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时间:2019-05-14 01:2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汉寿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汉寿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第一篇:汉寿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汉寿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蔬菜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食品,为了丰富人们生活,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菜农增收,依据《汉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1、自然环境优越;

我县气候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气候特征独具。降水量丰沛,年均降水量1342.2mm,年平均气压1012.1pa,年均气温16.7℃,月平均气温有9个月在10℃以上,≥10℃的活动积温5286.4℃,全年无霜期274d,年均日照1696.4h,年均太阳辐射总量106.87kcal/cm2,年平均风速2.4m/s。年平均相对湿度82%。以上地理环境和气候因子为各种蔬菜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2、种植品种齐全。

汉寿县有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10.69万亩,是湖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所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条件优越,所生产的蔬菜既有传统特点,又具有湖乡特色,品种繁多,蔬菜种植历史悠久,所种植的藕、藕尖、鸡荷梗、菱角、西葫芦很受市场欢迎。2010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17万亩,总产量90万吨,蔬菜产业产值达4.5亿元。主要品种有:辣椒、萝卜、丝瓜、苦瓜、白菜、空心菜、西葫芦、生菜、冬瓜、西红柿、南瓜、包菜、四季豆、黄瓜、茄子、莴笋、冬寒菜、藕尖、菱角、鸡荷梗(芡实茎)、藕、西瓜、菜瓜、香瓜、西兰花、香芋、甜玉米、土豆等。经过二十年生产实践,我县蔬菜产业分区明显,种植区域连片,种植技术成熟,产业地位突出。

3、产业体系完善。

我县种植蔬菜历史悠久,初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我县现有蔬菜专业合作社8加,每家合作社都有农户几十到几百家不等,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品种搭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营运、统一产品销售的经营模式。其中4家专业合作社建有冷冻冷藏库,全县库容量达3000吨,文利专业合作社兴建了净菜生产线;汉美合作社和华诚合作社的南瓜、冬瓜淀粉加工厂正处在调研论证阶段.各个合作社都有完整的鲜菜销售体系。江门蔬菜批发市场、虎门果利来批发市场、广州江南市场、厦门农产品批发市场、深圳布吉市场、深圳民润农产品配送连锁商业有限公司、深圳志健实业有限公司、深圳佳佳鲜食品有限公司、重庆盘七市场、桂林平乐和利兴农产品有限公司、长沙新一佳连锁超市等61家大型农贸市场和超市都有我县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常驻代表,现在全国除新疆和西藏外,各地都有我县蔬菜销售。

4、区位优势明显。

我县古为“西楚唇齿,云贵门户”,地处水陆要冲,境内沅水、澧水通江达海,东临益阳市,西靠常德城,南衔桃花源,北濒洞庭湖,距省会长沙仅百余公里,石长铁路、长常高速公路穿境而过,319国道横贯东西,省道S205线纵穿南北,常德机场近在咫尺。我县已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为我县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二、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生产经营粗放,产品价格优势不大。我县蔬菜的生产、流通仍处于粗放的发展阶段,虽然全县品种多,但大路菜、低档菜品种面积大,而特优新品种、高档精细菜面积小,没有形成价格优势和规模优势,特别是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外销品种优势。包装、保鲜、冷藏和加工数量小,延伸增值能力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拳头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蔬菜生产科技含量较低,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推广较差,大部分以传统耕作为主,管理粗放,产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同时菜农素质差、劳动生产率低下,严重影响蔬菜产品质量,降低商品价值。

2、生产经营主体多而分散,产业化程度不高,抗风险能力不强。目前我县蔬菜生产主要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查,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也难以创名牌产品;另外我县蔬菜加工企业较少,没有形成完整的“产——加——销”一体化的蔬菜产业链,抗风险能力较差。齐前年白菜走俏,每亩卖到3000多元,去年流通企业、经纪人和外地客商大炒白菜期货,由于对市场的判断不够,出现大面积亏损,每亩1800元买进,到现在还有几千亩白菜长在地里无人问津。

3、基地建设落后,“九五”、“十五”期间虽然建设了一批蔬菜生产基地,且初具规模。但因年久失修,沟港渠道道路不配套,给排水设施不够,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由于道路路况差,硬化率不高,导致运输成本加重。

4、政策扶持不够。我县是财政穷县,县委、县政府对蔬菜产业爱莫能助,一是经费投入不大,这些年来,除了给县蔬菜办一点工作经费外,对蔬菜产业的投入基本上没有。其次是政策执行力度不大。2008年我县出台了《汉寿县城镇蔬菜基地管理实施办法》(汉政办发〔2008〕20号),由于缺乏部门配合,一直没有真正实施,在新菜地开发基金上没有收到一分钱,制约了新菜地的开发。特别是现在产业经济让位于地产经济,近几年我县城镇老的主干蔬菜基地有很大部分就被拿去开发房产,龙阳镇的宝塔河村、新街村等领近城区的基地有近50%的面积兴建了住宅小区。出现老基地消失,新基地无钱开发或简单开发的境况,多数菜地基础设施不配套,日光温室、大棚等设施简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蔬菜生产基本处于粗放经营状态。与此同时,蔬菜的科研推广加工流通、农用工业等发展缺乏物质支撑,优惠政策、资金扶持到位举步维艰,直接影响了蔬菜产业发展后劲。

三、蔬菜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

近十来,由于政府重视、市场的作用和蔬菜产业自身的优势,推动了我县蔬菜产业的高速发展,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村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业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生产稳步发展。现在全县有8家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组织内部按照“种放心蔬菜、阔海外市场、创新型机制、增成员效益”的经营理论;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品种搭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营运、统一产品销售的经营模式运作,舞活了蔬菜产业龙头,带动蔬菜产业发展。据县统计局统计,播种面积由10年前的8.39万亩增长到16.67万亩,总产量由30万吨增长到90万吨,年均增长超过10%;

