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合理轮作倒茬与耕地用养结合

时间:2019-05-14 07:0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合理轮作倒茬与耕地用养结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合理轮作倒茬与耕地用养结合》。

第一篇:浅论合理轮作倒茬与耕地用养结合

轮作(crop rotation)指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如一年一熟的大豆→小麦→玉米三年轮作,这是在年间进行的单一作物的轮作;在一年多熟条件下既有年间的轮作,也有年内的换茬,如南方的绿肥—水稻—水稻→油菜—水稻→小麦—水稻—水稻轮作,这种轮作有不同的复种方式组成,因此,也称为复种轮作。轮作的命名决定于该轮作中的主要作物构成,被命名的作物群应占轮作区的1/3以上。常见的有禾谷类轮作、禾豆轮作、粮食和经济作物轮作,水旱轮作、草田轮作等。

作用

作用 合理的轮作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防治病、虫、草害

作物的许多病害如烟草的黑胫病、蚕豆根腐病、甜菜褐斑病、西瓜蔓割病等都通过土壤侵染。如将感病的寄主作物与非寄主作物实行轮作,便可消灭或减少这种病菌在土壤中的数量,减轻病害。对为害作物根部的线虫,轮种不感虫的作物后,可使其在土壤中的虫卵减少,减轻危害。

合理的轮作也是综合防除杂草的重要途径,因不同作物栽培过程中所运用的不同农业措施,对田间杂草有不同的抑制和防除作用。如密植的谷类作物,封垄后对一些杂草有抑制作用;玉米、棉花等中耕作物,中耕时有灭草作用。一些伴生或寄生性杂草如小麦田间的燕麦草、豆科作物田间的菟丝子,轮作后由于失去了伴生作物或寄主,能被消灭或抑制为害。水旱轮作可在旱种的情况下抑制,并在淹水情况下使一些旱生型杂草丧失发芽能力。

均衡利用土壤养分

各种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各种养分的数量和比例各不相同。如禾谷类作物对氮和硅的吸收量较多,而对钙的吸收量较少;豆科作物吸收大量的钙,而吸收硅的数量极少。因此两类作物轮换种植,可保证土壤养分的均衡利用,避免其片面消耗。调节土壤肥力

谷类作物和多年生牧草有庞大根群,可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绿肥作物和油料作物,可直接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源。

另外,轮种根系伸长深度不同的作物,深根作物可以利用由浅根作物溶脱而向下层移动的养分,并把深层土壤的养分吸收转移上来,残留在根系密集的耕作层。同时轮作可借根瘤菌的固氮作用,补充土壤氮素,如花生和大豆每亩可固氮6~8千克,多年生豆科牧草固氮的数量更多。

水旱轮作还可改变土壤的生态环境,增加水田土壤的非毛管孔隙,提高氧化还原电位,有利土壤通气和有机质分解,消除土壤中的有毒物质,防止土壤次生潜育化过程,并可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殖。

分类

轮作因采用方式的不同,分为定区轮作与非定区轮作(即换茬轮作)。

定区轮作:通常规定轮作田区的数目与轮作周期的年数相等,有较严格的作物轮作顺序,定时循环,同时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田地)的轮换。

非定区轮作:在中国多采用不定区的或换茬式轮作,即轮作中的作物组成、比例、轮换顺序、轮作周期年数、轮作田区数和面积大小均有一定的灵活性。

轮作的命名决定于该轮作中的主要作物构成,一般被命名的作物群应占轮作田区1/3 以上。

常见的轮作有:禾谷类轮作、禾豆轮作、粮食和经济作物轮作、水旱轮作、草田(或田草)轮作等。

试点方案

农业部等十部委联合出台《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方案》提出,在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等地推广轮作500万亩(其中,内蒙古自治区100万亩、辽宁省50万亩、吉林省100万亩、黑龙江省250万亩)。[1]

轮作技术路径:推广“一主四辅”种植模式。“一主”:实行玉米与大豆轮作,发挥大豆根瘤固氮养地作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优质食用大豆供给。“四辅”:实行玉米与马铃薯等薯类轮作,改变重迎茬,减轻土传病虫害,改善土壤物理和养分结构;实行籽粒玉米与青贮玉米、苜蓿、草木樨、黑麦草、饲用油菜等饲草作物轮作,以养带种、以种促养,满足草食畜牧业发展需要;实行玉米与谷子、高粱、燕麦、红小豆等耐旱耐瘠薄的杂粮杂豆轮作,减少灌溉用水,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实行玉米与花生、向日葵、油用牡丹等油料作物轮作,增加食用植物油供给。[2]

