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印发《安徽工程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关于印发《安徽工程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
划》的通知
校字〔2016〕94号
各学院、各部门:
《安徽工程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经2016年9月5日中共安徽工程大学第一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批准,现予以印发实施。
安徽工程大学 2016年9月13日
安徽工程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我省建设创新型“三个强省”的重要时期,也是我校实现“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以及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精神,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发展主要成就
(一)办学规模稳步扩大
五年来,学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对学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稳步扩大本科教育规模;积极申报新的学术学位授权点,增加专业学位授权点和授权领域,吸引大批优秀本科毕业生到我校攻读硕士学位;通过加强招生宣传、拓宽办学渠道、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等措施,在生源不断萎缩的情况下,不断提升我校对社会考生的吸引力。截至2015年底,学校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1540人、研究生682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5088人。
(二)学科建设得到加强
五年来,学校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学科布局更加合理、学科实力进一步增强:完成了第三批重点建设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验收工作,开展了第四批重点学科遴选工作,启动了校级博士学位立项学科和支撑学科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建设成效,“控制科学与工程” 获批省级重大学科建设项目;加强学科学位建设联动,新增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工程硕士领域5个,完成4个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自主设臵工作。目前,学校共有10个一级学科、4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硕士授权涵盖工、理、管、经、艺、法、教、农等8个学科门类,实现了所有学院全覆盖。
(三)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五年来,学校建立了“两类型,三层次”的课程建设与管理体系,两次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新设本科专业16个,本科专业增至65个;完成了10个新办本科专业的合格评估,对6个新办专业建设进行了连续资助,新办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新增省级特色专业4个、校级特色专业6个;新增省级教学名师6人、校级教学名师14人;新增省级精品课程14门、校级精品课程46门;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73项;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9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1个;教育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2014年12个本科专业进入第一批次招生,2015年本科整体进入第一批次招生。毕业生就业率每年均在95%以上,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是2014年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
(四)科研水平明显提高
五年来,学校结合学科专业优势,主动寻找与地方产业契合点,不断融入地方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能力日益增强:承担国家级课题79项、省部级课题240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3项;出版学术著作21部,发表学术论文3500余篇,获授权专利1111件(其中发明专利95件);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科方向,建设了一批高层次创新平台,拥有“国家级纺织行业创新服务中心”1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3个;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坚持深度融合地方经济建设,积极为企业进步提供科技服务,与近300家企业签订服务合同,向百余家企业派遣科技特派员(团队),开展了“教授博士企业行”等科技活动,取得了一系列应用性成果。
(五)队伍建设扎实推进
五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引进与培养工作,人才队伍总量稳步增长,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引进教学科研人员9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58人、博士后12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8人、领军人才团队2个;新增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省级产业创新团队1个;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197人,其中新增正高级31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全省优秀教师或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3人,获批省级优秀拔尖人才项目72项。学校现有教师近120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19%,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比例达到44%。
(六)合作交流取得突破
五年来,学校通过校地、校企合作等形式,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大中型企业合作,与芜湖市共建安徽工程大学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中电鑫龙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安徽合力共建企业冠名班。2015年,学校与芜湖市政府合作共建安徽工程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这是我校拓展办学空间、深化校地合作的创新举措,标志着学校开放办学进入新阶段。学校不断加强同国(境)外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与欧美、亚洲和我国台湾地区的11所高校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或专项合作协议计21份;派到国(境)外参加学术交流或培训访学教师73人,聘请外国专家学者来我校访问讲学69人次;成功获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交流学生已扩展到美、英、韩、泰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
(七)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五年来,学校完成了第二运动场改造等一系列改造改建任务,实施了校园西区水系治理工程、校园强弱电管道系统优化工程,在全省高校率先完成学生宿舍、教室、图书馆、食堂等校舍空调安装工作;完成了校园主题雕塑、人文景点建设,实施了校园绿化、美化工程;图书馆综合楼、实验楼C座正在加紧建设;拓展了校园网用户接入方式,提升了主干网承载能力,开展校园无线网建设和骨干网络升级改造,将有线网与无线网融为一体;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体系,以及网络信息系统数据标准和公共数据服务平台,建成省内高校一流的网络与数据中心机房;完成校园节能监管平台建设,用电管理实现了配额化,生均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43.0%,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27.8%,学校被确定为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八)民生工程有力推进
五年来,学校建立了政府资助、企业赞助、校友捐助、教师帮助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奖助学金体系和困难学生帮扶体系,在政府下拨经费之外筹集资金1500万元,做到了困难学生资助个性化、全覆盖。学校为全体教职工购买社会保险,完成了教职工医疗、养老的社会保障并轨;在办学条件持续改善的同时,不断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教职工年均收入逐年增长,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开工建设教职工定向商品房732套,满足了教职工住房需求,改善了教职工住房条件;改造升级教职工生活区环境和配套设施。目前,校医院正在积极改造,教师活动中心和附属幼儿园新舍即将开工建设,民生工程有力推进。
(九)治理机制日趋完善
五年来,学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集体决策制度,办学理校能力不断增强:在省内率先实施了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开展了大学章程制定和相关制度废改立工作;2014年获批安徽省首批事业单位编制备案制试点单位,2015年获批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并在学校管理、教学科研、人事制度、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组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发展规划处等机构,经上级部门批准成立了安徽工程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在省内率先建立校行政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校领导与师生沟通机制,充分发挥教代会、学代会在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学校先后被评为第十届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教育系统文明单位。
(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
五年来,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牢牢把握学校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学校按照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加强党建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不断提升党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召开首届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制定实施《关于全面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抓好校院两级理论中心组学习和处级领导干部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能力;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并取得显著成效;扎实推进二级党组织和基层党支部换届,制定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制度,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积极实施党员发展“双培工程”,党员发展质量显著增强;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学校获得省“创先争优”先进党组织、省级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创新型社会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人才成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高校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国家启动了“双一流建设”,以“中国制造2025”为抓手推进工业化进程,鼓励高校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因此,“十三五”对我校来说,是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2.区位优势和地方支持提供了弯道超越的可能
我省是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节点,处于国家加快发展的几个重点区域的交集地带。芜湖市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城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重要新成员,工业基础较好,产业质量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作为以工为主的地方性高校,我校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发展契合较紧,校地合作与产学研合作深入,受到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因此,“十三五”对我校来说,是弯道超越的战略机遇期。
3.办学优势和历史传承为学校发展培植了后发优势
学校经过80年的办学积淀,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和特色得到彰显,部分学科专业办学实力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数量、结构、质量更趋合理,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作用日趋明显。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科研项目和创新平台数量、层次大幅度提升。学校整体进入一本招生,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教师动力活力进一步发挥,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这些都为学校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面临的挑战
1.社会公众对高校发展提出了更高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高校发展最为关键的要素。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改造,以及“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倒逼学校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社会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期待,对就业质量的关注,对教育公平、教育服务的诉求,都对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2.新一轮高校之间竞争将更加激烈
