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项目申报材料清单
附件2 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项目申报材料清单
(一)申请优秀基层戏曲院团奖励
1.《优秀基层戏曲院团奖励资金申请表》(样表见附件6);
2.营业执照、营业性演出许可证等资质证明材料复印件。
(二)申请其他项目
1.《项目申报承诺书》(表样见附件4); 2.《项目基本信息表》(表样见附件5); 3.《申报单位财务信息表》(表样见附件8); 4.项目可行性报告(包括项目在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项目建设地点和规模、项目基础和前景预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项目建设进度、财务分析、风险分析、建设期管理安排等);
5.营业执照、相关行业经营许可证等资质证明材料复印件;
6.经审计的最近两年企业财务报告复印件(其他单位提供最近两年财务决算表); 7.项目涉及的项目立项、投资许可、土地审批、环境评价、节能审查、社会安全评估等主要环节审批材料复印件;
8.能够证明项目建设运营的重要业务(如生产用固定资产采购、项目建设施工等)相关合同复印件;
9.PPP项目还需提供:(1)PPP立项或改造文件;
(2)社会资本方采购、招标等文件;(3)纳入本级政府中长期财政预算证明。
第二篇:积极探索XX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全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符合形势发展要求、体现我县文化发展方向的战略思想。笔者按照这样的思路,对积极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探索XX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目的在于建设小康社会、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恩格尔系数逐渐降低,人们用于文化的支出越来越多。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不仅有量的增多,而且有质的提高。文化消费更加多样化,自主选择性增强,计划经济体制下按公益事业发展文化的模式已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的文化需求,迫切要求利用市场机制进行改革。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选择。文化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文化产业崛起是与新型工业化进程紧密相连的。20世纪90年代初露端倪的知识经济,将科技、教育、文化与经济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报刊、影视、出版、艺术、文化娱乐等产业,借助于高新技术和网络的力量,迅速发展壮大。在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的甚至超过航空航天、汽车工业,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均速度,是其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强我们综合县力的重要途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条件下,文化要成为综合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通过与经济结合形成的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来进一步使群众接受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念;要把XX精神、XX地域文化展现出来和传承下去,使其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必须依靠新闻传媒、出版发行、文学艺术和文化教育的载体。如果离开了文化产业,其精神力量就得不到实现。在世界文化交往中,文化精神也是通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来传播的。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才能建立社会主义XX的文化优势,增强我县在竞争中的实力。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维护文化安全的战略举措。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维系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经济全球化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领域,而且影响着文化领域的竞争。文化经济的一体化可能使一些意识形态问题被表面的经济现象所掩盖。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将经济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手段和信息网络向世界传播其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生活方式。可见,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二)要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文化产业的基本特性,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先进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先进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先进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
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文化与经济结合所形成的文化经济或文化产品,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而文化经济的硬件设施,如广播影视设备、印刷出版设备以及电子网络等,却是一种物质性的产业形态。意识形态与产业形态的统一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既要用政治的眼光看待文化产业,又要用经济头脑来经营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政治导向等特性与市场紧密相联,市场对精神文化功能的实现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文化产品都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变成广大群众的消费品。离开市场,孤立地、片面地强调导向,结果必然是既没有经济效益,也没有社会效益,最终导致意识形态弱化,政治导向虚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检验就是群众检验,远离市场就是远离群众。要坚持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必须占领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才能更好地坚持“二为方向”。
实践证明,片面强调意识形态特性或产业形态特性的倾向,都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首要的任务是要解放思想,推动文化产业观念创新。要破除孤立强调宣传导向的观念,确立在正确导向下抓市场份额就是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思想;破除“面向市场”会导致意识形态领域失控的观念,确立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有利于发展文化经济、繁荣先进文化的思想;破除就文化谈文化、文化部门是非生产性单位的观念,确立文化经济一体化、文化产业是支柱产业的观念;破除发展文化经济单纯依赖政府投入和政策保护的传统观念,确立政府职能主要是“管”不是“办”、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依靠市场的观念。
(三)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文体体制的改革没有现存的模式可借鉴,不可能有一个十全十美、一步到位的操作方案,需要我们积极大胆地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基本属性,要求文化产业的改革既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又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既要借鉴经济领域的成功经验,又要借鉴外地文化产业
发展的有益经验,在实践中探索XX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
改革体制,目的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与我县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相比较,我们的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总体处于滞后状态。在经济全球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文化体制不加快改革步伐,就会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很难设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阶段,文化体制还能继续依靠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垄断或半垄断地位,做大做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很难设想,在我县文化领域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直接面对外来文化经济进入的条件下,我们的文化能够用旧有的体制守住民族文化,发挥好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能够在国内有很强的文化竞争力;更难设想,我们的文化能够在旧体制下扬长避短、主动融合、全面创新,从而确保在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安全。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市场主体的定性,即文化单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微观主体,具有事业和产业双重属性,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部门,是一个与市场无关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二是市场主体的定位,即文化产业部门是政府还是文化单位,是政企不分、管办合一,还是政企职能合理分开、管办职能适当分离?
