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发展报告
一、珠海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作为改善民生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工程,珠海率先推进幸福村居建设三年来,全市上下同心协力,推动幸福村居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成熟发展;各级财政投入幸福村居建设累计超过10亿元,实现了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三年大变化目标,尤其六大创建工程之核心,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提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在大力推进珠海幸福村居建设进程中,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农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现代农业成长迅速。在传统农业支撑下,涉农二、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金湾三板农业、斗门逸丰生态园、十亿人社区电商、高栏绿手指份额农园,一批现代农业项目崛起。斗门区实施一村一品、一品多村战略,创新建立园区、镇村、合作社和投资企业“四位一体”发展模式,进一步壮大发展实力,初步形成了灯一等村海鲈生产基地、耕管等村南美白对虾生产基地、莲江等村休闲旅游产业基地、东安等村花卉苗木产业基地及东滘村罗非鱼养殖基地、红星村铁皮石斛基地等特色产业集群。休闲农业方兴未艾,竹洲水乡水利风景区、斗门区莲洲镇分别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莲洲镇十里莲江农业观光园被认定为“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作为全国首批台湾农民创业园之一,珠海台创园建设日新月异,园区面貌焕然一新。园区内景观及服务设施逐渐完善,热带兰花(国家)研发中心首期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全面完工投入使用。台创园二、三期建设进展加快,科技创新基地、28000平方米兰花温室大棚建设按计划顺利推进,预计2016年下半年完成建设并投产。台湾特色农产品加工及生态观光旅游中心、珠海芊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珠海绿海二期水产品加工等一批有实力、有市场、有技术的企业和项目落户园区。此外,广东(珠海)现代种业发展中心成功落户珠海台创园,这将全面提高珠海现代种业发展水平,有力推动珠海建设世界先进、国内一流的高端种业基地发展。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在建设幸福村居进程中,珠海借助外脑,高端谋划完成概念性总体规划,完成园区内土地平整回收、基础设施建设等前期工作。目前,园区已成为国家食品安全(横琴)创新工程的重要供应基地。同时,珠海市还新注册、引进一批园区企业和项目,总投资近100亿元。
伴随幸福村居创建的深入,珠海市休闲农业成为农业发展新业态,特色农业休闲企业发展成规模、上档次,海岛旅游持续火爆,增长迅猛。其中涌现出一批业界佼佼者。作为珠海12家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农庄,十亿人果蔬农庄接待国内外农业部门专家、游客超过4万人次。绿手指农园推行都市农业模式,为50多个社区、5000多名会员提供绿色安全农产品。生态养生农业示范企业,逸丰生态园以农业专业合作社模式,带动解决村民就业岗位100多个。发挥水乡资源优势,利用纵横交错的河道开展皮划艇及自行车运动,乐诗农业迅速成为特色休闲农业品牌,广受游客喜爱。
近年来,珠海市农业科技创新硕果累累,技术推广效果突出。珠海市先后引进台湾及国内外农业新品种近400个,向全市200家专业合作社推广种植,实现可研成果转化,经济效益明显。市龙胜良种鱼苗培育有限公司建成全国首个马友养殖基地,牵头制订《无公害食品金钱鱼苗种繁育技术规范》更被确定为珠海市农业地方标准。2014年,公司还与南海水产研究所获得省农业厅鲷鱼种苗培育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示范推广奖。
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王爱民透露,中心已经与中国海峡两岸农业协会达成共识,双方将共同承办中国(台湾)台创园农博会暨海峡两岸农业项目对接会。预计,台创园农博会将从明年起,每年定期举办,计划逢双年在珠海举行,单年在台湾举行。“联合并组织全国29家台创园,集中展出具有台创园特色的农作物、种苗及其他产品等,并推动农业项目洽谈,促成对接。”王爱民表示。
打造世界先进高端种业基地
为加快打造珠海“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以种业发展作为特色海洋经济和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促进珠海种业建设,打造高端种业基地,目前,广东(珠海)现代种业发展中心已落户珠海台创园。
建设世界先进种业基地
王爱民介绍,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与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签署合作开展航天育种框架协议,积极参与到航天育种工程科研工作中来,“园区提供130亩土地用于培育航空种苗,促成成果孵化。在种植效果良好基础上,有望广东省良种引进公司一起做市场推广。”王爱民表示。根据广东(珠海)现代种业发展中心种业工程项目规划,该中心明确打造高端种业基地发展定位,将利用资源优势及现有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基础,以台湾农民创业园、斗门生态农业园、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两园一区”为平台,把广东(珠海)现代种业发展中心建成世界先进、国内一流的高端种业基地。现代种业发展中心还将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基因育种、航天育种等现代生物工程高科技,将南方园艺作物与河口渔业作为重点,到2020年要建设成为南方园艺作物和河口渔业种业的研发中心、孵化中心和展示交易中心。
推进种业工程建设
珠海市将加速推进种业工程建设,逐步建立种业研发中心。首先,要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种业研发创新体系,建立以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为核心,以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种业企业为联盟的种业研发创新体系。通过引技、引智等方式,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展开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搭建国际国内种业科技协作平台。在此基础上,要培育建立一批种业研发团队。整合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优势科研资源,培养和创建一批以研究员、博士、中心特聘顾问等为领军人才的水平领先、特色鲜明的种业研发团队,提升中心科研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以广东(珠海)现代种业发展中心为核心,整合珠海市现有种业企业研发资源,建立提升一批种业研发基地。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相关技术人员介绍,建立种质资源库和基因库是当前收集和保存种质资源的主要方式,为良种选育提供物资基础以及给生物学研究提供原始试验材料。为此,未来的种业中心将重点建立并逐步完善特色花木、优质果蔬等南方园艺作物、水产种质资源库和水产种质等资源基因库。“未来,还要重点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如园艺作物优良品种包括鲜食玉米、果树、兰花、姜荷花,河口渔业品种中的多鳞鱚、笋壳、马鲅等,为珠海园林苗木以及水产养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据悉,为推进珠海市种业工程项目建设,将通过设立前沿农业科技展示馆,引进国内外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利用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等高科技手段,建设前沿农业科技展示馆,全面展示现代农业新理念、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促进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低碳农业等前沿农业科技新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展示蔬菜、花卉等园艺作物的新品种。建设园艺作物和河口渔业良种展示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将建设展示区,为种业企业的种子、种苗提供表征展示基地,通过农业科技培训,辐射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种业科技成果。同时,还将通过引进种业经营企业实体以及建设“互联网+”种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构建全方位、全天候、立体化的种业交易中心。
一批现代种业工程项目有序推进
记者获悉,在省农业厅和市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下,2015年,各级财政共计安排种业工程资金5770万元推进广东(珠海)现代种业发展中心项目建设。其中:中央、省级资金3200万元,市、区资金2570万元。
截至目前,承担种子检验检测种业交易、种企孵化、农业人员培训与技术交流等功能的广东(珠海)现代种业发展中心展览检测综合试验楼,建筑面积10000㎡,项目总投资2800万元。项目将分两期建设,首期完成立项,2016年6月前完成设计图的编制等,2017年上半年建成。二期,将完成4000㎡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实现种业交易、种企孵化、农业人员培训与技术交流等。
南方园艺作物种业基地建设加紧推进。热带兰花(国际)种业研发中心项目占地约100亩,设五个功能区。包括育种研发室、环控生长和催花研究室、病理检测及组织培养室和生物萃取室。将建设总面积达35000㎡的温室大棚,预计总投资7610万元。项目分三期建设,首期6000㎡智能温室工程2015年11月正式投产;二期17000㎡智能温室,市发改局已批复立项,预计2016年6月前投入使用;三期12000㎡,将于2016年下半年正式开工。
园艺作物引种繁育智能化温室(前沿农业科技馆),将用于展示现代农业名优品种新模式,包括:温室智能化、机械化、精准化控制、自动移栽收获生产线、大田潮汐灌溉、气雾栽培、创意种植。项目总面积约6768㎡,其中:中央温室为六角型3层钢结构,面积2448㎡;周围温室5座,单个面积864㎡,合计4320㎡;总投资约1600万元,实现“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的高精尖新技术集成展示以及园艺作物引种繁育、示范展示,力争2016年3月前完成工程招投标程序,9月前完成工程主体建设和设备采购。
园艺作物繁育区和展示区,该项目中的水果良种引进示范中心、花卉苗木良种示范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该项目面积约300亩,总投资约4749万元,建设内容包括:水果良种引进示范中心34亩、花卉苗木良种示范中心33亩、特色蔬果良种繁育和示范区约120亩、鲜食玉米品种选育区约30亩,种业孵化基地约100亩。
河口渔业种苗繁育基地,中心与海绿公司合作共建,分两期建设:首期,重点建设珠海现代渔业种苗研发示范区;二期,重点建设现代渔业种苗繁育示范基地和渔业科普展览馆。据悉,现代渔业种苗研发示范区已基本完成,现代渔业种苗繁育示范基地和渔业科普展览馆已完成图纸设计。
