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关于印发毕节地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6:0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关于印发毕节地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关于印发毕节地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

第一篇: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关于印发毕节地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

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关于印发毕节地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管理办法的通知

毕署通〔2009〕34号

各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地直有关工作部门:

《毕节地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管理办法》已经行署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二○○九年五月十五日

毕节地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

试点工程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根据国家《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管理办法》、《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关于加快推进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毕节地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以县、市(区)为基本建设单位,以小流域为基本建设单元,因地制宜地将各项治理措施合理配置,对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国家和省级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项资金用于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草地改良,人工种草,草食畜牧业发展中的棚圈和青贮窖建设、饲草机械购置,坡改梯及配套田间生产道路、引水渠、排涝渠、拦沙谷坊坝、沉沙池、蓄水池等坡面和沟道水土保持设施等建设和防治效益监测。

第三条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必须紧紧围绕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以恢复和保护植被、控制水土流失、遏制石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毕节、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林草植被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种草养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土地整治和水土保持等措施对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将石漠化综合防治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地方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有机结合,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当前与长远、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逐步实现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 建立和落实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目标管理责任制。由行署与各试点县、市(区)政府(管委会)签定年度目标责任书,并纳入行署对各县、市(区)年度综合工作目标考核重要内容,作为行署督查室的重点督查内容。

第五条 县、市(区)政府(管委会)是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须逐级落实目标责任,确保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负责全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同时对石漠化工程建设成效进行监测,每年公布工程建设成效,每五年公布石漠化监测结果。

第六条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涉及发改、林业、农业、农办、水利、畜牧、国土资源等部门,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改部门具体负责工程建设的综合协调,审查和平衡年度投资计划,并会同有关部门下达年度投资任务;林业部门具体负责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畜牧兽医部门具体负责草地改良,人工种草,草食畜牧业发展中的棚圈和青贮窖建设、饲草机械购置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农办具体负责坡改梯及配套田间生产道路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水利部门具体负责引水渠、排涝渠、拦沙谷坊坝、沉沙池、蓄水池等坡面和沟道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国土资源部门具体负责新增耕地的测算和认定工作;项目所在乡(镇)政府具体负责配合县级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实施和落实本行政区域内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任务,并按“一事一议”原则组织本行政区域内受益群众投工投劳。

第七条 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和《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要求,认真做好《毕节地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第三章 计划管理

第八条 县、市(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依据上级批准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方案(2008—2010)》,精心编制工程实施年度投资建议计划方案,并经县、市(区)政府(管委会)组织发改、林业、农业、农办、水利、畜牧、国土资源等部门审查后报送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审核。年度投资计划建议方案应包括上一年度投资计划执行情况和本年度投资计划初步意见。

第九条 年度投资计划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属于建设地点、项目类别、建设规模、投资数额等重大变更,须报原审批部门批准;不涉及投资和治理面积、不降低质量、不影响项目功能的一般性变更,须报原审批部门备案。

第四章 建设管理

第十条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属政府投资公益性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加强管理,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项目法人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招标投标制等各项制度。

(一)领导责任制。县、市(区)政府(管委会)是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政府(管委会)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并对辖区内工程建设负总责。

(二)项目法人制。县、市(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承担项目法人职能,在县、市(区)政府(管委会)的领导下,具体组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

(三)招标投标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贵州省招标投标条例》和毕节地区招标投标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组织招标投标活动。招标文件、招标结果报告,需在招标结束5日内报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备案。在造林种苗招标采购过程中,应优先使用本行政区域内培育的种苗,严禁违反区域限定调运种苗;如需采购区外种苗的,须经地区林业局批准。

(四)合同管理制。工程设计、监理、施工、材料采购严格实行合同管理,所有合同须报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备案。

(五)工程建设监理制。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机构和人员对工程建设实施监理。

(六)项目公示制。在工程实施前,县级项目具体实施部门应会同乡(镇)政府将项目名称、目标、任务、资金来源与规模等向项目区群众进行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七)年度目标奖惩制。行署将对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市(区)和地直相关部门进行年度考核考评,对全面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的,予以表彰奖励;对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将追究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由地区县、市(区)目标办和地直目标办在其年度综合考核总分中扣减相应比例的分值。同时,将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列为领导干部年度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

