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关于印发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01:4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审计署关于印发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审计署关于印发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通知》。

第一篇:审计署关于印发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通知

审计署关于印发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通知

(审办发[2008]72号 2008年7月10日)

署机关各单位、各特派员办事处、各派出审计局: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审计事业在继承中发展、巩固中提高,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原规划)基础上,审计署制定了《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现予印发。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保持了原规划的基本精神,涵盖了原规划的主要内容。同时,根据形势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在原规划基础上进行了充实、完善。主要是:

--全面贯彻、体现党的十七大精神。

--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和指南,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

--明确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出要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

--明确审计的主要任务是推进民主法治,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宏观性、建设性、开放性和科学性。

--强调在推进“人、法、技”建设的同时,加强审计理论建设和审计文化建设,夯实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强调在注重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同时,全面推进绩效审计。

--坚持多种审计类型的有效结合,积极探索对特大型投资项目、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等的全过程跟踪审计。

--明确划分了财政、金融、企业、经济责任、资源环境、涉外等六种类型的审计,深化了每类审计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强调加强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审计,认真履行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委员职责。

--提出整合审计资源,着力构建项目审计计划、实施与审理既相分离又相制约的审计业务管理体系。

--丰富和完善了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探索建立特定审计事项阶段性审计情况公告、重大案件查处结果公告制度。

--强调加强审计信息分析,提升审计成果层次,开发提炼审计信息精品和高端产品。

--强调提高实战能力,强化审计骨干培养,打造高素质的审计领军人才和国际型审计人才。

--强调加强审计法治化建设,修订国家审计准则,探索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防范审计风险。

--强调继续推进金审工程建设,提高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强调加强调查研究和经验交流,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审计工作的指导。

各单位要组织全体审计人员认真学习,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确今后五年审计工作发展的目标和措施。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从本单位实际出发,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扎实推进,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推动审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八年七月十日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为了充分发挥审计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职能作用,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制定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一、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和指南,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全面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全面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初步实现审计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

三、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不断增强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宏观性、建设性、开放性和科学性,把审计工作更好地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全局,推进民主法治,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继续坚持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基础,加大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的力度,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

--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发现和分析研究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政策、法律、制度的落实和完善,推进深化改革,加强宏观管理。

--关注国家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民生安全、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揭示存在的风险,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性建议,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四、探索创新审计方式。在深入总结我国审计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审计方式和方法。

--坚持多种审计类型的有效结合。坚持预算执行审计与决算审签相结合,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金融、企业审计等相结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同时,坚持揭露问题与促进整改相结合,审计监督与其他部门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通过结合,协调各种资源和要素,加大审计力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各种需求,提高审计的效果和影响力。

--积极探索跟踪审计。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特大型投资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试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认真研究,不断摸索和总结绩效审计经验和方法,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

--努力创新审计组织方式。积极探索审计项目招投标和合同制管理方式,加强系统内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效能。

五、着力加强五项基础建设,夯实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大力推进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为核心,着力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自律、文明和谐的审计干部队伍。

--大力推进法治化建设。建立健全审计法律法规,做好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的制订、修订工作,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计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以数字化为基础,积极推进计算机审计,总结推广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式。

--大力推进理论建设。进一步强化审计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为审计实践服务。

--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加强审计文化研究,弘扬审计精神,树立文明形象,增强审计事业的发展动力。

六、财政审计。以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保障财政安全、提高财政绩效水平为目标,坚持“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绩效”的审计思路,全面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的层次和水平。

--中央财政管理审计,围绕中央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以预算管理和资金分配为重点,注重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揭露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重点关注中央财政支出方向,促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管理,促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

--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在继续做好对一级预算单位审计的基础上,加大对所属单位延伸审计的力度,促进预算单位管理不断规范,所属单位违法违规问题明显减少;注重把部门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的部门决算(草案)审签制度,推动建立部门预算项目库,建立统一、规范、科学的预算定额、支出标准和开支渠道,促进部门预算管理更加规范,推进部门预算公开,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绩效水平。

--中央转移支付审计,注重从完善中央转移支付体制、机制方面研究和揭示问题,促进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

--中央税收征管审计,注重揭露税收征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提高征管质量,推动税收体制改革,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

--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以推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更加规范和科学为重点,积极探索审计的方式方法,促进完善国有资本预算管理制度。

--地方财政收支审计,以预算执行及决算的真实性、完整性为重点,同时关注地方政府负债情况,防范财政风险,促进规范地方财政管理,推动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围绕促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关注对国家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投资项目和国家专项建设资金的审计,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严重损失浪费问题,促进加强项目管理,保障投资效果;关注国家宏观投资政策的落实和执行效果,促进完善政策法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农业资金审计,在总体把握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审计新农村建设重点资金、重点项目,检查支农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依法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保障审计,继续深化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五项保险基金审计,促进扩大社会保障资金规模和覆盖范围,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推进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救灾救济款物审计力度,注重从制度、机制和管理上揭示问题,促进完善灾害救助制度和机制;强化住房保障资金审计,促进完善住房保障制度,落实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

--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对资金、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和效果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保障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

--专项资金审计,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关注相关领域改革政策措施的落实和执行情况,重点揭露挤占挪用、滞留截留、损失浪费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揭示落实国家有关政策不到位、政策目标未实现的突出问题,促进深化改革和相关政策制度的完善,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七、金融审计。以维护安全、防范风险、促进发展为目标,服务国家宏观政策,推动金融改革,维护金融稳定,完善金融监管,推动建立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

--加强对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金融机构的审计,重点揭露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及大案要案线索,揭示影响金融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风险,从政策上、制度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规范管理,提高竞争能力。

--实现对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的经常性审计,紧紧围绕国家宏观政策及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问题,充分发挥在国家金融监督体系中的综合性优势。

--积极探索对金融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效果的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

--改进金融审计组织方式和审计方法,以总行(总公司)审计为龙头,切实增强集中分析金融机构电子数据的能力,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

八、企业审计。以维护中央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国有资产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质量、责任、绩效”,按照“把握总体、揭露隐患、服务发展”的审计思路,监督国有资产安全,揭露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促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检查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性,重点关注企业的损益状况、资产质量、债务状况,揭露和查处弄虚作假、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维护企业国有资产安全。

--检查企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和绩效状况,重点关注直接影响企业投入产出的成本、价格、业务量等主要因素,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主业集中度和技术创新能力等关键因素,涉及企业的国有资产安全、国有资本金预算以及国有企业经济布局等宏观问题,促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检查企业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促进企业节能减排降耗。

九、经济责任审计。以促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履行经济责任,推动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为目标,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不断提高审计质量,为相关部门评价和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提供重要依据。

--配合做好《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制定、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组织好对各级审计机关和相关部门干部的学习培训,抓好监督检查。

--分步制定政府主要负责人、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领导人员三类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范。

--推进省部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化,深化地厅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推动中央单位内部管理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

--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做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规范,实现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的规范化,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问责制、责任追究制等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制度、机制的建立健全。

十、资源环境审计。以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为目标,维护资源环境安全,发挥审计在促进节能减排措施落实以及在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对土地、矿产、森林、海洋等重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的审计,重点揭露和查处破坏浪费资源、国有资源收益流失、危害资源安全等重大问题,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对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审计,重点关注环保资金投入、管理、使用情况和环保政策落实、环保目标实现情况,揭露和查处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环境问题,提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完善环保政策措施的建议。

--对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计,总体掌握和评价地方政府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的情况,关注、查处违法违规问题,提出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和政策措施的建议,促进国家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耕地保护政策的贯彻落实。

--对企业执行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及采取具体措施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重点了解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关注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完善节能减排的政策意见及建议,促进企业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意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着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2012年初步建立起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体系。

--认真履行亚洲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主席国职责,积极开展环境审计国际交流,借鉴国际做法和经验,强化对资源环境审计经验和案例的总结提炼,推动资源环境审计实用技术方法的研究和推广运用,促进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涉外审计。以促进积极合理有效利用资金、防范涉外投资风险、维护涉外经济安全、履行国际责任为目标,着力整合涉外审计资源,拓宽涉外审计领域,提高涉外审计质量。

--继续加强对国外贷援款项目的审计监督。提高国外贷援款项目的公证审计质量,大力开展涉及环境、民生和可持续发展等国外贷援款项目的绩效审计,促进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国外贷援款。

--加强驻外机构审计。结合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适当开展对国家驻外机构的审计,促进其严格执行财经法规,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积极探索对我国对外援助物资采购、工程建设、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审计,维护对外援助资金的安全,提高对外援助资金使用效益。

--积极探索对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境外投资及境外分支机构的审计,强化管理控制,防范经营风险,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境外国有资产安全。

--认真履行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委员职责,按照联合国审计委员会有关要求,圆满完成所承担的审计任务,确保审计质量,维护我国审计的国际形象。

十二、审计法治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审计法规,构建审计准则及指南体系,规范审计行为,推进依法审计。

--健全并完善中国特色审计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配合做好审计法实施条例的修订和经济责任审计条例的制定工作,适时做好其他审计法规和规章的修订、制定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

--着力构建我国国家审计准则体系和审计指南体系。在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修订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审计实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2009年完成对现行审计准则的修订,基本构建起我国的国家审计准则体系,2012年基本构建起我国的国家审计指南体系。

--探索建立审计项目审理制度。认真落实审计质量控制的各项措施,改进审计复核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10年建立起审计项目审理制度。

--探索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明确审计工作各环节的目标和质量要求,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

--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审计人员依法审计的意识和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审计法律法规和规章,推进审计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全面履行审计职责。

--加强对内部审计的指导和社会审计机构执业质量的核查。以适当方式加强对内部审计的指导,推动内部审计发展。针对企业、金融机构等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核查相关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执业准则情况,促使有关部门加强监管,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十三、审计结果利用和审计宣传。坚持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加强审计信息分析,提升审计成果层次,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特别是社会舆论监督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

--坚持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逐步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把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内容。

--探索建立特定审计事项阶段性审计情况公告、重大案件查处结果公告制度。

--加强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拓宽审计信息利用渠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开发提炼审计信息“精品”和“高端产品”,不断提高审计信息的质量和水平,建立健全科学的信息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审计信息公开,逐步实现审计事务公开。

--进一步加大审计宣传力度,增强审计宣传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内部协调性。充分发挥署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和新闻发言人的作用,密切与新闻单位的联系,增强新闻报道的主动性。重视网络民意,加强舆情研判和舆论引导。

