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绍兴市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通知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审计局绍兴市十二五审
计工作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市审计局制定的《绍兴市“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八月十一日
绍兴市“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市审计局
为推动我市审计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我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浙江审计“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结合我市审计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形势
“十一五”以来,我市两级审计机关始终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有效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在维护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惩防体系”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五年来,全市审计机关共完成审计项目765个,审计和调查各类单位2583个,累计查出违规资金12.1亿元,管理不规范金额193.5亿元,上缴财政1.38亿元;完成政府投资审计项目(标的、标段)8962个,送审金额515.9亿元,审定金额479.2亿元,核减工程造价36.7亿元;移送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处理事项25件29人;提交各类审计报告978篇,市县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采纳审计建议2238条,236篇审计信息得到各级领导批示,促使出台规范性文件超过120个。市审计局先后被评为全国、全省审计机关先进集体,1名审计干部被评为全国审计系统先进个人。
“十一五”期间,我市审计机关坚持把审计工作放在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下来思考和谋划,把发挥建设性作用作为审计工作的既定目标,主动及时跟进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需求,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取得了明显成绩。推动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全部政府性资金(资产)审计、绩效审计和计算机审计取得重要突破。创新审计管理制度,推行重大项目主审竞聘、审计能手评选、审计结果公告、审计实务导师制、交叉审计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一些好的做法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试编全国第一张县级政府“资产负债表”,被省审计厅主要负责人誉为“中国第一张政府资产负债表”;“四轮驱动”的投资审计做法,为全国各地提供了投资审计经验借鉴;“政府部门行政首长经济责任问责暂行办法”,被中央五部委联席会议办公室全文转发;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离任交接制度,《中国审计报》、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通讯作了介绍,省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派员专题调研推广;内管干部经责审“四个抓”做法,得到审计署孙宝厚总审计师肯定,《中国审计报》、审计署《审计工作通讯》作了介绍;学习型机关创建做法在全国审计系统会议上介绍交流,典型材料入选全国审计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经验汇编;中国审计学会首届理论研究骨干培训班在绍兴举办,专题介绍我市审计科研工作经验;“诸暨市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审计署以第28号、29号实务公告在全国部署推广,省委书记赵洪祝予以批示肯定;上虞市“履职联审”的探索实践,中央纪委、审计署和省委信息简报专题进行介绍。
全市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审计覆盖面和及时性问题亟需解决、审计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在“十二五”新的征程上,经济社会形势将发生深刻变化,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民群众对审计工作的期望越来越大,推进审计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也越来越迫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绍兴审计必须应对挑战,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全面转型,提升价值。
二、总体战略
“十二五”时期,我市审计工作的总体战略是: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线,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实现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全面转型,构建具有绍兴特色的科学审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审计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努力推进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市委“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部署,着眼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新型城市化和保障改善民生“三件大事”,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和民生和谐“四项工程”,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宪法和审计法赋予的职责,转型提升价值,创新实现跨越,努力为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审计支撑。
(二)主要目标
通过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着重在六个方面取得新成效。
全部政府性资金(资产)审计取得新成效。围绕“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在全部政府性资金审细审实审出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政府资产审计力度,建立完善以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为主线的审计模式,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促进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和政府会计制度改革。
绩效审计取得新成效。围绕真实、合法和效益,以效益审计为主的国家审计发展方向,加大绩效审计力度,积极探索问效方法,创新预算资金使用绩效、重大投资项目建设绩效、重要政策决策实施绩效、重大体制机制执行绩效、重要国有资产(资源)营运绩效等方面的审计评价体系。争取到2015年,全面建立绩效审计评价、成果运用机制。
经济责任审计取得新成效。坚持在权力问责上全面突破,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制度体系和分类操作规程,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防范、监督、护法、惩治和服务的五大功能,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资源配置市场化、操作行为规范化”。争取到2015年,全市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中审计比例达到70%。
投资审计取得新成效。加强审计对象分级分类管理,着力构建投资审计监督新体系;加强审计方式方法创新,着力构建投资审计新模式;加强审计成果运用,着力构建投资审计成果管理新机制;加强对政府主导性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争取到2012年,所有政府重点投资项目全面开展绩效审计。
计算机审计取得新成效。坚持以数字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推动审计技术方法创新,继续推进计算机审计“五个转变”,持续推进计算机技术与审计业务深度融合。强化行业审计数据规划、行业审计数据库、行业审计方法体系建设及应用,探索“总体分析、锁定重点、分散核查、精确延伸、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方法,构建“预算跟踪+联网核查”的数字审计模式,在以审计实施信息化和审计管理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电子审计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审计基础建设取得新成效。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审计准则,重点在审计资源、项目成本、审计计划、审计质量、审计成果、审计公开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形成一套适应绍兴审计实务的先进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审计理论、审计文化、审计人才和干部队伍、审计方法和审计模式的研究与建设,使审计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建设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三)基本要求
始终坚持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充分发挥审计“三个最大”作用,切实推进审计“三个转变”机制,努力实现审计“三个目的”要求。
认真履行职能,充分发挥审计“三个最大”作用。一是要最大程度地服务发展大局。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适应人大的监督要求,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把握经济领域重点难点,加强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措施实施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二是要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风险。寻找突出问题、预防潜在风险、维护经济安全,重点在投资结构、资源节约、环境治理、公共服务、产业政策、区域管理等方面揭示经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为政府完善经济治理机制多提有价值的意见与建议。三是要最大幅度地提升社会效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健全问责问效、审计整改和制度规范联动机制,努力生产更多更好适销对路的审计精品和高端产品,在实现经济效益目标的同时,最大幅度地提升社会效应。
着力更新理念,切实推进审计“三个转变”机制。一是由事后查处与事前预防并重,逐渐向事前预防为主转变。在认真落实“重大经济疑案、重要批示信件、重点责任领域”必审的过程中,积极探索科学审计的预防机制,努力把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由微观操作与宏观管理并重,逐渐向宏观管理为主转变。坚持一手抓纠错防弊,一手抓机制建设,善于通过对微观表象的剖析得出宏观结论,揭示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提出从机制体制上解决问题的良策。三是由传统审计与责任审计并重,逐渐向责任审计为主转变。正确处理传统审计与责任审计的关系,着力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审计监督,防止领导干部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
全面提升效能,努力实现审计“三个目的”要求。一是在发挥审计作用中体现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坚持提前介入、全程跟踪、及时报告,充分发挥审计工作预警、预防和纠正的作用;坚持揭示反映重大体制障碍、制度性缺陷和管理漏洞,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坚持求真务实、客观公正,准确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报告。二是在推动审计发展中体现科学化、规范化、公开化。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坚持在审计范围、审计方向、权力问责上全面突破;牢固树立依法审计理念,严格执行国家审计准则,努力构建先进的管理机制;牢固树立公开审计理念,在项目立项、审计整改、审计结果等方面加大公开力度,促进社会监督和审计监督优势互补。三是在提升审计价值中体现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百姓。顺应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要求和期盼,认真落实国务院领导提出的“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要求,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着力解决好各类突出社会矛盾和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审计任务
“十二五”时期,我市审计工作继续坚持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基础,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不断增强主动性、宏观性、建设性、开放性和科学性,促进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开展政策跟踪审计,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加强对中央和地方重大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促进财政、产业等重大政策协调配合和落实到位。
——加强对税收、预算、公共支出、政府投资和财政补贴等财政政策手段的审计和分析,及时揭示和反映影响宏观调控政策目标实现的矛盾和问题,切实维护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促进财政加大对“三农”、民生和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的投入力度。
——加强对我市地方金融业审计监督,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加快发展,促进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
——加强对产业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调查和分析力度,增强财政与产业政策的协同性,促进我市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高端化、生态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注重对国有企业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尤其是调整产业结构、经济转型升级等情况的审计,促进产业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二)突出风险审计监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加大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突出问题、深层次矛盾和潜在风险的审计力度,防范财政风险、金融风险和国有资产风险,维护经济安全。
——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实行动态化、常态化审计监督,深入揭示财政运行中的不安全因素和潜在风险,促进建立规范、健全的政府负债管理机制,确保政府负债安全可控,切实防范财政风险。
——关注财政收入征管中存在的制度漏洞和薄弱环节,关注税收与政府非税收入征收政策严肃性,关注政府预算与部门预算、部门预算与部门决算草案的差异,促进提高预算执行效果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预算公开和财政管理的规范化。
——以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为目标,重点揭露资产不安全风险、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程序风险,及时研究整改、纠正措施,切实堵塞漏洞、化解风险。
——揭示和反映影响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制度性、体制性问题以及企业活动中的潜在风险,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促进企业深化改革、完善制度。
(三)加强预算执行审计,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坚持“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效益、维护安全”的总体思路,加强财政审计,积极构建目标统一、内容衔接、层次清晰、上下联动的财政审计大格局。
——继续完善全部政府性资金、资产审计机制,促进地方政府将尚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所有政府收支全额纳入预算管理,推动建立“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
——围绕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以预算管理和资金分配为重点,继续深化预算执行审计。积极探索政府决算草案审计制度,对数据真实性发表总体意见,完善以“两个报告”为主体、以单项审计结果公告相配套的预算执行审计报告体系。
——加强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在继续做好对一级预算单位审计的基础上,加大对所属单位延伸审计的力度,探索部门决算草案审签制度,关注压缩公款出国(境)、公务用车、公务接待费用等降低行政成本政策执行情况,注重把部门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督促建立统一、规范、科学的预算定额、支出标准和开支渠道,促进部门预算管理更加规范,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绩效水平。
(四)推进投资绩效审计,促进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大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和重点建设资金的审计力度,积极构建以投资绩效审计为核心,竣工决算审计、跟踪审计、工程造价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多种方式并举的投资审计模式。
——落实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制度,优先选择政府投入大、社会关注度高的重点建设项目进行竣工决算审计,发挥竣工决算审计促进问责和问效的重要作用。
——积极探索投资跟踪审计,对重要投资政策执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投资应对的情况实施跟踪审计,加强对支持新疆和西藏发展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促进提高投资绩效。到2013年基本形成投资跟踪审计方法体系。
——坚持工程造价审计为投资绩效审计服务,逐步实现由审计机关组织审价向监督社会中介机构审价质量、利用社会中介机构审价成果转变。
——加强对政府重大项目建设和管理情况的审计监督,从政策、风险、民生、质量、管理、责任等方面入手,重点关注抑制盲目重复建设、防止产能过剩、促进节能减排和加强环境保护,建立健全和落实投资领域责任追究制。
(五)加强民生工程和民生资金审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围绕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重点民生工程和民生资金的审计,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继续对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基金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展审计,促进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城乡低保、“五保三无”等特殊人群保障资金和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审计工作,促进建立统一规范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
——加强教育审计,关注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不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和均衡发展、职业教育支持政策的落实、高等教育提高办学水平和竞争力等内容,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强市”建设。
——关注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基层公共卫生资源均等化等改革措施的实施情况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相关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有效落实。
——开展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审计,加强对资金、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和效果的全过程跟踪审计,保障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应急处置、预防预警、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加强环境资源审计,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到2015年,全面开展环境资源审计,建立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环境资源信息化审计体系和现代化的环境审计管理体系。
——围绕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水资源保护、森林资源保护、节约集约用地等方面开展审计,揭露和查处无序开发、低效利用以及破坏浪费资源等重大问题,促进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加强对空气、固体废弃物、城市噪音、重金属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审计,揭露和查处防治措施不落实、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促进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和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
——开展节能减排政策履行、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抑制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新能源建设等情况的审计,揭示政府及其主管部门、重点企业在落实节能减排政策法规、管理和使用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认真履行节能减排责任与义务,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法规。
