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技术市场促进条例(公告第6号)

时间:2019-05-14 07:3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鞍山市技术市场促进条例(公告第6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鞍山市技术市场促进条例(公告第6号)》。

第一篇:鞍山市技术市场促进条例(公告第6号)

【发布单位】鞍山市人大常委会 【发布文号】公告第6号 【发布日期】2009-10-16 【生效日期】2010-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

鞍山市技术市场促进条例

(公告第6号)

(2009年8月26日鞍山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1次会议通过 2009年9月26日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1次会议批准 2009年10月16日鞍山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号公布 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鼓励技术创新,促进技术交易,保障技术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辽宁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技术交易以及相关促进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第三条 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是技术市场主管部门,其所属的技术市场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技术市场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各县(市)区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技术市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工商、财政、税务、质量技术监督、公安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技术市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四条第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技术交易活动,培育、营造技术市场发展环境,引导、促进技术市场发展。

第五条第五条 从事技术交易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循自愿、平等、互利有偿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维护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侵害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第六条 在技术交易活动中禁止下列行为:

(一)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二)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技术合同;

(三)订立假技术合同;

(四)作虚假宣传;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七条第七条 进行技术交易以及技术交易服务活动应当依法订立技术合同,技术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共同约定。

第八条第八条 技术合同实行自愿申请认定登记制度。市技术市场管理机构负责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

第九条第九条 申请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应当提交完整的书面技术合同文本以及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条第十条 市技术市场管理机构应当对当事人所提交的技术合同文本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审查和认定登记。其主要事项是:

(一)是否属于技术合同;

(二)分类登记;

(三)核定技术性收入。

同一项技术合同不得重复登记。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申请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需要保密的,当事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后,再进行登记。市技术市场管理机构应当采取措施保守秘密。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市技术市场管理机构对认定符合登记条件的合同,应当分类登记和存档,向当事人发放技术合同登记证明,并载明经核定的技术性收入额。对认定为非技术合同或者不符合登记条件的合同不予登记。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技术合同履行后,由市技术市场管理机构对技术交易额或者技术性收入额进行核定,技术交易当事人或者技术交易服务机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提取酬金。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技术合同当事人可以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证明,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申请享受优惠政策。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技术交易服务机构在依法设立后30日内持营业执照等有关材料到市技术市场管理机构备案。

技术交易服务机构备案后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有关优惠政策。

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可以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经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的卖方或者中介方,可以按照技术合同的技术性收入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有关人员的酬金。提取的具体比例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经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属于职务科学技术成果的,出让方应当从技术交易的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奖励直接参加技术研究、开发、咨询和服务的有关人员。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技术合同买方可以提取实施该项技术新增留利的3%-5%,奖励为实施技术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经认定,可以享受国家规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设立技术市场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技术交易活动,促进技术市场发展。具体管理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市、县(市)区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当建设社会化、专业化和网络化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推进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创新技术市场公共服务,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市、县(市)区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可以进入技术市场公开招标。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鼓励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基金项目或者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授权承担者依法取得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技术市场交易。科学技术计划立项优先支持进入技术市场交易的企业事业单位。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鼓励技术交易服务机构为技术成果入股、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转让以及有技术参与的并购等提供服务。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鼓励技术交易服务机构依法成立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应当依据协会章程加强对会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执业技能培训等自律性管理,向会员提供技术交易信用服务,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技术市场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学技术人员兼职完成的科学技术成果以及在成果转化中做出的贡献,可以在职称评定、政府奖励中予以承认。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对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再创新的、符合市科技计划立项条件的项目,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引导性资金支持。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市技术市场管理机构应当将技术市场管理服务职责、执法依据、办事程序等向社会公示,并建立投诉举报制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六条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监督和查处。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采取欺诈等手段取得技术合同登记证明的,由市技术市场管理机构撤销技术合同登记证明;已享受优惠政策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市技术市场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技术市场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本条例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鞍山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发布单位】80616

【发布文号】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3号 【发布日期】2000-12-12 【生效日期】2001-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鞍山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13号)

《鞍山市燃气管理条例》已经2000年11月28日辽宁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鞍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0年12月12日

