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就业促进条例(公告第16号)

时间:2019-05-12 19:2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省就业促进条例(公告第16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省就业促进条例(公告第16号)》。

第一篇:河南省就业促进条例(公告第16号)

【发布单位】河南省人大常委会 【发布文号】公告第16号 【发布日期】2009-03-26 【生效日期】2009-05-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

河南省就业促进条例

(公告第16号)

(2009年3月26日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 2009年3月26日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6号公布 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促进就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促进就业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方针,统筹做好城乡就业促进工作。

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三条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扩大就业和控制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四条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城镇新增就业、控制失业率、失业人员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减少有劳动能力长期失业人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作为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并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第五条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本地促进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行政部门具体负责本地的促进就业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促进就业工作。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促进就业工作,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利。

第六条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造公平就业环境,消除就业歧视,制定政策并采取措施对就业困难人员给予扶持和援助。

第七条第七条 新闻媒体应当大力宣传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促进就业的好做法,宣传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就业的典型经验,为就业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第八条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对在促进就业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就业促进措施

第九条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调整经济结构、安排政府投资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应当充分发挥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和扩大就业的作用,增加就业岗位。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注重发展本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

第十条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小城镇建设中,应当引导、组织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市有序流动;大力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劳务品牌,推进跨地区的劳务协作和对外劳务输出。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年度就业状况、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

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创业扶持、特定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险等的补贴,以及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等。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鼓励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岗位。

企业在新增加的就业岗位中,当年新招用失业人员并与其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且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根据实际招用人数,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税收减免优惠和社会保险补贴。

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吸纳残疾人达到规定比例或者集中使用残疾人的,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和社会保险补贴。

用人单位吸纳本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的就业困难人员的,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到城乡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的,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到城乡基层就业两年以上的,在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选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按照有关规定免缴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完善灵活就业人员服务制度,建立灵活就业人员就业台帐,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社会保险和就业失业登记等服务。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登记失业人员和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免缴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第三章 创业促进措施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优化创业环境,落实相关优惠政策,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帮助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各级人力资源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创业服务、创业培训的工作机制,为创业人员提供市场、信息、技术、融资、人才、法律、政策咨询等服务。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自主创业者应当依法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简化企业注册程序,提供方便高效服务。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小额贷款担保服务体系,设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为登记失业人员、回乡创业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残疾人、被征地农民等自主创业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扶持;为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鼓励其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岗位。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利用创业扶持资金,支持登记失业人员、回乡创业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残疾人、被征地农民等自主创业。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帮助自主创业人员解决经营场地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建立创业孵化园区,提供创业孵化服务、房租补贴和融资等政策扶持。

第四章 就业服务和管理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规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明确服务职责和范围,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和设施,将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其向劳动者免费提供就业服务。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建立综合性服务场所,规范服务流程和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及时准确发布招聘信息,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免费提供就业服务。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省辖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街道、社区、乡(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人力资源行政部门应当对其加强业务指导。街道、社区、乡(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设立服务窗口,免费提供公共就业服务。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拓展服务功能,接受用人单位委托,可以向用人单位提供招聘用人指导、代理招聘、跨地区人员招聘、劳动保障代理和企业人力资源咨询等就业服务项目。

从事劳动保障代理应当经县级以上人力资源行政部门批准。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人力资源等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督促其提高服务质量,发挥其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服务活动。

高等院校应当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加强失业动态监测,制定应对规模失业的调控预案,及时采取专项政策措施,有效预防、调节和控制失业。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因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可能造成规模失业的,鼓励企业采取减薪不减员等多种措施尽可能不裁员或者少裁员。对不裁员或者少裁员的企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给予政策扶持。

各级人力资源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企业裁员行为的监管。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完善就业管理和失业登记。

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的具体程序和登记证的管理办法由省人力资源行政部门制定。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工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建立专门台帐,及时、准确地记录劳动者就业和失业变动情况,并做好相应统计工作。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当在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劳动者办理就业登记手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应当在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后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失业登记手续。

劳动者从事个体经营或者灵活就业的,由本人在街道、乡(镇)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就业登记。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的城镇常住人员,可以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没有就业经历的城镇户籍人员在户籍所在地办理登记;进城务工人员和其他非本地户籍人员在常住地稳定就业满六个月后失去工作的,可以在常住地办理失业登记。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登记失业人员凭失业登记证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其中符合条件的,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登记失业人员应当及时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说明就业、失业状况,并积极参加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组织的职业介绍、就业培训等活动。

第五章 职业教育和培训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制定职业能力开发计划,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统筹协调各类培训机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鼓励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公共就业培训机构的投入,改善培训条件,提高培训质量,建立健全公共实际训练基地,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操作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对失业人员、复员转业军人、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鼓励各类培训机构根据农村劳动力的特点和就业需求,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培训。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省辖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有创业意愿的失业人员、复员转业军人、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和回乡创业人员开展创业培训,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创业培训补贴。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各级人力资源行政部门应当积极组织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工作,为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提供服务。

对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特殊工种,就业困难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应当招用已经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