二、连云港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关于领导干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要求,八月中下旬,我们对全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连云区按照省市农业农村工作决策部署,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总揽,围绕抓产业、强基础、保民生、创特色的基本思路,突出发展优势产业,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繁荣稳定,全区农业农村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推进海洋综合开发,科学发展海洋渔业。积极顺应港口、核电、海滨新城等重点工程建设用海需要,科学制定海域使用规划,推进海洋综合开发。形成8万亩藻类、3万亩贝类、1.3万亩海珍品和 5万立方米海水育苗四大海水养殖基地。大力引进推广新的养殖品种和养殖技术,增养青蟹、梭子蟹、缢蛏、青蛤、梭鱼等近20个品种。加快发展紫菜养殖加工业,全区的紫菜养殖面积达7余万亩,加工企业80余家,一次加工机105台,二次加工机13条,年加工产量4.5亿张,销售收入1.6亿元。
2、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立足发展高效农业。在抓好小麦、水稻等粮食种植的同时,不断扩大食用菌、大柿和茶叶以及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形成以食用菌、大柿、茶叶为特色的“一乡一品”等特色农业。畜牧业上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户和养殖小区,建成云山李庄3000头规模和板桥张跳5000头规模两个生猪养殖小区。
3、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帮助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提高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吸引更多的龙头企业向园区集群,先后建成了板桥海洋食品加工园和云山农产品加工园两个园区,积聚了农产品加工企业100多家,其中农产品出口企业20余家,形成了果蔬、紫菜、饲料三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链,1-6月农产品出口额达3000万美元。
4、抓好农村五件实事,推进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疏浚区乡河道12条,疏浚长度58公里,整治村庄河塘15处,改造小型泵站3座,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深化农村就业再就业工作,免费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200人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2040人,零就业家庭得到有效保障。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参保率达98%。康居示范村建设有效推进,墟沟街道西墅村、连岛街道西连岛康居居住点建设已完成,宿城乡高庄村、板桥街道板桥新村康居居住点建设正在推进中。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问题 我区虽然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
1、农渔业资源逐渐减少。由于我区区域位置特殊,形成了林多、海阔、地少的自然状况。全区耕地面积仅0.5万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为0.5亩。全区7个乡街中,主要集中于云山、宿城和板桥。由于核电道路、核电扩建工程和疏港通道等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云山、宿城等传统的种植业乡街耕地所剩无几,板桥街道大多是盐滩、盐碱地和大面积滩涂,加之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可供发展现代农业的土地日渐稀缺。同时由于港口、核电、海滨新城的建设和发展,占用了大量的近海可用海域(约6万亩)。随着全市“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在促进港口迅猛发展的同时,势必进一步压缩我区海渔发展空间;核电站建设初期就占用了广阔的海渔空间,控制区又进一步挤占发展空间。
2、农业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由于全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投资硬环境不强,投入机制不活,直接导致现代农业发展缺乏潜力与后劲。加之农民传统观念保守落后、因循守旧,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深度与广度不够,除紫菜以外,大部分海产品、农产品缺乏深加工、精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
3、农村土地流转不畅。表现为我区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小,周期短,集中程度不高,流转行为不规范。原因有三:一是部分农民观念陈旧,流转愿望不强。一部分农民对土地眷恋很深,把土地当做唯一的生产资料来经营,明知种田效益低,但觉得饭碗有保障,不愿转出土地;一部分农民虽然外出务工,但担心打工受挫,失业又失地,宁愿抛荒,也不愿转出。二是中介服务不健全,流转机制不活。我区土地流转中介市场尚未形成,流出、流入方之间缺乏信息联系,阻碍了土地大规模流转;即使已进入流转的土地,签订的合同也不规范,容易引起纠纷。三是政策保障跟不上,流转规模不大。就转入方而言,一些惠农政策,如种粮直补、良种补贴等直接面向千家万户,种植大户实际上享受不到,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对流出方来说,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土地不仅是基本生产资料,而且还承担着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加大土地大规模集中流转难度。
4、农业生产融资难。一是农民筹资能力差。我区大部分群众自身积累程度低,严重影响了农业规模经营。二是信贷支持乏力。近年来,虽然我区金融部门在为“三农”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在农民贷款,特别是在较大数额的贷款上,金融部门仍然要采取严格担保、质押等政策,农民贷款难度依然很大。三是农业投资风险大。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生长周期长,产出效益低,而且投资开发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许多业主对农业投资极为慎重。
5、农业社会化服务滞后。一是公益性农技服务难以到位。由于经费短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加之管理体系、农技人员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公益性农技服务已无法满足我区当前农业、农民的新要求。二是专业化服务发展不快。近年来,我区农业服务体系在植保、机耕、机收等专业化服务方面服务层次不高、市场运作乏力、服务效果较差,制约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的提升。三是社会服务组织能力不强。截止目前,我区虽然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协会)20余家,但绝大多数尚处于起步阶段,缺技术、缺人才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更是结构松散,有名无实,致使带动能力较弱,农民参与程度不高。
6、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现象:即体力型多、技能型少,生产型多、经营管理型少,老人妇女多、青壮年少,致使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不高,增收致富能力不强,制约了我区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农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与重点领域
1、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以工业化、城市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机遇,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创新农村经营体制,着力调减压缩传统种植业,科学发展海洋产业,加快建设农渔产品加工集聚区,积极发展生态林业,努力改善我区城乡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2、目标任务
(1)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到2015年,紫菜、食用菌、茶叶、林果等优势产业基本形成一体化经营格局,各产业产品的优质品率、商品率和加工转化率大幅度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2)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到2015年,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家,建成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6家,5000-10000万元的达5家。(3)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到2015年,建成2家交易额超10亿元的农产品专业市场。(4)建立健全中介组织。到2015年,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个,入社会员2000人,培育交易额百万元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个以上。
(5)不断增加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到2015年,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占80%以上,大多数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建立密切而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直接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收入持续稳定增加。
3、重点领域
(1)农业工作:继续调减传统种植业,扩大食用菌、茶叶、大柿和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生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都市农业。培育顺福食品、国盛食用菌等一批龙头企业,通过做大做强出口蔬菜和食用菌加工产业,形成品牌优势,促进农业向效益型、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同时以板桥海洋食品加工园和云山农产品加工园为载体,积极引进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开发农产品深加工、海洋食品、药品保健品等系列新产品,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全市乃至苏北鲁南的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
(2)海洋产业:加快渔业经济结构调整,重点打造“两个园区、四个基地”。以板桥海洋食品加工园和鑫海紫菜加工园为龙头,做大做强紫菜产业,打造全国知名的紫菜品牌。加快建设浅海养殖基地、滩涂养殖基地、休闲渔业基地、海珍品养殖基地等四大渔业发展基地,促进海洋食品加工区、淡水规模养殖区、岸带休闲渔业区、浅海养殖高效示范区和海洋经济开发区等协调发展。