(七)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健全问责问效评价体系。全面贯彻落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深化发展”的审计思路,以促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构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干部管理监督、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研究制定一整套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办法,以各类经济责任审计数据规划和方法体系建设,促进各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建设。以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为主线,巩固深化乡镇(街道)党政领导同步审计;继续深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
——制定经济责任审计中长期规划,合理安排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建立和推行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轮审制度,对权力高度集中、掌握稀缺资源、自由裁量权大等重点岗位的领导干部,在一个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
——加强对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逐步建立和推行工作报告制度。
——科学认定领导干部应负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加大审计结果公开力度,探索形成纪检监察监督、组织监督和审计监督有机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问效问责体系。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完善信息沟通机制,严肃查处失职渎职、决策失误、损失浪费以及损害群众利益等行为,将领导干部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思路、决策、效果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和评价重点,建立审计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线索移送会商机制。
——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和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制度,建立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络员半年例会制度和市县两级联席会议办公室半年工作报告制度,建立有利于形成监督合力的协调机制。
(八)加大对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促进反腐倡廉建设。认真落实“重大经济疑案、重要批示信件、重点责任领域”必审制要求,加大对腐败案件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的揭露和查处力度,促进反腐倡廉建设。
——加大查处违法违规审批立项、非法占用土地、非法批地批矿、低价出让土地、规避和虚假招标、围标串标、擅自变更规划和设计、改变土地用途等问题的力度,揭示重点领域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
——加大查处国有企业对外投资、资产处置和执行“三重一大”制度等方面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的力度,揭示重大铺张浪费和损失浪费问题。
——严肃揭露和查处以权谋私、渎职侵权、贪污受贿等问题,严肃揭露和查处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严肃揭露和查处侵占、损害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
(九)加大解决审计发现共性问题的力度,促进改革深化和民主法治建设。以解决“屡审屡犯”问题为目标,梳理、分析、解决一批在专项资金管理、部门预算执行、工程招标等方面出现的资金闲置、会计信息不真实和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共性问题,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入手,形成一整套评价、问责、整改的联动机制,促进在公共资源交易、公共产品采购、公共资产管理方面,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机制,促进改革深化和民主法治建设。
四、基础建设
加强“人、法、技、管、理、文”六大基础建设,提升审计工作层次和水平,为完成“十二五”审计工作目标任务提供基础保障。
(一)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以提升学习力、执行力、公信力为核心,推进学习型审计机关建设,加强政治理论、审计业务、法律、经济和科学管理知识的学习,努力打造一支能够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高素质审计队伍。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领导班子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以加强“一把手”队伍建设为重点,着力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力。优化审计干部队伍来源和经历结构。加大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力度,增强干部队伍活力。
加强审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使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从以财经类为主向财经类、法律类、计算机类、工程类、管理类等多学科、多领域转变,重点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比例;继续改善审计人员的学历结构,提高具有会计审计专业技术资格或执(职)业资格的人员比例。
加强教育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专门培训、网络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加大对干部队伍学历教育、专业能力方面的培训力度,强化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培训。鼓励和引导从事审计业务的公务员取得与审计工作相关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确保必要的专业胜任能力。办好“审计论坛”和两年一度的全市审计业务培训班。
加强机关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重点,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加强理论武装工作,积极创建学习型党支部。积极支持工会开展活动。推进机关文化建设,使机关党建工作始终保持鲜明的时代待征和旺盛的生命力。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惩防腐败体系及其配套制度。以《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及其实施办法为重点内容,增强廉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廉政文化建设,营造崇廉尚廉、干净干事的良好氛围。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和审计纪律“八不准”规定,加强审计项目廉政监督检查,强化审计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二)加强审计法治化建设。贯彻落实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准则,健全审计规章制度体系,完善各项操作规程,提高审计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建立完善审计规章制度体系。结合我市审计工作实际,研究制定落实国家审计准则的操作办法;修订《绍兴市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办法》;研究制定经济责任审计操作办法;起草修订审计项目复核审理办法、审计复议办法。
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积极做好依法行政和“六五”普法教育工作;研究采用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开展审计法律宣传,提高审计法律宣传的效果。
探索研究审计项目分类管理机制。分类建立审计操作规程体系,重点研究出台经济责任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地方金融机构审计、环境资源审计等操作规程。
大力推进审计项目审理工作。落实相应机构和人员,加强审计项目审理,完善现场审核、部门复核、审理机构审理的三级内控机制,市县分三年全部实施审计项目审理工作,市局本级至少有2名从事项目审理的人员。
建立健全问题导向型考评检查机制。不断完善审计机关业务质量检查办法、审计项目评优办法,组织开展审计业务质量检查和项目评优工作;研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信息化实现技术。
(三)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深入研究计算机技术与审计业务的融合,探索数字化审计综合平台建设。
大力推进金审工程的建设与应用。完成金审二期工程建设,启动金审三期工程建设。重点完善AO、OA系统,完成国产化示范项目建设,部署大项目管理系统和即时通讯系统。抓好审计数据中心和审计数据交换中心平台部署及应用,提高审计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大力推进计算机审计“五个转变”。重点探索实践数据式审计、联网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开展行业审计方法体系建设,探索行业审计评价体系,集成和提升计算机审计成果水平,加快传统手工审计向利用计算机审计转型。
大力推进审计管理数字化进程。积极探索和创建审计管理的信息化实现方式,探索建设审计质量监管系统,建立与现代审计相适应的数字化管理模式。
大力推进网络资源建设和应用。继续加强审计内网、审计专网、因特网接入网建设和移动办公接入系统建设与应用;继续加强审计网站建设;积极应用审计网上培训系统;加强审计网络互联互通应用,提高审计预警能力和成果共享效果。
大力推进网络和数据安全建设。依托示范项目部署综合安全监控系统,依托金审二期工程部署审计关键业务数据异地备份等安全保障系统,建立审计人员安全保密责任制。
大力推进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保障金审工程应用平台、信息系统、网络运行的正常运行和突发事件的迅速处理,指导和支持县(市、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全市范围内金审工程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共建共享水平。
(四)加强审计理论建设。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的思路,大力推进审计理论创新,更好地发挥审计科研“智库”作用。
加强审计科研工作。围绕新形势下审计实践面临的重点问题,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审计应用理论;深入研究审计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审计方式方法。
加强审计学会建设。高度重视审计学会建设,搞好人员配备,规范社团管理,充分发挥审计学会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积极作用。
(五)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加强审计文化研究,提炼、升华绍兴审计精神,以支撑、引导、推进审计创新转型,再创我市审计机制新优势,增强审计事业的发展动力。
弘扬审计精神,坚守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法治的崇尚,树立“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价值理念和文明形象。切实把“实”、“高”、“新”、“严”、“细”要求落实到审计工作之中,依法有效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树立审计机关良好形象。
开展多种形式的联谊活动,让每个干部职工在活动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不断强化机关文化建设的氛围。
(六)加强审计管理建设。进一步加强审计计划、审计成本、审计资源、审计成果、审计宣传、审计公开和后勤服务管理,提升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加强社会需求分析和项目可行性论证,公开收集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建议。
加强审计业务管理。建立审计对象数据库,加强审计对象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信息资源管理;构建审计对象管理平台,建设行业审计业务管理方法体系;探索审计业务现场管理与非现场管理相结合的审计业务管理模式,为提高审计实施质量和效率提供支撑。
加强审计成本管理。加强审计成本控制,节约审计资源。到2015年,在全市审计机关建立完善审计工作绩效评估制度。
加强审计组织管理。积极探索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多方式并举的审计方式,整合协调各种资源和要素,促进审计方式方法的转型升级。坚持揭露问题与促进整改相结合,审计监督与其他部门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不断提高审计监督的整体效能。
加强审计资源管理。研究审计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途径和办法,着力提升审计资源利用效率。探索研究“借力审计”模式,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和内部审计部门作用,整合外部审计力量提升审计效率。
加强审计成果管理。加强审计统计管理,提升统计数据和统计分析的报送质量;加强信息管理,提高《调查与思考》、《审计信息》、《审计信息(专报)》编报质量;加强宣传管理,办好审计网站。
加强审计结果公告。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办法,加强公告的计划性和及时性管理,建立公告结果反馈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特定审计事项阶段性审计情况公告、重大案件查处结果公告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制度。
积极推进预算公开和事务公开。打造“廉洁型”行政机关,实行部门预算执行“自审自”和经济责任“上审下”制度,逐步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及决算情况;更新政府信息公开管理平台,修订信息公开目录,在确保国家安全和秘密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审计事务的全方位公开。
加强政务工作督查。加大对市人大建议和市政协提案的办理、市政府目标考核工作、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局领导批办事项、审计整改等情况的督查力度,适时进行通报,不断提高机关工作效能。
加强机关后勤服务管理。提高后勤保障服务水平,加强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公务接待等工作;加强审计档案、保密管理工作;加强审计公文管理,继续推进无纸化办公;加强审计信访举报工作,及时依法处理。
五、组织保障
努力推进绍兴审计现代化,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全市审计机关要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认识,深入调研,多措并举,实现“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的科学管理和有序推进。
(一)加强对规划总体框架的协调推进。全市两级审计机关要加强组织领导,把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根据本地“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本规划要求,紧紧围绕地方政府工作中心,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统筹研究制定实施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或实施意见。市局机关各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实施重点专项规划或具体措施。以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专业规划为支撑,努力形成总分有序、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二)加强对县级审计机关的检查指导。积极履行对县级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的协管职责,加强考核评价工作,配备、配齐县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实行干部双向交流锻炼、审计业务质量检查等制度,切实加强对县级审计机关的法治化建设、审计业务、审计计划、审计培训、干部交流、审计信息化、审计队伍建设、党建、廉政建设等工作的检查指导,加大对县级审计机关工作情况的采集、研究和综合分析的力度,帮助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从制度措施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三)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指导。加快我市内部审计“职业化、特色化、科学化”进程,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建立对国家审计监督对象内部审计工作的日常监督指导机制,将其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审计监督与评价范围,帮助促进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加强对内部审计协会的领导,推进协会功能由行政管理型向自律服务型转变;建立审计资源共享机制,探索联合审计、授权审计及内部审计成果利用方式,使其成为国家审计职能的延伸和力量的补充,共同推进审计事业的发展。
(四)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估。全市两级审计机关要不断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和基本要求,分年度、分级次细化主要任务,从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入手,解决阻碍审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两级审计机关每年要对规划的总体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适时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工作,重点对规划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推进审计工作规划的贯彻落实。
第二篇: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审计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制定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一、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和指南,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全面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 1 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努力实现“十二五”期间,审计工作在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深化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反腐倡廉建设方面迈上新台阶;审计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审计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符合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和制度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把审计工作更好地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全局,推进民主法治,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推动国家治理的完善与提高,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继续坚持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基础,加大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的力度,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加强对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贯彻落实 情况的跟踪审计,促进政令畅通,保障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加大对国家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审计力度,建立和完善电子审计体系。
——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
——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发现和分析研究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政策、法律、制度的落实和完善。
——关注国家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民生安全、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揭示存在的风险,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性建议,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四、探索创新审计方式和方法。在深入总结我国审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审计方式和方法。——着力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整体谋划、系统安排财政审计项目,按照清晰统一的审计目标,对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资源、组织实施和成果利用进行统筹管理,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的层次和水平。
——总结和改进多种审计类型的有效结合。坚持预算执行审计与决算(草案)审签相结合,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金融、企业审计等相结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同时,坚持揭露问题与促进整改相结合,审计监督与其他部门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通过结合,协调各种资源和要素,加大审计力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各种需求,提高审计的效果和影响力。
——在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基础上,全面开展决算(草案)审计,力争2012年底前建立决算(草案)审计制度。