--进一步提高审计报刊和出版物质量,办好审计网站,不断扩大审计工作在国内外的影响。

十四、审计队伍建设。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审计工作发展需要的干部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全面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人才支撑。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干部选拔任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逐步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健全制度,创新形式,完善对领导班子和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干部监督工作;健全干部交流轮岗制度,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积极探索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以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着力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以加强“一把手”队伍建设为重点,科学配置领导班子,不断调整和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合理搭配;建立健全后备干部动态管理工作机制,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人才结构,逐步提高法律、工程、环境保护和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人员比例,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实战能力,强化审计骨干培养,打造高素质的领军人才;以履行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委员职责为依托,培养国际型审计人才;科学利用外部人才资源,探索建立外聘专家库和专家咨询制度。

--加强教育培训。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以提高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为核心,大规模培训审计干部,大幅度提高审计干部素质;改进培训方式,以网络和案例培训为重点,不断健全以面授培训体系与网络培训体系相结合,以师资体系、教材体系和考试评价体系相配套,具有审计系统特色的干部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审计实务导师制。加大对地方审计干部培训工作的指导,按照共建协议,推进南京审计学院的教学科研能力建设。

--切实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营造更加舒心祥和的环境,不断提高服务与管理水平。

--加强机关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抓好以党支部为重点的机关党的建设,建立健全和落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着力推进审计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依法、求实、严格、奋进、奉献”的审计精神,提高审计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培养优良的工作作风,建设文明和谐的审计机关。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制定并认真执行审计署党组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办法、违反审计法律法规行为处分规定。严格执行“八不准”等审计纪律和其他各项反腐倡廉规定,进一步规范审计权力运行,强化对审计权力行使全过程的监督和对领导干部的廉政监督。

十五、完成金审工程二期建设,推进金审工程三期建设,大力提高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基本建成审计信息化网络系统。改造审计内网,建设审计专网,充实视频、数据、语音等网络传输应用,保障信息安全,促进信息共享。

--基本建成审计信息化数据库。制定数据规划,完善充实审计数据库,提升数据资源建设的规范化水平,为审计业务、审计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有效支持。

--全面提高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进一步完善并推广审计管理系统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积极探索联网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

--加强审计信息化制度建设和规范建设。建立健全计算机审计标准规范,总结形成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和操作制度体系。

--创新审计方法的信息化实现方式。积极研究探索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的信息化实现方式。

十六、整合审计资源,做好实现科学管理的各项工作。

--着力构建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项目审理既相分离又相制约的审计业务管理体系。

--提升审计计划管理的科学水平。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社会需求和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有效整合利用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计划的科学性。搞好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与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之间的衔接,探索编制重大项目滚动计划。实行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和审计项目后评估制度。

--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整合审计资源,统筹安排相关审计工作。

--加强审计信访举报工作,积极发挥信访举报在服务审计一线和实施审计项目中的作用。

--积极参与国际审计事务,认真履行审计署在地区、世界审计组织中的职责。加强因公出国(境)管理,提高境外专业考察和培训质量。及时掌握国际审计动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展国外审计理论研究,引进国外先进审计技术方法,扩大对外宣传,不断提升我国审计的国际地位。

--加强审计科研工作。深化审计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2012年基本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框架,完善审计科研项目管理,做好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宣传。

--加强审计学会和内部审计协会建设,规范社团管理。充分发挥审计学会在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的作用。通过内部审计协会强化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积极推进内部审计实现转型与发展。

--建立审计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实行审计业务经费零基预算,加强审计成本控制,节约利用资源,降低机关运行成本。2009年基本建立起审计署审计工作绩效评估制度。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推进预算公开。完善审计机关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加大内部审计力度,切实推进财务公开,在机关内部公开部门预算、决算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公开审计署预算及预算执行情况。

--进一步深化机关后勤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后勤保障服务水平。健全机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落实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创建平安机关。

十七、加强调查研究和经验交流,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审计工作的指导。

--继续实行署领导分片联系点制度,加强署机关各单位与地方审计机关的联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工作的新鲜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搞好分类指导。

--协调指导地方审计机关加强审计法治化建设,组织并推动地方开展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和优秀审计项目评选等工作,促进提高审计业务水平。

--加强审计业务指导,及时总结研究审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广新经验;每年根据当前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研究提出审计工作指导意见。

--加强计划指导,促进整合审计力量。每年年底提出下一年度审计重点;按照自愿参加、量力而行的原则,适当安排和组织地方审计机关参与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

--按照统一管理、一年一定的原则,改进和加强审计业务授权管理。以整合审计资源、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为目标,科学确定年度授权审计项目计划。加强授权审计项目考核和重点抽查,严格审计质量控制。

--加强审计培训,通过举办审计专业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等方式,集中研讨审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提升业务能力。为地方审计机关的业务培训提供必要的师资、教材与网络培训课件。

--每年有计划地安排审计署与地方审计机关互派干部到对方任职或参加对方组织的审计项目,加强沟通,促进交流,提高水平,锻炼干部。

--进一步加大对地方审计工作情况的采集、研究和综合分析的力度,充分利用审计成果。

--加强对地方审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和应用的指导,2011年完成全国50%以上的地市和区县级审计机关审计管理系统的推广运用。

--加强对地方审计队伍建设、机关党的建设、廉政建设情况的调研,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从政策制度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十八、本规划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审计署所属各单位应根据本规划要求,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并付诸实施,有必要的,还应当制定并实施专项规划,确保本规划的完成。

第二篇: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审计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制定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一、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和指南,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全面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 1 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努力实现“十二五”期间,审计工作在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深化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反腐倡廉建设方面迈上新台阶;审计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审计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符合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和制度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把审计工作更好地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全局,推进民主法治,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推动国家治理的完善与提高,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继续坚持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基础,加大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的力度,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加强对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贯彻落实 情况的跟踪审计,促进政令畅通,保障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加大对国家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审计力度,建立和完善电子审计体系。

——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

——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发现和分析研究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政策、法律、制度的落实和完善。

——关注国家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民生安全、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揭示存在的风险,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性建议,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四、探索创新审计方式和方法。在深入总结我国审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审计方式和方法。——着力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整体谋划、系统安排财政审计项目,按照清晰统一的审计目标,对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资源、组织实施和成果利用进行统筹管理,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的层次和水平。

——总结和改进多种审计类型的有效结合。坚持预算执行审计与决算(草案)审签相结合,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金融、企业审计等相结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同时,坚持揭露问题与促进整改相结合,审计监督与其他部门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通过结合,协调各种资源和要素,加大审计力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各种需求,提高审计的效果和影响力。

——在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基础上,全面开展决算(草案)审计,力争2012年底前建立决算(草案)审计制度。

——加强跟踪审计。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构建和完善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认真研究,不 断摸索和总结绩效审计经验和方法,2012年底前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3年底前建立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和绩效审计方法体系。

——努力创新审计组织方式。积极探索审计项目招投标和合同制管理方式,加强系统内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效能。

——创新审计方法的信息化实现方式。积极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智能信息处理、知识发现与管理等先进技术,探索内控测评、智能审计、风险评估,以及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多方式结合等审计方法的信息化实现方式。

五、着力加强五项基础建设,夯实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全面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以品格为核心、能力为重点、作风为基础、业绩为导向,全面提高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着力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自律、文明和谐的审计干部队伍。——全面推进法治化建设。更加注重依法审计、文明审计,更加注重加强整改、完善制度,更加注重提高素质、严格管理,加强审计规章制度建设,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深入开展普法宣传,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以数字化为基础,创新计算机审计的形式和内容,总结推广数字化审计模式,探索形成适应信息化环境的审计方式。

——全面推进理论建设。进一步强化审计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弘扬审计精神,树立“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价值理念和文明形象,进一步增强审计事业的凝聚力。

六、财政审计。以维护国家财政安全、推动完善公共财政和政府预算体系、增强财政政策有效性、促进依法民主科学理财和提高预算执行效果为目标,以深化预算执行审计为主线,坚持“评价总体、揭露问题、规范管理、推动改革、提高绩效、维护安全”的审计思路,增强财政审计宏观性、整体性、建设性和时效性。

——中央财政管理审计,围绕中央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以预算管理和资金分配为重点,注重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揭露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提高财政政策实施效果、推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动预算的统一和完整、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财政管理的规范性。

——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贯彻“严格查处,立足整改,规范提高,促进发展”的工作原则,着力规范一级预算单位的预算管理,深化二、三级预算单位的审计监督,完善部门决算草案审签制度,探索对部门预算执行整体情况发表审计意见;以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和重大项目绩效评价为切入点,开展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关注压缩公款出国(境)、公务用车、公务接待费用降低行政成本政策执行情况,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坚持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结果公告制度,促进预算公开的基础工作,推动部门预决算公开、透明;推进 联网审计和中央部门与垂直管理京外单位“上下联动”审计,逐步扩大审计覆盖面,提高审计效率。

——中央转移支付审计,注重从完善中央转移支付体制、机制方面研究和揭示问题,促进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

——税收征管审计,在促进税务部门、海关部门依法履职的基础上,加强对税收征管机制、专项优惠政策和重大税收制度运行情况及效果的调查、分析和评估,努力推动税制改革,促进税收政策制度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揭示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征收、分配、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国有资本投资方向和领域,确保国家重大决策的贯彻执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和提高国有经济整体效益。

——地方财政收支审计,以预算执行及决算的真实性、完 整性为基础,关注执行统一财税政策情况、中央转移支付资金预算管理和使用情况、财政体制运行情况和地方政府债务情况。完善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审计与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动态化、常态化的审计监督,揭示问题,防范风险。推动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增强透明度,接受人大监督。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围绕促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加强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竣工决算审计,积极开展关系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积极开展特定事项的专项审计调查。进一步加大对征地拆迁、工程招投标、物资设备材料采购、资金管理使用和工程质量管理等重点环节的审计力度,督促相关单位完善法律法规,加强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促进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农业资金审计,加强对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关系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提高和国家粮食安全等强农惠农资金和项目审计,揭露和查处严重损害农民利益、造成财政资金流失和严 重损失浪费等问题,促进农业资金整合,确保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维护广大农民切身利益。

——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继续深化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加强对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审计监督,促进基金管理规范、安全,促进各项社会保险政策的落实和制度的完善,推进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不断健全;关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推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不断完善;继续强化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和住房公积金审计,促进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加大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专项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的审计力度,促进相关惠民政策的落实,促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和社会福利事业、慈善事业的发展。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审计,加强对资金、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和效果的全过程跟踪审计,保障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应急处置、预防预警、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推动相关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专项资金审计,加强对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 建设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关注政策措施执行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相关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有效落实,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七、金融审计。以维护安全、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为目标,揭示和防范金融风险,完善金融监管,推动建立健全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和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

——加强对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金融机构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关注货币市场、保险市场、资本市场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反映金融服务、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中的新情况,并从体制、机制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深化金融改革,推动金融市场可持续健康发展。

