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恩来讲话:为什么要打倒刘少奇?
周恩来讲话:为什么要打倒刘少奇?
1967年9月18日,周恩来在广州驻军干部会议上发表讲话,从中共历史的重大事件详细披露了刘少奇鲜为人知的历史,也为大家谈到为什么要集中火力批判刘少奇。这篇讲话表明了周恩来总理绝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和稀泥”、“左右摇摆不定”、“不得罪任何人”,从这篇讲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周恩来是毛主席的得力助手,是坚定的革命左派,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动摇其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斗私批修的革命立场。
周总理在这次讲话中说,刘少奇的错误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他讲到:
“七大”以后,日本投降那时间,原子弹出现,有许多人被原子弹吓倒了,当时连斯大林的思想也受到震动,生怕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当时刘提出“和平民主新阶段”,相信民主可以实现,和平也可以实现。当时蒋介石还不放弃军权。但是刘九月在党校作报告,然后第二年一月发表了一个正式报告,就讲这个问题。我参加了旧政协开会以后,回到延安向毛主席汇报,刘也在场,毛主席说的很清楚。毛主席说:这个和平,我们是拖延时间,便于我们积蓄力量,便于我们训练军队。我们一方面要训练军队,一方面要搞好生产,第三方面要加紧土改,准备战争,准备战场。这个精神就把问题说定穿了嘛。毛主席还指示,可以在政协会议上签字,表面上说这个政协决定不错。但是刘对党校报告讲的那些东西(今后会印出来)完全是另一种说法。这是一个关键问题,我亲自可以证明的。刘那个报告我没有听到,现在从文件堆里找出来了。你们听到过吗?后来刘这个报告被高岗抓住了。
日本投降后,第二件大事,就是在解放战争胜利的前夜,我们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开七届二中全会这个会议上毛主席的报告论断我们解放全中国以后,中国的民主革命胜利了,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今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斗争,也就是两条道路的斗争。这是清清楚楚地提出来的,这个会是三月开的,四月我们进了北京,四月二十号大军过江。五月初刘到天津,也没有向毛主席请示,就和资本家(就是他的亲戚和其他资本家)谈话,大谈什么今天中国资本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现在欢迎资本家来剥削,来开新工厂,这样就可以发展中国的经济,甚至说什么剥削的功绩是“永垂不朽”的,你们听吧,这象话吗?有人说,你当时为什么没有注意他呢?那么一个负责同志出去讲演,我们到处派人跟着也不象话嘛,但是毛主席也听到一点。毛主席很快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一个是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回答了这个问题;另一个就是提出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总路线,其中的一条是利用、限制和改造中国的私营工商业。你们看,对私营工商业是利用、限制和改造,毫无发展之意。更早一点提出的顶多是“劳资两利”嘛。就是说资本家剥削得来的利润,只能是一部分改善工人生活,一部份给资本家,此外我们还有税收。这完全是针对刘的。不过当时没有全面谈他那个演说。
第三件大事就是搞合作化。我们进行土地改革以后,有些地方因为是老区,很快就搞合作社,这是好事。刘不赞成农村搞合作社。他说,现在需要巩固新民主主义阶段,这完全是错误的。我们说,民主革命胜利之后,也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开始之时,两个革命阶段应该衔接,因为我们在民主革命中,已经准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譬如,我们进了城就没收了外国的企业,或者把他接收过来,或者把它封存了。没收了奸汉的企业,接收了官僚资本,在全国来说,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八十。这么多工业企业掌握在国家手里,又有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就开始了。
/ 2
第四件大事,“八大”是刘作的政治报告,邓作的组织报告。这两个报告,受了苏共二十大的影响,受了赫鲁晓夫反对个个迷信的影响。当时我国三大改造成功以后,刘错误地认为,生产关系进步了,生产力落后了,这完全是反毛主席反毛主席思想的。因为我们的生产力要发展,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要改革生产关系,所以私营工商业要变成公私合营,手工业要合作化,农业要合作化,三大改造要大大解放生产力,怎么能说生产力落后呢?他把这个作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忘掉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矛盾,忘掉走资本主义道路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
以后许多的事我就不说了。到了一九六二年国内经济困难时期,苏联撤退专家,毁弃了条约,还遇到三年灾荒,我们许多设备跟不上,需要自力更生来解决。这时正如庐山会议决定所说的,引起了一股右倾机会主义思潮,出现了机会主义的错误。毛主席在十中全会上大声疾呼地把它揭露了,特别重申了七届二中全会所讲的社会主义还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并根据这个学说写了十中全会的公报。
第二年,一九六三年提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就是四清运动的前十条,从理论上阐明了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怎样进行阶级斗争,怎样来挖掉修正主义的根子,防止资本主义复辟那是很清楚的,可是刘领导的四清运动,恰恰跟毛主席相反,搞形“左”实“右”路线,那一种运动的方式,也就埋藏了这一次文化大革命头两个月派工作组的错误,撇开广大群众,叫所有干部靠边站,不加以信任,靠人海战术,扎根串连冷冷清清地搞四清运动。刘推行王光美桃园大队的四清经验,要把它广为传播,一直到这次提出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批判的东西也就很多了。现在我们就应该对刘作总结了。总之,毛主席对刘不是不批评的,中间有几次是书面的批评,最严厉的是1964年到一九六五年四清运动中间制定二十三条的那一次。那次毛主席已经对刘接近失望了,经过二十年的帮助,扶不起来。
/ 2
第二篇:江泽民:刘少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话
江泽民在刘少奇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日)
江泽民
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刘少奇 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 体的重要成员,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的领导人。