鞍山市燃气管理条例

(2000年8月31日鞍山市第十二届个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2000年11月28日辽宁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加强燃气管理,规范燃气市场,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燃气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燃气事业的发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燃气的规划、建设、经营、燃气器具的生产、销售、安装、维修和燃气的使用及安全管理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燃气,是指人工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以下简称液化气)等气体燃料的总称。

第四条 第四条 发展燃气事业应当实行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合理利用能源、保证安全和优先满足生活需求的原则。

第五条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燃气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燃气行业的管理工作。

县(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负责本县(市)行政区域内的燃气管理工作,接受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公安、消防、工商、计划、规划、财政、物价、劳动安全、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燃气管理工作。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六条 第六条 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计划、规划等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市燃气规划和建设计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县(市)燃气规划,经同级政府批准后,报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条 第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应当按燃气发展规划的要求,建设相应的燃气配套设施或者预留燃气配套设施建设用地。

预留的燃气配套设施建设用地,未经法定程序调整规划,不得改变用途。

第八条 第八条 新建、改建、扩建燃气工程项目,应当符合燃气发展规划,经市、县(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方可办理有关手续。

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对影响燃气设施安全运行的其他建设项目审查时,必须征求市、县(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九条 第九条 由于建设工程需要改动燃气设施,建设单位应当征得燃气供应企业同意,并经市、县(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改动燃气设施所发生的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条 第十条 承担燃气工程设计、施工的单位,必须持有相应的资质证书,并到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认证手续。

燃气工程建设选用的设备、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管道燃气设施维修、大修和更新改造,所发生的工程费用按燃气设施的产权归属分别承担。

因产权单位拖延、拒绝拨款造成工程无法施工的,燃气供应企业可以停止供气。在此期间,出现燃气事故由产权单位承担责任。

经批准的燃气工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其施工。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燃气工程竣工后,由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验收。

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燃气工程,不得交付使用。

第三章 资质与经营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管道燃气实行区域性统一经营,瓶装燃气实行行业管理、统一布局、多家经营;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设立燃气供应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稳定、符合国家标准的燃气来源;

(二)有符合国家标准的储存、输配设施、计量器具以及安全检测、残液抽取、维修和抢险、防火防爆设备;

(三)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资金和固定的经营场所;

(四)有符合规定比例的专业技术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和抢修人员;

(五)有消防、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设立瓶装燃气分销站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营业房间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管理间与瓶库分离;

(二)采用防爆型电气设施;

(三)消防器材齐备、有效;

(四)设置醒目的禁火、禁烟警示标志;

(五)有具有资格证的从业人员。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申请设立燃气供应企业的,应当向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资质申请,经初审合格,到消防、劳动安全、技术监督等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经营。经试运行一年后,到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领取《燃气企业资质证书》。

申请设立瓶装燃气分销站的,应当向所在地燃气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燃气分销站经营许可证》,并持证到消防、劳动安全、技术监督等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经营。

市、县(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有关审批、登记手续时,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决定。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燃气供应企业及瓶装燃气分销站变更、停业、歇业、分立、合并时,应提前30日到所在地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燃气供应企业及瓶装燃气分销站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公布涉及用户权益事项的办事条件、程序和维修服务电话,承诺办理期限和服务标准;

(二)制定用户安全用气规定,向用户宣传安全用气常识,并提供咨询服务;

(三)按国家或者行业对燃气热值、组份、嗅味、压力、重量等规定供气;

(四)保证安全稳定供气;

(五)瓶装燃气的充装净含量和残液量符合国家标准;

(六)不得涂改、转让《燃气企业资质证书》和《燃气分销站经营许可证》;

(七)不得向无《燃气企业资质证书》和《燃气分销站经营许可证》的经营者提供经营性气源;

(八)不得在露天经销瓶装燃气;

(九)不得向超过检验期限或者检验不合格的钢瓶充装燃气;

(十)钢瓶之间不得倒灌燃气;

(十一)不得用槽车、贮罐直接向钢瓶灌装燃气;

