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0、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管理案例与分析
北 京 环 境 交 易 所 2014年7月
CCER开发流程 典型案例说明及分析 小结及建议
一、林业碳汇项目概况
国际CDM林业碳汇项目概况
31%
29%
亚洲 欧洲
5%
35%
非洲 拉丁美洲
CDM林业项目个数
大型项目 小型项目
共计增汇量
36 19
2,107,349 tCO2e
第二篇:关于加快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思考
关于加快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思考
随着气候逐渐变暖,促进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各国重点开展的工作。在此背景下,通过林业碳汇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拓展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铜鼓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在低碳时代迎面而来的今天,越早进入碳汇市场越早受益。
一、碳汇基本知识
(一)基本概念。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涉及林业、农业、能源等16个领域。在林业中主要体现为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所谓林业碳汇,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测定林木可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但并不是现有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储存都可以称为林业碳汇,必须通过实施项目来增加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储存才可产生。专家研究表明,森林每年每生长出1立方米的蓄积量,平均吸收 1.83 吨二氧化碳,释放出 1.62 吨的氧气。森林几乎可以被称为天然且最经济的“吸碳器”和“固碳机”。林业碳汇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现实的手段,也是国际社会公认减少二氧化碳的有效途径。
(二)碳汇交易。碳汇交易是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对各国分配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的规定,创设出来的一种虚拟交易。卖方,指通过实施碳汇开发项目从而产生碳汇的业主,将开发的碳汇在交易所挂牌出售。买方,即温室气体排放企业,在无法降低国家规定的碳排放标准时,可以采用购买碳汇的方式抵消碳排放量。买卖双方的这种交易就是所谓的“碳汇交易”,老百姓通俗地称为“卖空气”。目前,全国已有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9个碳汇交易试点中心。我省于2016年8月正式成立了江西省碳排放交易中心,初步确定了170多家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企业名单,今年起省内可开展碳汇交易。
(三)开发流程。林业碳汇项目从开发至交易共有6个步骤,时间跨度预计为10-15个月,项目实施期一般为10―20年。步骤依次是:开发―审定―备案―监测―核证―签发。1.开发。由项目业主委托咨询机构,依据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格式和内容,撰写项目设计文件。2.审定。项目设计文件完成后,递交由国家发改委备案的第三方审定机构进行审查、网上公示等。3.备案。对于通过审定的项目,组织专家组评审,递交地方和国家发改委进行备案。4.监测。项目获得备案后,即表示如果项目按计划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业主或委托咨询机构对项目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和报告。5.核证。项目业主按照监测报告计算碳减排量,并按项目设计中预定期限接受核证机构的核证,并出具减排量核证报告。6.签发。获得核证报告的项目,即可以向国家发改委申请签发核证碳减排量。发改委收到申请后,组织专家进行技术评估,没有异议后,即签发减排量并进行登记备案,便可以此参与碳市场交易。
二、开发预期分析
(一)开发意义。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林业碳汇既符合建设生态文明的需求,又能创造经济效益,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一是能提高对森林的认识。以往大家只知道树木的经济价值,通过林业碳汇可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森林的生态价值。二是能促进林业发展。通过林业碳汇可以筹集包括全面封山育林资金在内的林业发展资金,促进林业发展。三是能促进农民增收。农民不仅可以得到森林经营的收入,还可以得到较为可观的碳汇利益。四是能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通过林业碳汇,能够促进广大民众树立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和生态文明的理念。
(二)碳汇测算。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铜鼓县为例,按照碳汇开发的有关条件,可重点开发的碳汇项目主要有三大块。1.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据理论测算,全县可用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森林有109.06万亩,其中,天然林70.51万亩,人工林38.55万亩。按实际可开发面积80%计,可开发87.25万亩,平均按每年每亩减排0.5吨二氧化碳估算,每年可实现碳减排量43.62万吨。2.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据理论测算,全县可用于竹林经营碳汇项目的毛竹林有45.65万亩。按实际可开发面积80%计,可开发36.52万亩,平均按每年每亩减排0.5吨二氧化碳估算,全县每年可实现碳减排量18.26万吨。3.小水电发电项目。根据《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小水电开发也可抵消一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据理论测算,全县现有装机小于1.5万千瓦联网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小水电站近80座,总装机容量5.2万千瓦。平均按每年每千瓦减少2.5吨二氧化碳估算,每年可实现碳减排量13万吨。
(三)碳汇估价。按国家碳汇开发的有关规定,在国家新的碳汇交易政策还未出台前,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竹林经营碳汇项目、小水电发电碳汇项目的碳汇交易追索期可至2005年(县林业局对接合作的江西埃文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可运作追索至2009年,至2017年总共为9年),保守估价为每吨20元。如按当前碳汇交易试点的相关政策和市场价格(20元/吨),铜鼓县的碳汇交易估价测算情况为:森林经营碳汇,年估量43.62万吨,年收益872.4万元,9年收益7851.6万元;竹林经营碳汇,年估量18.26万吨,年收益365.2万元,9年收益3286.8万元;小水电发电碳汇,年估量13万吨,年收益260万元,9年收益2340万元。合计,全年碳汇74.88万吨,年收益1497.6万元,9年收益13478.4万元。
(四)开发成本及风险。1.开发成本。以森林经营碳汇项目为例,项目规模在20万亩及以下的,至第一次减排量备案签发止,大致需45万元―60万元,以后每一次(大约每3年或每5年一次,下同)减排量监测核证需20万元;20万亩至40万亩规模的,大致需65万元―80万元,以后每一次减排量监测核证需25万元;40万亩至70万亩规模的,大致需85万元―100万元,以后每一次减排量监测核证需30万元。2.运作方式。经县林业局与江西埃文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初步接洽,有两种合作运作方式。一是所有成本由县级承担,开发公司只作为技术中介服务方,收取一次性技术服务费,不参与碳汇交易收益分配。二是开发公司作为全风险大包干方式合作开发(我省已实施的项目都是采用合作方式),县级不承担费用,但公司按照4:6分成(我县6成)比例获得碳汇交易收益。3.开发风险。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建设风险。包括项目实施情况、生长量的变化、森林火灾、病虫害等,影响预期碳汇估量。二是政策风险。面临国家政策的调整、交易规则的变化,比如《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工作的指导意见》只施行到2017年5月31日,有效期过后碳汇交易追索期可能有调整。三是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项目开发最大的风险。价格上,全国9个试点交易中心近三年碳汇价格在15―50元/吨间波动;需求上,包括林业在内的16个领域的碳汇开发项目,林业碳汇的交易量只占到10%,市场风险较大。
三、相关意见建议
一是注重统筹协调推进。今年起,全国统一碳市场将启动,各省市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各项工作。今后一段时期内,碳交易市场将会迎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时期。我省森林资源丰富,具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建议:成立省级层面的碳汇开发项目推进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职责,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推进全省碳汇开发工作。重点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和指导林业资源大县的林业碳汇项目的储备和开发,避免各地各自为政和恶性竞争。
二是加强减排企业核查。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省,省党代会提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实现宏伟蓝图的有效途径。建议:省里建立完善的碳排放交易核查?w系,完善碳排放交易工作机制,重点加强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的生产、能耗和碳排放核查,确保碳排放交易市场需求。
三是加大培训指导力度。林业碳汇项目虽然意义重大,但实施起来是一项系统工程,成本偏高、程序复杂、技术较强,需要专业技术公司和人才等长期跟踪服务。建议:省里进一步加大培训指导力度,加强包括政府管理部门、相关企业、林农等对象的培训与指导,促使培训对象深入了解林业碳汇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林农还要加强林业碳汇生产的技术指导,做好生产技术准备。