首先,要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一手抓好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一手抓好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发展先进文化,这两大类都需要进行体制改革。公益性文化的发展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从政府的角度讲,应当高度重视,制定政策,扶持发展;从文化单位来讲,不能脱离财力、脱离市场谈公益性文化的发展。公益性的事业单位,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深化内部改革,加强成本核算,实行企业化管理。经营性的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支撑,是文化实力的核心和推进改革的重点,要坚持市场主导的方向,按照产业体制的要求理顺管理体制。要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包括外资投资文化产业中符合政府规定的有关行业,实现文化经济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在国家法制规范和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跨地区、跨产业、跨所有制联合经营的新格局。
其次,按照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合理划分宣传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单位的职能。管理部门要转变宏观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坚持依法行政,多提供政策法律保障,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既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又要细致稳妥、有序推进。
第三,调整结构,组建集团,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文化产业的规模对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很多地方的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集中度不够,缺少规模化、实力强的文化产业集团,使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品牌竞争优势。应当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文化资源的集中程度以及产业链的关联效应,加大对文化支柱产业的投入,加快组建具有规模优势的文化产业集团,尽快形成文化经济的生产和竞争能力。我们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经济文化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改善投资环境,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地区的文化集团和文化品牌。
组建集团要抓住四个要点:一是做好管办分离工作。按照有利于增强文化竞争力和实力的要求确定管理部门的职能;二是按照现代文化集团的组织结构理顺集团内部关系,实现“化学反应”,不搞“翻牌”集团,使集团真正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三是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和保障制度,使集团在资源、投资、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能依法自主有效运作;四是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打破壁垒,强强联合,提高整体实力。
第四,转换机制,培育新型市场的竞争主体。当前,文化单位内部都在推行劳动用工、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很多地方在竞争上岗、全员聘用、目标管理、绩效挂钩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但是,如果不把内部改革与确立文化单位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联系起来,内部改革就不可能彻底,其活力、竞争力不可能得到加强。因此,要明确文化单位改革的目标,围绕增强市场主体的竞争力推进内部改革。另外,内部改革还要与相关配套政策特别是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联系起来,保证内部改革的向前推进,促进市场体制的完善。
第三篇: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建议书
一、主要文化产业行业分析
在认真考察河南文化产业的基本情况之后,笔者认为,还有必要对河南一些主要文 化产业进行分析,这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河南文化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由于统计上 的原因及篇幅上的限制,我们主要对一些文化产业群中的主要行业进行分析。
1.1 媒体传播业是文化产业系统的导向性产业,包括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和音像制品业等,以纸质传媒和电子传媒为主要形式,以宣传或传播为主要特 征。