第十一条 试点县、市(区)根据上级批复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方案(2008—2010)》,编制好年度初步设计。初步设计必须由具有乙级以上林业、水利或工程咨询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做到图、文、表齐全和科学合理,各项建设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和农户。初步设计经县、市(区)政府(管委会)组织审查后,以发改、林业、农业、农办、水利、畜牧、国土资源等部门正式文件呈报地区相关部门审核。

第十二条 项目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初步设计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组织施工,不得擅自降低建设标准和工程质量。

第十三条 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档案实行磁介质和纸质双建。有关工程建设的相关文件、实施方案、初步设计、阶段性项目建设总结、检查验收资料、资金审批和审计报告、工程监理报告、技术资料、图片照片、统计数据和录像资料等,要明确专人负责收集和整理,并按照档案管理规定,配备专门设施设备,分门别类地归档保存,严格妥善管理。

第十四条 工程建设信息统计和报送工作由各级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负责,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每月10日、20日、30日(节假日顺延),各县、市(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须将工程建设进度情况上报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每年7月5日前和次年1月5日前,必须上报半年和年度工程建设情况总结。上报的工程建设情况须包括工程建设进展情况、主要做法与经验、存在问题、下一阶段工作措施,书面报告和工程建设报表须同时上报。

第十五条 加强工程监测,科学分析和评价工程实施效果,严格考核工程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工程监测分为石漠化状况监测、定位监测和工程质量监测。通过石漠化状况监测,掌握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及相关生态因子动态变化;通过定位监测,掌握工程实施以来各年度不同定位观测样地生物群落与种群结构、植被盖度、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形状、水土流失状况、岩溶小气候、河川径流量、含沙量与社会经济因子等的连续动态变化信息;通过工程质量监测,建立工程监测地理信息管理系统,逐年将工程设计及建设成果落实到电子地图上,切实把握工程建设成效;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根据上级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指标和方案,负责做好本地区监测指标体系、监测实施方案的制定、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和成果汇总以及工程进度和质量的核查等工作,并认真搞好工程效益监测。监测结果定期上报省石漠化领导小组并抄送地区防治石漠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同时向社会公开发布。

第五章 资金管理

第十六条 工程建设采取国家投资、受益群众投工投劳的机制。县、市(区)须制订优惠政策,完善建设管理制度,整合部门项目资金,引导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工程建设。

第十七条 在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前,应广泛征求项目区群众意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十八条 县、市(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务必设立工程资金专户,明确专人管理,做到专账核算,严守财经纪律,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第十九条 工程建设实行报账制。工程建设合同签订后,严格按照工程建设进度拨付建设资金,并预留10%的工程建设质量保证金,待地区检查验收后结算。报账方式根据单项工程检查验收结果和有关财务凭证予以报账,并以工程检查验收结果作为支付工程建设资金的依据。

第二十条 工程建设资金用于工程建设所需物资、材料、种苗等的购置及机械作业费和劳务费,严禁挤占、截留、挪用,不得改变其用途。

第二十一条 地方配套资金按照上级要求足额配套。

第二十二条 工程建设管理费本着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同级财政按照国家基本建设有关规定纳入年度预算。地区财政每年安排预算50万元,作为地区级工程建设管理费;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必须充分保障本级工程建设管理费。工程建设管理费主要用于规划设计、工程勘察、初步设计、工程监理、项目评审、图文材料等工程项目的编制与管理、检查验收、信息统计、效益监测及工程建设管理日常支出等。

第二十三条 财政部门负责抓好资金运行监管,监察部门负责定期监督检查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部门负责对资金拨付、使用情况进行严格审计,对有关违规、违纪问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第六章 检查验收

第二十四条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属于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务必加强对工程建设进展情况的督促检查,及时解决工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十五条 工程验收分为县、市(区)自查验收和地级复验。小流域内单项工程自查验收由县、市(区)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整个工程的自查验收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发改、林业、农业、农办、水利、畜牧、国土资源等部门联合进行;地级复验在县级自查验收的基础上,由行署组织发改、林业、农业、农办、水利、畜牧、国土资源等部门联合进行。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和各相关行业管理部门须注重工程建设的过程监管与指导,确保各个环节的建设质量。

