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为突破口,云安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初见成效
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为突破口,云安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初见成效
--广东省爱卫办
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县为切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生态、人文的协调发展,云安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宜居城乡的理念,按照“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整治农村环境卫生纳入农村综合改革范畴,重点治理好农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经过二年的努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情况
2010年以来,云安县坚持以“共谋、共建、共管、共享”为原则,积极开展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抓好农村生活垃圾的源头治理,探索构建“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分片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运作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2011年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要达到80%以上的工作目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受益面逐步扩大,截至2011年6月,全县农村实行生活垃圾处理的自然村由原来的588条增加到1052条,覆盖率由原来的42%提高到75%,涉及人口22.12万多人,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二、主要做法
(一)以实施“三讲一有”素质提升工程为载体,在倡导文明新风中破除生活垃圾“乱堆、乱放、乱倒”的陋习。针对
农村环保意识淡薄,生活垃圾乱堆、乱放、乱倒陋习普遍存在的问题,该县以贯彻落实云浮•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纲要‣为契机,以实施“讲信用、讲法治、讲文明、有本领”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一有”素质提升工程为载体,深入倡导循环经济文化建设和绿色环保生产生活方式,切实提高农村群众文明意识,以倡导文明新风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促进农村干部增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主体意识,促使村民养成自觉参与的习惯。同时,还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列入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开辟电视宣传栏目、设置宣传牌,出动宣传车,张挂宣传标语等宣传方式,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方位宣传,营造支持城乡垃圾统筹处理的社会氛围,截至2011年6月,全县各级共召开动员会议140次,设置宣传牌160个,张贴标语1200多条,拉挂横额130条,印发宣传单张10万份,宣传挂图0.56万份,努力营造村民关心环保、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
(二)动员各方力量,凝聚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工作合力。一是实行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建立共谋机制。县、镇两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分别制定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县、镇、村、县直单位等各级职责,落实层级责任,同时发挥镇、行政村、自然村理事会作用,动员群众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同谋划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良策。二是组织发动各界积极参与,建立共建机制。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各界参与整治行动,如县政府首期拨出268万元资金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购置垃圾处理工具等,加快建设镇安四份塘垃圾填埋场,目前, 征地工作已基本完
成。镇、村组织购置垃圾处理设备,规划建设垃圾处理设施,目前,全县已购置垃圾运输车16台,手推车572辆,购(建)垃圾桶(池)1509个和清扫工具等一批。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的云安籍干部职工3390人开展回乡清洁工程,共同研究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全县1052条自然村制定了村规民约,建立完善农村垃圾处理的打扫、收集、清运、处理等规章制度。三是健全各级机构,建立共管机制,县、镇、村分别成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具体的工作职责,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有序管理,同时,自然村、行政村、镇分别成立理事会,参与农村垃圾处理管理工作,各自然村落实好1—2名保洁员,具体负责本村的生活垃圾保洁收集处理工作。全县现落实专职保洁员165人,兼职保洁员989人。四是建立共享机制,体现以民为本。一方面,通过开展垃圾处理工作改善农村环境,使农村群众享受到优美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县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考核机制,以文明村、文明户的评选,使自觉参与的干部群众获得奖励。
(三)实行垃圾分类,建立灵活多样的垃圾转运处理模式。由于我县是山区县,交通不便,村庄分散,垃圾处理设施设备薄弱,全面实施“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分片处理”运行模式难以一步到位,我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推进垃圾处理。一是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各农户负责将自家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可堆肥、不可堆肥三大类。可堆肥的作堆肥处理;不可堆肥的集中堆放到村指定的垃圾池(桶)内,将可回收的生活垃圾作循环利用,全县每天分类可回收物3吨,可堆肥391吨,不可堆肥96吨,这样将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利用。二是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实施收集转运处理模式。六都镇、石城镇、南盛镇交通要道沿途村庄由县负责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各镇圩镇、交通主道沿途村庄由各镇负责收集转运处理,各镇交通不便的自然村,实行统一收集,就地处理。目前,全县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县处理的有354条自然村,涉及82685人占25.3%,镇处理的有630条自然村,涉及146659人占45%,村处理的有416条自然村,涉及96946人占29.7%。