以新闻出版业为例,2006年新闻出版业机构数为17458个,虽然比2004年减少11%,但从业人员(20.4万)比2004年增加了2315人。自2004年成立出版集团以来,河南 出版集团的综合实力位居2006年中国服务企业500强第150名和全国新闻出版、图书 发行销售、广播影视等文化产业第2名;2006年图书定价总金额为15.2亿元,杂志定 价总金额3.5亿元,报纸定价总金额11.4万元。河南出版集团成立3年来,累计实现经 济总量161亿元,完成销售纯收入140.5亿元。2006年上半年河南出版集团系统资产总 额达59.2亿元。全省共有报纸8500多种,发行总数155.6亿份。2006年8月《大河报》 在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跻身中国省级晚报都市报最具活力竞争力20强,是 河南唯一入围媒体,也是河南省唯一三度折桂的媒体。但是现阶段人们对图书、杂志 的依赖程度不断下降,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闻媒体不断涌现,形成了新的商业 模式和细分市场,人们阅读纸质版图书、杂志数量不断下降,图书、杂志出版数也逐年 减少。图书出版数由2000年的35077万册下降到2006年24755万册,减少了10322万册,增长率为.29.4%:杂志出版数也呈负增长,由2000年的10721万册减少到8828万册,增长率为.17.7%。报业市场虽然也面临同样的冲击,但是因为报纸种类的增加,报纸出版数总量近年来没有下降,而是不断上升,由2000年的129104万份增加到201574万份,增长率为56%。但是报纸广告增长率却在下降,2003年报纸广告增长率为28.9%,2004年为.5.1%;而同时,在2003年网络广告增长率为120.4%,2004年为75.9%。现代传媒业在刷新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对传统传媒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在广播、电视、电影等方面省广电局在和河南电影制片厂、黄河音像出版社等单位 改制基础上,成立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公司,积极开办广播农村频率、旅游频率和新 农村电视频道,开展数字电视、分众电视等新业务。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覆盖率逐渐 增加(如图3.10)。到2006年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6 5%,比1995年增加了7个百分 点: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64%,比1995年增加了15个百分点。
1.2文化旅游业现状分析
文化旅游业包括旅游观光、旅游休闲、旅游购物、旅游娱乐等。其主要特征是蕴文 化内涵于观光与休闲中,体现集观赏、娱乐、休闲、雅兴和学习为一体。①
文化是河南旅游业的经济增长点,到河南的游客最感兴趣的是文物古迹、民俗风情、食品茶叶、瓷器陶器、文物字画等等。河南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的天然优势:国家历史文 化名城河南有8座,数量居全国首位;全国8大古都河南占其4;还有20个省级历史 文化名城,20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不但有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自然景观,如嵩山、伏牛山、太行山、桐柏——大别山等,更有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的人文景观,如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观星台三皇寨、嵩岳寺塔、龙门石窟、白
马寺、关林、清明上河园、龙亭、相国寺、包公祠、函谷关、商丘古城、芒砀山等。
据统计,目前河南省共有旅行社近千家,导游1.1万人,旅游从业人员50万人。
2006年河南省接待国内游客1.3亿多人次,比2005年增加3亿人次,增长率为30%,比1999年增加7933万人次,增长率为155%,平均增长率为14.3%。其中省内游客2006 年比1999年增加了4771万人次,增长率为172%,平均增长率为15.3%;海外游客增 加了3162万人次,增长率为135%,平均增长率13.O%。实现旅游总收入1018亿元,比去年增加236亿元,增长率为23%,比1999年增加719亿元,增长率为240%,平均 增长率为19.1%(见表3.5)。其中2006年省内、外游客收入分别比1999年增加了426 亿元和293亿元,增长率分别为163%、114%,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0.2%、17.8%。主 要指标在全国的位次由2004年第12位上升至2007年第6位,居中部地区首位,被业
内人事称为“河南旅游现象“。(由于近年来河南省将旅游主要定位为历史文化游,把历 史文化游作为旅游最大的亮点来培育,所以这些数字大部分由文化旅游创造)。
河南近年来也在不断加大对文化旅游业的投资,仅鹿邑县老子文化开发项目明道宫一期工程建设就投资6000万:太清宫一期工程投资1.2亿。目前建成的郑州黄河游览
区高106米、宽80米的炎黄巨塑,誉为世界第一塑。
1.3文博会展业现状分析
文博会展业主要包括文物博览、文化艺术品、交易会展及相关服务行业①。河南省
目前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198项),数量居全国第二位。洛阳龙门石窟和
安阳殷墟为世界文化遗产;有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000多处,全省国有文物收 藏单位收藏的各类可移动文物140多万件,数量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1/8。2006年共 有79个博物馆,比1995年多13个,增长率为20%,平均增长率为1.6%;有历史文化 藏品65万件,比1995年增加21万件,增加了48%,平均增长率为3.6%;年收入11639 万元,比2005年增加1142万元,增长率为11%。2006年有232个文物机构,比1998
年多28个,增长率为14%,平均增长率为1.6%;有藏品54万件,比1998年增加4万 件,比1995年增加2万件;年收入18544万元,比2005年增加3591万元,增长率为
24%(见表3.6)。同时,河南省还有各具特色的宝贵传世民间艺术品,如汴秀、钧瓷、官 瓷、唐三彩、南阳玉雕、朱仙镇木板年画、汤阴剪纸、浚县泥塑、淮阳泥泥狗等。
从表3.6还可以看出,博物馆和文物机构的经费支出和收入几乎持平,也就是说利
润非常少。博物馆和文物机构大都是事业单位,在“铁饭碗”的体制下缺乏市场经营动 力和活力。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博物馆的功能正由传统 的收藏、教育、科研的基础上向文物信息产业化、博物旅游一体化、文化保护与利用并 举、文化艺术品市场化等新领域拓展,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化经营。文博业已成为 文化产业极具发展潜力的行业。
但是,我省的文物与艺术品业增加值在文化服务业中增加值比重少的可怜,据《河
南省文化产业统计资料.2005))统计,以经营性文化产业计算,文物与艺术品业增加值,还占不到经营性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这与我省“中国历史自然博物馆”的称号极不 相称,所以河南省要积极发展文博会展业。
3.4文化信息业现状分析.