验收的主要内容:工程任务和投资是否按计划完成,项目质量是否达到规定标准,资金拨付、管理和使用是否符合政策规定,工程管护措施是否落实,各项效益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工程档案、信息报送等管理措施是否到位。

第七章 建后管护

第二十六条 工程验收后,必须及时办理移交手续,明确其产权,并落实各项工程运行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制定管护制度,建立管护档案,确保工程发挥持久效益。

第二十七条 县、市(区)务必按照“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运行管护机制,正确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农民等社会各界参与工程建设和管护。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适用于国家、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实施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毕节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湖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管理办法

湖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湖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根据省政府批复《湖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2008~2015年)》、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国家安排我省专项资金实施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

第三条 我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以县(市)为基本建设单位,因地制宜,以流域为单元,将各项治理措施合理配置,对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实施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改良草地,人工种草,草食畜牧业发展中的棚圈和青贮窖建设、饲草机械购置,坡改梯及配套田间生产道路、引水渠、排涝渠、拦沙坝、沉沙池、蓄水池等坡成和沟道水土保持设施等建设。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 工程建设涉及的省直各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联系,密切配合。省发改改革委负责工程建设的综合协调,投资计划的审查和综合平衡,会同有关部门下达投资计划。省林业厅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开展石漠化和工程建设成效的监测,每年公布工程建设进展和成效的监测结果,每五年公布石漠化的监测结果;负责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省农业厅负责改良草地,人工种草,草食畜牧业发展中的棚圈和青贮窖建设、饲草机械购置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省水利厅负责坡改梯及配套田间生产道路、引水渠、排涝渠、拦沙坝、沉沙池、蓄水池等坡面和沟道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

第五条 我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行地方政府目标责任制。地方各级政府是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第一责任人。在县(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工程建设的综合协调和管理,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负责工程的具体实施。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列入当地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

第三章 计划管理

第六条 各级发改部门会同林业、农牧、水利等部门,依据已批复的各试点县实施方案,联合编制工程实施投资计划建议方案,逐级汇总审查上报。投资计划建议方案应包括上一投资计划执行情况和本投资计划安排的初步意见。

第七条 省发改委会同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对各市州上报的投资计划建议方案进行审查和综合平衡后,上报国家发改委及相关部门。按照国家下达的投资计划,分解落实我省试点工程的建设任务,下达投资计划。各市州要及时将计划下达到各试点县(市),并将计划下达和执行情况报省发改委、省林业厅、省农业厅、省水利厅备案。

第八条 投资计划一经下达,要严格执行。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属于建设地点、项目调整、建设规模变化、投资变更等重大变动,须报原审批单位批准;不涉及投资和治理面积、不降低质量、不影响项目功能的一般性变更,须报省发改委备案。

第四章 建设管理

第九条 切实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各地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招标投标制等各项制度。

第十条 各试点县要根据批复的实施方案,编制项目初步设计。初步设计必须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图、文、表齐全,科学合理,各项建设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和农户。初步设计由省发改委会同省林业厅、省农业厅、省水利厅审批。

第十一条 我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行项目公示制。工程实施前,各试点县项目具体实施部门要会同乡镇政府把项目名称、目标、任务、资金来源与规模等向项目区群众进行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第十二条 项目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初步设计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组织施工,不得擅自降低建设标准和工程质量。

第十三条 各试点县要加强工程建设档案管理。有关工程建设的相关文件、初步设计方案、阶段性项目建设总结、检查验收资料、资金审批和审计报告、工程监理报告、技术资料、图片照片、统计数据和录像资料等,要有专人负责,分门别类地归档保存,严格管理。

第十四条 各地要加强工程建设信息统计和报送工作,具体工作由林业部门负责,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工程建设情况实行定期报送制度,各市州要在每年7月5日前上报上半年的工程建设情况,1月5日前上报上一的工程建设情况。上报的工程建设情况要包括工程建设进展、工程建设

