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花卉产业十二五规划的报告2011
固林发„2011‟2号
关于呈报《固原市花卉产业“十二五”
发展规划》的报告
自治区林业产业发展中心:
按照宁林产发[2010]42号《自治区林业局关于召开葡萄与花卉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精神要求,现将《固原市花卉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予以呈报。
请审示
二○一○年一月十四日
主题词:花卉产业
规划
报告 抄送:本局各局长
固原市林业局办公室 2010年1月14日印
第二篇:威海市 “十二五”花卉产业发展规划调查报告
威海市 “十二五”花卉产业发展规划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威海市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花卉市场也就渐渐活跃起来。花卉产业是最具有活力的朝阳产业,在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地方物质文明的发展状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威海市花卉产业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发展。到目前为止,威海市花卉种植业颇有一定的规模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成为新兴的高效益农业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威海市“十二五”花卉发展规划调查报告:
一、花卉基本情况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威海市逐步涌现出一批从事花卉生产及经营的企业和专业户,为美化城市,丰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市共有花卉企业12家,花卉市场10个,花木生产及经营业户987户,有花木种植温室及大棚11.7万平方米,露地种植120公顷,年生产经营花卉盆景311万盆(株),观赏绿化苗木505.5万株,销售额达到14865万元。威海地处暖温带,光照充足,温度适宜,适于露地及温室花卉生长。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地处胶东半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威海市的生态环境、投资环境逐步改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长足发展,构筑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道路绿化,将对威海市花木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威海市逐步形成花卉生产销售的龙头企业。其中文登市花卉企业文山花卉大世界,占地30余亩,主要经营花卉、观赏植物、珍稀花草等高科技产品,花卉品种主要有蝴蝶兰、君子兰、杜鹃、榕树、红掌、发财树、铁树等,还有各种菊花,年产各种花卉及观赏植物2万余盆(株),已成为文登市重要的花卉生产市场,对威海市的花卉产业及其他花木生产企业和专业户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生产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威海市的花卉产业市场总体上来说,在很大程度上仍属个体自由经营,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经营,生产规模普遍较小,专业化水平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现阶段花卉种植户经营的花卉大棚面积普遍很小,数量也只是一两个,缺乏会管理、懂技术的人员,这就制约了花卉生产的发展。其中乳山市有数十家经营业户投入花卉生产,其中规模达到40亩以上的有2家,属于外商投资企业,主要是培育大花蕙兰等花卉系列,年生产大花蕙兰7万盆以上,销售额达到1000多万元。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威海市鲜切花和盆花生产只能说是刚刚起步,虽然已经受到花卉种植户的重视,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还不够。据初步调查统计,威海市目前绿化苗木、观叶植物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鲜切花、切叶、盆栽植物所占比例很小。所以需要大力发展鲜切花和盆花产业。
三是专业技术人员较缺乏,科技含量不高。花卉产业上规模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从当前调查情况看,威海市现有经营的花卉大棚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数量少的可怜,大部分花农都是边经营边学习边摸索,花卉生产技术只是一知半解,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花卉生产过程中,开展技术创新和科技推广较难,产品质量不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当前要实现威海市花卉产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迫切地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目前,威海市花卉企业和专业户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难以聘请花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或使技术人员出外进行学习、培训,科技力量薄弱,对产品的深度开发不够,花卉产品的科技含量参差不齐,花卉品种杂乱,普通花卉品种居多,名贵花木偏少,尚未培育和推出能满足高档市场需求的品种或种类。
三是信息较为闭塞,没有建立起统一销售市场。对花卉品种的选育现状、供求信息动态等了解较少,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制约威海市个体花卉的主要因素就是无统一的销售市场,花卉生产和经营专业户只能逢集或在人口密集地进行销售,花卉门面少,更缺少宣传,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威海市花木业的总体形象,降低了档次。
三、指导思想及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立足本地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坚持“合理定位,发挥优势,形成特色”的原则,采用“行政推动,效益驱动,示范带动”的指导思想,按照产业化发展的要求,逐步把威海市的花卉产业做大做强。