虽然学校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安徽高校第一方阵的位次依然靠后,办学水平、创新能力、社会影响、核心竞争力与高水平大学相比仍有差距。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高等教育政策调整,人才引进困难更大,高端资源竞争更加激烈,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不发展是倒退,发展慢了也是倒退。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发展好,是我校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3.学校改革发展存在一些瓶颈问题
我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如办学理念、改革精神与高等教育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治理结构、治理体系与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不相适应;改革举措、工作状态与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不相适应;人才队伍还存在着数量不足、结构不优、水平不高问题,干部队伍创新能力、担当精神有待提高;优质教学科研资源比较匮乏、优化配臵不够;综合改革不够深入,以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机制不够健全;治理体系不够完备,现代大学制度亟待完善;责、权、利相统一的二级管理体制还没有形成,办学活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予以解决。
总的来说,学校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具备加快发展的内外环境和有利条件。未来五年是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充分发扬安工程人不畏艰难,敢闯敢拼,能打硬仗的精神,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创新发展,加速崛起,用我们的努力实现学校发展的新跨越。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的领导,遵循教育规律,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秉承“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与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实施“人才强校、创新驱动、开放办学、特色发展”发展战略,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依法治校为保障,着力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努力实现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
二、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建设,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水平、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文化育人功能进一步提升,服务地方、支撑产业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建成国际工程师学院,通过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力争实现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突破,为实现“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1.人才培养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2200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1000人左右、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7000人左右;进一步加大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和招生宣传力度,生源质量稳步提高;进入国际工程师学院学生人数达到4500人;创新学院培养规模达到200人/年,创业学院培养规模达到400人/年,获批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经验高校50强;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0个以上,研究生中外合作培养项目3个以上,国(境)外留学、游学达到150人/年;考研录取率20%以上,就业创业率95%以上。
2.学科建设
构建3-4个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学科集群,重点建设2-3个特区学科;省级一流学科达到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达到12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增加到5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增加到8-10个;2-3个学科进入全国学科评估前30%,3-4个学科达到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要求;力争实现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突破。
3.专业建设
新增10个新专业,构建6-8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集群;重点建设5-8个优势专业、7-9个特色专业、8-10个重点专业;完成4-6个传统专业改造,培养适应机器人、大数据、轨道交通等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5个左右专业通过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认证,力争国际工程专业认证实现突破;校外实习基地达到200个以上,其中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以上。
4.人才队伍
教师总数达到140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达到35%,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达到45%,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或研修经历的达到30%,具有企业锻炼、工程实践经历的达到50%;全职引进四类以上人才10人,引进博士研究生150人;柔性引进三类以上人才15人,领军人才团队8-10个;新增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8-10人。
5.科技创新
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年均20-30项,实现国家级重点项目突破;新增省级特色科研平台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8-10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3个,培育国家级科研平台1-2个;省级科技成果奖大幅增加,获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2项;授权发明专利年均50项左右,专利成果转化率30%左右;形成6个政产学研合作优势领域,市校共建5个技术研究院;主持或参与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每年1-2项,承办高水平国际会议每年2次以上;科技创新经费年均增长20%,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效益年均增长25%。
6.文化建设
构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特色活动文化层次递进的大学文化建设体系;宣传新校训,创作新校歌,开展校史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依法治校,以大学章程为核心,加强制度建设;深化学校形象设计,统一学校基本色,建设学校展厅、特色展馆、文化艺术长廊;加强活动文化品牌建设,做到“一院一品牌、一院一特色”;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建成学校网络文化中心;推进文明校园建设,创建省级文明单位。
7.校园建设
完成国际工程师学院建设,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完善校园配套功能,建成省内外有影响的“人文化、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校园;加强校本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学、科研、文体和生活服务条件;新增接入带宽100M的信息点12000个,接入带宽10G的第二代互联网;构建教师、学生大数据系统,建设教育教学、科技创新、管理服务共享信息平台,基本建成数字智慧校园。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
一、强化教学中心地位,通过教学审核评估
(一)积极开展迎评促建工作。牢固树立本科教学的基础性地位,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和安徽省相关文件的规定和要求,以教学为中心,以评估为抓手,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深化改革,积极开展迎评促建工作。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方针,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教学工作审核评估,通过迎评促建使我校教学条件更加完善、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教学改革更加深入,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根据国家战略、地方需求、学校特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课程体系。推进“社会责任感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实践教育”三位一体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类公益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增加实践环节学时学分比例,完善基础、综合、创新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卓越人才培养,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引入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学校和企业实行“3+1”培养。积极推进“企业冠名班”,扩大冠名班的种类和专业覆盖面。扩大辅修专业和辅修双学位范围,推进选课制、选教制,加强与其他高校的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层次化、系统化教学体系。整合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资源,扩大学生学科技能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参与面,推动创新创业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组建创新学院,建立特色化创新中心,创办拔尖创新人才试点班;组建创业学院,建立创客实验室和大学生创业园,推进创业团队园区孵化;深入推进考研和就业工作,考研录取率、创业就业率稳步提高。
(五)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增加中外合作办学的国家与高校数量,提升中外合作办学层次。推进与国外高校的学分互认,引进先进办学理念、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逐年增加本科生“2+2”、“3+2”项目数量,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力争每个学院都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扩大交换生和攻读学位学生规模,实现在校期间具有国际交流经历的本科生、研究生比例逐年提高。
(六)努力提高本科生源质量。在整体进入省内一本招生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大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力度,推进教学供给侧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创新招生宣传方式,完善吸引优秀生源政策,扩大优质生源基地数量,强化学院招生主体作用,推进招生宣传与科普宣传、名师讲坛等活动的联动,提高优质生源报考率,促进我校一本录取分数持续提升。
(七)推动继续教育稳步发展。以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理念为要求,通过改革与建设形成普教成教互补、教学手段先进、办学项目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系统、规范、优质、高效的继续教育办学体系。以依法办学、提高质量为原则,稳定发展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和国际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加大内合外联力度,适度扩大继续教育规模,稳步提高继续教育质量。
二、打造学科高峰高地,力争博士立项突破
(一)创新学科建设体制。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不动摇,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尤其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性学科建设。积极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争取获批支撑安徽转型升级学科基地。在继续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博士授权立项(支撑)学科建设基础上,启动特区学科建设,推进以重大需求为导向的项目式学科建设。创新学科建设管理,完善学校、学院、学科(团队)三级学科建设管理体系,强化学院、学科负责人的协调作用和建设责任。加强学科与人才、科研的互动,为学科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二)加强特区学科建设。为凝练方向、汇聚资源、尽快提升优势学科水平,建立特区学科制度,通过重点支持、优先发展,努力打造2-3个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科高峰。加大特区学科投入,在人才、经费、体制机制方面给予更大倾斜。建立学科、人才、科研联动机制,鼓励采取柔性、项目式、合同制等方式为特区学科引进顶尖水平的领军人才和团队,为特区学科搭建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
(三)协调推进分类发展。根据学科条件和发展目标,实施分类管理、分层建设、分类考核,推进学科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形成若干个学科高地。实施控制、机械学科创优工程,达到博士授权学科建设要求;实施纺织、艺术学科创特工程,进入国内同类学科先进前列;实施工程学科提升工程,增强学科实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实施新兴学科培育工程,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实施基础学科强化工程,为各学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四)实施增硕建博工程。加强学科与学位点的联动建设、联动考核,将学位点调整与学科建设层次升降挂钩,强化学科建设对学位点建设的引领作用。以学科评估为契机,切实补齐学位点建设短板,努力提高学术型硕士培养质量。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扩大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强化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建设和调整,提高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培养质量和水平。力争实现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突破。