存在的问题、下一阶段需解决落实的问题及工作建议,要以书面报告和工程建设报表两种方式上报省发改委、省林业厅、省农业厅、省水利厅。

具体信息报送制度按照省林业厅、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发改委《转发〈国家林业局、农业部、水利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关于建立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信息报送制度的通知〉的通知》(湘林造[2009]15号)以及省发改委《关于建立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旬报制度的通知》(湘发改农[2009]707号)执行。

第十五条 加强工程监测,科学分析和评价工程实施效果,考核各地工程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工程监测分为石漠化状况宏观监测、定位监测和工程质量监测。通过石漠化状况宏观监测,掌握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及相关生态因子动态变化。通过定位监测,掌握工程实施以来各不同定位观测样地的生物群落与种群结构、植被盖度、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形状、水土流换状况、岩溶小气候、河川径流量、含沙量与社会经济因子等的连续动态变化信息。通过工程质量监测,建立工程监测地理信息管理系统,逐年将工程设计及建设成果落实到电子地图上,掌握工程建设成效。

工程监测依托现有的监测技术力量和队伍。省林业厅会同省农业厅、省水利厅在国家统一指标和方案下负责我省监

测工作的技术指导和成果汇总及工程进度、质量的核查。各市州林业部门会同农业、水利部门在国家统一指标和方案下负责各试点县(市)监测工程的技术指导和成果汇总及工程进度、质量的核查。

第五章 资金管理

第十六条 工程建设采取国家投资和地方投资相结合、受益群众投工投劳机制。同时,各地要制订优惠政策,完善建设管理机制,引导与调动社会其他资金投入工程建设。

第十七条 工程建设各项目实施前,应广泛征求项目区群众意见,积极发动项目群众投工投劳。

第十八条 工程建设资金要做到专人管理,专账核算,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第十九条 工程建设实行报账制,以工程检查验收结果作为支付工程资金的依据。按照工程建设进度,根据单项工程检查验收结果和有关财务凭证予以报账。工程可预拨部分的启动资金。

第二十条 要严格资金用途管理。工程建设资金用于工程建设所需物资、材料、种苗等的购置,机构作业费、劳务费,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截留、挪用,不得改变用途。

第二十一条 工程建设管理费按基本建设有关规定提取,在地方投资中列支。管理费主要用于规划设计、工程勘察、初步设计、图文材料等工程档案的编制与管理、检查验收、信息统计、效益监测及工程建设管理日常支出等。

第二十二条 各有关部门要与审计部门密切配合,对资金拨付、使用情况定期检查和审计。对查出的违规、违纪问题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第六章 核查验收

第二十三条 我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属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各地要加强对工程建设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工程质量进行稽查,各地要认真配合,提供真实情况,对弄虚作假等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第二十四条 按规定对工程进行验收。工程验收分为自查验收和联合复验。自查验收由试点县(市)发改部门组织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实施。联合复验在自查验收的基础上,由各市州发改委组织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实施。

验收的主要内容:工程任务和投资是否按计划完成;项目质量是否达到规定的标准;资金拨付、管理与使用是否符合制度规定,有无违规问题;工程管护措施是否落实;各项

效益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工程档案、信息报送等管理措施是否到位。

验收具体办法由行业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五条

工程建设实行省核查制度。省核查在市州联合复验的基础上,由省林业厅、省农业厅、省水利厅分别组织核查。省发改委将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稽查。

第七章

建后管护

第二十六条 工程验收后,必须及时办理移交手续,明确产权,落实各项工程运行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制定管护制度,建立档案,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第二十七条 各地要按照“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灵活、有效地运行机制,鼓励社会各界、企业、社会团体等参与工程建设。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省发改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各市州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送省发改委、省林业厅、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等有关部门备案。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第三篇:布拖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布拖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一、布拖县基本情况

布拖县位于凉山州东南部,与昭觉、普格、宁南、金阳等县接壤,隔金沙江与云南省巧家县相望,是一个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半农半牧县。全县幅员面积1685平方公里,有耕地31.65万亩,林地84万亩,草地118万亩。全县地理气候可概括为“三个坝子四片坡(指布拖、拖觉、西溪河三个坝子面积共15万亩和衣某、西溪河、拖觉、交际河四片陡坡和缓坡),两条江河绕县过(指流经布拖的金沙江和西溪河),九分高山一分沟(县境内海拔2000米以上高寒山区占全县幅员面积的89%,海拔2000米以下地区占11%),立体气候灾害多(常年干旱、洪涝、泥石流、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境内最高的阿布择鲁山海拔3891米,最低的“三江”汇合口海拔535米,高差3300多米。县城海拔2385米,距州府西昌114公里。全县辖3个镇、27个乡、190个村、103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23万人,有彝、汉、藏、苗等13个民族,其中,彝族人口占94%,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93%。