——加强跟踪审计。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构建和完善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认真研究,不 断摸索和总结绩效审计经验和方法,2012年底前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3年底前建立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和绩效审计方法体系。
——努力创新审计组织方式。积极探索审计项目招投标和合同制管理方式,加强系统内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效能。
——创新审计方法的信息化实现方式。积极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智能信息处理、知识发现与管理等先进技术,探索内控测评、智能审计、风险评估,以及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多方式结合等审计方法的信息化实现方式。
五、着力加强五项基础建设,夯实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全面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以品格为核心、能力为重点、作风为基础、业绩为导向,全面提高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着力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自律、文明和谐的审计干部队伍。——全面推进法治化建设。更加注重依法审计、文明审计,更加注重加强整改、完善制度,更加注重提高素质、严格管理,加强审计规章制度建设,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深入开展普法宣传,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以数字化为基础,创新计算机审计的形式和内容,总结推广数字化审计模式,探索形成适应信息化环境的审计方式。
——全面推进理论建设。进一步强化审计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弘扬审计精神,树立“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价值理念和文明形象,进一步增强审计事业的凝聚力。
六、财政审计。以维护国家财政安全、推动完善公共财政和政府预算体系、增强财政政策有效性、促进依法民主科学理财和提高预算执行效果为目标,以深化预算执行审计为主线,坚持“评价总体、揭露问题、规范管理、推动改革、提高绩效、维护安全”的审计思路,增强财政审计宏观性、整体性、建设性和时效性。
——中央财政管理审计,围绕中央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以预算管理和资金分配为重点,注重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揭露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提高财政政策实施效果、推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动预算的统一和完整、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财政管理的规范性。
——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贯彻“严格查处,立足整改,规范提高,促进发展”的工作原则,着力规范一级预算单位的预算管理,深化二、三级预算单位的审计监督,完善部门决算草案审签制度,探索对部门预算执行整体情况发表审计意见;以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和重大项目绩效评价为切入点,开展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关注压缩公款出国(境)、公务用车、公务接待费用降低行政成本政策执行情况,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坚持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结果公告制度,促进预算公开的基础工作,推动部门预决算公开、透明;推进 联网审计和中央部门与垂直管理京外单位“上下联动”审计,逐步扩大审计覆盖面,提高审计效率。
——中央转移支付审计,注重从完善中央转移支付体制、机制方面研究和揭示问题,促进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
——税收征管审计,在促进税务部门、海关部门依法履职的基础上,加强对税收征管机制、专项优惠政策和重大税收制度运行情况及效果的调查、分析和评估,努力推动税制改革,促进税收政策制度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揭示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征收、分配、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国有资本投资方向和领域,确保国家重大决策的贯彻执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和提高国有经济整体效益。
——地方财政收支审计,以预算执行及决算的真实性、完 整性为基础,关注执行统一财税政策情况、中央转移支付资金预算管理和使用情况、财政体制运行情况和地方政府债务情况。完善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审计与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动态化、常态化的审计监督,揭示问题,防范风险。推动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增强透明度,接受人大监督。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围绕促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加强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竣工决算审计,积极开展关系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积极开展特定事项的专项审计调查。进一步加大对征地拆迁、工程招投标、物资设备材料采购、资金管理使用和工程质量管理等重点环节的审计力度,督促相关单位完善法律法规,加强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促进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农业资金审计,加强对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关系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提高和国家粮食安全等强农惠农资金和项目审计,揭露和查处严重损害农民利益、造成财政资金流失和严 重损失浪费等问题,促进农业资金整合,确保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维护广大农民切身利益。
——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继续深化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加强对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审计监督,促进基金管理规范、安全,促进各项社会保险政策的落实和制度的完善,推进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不断健全;关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推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不断完善;继续强化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和住房公积金审计,促进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加大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专项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的审计力度,促进相关惠民政策的落实,促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和社会福利事业、慈善事业的发展。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审计,加强对资金、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和效果的全过程跟踪审计,保障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应急处置、预防预警、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推动相关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专项资金审计,加强对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 建设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关注政策措施执行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相关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有效落实,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七、金融审计。以维护安全、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为目标,揭示和防范金融风险,完善金融监管,推动建立健全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和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
——加强对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金融机构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关注货币市场、保险市场、资本市场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反映金融服务、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中的新情况,并从体制、机制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深化金融改革,推动金融市场可持续健康发展。
——在做好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等全面审计的基础上,关注其法人治理结构及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效果,有效揭示内部管理薄弱环节和制度缺陷,促进依法经营,加强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大对金融机构执行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情况的审计和审计跟踪调查力度,促进金融机构调整优化资 产结构,转变经营管理方式,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水平。
——加强对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审计,积极探索跨行业、跨市场金融活动的审计方法,提示系统性风险隐患,促进建立健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
——建立综合数据分析平台,实现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行业的经常性审计或审计调查,完善金融审计组织方式和审计方法体系,进一步改进信息化条件下以总行(总公司)为龙头的审计管理模式,有效整合审计资源,不断提高“集中分析,分散核查,专题研究”的工作水平。
八、企业审计。以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促进国有企业科学发展为目标,坚持“强化管理、推动改革、维护安全、促进发展”的审计思路,加快转变审计方式,加强对国有企业资金、权力和责任的审计,推动其转变发展方式、落实宏观政策、加强经营管理、防控重大风险、创新机制制度和推进反腐倡廉。
——全面监督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更加关注法人治理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推动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加大对国有企业落实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决策制度的审计力度,加强对重要经营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促进企业健全权力运行机制。
——加强对国有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战略性结构调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节能减排、产业振兴规划等重大决策部署和宏观政策措施情况的跟踪审计,促进国家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为国有经济实现综合性、系统性和战略性转变发挥作用。
——注重揭示影响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风险,深入分析企业经济活动与国家方针政策之间的内在关联,维护企业安全,促进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
——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与重点中央企业信息系统的联网,试点实时审计;统一整合和统筹调配审计资源,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审计项目,建立“点(单个企业)、线(行业和上下游产业)、面(国有经济运行)”联动的企业审计模式,提高企业审计的主动性、时效性、宏观性和建设性,实现经常性审计监督。
九、资源环境审计。以促进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的基本国策为目标,检查国家资源环境政策法规贯彻落实、资金分配管理使用和资源环保工程项目的建设运营情况,维护资源环境安全,发挥审计在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对土地、矿产、淡水、海洋等重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的审计,揭露和查处违规出让、无序开发、低效利用,破坏浪费资源、国有资源收益流失、危害资源安全等问题,促进资源依法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加强对水、大气、土壤、重金属、固体废弃物、核能利用等污染防治情况的审计,揭露和查处防治规划政策措施不落实,违规处置、排放污染物,防治设施运营不正常,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促进加强污染防治,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加强对森林、湿地、草原、生物等重点生态系统保护和防沙治沙、水土保持、防治石漠化等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实施情况的审计,促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对节能减排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和相关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揭露和查处落实节能减排政策法规不到 位、淘汰落后节能进展滞后、严重浪费能源资源等问题,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审计机关内部资源环境审计项目计划与信息资源的整合,积极构建资源环境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有机结合的多元工作格局,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理论与方法,不断完善资源环境审计制度与规范。
——认真履行亚洲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秘书处职责,加强亚洲环境审计协调服务;广泛开展环境审计国际交流,努力探索国际环境合作审计新模式;积极参与世界审计组织国际环境审计事务,不断扩大我国环境审计的国际影响。
十、涉外审计。以促进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防范涉外投资风险、维护境外国有资产安全、履行国际责任为目标,着力整合涉外审计资源,拓宽涉外审计领域,提高涉外审计质量。
——继续加强对国外贷援款项目的审计监督。提高国外贷援款项目的审计质量,全面推进涉及环境、民生和可持续发展等国外贷援款项目的绩效审计,促进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国外贷援款,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探索我国对外援助物资采购、工程建设、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审计,维护对外援助资金的安全,提高对外援助资金使用效益。
——深化驻外机构审计。结合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开展驻外非经营性机构审计,促进其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使用财政资金的绩效。推进境外经营性机构和境外投资的审计,强化控制,防范风险,维护境外国有资产安全。
——认真履行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委员职责,完成所承担的审计任务。
十一、经济责任审计。认真贯彻落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深化发展”的审计思路,以促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进一步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干部管理监督、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深入推进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推进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巩固深化地厅级及以下行政领导干部、乡镇党委书记审计,推行县委书记经济责任审计,逐步扩大市(地)党委书记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不断深化省部长经济责任审计;在对副省级城市市委书记进行审计试点基础上,探索开展省(自治区、直辖市)委书记的经济责任审计;继续深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逐步建立和推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内轮审制度。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体系。在认真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健全与《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配套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规范,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程序及成果运用等;探索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对不同类别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操作流程、审计方式方法等;研究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探索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 制度,逐步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体系。
——全面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水平。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和质量控制,进一步完善审计内容和审计组织方式。坚持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加大任中审计力度。探索和推行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同步审计的组织方式和审计方法。合理调配和整合审计资源,实现不同审计项目之间的资源共享。依法规范审计评价,做到审计评价与审计内容相统一,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
——加强对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制定印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贯彻实施意见。对各地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研究解决贯彻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逐步建立和推行工作报告制度;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深入开展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逐步构建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体系,为审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健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组织协调机制,逐步建立制 度健全、管理规范、运转有序、工作高效的联席会议工作机制。
——加强对审计署内部管理和省级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积极开展对审计署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和直属事业单位、省级审计机关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和推行任期内轮审制度,促进其加强内部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
十二、审计法治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审计法律规范体系,规范审计行为,推进依法审计。
——健全并完善中国特色审计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的修订工作,适时做好其他审计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修订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审计法律规范体系。
——着力构建我国国家审计指南体系。以审计法律法规和国家审计准则为依据,立足我国审计实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有步骤地开发审计指南,2014年基本构建起涵盖通用审计指南和专业审计指南的国家审计指南体系。
——积极参与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工作,提高立法协调水平,进一步发挥审计机关在立法工作中的作用,促进完善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严格执行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完善审计机关层级监督机制,依法纠正下级审计机关违反国家规定作出的审计决定,推动依法审计和文明审计。
——大力推行审计项目审理制度。严格按照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开展审理工作,逐步规范审理工作流程,明确审理工作标准,提高审理工作质量。
——探索建立审计质量岗位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质量岗位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强化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