(四)多方筹集资金,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保障体系。资金问题是制约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瓶颈,关系到环境卫生整治的长久和成败。我县结合实际,通过“几个一点”的办法筹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经费(即:群众集一点,村自筹一点,镇收集一点,县财政补一点,向上级争取一点),多渠道筹集处理资金,稳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
一是县财政补一点:县政府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除安排资金购置垃圾处理设施设备外,还按全县镇人口每年10元/人标准安排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经费,全年约需326万元,截至2011年6月,县政府已安排20万元资金到各镇;另一方面县政府计划拨资500多万元在镇安镇四份塘新建一个垃圾填埋场,解决农村生活填埋场处理问题。
二是各镇积极参照县政府•关于印发†云安县城区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云县府„2005‟18号)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镇的收费标准,分类向镇区各单位和门店、企业收取垃圾处理费,确保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生活垃圾处理工作。
三是凡是有集体收入的村,每年从集体收入中拿出一定比
例的资金用于环境卫生整治,各自然村通过“一事一议”村民自治的方式筹集垃圾处理经费,截至2011年6月,全县各村累计资金投入78.5万元。
(五)以严格考核、严明奖惩为手段,在强化工作问责中建立环境整治“以奖代补、绩效挂钩”的工作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细化部门责任分工,严明工作奖惩,强化工作问效,做到目标同向,工作同心,节奏同拍,行动同步,形成工作合力。一是县委、县政府把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工作的实施情况列入•云安县科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评价实施细则(试行)‣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认识不到位、工作不落实的镇和县直有关部门,按照“垃圾不清清干部,服务不下干部下”的原则,对镇、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进行行政处理,用铁的纪律确保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二是县成立农村环境整治督查工作组,成员由县委办、县纪委、县卫生局、县电视台等单位组成,开展定期督查和不定期暗访曝光。三是县考核组按照•云安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以奖代补”考核办法(试行)‣(云县府办„2011‟41号)的工作要求,每季度对各镇开展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按分数高低在全县通报,低于60分的镇需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并按考核等次划拨以奖代补资金,评为“优秀”等次的镇,按2.5元/人标准拨付,评为“良好”等次的镇,按2元/人标准拨付,评为“一般”等次的镇,按1.5元/人标准拨付。
云安县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为抓手,找准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突破口,措施得力,方法得当,云安县农村环境
卫生整治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环境卫生得到显著改善,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深受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好评。
第二篇: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为突破口
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为突破口,云安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初见成效 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县为切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生态、人文的协调发展,云安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宜居城乡的理念,按照“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整治农村环境卫生纳入农村综合改革范畴,重点治理好农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经过二年的努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情况
2010年以来,云安县坚持以“共谋、共建、共管、共享”为原则,积极开展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抓好农村生活垃圾的源头治理,探索构建“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分片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运作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2011年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要达到80%以上的工作目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受益面逐步扩大,截至2011年6月,全县农村实行生活垃圾处理的自然村由原来的588条增加到1052条,覆盖率由原来的42%提高到75%,涉及人口22.12万多人,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二、主要做法