发展目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花卉这种精神产品需求越来越多,花卉的品种呈多样性,档次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威海市花卉生产偏重于盆花、草花,盆花中常规花卉多,高档名贵花卉少,所以丰富花卉种植品种,提高花卉的档次和质量,增加市场占有率成为威海市“十二五”期间花卉生产的重要目标。到2014年,威海市花卉露地种植达到500亩,花卉生产及经营企业和专业户50户,发展花卉种植温室、大棚100个;年生产经营花卉盆景50余万盆(株),观赏绿化苗木500余万株;扶持生产经营高档名贵花卉盆景的企业或专业户10户,并逐步引进高档名贵花卉品种,使威海市花卉生产有一定的发展,逐步开拓省内及省外市场,使花卉产业成为威海市的又一亮点。
四、发展重点和区域布局
发展重点:建立花卉种苗繁育基地。面向市场,以产业化的思路,把科研、生产、经营单位的力量集中起来,实行“育、引、繁、推”一体化经营新体制,实现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以国内消费市场为主,奠定产业升级发展的基础,逐步抢占国内花卉消费市场。根据不同消费水平,在产品的多样性、丰富性上下功夫,以适应不同消费层次和不同消费用途的需求。加大宣传力度,普及花卉消费知识,拉动市场消费,促进花卉大众消费市场逐步成长。
建设布局: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结合传统的生产基础、资源、区位和社会经济条件,遵循适地适栽的原则,从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有利于实现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原则出发,突出特色农业和块状经济的特点,做好花卉生产的区域布局。
(1)市区周边:以盆花、盆景、盆栽观赏植物以及温带、亚热带绿化苗木为重点,建成生产示范基地,逐步建成花卉交易市场。
(2)南部沿海新区:以发展观赏植物为主,发挥温室大棚的作用,以盆栽花卉为重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开展鲜切花植物的栽培。
(3)北部森林旅游区:以观叶、盆景、绿化苗木为重点,培育具有特色的长绿阔叶、彩叶、针叶乡土树种为主,加快园林绿化树种苗木的生产基地建设。
花卉产业区域布局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变化,实行动态管理,不断优化。
五、主要工作措施
坚持“品牌、产业、外向型”花卉市场发展方向。建议全市建设一个产业型花卉市场,以龙头大户为依托,大力发展花卉种植业,坚持培植本地大户与引进外地行业龙头企业相结合、多策并举,不断壮大产业链条,着力打造基地型产业市场。花卉作为一种植物产品,品种、种苗是源头,种质创新(新品种培育)至为重要。威海市需要加强对种质资源保护和新品种培育的管理工作。繁荣育种事业、充实产业源头已经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花卉产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产业自身不断壮大的同时,吸引越来越多的业外资金、人才进入,吸引更多菜农、粮农转向花卉生产。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将花卉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上给予重视,行业部门要及时引导,加强管理,使威海市的花卉行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是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推动科技创新。结合实际,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企业投资文登市花卉产业,解决威海市花卉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引进培养花卉科技人才制定优惠政策,使人才愿意来,留得住,从而为威海市产业发展做出贡献。积极帮助花卉生产者寻求市场,拓宽销售渠道。
二是积极推行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合作模式。走产业化道路,做大做强花卉产业。政府应积极培育花卉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农户”模式,公司为农户提供技术和资金以及稳定的销售渠道,解除花农的后顾之忧,尽快实现威海市花卉产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和产业化合作,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三是尽快培育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花卉市场。威海市花卉产业的发展,市场培育是关键。要积极培育一个功能齐全,品种多样,管理完善的花卉市场,是生产和销售有秩序,并做好广告宣传,吸引各地花商,进一步促进威海市花卉业迅速发展。
四是充分发挥花卉协会作用,加强营销体系建设。有效的将威海市花木生产者和经营者组织起来,充
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将需求信息及时传递给花农并在网上发布,并及时组建花卉营销队伍,拓展花卉销售市场,促进威海市花卉产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第三篇:林业产业十二五规划
林业产业“十二五”规划
经济林资源状况
科左中旗有林面积380万亩,其中低产林面积100万亩,经济林面积1.2万亩。在经济林中
(1)干果类面积0.1万亩,年产量0.21万公斤。主要以山杏为主,山杏面积0.1万亩,主要分布在巴彦塔拉镇、协代苏木,多数刚进入结果期。
(2)水果类面积为1.1万亩,年产水果435.6万公斤。按树种分苹果0.6亩,年产水果225.6万公斤,分布在保康镇、巴彦塔拉镇;葡萄0.1万亩,年产水果100万公斤,主要分布在花吐古拉、白兴吐苏木;李子、杏等果核类0.3万亩,主要分布在保康镇、架玛吐镇;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全旗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以科技为先导,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多元投入,强化管理,以建立比较完善的绿色产业体系为目标,促进经济林快速增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规模治理、讲求实效的原则;
2、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
3、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实现产销对接。
4、坚持选用优质苗木的原则。保证选用一级优种壮苗。
5、坚持生态治理与扶贫开发,与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相结合的原则;
规划目标、任务、主要建设内容和布局
(一)规划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旗的林业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实际的考察中仍然存在部分残次林、低产林,目前全旗低产林的面积已经达到100万亩,对于这些林地的更新,一方面可以满足生态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满足经济的需要。由于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的重要地理位置,经济林建设也存在一定的难度。为解决我旗林业产值和林业收入过低的现状,打破制约我旗林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通过这五年的长远计划,我旗就可以实现水果供应自需满足的同时还可进行生产、销售的统一销售服务体系。