浅论合理轮作倒茬与耕地用养结合

摘要:玉树小块农业区的气候条件能满足青稞、春小麦、马铃薯、油菜等农作物的生长,但当地农民长期以来只重视青稞,现有的耕地每年种一半歇一半,长期采用“青稞—歇地—青稞”这种休闲耕作制度,耕地没有充分利用。本文通过试验,分析了合理轮作倒茬的好处,并提出了耕地用养结合的意见和建议。

1、玉树州农业区的轮作现状

玉树州的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扎曲河、吉曲河、通天河及其支流两岸的河 谷地带。海拔在 3600 ~ 4000m,年日照时数 2231~2783h,太阳辐射量 136~ 187.2kcal/cm,通常年份的无霜期 85~90d 左右。这样的气候条件能满足青稞、春小麦、油菜、洋芋等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但当地农民长期以来只重视青稞和习惯于轮歇。除囊谦县小块农业区少量青稞与芫根倒2茬;玉树县小块农业区少量青稞与油菜倒茬外,其他地区的耕地都是每年种一半,歇一半。全州现有耕地 17667 hm,每年播种面积只有 12200 hm,有近6667 hm 耕地休闲。长期采用“青稞—歇地—青稞”这种休闲耕作制度,致使土壤肥力逐年下降,青稞产量低而不稳。消极的靠轮歇提高土壤肥力,耕地不能充分利用,土壤肥力也难以恢复和提高,制约着玉树州农业发展。

2、轮作是提高青稞产量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

轮作是在同一耕地上,在一定的年限内将不同种类的作物按一定的顺序循环种植的方式。合理轮作倒茬是内地和本省东部农业区广泛采用的传统有效的耕作方式。为适应 “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 ” 的需要,笔者针对东三县农业生产的现状,通过试验和调查研究,初步总结出以下有利于青稞增产的合理轮作倒茬方式,供改革东三县农业区耕作制度参考。从表 1 可以看出,在同样的栽培条件(地块、品种、播期、下种量、肥料、管理均相同)下,豌豆茬作比 “青菜茬、洋芋茬、芫根茬种植青稞比歇地种植青稞生长发育良好且产量高。增产效果高低顺序依次是豌豆﹥洋芋﹥油菜﹥芫根﹥歇地。实行青稞与其他农作物轮作倒茬,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时也提高了青稞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从表 2 看出,“青稞—豌豆—青稞” 稞—歇地—青稞 ”轮歇产量高,整个轮作周期,不仅青稞高出 972kg,而且每公顷多收入豌豆 2571kg,还有豌豆茎秆(冬春季节为牛、羊补饲的优质饲草)平均每公顷约 15000kg。从表 3 看出,“青

222稞—洋芋—青稞”比“青稞—歇地—青稞”轮作方式好,整个轮作周期不仅青稞产量平均每公顷高出 247.5kg,而且每公顷多收入洋芋 25890kg。3合理轮作倒茬增产的原因分析

3.1 合理地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

各种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种类不同,在同一块地上循环轮作不同作物,能较均衡地利用土壤中各种营养物质。如青稞、春小麦对氮素需要量较多,而洋芋需钾肥较多,相对需氮较少;豌豆、油菜需磷和钙较多而吸收钾较少,同时豌豆的根部还有大量的根瘤菌,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素,增加土壤的含氮量。

不同作物利用土壤中难溶性营养物质的能力也不同,更换作物种类可以提高这些物质的有效性。如小麦、青稞对难溶性磷酸盐吸收能力较好,而油菜能够靠自己根系分泌的有机酸溶解难溶性磷供其吸收利用,因此实行不同作物轮作能有效地利用土壤中的各种养分,充分发挥土壤肥力。不同作物对土壤水分的要求和利用能力也不一样。如青稞根系深,能吸收土壤深层中的水分,而洋芋、豌豆的根系较浅,能吸收土壤表层的水分。合理轮作特别是在无灌溉条件的旱地上,可以均衡地利用土壤水分,利于增产。