(一)以实施“三讲一有”素质提升工程为载体,在倡导文明新风中破除生活垃圾“乱堆、乱放、乱倒”的陋习。针对农村环保意识淡薄,生活垃圾乱堆、乱放、乱倒陋习普遍存在的问题,该县以贯彻落实云浮•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纲要为契机,以实施“讲信用、讲法治、讲文明、有本领”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一有”素质提升工程为载体,深入倡导循环经济文化建设和绿色环保生产生活方式,切实提高农村群众文明意识,以倡导文明新风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促进农村干部增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主体意识,促使村民养成自觉参与的习惯。同时,还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列入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开辟电视宣传栏目、设置宣传牌,出动宣传车,张挂宣传标语等宣传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方位宣传,营造支持城乡垃圾统筹处理的社会氛围,截至2011年6月,全县各级共召开动员会议140次,设置宣传牌160个,张贴标语1200多条,拉挂横额130条,印发宣传单张10万份,宣传挂图0.56万份,努力营造村民关心环保、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
(二)动员各方力量,凝聚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工作合力。一是实行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建立共谋机制。县、镇两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分别制定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县、镇、村、县直单位等各级职责,落实层级责任,同时发挥镇、行政村、自然村理事会作用,动员群众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同谋划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良策。二是组织发动各界积极参与,建立共建机制。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各界参与整治行动,如县政府首期拨出268万元资金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购置垃圾处理工具等,加快建设镇安四份塘垃圾填埋场,目前,征地工作已基本完成。镇、村组织购置垃圾处理设备,规划建设垃圾处理设施,目前,全县已购置垃圾运输车16台,手推车572辆,购(建)垃圾桶(池)1509个和清扫工具等一批。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的云安籍干部职工3390人开展回乡清洁工程,共同研究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全县1052条自然村制定了村规民约,建立完善农村垃圾处理的打扫、收集、清运、处理等规章制度。三是健全各级机构,建立共管机制,县、镇、村分别成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具体的工作职责,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有序管理,同时,自然村、行政村、镇分别成立理事会,参与农村垃圾处理管理工作,各自然村落实好1—2名保洁员,具体负责本村的生活垃圾保洁收集处理工作。全县现落实专职保洁员165人,兼职保洁员989人。四是建立共享机制,体现以民为本。一方面,通过开展垃圾处理工作改善农村环境,使农村群众享受到优美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县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考核机制,以文明村、文明户的评选,使自觉参与的干部群众获得奖励。
(三)实行垃圾分类,建立灵活多样的垃圾转运处理模式。由于我县是山区县,交通不便,村庄分散,垃圾处理设施设备薄弱,全面实施“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分片处理”运行模式难以一步到位,我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推进垃圾处理。一是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各农户负责将自家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可堆肥、不可堆肥三大类。可堆肥的作堆肥处理;不可堆肥的集中堆放到村指定的垃圾池(桶)内,将可回收的生活垃圾作循环利用,全县每天分类可回收物3吨,可堆肥391吨,不可堆肥96吨,这样将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二是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实施收集转运处理模式。六都镇、石城镇、南盛镇交通要道沿途村庄由县负责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各镇圩镇、交通主道沿途村庄由各镇负责收集转运处理,各镇交通不便的自然村,实行统一收集,就地处理。目前,全县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县处理的有354条自然村,涉及82685人占25.3%,镇处理的有630条自然村,涉及146659人占45%,村处理的有416条自然村,涉及96946人占29.7%。
(四)多方筹集资金,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保障体系。资金问题是制约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瓶颈,关系到环境卫生整治的长久和成败。我县结合实际,通过“几个一点”的办法筹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经费(即:群众集一点,村自筹一点,镇收集一点,县财政补一点,向上级争取一点),多渠道筹集处理资金,稳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一是县财政补一点:县政府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除安排资金购置垃圾处理设施设备外,还按全县镇人口每年10元/人标准安排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经费,全年约需326万元,截至2011年6月,县政府已安排20万元资金到各镇;另一方面县政府计划拨资500多万元在镇安镇四份塘新建一个垃圾填埋场,解决农村生活填埋场处理问题。二是各镇积极参照县政府》关于印发<云安县城区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云县府[2005]18号)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镇的收费标准,分类向镇区各单位和门店、企业收取垃圾处理费,确保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三是凡是有集体收入的村,每年从集体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环境卫生整治,各自然村通过“一事一议”村民自治的方式筹集垃圾处理经费,截至2011年6月,全县各村累计资金投入78.5万元。