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 省辖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劳动预备制度。对有就业和培训要求的初高中毕业生,实行三个月以上十二个月以内的预备培训,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者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第六章 就业援助

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积极帮助和扶持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是指:

(一)城镇零就业家庭的成员;

(二)距法定退休年龄十年以内的登记失业人员;

(三)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登记失业人员;

(四)困难家庭中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

(五)就业困难的被征地农民;

(六)失业的残疾人、城镇复员转业军人、县级以上劳动模范、军烈属和需要抚养未成年人的单亲家庭成员;

(七)其他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就业困难人员。

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力资源行政部门及其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完善就业困难人员申报制度,规范审核认定程序,建立专门的台帐,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就业困难人员可以向所在地街道、社区、乡(镇)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请就业援助。经街道、社区、乡(镇)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确认属实的,纳入就业援助范围。

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以下就业扶持:

(一)免费公共就业服务;

(二)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补贴;

(三)对在公益性岗位工作的,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

(四)对自主创业的,给予免费创业服务、小额担保贷款和贷款贴息,以及有关税收优惠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

(五)对实现灵活就业并办理就业登记手续、参加社会保险的,给予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

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应当按照比例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公益性岗位是指:

(一)各级人民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设施的管理、维护所需岗位;

(二)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事业单位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所需岗位;

(三)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事业单位的工勤服务岗位;

(四)城镇交通秩序协助管理岗位和城镇街道、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岗位;

(五)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开发的其他适合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岗位。

第四十七条第四十七条 对确认属实的零就业家庭成员提出就业申请并愿意服从岗位安排的,县级以上人力资源行政部门及其街道、社区、乡(镇)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及时为其安排就业岗位,确保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

第七章 监督保障

第四十八条第四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目标责任制的要求,对所属的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促进就业工作进行考核。

第四十九条第四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促进就业政策落实、就业服务管理、职业教育培训、就业援助等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五十条第五十条 县级以上审计机关和财政部门应当依法对就业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一条 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和人力资源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小额担保贷款业务的指导,督促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落实。

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力资源行政部门应当对本条例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举报制度,受理对违反本条例行为的举报,并及时予以核实处理。

第五十三条第五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适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促进就业工作情况,接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监督。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第五十四条 省辖市、县级人民政府未完成年度就业工作主要目标任务的,由上级人民政府给予通报批评。

第五十五条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落实促进就业政策、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援助工作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给予通报批评,并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六条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的,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审查预决算时予以纠正。

截留、挤占、挪用、虚报冒领就业专项资金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人力资源等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八条第五十八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未及时为劳动者办理就业失业登记手续的,由人力资源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九条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企业未按照国家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或者挪用职工教育经费的,由人力资源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给予处罚。

第九章 附则

第六十条第六十条 本条例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

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

一、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

1.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

2.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

3.对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优先录取;

4.对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的给予生活补贴。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项目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高职(高专)学生可免试入读成人本科;今后相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全部聘用参加项目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

5.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

6.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安排到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

7.退役后参加政法院校为基层公检法定岗位招生考试时,优先录取;

8.具有高职(高专)学历的,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过一定考核,入读普通本科; 9.退役后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荣立二等功及以上的,退役后免试推荐入硕士研究生。

三、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

10.高校毕业生在参与项目研究期间,享受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补助,户口、档案可存放在项目单位所在地或入学前家庭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聘用期满,根据需要可以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加项目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社会保险费年限连续计算。

四、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11.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有关规定执行);

12.为到中小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等方面的服务;

13.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并享受国家相关扶持政策;

14.登记失业并自主创业的,如自筹资金不足,可申请5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的提供贷款额度;

15.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16.灵活就业并符合规定的,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五、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17.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享受公益性的岗位安置、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

18.机关、事业单位免收招聘报名费和体检费;

19.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

20.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由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提高就业服务并组织就业见习和职业技能培训。

第三篇:(参考)促进就业

促进就业:我国近期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作 者】蔡则祥/刘银凤

【作者简介】蔡则祥,刘银凤,南京审计学院,江苏,南京 210029

蔡则祥(1958-),男,南京审计学院教授,在职博士,长期从事金融和经济理论研究 ;刘银凤(1963-),女,南京审计学院副教 授,从事金融和证券投资研究。

【内容提要】从我国近年来实际经济运行结果看,物价平稳、经济稳定增长、国际收支保持 顺差,唯有就业形势严峻,失业问题严重,当前应将促进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首选目标。为此,必须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建立市场化就业竞争机制,大力发展小企业,加速城市化进程,大力推进社区就业,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

【摘 要 题】政策选择

【关 键 词】促进就业/政策目标/市场化就业 /社区就业

中图分类号:F04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0-8780(2003)01-0006-04

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从我国近年来经济运行的实际结果看,物价平稳、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以上,国际收支保持顺差,特别是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比去年同期增长7.8%,大大高出人们的预料。但是,就业形势却相当严峻,实际失业率已达到7%的警戒线(莫荣,2002),甚至有人认为,十五期间我国失业率可能会超过12%,达到14%(张曙光等,2002)。对此,我们认为,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失业严重,当前应将促进就业作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选目标。