刘少奇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设,在政治、经 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党的建设等领域,都建树了卓著的 功勋。他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刘少 奇同志光辉战斗的一生,同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紧密相连。他受 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他的名字永垂史册。刘少奇同志出生在十九世纪末。那时候,中华民族正处在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重苦难中。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 列强纷纷向中国猛扑过来,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空前严重的 民族危机,唤醒无数爱国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寻找民族解放的 道路而顽强求索。刘少奇同志是他们当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人 物之一。
在学生时代,刘少奇同志受辛亥革命的影响,成为反对帝国 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主主义者。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 五四运动的爆发,他同我们党的先驱们一样,开始接受马克思列 宁主义,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努力从当时的中国实际出发,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一九二0年,他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一 九二一年春,他前往苏俄,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马克思列 宁主义理论,实地考察十月革命的经验,更加坚定了对共产主义 的信念。
这年冬季,他由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我们 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从此,他矢志不移地投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 行的争取民族独立和祖国富强的伟大革命斗争。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主要工作是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发 展工人运动。一九二二年九月至一九二五年春,刘少奇同志受党 的委派,到产业工人比较集中的江西安源路矿,参与领导闻名全 国的安源工人大罢工。罢工胜利后,他肩负起领导安源工人运动 的全面工作。他同工人打成一片,把党的政治任务同工人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制定出适合实际的斗争策略。他组织领导的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和汉冶萍总工会,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产业工 会组织。
在二七罢工失败后的低潮中,安源地区成为继续激励全国工 人运动的一面旗帜。刘少奇同志也因此成为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一九二五年夏,他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第一届中华 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他参加领导五 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和武汉工人夺回英租界的斗争。刘少奇同志 长期负责指导工会工作,是我国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极端险恶的环境中,刘少奇同志 在上海、天津、北平、哈尔滨等地坚持革命活动。
他尊重实际,勇于独立思考,同“左”倾冒险主义和关门主 义错误进行了坚决斗争。在决定党和中国革命命运的遵义会议上,刘少奇同志作为中央政治局成员,坚定地支持毛泽东同志为代 表的正确主张。一九三五年十二月瓦窑堡会议制定党的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后,刘少奇同志出任中央驻北方局代表。他 总结党在白区工作的经验教训,从思想上理论上清算“左”倾关 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错误,提出白区工作的正确方针和策略,对 遵义会议后党在白区工作的历史性转变起了重大指导作用。正如 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的,刘少奇 同志是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代表。
刘少奇同志在华北地区正确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巩固和发展了党所领导的一二九运动的胜利成果。抗日战争爆 发后,他担任北方局书记,深入敌后,坚持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 同志提出的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放手 发动群众,卓有成效地领导了华北抗日根据地和山西抗日新军的 创建工作。一九三八年底,他南下担任中原局书记,组织和建立 华中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刘少奇同志临危受命,出任新四 军政治委员,与陈毅同志一起,重建新四军军部,领导华中军民 粉碎了国民党企图消灭新四军的阴谋,迅速改变了新四军的困难 处境,发展壮大了华中地区的革命力量。一九四三年春,刘少奇 同志回到延安,进入中央领导核心,成为中央书记处成员和革命 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科学地概 括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精辟地提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正是从这次代表 大会起,我们党在党章中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刘少奇同志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 书记处书记,成为毛泽东同志的一位主要助手。此后二十多年,他一直工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岗位上。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毛泽东同志赴重庆谈判期间,刘少奇同 志代理中共中央主席。他根据形势的急剧变化,果断地主持制定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适时地指导在东北实施“ 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部署。
一九四七年春,国民党重兵进攻延安。中央决定毛泽东同志 和周恩来、任弼时同志留在陕北领导全国解放战争和保卫陕甘宁 边区的战斗,刘少奇同志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与朱德同 志一起转移到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一九四七年七月,刘 少奇同志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全国土地法大 纲》。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指引亿万农民摆脱封建土地 制度的压迫,汇入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洪流,为全国解放战争 的胜利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力量。