(3)生态林业:重点实施沿海防护林、城市生态绿化、湿地保护和森林旅游等“四大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业质量效益。编制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发展规划,完善相应的景点配套设施,加强云台山生态林的更新改造。有机整合森林旅游资源、环境改造、湿地保护、乡村观光和生态旅游,倾力打造“苏北农家旅游休闲第一区”,将连云区打造成为浓荫掩映的山海之城、环保时尚的现代之城、流连忘返的生态之城。
(4)农村工作: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惠民工程,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校舍改造;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发展,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强化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完善农村五保户、特困户、大病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农村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基本养老保障水平。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大力实施观念扶贫、智力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素质,进一步完善扶贫机制,着力实施好整村推进项目。
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史表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非常注重立足本国和本地区情况和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探索我区农业现代化发展途径。
1、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完善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二是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是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四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五是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2、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瓶颈”。长期以来,我区农业经济发展是粗放型的,大量消耗资源,污染环境,耕地减少。我们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我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已成为我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条件,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实行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亦即农用地归集体所有,由农户占有、支配、使用并依法处置,并使这些权能商品化、社会化,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适当流动和集中,使土地向种田大户、种田能手集中或由企业承包农户土地等,必将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3、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科技进步。要在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政府应采取有力政策措施,免费为农村培养科技人才,提高现有人员的待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要发挥农民的作用,又要依靠政府的支持,还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体,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农民,只有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政府的支持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政府应制定支农、惠农、强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城乡统筹的发展方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促进法》,加大补贴力度,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进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5、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现代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固然必须提高农业的设备和武装水平,但归根结底,还必须依靠现代农民。针对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必须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储备人力资本。政府部门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规模培训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范围,构筑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造就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主体。
五、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农业发展后劲。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努力增加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着力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二是切实加强农村山、水、林、田、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三是认真落实农机具补贴政策,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把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二)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着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一是以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安全”农业为目标,把加快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内容,采取政策扶持、项目支撑、院区合作、典型带动、承包经营等方式,多渠道融资,引入先进经营管理机制,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紫菜、食用菌、茶叶等产业;二是着眼于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制定优质农产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指导农民按照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三是强化农业的商标意识,对于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要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提高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三)加快特色基地建设,着力提升基地辐射带动力度。对我区来说,就是要立足建设紫菜生产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和茶叶生产基地的发展定位,突出特色和规模,做大做强紫菜、食用菌和茶叶三大主导产业。食用菌产业要重点发展国盛生物科技和骏都生物科技,到2015年全区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15000吨以上。茶叶产业重点发展宿城乡、云山街道、墟沟林场,到2015年全区茶园总面积达到1万亩。
(四)加快培育龙头企业,着力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一是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把加快龙头企业发展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扶持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加工增值。重点围绕紫菜、出口蔬菜、食用菌等产业,实施深度、精度加工,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深加工企业,利用外资加快发展。二是加大对顺福食品、有利食品、西墅实业、国盛生物科技、金喜食品等现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订单生产、预约收购等形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切实增强农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加快新型农民培训,着力提升农业科学化水平。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积极对农民进行适用技术培训。一是在培训内容上,突出进行科学种植、设施农业和标准化生产等农业科技培训和各种专业技能培训,真正把农民培养成为农业生产和市场经济中的走俏人才。二是在培训方式上,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立以职业学校为骨干,以民办培训机构、中介服务组织培训为补充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三是在培训机制上,积极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培训引导,实行信息共享,技术共享,利益共享,切实提高农业的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四是要加强组织引导,积极发展劳务经济,鼓励更多的劳动力离土离乡创业,提高非农收入水平。
第二篇:农业发展可行性报告
神木县新世纪生态园农业种植、养殖的
可行性报告
神木县
:
神木新世纪生态农业责任有限公司,响应神木县政府二次创业的号召,承包神木县锦界镇长胜采当村五荒沙土地2000亩。
为此,我们提出参加农业发展的设想和可行性报告,望有关领导审批和支持。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2%,耕地占世界耕地的7%,再加上农田污 染程度严重,水资源缺乏等诸多原因,发展农业,为确保国家粮食供给安全,立足粮食自给的方针和政策作出自己的贡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基础。粮食、肉类、蛋奶类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发展,尤其发展生态农业、无公害食品,保证人民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格外重要。