(五)创新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人才,核心在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转变人才引进模式,从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向“领军人才+团队”模式转变。转变进人考察模式,从以学院、专业为基点考察人才转为以学院、学科、专业为基点考察人才。转变学科带头人遴选模式,实行校内外AB轨制,校外带头人均由二类以上人才担纲。以特区学科为人才汇聚示范点,通过实施人才聘用、管理模式和薪酬制度改革,吸引和稳定一流人才和团队,带领学科走向国际学术前沿。
三、优化结构推进认证,打造专业特色品牌
(一)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建立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将招生计划与社会需求、学生报考、毕业生就业、专业影响力挂钩。对生源不旺、就业不畅的专业实行预警、减招、停招,或隔年招生。积极建设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需要的新专业,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
(二)推进特色专业建设。以国际工程师学院为基础,加强机器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等创新型专业建设,形成我校特有的专业特色。强化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人才培养,不仅将国际工程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高地,而且是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培养模式改革示范区。围绕“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按照重点专业对接重点产业,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建设思路,建设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集群,形成科学合理、相互支撑的专业链条。
(三)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大专业建设投入力度,加强优势专业、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建设,在高端装备、电气电子专业群形成优势,在纺织服装、食品药品、艺术设计专业群形成特色,并把信息技术、材料能源、经济管理、金融统计等专业群作为重点建设,构建专业建设发展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业综合改革、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精品课程、规划教材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项目的实施,提升专业内涵和质量。
(四)强化专业融合改造。根据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需要,依托我校工科背景,通过设臵专业方向、增加模块课程、主辅修和双学位等方式,对传统专业进行融合式改造,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推进法学专业通过主辅修制培养专利代理人才,完善外语专业通过设臵课程模块培养语言服务、经贸人才,推动信管类专业通过设臵专业方向培养大数据人才,推动机电类专业通过交叉融合培养轨道交通、航空机械人才。
(五)推进专业评估认证。创新专业建设和评估理念,推进按标准建设专业、培养人才。把专业评估认证作为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主要抓手,制定专业质量标准、课程质量标准、实践质量标准,开展对人才培养达成度评估。深入推进新专业评估、专业综合实力评估、优势专业评估,并把评估结果作为内涵建设、招生计划、动态调整的依据。积极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5个左右,争取国际工程专业认证实现突破。
四、高端引领团队支撑,提高人才队伍水平
(一)着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摆在教师培养首位,积极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把师德师风考核纳入日常管理,探索建立全过程的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与岗位聘用和专业技术职称晋升挂钩。加强教学考核,规范学术管理,强化学风建设,实行教师教学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
(二)大力引进高端领军人才。创新人才集聚机制,进一步拓展引进人才视野、类型和方式,以讲座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形式柔性引进海内外领军人才。实施“中江学者计划”,公开招聘在本学科领域获得国内外同行公认学术成就的杰出人才。发挥二级学院主体作用,重点引进紧缺学科专业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以上职称博士研究生以及三类以上高端人才。探索建立校地高层次人才共享制度,促进学校人员与社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臵。
(三)加大创新团队建设力度。对特区学科、博士立项学科团队进一步加大扶植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学科领军人物,探索实施博士立项学科首席教授负责制。加强校内创新团队培养,以校级及以上重点学科、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为依托,培育若干个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创新团队。
(四)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培养。通过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青年教师教学观摩等形式,进一步加大青年教师指导培养力度,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通过博士化工程、国内外访学研修计划、科研项目立项等多种形式,加大青年教师资助力度,提升青年教师研究能力。推进青年教师赴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青年教师到企业工程实践、“双向挂职”等项目,搭建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平台。实施中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立青年英才快速成长的事业发展平台。
(五)统筹推进各类队伍建设。建立管理人员队伍职业发展阶梯,逐步建立职业化、专业化的服务型管理队伍。落实辅导员作为教师和管理干部“双重身份”,打通辅导员队伍发展通道,提高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其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优化结构、提升内涵,协调推进工程实验、图书档案、网络信息、财务审计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技术队伍整体水平。
五、激发活力提高层次,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一)创新科研管理服务体制。全面融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省建设。以创新科研工作机制和健全科研机构体系为抓手,在科技活动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和完善,探索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科技管理和评价机制,完成高校创新自主权改革试点任务。加强政策导向、增强质量意识、重视过程管理、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激发教学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增强二级学院的管理作用。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参加科学研究、进行成果转化、开展科技创业,使科技创新经费、科技成果转化效益逐年增长。
(二)促进教学科研良性互动。坚持科研服务育人,建立优质科研成果进课堂机制,鼓励教师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提升科研反哺教学能力。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要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向本科生、研究生开放,要求各级各类项目、团队必须吸收一定比例的本科生、研究生参加。对教师围绕教学工作开展科学研究、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活动给予重点支持,对教师在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重点奖励。
(三)强化项目成果奖励培育。发挥二级学院主体作用,强化科技管理部门全过程服务,激发教师科研积极性,使国家级项目获批数量稳步提高,力争国家级重点项目取得突破。完善科研奖励制度、支持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访学、开展博士后研究、与大型企业联合攻关,催生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成果。开展校级科技成果奖评选、支持校企联合申报,使学校获批的省级科学技术奖励大幅提高。选择优秀成果进行重点培育,力争实现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和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的突破。
(四)打造特色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现有省校级科研平台建设、管理和跟踪问效,发挥平台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培育、申报、建设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高端发展智库。提高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水平,推进校地校企合作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工业设计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整合全校科技资源,建成安徽工程大学创意产业研究院、安徽工程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为师生兴办的小微科技企业提供条件,激活科技创新要素。
(五)增强服务地方发展能力。主动寻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开展“教授博士企业行”,大力开展各类产学研活动。主动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围绕安徽省《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等工业发展战略,密切跟踪区域重大需求、地方经济发展与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集中力量取得突破。加强专利申报和科技成果转化,使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成果转化率和科技创新经费逐年提高。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使研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
六、整体推进加强培育,提升文化育人功能
(一)实施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计划。以理论武装为第一抓手,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师生员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造就“四有”好教师和“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大学生。全面总结办学历史,凝练、培育、弘扬大学精神,宣传、阐释新校训,创作、传唱新校歌,开展校史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并对其转化创新。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努力形成人人思廉、人人赞廉、人人促廉的良好环境。
(二)实施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计划。坚持依法治校,落实“七五”普法教育任务,增强师生法治意识。强化制度意识,逐步健全完善党建、教学、科研、管理等制度,加强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的规章制度建设,形成以大学章程为核心,合法合章、规范健全的现代大学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以提高执行力为核心,构建人人参与管理、人人主动管理、上下统一的落实体系。
(三)实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计划。加强文化符号建设,深化大学形象设计,宣传新校旗和校徽,统一学校基本色。加强人文景观建设,阐释主题雕塑内涵,开展文化上墙活动,对东区道路景观命名。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丰富文化物质载体,建设学校展厅、特色展馆、文化艺术长廊等,增设阅报栏、电子显示屏,制作学校宣传片、宣传画册。
(四)实施校园活动文化精品计划。加强文化活动品牌建设,开展各类特色鲜明、参与面广的文化活动,做到“一院一品牌”、“一院一特色”。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重点建好新闻网、校报、校广播台、宣传栏、新媒体等主要宣传平台,加强对校内出版物、哲学社会科学论坛、讲座、报告会的管理。开展网络文化中心建设,整合校内媒介资源,建好、管好、用好网络阵地,完成“五个一”建设。加强学院文化建设,指导各学院提炼、总结、传播办学传统和特色。
七、加强校园基本建设,建成国际工程师学院
(一)建成国际工程学院。按照“国际化、工程化、企业化、多元化”的要求,积极推进国际工程师学院建设,完成一二期建设项目,高标准建设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完善各种配套功能,加强校园绿化美化,把国际工程师学院建设成省内一流的“人文化、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校园,实现校园空间新拓展、办学功能新完善、培养能力新提高、对外开放新跨越。同时,新建西区师生服务中心,完善东区教学、科研、文体设施,使校本部办学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
(二)加强实验室内涵建设。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完善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层次化教学体系。优化实验室设臵,推进基础课实验室和实训中心等大平台建设,发挥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高专业实验室建设标准,推进专业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的融合,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建立实验室管理专门机构,加强实验安全管理,及时维修损坏器材,加快更新老旧器材,提升实验室内涵建设和管理水平。
(三)提升文献资源和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丰富图书馆馆藏品种和资源,注意加强对新增专业、应用型专业图书的采购,增订高水平外文期刊和数据库。以数字图书馆建设引领图书馆发展。以新图书综合楼建设为契机,增加纸质图书,加强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拓展网络数字化资源,优化图书馆环境,提倡教师学生互动,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把新图书馆建设成为学校的文献资源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学习交流中心。