二是质量稳步提高。近年来,我县蔬菜农残检测体系不断完善,农残检测范围不断扩大,检测到基地、到超市、到市场,检测频度不断增加,连续几年,我县的蔬菜农残超标率都控制在1%以内,远低于国家规定的6%以内的控制要求;各蔬菜专业合作社不断加大投入,基地建设上台阶,三品认证数量不断增加,截止2010年我县已有12个基地或品种获得无公害或绿色食品认证,月明潭桃花岛的有机蔬菜就因为质量好,在长沙的超市售价是同品种的普通蔬菜的2倍。

三是出口稳步增长。我县已申领了8个《出境蔬菜基地注册登记证》,基地面积8500亩,2010年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或地区蔬菜5000多吨,除新疆、西藏外,我县的蔬菜畅销全国各地;

四是效益稳步提升。一是农民经济效益提升,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蔬菜产业的贡献由705元增长到1163元;二是我县蔬菜产业社会效益提升,2010年我县文利蔬菜专业合作社承建的1000亩基地就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蔬菜标准园建设项目,我省仅有15个。

四、今后五年蔬菜产业的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0〕18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国发〔2010〕26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保障市场供应的意见》(湘政发〔2010〕31号)精神,切实落实好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工作要求,促进全市“菜篮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保障“菜篮子”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县蔬菜的产业化经营取得重大突破,农民收入和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国际国内市场开拓进度明显。建成湖南乃至全国著名的蔬菜基地,着力打造“北有寿光,南有龙阳”的蔬菜产业格局。到2015年用五年左右时间,在培管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方面取得重大发展,力争培植一个过亿元的蔬菜龙头企业,确保培建1—2个产值过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或集团,积极培育本地各具特色的产业大户和中介服务组织,90%的蔬菜板块基地和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

(三)发展布局

1、龙阳镇围堤湖片区8万亩平原旱作蔬菜基地、2、以罐头嘴、文蔚、酉港、坡头为核心的西湖片区3万亩平原旱作蔬菜基地。

3、以周文庙(3000亩)、岩汪湖(3000亩)、大南湖(8000亩)、罐头嘴(3000亩)、沧港(3000亩)、文蔚(3000亩)、坡头(3000亩)、酉港(12000亩)、新兴(4000亩)为中心的4万亩湖区水生蔬菜产区。

五、发展蔬菜产业的主要措施

1、摆正工作位子。要把“菜篮子”工作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到议事日程来抓,首先要建班子,县里要成立蔬菜产业领导小组,要明确一位县级领导牵头抓。其次是要有“位子”,政府要把蔬菜产业纳入绩效考核和为民办实事的工作层面,专题研究部署。第三是要给“票子”。要加大新菜地开发基金的征收力度,把征收的钱用于扶持蔬菜产业的发展。

2、向上争项目。要紧紧抓住新一轮加大“菜篮子”工程建设和拉动内需的契机,向争取项目投资,逐步改善我县蔬菜基地发展的条件。

3、加强招商引资。充分利用我县土壤、气候利于蔬菜生产的优势,以及蔬菜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的优势,吸引外资投入我县蔬菜产业,以优惠政策,优良的投资环境,优质的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新技术、新品种,重点加大蔬菜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完善我县蔬菜产业体系,为我县蔬菜产业良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强化质量监管。实现蔬菜“从田间到餐桌”无公害。产前重点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推行专业化生产,制定蔬菜操作规程标准;产中重点搞好宏观监控、技术服务、产地自检和宣传培训,加强化肥、农药双控制;产后重点建立抽测和定期公布制度,加强市场标识化管理;把好市场准入关,蔬菜产区实行产地编码、档案化管理,实现质量安全全程追溯。

5、完善服务体系。首先构建完善的销售网络。现在全县已有蔬菜协会(专业合作社)8家,各合作社在全国各地都有业务代表,要通过整合资源,把重复设置的业务代表派往市场开拓空白的地方,增大业务覆盖范围。或者加强蔬菜经纪人培训,把一些头脑灵活,有文化知识的农民培训成专业的蔬菜经纪人,让他们活跃在蔬菜营销第一线,沟通产地与销地蔬菜信息,构建完善的营销网络。其次是搭建信息平台。充分利用蔬菜专业合作社强大的营销大军,信息反馈灵活迅速的特点,创建汉寿蔬菜网和汉寿蔬菜工作群,做好蔬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反馈国内主要产地的生产状况和主要蔬菜批发市场的品种、数量、价格,以及国外市场的需求信息,逐步实现与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联网。引导我县蔬菜产业良性发展。

6、加快生产标准化建设。一是要加强科技队伍建设,要建立科技人员培训、轮训制度,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和企业领头人。要通过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报道,组织宣传车、召开培训会,印发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无公害蔬菜有关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进一步增强广大生产者、经营者、销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二是大力开展蔬菜板块的无公害生产,积极探索合理的土地流转形式,从示范基地入手,按照《常德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范》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实现集约化经营。大力推广应用防虫灯、防电网、生物农药等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控制性技术,严格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其它有害的生产投入品的使用。三是加强蔬菜检测网络建设,建好检测室,配备检测仪器设备,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加强监管执法,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蔬菜生产销售全过程的多层次质量检测网络。四是要全面完成无公害蔬菜产地(品)认定(证)工作。全力支持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申领无公害蔬菜标识,实现无公害蔬菜向有机蔬菜迈进。

第二篇:荆门市京山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荆门市京山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自1988年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我国蔬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蔬菜产业已由原来单纯的保障大中城市蔬菜供应拓展到“保供、增收、就业、创汇”四大功能,成了保障城市居民蔬菜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城乡就业和扩大出口创汇的朝阳产业。但是,近几年由于蔬菜产业扶持政策少,推进措施乏力,部分大中城市蔬菜自给率过低,蔬菜价格大起大落,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难”并存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国务院及省、市政府决定启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根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及省、市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我县蔬菜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保持了持续健康的发展。2009年,全县蔬菜播面12.76万亩,产量30.07万吨,产值 4.65亿元,占种植业产值20.4%,食用菌产量(干鲜混合)0.33万吨,产值0.85亿元。基本建成了以城郊新市镇赵畈村、白谷洞村为主的大棚设施蔬菜基地,以永隆镇曾口村为代表的远郊外销菜基地,以石龙、钱场、雁门口、孙桥等镇为主的瓜果菜基地,以罗店镇为主的白花菜加工基地,以三阳、绿林等镇为主的食用菌基地。