——在做好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等全面审计的基础上,关注其法人治理结构及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效果,有效揭示内部管理薄弱环节和制度缺陷,促进依法经营,加强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大对金融机构执行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情况的审计和审计跟踪调查力度,促进金融机构调整优化资 产结构,转变经营管理方式,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水平。

——加强对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审计,积极探索跨行业、跨市场金融活动的审计方法,提示系统性风险隐患,促进建立健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

——建立综合数据分析平台,实现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行业的经常性审计或审计调查,完善金融审计组织方式和审计方法体系,进一步改进信息化条件下以总行(总公司)为龙头的审计管理模式,有效整合审计资源,不断提高“集中分析,分散核查,专题研究”的工作水平。

八、企业审计。以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促进国有企业科学发展为目标,坚持“强化管理、推动改革、维护安全、促进发展”的审计思路,加快转变审计方式,加强对国有企业资金、权力和责任的审计,推动其转变发展方式、落实宏观政策、加强经营管理、防控重大风险、创新机制制度和推进反腐倡廉。

——全面监督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更加关注法人治理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推动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加大对国有企业落实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决策制度的审计力度,加强对重要经营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促进企业健全权力运行机制。

——加强对国有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战略性结构调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节能减排、产业振兴规划等重大决策部署和宏观政策措施情况的跟踪审计,促进国家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为国有经济实现综合性、系统性和战略性转变发挥作用。

——注重揭示影响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风险,深入分析企业经济活动与国家方针政策之间的内在关联,维护企业安全,促进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

——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与重点中央企业信息系统的联网,试点实时审计;统一整合和统筹调配审计资源,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审计项目,建立“点(单个企业)、线(行业和上下游产业)、面(国有经济运行)”联动的企业审计模式,提高企业审计的主动性、时效性、宏观性和建设性,实现经常性审计监督。

九、资源环境审计。以促进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的基本国策为目标,检查国家资源环境政策法规贯彻落实、资金分配管理使用和资源环保工程项目的建设运营情况,维护资源环境安全,发挥审计在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对土地、矿产、淡水、海洋等重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的审计,揭露和查处违规出让、无序开发、低效利用,破坏浪费资源、国有资源收益流失、危害资源安全等问题,促进资源依法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加强对水、大气、土壤、重金属、固体废弃物、核能利用等污染防治情况的审计,揭露和查处防治规划政策措施不落实,违规处置、排放污染物,防治设施运营不正常,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促进加强污染防治,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加强对森林、湿地、草原、生物等重点生态系统保护和防沙治沙、水土保持、防治石漠化等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实施情况的审计,促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对节能减排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和相关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揭露和查处落实节能减排政策法规不到 位、淘汰落后节能进展滞后、严重浪费能源资源等问题,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审计机关内部资源环境审计项目计划与信息资源的整合,积极构建资源环境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有机结合的多元工作格局,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理论与方法,不断完善资源环境审计制度与规范。

——认真履行亚洲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秘书处职责,加强亚洲环境审计协调服务;广泛开展环境审计国际交流,努力探索国际环境合作审计新模式;积极参与世界审计组织国际环境审计事务,不断扩大我国环境审计的国际影响。

十、涉外审计。以促进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防范涉外投资风险、维护境外国有资产安全、履行国际责任为目标,着力整合涉外审计资源,拓宽涉外审计领域,提高涉外审计质量。

——继续加强对国外贷援款项目的审计监督。提高国外贷援款项目的审计质量,全面推进涉及环境、民生和可持续发展等国外贷援款项目的绩效审计,促进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国外贷援款,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探索我国对外援助物资采购、工程建设、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审计,维护对外援助资金的安全,提高对外援助资金使用效益。

——深化驻外机构审计。结合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开展驻外非经营性机构审计,促进其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使用财政资金的绩效。推进境外经营性机构和境外投资的审计,强化控制,防范风险,维护境外国有资产安全。

——认真履行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委员职责,完成所承担的审计任务。

十一、经济责任审计。认真贯彻落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深化发展”的审计思路,以促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进一步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干部管理监督、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深入推进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推进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巩固深化地厅级及以下行政领导干部、乡镇党委书记审计,推行县委书记经济责任审计,逐步扩大市(地)党委书记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不断深化省部长经济责任审计;在对副省级城市市委书记进行审计试点基础上,探索开展省(自治区、直辖市)委书记的经济责任审计;继续深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逐步建立和推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内轮审制度。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体系。在认真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健全与《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配套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规范,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程序及成果运用等;探索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对不同类别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操作流程、审计方式方法等;研究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探索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 制度,逐步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体系。

——全面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水平。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和质量控制,进一步完善审计内容和审计组织方式。坚持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加大任中审计力度。探索和推行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同步审计的组织方式和审计方法。合理调配和整合审计资源,实现不同审计项目之间的资源共享。依法规范审计评价,做到审计评价与审计内容相统一,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

——加强对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制定印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贯彻实施意见。对各地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研究解决贯彻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逐步建立和推行工作报告制度;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深入开展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逐步构建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体系,为审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健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组织协调机制,逐步建立制 度健全、管理规范、运转有序、工作高效的联席会议工作机制。

——加强对审计署内部管理和省级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积极开展对审计署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和直属事业单位、省级审计机关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和推行任期内轮审制度,促进其加强内部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

十二、审计法治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审计法律规范体系,规范审计行为,推进依法审计。

——健全并完善中国特色审计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的修订工作,适时做好其他审计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修订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审计法律规范体系。

——着力构建我国国家审计指南体系。以审计法律法规和国家审计准则为依据,立足我国审计实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有步骤地开发审计指南,2014年基本构建起涵盖通用审计指南和专业审计指南的国家审计指南体系。

——积极参与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工作,提高立法协调水平,进一步发挥审计机关在立法工作中的作用,促进完善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严格执行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完善审计机关层级监督机制,依法纠正下级审计机关违反国家规定作出的审计决定,推动依法审计和文明审计。

——大力推行审计项目审理制度。严格按照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开展审理工作,逐步规范审理工作流程,明确审理工作标准,提高审理工作质量。

——探索建立审计质量岗位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质量岗位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强化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

——加大审计业务质量检查力度,提升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水平,促进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相关审计报告质量的核查,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督促审计干部认真学习和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提高审计干部依法办事和依法审计的意识和能力,推进审计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全面履行审计职责。

十三、审计结果利用和审计宣传。加强审计成果综合利用,提升审计成果层次;坚持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特别是社会舆论监督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

——坚持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逐步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把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内容。

——坚持和完善特定审计事项阶段性审计情况公告、重大案件查处结果公告制度。

——加强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拓宽审计成果利用渠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开发提炼审计成果“精品”和“高端产品”,不断提高审计信息的质量和水平。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审计工作信息公开,逐步实现审计事务公开。

——加大审计宣传力度,增强审计宣传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内部协调性。对重大审计新闻事项或事件,加强宣传的策划。发挥署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和新闻发言人的作用,密切与 新闻单位的联系,增强新闻报道的主动性。重视网络民意,加强舆情研判和舆论引导。

——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对审计出版单位的管理。提高审计报刊和出版物质量,拓宽发行渠道,充分发挥媒体对审计工作的宣传作用,不断扩大审计工作在国内外的影响。

十四、审计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工作、人才工作方针政策,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审计事业科学发展需要的干部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全面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继续推行差额选拔干部办法和票决制,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大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健全巡视制度,完善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大从基层一线考试录用公务员的力度,拓宽与地方党委政府、审计机关干部交流的渠道;健全干部交流制度,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积极探索推进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 位,着力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以加强“一把手”队伍建设为重点,科学配置领导班子,不断调整和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合理搭配,发挥整体功能;建立健全后备干部动态管理工作机制,坚持重在培养、同样使用,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

——加强审计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审计机关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意见》,不断优化人才结构,逐步提高法律、工程、环境保护和计算机应用等相关专业人员比例,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加大高层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队伍;科学利用外部人才资源,探索建立外聘专家库和专家咨询制度,不断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加强教育培训。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大规模培训审计干部,持续提高审计干部素质;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改进培训方式,发挥模拟实验室、网络和案例培训等方式的作用,逐步健全以面授培训体系与网络培训体系相结合,以师资体系、教材体系和考试评价体系相配套,具有审计系统特色的干部职业 教育培训体系。推进审计干部管理学院建设。按照共建协议,促进南京审计学院的教学科研能力建设。

——加强审计业务培训。举办审计专业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研讨审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提升业务能力。为地方审计机关的业务培训提供必要的师资、教材与网络培训课件。

——加强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积极发挥全国审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在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指导下,做好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

——进一步拓宽培养干部的渠道。加大选派优秀干部到地方党委政府、地方审计机关交流任职的力度;每年有计划地安排审计署与地方审计机关互派干部到对方挂职或参加对方组织的审计项目;有计划地安排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到基层、艰苦地区,到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企业、重大建设项目等岗位培养锻炼,不断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加强对直属单位的管理。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进直属事业单位和出版社的改革和发展工作。

——切实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继续落实好离退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建设,发挥党支部对离退休干部的教育引导作用,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舒心和谐环境,不断提高服务与管理水平。

——加强机关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注重党建理论研究,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核心价值理念教育,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立足本职建功立业,争当‘四手’奋发有为”活动为抓手,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工作,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方式方法,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审计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实、高、新、严、细”的良好作风,促进和谐机关和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审计署党组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实施办法》,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审 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机制,加强对廉政风险点的查找与防控,加快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以《廉政准则》及其实施办法为重点内容,加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增强廉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建立和逐步完善规范行政裁量权的制度,建立和严格执行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和实施《审计领域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不断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和审计纪律“八不准”规定,加强审计项目廉政监督检查,强化审计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十五、大力推进电子审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建立健全电子审计体系。积极开展对国家信息化政策执行、规划实施和工程建设的审计监督,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重大工程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服务效能和标准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国家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继续推进金审工程建设,不断完善以审计业务信息化和审计管理数字化为主要内容的审计信息化系统。——提高审计业务信息化水平。完善并推广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积极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总结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和操作制度,建立健全标准规范;组织开展对重要单位的联网审计;积极探索统一组织项目、联网跟踪等审计组织方式。加强综合数据分析队伍建设。

——提高审计管理数字化水平。完善并推广审计管理系统,基本形成以审计项目计划实施、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成果利用、审计资源调配、机关事务处理为主线的审计管理数字化,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管理方式。

——建成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基本完成各类专业审计数据规划和数据库建设,结合数据积累,完善对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深化对政府预算执行的审计评价,探索对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审计评价。建设模拟审计实验室,为审计业务、审计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仿真预测等有效支持。