一、促进就业目标的意义

促进就业目标是从充分就业目标转化而来,是针对我国失业问题严重,下岗再就业难度加大,全社会就业矛盾突出的实际提出的。宏观经济学所说充分就业,是指把非自愿失业率保持在社会可承受范围内的一种高水平就业,强调的是就业的充分性。而我们所说的促进就业是力求失业率尽可能降低,就业人数尽可能增加,全社会各种类型就业尽可能多的一种积极就业状态,强调的是对就业的促进和推动。从我国实际就业状况来看,我国在短期内还达不到充分就业,还需要促进就业,使之在若干时期以后达到充分就业。换言之,促进就业是比充分就业要求低一些但更为迫切的一个宏观经济目标。我们之所以认为应该把促进就业作为首选目标,是因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中的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都不会存在大的问题,只有就业问题突出,根据相机抉择原理,自然要将促进就业作为近期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选择促进就业目标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社会人问题的需要。就业是指一个有劳动能力又愿意工作的人找到了自己所适合的工作,从事创造和实现价值,服务社会。人,不仅是自然人、经济人,还是一个社会的人。就业不仅是人谋生、乐生的需要,而且也是个人纳入社会关系总和成为社会人,并保障人的本质,随着人类社会整体进步和不断升华的基本条件(刘福垣,2002年)。对于个人来说,劳动就业是最基本的人权。有就业条件个人不利用是个人放弃就业权,而个人努力社会条件不具备是社会的责任,即政府的责任。一个国家失业人口超过自然失业率就说明资源分配结构过度失衡,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偏离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失业者的社会保障不过是保障其生存权,还没有满足他的发展权即就业权。选择促进就业目标是有效配置人力资源的需要。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宝贵的要素,人力资源是社会上最宝贵的资源。失业就是人力资源的浪费,特别是超过自然失业率的失业更是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企业追求的是个别资本的效益最大化,政府应该追求社会总资本的效益最大化。社会总产值的微观成本和宏观成本是不一致的。微观成本的节约往往是宏观成本的浪费,尤其是活劳动成本,它是产品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货币表现。活劳动是一种潜在的不能储存的劳动能力,降低活劳动成本,微观经济效益提

高,但节约的活劳动如果不用于其他劳动过程,对社会来说就是一种浪费。因为产生这种劳动能力的必要生活资料从社会意义上说已经浪费了。只要劳动者继续生存,这种耗费就要继续下去。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是以社会资本运营为对象的,因而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失业人口,减少社会保障支出。只有千方百计增加就业,不断降低社会成本,才能达到宏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因此,政府必须把促进就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运行调控目标的首位。

选择促进就业目标也是解决我国二元结构矛盾的需要。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矛盾是工农两种生产方式和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根源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不能转移到非农领域,不能充分就业。所谓三农问题(农民、农业、农村)本质上也就是就业问题。不解决就业问题,小农生产方式得不到改造,农业不可能发展,农民不可能富裕,全国农业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变农民为市民、农业现代化都需要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实现。所以,我们应该把促进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指标体系中第一位的基础目标和宏观经济形势运行的定性指标。

二、选择促进就业目标的依据

选择促进就业目标,不仅有前所述的理论依据,更有深刻的国际背景和现实依据。首先,创造就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共同任务。当前,失业已经成为全球性发展的最大难题之

一,创造就业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最大任务之一。上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成为长期性挑战;发展中国家不仅存在大量的公开失业人口,也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口;新兴工业化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先后受到世界金融危机以及世界经济与贸易增长衰退的两次冲击,也导致失业率大幅度攀升。当今世界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通货紧缩压力越来越大,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国千方百计争夺国际资源,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以便直接为本国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大力发展出口导向贸易与经济,扩大各类出口商品和贸易服务的国际市场,以便间接为本国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就业与失业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9年我国总劳动力人口为7.51亿,占世界总量的26%,相当于高收入国家总劳动力人口(4.35亿)的1.73倍,相当于欧盟国家总劳动力人口(1.36亿)的5.5倍,相当于美国劳动力人口(1.43 亿)的5.3倍(胡鞍钢,2002)。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面临中国这样的就业挑战,即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9.4%的资本资源、1.85%的知识技术资源、1.83%的国际资源为26%的劳动力人口创造就业机会。而美国则用世界上16.02%的自然资源、31.1%的资本资源、34.93%的技术资源、24.24%的国际资源来为世界上不足5%的劳动力资源创造就业岗位。从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中国进入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结构调整。所谓结构调整就是创造性地摧毁,一方面在那些新兴产业、采用新技术的领域、新的经济成分中不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在那些传统产业、采用旧技术的领域、旧的经济成分中不断摧毁大量的旧的工作岗位。当摧毁旧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远远超过创造新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时就引发了大规模、突发性的下岗洪水、失业洪水,对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其次,促进就业是解决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劳动力供给增量由于人口因素的推动有所增加,而劳动力需求增量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和加入WTO 等因素有所下降。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城镇单位就业情况表明,当前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继续减少。2002年一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比去年同期减少41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26万人。其中,国有单位同比减少462 万人;集体单位同比减少194万人;其他单位同比增加246万人。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在岗职工同比减少130 万人(向笑颐,2002)。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和在岗职工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相当数量的国有和集体中小型企业转制,部分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减员增效以及各种原因产生了新的不在岗职

