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食品安全城市的调查与思考(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6:0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建设食品安全城市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建设食品安全城市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关于建设食品安全城市的调查与思考

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

——关于建设食品安全城市的调查与思考

(此文刊于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工作情况交流》2009年第1期)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保障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最近,我和有关领导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就食品安全问题深入到一些生产企业、商场超市和质检单位进行了专题调研,深切感受到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把长沙建设成为食品安全城市,既是民心所向,更是责任所系。

(一)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生命健康,是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的工作追求。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长沙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总的来看,全市食品安全处于有序和可控状态,没有发生重特大事件。但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食品安全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无证经营问题突出。目前,全市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348家,其中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仅945家,无证无照或证照不全的食品加工小作坊达600多家。950余家传统地方特色食品生产企业多以手工操作为主,生产工艺比较落后,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防控能力。一些食品经营门店“一个炉子一口锅,几把椅子一张桌”,达不到基本卫生条件。据统计,80%以上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出自这些无证无照的小企业、小作坊、小餐馆。

二是产品抽检比率较低。尽管全市已有6家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但检测资源比较分散,检测能力相对有限,食品综合检测率只有40%左右。据调查,目前市质监局只能对不足10%的出厂食品进行批次抽检;长沙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马王堆市场,只能对不足10%的进场蔬菜进行批次速检速测;由于没有专业粮食质检机构,粮食质量监管只能凭经验和感官,不能从理化指标上实施有效检测;对禽蛋和水产品的检测基本上还是空白。就连自来水,也因缺少检测设备,还有20多项指标“应检未检”。

三是违禁添加现象严重。在生产环节,少数企业和农户滥用色素、激素 和抗生素,致使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大量残留。在加工环节,一些黑窝点和小摊贩选用价格低廉的劣质原材料,滥用非食用化工物质等投入品,制作米制品、腊制品、豆制品、膨化食品,等等。违规违禁使用添加剂、防腐剂,已经成为部分不法分子的“经营秘诀”。近五年,仅卫生部门就查处此类案件40余起。

四是重点源头整治不力。近年来,有关部门采取联合行动,对雨花区黎托乡等食品加工企业主要集聚地、马王堆市场和高桥市场等食品流通主要集散地、小餐馆小排挡等卫生条件恶劣的食品经营场所进行过多次集中整顿,但往往风头一过,又死灰复燃。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城市食品安全监管的不断加强,出现了假冒伪劣和过期有毒有害食品低价销往农村市场的新趋势,农村成了食品安全隐患的重灾区。

这些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看似偶然,实属必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监管体制不顺。目前,食品安全监管实行“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地方与地方之间、地方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利益协调难度较大,长期以来形成了“九龙治水,旱涝不均”、“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工作格局。由于食品安全监管涉及领域广、执法主体多,加之没有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领导机制,职能交叉重叠的问题长期存在,一些部门对有利可图的事互不买账争着管、无利可图的事互相推诿不想管,导致了实际监管中的重复执法和执法缺位。

其二,制度体系不全。联系长沙实际看,至今还没有就食品安全制定专门的地方性法规,生产经营管理者的权利、责任、义务有待进一步明确。客观上分析,生产许可、市场准入、产品召回、信息发布、应急处臵等工作制度还存在一些不合理、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尚未有效落实到操作层面。特别是在有毒有害物质使用监管、索证索票、行业自律、诚信建设等方面,缺乏强制性行为规范,一些工作制度有名无实,形同虚设。制度体系不健全、制度落实不到位,给了不法生产经营者可乘之机。

其三,经费投入不足。虽然市直监管部门实行了行政经费全额预算,基本解决了执法人员“吃皇粮”的问题,但工商、质监等垂直管理部门还不同程度地需要以罚没收入弥补行政经费预算缺口。由于缺乏基本经费保障,工 作运转压力较大,受部门利益驱动,潜意识中“变乱源为财源”,以罚代管、管则罚款的问题比较严重。食品安全检测也被过度市场化,成为一些部门创收的渠道之一。经费保障不力,严重制约了装备条件改善和监管队伍建设,个别部门陷入了执法难、不执法也难的尴尬境地。

其四,安全意识不强。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广大市民普遍缺乏安全消费、健康消费、放心消费理念,忽视食品物质含量和卫生状况,“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愿买愿卖、谁也不怪”,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食品仍然有较大的市场空间。部分食品生产企业缺乏标准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一些从业人员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唯利是图,铤而走险。据了解,“做哪样不吃哪样”已成为食品加工业内的普遍现象。

(二)维护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健康,事关食品产业发展,事关和谐社会建设,事关政府公信形象,是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抓好食品安全监管、建设食品安全城市,既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政府的责任;既是发展的要求,也是人民的呼声。

1、建设食品安全城市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也是维持一切生命的基本要素,享用安全的食品是我们每个人基本的权力。如果连这一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就根本谈不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科学发展,我们绝不能以损害人民生命健康来换取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食品安全事故,拉响了食品安全的危机警报,造成了食品消费的心理恐慌。能否切实保障食品安全,营造一个健康、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这是对我们是否坚持科学发展的具体检验。

2、建设食品安全城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食品安全与公共安全紧密相连,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不论消费档次如何提高、消费习惯如何改变、消费品种如何多样,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得健康始终是每个人的第一追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广大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当前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问题 之一,人民群众对与他们切身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表达出深切的关注和忧虑。民有所呼,当有所应。作为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党委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强烈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绝不能心存侥幸,绝不能麻痹大意,一定要把这件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切实的大事办好。

3、建设食品安全城市是提升竞争能力的信誉基础。食品产业领域宽、链条长,是世界第一大产业,也是长沙的支柱产业。食品安全是食品产业的生命线,没有安全也就不可能有食品产业的生存和健康发展。市场经济是信誉经济。信誉的缺失,就是竞争力的丧失。建设食品安全城市,不仅能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营造良好的食品消费环境,而且能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推动食品产业做大做强。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作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进口加以限制,这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新特点。再加上一些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使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更趋复杂,出现了国际化、政治化的新趋势。把食品安全城市作为长沙的地理商标来打造,必将筑牢长沙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信誉基石,塑造出一张全新的城市名片。

4、建设食品安全城市是我们执政为民的责任所在。执政为民、关注民生,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关爱生命,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群众利益无小事,食品安全更是牵系生命、健康的大事。针对今年以来的重大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事故,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从这些事件中反映出,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飘浮、管理松驰、工作不扎实,有的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臵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我们对这些事件及其后果的严重性必须充分估计,对其中的惨痛教训必须牢牢汲取。”如果党和政府连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都不能有效保障,这本身就是严重失职。政府监管的失职,往往容易造成企业行为失范和食品安全失控。随着群众对食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政府保证食品安全的责任也越来越大。任何一点思想的松懈与麻痹,任何一环监管的缺失与放任,都可能酿成食品安全事件。我们一定要抱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以鲜明的立场、严明的纪律、有力的举措来抓好食品安全工作。