建国前夕,刘少奇同志受毛泽东同志委托,对新中国的经济 构成和经济建设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出比较完整的设想,为党的 七届二中全会绘制新中国建设的蓝图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新中国建立后,刘少奇同志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 事委员会副主席。一九五九年,他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一九六五年连任这一职务。党中央的领导工作分成一线二线后,刘少奇同志长期主持中央一线工作。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 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制造 伪证,罗织罪名,残酷迫害刘少奇同志,他不幸蒙冤致死。在最 艰难的时刻,他仍然对党和人民、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充满信 心。他坚信,“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刘少 奇同志,他为中国人民建立的功勋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刘少奇同志非常重视经济建设。他提出,生产事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全体人民一切物质福利和精神福利的基矗 建国初,他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做了大量工作。他主持制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文件,对指导全国各地土改运 动的健康发展,彻底消灭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中国农村 经济和社会面貌的焕然一新,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潜心研究合作 社经济,提倡组织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在他倡导下建立的各级供 销合作社组织,对建国初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加强城 乡物资交流,保证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供应,发挥了巨 大的作用。一九五六年,当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后,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制定一条切合 中国实际的经济建设路线。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少
奇同志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政治报告明确指出,我国无产阶级与资 产阶级的矛盾已基本解决,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起来,国内 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 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 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 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在八大路线指引下,全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六十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刘少奇同志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倾听群众呼声,坚决支持和指 导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正确方针,为我国经济重 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刘少奇同志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 强调,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 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五十年代中期,他提出社会主义经 济要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要充分利用自由市场,利用价值规律来调节生产。六十年代,他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按经 济办法管理经济。他指导中央有关部门改革生产资料的管理和流 通体制,试办托拉斯,按行业改革工业生产管理体制,收到了初 步的效果。他认为,农村生产和分配的单位不能太大,如果生产 关系跑到生产力的前头就会破坏生产力,主张在农业生产中实行 同产量联系起来的责任制。他还主张实行全日制和半工半读两种 教育制度。他的这些思想和实践,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经济 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刘少奇同志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施行进行了开 拓性的工作。他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一个有伟大功效的制度。他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的第一任委员长,曾经用很大的精力来建立和健全这个制度,并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具体工作制度,其中包括建立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代表视察制度,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对国家行政机关等的 监督作用。他主持制定的一大批重要法律法规,对新中国法律制 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刘少奇同志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作出了重 要建树。他写的党的建设方面的著作,特别是《论共产党员的修 养》和《论党》,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 建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要求自己的党员,紧密结合党的阶级性 质、最高理想和当前任务,在革命的实践中努力加强个人的思想、品德和作风修养,努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自觉地改造主 观世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同中华民族的优良思想道德结 合起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 个鲜明特点,也是我们党维护思想上组织上的纯洁、提高凝聚力 和战斗力的一个重要保证。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生动地体现了这个鲜明特点。这部著作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共 产党人,在党的建设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我们党极 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加强和平时期党的建设,这部著作六十 年代又修订并重新发表。