神木县是陕西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县城,具有无污染,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和潜力,有望成为神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符合神木县二次创业再发展的又一有利条件,也符合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国策。
我们相信:在神木县党和政府领导班子领导下,有正确的发展思路和规划,有富国利民惠农政策的支持和指导,有现阶段先进的科学理念和技术,经过改造过的土地,符合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农作物、畜牧业的发展,对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壮大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建立和探索适合神木自然环境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1、不用有残留物,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工业化肥和农药,使用农家肥和牲畜肥并发酵,使用生物农药,中草药制成的无污染、无化学药剂的农药和兽药。
2、对农作物桔杆尽可能成为养殖业的饲料和综合利用,对牲畜粪便通过饲养成为蝇蛆、蚯蚓、黑水虻等昆虫,转化成饲料,或经过沼气池发酵变成有机肥料,形成生物链,降低种植和养殖 成本。
3、树立低碳,绿色农业的发展理念,推进“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不断增强农业科持续发展能力,保证不污染水源,土地和自然空气。
4、中国水资源短缺,神木水资源十分贫乏,要有强烈的节约用水的意识,珍惜每一滴水,发展喷灌、滴灌等设施,节水,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水是农业的命脉,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替代的资源。
5、加强耕地质量改造建设,不使用含化学剂的工业化肥,多上发酵过的有机牲畜肥和农家肥,耕地使用实行轮番种植,不破坏植被,结合神木的自然地理环境,树立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适当的种植树木和牧草,有利于提高耕地质量和防止沙化,积蓄水源的功能。
6、发展林业经济,力保生态平衡,因地制宜,长期有效的发展农业。林业投入是神木自然环境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试种经济林木,有助于农业的发展和经济收入,也可改善生态环境起到的难以代替的作用。
三、因地制宜,种养结合,探索最佳种植、养殖项目
1、种植以玉米、甜菜、牧草为主。
试验以油牡丹、小麦、豆类为付。
由于是荒地,又经过平整土地改造,地力瘠瘦,首先以提
高土地质量为主,土地质量的提升来源于牲畜肥源,而玉米、甜菜、牧草是牲畜业的最好饲料。
试验油牡丹耕种,油牡丹产食用油,列入国家食用油战略需 要,对改善中国食用油进口有很大作用,何况油牡丹又有药用价值,观赏作用。油牡丹播种,成长结耔需五年,但小灌木状的油牡丹一次播种,几十年有效,并且能起到防风固沙蓄水绿化发展经济的作用。从而试图为神木林业绿化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小麦是北方人重要的粮食作物,豆类作为是提升地力,改良土地质 量最佳作物。
2、饲养以猪、羊、鸡为主。试验以肉牛、肉驴为付的养殖业。
发展苍蝇、黑水虻、黄粉虫、蚯蚓等昆虫类。
猪肉,中国人最喜爱吃,最普及的大众肉类家畜,生长快,繁殖 快,积肥快。
蛋鸡:发展养鸡,见效快,繁殖快。
猪粪、鸡粪有效利用,可以转化具有高蛋白昆虫的饲料,昆虫饲料发展前景广阔,有降低成本,提高肉质,增强抵抗力,减少环境污染等多种好处。
试验养肉牛、肉驴:肉牛、肉驴粗食草料动物,以农作物废弃的桔杆为主要食料,耐寒冷,值得试验,驴皮可以作宝贵的驴阿胶。
因地制宜,科学种养,是农业发展的关键,神木地处北纬38°13′至39°27′东经109°40′至110°51′之间,中北部冬季少雪,多西北风,风沙频繁,降水量少,年均蒸发量1336.6毫米,是降水量的3倍。海拔1000米以上,寒暑剧烈,气候干燥,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温差大。
绿化、种树种草极为重要,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规划。
神木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自然环境脆弱,生态农业尤为重要,明朝成化九年(1473年),原水草丰美的榆林地区由于产粮戎边,经过500年的滥垦、滥牧的破坏,使沙漠不断南移,农业生态,自然环境受到极大地破坏。近些年禁牧、植树造林使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但决不能掉以轻心。
四、循序渐进,起点要高,规模要小,不贪大求洋,要稳步前进。
农业投资是长期性投入风险较大,不能急功求利,更不能牺牲环境,追求眼前利益,要结合世纪循序渐进稳步发展,计划分两步走步骤:第一步种养结合,量力而行。第二步搞深加工,走向市场。
第一步:两年探索,三年稳定,五年规划。
1、以地形平整土地,尽可能少损害地表。
2、一年植树种草,二年全面开展土地种植,三年确定适应农作物品种。
3、养殖猪、羊、蛋鸡,由少到多,自成繁殖,量不在多,品种重要。三年奠定基础,五年形成规模。
猪五年争取出栏数3000头,存栏数1000头。鸡五年争取存栏数10000只。其他牛、驴不计。
4、住宿、农业机械,圈舍根据需要建设。
5、四年后,我们的商品将逐步进入市场,我们将以货真价实的绿色产品供应神木人民,更重要的是探索今后深一步食品加工。
五、前期自筹资金为主,后期社会资金为主。
农业种植和养殖是一种难以见效的行业,是长期
投入,风险较大的行业,它不仅需巨额资金长期投入,更需要有事业心,责任心。热爱农业的人脚踏实地投入精力的行业。
我们计划分两步走,第一步,五年之内在种养结合,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循序渐进的形式投入1000余万元作好养殖基础。第二步,投资2000万元发展肉食精加工,发展成为公司+农民,种、养深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企业,对中国农牧业发展而贡献力量。
第一步,我们自筹资金,利用社会支持。
第二步,自筹部分资金,争取银行贷款和社会支持。
结束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关系到国计民生,生态农业影响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自然环境,作为公民,深感粮食对于我们国家至关重要,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农业要发展,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科学化道路。
神木县新世纪生态园有限责任公司
2016年2月3日
第三篇: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分析总结2015年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谋划“十三五”农业规划及2016年农业发展思路、目标和重大措施,从11月11日开始,由县委杨宝文副书记带队,县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参加,各涉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调研组,先后深入到李俊等5个乡镇的32个现代农业发展基地和重点项目现场,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推进现代农业稳中提速,实施品牌战略,壮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三产融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各乡镇2016年工作思路和重点项目进行了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政府及涉农部门和各乡镇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为总揽,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全力稳定粮食生产基础,大力实施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工程,以现代农业和“三精农业”发展为目标,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方向,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主动研究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积极培育农业品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预计到年末,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5亿元,增长10%,其中:农业总产值26.8亿元,增长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45元,增长12%。
(一)农业生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巩固。一是粮食生产基础牢固。积极开展粮食创高产活动,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0.03万亩,完成粮食总产量22.8万吨;建设粮食高产示范方7个,总面积15.52万亩。有机水稻总面积达4.5万亩,申报有机(转换)产品认证2.1万亩。积极实施自治区冬牧70“一年两熟制”种植示范项目,示范推广“冬牧70+籽粒玉米”、“冬牧70+青贮玉米”等技术模式2200亩。二是林果业迅猛发展。以小任、董洋果业范基地和胜利金沙万亩水果园区为引领,全县林果发展达到4.2万亩,实现产值7315元;完成造林0.69万亩,占任务的77%。其中:生态林0.4万亩(含黄河护岸林800亩);完成以酿酒葡萄为主的经济林0.29万亩(葡萄0.19万亩,苹果及其他小杂果0.1万亩),正在建设葡萄酒庄两个。三是畜牧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扎实推进。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为目标,围绕闽宁镇建设万亩草畜示范园区,扩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三家规模养殖场已基本建成(其中:星科耀肉羊养殖场建设标准化圈舍9栋,圈舍面积12624㎡,存栏肉羊9600只;xxxx县毅诚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圈舍8栋,圈舍面积13112㎡,存栏肉牛500头;银川市闽楠养殖有限公司建设标准化圈舍10栋,圈舍面积10961.6㎡,存栏肉羊5000只)。预计全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2.3亿元。