(三)食品安全城市的建设涉及种养、加工、储运、销售等多个环节,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防治结合、重在预防”的工作方针,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负责、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基本思路,用一至两年的时间,建立“责任明确、制度健全、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基本建成食品安全城市。

——网络逐步健全。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监管责任网”实现责任明确,运转协调;“产品检测网”实现关口前移,环环相扣;“群众监督网”实现公众参与,全程监督;“现代流通网”实现城乡覆盖,渠道畅通。

——隐患基本消除。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率达到80%以上,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食品安全监测监控范围,乡(镇)以上区域生猪定点屠宰率达到100%;食品加工企业100%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添加剂使用100%进行备案;消除无证无照食品加工生产,消除无证入市上架;餐饮业卫生许可证持有率达98%以上,餐饮单位和集体食堂餐具消毒使用率达到100%。

——监管更加严密。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采标率达到80%以上,农产品农药残留、畜(水)产品违禁药物残留检测率达95%以上;食品经营企业进货渠道进一步规范,全面落实进货索证索票制度;建立食品安全公共信息平台,严格食品生产经营准入,全方位推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管理。

——保障可靠有力。食品安全法规体系不断健全,配套制度基本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臵能力明显增强,基本控制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有效杜绝重特大食品安全群体性事件。各类食品抽检平均合格率达到98%以上,公众食品消费信心指数明显提高,对食品安全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按照这个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从人民健康着想、从基本食品着手、从保障体系着力,抓紧构建五大质量保障体系,加快推进食品安全的保障理念由惩治为主向惩防并举转变、保障模式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保障区域由城市为主向城乡并重转变。1、健全质量标准体系。质量标准是食品安全的基础。质量标准的缺失,是食品安全的最大缺陷;质量标准的隐患,是食品安全的最大隐忧。一是有效拓展质量标准的覆盖领域,着力提高配套性和系统性。盯紧种养、加工和流通环节,逐项制定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逐步做到生产环节标准化、加工环节标本化、流通环节标识化,使食品加工产前、产中、产后各类标准相配套,使食品质量安全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流程、各个环节都有标可循。二是不断充实质量标准的基本内涵,着力提高科学性和针对性。统一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及时修订、补充和完善食品安全的基础标准、限量标准、管理标准和标签标识标准,尽快完成食品企业标准清理工作。抓紧编制长沙食品安 全标准目录,分类确定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和适用级别。积极制定地方特色食品的产品标准,以标准化推动规模化,实现从特色到标准、从标准到品牌的突破。三是注重发挥质量标准的规范功能,着力提高操作性和实用性。切实抓好食品标准的执行,全面启动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标准提升工程,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达标升级和整合做强,采用先进标准生产,培育区域竞争优势,增强安全保障能力,争创一批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国家原产地保护食品,提升长沙地产食品的产业水平和市场份额。

2、健全产品检测体系。检测就是为食品安全把关,既是食品安全标准的落实过程,也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支撑。一是整合检测资源。充分利用各部门及各地方现已建立的检测机构,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中介的检测力量,推进全面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搭建区域性、公共性、权威性的食品安全检测平台,逐步实现“五个统一”,即统一确定分配抽检任务、统一配臵使用检测资源、统一规范设立检测项目、统一汇总发布检测结果、统一安排使用检测经费。二是提高检测水平。适应食品安全需要,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采购一批检测设备,充实一批专业人员,有效解决“检不出、检不准、检不了”的问题,提高检测结果的权威性。支持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主体配臵更新检测设备。大力推广食品安全速检技术,实现消费终端现场检测,加快食品安全检测进农村、进社区、进市场和进门店。三是扩大检测范围。把好原料关口、生产关口和出厂关口,对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食源性污染进行全面、系统、动态监测,形成环环相扣、层层把关的产品检测网络。逐步取消职能部门食品检测 的经营性收费,加强企业自检和以行业检测为代表的中介机构检测,切实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率。

3、健全监管责任体系。依法监管既是维护食品安全的“抓手”,也是政府职能部门的责任,必须做到全方位监管、全过程监测和全领域监控,对潜在食品安全问题早预防、早发现、早整治、早解决。一是明确责任分工。按照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生产经营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划分,落实各家责任,理顺各方关系,实现政企联动、上下联动、条块联动和点面联动,形成建设食品安全城市的整体合力。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监管部门的责任划分,由农业、畜牧水产、质监、工商、商务、粮食、卫生、环保等部门严把生产源头关、产品出厂关、市场流通关、仓储运输关、餐饮消费关和环境监控关,真正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控、“无缝监管”。二是实现责任可查。按照责权一致的要求,建立“谁发证、谁监管、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溯及源头的食品质量追溯体系,把分散的监管串联起来,把具体的监管统一起来。推行食品生产经营台账和凭证登记管理,做好以原料批次为单元的产品流向跟踪记录,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逐步实现源头可追溯、流程可跟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三是强化责任落实。在市、县两级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并将工作触角延伸到乡镇、街道,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绩效考核,确保协调更加有力、措施更加有效、监管更加到位。建立和完善群众性的消费维权队伍,实行日常定期巡查和企业驻点监管,拓宽覆盖面,增强控制力。加大食品安全责任的追究力度,不仅要对不讲诚信、有损安全的人和事严厉整治和坚决打击,而且对抓食品安全工作不力的职能部门、检测机构和中介组织也要实行严格的追责和问责,坚决防止因市场主体准入不严格、食品质量监管不到位、违规行为处理不及时等带来的食品安全责任事故。

4、健全社会诚信体系。食品产业是一个良心产业、道德产业,当前食品安全面临信用危机,构建诚信体系至关重要。一是搭建社会诚信平台。初步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征集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和奖惩制度,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实施有章可循;初步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实行诚信分类监管,实现信用资源共享、信用环境共创,形成公开、便利的食品安全信用查询系统和科学、公正的食品安全信用评价系统,不断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逐步满足社会对食品安全信用服务的需求。二是突出激励诚信导向。坚持褒奖守信与惩戒失信并举、信用建设与行政监管结合,开展食品安全信用评价,初步建立食品安全信用运行机制,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实行有区别的金融信贷、项目用地和税费减免等政策,同时对严重失信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向社会公示并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有效发挥诚信的规范、引导、督促和警示功能。三是开展共筑诚信活动。通过宣传教育、需求培育、失信联防等措施,弘扬食品安全信用文化,营造食品安全信用环境,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食品安全信用意识,使食品安全建立在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共筑社会诚信的基础之上。