(十二)不得强制用户到指定的地点购买指定的燃气器具。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申请设立双燃料汽车加气站的,应经计划、规划、消防、环保、劳动安全、燃气等有关部门审批后,方可从事经营。

其设立条件及具体管理事项,按市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从事运输瓶装燃气业务的车辆,必须经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注册登记,并到有关部门办理手续后,方可投入使用。其从业人员应持证上岗。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除意外事故外,燃气供应企业因作业需要停气、降压而影响用户用气的,应当将停气、降压作业起止时间和影响范围提前2日发布通告。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燃气价格、燃气设施、器具的安装维修及燃气设施占用费等标准的确定与调整,由燃气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经价格主管部门审定后实施。

第四章 燃气器具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燃气器具应经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检测机构进行气源适配性检测。符合使用要求的产品,由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列入当地《燃气器具销售目录》,并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次。列入《燃气器具销售目录》的产品方可销售。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燃气器具安装维修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固定的营业场所;

(二)有相应的检测设备和安装工具;

(三)有合格的安装维修人员;

(四)有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从事燃气器具安装维修的单位必须经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资质审查合格后,方可从事燃气器具的安装、维修业务。

第五章 燃气使用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需要使用管道燃气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燃气供应企业提出开户申请。燃气供应企业对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应当自接到申请和有关材料之日起15日内予以受理。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燃气供应企业同意,不得接通管道使用燃气。禁止转供或盗用管道燃气。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管道燃气用户需变更用户名称、使用位置、燃气用途以及需要停止供气的,应当由用户双方向燃气供应企业提出申请。对符合条件的,燃气供应企业应当自接到申请和有关材料之日起15日内予以办理。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燃气计量表具必须经技术监督部门或其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燃气供应企业或者用户在使用中对燃气计量表具准确度有异议的,应及时协商解决或向所在地技术监督部门申请检定。经检定合格的,由异议方承担检定费;经检定不合格的,由责任方承担检定费,当月燃气费按消除表速误差后的用气量计算;出现停表情况的,按前3个月平均用气量计算。不合格的燃气计量表具应当及时检修或者更换,其费用由责任方承担。

从事燃气计量器具安装业务的单位和人员,必须经市技术监督部门审查批准。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燃气供应企业应当将每月燃气表示值数和使用量告知用户。使用管道燃气的用户应当在每月规定的时间交纳燃气费,逾期不交纳的,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滞纳金。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瓶装燃气使用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准擅自拆修瓶阀,改换检验标记或瓶体漆色;

(二)不准用明火加热钢瓶或用明火检漏;

(三)不准摔砸钢瓶、倒置或横卧使用钢瓶;

(四)不准自行排放残液。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用户有权就燃气经营的收费和服务质量向燃气供应企业查询,对不符合收费和服务质量标准的,可以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投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投诉之日起7日内答复投诉人。

第六章 安全管理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燃气供应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制定安全管理、防火防爆等制度以及事故应急方案。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燃气供应企业必须向社会公布抢修电话,设置专职抢修队伍,配备防护用品、专用器材、设备等。

燃气供应企业应当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遇有事故,应当立即组织抢修、抢险,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五条 燃气供应企业对燃气设施应当定期检修维护,保证设施正常运行。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燃气设施安全防护范围内实施下列行为:

(一)擅自挖坑取土、修建建筑物和构筑物以及堆放物品;

(二)擅自进行焊接、烘烤、焚烧、爆破;

(三)排放腐蚀性物质或放置易燃易爆物品;

(四)擅自通过大型载重车辆和施工机械;

(五)擅自增改、拆迁燃气设施;

(六)擅自改动和破坏燃气计量器具;

(七)其他损害燃气设施的行为。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七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实施下列行为:

(一)擅自拆除、覆盖、涂改燃气设施警示标志;

(二)遮掩、封闭燃气设施;

(三)在设置燃气设施的房间内就寝、堆放易燃易爆物品或作为腐蚀性介质的仓库、配电间、变电室。

第三十八条 第三十八条 餐饮、娱乐、洗浴等场所使用瓶装燃气的,必须符合安全使用的要求,并经燃气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使用。