(二)特色农业迅速发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县委、政府始终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加快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的调整,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优化了产业发展格局。全县新建二代节能温室794亩,新建大、中拱棚981亩,旧棚改造1600亩,提升改造标准化设施园区1个140栋520亩,新增供外蔬菜3461亩。全县园艺产业总面积达18.42万亩,其中:露地瓜菜面积6.78万亩,设施农业8.84万亩,供外蔬菜2.8万亩。建设设施永久性蔬菜基地30个,面积15300亩,安装智能温控系统770套。初步建成了以望远为重点的大棚蔬菜生产基地;以胜利为重点的枸杞芽菜、山药种植基地;以杨和为重点的跃夏番茄种植基地;以望洪、李俊为重点的露地蔬菜种植基地。基本形成了以“粮、果、菜”为主导,以大棚瓜菜、鲜食葡萄和中药材种植为辅的多元化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重点项目稳步实施,现代农业发展后劲十足。坚持将发展重点项目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先后引进了青岛光伏集团、昊鑫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投入1.2亿元发展我县现代农业。先后建成了粮食银行、农机作业公司、青岛昌盛光伏大棚等重点项目,为我们发展现代农业树立了标杆。同时,各乡镇充分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谋划新项目,上大项目,依托中心村建设,已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出发点,建设李俊王团千亩油用牡丹基地、东方苗木繁育中心及甘草分检基地、宁化千亩蓄草种植基地;望洪沿东部水系葡萄观光种植基地;杨和黄河大桥生态观光园区、惠丰千亩蓄草种植基地;胜利千亩枸杞芽菜示范基地、山药种植、花卉繁育及农旅联盟现代农业示范区;望远政台现代农业(华夏河图)生态观光区、上河聚水湾生态观光度假区等项目。以上项目规模大,起点高,必将成为示范带动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核心力量,为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四)现代农业合作组织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农业产业经营体制不断创新。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创建规模化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效果明显。全县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 10家,累计达到771家,覆盖了种、养、加、储运、农机、中介等行业和粮、菜、果等多个产业,注册会员9335人,辐射带动周边从事相关产业农民9528户,农业产业标准化体系日渐完善。以基地为依托,着力培育和发展大场大户,推动区域内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以板桥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生产,带动了周边60多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直接解决了200多人的就业问题。袁东彪的有机水稻等优良品种在增岗村建立高产示范基地,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五)现代农业科技水平继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步伐不断加快。一是以“三创”为核心,突出智能信息化、物联网、电商、生物工程、节水及农业机械化装备技术的应用,整合优化县域农业科技资源,在全县各乡镇开展“十个一”建设水平提升工作,培育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点)9个,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60多个,新技术、新设备20多项,培育科技示范户510户。二是开展各类培训116场(次),培训技术骨干4000人次,培训农民3.7万人次。三是围绕“四个全覆盖”,定点、定向派驻科技特派员发挥帮带作用,重点指导生态移民地区葡萄产业、肉牛养殖、菌草培育、农村信息化等工作。为生态移民地区争取区、市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3项,新建科技信息服务点1处。四是新建12个科技信息服务站点,配套完善原有服务站点的网络设施,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110信息站点的规范化管理,农户通过互联网发布和查询各类信息1000多条。
(六)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助推农业农村加快发展。一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和数据库建设全面完成,并通过自治区确权办和银川市国土资源局检查验收。完成12个行政村9166宗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加快进行,目前全县55个行政村已有24个村完成土地承包合同签订和地籍图签字确认工作,完成签订合同土地面积147292.26亩,签订农户19031户。土地经营权证书打印工作全面开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共确权集体林木面积0.59万亩,确权率达100%,确权到户率93.2%。“xxxx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和“xxxx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闽宁分中心”于5月份正式挂牌成立,目前正在积极与金融部门协调,筹备启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工作。六个乡镇的“三资”管理信息化平台全部建成,并纳入到自治区农经综合管理平台进行管理。结合农村土地产权确权登记,对全县70个行政村的村集体资产、资源进行进一步核实登记,起草了全县统一的农村专项承包合同,有效防止了村集体资产和资源的流失。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权量化试点。目前已完成试点选址(上河村、永红村)、“三资”情况摸底及考察调研等工作,正在制定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实施方案。二是推进粮食银行和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建设。粮食银行的原粮库、交易中心主体工程完工,两家营业网点已开始成品粮兑换工作。2家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全面投入运营,在服务进村(中心村)农民停机和乡镇秋季农田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增的2家农机作业服务公司正在加紧建设。三是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制定了《xxxx县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成立了县水管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目前已完成境内小型水利工程调查摸底、登记建档和分类定性工作。四是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支持4个项目31.16亿元;探索设立欣荣城乡发展有限公司、葡萄产业发展基金、闽宁镇村级互助担保基金等融资平台,先后撬动银行和产业融资33亿元,解决了城乡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群众生活等方面资金不足的问题。村级互助担保基金试点完成方案制定、合作协议签署、人员业务培训等前期工作,担保贷款正在发放中。
二、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对现代农业产业化认识不清,参与积极性不高。由于现代农业产业化投资周期长,收益慢,群众科技知识贫乏、综合素质较差,长期受传统小农意识的影响,对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被动接受多,主动创业少。
(二)资金、建设用地等要素的短缺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由于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周转慢,各级扶持资金有限,许多在建项目资金缺口较大,进展缓慢。信贷政策不宽松,担保条件比较苛刻,贷款的投放面和投放额还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同时,能够争取上级扶持的农业项目较少,进入农业领域的社会资金和工商资本也比较少。加之我县设施农业建设用地供给不足,致使许多农业企业因地却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实用新技术普及较慢。目前,我县农技推广单位技术人员较少,不能满足全县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农业技术人员的管理体制不顺,技术人员“专而不干、干而不能”的问题显现,县、乡、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还不健全,无法及时宣传惠农政策,推广农业技术,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体制仍不健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明显。随着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逐年增加,但是规模小、数量少仍是其主要特点,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运作不规范,作用发挥不大等问题。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培训,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行动先导。要结合我县发展实际,重点宣传群众身边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功事例(列如:史健文、袁东彪、曹东、黄彪、苏涛、杨海兰、索进林等),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坚定他们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心。同时,深入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扎实推广普及常规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实用技术,切实提高群众的作务水平。
(二)加大投入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支持。要牢牢抓住国家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大好机遇,千方百计多渠道争取资金,切实加强灌排体系畅通、减少农村面源污染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同时,进一步优化农业投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信贷资本更多地投向农业,形成发展大农业的投资氛围。
(三)破解融资和建设用地难题,推进现代农业集约化发展。尽快组建全县农村融资和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制定农业发展融资实施细则,加大对农村信贷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和鼓励农户采取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等多种形式融资。促进土地连片流转,稳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四)注重科技创新,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技术保障。在稳定现有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基础上,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使农技推广有平台、有阵地。同时继续实施人才战略,重视以政策吸引人才,用项目聚集人才,靠环境留住人才,建机制激励人才,造就一支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经营创新才能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五)充分发挥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桥梁作用,全面提升辐射带动能力。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及市场需求,对现有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进行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充分发挥其市场链接作用和技术服务职能,为群众提供购销渠道、传递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科学选定项目,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难题,不断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传统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农业加速转变。