文化信息业主要包括互联网信息业、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与设备制造
业等。
在上文的分析中,我省的传统文化产业比重偏高,而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新型文化产
业比重偏低,大力发展文化信息业是扩大现代文化产业份额、优化我省文化产业结构的 重要途径。
值得欣慰的是,过去5年,是河南省文化信息业发生显著变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5年,到2006年底,全省文化信息业收入由2002年的25亿元增加到39亿元o;加快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先后建成省级分中心1个,市级支中心12个,县、乡、村三
级网点3.1万个,有力地推进了全省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尤其快的是软件产业,2006 年5月,李成玉省长代表省政府与微软公司董事局主席比尔·盖茨共同签署了《河南省 人民政府与微软公司合作备忘录》。此外,河南省15所大中专院校与美国思科公司合作 成立了思科网络技术学院,还有3所大学与印度MYSORE大学签署了软件人才培养合 同。
.现阶段河南省还有许多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因为缺少高新技术的支持而只能藏在博
物馆、档案馆内,或只能在小范围内以老套的口头、书籍等方式供人们赏析和娱乐,而 无法走出河南、走向全国、走向国际,由文化资源转化成社会经济资源;还有许多文化 资源被国外借用或被外省开发。古有《花木兰》被美国迪斯尼制成动画,今有洪战辉事 迹被湖南电视台制成卡通片在全国297个电视台播出。大力发展文化信息业,用高新科 技改造、包装传统文化资源,是河南文化产业持续发展,走向国际的必然。
第四篇:关于申报2014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通知
关于申报2014文化产业
发展专项资金的通知财办文资[2014]4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办公厅(室),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办公厅(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根据《财政部关于重新修订印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文资[2012]4号)有关要求,现就2014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管理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重点支持内容
1.继续支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促进金融资本和文化资源对接、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播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企业“走出去”等六大方向。
2.巩固文化金融扶持计划。加大对文化金融合作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资本投入文化产业,鼓励企业在项目实施中积极利用金融工具,对于获得有关银行基准利率贷款的文化产业项目给予优先考虑。
3.扩大实体书店扶持试点范围。决定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川、陕西、云南等12个省市纳入试点范围,原则上每个试点省市可推荐不超过5家实体书店。中央财政将对试点省市符合条件的优秀实体书店给予奖励,用于帮助其购
置软硬件设备、支付房租、弥补流动资金不足等。
4.实施环保印刷设备升级改造工程。重点支持企业购置更新环保印刷设备,扩大高端环保印刷生产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支持绿色环保原辅材料研发及推广。
5.开展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重点支持新闻出版企业开展相关国家标准的应用,采购或升级用于出版资源深度加工的相应设备及软件系统,传统出版业务流程数字化改造软件系统、内容资源关联与复合应用软件系统,版权资产管理工具与系统等。
6.推动电影产业发展。重点支持高新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电影企业“走出去”、重要电影工业园区和高科技核心基地建设、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影片、重点专业性电影网站建设等。
7.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重点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强化文化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创意和设计提升;支持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软件等高新技术支撑文化内容、装备、材料、工艺、系统的开发和利用。
8.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民族工艺品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开发、演艺剧目制作、特色文化资源向现代文化产品转化和特色文化品牌推广,向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国家重点支持区域倾斜。
9.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重点对列入《2011-2012国家文
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的有文化服务出口业绩的企业给予奖励;对列入目录的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的境外投资项目给予补助。
二、申报条件
(一)申报企业。
1.申报专项资金的企业应具备下列条件:一是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二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信用和纳税信用良好;三是具有一定规模实力、成长性好,其中净资产一般不低于500万元。
2.企业申请项目补助的,原则上只能申报一个项目,申请金额一般不超过企业上年末经审计净资产额的30%;企业集团最多可同时申报两个项目,合计申请金额不得超过企业集团上年末经审计合并净资产的20%。
3.除贷款贴息、出口奖励项目外,企业不得就往年已获支持项目或类似项目再行申报。
4.企业集团下属单位,通过企业集团统一进行申报。
(二)其他申报单位。
1.申报专项资金的其他申报单位应具备下列条件:一是具备从事文化产业相关工作的职能或资质;二是已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2.其他申报单位的申报项目应当体现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服务或示范作用,重点是国家或地方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所确定的产业项目。