5、健全法规制度体系。建设食品安全城市,关键还是要以法律为武器、以制度为保障,实现以法律管安全、用制度保安全。一是完善地方法规制度。抓紧制定出台长沙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食品加工生产有毒有害物质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食品生产、经营、管理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二是完善生产许可制度。切实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努力做到未通过生产许可的企业不得生产食品,未进行检验鉴定的原料不得加工制作,未取得准入认证的食品不得上架销售,未达到卫生条件的场所不得开业经营,未进行健康检查的人员不得上岗就业。三是完善产品召回制度。大力推行农产品身份证标识,做到标识上产品、责任到企业、落实到岗位;建立进销台账,严格索证索票,力求每一个环节都有源可溯、有责可究。生产经营者发现缺陷或问题食品,应及时按照法定程序召回产品。四是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将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列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建立开放互通、灵敏快捷、权威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有效控制和消除食品安全虚假信息的不良影响。五是完善应急处臵制度。建立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报告、应急处臵、应急保障等制度,加强演练培训,及时完善加强,有效提高预案的适用性、处臵的科学性、保障的有效性,将食品安全事故防范于未然、消除在萌芽。

(四)建设食品安全城市的任务紧迫而又艰巨,我们既要坚持全面推进,又要实行重点突破;既要做到从长计议,又要抓好当务之急,真正把依法监管与示范创建结合起来,打假治劣与产业升级结合起来,监测预警与应急处臵结合起来,集中整治与整章建制结合起来。1、广泛宣传教育,坚持齐抓共建。人民群众是建设食品安全城市的直接受益者,也是食品安全城市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只有广泛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食品安全城市建设工作才能落到实处。一是在认识上抓提高。思想上的侥幸是最大的隐患,认识上的麻痹是最大的风险。特别是目前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常识匮乏、辨假识假能力较低、打假维权意识淡薄,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首先必须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广泛开展食品安全法规、食品安全知识和食品安全信息宣传,达标生产、合法销售、健康消费,使维护食品安全成为生产经营者的自觉行动,消费安全食品成为广大消费者的行为习惯。二是在教育上抓普及。把食品安全教育与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和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强从业人员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和安全能力建设,将食品安全作为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必训内容,对现有从业人员在两年内进行一次普训。三是在信息上抓公开。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大力宣传优质食品、优良品牌和优秀企业,增强消费信心,维护市场信用;同时及时揭露、曝光一批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和典型违法企业,把食品安全状况臵于广大消费者的直接监督之下,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维护食品安全、参与食品安全城市建设的浓厚氛围。

2、严格行业自律,增强社会责任。食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任何严格的监督都离不开行业的自律,任何安全的体系最终需要企业的落实。一是完善食品行业组织。支持建立食品行业协会和相关制度,一方面在促进发展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在维护安全上起作用,通过协会这个组织来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不生产不安全食品、不销售不合格食品。二是加强食品行业监管。树立“以安为本、以质取胜”的行业价值观,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促进行业的公平竞争,增强食品行业协会在维护食品安全中的凝聚力、控制力和约束力。探索建立食品质量联保制度,实行信誉共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维护和促进食品安全。三是强化食品行业自律。寓行业自律于行业服务之中,加强行业协会对协会成员的指导和服务,通过倡议、公约、承诺等有效形式,强化食品行业的公信责任,树立食品行业的公信形象,充分发挥食品行业协会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净化功能。

3、坚持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效应。坚持重心下移、阵地前移,在全市 广泛开展食品安全单位创建活动,建设一批食品安全示范街区、基地和企业,以此推动食品安全城市的建设。当前突出抓好“三大工程”:一是“标准生产”工程。致力于规模化、标准化,突出抓好粮食、蔬菜、水产、果茶等基地示范性建设和企业品质化改造。建设食品加工园区,提高承载配套能力,引导企业集群发展,把小作坊升级为大车间,把小企业做强为大企业。逐步实现食品生产经营的“五统一分”,即统一标准、统一规程、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分户经营,提高地方农产品的竞争力和优质农产品的自给率。二是“放心市场”工程。发展食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农加超”经营模式和“场厂挂钩”、“场地挂钩”等现代物流业态,增设直销专区、专柜和专店,基本实现城乡放心食品市场的全覆盖。对外地货源依赖度高的基本食品,建立跨区域质量监管、产销订单合作机制,最大限度地防止假冒伪劣食品流入市场。三是“阳光消费”工程。实行食品安全监督的分类管理、信用的分级评定、安全的分期检查、信息的分区发布,提高透明度,扩大普及率。以餐饮为重点,管好集团消费、发展集中配送,探索组建跨区域、跨行业采供联盟,切实增强食品安全的防范能力。

4、开展集中整治,杜绝假冒伪劣。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忽视,就是对人民生命健康的漠视。针对当前食品安全领域的问题,必须出重拳、用重典。一是抓紧开展全面清查。由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制售假冒伪劣窝点、食品主要集散流通市场、无证无照生产经营单位、卫生条件达不到基本要求的餐饮单位等进行拉网式、地毯式清理,把影响食品安全的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问题搞准,确保整治打击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二是及时部署专项行动。以粮食、蔬菜、肉类、油料等基本食品安全为切入点,从群众反映大、潜在风险高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地区着手,组织开展春雷整治、放心早餐、放心市场和阳光消费四大专项行动,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整治,一个品种一个品种规范。三是始终保持高压态势。食品安全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执法和案件查办工作。公安部门要组建食品安全执法支队,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侦缉打击力度。进行定期抽查,突击检查,跟踪巡查,保持露头就打、一查到底的高压态势。坚决反对地方保护主义,严厉查处危害食品安全经营行为背后的“保护伞”。积极运用司法手段,加大食品安全典型案件的查处 力度,追根溯源,严查彻办,让那些危害食品安全的生产经营者付出沉重的违法代价,达到治理一个、规范一批、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

第二篇: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调查与思考

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该文从推进德阳科技体制改革、完成战略转型的角度,提出了把德阳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型城市的迫切性以及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实施步骤、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

[关键词]:科技;创新;城市建设

当今时代,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已经密不可分,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德阳未来的发展面临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德阳市作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企业集群特征显著,在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德阳建市以来,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其建设成就有目共睹。但是,我市区域科研力量薄弱,创新体系不完善,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核心竞争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严重制约了德阳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我市科技体制改革,完成战略转型,由主要依靠传统生产要素推动经济发展到以创新引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这是关系德阳兴衰的必然选择。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按照市委提出的“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德阳”的要求,以创新为城市发展理念,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先导,以载体建设为抓手,以加快建设开放式科技创新体系为突破口,整合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以坚实的科技支撑和优质的科技服务促进社会、经济全面、持续发展。2 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