——加大审计业务质量检查力度,提升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水平,促进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相关审计报告质量的核查,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督促审计干部认真学习和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提高审计干部依法办事和依法审计的意识和能力,推进审计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全面履行审计职责。
十三、审计结果利用和审计宣传。加强审计成果综合利用,提升审计成果层次;坚持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特别是社会舆论监督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
——坚持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逐步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把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内容。
——坚持和完善特定审计事项阶段性审计情况公告、重大案件查处结果公告制度。
——加强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拓宽审计成果利用渠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开发提炼审计成果“精品”和“高端产品”,不断提高审计信息的质量和水平。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审计工作信息公开,逐步实现审计事务公开。
——加大审计宣传力度,增强审计宣传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内部协调性。对重大审计新闻事项或事件,加强宣传的策划。发挥署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和新闻发言人的作用,密切与 新闻单位的联系,增强新闻报道的主动性。重视网络民意,加强舆情研判和舆论引导。
——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对审计出版单位的管理。提高审计报刊和出版物质量,拓宽发行渠道,充分发挥媒体对审计工作的宣传作用,不断扩大审计工作在国内外的影响。
十四、审计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工作、人才工作方针政策,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审计事业科学发展需要的干部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全面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继续推行差额选拔干部办法和票决制,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大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健全巡视制度,完善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大从基层一线考试录用公务员的力度,拓宽与地方党委政府、审计机关干部交流的渠道;健全干部交流制度,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积极探索推进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 位,着力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以加强“一把手”队伍建设为重点,科学配置领导班子,不断调整和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合理搭配,发挥整体功能;建立健全后备干部动态管理工作机制,坚持重在培养、同样使用,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
——加强审计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审计机关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意见》,不断优化人才结构,逐步提高法律、工程、环境保护和计算机应用等相关专业人员比例,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加大高层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队伍;科学利用外部人才资源,探索建立外聘专家库和专家咨询制度,不断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加强教育培训。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大规模培训审计干部,持续提高审计干部素质;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改进培训方式,发挥模拟实验室、网络和案例培训等方式的作用,逐步健全以面授培训体系与网络培训体系相结合,以师资体系、教材体系和考试评价体系相配套,具有审计系统特色的干部职业 教育培训体系。推进审计干部管理学院建设。按照共建协议,促进南京审计学院的教学科研能力建设。
——加强审计业务培训。举办审计专业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研讨审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提升业务能力。为地方审计机关的业务培训提供必要的师资、教材与网络培训课件。
——加强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积极发挥全国审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在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指导下,做好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
——进一步拓宽培养干部的渠道。加大选派优秀干部到地方党委政府、地方审计机关交流任职的力度;每年有计划地安排审计署与地方审计机关互派干部到对方挂职或参加对方组织的审计项目;有计划地安排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到基层、艰苦地区,到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企业、重大建设项目等岗位培养锻炼,不断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加强对直属单位的管理。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进直属事业单位和出版社的改革和发展工作。
——切实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继续落实好离退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建设,发挥党支部对离退休干部的教育引导作用,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舒心和谐环境,不断提高服务与管理水平。
——加强机关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注重党建理论研究,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核心价值理念教育,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立足本职建功立业,争当‘四手’奋发有为”活动为抓手,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工作,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方式方法,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审计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实、高、新、严、细”的良好作风,促进和谐机关和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审计署党组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实施办法》,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审 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机制,加强对廉政风险点的查找与防控,加快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以《廉政准则》及其实施办法为重点内容,加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增强廉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建立和逐步完善规范行政裁量权的制度,建立和严格执行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和实施《审计领域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不断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和审计纪律“八不准”规定,加强审计项目廉政监督检查,强化审计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十五、大力推进电子审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建立健全电子审计体系。积极开展对国家信息化政策执行、规划实施和工程建设的审计监督,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重大工程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服务效能和标准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国家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继续推进金审工程建设,不断完善以审计业务信息化和审计管理数字化为主要内容的审计信息化系统。——提高审计业务信息化水平。完善并推广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积极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总结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和操作制度,建立健全标准规范;组织开展对重要单位的联网审计;积极探索统一组织项目、联网跟踪等审计组织方式。加强综合数据分析队伍建设。
——提高审计管理数字化水平。完善并推广审计管理系统,基本形成以审计项目计划实施、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成果利用、审计资源调配、机关事务处理为主线的审计管理数字化,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管理方式。
——建成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基本完成各类专业审计数据规划和数据库建设,结合数据积累,完善对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深化对政府预算执行的审计评价,探索对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审计评价。建设模拟审计实验室,为审计业务、审计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仿真预测等有效支持。
——建成审计信息网络及安全保障系统。建成符合国家信息安全保密要求的审计专网和审计内网;国家审计交换中心投入运行,实现中央地方审计机关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促进审 计业务协同;保障视频、数据、语音等网络应用的畅通与安全。
十六、整合审计资源,做好实现科学管理的各项工作。——提升审计资源的配置效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前期立项调研,发挥好审计项目计划的引领作用。明确审计目标和工作重点,提高审计工作覆盖面。统一境内外机构审计对象,实现审计情况有效衔接。发挥财政审计、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整合审计资源,统筹安排相关审计工作。
——提高审计项目计划的科学性。提高计划编制与下达工作的时效性。合理安排审计项目,细化审计目标、审计范围、所需审计资源和关键时间节点。
——完善审计统计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审计统计指标体系,提升审计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强化审计统计数据有效利用,更好地为审计业务工作和审计机关领导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
——积极参与国际审计事务,认真履行审计署在地区、世界审计组织中的职责,办好2013年世界审计组织第21届大会。加强因公出国(境)管理,提高境外专业考察和培训质量。及时掌握国际审计动态,拓展国外审计理论研究,借鉴先进经验。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我国审计的国际地位。
——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围绕审计业务工作需要,深入研究审计事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问题和难点问题,实现审计理论研究与审计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规范审计科研管理,提高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切实办好审计科研所博士后工作站,吸引一批高层次国家审计研究人才,促进提高审计理论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加强审计学会建设,充分发挥审计学会在深化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的作用。加强审计学会的组织建设,发挥各分会、各专业委员会的积极作用,健全办事机构,搞好人员配备,规范社团管理。密切与审计业务部门和其他有关单位的联系和合作,根据审计实践需要确定研究方向和重点,不断改进组织开展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撑。
——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完善内部审计的相关规 定,通过内部审计协会强化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协会在内部审计职业化管理中的作用,促进内部审计发挥在评价和改进组织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效果中的作用,推动内部审计健康发展。
——建立审计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审计机关预算管理,强化审计成本控制,推进预算公开,努力做到申请计划有概算、正式进点有预算、审计过程有核算、项目结束有决算、成果绩效有评估,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绩效,适时向社会公告审计署工作绩效报告。
——规范机关后勤管理与服务。巩固和深化机关后勤管理制度改革,推进服务社会化,加强对特派办后勤服务管理的指导,提高后勤保障服务水平。落实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责任,完善应急预案,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创建平安机关。厉行勤俭节约,降低机关运行成本,积极改善机关办公条件,提升资产管理水平,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十七、切实履行主管全国审计工作的职责,进一步加强对全国审计业务工作的领导。——完善署领导对地方联系点制度,加强与地方审计机关的联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工作的新鲜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搞好分类指导。
——指导地方加强审计规章制度建设,大力推行审计项目审理制度,推动地方开展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和优秀审计项目评选等工作,促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
——加强审计业务领导,及时总结研究审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广新经验;每年根据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研究提出审计工作指导意见。
——加强计划指导,促进整合审计力量。每年年底提出下一审计重点;按照自愿参加、量力而行的原则,适当安排和组织地方审计机关参与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
——按照统一管理、一年一定的原则,改进和加强审计业务授权管理。以整合审计资源、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为目标,科学确定授权审计项目计划。加强授权审计项目考核和重点抽查,严格审计质量控制。
——做好省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建设协管工作。根据审计
事业发展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提出加强和推进地方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对地方审计队伍建设、机关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廉政建设情况的调研,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从政策制度上给予指导,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加强对地方审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和应用的指导。完成金审工程二期建设,启动金审工程三期建设,2015年基本完成审计管理系统的推广运用。
——进一步加大对地方审计工作情况的采集、研究和综合分析的力度,充分利用审计成果。
十八、本规划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审计署所属各单位应根据本规划要求,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并付诸实施,确保本规划的完成。
第三篇:国家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审计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制定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一、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和指南,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全面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努力实现“十二五”期间,审计工作在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深化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反腐倡廉建设,推动深化改革和完善国家治理方面迈上新台阶;审计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审计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符合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和制度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自觉把审计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民主法治,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继续坚持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基础,加大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的力度,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强化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加强对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促进政令畅通,保障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加大对国家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审计力度,建立和完善电子审计体系。
——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
——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发现和分析研究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政策、法律、制度的落实和完善。
——关注国家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民生安全、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揭示存在的风险,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性建议,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四、探索创新审计方式和方法。深入总结审计实践经验,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审计方式和方法。
——着力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整体谋划、系统安排财政审计项目,按照清晰统一的审计目标,对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资源、组织实施和成果利用进行统筹管理,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的层次和水平。
——深化多种审计类型的有效结合。坚持预算执行审计与决算(草案)审签相结合,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金融、企业审计等相结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坚持揭露问题与促进整改相结合,审计监督与其他部门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通过结合,协调各种资源和要素,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总体需求,切实提高审计的效果。
——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全面开展部门决算(草案)审计,力争2012年底前建立决算(草案)审计制度。
——加强跟踪审计。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构建和完善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不断摸索和总结绩效审计经验和方法,2012年底前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3年底前建立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和其他审计绩效审计方法体系。
——努力创新审计组织方式。积极探索符合形势要求和审计工作需要的审计组织方式,加强系统内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效能。
——创新审计方法的信息化实现方式。积极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智能信息处理、知识发现与管理等先进技术,探索内控测评、智能审计、风险评估,以及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多方式结合等审计方法的信息化实现方式。
