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区食品安全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我区食品安全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金德顺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党中央一直以来十分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作为经济发达地区,椒江的食品安全状况怎样?八月份,本人就我区食品安全状况组织科教文卫工委和部分人大代表进行了全面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供区委、区政府决策参考。
一、我区食品安全总体情况及分析评估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我区食品安全各监管部门以民为本、依法行政,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理清工作思路,理顺监管机制,严查问题食品,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全区食品安全总体形势平稳。
一是建章立制,出台有关食品安全的政策文件。全区上下高度重视,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建设“平安椒江”、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大事来抓。区政府先后出台了《椒江区2007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意见》、《2007年度椒江区食品安全工作综合考评办法》和《关于做好食品药品知识六进五个一活动的通知》等文件,并与11个镇、街道(包括椒渔、农场)和10个部门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状,把食品安全工作列入了镇(街道)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增加食品安全示范乡镇创建工作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责任考核。
二是建立食品定期检测评价及信息发布制度。作为2007年区政府十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我区对 14个农贸市场,4个大型超市和水果批发市场的33个品种的蔬菜,17个品种的水果,19个品种的水产品和大米、面粉、食用油等食品实行果蔬每周评价、水产品每二周评价、粮油产品每四周评价的信息发布制度,有效地扼制各类有害食品进入市场,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市场食品安全状况知情权。评价结果显示今年我区食品安全形势总体良好(以今年6、7、8三月为例)。
椒江区2007年6、7、8三月食品检测评价报告
三是食品配送工程和食品示范乡镇工作全面开展。制定《椒江区学校食品配送工程实施方案》和《椒江区食品安全示范乡镇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明确用三年时间实现建城区学校和街道(镇)中心校以上学校食堂达到100%定点配送或采购,校内商店建成大型超市直营连锁店或“放心示范店”,店内食品配送率达到80%的总体目标。在食品安全示范乡镇创建活动中,全区农村食品安全放心店全配送工程全面启动,选定华联超市作为配送方,负责为全区232家食品安全放心店实行全配送,力争从源头上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四是食品安全监管网络逐步完善。建立了由工商、卫生、农业、质监、商管、海洋与渔业、食药监等部门组成的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并对组成部门基层监管网络实施全面整合,建立统一的镇(街道)食品药品安全专管员,村(居)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队伍,在各镇(街道)设立食品药品安全办公室,做到定员、定责、定岗,扩大监管区域,初步形成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监管网络。
虽然我区食品安全形势总体良好,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影响食品安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主要有:
一是每个月的安全态势并不平衡,食品安全隐患仍然存在。从近三个月的食品检测数据看,不但青菜、西兰花等一些蔬菜农残超标现象仍有存在,而且一些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不会有农药残留的生长在地下的植物食品也存在农残超标,如萝卜和芋头,农残超标达33%。2%左右的不合格蔬菜也主要是由于农残超标或施用不合格农药造成的。在今年卫生部门开展的食品监督抽检中,虽然相当一些食品合格率达100%,但在其他一些食品中,熟肉制品合格率73.1%,凉菜合格率76.7%,餐具消毒合格率65.9%。在调查中,还发现生猪带病屠杀现象屡禁不止,伪劣食用油充斥市场,水产品使用非食用添加剂等,这些不合格食品将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构成很大威胁。
二是豆制品安全形势尤为严峻。我区豆制品生产单位大多规模小,生产环境较差,加工设备简陋,卫生设施缺乏,部分豆制品生产单位还存在掺杂使假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给食品安全带来了较大的隐患。全区54家豆制品生产企业只有6家持证生产,其余48家无证生产,而6家合法企业的卫生安全状况也令人担忧,生产的豆制品合格率也只有10%,豆制品生产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三是学校宾馆餐饮行业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在上半年省有关部门的暗访中,中心幼儿园、灵济小学、下陈小学等三所学校幼儿园卫生不合格。目前,我区中心校以上学校食堂卫生许可证持证率也仅占76.7%。在大型餐饮企业中,餐具大多无消毒,消毒的合格率也偏低。小餐饮小副食品店的状况更差,在4月份区卫生部门开展的“五小”行业示范街专项整治中,发现江城南路、中山支路、星明路、中山西路、江城北路、建设路、沧海路等7条街中的194家小餐饮小副食品店,77家无卫生许可证,82家卫生设施不到位。四是特殊区域的食品安全问题仍令人担忧。学校附近,外来民工聚集区,以及流动餐饮摊点,农村婚丧事、庙会时的聚餐点,进货渠道乱,卫生状况差,消毒杀菌不到位。加上农村执法力量薄弱,市场监管缺位,农民购买食品既不查验证照,又不索要发票,致使一些过期食品、“三无”食品以及大量的散装食品进入农村市场,成了安全隐患的源头。
五是监管体系不够健全。全区除了对城区菜场进行有效监管,集镇中心菜场逐步配置检测设备外,广大农村菜场和临时菜场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无检测设备,无监管人员。最近农村菜场发生的“呋兰丹”事件,备受关注。在学校食品配送工程中,中心校以下的村校是卫生监督的薄弱点,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需引起高度重视。
二、我区食品安全工作需要把握的几个重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成了我国十大民生热点问题之一,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把食品药品安全列在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六个主要问题之首,可以想象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保障食品安全,是党执政为民的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建立完善的宣传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市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要高度重视开展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形成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教育机构、消费者共同参与的宣传教育体系,进一步普及食品安全知识,营造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社会意识。加强食品生产经营者学习掌握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食品安全规范等知识,树立食品安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提高保障食品安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加大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企业的打击曝光力度,同时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优秀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评选。