布拖县以中山山原地貌为主,总的趋势是东南低而陡,西北高而缓。布拖县气候属典型的季风气候,气候分布呈立体型。县境内海拔535-3891米,县城所在地海拔2385米,年平均温度10.1℃,年降雨量1102.1毫米,无霜期平均201天,年日照时数1989.2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75%。气候特征为冬干、春旱、夏涝、秋雨,雨量集中,分布不均,干雨季明显。

全县粮食作物主要有洋芋、玉米、荞子、燕麦,兼有少量的水稻、小麦,经济作物有附子、甘蔗、花生;主要经济林木有花椒、核桃、梨子、蚕桑等,特色农产品马铃薯、荞子、燕麦等已获无公害产品称号,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7条,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在50万千瓦以上;县内矿产资源有铅、锌、铁、铜、石英石、大理石、煤等14种,布拖还是火把节的发源地,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彝族阿都文化,素有“火把圣地”的美称,于2004年12月被授予“彝族火把文化之乡”称号,为全省首批省级民间艺术之乡之一,民族风情旅游开发前景较好。1986年,我县被列为省照顾贫困县、国定贫困县后,又相继被国务院列为全国27个牧区半牧区贫困县、331个工业贫困县和141个少数民族贫困县之一。

2011年,布拖县广大干部群众政府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依靠全县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把握“跑步追赶,跨越发展”的工作基调,坚持“规划先行、项目引领、产业支撑、改善民生、优化服务”的工作方针,大力实施提速增量、提质增效“双提升”战略,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4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5.01亿元、第二产业10.16亿元、第三产业4.2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321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亿元;粮食总产量完成7.22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1.7万吨,农业产值完成8.2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75元。

二、布拖县石漠化治理工作资金整合情况

共整合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资金120万元,在项目区完成沼气池建设600口。整合以工代赈资金1650万元,新建公路94.5公里,桥梁9座,供水站、蓄水池9个750立方米,人工种草2600亩。整合易地扶贫资金5563万元,搬迁2046户共计10104人,建房180549平方米。整合退耕还林资金570万元,配套荒山荒地造林任务9.84万亩,整合水土流失资金360万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2.4万亩,整合饮水安全资金3061.75万元,解决7.3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三、主要成效

布拖县石漠化治理工程目前没有专项资金投入,仅开展了对全县石漠化的监测工作,经过此次的石漠化监测,我县石漠化情况与第二次(2011年)监测结果完全相同。

四、存在困难和问题

1.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时间不长,工作经验不足,单位面积投资较低,难以达到综合治理的总体目标

2.项目下达时间跨度大,影响了项目建设时间。

3.按照草随林走的原则,部分农户的耕地全部在规划区内,出现了地块规划落实难。部分群众思想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种草养畜积极性不够,影响了项目的实施进度。

4.项目建设缺乏工作经费,而项目工作量大,程序多,工作开展难度大。

5.项目区地形复杂,交通条件差,给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五、下步工作措施及建议

一是由于我县受牛栏江峡谷的深切,地貌属深切割中山岩溶区,山峦起伏,沟谷密布,山地分布最广,坡度大,全县岩溶面积485.7平方公里,希望上级发改部门加大对我县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项目的投入。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项目的实施到投入使用,需要各级的重视和多部门的密切配合,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力,认真梳理各项目落实情况,查找问题并进行整改,进一步总结经验,为今后的相关项目建设提供借鉴。

三是加强项目管理使用。项目建成后,相关项目乡、村抓紧建立健全项目管理使用的规章制度,明确管理责任单位,制定管理方案,确定项目使用范围,加强规范化管理,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四是保证项目正常运行。项目建成后,认真开展效益评价,科学分析和评价工程实施效果,测算项目后续管理维护所需经费,整合资金,保障投入,并积极争取后续产业项目支撑,保证项目正常运行。