(四)基本建成数字智慧校园。升级服务器虚拟化平台,构建高性能计算与云服务平台。接入下一代互联网(IPv6),完善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智慧型校园建设力度,建立基础数据集成与交换中心,统一信息门户。建立以基本校情分析系统为代表的信息服务系统,满足科学管理与决策需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完善智慧型后勤综合服务系统,为师生提供个性化和无处不在的教育和服务。信息化生态环境基本实现全业务覆盖,数字智慧校园基本建成。
第四部分 主要措施
一、深入推进综合改革
(一)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全面落实《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治理体系,形成与学校建设目标相适应的内部治理结构。厘清学术事务与行政事务的范畴与边界,理顺学术权利和行政权力的关系。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建立校理事会并发挥其咨询、建议和监督等功能。
(二)健全大学制度体系。推进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化科研体制、学科发展、评价体系改革。通过强化学院发展主体作用,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实行学院目标责任管理,深化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充分激发二级学院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健全绩效考核制度,逐步完善以效率和公平为核心、富有激励和约束作用的薪酬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学校发展目标相一致的具有安工程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三)完善民主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教代会、学代会作用,拓展师生参与民主管理渠道,扩大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评议权、考核权,保障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议事协商,建立师生代表参与学校决策机构的机制。完善资源配臵机制,建立绩效评估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校行政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重大事项通报制度,探索重大事项教代会执委会票决制度,保障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管理。加强师生民主意识与民主素质的培育,提高民主参与和民主决策水平。健全信息公开制度,接受政府部门、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建立健全依法办学和大学章程落实机制,加强制度的合法合章性审查和废改立工作。科学制定部门单位责任清单,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形成以《安徽工程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层次分明、规范有序的制度体系和办事规程,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二、集聚各方办学资源
(一)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利用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契机,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支持,破解改革发展体制障碍。抓住市校共建机遇,通过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二)多方汇集办学资源。抓住“双一流”建设和转型发展机遇,积极争取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经费、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经费。积极争取政府贷款、国债项目,利用科技成果产业化吸纳社会资金,增强造血功能。发挥校友会和校教育发展基金会作用,吸引海内外杰出校友和社会有识之士捐资办学,汇聚更多的发展资源。
(三)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强化办学成本与效益意识,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优化资源配臵。改革管理模式,推进校内公共资源有偿使用。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强化重大项目审计监督,杜绝浪费现象发生。加强资产管理,促进资产有效利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促进学校事业健康持久发展。
三、积极推进开放办学
(一)积极推进省市共建。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建立市校共建共商机制,将学校发展纳入地方发展规划,将学校项目纳入地方重点工程。以国际工程师学院为基础,市校共建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工业设计研究中心、纺织服装研究院等重点平台,构建市校一体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系。
(二)扩大校企校际合作。积极吸纳大型企业进入学校理事会和发展智库。建立校企定期交流制度,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实习实训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深化与大富科技、安徽合力、中电鑫龙等大型企业全面合作的基础上,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合作。与省内外高水平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扩大合作范围。
(三)促进师生国际交流。支持教师赴国(境)外攻读学位、访学研修,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实施青年教师海外研修等计划,建立出国研修学习常态化机制,提高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国际化视野。推进学生出国留学、游学,加大与海外合作高校交换生力度。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与国(境)外院校实现本科和研究生学分互认,实现国际交流双向化,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四)引进海外优质资源。继续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交流,聘请高水平专家来校讲学、任教,引进优质教材和教育资源,建设好国际工程师学院。与海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鼓励教师主持、参与重大国际项目或国外政府资助项目,积极推动合作高校间共建共享科研平台。
四、汇聚改革发展力量
(一)全力做好群众工作。全心全意依靠师生员工,积极创造条件,畅通教职工、学生参与学校重大决策的渠道,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成员、无党外代表人士在参政议政、推动学校建设发展的作用,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意识,最大限度凝聚全校推进改革发展、维护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
(二)建立健全帮扶机制。加强大学生学习、就业、创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扩大学生奖励和资助面。完善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和心理预防干预工作机制。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帮助解决在事业发展和生活中的困难,建立健全对困难教职工的帮扶体系,进行精准帮扶。
(三)高度重视民生工程。完善教职工小区功能,完成附属幼儿园等民生工程建设工作。多方筹集资金,保障教职工和退离休人员收入逐年提高。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完善安全管理责任制和公共安全监控体系,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做好饮食卫生、传染病防控、校园环境等整治工作,创造文明祥和的校园环境。
五、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一)加强思想建设。强化“四个意识”,进一步增强贯彻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师生,把学校建设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师生,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握学校发展大局。巩固主题教育的成果,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员工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加强组织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不断开拓基层党建工作新思路,创新基层党组织生活的内容、方式,增强党建工作实效性。建立完善干部任期、轮岗交流等制度,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重视中层单位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健全并完善干部选拔工作制度,强化干部考核,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注重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健全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提升党员发展质量,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落实中央和省委群团工作意见,积极推进群团工作改革,加强群团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群团干部的整体素质。
(三)加强作风建设。持之以恒地加强作风建设。坚持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坚持抓常抓细抓长。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干部作风建设的主观自觉,净化政治生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完善联系群众制度,加强调查研究,把切实维护师生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构建良好的校园风尚。巩固和扩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持续营造多为、善为、敢为的浓厚氛围,以优良作风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发展。
(四)加强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纳入学校发展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和领导干部的“一岗双责”,把反腐倡廉建设融入各项工作全过程。强化思想教育,健全体制机制,完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强化监督制约和执纪问责,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把纪律和规矩摆在更加突出位臵,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营造保障学校改革发展的绿水青山。
(五)加强制度建设。全面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制定与完善学校党建和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始终确保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规范组织生活,保障党员权利,使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完善党建工作考核,强化制度的执行与落实,全面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第五部分 实施与评估
一、加强组织协调
(一)加强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成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其他校领导任副组长的规划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学校对各类规划进行指导、协调、督促、检查和评估。
(二)统筹协调。做好《安徽工程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与《安徽工程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安徽工程大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之间的统筹和协调,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统领,三位一体,同步实施。加强《安徽工程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的协调。
二、深入宣传发动
(一)强化认同。利用各种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学校“十三五”规划的宣传,增强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未来五年发展思路、奋斗目标、战略任务的认同感,提高对规划的参与意识、执行意识,让广大师生员工通过不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二)营造氛围。加大信息公开和权威数据信息发布力度,大力宣传各部门、各学院贯彻落实规划的思路和做法,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氛围。
三、注重评估考核
(一)加强监督。加强规划执行情况的过程监控,发展规划处负责对学校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和跟踪检查。职能部门、学院等二级单位作为规划的实施主体,要把规划的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逐年分解到年度工作计划中,确保关键指标的完成。学校定期对事业规划、专项规划和学院规划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二级单位年度考核和党政领导任期考核范围。
(二)评估验收。学校按照年度分项考评、中期评估调整和末期考核验收三个环节对规划实施进行评估管理。每年末,学校组织班子对各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分项考评。2018年末,学校组织班子对各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并依实际情况对发展规划指标适时调整。2020年,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对各项规划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并根据规划完成情况进行奖惩和问责。
安徽工程大学
2016
年09月13
第二篇:淮北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淮北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淮北市教育局
2017年12月
目 录
一、教育“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
(一)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不断巩固提升