——建成审计信息网络及安全保障系统。建成符合国家信息安全保密要求的审计专网和审计内网;国家审计交换中心投入运行,实现中央地方审计机关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促进审 计业务协同;保障视频、数据、语音等网络应用的畅通与安全。

十六、整合审计资源,做好实现科学管理的各项工作。——提升审计资源的配置效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前期立项调研,发挥好审计项目计划的引领作用。明确审计目标和工作重点,提高审计工作覆盖面。统一境内外机构审计对象,实现审计情况有效衔接。发挥财政审计、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整合审计资源,统筹安排相关审计工作。

——提高审计项目计划的科学性。提高计划编制与下达工作的时效性。合理安排审计项目,细化审计目标、审计范围、所需审计资源和关键时间节点。

——完善审计统计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审计统计指标体系,提升审计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强化审计统计数据有效利用,更好地为审计业务工作和审计机关领导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

——积极参与国际审计事务,认真履行审计署在地区、世界审计组织中的职责,办好2013年世界审计组织第21届大会。加强因公出国(境)管理,提高境外专业考察和培训质量。及时掌握国际审计动态,拓展国外审计理论研究,借鉴先进经验。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我国审计的国际地位。

——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围绕审计业务工作需要,深入研究审计事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问题和难点问题,实现审计理论研究与审计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规范审计科研管理,提高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切实办好审计科研所博士后工作站,吸引一批高层次国家审计研究人才,促进提高审计理论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加强审计学会建设,充分发挥审计学会在深化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的作用。加强审计学会的组织建设,发挥各分会、各专业委员会的积极作用,健全办事机构,搞好人员配备,规范社团管理。密切与审计业务部门和其他有关单位的联系和合作,根据审计实践需要确定研究方向和重点,不断改进组织开展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撑。

——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完善内部审计的相关规 定,通过内部审计协会强化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协会在内部审计职业化管理中的作用,促进内部审计发挥在评价和改进组织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效果中的作用,推动内部审计健康发展。

——建立审计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审计机关预算管理,强化审计成本控制,推进预算公开,努力做到申请计划有概算、正式进点有预算、审计过程有核算、项目结束有决算、成果绩效有评估,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绩效,适时向社会公告审计署工作绩效报告。

——规范机关后勤管理与服务。巩固和深化机关后勤管理制度改革,推进服务社会化,加强对特派办后勤服务管理的指导,提高后勤保障服务水平。落实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责任,完善应急预案,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创建平安机关。厉行勤俭节约,降低机关运行成本,积极改善机关办公条件,提升资产管理水平,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十七、切实履行主管全国审计工作的职责,进一步加强对全国审计业务工作的领导。——完善署领导对地方联系点制度,加强与地方审计机关的联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工作的新鲜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搞好分类指导。

——指导地方加强审计规章制度建设,大力推行审计项目审理制度,推动地方开展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和优秀审计项目评选等工作,促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

——加强审计业务领导,及时总结研究审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广新经验;每年根据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研究提出审计工作指导意见。

——加强计划指导,促进整合审计力量。每年年底提出下一审计重点;按照自愿参加、量力而行的原则,适当安排和组织地方审计机关参与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

——按照统一管理、一年一定的原则,改进和加强审计业务授权管理。以整合审计资源、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为目标,科学确定授权审计项目计划。加强授权审计项目考核和重点抽查,严格审计质量控制。

——做好省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建设协管工作。根据审计

事业发展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提出加强和推进地方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对地方审计队伍建设、机关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廉政建设情况的调研,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从政策制度上给予指导,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加强对地方审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和应用的指导。完成金审工程二期建设,启动金审工程三期建设,2015年基本完成审计管理系统的推广运用。

——进一步加大对地方审计工作情况的采集、研究和综合分析的力度,充分利用审计成果。

十八、本规划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审计署所属各单位应根据本规划要求,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并付诸实施,确保本规划的完成。

第三篇: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了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职能作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全面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审计创新为动力,以提升审计成果质量为核心,以加强审计业务管理为基础,以“人、法、技”建设为保障,全面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进一步加强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审计监督模式。

三、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落实修订后的审计法,全面加强审计监督。

——继续坚持以真实性为基础,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治理商业贿赂,惩治腐败,促进廉政建设。

——全面推进效益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效果,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宏观管理中的作用,注重从政策措施以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发现问题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深化改革,加强宏观管理。

四、在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上坚持“两个并重”:

——坚持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每年投入效益审计的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以专项审计调查为主要方式,以揭露严重损失浪费或效益低下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为重点,以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为主要目标,全面推进效益审计,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效益审计方法体系。

——坚持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并重,每年开展的专项审计调查项目占整个项目的一半左右。重点调查国家政策法规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重大决策的落实情况,关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国家相关政策制度的落实和完善。

五、继续着力加强三项基础工作:

——实行科学的审计管理,不断创新审计管理方式和方法,整合审计资源,促进提高审计工作层次和水平。

——着力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

——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审计方式,大力开展计算机审计,积极推广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六、财政审计,以促进规范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制度为目标,以中央预算执行审计为重点,以支出审计为主,实行中央本级支出审计与转移支付审计并重,全面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的层次和水平。注重整体性,对预算执行的总体情况作出评价;注重效益性,检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注重宏观性,对一些涉及宏观政策的问题提出审计意见;注重建设性,对关系财政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进一步加强中央本级支出审计,促进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规范预算管理。

——深化中央一级预算单位审计,加强对与一级预算关系密切的重点二、三级单位的审计监控,注意从总体上把握和分析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促进加强和改进管理,揭露预算执行中的突出问题,使一级单位预算管理基本达到规范,二、三级单位违法违规问题明显下降。

——适应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探索部门决算(草案)审签制度。

——以促进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目标,强化中央转移支付审计。统筹安排各专业审计力量,采取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扩大转移支付资金审计监督覆盖面,重点检查涉及执行国家宏观政策的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促进规范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同时注意从完善转移支付体制、机制方面研究和揭示问题。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以效益审计为主,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重点投资项目的审计,促进加强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组织开展对国家重点建设资金管理、分配和使用效果的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促进科学决策、规范管理。

——积极开展资源与环境审计,加强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有关的资金、重点生态保护工程、重点流域(或区域)污染治理项目的审计和审计调查,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与环境审计模式。

——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作为审计工作重点,在总体把握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情况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审计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新农村建设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从涉农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的主要环节入手,重点检查相关政策措施的执行和落实情况,揭露侵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推动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以效益审计为主要方式,以促进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完整、规范管理为目标,掌握社保资金总体状况,着力从制度和管理上揭露分析问题,促进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实现社会保障目标,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加强科技、教育、医疗等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专项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揭露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影响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的问题,促进深化改革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建立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进一步改进税收审计,更多地采取专项审计调查方式,揭露和反映国税征管和海关监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深化征管体制改革,从管理机制上解决税收流失和执法腐败问题。

七、金融审计,继续以促进防范风险、提高效益、规范管理为目标,适应金融改革的需要,进一步拓展审计思路和方法,推进建立安全高效稳健的金融运行机制,促进金融监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

——以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为重点,揭露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大案要案,关注商业贿赂案件线索,从政策、制度和监管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规范管理,依法经营。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对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审计力度。

——改进金融审计方式,以总行(公司)为龙头,加大对基层分支机构的审计力度,促进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规范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公证业务的管理,提高审计公证质量,加强国外贷援款项目执行和效益情况的监督,促进合理有效利用外资。

八、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审计,以促进加强管理、提高效益为目标,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以经济责任为中心的企业审计路子,促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通过揭露问题,促进整改提高,为企业发展服务。

——检查企业会计信息特别是损益的真实性,严肃查处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和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关注营销费用的管理和使用,治理商业贿赂。

——评价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检查重大经营决策及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增强管理意识、责任意识和效益意识。

——关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检查、分析和评价企业资产的质量状况和保值增值情况,揭露国有资产流失及侵害职工利益的问题。

九、经济责任审计,继续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加强协调指导,不断深化县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推进地厅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继续探索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推动部门单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加强法规建设,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十、加强审计法制建设,规范审计行为,推进依法审计。

——认真学习贯彻修订后的审计法,配合做好审计法实施条例、经济责任审计条例的修订、制定工作,并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不断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落实审计工作各环节的工作目标和质量要求,实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防范审计风险。

——根据审计质量控制需要,结合修订后的审计法,修订、完善各项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吸取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十一、积极推进和不断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特别是社会舆论监督结合起来,促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

——积极稳妥地推进审计结果公告,逐步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到2010年,做到所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逐步健全科学规范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密切与被审计单位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促进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把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内容。

十二、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和《审计署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机关人才工作的指导意见》,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探索建立适应审计工作需要的干部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审计队伍素质。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控制规模、增强能力的要求,科学合理地配置领导班子,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继续坚持以竞争上岗和双向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干部选拔和任用机制,完善审计系统干部选拔和任用制度,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水平。

——按照公务员分类管理要求,继续探索审计人员职业化管理体制,健全科学的业绩考评体系,逐步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

——优化干部队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着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使既熟悉审计业务,又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等知识的人员占整个审计人员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认真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加强教育培训,以审计人员能力建设为核心,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提高培训质量。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具有审计系统特色的干部职业教育体系。

——五年内,将全国审计系统厅局级领导干部、地市级和县级“一把手”轮训一遍。

——加强机关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工作,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积极开展机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弘扬“依法、求实、严格、奋进、奉献”的审计精神,培养优良的工作作风,建设文明和谐的审计机关。

——加强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八不准”审计纪律和其他各项廉政规定,进一步规范审计权力运行,强化对审计权力行使和领导干部的廉政监督,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

——进一步深化机关后勤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水平,节约利用资源。按照国家离退休工作方针政策,做好老干部工作。

十三、积极推广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大力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工作的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推进金审工程二期和三期建设,完成全国审计信息网络中心、数据中心、中央和省级审计机关网络互联系统、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建设。

——推广完善审计管理和现场审计实施两大应用系统,逐步开展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行业、部门的联网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加强计算机审计方法和规范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信息化要求的审计业务和审计管理标准。

——大力推广和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积极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审计工作的先进方法,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管理水平、效率和质量。

十四、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审计业务的科学管理。

——建立科学的审计计划管理体制,对审计项目计划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根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项目计划,有效整合、利用审计资源,增强计划的科学性。搞好审计项目计划与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之间的衔接,探索实行滚动项目计划。实行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和审计项目后评估制度。

——完善审计业务经费零基预算法,加强审计成本控制,提高审计机关资金使用效益,在建设节约型机关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整合审计资源,统筹安排各项审计工作。