着眼未来,扬长避短,夯实创新基础,增强创新活力,由“德阳制造”向“德阳创造”转变,建成西部制造业中心和与之相适应的科技支撑体系、服务体系,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的创新型企业家,打造一大批在海内外有影响的创新型企业,创造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构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体系。经过10 余年左右的努力,将德阳建成科技创新型城市。到2011 年主要目标为:

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中型工业企业全部建立研发机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以上,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

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0%以上。

到2020 年主要目标为: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同类城市领先地位,取得一批重要原创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和高新技术,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8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建立和完善多层次人才培养和聚集体系。使德阳成为我国西部地区一流的知识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人才聚集中心和技术创新示范基地,成为在中国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精细化工、节能与环保、现代农业等领域有较大影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优美舒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西部充满活力和竞争能力的科技创新型城市。实施步骤。

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应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09-20010 年)。制定相关专项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招才引智、招商引资,启动重点项目建设。

第二阶段:全面推进阶段(2011-2015 年)。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公共研发和服务平台,初步建成科技创新型城市。

第三阶段:加快发展和完善阶段(2016-2020年)。实现各项目标,全面建成科技创新型城市。4 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重点任务。

4.1 工业科技。实施工业强市科技推进行动,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使科技成为德阳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到2011 年,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得到普遍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GDP 的15%以上(2015 年达到20%以上,2020 年达到25%以上)。骨干企业信息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及管理信息化系统覆盖率达到60%以上(2015 年达到70%以上,2020 年达到80%以上)。

加快德阳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步伐。大力发展三大特色装备(发电成套设备、冶金成套设备、石油化工设备),六类新型设备(数字化自动控制仪表和系统、工程机械设备、环保节能设备、新型特种电线电缆及其制造成套设备、军工配套产品、其它新型设备),三个特色装备制造业园区及相

关配套产业园区(德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重重工业园、广汉石油装备工业园以及天元工业集中区、小汉零部件加工园等配套工业园区建设)。到2011 年,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560 亿元,年均增长15.5%;工业增加值达到185 亿元,年均增长15.5%;新建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新建立3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 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以二重、东电、东汽、川油宏华等重大装备制造企业为核心的企业集团。把德阳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国内一流、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生产基地、研发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加强德阳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壮大新型金属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精细化工新材料三大类新材料产业,大力培育扶持生物医药及医用材料、新型功能材料两大类新材料产业。到2011 年,材料工业总产值达到306 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96 亿元;形成3 家年销售额超过50 亿元的企业集团,培育10 家优势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产品,1/3 的重点产品质量性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新建1-2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0 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5-6 个具有明显特色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区域;使新材料产业关联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成为德阳的支柱型产业。

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以装备制造业信息化为重点,在化工、食品、服装、建材、医药等行业深入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实施一批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培育制造业信息化中介服务体系;锻炼一批人才,形成一支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专业技术队伍;突破一批信息化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装备产品,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工艺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数字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全面提升德阳制造业信息化水平。

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以中药现代化为重点加强新药研究、制药新技术应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加强生物能源研发,促进生物能源产业发展;加强生物技术解决环保问题研发,发展生物环保产业。

4.2 农业科技。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推进行动,建立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以科技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农业重点产业为切入点,以龙头企业和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组织(专家大院)为载体,以产学研结合为动力,提高企业和中介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建设科技示范、培训阵地(高产示范园、科技示范村和星火学校),不断提高技术辐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和示范推广工作,重点抓好以油菜、水稻、各优果品育种攻关为代表的新品种选育和粮食丰产工程。2011 年,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覆盖面达到90%以上,2015 年达到95%以上。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到2011 年,形成5 个优势产业,建成13 个星火产业基地,面积100 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从

2005年的3585 元增加到5000 元。扶持4-6 个大型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10-20 个,农业企业销售收入50亿元。建设区域农业科技转化中心1 个,以县为单位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试点1 个,各类专业技术示范协会13 个,培训农民100 万人次。

针对德阳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切实解决农村面源污染、循环经济、产业组织形式等难点和瓶颈问题,在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等方面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

4.3 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按照《21 世纪议程》要求,加强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合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绿色德阳、和谐德阳和创新德阳提供科技支撑,促进德阳社会全面发展。其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一是环保技术和可持续发展。以广汉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依托,推动全市可持续发展工作;加强废弃物治理与循环利用的科技攻关;加强生态环境监控与修复,加大环境综合治理。二是公共卫生与健康保障。重点推广应用常见病多发病社区预防、早期诊治和康复技术,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快速反应相关科技攻关和运用。三是城乡建设与发展,重点研究和推广应用小城镇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综合系统;城市高层住宅的安全解决方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体系等。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主要措施。

5.1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组建各类工程、技术中心,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大力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

5.2 重点抓好果蔬、畜禽、粮油和中药材4 个产业的产业链延长,大力发展加工业,狠抓产业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企业成立技术创新中心;抓好专家大院建设,把大院建成技术孵化器、传播器、效益放大器和农民技术培训中心。

5.3 加强产学研结合,开展校(院、所)、市合作。

围绕改造提升机械、食品、化工、服装等传统产业,培育扶持新材料、生物医药、天然气化工等新兴产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形成合作共建工作机制;支持重大科技成果项目转化和校(院、所)市重大研究项目的联合攻关;充分发挥校(院、所)市合作协调办公室的作用,组织我市与校(院、所)合作协议和合作项目的统筹、协调和实施。

5.4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商品价值的评估体系;培育创新服务机构,加快搭建产业设计平台、咨询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孵化平台等平台建设,加快培育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无形资产评估、知识产权代理等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为创新型企业提高良好的服务和支撑。

5.5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对科技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建立以人才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创新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完善技术、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参与投资和分配制度,推行骨干技术人员年薪制、项目工资制,探索股权、期权奖励制度;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公共研发平台面

向海内外招聘自主创新领军式人才;广泛吸引海内外高级人才来我市全职、兼职或短期工作;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创新人才的发明专利提供资助,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继续开展市科技进步奖、市科技杰出贡献奖等的评选和奖励,进一步提高奖金额度,加大奖励力度。对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四川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我市科技工作者给予配套奖励。

5.6 加大对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扶持力度。

5.6.1 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调整、优化财政科技经费的投入结构。用好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并增加专项资金投入额度。调整原创新人才奖,设立市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市财政每年安排200 万元,对全市技术、研发、金融、文化、管理等创新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给予奖励。

5.6.2 积极运用政府采购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建立政府采购审核制度,不断提高政府采购中本市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比例。对本市企业开发的符合政府采购技术标准和产品目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行政府首购。

5.6.3 实施税收激励政策。加大落实国、省已出台的经济、科技、教育等政策落实力度,认真贯彻《财政部、发改委、科技部、劳动保障部关于企业实行自主创新激励分配制度的若干意见》(财企[2006]383号文)精神,继续贯彻执行《中共德阳市委、德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促进自主创新的实施意见》(德委发[2006]8 号文)中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5.6.4 建立新型的融资机制,加大融资力度。继续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积极探索利用新型金融工具,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促进产业基金和资产证券化发展。