市场供应方面,2009年全县蔬菜食用菌社会总产量 38.86? 万吨,其中西甜瓜总产量8.32万吨。蔬菜食用菌商品量约9万吨(不含西甜瓜),全县城镇人口年需消费量8万多吨。从总量上来看,我县蔬菜供给基本平衡,但因品种单一,且上市集中,市场供应不均衡,“淡”“旺”季比较明显,存在结构性缺菜。

(二)优势分析

1、自然条件优越:京山县位于湖北腹地,北倚大洪山,南临江汉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丰富,降雨充沛,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16.1℃,无霜期23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1978.8—2012.8小时,年均降雨1020— 1150毫米;全境海拔在950.2—27米,由西北向东南渐低,依次分为低山、丘岗、平原,具有发展蔬菜产业优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

2、区域优势明显:京山交通便捷,长荆铁路横贯东西,省道汉(口)宜(昌)、皂(市)当(阳)、应(城)随(州)、安(陆)京(山)公路呈“丰”字型贯穿全境,武(汉)荆(门)和随(州)岳(阳)高速公路交汇于工业新城东南12公里处。二个小时左右车程范围可达武汉、宜昌、襄阳、岳阳、随州、荆州等大中城市。东奔西走,南来北

往,十分方便,有利于蔬菜产品的运输流通。

3、蔬菜产业优势与特色突出:我县蔬菜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市场选择,现已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罗店的白花菜,永隆的坚椒,丁冲的萝卜,石龙、钱场的西甜瓜,三阳、绿林的香菇等产品已成为地方特色和品牌,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三)制约蔬菜产业发展的因素

1、政策扶持力度不大,菜农种菜积极性不高。目前,国家对种植粮棉油等农作物都有补贴奖励政策,但对种植蔬菜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加之蔬菜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机械化程度与产业化水平偏低,劳动强度与市场风险过大,这一切都极大地挫伤了菜农的种菜积极性。

2、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县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近年虽有所改善,但大多数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先进设施设备配套率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基地的生产能力与抗灾能力。据调查统计,全县旱涝保收的蔬菜基地面积不足45%。

3、技术力量相对不足,服务手段滞后。我县目前县级只有蔬菜专业技术人员2人,各镇及重点蔬菜生产基地村都没有蔬菜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县、镇、村在蔬菜生产技术服务上都处于缺编、缺钱、缺人、缺物的状况,服务手段比较落后,这势必影响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影响蔬菜产业的长远发展。

4、流通环节过多,市场信息闭塞。由于蔬菜流通中间环节过多,大部分蔬菜销售要经过多个环节才能到消费者手中,中间环节层层加码,导致蔬菜价格虚高。同时,一般菜农缺乏准确及时的供求信息引导,菜农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经常会因市场误导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蔬菜生产出现区域性、季节性、结构性过剩,种菜经济效益降低。

二、规划依据、产业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0]18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鄂政发[2010]57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荆政发[2010]27号)文件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保障市场供给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加强生产能力建设和市场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蔬菜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的水平,促进我县蔬菜产业提档升级。

(二)规划编制依据

编制本规划的主要依据:2010年中央、省委、市委一号文件,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 [2010]18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鄂政发[2010]57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荆政发[2010]27号),农业部《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省农业厅《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市农业局《荆门市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

(三)规划原则

优化布局和突出特色原则:强化资源的利用率,节本增效,以特色原产地蔬菜为主,发展优势品种和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重点沿“四河两岸”(京山河、永隆河、富水河、漳河)的新市、永兴、永隆、罗店、宋河、坪坝等镇打造蔬菜产业带。

以市场为导向原则:瞄准国际、国内市场,优化品种结构,打好“品种差”、“时间差”、“季节差”、“地区差”,提高我县优质蔬菜产品市场占有率。

多元化投入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生产基础设施条件,调动农民投入积极性。

扶优扶强原则:充分发挥蔬菜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扶持,做强龙头企业,壮大专业合作组织,提高蔬菜产品生产流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促进蔬菜产业长期稳定发展。

(四)产业发展目标

1、十二五期末,全县蔬菜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新增4万亩,产量达到50万吨,年产值达7.5亿元;食用菌鲜菇年产量达到2.5万吨,产值1.5亿元。蔬菜为菜农人均纯收入贡献达1000元以上。全县十二五期间各镇蔬菜发展规划面积任务见附表。

2、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达100%,绿色(有机)蔬菜基地面积达10%,获农业部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认证达30个,保证市民菜篮子安全供应,蔬菜基地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98%以上。

3、重点扶持蔬菜龙头企业3家,培育蔬菜品牌3个,扶持壮大蔬菜专业合作组织10个,网络带动农户15000户,蔬菜外销量占总产量的40%。

4、建设蔬菜产地批发市场3个,扶持产地建立冷链物流系统。

三、产业区域布局

坚持“保障供应,发展经济”的原则,蔬菜产业按照资源和区位条件进行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城区近郊、交通主干线两侧、“四河两岸”等以资源和地理优势布局的经济结构,促进优势地区优

势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广大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