——探索审计项目招标和合同制管理,加强系统内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效能。

——加强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审计信息利用的层次和水平。

——进一步加大审计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依法审计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署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和新闻发言人的作用,增强审计宣传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内部协调性;密切与新闻单位的联系,增强新闻报导的主动性;提高审计报刊质量,办好审计网站,不断扩大审计工作在系统内和系统外、国内和国外的影响。

——加强审计科研机构建设,强化审计理论研究,实行科研人员与实务人员、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科研与调研相结合,加大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增强审计科研工作为审计工作服务的有效性和建设性。

——加强审计学会和内部审计协会建设,规范社团工作,充分发挥审计学会在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的作用,通过内部审计协会强化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

——积极参与国际审计事务,掌握国际审计动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快国外先进审计技术的引进,充分利用国外审计资源,扩大对外宣传,不断提高我国审计的国际地位。

十五、加强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审计工作的指导。

——指导地方审计机关紧紧围绕地方党政工作中心开展审计工作,使之更好地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深化改革和社会稳定服务。

——建立重要情况通报制度,帮助地方审计机关及时了解把握国家大政方针和审计工作发展全局,明确审计工作发展思路和重点。

——实行署领导分片联系点制度,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工作中的好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搞好分类指导。

——加强审计法制建设和规范化建设的协调指导,推动地方开展审计质量检查,促进提高审计业务质量。做好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工作。

——加强计划指导,促进整合审计力量。每年年底提出下一审计重点参考意见;按照自愿参加、量力而行的原则,适当安排和组织地方审计机关参与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

——按照统一管理、一年一定的原则,改进和加强审计业务授权管理。以整合审计资源、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为目标,科学确定授权审计项目计划。加强授权审计项目考核和重点抽查,严格审计质量控制。

——加强审计业务指导和培训,通过不定期举办审计专业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等方式,研究专业审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提升业务层次和水平。加强对地方审计机关计算机应用的培训,并为地方审计机关的业务培训提供必要的师资。

——建立审计署与省级审计机关人员交流制度。每年有计划地安排省级审计机关业务骨干到审计署工作或参加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同时从署机关和派出机构选派骨干到地方审计机关任职或参加地方的审计项目,促进沟通情况,加强交流,提高水平,锻炼干部。

——加强审计信息管理,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省级审计机关要及时向审计署报送业务综合报告;审计署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审计工作情况的综合分析和研究,充分利用审计成果。

——加强总体规划和应用指导,推动地方审计信息化建设。

——加强对地方审计队伍建设、机关党的建设、廉政建设情况的调研,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从政策制度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十六、本规划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各执行单位根据规划要求,研究制定本部门具体落实措施,以确保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

第四篇:国家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审计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制定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一、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和指南,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全面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努力实现“十二五”期间,审计工作在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深化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反腐倡廉建设,推动深化改革和完善国家治理方面迈上新台阶;审计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审计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符合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和制度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自觉把审计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民主法治,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继续坚持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基础,加大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的力度,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强化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加强对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促进政令畅通,保障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加大对国家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审计力度,建立和完善电子审计体系。

——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

——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发现和分析研究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政策、法律、制度的落实和完善。

——关注国家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民生安全、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揭示存在的风险,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性建议,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四、探索创新审计方式和方法。深入总结审计实践经验,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审计方式和方法。

——着力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整体谋划、系统安排财政审计项目,按照清晰统一的审计目标,对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资源、组织实施和成果利用进行统筹管理,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的层次和水平。

——深化多种审计类型的有效结合。坚持预算执行审计与决算(草案)审签相结合,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金融、企业审计等相结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坚持揭露问题与促进整改相结合,审计监督与其他部门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通过结合,协调各种资源和要素,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总体需求,切实提高审计的效果。

——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全面开展部门决算(草案)审计,力争2012年底前建立决算(草案)审计制度。

——加强跟踪审计。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构建和完善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不断摸索和总结绩效审计经验和方法,2012年底前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3年底前建立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和其他审计绩效审计方法体系。

——努力创新审计组织方式。积极探索符合形势要求和审计工作需要的审计组织方式,加强系统内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效能。

——创新审计方法的信息化实现方式。积极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智能信息处理、知识发现与管理等先进技术,探索内控测评、智能审计、风险评估,以及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多方式结合等审计方法的信息化实现方式。

五、着力加强五项基础建设,夯实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全面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以品格为核心、能力为重点、作风为基础、业绩为导向,全面提高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全面落实审计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审计机关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意见》,着力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自律、文明和谐的审计干部队伍。

——全面推进法治化建设。更加注重依法审计、文明审计,更加注重加强整改、完善制度,更加注重提高素质、严格管理,加强审计规章制度建设,构建审计指南体系,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深入开展普法宣传,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以数字化为基础,创新计算机审计的形式和内容,总结推广数字化审计模式,探索形成适应信息化环境的审计方式。

——全面推进理论建设。进一步强化审计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弘扬审计精神,树立“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价值理念和文明形象,增强审计事业的凝聚力。

六、财政审计。以维护国家财政安全、促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动完善公共财政和政府预算体系、增强财政政策有效性、促进依法民主科学理财和提高预算执行效果为目标,以深化预算执行审计为主线,坚持“评价总体、揭露问题、规范管理、推动改革、提高绩效、维护安全”的审计思路,增强财政审计宏观性、整体性、建设性和时效性。

——中央财政管理审计,围绕中央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以预算管理和资金分配为重点,注重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揭露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提高财政政策实施效果、推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动预算的统一和完整、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财政管理的规范性。

——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贯彻“严格查处,立足整改,规范提高,促进发展”的工作原则,着力规范一级预算单位的预算管理,深化二、三级预算单位的审计监督,完善部门决算草案审签制度,探索对部门预算执行整体情况发表审计意见;以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和重大项目绩效评价为切入点,开展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关注压缩公款出国(境)、公务用车、公务接待费用降低行政成本政策执行情况,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坚持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促进预算公开的基础工作,推动部门预决算公开、透明;推进联网审计和中央部门与垂直管理京外单位“上下联动”审计,逐步扩大审计覆盖面,提高审计效率。

——中央转移支付审计,注重从完善中央转移支付体制、机制方面研究和揭示问题,促进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

——税收征管审计,在促进税务部门、海关部门依法履职的基础上,加强对税收征管机制、专项优惠政策和重大税收制度运行情况及效果的调查、分析和评估,努力推动税制改革,促进税收政策制度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揭示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征收、分配、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国有资本投资方向和领域,确保国家重大决策的贯彻执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和提高国有经济整体效益。

——地方财政收支审计,以预算执行及决算的真实性、完整性为基础,关注执行统一财税政策情况、中央转移支付资金预算管理和使用情况、财政体制运行情况和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完善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审计与地方党政主要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实行动态化、常态化的审计监督,揭示问题,防范风险。推动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促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增强透明度,接受人大监督。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围绕促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和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竣工决算审计,积极开展关系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积极开展特定事项的专项审计调查。进一步加大对征地拆迁、工程招投标、设备材料采购、资金管理使用和工程质量管理等重点环节的审计力度,督促相关单位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提高投资效益,推进廉政建设,促进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农业资金审计,加强对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关系农村生产生活、关系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提高和国家粮食安全等强农惠农资金和项目审计,揭露和查处严重损害农民利益、造成财政资金流失和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促进农业资金整合,确保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社会保障资金审计,深化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加强对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审计监督,促进基金管理规范、安全,促进各项社会保险政策的落实和制度的完善,推进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不断健全;关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推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不断完善;强化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和住房公积金审计,促进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加大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专项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的审计力度,促进相关惠民政策的落实,促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和社会福利事业、慈善事业的发展。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审计,加强对资金、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和效果的全过程跟踪审计,保障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应急处置、预防预警、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推动相关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专项资金审计,加强对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建设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关注政策措施执行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相关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有效落实,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七、金融审计。以维护安全、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为目标,揭示和防范金融风险,完善金融监管,推动建立健全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和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

——加强对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金融机构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关注货币市场、保险市场、资本市场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反映金融服务、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中的新情况,并从体制、机制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深化金融改革,推动金融市场可持续健康发展。

——在做好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等全面审计的基础上,关注其法人治理结构及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效果,有效揭示内部管理薄弱环节和制度缺陷,促进依法经营,加强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大对金融机构执行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情况的审计和审计跟踪调查力度,促进金融机构调整优化资产结构,转变经营管理方式,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水平。

——加强对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审计,积极探索跨行业、跨市场金融活动的审计方法,提示系统性风险隐患,促进建立健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

——建立综合数据分析平台,实现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行业的经常性审计或审计调查,完善金融审计组织方式和审计方法体系,进一步改进信息化条件下以总行(总公司)为龙头的审计管理模式,有效整合审计资源,不断提高“集中分析,分散核查,专题研究”的工作水平。

八、企业审计。以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促进国有企业科学发展为目标,坚持“强化管理、推动改革、维护安全、促进发展”的审计思路,加快转变审计方式,加强对国有企业资金、权力和责任的审计,推动其转变发展方式、落实宏观政策、加强经营管理、防控重大风险、创新机制制度和推进反腐倡廉。

——全面监督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更加关注法人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推动企业加强内部管理。

——加大对国有企业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审计力度,加强对重要经营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加强对重大决策、重大项目、资金使用、资源利用等相关权力和责任的监督,促进企业健全权力运行机制。

——加强对国有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战略性结构调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节能减排、产业振兴规划等重大决策部署和宏观政策措施情况的跟踪审计,促进国家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为国有经济实现综合性、系统性和战略性转变发挥作用。

——注重揭示影响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风险,深入分析企业经济活动与国家方针政策之间的内在关联,维护企业安全,促进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

——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与重点中央企业信息系统的联网,试点实时审计;统一整合和统筹调配审计资源,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审计项目,建立“点(单个企业)、线(行业和上下游产业)、面(国有经济运行)”联动的企业审计模式,提高企业审计的主动性、时效性、宏观性和建设性。

九、资源环境审计。以促进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目标,检查国家资源环境政策法规贯彻落实、资金分配管理使用和资源环保工程项目的建设运营情况,维护资源环境安全,发挥审计在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对土地、矿产、淡水、海洋等重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的审计,揭露和查处违规出让、无序开发、低效利用,破坏浪费资源、国有资源收益流失、危害资源安全等问题,促进资源依法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加强对水、大气、土壤、重金属、固体废弃物、核能利用等污染防治情况的审计,揭露和查处防治规划政策措施不落实,违规处置、排放污染物,防治设施运营不正常,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促进加强污染防治,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加强对森林、湿地、草原、生物等重点生态系统保护和防沙治沙、水土保持、防治石漠化等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实施情况的审计,促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对节能减排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和相关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揭露和查处落实节能减排政策法规不到位、淘汰落后产能进展滞后、严重浪费能源资源等问题,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审计机关内部资源环境审计相关资源的整合,积极构建资源环境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有机结合的多元工作格局,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理论与方法,不断完善资源环境审计制度与规范。