四是加强舆论宣传。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逐渐被公众所认识,但是林业碳汇等诸多新名词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广大公众还不是很了解。建议:在全省范围加大碳排放权交易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的参与程度,正面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者简介]
黄为民,中共铜鼓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第三篇:本溪林业碳汇研究分析
辽宁本溪森林碳汇
研究与分析
辽宁华兴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
二○一○年十二月
目
录
一、引言
二、森林碳汇的发展史
三、发展森林碳汇的意义
四、国际森林碳汇市场现状
五、国内森林碳汇市场现状
六、森林碳汇市场的要素
七、本溪市开展森林碳汇项目的必要性分析
八、本溪市森林碳汇项目市场竞争力分析
九、如何发展与提升本溪市森林碳汇市场
本溪森林碳汇研究与分析
一、引言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森林既是吸收汇,也是排放源,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减缓和适应双重功能。一方面,通过开展植树造林、森林恢复、合理采伐和森林管理,可不断增加森林碳吸收。研究显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存储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碳存储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另一方面,改变林地用途、不合理采伐,不进行更新造林和森林恢复,导致毁林和森林退化,会增加碳排放。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独特作用使国际社会认识到,保护森林,减少毁林,提高森林质量,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摘自祝列克副局长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讲话。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
二、森林碳汇的发展史
人类由于大量的化石燃料燃烧及大规模的水泥生产以及由于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变化、毁林开荒、森林采伐等人为活动导致大气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全球环境变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政府、科学家及公众强烈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保护人类生存环境,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UNFCCC,1992)。1997年UNFCCC第三次缔约方大会(COP3)通过了《京都议定书》,首次为41个工业化国家(附件Ⅰ国家)规定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减限排目标,即在2008-2012年期间,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
议定书为帮助附件Ⅰ国家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降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成本,制定了三种灵活机制:国际排污权交易(ET),联合履约(JI),清洁发展机制(CDM)。其中,ET和JI针对发达国家,只有CDM是唯一涉及发展中国家的“灵活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DM规定,附件Ⅰ国家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既符合发展中国家可持续性发展政策要求,又能产生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投资,以换取投资项目产生的部分和全部温室气体减排额度,作为其履行减排义务的组成部分。
2001年第7次缔约方大会达成的“马拉喀什协定”第17号决议(17/CP.7)规定在第Ⅰ承诺期,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的CDM项目仅限于造林和再造林项目活动(UNFCCC,2001),并通过了造林和再造林的定义,其中造林被定义为:“通过人工植树、播种或人工促进天然下种方式,使至少在过去50年不曾有森林的土地转化为有林地的直接人为活动”,再造林的定义是:“通过植树、播种或人工促进天然下种等方式,将过去曾经是森林但被转化为无林地的土地,转化为有林地的直接人为活动,对第Ⅰ承诺期(2008~2012)限于在1989-12-31及其以前尚无森林的土地上的再造林活动”。2003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九次缔约方大会(COP9),国际社会已就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碳汇项目达成了一致意见,制定了新的运作规则,为正式启动实施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创造了有利条件。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开始强制生效,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逐渐重视森林碳汇项目,利用森林碳汇项目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引进资金。
三、发展森林碳汇的意义
森林碳汇项目是一项“双赢”机制,它解决了发达国家的减排成本问题,且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森林碳汇项目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林业发展的资金,解决由于森林的外部性引起的林业投入不足的问题,也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建设,对于本溪来说实施森林碳汇项目有以下意义:
首先,为林业的发展探索一条以市场为基础的筹措资金的新路,有利于解决森林生态建设资金来源单一,政府作为森林生态服务提供者在财政上难以支撑的困难局面。目前本溪市林业方面的投资建设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但这种方式存在以下一个弊端:一是给政府财政带来了很大压力,一旦财政减收或增支,政府就会重新考虑承诺的资金;二是补助的标准低,达不到补偿的目的不能反映生态效益应有的价值;三是政府用于发放补偿资金的管理成本高、效率低;四是没有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难以在商品林和神态林之间形成一种自发的调节机制。然而通过实施森林碳汇项目,将森林吸收的CO2以碳信用的形式卖给发达国家,就可以解决林业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
其次,为中国将来可能承担的二氧化碳减限排义务做准备。1998年5月29日,我国签署了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虽然暂时我国还不承担减排义务,我国的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还不是很高,但排放总量很高,约占发展中国家总量的50%、全球总量的15%,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所以从长期来看,中国在保护全球气候方面承担的相应义务的压力将不可避免地大大增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还可能进一步增加,很有可能在将来承担起减排义务。
第三,增强辽宁省、本溪市与国际上其它国家就森林碳汇项目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机会。由于清洁发展机制是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履约机制,因此在《气候公约》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CDM林业碳汇项目作为获得投资的平台。早在20世界90年代初,由五家荷兰电力公司组成的荷兰电力委员会就成立了森林碳吸收基金会(forest absorbing CO2 e missions,简称FACE),旨在通过大规模造林吸收CO2,抵消火力发电厂的CO2排放量。为此将用1.8亿美元用于在全球各地造林、护林。其首项投资是马来西亚沙巴州的热带玉林的回复项目,随后又在厄瓜多尔、捷克、荷兰和乌干达等地开展了4项林业碳汇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带动了旅游业发展,降低了环境污染,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跨入21世界以来,世界银行、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等在中国广西、云南、四川、辽宁康平等地开展的碳汇造林和再造林项目,都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收入、创造就业、促进粮食稳产、提高社会凝聚力、国际先进的管理技术等。今年在坎昆举行的气候大会,在延续一天闭幕、各方取得妥协的情况下,相对达成了共识,其中一条就是:“在2010年至2012年间启动300亿美元的快速启动资金,该资金将优先用于生态最脆弱的发展中国家。在长期资金问题上,决定“按比例增加、新的额外的、可预期的,以及足够的资金应该提供给发展中国家”,并承认发达国家应在2020年联合募集1000亿美元用于发展中国家。”当然,除了带来资金,还有技术、经验等等,这些都将给辽宁省、本溪市带来很大一笔财富。
第四,完善本溪市林业的发展思路,走“碳汇林业”之路。以前本溪市林业发展思路是走高覆盖率的道路,森林经营的思路是速生用材林和经济林,从现在起,应在林业、营林中特别强调碳汇效益,兼顾木材生产和其它经济林产品生产。
四、国际森林碳汇市场现状
1、碳汇交易市场正在迅猛发展
2001年和2002年,丹麦和英国分别引入国家减排单位的交易体系;2003年1月,日本环境省宣布正式开展交易活动;澳大利亚、挪威等国家声称:将实施国家排放交易计划,允许公司和企业在其权限内共同实现京都承诺。2003年1月,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成立,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包括所有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注册、减排和贸易体系,并于同年12月12日开始电子交易。2005年1月,欧盟正式启动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EU ETS是《京都议定书》之外的交易体系,但几乎完整地复制了《京都议定书》所规定交易机制,但与后者以国家为约束对象不同,EU ETS的管制对象是工业企业,交易也主要是私人企业(包括金融机构)之间的排放配额的转让。该体系是由欧盟和成员国政府设置并分配排放配额(欧洲排放单位:EUA),所有受排放管制的企业,在得到分配的排放配额后,可根据需要进行配额买卖,如果实际排放水平超过其持有的排放配额,企业将受处罚。据统计,在该体系中每年的碳汇交易量超过世界的一半,其全部碳融资合同都在伦敦跨洲期货交易市场进行电子交易。