(二)要建立完整的预警体系,出台食品安全应急预案。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规定,落实各自的职责。对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对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做出快速反应,严格控制事态发展,有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做好食品安全事件的善后处理及整改督察工作。要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形式,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演习演练,以检验和强化应急准备、协调和应急响应能力,并对演习演练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估,以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
(三)要建立健全的食品配送体系和连锁经营体系。进一步完善配送工程,扩大配送范围,延伸配送终端。村校、民工子弟学校要逐步列入配送范围。要加强对农村婚丧事、庙会聚餐的食品安全监管。建筑工地民工食堂的管理要逐步规范,在审批工程施工许可证时,有关部门要先核发工地食堂卫生许可证。食堂的临时工、勤杂工也要做到持证上岗。进一步加大示范乡镇建设,完善连锁店经营。加强农村固定菜场检测设备的配置。
(四)要建立科学的食品生产体系,从源头上抓好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在全区开展土壤污染与防治调查研究,加大土壤治污力度,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扩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如三甲、海门街道的榨菜基地;洪家街道绿色葡萄产业基地;三甲、下陈街道的茭白基地;章安、葭沚街道的大棚蔬菜基地;椒北的山地蜜桔基地等。深入开展农产品产地编码和绿色认证工作,加大食品方面的品牌建设,积极扶持农业企业和合作社,为绿色食品的品牌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五)要加强领导和监管体系建设,做到网络全、信息灵、办事效率高、处理能力强。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从制度上保障食品监管工作顺利进行。强化责任意识,使权力与责任挂钩,使责任追究落到实处,努力形成一支工作高效、执法严明的监管队伍。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共享网络,以便及时了解当前食品领域的安全形势,节约管理成本,利于政府决策,把突发的、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降至最小。全面推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准入制,将食品安全管理关口前移,提高食品安全准入门槛。完善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对达不到生产条件和卫生标准的企业,坚决不允许其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六)要重点抓好豆制品生产的整治。要以改善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解决豆制品企业在环境卫生、工艺控制、质量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整治目标。一要规范生产管理。加强对豆制品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培训,进一步督促企业严格按照标准和技术要求组织生产;规范企业生产工艺,严格监管企业按照备案信息使用食品添加剂。督促企业尽快建立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完善进货索证制度。督促企业把好产品出厂检验关,建立不合格食品处理制度,严禁把不合格或过期变质豆制食品进行再加工。二要建立行业协会,推进行业自律。充分发挥现有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协会的内部自律,规范行业管理。积极组织开展企业间互查工作,强化企业间相互监督。三要鼓励小企业兼并、联合。推行“小企业联营”、“大企业兼并小企业”和“集中生产管理”等多种模式,扩大企业规模,努力提高集约化程度,促进豆制品小企业在新的经营模式下发展。四要加大抽检执法力度。增加抽检经费投入,提高技术监督手段,对豆制品组织开展抽样检测。加大抽检频度,整治期间确保每季度抽检一次,今后每半年抽检一次。加大抽检覆盖面,同时强化对抽检不合格企业的后处理工作。
第二篇:对我区护路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区护路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桥东区护路办
桥东区面积3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5万人,流动人口7.5万人。境内辖全国运输主干线京广铁路375-377+500,全长2.5公里,途径我区一乡、一镇、两办,十四个社区居委会,六所中小学。沿线共有8座桥梁涵洞,设岗亭两处,现有专兼职护路人员136名。近年来,按照省、市护路办的安排部署,在区委、政府的支持下,立足实际,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了辖区境内铁路运输的安全畅通。现就我区铁路护路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健全工作机制
1、立健全组织。始终坚持铁路护路工作与综合治理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要求、同考核、同奖惩。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考核中,铁路护路工作占有很大比重。同时,我区还专门成立了由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区委常委、副区长任常务副组长,区人大副主任、区政协副主席任副组长,区综治办主任,公、检、法、司主管领导,教文体局,安监,工商,沿线乡、镇、办,车站派出所,邢台养路车间主管领导为成员的铁路护路工作联防小组和重要时期铁路护路指挥部。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铁路护路工作联席会议,研究部署我区铁路护路工作。辖区铁路沿线乡镇办分别成立了铁路护路联防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乡镇、办主管综治书记任护路办主任,并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
2、规范责任书签订。年初,区护路办与辖区沿线各乡镇、办,公、检、法、司,教育,工商,建设等相关综治成员单位签订《邢台市桥东区铁路护路铁路护路联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沿线乡、镇、办事处与沿线村(居)分别签订《铁路护路联防责任承包书》;各村(居)与沿线3华里内中小学校、企业、站点、门店、五残及重点人员等签订《爱路铁路责任保证书》,做到了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一级向一级负责,确保护路联防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有人落实。
3、路地协作配合。定期与铁路部门召开联席会议,互通信息,重要活动时段密切配合工作。在工作中,我们始终以服务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去和铁路部门沟通、联系。需要地方配合的决不懈怠,需要地方解决的决不推诿,需要地方支持的决不吝啬。在机制上协调对接,通过召开联席会、情况通报会、工作会议等方式融洽路地关系,强化配合与协作,形成合力,提高工作效能,保证工作质量。铁路部门也自觉接受地方党委、政府的指导,有力地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
二、夯实基层基础
1、基层护路组织及工作制度。铁路沿线4个乡镇办全部组建了护路联防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乡、办综治书记任护路办主任,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沿线村(居)均设有专兼职护路大队;沿线中小学也都成立了爱路护路组织;护路办建立了执勤、会议、学习、考勤、考核、培训、检查等各项工作制度。
2、完善基础台账资料。近年来,我区规范了各项爱护路基础台账,统一制定了《桥东区铁路护路责任路段及日常维护路段基础台账》、《桥东区铁路沿线村(居)基本情况统计表》《桥东区铁路沿线五残人员及重点人员统计表》、《桥东区废旧金属收购站点统计》等台账,准确掌握责任区里程、重点区段、重点目标、桥梁涵洞数、废旧金属收购站点数、村居、学校、“五残人员”护路队伍等基本情况。
3、基础保障工作。在每年全国“两会”、党和国家重大政治活动,节假日期间,区委、区政府拨出专款,用于保障铁路护路工作。各乡镇(办事处)也都在责任路段、桥梁、涵洞和环境复杂部位拉架了照明灯,并为每个固定岗点配齐了帐蓬、手电筒等必要生活用品;区护路办每天指定专人为每个岗亭供应饮用水和一些生活用品,并为每个护路队员统一配发了臂章;区委政法委协调区公、检、法、司抽调7部警车停置于环境恶劣、人员复杂场所,全力保障铁路护路工作的万无一失。
4、定期培训。区护路办定期组织铁路、派出所干警对全区各村居护路大队长、护路队员进行培训。特别是在党和国家重大政治活动期间,对上岗的每名护路队员都进行了专门培训。由于区护路办对护路队员培训、教育、宣传、重视到位,我区铁路护路工作连续三年没有发生护路队员人身伤亡事故;未发生护路队员违反规定执勤和影响行车安全事件。还涌现出了:如三义庙村三代护路模范家庭杨建立,黄家园村自带狗巡逻张建增、李树民,从自家拉煤为队员取暖的林场社区居民郑红英,带病一线坚持护路的王四九等多个爱路护路先进典型。区护路办都及时给予了物质奖励。
三、创新工作理念