第三十九条 第三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燃气泄漏、事故隐患或者因燃气引起的中毒、火灾、爆炸等事故,应立即向燃气供应企业以及劳动安全、消防等部门报告。

第四十条 第四十条 燃气事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由公安、消防、劳动安全、技术监督、燃气行政等相关部门及燃气供应企业按照各自职责勘查事故现场,调查取证,并确定事故原因和责任。

对燃气事故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的,由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阻碍行为,根据情节轻重,处以 5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由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处以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第(八)项和第(十二)项规定之一的,由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视情节轻重,处以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违反第十八条第(六)项、第(七)项、第(九)项、第(十)项和第(十一)项规定之一的,处以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的,由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处以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的,由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赔偿损失,并处以所损失燃气费3至5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提请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六条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擅自变更名称、位置、燃气用途的,由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责令补办变更手续、交纳所欠费用,并对居民用户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用户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之一的,由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3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之一的,由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未造成损失的,处以2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除赔偿损失外,处以赔偿费 1至5倍的罚款。

第四十九条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之一的,由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条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不具有相应资质证书或未办理认证手续,从事设计、施工的;

(二)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燃气工程交付使用的;

(三)未经燃气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燃气供应企业、瓶装燃气分销站的;

(四)销售未列入《燃气器具销售目录》的产品的;

(五)未经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合格,从事燃气器具安装、维修业务的。

第五十一条 第五十一条 燃气供应企业未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责令限期改正,未给用户造成损失的,处以500元至3000元罚款;造成损失的,除赔偿损失外,视情节轻重,处以赔偿费1至5倍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第五十二条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涉及公安、消防、工商、计划、规划、财政、物价、劳动安全、技术监督等部门权限的,由上述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予以处罚。

第五十三条 第五十三条 燃气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四条 第五十四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五条 第五十五条 本条例中有关用语的定义:

(一)燃气工程,是指燃气设施和燃气供气站点的建设工程。

(二)燃气供应企业,是指燃气储运、输配、供应等企业。

(三)燃气设施,是指用于储存、输配燃气的各种设备及其附属设施,包括输配管网、调压装置、管道阀门、凝水器、汽车加气站和燃气计量器具等。

(四)燃气器具,是指以燃气为能源的炉灶、热水器、沸水器、冷暖机等器具。

第五十六条 第五十六条 本条例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鞍山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

鞍山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

(草案)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促进鞍山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辽宁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指中小企业,是指在鞍山行政区域内依法注册的符合国家有关中小企业划分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

第三条 市政府负责统筹规划全市中小企业的发展,制定促进全市中小企业发展政策。

市、县(市、区)主管中小企业工作的部门(以下简称中小企业工作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和规划,对中小企业工作进行综合、协调、指导和服务工作,督促发展中小企业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中小企业进行指导和服务,落实有关政策措施。

第四条 县(市)区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坚持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依法规范、保障权益的方针,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将中小企业发展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扶持重点,完善本地区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制定相应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为中小企业提供指导和服务。

第五条 市统计部门应当会同市中小企业工作部门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制定中小企业统计制度,准确反映中小企业发展运行状况。

第六条 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积极配合中小企业工作部门,强化政府行政协调服务机构的协调、组织、实施功能,支持引导、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与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七条 中小企业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

中小企业应当严格履行法定义务,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合法经营、依法纳税、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向中小企业收费和罚款,不得向中小企业摊派财物,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侵害职工合法权益。中小企业对违反上述规定的行为有权拒绝和有权举报、控告。第八条 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保护其依法参与公平竞争与公平交易的权利,不得歧视,不得附加不平等的交易条件。

第九条

中小企业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劳动安全、职业卫生、社会保障、资源环保、质量、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经营管理,不得侵害职工合法权益,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十条 中小企业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恪守诚实守信原则,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第二章 资金支持