(六)抓好节水示范工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抓好田间工程配套建设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上,以高效设施农业为支撑,大力推广以膜下滴灌、垄膜沟灌、全膜覆盖为主的农田节水技术,将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有机结合,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特色优势作物、优质林果等节水设施农业,不断提升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农业节水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七)强化务工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大力推进人才强农、科技兴农战略,多渠道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阳光工程”,强化农民农业科技培训,全面开展绿色证书、专业技术和乡土人才等培训和开发,着力培育科技种养业能手、产业带头人和专业大户。整合县内技术力量和培训场所,系统开展村组干部、专业合作社、大户及种养能手培训,真正把村组干部培训成科技能人和“土专家”。狠抓移民管理、教育和培训,充分利用各类会议、培训等多种形式,促使移民群众牢固树立加快生产发展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移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树立劳务品牌意识,按照“短期务工促增收,常年务工促就业”的思路,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培训。
(八)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农业经济转型。依托土地流转政策,健全土地流转程序,规范合同文本,完善土地流转作价评估、流转补偿、合同签证等管理制度,积极动员农民采取转让、转包、租赁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引进经营能力强、资金实力厚的种养大户根据当地发展要求进行产业开发,实行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经营,通过土地流转,由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速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鼓励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就近吸纳部分富余劳动力,变农民为产业工人或职业农民,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四、2016年的农业发展重点和工作思路
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区、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突破,以提高居民收入为核心,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着力优化升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民生保障和服务水平,为建设“四个xxxx”,率先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力争实现农业生产总值增长4.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
(一)围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继续推进优质粮食生产。
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其中:小麦11万亩,玉米24万亩,水稻13万亩,秋杂粮2万亩。全县建设万亩高产示范区6个,建设李俊镇整乡制推进乡镇1个。控制规模,提高质量,全县有机水稻基地面积稳定在4.5万亩,有机产品(转换)认证2.5万亩。
(二)以园艺产业为重点,推进扩规提质增效。
稳步扩大园艺产业面积,新建、扩建、改造设施园艺2000亩。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拟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区3个。推进“智慧农业”建设,示范推广温室智能控制设备1000套。新发展露地瓜菜5000亩,全县供外(港)蔬菜面积稳定在3万亩。继续抓好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全县落实永久性蔬菜基地6000亩,配套应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日光温室、大棚配套安装日光温室自动无人操作卷帘系统和智能化通风设备。实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项目。建设水肥一体化示范点2个。推广冬牧70技术模式2200亩。2016年5月中旬收获完成后播种籽粒玉米、青贮玉米。
(三)结合产业扶贫,加快草畜产业发展,加大草畜产业节本增效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全县奶牛存栏2万头,肉牛、肉羊、生猪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4万头、65万只、20万头、370万羽,适水产业面积稳定在2万亩以上,稻蟹生态种养面积1万亩,计划新建2个稻田养蟹展示中心,增殖放流3期。围绕闽宁镇园艺万亩草畜示范园区,建设大型光伏及综合养殖场,力争把闽宁镇建成宁夏肉牛第一镇,实现“肉牛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有机肥生产—农田消纳—秸秆综合利用”封闭式生态农业生产的循环链,建立生态种养循环模式,打造全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镇。加强壹泰牧业繁育扩群补栏、扶贫托管,推动晓鸣禽业、金顺友等畜禽产品的品牌建设,扩建金顺友、星科耀等肉牛养殖园区,加快闽宁镇“整村推进项目,2016年完成圈舍改造200户。
(四)健全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进程。
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全县农机总动力达48万千瓦,主要粮食作物综合农机化水平90%以上。完成机耕80万亩、机播42万亩、机收36万亩。完成秋翻地23万亩、机深翻13万亩、秋施肥10万亩、秸秆还田10万亩。继续深入开展农机免费管理工作,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建设活动,拟建设全程农机化示范园区2个。完善望洪永清宏利、高渠宏源达、宁化安丰农机作业公司建设,实现xxxx县农机社会化服务全覆盖。
(五)完善基础配套和管理机制,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
抓好以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黄河大桥连接线工程建设。建立乡镇、住建、城管、环保、用水、用电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联动机制,搭建高效、便捷处置小城镇中心村管理问题的有效通道。推进城乡精细化管理,完善小城镇、中心村教育、文化、医疗、金融等公共服务设施,加速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大力培育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家庭农场、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中介服务和劳务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治理,探索实施村改居、财政专项资金补贴农村治理、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土地户籍等一系列制度,全面提升小城镇中心村治理和保障水平,打造全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四化”同步的先行区。
(六)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建设美丽xxxx。
以“五城同创”工作为契机,全面推进黄河大桥连接线工程建设,确保按期完工。加强对西部水系绿化工程、观平路、许黄路、109国道等重点绿化工程的管护工作,全面提升县城、小城镇及中心村绿化品位和管理水平,创建全国园林绿化县城,为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夯实基础。
(七)创新协作发展方式,打造移民扶贫新样板。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区市闽宁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三个坚持、四个样板”的要求,凝聚力量,加速推进移民扶贫示范镇建设。继续争取区、市扶贫资金,在我县移民村开展互助资金项目、千村信贷项目和金额扶贫担保项目。继续实施“双到”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扶贫项目,对于剩余537户未脱贫农户,争取区、市扶贫资金,按照每户4000元标准进行扶持。继续支持青岛昌盛光伏企业在闽宁镇原隆村建设300兆瓦光伏农业项目,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能有承包大棚,开展自主创业。
(八)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三农”发展活力。
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鼓励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产业化经营。成立农村土地仲裁委员会,监管协调土地确权、交易、流转工作。积极探索以土地、温棚等农村资产为抵押,进行融资,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家庭农场。探索建立农民自愿永久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补偿机制,推行承包经营权和流转经营权证“两证制度”。探索创新城乡一体化服务机制,完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土地户籍、农机作业服务、粮食银行等一系列制度,逐步实现小城镇中心村基本公共服务与县城均等化。继续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工作。抓好供销合作社改革、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以及闽宁镇村级互助担保基金试点工作。
(九)着力提升基层干部引领改革发展和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进一步加大农村青年技能性干部培养、选拔和使用力度,加强农村干部综合培训,不断提升干