1、建立三级护路工作机制。按照“属地管理负责制”的原则,我们建立区、乡(办)、村(居)三级护路责任主体,综治、护路成员单位共管的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各项管理制度健全,重大政治敏感时期及日常护路工作都能够正常和有效进行。区一级,成立以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为组长,区政府副区长常务副组长的区综治委铁路护路联防工作领导小组,由区综治办主任兼任护路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乡镇(办)一级,护路办挂靠乡镇、办综治办,设专职(或兼职)人员1名,专门负责铁路护路日常督促、检查、指导等工作。村(居)一级,明确村支书(居委会主任)为护路大队大队长,组建4-8名成员的铁路护路义务联防大队,与村(居)治保会、巡逻队有效整合,统一巡护。目前,我区共有专兼职护路队员136人,在重点时期及日常护路中都发挥着基础保障作用。
2、将企业纳入到护路工作中。近年来,我区护路工作将一批有爱心、有实力的企业纳入到铁路护路工作中来。支持鼓励他们为铁路护路工作出谋划策,向护路队员献爱心,红都快捷酒店就是其中之一。红都快捷酒店距京广铁路线500余米,酒店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我区铁路护路工作。一是建立了组织。作为企业试点率先成立了护路领导小组,由总经理任组长,主管副总和保卫科长任副组长,酒店主要管理人员任成员的组织机构。二是年初与属地领导单位西大街办事处护路办签订了《爱护铁路责任保证书》,并要求每个员工认真模范遵守;三是广泛动员企业员工参与到爱路护路队伍当中,并实现员工带家庭、家庭带社会的示范作用;四是在全国“两会”等护路重点时期,酒店总经理经常深入一线慰问护路队员、政法干警,带去了面包、火腿、开水等慰问品;五是与区护路办联合开展爱路护路宣传活动,如:2010红都快捷酒店拨款5000余元与区综治办、区教育局联合举办了“红都快捷酒店杯”爱路护路征文比赛。
四、强化爱路护路宣传
一是建立爱路护路宣传长效机制。充分利用报刊、宣传彩页及在铁路附近的村(居)设立护路宣传板、在村(居)委会利用大喇叭广播、设立法制宣传栏、铁路沿线悬挂条幅、张贴标语、在村规民约中加入爱路护路内容等方式,对广大群众开展宣传教育,增强了广大群众参与支持护路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积极发动铁路两侧沿线村居(社区)委会干部、下基层干部、热心公益事业的离退休老干部、治安志愿者走街入户宣传《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教育广大群众自觉知法、守法、爱路、护路,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到护路联防工作中来。
二是爱路护路宣传。开展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红都快捷酒店杯爱路护路征文》比赛。发动辖区6个学区、25所中小学、18000多名学生,按1%的比例共征集作品1758篇,筛选爱路护路优秀作品153篇,评出一等奖3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20篇,优秀作品奖40篇,评选出优秀指导教师5名,优秀组织奖5个,并分8期在《牛城晚报》连续刊登,活动结束后对获奖的学生、指导教师、优秀组织单位给予了表扬和奖励。此次活动,动员面之广,参与学生数量涉及家庭之多是前所未有的。旨在通过此次比赛有效提高广大师生防范铁路安全事故的意识,确保铁路沿线师生安全,教育广大群众自觉知法、守法、爱路、护路意识。
在去年60周年国庆安保期间省委督导组杨英民组长在暗访中写到:组织严密、部署周详、工作扎实,继续努力。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市综治办副主任李保江写下:“布署周密、安排得力、再接再励“。并被评为“2009铁路护路工作优秀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我区的铁路护路联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距离省市护路办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引起重视,以确保铁路护路工作再上新台阶。
1、铁路沿线岗亭工作环境差,基础设施比较简陋,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工作开展。
2、护路人员工资及保险待遇差,人心不稳。我区护路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护路人员工作艰苦,铁路护路人员均为招聘人员,工资待遇和所承担的政治责任和繁重工作不相称,月工资仅为700多元。由于工资待遇差,铁路护路队伍不稳定,不利于护路联防工作的开展。
(三)意见和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铁路护路联防工作的顺利开展,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加大铁路护路资金投入力度,改善护路人员工作生活环境。
2、提高护路工作人员及护路联防队员工资及相关保险待遇,稳定队伍。
桥东区护路办 2011年7月6日
第三篇:关于加强我区离退休党支部建设的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强我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的工
作
思
考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踩着稳中求进的步伐,以不变的决心、不变的力度,以更高的要求、更高的标准,铺展开新时代党的建设新布局。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作为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联系老干部的桥梁和纽带,是组织、凝聚、服务离退休老干部的战斗堡垒。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是新时期推进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如何发挥离退休干部独特优势?如何增强离退休干部传递正能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推动离退休干部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去?那必须依靠党组织建设。怎么加强离退休党支部建设工作?这也将是老干部服务中心工作今后努力的一个课题。现将本人对全区离退休党支部建设工作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基本情况
截止2019年5月不完全统计,全区离退休干部1307人,其中女性492人,男性815人。其中离退休党员干部841人,非党干部463人,党员人数占离退休干部总量64%。离退休干部中处级领导56人,其中党员49人,非党7人,党员人数占离退休处级干部总量87.5%。离退休干部党员主要分布在全区各乡街及机关、企事业单位,目前我区农林水局、发改局、住建局、民政局、检察院、法院、公安局、一中、二中、洪纺、新街街道等21家单位已设立专门的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设立了老年大学1个临时党支部。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日常管理由所在单位党组织负责,离退休党员干部一般参加原单位建立的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活动;未建立离退休支部的党员与原单位的在职机关党员一起开展组织生活。
二、当前工作存在问题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当前我区一些单位领导对于离退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认识不到位,总认为只要保障好他们的待遇,不找单位麻烦就好。没有充分认识到新时期下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性,缺乏积极引导广大老干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的思想。调查中发现,我区多数单位未独立设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在职党员和离退休党员编在同一个党支部,考虑到离退休党员年龄偏大、身体状况不佳、或随子女外地居住等情况,一些单位党支部在开展组织生活时,往往不通知离退休党员参加。长此以往,就容易让离退休党员游离在组织生活之外,成为组织生活的“局外人”。
2.工作经费保障不到位。根据怀化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下发《关于贯彻落实湘办[2017]32号、怀办发[2017]7号文件有关事项的通知》(怀老干[2017]10号)文件精神,“机关、事业单位根据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实际需要,按离退休干部党员实有人数每人每年不低于1000元的标准核定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工作经费。按每个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每月700元的标准包干给予离退休干部党组织负责人工作补贴。”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单位未能落实到位。工作经费保障不到位,无法充分满足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开展各项活动需求,党支部建设工作自然也是大打折扣。
3.党支部名称使用不规范。在调查中发现,我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名称使用五花八门,有称呼老龄支部、退休支部、第一支部、第二支部等等,党支部名称不统一也很不规范,根据上级对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名称的要求,应统一更名为:XX离退休干部党支部。