(二)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
(五)教育党风政风行风建设赢得新赞点 二 “十三五”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规划总体要求
(二)规划基本原则
(三)规划总体目标 三 主要发展任务
(一)全面推进以法治教
(二)推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三)不断加强义务教育发展
(四)进一步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质量
(五)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六)大力推进继续教育
(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八)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
(九)健全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十一)扎实推进教育民生工程
(十二)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四 组织实施与保障
(一)加大财政投入,保障优先发展
(二)积极引导社会投入,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
(三)坚持依法理财,加强经费管理
(四)深化人事改革,强化队伍建设
(五)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均衡发展
(六)强化督导评估,提升办学水平
(七)推进依法办学,优化教育环境
(八)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合力
为全面实施《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使我市加快城市转型,建设精致淮北,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强市,完成由人力资源大市和人力资源强市的跨越,编制本规划。
一、教育“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
主要教育发展指标增长情况:2010年底,全市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8.32%,2015年底达到99.91%;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2010年底的86.53%增长到2015年底的95.4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10年底的68.2%增长到2015年底的91.16%。2015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不断巩固提升
一是学前教育跨入发展新阶段。按照“广覆盖、保基本”的要求,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连续实施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3所,幼儿园从2010年的112所增至249所,在园幼儿人数从2010年的34647人增至70714人。学前教育供给能力明显提高,有效解决了“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引导扶持民办幼儿园普惠性发展,规范办园行为,建立优秀园帮扶机制,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乡镇中心幼儿园覆盖率达到100%,普惠性幼儿园占比为83.5%。2015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93.36%,提前完成《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设定的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的目标。
二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连上新台阶。根据《淮北市主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2013年,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规范中小学招生工作的通知》,翻开了淮北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
崭新篇章。全市各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以“三个强化”、“四个着力”、“四个突出”为主要抓手,积极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县域内校际差异度明显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大幅度提升。2014年,市辖三区一次性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区)国家级评估验收,濉溪县通过省级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
三是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落实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五年来,我市高考连创佳绩,在报名人数持续减少的情况下,本科达线人数大幅增长,且高分段学生集中。规划建设市一中东校区,办学规模约7000人,投资概算6.8亿元。
四是支持发展特殊教育。实施《淮北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全面提升特殊教育办学水平。加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积极接纳残疾学生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开展残疾学生康复培训和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
(二)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职业教育资源得到集聚。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皖政〔2014〕81号﹚,完善市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市政府成立了市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统筹管理全市职业教育和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合并四所中职学校成立了淮北市工业与艺术学校,解决了资源分散、重复建设、核心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市职业教育园区2014年建成投入使用,职教资源实现了空间上的大集聚。
二是基础能力显著改善。全市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显著增强,职业院校整体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做大做强了一批中等职业学校。通过资源整合,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校均办学规模达到3000人左右。累计投入20多亿元,高起点规划建设了
集教育、文化、旅游、生态、人居为一体的淮北市职教园区,一批学校和专业被确定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和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立国家、省、市、校四级师资培训网络,2012年起实施职业教育“双挂”工程,职业教育师资素质不断提高。实施《关于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渐趋完善。
三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不断加强。围绕我市城市转型和精良产业建设需求,通过深化改革、加快资源整合,改革发展的后发优势明显,“十二五”期间,我市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走在皖北、乃至全省的前列。目前,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3所,中等职业学校9所,普通中专学校2所,成人中专学校2所,职业高中5所。建有安徽省示范高职院校1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1所。全市职业院校共开设专业涵盖了教育部中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19个专业门类中的13类,全市共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32个,年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人员超过2万人次,近5年培训企业员工、农村转移劳动力等达10万人次
四是推进中高职一体化改革。制定5年高职学分制试点办法,建立学籍转换和学分互认制度,创新中、高职办学机制,积极推进中高职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有机衔接。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开放性的、终身性的、融通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普职渗透、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推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途径。
(三)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一是全面实施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举措。全面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举措,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县域内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市直学校教师流动,实行交流备案制,交流调整的校长、教师编制变化情况报编办备案即可。县区学校实行中心校内教师
交流备案制。
二是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落实市教师补充与优化长效机制,实施职业教育“双挂工程”,完善职业院校“双师型”队伍补充和聘任工作机制。继续组织开展教师援疆和城乡教师结对帮扶工作。深入开展“比学习、比业务、比敬业、比奉献”活动,引导广大教师争当“四有”好教师。“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类课堂教学大赛,荣获国家级一等奖18人次、国家级三等奖以上33人次;省级一等奖62人次,省级三等奖以上200人次。获奖档次和获奖人数均居全省前列。11名教师评为安徽省第十一批特级教师。
(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一是高质量实施教育民生工程。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调整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均年公用经费、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年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十二五”期间拨付义保经费近9亿元;落实教育资助政策,提高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国家助学金标准,开展职业教育技能资助,“十二五”期间拨付资助经费近4亿元;完成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投资4.2亿元;实施学前教育工程,完成投资9648万元。
二是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得到推进。结合国家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要求,以县(区)为单位组织,加强检查评估,落实全省各地标准化建设规划。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开展抗震加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标准,符合综合防灾安全要求。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薄弱学校建设、寄宿制学校建设、初中学校建设等工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教学软件、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实行督查评估,进行量化考核。
三是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坚持以“三通两平台”建
设为重点,以“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目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全面优化设备配置。2014年,出台《淮北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政策保障。5年来,共投入资金1.39亿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目标已基本实现,全市中小学校宽带接入率为100%;“优质资源班班通”的学校高达95%;网络学习空间师生注册率均为100%,“三通工程”各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要求。
四是加大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严格义务教育“划片、就近、对口、免试”招生政策,禁止任何义务教育学校招收特长生。坚持普通高中“三限”政策,推进普通高中招生改革。深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加强招生录取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五)教育党风政风行风建设赢得新赞点 一是全面加强党建工作。“十二五”期间,全市教育系统以“政治生态清明、文化生态清新、自然生态清雅”为标准,打造绿色生态校园,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强了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效解决了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
二是全面推进政务、校务公开工作,确保权力“公转”。推出淮北教育微博、局长网上热线、在线访谈等栏目,教育系统信息发布量一直在全省教育系统和全市各部委办局中稳居前列。实施中小学招生、编班阳光工程,坚持义务教育“划片免试就近入学”和高中招生“三限”政策,做到了招生政策、计划、范围、程序、录取方式、录取结果、重大违规招生处理结果“七公开制度”,坚决杜绝条子生、关系生,实现了义务教育招生“零择校”,普通高中招生“零扩招”,主城区热点学校全部实行“阳光分班”,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二 “十三五”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规划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总任务,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统筹协调、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工作方针,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调整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全面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二)规划基本原则
一是深化改革,锐意创新。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准确把握教育发展新阶段、新特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持发展与改革并重,总结近年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教育领域改革经验,谋划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举措,加快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激发教育活力