五、着力加强五项基础建设,夯实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全面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以品格为核心、能力为重点、作风为基础、业绩为导向,全面提高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全面落实审计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审计机关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意见》,着力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自律、文明和谐的审计干部队伍。
——全面推进法治化建设。更加注重依法审计、文明审计,更加注重加强整改、完善制度,更加注重提高素质、严格管理,加强审计规章制度建设,构建审计指南体系,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深入开展普法宣传,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以数字化为基础,创新计算机审计的形式和内容,总结推广数字化审计模式,探索形成适应信息化环境的审计方式。
——全面推进理论建设。进一步强化审计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弘扬审计精神,树立“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价值理念和文明形象,增强审计事业的凝聚力。
六、财政审计。以维护国家财政安全、促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动完善公共财政和政府预算体系、增强财政政策有效性、促进依法民主科学理财和提高预算执行效果为目标,以深化预算执行审计为主线,坚持“评价总体、揭露问题、规范管理、推动改革、提高绩效、维护安全”的审计思路,增强财政审计宏观性、整体性、建设性和时效性。
——中央财政管理审计,围绕中央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以预算管理和资金分配为重点,注重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揭露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提高财政政策实施效果、推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动预算的统一和完整、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财政管理的规范性。
——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贯彻“严格查处,立足整改,规范提高,促进发展”的工作原则,着力规范一级预算单位的预算管理,深化二、三级预算单位的审计监督,完善部门决算草案审签制度,探索对部门预算执行整体情况发表审计意见;以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和重大项目绩效评价为切入点,开展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关注压缩公款出国(境)、公务用车、公务接待费用降低行政成本政策执行情况,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坚持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促进预算公开的基础工作,推动部门预决算公开、透明;推进联网审计和中央部门与垂直管理京外单位“上下联动”审计,逐步扩大审计覆盖面,提高审计效率。
——中央转移支付审计,注重从完善中央转移支付体制、机制方面研究和揭示问题,促进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
——税收征管审计,在促进税务部门、海关部门依法履职的基础上,加强对税收征管机制、专项优惠政策和重大税收制度运行情况及效果的调查、分析和评估,努力推动税制改革,促进税收政策制度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揭示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征收、分配、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国有资本投资方向和领域,确保国家重大决策的贯彻执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和提高国有经济整体效益。
——地方财政收支审计,以预算执行及决算的真实性、完整性为基础,关注执行统一财税政策情况、中央转移支付资金预算管理和使用情况、财政体制运行情况和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完善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审计与地方党政主要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实行动态化、常态化的审计监督,揭示问题,防范风险。推动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促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增强透明度,接受人大监督。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围绕促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和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竣工决算审计,积极开展关系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积极开展特定事项的专项审计调查。进一步加大对征地拆迁、工程招投标、设备材料采购、资金管理使用和工程质量管理等重点环节的审计力度,督促相关单位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提高投资效益,推进廉政建设,促进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农业资金审计,加强对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关系农村生产生活、关系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提高和国家粮食安全等强农惠农资金和项目审计,揭露和查处严重损害农民利益、造成财政资金流失和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促进农业资金整合,确保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社会保障资金审计,深化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加强对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审计监督,促进基金管理规范、安全,促进各项社会保险政策的落实和制度的完善,推进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不断健全;关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推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不断完善;强化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和住房公积金审计,促进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加大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专项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的审计力度,促进相关惠民政策的落实,促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和社会福利事业、慈善事业的发展。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审计,加强对资金、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和效果的全过程跟踪审计,保障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应急处置、预防预警、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推动相关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专项资金审计,加强对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建设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关注政策措施执行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相关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有效落实,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七、金融审计。以维护安全、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为目标,揭示和防范金融风险,完善金融监管,推动建立健全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和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
——加强对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金融机构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关注货币市场、保险市场、资本市场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反映金融服务、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中的新情况,并从体制、机制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深化金融改革,推动金融市场可持续健康发展。
——在做好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等全面审计的基础上,关注其法人治理结构及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效果,有效揭示内部管理薄弱环节和制度缺陷,促进依法经营,加强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大对金融机构执行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情况的审计和审计跟踪调查力度,促进金融机构调整优化资产结构,转变经营管理方式,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水平。
——加强对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审计,积极探索跨行业、跨市场金融活动的审计方法,提示系统性风险隐患,促进建立健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
——建立综合数据分析平台,实现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行业的经常性审计或审计调查,完善金融审计组织方式和审计方法体系,进一步改进信息化条件下以总行(总公司)为龙头的审计管理模式,有效整合审计资源,不断提高“集中分析,分散核查,专题研究”的工作水平。
八、企业审计。以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促进国有企业科学发展为目标,坚持“强化管理、推动改革、维护安全、促进发展”的审计思路,加快转变审计方式,加强对国有企业资金、权力和责任的审计,推动其转变发展方式、落实宏观政策、加强经营管理、防控重大风险、创新机制制度和推进反腐倡廉。
——全面监督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更加关注法人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推动企业加强内部管理。
——加大对国有企业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审计力度,加强对重要经营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加强对重大决策、重大项目、资金使用、资源利用等相关权力和责任的监督,促进企业健全权力运行机制。
——加强对国有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战略性结构调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节能减排、产业振兴规划等重大决策部署和宏观政策措施情况的跟踪审计,促进国家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为国有经济实现综合性、系统性和战略性转变发挥作用。
——注重揭示影响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风险,深入分析企业经济活动与国家方针政策之间的内在关联,维护企业安全,促进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
——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与重点中央企业信息系统的联网,试点实时审计;统一整合和统筹调配审计资源,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审计项目,建立“点(单个企业)、线(行业和上下游产业)、面(国有经济运行)”联动的企业审计模式,提高企业审计的主动性、时效性、宏观性和建设性。
九、资源环境审计。以促进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目标,检查国家资源环境政策法规贯彻落实、资金分配管理使用和资源环保工程项目的建设运营情况,维护资源环境安全,发挥审计在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对土地、矿产、淡水、海洋等重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的审计,揭露和查处违规出让、无序开发、低效利用,破坏浪费资源、国有资源收益流失、危害资源安全等问题,促进资源依法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加强对水、大气、土壤、重金属、固体废弃物、核能利用等污染防治情况的审计,揭露和查处防治规划政策措施不落实,违规处置、排放污染物,防治设施运营不正常,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促进加强污染防治,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加强对森林、湿地、草原、生物等重点生态系统保护和防沙治沙、水土保持、防治石漠化等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实施情况的审计,促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对节能减排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和相关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揭露和查处落实节能减排政策法规不到位、淘汰落后产能进展滞后、严重浪费能源资源等问题,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审计机关内部资源环境审计相关资源的整合,积极构建资源环境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有机结合的多元工作格局,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理论与方法,不断完善资源环境审计制度与规范。
——认真履行亚洲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秘书处职责,加强亚洲环境审计协调服务;广泛开展环境审计国际交流,努力探索国际环境合作审计新模式;积极参与世界审计组织国际环境审计事务,不断扩大我国环境审计的国际影响。
十、涉外审计。以促进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防范涉外投资风险、维护境外国有资产安全、履行国际责任为目标,着力整合涉外审计资源,拓宽涉外审计领域,提高涉外审计质量。
——继续加强对国外贷援款项目的审计监督。提高国外贷援款项目的审计质量,全面推进涉及环境、民生和可持续发展等国外贷援款项目的绩效审计,促进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国外贷援款,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探索我国对外援助物资采购、工程建设、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审计,维护对外援助资金的安全,提高对外援助资金使用效益。
——深化驻外机构审计。结合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开展驻外非经营性机构审计,促进其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使用财政资金的绩效。积极推进境外经营性机构和境外投资的审计,维护境外国有资产安全。
——认真履行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委员职责,完成所承担的审计任务。
十一、经济责任审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两办规定),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深化发展”的审计思路,以促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进一步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干部管理监督、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深入推进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推进县(市、区)、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同步审计;逐步扩大市(地、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不断深化省(自治区、直辖市)长(主席)、部长经济责任审计;在对副省级城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同步审计试点的基础上,探索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同步审计;深化党政工作部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单位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体系。按照两办规定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规范,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程序及成果运用等;探索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对不同类别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操作流程、审计组织方式和审计方法等;研究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探索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逐步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体系。
——全面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水平。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和质量控制,进一步完善审计内容和审计组织方式。坚持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加大任中审计力度。探索和推行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同步审计的组织方式和审计方法。合理调配和整合审计资源,实现不同审计项目之间的资源共享。依法规范审计评价,做到审计评价与审计内容相统一。
——加强对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制定印发两办规定的贯彻实施意见,并对各地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研究解决贯彻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逐步建立和推行工作报告制度;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深入开展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逐步构建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体系,为审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健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组织协调机制,逐步建立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转有序、工作高效的联席会议工作机制。
——加强对审计署管理干部和省级审计机关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和推行任期内轮审制度,促进审计机关加强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
十二、审计法治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审计法律规范体系,规范审计行为,推进依法审计。
——健全并完善中国特色审计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的修订工作,适时做好其他审计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修订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审计法律规范体系。
——着力构建国家审计指南体系。以审计法律法规和国家审计准则为依据,立足我国审计实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有步骤地开发审计指南,2014年基本构建起涵盖通用审计指南和专业审计指南的国家审计指南体系。
——积极参与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工作,提高立法协调水平,进一步发挥审计机关在立法工作中的作用,促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严格执行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完善审计机关层级监督机制,依法纠正下级审计机关违反国家规定作出的审计决定,推动依法审计和文明审计。
——大力推行审计项目审理制度,逐步规范审理工作流程,明确审理工作标准,提高审理工作质量。
——探索建立审计质量岗位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质量岗位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开展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
——加大审计业务质量检查力度,提升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水平,促进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相关审计报告质量的核查,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督促审计干部认真学习和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提高审计干部依法办事和依法审计的意识和能力,推进审计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全面履行审计职责。
十三、审计结果利用和审计宣传。加强审计成果综合利用,提升审计成果层次;坚持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特别是社会舆论监督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