4.党支部工作开展不平衡。受领导重视、经费保障、工作能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全区离退休党支部工作开展极不平衡,甚至出现两极分化。开展较好的党支部能正常开展组织生活,形式多样地组织党员开展学习教育、党性教育、文化娱乐等活动,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极大地激发了离退休党员的热情。如国税局退休支部、地税局退休支部、检察院退休支部、洪纺退休支部等。开展较差的党支部除了能偶尔收纳党费,其它的工作都已停滞,党支部功能已基本丧失,支部已形同虚设,甚至个别党支部连党费也停收了。如退管中心党委下的9个党支部。
5.支部班子老化,内生动力不足。我区离退休党员年龄多在60岁以上,70—80岁层次的居多,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有些党支部书记年龄偏大,加之现在党建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抓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党支部书记由于身体、随子女易地居住等原因,不适合再担任支部书记;而一些年轻的退休人员多忙于在家当“保姆”,培养教育孙辈,不愿也没精力担任支部书记;出现了有的支部按时换届难度大,支部书记、支委选配困难的问题,内生动力明显不足。
6.党员意识退化,管理服务较难。调查发现,少数离退休党员思想上出现松懈,自我要求降低。总认为退休后支部的事情都与我无关,不再追求思想进步,不再自觉主动学习,甚至不再参加支部正常组织生活,纪律约束松弛,党员意识退化,导致“三会一课”落实难度大,造成部分党员学习和组织生活不能得到较好地落实。
三、对策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一是要加强领导。各单位要把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列入党建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总体规划,要主动适应离退休干部队伍变化形势,创新组织设置,健全组织网络,对符合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立条件的应当建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议街道或社区应设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有利于推动党员的现居住管理模式。二是要落实待遇。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首先要落实好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稳定离退休干部队伍,使离退休干部更好地支持在职干部的工作。三是要加强关心关怀。各单位要建立在职党员一对一联系离退休党员制度,定期上门开展走访和谈心谈话,对行动不便的离退休干部实行上门送学、送政策、送温暖,对生病住院的进行探望,加大平时的联系力度,互相交流沟通思想,通过平常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掌握本单位离退休干部思想变化,及时帮助离退休干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离退休干部感受到党的关怀,能够更好地融入集体中去。四是加大经费保障。各单位要根据离退休干部支部建设需要,按上级文件精神要求足额保障工作经费。五是规范使用离退休党支部名称。对未按照上级要求命名的党支部应及时进行更名,规范使用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名称。六要转变工作思维。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单位对离退休干部的待遇、服务与党建工作是分开负责的,人事工作人员负责离退休人员的待遇落实及服务管理,党建工作人员负责离退休党员管理及党支部建设,我认为这样不利于老干部工作发展。新时期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应与老干部工作结合起来,建议实行专岗或专人负责制,将老干部待遇落实、老干部相关政策执行与离退休党支部建设紧密融合在一起,这样更便于紧密联系离退休干部,更便于切实指导党建工作,更便于掌握老同志的意识形态,才能更好地引领离退休干部发挥自身政治优势,传递正能量。
2.针对人群特性,制定适宜的考核体系。总书记指出,“老干部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资源,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积极引导广大老干部发扬政治强、觉悟高、党性好的优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当前,我区对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考核标准一直是沿用机关单位党支部的考核标准,个人认为这很不利于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的发展。新时期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在开展正常的“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组织生活外,考核落脚点应在助推“老有所为”的行动和实效上,而不要千篇一律地以查看资料来检验成效,应建立适应新时期离退休干部人群特性的考核体系,真正激发出老干部投身事业的热情。
3.配强支部班子,强化政治引领。一是建立一支“领头雁”队伍。发挥离退休党支部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注重推选党性强、威信高、作风正、身体好、有一定党务工作经验的老党员担任支部书记,推选思想政治素质高、热心为老同志服务、身体健康、甘于奉献的老党员担任支部委员,切实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真正的把离退休支部的老党员拧成一股绳,形成大家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的集体意识。二是发挥平台优势。借助老年大学、老科协、老书协、老体协等涉老组织、社会组织平台优势,引导离退休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培养自己兴趣爱好,组建老年志愿服务团,力所能及地开展各类社会公益志愿活动,发挥自己的余热。三是树立身边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要选树一批离退休干部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和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敬、学习优秀老干部的良好氛围,营造人人争当先进、典型层出不穷的生动局面。如我区今年开展了“最美老干部”评选活动,评选出朱世杰、任希平等六位“最美老干部”,并制作了“最美老干部”纪录片,在洪江电视台巡回播放,在老同志群体中引起好评。建议我区增设一些对离退休老同志的评比活动,营造“老有所为”的社会氛围。四是强化政治引领。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要在支委“领头雁”的带领下,使离退休干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党性观念,自觉地关心和支持我区经济建设和旅游发展,永葆共产党人的革命本色;同时也要考虑到离退休干部党员的年龄、身体状况,从实际出发开展各项活动,不断提升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
4.形成部门合力,着力解决难点问题。退管中心党委空架子、下属支部无人管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我区党支部建设工作发展,尽管退管中心党委曾向上级党委递交了解散党委的报告,由于对支部党员没有很好的安置办法,暂时只能随之任之,这也成为离退休支部组织建设的一个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我认为必须党委统筹、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共同做好退管中心党委下属党支部党员组织关系向现居住地社区党支部移交。退管中心党员多为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考虑到这部分党员参与支部活动率低影响社区党建考核的原因,社区党支部极其不愿接收。建议社区设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场地可设在各社区老年活动室,实行离退休党员现居住地管理,将党建工作与老年工作结合起来,将支部活动与老年活动结合起来,给予工作经费保障,逐步实现机关单位退休干部党员组织关系向现居住党组织移交。充分发挥退休处级领导、“五老”、“道德模范”等人员优势,充实到社区离退休党支部班子中去,引领全区离退休党员干部发挥余热,为建设“创新创业、宜居宜游、精致精美、古色古香”的洪福洪江做出贡献。
第四篇:我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我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2006-09-20
王英华
日前,为推进农村法治化进程,配合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区司法局组织力量对我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进行了调研。