第十一条 市级财政预算每年应当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用于全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视财政增长逐年增加。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有条件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或者以其他方式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由市中小企业工作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二条 市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实行无偿使用原则。重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创业辅导、人才培训、信息咨询、开拓市场、管理(创新)咨询、法律法规宣传、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专业化发展以及与大企业的协作配套等以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配套等方面服务。每年应从中小企业专项资金中列支部分资金直接用于中小企业培训补贴;鼓励和支持企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将人才开发经费列入企业成本费用,予以税前扣除;逐年增加对产业型与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型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的支持。

第十三条 各类商业银行、信用社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国家信贷政策,调整信贷结构,增加中小企业贷款,创新信贷方式,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结算、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方面的服务。鼓励和支持境外金融机构来鞍开展业务或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建立各类风险投资机构,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

第十四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征集与评价体系、评级发布制度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数据档案库和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网络,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

市人民政府设立的信用信息征集机构应当做好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工作。

鼓励依法设立的信用评估机构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服务。第十五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指导、监督,推动建立担保机构信用评级、信用担保风险控制机制。支持建立担保业自律性组织,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第十六条 对中小企业以资产抵押办理银行贷款,登记部门应当公示收费标准、办事程序和时限,降低登记成本,积极推进标准化、电子化快捷服务,不得指定评估机构对抵押物进行强制性评估。

中小企业申请办理股权出质登记的,免收登记费用。

第十七条

各级财政应当在预算中安排担保机构贷款担保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制度,对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信用担保机构给予风险补偿。县(市)区级财政安排担保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的,市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第三章 创业扶持

第十八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制定和完善创业扶持的政策措施,引导创办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环保节能型、农产品加工型等中小企业,重点扶持初创的、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工作部门要加强创业辅导,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培训、管理咨询、融资指导、技术创新、风险防范、企业诊断等方面的信息和服务。各级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应为创办中小企业的单位和个人提供各种免费咨询和信息服务。

第十九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保护中小企业依法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权利,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中小企业进入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止的行业和领域经营。除法律、法规规定实行许可经营或限制经营品种外,企业经营范围由企业自主决定,工商部门应按企业申请核定。分公司的经营范围可以超出总公司经营范围,对其中涉及经营条件、经营资格需办理前置审批的,可由分公司办理。经营多种行业、规模较大、不会对公众造成欺骗或误解且不与其他企业名称相同的,企业名称可不反映行业特点。

鼓励创办中小企业。凡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经营领域,中小企业都可以进入并依法从事经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加以限制。

第二十条 放宽市场主体准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对企业未用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不再实行审批制,将区分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公司注册资本可分期到位,首次出资不得低于注册资本总额的20%。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意外,对申报设立个人独资企业,不设最低注册资本限额。若干自然人每人出资一元以上资金即可申请设立合伙企业。对由政府相关部门立项,符合登记条件、尚未取得前置审批而暂不具备生产经营条件的企业,可核发带有“筹建”字样的营业执照,待取得有关行政许可和专项审批后核准其经营资格。

第二十一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城乡建设规划中安排必要的中小企业建设用地,采取利用原有存量建设用地、闲置厂房和引导中小企业进入工业园区等形式,为中小企业提供生产和经营场所。同时对初创的中小企业有关部门应当在规划用地、放宽注册资本登记等方面予以支持。允许通过土地整理、置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等办法解决初创中小企业建设用地。

第二十二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增强创业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项目策划、技术支持、融资担保、商务代理等服务功能,扶持、引导创业者和中小企业进入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聚集发展。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利用现有开发区、产业园区资源,投资建设中小企业创园区。鼓励利用闲置厂房、场地和楼宇建立中小企业孵化器。根据孵化器内成功创办小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对其进行资金补助。

鼓励自然人或者企业法人依法以工业产权或者非专利技术投资参与创办中小企业。允许以管理才能、技术专长等人力资本作价入股,其出资比例由全体股东协议确定。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创办新企业的,对其出资所占注册资本比例可不做限制。第二十三条 实行试营业制度。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老弱病残人员、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等申请个体工商户登记,除经营需前置审批的事项外,可申请试营业,免费核发有效期未6个月的营业执照;6个月后继续经营的,换发正式营业执照。试营业期间免收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小额贷款,贷款额度最高5万元.对不设固定地点经营的个体工商户跨区经营时,不需要重新办理工商登记。