三、申报要求
(一)申报材料。
申报单位应按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如实提供申报材料,其中:
1.申请资产评估、审计、政策法律咨询等费用补助的,需提供清产核资专项审计业务约定书、付款原始凭证及发票复印件。
2.申请项目补助的,需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相关合同等复印件。
3.申请贷款贴息的,需提供相关银行贷款合同、利用贷款实施重点发展项目情况说明、已支付贷款利息凭证等复印件。付息凭证须与贷款合同所列的项目用途一致。
4.申报保险费补助的,需提供保险合同、已支付保险费凭证等复印件。
5.申请境外投资项目补助的,需提供境外企业注册文件、商务主管部门核准颁发的企业境外投资证书、资金汇出证明、项目合同、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的项目资金审计报告和项目补助资金申请报告。
6.申请实体书店扶持奖励的,需提供实体书店出版物经营许可
证、实体书店奖励资金申请表。
申报专项资金的企业,还需提供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经审计的最近两年企业财务报告等复印件。
(二)申报方式。
纸质文件申报与在线申报同时进行,申报单位按要求完成在线申报后,还应提交纸质文件。申报单位从财政部政府网站司局频道(http://wzb.mof.gov.cn/),进入“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模块,按要求填写和提供有关资料;其中,申报出口奖励的单位登陆商务部文化贸易管理系统(http://fwmyzb.mofcom.gov.cn/),进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申报系统,按要求填报有关数据。申报项目涉及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相关合同文本、付款凭证等,应按要求上传扫描件。每个项目的电子文件应做到数据准确、资料齐全、扫描图像清晰。
(三)申报程序。
中央各部门(单位)、各省级(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下同)财政厅(局)、财务关系在财政部单列的中央企业负责组织本部门、地区或单位申报工作,并于2014年5月20日前完成在线审核,正式向财政部报送申请文件,逾期不受理。
四、工作要求
中央各部门(单位)、各省级财政厅(局)、财务关系在财政部单列的中央企业应高度重视2014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组织工
作,不断提高申报工作质量,按时完成申报工作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强化项目审核主体责任,严格制定审核程序和标准,提高项目审核透明度,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对所有向财政部上报的项目严格审核把关并对其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二)紧紧围绕国家文化改革发展战略和规划以及本部门(地区)改革发展重点领域,注意加强与有关方面的协调配合,做到工作衔接顺畅、运转高效。
(三)将今年项目申报与以往文化产业项目监督检查工作结合起来,对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问题的申报单位可限制其申报资格。
(四)认真开展项目初审工作,初审报告应包括初审工作组织情况、申报项目情况、初审意见等内容。初审报告系必备申报文件,需加盖单位公章后随其他申报材料一并报财政部。
财政部办公厅
2014年4月4日
第五篇:2012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指南
2012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指南
为认真落实我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精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增强我市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我市将对文化产业项目进行资金扶持。根据《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济财教〔2008〕25号)以及我市2012年文化产业扶持方向,制定2012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指南。
一、资金使用范围
专项资金的支持对象是政府鼓励投资且能够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明显提升济南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项目和园区等。本重点支持范围是:
1.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文化旅游、文化类设计服务及印刷复制、工艺美术、数字内容和动漫游戏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2.新兴文化业态项目: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纸质有声读物、电子书、手机报、网络出版物、传统娱乐设施和舞台技术改造、数字电影娱乐设备、便携式音响系统、流动演出系统及多功能集成化音响产品等新兴文化产业项目。
3.园区基地建设项目: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和动漫等产业园区基地项目;区域性文化产品物流中心、文化产品交易中心等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项目;特色文化街区、聚集区建设项目。
4.促进文化消费项目:演出场所连锁经营、文化票务网络建设、有线电视网络整合、电影院线、数字影院、主题公园等项目;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项目。
5.对外文化贸易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艺术、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网络游戏、出版物、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项目;在境外举办的图书展、影视展、艺术节、博览会等国际大型文化展会和文化活动项目。
6.特色资源利用项目:富有地方传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旅游、泉水旅游、民间工艺、历史文化、特产文化、“曲山艺海”等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项目。
7.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中与文化相关的创意设计项目。
8.产业发展相关项目:文化产业规划、重要研究课题、协会组织建设、文化产业统计、文化人才培训、招商推介平台等与文化产业发展有关的项目。
9.对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项目。