一、我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19各镇都设有法律服务所,注册法律服务工作者67人。2005全年代理民事诉讼452件,代写法律文书1770份,解答法律咨询5106人次,避免、挽回经济损失564.2万元,业务收入4.99万元。在律师普遍集中在城区和服务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基层法律工作者充分发挥扎根基层、便民利民的优势,为农民提供着便捷和低成本的法律服务。实践表明,以低成本投入的农村法律工作者来满足我区农村低收入人群的法律服务需求,以较低水平的法律专业人员来适应对专业性要求不特别高的案件类型,是一种适销对路、成本与收益对等的制度安排。
二、我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法律服务主体量少质弱,不适应我区农村法律服务的需要。全区现有镇法律服务所19家,法律服务工作者67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67名法律服务工作者中多数是兼职,严格地讲是指持证人数,而不是专职从业人数。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真正在农村一线从事法律服务的人员,就全区而言只有12人,依据2005年底我区农业人口35.2万人计算,实际从业的农村法律服务工作者与我区农村人口的比例不足万分之0.4。农村法律服务工作者中最高为大专学历。多数没有受过全面系统的专业培训,能承担的法律服务业务十分有限。有许多从业多年的人员从未接受过专业培训。近年来农村法律服务队伍的素质虽有所提高,但整体水平与群众的法律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一些已经取得律师资格的人员转行从事律师职业,离开了乡镇,加之基层法律服务队伍人员流动性大,所以难以补充新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队伍难以巩固。
(二)政事不分,法律服务所缺乏自我发展的机制和活力。大部分法律服务所
与乡镇司法所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大部分法律服务工作者同时又是政府公务员。法律服务所的工作受制于司法所,司法所必须服从镇党委政府繁多的日常工作,真正从事法律服务的时间十分有限,不仅如此,在法律服务事项、收费标准等方面相当一部分是听命于行政领导,并且收费标准普遍偏低。由于法律服务受制于行政管理,不可能按照市场规律运行,所收费用大部分用于司法所的业务支出,不能按市场规律运行。这种政事不分的体制,缺乏自我发展的机制和活力,直接影响着农村法律服务业的健康发展。这是造成农村法律服务市场长期弱化、徘徊不前的根本原因。
(三)基础不好,效益不佳,普遍缺乏应有的保障。大多数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办公条件、工作环境一直不理想,普遍缺乏电脑、传真机、车子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不少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办公室还要依靠当地政府的划拨或者向社会租借,多数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所仅能维持低水平运转。现实中部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短期市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工作形象。
三、加强和拓展农村基层法律服务的思考与建议
(一)法律服务所与司法所彻底分离,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收自支、自负盈亏合伙性质中介机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第29条明确提出“鼓励发展法律、财务等中介组织,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这在给法律服务业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农村法律服务所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法律服务所应该完全走向市场,按市场规律动作。在法律服务所的设置和布局上,打破目前一镇一所的限制,按总量控制,合理布局的原则,结合人口、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当地农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要,可以由二个以上的毗邻镇联合设立法律服务所。
(二)进一步提高农村法律服务队伍素质
一是把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准入关,统一组织面向社会具有法学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通过统一考试,集中培训,从中择优聘任,支持、鼓励和扶持农村法律服务所引进高层次法律专业人才,在不断提升我区农村法律服务的水平的同时,巩固基层法律服务队伍。二是鼓励和引导律师事务所选派律师对农村法律服务所进行指导和帮助,提升法律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法律服务人员的素质。
(三)挖掘法律服务所工作潜能,政府适当加以扶持
基层法律服务所要摆脱目前经济上的困难局面,要通过提高业务素质,树立工作形象等活动,大力开展诚信服务,加快自身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挖掘工作潜能,要规范落实内部规章制度,纠正收费不入帐、少入帐等问题,理顺分配关系;二是拓展市场,要把法律服务向基层企、事业单位延伸,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基层法律服务所在群众中的形象。三是适度扶持。各镇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支持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发展。对于部分自收困难、自支不足的基层法律服务所,镇政府应该提供适度政策、资金扶持,确保其正常运转,以保证人民群众能够就地享受低价、方便的法律服务,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规范管理,增强基层法律服务的综合能力
为保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更好的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及时、便捷的法律服务,使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市场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必须不断加强对法律服务队伍的监管力度。
①加强对农村基层法律服务人员的培训和法律服务队伍的监管力度。主要是不断更新法律服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具体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业务培训和思想提高相结合;二是全面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三是定期培训和突击培训相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素质。其次要着重抓好对扰乱法律服务秩序、侵害当事人权益、损害法律服务队伍形象等各种不良行为的查处工作,不断优化队伍建设。②建立重大事项和重大疑难案件请示汇报制度。对农村法律服务所请示汇报事项,责任范围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确保办案效果和服务质量。
③成立法律服务稽查队伍,要求公、检、法、司四部门密切配合,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进行监督管理。
第五篇:关于建设食品安全城市的调查与思考
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
——关于建设食品安全城市的调查与思考
(此文刊于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工作情况交流》2009年第1期)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保障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最近,我和有关领导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就食品安全问题深入到一些生产企业、商场超市和质检单位进行了专题调研,深切感受到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把长沙建设成为食品安全城市,既是民心所向,更是责任所系。
(一)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生命健康,是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的工作追求。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长沙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总的来看,全市食品安全处于有序和可控状态,没有发生重特大事件。但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食品安全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无证经营问题突出。目前,全市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348家,其中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仅945家,无证无照或证照不全的食品加工小作坊达600多家。950余家传统地方特色食品生产企业多以手工操作为主,生产工艺比较落后,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防控能力。一些食品经营门店“一个炉子一口锅,几把椅子一张桌”,达不到基本卫生条件。据统计,80%以上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出自这些无证无照的小企业、小作坊、小餐馆。