第二十四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失业人员、残疾人员、大专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退役士兵等创办中小企业的人员提供工商、财税、融资、人才档案、户籍管理、子女入学、住房、社会保险灯方面的咨询和便利措施,免费进行创业辅导和培训。对创办的中小企业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税费减免或者补贴等优惠政策的支持。鼓励中小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农村进城打工人员及大专院校毕业生。

第二十五条 对于进入省中小企业厅组织评选的“千户成长型企业”的鞍山入围企业,市财政将择优给予资金扶持,每户企业最高额度不超过20万元。

第四章 技术创新

第二十六条

市级财政预算安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予以资助。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设立技术中心、研究开发中心、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及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研发和质量技术检测等社会化技术服务,使中小企业形成孵化、中试、研发完整的科技创新链条。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大力开拓新领域,开发新产品、专利产品,打造新名牌。

第二十七条

建立和完善鞍山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博士、硕士科研实验基地;鼓励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向中小企业开放试验室等科研场所,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对中小企业建立的各类研发机构、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在建设资金、建设用地、人才引进和科技项目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

第二十八条

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制定知识产权规划,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建立企业专利数据库,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利用与保护。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知识产权的投入,积极申请、保护、实施专利和商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中小企业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给予指导和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资金支持。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知识产权执法,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中小企业应当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创建著名品牌、驰名商标,推进区域品牌建设。中小企业获得驰名商标、国家和省名牌称号、专利奖项的产品和项目,优先列入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专精特新”产品开发项目,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第五章 市场开拓

第二十九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信息、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鼓励和支持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以市场资源配置为基础,稳定的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协作关系。鼓励中小企业为大企业、大项目配套,通过建立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和产业技术联盟,促进中小企业的产品进入国内外大企业的产业链或者采购系统。为大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可享受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

第三十条 市中小企业工作部门根据本市产业发展重点,每年扶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品拓展市场。扶持中小企业参与农产品运销、促进城乡贸易、搞活商品流通。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市政府给予相关支持。

第三十一条 保护中小企业自主品牌,完善品牌建设激励机制,鼓励中小企业创建名牌产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中小企业的产品被授予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地理标识产品、省级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以及省著名商标称号的,市政府给予相应奖励。第三十二条 鼓励中小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等国际标准认证,参与制定相关技术标准,为中小企业开拓市场创造条件。对能够制定行业产品、技术、质量标准的企业,由市政府给予中小企业专项发展资金扶持。

第三十三条 鼓励和促进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在本市建立健全安全电子认证体系、在线支付体系及设立电子商务结算中心,完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利用各类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扩大产品销路,降低营销成本。

第三十四条 依法进行政府采购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应当及时在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媒体上公布采购信息,为中小企业获得采购合同提供指导和服务。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产品,实行首购和订购制度。并逐步扩大中小企业产品或者服务在政府采购中的比重。

第三十五条 发挥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的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境外投资,参与国际贸易,推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中小企业应当积极争取通过开展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业务,开拓国际市场。

第三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指导和帮助中小企业采取措施规避风险。

第六章 社会服务 第三十七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重视非国有中小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在人事管理、教育培训、职称评定和政府奖励等方面,与国有企业同等待遇;应当建立中小企业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库,推动各类人才的交流。鼓励建立区域性的中小企业职业经理人培训、测评与推荐中心,促进中小企业职业经营者队伍的发展。

第三十八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中小企业工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坚持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原则,推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发展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建立政府行政协调服务机构、公益性服务机构和商业性服务机构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各级中小企业工作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的指导和监督,制定和完善中介服务机构考核与评定机制,鼓励其提高服务质量,发挥其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考核和评定的中介服务机构,列入政府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优先支持名单。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交流、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市场开拓、资金融通、法律援助、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人员培训、产权交易等服务。政府主办或者资助建立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应当向中小企业提供免费或者低收费的服务。

第三十九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培训示范机构、基地的示范作用,依托大中专院校、各类培训机构和企业,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培训网络。鼓励高等院校、成人教育机构、职业学校和社会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开展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经营管理、职业技能和技术应用等各类培训,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和中小企业自主相结合的培训机制。