工。另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近公布的全国78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信息也表明,当前国内劳动力市场继续处于供大于求状况,失业人员占求职者的比例持续上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且将持续较长时间。2002年一季度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登记招聘各类人员129万人,而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人数近176万,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

劳动力市场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一方面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劳动者所具备的素质不符合新增就业岗位的需要。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02年一季度全国78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看,劳动力市场对学历、技能要求有提高趋势,要求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占总体需求的68%以上,而用人需求的技术等级要求主要集中在职业资格五级、四级和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16岁到34岁之间的劳动者。总之,我国劳动力供需缺口较大,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制度创造而来的体制性失业,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结构性失业,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周期性失业交织在一起,使失业矛盾错综复杂,就业难度突出。因此,促进就业已成为当前的重中之重。

三、实现促进就业目标的政策建议

(一)选择以增加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并不慢,但却未能带动就业的同步增长,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是过于注重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了就业的增加。为此,应转变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选择以增加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采取九大政策措施(胡鞍钢,2002):实施就业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工作行动计划;建立更加富有灵活性与流动性的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实行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加快调整正规就业结构,积极促进非正规就业发展;促进私营和个体经济的发展,采用鼓励扩大就业的经济政策;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积极吸引外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工时、降低劳动参与率的政策增加就业机会;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旨在扩大就业、缓解失业、提高低收入人群就业能力的良治;促进城乡就业统筹,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并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纳入国家的就业规划;积极实行有利于就业的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和科技政策,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

(二)建立市场化就业竞争机制。政府不能对就业问题完全承包,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应建立市场化就业竞争机制,实现劳动力自主择业,用人单位自主用人,市场调节就业的新机制。首先,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劳动力流动,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城镇职工下岗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了我国工业化中期所特有的就业矛盾,随着城乡壁垒打破,歧视性的地方就业政策被逐步清理,城乡劳动者互相竞争就业岗位的趋势愈益明显:农民兄弟进城打工,城市工人下乡承包。为此,政府只能疏导,制定有利于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鼓励城乡劳动者流动。同时,加强对下岗职工和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其次,适应国际就业竞争需要,构建世界制造中心,扩大国内就业。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也意味着有限就业岗位在全球的重新配置。因此,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内在含义之一,就是中国正在参与对世界范围内有限就业岗位的竞争。争取把全球最稀缺的资源有限的就业岗位更多地配置到中国来,将是我们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一个新的战略目标。再次,促进就业市场化的发展,必须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劳动力合理流动提供制度保证。一是在设计有关社会保障制度时,保障水平要量力而行;二是要加大发展补充保障,用补充保险来弥补基本保险保障水平的下降;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将乡镇企业的职工和城市中的民工纳入到基本社会保险中;四是要积极探索解决养老保险空帐问题的有效办法,缓解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的压力;五是要建立由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相结合的新型的养老模式,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养老和医疗压力。

(三)大力发展小企业,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密度。小企业、大就业是一条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大力发展小企业,不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也有利于就业机会的持续增长。首先,积极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进一步扩大小企业市场准入的范围,简化办事程序,清理有关税费,使各项工作制度公开化、透明化,为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要适度放宽对小企业的某些限制性标准,在外贸政策方面,应扩大小企业的进出口权与进出口服务代理权,使小企业享受间接的退税待遇与便利;在国内市场准入方面,应放宽小企业进入传统的公共服务领域的限制,打破垄断,引入竞争,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扩大市场,增加就业。同时还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小企业主群体。大力提高小企业主的素质,主要途径有三个(杨宜勇,2002):一是加强对现有小企业主的培训,提升小企业的发展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小企业倒闭,而且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二是鼓励大学生创办各类技术密集型企业,在大学教育中有意识地开设小企业创业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国家可考虑通过不断扩大高等职业教育,为大学毕业生创办小企业提供实际经验。三是引导城市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创办小企业,或去小企业就业。国家可以出资,由政府各级劳动管理部门对失业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获得一技之长,促进更多的下岗者自己创业、自己就业。