二是产品抽检比率较低。尽管全市已有6家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但检测资源比较分散,检测能力相对有限,食品综合检测率只有40%左右。据调查,目前市质监局只能对不足10%的出厂食品进行批次抽检;长沙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马王堆市场,只能对不足10%的进场蔬菜进行批次速检速测;由于没有专业粮食质检机构,粮食质量监管只能凭经验和感官,不能从理化指标上实施有效检测;对禽蛋和水产品的检测基本上还是空白。就连自来水,也因缺少检测设备,还有20多项指标“应检未检”。
三是违禁添加现象严重。在生产环节,少数企业和农户滥用色素、激素 和抗生素,致使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大量残留。在加工环节,一些黑窝点和小摊贩选用价格低廉的劣质原材料,滥用非食用化工物质等投入品,制作米制品、腊制品、豆制品、膨化食品,等等。违规违禁使用添加剂、防腐剂,已经成为部分不法分子的“经营秘诀”。近五年,仅卫生部门就查处此类案件40余起。
四是重点源头整治不力。近年来,有关部门采取联合行动,对雨花区黎托乡等食品加工企业主要集聚地、马王堆市场和高桥市场等食品流通主要集散地、小餐馆小排挡等卫生条件恶劣的食品经营场所进行过多次集中整顿,但往往风头一过,又死灰复燃。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城市食品安全监管的不断加强,出现了假冒伪劣和过期有毒有害食品低价销往农村市场的新趋势,农村成了食品安全隐患的重灾区。
这些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看似偶然,实属必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监管体制不顺。目前,食品安全监管实行“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地方与地方之间、地方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利益协调难度较大,长期以来形成了“九龙治水,旱涝不均”、“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工作格局。由于食品安全监管涉及领域广、执法主体多,加之没有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领导机制,职能交叉重叠的问题长期存在,一些部门对有利可图的事互不买账争着管、无利可图的事互相推诿不想管,导致了实际监管中的重复执法和执法缺位。
其二,制度体系不全。联系长沙实际看,至今还没有就食品安全制定专门的地方性法规,生产经营管理者的权利、责任、义务有待进一步明确。客观上分析,生产许可、市场准入、产品召回、信息发布、应急处臵等工作制度还存在一些不合理、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尚未有效落实到操作层面。特别是在有毒有害物质使用监管、索证索票、行业自律、诚信建设等方面,缺乏强制性行为规范,一些工作制度有名无实,形同虚设。制度体系不健全、制度落实不到位,给了不法生产经营者可乘之机。
其三,经费投入不足。虽然市直监管部门实行了行政经费全额预算,基本解决了执法人员“吃皇粮”的问题,但工商、质监等垂直管理部门还不同程度地需要以罚没收入弥补行政经费预算缺口。由于缺乏基本经费保障,工 作运转压力较大,受部门利益驱动,潜意识中“变乱源为财源”,以罚代管、管则罚款的问题比较严重。食品安全检测也被过度市场化,成为一些部门创收的渠道之一。经费保障不力,严重制约了装备条件改善和监管队伍建设,个别部门陷入了执法难、不执法也难的尴尬境地。
其四,安全意识不强。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广大市民普遍缺乏安全消费、健康消费、放心消费理念,忽视食品物质含量和卫生状况,“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愿买愿卖、谁也不怪”,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食品仍然有较大的市场空间。部分食品生产企业缺乏标准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一些从业人员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唯利是图,铤而走险。据了解,“做哪样不吃哪样”已成为食品加工业内的普遍现象。
(二)维护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健康,事关食品产业发展,事关和谐社会建设,事关政府公信形象,是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抓好食品安全监管、建设食品安全城市,既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政府的责任;既是发展的要求,也是人民的呼声。
1、建设食品安全城市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也是维持一切生命的基本要素,享用安全的食品是我们每个人基本的权力。如果连这一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就根本谈不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科学发展,我们绝不能以损害人民生命健康来换取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食品安全事故,拉响了食品安全的危机警报,造成了食品消费的心理恐慌。能否切实保障食品安全,营造一个健康、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这是对我们是否坚持科学发展的具体检验。
2、建设食品安全城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食品安全与公共安全紧密相连,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不论消费档次如何提高、消费习惯如何改变、消费品种如何多样,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得健康始终是每个人的第一追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广大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当前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问题 之一,人民群众对与他们切身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表达出深切的关注和忧虑。民有所呼,当有所应。作为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党委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强烈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绝不能心存侥幸,绝不能麻痹大意,一定要把这件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切实的大事办好。
3、建设食品安全城市是提升竞争能力的信誉基础。食品产业领域宽、链条长,是世界第一大产业,也是长沙的支柱产业。食品安全是食品产业的生命线,没有安全也就不可能有食品产业的生存和健康发展。市场经济是信誉经济。信誉的缺失,就是竞争力的丧失。建设食品安全城市,不仅能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营造良好的食品消费环境,而且能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推动食品产业做大做强。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作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进口加以限制,这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新特点。再加上一些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使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更趋复杂,出现了国际化、政治化的新趋势。把食品安全城市作为长沙的地理商标来打造,必将筑牢长沙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信誉基石,塑造出一张全新的城市名片。
4、建设食品安全城市是我们执政为民的责任所在。执政为民、关注民生,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关爱生命,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群众利益无小事,食品安全更是牵系生命、健康的大事。针对今年以来的重大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事故,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从这些事件中反映出,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飘浮、管理松驰、工作不扎实,有的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臵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我们对这些事件及其后果的严重性必须充分估计,对其中的惨痛教训必须牢牢汲取。”如果党和政府连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都不能有效保障,这本身就是严重失职。政府监管的失职,往往容易造成企业行为失范和食品安全失控。随着群众对食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政府保证食品安全的责任也越来越大。任何一点思想的松懈与麻痹,任何一环监管的缺失与放任,都可能酿成食品安全事件。我们一定要抱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以鲜明的立场、严明的纪律、有力的举措来抓好食品安全工作。