——认真履行亚洲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秘书处职责,加强亚洲环境审计协调服务;广泛开展环境审计国际交流,努力探索国际环境合作审计新模式;积极参与世界审计组织国际环境审计事务,不断扩大我国环境审计的国际影响。

十、涉外审计。以促进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防范涉外投资风险、维护境外国有资产安全、履行国际责任为目标,着力整合涉外审计资源,拓宽涉外审计领域,提高涉外审计质量。

——继续加强对国外贷援款项目的审计监督。提高国外贷援款项目的审计质量,全面推进涉及环境、民生和可持续发展等国外贷援款项目的绩效审计,促进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国外贷援款,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探索我国对外援助物资采购、工程建设、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审计,维护对外援助资金的安全,提高对外援助资金使用效益。

——深化驻外机构审计。结合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开展驻外非经营性机构审计,促进其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使用财政资金的绩效。积极推进境外经营性机构和境外投资的审计,维护境外国有资产安全。

——认真履行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委员职责,完成所承担的审计任务。

十一、经济责任审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两办规定),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深化发展”的审计思路,以促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进一步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干部管理监督、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深入推进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推进县(市、区)、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同步审计;逐步扩大市(地、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不断深化省(自治区、直辖市)长(主席)、部长经济责任审计;在对副省级城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同步审计试点的基础上,探索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同步审计;深化党政工作部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单位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体系。按照两办规定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规范,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程序及成果运用等;探索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对不同类别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操作流程、审计组织方式和审计方法等;研究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探索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逐步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体系。

——全面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水平。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和质量控制,进一步完善审计内容和审计组织方式。坚持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加大任中审计力度。探索和推行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同步审计的组织方式和审计方法。合理调配和整合审计资源,实现不同审计项目之间的资源共享。依法规范审计评价,做到审计评价与审计内容相统一。

——加强对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制定印发两办规定的贯彻实施意见,并对各地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研究解决贯彻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逐步建立和推行工作报告制度;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深入开展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逐步构建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体系,为审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健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组织协调机制,逐步建立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转有序、工作高效的联席会议工作机制。

——加强对审计署管理干部和省级审计机关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和推行任期内轮审制度,促进审计机关加强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

十二、审计法治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审计法律规范体系,规范审计行为,推进依法审计。

——健全并完善中国特色审计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的修订工作,适时做好其他审计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修订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审计法律规范体系。

——着力构建国家审计指南体系。以审计法律法规和国家审计准则为依据,立足我国审计实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有步骤地开发审计指南,2014年基本构建起涵盖通用审计指南和专业审计指南的国家审计指南体系。

——积极参与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工作,提高立法协调水平,进一步发挥审计机关在立法工作中的作用,促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严格执行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完善审计机关层级监督机制,依法纠正下级审计机关违反国家规定作出的审计决定,推动依法审计和文明审计。

——大力推行审计项目审理制度,逐步规范审理工作流程,明确审理工作标准,提高审理工作质量。

——探索建立审计质量岗位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质量岗位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开展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

——加大审计业务质量检查力度,提升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水平,促进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相关审计报告质量的核查,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督促审计干部认真学习和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提高审计干部依法办事和依法审计的意识和能力,推进审计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全面履行审计职责。

十三、审计结果利用和审计宣传。加强审计成果综合利用,提升审计成果层次;坚持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特别是社会舆论监督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

——坚持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逐步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把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内容。

——坚持和完善特定审计事项阶段性审计情况公告、重大案件查处结果公告制度。

——加强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拓宽审计成果利用渠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开发提炼审计成果“精品”和“高端产品”,不断提高审计信息的质量和水平。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审计工作信息公开,逐步实现审计事务公开。

——加大审计宣传力度,增强审计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协调性。加强对重大审计新闻事项或事件的宣传策划。密切与新闻单位的联系,增强新闻报道的主动性。加强舆情研判,将审计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密切协调。

——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对审计出版单位的管理。提高审计报刊和出版物质量,拓宽发行渠道,充分发挥媒体对审计工作的宣传作用,不断扩大审计工作的影响。

十四、审计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工作、人才工作方针政策,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审计事业科学发展需要的干部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全面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推行差额选拔干部办法和票决制,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大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健全巡视制度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完善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大从基层一线考试录用公务员的力度,拓宽与地方党委政府、审计机关干部交流的渠道;健全干部交流制度,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积极探索推进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着力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以加强“一把手”队伍建设为重点,科学配置领导班子,不断调整和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合理搭配,发挥整体功能;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后备干部动态管理工作机制,坚持重在培养、同样使用,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

——加强审计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审计机关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意见》,不断优化人才结构,逐步提高法律、工程、环境保护和计算机应用等相关专业人员比例,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加大高层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队伍;科学利用外部人才资源,探索建立外聘专家库和专家咨询制度,不断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加强教育培训。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大规模培训审计干部,持续提高审计干部素质;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改进培训方式,逐步健全以面授培训体系与网络培训体系相结合,以师资体系、教材体系和考试评价体系相配套,具有审计系统特色的干部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推进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建设。按照共建协议,促进南京审计学院的教学科研能力建设。

——加强审计业务培训。举办审计专业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促进提升业务能力。为地方审计机关的业务培训提供必要的师资、教材与网络培训课件。

——加强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积极发挥全国审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指导下,做好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

——进一步拓宽培养干部的渠道。加大选派优秀干部到地方党委政府、地方审计机关交流任职的力度;每年有计划地安排审计署与地方审计机关互派干部到对方挂职或参加对方组织的审计项目;有计划地安排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到基层、艰苦地区,到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重大项目建设单位等培养锻炼,不断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加强对直属单位的管理。建立健全直属单位综合管理、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的相关制度。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进直属事业单位和出版社的改革发展工作。发挥审计博物馆宣传国家审计和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的作用。

——切实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继续落实好离退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建设,发挥党支部对离退休干部的教育引导作用,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舒心和谐环境,不断提高服务与管理水平。

——加强机关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注重党建理论研究,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核心价值理念教育,以“立足本职建功立业,争当‘四手’奋发有为”活动为抓手,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工作,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工青妇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审计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实、高、新、严、细”的良好作风,促进和谐机关和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深入贯彻审计署党组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的实施办法,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机制,加强对廉政风险点的查找与防控,加快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以《廉政准则》及其实施办法为重点内容,加强廉洁从政教育;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和实施《审计领域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不断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和审计纪律“八不准”规定,加强审计项目廉政监督检查,强化审计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十五、大力推进电子审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建立健全电子审计体系。积极开展对国家信息化政策执行、规划实施和工程建设的审计监督,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重大工程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服务效能和标准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国家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继续推进金审工程建设,不断完善以审计业务信息化和审计管理数字化为主要内容的审计信息化系统。

——提高审计业务信息化水平。完善并推广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积极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总结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和操作制度,建立健全标准规范;组织开展对重要单位的联网审计;积极探索统一组织项目、联网跟踪等审计组织方式。加强综合数据分析队伍建设。

——提高审计管理数字化水平。完善并推广审计管理系统,基本形成以审计项目计划实施、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成果利用、审计资源调配、机关事务处理为主线的审计管理数字化,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管理方式。

——建成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基本完成各类专业审计数据规划和数据库建设,结合数据积累,完善对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深化对政府预算执行的审计评价,探索对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审计评价。建设模拟审计实验室,为审计业务、审计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仿真预测等有效支持。

——建成审计信息网络及安全保障系统。建成符合国家信息安全保密要求的审计专网和审计内网;国家审计交换中心投入运行,实现中央地方审计机关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促进审计业务协同;保障视频、数据、语音等网络应用的畅通与安全。

十六、整合审计资源,做好实现科学管理的各项工作。

——提升审计资源的配置效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前期立项调研,发挥好审计项目计划的引领作用。明确审计目标和工作重点,提高审计工作覆盖面。统一境内外机构审计对象,实现审计情况有效衔接。发挥财政审计、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整合审计资源,统筹安排相关审计工作。加强审计外聘人员管理。

——提高审计项目计划的科学性。提高计划编制与下达工作的时效性。合理安排审计项目,细化审计目标、审计范围、所需审计资源和关键时间节点。

——完善审计统计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审计统计指标体系,提升审计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强化审计统计数据有效利用,更好地为审计业务工作和审计机关领导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

——积极参与国际审计事务,认真履行审计署在地区、世界审计组织中的职责,办好2013年世界审计组织第21届大会。加强境外专业考察和培训管理,切实提高境外学习、培训质量。及时掌握国际审计动态,拓展国外审计理论研究,借鉴先进经验。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我国审计的国际地位。

——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围绕审计业务工作需要,深入研究审计事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问题和难点问题,实现审计理论研究与审计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规范审计科研管理,提高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切实办好审计科研所博士后工作站,吸引一批高层次国家审计研究人才,促进提高审计理论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加强审计学会建设,充分发挥审计学会在深化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的作用。加强审计学会的组织建设,健全办事机构,密切与审计业务部门和其他有关单位的联系和合作,根据审计实践需要确定研究方向和重点,不断改进组织开展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撑。

——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进一步完善审计机关指导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规定,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协会在内部审计职业化管理中的作用,促进内部审计发挥在评价和改进组织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效果中的作用,推动内部审计健康发展。

——建立审计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审计机关预算管理,强化审计成本控制,推进预算公开,努力做到申请计划有概算、正式进点有预算、审计过程有核算、项目结束有决算、成果绩效有评估,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绩效,适时向社会公告审计署绩效报告。

——规范机关后勤管理与服务。巩固和深化机关后勤管理制度改革,推进服务社会化,加强对特派办后勤服务管理的指导。落实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责任,完善应急预案,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创建平安机关。厉行勤俭节约,降低机关运行成本,积极改善机关办公条件,提升资产管理水平,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十七、切实履行主管全国审计工作的职责,进一步加强对全国审计业务工作的领导。

——完善署领导对地方联系点制度,加强与地方审计机关的联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工作的新鲜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搞好分类指导。

——指导地方加强审计规章制度建设,大力推行审计项目审理制度,推动地方开展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和优秀审计项目评选等工作,促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

——加强审计业务领导,及时总结研究审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广新经验;每年根据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研究提出审计工作指导意见;加大对地方审计机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

——加强计划指导,促进整合审计力量。每年年底提出下一审计重点;按照自愿参加、量力而行的原则,适当安排和组织地方审计机关参与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