(四)加速城市化进程,为农业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城市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之一。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表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这个大前提,第二、三产业的大发展必须以城市化为根本依托,通过城市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小城市规模的升级,是解决我国现代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唯一出路。由于中国目前是一个低度城市化国家,因此必须加速中国城市化进程,大大削弱中国非农产业发展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壁垒,采取积极的城市化政策,继续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解决国内需求在城乡分布不对称现象,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就业不仅不会出现大问题,而且有利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全社会就业形势和经济形势的好转,使城市化真正成为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五)大力推进社区就业,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社区服务、餐饮、商贸等服务业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要领域。近期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是发展服务业和社区就业。根据服务对象和内容不同,社区就业岗位一般包括三大类:一是便民利民服务类;二是公益性服务类;三是后勤保障服务类。当前,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下岗、失业问题的加剧,社区就业逐渐成为再就业的主渠道;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社区服务仍然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由于社区就业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意识地通过发展社区服务业促进再就业应成为今后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的重点和城市就业新的增长点。为此,我们建议:一要重视发展社区就业。十五期间各级政府要把降低失业率和新增就业机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政府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要把发展社区服务业纳入本地区经济与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工作管理体系,积极推进社区就业的全面发展。二要积极倡导灵活多样的社区就业方式。社区就业大多属于非正规就业,它们既是正规就业的重要补充,又是就业的一个蓄水池。在肯定非正规就业的同时,要设计与该种就业形式相适应的安全保障方式,以减少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保障劳动者合法权利的实现,从而真正促进社区就业的发展。三要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对微利服务项目应落实各种税收和减免行业性收费等优惠政策,鼓励人们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业;努力提供灵活的社会保险入口,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人员,可以较低费率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切实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商业银行要加大对社区服务小企业和个体户的贷款支持。四要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社区服务产业化是社区服务发展的必由之路。社区服务产业化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社区服务多元化;社区服务市场化;社区服务规模化。五要加紧完善社区就业管理。实施分层管理,即逐步建立起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就业管理体制,使社区就业逐步走上正规;建立公益性载体,即社区服务机构,所有管理和服务均免费,其

经费开支由政府解决;协调合作,简化手续。社区就业所涉及的工商、税务、计划、劳动保障、城管、卫生等管理机构应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协调配合,简化手续,为符合要求的经济实体提供方便,从而使社区就业真正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

【参考文献】

[1]胡鞍钢.选择就业为中心的增长模式[N].南京日报,2002-5-25。

[2]向笑颐.2002年4月份宏观经济形势月评[N].金融时报,2002-5-24。[3]陈淮.就业岗位正成稀缺资源[N].南京日报,2002-6-10。

[4]袁钢明.把再就业放在突出位置[N].南京日报,2002-6-10。

[5]刘福垣.就业是首要目标[N].中国证券报,2002-5-28。

[6]莫荣.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R],汝信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杨宜勇.中国劳动力市场状况:2001-2002年.200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经济蓝皮书[R],刘国光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张曙光,赵晓,高清辉.经济增长超预期,内在动力仍不足[N].中国证券报,2002-7-24。

[9]杨宜勇.以促进就业为国家重要责任[N].中国证券报,2002-7-20。

[10]杨宜勇.社区就业:中国城市就业新的增长点[N].光明日报,2002-6-11。

第四篇:河南省促进更高质量就业2013专项行动计划

河南省促进更高质量就业2013专项行动计划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2013年6月21日)

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确保全年各项就业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保持我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总体要求,贯彻落实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措施,创新机制,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着力改善就业环境,强化各项就业服务,稳步提高就业质量,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二、工作目标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5万人,促进就业更加充分;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促进就业更加公平;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技能,促进就业更加容易;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就业更加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三、重点工作

(一)稳定就业岗位。

1.开展送政策到企业活动。继续落实对困难企业社会保险费缓、减措施,对符合产业政策、经营出现困难的企业,可以申请缓缴五项社会保险费和适当降低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费率;对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并按规定参保缴费的,对企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稳定职工队伍并承诺不裁员的困难企业,可将失业保险基金用于稳定就业岗位补贴;对招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各地财政要优先考虑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对企业当年新招用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残疾人等达到企业在职职工一定比例的,按规定给予最高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50%的财政贴息。对贷款已到期且信誉好并被认定为困难企业或劳动密集型企业、小微企业的,鼓励经办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或提供二次贷款扶持。

2.开展送培训到企业活动。对开工不足或经营困难的企业,指导开展在职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轮岗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和职业能力,并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减少企业裁员对就业的冲击。

3.开展送服务到企业活动。建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产业集聚区等重点企业用工联系制度,定期深入企业了解用工需求情况,提供求职者信息,通过举办现场招聘会等活动,搭建企业与求职者的双向选择平台,为企业搞好用工服务。指导企业建立工作分享机制,加强对企业裁员的指导和管理,避免出现大量裁员,为企业留住人才做好就业服务。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劳动者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全年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以上。

(二)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

1.围绕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开发就业岗位。探索建立政府投资、重大项目与就业岗位的对接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2.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开发就业岗位。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优先选择电子、纺织、食品、轻工等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根据我省产业规划,重点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增加智力密集型就业岗位。

3.围绕中小企业开发就业岗位。全面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就业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

4.围绕服务业发展开发就业岗位。注重发展物流、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努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重点发展商贸、餐饮、文化、旅游、家庭服务、养老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努力扩大就业容量,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

5.围绕城镇化建设开发就业岗位。结合新型城镇化向下延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结构调整向下布局,扩大就业岗位。

6.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开发就业岗位。发挥我省农副产品深加工优势,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吸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三)进一步改善就业服务。