——坚持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逐步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把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内容。
——坚持和完善特定审计事项阶段性审计情况公告、重大案件查处结果公告制度。
——加强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拓宽审计成果利用渠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开发提炼审计成果“精品”和“高端产品”,不断提高审计信息的质量和水平。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审计工作信息公开,逐步实现审计事务公开。
——加大审计宣传力度,增强审计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协调性。加强对重大审计新闻事项或事件的宣传策划。密切与新闻单位的联系,增强新闻报道的主动性。加强舆情研判,将审计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密切协调。
——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对审计出版单位的管理。提高审计报刊和出版物质量,拓宽发行渠道,充分发挥媒体对审计工作的宣传作用,不断扩大审计工作的影响。
十四、审计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工作、人才工作方针政策,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审计事业科学发展需要的干部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全面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推行差额选拔干部办法和票决制,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大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健全巡视制度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完善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大从基层一线考试录用公务员的力度,拓宽与地方党委政府、审计机关干部交流的渠道;健全干部交流制度,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积极探索推进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着力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以加强“一把手”队伍建设为重点,科学配置领导班子,不断调整和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合理搭配,发挥整体功能;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后备干部动态管理工作机制,坚持重在培养、同样使用,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
——加强审计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审计机关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意见》,不断优化人才结构,逐步提高法律、工程、环境保护和计算机应用等相关专业人员比例,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加大高层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队伍;科学利用外部人才资源,探索建立外聘专家库和专家咨询制度,不断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加强教育培训。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大规模培训审计干部,持续提高审计干部素质;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改进培训方式,逐步健全以面授培训体系与网络培训体系相结合,以师资体系、教材体系和考试评价体系相配套,具有审计系统特色的干部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推进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建设。按照共建协议,促进南京审计学院的教学科研能力建设。
——加强审计业务培训。举办审计专业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促进提升业务能力。为地方审计机关的业务培训提供必要的师资、教材与网络培训课件。
——加强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积极发挥全国审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指导下,做好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
——进一步拓宽培养干部的渠道。加大选派优秀干部到地方党委政府、地方审计机关交流任职的力度;每年有计划地安排审计署与地方审计机关互派干部到对方挂职或参加对方组织的审计项目;有计划地安排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到基层、艰苦地区,到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重大项目建设单位等培养锻炼,不断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加强对直属单位的管理。建立健全直属单位综合管理、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的相关制度。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进直属事业单位和出版社的改革发展工作。发挥审计博物馆宣传国家审计和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的作用。
——切实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继续落实好离退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建设,发挥党支部对离退休干部的教育引导作用,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舒心和谐环境,不断提高服务与管理水平。
——加强机关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注重党建理论研究,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核心价值理念教育,以“立足本职建功立业,争当‘四手’奋发有为”活动为抓手,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工作,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工青妇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审计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实、高、新、严、细”的良好作风,促进和谐机关和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深入贯彻审计署党组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的实施办法,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机制,加强对廉政风险点的查找与防控,加快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以《廉政准则》及其实施办法为重点内容,加强廉洁从政教育;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和实施《审计领域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不断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和审计纪律“八不准”规定,加强审计项目廉政监督检查,强化审计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十五、大力推进电子审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建立健全电子审计体系。积极开展对国家信息化政策执行、规划实施和工程建设的审计监督,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重大工程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服务效能和标准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国家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继续推进金审工程建设,不断完善以审计业务信息化和审计管理数字化为主要内容的审计信息化系统。
——提高审计业务信息化水平。完善并推广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积极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总结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和操作制度,建立健全标准规范;组织开展对重要单位的联网审计;积极探索统一组织项目、联网跟踪等审计组织方式。加强综合数据分析队伍建设。
——提高审计管理数字化水平。完善并推广审计管理系统,基本形成以审计项目计划实施、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成果利用、审计资源调配、机关事务处理为主线的审计管理数字化,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管理方式。
——建成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基本完成各类专业审计数据规划和数据库建设,结合数据积累,完善对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深化对政府预算执行的审计评价,探索对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审计评价。建设模拟审计实验室,为审计业务、审计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仿真预测等有效支持。
——建成审计信息网络及安全保障系统。建成符合国家信息安全保密要求的审计专网和审计内网;国家审计交换中心投入运行,实现中央地方审计机关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促进审计业务协同;保障视频、数据、语音等网络应用的畅通与安全。
十六、整合审计资源,做好实现科学管理的各项工作。
——提升审计资源的配置效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前期立项调研,发挥好审计项目计划的引领作用。明确审计目标和工作重点,提高审计工作覆盖面。统一境内外机构审计对象,实现审计情况有效衔接。发挥财政审计、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整合审计资源,统筹安排相关审计工作。加强审计外聘人员管理。
——提高审计项目计划的科学性。提高计划编制与下达工作的时效性。合理安排审计项目,细化审计目标、审计范围、所需审计资源和关键时间节点。
——完善审计统计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审计统计指标体系,提升审计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强化审计统计数据有效利用,更好地为审计业务工作和审计机关领导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
——积极参与国际审计事务,认真履行审计署在地区、世界审计组织中的职责,办好2013年世界审计组织第21届大会。加强境外专业考察和培训管理,切实提高境外学习、培训质量。及时掌握国际审计动态,拓展国外审计理论研究,借鉴先进经验。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我国审计的国际地位。
——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围绕审计业务工作需要,深入研究审计事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问题和难点问题,实现审计理论研究与审计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规范审计科研管理,提高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切实办好审计科研所博士后工作站,吸引一批高层次国家审计研究人才,促进提高审计理论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加强审计学会建设,充分发挥审计学会在深化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的作用。加强审计学会的组织建设,健全办事机构,密切与审计业务部门和其他有关单位的联系和合作,根据审计实践需要确定研究方向和重点,不断改进组织开展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撑。
——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进一步完善审计机关指导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规定,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协会在内部审计职业化管理中的作用,促进内部审计发挥在评价和改进组织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效果中的作用,推动内部审计健康发展。
——建立审计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审计机关预算管理,强化审计成本控制,推进预算公开,努力做到申请计划有概算、正式进点有预算、审计过程有核算、项目结束有决算、成果绩效有评估,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绩效,适时向社会公告审计署绩效报告。
——规范机关后勤管理与服务。巩固和深化机关后勤管理制度改革,推进服务社会化,加强对特派办后勤服务管理的指导。落实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责任,完善应急预案,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创建平安机关。厉行勤俭节约,降低机关运行成本,积极改善机关办公条件,提升资产管理水平,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十七、切实履行主管全国审计工作的职责,进一步加强对全国审计业务工作的领导。
——完善署领导对地方联系点制度,加强与地方审计机关的联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工作的新鲜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搞好分类指导。
——指导地方加强审计规章制度建设,大力推行审计项目审理制度,推动地方开展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和优秀审计项目评选等工作,促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
——加强审计业务领导,及时总结研究审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广新经验;每年根据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研究提出审计工作指导意见;加大对地方审计机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
——加强计划指导,促进整合审计力量。每年年底提出下一审计重点;按照自愿参加、量力而行的原则,适当安排和组织地方审计机关参与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
——按照统一管理、一年一定的原则,改进和加强审计业务授权管理。以整合审计资源、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为目标,科学确定授权审计项目计划。加强授权审计项目考核和重点抽查,严格审计质量控制。
——做好省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建设协管工作。根据审计事业发展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提出加强和推进地方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对地方审计队伍建设、机关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廉政建设情况的调研,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从政策制度上给予指导,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新疆、西藏地区审计机关的支持力度。
——加强对地方审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和应用的指导。完成金审工程二期建设,启动金审工程三期建设,2015年基本完成审计管理系统的推广运用。
——加大对地方审计工作情况的采集、研究和综合分析的力度,充分利用地方审计机关信息和成果,交流有关审计情况,实现审计成果共享。
十八、本规划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审计署将加强规划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所属各单位根据本规划要求,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并付诸实施,确保本规划的完成。地方审计机关可参考本规划制定本地区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第四篇: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审计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制定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一、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和指南,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全面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努力实现‚十二五‛期间,审计工作在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深化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反腐倡廉建设方面迈上新台阶;审计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建 设迈上新台阶;审计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符合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和制度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把审计工作更好地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全局,推进民主法治,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推动国家治理的完善与提高,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继续坚持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基础,加大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的力度,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加强对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促进政令畅通,保障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加大对国家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审计力度,建立和完善电子审计体系。
——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
——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发现和分析研究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政策、法律、制度的 落实和完善。
——关注国家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民生安全、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揭示存在的风险,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性建议,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四、探索创新审计方式和方法。在深入总结我国审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审计方式和方法。
——着力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整体谋划、系统安排财政审计项目,按照清晰统一的审计目标,对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资源、组织实施和成果利用进行统筹管理,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的层次和水平。
——总结和改进多种审计类型的有效结合。坚持预算执行审计与决算(草案)审签相结合,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金融、企业审计等相结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同时,坚持揭露问题与促进整改相结合,审计监督与其他部门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通过结合,协调各种资源和要素,加大审计力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各种需求,提高审计的效果和影响力。
——在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基础上,全面开展决算(草案)审计,力争2012年底前建立决算(草案)审计制度。
——加强跟踪审计。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 政策措施的执行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构建和完善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认真研究,不断摸索和总结绩效审计经验和方法,2012年底前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3年底前建立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和绩效审计方法体系。
——努力创新审计组织方式。积极探索审计项目招投标和合同制管理方式,加强系统内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效能。
——创新审计方法的信息化实现方式。积极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智能信息处理、知识发现与管理等先进技术,探索内控测评、智能审计、风险评估,以及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多方式结合等审计方法的信息化实现方式。
五、着力加强五项基础建设,夯实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全面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以品格为核心、能力为重点、作风为基础、业绩为导向,全面提高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着力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自律、文明和谐的审计干部队伍。