(三)食品安全城市的建设涉及种养、加工、储运、销售等多个环节,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防治结合、重在预防”的工作方针,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负责、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基本思路,用一至两年的时间,建立“责任明确、制度健全、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基本建成食品安全城市。
——网络逐步健全。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监管责任网”实现责任明确,运转协调;“产品检测网”实现关口前移,环环相扣;“群众监督网”实现公众参与,全程监督;“现代流通网”实现城乡覆盖,渠道畅通。
——隐患基本消除。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率达到80%以上,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食品安全监测监控范围,乡(镇)以上区域生猪定点屠宰率达到100%;食品加工企业100%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添加剂使用100%进行备案;消除无证无照食品加工生产,消除无证入市上架;餐饮业卫生许可证持有率达98%以上,餐饮单位和集体食堂餐具消毒使用率达到100%。
——监管更加严密。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采标率达到80%以上,农产品农药残留、畜(水)产品违禁药物残留检测率达95%以上;食品经营企业进货渠道进一步规范,全面落实进货索证索票制度;建立食品安全公共信息平台,严格食品生产经营准入,全方位推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管理。
——保障可靠有力。食品安全法规体系不断健全,配套制度基本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臵能力明显增强,基本控制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有效杜绝重特大食品安全群体性事件。各类食品抽检平均合格率达到98%以上,公众食品消费信心指数明显提高,对食品安全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按照这个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从人民健康着想、从基本食品着手、从保障体系着力,抓紧构建五大质量保障体系,加快推进食品安全的保障理念由惩治为主向惩防并举转变、保障模式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保障区域由城市为主向城乡并重转变。1、健全质量标准体系。质量标准是食品安全的基础。质量标准的缺失,是食品安全的最大缺陷;质量标准的隐患,是食品安全的最大隐忧。一是有效拓展质量标准的覆盖领域,着力提高配套性和系统性。盯紧种养、加工和流通环节,逐项制定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逐步做到生产环节标准化、加工环节标本化、流通环节标识化,使食品加工产前、产中、产后各类标准相配套,使食品质量安全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流程、各个环节都有标可循。二是不断充实质量标准的基本内涵,着力提高科学性和针对性。统一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及时修订、补充和完善食品安全的基础标准、限量标准、管理标准和标签标识标准,尽快完成食品企业标准清理工作。抓紧编制长沙食品安 全标准目录,分类确定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和适用级别。积极制定地方特色食品的产品标准,以标准化推动规模化,实现从特色到标准、从标准到品牌的突破。三是注重发挥质量标准的规范功能,着力提高操作性和实用性。切实抓好食品标准的执行,全面启动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标准提升工程,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达标升级和整合做强,采用先进标准生产,培育区域竞争优势,增强安全保障能力,争创一批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国家原产地保护食品,提升长沙地产食品的产业水平和市场份额。
2、健全产品检测体系。检测就是为食品安全把关,既是食品安全标准的落实过程,也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支撑。一是整合检测资源。充分利用各部门及各地方现已建立的检测机构,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中介的检测力量,推进全面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搭建区域性、公共性、权威性的食品安全检测平台,逐步实现“五个统一”,即统一确定分配抽检任务、统一配臵使用检测资源、统一规范设立检测项目、统一汇总发布检测结果、统一安排使用检测经费。二是提高检测水平。适应食品安全需要,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采购一批检测设备,充实一批专业人员,有效解决“检不出、检不准、检不了”的问题,提高检测结果的权威性。支持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主体配臵更新检测设备。大力推广食品安全速检技术,实现消费终端现场检测,加快食品安全检测进农村、进社区、进市场和进门店。三是扩大检测范围。把好原料关口、生产关口和出厂关口,对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食源性污染进行全面、系统、动态监测,形成环环相扣、层层把关的产品检测网络。逐步取消职能部门食品检测 的经营性收费,加强企业自检和以行业检测为代表的中介机构检测,切实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率。
3、健全监管责任体系。依法监管既是维护食品安全的“抓手”,也是政府职能部门的责任,必须做到全方位监管、全过程监测和全领域监控,对潜在食品安全问题早预防、早发现、早整治、早解决。一是明确责任分工。按照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生产经营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划分,落实各家责任,理顺各方关系,实现政企联动、上下联动、条块联动和点面联动,形成建设食品安全城市的整体合力。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监管部门的责任划分,由农业、畜牧水产、质监、工商、商务、粮食、卫生、环保等部门严把生产源头关、产品出厂关、市场流通关、仓储运输关、餐饮消费关和环境监控关,真正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控、“无缝监管”。二是实现责任可查。按照责权一致的要求,建立“谁发证、谁监管、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溯及源头的食品质量追溯体系,把分散的监管串联起来,把具体的监管统一起来。推行食品生产经营台账和凭证登记管理,做好以原料批次为单元的产品流向跟踪记录,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逐步实现源头可追溯、流程可跟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三是强化责任落实。在市、县两级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并将工作触角延伸到乡镇、街道,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绩效考核,确保协调更加有力、措施更加有效、监管更加到位。建立和完善群众性的消费维权队伍,实行日常定期巡查和企业驻点监管,拓宽覆盖面,增强控制力。加大食品安全责任的追究力度,不仅要对不讲诚信、有损安全的人和事严厉整治和坚决打击,而且对抓食品安全工作不力的职能部门、检测机构和中介组织也要实行严格的追责和问责,坚决防止因市场主体准入不严格、食品质量监管不到位、违规行为处理不及时等带来的食品安全责任事故。