1.充分发挥实体平台和网络平台作用,进一步畅通公共就业服务渠道。发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平台的主体作用,积极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用工指导等服务。推行首问负责制和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窗口”和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活动,建立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提升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质量。健全就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建立以中原人才网、河南省人力资源市场网、河南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及各高校校内网站、河南省残疾人就业信息网为主的网络联盟,实现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在全省统一安装就业信息软件,推行就业信息“e地图”和“15分钟服务圈”服务模式,实现就业信息共享和人力资源供求信息有效对接,确保公共就业服务更加便捷高效。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充分发挥各类中介组织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加强用工信息监测,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变化对就业工作带来的影响,增强工作主动性和预见性。

2.积极开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专项活动。继续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利用乡村服务平台和信息网络,摸清农村劳动力情况,适时开展与企业对接活动,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开展为期1个月的全省产业集聚区企业与高校毕业生岗位对接洽谈活动,全省将组织对接洽谈会100场,进场企业4000家,提供就业岗位10万个。开展为期4个月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调查摸底和帮扶活动,全面摸清近两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底数,采取“一对一”就业帮扶措施,促进其实现就业。在此基础上,推广高校毕业生就业实名登记制度,对实名登记的高校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全省联动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重点帮助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提供就业岗位10万个。教育部门全年组织各级各类现场及网络双选会160场,收集岗位不少于70万个。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服务进校园”活动,组织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有关专家学者,进入各高校进行就业指导和创业服务宣讲,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了解当前就业市场状况,转变择业观念,科学谋划职业规划。继续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对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尤其是“零就业”家庭成员、长期失业人员、大龄就业人员和残疾人实行“一对一”就业帮扶,帮助8万个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3.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组织失业人员、毕业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被征地农民和残疾人进行短期免费技能培训,并搞好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一方面提高失业人员、毕业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残疾人的就业能力和被征地农民的职业转换能力,另一方面减缓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发挥就业训练中心开展技能培训和调节人力资源供求“蓄水池”的作用,结合劳动力市场及企业用工需求,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培训等,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

4.努力促进就业公平。规范国有单位招聘行为,完善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探索建立国有单位招聘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加强国有企业招聘活动监管,指导和督促国有企业完善招聘高校毕业生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和流程,全面推行分级分类的公开招聘制度,切实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岐视,严禁在招聘过程中违反国家规定对性别、户籍、学历、院校等条件进行限制。加大劳动用工、缴纳社会保险等方面劳动保障监察力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努力为劳动者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四)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1.创新创业培训模式,培育更多创业主体。根据各类创业者所处的不同阶段,开展“创业意识+创办企业+创业实训”系列创业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有创业意愿者,开展创业意识培训,激发和完善其创业想法;对即将创业者,开展创办企业培训,帮助其成功开业;对初期创业经验不足者,开展创业实训,使其积累创业经验。力争全年培训创业主体12万人。

2.发挥小额担保贷款作用,支持更多创业者自主创业。实施创业富民金融服务工程,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力度,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返乡农民工等各类群体自主创业。重点鼓励高校毕业生发挥知识技术优势,在电子商务、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领域创业;支持农民工利用学到的管理和技术返乡创业,特别是创办就业吸纳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以及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支持大学生村干部围绕农业产业化组织创办农业合作社;支持残疾人在培训后个体就业、自主创业;引导失业人员围绕产业集聚区企业需要,在零部件和配套产品方面创业。开辟小额担保贷款“绿色通道”,对上述创业者优先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支持。确保全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0亿元,扶持10万人自主创业,带动就业35万人以上。

3.开展创业服务系列活动,营造浓厚创业氛围。2013年第三季度举办河南省全民创业博览会暨创业培训十年成果展示等系列专项活动,展示创业成果,加强创业交流,弘扬创业精神,建设创业文化。继续推进3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进一步优化环境,提升活力,带动全省创建工作深入开展。评估认定9家省级示范性创业园区,建立创业咨询师队伍,完善充实创业项目库,将其打造成为创业者提供服务的示范平台。会同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在全省组织推荐10名优秀创业典型,作为创业中国河南人物在中央七套播出,营造浓厚创业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本计划,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要发挥牵头作用,各成员单位要结合工作职责,搞好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就业工作。各省辖市、县(市、区)要对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细化工作方案,完善推进措施,确保本计划落到实处。

(二)强化政策资金支持。各地要充分发挥就业专项资金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做到及时审核、及时下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级财政部门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切实保障各项就业服务工作所需经费。发挥失业保险金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的作用,指导相关统筹地区在保证当地失业金足额发放的前提下,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补贴。

(三)强化督导检查。各地要加强对本计划实施情况的督导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开展经验交流和评比,推广先进经验,提升工作水平,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推动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五篇:关于河南省大学生就业

论文关键词:河南省;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

为了解我省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特点,以便采取措施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我们以河南省会郑州所在地的不同类型高校进行了调查。调查学校从专业分布上包括师范类、财经类、理工类和艺术类的高校;从学历层次上包括本科和高职、高专类的高校,从学校的性质上包括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类等,保证了样本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课题组以抽样的形式向我省五所高校的在校生发放了问卷650份,回收问卷619份,回收率为95.23%。通过专业统计人员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科学、规范的统计,并辅以相关对象的座谈、访谈、个案的调查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工作,发现我省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呈现如下特点。