——按照统一管理、一年一定的原则,改进和加强审计业务授权管理。以整合审计资源、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为目标,科学确定授权审计项目计划。加强授权审计项目考核和重点抽查,严格审计质量控制。

——做好省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建设协管工作。根据审计事业发展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提出加强和推进地方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对地方审计队伍建设、机关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廉政建设情况的调研,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从政策制度上给予指导,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新疆、西藏地区审计机关的支持力度。

——加强对地方审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和应用的指导。完成金审工程二期建设,启动金审工程三期建设,2015年基本完成审计管理系统的推广运用。

——加大对地方审计工作情况的采集、研究和综合分析的力度,充分利用地方审计机关信息和成果,交流有关审计情况,实现审计成果共享。

十八、本规划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审计署将加强规划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所属各单位根据本规划要求,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并付诸实施,确保本规划的完成。地方审计机关可参考本规划制定本地区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第五篇: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审计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制定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一、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和指南,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全面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努力实现‚十二五‛期间,审计工作在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深化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反腐倡廉建设方面迈上新台阶;审计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建 设迈上新台阶;审计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符合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和制度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把审计工作更好地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全局,推进民主法治,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推动国家治理的完善与提高,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继续坚持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基础,加大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的力度,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加强对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促进政令畅通,保障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加大对国家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审计力度,建立和完善电子审计体系。

——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

——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发现和分析研究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政策、法律、制度的 落实和完善。

——关注国家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民生安全、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揭示存在的风险,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性建议,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四、探索创新审计方式和方法。在深入总结我国审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审计方式和方法。

——着力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整体谋划、系统安排财政审计项目,按照清晰统一的审计目标,对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资源、组织实施和成果利用进行统筹管理,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的层次和水平。

——总结和改进多种审计类型的有效结合。坚持预算执行审计与决算(草案)审签相结合,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金融、企业审计等相结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同时,坚持揭露问题与促进整改相结合,审计监督与其他部门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通过结合,协调各种资源和要素,加大审计力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各种需求,提高审计的效果和影响力。

——在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基础上,全面开展决算(草案)审计,力争2012年底前建立决算(草案)审计制度。

——加强跟踪审计。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 政策措施的执行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构建和完善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认真研究,不断摸索和总结绩效审计经验和方法,2012年底前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3年底前建立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和绩效审计方法体系。

——努力创新审计组织方式。积极探索审计项目招投标和合同制管理方式,加强系统内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效能。

——创新审计方法的信息化实现方式。积极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智能信息处理、知识发现与管理等先进技术,探索内控测评、智能审计、风险评估,以及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多方式结合等审计方法的信息化实现方式。

五、着力加强五项基础建设,夯实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全面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以品格为核心、能力为重点、作风为基础、业绩为导向,全面提高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着力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自律、文明和谐的审计干部队伍。

——全面推进法治化建设。更加注重依法审计、文明审计,更加注重加强整改、完善制度,更加注重提高素质、严格管理,加强审计规章制度建设,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深入开展普法宣 传,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以数字化为基础,创新计算机审计的形式和内容,总结推广数字化审计模式,探索形成适应信息化环境的审计方式。

——全面推进理论建设。进一步强化审计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弘扬审计精神,树立‚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价值理念和文明形象,进一步增强审计事业的凝聚力。

六、财政审计。以维护国家财政安全、推动完善公共财政和政府预算体系、增强财政政策有效性、促进依法民主科学理财和提高预算执行效果为目标,以深化预算执行审计为主线,坚持‚评价总体、揭露问题、规范管理、推动改革、提高绩效、维护安全‛的审计思路,增强财政审计宏观性、整体性、建设性和时效性。

——中央财政管理审计,围绕中央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以预算管理和资金分配为重点,注重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揭露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提高财政政策实施效果、推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动预算的统一和完整、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财政管理的规范性。——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贯彻‚严格查处,立足整改,规范提高,促进发展‛的工作原则,着力规范一级预算单位的预算管理,深化二、三级预算单位的审计监督,完善部门决算草案审签制度,探索对部门预算执行整体情况发表审计意见;以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和重大项目绩效评价为切入点,开展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关注压缩公款出国(境)、公务用车、公务接待费用降低行政成本政策执行情况,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坚持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结果公告制度,促进预算公开的基础工作,推动部门预决算公开、透明;推进联网审计和中央部门与垂直管理京外单位‚上下联动‛审计,逐步扩大审计覆盖面,提高审计效率。

——中央转移支付审计,注重从完善中央转移支付体制、机制方面研究和揭示问题,促进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

——税收征管审计,在促进税务部门、海关部门依法履职的基础上,加强对税收征管机制、专项优惠政策和重大税收制度运行情况及效果的调查、分析和评估,努力推动税制改革,促进税收政策制度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揭示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征收、分配、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国有 资本投资方向和领域,确保国家重大决策的贯彻执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和提高国有经济整体效益。

——地方财政收支审计,以预算执行及决算的真实性、完整性为基础,关注执行统一财税政策情况、中央转移支付资金预算管理和使用情况、财政体制运行情况和地方政府债务情况。完善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审计与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动态化、常态化的审计监督,揭示问题,防范风险。推动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增强透明度,接受人大监督。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围绕促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加强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竣工决算审计,积极开展关系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积极开展特定事项的专项审计调查。进一步加大对征地拆迁、工程招投标、物资设备材料采购、资金管理使用和工程质量管理等重点环节的审计力度,督促相关单位完善法律法规,加强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促进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农业资金审计,加强对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关系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提高和国家粮食安全等强农惠农资金和项目审计,揭露和查处严重损害农民利益、造成财政资金流失和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促进农业资金整合,确保强农惠农政策落 到实处,维护广大农民切身利益。

——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继续深化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加强对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审计监督,促进基金管理规范、安全,促进各项社会保险政策的落实和制度的完善,推进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不断健全;关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推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不断完善;继续强化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和住房公积金审计,促进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加大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专项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的审计力度,促进相关惠民政策的落实,促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和社会福利事业、慈善事业的发展。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审计,加强对资金、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和效果的全过程跟踪审计,保障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应急处置、预防预警、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推动相关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专项资金审计,加强对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建设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关注政策措施执行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相关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有效落实,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七、金融审计。以维护安全、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为目标,揭示和防范金融风险,完善金融监管,推动建立健全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和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金融机构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关注货币市场、保险市场、资本市场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反映金融服务、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中的新情况,并从体制、机制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深化金融改革,推动金融市场可持续健康发展。

——在做好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等全面审计的基础上,关注其法人治理结构及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效果,有效揭示内部管理薄弱环节和制度缺陷,促进依法经营,加强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大对金融机构执行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情况的审计和审计跟踪调查力度,促进金融机构调整优化资产结构,转变经营管理方式,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水平。

——加强对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审计,积极探索跨行业、跨市场金融活动的审计方法,提示系统性风险隐患,促进建立健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

——建立综合数据分析平台,实现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行业的经常性审计或审计调查,完善金融审计组织方式和审计方法体系,进一步改进信息化条件下以总行(总公司)为龙头的审计管理模式,有效整合审计资源,不断提高‚集中分析,分散核查,专题研究‛的工作水平。

八、企业审计。以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促进国有企业科学发展为目标,坚持‚强化管理、推动改革、维护安全、促进发 展‛的审计思路,加快转变审计方式,加强对国有企业资金、权力和责任的审计,推动其转变发展方式、落实宏观政策、加强经营管理、防控重大风险、创新机制制度和推进反腐倡廉。

——全面监督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更加关注法人治理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推动企业加强内部管理。

——加大对国有企业落实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决策制度的审计力度,加强对重要经营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促进企业健全权力运行机制。

——加强对国有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战略性结构调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节能减排、产业振兴规划等重大决策部署和宏观政策措施情况的跟踪审计,促进国家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为国有经济实现综合性、系统性和战略性转变发挥作用。

——注重揭示影响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风险,深入分析企业经济活动与国家方针政策之间的内在关联,维护企业安全,促进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

——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与重点中央企业信息系统的联网,试点实时审计;统一整合和统筹调配审计资源,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审计项目,建立‚点(单个企业)、线(行业和上下游产业)、面(国有经济运行)‛联动的企业审计模式,提高企业审计的主动性、时效性、宏观性和建设性,实现经常性审计监 督。

九、资源环境审计。以促进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目标,检查国家资源环境政策法规贯彻落实、资金分配管理使用和资源环保工程项目的建设运营情况,维护资源环境安全,发挥审计在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对土地、矿产、淡水、海洋等重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的审计,揭露和查处违规出让、无序开发、低效利用,破坏浪费资源、国有资源收益流失、危害资源安全等问题,促进资源依法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加强对水、大气、土壤、重金属、固体废弃物、核能利用等污染防治情况的审计,揭露和查处防治规划政策措施不落实,违规处置、排放污染物,防治设施运营不正常,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促进加强污染防治,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加强对森林、湿地、草原、生物等重点生态系统保护和防沙治沙、水土保持、防治石漠化等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实施情况的审计,促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对节能减排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和相关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揭露和查处落实节能减排政策法规不到位、淘汰落后节能进展滞后、严重浪费能源资源等问题,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审计机关内部资源环境审计项目计划与信息资 源的整合,积极构建资源环境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有机结合的多元工作格局,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理论与方法,不断完善资源环境审计制度与规范。

——认真履行亚洲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秘书处职责,加强亚洲环境审计协调服务;广泛开展环境审计国际交流,努力探索国际环境合作审计新模式;积极参与世界审计组织国际环境审计事务,不断扩大我国环境审计的国际影响。

十、涉外审计。以促进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防范涉外投资风险、维护境外国有资产安全、履行国际责任为目标,着力整合涉外审计资源,拓宽涉外审计领域,提高涉外审计质量。

——继续加强对国外贷援款项目的审计监督。提高国外贷援款项目的审计质量,全面推进涉及环境、民生和可持续发展等国外贷援款项目的绩效审计,促进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国外贷援款,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探索我国对外援助物资采购、工程建设、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审计,维护对外援助资金的安全,提高对外援助资金使用效益。

——深化驻外机构审计。结合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开展驻外非经营性机构审计,促进其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使用财政资金的绩效。推进境外经营性机构和境外投资的审计,强化控制,防范风险,维护境外国有资产安全。

——认真履行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委员职责,完成所承担的 审计任务。

十一、经济责任审计。认真贯彻落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深化发展‛的审计思路,以促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进一步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干部管理监督、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深入推进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推进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巩固深化地厅级及以下行政领导干部、乡镇党委书记审计,推行县委书记经济责任审计,逐步扩大市(地)党委书记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不断深化省部长经济责任审计;在对副省级城市市委书记进行审计试点基础上,探索开展省(自治区、直辖市)委书记的经济责任审计;继续深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逐步建立和推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内轮审制度。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体系。在认真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健全与《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配套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规范,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程序及成果运用等;探索经济责任审 计的有关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对不同类别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操作流程、审计方式方法等;研究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探索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逐步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体系。