二是突出重点,持续发展。紧扣教育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针,突出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同时切实加强教育同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的结合,体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民主参与,集思广益。坚持开门编规划、民主编规划,切实提高社会参与度。
四是分区规划,统筹 发展。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采取不同措施,分区规划、分类指导。
(三)规划总体目标
到2020年,以建设教育强市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现代国民教育,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总体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
形成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高中教育跨越发展为重点,高
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4.1%,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4%以上。
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和质量,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每一个适龄儿童与青少年提供充分的、基本均衡的教育机会和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总体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到2020年,全市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中心城区教育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基本完成,全市教育结构更趋优化协调,学校布点更趋科学合理,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发展壮大,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职业教育得到更好发展,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和水平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互补,学校、企业、社会多元办学,具有淮北特色和国内领先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 主要发展任务
(一)全面推进以法治教
一是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教育部门、学校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行政决策机制,完善决策程序、决策跟踪反馈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二是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坚持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开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知识培训制度,突出抓好宪法、教育法律法规和依法行政基本知识的培训教育。组织开展师生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推动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完成教育系统“七五”普法工作任务。
三是强化教育督导评估。坚持依法开展教育督导评估,出台市、县区教育督导委员会工作规范,加强市、县区督学和责任督学专业化培训和规范化管理。开展对县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督导考核,发布县区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责任报告。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经费、教育信息化等专项督导评估。
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和反腐倡廉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畅通教育纪检监察投诉渠道,加大对群众来信、来访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三重一大”廉政风险排查,加大教育违法违纪查处力度。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开展“慵懒散贪”专项整治。
(二)推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逐步加大公办幼儿园的比例;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进一步整合改造现有小规模幼儿园,扩大园均规模,提高办园质量。坚持依法办园,严格审批程序,落实办园标准,规范办园行为,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与监督,高质量完成学前教育二期行动计划,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确保全市3—5岁幼儿毛入园率达94%以上,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
(三)不断加强义务教育发展
在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基础上,从更高起点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和国家办学标准,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新建社区按照人口比例适当配置相应规模的学校。全面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基本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教育公平。到2020年,小学入学率、巩固率达98%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
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进一步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质量
落实《淮北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快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结构调整,加快市一中东校区建设,提升普通高中硬件建设和内涵发展水平,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学力。积极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提高课程实施能力。扩大优质普通高中办学规模。顺应高考改革新要求,大力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建立健全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完善普通高中办学体制和培养模式,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五)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调整优化职业院校专业布局,努力构建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专业体系更加完善。办学水平明显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且具有较高水平,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具有国内较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建设中高职衔接、产教深度融合的淮北现代职业教育集团,重点建设3所省级优质(特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努力建成30个省、市级配套的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实训基地”、2个省级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个省级产学研合作联盟。三区一县各建成1个职业教育扶贫致富培训基地。到2020年,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基本形成,职业教育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六)大力推进教师继续教育
加强教师专业化培养,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科研水平,努力构建集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教育教学研究、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育技术推广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师学习与资源平台。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统筹、组织和管理工作,逐步完善以校本研修为基础、现代远程教育为依托、课程改革为核心、学分制为管理手段,任职学校、培训机构和行政部门共同管理,岗位培训与学历提高培训相互结合,努力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
(七)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健全师德考核评价机制。深入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县域内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不断加大区域校长、教师交流力度。完善“名师工作室”和“名班主任工作室”运行机制,建立名师引领、全员参与、团队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打造具有更高水平、更高素质、更强能力的教师队伍。做好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
(八)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
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市学校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功能完善、安全可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中小学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设备“班班通”、“校园网”、教学录播室、多功能室等数字化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全部达标,全面实现市、县区、校三级网络高速互联互通。加快信息资源建设,形成涵盖全市学校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网络系统,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大力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步伐,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九)健全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简政放权,改进管理方式,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
批事项,进一步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逐步开展取消学校行政化管理模式试点,更多地运用政策、标准、财政等手段,大力引导和支持教育发展。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全面落实学校办学条件、教师编制等实施标准,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
(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坚持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借助优质教育资源整合薄弱学校,实施集团化办学,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严格民办学校审批程序,加强民办学校监督与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切实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职能边界清晰、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格局。
(十一)扎实推进教育民生工程
完善教育民生工程的内容,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建立多元化的扶贫助学政策体系,保障弱势群体的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十二)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加强教育行风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加强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四 组织实施与保障
(一)加大财政投入,保障优先发展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依法保障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明显高于财政增长;教育附加费、新建住宅区教育设施委托建设资金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土地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政府性基金收入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教育),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倡导社会力量出资、捐资办学,扩大教育社会投入。加强教育资金的使用和监管,建立教育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各级各类专款严格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制度。着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升各类教育硬件建设水平。
(二)积极引导社会投入,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
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采取划拨土地、税收减免、金融扶持和政府奖励等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支持中外合作办学,拓宽教育投资来源渠道。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适时调整学费和住宿费标准。