一、大学生对就业政策、形势和前景的认识理性化

(一)对现行的就业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对国家的就业政策持肯定态度

我省大学生对我国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的程度不太理想,了解较多的只占4。80%,了解一些占49。80%,而不太了解的占到三分之一,不了解的也占12.10%。这说明我省高校毕业生在思想上虽然重视就业问题,但是不重视对相关就业政策的学习和了解。同时也说明各高校的就业部门对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效果不理想,实效性不强。.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毕业生对于现行高校就业政策持支持态度,支持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的毕业生比例达到71。10%,支持国家宏观调控的就业政策的毕业生比例达到65.60%,而对于国家分配这样带有明显计划经济时代特征的就业政策,支持的毕业生只有11.00%。表明大学生已经在思想上接受了现行的就业政策。

(二)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认识喜多于忧,对就业形势认识比较清楚

有将近70%左右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显得比较自信或者自信,可以看到,大部分在校生对就业形势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悲观失望,但同时,我们也发现,30%左右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显得不太自信或没有自信。大学生对于目前的就业形势还比较清楚,有43.99%的大学生认为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有33.11%的大学生认为尽管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但对自己实现就业充满了信心,有近三成以上的大学生乐观面对严峻的形势;有19.11%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困难很大,不容易实现就业;只有3.79%的大学生认为找工作,实现顺利就业很容易。笔者认为原因可能在于两个方面,要么是对自身能力有自信,要么是上一届或几届的师兄师姐较好的就业状况给了他们信心。对于大学生自身的信心我们没有进行直接调查,但是对于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主要是个人的能力,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社会经济景气程度影响其职业选择。可以认为自身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一部分大学生成功就业的信心。

(三)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化特点,主要有互联网、报纸杂志、亲友介绍、参加人才交流会、学校就业部门等。其中,通过互联网获取就业信息的占64.27%,通过报纸杂志获取就业信息的占60.20%,通过亲友介绍获取就业信息的占57.59%,通过参加人才交流会获取就业信息的占54.81%,通过学校就业部门获取就业信息的占48.12%,通过电视获取就业信息的占21.86%。由此看出,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不再像以前的学生只是被动地依靠学校获取就业信息,而是主动利用多种形式获取就业信息。其中,从互联网上获取的比例最高,说明现在高校的大学生已经可以成功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求职信息,选择的就业信息主动性增强了。

二、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务实化

(一)选择工作和单位的标准越来越注重实现个人价值

在就业的目的上,表现为大学生更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视职业的社会价值。调查发现,毕业生选择工作时最看重的是能否发挥才能、是否具有挑战性和有兴趣三项精神因素,收入高、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等物质因素则并不被太多毕业生看重,这说明大学生在择业时,不仅仅考虑满足个人眼前的一些物质利益,他们认为更重要的是实现个人价值。选择能够发挥个人才能的工作的大学生占56.22%,选择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的大学生占51.86%,选择有兴趣的工作的大学生占46.37%,选择收入高的工作的大学生占42.16%,选择工作稳定的大学生占29.24%,选择福利待遇好的大学生占28.59%,选择工作时间灵活的大学生占16.48%。毕业生选择工作单位最看重的则是单位的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和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也受到部分毕业生的关注。其中选择单位发展前景的大学生占36.51%,选择单位的工作环境的大学生占18.42%,选择单位的工资待遇的大学生占15.19%,选择单位能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占14.70%;选择单位能够专业对口的大学生占7.70%。由此看出,大学生开始注重个人的发展。

(二)择业意向上传统与现代错综交织,呈多样化

对于就业行业的意向,商业和教育业两个行业是毕业生最倾向的就业行业,要比高新技术行业、政府部门、金融证券和其他行业高出8个以上百分点。选择教育的占28.90%,其次是高新技术行业和政府部门,以往受广大毕业生关注的金融保险行业则变得较为冷清,金融证券和其他行业则受到的关注较少,只有4.06%的大学生选择金融证券业,这与我国金融保险业逐步放开,引进国际竞争有关,说明当前的大学生对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前景有所担忧。由此可以看出,面对社会上复杂的多样的职业,一半以上的在校生的选择惊人地高度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种职业上。

在选择行业时,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在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中较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大学生在对择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依次为事业单位、三资企业、国有企业、自主创业、政府部门,有10%左右的毕业生期望在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以及以自主创业的形式进行就业,有36.08%的大学生选择了事业单位,有21.20%的大学生选择了三资企业,有12.46%的大学生选择了国有企业,有11.81%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有11.65%的大学生选择到政府部门工作。与其他性质的工作单位相比,只有5.18%的毕业生期望在民营企业就业,这与近年来民营企业工作福利、待遇较低有一定的联系。