2、碳汇交易量和交易额正在迅猛发展
随着《京都议定书》生效,碳交易市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扩张,已成为全球贸易中的最新亮点。从2005年的每年100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400亿美元,预计2010年将超过5000亿美元,2020年将有可能达到5万亿以上,远远超过石油的交易量。
目前在联合国注册的项目有2200多个,已签发了4.09亿个CO2单位减排量。而在这些注册的项目中,只有15个造林和再造林项目,中国已注册两个CDM造林再造林项目。
3、碳汇交易的价格历史变化
以欧盟的EUA/CER为例,从本质上看和一般商品无异,作为以减排指标为标的物而量化的金融产品,在二级市场交易的价格主要受供求关系影响。2005年1月,EUA的第一笔交易产生,交易价格为8欧元,随后价格一路高涨,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在当年7月份就冲高到30欧元,然后经过一轮在23欧元附近的震荡调整,于2006年5月达到新高32欧元。由于经验不足,导致分配给各个成员国的排放额度高于实际排放量,使得市场需求非常小,所以导致在2007年底时价格一度跌至0欧元,随后一路回升,在08年的5月接近30欧元,随后受金融危机影响,价格骤然走跌,于2009年2月跌至8欧元附近,但同期交易量却攀至新高,之后价格基本在13-16欧元之间徘徊。
五、国内森林碳汇市场现状
1、国内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状况
起初,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需求的优先领域是能源领域,所以CDM的碳减排项目在我国是普遍受欢迎并列入优先考虑的项目。但随着国际谈判过程的发展以及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林业碳汇项目由于其成本远低于减排项目,而受到多数发达国家的欢迎。如果我国单方面不接受林业碳汇项目,并不影响发达国家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实施该类项目,因而并不能达到促进发达国家实现真正减排的目的,反而会白白损失一批可能有助于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先进的技术和额外的发展资金。
自从2005年中国国家发改委登记的首个与国际社会合作的碳汇项目――中国东北部敖汉旗防治荒漠化青年造林项目的造林工程在敖汉旗完成后,在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名应对气候变化司)的指导下,中国积极推进项目试点。其中“辽宁康平防治荒漠化小规模造林项目”于2009年2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目前正在申请联合国注册。
2、国内森林碳汇项目概况
辽宁康平防治荒漠化小规模造林项目,项目建议方:日本庆应大学、沈阳市林业局、康平县林业局,项目规模370公顷杨树防护林,投资16.65万美元,全部由碳汇国外接受方日本庆应大学预付,经营方式:张家窑林木管护有限公司将投资造林和森林的经营管理,并获得相应的减排量收益。碳汇购买方为庆应大学。收购CER:20年,0.1万吨/年,总计2.3万吨,购买价格:72万人民币。
广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项目,项目建议方:世界银行、广西林业厅。30年,4000公顷人工林,总投资2270万美元,其中建设期投资302万美元,运营管理器生产成本1968万美元。资金来源,113万来自地方商业银行长期贷款(企业通过林业资产抵押贷款),113万来自政府财政配套,470万来自当地农民和林场/公司筹措,1574万拟申请当地银行短期贷款(主要用于经营期的采收和木材运输流动资金)。经营管理:林农个体、小组、集体、林场/公司种植经营管理,约定收益比例。收购CER:30年,2.5万吨/年,总计75万吨,210万美元。销售CER:多方保密。
四川西北部退化土地的造林再造林项目,项目建议方:保护国际、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四川省林业厅。30年,2252公顷人工林,第一个计入期内,投资199万美元,其中89万来自当地银行贷款,70万地方政府配套,39万项目参与方自筹。经营方式:农户和社区提供土地,大渡河造林局投资造林、技术支持、项目申保和森林管理,并承担投资风险,返还70%的木材收入和30%的碳汇收入,并享有全部的非木质林产品收入。收购CER:30年,2.3万吨/年,总计69万吨,60万美元。
3、碳汇交易市场的建立
2008年8月5日上午,全国第一家,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随后,北京、天津也成立了交易所,09年6月,广州环境资源交易所成立,10年是交易所竞相成立的一年,先后有河北、湖北、辽宁、陕西、贵州、安徽、深圳等地成立了环境能源交易所,其中辽宁省就有两家,分别为位于大连和营口的环境能源交易所。
虽然成立这么多的交易市场,但真正有交易的却是寥寥无几,甚至是零交易。
4、碳汇交易的价格
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的规范下,经过近5年的发展,中国已经稳稳占据着全球最大的CDM项目供应国的地位,并且遥遥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注册项目占据了40%,碳汇减排量占据了60%以上,巨大的碳信用资源吸引了大量的买家不远万里到中国采购,早期以日本买家为主,目前则是欧洲买家占据多数。
虽然买家众多,但是价格的制定方却是买家。虽然大家一致认为,通过CDM项目,我们有可能获得一些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的经验,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在CDM机制中,似乎更多的还只是处于“老农民卖土豆”的状态:虽然是市场交易品的重要提供者,但自身的身份,却完全是“市场”的局外人,并没有真正进入到市场交易格局之中。在这样的状况下,要想积累具有实战意义的经验,显然是无从谈起的。
从现在的几个森林碳汇的交易价格来分析,基本价格都是在5美元/吨以内,而国际市场的交易价格基本都是在20美元/吨以上,这中间的利差极其巨大。
六、森林碳汇市场要素分析
1、需求方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和一定市场上按照某一价格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或劳务的数量。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碳汇交易案例来看,各种已出现或潜在的森林环境服务的买者包括私人“绿色”公司、投资企业、政府(尤其是“京都议定书”附件Ⅰ国家)、各种基金公司、世界银行等等,这些公司率先参与投资和进行森林碳汇服务交易主要处于以下原因:风险管理、提供学习实验机会、显示国家领导地位、产品结构调整、增加影响力、环境保护、增强竞争优势以及获取利润等。
2、供给方
森林碳汇服务的潜在提供者一般是非附件Ⅰ发展中国家,即东道国的森林资源的所有者和经营者,譬如,对我国来说,可以是个体农户、林场或其它拥有经营森林资源的个人、企业以及其它实体等。如果投资于森林碳汇的投资回报率高于其它投资回报率,则会有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投入到这个行业来,从而壮大这个行业。
3、交易中介
由于开发和实施林业CDM项目比普通的CDM项目复杂,不仅要遵照繁琐的程序要求,还要证明其环境上的额外性和计算实际的减排量。而我国的公司、企业和项目开发商目前都缺乏这些方面的能力和经验,从而前期涉足这块的都是国际上的经纪人或中介公司,而一二手交易间的巨额利润也基本上都是被这些中介所占有。
4、运行机制
《京都议定书》制定了三种灵活机制:即ET、JI、CDM,CDM为发达国家实现减排制定了两类项目,减排和碳汇项目。在2008-2012年的第一承诺期内,造林和再造林可以作为清洁发展机制的汇项目,因此《京都议定书》以及清洁发展机制为森林碳汇市场运行机制的基础。
5、市场客体
市场客体,是指在市场交换活动中市场主体之间交换的对象。森林碳汇市场上交易的对象是京都减排单位:核证减排量(CERs),一种为发展中国家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而设计的减排单位。由于林业碳汇服务项目存在非持久性,因此项目开发者必须为获得的净减排量选择使用临时CERs还是长期CERs。临时CERs(t CERs)是指颁发碳信用的那个承诺期结束前的碳信用;长期CERs(lCERs)是指项目信用期结束后的碳信用。两者均可在国际碳市场上交易和流通。
七、本溪市开展森林碳汇项目的必要性分析
1、实现本溪、辽宁、国家林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 按照本溪市林业发展规划,到2012年,全市林业要实现有林地面积达到960万亩,林木蓄积量要达到55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76%以上,林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全省林业要实现有林地面积达到8339万亩,林业蓄积量达到4.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因此,通过大量的碳汇植树造林再造林能实现上述目标,同时可以为本溪带来大量的林业发展资金,解决了林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2、提高本溪造林技术和先进的国际管理经验
本溪的营造林技术和林地管理水平在国内虽然处于领先位置,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尚有一定的差距,长期的营造林活动,没有重视人工林综合效益特别是在碳汇贡献上,大大削弱了森林的经济价值,但实施CDM林业碳汇项目,可以引进国外营造林技术和林业管理经验,将林地碳汇效益转化为直接的经济效益,将林地转化为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资源,提高社会营造林的积极性,逐步提高有林地覆盖率,保持林业建设的顺利发展。
3、应对气候继续变暖的要求
全球变暖是全世界人民的共识,不仅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存条件,还有可能对人类的物种延续都有可能发生影响。引起全球变暖的最关键因素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增加,而森林才是真正能吸收二氧化碳的关键主力。
八、本溪市森林碳汇项目市场竞争力分析
竞争力是指竞争主体把其所具有的竞争力资产(各种现实资源)转化为强于竞争对手的优势的能力,它分为四个层次: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这四个层次相互之间存在着一种逻辑关系,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
1、优势分析 1.1 生产能力
本溪市每年造林和再造林项目面积有几十万亩,这些树到现在基本都是正处于中龄组和幼龄组,而根据研究显示:正处于生长旺盛时期的中幼龄林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和速度,根据国际相关规定,这些所造森林所产生的碳信用可以以商品的形式卖出去,因此本溪市再碳汇的供应上有较大的优势。
而根据国家和辽宁省的林业发展规划,今后将有更多的新造林计划,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拥有着广阔的森林发展空间。
1.2 从事森林碳汇的实践经验