3.2 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合理轮作倒茬能通过用地起到养地作用,在我州现存的条件下,实行青稞与洋芋、豌豆、油菜等作物轮作,是恢复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的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不同作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和对土壤中有机质、养分的积累能力,以及遗留于土壤中的根系量 各不相同。如青稞消耗土壤中大量氮素,而豌豆有根瘤菌的固氮作用,能大大丰富土壤中的氮素。据有关资料表明,种过豌豆的地每年每公顷可积累 78kg 纯氮素,相当于 360~420kg 磷酸二铵或 2500kg 农家肥含氮量。还有相当数量的落叶及根茎,使土壤有机质增加,这可改善土壤结构和性状,使粘土疏松,沙土团聚,增强土壤蓄水保水能力。

3.3 有利于防除杂草

许多作物在田间生长时,都伴生杂草,如青稞地里的野燕麦、小蓟(刺儿菜),洋芋地里的灰条草,油菜地里的野油菜等。实行轮作,利用各种作物不同的栽培条件特点,能有效地消除或抑制这些杂草。

不同作物常发生不同的病虫害,如青稞的条纹病,洋芋环腐病,油菜地的蚜虫,各种病菌和虫害都有一定的寄主和寿命,连作使这些病菌和虫害不断发生,造成严重的病虫害,实行轮作,可以改变病虫害的发生环境,从而减少危害。适于推广的轮作倒茬方式

近几年来囊谦县、玉树县及称多县部分农业区主要推广以下三种轮作方式:(1)青稞 —油菜 —青稞;(2)青稞—豌豆—青稞;(3)青稞—洋芋或芫根—青稞。从试验结果来看,这三种轮作方式,做到了用地与养地结合,增产显著。为推广应用以上轮作方,尽快改变我州农业区作物单一状态,需积极引进和动员群众大力种植适应我州东三县小块农业区生

第二篇:我国“医养结合”的现状与未来

“医养结合”的现状与未来

“医养结合”是近几年逐渐兴起于各地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由于其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养老服务新方向,也成为政府决策部门及学者们共同热议的焦点问题。

一、“医养结合”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资源,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

从养老方式的国际发展潮流来看,中国“医养结合”养老方式的兴起直接来自于近年来国际社会所倡导的“持续照顾”养老服务理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社会开始提倡以“持续照顾”理念为主的养老服务思想,即尽可能使老年人在熟悉的居住环境中得到持续的养老服务照料,而尽量减少由于护理程度变化带来的不断更换养老场所的次数。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日本、英国、瑞典等国先后根据本国实际建立起来了各自的长期照护系统。受国际社会倡导的“持续照顾”理念影响,“老有所养”不再只是提供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传统养老模式,而应该增加包括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娱乐文化以及临终关怀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医养结合”在我国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也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而产生的。

准确理解“医养结合”的概念,需要比较其与传统养老模式的区别与联系。在服务内容上,传统养老模式仅为老年人提供老年生活保障,“医养结合”则在提供传统养老模式所包含的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借助于现代医疗技术为老年人提供老年疾病、康复所需要的专业化医疗服务,实现了传统养老服务与现代医疗服务相结合。在养老服务供给方式上,“医养结合”模式不同于传统养老模式具有明确的责任主体,比如居家养老的责任主体是家庭,机构养老的责任主体是公办或民办的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责任归属主体是多元的。在实践中,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可以是设有老年病科的医疗机构,或者是医疗机构分设、下属的养老服务单位,也可以是与医疗机构开展合作的养老院、福利院等机构,还可以是针对老年人群开展上门医疗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多元化的责任主体使“医养结合”模式超越了传统养老模式的辖定范畴,其作为一种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可以和任何养老模式相结合,在任何养老模式中以不同的形式实现“医养结合”的老年服务供给。

整体而言,“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年照顾服务,能够满足高龄、失能、空巢、患病老人的医疗与养老多重需求,是一种创新型的养老模式。2013年之后,受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影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进入快速发展期。国务院相继出台多份文件,将“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列为加快发展我国养老服务业的重要任务。同时,“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密集颁布的政策文件、明确的发展方向定位及具体的政策指导思路,为我国医养结合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目前各地开展的“医养结合”探索实践,存在主管部门交叉、盲目定位高端、套取医保资金等诸多问题。