5.6.5 建立、完善科技项目孵化机制,完善孵化设施。

5.7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坚持“高起点规划,分步骤建设,多元化投资,企业化管理”,形成功能完善配套、水平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网络,使城市建设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资源、科技发展需要、产业发展方向协调一致,体现创新型城市内涵和特色。

5.8 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开展各种科学普及活动,实施全民学习计划,建设学习型社会。实施创新培训计划,为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机会,形成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把创新内化为城市精神。

5.9 切实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成立德阳市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将创新型城市建设列入有关目标考核内容,进行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调查与思考

中共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部署。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担负着打击犯罪,调节社会经济关系,定纷止争,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职责,是调处矛盾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农村平安建设是一个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基层人民法院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摆在人民法院面前的现实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分析新农村平安建设中涉农案件的特点、形势以及司法需求,提出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供大家商榷。

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涉农案件的特点和形势

(一)土地问题成为农村矛盾的重点。

农村土地权属纠纷,土地补偿纠纷等案件大量增加,纠纷呈现出涉及面广,数量居高不下,矛盾纠纷日益复杂化的特点。在农业税费免征之前,大量农民外出,将承包地弃耕,或由他人代耕,对土地没有什么利益之争。农业税费免征之后,国家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耕地也有了补贴,农民纷纷争田要地,因此产生多种土地纠纷。加之,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招商引资、征用土地、拆迁房屋时没有及时处理好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特别是国家建设征地补偿标准低于经营性项目征地,使群众不满,使大量矛盾纠纷集中到基层人民法院,产生较多不稳定因素。

(二)农村债务纠纷增加。村级债务问题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成为引发农村矛盾纠纷,危及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许多农民借钱给集体使用,村集体长年无钱还债,使农民不得不走到法院,寻求公平和正义,然而基层法院判决后,因村集体无收入,造成无法执行,增加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三)婚姻家庭、相邻关系、损害赔偿等民事纠纷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农民夫妻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务工,已是常事,夫妻双方逐渐缺少沟通,加之外界富裕生活的诱惑,双方不能同甘共苦,而是追求个人物质享受,导致大量离婚案件涌向法院,而且婚姻家庭案件更多的涉及财产分配。因双方矛盾尖锐,常有损坏财产,人身伤害等恶性事件的发生。相邻关系纠纷多是积怨较深,双方敌意较大,有些甚至发展成多人乃至家族之间的矛盾和斗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多数农民都购买了农用车、耕田机等,一方面给他们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但由于缺乏专业培训,交通规则意识淡薄,产生大量交通事故案件。

(四)农村刑事案件增多,农民违法犯罪案件上升。从类型上看,多涉及盗窃、赌博、抢劫、故意伤害、放火、及破坏生产经营等。从行为主体上看,因父母在外务工,青少年缺乏教育,认知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增加,另外是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比例居高不下。以致农村社会治安环境令人堪忧。

二、新农村建设司法需求分析

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过去的新农村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其建设目标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真正把农村逐步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近年司法实践和调研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司法的需求是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特别是人民法院司法工作密切相关。

需求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和谐的农村。

要求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多做调解工作,化解农村矛盾。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高度统一。

需求之二: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社会安定的农村。

人民法院应当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建设平安乡村,为创建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治安环境作出积极努力。通过运用审判职能打击农村社会治安犯罪、丑恶现象;通过积极处理好农村的涉诉来信来访有效解决矛盾;通过就地公开开庭、送法进村等活动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普及农村生产生活常用的法律知识;通过指导乡村民调组织提高其解决民间纠纷的能力水平。

需求之三: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有序发展的农村。

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需要井然有条的经济秩序为基础和保障。作为基层人民法院,就要高度重视涉农案件的公正高效审理。通过公正审判,并以实际办案效果,为确保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一方面要对破坏农业生产、破坏经济发展犯罪进行重点打击。另一方面还要对迅速增多的与农村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土地权属、涉农经济往来合同等纠纷案件重点研究与审理、执行。

需求之四: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有力司法保护的农村。

要求人民法院,在坚持公正司法的同时,还应牢固树立便民利民理念,在工作细节上千方百计为当事人着想。切实加强司法救助,尽力简化诉讼程序,做到坐堂立案与电话立案、巡回立案等形式相结合,书面起诉与口头起诉相结合,坐堂问案与巡回办案、办案进病房、办案到田间地头等形式相结合,进一步方便农民,减少诉累,降低诉讼成本。

需要之五: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农村。

法院应把审判活动作为倡导优良道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通过正确审理婚姻家庭案件,积极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优良传统。通过对农村公序良俗的采纳支持农村良好风尚。通过公正审理各种违约案件,树立诚信意识。通过妥善处理相邻关系纠纷,提倡农村团结互助的邻里关系。通过追究各种犯罪的刑事责任,弘扬正气,营造守法光荣违法犯罪可耻的氛围。在就地开庭、案件调解、做当事人思想工作、解答当事人疑问、送法进村、法制宣传等活动中,以法律和道德为基点广泛宣讲,使社会主义道德深入人心。

三、基层人民法院如何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基层人民法院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结合审判工作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农村平安建设。除以上分析外,在当前,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意识

人民法院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把审判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之中,找准审判工作为大局服务的结合点、着力点,使法院工作始终与大局工作合拍、同步。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民能安居乐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法院必须充分认识所肩负的重大职责,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努力践行“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理念,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通过深入农村贴近群众,努力做到不因案件的审判影响、妨碍农业生产,及时发现并平息可能激化的矛盾因素,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积极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

(二)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深入开展农村“严打”整治斗争

打击制裁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人民法院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

一是 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农村各类严重暴力犯罪和黑恶势力犯罪以及多发性犯罪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严惩侵害农民利益、损害农村集体财产的刑事犯罪;坚持打击与预防并重,积极参与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有效预防农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是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严打”斗争中,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等刑罚原则,依法正确地定罪量刑,确保罚当其罪;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又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对具有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积极挽回损失、受害人谅解等情节的犯罪人员,尽可能地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三是积极参与“严打”集中整治行动。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根据辖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社会治安形势和违法犯罪态势,采取集中打击、专项斗争、专项治理、重点整治等多种有效形式,有针对性地打击突出犯罪活动,增强打击效果。

(三)不断创新司法为民措施,依法审理好各类民事案件,及时调处农村社会矛盾,促进农村平安建设

一是不断创新审判工作方式。积极推行巡回审判制度。在立案、排期开庭、审理和执行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农民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合理安排开庭时间、地点,以保证生产不受影响。与时俱进地发挥和丰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便民精神,对有典型意义的案件和当事人因特殊原因不便到庭的案件,承办法官要主动携卷下乡,到当事人所在地开庭审理。