——全面推进法治化建设。更加注重依法审计、文明审计,更加注重加强整改、完善制度,更加注重提高素质、严格管理,加强审计规章制度建设,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深入开展普法宣 传,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以数字化为基础,创新计算机审计的形式和内容,总结推广数字化审计模式,探索形成适应信息化环境的审计方式。
——全面推进理论建设。进一步强化审计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弘扬审计精神,树立‚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价值理念和文明形象,进一步增强审计事业的凝聚力。
六、财政审计。以维护国家财政安全、推动完善公共财政和政府预算体系、增强财政政策有效性、促进依法民主科学理财和提高预算执行效果为目标,以深化预算执行审计为主线,坚持‚评价总体、揭露问题、规范管理、推动改革、提高绩效、维护安全‛的审计思路,增强财政审计宏观性、整体性、建设性和时效性。
——中央财政管理审计,围绕中央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以预算管理和资金分配为重点,注重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揭露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提高财政政策实施效果、推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动预算的统一和完整、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财政管理的规范性。——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贯彻‚严格查处,立足整改,规范提高,促进发展‛的工作原则,着力规范一级预算单位的预算管理,深化二、三级预算单位的审计监督,完善部门决算草案审签制度,探索对部门预算执行整体情况发表审计意见;以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和重大项目绩效评价为切入点,开展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关注压缩公款出国(境)、公务用车、公务接待费用降低行政成本政策执行情况,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坚持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结果公告制度,促进预算公开的基础工作,推动部门预决算公开、透明;推进联网审计和中央部门与垂直管理京外单位‚上下联动‛审计,逐步扩大审计覆盖面,提高审计效率。
——中央转移支付审计,注重从完善中央转移支付体制、机制方面研究和揭示问题,促进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
——税收征管审计,在促进税务部门、海关部门依法履职的基础上,加强对税收征管机制、专项优惠政策和重大税收制度运行情况及效果的调查、分析和评估,努力推动税制改革,促进税收政策制度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揭示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征收、分配、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国有 资本投资方向和领域,确保国家重大决策的贯彻执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和提高国有经济整体效益。
——地方财政收支审计,以预算执行及决算的真实性、完整性为基础,关注执行统一财税政策情况、中央转移支付资金预算管理和使用情况、财政体制运行情况和地方政府债务情况。完善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审计与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动态化、常态化的审计监督,揭示问题,防范风险。推动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增强透明度,接受人大监督。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围绕促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加强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竣工决算审计,积极开展关系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积极开展特定事项的专项审计调查。进一步加大对征地拆迁、工程招投标、物资设备材料采购、资金管理使用和工程质量管理等重点环节的审计力度,督促相关单位完善法律法规,加强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促进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农业资金审计,加强对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关系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提高和国家粮食安全等强农惠农资金和项目审计,揭露和查处严重损害农民利益、造成财政资金流失和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促进农业资金整合,确保强农惠农政策落 到实处,维护广大农民切身利益。
——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继续深化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加强对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审计监督,促进基金管理规范、安全,促进各项社会保险政策的落实和制度的完善,推进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不断健全;关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推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不断完善;继续强化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和住房公积金审计,促进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加大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专项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的审计力度,促进相关惠民政策的落实,促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和社会福利事业、慈善事业的发展。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审计,加强对资金、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和效果的全过程跟踪审计,保障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应急处置、预防预警、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推动相关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专项资金审计,加强对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建设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关注政策措施执行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相关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有效落实,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七、金融审计。以维护安全、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为目标,揭示和防范金融风险,完善金融监管,推动建立健全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和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金融机构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关注货币市场、保险市场、资本市场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反映金融服务、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中的新情况,并从体制、机制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深化金融改革,推动金融市场可持续健康发展。
——在做好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等全面审计的基础上,关注其法人治理结构及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效果,有效揭示内部管理薄弱环节和制度缺陷,促进依法经营,加强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大对金融机构执行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情况的审计和审计跟踪调查力度,促进金融机构调整优化资产结构,转变经营管理方式,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水平。
——加强对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审计,积极探索跨行业、跨市场金融活动的审计方法,提示系统性风险隐患,促进建立健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
——建立综合数据分析平台,实现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行业的经常性审计或审计调查,完善金融审计组织方式和审计方法体系,进一步改进信息化条件下以总行(总公司)为龙头的审计管理模式,有效整合审计资源,不断提高‚集中分析,分散核查,专题研究‛的工作水平。
八、企业审计。以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促进国有企业科学发展为目标,坚持‚强化管理、推动改革、维护安全、促进发 展‛的审计思路,加快转变审计方式,加强对国有企业资金、权力和责任的审计,推动其转变发展方式、落实宏观政策、加强经营管理、防控重大风险、创新机制制度和推进反腐倡廉。
——全面监督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更加关注法人治理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推动企业加强内部管理。
——加大对国有企业落实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决策制度的审计力度,加强对重要经营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促进企业健全权力运行机制。
——加强对国有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战略性结构调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节能减排、产业振兴规划等重大决策部署和宏观政策措施情况的跟踪审计,促进国家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为国有经济实现综合性、系统性和战略性转变发挥作用。
——注重揭示影响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风险,深入分析企业经济活动与国家方针政策之间的内在关联,维护企业安全,促进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
——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与重点中央企业信息系统的联网,试点实时审计;统一整合和统筹调配审计资源,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审计项目,建立‚点(单个企业)、线(行业和上下游产业)、面(国有经济运行)‛联动的企业审计模式,提高企业审计的主动性、时效性、宏观性和建设性,实现经常性审计监 督。
九、资源环境审计。以促进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目标,检查国家资源环境政策法规贯彻落实、资金分配管理使用和资源环保工程项目的建设运营情况,维护资源环境安全,发挥审计在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对土地、矿产、淡水、海洋等重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的审计,揭露和查处违规出让、无序开发、低效利用,破坏浪费资源、国有资源收益流失、危害资源安全等问题,促进资源依法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加强对水、大气、土壤、重金属、固体废弃物、核能利用等污染防治情况的审计,揭露和查处防治规划政策措施不落实,违规处置、排放污染物,防治设施运营不正常,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促进加强污染防治,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加强对森林、湿地、草原、生物等重点生态系统保护和防沙治沙、水土保持、防治石漠化等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实施情况的审计,促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对节能减排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和相关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揭露和查处落实节能减排政策法规不到位、淘汰落后节能进展滞后、严重浪费能源资源等问题,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审计机关内部资源环境审计项目计划与信息资 源的整合,积极构建资源环境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有机结合的多元工作格局,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理论与方法,不断完善资源环境审计制度与规范。
——认真履行亚洲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秘书处职责,加强亚洲环境审计协调服务;广泛开展环境审计国际交流,努力探索国际环境合作审计新模式;积极参与世界审计组织国际环境审计事务,不断扩大我国环境审计的国际影响。
十、涉外审计。以促进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防范涉外投资风险、维护境外国有资产安全、履行国际责任为目标,着力整合涉外审计资源,拓宽涉外审计领域,提高涉外审计质量。
——继续加强对国外贷援款项目的审计监督。提高国外贷援款项目的审计质量,全面推进涉及环境、民生和可持续发展等国外贷援款项目的绩效审计,促进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国外贷援款,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探索我国对外援助物资采购、工程建设、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审计,维护对外援助资金的安全,提高对外援助资金使用效益。
——深化驻外机构审计。结合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开展驻外非经营性机构审计,促进其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使用财政资金的绩效。推进境外经营性机构和境外投资的审计,强化控制,防范风险,维护境外国有资产安全。
——认真履行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委员职责,完成所承担的 审计任务。
十一、经济责任审计。认真贯彻落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深化发展‛的审计思路,以促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进一步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干部管理监督、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深入推进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推进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巩固深化地厅级及以下行政领导干部、乡镇党委书记审计,推行县委书记经济责任审计,逐步扩大市(地)党委书记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不断深化省部长经济责任审计;在对副省级城市市委书记进行审计试点基础上,探索开展省(自治区、直辖市)委书记的经济责任审计;继续深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逐步建立和推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内轮审制度。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体系。在认真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健全与《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配套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规范,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程序及成果运用等;探索经济责任审 计的有关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对不同类别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操作流程、审计方式方法等;研究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探索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逐步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体系。
——全面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水平。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和质量控制,进一步完善审计内容和审计组织方式。坚持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加大任中审计力度。探索和推行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同步审计的组织方式和审计方法。合理调配和整合审计资源,实现不同审计项目之间的资源共享。依法规范审计评价,做到审计评价与审计内容相统一,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
——加强对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制定印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贯彻实施意见。对各地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研究解决贯彻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逐步建立和推行工作报告制度;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深入开展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逐步构建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体系,为审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健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组织协调机制,逐步建立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转有序、工作高效的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加强对审计署内部管理和省级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积极开展对审计署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和直属事业单位、省级审计机关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和推行任期内轮审制度,促进其加强内部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
十二、审计法治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审计法律规范体系,规范审计行为,推进依法审计。
——健全并完善中国特色审计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的修订工作,适时做好其他审计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修订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审计法律规范体系。
——着力构建我国国家审计指南体系。以审计法律法规和国家审计准则为依据,立足我国审计实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有步骤地开发审计指南,2014年基本构建起涵盖通用审计指南和专业审计指南的国家审计指南体系。
——积极参与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工作,提高立法协调水平,进一步发挥审计机关在立法工作中的作用,促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严格执行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完善审计机关层级监督机制,依法纠正下级审计机关违反国家规定作出的审计决定,推动依法审计和文明审计。
——大力推行审计项目审理制度。严格按照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开展审理工作,逐步规范审理工作流 程,明确审理工作标准,提高审理工作质量。
——探索建立审计质量岗位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质量岗位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强化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
——加大审计业务质量检查力度,提升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水平,促进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相关审计报告质量的核查,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督促审计干部认真学习和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提高审计干部依法办事和依法审计的意识和能力,推进审计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全面履行审计职责。
十三、审计结果利用和审计宣传。加强审计成果综合利用,提升审计成果层次;坚持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特别是社会舆论监督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
——坚持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逐步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把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内容。
——坚持和完善特定审计事项阶段性审计情况公告、重大案件查处结果公告制度。