我国各地对“医养结合”的实践探索开展较早。早在2010年前后,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的京、沪等地已经开始了积极尝试。据各地区官方公布信息统计,目前全国已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山东、湖北、湖南、河南、福建、海南、浙江、云南、江苏、宁夏等省市开展了“医养结合”试点工作的探索。梳理目前各地区开展的“医养结合”实践,整体上呈现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潜在需求较高、但实际推广困难重重的特点,主要问题表现在: 主管部门交叉重叠,责任边界不明晰。从各地实践情况来看,当前“医养结合”实践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该模式所涉及的业务主管部门交叉重叠、责任边界不够明晰。从“医养结合”的业务范围来看,按照我国现行部门行政管理体制,养老保障业务涉及的主管部门是民政及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而医疗保障业务涉及的主管部门除了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外,还有各级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门;从管理机构来看,各类型的养老机构多隶属于民政部门管辖,而医疗机构又隶属于卫生部门管辖,涉及到医疗保险费用报销事宜又由各地人社部门主管。甚至在个别地区的试点推行中还有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的参与。交叉重叠的部门管理直接导致“医养结合”处于“多龙治水”的局面,部门之间职责界定模糊,极易出现利益纷争、责任推诿,阻碍“医养结合”的健康发展。

机构定位模糊阻碍发展。作为一种养老模式的创新探索,准确定位是“医养结合”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就目前各地实践所表现出的突出问题来看,具备公立、民营大型、专业化较高等特点的养老或医疗机构基于自身已有基础,能够顺利增设“医+养”业务,并且拥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而民营、小型、基层的养老或医疗机构受自身基础条件制约,难以拓展“医+养”业务,任由这一现象发展必然会加速不同级别医疗、养老机构之间的分化,使有限的“医+养”资源过于集中,不利于医疗、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同时,不少已经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机构定位偏误,盲目定位高端市场、瞄准高端人群,没有很好地契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人口结构等实际养老需求,影响入住率。

“套保”风险隐患严重。在各地“医养结合”的推广实践中,还出现了一些其他不良现象,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套保”风险隐患严重。我们调研发现,在某些已经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并开设养老、托老服务的民办医疗机构中,存在把“养老床位”变相为“医疗床位”,套用医保资金支付养老床位费;把入住老人一般的康复护理服务变相为“医疗诊治”服务,用医保基金报销产生的费用;用医保名义给老人开“营养液”、“中医调理”等保健处方,变相套取医保资金……。这些违规行为严重影响了医疗保险资金的正常使用,对医疗保险基金造成了损失,损害了其他参保人员的权益,并且人为增加了养老机构和医疗结构的合作难度。

三、我国60岁以后老人,60%-80%的时间是带病生存,“医养结合”虽刚刚起步,却是未来不可逆转的潮流,亟须完善相关制度。

有研究表明,我国老年人在60岁以后的余寿中,60%-80%的时间是带病生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延长到74.8岁。“医养结合”养老方式在我国刚刚起步,虽然各级政府、社会舆论关注度较高、社会潜在需求较大,但在医疗卫生资源仍然紧张、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如何高效利用“医养结合”形式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需求,是亟待我们解决的重要课题。

打破条块分割,理顺“医养结合”管理机制。“多龙治水”的交叉管理格局、模糊的部门职责界限,是目前阻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主要障碍。理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管理机制,首先,应打破体制、机制障碍,理顺、规范、明确民政、人社以及各级卫计委等部门在“医养结合”业务上的职责范围,避免部门间条块分割以及权责交叉、重复,杜绝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资源的无端浪费。其次,应打破相关主管部门间的壁垒,加强部门协同合作,在严格规范管理的前提下,改进“医养结合”机构资质审批管理方式,加快行政许可和审批速度,提高审批效率。最后,地方管理部门在完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建设的同时,应结合区域特色,进一步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合产业链资源,将医养结合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