早在2000年的时候,康平县就已经开发了第一个碳汇林业项目,在综合考虑气候、社区及生物多样性等关键因素,碳汇项目的选址、研发、树种的选择、栽种、计量与评测、申报及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给全省的森林碳汇项目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辽宁省实施大规模的森林碳汇项目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1.3 造林资金和投资环境
本溪市每年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造林,尤其是今年11月23日在沈阳由陈政高省长亲自举行的辽宁省股权投资基金座谈暨重点项目推荐会,也给各种外商投资者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这也将引来大量的投资资金。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就能够得到CDM项目实施所需要的合作双方国家政府部门的认可和保证,包括国家CDM项目活动运行规则和程序的确定、项目的审核批准,以及邀请公约缔约方大会制定的独立经营实体对CDM项目进行合格性认定和减排量核实、证明等,从而可以保证CDM项目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及保障CDM项目的顺利实施。
2、劣势分析 2.1 缺乏主动性
开展森林碳汇项目需要公众和企业的参与,这样才能形成对碳汇的有效需求。目前国内的所有森林碳汇项目中,都有各个企业的影子,在北京、广州、上海、浙江等地均有公众参与购买碳汇,尤其是中国绿色碳基金,但在辽宁本溪,由于宣传不到位以及公众对碳汇的认识不够等原因,社会上还缺乏一种开展碳汇项目的主动性。
2.2 管理因素
土地质量、树龄、树种、气候条件和其它因素对树木生长每年所吸收的净碳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森林碳汇信用的生产由于具有周期长、主要依靠自然生长、地域广阔、难于管理等特点,因此它易于遭受各种自然风险,例如旱灾、病虫害等。根据国家的最新统计,辽宁省的各类病虫鼠害发生面积在全国排第七,在碳汇项目需求方中造成不好的影响,严重影响着辽宁森林碳汇项目的顺利进行,阻碍着辽宁森林碳汇的竞争力的提升。
2.3 环境和气候因素 由于辽宁本溪地处东北三省,气候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每年基本上有4-5个月时间树木处于无叶期,无法进行大量的吸收二氧化碳,在碳汇产出上也几乎为零,严重影响碳汇项目的产量,也阻碍了辽宁森林碳汇的竞争力的提升。
2.4 碳汇人才
这个问题在国内各个省分都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从整个CDM的流程可以看出,从项目的登记开始一直到CER的发放中间要经过好几个步骤,每一个步骤的完成,都需要这方面的熟练人才。辽宁虽然碳汇项目开始比较早,但是后面没有接着开始新的项目,而本溪更是一片白纸,经验的缺乏无法造就一大批的从业人员,而新员工的培训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这样即使后面马上上碳汇项目,也会在碳汇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上存在着缺口,阻碍着本溪森林碳汇项目的大规模进行。
3、机遇分析
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的时间来临,坎昆会议的顺利闭幕,2010年10月1日日本开始征收环境税,国际碳汇市场的逐渐扩大和升温,以及中国在能源消耗等的减排压力(根据国家规划,“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将下降17.3%,“十三五”期间将下降16.6%),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部门都重视森林碳汇项目的开展,都给本溪林业碳汇项目发展提供了机遇。
九、如何发展和提升本溪市森林碳汇项目市场
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将增加森林碳汇明确纳入林业发展目标,综合运用市场、法律和行政手段,促进森林培育、保护和可持续经营等活动,在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固碳能力的同时,实现森林的经济、社会、生态服务价值和促进当地发展。基本建成“荒山覆于森林中,通道行于林荫中,城市隐于公园中,村庄遮于浓荫中,厂矿置于绿色中”的绿色宜居新本溪,让人民群众生活在一个景色怡人、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城市之中,逐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制定碳汇林业发展总体思路
一是把发展碳汇林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放到与工业减排同样重要的位置,建立相应的目标任务与管理责任。二是制订发展碳汇林业的规划、政策和管理办法,积极组织试点和示范,大力发展碳汇林业。三是建立发展碳汇林业的投入机制,加大对碳汇林业的投入力度,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完善造林绿化扶持机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通过林地使用权流转,充分调动全社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积聚和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创造区域特色林业,加快碳汇林业发展步伐。加强碳汇林业的科技支撑
从提高森林碳汇能力和其它综合效益的角度,加大碳汇林业的科技投入。在提升碳汇林业科技水平、提高碳汇林业技术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国内外林业建设和管理的先进技术,加强碳汇林业的科技支撑。以“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为动力,以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为手段,在推动本溪市林产品精深加工、生物质材料、生物质能源等林业产业建设的同时,有效地加速造林绿化进程,拉动中幼龄林的抚育,提高森林资源利用效率和森林质量,促进碳汇林业发展。加强碳汇计量专业队伍建设,建立本溪市林业碳汇监测体系。成立碳资产管理公司
正如房地产市场需要开发商一样,碳信用在上市交易前也需要专业的机构来提供相关服务,包括项目开发、项目整合和咨询顾问等。碳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提供方法学开发、PDD编写、发改委申报、协助DOE审核、联合国答疑、项目后期监测、CERs签发过户、碳排放诊断等服务,特别是方法学开发有助于为本溪市激活更多碳资产,从而扩大项目源。从国内外的众多案例来分析,碳资产管理公司的最佳选择就是专门从事林业项目的金融企业。建立本溪绿色碳基金
企业由于其生产、服务或交易活动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因此企业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责任。而植树造林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吸收二氧化碳,因此,有必要为企业构建一个捐资造林获取二氧化碳、提前储存碳信用的平台,鼓励企业捐资造林增汇,志愿减排,实现企业二氧化碳零排放。尽快建立以造林为主、专门生产森林碳汇的本溪绿色碳基金,推动本溪市碳汇造林试点。为了在政策上鼓励企业捐资造林,积累碳汇,可将企业捐资造林所获得的碳汇,经专家计量、监测后登记在企业的账户上,由市政府有关部门定期发布在今后给企业设定减限排量时,允许参与碳基金的企业积累的碳汇额度抵减一部分排放量。5 降低交易成本
高交易成本导致用于项目的实施资金减少,同时也影响项目实施者的实际收益,降低了项目的净收益。可以通过扩大森林碳汇项目的规模、简化和标准化森林碳汇信用交易程序来降低交易成本。在林业碳汇交易成本中,固定的交易成本比如勘测、谈判、认证等这些基本不随项目的变化而自身变化明显,因此,扩大项目规模能够有效降低单位碳汇信用的交易成本。在碳汇项目过程中,监测和评估成本高达20%,因此,可以建立对本溪市碳汇信用交易进行标准化,从而可以使整体的交易成本大大下降,提高项目实际收益。熟悉森林碳汇项目的有关规则
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必须最终得到EB的确认,获取出其颁发的CERs,才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因此在项目准备之初,就必须严格CDM关于林业碳汇项目活动的相关规则。为确保项目获得真实的碳信用,并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项目的准备阶段格外重要,它所涉及的技术比较复杂,所耗费的时间也较多。否则一旦项目由于某些方面不符合规则,碳汇量无法得到EB的承认,那么,项目参与方前期的费用和努力就会白费。因此应该加大对林业碳汇知识了解,大力普及碳汇知识,熟悉有关森林碳汇项目的有关规则,熟悉相关的气候变化公约、京都议定书、碳汇造林的规定,规避风险,为碳汇项目的开始打好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避免盲目性,生产出符合森林碳汇项目要求的碳信用,满足投资者的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规范推进碳汇林业 由于涉及林业碳汇的相关知识和规则比较复杂,以及公众对生态的日益关注,政府应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和林业碳汇的宣传教育,提高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对气候变化、林业碳汇、碳补偿的了解,提高市民的造林固碳意识,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鼓励市民参与温室气体减排的志愿行动,使碳汇林业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大力开展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创新义务植树形式,推行“以资代劳、以劳代资、认养树木、领养林地、建设绿地”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公民植绿、护绿、爱绿、管绿的意识。加快本溪志愿碳汇交易市场的研究和培育,促进企业和有志之士投身于以积累碳汇为目的的造林和森林经营活动,使碳汇林业发展向着健康、有序、规范的方向发展。
人类共居一个地球,缓解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面对森林碳汇和全球变暖问题,全社会对森林、对木材、对林业都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
第四篇: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条件及潜力分析
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条件及潜力分析
一 合格碳汇项目条件
森林在其成长过程中吸收并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因此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之一。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以及我国正在建设的部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都允许开发碳汇项目,使之成为能够交易的经核证的碳减排额度。然而,合格的碳汇项目,必须全部满足以下条件。土地合格性要求