(三)坚持依法理财,加强经费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坚持科学理财,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部门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坚持制度理财,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立项评估和经费使用考评。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加强经费内部稽查和审计监督,确保经费分配和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坚持勤俭办学,深入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四)深化人事改革,强化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规范从教行为,切
实提升师德师风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师培训体系。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教师入职门槛,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定期注册制度。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的引进、交流和不合格教师的退出机制。稳步推进教师资源整合,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师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和导向明确的激励机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改善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完善分配办法,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山区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制定优惠政策,将教师住房纳入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学校教师居住周转房建设。
(五)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均衡发展
结合中小城市改革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通过撤、并、扩、建等措施,有机统筹和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发展。通过实施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学前教育二期行动计划及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促进学校硬件条件基本均衡;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大校长教师交流力度,扩大校长教师的交流的范围,强化校长教师交流的激励保障机制。吸引和鼓励校长教师到薄弱学校工作或任教,推动区域间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继续深化学区管理制和“共建共强”工作机制,加快各区域学校优质化进程。
(六)强化督导评估,提升办学水平
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体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责任督学队伍建设,坚持督政与督学并举、监督与指导并重,不断
完善督导机制,创新督导方式,优化督导程序,强化督导结果,努力提升教育督导工作科学化水平。加强对实施基础教育各类机构的综合督导评估,围绕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督导,完善教育督导报告反馈和限期整改制度,加大复查和问责力度。推进政府教育工作政情政务公开,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七)推进依法办学,优化教育环境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学校管理的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师生的法制意识,切实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的合法权益。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着力解决好教育热点问题,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八)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合力
切实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协调,积极配合,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加强教育经费监管,创新评价机制,共同推进教育发展。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媒体导向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宣传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成就和经验,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尊师重教、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第三篇:农业部:印发《“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农业部:印发《“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农科教发〔2017〕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农垦、农产品加工、渔业(水利)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有关农业大学,各省级农业科学院:
为更好指导“十三五”农业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对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作用,我部组织编制了《“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农业部
“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目录
一、形势与需求
二、思路与目标
(一)战略目标与发展远景
(二)“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总体思路
(三)“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目标
三、农业科技创新
(一)重点领域
(二)重大任务需求
(三)前沿和颠覆性技术
四、农业技术推广
(一)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三)农业技术推广重点项目和行动
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一)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二)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
(三)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四)促进农业人才流动
六、农业科技创新条件能力建设
(一)农业重点学科实验室
(二)农业科学实验站
(三)农业科学试验基地
七、体制机制创新
(一)深化农业科研机构改革
(二)创新农业科技计划组织管理
(三)强化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
(四)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五)建设区域性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七)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大经费投入
(三)加强科技合作
(四)贯彻法律法规
(五)营造良好环境
“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节选)【“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创新效率进一步提高,科技对农业产业贡献度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投入、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国际合作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适应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发展要求的科学技术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成果有效供给显著增强,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力争在战略必争的农业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实现率先跨越,在受制于人的现代农业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实现技术跨越,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技术领域实现集成跨越。具体发展目标为: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在现代种业、农机装备、农业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获得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产品,农业科技的支撑引领能力显著增强。
表1“十三五”期间主要农业领域关键突破技术和核心指标任务序号领域关键突破核心指标1现代种业①农业种质资源表现型与基因型规模化精准鉴定技术;②优质、高效、抗逆、专用以及适宜机械化和轻简化作业的重大品种;③品种优质化繁育与分级加工技术。①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7%以上,主要畜禽水产和设施蔬菜良种自给率显著提高,主要畜种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65%以上,主要国家级保护品种有效保护率达到95%;②良种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在畜禽水产养殖中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③全程机械化作物品种推广面积占总播种面积30%以上;④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总量达到55万份。2农业机械化①粮食作物与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②设施园艺与福利设施养殖工程技术;③农机核心功能部件及系统,与农艺相融合的农机设计及制造技术,主要粮食、经济作物和畜禽水产智能化农机装备;④农业机械化标准配置技术。①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技术水平显著提高;②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瓶颈取得重大突破;③畜禽水产设施设备基本满足健康养殖要求。3农业信息化①现代智能农业机械装备核心部件及软件系统;②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大数据挖掘、知识服务关键技术及产品;③农业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融合技术、部件及网络服务平台。①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整体水平显著提升;②建立农业信息化数据标准和技术标准体系;③农业物联网国产处理器芯片与传感器核心部件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4农业资源高效利用①耕地质量提升与障碍因子修复关键技术;②种养业节水节料技术;③肥料减施增效理论与技术;④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⑤草地、海洋、滩涂等资源保护与开发技术。①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以上;②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55%、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③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7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④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功能和生态服务关系更加协调;⑤海洋、滩涂水域生产能力提升15%以上。5农业生态环境①污染农田生态修复与安全生产技术;②面源污染控制技术;③草原生态保护技术;④美丽乡村环境综合治理技术;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技术。①中重度污染耕地面积占比持续下降,轻度污染农田农产品达标生产,中度污染农田农产品合格率达到85%以上;②农业面源污染氮、磷排放分别减少30%以上;③农业农村水源水质达标率显著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④全国草原植被盖度达56%。6农作物耕作栽培管理①种植制度与结构优化模式;②作物可持续高产高效耕作栽培理论;③集约化、精准化、轻简化生产管理技术;④区域提质增效规模化生产技术。①作物生产投入产出比降低10%;②作物生产自然资源效率提高10%以上;③耕作栽培技术在提质增效中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7畜禽水产养殖①畜禽水产营养调控理论;②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③新型饲料与制备技术;④养殖智能化管理技术。①畜禽饲料转化率、水产养殖精准投喂水平分别提升10%以上;②畜禽养殖环境控制与机械化水平提升20%以上,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提升25%以上;③养殖环节用药减少20%以上。8农作物灾害防控①重大灾害发生规律、成灾机理和监测、预警理论及技术;②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绿色防控技术、以生态区为基础的综合防控技术;③农药减施增效新型生物农药及植保机械;④适应气候变化与结构调整的植保技术。①重大病虫害长、中、短期预报准确率分别达到75%、85%和95%以上;②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率达到40%以上;③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④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损失率稳定控制在5%以下。9动物疫病防控①重大疫病致病与免疫机理;②病原监测与疫情预警技术;③快速诊断、综合防控和净化技术;④新型疫苗与兽药。①生猪、家禽、牛、羊发病率分别下降到5%、6%、4%、3%以下,动物发病率、死亡率和公共卫生风险显著降低;②水产养殖主要病害发生率降低20%以上;③示范种畜禽场重点疫病达到净化标准。10农产品加工①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②绿色储运关键技术与装备;③传统食品工业化关键技术与装备;④全产业链质量安全与品质控制技术。①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8%;②单位产值能耗较“十二五”末降低10%-15%,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11农产品质量安全①农产品中主要危害因子筛查识别、来源归趋、环境行为、毒理毒性、消长代谢规律和防控机理;②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品质形成规律探索,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管控技术;③标准物质、标准品、标准样品、数据模型及监测预警体系;④品质与营养功能成分识别评价鉴定技术。①农产品质量安全要素基本实现全程跟踪和溯源;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品质形成基本规律和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基本构建,主要食用农产品营养功能评价体系基本建立,营养功能组分基本摸清;③农产品生态环境污染因子监控指标实现全覆盖,污染物限量标准形成体系。