二是进一步落实好各项为民、利民、便民措施。对各类涉农纠纷案件,要依法及时立案,为相关争议的解决提供司法救济。要认真落实司法救助措施,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农民,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给予减、缓、免交诉讼费,让有理的农民打得赢官司,让无钱的农民打得起官司,彰显人民司法为人民的优良传统,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

三是在方便诉讼上下功夫。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量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缩短办案周期,及时化解纠纷,避免讼累。与此同时,还要针对部分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实际情况,做好裁判文书的改进和规范工作,力克文书篇幅冗长、表述繁琐、说理深奥的弊病,提倡文书制作简洁,说理明了,让农民当事人一目了然。通过制定各种有针对性的举措,真正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司法为民的实惠。

(四)强化调解意识,及时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平安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调解出和谐,提前一步化解矛盾,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在基层化解矛盾,成为农村平安建设的着力点。

积极探索建立以调解为核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调解集法、理、情于一体,能较好地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有效节省司法资源,是解决民商事矛盾纠纷的最佳方式。基层人民法院要按照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遵循“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要求,不断加大诉讼调解力度,既当定纷止争的裁判员,又当辨法析理的宣传员,引导群众采用正确的态度理解法律、对待纠纷、解决矛盾。及时妥善地处理人民群众申诉信访中反映的问题,疏导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司法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在调解程序上,把调解原则贯穿于庭前、答辩、开庭、宣判前的全过程;在调解时间上,建立双休日、夜间法庭,只要当事人愿意,随时随地进行调解,在调解方式上,不拘形式进行电话调解、面对面调解、背对背调解等。实现调解工作在调解理念、程序、时间和方法上的突破,做到案结诉息。

在调解过程中,一是坚持热心、耐心、细心的工作方法,感化当事人。二是充分争取一切可利用的条件,邀请当事人所信服的人、说请人参与调解,细心把握稍纵即逝的和解机会,及时促成和解。三是坚持巡回就地办案,引导当事人的邻居去疏通其思想,借助当事人周围邻居的舆论促成和解。

(五)改革执行方法,加大执行力度,维护法律尊严

以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为目标,努力破解“执行难”。不断加大对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案件、事关经济发展的案件和金融纠纷案件的执行力度。改进执行方法,穷尽执行措施,探索建立执行威慑机制,积极开展执行和解的协调引导工作,促进当事人自动履行生效裁判。逐步规范执行财产评估、鉴定、拍卖、执行款物管理等执行行为;依法适用执行强制措施,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案件的兑现率,最大限度地使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落到实处。

(六)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工作,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窗口,它同老百姓距离最近,接触最多,不仅审理着基层法院一半以上的民商事案件,而且还承担着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广大农村进行普法宣传教育等繁重任务。因此,加强人民法庭建设,不仅是人民法院基层建设的重中之重,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民法庭建设要抢抓机遇、狠抓落实,“软、硬”件建设一起上,基础建设和审判管理一齐抓。重点是按照方便当事人诉讼、方便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体现人民法庭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人民法庭的设置,努力实现布局规范化的要求。要加强法庭规范化管理,针对人民法庭工作的特点和人民群众诉讼的实际需要,完善人民法庭的立案和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巡回审判制度等,确保实现公正和效率。

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司法调解,完善解决农村争端的机制。高度重视和解决农村因土地承包、土地征用、拖欠农民工工资、邻里纠纷问题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各种利益关系,理顺农民群众情绪,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减少因矛盾纠纷激化而引发越级上访事件、群体性事件和 “民转刑”案件。

(七)结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做好法制宣传工作

开展“服务新农村、送法进万家”活动,既向人民群众宣传了诉讼法律知识,又锻炼了队伍,增强了人民法院工作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充分利用法院熟悉法律和政策的优势,积极开展公开审理、公开宣判、以案讲法等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让农民了解怎样打官司,增强其依法办事能力。同时,与各行政村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定点联系制度,指导帮助他们开展调解工作,将大量民事案件和矛盾解决在村内。结合司法实践,认真研究农村平安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及农村基层组织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解决突出问题的司法建议,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八)加强和改进信仿工作

一是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妥善处理各种治安隐患。为来访者排忧解难。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处理来访中,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注重对信访人做疏导、说服工作,采取以案释法、循循善诱的方式,解决纠纷,化解矛盾。

二是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和依法纠错的原则,努力解决涉诉信访案件。建立健全“三化”管理:信访网络化,以信访接待室为主体,案件承办庭为依托,纪检组监察室为协助,院长预约接访为保证的信访网络;运作机制化,实行接访流程管理,信访接待室负责来访登记,初访处理,分流督办,案件承办庭限期处理,对涉及工作人员违纪的案件,由监察室调查处理,对上访老户和易引起矛盾激化和群体性事件的,由信访接待室办理院长预约接访;责任明确化,从案件承办人、庭室负责人、信访接待室到院长,所承担的责任都进行了明确划分,形成了信访工作人人有责,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大信访格局。对可能发生上访的重大案件,严格实行定案件、定人员、定措施,院领导包案的“三定一包”责任制,确保问题能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三是依法处理好上访问题。把信访工作当成体现司法为民的第一窗口,认真对待群众上访,对信访中发现的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坚决纠正。改变信访方式,将信访窗口前移,变上访为下访,结合巡回办案、法制宣传等进社区入农户,开展信访工作,及时了解情况,化解矛盾。

(九)强化支持和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力度,深入开展“和谐农村”、“平安农村”建设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机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符合当前多元化、多途径解决民事纠纷的世界潮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类民事案件的不断上升,人民调解不但不应弱化,反而应该加强,充分发挥作用。

一是完善程序。针对全院调解工作状况,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实施,组成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组,指导全县各级调解组织逐步规范调解程序,确保调解协议受到法律保护。

二是建章立制。指导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相继建立五项制度:一是纠纷管辖责任制度。基层发生纠纷,村调委会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主动工作,争取纠纷不出村、不上移。二是疑难纠纷转办报告制度。调解未果的案件,及时移交乡(镇)调委会做好调解工作。三是定期排查报告制度。村调委会建立健全月报、季报、年报制度,及时向上级上报各类报表及信息。四是集中排查调处制度。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定期解决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五是回访制度。组织有关人员对已调处完毕的矛盾纠纷特别是重大疑难纠纷进行回访。

三是加强培训。充分利用乡(镇)召开的各种会议,见缝插针,向人民调解员讲授民法通则、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继承法、婚姻法等常用的法律知识,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法律水平和调解纠纷的能力。聘请部分调解员担任人民陪审员,轮流组织参加旁听庭审,使每一个调解员都有机会亲临法庭,潜移默化地传授调解经验。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和广大农民的社会和谐。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体现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不断开拓法院工作新局面。