清洁发展机制(CDM)对造林再造林项目土地合格性的要求,限于在1990年1月1日以来的无林地上开展的人工造林活动,只有满足这样条件的林地,才有开发并最终获得可交易的碳减排额度的可能。由于我国能够满足CDM要求的林地越来越少,因此国内的方法学降低了这一要求,只需满足2005年2月16日以来无林地要求即可。
除了对林地时间上的要求,项目活动所涉及的每个地块上的植被状况还需满足一定的要求。额外性要求
所谓额外性,是指项目在财务、技术等方面存在障碍因而无法独立开展活动,必须通过碳汇项目的支持克服障碍才能使项目得以实施,这样项目产生的碳汇量才具备额外性。评价项目是否具有额外性,须根据方法学要求,按照一定的步骤和程序进行分析。适宜的方法学
开发碳汇项目必须根据相关部门备案的适宜的方法学进行。2013年11月4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关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方法学(第二批)备案的复函》,同意国家林业局报送的“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和“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作为第二批备案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方法学。此外,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方法学正在进行专家审核,预计会成为第三批备案的方法学之一,这三个方法学几乎可覆盖我国林业行业碳汇项目的需求。
二 碳汇项目开发程序
按照项目的开发模式,碳汇项目可分两大类:一是碳汇造林项目;二是森林经营项目。
根据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的通行做法以及国家发改委颁布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开发碳汇项目流程包括项目筛选和评估、设计与描述、审定、备案、实施与监测、核证、备案CCER。
三 碳汇造林项目潜力
一般来讲,林木生长速度快、造林成本相对较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潜在价值大、人均年收入较低的地区比较适合开展碳汇造林项目,能够较好的满足方法学对基准线情景和额外性的要求,并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同时从碳汇的购买方考虑,也比较容易接受。
因此,结合林木生长率、生物多样性、造林成本、人均年收入等4项评价指标,有关专家对全国范围内的适宜发展碳汇造林的地区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级别最高的为5级,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北、华中、东南地区,其中以云南省分布最为密集;4级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北地区,分布较为零散;3级区域分布较为广泛,在西北、东北、华北、华中、西南、华南等地区均有分布;2级区域分布最广,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1级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华中、西南部分地区。从5级到1级我国无林地项目总和逐渐升高,从5级78万亩提高到1级的1.7亿亩,全国1990年以来的无林地总数超过4亿亩。
从以上分析可见,我国林业碳汇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全力做好林业碳汇工作,不但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减轻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压力,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生态环境及濒临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因此可以说,林业碳汇项目是各种减排类型中最有价值、“性价比”最高的项目,现阶段我国开发林业碳汇的条件正趋于成熟,未来林业碳汇市场潜力巨大。一 合格碳汇项目条件
森林在其成长过程中吸收并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因此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之一。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以及我国正在建设的部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都允许开发碳汇项目,使之成为能够交易的经核证的碳减排额度。然而,合格的碳汇项目,必须全部满足以下条件。土地合格性要求
清洁发展机制(CDM)对造林再造林项目土地合格性的要求,限于在1990年1月1日以来的无林地上开展的人工造林活动,只有满足这样条件的林地,才有开发并最终获得可交易的碳减排额度的可能。由于我国能够满足CDM要求的林地越来越少,因此国内的方法学降低了这一要求,只需满足2005年2月16日以来无林地要求即可。
除了对林地时间上的要求,项目活动所涉及的每个地块上的植被状况还需满足一定的要求。额外性要求
所谓额外性,是指项目在财务、技术等方面存在障碍因而无法独立开展活动,必须通过碳汇项目的支持克服障碍才能使项目得以实施,这样项目产生的碳汇量才具备额外性。评价项目是否具有额外性,须根据方法学要求,按照一定的步骤和程序进行分析。
适宜的方法学
开发碳汇项目必须根据相关部门备案的适宜的方法学进行。2013年11月4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关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方法学(第二批)备案的复函》,同意国家林业局报送的“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和“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作为第二批备案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方法学。此外,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方法学正在进行专家审核,预计会成为第三批备案的方法学之一,这三个方法学几乎可覆盖我国林业行业碳汇项目的需求。
二 碳汇项目开发程序
按照项目的开发模式,碳汇项目可分两大类:一是碳汇造林项目;二是森林经营项目。
根据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的通行做法以及国家发改委颁布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开发碳汇项目流程包括项目筛选和评估、设计与描述、审定、备案、实施与监测、核证、备案CCER。
三 碳汇造林项目潜力
一般来讲,林木生长速度快、造林成本相对较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潜在价值大、人均年收入较低的地区比较适合开展碳汇造林项目,能够较好的满足方法学对基准线情景和额外性的要求,并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同时从碳汇的购买方考虑,也比较容易接受。
因此,结合林木生长率、生物多样性、造林成本、人均年收入等4项评价指标,有关专家对全国范围内的适宜发展碳汇造林的地区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级别最高的为5级,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北、华中、东南地区,其中以云南省分布最为密集;4级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北地区,分布较为零散;3级区域分布较为广泛,在西北、东北、华北、华中、西南、华南等地区均有分布;2级区域分布最广,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1级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华中、西南部分地区。从5级到1级我国无林地项目总和逐渐升高,从5级78万亩提高到1级的1.7亿亩,全国1990年以来的无林地总数超过4亿亩。
从以上分析可见,我国林业碳汇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全力做好林业碳汇工作,不但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减轻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压力,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生态环境及濒临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因此可以说,林业碳汇项目是各种减排类型中最有价值、“性价比”最高的项目,现阶段我国开发林业碳汇的条件正趋于成熟,未来林业碳汇市场潜力巨大。
第五篇:碳汇行业分析与展望
碳汇行业分析与展望
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京都议定书》于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UNFCCC缔约方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达成。它包含除了UNFCCC之外法律上所需承担的义务。议定书附件B中包括的各国(多数国家属于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及经济转轨国家)同意减少人为6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的排放量,在2008-2012年的第一承诺期内排放量至少比1990年水平低5%。
一、碳汇介绍
碳汇(Carbon Sink)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
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
有关资料表明,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3,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到了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温室效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森林的碳汇作用。二氧化碳是林木生长的重要营养物质。它把吸收的二氧化碳在光能作用下转变为糖、氧气和有机物,为生物界提供枝叶、茎根、果实、种子,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来源。这一转化过程,就形成了森林的固碳效果。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贮存库和缓冲器。反之,森林一旦遭到破坏,则变成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源。
碳源(Carbon Source)是指产生二氧化碳之源。它既来自自然界,也来自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碳源与碳汇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即碳源是指自然界中向大气释放碳的母体,碳汇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减少碳源一般通过二氧化碳减排来实现,增加碳汇则主要采用固碳技术。