第四十条 各级中小企业工作部门应引导协助中小企业成立各类行业协会、商会、促进会等行业自律性社会组织,开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服务活动,及时向政府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反映中小企业的建议和要求,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四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信息化制度,提升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及技术应用水平,引导中小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增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研发、管理、制造、市场营销和售服务能力。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信息网,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融资信息、技术推广、人才交流等专项信息服务,发布企业信用信息,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快捷的信息服务和展示企业形象的网络平台。

第四十二条

支持中小企业建立网站,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改造业务流程,改善经营管理,开展网上交易,推动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信息网,及时公布政策法规和市场动态,发布企业信用信息,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快捷的信息服务和展示企业形象的网络平台。第四十三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整合利用法律服务资源,推动中小企业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和法律救济建设,开展对中小企业的法律服务,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公平交易和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

第七章 权益保护

第四十四条 县(市)区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投诉中心,完善受理举报制度,公开程序和方式,依法查处侵犯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第四十五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负担监督管理制度,开展中小企业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减轻中小企业负担,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中小企业提供赞助或者资助、订购报刊或者图书、参加社会团体或者学术研讨会、购买指定商品或者接受指定服务。除法律、法规或者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外,不得强制对中小企业开展培训、考核、评比、达标、升级等活动。依法开展考核、评比、达标、升级的,应当报送同级人民政府企业负担监督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六条 中小企业因配合城市规划、道路建设或者其他市政建设项目使其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影响的,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协助解决资金、建设用地等问题;需要拆迁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第四十七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行政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拒绝履行法定职责或者未在规定时限内办理有关事项,给中小企业造成损失的;

(二)截留、挪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或者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专项资金以及其他扶持资金的;

(三)其他损害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八条 各县(市)区可以根据本地区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的实施办法。

第四十九条 市中小企业工作部门负责对该《条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指导、检查。

第五十条 本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第四篇:关于贯彻落实促进技术市场发展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

四川省关于贯彻落实促进技术市场发展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

川科市[2000]3号

各市、地、州科委、地税局:

为贯彻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9]273号)、《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实施意见》(川委发[2000]3号)的精神,进一步培育、发展技术市场,鼓励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有效地贯彻实施国家有关技术交易方面的优惠政策,现对有关具体问题规定如下:

一、免税范围:

(一)对单位和个人(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设立的研究开发中心、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技术开发是指开发者接受他人委托,就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材料及其系统进行研究开发的行为。

技术转让是指转让者将其拥有的专利和非专利技术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有偿转让给他人的行为。

技术咨询是指就特定的技术项目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预测、专题技术调查、分析评价报告的行为。

技术服务是以技术知识为其解决特定技术问题的行为。

(二)对农业、牧业、林业生产中的机耕、排灌、植保、病虫害防治,以及与生态环保相关的技术培训、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性收入,免征营业税。

(三)免征营业税的技术转让、开发的营业额为:

1.以图纸、资料等为载体提供已有技术或开发成果的,其免税营业额为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

2.以样品、样机、设备等货物为载体提供已有技术或开发成果的,其免税营业额不包括货物的价值。对样品、样机、设备等货物,应当按有关规定征收增值税、转让方(或受托方)应分别反映货物的价值与技术转让、开发的价值(如果货物部分价值明显偏低,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16条的规定,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计税价格)。

3.提供生物技术时附带提供的微生物菌种母本和动、植物新品种,免征营业税。

(四)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服务于各行业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暂免征企业所得税。

(五)企业、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以下的,暂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30万元的部分,依法征收所得税。

(六)农村的为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乡(镇)、村农技推广站、植保站、水管站、林业站、畜牧兽医站、水产站、种子站、农机站、气象站以及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及城镇其他各类事业单位开展上述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得的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

(七)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科技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

(八)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科研试制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不受比例限制、计入管理费用,允许税前扣除。

二、合同登记及免税审批程序:

(一)对已签定技术合同且符合上述税收优惠政策的单位和个人,应按《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办法》规定,向四川省科学技术厅授权设立的技术合同登记机构申请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并提供完整的书面合同文本及相关附件。