第四篇:城市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

城市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

【摘要】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和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中仍然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目前,已有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脏、最重、最险的活,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权益在很多地方仍然让人堪忧,他们的生活现状牵动大多数人的心。现在将此次实践活动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一、实践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和乡镇企业就业。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就是被称为农民工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

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

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

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

多年来,广大农民工用勤劳和汗水,为我国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们用艰忍和奉献,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同时

也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创出了一条新路。农民工队伍的形成和壮大,是

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成果,也是世界工业化、城镇化中特有的光辉范例。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些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消

除,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没有彻底打破之前,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农民工

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还将长期存在。

他们盖起了数不清的高楼大厦,却很难在城市找到自己的栖身之所;

他们修建了数不清的桥梁道路,却难以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他们创造了数不

清的社会财富,却只能挣到仅够糊口还常被拖欠的微薄工资。

在一些地方,侵害农民工权益的现象还不时发生。

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有着极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改革发展

稳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

实践成果和收获

通过对留守儿童及非留守儿童发放不同的调查问卷和在一定程度上的走访,我们了解到了以下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以下问题:

(一)、留守儿童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而且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弱,大多家务不愿去做,爷爷奶奶与儿童有一定得隔阂,大多孩子不愿听从爷爷奶奶的使唤,具有较大的叛逆心理。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调查中发现,选择与子女分离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是居住在贫困村(居)、缺乏生产资源,生产生活无一技之长,只有靠外出打工来维持生济,加之外出后也很难找到如意的工作,打工收入也往往不高。因此,这些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普遍拮据。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主要体现在隔代教育问题,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父母在外打工,学习只能依靠学校老师,回家后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孩子的自觉和自律都略有下降,外加爷爷奶奶大多为不识字人群,没有能力指导留守儿童的学习。从而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留守儿童学前教育也从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缺陷。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一生。

(三)、留守儿童行为发展偏差

由于隔代的长辈往往对其过分溺爱放纵,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儿童亲情的缺失,就很容易走极端,甚至使一部分儿童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使“代沟”加深,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造成心理抑郁,性格孤僻,对以后的人际交往、协作求助、学业发展等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群体,父母由于无法照顾孩子会产生内疚感,便会在金钱上进行补偿,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太少,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

(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亟待关注

0-14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沟通,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由于没有父母的照顾,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不少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行影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了一定的人格障碍。

三、措施和建议

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不发达。留守儿童数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成反比,经济越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少,留守儿童数量就越少;经济越不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多,留守儿童数量越多。但当留守儿童存在于我们这个社会时,我们通过实践给出了以下几点措施和建议:

(一)、家庭方面措施及建议

家庭教育要进一步普及和深化。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只有在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交流和沟通,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教育临时监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注重道德教育,更多地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家长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的联系。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特别是年幼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家长的主要工作。要求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在家的子女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进行认真教育、管理、监督,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二)、学校方面措施及建议

完善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作用。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加强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和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三)、社会方面措施及建议

政府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开展义务教育、卫生保健、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服务提供依据。要加大综合整治力度,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推动构建留守儿

童教育监护网络,逐步建立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的长效机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社会转型的众多问题,需要构建职能部门保护机制,创造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大环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联系,共同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四)、自我约束方面建议及措施

最后,关于留守儿童,自己还应该加强自我教育和引导,要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要有面对现实的信心及勇气。向着积极、乐观、开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好的一面发展,不断完善自己。做生活中的强者,更要学会乐观的面对一切困难。

四、实践感悟或感言

我们亲眼见证了留守的孩子无奈的凄凉。我更加不会忘记,当看到孩子们在一份份问卷中“最缺少的东西”后面用歪歪歪斜斜的字体写下对父母的思念时,我的心受到的震撼。他们太需要关爱了!想到我们可以在父母的呵护下度过童年,便觉得自己有责任为他们做一些事,即使我们的力量微不足道,也可以把我们的收获用报告的形式写出来,让更多的人注意到这个特殊的群体。

在我们的重点调查中,我切身感受到了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意义。这不仅是对农村、农民问题的关注,更重要的是,为祖国的花朵提供一个更好地成长环境,对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缓解,对国家的崛起与强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父母不在身边的他们不得不过早的承担起不属于他们的责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学会照料生病的爷爷奶奶,学会教导比他们更小的弟弟妹妹„„.他们承担了太多本不属于他们这个年纪的负担。这样,他们的性格渐渐的改变,在他们的心里,对社会和生活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偏激和盲目,长期以往,对他们自己,对社会都是一个问题。但是,多数的他们是那样的刻苦和认真,学习成绩是那样的优秀,对他们只要有心培养,都可能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这是我们认识到运用自己学习的知识,尽最大的能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为他们创造出一片更美的天地,使他们有一个相对更幸福、温馨的生活环境。

总之,在这次活动中,在与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人、这样一群孩子需要帮助,内心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我想这就是我们这次调查最大的收获。我定会珍惜我所拥有的,奋发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参考文献:

1、教材:《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概论》

2、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困境和出路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 2006年第4期

3、潘璐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9年6月卷第2期

第五篇:关于城市广场建设的探讨与思考

我国快速城市化建设步伐给予执政官员、建筑师、规划师过多机会和权利去成就责任,事物往往历史性地成为行为人自身素质、水平、偏好的展现,难以某项法规标准考量。然而,中国的事情又总在引发揣摩:城市建设发展究竟追求何种模式与目标?比如城市广场。

现代城市总要同时面对高容积率、高密度发展和市民生活对有限开敞空间需求的现实。密集的城市空间和敞地――如广场对于城市和居民同样重要。城市格局必须综合诸多条件因素做出合理的结构规划。科学的规划需要把握城市复杂的开放系统内外关联,构建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于城市空间,正所谓:寓自然、赋人意、求协同,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图面设计、硬件组织。

城市广场究竟是什么概念?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基本结构组成。城市起源的条件之一是因为聚落有了商业职能,而商品交换的场所就是市。市的场所就是广义概念的广场

--有生活内涵的开阔地。我国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造王城便有了市的规划:匠人营国,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如今拥有一定建筑空间的商业开放场所仍叫商业广场。而随着城市生活功能的丰富,城市更多的开放空间逐渐承载了更加专一的功能,这种内涵附加上建筑元素后便拥有了主题广场,如:中心广场、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交通广场、生活广场、购物广场、休闲广场,都是城市生活空间的延伸。