五是进一步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力度,质量监督、对工程质量严格把关。科学规划、坚持规范施工、严格检查验收。

布拖县发展改革和经济信息化局局

2015年8月19日

第四篇:都匀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2010情况汇报

都匀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情况汇报

一、计划落实情况

都匀市2010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初步设计经省发改委黔发改农经[2010]711号文批复,州发改局黔南发改投资

[2009]247号文下达投资计划。项目投资110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000万元,地方投资100万元。项目区为谷江河小流域,该小流域面积94.69平方公里,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16平方公里。建设规模及内容为:封山育林1503公顷,人工造林50公顷,草地建设人工种草14公顷,草地围栏2公里;购置饲草机械20台,修建青贮窖150立方米;水利水保工程修建引水渠25公里,蓄水池100口,拦沙坝8座,引水坝3座,坡改梯33公顷,管护步道2公里。建设期限为1年。

二、项目实施情况

圆满完成了2010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16平方公里。

三、工程实施的主要措施

都匀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自启动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进行研究部署,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制定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1、组织保障措施

按照省、州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有关要求,都匀市成立了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对全市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局,由发改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并明确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职责。

2、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都匀市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全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进展情况及项目实施进度,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制定工作方案,推进全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建立部门分工合作机制

都匀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由市发改局牵头,各相关部门按照项目实施内容,按行业类别分类组织实施,其中:市林业局负责实施林草植被建设和保护项目,市畜牧局负责实施草食畜牧业发展项目,市水利局负责实施小型水利水保工程项目、坡改梯工程项目。

4、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严格按照项目建设程序,组织编制项目可研、实施方案、初步设计上报审批。并严格按照已批复的建设内容组织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实行项目“四制”管理。

5、资金管理

根据国家工程建设项目建设管理办法,项目资金按照“专款专用、专户储存、专人管理”的原则进行管理,统一存入市发改局设立的基建专户,按项目实施进度拨款,并严格实行报帐制。

6、项目档案管理

该项目建设严格执行档案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建设独立的档案资料,分类归档。

7、项目公示管理

在项目区张贴公示,对项目区的实施地点、项目名称、内容、责任方等进行公示;

8、工程质量管理

项目实施由监理公司全程监理,并定期报送监理月报,对工程质量进度、实行旁站监理。项目单位及有关部门及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工程质量进行抽查,确保工程质量达标,实施内容符合实施方案设计要求。

第五篇:邵阳市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情况汇报

邵阳市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情况汇报

湖南省邵阳市人民政府 2007年6月18日

尊敬的姚司长,葛厅长,各位领导: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邵阳市人民政府向各位领导来我市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对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长期以来对我市林业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衷心感谢!

邵阳,古称宝庆,位于湘中偏西南,北障雪峰之险,南屏五岭之秀,中有资水横贯。全市辖8县1市3区、198个乡镇。现有国家扶贫县3个,省扶贫县3个,是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全市总人口746万,占全省的九分之一,其中农业人口621万。2006年,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09.51亿元,其中林业总产值48亿元,占11.7%;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75元。全市国土总面积3119万亩,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其中林业用地1800万亩,有林地1578万亩,居全省第3位;活立木蓄积4671万立方米,居全省第2位;森林覆盖率56.8%,居全省第2位。区内有“山水赛桂林”的崀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神奇绿洲”的黄桑国家自然保护区,有道家称为“六九福地”的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绥宁县是“中国竹子之乡”、隆回县是“中国金银花之乡”,新宁县是全国最大的红豆杉生产基地。下面,我就我市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情况作个简要汇报,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我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

邵阳市山地广阔,以石灰岩为主,属典型的岩溶地貌区。2005年,我们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工作的通知》和湖南省林业厅《关于开展我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工作的通知》要求,组织300余名林业工程技术人员,在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专家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湖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操作细则》,历时四个月,对全市土地石漠化现状进行了全面监测。通过调查,我市岩溶地区面积1350.18万亩,分布在全市 12个县市区、150余个乡镇、国有林场。其中石漠化土地365.59万亩,占27.1%;潜在石漠化土地338.98万亩,占25.1%;非石漠化土地645.61万亩,占52.2%。其中,邵东、邵阳、新邵、隆回、武冈等5个县市石漠化面积都达到了30万亩以上。土地石漠化严重制约了岩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1、石漠化导致土地严重退化。石漠化地区往往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我市水土流失面积