部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为民服务能力。巩固提升电商产业园,加快推动家庭服务业发展,完善机制,鼓励各种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家庭服务企业。积极探索完善“联合党委”模式,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加强在村级党委领导下、以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党组织为补充的共富联合体建设,加快中心村向社区化转型,通过“两推一选”、机关下派、“双竞承诺”、“双培养一加强”等方式,培养基层中坚力量,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大力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加强和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文化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提高依法治理水平。
第四篇:特色农业发展报告
发展特色农业,推动边贸口子镇经济发展
——胡家营镇落实“一区两带”农业规划论文报告
胡家营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汤建明
2010年是落实县委、县政府“一区两带”总体发展战略的关键年,也是促进胡家营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创新工作,努力开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镇党委政府提出了围绕一区两带建设,实施“123”工程。一是以土地沟为中心建设一个万亩桑蚕核心园区;二是以胡家营镇为平台建设“汉江源绿色生态经济发展中心”和“木瓜批发交易中心”(即边贸农产品流通中心);三是以316国道线建立蔬菜产业带、以汉江沿线建立木瓜产业带、以陈庄山区沿线发展药材产业带。以集镇美化、亮化、净化为抓手,着力打造“绿色生态桑蚕产业名镇、边贸物流名镇”,突出抓好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旅游开发、社会稳定等工作。
一、特色产业发展前景
我镇发展特色农业是深入贯彻十堰市委“一统三分”战略、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措施;是积极落实县委县政府“一区两带”方针的具体行动,也是对县委确定的“一主两翼”生产力布局和生态型库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拓展和深化;是培植农村主导产业、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发挥比较优势、实现我镇又好又
快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我镇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镇积极实施“123工程”,按照“突出重点、调优结构、扩大规模、提升品质”的思路,确立了“山上木瓜山下桑,种药种菜奔小康”的产业发展思路。一是以桑蚕产业为核心,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逐步形成生产销售一条龙的农业发展体系。通过政府引导,村组发动,财政补贴等措施,推动了以土地沟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八个村的桑蚕产业发展,区域性桑蚕版块联动式发展得到进一步提高。在产业发展企业化经营思路引导下,土地沟村农民自发组织的“郧县合叶桑蚕合作社”得到上级领导重视和大力支持,该合作社生产的“桑绿牌”系列产品天然绿色养生蚕砂枕头、高档蚕丝被等产品已销售到国内很多省市。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模式带动了焦元、上红、陈庄、白塔、其林等八个村栽桑养蚕,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目前全镇桑园基地面积已增到4000余亩,桑农700多户1000多人,其中技术能手200名,至年底,桑蚕产业经济总量达380万元,带动全镇农民年人均增收100余元。
二是充分发挥山大人稀,山场面积大的优势,突出发展林特、养殖、药材等特色农业,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方式,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截止目前,仅两河口、陈庄两村就建设金银花基地200亩;以科学养殖、规模养殖为主,全镇已形成年出栏牛30—50头,山羊60—100头,牲猪50头以上的大户20余家。
三是为稳定和发展桑蚕、木瓜、养殖、药材等特色产业项目,走可持续发展路子,给农民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针对桑蚕、木瓜、药材、养殖管理技术不到位、产量低、规模较小的问题,镇政府领导除加大农业科技培训的力度,还积极与县产业办、桑蚕办、木瓜办、畜牧局等单位联系请技术人员进村入户进行现场指导,要求每户必须有一人熟练掌握一项农业项目科学管理技术,对发展较好的村和个人,政府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给予支持和奖励。由于农民从经营中得到较好收益,发展种植、养殖产业的积极性普通提高,目前全镇已发展桑4000余亩,木瓜8000余亩,药材1000余亩,养殖上规模的大户20余户,农业产业化版块式发展框架基本形成。
三、我镇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相应对策
问题有一下几个方面:
1、农民心中有顾虑。由于受到文化水平、组织程度、传统观念等自身条件的局限和资金、技术、流通、市场等外部条件的约束,广大农民对发展特色产业还有许多的担忧。一忧结构定位是否准确可靠;二忧种植技术能否可靠及时;三忧销售渠道是否畅通宽广;四忧服务组织是否尽心尽力;五忧自身能力能否适应调整。介于以上原因,农民对特色产业种植有后顾之忧,对此信心不足。
2、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一是受传统家庭为单位经营模式的影响,目前特色产业种养规模小而分散,集约化程度低,规模效益不明显,比较效益不突出。二是特色产业缺乏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紧密,产、供、销严重脱节,致使许多特色农产品有优无势,资源优势未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
3、农业新技术应用程度不高。在新品种、优良品种的引进上力度不大,品种不多,新技术推广应用比较慢,在特色产业发展上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种养技术,仍处于粗放型生产技术层面上。加之缺少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监督机制,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不高,使用新技术的能力还比较弱,导致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竞争力,市场占有份额小。
4、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由于镇财力薄弱,发展资金严重不足,镇上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招商引资难度大且进展慢,在发展农业产业化方面的项目比较缺乏,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从我镇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特提出以下对策和意见:
1、提高思想认识,努力形成发展特色产业的整体合力。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必须积极发展特色产业,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我镇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发展特色产业在实现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大力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消除心中顾虑,放开手脚,积极投身到产业结构调整中来,形成发展特色产业的整体合力。
2、创新经营方式,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自身区域优势,要积极发展桑蚕、木瓜、药材等高效产业,搞好示范区、示范点和示范户,用“示范”来带动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二是培植扶持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的关键。要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等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发展精深加工,拓展外部市场,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强化科技应用,努力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一是加大科技应用推广力度。要按照发展高效农业的目标,积极推进品种更新,品质提升,品牌创新。加强科技培训指导,全面提升种养水平。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定期对乡、村技术人员、种养大
户进行各种生产技术及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掌握先进实用的种养技术。二是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按照“建设一个园区,带动一片基地,拉动一个产业,搞活一方经济”的思路,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一个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放大高科技的示范效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5、畅通融资渠道,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一是落实财政扶持政策。我镇每年可以安排一定的特色产业发展专项经费,加大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二是强化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围绕特色产业的培育发展,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优化招商引资环境,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强化龙头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
四、我镇特色农业发展规划
一是优化结构强产业。加快特色农业和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强“123工程”建设,促进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打造名优品牌,建生态边贸经济强镇。
1、重点突出桑蚕生态产业版块建设。发展壮大桑蚕种植面积,以胡家营镇土地沟村桑蚕产业为核心,辐射带动富家河、上红、两河、沙沟四个村的桑蚕产业园建设面积达10000亩,稳定桑蚕版块在全省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加强桑蚕产业系列产品市场开发,努力开拓省内市场,争取产品上货柜、进超市。最终达到“产业规模上水平,产业生存重效益,产业发展创品牌,农民、集体、企业联动发展双赢”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状态。
2、抓住市县关于316国道沿线有机蔬菜产业带建设机遇,突破性发展蔬菜产业,打破胡家营镇无蔬菜产业的历史,在富家河、陈庄、两河、大桥、将军、店子、上红、沙沟等村建设一个市级蔬菜产业带,力争实现明年上半年蔬菜面积达到500亩,两
年达到2000亩的目标,届时将实现直接与白河县、十堰市市场对接。
3、以“焦园、沙沟、漆沟、胡家营、木瓜、店子、冻青、洄水”等为主的“山上木瓜产业带”,全镇达到15000亩。培育出“焦元、木瓜、冻青、洄水、店子”五个“木瓜专业村”。