——全面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水平。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和质量控制,进一步完善审计内容和审计组织方式。坚持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加大任中审计力度。探索和推行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同步审计的组织方式和审计方法。合理调配和整合审计资源,实现不同审计项目之间的资源共享。依法规范审计评价,做到审计评价与审计内容相统一,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

——加强对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制定印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贯彻实施意见。对各地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研究解决贯彻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逐步建立和推行工作报告制度;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深入开展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逐步构建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体系,为审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健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组织协调机制,逐步建立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转有序、工作高效的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加强对审计署内部管理和省级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积极开展对审计署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和直属事业单位、省级审计机关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和推行任期内轮审制度,促进其加强内部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

十二、审计法治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审计法律规范体系,规范审计行为,推进依法审计。

——健全并完善中国特色审计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的修订工作,适时做好其他审计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修订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审计法律规范体系。

——着力构建我国国家审计指南体系。以审计法律法规和国家审计准则为依据,立足我国审计实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有步骤地开发审计指南,2014年基本构建起涵盖通用审计指南和专业审计指南的国家审计指南体系。

——积极参与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工作,提高立法协调水平,进一步发挥审计机关在立法工作中的作用,促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严格执行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完善审计机关层级监督机制,依法纠正下级审计机关违反国家规定作出的审计决定,推动依法审计和文明审计。

——大力推行审计项目审理制度。严格按照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开展审理工作,逐步规范审理工作流 程,明确审理工作标准,提高审理工作质量。

——探索建立审计质量岗位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质量岗位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强化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

——加大审计业务质量检查力度,提升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水平,促进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相关审计报告质量的核查,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督促审计干部认真学习和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提高审计干部依法办事和依法审计的意识和能力,推进审计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全面履行审计职责。

十三、审计结果利用和审计宣传。加强审计成果综合利用,提升审计成果层次;坚持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特别是社会舆论监督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

——坚持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逐步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把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内容。

——坚持和完善特定审计事项阶段性审计情况公告、重大案件查处结果公告制度。

——加强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拓宽审计成果利用渠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开发提炼审计成果‚精品‛和 ‚高端产品‛,不断提高审计信息的质量和水平。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审计工作信息公开,逐步实现审计事务公开。

——加大审计宣传力度,增强审计宣传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内部协调性。对重大审计新闻事项或事件,加强宣传的策划。发挥署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和新闻发言人的作用,密切与新闻单位的联系,增强新闻报道的主动性。重视网络民意,加强舆情研判和舆论引导。

——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对审计出版单位的管理。提高审计报刊和出版物质量,拓宽发行渠道,充分发挥媒体对审计工作的宣传作用,不断扩大审计工作在国内外的影响。

十四、审计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工作、人才工作方针政策,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审计事业科学发展需要的干部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全面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继续推行差额选拔干部办法和票决制,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大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健全巡视制度,完善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大从基层一线考试录用公务员的力度,拓宽与地方党委政府、审计机关干部交流的渠道;健全干部交流制度,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积极探索推进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着力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以加强‚一把手‛队伍建设为重点,科学配置领导班子,不断调整和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合理搭配,发挥整体功能;建立健全后备干部动态管理工作机制,坚持重在培养、同样使用,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

——加强审计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审计机关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意见》,不断优化人才结构,逐步提高法律、工程、环境保护和计算机应用等相关专业人员比例,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加大高层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队伍;科学利用外部人才资源,探索建立外聘专家库和专家咨询制度,不断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加强教育培训。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大规模培训审计干部,持续提高审计干部素质;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改进培训方式,发挥模拟实验室、网络和案例培训等方式的作用,逐步健全以面授培训体系与网络培训体系相结合,以师资体系、教材体系和考试评价体系相配套,具有审计系统特色的干部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推进审计干部管理学院建设。按照共建协议,促进南京审计学院的教学科研能力建设。

——加强审计业务培训。举办审计专业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研讨审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提升业务能力。为地方审计机关的业务培训提供必要的师资、教材与网络培训课件。

——加强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积极发挥全国审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在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指导下,做好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

——进一步拓宽培养干部的渠道。加大选派优秀干部到地方党委政府、地方审计机关交流任职的力度;每年有计划地安排审计署与地方审计机关互派干部到对方挂职或参加对方组织的审计项目;有计划地安排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到基层、艰苦地区,到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企业、重大建设项目等岗位培养锻炼,不断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加强对直属单位的管理。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进直属事业单位和出版社的改革和发展工作。

——切实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继续落实好离退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建设,发挥党支部对离退休干部的教育引导作用,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舒心和谐环境,不断提高服务与管理水平。

——加强机关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注重党建理论研究,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核心价值理念教育,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立足本职建功立业,争当‘四手’奋发有为‛活 动为抓手,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工作,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方式方法,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审计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实、高、新、严、细‛的良好作风,促进和谐机关和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审计署党组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实施办法》,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机制,加强对廉政风险点的查找与防控,加快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以《廉政准则》及其实施办法为重点内容,加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增强廉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建立和逐步完善规范行政裁量权的制度,建立和严格执行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和实施《审计领域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不断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和审计纪律‚八不准‛规定,加强审计项目廉政监督检查,强化审计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十五、大力推进电子审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建立健全电子审计体系。积极开展对国家信息化政策执行、规划实施和工程建设的审计监督,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重大工程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服务效能和标准化水平的提 高,促进国家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继续推进金审工程建设,不断完善以审计业务信息化和审计管理数字化为主要内容的审计信息化系统。

——提高审计业务信息化水平。完善并推广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积极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总结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和操作制度,建立健全标准规范;组织开展对重要单位的联网审计;积极探索统一组织项目、联网跟踪等审计组织方式。加强综合数据分析队伍建设。

——提高审计管理数字化水平。完善并推广审计管理系统,基本形成以审计项目计划实施、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成果利用、审计资源调配、机关事务处理为主线的审计管理数字化,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管理方式。

——建成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基本完成各类专业审计数据规划和数据库建设,结合数据积累,完善对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深化对政府预算执行的审计评价,探索对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审计评价。建设模拟审计实验室,为审计业务、审计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仿真预测等有效支持。

——建成审计信息网络及安全保障系统。建成符合国家信息安全保密要求的审计专网和审计内网;国家审计交换中心投入运行,实现中央地方审计机关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促进审计业务协同;保障视频、数据、语音等网络应用的畅通与安全。

十六、整合审计资源,做好实现科学管理的各项工作。——提升审计资源的配置效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前期立项调研,发挥好审计项目计划的引领作用。明确审计目标和工作重点,提高审计工作覆盖面。统一境内外机构审计对象,实现审计情况有效衔接。发挥财政审计、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整合审计资源,统筹安排相关审计工作。

——提高审计项目计划的科学性。提高计划编制与下达工作的时效性。合理安排审计项目,细化审计目标、审计范围、所需审计资源和关键时间节点。

——完善审计统计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审计统计指标体系,提升审计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强化审计统计数据有效利用,更好地为审计业务工作和审计机关领导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

——积极参与国际审计事务,认真履行审计署在地区、世界审计组织中的职责,办好2013年世界审计组织第21届大会。加强因公出国(境)管理,提高境外专业考察和培训质量。及时掌握国际审计动态,拓展国外审计理论研究,借鉴先进经验。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我国审计的国际地位。

——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围绕审计业务工作需要,深入研究审计事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问题和难点问题,实现审计理论研究与审计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规范审计科研管理,提高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切实办好审计科研所博士后工作站,吸引一批高层次国家审计研究人才,促进提高审计理论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加强审计学会建设,充分发挥审计学会在深化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的作用。加强审计学会的组织建设,发挥各分会、各专业委员会的积极作用,健全办事机构,搞好人员配备,规范社团管理。密切与审计业务部门和其他有关单位的联系和合作,根据审计实践需要确定研究方向和重点,不断改进组织开展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撑。

——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完善内部审计的相关规定,通过内部审计协会强化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协会在内部审计职业化管理中的作用,促进内部审计发挥在评价和改进组织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效果中的作用,推动内部审计健康发展。

——建立审计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审计机关预算管理,强化审计成本控制,推进预算公开,努力做到申请计划有概算、正式进点有预算、审计过程有核算、项目结束有决算、成果绩效有评估,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绩效,适时向社会公告审计署工作绩效报告。

——规范机关后勤管理与服务。巩固和深化机关后勤管理制度改革,推进服务社会化,加强对特派办后勤服务管理的指导,提高后勤保障服务水平。落实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责任,完 善应急预案,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创建平安机关。厉行勤俭节约,降低机关运行成本,积极改善机关办公条件,提升资产管理水平,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十七、切实履行主管全国审计工作的职责,进一步加强对全国审计业务工作的领导。

——完善署领导对地方联系点制度,加强与地方审计机关的联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工作的新鲜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搞好分类指导。

——指导地方加强审计规章制度建设,大力推行审计项目审理制度,推动地方开展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和优秀审计项目评选等工作,促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

——加强审计业务领导,及时总结研究审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广新经验;每年根据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研究提出审计工作指导意见。

——加强计划指导,促进整合审计力量。每年年底提出下一审计重点;按照自愿参加、量力而行的原则,适当安排和组织地方审计机关参与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

——按照统一管理、一年一定的原则,改进和加强审计业务授权管理。以整合审计资源、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为目标,科学确定授权审计项目计划。加强授权审计项目考核和重点抽查,严格审计质量控制。

——做好省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建设协管工作。根据审计 事业发展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提出加强和推进地方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对地方审计队伍建设、机关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廉政建设情况的调研,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从政策制度上给予指导,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加强对地方审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和应用的指导。完成金审工程二期建设,启动金审工程三期建设,2015年基本完成审计管理系统的推广运用。

——进一步加大对地方审计工作情况的采集、研究和综合分析的力度,充分利用审计成果。

十八、本规划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审计署所属各单位应根据本规划要求,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并付诸实施,确保本规划的完成。

下载审计署关于印发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审计署关于印发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为了充分发挥审计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职能作用,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审计......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国家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为了充分发挥审计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职能作用,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审计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 第11号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已经审计署审计长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3月1日起施行。......

    绍兴市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通知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审计局绍兴市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市审计局制定的《绍兴市“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已经市政......

    2011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了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职能作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2011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定稿)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了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职能作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

    审计局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发挥审计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局审计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大学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建设目标,全面履行教育部17号令《教育系统内部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