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刘少奇同 志关于党的建设的许多重要思想,对我们加强新形势下的党的建 设,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刘少奇同志一生不懈奋斗的历程,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占有重 要的地位。他留下的数百万字的著作,深刻总结了中国革命和建 设的历史经验,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
他的高尚品德和情操,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共 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
我们要学习刘少奇同志对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不移,对党和人 民的事业赤胆忠心的精神。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忘我奋斗,始终把 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即使在处境异常艰难的时候,仍坚 持共产党人的崇高信念毫不动遥他说过,共产主义事业是我们的 终身事业,我们终身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这个事业,而不是为 了别的。他以自己顽强奋斗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他在对敌 斗争中正气凛然、坚贞不屈,多次临危受命,出色地完成党交给 的任务。他始终做人民群众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 奉公,忠心耿耿,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
我们要学习刘少奇同志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精 神。他善于在复杂的环境中,统揽全局,缜密分析,采取和实施 切实可行的政策,并根据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在革命运动处于低 潮的时期,他善于为党保存和巩固力量,以待时机;在革命运动 涌起高潮的时期,他又善于抓住时机,迅速打开新的工作局面。他多次在关键时刻独当一面,机智果断,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 作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贡献。
我们要学习刘少奇同志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他一生光明磊落,襟怀坦荡,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从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经过切实的调查研究和深思 熟虑,凡属符合实际的,符合人民利益的,他就坚持;凡属经过 实践检验不符合实际的,他就勇于在工作中加以改正。
我们要学习刘少奇同志刻苦学习,善于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 创造的精神。他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 具体实际相结合,善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大胆探索,提出自己的见解。他善于把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到理 论高度,作出新的理论概括,用来指导实践的发展。刘少奇同志
具有非凡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勇气,观察问题深刻透彻,分析 事物鞭辟入里,揭露矛盾尖锐泼辣,表现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 家、战略家的可贵品格。
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不 断的学习,努力把刘少奇同志的崇高品德贯彻到自己的思想和行 动中去。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党中央领导下,按 照党的十五大确定的战略部署,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继续 努力奋斗!
第三篇: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 读后感
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
轻轻抚摸着这本《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我的内心充满了敬畏与激动。这本书中记载的是我们的伟大校友周恩来的人生;传递的却是我们南开人应加以学习、继承和发扬的南开精神之核心;字里行间承载着作者太多的汗水与期望,足见学校对我们的重视之大、希望之高。二来这本书中记载的是周总理的一生,这又怎能不引起我们即将与伟人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所带来的敬仰之情呢?
翻开第一页,周总理的一张若有所思的照片和一句“周恩来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实在是让我震憾,作为整本书的第一句话,他用周总理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只用一句话总结了周恩来光辉灿烂之人生,仅此一句,却为点睛之笔,点的恰到好处,点到身为读者的我心坎儿里去了。再回看周总理的照片,深邃的目光眺望至中国之未来;面容严肃中透露慈祥,慈祥中带有亲切,亲切中更含威严;他依然保持着他那永远温和平实又自信大气的微笑;他用他满是正义的身躯撑起了整个中国!看着他这样端坐于沙发中,我不禁要问:为什么周恩来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为什么周恩来能有如此大的人格魅力?为什么周恩来能成为我们的人生楷模?读罢此书,我总结了五个原因。
一则是爱国。周恩来生于一个国家与民族命运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年代,使他小小年纪就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想想周恩来小学的时候就能写出“吾人何人,非即负将来国家责任之国民耶?” 气势磅礴的话语来,怎能不叫人敬佩?而且他还表现出他超人的远见。周恩来在南开就学时就表示过“果国富则民必强,民强则国斯兴矣”,他认为,要想强国,必重视两项内容:实业与教育。不论是在南开学习期间,他“心所谓危,不敢不告”的激情演说,还是他每天早起锻炼,健身为国,他都用他的实际行动展现出他强烈的赤子之情。
二则是爱群。“欲爱国则必先合群”。周恩来以他温和平实的性格赢得了人们的爱戴。周总理少怀大志却能懂得在与友人相处时收敛锋芒,这不能不称之为成熟的大气,就像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芒,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拥有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永远面带不理会浮躁的微笑。难怪我们的校训会把允公允能放在首位,就是想强调爱国爱群之功德的重要啊!