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与石漠化占总面积比例基本上一致。1990年—2000年,全市新增水土流失面积

万亩,平均每年新增

万亩。石漠化最直接的后果是土地严重退化,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据监测,我市石漠化地区平均每年损失表土厚度0.1—2毫米,折合流失肥土450万吨,相当于3万亩耕地的表土层。由于水土流失,土层变薄,基岩裸露,肥力下降,可耕地资源减少,严重威胁我市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2、石漠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地表植被的破坏,导致土地水源涵养功能锐减。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后果是自然灾害频发,暴雨时洪水泛滥,断雨后迅速干旱。我市90%以上的干旱死角村属于岩溶地区。2003年、2005年两年,全市连续干旱无雨6个月之久,大部分河流、水库、山塘干涸,100万余人生活用水困难。2005年新邵县太芝庙乡、2006年隆回县虎形山乡先后暴发了山洪,共造成近百人死亡、3500余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

3、石漠化导致区域经济贫困化。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差,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在我市的 3个国贫县、3个省贫县中,有

个乡镇分布在石漠化地区,至今尚有贫困人口

万人。因此,石漠化地区也是我市贫困村集中地区。邵阳县22个乡镇,石山面积占国土面积 30% 以上的乡镇有 20个;全县 1999 年人均收入在 1000 元以下的25万贫困人口,绝大部分居住在石漠化严重的石山区。由于这些地区土地严重石漠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许多地区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二、我市石漠化治理工作开展情况

石漠化是水土流失的顶级表现,是在岩溶地区脆弱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自然因素是客观条件,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我市由于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广大群众靠山吃山,毁林开垦,樵采放牧,致使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可以说是贫困化导致了石漠化。反过来,石漠化又加剧了贫困化。这就是我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的自然历史进程。

由于深受石漠化之害,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市尝试开展石漠化治理。全市结合“消灭宜林荒山”和“绿化达标”活动,在石漠化地区推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在条件恶劣地区开展飞播造林,共营造水土保持林

万亩,封育中幼林

万亩,飞机播种造林

万亩。其中成效最为显著的是隆回县。他们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在南部岩石裸露的山地上,采取“选地适树、引入客土”等办法,营造柏木6000万株、枣树2000万株,成林面积18万亩。昔日童山秃岭,今日红果满坡。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进入新世纪,市委、市政府把石漠化治理作为全面建设“绿色邵阳”的改天换地的头号工程来抓,依托退耕还林、长防林、生态公益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采取多种生物措施对石漠化地区进行重点治理。到2006年全市共退耕还林200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88万亩,荒山造林112万亩(含封山育林10万亩),项目涵盖12个县市区、184个乡镇、4136个村、514565家农户。在退耕还林建设中,我们对石漠化地区进行重点投入,重点倾斜,安排造林

万亩。

但是,由于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立地条件差,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的难度较大,治理成本较高,因而治理进度非常缓慢。加上我们最初的治理活动仅限于林业部门,治理措施也只是单一的、低层次的和不系统的生物措施,成效十分有限,一些地方石漠化程度还在加剧。因此,加快工程治理,开展综合治理势在必行。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石漠化治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去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启动石漠化工程治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由市政府统一协调,林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对石漠化治理进行了综合规划。按照规划,我们实行山顶林、山腰果、山脚粮的立体布局,采取封育、造林、建田、拦砂、排水、通水电路,猪一沼一果(粮)并进的综合治理模式,先易后难,力争做到治一方水土,遏制一方石漠化,发展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

(一)治理的总体思路是:以改善“三生”(生活、生产、生态)条件为切入点,以解决“三农”(农民、农业、农村)问题为核心,以实现“三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为目标,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生态农业措施,对石漠化地区的山、水、林、田、交通、能源等进行全面治理,治理水土流失,抢救土地资源,防止土地石漠化,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