二、发展目标
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1997年12月由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京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在全球正式生效。由此形成了国际“炭排放权交易制度”(简称“碳汇”)。旨在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是一部限制世界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国际法案。它规定,所有发达国家在2008年到2012年间必须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比1990年削减5.2%。同时规定,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可自愿制定削减排放量目标。在此后一系列气候公约国际谈判中,国际社会对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汇聚作用越来越重视。《波恩政治协议》、《马拉喀什协定》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鼓励各国通过绿化、造林来抵消一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原则同意将造林、再造林作为第一承诺期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意味着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抵消其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2003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九次缔约方大会,国际社会已就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碳汇项目达成了一致意见,制定了新的运作规则,为正式启动实施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创造了有利条件。
2.1 森林碳汇
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当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林业碳汇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承认森林碳汇对减缓气候变暖的贡献,并要求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植被恢复及保护,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开展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将项目产生的碳汇额度用于抵消其国内的减排指标。
所谓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简单说就是捐资造林,让自己出资培育的森林消除自己因工作、生活而排放的二氧化碳。
2.2 草地碳汇
国内仍没有学者对草地碳汇进行界定,因为大多学者认为草地的固碳具有非持久性,很容易泄漏。尽管草地固碳容易泄露,但是随着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草地土壤的固碳量在增加,因此从增量角度看草地还是起到了固碳的作用。
2.3 耕地碳汇
耕地固碳仅涉及农作物秸秆还田固碳部分,原因在于耕地生产的粮食每年都被消耗了,其中固定的二氧化碳又被排放到大气中,秸秆的一部分在农村被燃烧了,只有作为农业有机肥的部分将二氧化碳固定到了耕地的土壤中。
2.4 海洋碳汇
是将海洋作为一个特定载体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并将其固化的过程和机制.地球上超过一半的生物碳和绿色碳是由海洋生物(浮游生物、细菌、海草、盐沼植物和红树林)捕获的,单位海域中生物固碳量是森林的10倍, 是草原的290倍。
海洋碳汇英文名:Ocean Carbon Sink。
三、碳汇交易
碳汇造林是指在确定了基线的土地上,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对造林及其林木(分)生长过程实施碳汇计量和监测而开展的有特殊要求的造林活动。与普通的造林相比,碳汇造林突出森林的碳汇功能,具有碳汇计量与监测等特殊技术要求,强调森林的多重效益。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其评估报告中指出,林业具有多种效益,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双重功能,是未来30年到50年增加碳汇、减少排放成本较低且经济可行的重要措施。据相关资料表明,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大约可以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我国政府曾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庄严承诺: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相比传统林业,碳汇林业具备“交易”的潜质,蕴藏着巨大商机。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相对工业,碳汇成本较低,有“绿色黄金”之称。据预测,2020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额将达3000亿美元。
业内专家、学者对林业碳汇前景表示看好。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国已确定7个碳汇试点。去年底,国家林业局在浙江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正式启动林业碳汇交易试点,阿里巴巴集团以18万元购买了1万吨林业碳汇指标,成为国内购买林业碳汇的第一笔交易。
企业和个人捐资碳汇,可以积累碳信用指标,未来国内碳交易市场成熟后,不仅能够抵减一定量的碳排放,而且还有望进入碳市场进行交易,获得“博彩”的机会。特别是对于企业,是一种长远投资,是为企业储存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碳汇“交易”对于创新林业发展机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的新机制也十分有利。集体林改后,农民获得了林地和林木所有权,虽然短期内难以从中获得经济收益,但如果能使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化,就可以弥补森林经营周期长、短期没有经济收益的问题。同时,企业通过捐资碳汇帮助农民造林或者搞好森林经营,将来树的延伸产品价值就可以归农民所有,企业可以从中积累碳信用指标,为企业未来发展储存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四、碳汇经济
4.1 碳汇经济的概念
一般来说,碳汇是指生物或土壤等从大气中吸收或固定CO 2 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碳源则是指生物体或人为活动向大气中释放CO 2 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所谓碳汇经济,是指由碳源碳汇相互关系及其变化所形成的对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影响的经济,即碳资源的节约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提高。通俗地说,碳汇经济就是一种低碳排放经济,或者就称为低碳经济。
4.2 碳汇经济的发展趋势
碳汇市场可能会扩大。主要因为伴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整个国际市场的碳汇价格呈现上涨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有助于碳汇项目的开展。
4.2.1 林业碳汇
我国政治、经济环境稳定,森林资源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模式有利于森林碳汇项目的开展,在亚洲地区开展此项目更具有竞争力。
通过森林碳汇项目,实现碳交易,并实现生态效益的部分补偿,进而促进森林碳汇经济和林业经济的发展,这也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进行森林碳汇的有关理论研究,完善与之配套的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规。(开展森林碳汇的研究,并促进向碳汇经济的转变,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重要途径)。
4.2.2 农业碳汇
农业既是全球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又是一个巨大的碳汇系统。我国耕地面积18.26亿亩,居世界第四位,据保守估算,我国农业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0亿吨,这还不包括免耕、机灌、农村沼气和秸秆等专门的农村减排项目的贡献。假如按照9.5美元/吨的CDM价格计算,我国农业减排量总价值大约190亿美元,农业碳汇直接效益十分可观。
发展农业碳汇可为我国农业发展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也为缓解我国愈来愈严峻的排放压力开辟了新的思路,并推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4.2.3 海洋碳汇
我国渔业具有高生产效率、高生态效率的特点,海洋碳汇在生物碳汇扩增战略中具有显著地位。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很大的产业潜力。发展海洋碳汇是一项一举多赢的事业,不仅为百姓提供更多的优质蛋白,保障食物安全,同时,对减排二氧化碳和缓解水域富营养化有重要贡献,并有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2.4 草原碳汇
我国草原面积60亿亩,位居世界第二,目前我国草原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年均吸收二氧化碳约21.7亿吨,年均碳汇约1300万吨,草原碳汇功能明显,是一个巨大的“固碳库”。
发展草原碳汇,即改善了牧区草原生态环境,又为草原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4.3 碳汇经济产业分析
4.3.1 林业碳汇
林业碳汇经济开发主要表现为造林和再造林。开发碳汇林业经济同时要避免以提供低价值初级产品为主的经营模式,转向深度挖掘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提高林业产品的附加值,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林业产品。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就是林业的一个很有潜力的新产业链的一部分。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是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采集林下枯落物和木材加工剩余物支撑生物质能源产业。合理设计,发展混交林、加强林下养殖,林业管理,甚至发展生态旅游,都是挖掘森林附加经济值的良好途径。这样就能形成一个类似于如下的完整产业链:“集苗圃培育→植树造林→木材加工→家具、地板→生物质能源→化工等。