(一)设施蔬菜基地

1、重点区域:在城市规划区外的新市、永兴镇的近郊蔬菜村,有一定生产基础的永隆、宋河镇的蔬菜村。

发展目标:主要保证城区蔬菜基本供应量,面向我县3-4月“春淡”市场和8-9月“秋淡”市场,重点建设大棚设施蔬菜和速生菜基地,面积1万亩。

2、主要种植模式

(1)重点蔬菜种类:茄果类、瓜类、豆类、叶菜类。

(2)主要茬口模式:设施蔬菜春提早(茄果类、瓜类、喜温型叶菜,4-7月上市),夏遮阳(早熟耐热的萝卜、白菜、花菜等,7-9月上市),秋延后(茄果类、黄瓜等,9-12月上市),冬覆盖(莴苣、芹菜、越冬萝卜等,1-4月上市)。露地蔬菜则以喜冷凉叶菜、豆类、红菜薹、莴苣等为主,9-12月上市。

3、发展重点:加大设施基地的投入,建立水、电、路、渠、池、棚等基础设施完备的生产基地,提高产出能力及抗灾避灾能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力度;建立健全蔬菜全程质量检验、检测、监管、安全追溯体系。

(二)露地蔬菜基地

1、重点区域与发展目标

重点区域:主要在离城区较远的永隆、罗店、宋河、坪坝等镇的适宜产区建设露地菜基地。发展目标:重点建设名优蔬菜区、特色菜生产区,形成“一村一品”,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建基地,面积2万亩,弥补城郊菜地供应不足。

2、主要种植模式

(1)重点蔬菜种类:大白菜、萝卜、甘蓝、花菜等喜凉十字花科蔬菜;莴苣、红菜苔等喜凉叶菜;辣椒、番茄、茄子、黄瓜、四季豆、豇豆等喜温蔬菜。

(2)主要生产方式:以地膜+小拱棚覆盖与露地生产相结合。

3、发展重点:优化主栽品种和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净菜上市技术;大力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蔬菜全程质量检验、检测及安全追溯体系;健全农资与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三)加工、外销蔬菜基地

1、重点区域、发展目标

重点区域:以特色白花菜加工产业为纽带,在适宜白花菜生长的罗店、坪坝镇大力发展白花菜等加工蔬菜生产基地;以永隆镇曾口村为重点发展外销蔬菜基地。

发展目标:积极发展白花菜、萝卜、辣椒等特色蔬菜加工产业,推动蔬菜加工、外销产业的发展壮大,面积4万亩。

2、主要种植模式

(1)主要种植种类:白花菜、洋姜、萝卜、榨菜、辣椒、及豆类、瓜类等蔬菜。

(2)主要生产方式:以露地生产与保护地生产相结合。

3、发展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主栽品种和高产高效周年种植模式,推广蔬菜预冷、包装、冷链贮运技术。培植龙头企业,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组织,整合品牌,开发产品的深加工技术,推动主产区产品提档升级。

(四)水生蔬菜基地

1、重点区域、发展目标

重点区域:雁门口、钱场、新市等地。

发展目标:以莲藕和荸荠为重点,在水源丰富的村组分类建设2万亩标准化水生蔬菜基地。

2、主要种植模式

(1)主要种植种类:莲藕、荸荠、菱角、茭白、芡实。

(2)主要种植模式:深水区莲藕、子莲、菱角、茭白、芡实等一季种植;浅水区可实施保护地栽培、鱼塘种藕、莲藕—水稻、西甜瓜—荸荠等多种间套种模式。

3、发展重点:加强水生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引进扶持水生蔬菜保鲜加工企业,重点开发藕莲、子莲、荸荠、菱角、茭白等保鲜加工产品。

(五)食用菌基地

1、重点区域、发展目标

重点区域:三阳、绿林、杨集、永隆、宋河、新市、曹武等镇。

发展目标:全县食用菌总产值达 1.5亿元以上,鲜菇产量2.5万吨,出口创汇600万美元以上。

2、主要种植模式

主要栽培种类:山区重点发展香菇、黑木耳等木腐食用菌,棉区以平菇、金针菇为主,粮产区重点发展草菇、双孢蘑菇等草腐食用菌。

主要种植模式:香菇和黑木耳袋料栽培模式;双孢菇等草腐菌菇房、菇棚及稻田地栽模式,平菇、金针菇设施化周年栽培模式。

3、发展重点:大力发展食用菌设施化栽培,增加市场鲜销产品;重点开发推广黑木耳秋季稻田袋料栽培模式、双孢菇秋季稻田地栽模式和香菇夏季反季节栽培模式,建设一批示范推广基地。

(六)西甜瓜基地

1、重点区域、发展目标

重点区域:石龙、钱场、雁门口、孙桥等镇。

发展目标:年播种面积稳定在4.5万亩,总产量9万吨,产值0.9亿元。

2、种植模式:以嫁接抗重茬栽培和高效间套作种植为主。

3、发展重点:一是推广多种栽培模式,大力发展大棚早熟、小拱棚双膜覆盖栽培、延秋栽培等栽培方式,延长西甜瓜供应期,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大力发展工厂化育苗。

四、建设重点

(一)建设一批蔬菜示范基地。沿“四河两岸”的重点蔬菜镇、村,开展蔬菜示范基地建设。主要是抓好四个示范基地建设:一是新市镇赵畈村日光温室大棚蔬菜示范基地建设;二是新市镇白谷洞村蔬菜无土栽培温室育苗示范基地建设;三是永隆镇千亩大棚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和千亩 “棉改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四是罗店镇千亩露地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二)培植发展蔬菜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蔬菜产业发展,抓紧扶持发展一批有我县特色的蔬菜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建立产加销一体化体系,实施“市场+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战略,提高我县蔬菜产品的附加值与市场占有率,提高我县蔬菜产业化水平。重点扶持富水白花菜、仁和白花菜、江花食品等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和赵畈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曾口大棚蔬菜种植等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做大做强“仁和牌”白花菜、“富水牌”白花菜、“辣翻天牌”食品、“江花牌”食品、“丁冲牌”萝卜、“太阳牌”香菇等蔬菜食用菌品牌,加强与湖北财富农业科技园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的合作。通过发展蔬菜加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蔬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我县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建设一批蔬菜产地批发市场。重点在优势蔬菜产业带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平台,定期收集发布蔬菜产品生产、供求、质量、价格等信息,与有关大中城市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合作的产销关系,扶持和发展蔬菜分捡清洗、分等分级、整理包装、预冷处理、速冻保鲜等初加工业,降低产后损耗。