(二)建设任务
从2010-2015年完成10万亩的经济林建设,包括巩固原有的经济果木林,力争将残次林、低产林向经济林转变。2010-2015年重点以西部地区为主,结合地理条件、土壤水分条件、交通条件建立几个果树种植示范园区,巩固和更新现有的老果树林地,加强果树园区的建设,选择适应进行更新果树的残次林地,努力将低产值收入转为高产值收入。
(三)建设布局及进度安排
2010-2011年规划巩固、建设果园0.5万亩,重点建设在希伯花镇、白音花林场等地。2011-2012年规划建设1.5万亩,重点建设在希伯花镇、花胡硕苏木。2012-2013年规划建设2万亩,重点建设
在乌斯吐林场、花吐古拉镇等地。2013-2014年规划建设3万亩,重点建设在花胡硕苏木、舍伯吐镇等地。2014-2015年规划建设3万亩。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概算
根据林业工程建设投资估算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依据本地造林成本和市场相关经济指标,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投资估算。一般以500元/亩计算。
果树产业总投资为5000万元。
(二)资金筹措
拓宽经济林产业的融资渠道,加大对经济林产业的投资,争取国家项目资金、银行贷款、社会集资。
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根据科左中旗果树产业发展规划,2015年科左中旗果树规划面积10万亩左右,比2010年底净增8.8万亩,年平均增长0.88万亩。按照本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预计25年(生产期)后果品产量将达151.1亿公斤,届时果农单纯年人均收入将达到1万元。有效的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二)生态效益
2015年,科左中旗的果树面积将达到约12万亩。除能够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对农民的增收作用外,生态效益的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具体表现在:
1.林木覆盖贡献率将达到24.2%,提高2.1个百分点,进而在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果树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降低噪音和调节气温方面不次于园林树种。使果树的生态效应会得到充分发挥。
3.建设成为旅游观光果园,在发挥多树种、多层次、多植物、多色彩的生态果园景观效果的同时,为市民打造旅游空间。
第四篇:产业集聚区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以深化规划、创新体制、构建平台、完善功能、落实政策为抓手,大力实施投资倍增计划和大招商行动计划,形成产业项目建设的高潮。坚持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的原则;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优化布局,集约发展的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原则;坚持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原则,以金属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产业主导,将卢氏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改革创新试验区、经济发展核心增长区和人口与产业双集聚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二、发展目标
以产业集聚为核心,发挥项目集聚效应,着力培育金属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支柱产业;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和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靠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和特色产业,增强产业集聚区发展潜力。到“十二五”末,集聚区建设发展框架全面形成,环境建设不断完善,逐步成为构建卢氏现代产业、现代城镇和自主创新“三大体系”的有效载体,逐步成为拉动卢氏经济增长、引领转型升级、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载体,成为卢氏经济发展新的、主要增长极。
到2011年,实现集聚区内入驻工业项目10个以上,项目建设投资达到10亿元,实现工业产值 15亿元,利润3亿元,税收9000万元。重点抓好续建的中康中药饮片公司项目、晋豫铸件项目、中金集团中原矿业公司一期建设项目、华阳食品核桃仁加工项目,促其尽快建成投产;同时立足总体产业规划发展布局,有重点地引进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的科技含量高、能够拉长产业链条的重点产业,进一步膨胀产业集聚区发展规模。
到2012年,集聚区内入驻项目20个以上,项目建设投资达到20亿元,投产项目15个,实现营业收入30亿元,利润10亿元,税收1.8亿元。
到2013年,集聚区内入驻项目30个以上,项目建设投资达到30亿元,投产项目25个,实现营业收入50亿元,利润15亿元,税收3亿元。
到2014年,集聚区内入驻项目40个以上,项目建设投资达到50亿元,投产项目30个,实现营业收入80亿元,利润25亿元,税收4.8亿元。
到2015年,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利润30亿元,税收6亿元。
(三)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始终坚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摆在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位置,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定期听取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
汇报,研究确定产业集聚区发展目标和发展意见;建立了由县长为总召集人,主管县长为常务召集人,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研究、协调、解决产业集聚区工业项目建设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具体工作,重点协调推进产业集聚区的重大项目建设。