4.3.2 农业碳汇
发展农业碳汇产业主要通过“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弃物再利用”这种循环机制进行。通过循环农业,减少对高碳生产资料的投入和废弃物的排放。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药、节肥,加强牲畜粪便、作物秸秆等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和废弃物的排放,实现农业生产的低资源消耗、低废弃物排放、高物质能量利用。改变传统耕方式,通过合理耕作、部分实行减免耕的方式减少对土地有机碳稳定性的破坏,防止土壤侵蚀,减少土壤有机质的流失,减缓土壤有机碳分解,增加农业碳汇。4.3.3 海洋碳汇
海洋碳汇产业主要表现为生态养殖,一是发展经济藻类养殖,建立人工藻礁增殖区,修复藻床及生物环境,有效地利用海水资源,适当开辟大型经济藻类的养殖区域;二是发展以贝藻养殖为主的碳汇渔业,建设贝藻养殖、增殖区,推广贝藻复合、多营养层级的生态增养殖技术和模式,呈现多营养及养殖种类并存的形式,实现碳的汇集、存储和固定的系列化;三是把不同营养级的种类组合到一起实现低碳养殖,开发海洋循环经济的新模式;四是增加投放可促进固碳作用的人工鱼礁数量和相应的渔业资源增值放流数量,选择适宜增值品种,充分利用现有种苗繁殖场、驯养场,通过低播增值、人工增值放流等手段全力推进海洋牧场的建设。通过生态养殖,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实现海洋清洁生产。
4.3.4 草原碳汇
草原碳汇产业主要表现为草地管理。一是在草原牧区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等草原保护制度,控制草原载畜量,遏止草原退化;二是在草原生产过程中通过合理放牧、灌溉、施肥和品种改良等措施合理管理好草地;三是推动荒漠化土地的种树种草;四是通过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加强人工饲草地和灌溉草场的建设,不断增加草原碳汇。
4.3.5 对比分析
我国森林植被总碳量达78亿吨,年价值产量达到10万亿元,林业碳汇已建成了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交易市场渐成气候。草原年碳汇量超过1亿吨,折合二氧化碳近4亿吨,按每吨5美元计算,草原年碳汇额度为20亿美元。农业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0亿吨,按照每吨9.5美元计算,农业年碳汇额度大约190亿美元。渔业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440万吨,按林业使用碳的算法计量,相当于年造林50多万公顷,价值40亿元。
林业碳汇走在了其它碳汇行业的前端,但随着农业、渔业、草原在碳汇行业的快速发展,碳汇市场将遇来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4.4 碳汇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4.4.1 林业碳汇
森林碳汇评价的计量方法不统一,尤其在碳汇计量的具体项目上还未达成共识。如对森林碳汇实物量评价的方法主要有生物量法、蓄积量法、生物量清单法、涡旋相关法、涡度协方差法,对价值量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成本效益分析法、造林成本法、碳税率法、碳税法和造林成本法均值法等,但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为世界各国所公认,也没有被我国所公认。另外,在计量的项目上,是否把农业土壤、森林管理等活动抵消减排承诺量作某种限制等也没有达成共识。当然,这需要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协调,但计量的具体目、方法的不统一和不严格,会过高估计森林碳汇的潜力,对我国在气候谈判中是十分不利的。
对森林碳汇的有关问题研究不够,家底不清。我国在对森林碳汇的研究,如森林碳循环、碳汇、碳汇潜力等问题研究上投入不够,对家底还不十分清楚。尤其对森林碳汇的时空变化、碳循环的调控等研究不够,使我国在环境谈判中缺少技术支撑。因此,加强对森林碳汇等有关问题的研究,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管理及碳汇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十分迫切。
缺少从国家生态安全的高度考虑森林碳汇评价、市场化和碳汇经济的发展。碳汇市场化到碳汇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我国目前还处在森林碳汇项目的试点实施阶段,距真正的森林碳汇市场化和碳汇经济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们应该全面认识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背景,认真研究气候变化及有关公约对林业可能产生的影响,从战略高度把握气候变化给林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尤其从国家生态安全角度考虑未来气候变化对林业的影响,即从生态安全角度考虑森林布局、树种分布等,这样才能在森林碳汇研究、碳汇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动地位。
缺乏对森林碳汇项目及碳交易政策的研究。《京都议定书》签订后,通过CDM机制发达国家可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与减排事业有关的资金或技术转让,这为实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目前我国还缺乏对碳汇项目及碳汇交易政策的相关研究,无法从政策上保证碳汇交易和市场化的顺利发展。因此,我国要重视森林碳汇项目及碳汇交易的政策研究,在《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进程的大背景下,重视碳汇政策,尤其要重视森林碳汇产权化的相关政策研究,使森林碳汇市场有形化,为森林碳汇交易、市场化和碳汇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4.4.2 农业碳汇
农业碳汇没有国际或国内统一的碳汇标准,国际上存在的农业碳汇交易都是在当地政府立法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我国需要利用市场化配臵资源的手段,积极寻求发展低碳农业的经济途径,分析现有农业碳汇的经济属性,研究建立以农户、企业、农村专合组织为主体的碳汇交易机制。结合国内外碳交易政策和认证减排量的交易规则,分析农业可认证减排量的计算方法,建立农业可认证减排量的计算模型。
4.4.3 海洋碳汇
目前海洋碳汇标准在国际上还处于空白,未形成海洋碳汇交易规则,海洋碳汇研究不深入,科研投入力度不够。因此,我国需要深入研发海洋碳汇,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海洋碳汇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去研发相应的技术与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操作规程;率先建立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包括海洋碳汇标准的总体框架以及各个专业方向的要求和水准,形成海洋碳汇交易规则;主导国际海洋碳汇发展走向,把握海洋碳汇话语权和主动权。
4.4.4 草原碳汇
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草原碳汇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标准和体系,草原的碳汇功能大多停留在定性的判断和初步的估算上面,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草原碳汇功能的开发。因此,我国需要充分提高对草原碳汇功能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快草原碳汇功能的研究步伐,积极开展草原碳汇贸易的研究,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
五、国内法规
5.1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
5.1.1 总则
第一条 根据我国批准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和核准的《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的规定以及缔约方会议的有关决定,中国政府为促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的有效开展,维护中国的权益,保证项目活动的有序进行,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根据《议定书》的规定,清洁发展机制是发达国家缔约方为实现其部分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与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进行项目合作的机制,其目的是协助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公约》最终目标的实现,并协助发达国家缔约方实现其量化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清洁发展机制的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通过与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合作,获得由项目产生的“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第三条 在中国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须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
第四条 在中国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重点领域是以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回收利用甲烷和煤层气为主。
第五条 根据缔约方大会的有关决定,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实施应保证透明、高效和可追究的责任。5.1.2 许可条件
第六条 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应符合中国的法律法规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
第七条 实施清洁发展机制合作项目必须符合《公约》、《议定书》和有关缔约方会议的决定。
第八条 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不能使中国承担《公约》和《议定书》规定之外的任何新的义务。