(五)以严格考核、严明奖惩为手段,在强化工作问责中建立环境整治“以奖代补、绩效挂钩”的工作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细化部门责任分工,严明工作奖惩,强化工作问效,做到目标同向,工作同心,节奏同拍,行动同步,形成工作合力。一是县委、县政府把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工作的实施情况列入《云安县科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评价实施细则(试行)》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认识不到位、工作不落实的镇和县直有关部门,按照“垃圾不清清干部,服务不下干部下”的原则,对镇、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进行行政处理,用铁的纪律确保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二是县成立农村环境整治督查工作组,成员由县委办、县纪委、县卫生局、县电视台等单位组成,开展定期督查和不定期暗访曝光。三是县考核组按照《云安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以奖代补”考核办法(试行)》(云县府办[2011]41号)的工作要求,每季度对各镇开展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按分数高低在全县通报,低于60分的镇需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并按考核等次划拨以奖代补资金,评为“优秀”等次的镇,按2.5元/人标准拨付,评为“良好”等次的镇,按2元/人标准拨付,评为“一般”等次的镇,按1.5元/人标准拨付。云安县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为抓手,找准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突破口,措施得力,方法得当,云安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环境卫生得到显著改善,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深受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好评。(来源:环卫科技网)
第三篇:孙庄子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及垃圾处理
孙庄子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及垃圾处理
长效机制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扎实推进我乡农村建设步伐,结合全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中央、省、市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以城乡一体化统揽全局,扎实开展农村“四化”达标创建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彻底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全面提高群众的卫生意识和生活质量。
二、工作目标
到2011年底,主要道路沿线所有村庄、及重点村“四化”标准全面提升,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基本健全,群众卫生意识明显提高,力争使所有整治区域“五化”达标率达到100%,废弃旧房和圈舍拆除率达到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95%以上,确保实现全农村环境明显改善的目标,逐步把我乡广大农村建设成“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环境整洁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在乡政府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各村的主体作用,建立完善的公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群众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2、统筹规划,力求适用。要着眼当前,兼顾长远,科学系统地规划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以村为单位建设简易垃圾填埋点,以居民组为单位适度建设密闭式垃圾池,选择适合各村实际的经济、适用、安全的收集处理方式和技术。
3、突出重点,逐步推进。今年重点抓好公路两侧村集中整治工作,条件成熟的其它村组同步开展。整治重点以高标准建筑美化、破旧建筑拆除、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为主。整治工作要由表及里、由外及内,加强纵深推进,提升整治标准。
四、整治标准
1、高标准美化,道路沿线及村庄所有建筑物、构筑物全方位打底粉刷,对主干道沿线及村庄内外的所有树木,要进行统一涂白。
2、多层次绿化,对村内主干道两侧实施造林绿化,本着宜树则树、宜林则林、形成绿色通道,达到四季常青的效果。
3、全方位净化,彻底清除道路沿线及村庄内外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的建筑材料、柴木杂草、秸秆、粪堆等一切废弃、破旧、不整的物品和设施。彻底清除道路沿线电杆、墙体上不健康、不规范的小广告、乱贴乱画等;清除房檐、屋顶上的堆积物、悬挂物、废弃物;清除树林中、草地上、田间地头的所有杂乱物品。
4、全面硬化,对村民区域与主干道的连接道路,进行全面硬化。
5、规范性亮化,村主要干道要安装路灯,实施高标准亮化。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层层落实。要充分发挥各级职能作用,努力形成“政府指导,部门支持,村为主体”的工作格局。各村应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整治范围,把环境整治工作落到实处。要制定整治工作台帐,明确工作重点、时间进度、责任人员和保障措施。积极筹措资金,合理解决村容整治费用和保洁经费的来源问题。
2、大力宣传,树立新风。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农村环境整治和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弘扬优良传统,通过“门前“三包”规章制度的建立与落实,养成人人“讲卫生、爱家园”的自觉行为,树立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
3、严格督查,确保成效。从3月份起,乡采取定期、不定期方式进行督查,原则上每月对各村环境整治情况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情况等进行督查、考评一次,对行动积极,进展较快,成效明显的村予以资金或物资奖励,对行动不力,工作不落实的村将以予以通报批评。
二○一一年三月十日
第四篇: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提几点建议