(二)单位或个人持经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向当地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技术交易减免税及奖励酬金”审批手续。

(三)要求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纳税人,须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以下材料:(1)经认定的技术合同;(2)加盖技术合同登记专用章的技术合同登记表;(3)加盖技术市场管理专用章的技术交易减免税及奖励酬金申报审批表;(4)税务机关要求应该出具的其他资料,报经县以上地税机关审核批准。其中:免征营业税额或所得税额在50万元以上的技术合同,须经省科技厅认定后,报省地税局审核批准。

(四)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从境外向中国境内转让技术,需要免征营业税的,需提供技术转让或技术开发书的合同、纳税人或其授权人书面申请,以及四川省科技厅审核意见证明,经省级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报国家税务总局批准。

(五)未申请认定登记、未予登记的技术合同以及不符合优惠条件的,不得享受上述技术交易的税收及奖励方面的优惠政策。

三、各地、市、州科技、地税部门可根本要通知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省科技厅和省地税局备案。

本文件从签定之日起执行。省科委、省地税局、省财政厅(1996)19号文件同时废止。

第五篇:采取有效措施 促进技术市场创新发展

采取有效措施 促进技术市场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科技工作作出一系列部署,其中《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专门针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决策部署,开出了一系列改革良方。2014年是改革举措能否切实贯彻落实的“验证年”,如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副部长李志军,他畅谈了对今年全国“两会”的期望以及对中国如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思考。

“当前,我国技术市场发展既面临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与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技术市场创新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副部长李志军表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技术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市场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技术交易日趋活跃,交易形式不断创新,服务水平日益提高,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企业的技术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虽然我国技术市场取得了很大发展,但相对于我国科技进步和科技实力的迅速增长而言,其功能和效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技术市场体系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仍需加快培育和完善。”李志军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技术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有限,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技术市场的宏观管理、规划与协调急需加强,技术市场工作在科技工作中的地位有待提升。

如何适应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全面调整,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李志军认为,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技术市场对提升我国科学技术整体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发展和完善技术市场。

一是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技术市场的宏观引导和协调管理,完善技术市场监管体系。提升对技术市场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理顺技术市场行政管理关系,加强对技术市场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

二是完善技术市场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级技术市场管理部门的执法地位和作用。抓紧研究制定国家技术转移促进条例,明确技术转移中各主体的定位与功能,规范技术转移行为,维护技术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同时,要以法律为依据、组织为保障,进一步明确各地科技管理部门对

技术市场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建设一支高效、优质的技术市场管理队伍。可考虑研究出台技术经纪人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出台支持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吸纳技术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合理的技术转移利益分配机制,调动科技人员从事技术转移的积极性。

三是发挥技术市场的主渠道作用,加速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市场要将推进自主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作为一项主要职能,加速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转移体系。

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引导性经费投入。加快相关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技术交易供需与服务资源,形成全国共享的技术转移公共信息服务系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技术交易效率,加速技术交易信息的流动。设立国家技术市场建设专项资金,完善技术市场体系建设。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加大对技术转移的投入,逐步建立技术转移或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国家重大计划项目、共性技术、关键技术转移转化。

五是促进技术与资本进一步结合,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的投融资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金、创业投资等直接、间接投资支持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利用各地建立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平台,发

布信息,组织交易。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在有条件的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前孵育试点,输送优秀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及股权转让代办系统,为中小企业投融资提供服务。鼓励国家财政性资金投入和支持的无关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国家机密的项目到指定的区域性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交易,实现国家创新成果的快速转移转化。

六是整合技术市场中介服务资源,提升技术市场服务水平。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引导技术市场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兼并重组、优化整合,做优做强。开展国家技术转移示范工作,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在全国各行业和地方选择符合条件的机构进行试点,重点支持其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促进技术转移的体制和机制,培育一批信誉良好、行为规范、综合服务能力强、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技术转移机构。

作者: 晁毓山来源: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03

月03日

下载鞍山市技术市场促进条例(公告第6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鞍山市技术市场促进条例(公告第6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