城市广场的使命是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变迁的。目前我国城市规划概念意义上设定的城市广场,通常是指用于民众集结、宣传、游行等政治用场的大面积硬化公共空间。此种意义城市广场的由来是伴随民主社会而生的。世界最早的初步民主制度甚至可追朔到公元前30的古印度摩亨佐达罗城,当时已有了议事厅。缘因其文字不能破译,其社会结构尚不清楚,也未能查考是否有了政治生活意义的广场。古罗马帝国时代修建的城市广场还服务于军事。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广场则成为城市的户外生活和聚会场所,成为集市、庆典、刑场、世态万象的中心。近代的城市广场更多地成为民众信仰集结、议政宣传、政治表达的用场。20世纪1间世界城市的广场留下了更多的历史记忆,结束二战的波兹坦广场、诞生中国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的天安门广场……,惊心动魄的事件总需要大的场所承托,如同古战场一样,城市广场也孕育、成全了历史之辉煌。

然而,当今世界进步国家的变革更寻求理性,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中心作用的削弱也正不断弱化历史赋予公共空间的传统角色尤其是城市广场的传统地位。国外前沿理论讨论未来城市发展状态时超出了城市物质景观化的狭义理念,更强调它是文化和精神的产物,应回归社会生活舞台的本质内涵。面对市民喊出见鬼去吧,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诅咒广场的预先设计,寄望它是未实现的承诺、无限的机会和期望的影子,主张让都市人去发挥其想象力和个性使用的心声。一些建筑师呼吁创造次真实的、能被市民无政府主义殖民化,得以探索、表达自我的广场环境,走向颠覆性的后现代城市公共空间,预言那将是一片保留了大众文化,潜力巨大、充满生机的宏伟热带雨林。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会像中国城市瞬间修建了那么多大型城市广场。我们也从没有认真后评价过我们的那些广场究竟产生着什么价值?引发质问的是:值我国处于法制化社会发展的阶段,加之信息时代的社会活动特征,城市还需要那么多特大型平板广场吗?我们还期待沿用广场去孕育其它方式手段不能替代的什么吗?媒体报道表明个别城市广场已经成为酝酿事端的平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城市建设者的责任就是能够运作时空,让现实即时转变为市民的实惠,让城市每处空间都充满磁力。如上海世博会主设计师、国际建筑大师马丁·罗班所说:城市的魅力是地域历史文化背景下人们生活的舒适惬意。作为建筑师则尝试在物质及社会空间领域中寻找其整体内涵,掌控空间品质与社会行为的有机结合。

目前,城市广场的潜质有待发掘。城市广场一般是在密集城市聚落街区中辟建的公共空间。它具有引力,拥有地位,产生影响。广大城市市民对广场的内涵期待已不再是政治,而是其作为城市生活空间的场所精神塑造和人性表达。现代城市结构、空间组织包括居住场所环境的规划对塑造社会人际交流适宜空间的推敲打造力度是不够的,社会生活和行为空间尺度也越发超出了人与人的作用感受距离而失去亲和引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几近成为鸡犬声不闻,邻居不曾相识的封闭状态。华夏文明数千年育就传承的人气场聚落空间所酝酿的和谐人间关系正远离而去,替代的是生硬和隔绝。人气场是一种宜人生存的无形引力氛围,是寓其能互相获得感受的空间,是生存质量的呵护场,舍弃不成为社会也失去了群落存在的价值。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即包含着场的意义映衬事物间、生物间、人与人间作用力的秘密。市民广场能够聚集、提升人流密度,形成对话交流,丰富场所功能,酝酿多样性情趣,滋生多彩的民间生活。

西方成熟的城市规划思想主张城市作为一个大舞台,能最大可能地激励人与

人、阶层与阶层、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会面、碰头和挑战,社会生活大戏在这里演出,演员可以当观众,观众可以当演员。广场无疑是弥补现代城市人气场缺失的最好空间。今天,我们那些生硬的带有业绩标示符的平板广场有必要寻求成为市民需求的具有当代社会意义的开放空间(只要其位置适配)――街道广场、公共空间、休息场所、城市绿洲、交通广场,乃至集市广场。为

此需要我们赋予城市广场一种不确定性的功能定位,任凭民众最大限度去开发享用:沐浴阳光、乘凉、散步、锻炼、聊天、品茶、下棋、打牌、歌舞、表演、戏班子、孩子学步、儿童戏耍、放风筝、卖菜、卖水果甚至烧烤、小吃餐桌、地摊、……,真实的生活形式、内容自由竞放。来到这里不分头衔地位都是庶民百姓,其乐融融。它充盈着民间原本的生存内容,生态的吃喝玩乐,创作性的民间故事发生,本生的民族文化发祥。因此或许会招徕试问:明天也会允许农民赶着毛驴进城到此吧?为什么不可以呢?这至少说明三个问题。一是城市需要,如驮着新鲜粮菜进城。二是农民生产工具落后,买不起汽车。三是社会进步,没有城乡差别。看看每个城市夜晚那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沿街叫卖、游击式烧烤、满街即时餐桌、麻将扑克局、摆个凳子做按摩、面对八卦说人

生,无所不有,只要有卖点。我曾组织山东大学的学生做过一次社会调查以启发他们思考我们的城市规划、城市管理政策、做法是否有问题。街头市场为什么屡禁不止?我告诉学生:因为需求。放开广场特定公共空间的行为束缚及民间自由市场的开放管理,活个自在!行吗?我们的城市广场回归市民自由享用将是一挑战性的课题。

我国的城市拥有较大的人口密度,密度是城市活力的资源,是生活多样性的源泉,人气场是国人非物质化生活质量的潜质表达。我们的城市应给市民留有更多自在生存的小空间场所:城市绿洲--开放的、有硬化场地也拥有一定植被和可踏草地的社会生活、聚落生息、民间话语、环境生态、局域小气候、富足人气的人居环境自组织平衡调节器,叫城市小广场也无妨。开放的城市空间大庭广众之中酿出的将是混沌和谐,久违的中国民间生活悠然秩序可望借城市广场再现。

下载关于建设食品安全城市的调查与思考(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建设食品安全城市的调查与思考(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灵璧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 社 会 调 查 报 告题目:搞活小城镇建设提升大发展水平 ——关于高楼镇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专业:农业经济管理姓名:杜新祥学号:0934004466282 指导教师:......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大余县樟斗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刘燕平学号:***10 摘要: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尽管城......

    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我市组织部门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张志恒 搞好组织系统信息化建设,对于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提高组织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推......

    加强县级人大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县级人大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郡县治,天下安。”县级政权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重要的基础性环节,县级人大作为基层国家权力机关,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推进依法治国中有着独......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近年来,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使小城镇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领导班子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领导班子建设的调查与思考2011年,XX县顺利完成了县乡党委换届,换届后的县乡领导班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班子建设得到新的加强。为全面掌握全县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近期,我们组成专......

    机关效能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机关效能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07-12-10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宽从......

    关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宁夏机关党建2009-2-10 10:06:52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切实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