第九条 发达国家缔约方用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资金,应额外于现有的官方发展援助资金和其在《公约》下承担的资金义务。
第十条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应促进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让。第十一条 中国境内的中资、中资控股企业可以对外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第十二条 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企业必须提交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设计文件、企业资质状况证明文件及工程项目概况和筹资情况相关说明。
5.1.3 管理和实施机构
第十三条 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下设立国家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审核理事会(以下简称项目审核理事会),其下设一个国家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管理机构。
第十四条 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为清洁发展机制重大政策的审议和协调机构。
第十五条 项目审核理事会联合组长单位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副组长单位为外交部,成员单位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气象局、财政部和农业部。
第十六条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中国政府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的主管机构。
第十七条 项目实施机构是指在中国境内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中资和中资控股企业。
5.1.4 实施程序
第十八条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申请及审批程序。
第十九条 具体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条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实施、监督和核查程序
5.1.5 其它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中的发达国家缔约方是指《公约》附件一中所列的国家。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中的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是指《议定书》下为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而专门设臵的管理机构。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中的经营实体是由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指定的审议核查机构。
第二十四条 鉴于温室气体减排量资源归中国政府所有,而由具体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归开发企业所有,因此,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因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所获得的收益归中国政府和实施项目的企业所有。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科学技术部、外交部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5年10月12日起施行。本办法实施之日起,2004年6月30日起实施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暂行办法》即行废止。
六、碳汇基金简介
6.1 简介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www.xiexiebang.com),经国务院批准,于2010年7月19日在民政部注册成立,业务主管单位是国家林业局。本基金会是中国第一家以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6.2 宗旨
致力于推进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植树造林、森林经营、减少毁林和其他相关的增汇减排活动,普及有关知识,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和能力,支持和完善中国森林生态补偿机制。
6.3 理念
绿色基金 植树造林 增汇减排 全球同行
6.4 倡议
参与碳补偿
消除碳足迹
保护野生动植物
6.5 承诺
高效的捐款利用
专业的项目执行
完善的监督管理 6.6 主要工作
开展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公益活动 以增汇减排为目的的造林、森林经营和森林保护 促进林地、湿地及生物多样性等保护 促进项目区农民就业和增收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倡导低碳生产和生活
支持增汇减排的科学技术研究和教育培训
制定碳汇生产、计量、监测、核证、生态效益补偿等标准 加强碳汇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七、碳汇行业展望
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各国发展经济必须考虑的问题,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通过节能减排,二是固碳增汇。节能减排已被大众广泛认知,固碳增汇的关注度也在逐渐被大众所认知,而具体到我国而言,固碳增汇主要通过发展林业、农业、海洋、草原四类碳汇资源实现。
林业碳汇已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形成共识,已是目前碳汇行业是发展比较好的项目,但随着碳汇项目的进一步开发,其它可固碳增汇的资源将很快被人们所熟悉,海洋、草原、农业以其巨大的碳汇潜力,正在着手研究,准备开辟新的碳汇市场。
根据《京都公约议定书》,2020年后全球全面进入强制性减排市场,我国已承诺2020年后进入到有法律约束力的碳减排市场里去。随着林业碳汇越来越成熟,我国碳汇项目的重点将移向海洋碳汇、农业碳汇、草原碳汇,同时在低碳经济升温的背景下,海洋碳汇、农业碳汇、草原碳汇功能将日益凸显。
碳汇交易作为新兴的金融市场,近年来全球碳交易发展迅猛,平均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2005年,国际碳交易市场成交总额为100亿美元,2008年全球共有近50亿吨CO2减排量成交,市场规模达到1260亿美元。据预计,到2012年全球碳交易规模达到1500亿美元,超过石油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汤森路透旗下碳点的分析师报告称,今年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更是有望增长三分之二,达到640亿欧元。
碳汇交易市场成交价格稳步攀升,市场主体价格预期逐步显现。从国内来看,上海碳排放交易市场自今年2月份以来,日均成交量超过5000吨,3月3日更是创下了2.73万吨的单日最高成高量。汤森路透旗下碳点的分析师表示:我国七个刚刚成立的地区碳交易所今年的总成交量可能超过2,400万吨,到2015年可能大增近九倍达2.27亿吨左右。我国碳汇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碳汇交易已成为我国理财品种的新亮点,有望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目前,国际上、国内所说的碳汇交易仅仅停留在林业碳汇层面上,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是依托CDM项目产生的交易。我国已经成为最大的CDM供应方,是全球CDM项目认证数量最多的国家。截至2009年末,全球累计签发CO2当量3.58亿吨,其中我国的签发量占比为47.78%,几乎占了全球的一半。到2010年3月初,共有752个CDM项目成功注册并获得了联合国执行理事会核查认证的减排量证书(CER),占全球获认证项目总数的36.3%。从需求方看,欧洲买家占据了绝大部分的CDM市场份额。目前,我国CDM项目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的一些省份。据国际能源署预测,中国CO2交易量以每年近1亿吨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潜在交易量将近8亿吨,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作为未来新兴的碳汇交易项目,海洋、农业、草原碳汇目前在国际还未有统一的标准,我国以拥有其丰富的资源,正在积极研究其标准、交易规范、计量及监测方法。未来,碳汇交易的种类将增多,随着人们对减排固碳的需求增加,海洋、农业、草原碳汇也将进入交易市场。
八、碳汇行业发展建议
目前,碳汇经济已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从成期发展来看,仍面临许多的问题:对碳汇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制高点认识不足,未能在全社会真正培育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的理念;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发展碳汇经济的严重阻碍。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能源效率低和技术相对落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碳排放往往高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目前,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完全摆脱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政府超前规划入手,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开征环境税,构建发展碳汇行业的长效机制;出台有关政策引导和鼓励碳汇经济的发展,建立有利于发展碳汇的保障体系与激励机制;设立“碳基金”,推进碳排放权交易;鼓励各类资本下乡,共同推动碳汇经济发展。
提升信息化技术对碳汇经济发展的支撑,推动信息化与碳汇经济的融合,提高碳汇经济价值。一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碳汇研究分析与估算模型,提高碳汇研究水平。二是运行信息化手段,提高碳汇监测手段,解决碳汇资源计量感知。三是将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技术及思想进行有机融合,提高碳汇资源产业化开发过程中的知识管理水平,实现管控一体化。四是将信息化与碳汇市场发展融合,建立市场仿真、服务信息化系统,提高碳汇市场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