(四)建立健全蔬菜质量检测与监管体系。按照农业部要求,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质检站,在蔬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全程质量追溯信息采集

系统。逐步形成产地有准出制度、销地有准入制度、产品有标识和身份证明,信息可得,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按照上级提出的“省长负责米袋子,县市长负责菜篮子”的工作要求,加强政府对蔬菜工作的领导。成立以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一把手”任成员的“京山县„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由县农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统一组织协调推进全县“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各镇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负责本镇的“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县“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制定考核验收方案,按照百分制考评的办法,每年年底组织专班,对各镇和县直有关部门“菜篮子”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力争按期完成“菜篮子”工程建设任务,让全县广大居民真正吃上无污染、无农药残留的质优价廉的“放心菜”。

(二)扩大面积,建优基地。要装满菜篮子,必须先建好菜园子。要把“菜篮子”工程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领导工程来抓,重点是沿“四河两岸”的新市、永隆、罗店、宋河、坪坝、永兴等镇,投资新建成片的高产蔬菜基地。用五年时间,在全县新建4万亩蔬菜基地(其中新建大棚设施蔬菜基地5000亩),使全县菜地保有量达到10万亩以上(其中大棚设施菜地保有量达到1万亩以上),蔬菜年产量达到50万吨以上,蔬菜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满足广大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

(三)出台政策,加大投入。根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出台扶持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建立蔬菜基地建设“以奖代补”制度。对政府规划范围内新建成片蔬菜基地的,分别对大棚设施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按一定标准给予补贴奖励,“以奖代补”资金列入县财政预算。二是建立蔬菜科技培训推广与检验检测费财政预算支出制度。从2011年开始,每年从县财政预算中列支一定数额的蔬菜科技培训推广与检验检测经费,用于建立健全我县蔬菜生产的科技培训推广体系与检验检测体系,全面提升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水平。三是开征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并明确按照规定计提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收益金的30%用于“菜篮子”工程建设,为全县蔬菜产业大发展提供资金来源。四是每年将国土部门的土地整理、财政部门的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部门的节水灌溉、商务部门的冷链物流、农业部门的板块基地建设等项目资金整合,优先用于蔬菜基地建设,提高基地综合生产能力。

(四)完善市场体系,搞活蔬菜流通。大力扶持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强城区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店等的建设、服务与管理,增设菜农专摊,支持大型连锁超市与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农超对接”,减少中间环节,抑制菜价虚高现象发生;鼓励和支持蔬菜生产和流通企业建设产地蔬菜冷藏保鲜和流通加工设施,实现采收快速预冷、商品化加工处理和上市旺季入库冷藏保鲜;落实和完善绿色通道政策,确保蔬菜运销畅通,减少运销成本。

(五)强化科技支撑,推广先进技术。从华农大、中国农大等院校的蔬菜专业毕业生中录用专业大学生,充实我县蔬菜技术力量,建立健全蔬菜科技推广体系,增加对蔬菜事业的投入,改善科研的设施与条件,积极开展设施蔬菜、蔬菜连作障碍克服、贮藏保鲜、加工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引进推广一批抗病虫、高产优质蔬菜新品种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实现科技兴菜。

第三篇:宁夏蔬菜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宁夏蔬菜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我区冬季日照充足,夏季气候冷凉,具有发展设施农业和露地蔬菜的自然优势,是农业部规划确定的黄土高原夏秋蔬菜和设施农业优势生产区。近年来,我区坚持“冬菜北上、夏菜南下”双轮驱动战略,在各项政策、资金的支持下,通过建基地、育龙头、拓市场、活流通,蔬菜产业快速发展,被自治区列为“1+4”特色产业,成为了我区突破干旱制约、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和市场制约日益突出、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等突出问题,为进一步提高蔬菜生产能力,促进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促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蔬菜产业发展成就

(一)规模效益日益显著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实施了《设施农业效益倍增计划》、《蔬菜产业优化升级实施方案》等,大力推进了设施农业提质增效、露地蔬菜规模化发展以及永久性蔬菜基地建

设,蔬菜面积稳步扩大,效益逐步提高。截止2015年底,全区建成蔬菜200亩以上规模园区433个,面积41.05万亩;其中设施农业200亩以上集中连片基地241个,面积12.39万亩,千亩以上基地66个,5000亩以上基地5个。全区蔬菜(含蔬菜、瓜类、设施果树、食用菌等)种植面积307.5万亩,总产量680万吨,产值100.2亿元,农民人均蔬菜产业纯收入达到1211元,比“十一五”末增长 33.5%,蔬菜产业成为山川农民群众增收的钱袋子。

(二)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全区形成了设施蔬菜、越夏及冷凉蔬菜、供港蔬菜、麦后复种蔬菜、脱水加工蔬菜和露地西甜瓜六大板块和蔬菜四季生产,周年供应的良好局面。建成了以银川、吴忠、中卫为主的现代设施蔬菜、供港蔬菜生产优势区,以中卫环香山地区为主的压砂瓜生产优势区,以石嘴山市为主的脱水蔬菜生产优势区,以固原市为主的冷凉蔬菜优势区。产业布局区域特色鲜明,集聚度逐步提高。

(三)科技水平明显提升

以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及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为平台,推广优新品种;集成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精准水肥一体化、标准化建造、集约化育苗、绿色防控等技术;配套卷帘机、保温被、通风器、微耕机、移栽机等设施装备,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示范推广了农业物联网、装配式镀锌钢架结构、主动蓄放热及无土长季节栽培等新技术;探索示范了非

耕地栽培蔬菜技术。“十二五”期间,累计引进推广蔬菜新技术12项,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 90%以上,提质增效技术覆盖率达到70%,其中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示范3.3万亩,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8000亩,极大的改善了蔬菜栽培土壤,提高了水肥的利用率。