——加强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拓宽审计成果利用渠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开发提炼审计成果‚精品‛和 ‚高端产品‛,不断提高审计信息的质量和水平。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审计工作信息公开,逐步实现审计事务公开。
——加大审计宣传力度,增强审计宣传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内部协调性。对重大审计新闻事项或事件,加强宣传的策划。发挥署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和新闻发言人的作用,密切与新闻单位的联系,增强新闻报道的主动性。重视网络民意,加强舆情研判和舆论引导。
——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对审计出版单位的管理。提高审计报刊和出版物质量,拓宽发行渠道,充分发挥媒体对审计工作的宣传作用,不断扩大审计工作在国内外的影响。
十四、审计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工作、人才工作方针政策,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审计事业科学发展需要的干部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全面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继续推行差额选拔干部办法和票决制,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大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健全巡视制度,完善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大从基层一线考试录用公务员的力度,拓宽与地方党委政府、审计机关干部交流的渠道;健全干部交流制度,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积极探索推进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着力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以加强‚一把手‛队伍建设为重点,科学配置领导班子,不断调整和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合理搭配,发挥整体功能;建立健全后备干部动态管理工作机制,坚持重在培养、同样使用,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
——加强审计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审计机关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意见》,不断优化人才结构,逐步提高法律、工程、环境保护和计算机应用等相关专业人员比例,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加大高层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队伍;科学利用外部人才资源,探索建立外聘专家库和专家咨询制度,不断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加强教育培训。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大规模培训审计干部,持续提高审计干部素质;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改进培训方式,发挥模拟实验室、网络和案例培训等方式的作用,逐步健全以面授培训体系与网络培训体系相结合,以师资体系、教材体系和考试评价体系相配套,具有审计系统特色的干部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推进审计干部管理学院建设。按照共建协议,促进南京审计学院的教学科研能力建设。
——加强审计业务培训。举办审计专业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研讨审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提升业务能力。为地方审计机关的业务培训提供必要的师资、教材与网络培训课件。
——加强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积极发挥全国审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在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指导下,做好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
——进一步拓宽培养干部的渠道。加大选派优秀干部到地方党委政府、地方审计机关交流任职的力度;每年有计划地安排审计署与地方审计机关互派干部到对方挂职或参加对方组织的审计项目;有计划地安排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到基层、艰苦地区,到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企业、重大建设项目等岗位培养锻炼,不断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加强对直属单位的管理。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进直属事业单位和出版社的改革和发展工作。
——切实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继续落实好离退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建设,发挥党支部对离退休干部的教育引导作用,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舒心和谐环境,不断提高服务与管理水平。
——加强机关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注重党建理论研究,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核心价值理念教育,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立足本职建功立业,争当‘四手’奋发有为‛活 动为抓手,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工作,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方式方法,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审计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实、高、新、严、细‛的良好作风,促进和谐机关和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审计署党组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实施办法》,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机制,加强对廉政风险点的查找与防控,加快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以《廉政准则》及其实施办法为重点内容,加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增强廉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建立和逐步完善规范行政裁量权的制度,建立和严格执行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和实施《审计领域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不断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和审计纪律‚八不准‛规定,加强审计项目廉政监督检查,强化审计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十五、大力推进电子审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建立健全电子审计体系。积极开展对国家信息化政策执行、规划实施和工程建设的审计监督,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重大工程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服务效能和标准化水平的提 高,促进国家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继续推进金审工程建设,不断完善以审计业务信息化和审计管理数字化为主要内容的审计信息化系统。
——提高审计业务信息化水平。完善并推广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积极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总结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和操作制度,建立健全标准规范;组织开展对重要单位的联网审计;积极探索统一组织项目、联网跟踪等审计组织方式。加强综合数据分析队伍建设。
——提高审计管理数字化水平。完善并推广审计管理系统,基本形成以审计项目计划实施、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成果利用、审计资源调配、机关事务处理为主线的审计管理数字化,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管理方式。
——建成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基本完成各类专业审计数据规划和数据库建设,结合数据积累,完善对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深化对政府预算执行的审计评价,探索对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审计评价。建设模拟审计实验室,为审计业务、审计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仿真预测等有效支持。
——建成审计信息网络及安全保障系统。建成符合国家信息安全保密要求的审计专网和审计内网;国家审计交换中心投入运行,实现中央地方审计机关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促进审计业务协同;保障视频、数据、语音等网络应用的畅通与安全。
十六、整合审计资源,做好实现科学管理的各项工作。——提升审计资源的配置效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前期立项调研,发挥好审计项目计划的引领作用。明确审计目标和工作重点,提高审计工作覆盖面。统一境内外机构审计对象,实现审计情况有效衔接。发挥财政审计、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整合审计资源,统筹安排相关审计工作。
——提高审计项目计划的科学性。提高计划编制与下达工作的时效性。合理安排审计项目,细化审计目标、审计范围、所需审计资源和关键时间节点。
——完善审计统计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审计统计指标体系,提升审计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强化审计统计数据有效利用,更好地为审计业务工作和审计机关领导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
——积极参与国际审计事务,认真履行审计署在地区、世界审计组织中的职责,办好2013年世界审计组织第21届大会。加强因公出国(境)管理,提高境外专业考察和培训质量。及时掌握国际审计动态,拓展国外审计理论研究,借鉴先进经验。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我国审计的国际地位。
——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围绕审计业务工作需要,深入研究审计事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问题和难点问题,实现审计理论研究与审计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规范审计科研管理,提高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切实办好审计科研所博士后工作站,吸引一批高层次国家审计研究人才,促进提高审计理论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加强审计学会建设,充分发挥审计学会在深化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的作用。加强审计学会的组织建设,发挥各分会、各专业委员会的积极作用,健全办事机构,搞好人员配备,规范社团管理。密切与审计业务部门和其他有关单位的联系和合作,根据审计实践需要确定研究方向和重点,不断改进组织开展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撑。
——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完善内部审计的相关规定,通过内部审计协会强化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协会在内部审计职业化管理中的作用,促进内部审计发挥在评价和改进组织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效果中的作用,推动内部审计健康发展。
——建立审计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审计机关预算管理,强化审计成本控制,推进预算公开,努力做到申请计划有概算、正式进点有预算、审计过程有核算、项目结束有决算、成果绩效有评估,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绩效,适时向社会公告审计署工作绩效报告。
——规范机关后勤管理与服务。巩固和深化机关后勤管理制度改革,推进服务社会化,加强对特派办后勤服务管理的指导,提高后勤保障服务水平。落实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责任,完 善应急预案,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创建平安机关。厉行勤俭节约,降低机关运行成本,积极改善机关办公条件,提升资产管理水平,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十七、切实履行主管全国审计工作的职责,进一步加强对全国审计业务工作的领导。
——完善署领导对地方联系点制度,加强与地方审计机关的联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工作的新鲜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搞好分类指导。
——指导地方加强审计规章制度建设,大力推行审计项目审理制度,推动地方开展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和优秀审计项目评选等工作,促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
——加强审计业务领导,及时总结研究审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广新经验;每年根据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研究提出审计工作指导意见。
——加强计划指导,促进整合审计力量。每年年底提出下一审计重点;按照自愿参加、量力而行的原则,适当安排和组织地方审计机关参与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
——按照统一管理、一年一定的原则,改进和加强审计业务授权管理。以整合审计资源、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为目标,科学确定授权审计项目计划。加强授权审计项目考核和重点抽查,严格审计质量控制。
——做好省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建设协管工作。根据审计 事业发展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提出加强和推进地方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对地方审计队伍建设、机关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廉政建设情况的调研,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从政策制度上给予指导,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加强对地方审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和应用的指导。完成金审工程二期建设,启动金审工程三期建设,2015年基本完成审计管理系统的推广运用。
——进一步加大对地方审计工作情况的采集、研究和综合分析的力度,充分利用审计成果。
十八、本规划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审计署所属各单位应根据本规划要求,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并付诸实施,确保本规划的完成。
第五篇:审计工作十二五规划
审计监察部“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为充分发挥审计在推动企业发展,加强企业经营管理,降低企业风险中的作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制定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审计监察部“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一、审计工作总体目标。
把“服务企业、加强管理、降低风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审计在企业发展中的“免疫系统”功能,努力实现“十二五”期间审计在服务企业,提升企业管理,降低企业风险,推动企业发展方面迈上一个新台阶;审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信息化方面开创一个新局面;审计工作范围、方式、思路方面有新突破。
二、审计工作主要内容。
1、从传统的账项导向审计、制度导向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过渡,提高企业整体风险管理水平。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与外部的经济联系更为广泛,经济关系更为复杂。企业的活动范围由国内市场扩展到国外市场;融资方式有银行借贷、发行债券和股票;物资采购也有直接采购,通过总经销、总代理采购等方式。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繁多,带来的风险损失越来越大。在这种环境下,1
内部审计必然要从传统的账项导向审计、制度导向审计向以风险审计为主导过渡,为企业安全运营保驾护航。其基本方法是对企业的决策、目标、计划、政策和控制制度、责任体系、监督体系以及经济活动的外在环境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审查企业防范风险和化解风险的措施是否完备周到,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效果,保证企业运营的安全和目标的实现。
2、开展内控评价,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降低企业运营风险。内部控制作为现代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流程的健全性、合理性进行评价,对内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对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从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
3、积极探索完善绩效审计,推动审计工作转型。绩效审计侧重于评价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目前西方国家绩效审计成为政府审计的主流,而我国则还处于探索阶段,企业的绩效审计更是处于“摸石头过河阶段”。我们企业绩效审计评价的指标和标准问题成为开展绩效审计的主要障碍。在未来的五年内,根据以往开展的绩效审计的经验,结合企业的实际,初步制定一套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和标准,使绩效审计的评价工作有所依据,使绩效审计工作能够真正起到促进企业提升成本效益的作用。同时在总结以往绩效审计的基础上,制定出绩效审计的规范流程,使企业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
4、监督审计意见整改落实,加强完善后续审计工作。开展后续审计对于帮助被审计单位加强整改、促进管理水平提高、维护审计权威及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审计意见得到良好的落实,在加强完善后续审计工作中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开展:(1)熟悉审计决定,落实后续审计工作责任。由于后续审计人员不一定是原审计人员,因此后续审计人员对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不一定十分清楚。在开展后续审计前,审计部门要做好审前准备,要对审计期间的各类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进行认真收集,充分掌握资料并做好准备,找准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中的重要问题和疑难问题,逐条列出后续审计清单,并将后续审计分解落实到每个审计人员。(2)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复。在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复时,要认真检查是否有审计意见回复报告;回复的内容是否全面、充分,是否对审计意见中的所有问题进行了回复;对回复已经整改的问题,要分析被审计单位整改的方法是否正确,措施是否有效、整改是否彻底;对被审计单位回复未采取纠正措施的问题,是否有未整改的原因的详细说明,理由是否充分合理。(3)关注已整改问题的真实性、有效性。后续审计时,检查被审计单位已实际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正确,有无瞒天过海现象,有无整改一个问
题又出现另一个新问题现象;检查被审计单位实际采取的纠正措施与回复的纠正措施相比较,看是否一致,实现程度如何,有没有言过其实的情况;检查是否存在实际未整改而审计回复报告中称已经整改的虚假行为;重点检查未整改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4)认真做好后续审计记录工作。为了规避审计风险,在后续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认真做好审计日记,认真收集整理好各类后续审计资料,并做到审结卷成,归档管理,以便索引查阅。
5、以SAP信息系统为依托,建立审计信息库,以审计信息库审计项目为模型,模拟仿真现实审计项目,提高日常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与效率。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以公司SAP系统为依托建立审计信息平台,建立审计信息库,将审计结束的审计项目在平台中按照工程审计、物资采购审计、绩效审计、管理审计、后续审计、风险审计、离任审计、内部控制评价审计等类别进行信息资料归档,便于日后开展类似审计项目过程中以此为模型,结合企业当前环境发展变化,有效找出审计的重点,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6、继续强化招投标管理,加大招标项目的比重及数量,减少免招标,完善议标的管理行为。继续完善评标管理制度及推进评标专家库的建立及管理。随着公司产值的增长,公司对外的经济业务往来越来越多,而招标采购做为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方式之一,企业应该继续加
强招投标管理,对能够进行招标的项目则一定要招标,对免招标的程序及理由加强管理,对不具备招标条件的项目则尽量采取议标方式。制定议标的管理制度,明确议标的流程、方式等内容。对招标的项目,为了能够真正达到花最少的钱买到性价比最高的产品,要继续加强评标管理制度的研究,细化不同项目评标人员的构成及评标人员的数量等内容。组建评标专家库,加强评标专家任职资格的管理,使参与评标人员真正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并且能够使评标人员能够客观、公正的参与评标。
审计监察部
201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