拓宽“医养结合”供给渠道,准确供给主体定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医+养”的综合性服务,因此,拓宽“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渠道的前提是多元化的参与主体结合自身的软、硬件条件,针对面向人群的服务需求,结合自身实际准确定位,充分整合医养资源。首先,鼓励经营状况不良的一、二级医院,校办、厂办医院等基层医疗单位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机构转型。其次,鼓励实力较强的三级医院,在满足现有医疗资源供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拓宽业务范围,设立养老服务机构。再次,鼓励规模较大、老年服务需求缺口较大的养老机构通过委托经营、联合经营等方式,吸纳有经营资质的医疗机构参与运营管理,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最后,发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针对社区老年群体开展家庭出诊、家庭护理、特需服务等延伸性医疗服务,并与大型医院建立定点双向转诊机制,发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分级诊疗功能,推进医养结合服务的全覆盖。

严格监管服务过程,提高“医养结合”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仍处于初步推行阶段,服务内容缺乏统一规范标准、服务质量缺乏监督管理。应坚持“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原则,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评估情况和养老需求,提供相应层次的医养服务。具体实施可以由卫计委、老龄委、人社部、民政部、社会工作协会、基层老年社会服务中心等部门联合成立全国“医养结合”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参考国际标准,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对有关术语、服务宗旨、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流程、服务管理、人员要求和服务保障等进行统一规范,制定“医养结合”服务行业标准,严格监管服务过程,正确引导“医养结合”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提高服务质量。同时,随着老年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加快制定有助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良性发展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医护、养护及受护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和合法权益。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专业养老服务团队。“医养结合”专业人才的缺乏是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健康发展的“短板”。目前,我国养老服务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门槛较低、专业素质不高、流动性较大等特点,大部分老年护理人员主要来自家政服务公司或社会兼职人员,对老年人的生理特征、服务需求等缺乏专业认知,尤其是针对慢性病患以及失能、失智等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无法满足专业的养老服务需求。应加大“医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首先,通过在高等院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老年护理相关课程等方式,重点培养该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为未来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快速、高质量发展储备人力资本。其次,通过在职业技术院校实施全程就业指导、定向培养、与实际部门建立“医养结合”实训基地等方式,加大老年护理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技能队伍。最后,建立以一、二级医院及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单位全科医生为主、其他卫技人员辅助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团队,加大绩效考核评估力度,通过激励机制稳定队伍、留住人才。

此外,我们还可通过丰富形式的通识教育转变社会养老理念;多举措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养机构建设;精确区分“医”和“养”的服务内容、核算报销范围、比例;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明晰医养机构产权;尽快建立长期照护制度等,不断完善“医养结合”制度,提高保障水平。

第三篇: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幼儿园教学结合

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幼儿园的教与学

教学目的:

信息技术走进幼儿园,走进孩子们的生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幼儿教育改革的需要。多媒体技术是运用多种现代手段,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显示与再现,模拟、仿真与动画技术的应用,它可以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与现象生动而形象地显示出来。

那么,如何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教师成为多媒体教学真正的主人,让幼儿真正成为参与活动的主体?

一、学习、使用、制作课件。

如何让一线教师成为多媒体的真正主人,教师不但要会使用多媒体课件,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如何制作多媒体课件并不断地提高制作水平。

第一、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制作课件。

我们在初步学习制作简单课件的时候,遵循了一个原则:激发学习兴趣,孩子喜欢。如何让孩子既喜欢又能学到知识?孩子的年龄特点是好模仿,喜欢成人的鼓励。针对这一点我们明确了孩子的喜好。所以在制作课件时我们注意在色彩、声音、动画方面来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如小班活动《我的身体》中,教师制作了PPT课件,在出示身体部位的同时配以好听的音乐,还相应的配上同步的儿歌,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很快乐的就能正确的指认自己的身体部位,明白自己的结构是什么构成的。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优化教学活动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也应思考:是否需要使用多媒体课件、选择什么样的多媒体课件才是适宜的,从而做到心中有数。使用多媒体教学要注重适宜性。在选择课件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内容,只有内容适合幼儿,能引起幼儿兴趣,而且所选择的内容是适合用计算机多媒体方式表现。

三、使用多媒体教学要防止教师与孩子亲和力下降。众所周知,幼儿的集中力比较弱,所以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要防止孩子“脱离”轨道。为此,教师与孩子的直接语言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更要和孩子进行语言、眼神、动作方面的交流,既要让多媒体教学真正发挥它的教学功能,还要使教师和孩子之间更加亲近。切不可让多媒体成为教师教学的负担与束缚,而是应该让教师做多媒体的主宰人物。因此,我们要目的明确地引入信息技术,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更好地扩展幼儿生活与学习的空间,为教育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真正做到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幼儿园的教学结合起来。