二、资金扶持方式
1.专项补助。对以自有资金为主投资的文化产业项目给予补助,补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投资总额的20%。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新兴的和体现我市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可集中资金予以重点支持。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活动,可予以补助。
2.贷款贴息。主要用于已获得银行贷款文化产业项目的贴息。根据项目水平和贷款规模确定相应的贷款贴息额度。
3.以奖代补。对获得国家级或国际、省级、市级文化产业相关奖项的项目,重点文化企业、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进入省外及国际市场的,以及引进国外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等给予奖励。
4.融资担保。委托有资质的信用担保机构为文化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带动金融资本进入文化企业。
除中央、省、市有明确规定用于配套扶持的项目外,在一个内,对同一企业的同一项目,其他产业资金扶持过的项目不再重复支持;对已有项目获得政府产业引导资金(含中央及省级财政产业引导资
金)扶持的企业,原则上不再安排。对同一个项目,不得连续多年重复扶持,特殊情况可根据国家、省、市产业政策及市相关要求办理。
三、申报主体及条件
在济南市辖区范围内办理注册和纳税登记的文化产业类企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文化事业单位或财政支持类事业单位,均可参与项目申报。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申报主体可以是合法的具备管理资质的社会团体。
(一)项目申报应符合以下条件:
1.具有独立企业法人或事业单位法人资格和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规范;产权关系明晰,股权结构合理;管理团队素质较高,具备与完成项目相适应的经营管理能力;资产及经营状况良好,资信等级较高,资产负债率低于60%。
2.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文化发展规划,具有较好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能够对济南市地方税收和就业作出贡献。
3.项目必须是在建项目、已完成项目或本内能够启动的拟建项目。
4.对市直部门、单位和县(市)区政府安排配套资金的项目给予优先支持。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专项资金不予支持:
1.知识产权有争议的。
2.申请单位因违法行为被执法部门处罚未满2年的。
3.申请单位违反有关规定,正在接受有关部门调查的。
四、申报程序
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属于市级的企业和单位,按隶属关系报行政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对所报材料提出初步审核意见后,按照规定的时间,向市委宣传部及市财政局申报;属于各县(市)区的企业单位,报各县(市)区委宣传部和县(市)区财政局,由各县(市)区委宣传部和县(市)区财政局对所报材料提出初步审核意见后,向市委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申报;没有行政主管部门的项目承担单位,直接向市委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申报。申报时间截止到2012年4月30日。
五、申报材料
(一)项目申报材料
1.《2012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申报表》。登录舜网(www.xiexiebang.com),从“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题网页下载。
2.项目单位的申请报告(申请报告中要注明申请金额)。
3.项目单位工商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机构代码证(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4.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
5.项目可行性报告和批复文件。
6.项目实施进度说明。
7.项目预算。
8.项目单位(或新项目主要出资人)经中介机构审计的近三年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报表说明等。
9.贴息项目申请,需提供与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贷款利息结算清单和支付凭证复印件。
10.其他相关材料。
(二)材料要求
1.项目单位按上述顺序排列上报材料,编写页码和目录,统一采用A4纸完整装订成册(具体格式见舜网或“天下泉城”网站),由法人代表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一式三份报受理单位。
2.《申报表》及可行性报告须同时报电子文档。3.申报材料不予退回。
六、项目受理、评审与下达
(一)受理单位
市委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地址:济南市历下区龙奥大夏E区1021房间;电话:66601219;联系人:李文超;电子邮箱:xcb8421@163.com)。
(二)项目评审
市委宣传部会同市财政局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通过后,组织由项目、财务等相关专业人员构成的专家评审组,对项目进行专业评审,并出具评审意见书。专业评审分财务评审、项目评审、实地考察三个阶段进行。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市文改办严格按照指南有关要求,提出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名单、扶持方式和扶持金额建议,经市财政局审核确认,市委宣传部审定后,联合下达文件公布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计划。纪检部门全程监督项目的评审、论证工作。
(三)资金拨付
根据公布的项目扶持计划,市委宣传部与项目单位签订专项资金使用合同;市财政局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关规定,对市属及以上项目,直接将资金拨付到项目用款单位;对县(市)区申报项目,市财政局将资金指标下达到县(市)区财政局,各县(市)区财政局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关规定,尽快将资金拨付到项目用款单位,并负责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
济南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
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