(四)流通体系逐步健全

全区建成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53个,其中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19个,培育各类蔬菜流通企业和合作组织309家。配套采后处理、分级、包装,预冷、保鲜、储藏及冷链运输等设施,推进直销窗口、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流通模式,打造了宁夏供港蔬菜、硒砂瓜、越夏番茄、西吉西芹,彭阳辣椒等一批品质优越、市场知名度高的特色产品。宁夏供港蔬菜远销香港、东南亚等地区,10家生产基地被香港渔农署授予“信誉农场”,冷凉蔬菜、脱水蔬菜除供应南方市场外,还出口到美国、意大利、俄罗斯、吉尔吉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

(五)蔬菜品质明显提高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菜田沃土工程,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蔬菜产品品质明显提高。全区建成部级农产品质检中心5个,地级市均建立了市场准入检测站,建设农残速测点200个,形成了区、市、县、乡(镇)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全区蔬菜监测平均合格率达到98.5%。蔬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规模逐年扩大,全区无公害蔬菜产品达到480个,无公害产地60个;绿色食品品种达到27个;取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的蔬菜17个。

二、存在问题

(一)资源约束加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粮食生产用地和蔬菜用地矛盾加大,水资源紧缺,土壤盐渍化严重,病虫害发生频繁,连作障碍频发。据估算,全区40%的日光温室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连作障碍。冻害、干旱、高温、霜冻、暴雨、降雪、冰雹、大风等不利气候频繁发生。

(二)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市场、冷链体系不健全。田头批发市场少,田间预冷、储藏保鲜、冷链运输车等冷链设施缺乏,远距离运输损耗率高达20-30%。二是育苗中心规模小,育苗成本高、育苗质量参差不齐,全区育苗中心集中连片规模200亩以上的不足5家。三是设施建设质量不均衡,部分设施建设不规范,保温、抗压、抗风性能不高,抗灾能力弱。四是部分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三)设施装备及机械化水平低

设施结构普遍比较简陋,自动卷帘、自动放风、水肥智能控制等设施装备配套率不足20%,环境调控基本靠人工、凭经验,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经营规模小,组织化、机械化程度低,其中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机械化程度不足

20%,劳动强度大,生产率较低。

(四)市场竞争力不强

除西吉、彭阳、永宁外,大部分县区主导产品不突出,规模效应不强;采后处理、分级包装的意识差,生产出来的多为产品(大货),而非商品,更不是精品;缺乏地理品牌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多但不亮,示范带动能力差,好的产品却不是好的商品,卖不上好的价格。

三、市场前景分析

蔬菜的销售是全国大市场、大流通。“十二五”期间,全国各地蔬菜主产区产业升级和市场化进程加快,蔬菜总生产量已大于市场总需求量,呈现出结构性、季节性、灾害性气候的过剩或不足。供给侧矛盾突出,市场上低档次、同质化的蔬菜产品过剩,高品质、质量安全的产品缺乏。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消费目标的升级,市场对优质安全蔬菜的需求量将保持刚性增长,我区蔬菜以资源环境好、品质优著称,在满足本区消费的同时,作为一个外向型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区内市场需求旺盛

一是提高冬春淡季蔬菜自给能力。我区蔬菜常年消费种类40多种,本地生产供应的约20多种,主要以茄果类、豆类、瓜类、绿叶菜类、根菜类、白菜类等为主,其余靠外调。从区内市场供需形势来看,冬春蔬菜自给率仅30%、夏秋蔬菜自给率也只有60%。到2020年,按冬春蔬菜自给率提高到

50%计,需增加本地产蔬菜上市量10万吨,增加冬春蔬菜种植面积5万亩。二是人口增加带来的刚性需求。按照全区672万人口,每人每天鲜菜城镇居民不低于0.8公斤,农村居民不低于0.5公斤的标准计算,全年需蔬菜174.1万吨。按宁夏自然人口增长率1%估算,我区每年增加约7万人,到2020年,增加约35万人,年消费鲜菜10万吨,需增蔬菜种植面积5万亩。两项需增加面积10万亩,同时通过调整茬口布局,增加冬季叶类蔬菜生产面积以满足本地市场供应。

(二)区外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我区设施蔬菜、夏秋冷凉蔬菜、西甜瓜大部分销往区外市场,全年外销量达370万吨以上。外销市场主要为石家庄、太原、郑州、西安、成都、重庆、武汉、广州、深圳、香港等市场,部分产品出口到了俄罗斯、阿联酋等国家。香港、广东、福建、江苏、河北、天津等地的客商纷纷到我区投资,流转土地发展蔬菜生产。以“宁夏菜心”为代表的“宁夏蔬菜”在华南市场、港澳市场已成为“高品质蔬菜”的代表。从目前生产看,我区蔬菜生产面积仅占全国的1%左右,在全国的大格局中,充分发挥我区夏季冷凉优势、与南方省区错季生产优势,产品质量和安全优势,重新定位发展思路、主打品种,加大蔬菜分级包装和冷链运输体系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以“供港蔬菜”的品牌影响力,开拓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华南市场,以上海、武汉、长沙、合肥为代表的华中市场,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西南市场,挖

掘市场潜力,做大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四、“十三五”发展思路、目标和原则

(一)发展思路

充分发挥我区蔬菜产业资源和品质优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一控两减三基本”及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实施蔬菜 “增供增收三百工程”(巩固提升百万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配套完善百万亩越夏冷凉蔬菜生产基地,稳定提质百万亩西甜瓜生产基地),提升设施装备,强化质量监管,完善冷链物流,拓展目标市场,逐步提高蔬菜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信息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水平,构建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控的现代蔬菜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努力推动蔬菜产业率先实现现代化。

(二)发展目标

加快推进蔬菜生产、流通、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实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单产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完善流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五大目标,推动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瓜菜面积达到320万亩,其中:露地蔬菜100万亩,设施蔬菜110万亩,西甜瓜110万亩;节水、节肥、节药30%以上;蔬菜单产提高10%以上,总产达800万吨以上;淡季蔬菜供应能力达到50%;主要瓜菜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提 7