第四篇: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推进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五年,是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应用型大学的关键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将把握发展机遇,致力于内涵建设、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致力于学校的转型发展。
一、发展基础
在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在江汉大学党委的具体指导下,在和润联合体、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院教职工鼓干劲,振精神,解放思想,以内涵建设为中心,以转型发展为要务,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历经艰辛赢来新局面。党建工作跨入全省民办高校先进行列,学院先后荣获“湖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武汉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也涌现出一批黄秩君这样的“全国三好学生”,成功完成园博志愿者服务等社会服务,“文理园博志愿者”获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等中央级地方媒体对报道60余篇次,学校生机迸发,正面形象和社会声誉大幅度提升。
(一)党建工作取得新成效
学院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组织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围绕第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第一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施理论武装工程,坚持每月一次,每季度一个专题的党委中心组学习研讨交流,党员干部结合自身实际工作交流学习体会、深入研讨,强化理论学习。
学院党组织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学院党委班子经过学院第一次党代会选举产生,设立了22个基层党组织,其中党总支部3个,党支部19个(二级党支部8个),共有396名党员(教工党员210名,占教职工
三、重点建设内容
大学文化是大学生存发展、办出特色、获得赞誉的根源,是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大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江汉大学文理学院自2002年建校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融文汇理、立德树人”为内涵的优良办学传统。“十三五”期间,学院强化校园环境的人文精神与艺术气息,大力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努力拓展新平台新阵地,加大学校对外宣传力度,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美丽校园
校园建设,是一所大学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强校园规划和建设。加强校园规划的顶层设计,科学设计和建设学校建筑物及人文景观,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在公共场所布置校训石、荣誉墙、标语牌、宣传橱窗、文化长廊等文化作品,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十三五”期间,武湖新校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二)人文校园
1.全面加强校园意识形态工作。
强化思想理论建设,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体师生,坚持不懈地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坚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做到常学、深学、实学,不断提升分析解决问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切实抓好党委(党总支)理论中心组学习,建立健全学习情况考核和定期通报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围绕“主题党日+中心工作”周密安排学习内容,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效果的评估。
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建立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创新与改进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方式和载体,积极利用“两微一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将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有机
断凝练文理精神,通过各种方式把校训融入教学和学生培养全过程。开展校史校情教育。建立校史馆,开展校史史料、实物档案的征集工作。学院将对全校楼宇、道路分区组合命名,让每一座建筑物和每一条道路都成为无声的教育资源。加强二级学院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全体师生的价值认同、使命认同和情感认同。
(三)平安、智慧校园
创建“平安、和谐”的校园,要加强“校地合作、积极预防”,认真抓好综合治理,进一步净化校园周边的治安环境,要与市有关部门协作联动,加大对校园及周边治理的力度,严格防范、防止疏忽麻痹思想造成的安全隐患和事故;对重点、要害部位的安全保卫和安全防范,要建立“轮流值班、巡逻守护”等内部控制制度;要把预案建设放到重要位置,要建立健全、严格执行重大安全事故、突发事件的报告处理制度。进一步切实增强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责任心,要严格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加大安全隐患排查的力度,促进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任务落实。
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校园统一信息门户平台、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校园网络广播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和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加强信息与网络安全建设,推行统一身份认证和实名上网。加强应用业务软件平台建设,完善一卡通应用服务。构建校内数字资源云平台,积极对接校外共享数字资源云平台。加强信息化应用创新推广,强化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全面深度融合。加快数字终端设施建设,建设智慧校园。
(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积极营造廉政文化,深入开展党规党纪和法律法规教育,创造廉洁、清正、和谐的校园氛围,将廉洁教育贯穿、渗透于学校各项工作中,使党风廉政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学风建设紧密
围。
第五篇:安徽工程大学函授站管理办法
安徽工程大学函授站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校函授站建设和管理,提高函授教学质量,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成人高等教育函授站(教学点)设置与管理办法》文件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函授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函授站是指我校在全省所设立的成人高等教育函授教育辅导站,是我校实施函授教育的基层教学管理组织。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校在全省设立的所有函授站。
第二章 函授站的设置 第四条 设站条件
1.设站单位必须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中等(含中等)以上专业学校、企事业单位教育培训中心或经批准的民办高校。2.具有连续或隔年报考的生源。
3.配备专职或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管理人员队伍。4.配备或聘请合格的面授、辅导教师。
5.提供满足函授教育需要的办公、教学和生活条件。6.提供或筹集必要的办站经费。
7.函授站所在地应生源较集中,交通较发达、方便。
第五条 设站程序
1.设站单位根据本地区或部门人才培养需求和发展规划,向学校提出书面设站申请并附设站单位资质证明及教学条件、生活设施设备等基本情况。
2.学校根据设站单位的申请报告,对设站单位的办学资质、办学条件进行实地考察。
3.经考察具备设站条件的,学校和设站单位根据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地方的人才需求,进行可行性研究。
4.经学校批准可以建站,双方签署建站协议书。
协议书内容包括设站目的、培养目标、发展规模、招生范围、专业设置、设站地点、办学条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来源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5.协议书经双方负责人签字,加盖公章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门批准、备案后方可生效。
第六条 机构设置
1.设站单位应根据函授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本着保证需要,精简机构的原则,采取专、兼结合的办法,建立函授站机构。
2.函授站建立后,应根据学校有关建站的批文刻制公章,公章仅限于该站函授教育使用。公章印模须报学校备案。
第七条 人员配备
1.设站单位应根据函授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确定函授站的人员编制并配备站长及工作人员。
2.函授站应设站长1人,副站长1--2人及相应的工作人员。3.函授站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培训。
4.函授站人员配备情况必须报学校备案,工作人员若有变动,应及时通报学校。
第八条 备案和年检
1.函授站要严格履行备案、年检手续。凡未通过教育厅年检的函授站,一律不安排招生计划。
2.函授站不得与其它组织、机构签订办学(招生)协议。3.未经学校同意,函授站不得随意变更办学地址。
第三章 函授站的主要职责 第九条 思想工作
1.为了保证函授教育的质量,实现函授教育的培养目标,函授站应重视函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组织函授生认真学习学校及函授站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端正学习目的,树立良好学风,保证函授教学和其它有关工作的顺利进行。3.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解和掌握函授生学习和思想情况,教育函授生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在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认真完成学业。4.每学年应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思想、学习小结,在此基础上评选优秀函授生。优秀函授生由学校进行表彰,其评选奖励材料记入本人学籍档案。
第十条 招生工作
1.函授站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生源情况和需求,做好生源预测,并向学校申报招生计划。凡要求招生的函授站必须提前将下计划招生的专业、人数以及生源情况上报学校。
2.学校将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的函授招生计划,通知相关函授站。函授站接到通知后,应与当地教育部门取得联系,开展生源的宣传发动工作,以保证招生工作的顺利完成。
3.函授站协助学校做好各项招生信息统计和新生录取工作。
第十一条 新生入学注册工作
1.函授站凭录取通知书,接受新生办理入学注册手续。2.核对新生相关信息,进行新生资格审查。
3.填制新生入学注册花名表,并编排学号,在规定时间内报学校备案,以便进行新生电子注册。
4.选配班主任,搞好新生入学教育。
第十二条 学籍管理工作
1.每学期开学前,办理在籍函授生的报到注册手续,并在开学后一个月内,将学生注册名单及学籍变动情况报学校备案并办理学籍变迁手续。
2.每学年第一学期,办理新生入学注册和在籍函授生报到注册手续时,同时收齐该年的学费、教材费等。
第十三条 教学组织工作
1.函授教育包括自学、面授、辅导、作业、答疑辅导、实习、大型作业、社会调查、考试、毕业论文及答辩等教学环节。对每个教学环节,函授站均应进行认真细致的组织管理,并做好函授生的作业批改和平时成绩的测定工作。2.每学期开学前,函授站应将新学期的课程表、教材、教学辅导资料等发到函授生手中,以便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取得所在单位的支持,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准时参加面授、考试等教学活动。3.按照各专业、年级课程表安排的面授时间组织教学。在面授期间,函授站工作人员要深入教学现场,做好教学服务工作,了解教学情况,对函授生进行考勤,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4.聘请辅导教师,开展教学辅导工作,指导函授生自学和组织小组学习活动,并负责批改作业,作业成绩应在期末考试前造册报学校。
5.做好考试的组织工作,按规定设置考场,选派人员协助监考。严格执行考试纪律,对考试作弊的学生严格按照学籍管理规定处理。6.考试成绩应记入成绩档案,并通知函授学员。
7.函授生申请休、复、退、转学时,函授站应签署意见上报学校,并按批复意见通知申请人,同时在学生档案中做相应的记载。8.填写教学日志及各种工作报表。9.完成学校交办的其他教学管理工作。
第十四条 毕业生工作
1.做好函授生的毕业资格审查工作。
2.做好毕业鉴定工作,组织毕业生认真填写毕业生登记表,并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学校。
3.按照省教育厅规定的时间做好毕业生电子信息采集工作。4.组织优秀函授毕业生的评选工作。5.按时颁发毕业证书,递转函授生学籍档案。
第十五条 后勤及财务工作
1.及时做好各种教学设备的准备工作。
2.妥善安排函授生和教学工作人员在面授、考试期间的食宿。3.设站单位应按有关规定筹集函授站的经费。
函授站所聘辅导教师课酬、批改作业报酬、工作人员岗位津贴、加班补助等有关函授教学管理工作的支出,由函授站负责。
4.函授站须严格执行学校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不得擅自另立项目收费。收取的学费、教材费及其它有关费用按规定及时上缴学校,不得截留、挪用。
第十六条 日常行政管理工作 1.每学期要有工作计划,期末要有工作总结,并将计划和总结及时上报学校。2.建立档案制度,并做好教学档案等管理工作。3.统计汇总各类材料报表。
4.接受学校的业务指导并参加学校组织的工作会议及相关培训。
第四章 检查与评估
第十七条 为确保函授教育质量,函授站每学年应进行函授工作的自查自评,并接受学校统一组织实施的专项或综合检查与评估。第十八条 接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日常管理。
第十九条 接受山西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对函授站教学进行检查督导。第二十条 学校每评选先进函授站和优秀函授工作者。
第五章 函授站的撤销
第二十一条 函授站在办学条件、教学管理、经费、生源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不能保证函授教育的正常运行时,应限期整改;如整改仍不达要求,学校可根据不同情况予以停止招生或撤销。
第二十二条 不履行年检手续以及连续两年未通过山西省教育厅年检的函授站,学校可予以撤销。
第二十三条 经决定撤消的函授站,应妥善处理好善后工作。
1.决定撤消的函授站要做好有关资料、学籍、经费等方面的清理移交工作。2.函授站撤销后,应在规定时间内将函授站的公章交回学校予以封存。3.决定撤销的函授站不得继续以该函授站的名义举办任何形式的教育或培训活动。
第二十四条 已撤销的函授站,如不属于生源问题,原则上不再批准设站。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颁发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