2、完善推进工作机制。在建立联席办公会议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细化各职能部门职责。产业集聚区、各职能部门要对照各自职责分工,明确招商引资责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确保工业项目建设目标落到实处,从而形成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全力推动的产业集聚区推进工作机制。
3、加大招商力度。构建大招商格局,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打破地域观念,积极向产业集聚区引进项目,今明两年内,全县除信访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外,其余7个工作领导小组要分别向产业集聚区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个;19个乡(镇)要分别向产业集聚区引进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个,税收6:2:2比例分成,并将此项工作作为评定各领导小组、各乡(镇)整体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严格奖惩兑现。组建专业招商队伍,继续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成立专业招商小组,精心筛选项目,分赴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以及省内郑州、漯河、洛阳、南阳、焦作、济源、偃师等地常年开展驻地招商工作。加大对外联络和宣传,通过现有企业和其他兄弟县市集聚区牵线搭桥、发送《快速发展中的卢氏》画册和资料、举行洽谈会、发布媒体信息等方式,宣传卢氏的资源优势和产业集聚区优惠政
策,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创业。
4、强化管理与服务职能。认真执行国家、省、市、县赋予产业集聚区的管理权限和优惠政策,对产业集聚区重大项目的核准、备案、规划、土地和环保手续,要采用一站式办理、全过程服务的方式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服务,限期办结,加快推进项目实施。对重大项目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等办法,给足用活政策,确保项目正常建设。不断深化“企业服务年”、“项目建设年”和“环境建设年”活动,实现了县域投资环境的根本好转,各乡(镇)和县直职能部门,更要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全面提高服务质量,设身处地为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使入驻客商消除各种思想顾虑,一心一意搞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环境建设力度,积极打造“六大环境”,严格规范部门行为,行政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程序,对依法保留的收费项目要向社会公开,严格按标准收费,坚决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等行为。同时对到企业无理取闹、干扰、阻碍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秩序的各种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对影响项目建设的反面典型公开处理,做到曝光一个,教育一片,切实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通过积极探索、尝试,逐步建立产业集聚区资产运营管理机构,负责集聚区的建设和服务。积极搭建公共融资平台,发挥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作用,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5、强化项目建设的目标考核机制。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按照省、市制定的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办法对产业集聚区及各职能部
门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考核,综合考评。各职能部门在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予以重奖重用;工作不力者,对其部门负责人分别予以诫勉谈话、警告、停职乃至免职等处理。产业集聚区经省、市考核达到标准要求、位次前移、受到上级肯定,相关人员将予以重奖重用。反之,考核成绩较差或被省产业集聚区联席会议办公室考核淘汰出局,将予以相关人员相应处罚。
卢氏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
二O一O年十二月十日
第五篇:报告材料--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显示煤炭业将进入深度调整期
根据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将控制在39亿吨左右。也就是说,'十二五'期间,煤炭产量复合增长率将从过去的8%降至3.8%,年新增产能将从过去的14亿吨降至7.5亿吨。在经历约10年的高速发展后,煤炭行业即将进入深度调整时期。
从发展形势看,煤炭行业面临着'三大约束'。首先是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下游需求萎缩,对煤炭行业形成'增长约束';二是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实行产量与消费量控制带来的'资源约束';三是煤价涨幅趋缓,人工及资源税费上涨导致的'成本约束'。
在'倒逼机制'的推动下,'十二五'期间煤炭行业在资源整合和资本整合方面,将显现出'两大效应'。
资源整合方面将出现'洗牌效应'。'十二五'期间,煤炭企业数量将由目前8000家下降到4000家以内,平均生产规模提高到100万吨/年以上,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其煤炭产量占全国60%,资源将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新的'强强'竞争格局。随着煤炭产量重心向西部转移,西部将成为未来我国煤炭产量增长的绝对主体。随着大型煤炭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国内竞争将趋向国际化,煤炭企业在资源整合中将再次'洗牌'。
在资本整合方面,煤炭企业竞争的'马太效应'将进一步显现,资本将向拥有技术、产业链优势的企业聚集,使强者更强。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新发展方向,门槛高、资本和技术水平要求高,准入资质有限,这使优势企业将优先布局,长久受益。此外,矿、电、路、港、航的链型发展模式,确立了大型企业的先发优势,成为未来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