质增效技术推广普及率达85%以上,机械化装备水平达50%以上;全区蔬菜产品农残监测平均合格率达到98%以上,60%蔬菜产品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蔬菜商品化处理率达到50%;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竞争有序、低损耗的现代蔬菜流通体系;加快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认证,打造“宁夏菜心”、“宁夏番茄”等公用品牌,做精做靓“六盘山冷凉蔬菜”、“彭阳辣椒”、“西吉西芹”等区域品牌,全面提升蔬菜产业整体效益,产值达到120亿元以上,全区农民人均蔬菜纯收入1700元以上。

(三)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的原则。在生产类型、种植种类、品种布局上,因地制宜,结合各地自然条件、种植习惯和劳动力资源情况,坚持效益优先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加大优势区域蔬菜基地建设,实现“一县一品”。

二是坚持协调内外、统筹兼顾的原则。设施与露地并重,内销与外销协调,基地与直销对接,品种与季节适应,按照低成本、高效节能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益,实现增供增收。

三是坚持科技支撑、三产融合的原则。大力推广新品种、新装备、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模式,着力提高设施装备水平、机械化水平、自动化、精准化管理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强化贫困地区蔬菜科技支撑能力,促进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提高蔬菜生产能力。

四是坚持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进工程节水、农艺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推动农药、化肥、农膜减量使用,推进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蔬菜产业。

五、区域布局

“十三五”期间,以提升蔬菜产业现代化水平为核心,重点发展百万亩设施蔬菜、百万亩夏秋冷凉蔬菜、百万亩西甜瓜产业。引黄灌区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含供港蔬菜)、及夏秋冷凉蔬菜、脱水蔬菜,中部干旱带重点发展西甜瓜及拱棚蔬菜,南部山区重点发展夏秋冷凉蔬菜。

(一)设施蔬菜

1、区域布局

以引黄灌区、扬黄灌区、库井灌区为重点,兼顾新建扩灌区和集雨补灌区。引黄灌区以兴庆区、贺兰县、永宁县、灵武市、利通区、青铜峡、沙坡头区为重点区域,主要发展节能日光温室茄果类精品蔬菜生产;中部干旱带以红寺堡、海原、盐池为重点区域,主要发展拱棚西甜瓜生产;南部山区以原州、彭阳、西吉、隆德为重点区域,扩大辣椒、西芹等优势作物种植规模;供港粤蔬菜,灌区以贺兰、永宁、平罗、利通、青铜峡、沙坡头区、中宁为重点区域,南部山区以原州、彭阳、西吉为重点区域,主要种植菜心、芥蓝、菜花等蔬菜。

2、主攻方向

在稳步扩大规模的同时,主攻提质增效。大力推广设施标准化设计与建造、集约化育苗、秸秆生物反应堆、滴灌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作业等技术。全面提升装备水平,向标准化、机械化、精准化方向发展;组装配套优新品种及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引导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提高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加强蔬菜生产信息监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扶持冷链贮运体系建设,建立产销信息服务平台。

3、主推产品与目标市场

日光温室以番茄、辣椒、黄瓜为主导产品,上市期为9月~翌年6月,产品主要销往宁夏本地及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内蒙等地区。大中拱棚以西甜瓜、番茄、辣椒、西芹、韭菜为主导产品,上市期为6月~10月,产品除满足本地需求外,主要销往广东、福建、上海、安徽、湖北等南方省区。

(二)夏秋露地蔬菜

1、区域布局

夏秋露地蔬菜含夏秋冷凉蔬菜、脱水加工生产二种类型。

夏秋冷凉蔬菜,灌区以平罗、贺兰、永宁、灵武、利通、青铜峡、沙坡头区、中宁为重点区域,主要发展茄果类蔬菜;中部干旱带以同心为重点区域,主要发展越夏番茄;南部山区以原州、西吉、彭阳、隆德为重点区域,主要发展叶类蔬菜和根茎类蔬菜。

脱水加工蔬菜,以平罗、惠农为重点区域,主要发展番茄、芹菜、菠菜、甘蓝、韭葱等适宜加工的蔬菜。

2、主攻方向

以灌排体系建设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立足地方特色,定位外销目标市场,明确主导品种,大力推广集约化育苗、节水灌溉、绿色防控、机械化作业等技术。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行适度规模化经营;强化流通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主推产品与目标市场

夏秋冷凉蔬菜,灌区以番茄、辣椒、茄子、黄瓜为主导产品,6-10月上市,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型城市;南部山区以芹菜、辣椒、白菜、菜花、甘蓝、萝卜、胡萝卜为主导产品,6~9月上市,主要销往安徽、湖南、湖北、广东、上海、甘肃、河南、陕西等省区。供港粤蔬菜,以菜心、芥蓝为主导产品,5-10月上市,销往港澳地区及全国各大城市。脱水加工蔬菜,以芹菜、番茄、菠菜、韭葱为主导产品,6-10月上市,销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三)西甜瓜

1、区域布局

在中卫市环香山地区打造硒砂瓜产业带,面积90万亩;在同心县、红寺堡区、海原县、盐池县等中部干旱带地区建

设地膜瓜产业带,在毛乌素沙漠边缘和贺兰山东麓发展沙漠和山地西瓜,面积20万亩。

2、主攻方向

加强品质品牌保护,推进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广轮作倒茬、增施有机肥、覆膜保墒、松砂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联合攻关,克服连作障碍;发展后续产业,在有补灌条件的老砂地适度发展枸杞等经济作物种植;积极推广沙漠和山地西瓜种植,推进非耕地利用。

3、主推产品与目标市场

以西瓜、甜瓜为主导产品,压砂瓜和山地西瓜以大果型晚熟品种为主,7月下旬-9月中旬上市,主要销往北京、上海等30多个大中城市。地膜瓜以中果型早熟品种为主,6月下旬-7月下旬上市,主要销往甘肃、陕西、内蒙等周边省区。沙地西瓜以大果型无籽西瓜为主,7-9月上市,主要销往广东、上海等地。