第四篇:(敬老院与卫生院)医养结合合作协议书

医疗服务合作协议

甲方:

卫生院

乙方:

镇敬老院

为保证入住甲方的五保供养对象获得及时、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甲、乙双方本着“自愿、平等、守信”原则,经双方友好协商签定本协议。

第一条 在协议范围内,双方依据本协议开展乙方五保对象的医疗服务工作。

第二条 协议自签订之日起有效期

年,至 年 月 日止。本协议有效期内,因发生一方住所地发生变更或不可抗力、双方不可控制、无法预见等事件的,本协议终止,双方互不承担责任。

第三条 甲方义务

1、安排人员及时为乙方五保对象因病需住院治疗时至乙方专门病房住院就诊。

2、乙方患者住院期间,适用相关优惠政策。

3、乙方患者出院时,甲方及时通知乙方。

4、建立健康档案,开展慢性病综合干预。

5、每年为建档人员提供免费体检。

6、为乙方提供医疗咨询服务。

第四条 乙方义务

1、乙方免费提供 间房屋,该房屋为乙方入院五保对象的专门病房。

2、负责为每间房屋配备病床、空调、电视机等相应的设施。

3、负责提供给甲方大门和专门病房钥匙。

4、协助就医五保对象按时结清医疗费用。

5、在甲方的指导下对乙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康复训练、使患者遵嘱服药。

6、积极配合甲方开展定点医疗服务。

7、本协议生效期间,乙方不得再与第三方签订医疗服务协议。

第五条 本协议如有未尽事宜,双方另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具有优先于本协议的效力。

第六条

协议有效期内发生医疗纠纷依法解决,但乙方应协助做好调解工作。

第七条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双方签章后生效。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负责人: 负责人: 住所地: 住所地:

签定日期: 年 月 日

第五篇:靖远县养老与医疗机构推行医养结合实施方案

靖远县养老与医疗机构推行医养结合实施方案 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 号)、《甘肃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甘府发„2014〕17 号)、《关于进一步完善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省老龄委办发„2015〕31号)、《白银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实施意见》(市府发„2014〕278 号)和《靖远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靖政发„2015〕213号)精神,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现就我县社会养老与医疗机构结合服务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按照全县各级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需求,合理布局养 老机构与各级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衔接,通过各级医疗机 构,为老年人开通医疗救治绿色通道,打造县城15分钟,农村30分钟医疗服务质量圈,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健全老年人的健康养老管理和服务机制,保证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档案管理率达到80%,完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政策,充实养老机构的专业护理人员,保证老年人的饱和服务需求,方便老年人的及时就医和医疗报销,实现对老年人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健康优化管理。

二、工作措施

(一)切实抓好摸底基础工作

1、抓好65岁以上老人健康摸排。各乡镇卫生院、乌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全县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摸排工 作,全部建立健康档案,为实现老年人健康养老创造条件。

2、做好现行养老与医疗机构运作情况调查。是要做好 县、乡镇各级医院,以及社区(村)医疗站点与各所在地的养老机构的基本情况调查工作,理清各医疗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模式,为实现医养结合奠定基础。

3、抓好住养老机构老年人信息管理。民政部门要做好各养老机构内老年人身体状况和服务需求统计工作,为实现医养结合提供准确的老年人相关信息资料。

(二)健全医养结合联系制度

1、对规模较小的养老机构实行医养结合联系制度。原则上对养老床位数在50张以下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托老所、敬老院、农村互助幸福院等养老机构,按照属地原则,当地医疗管理机构要建立就近管理的《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联系服务制度》,落实责任医生和护士各1名,公布联系方式及服务时间,按每周服务不少于 1 次。按照政府补贴养老服务额度和个人投入养老服务限额,与被服务的老人签订《健康管理服务协议书》,按照无偿、低偿和有偿的不同方式,明确相应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责,细化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具体内容,规范定期检查和重点监督机制,方便罹患重症疾病老人得到及时服务和救治。在规划新建(重建)医疗卫生机构时应优先考虑与养老机构就近设置。(见附表一《靖远县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服务联系表》)