(二)治理的具体规划是:以石漠化治理工程为依托,治理面积

万亩。从2008年开展试点,2009年起全面实施,每年按人工造林20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的速度推进,历时8年,到2015年全面完成治理任务。整个工程预计需要投资114550万元,其中对潜在石漠化类型339万亩面积进行管护,按50元/亩计算,需要管护经费16950万元;对石漠化地区封山育林100万亩,按连续封育5年、每年100元计算,需要封育经费10000万元;将石漠化地区正在耕种的土地40万亩退耕还林,需要钱粮补助75600万元;在石漠化地区进行其他人工造林150万亩,按800元/亩计算,需要造林资金12000万元。

(三)治理的基本模式有:

——高山地区半石山乔灌混交防护林治理模式。在高海拔、岩石裸露率 30%~70% 的半石山,采取封山育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人工造林等措施,通过“栽针、留灌、补阔”或“栽阔、抚灌”形成复层乔灌混交林,促进石漠化植被的尽快恢复,增强山地水源涵养能力。

——高寒山区半石山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在高寒山区选择下部坡度相对平缓的地方,种植金银花、红豆杉、杜仲等木本药材,把环境治理与发展农村生态经济结合起来。

——丘陵地区半石山地生态用材林治理模式。选择抗性较强的乡土树种如马尾松、柏木、香椿等用材树种,既绿化石漠化地区,又能为当地农民提供一定数量的用材。

——岩溶地区山地薪炭林治理模式。在农村能源短缺的地区,栽植栎类、刺槐、桤木等树种,以解决农户燃料问题,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四)治理的主要措施是:

1、加强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党中央、国务院对石漠化治理的高度重视,为我市加快这项工作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把石漠化治理摆上应有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狠抓落实;建立和完善各级党政干部任期石漠化治理任期目标责任制,从市到县到乡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检查验收,严明奖惩制度,确保各项治理目标的如期实现。

2、科学规划,尽快完善方案。根据国家政策要求,进一步完善《邵阳市石漠化治理工程总体规划》,以指导和规范今后的石漠化治理。把石漠化治理与农村开发结合起来,做到以治理促进开发,以开发带动治理。把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起来,对已石漠化的土地,采取全面治理的措施;对轻度石漠化和尚未石漠化但潜在危险很大的土地,重点采取预防措施;对已经治理好的采取保护措施。

3、大力宣传,充分动员群众。石漠化治理事关千山万水,情系千家万户。同时,石漠化治理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因此,要大力宣传,深入动员,鼓励全社会力量参与。要优化机制,把石漠化治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群众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参与治理石漠化的积极性。

4、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模式。要尊重自然规律,搞好分类指导,做到一地一策。薪材短缺的地区,大力发展薪炭林和沼气等清洁能源建设,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减轻对森林的樵采压力;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营造经济林、竹林等,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的多种需求。

5、科技兴林,切实提高成效。筛选一批技术成熟、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科技成果和治理模式,重点予以推广。抓好农民技术骨干和科技示范户的培训,普及各项石漠化治理技术,提高项目科技含量。

四、几点请求

1、请求将我市新邵县、邵东县列入首批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程试点单位。新邵县为省级贫困县,为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该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工作扎实、数据准确,已全面完成了规划设计及项目上报工作。邵东县人口众多,历史上垦荒严重,石漠化面积大,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因此,请求将两县列入首批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试点单位。

2、请求将我市纳入全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重点区域。我市地处衡邵干旱走廊,石漠化面积广大,石漠化程度严重,水旱灾害频繁。境内河流密布,分属资江、沅江、湘江与西江四大水系,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我市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现有3个国家级贫困县和3个省级贫困县,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繁重,加之地方财政十分困难,请求将我市作为全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重点地区,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给予更多倾斜。

3、请求上级林业部门加大对我市其他项目的支持。森林资源是我市的优势资源,全市自然条件适宜发展林业生产。希望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在过来关心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我市的项目扶持。一是退耕还林项目,按照我市总体规划,还需要退耕还林70万亩;二是我市已规划生物能源林82万亩,希望上级给予立项;三是我市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条件优越,请求给予考虑。

下载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关于印发毕节地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关于印发毕节地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