,纠正他们的心理障碍,因此,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②每月开展一次等级制评价活动,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完善等级制评价,就是将原来等级制评价中“不及格”或“太差”一类的评价词语改换了“加油!”“有进步!”“继续努力!”等词语来衡量“留守儿童”作业成绩的评价方式.③每学期开展一次“留守儿童”评奖活动,让学生点燃希望之光。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兴趣,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在“留守儿童”中开展评奖活动,使他们在点滴进步中通过奖励这个导火线,激发他们“渴望进步,渴望成功”的强烈的学习欲望。④开展“三联三帮”活动,让关爱之情充满校园。为了充分利用学校优质资源,帮扶“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困惑。学校制定了“三联三帮”工作方案,具体做法是联班帮管,联师帮教,联生帮学。即确定一名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帮扶“双差”(纪律差、成绩差)班级的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确定一名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帮扶教学上感到吃力的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确定一名学科教师或几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帮扶“留守儿童”搞好学习。为把此项工作抓到点上,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一方面我们建立班级转化“留守儿童”信息库,并落实结对子名单上交学校;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帮扶“留守儿童”解决生活上的困难。⑤每月开展一次“星级班级评比活动”,让学生扬起前进风帆。为了积极地创造性地抓好“关爱工程”工作,学校十分重视每个学生成长,积极引导和激励每个学生都进步。为此,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了“星级学生评比活动”。在此基础上,学校每月开展一次五星评比活动,并实行星级学生挂牌行动,让每个学生心中都有奋斗的目标和发展的希望,都去争当星级学生。
4.开展“十个一”工程,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
①【建好一个家】学校以班主任为“留守儿童”代理家长,把班级建成“留守儿童”之家,为了切实当好家长,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做到四掌握,四管理,即: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掌握“留守儿童”代管人基本情况,掌握“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掌握“留守儿童”代管人及外出父母的联系办法,同时管理好“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
②【开通一部亲情电话】学校免费开通一部亲情电话,将电话号码公开,让“留守儿童”在课间、午休时与家长联系,为他们的沟通提供方便,以此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③【落实一个学习小组】白天,让品学兼优的学生和“留守儿童”结成帮学对子;晚上,分区域将“留守儿童”与健全家庭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共同学习文化知识,共同进步,让他们不因家庭管理真空,而沾染上一些社会恶习。
④【每月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校要求各班每月必须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了解安全常规,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⑤【每周一次谈心】要求班主任每周要与“留守儿童”谈一次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行为、身体等各个方面情况。与“留守儿童”交流感情,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⑥【举行一次结对帮扶活动】各班组织品学兼优的学生与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儿童”结成学习帮扶对子,每位教师必须联帮三名“留守儿童”,给予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帮助。
⑦【写一封亲情书信】教师指导“留守儿童”给远方家长写一封亲情书信,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对学生进行感恩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
⑧【开展做自立、自强、自理的留守儿童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个自立、自强、自理的“留守儿童”,从小培养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
⑨【举办一次培训活动】学校每期举办一次“留守儿童”管理教师及其代管人的培训活动,教给他们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方法,从而提高管理教师和代管人教育“留守儿童”的能力。
⑩【过一个快乐的生日】学校要求各班要建好“留守儿童”生日档案,开展给“留守儿童”赠一张生日贺卡,写一篇生日感言,送一句生日祝福,唱、点一首生日祝歌等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简便易行、温馨祥和的活动,让每一位“留守儿童”都过上一个快乐的生日。
八、课题研究成效:
1.促进了教师走向专业化,构建了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师生优质课、论文、案例、电脑课件、学生作品有68人次在市以上交流或获奖。
2.挽救一些心灵受到伤害、扭曲的留守学生,促进了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性格孤僻的变得开朗了;成绩平平的变得优秀了;脾气浮躁的变得稳重了。3.拯救了几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建设平安校园,和谐社会。
4.对减少青少年犯罪、社会安定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经验,为未成年人的研究提供一些素材、案例。
九、课题后继研究工作: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重要的社会问题,关系着城镇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校在留守儿童工作上做了一些工作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关爱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我们只有不断的思考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意义。我们相信,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强化措施,创新工作方法和理念,不断把此项工作推向深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关爱留守儿童》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关爱留守儿童》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江屯镇中心小学 冯秋连
我校---江屯中心小学是一所位于山区广宁县江屯镇的学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常年外出务工经商,大批未成年人不能随父母进城读书,成为“留守儿童”。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亲情缺失和家教缺位,在学习、生活、安全、健康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为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我校充分发挥学校及少先队组织的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一、召开家长会,摸清情况
学年初,学校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会上班主任及课任老师除了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尤其重要的是摸清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必要的关心和关爱,虽然有的有祖父母监管,但由于家庭事务的琐碎、农活的压力,迫于生活,他们根本没有时间管理孩子,致使一些留守儿童孤独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特别有的学习无人管理,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我们课题研究组建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级网络,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程。
二、成立关爱小组,加强管理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我们课题组成员成立关爱留守儿童爱心小组,针对阶段性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下一步关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分别开展关注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思想教育,生活等教育。切实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学校、班级、老师和同学的关爱,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顺利开展,同时这样也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营造氛围,健全制度
1、营造关爱氛围,感受温暖
学校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内,在家访中,在课堂上,在团队活动中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在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多多关心留守儿童,在看似简单的“问一问”、“拉一拉”、“摸一摸”中营造了爱的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达到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2、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是必要的。我们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清楚留守儿童的性格爱好;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代理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实施帮扶留守儿童的制度。在每班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代理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借助学校的“关爱贫困儿童成长”活动的开展,课题研究组老师积极深入到各个村委和家庭了解情况,和家长、孩子村干部沟通,切实深入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在点滴的细节和关心中,为留守儿童送去温馨的慰问和关怀。
四、开展关爱活动,快乐成长
学校制定了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关爱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做到对“留守儿童”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参加。”为留守儿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组织留守儿童和广州碧桂园得学生进行手拉手联谊活动,让留守儿童多与外界接触,多和城市的小朋友交朋友,开拓眼界,放开心胸,促使他们能够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定期组织校外实践活动。虽然是农村孩子,但随着条件的好转,孩子们形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惰性,生存能力不强,为此我们组织部分学生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丰富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提高了修养。通过亲身实践,同学们更懂得了凡事只有通过团结合作,才能够完成得又快又好;也让同学们体会到,在他乡父母是多么的操劳,我们应该孝敬父母,为他们分忧,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来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
另外,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以上是我们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的一些摸索,还有待进一步创新。每一次当我们课题组老师去到留守儿童像宁永祥、苏科荣一样的小朋友家时,他们的祖父母都是那么的热情接待我们,从老人家慈祥和无奈的眼中,我们看到了我们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也明白到我们工作的艰难所在。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爱,学校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的高度,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完善关爱“流动留守儿童”工程的工作机制,不断总结出新,狠抓工作落实,把关爱“流动留守儿童”工作逐步推向深入,为流动留守儿童和其他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们一起和谐、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