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提几点建议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畜牧业迅猛发展,规模化养殖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是,由此导致的农村空气质量差、臭气熏天、苍蝇乱飞等环境卫生问题愈演愈烈,群众对此意见较大。究其原因:一是规模化养殖小区距离村庄太近。规模化养殖小区为了节约成本,不愿对基础设施有过大的投资,一般选址在村庄附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可以充分利用村庄现有的,自己几乎可以不投或是少投。二是养殖小区畜禽粪便堆积,不做任何处理。养殖小区对于畜禽的粪便、尿液只是简单的收集,堆积,没有处理设施,导致空气受污染,直接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三是农村旱厕,水茅化普遍存在,滋生苍蝇,影响了农村环境卫生。
为了进一步搞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议: 一是要求规模化养殖小区选址远离村庄。对于符合规划,不造成环境污染的养殖小区,政府应该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给予适当补贴或者由政府出资,在适宜发展畜牧业的地方,建设规模化养殖小区,再租给养殖合作社或养殖户。
二是养殖小区要强制要求配套建设粪便处理设施,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二次污染。建议修建大型沼气池,充分利用资源,实施循环农业。或者采取更加先进的科技手段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是加大农户改厕力度。政府应提高改厕补贴资金,做到分类指导,分类实施。对于老宅基农户,依然推行现行的双翁漏斗式或三格化粪池;对于新宅基农户,统一做好规划,埋设管网,方便农户将自家的管网与大管网连接;在村口修建大型三格化粪池,上面铺土,养花种草,沼液、沼渣可以浇花施肥,既增加了绿地又方便残留物清理,同时也减轻了群众负担。
四是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明确相关部门职责,环保、农业、畜牧、卫生、水利和林业等部门主动参与、各司其职,围绕影响农村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认真履行职责,加大工作力度,有效推进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
第五篇: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表彰大会(模版)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总结表彰大会,主要是总结表彰第二批环境卫生整治先进村的工作,同时部署安排第三批整治工作。首先,我代表乡政府,向受表彰的先进村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积极投身于农村环境卫生清洁工程的广大党员干部致以崇高的敬意!
根据会议的安排,我先就全乡当前环境卫生整治情况作一个简要的总结。
自08年8月启动第一批环境卫生整治村工作以来,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乡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新农办的精心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已先后有前家、王圩、泥集、杨集、武庙、先丰、小郢、瓦郢8个整治村通过区级验收。在历次的区目标考核中,也始终位居前列。尤其是第二批环境卫生整治村工作启动以来,我乡成功的由“扩面”过渡到“提标”,实现了我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质的跨越,成功的树立了前家新农村这一亮点,工作得到了区领导的充分肯定。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机关干部尤其是建设办部门人员的贯彻落实,离不开各村的积极宣传引导,更离不开我们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没有我们各级党员干部的齐力奋进、团结协作,就不可能有我们架河今天的村容村貌。
当前,我乡已累计投入资金约150万元,清理各类垃圾近2000吨,清理污水沟6400米,填平沟塘5000立方,新修水泥路6859平方米。
逐步建立健全了“户集、村收、乡转运、区处理”的农村环境卫生工作长效机制。同时,结合“一事一议”项目奖补资金修建水泥路15589平方米,修建下水道860米,拆除废弃圈舍、不卫生厕所300处,清理乱堆乱放、占道经营400处,发放宣传资料万余份,粉刷标语122条,制作各类排板80块,墙体粉白51700平方米,树木涂白8000株,新建垃圾池135个,配备环卫人员5名,保洁员21名。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工作,我乡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现象得到了根本性的整治,“清洁乡村,美化家园”的理念也已渐入人心。
同志们,回顾前两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情况,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看到、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工作当前存在的不足,具体来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保洁队伍不完善,整体素质不高。我们的保洁员工作时间得不到保证,垃圾的集中与转运环节不够协调。
2.监督管理不到位。我们的建设办没有做到“一天一督察,一周一调度”。当然,这与建设办日常工作比较繁忙、人手不足有一定关系。同时,对保洁员的监督管理不光是建设办的事,我们村里也要积极的参与其中,要积极协助建设办做好这项工作。
3.群众卫生意识淡薄,自觉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的意识还没有养成,随意丢垃圾损坏公共设施的现象时有发生。这需要我们的干部进行长期的广泛的宣传教育,借助广播会、宣传栏等平台积极的向
群众宣传,要让我们的群众也自觉自愿的加入到我们这项工作中来。
成绩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肯定,我们应当把它化为工作更进一步的外力;不足是对我们下一步工作的要求,我们应当把它化为工作更进一步的内力。只有借助当前有利的总体形势,升温加压,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更上一层楼。
希望受到表彰奖励的先进先进村和个人,发扬成绩,再接再厉,加强组织领导,增添新的举措,巩固和发展整治工作的成果,抓住第三批整治工作启动机遇,营造更加清洁、整齐、优美、文明的城乡环境,为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质量,促进我乡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这些问题不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我们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就不能得到更好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