三则是有志。试想我们所熟悉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多少南开人指明了人生的方向?试想周总理当年给同学“望再会于中华腾飞时”的临别赠言激励了多少中华少年的心?在周恩来“浮舟沧海,立马昆仑”的豪气背后还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
四则是不计回报地贡献。当年周恩来为了使博古交出政权,与博古进行了彻夜长谈,他并没有批评他,只说:“虽然我们都吃过洋面包,但是中国的革命,还是要交给了解国情的人。毛泽东就是懂中国国情的人。”博古心悦诚服,不仅愉快地交出了党中央大印,而且在今后的革命斗争中,一直都站在党中央一边。
犹记得周恩来在“文革”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费尽心血,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今天我们经常讲周总理的贡献,但都没有认识到周总理在中国革命若干重大关头的关键性贡献。共产党如何一步一步走过来,在这其中周恩来表现出极大的历史自觉性。他就如共产党这个巨大机器的润滑剂,保证了每个零件都显示出他最大的作用。他是党内杰出的组织协调工作者,对中国革命有重大贡献。
五则是有毅力。在“汉文落第,英文不及格”的时候写下了“宏图壮志,竟将抛之于大海。活泼精神,亦将沉沦脑外”来激励自己,不放弃并加倍努力。从而保持着成绩的领先位置。纵观周恩来的一生,不论是学生时代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还是革命时期的“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亦或是成为总理之后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精神”,周恩来都坚定自己的信仰,不怕千辛万苦地走下去。我想,我们所处的新时期,或许会因为和平富裕的生活而少了几分血色,然而唯“敬业”,“报效祖国”仍成为永恒的主题。周总理传给我们的精神,我们应牢记在心并加以传承、发扬,以周恩来人生为楷模,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
第四篇: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心得
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心得体会
七年四班班长尤文超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响亮而深切的口号仿佛重响在我的耳边,可敬的周总理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在中华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假期中,我阅读了《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教育读本》,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周总理对青年、对进步的看法。
“青年人没有不栽几个跟头的,没有不碰几个钉子的。碰了钉子以后,不要气馁。”他不畏难,不怕苦,每一步都是踏着上一步流下的泪水与血汗前行,他从不惧怕困难,但他也从不淡漠困难,“绊脚石?垫脚石!”困难激励我们前进,“一帆风顺是不能磨练人的”,“共产党人就是为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前进而存在的。畏难苟安,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青年人有着蓬勃向上的动力,青年人有着使不尽的力量。铁不经过锻炼,不经过淬火,不经过烈焰的考验,如何成为好的钢铁。好钢是打出来的。
人不是生而知之的,而是后来学之的。我们应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具有不畏难、不怕苦、坚持不懈的学习动力。周总理的学业成绩属于优异的行列,读中学时他不喜欢英语,他攻读英文,首先克服自己不感兴趣的困难,其次是刻苦努力。学精于勤,荒于怠。
周总理靠着一股子“含英咀华的钻劲”不仅为中国人民所敬仰,同样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他的人格魅力可以说,无处不在。
周总理曾说过“我们国家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他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自己看成人民的“总服务员”,反复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要“永远做人民忠实的勤务员”。读着这些发自肺腑的真切之言,我不禁扪心自问:我作为班长—一班之长,我切实地低下那高昂的头,为同学办了些实事吗?我还高昂那顶着荣誉桂冠的头颅吗?我能俯下身来,像总理那样,做同学的老黄牛吗?我要心系同学,急同学之所急,忧同学之所忧。我要备至关怀、入微体贴关系同学冷暖之事。
我无法真的做到“像周恩来总理那样活着”,但是我们这些后人可以尝试追寻总理生前的足迹,品味一下总理那革命的、鞠躬尽瘁的、奋斗的、实在的一生。
第五篇: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的问。
“那是外国的租借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借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地。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的、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一旁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借地里,谁又干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借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周恩来一直静静的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将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