调查结果显示,择业行业意向上传统与现代错综交织,呈多样化。大学生价值观中功利意识日趋严重,社会责任感日渐淡薄,择业趋向日趋关注相关的个人利益。

(三)就业地区意向很集中,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了大中型城市由于受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新变化。在对择业因素的重视程度上,表现为更看重未来经济价值的实现而忽视自己专业知识的发挥,更重视到地区发达的大中城市工作而忽视个人兴趣爱好的满足,表现出不太愿意到边远地区就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发达省份城市、全国性大城市以及本省省会城市成为毕业生就业的热点地区,选择愿意到全国性大城市就业的大学生占25.24%,选择愿意到发达省份城市就业的大学生占26.21%,选择愿意在本省省会就业的大学生占24.92%。省内较大城市、乡镇等也有少部分大学生愿意前往,有9.87%的学生选择省内较大城市、乡镇。西部地区则较少受到毕业生的关注,只有3.24%的大学生选择到西部地区城市就业。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制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虽然已历时五年,但多年以来,发达省份城市、全国性大城市以及本省省会城市成为他们就业的首选地,向西部地区拓展就业之路的状况没有出现大的改观。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及直辖市,多年来形成的人才积淀,使人才相对集中与过剩,大学生择业显得更加困难。

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由于条件相对艰苦,经济相对落后仍难以满足对人才的需求。通过

调查,我们发现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少与社会接触,家庭中父母的呵护使其在生活上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求职时很少从实际出发,理想化成份居多,又以“天之骄子”的身份自居。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就业工作部门要进行更好的指导,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合理引导毕业生的流向,从而为广大毕业生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去施展他们的才能。

(四)就业工作岗位意向上表现为:期望高薪并不一味追求稳定

对于收入和稳定性,72.19%的在校大学生则选择了收入高但不稳定,只有27.81%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收入低但稳定。说明大多数大学生的职业期望是高薪,但不惧怕承担风险,不追求平稳的工作。对于晋升机会和劳动强度,95.07%的大学生选择了晋升机会但忙碌的工作,说明在校的绝大多数大学生把成就一番事业看作是自己的努力:疗向,愿意为个人的成功付出一番努力。

在对每月工资收入的选择上,调查结果显示,尽管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重的社会舆论不绝于耳,但大学生的职业期望值在整体上并未发生大的变化。毕业生对于每月工作收入的平均期望值是2579元,其中期望月收入1500元~2000元的最多,比例占到四分之一。有25.14%的大学生选择了1502元一2000元,有22.30%的大学生选择了2001元~3000元,有19.02%的大学生选择了1001元~1500元,有17.87%的大学生选择了3000元以上,只有14.59%的大学生选择了501元一1000元。

三、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理智化

(一)对待就业,大多数大学生有积极的态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对就业抱着非常积极的态度,有63.37%的大学生表示在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岗位的时候,会找点临时工作,先就业,再择业;只有11.67%的大学生选择继续等待。这说明大学生对就业有着非常明确的积极态度。

(二)大多数的大学生能够了解自己

近四分之三的毕业生表示了解自己的特长,有73.95%的大学生选择了对自身特长了解,有26.05%的大学生选择对自己不了解。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了解自己的途径是:75.82%的大学生认为是通过自己的判断,有13.56%的大学生是通过亲友告知,只有10.62%的大学生是通过科学测试了解自己的特长。这说明大学生开始注重对自我的了解,但了解自我的途径还不很科学。

(三)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最关注用人单位的要求

在大学生求职的过程中,最关注用人单位的要求,有45.63%的大学生选择了用人单位要求的工作经验;有18.93%的大学生选择了用人单位要求的英语水平;有18.61%的大学生选择了用人单位要求的交际能力。

(四)大学生关注自己未来的保障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非公有制单位要求交纳社会统筹的愿意,有60.52%的大学生表示如果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会向单位提出交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要求,但只有21.52%的大学生表示会坚持要求,表示无所谓的大学生占13.92%,有4.05%的毕业生表示不会提出。这说明大学生开始关注自己未来的保障。

下载河南省就业促进条例(公告第16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省就业促进条例(公告第16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等部门搬迁公告

    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等部门搬迁公告 因工作需要,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省大中专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省2012公务员考试公告

    河南省2012年公务员考试公告2012年河南省考公告 报名入口 职位表下载历年真题 复习备考资料等考试信息详请点击:http://t.cn/zWpJ7zY这里考试信息资料更新及时。河南省公务员......

    河南省地方税务局公告

    河南省地方税务局 公告 2010年第2号 关于发布 《委托代征税款管理办法》的公告 河南省地方税务局 为了规范地方税收委托代征管理工作,强化零星分散税源控管,降低征纳成本,根据......

    就业促进法律制度

    就业促进法律制度 一、就业概述 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生产社会物质财富并进行社会分配的过程 劳动者的谋生手段 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有一定劳动报酬......

    促进就业规划(范文大全)

    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农业部 商务部 为了做好“十二五”时期就业工作,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

    促进大中专就业

    河南7月设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月 办8场各类招聘会 2014-06-27 07:10:17.0 本文来源:大河报 点击查看跟贴分享到 本报讯 本月底,绝大多数高校应届毕业生都将走出校门。据河南人才......

    就业促进中心[模版]

    就业促进中心职责任务 一、全面贯彻国家、省、市、有关劳动就业方面的政策法规,特别是有效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 二、对城镇失业人员和企业下岗职工提供免费职业登记、介绍和再......

    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的解读

    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的解读 一、本公告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