2、完善“医养联合体”运作机制。对住在养老服务机构的老年人按照健康档案记录情况,逐步完善养老基本信息和医疗健康信息,建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对接联系制度》,保证养老机构的疾患老人得到及时救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开通医疗救治绿道,对养老服务中心、老年公寓、托老所等养老机构转送的老年病人,在挂号、就诊、检查及办理住院手续等方面提供帮助,进一步方便老年人快速救治。

3、实行急救与休养的无缝对接。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要充分利用闲置病床或“老干部病房”,明确一定数额的老年病床位,让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在疾病加重期或治疗期,进入“住院状态”,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专业、便捷的医疗服务。在康复期转为“休养状态”,医养融合服务机构的床位可以充任医院康复病房,作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老年人急性期诊疗的后疗通道,解决出院老人在回归家庭、社区过渡期的临床护理康复需求。在病情稳定期回归原“颐养状态”,实现无缝转介,解决好重症、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继续养老服务问题。

(三)加强养老机构医疗资源配置对养老服务床位在50 张以上的社会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养护楼等大、中型养老机构,要根据入住老年人数量和老人服务需求,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床位占比,设置相应的医务中心或医务室。对需要配置医务室的养老机构,我局对符合设置条件的单位要给予全力支持,在设施完善和人员配置方面,积极为养老机构设置医务室提供便利和条件。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新农合办分别落实好城镇职工医保、新农合相关报销工作,方便老年人的日常就医报销。暂无条件设置医务室的养老服务机构,可参照50 张床位以下的养老机构服务联系做法,实行定期服务。养老机构也可自主选择有资质的其他医疗机构管理医务室或提供服务。(见附 件二:《靖远县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对接服务联系台账》)(四)加强老年人专业护理队伍建设

要加快培养老年护理方向的专业护理队伍。卫生计生部门要主动配合民政部门培训专业养老服务人员,按照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规范,逐步对管理和服务人员落实持证上岗制度。要利用好医疗机构现有资源相对较好的优势,倡导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每个县级以上医院组建一支规模适度的为了服务志愿者队伍,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为老服务活动。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开展社会养老与医疗结合服务是落 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我县幸福养老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全县老年人提升养老幸福指数的迫切愿望。为加强养老医疗服务工作的领导,县民政局市会同县卫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成立社会养老与医疗结合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全县社会养老医疗服务工作。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加强辖区的社会养老医疗服务具体工作,积极为乡镇(街道)养老服务机构医务室抓好人员及设施配置,为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健康管理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

2.明确工作职责。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属地原则,制度相应的落实措施,把老年人的疾病预防、诊治和治疗作为为老服务的一项具体工作,积极配合基层政府、村(社区),落实相关医务人员,合力推进养老与医疗服务的结合工作,在2017年前完成对全县养老机构与医疗保健网络在养老服务各方面的全面对接,并逐步健全医疗机构对居家养老老年人的延伸服务机制。

3、强化考核督导。县民政局要主动会同县卫生计生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加强全县社会养老与医疗结合 工作的日常监督检查,县卫生计生局要把养老医疗服务工 作纳入对各医疗机构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县民政局 将社会养老医疗结合工作的实施情况作为对养老服务的考核内容,县人社局要将基层支持和落实养老机构老年人医保等工作报销质量纳入考核内容。通过适时开展工作检查,以及细化考核措施,确保医养结合工作落实到位,老人健康服务有保障。

附件:

1、靖远县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服务联系表;

2、靖远县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对接服务联系台账;

3、靖远县社会养老医疗结合工作领导小组。2014年11月11日附件1: 铜仁市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服务联系表 填表单位: 社区 名称 老年人 总数 所在地养老机构 名称 在院 养老 人数 定点医疗联系 服务机构名称 责任医生 及护士 就近对接的 上一级医院 名称附件2: 铜仁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对接服务联系台账 填表单位: 序 号 时间 医疗机构设在服务机构的 医务室名称 服务对象 服务医生 服务护士 对接联系的上级 医疗机构附件3: 铜仁市社会养老医疗结合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待定)副组长:(民政局)、(卫计委)、(人社局)相关负 责人。成 员:三部门相关科室人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由XXX 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养老机构与医疗融合服务日常工作。

下载浅论合理轮作倒茬与耕地用养结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合理轮作倒茬与耕地用养结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