4、以“南沟、两河、陈庄、大桥、白塔、其林、焦元、洞沟”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带”,全镇达到5000亩。(其中:金银花达到3000亩)。
5、在洞沟、白塔等村开展农家鸡、牛、羊养殖等绿色生态产业,在洞沟等村发展牛、羊2000头,在白塔等村发展土鸡散养10000只。
二是整合资源活经济。围绕“绿色生态桑蚕产业名镇、边贸物流名镇”目标,大力发展以桑蚕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园区建设,根据“一村一策”原则,科学实际地结合各村区位优势,适时适地的发展蔬菜、木瓜、药材、养殖等富民产业。以发展汉江沿线生态经济为总的指导,以胡家营铁路货运站、十天高速等便利交通为平台,重点建设好“汉江源绿色生态经济发展中心”和“木瓜批发交易中心”(边贸农产品流通中心)两个中心,为胡家营经济发展提供助推平台和产业发展孵化器,以此促进郧西沿江乡镇、白河县,五峰、鲍峡等江南产业区域经济互动式发展,提升胡家营镇地跨两省三县的边贸口子镇政治经济地位和作用。
规划在思维,践行在实践,相信在县委县政府宏伟蓝图的指引下,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胡家营镇将会走向更辉煌的明天,为郧县的发展添上艳丽的一笔。
第五篇:农业发展
就日英两国农业发展现状谈谈未来中国的农业发展方向
植物保护学院11级植物保护二班
学号:1107101056 姓名:邹旭阳
摘要:分析了日英两国农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日本保全性农业发展模式和英国农业发展经验是农业生产集约化,依靠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率;实施优惠的农业支出政策,扶持农业发展和注重科技进步,建立完整的农业科研、推广、教育体系等。对我国的主要启示在于农业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坚定不移地走集约化之路,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发展现状;经验;启示。
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活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欠缺,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认真借鉴。
日本是一个典型人多地少的发达国家,人均拥有资源相对较少。20世纪5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日本在农业发展上采取高投入、高产出的方式,依靠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实现高收益化,但同时也引发水质恶化、土壤性能下降、农产品品质下降等严重问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危机。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重视农业环境问题,提出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自然农业等多种可持续农业。1992年,日本农林水产省在其发布的新的食品、农业、农村政策方向首次提出了环境保全型农业之后,开始全面推进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发展。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内涵日本将环境保全型农业定义为:发挥农业特有的物质循环机能,持续注意与生产效率的协调、通过减轻由于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而造成的环境负荷的可持续农业。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基本思路是基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平衡发展的立足点,强调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系统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主张以有机物还田与合理轮作为基础,利用农业的物质循环机能,一方面限制或减少人工合成化学制品的使用,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在环境容量内重新构筑农业生产技术,加大对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开发与应用,增进其对环境的积极影响,促使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日本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措施日本清楚意识到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应该主要依靠政府的干预,因此,日本在农业发展的不同时期,陆续出台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制定全面实施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政策。环境保全型农业通过杂草、稻杆、家禽粪便、农作物残渣、污泥等有机物质堆肥还田,减少这些有机质不当排放造成的污染,同时减少化肥的使用;另外引入绿肥作物等改良土壤肥力下降、盐渍化等问题。针对已经查出的大面积受污染土地,进行排土、添土、转换水源等治理,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化肥减量化措施。环境保全型农业通过使用侧条施肥、深层施肥等改进的施肥技术,施用肥效调节型肥料,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通过使用堆肥还田,施用如骨粉、油渣等有机质肥可以比较久的保持土壤肥力,减少施肥另外加强土壤诊断技术的使用,根据诊断准备进行施肥。农药减量化措施。为了健康作物的栽培,进行一系列培土措施,激发土壤的各种潜在的机能,发挥对土壤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和净化作用等,减少作物病虫害产生机会;在栽培过程中,采用多孔地表覆盖栽培技术,在播种时就将特制的给作物生长预留孔洞的纸质膜或农膜覆盖于农地,减少农药施用;为了减少杀虫剂的使用,采用覆盖
栽培技术,采用无纺布或农膜覆盖作物,使作物与害虫隔离;使用机械除草和动物除草技术代替农药;发展生物技术,利用天敌或害虫的寄生生物来除虫;通过物理防治方法,如防虫网、诱虫灯、太阳热能消毒等技术。上述的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多样化防治病虫草害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
英国的农业生产不同于日本,人均耕地少,属于人多地少的类型。因此,英国较为重视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经过多年来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集约化经营的发展,农作物(小麦、大麦、燕麦和土豆等)单产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1945年后,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1944年,英国有农用拖拉机17.34万台,联合收割机2 500台。进入20世纪90年代,英国已拥有农用拖拉机50多万台,联合收割机4.7万台,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拥有1台拖拉机和0.5台联合收割机。目前,英国种植蔬菜的农场和养猪养鸡的农场都实现了机械化,农业机械配套,农机具齐全,从耕作到收获、进仓,每个程序都有相应的机械,中耕机、播种机、割草机、捆草机、脱粒机等农业机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英国目前使用的拖拉机,多数是大马力和液压传动,并装有电子监测和空调设备。甜菜和马铃薯收获有单行分段作业和多行作业等多种机械,可以适应在多种条件下进行操作。自1973年以来,英国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倍多,在欧美发达国家中居领先水平。实施优惠的农业支出政策。扶持农业发展因为农业的特殊性地位,尽管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近年来呈逐渐下降趋势,但英国政府仍然十分重视农业。注重科技进步,建立完整的农业科研、推广、教育体系英国农业依靠雄厚的工业技术基础和较完善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的支持,已发展成为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发达国之一。在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也都名列世界前茅。目前,英国建立了较完善的农业科研体系,农业科研工作由教育和科学部下设的农业研究委员会统一计划和协调。农业研究委员会有23个研究所,承担农业、渔业和食品部委托的研究项目。农业研究机构分两类。一类是国家农业研究机构;另一类是由私人出资办的农业研究机构。而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工作由环境食品与农业发展部的农业发展咨询局负责,在国家和地方设有专门负责科研成果推广、转化的机构。
研究了日美两国农业发展现状,我就我国现状有几点想法:
一、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是解决目前农业领域小规模生产、粗放型经营、分散性组织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管理服务的作用。
二、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促进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是搞好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一项重要举措。应健全保障机制,并且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农户把闲置的承包土地流转出来。二是提高规模经营质量和水平。抓好政策导向和培训,选优汰劣。三是探索新型经营形式。在坚持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要积极探索新的土地规模经营形式。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提升传统农
业、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农业是第一产业,也是基础性产业。但就产业而言,比其他非农产业具有明显的弱势,不但点多、线长.而且短期效益不明显,任何时候都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农业技术人才,要整合科研力量,加大科研投入,组织科技攻关,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多方面引进农业科技人才,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切实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继续开展“阳光工程”,使农民熟练掌握l~2项实用技术,真正做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艳萍.英国农业教育的状况、特点及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8(1):70—73.
[2]卢良恕.论新时期的中国现代农业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3):4-6.
[1] 王永作日本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问题,2000,(1):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