4、健全社会诚信体系。食品产业是一个良心产业、道德产业,当前食品安全面临信用危机,构建诚信体系至关重要。一是搭建社会诚信平台。初步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征集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和奖惩制度,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实施有章可循;初步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实行诚信分类监管,实现信用资源共享、信用环境共创,形成公开、便利的食品安全信用查询系统和科学、公正的食品安全信用评价系统,不断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逐步满足社会对食品安全信用服务的需求。二是突出激励诚信导向。坚持褒奖守信与惩戒失信并举、信用建设与行政监管结合,开展食品安全信用评价,初步建立食品安全信用运行机制,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实行有区别的金融信贷、项目用地和税费减免等政策,同时对严重失信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向社会公示并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有效发挥诚信的规范、引导、督促和警示功能。三是开展共筑诚信活动。通过宣传教育、需求培育、失信联防等措施,弘扬食品安全信用文化,营造食品安全信用环境,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食品安全信用意识,使食品安全建立在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共筑社会诚信的基础之上。
5、健全法规制度体系。建设食品安全城市,关键还是要以法律为武器、以制度为保障,实现以法律管安全、用制度保安全。一是完善地方法规制度。抓紧制定出台长沙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食品加工生产有毒有害物质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食品生产、经营、管理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二是完善生产许可制度。切实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努力做到未通过生产许可的企业不得生产食品,未进行检验鉴定的原料不得加工制作,未取得准入认证的食品不得上架销售,未达到卫生条件的场所不得开业经营,未进行健康检查的人员不得上岗就业。三是完善产品召回制度。大力推行农产品身份证标识,做到标识上产品、责任到企业、落实到岗位;建立进销台账,严格索证索票,力求每一个环节都有源可溯、有责可究。生产经营者发现缺陷或问题食品,应及时按照法定程序召回产品。四是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将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列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建立开放互通、灵敏快捷、权威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有效控制和消除食品安全虚假信息的不良影响。五是完善应急处臵制度。建立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报告、应急处臵、应急保障等制度,加强演练培训,及时完善加强,有效提高预案的适用性、处臵的科学性、保障的有效性,将食品安全事故防范于未然、消除在萌芽。
(四)建设食品安全城市的任务紧迫而又艰巨,我们既要坚持全面推进,又要实行重点突破;既要做到从长计议,又要抓好当务之急,真正把依法监管与示范创建结合起来,打假治劣与产业升级结合起来,监测预警与应急处臵结合起来,集中整治与整章建制结合起来。1、广泛宣传教育,坚持齐抓共建。人民群众是建设食品安全城市的直接受益者,也是食品安全城市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只有广泛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食品安全城市建设工作才能落到实处。一是在认识上抓提高。思想上的侥幸是最大的隐患,认识上的麻痹是最大的风险。特别是目前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常识匮乏、辨假识假能力较低、打假维权意识淡薄,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首先必须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广泛开展食品安全法规、食品安全知识和食品安全信息宣传,达标生产、合法销售、健康消费,使维护食品安全成为生产经营者的自觉行动,消费安全食品成为广大消费者的行为习惯。二是在教育上抓普及。把食品安全教育与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和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强从业人员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和安全能力建设,将食品安全作为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必训内容,对现有从业人员在两年内进行一次普训。三是在信息上抓公开。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大力宣传优质食品、优良品牌和优秀企业,增强消费信心,维护市场信用;同时及时揭露、曝光一批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和典型违法企业,把食品安全状况臵于广大消费者的直接监督之下,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维护食品安全、参与食品安全城市建设的浓厚氛围。
2、严格行业自律,增强社会责任。食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任何严格的监督都离不开行业的自律,任何安全的体系最终需要企业的落实。一是完善食品行业组织。支持建立食品行业协会和相关制度,一方面在促进发展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在维护安全上起作用,通过协会这个组织来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不生产不安全食品、不销售不合格食品。二是加强食品行业监管。树立“以安为本、以质取胜”的行业价值观,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促进行业的公平竞争,增强食品行业协会在维护食品安全中的凝聚力、控制力和约束力。探索建立食品质量联保制度,实行信誉共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维护和促进食品安全。三是强化食品行业自律。寓行业自律于行业服务之中,加强行业协会对协会成员的指导和服务,通过倡议、公约、承诺等有效形式,强化食品行业的公信责任,树立食品行业的公信形象,充分发挥食品行业协会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净化功能。
3、坚持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效应。坚持重心下移、阵地前移,在全市 广泛开展食品安全单位创建活动,建设一批食品安全示范街区、基地和企业,以此推动食品安全城市的建设。当前突出抓好“三大工程”:一是“标准生产”工程。致力于规模化、标准化,突出抓好粮食、蔬菜、水产、果茶等基地示范性建设和企业品质化改造。建设食品加工园区,提高承载配套能力,引导企业集群发展,把小作坊升级为大车间,把小企业做强为大企业。逐步实现食品生产经营的“五统一分”,即统一标准、统一规程、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分户经营,提高地方农产品的竞争力和优质农产品的自给率。二是“放心市场”工程。发展食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农加超”经营模式和“场厂挂钩”、“场地挂钩”等现代物流业态,增设直销专区、专柜和专店,基本实现城乡放心食品市场的全覆盖。对外地货源依赖度高的基本食品,建立跨区域质量监管、产销订单合作机制,最大限度地防止假冒伪劣食品流入市场。三是“阳光消费”工程。实行食品安全监督的分类管理、信用的分级评定、安全的分期检查、信息的分区发布,提高透明度,扩大普及率。以餐饮为重点,管好集团消费、发展集中配送,探索组建跨区域、跨行业采供联盟,切实增强食品安全的防范能力。
4、开展集中整治,杜绝假冒伪劣。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忽视,就是对人民生命健康的漠视。针对当前食品安全领域的问题,必须出重拳、用重典。一是抓紧开展全面清查。由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制售假冒伪劣窝点、食品主要集散流通市场、无证无照生产经营单位、卫生条件达不到基本要求的餐饮单位等进行拉网式、地毯式清理,把影响食品安全的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问题搞准,确保整治打击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二是及时部署专项行动。以粮食、蔬菜、肉类、油料等基本食品安全为切入点,从群众反映大、潜在风险高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地区着手,组织开展春雷整治、放心早餐、放心市场和阳光消费四大专项行动,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整治,一个品种一个品种规范。三是始终保持高压态势。食品安全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执法和案件查办工作。公安部门要组建食品安全执法支队,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侦缉打击力度。进行定期抽查,突击检查,跟踪巡查,保持露头就打、一查到底的高压态势。坚决反对地方保护主义,严厉查处危害食品安全经营行为背后的“保护伞”。积极运用司法手段,加大食品安全典型案件的查处 力度,追根溯源,严查彻办,让那些危害食品安全的生产经营者付出沉重的违法代价,达到治理一个、规范一批、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