六、重点任务

(一)保障供给 促进增收

大力实施蔬菜“增供增收三百工程”,巩固提升百万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配套完善百万亩夏秋冷凉蔬菜生产基地、稳定提质百万亩西甜瓜生产基地。按照各地优势和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坚持“一县一业、一品为主,合理搭配”,稳步扩大生产规模。以县(区)为单位,培育瓜菜产业大县,每县打造1-2项主导产业,开展绿色高产高效整建

制县创建,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产装备更新换代,扩大产业集群规模。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瞄准目标市场,合理安排设施蔬菜、供港粤蔬菜、夏秋冷凉蔬菜、麦后复种蔬菜等茬口布局和品种结构。设施蔬菜以引黄灌区为核心,稳定提高冬春季节设施蔬菜生产供给能力,提高花卉、果树、食用菌等特色产品比重,推进设施农业向精品、高端、高效方向发展。夏秋蔬菜以引黄灌区越夏番茄、供港粤蔬菜、固原冷凉蔬菜、石嘴山加工蔬菜、其它茄果类蔬菜为重点,提升在南方市场销售的份额,扩大“宁夏蔬菜”品牌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西甜瓜以中部干旱带环香山压砂西甜瓜基地为核心,稳面积、保品质、提品牌,稳固大中城市市场。

(二)优化设施 提升装备

在宁夏二代节能日光温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设施结构,总结完善第三代日光温室设计参数,采用新型节能保温材料,加快示范推广。通过集成配套现代设施设备和实用机械,提升设施装备和机械化水平,实现标准化生产和精准化管理,降低劳动用工和强度,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一是加大物化技术投入,集成配套卷帘机、保温被、自动风口开合器、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机、潮汐式育苗装备等设施设备,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二是示范推广成熟的机械设施和技术,提高机械化应用普及率;引进适合于设施生产的耕作、植保、采收、运输等小型机械设备,满足设施生

产各环节需求;三是加大农机农艺融合,研究适宜机械化耕作的栽培模式,形成高效生产技术体系。

(三)集成技术 提质增效

以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绿色高产高效整建制县试点建设为抓手,积极筛选、示范、推广普及优良品种;加大集约化育苗、秸秆生物反应堆、滴灌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实用技术和高效种植模式推广力度;研发推广物联网、无土基质栽培、熊蜂授粉、新型保温覆盖材料等先进技术。完善育苗、生产、加工、包装及运输技术规程,全面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以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为目标,加强生产基地投入品和生产过程监管,建立产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确保蔬菜质量安全

(四)健全体系 加强服务

通过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产学研结合,组建专家团队,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组建行业协会等方式,健全完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强化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推广部门之间的协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率;组建一支技术力量强、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队伍,完善服务设施,加强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建设;以科研、教学、农技推广科技人员、学科带头人及县、区生产一线技术人员为主,组建人员搭配合理、服务能力强的专家团队,以自治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平台,开展产业发展全程服务,实现专家团队-技术-基地-农民(企业)的无缝对接,解决

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在蔬菜产业集中区的乡镇村,依托农机作业公司、农资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围绕“技术服务、农资供应、测土配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信息服务”等功能,建设一批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组织从事蔬菜、瓜果、食用菌等鲜活农产品种植、加工、流通、销售单位的人员,组建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向会员单位提供有关蔬菜生产、加工、流通及外贸出口方面的政策、技术、市场等信息服务,开展技术咨询、培训和服务。

(五)强龙头 促带动

依托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和合作社,采取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股份合作、订单生产、共建基地、协作销售等方式,创建品种优、技术优、管理优、品质优、价格优的“五优”蔬菜生产基地,探索建立“公司+市场+基地+农户”的蔬菜产业现代化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品牌打造,促进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增强发展动能,引领我区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六)配套冷链 完善物流

集中扶持蔬菜产区建设预冷、冷藏保鲜及冷藏运输等冷链环节建设,重点加大田头预冷、商品化处理和冷藏保鲜库等设施设备的投入引导力度,按菜地面积和商品化处

理需求,配置相应的预冷设施、整理分级车间、冷藏保鲜库,以及清洗、分级、包装、运输等设备,提高产品档次、货架期和附加值。鼓励蔬菜优势产区建设专业化规模化蔬菜冷链物流服务中心和现代配送中心,培育龙头企业,扩大蔬菜产品运销范围,延长运销时间,增强市场调剂能力。

(七)开拓市场 做靓品牌

突出彰显我区高原冷凉、绿色生态特色,瞄准高端市场,做靓蔬菜品牌,拓展外埠市场。打通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推进直销窗口、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等蔬菜产销一体化经营;加快培育市场流通主体,扶持流通企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开展产销衔接;引进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参与我区瓜菜生产、加工和销售。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申请和保护,重点打造“宁夏菜心”、“六盘山冷凉蔬菜”、“香山硒砂瓜”、“宁夏番茄”等地域品牌;借助全国知名农产品展会和外销市场,开展多种形式的品牌展示、推介和宣传活动,开展“全国知名蔬菜销售商走进宁夏”系列活动,把“原字号“老字号”“宁字号”农业品牌推出去,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八)互联网+ 引领销售

强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自治区、县、乡三级瓜菜生产信息监测体系,建设网络信息平台,开发生产信息监测软件,对全区大宗瓜菜的播种面积、产量、上市期和产地价

格信息进行采集、分析、预测和发布,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生产服务信息,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促进市场平稳运行。进一步完善瓜菜流通信息网络,覆盖全国主要批发市场,规范信息采集标准,定期收集发布蔬菜价格、供求等信息。核心区域城市和产业大县建立瓜菜市场监测预警体系。推进电子商务与蔬菜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广“互联网+蔬菜”的销售模式,提升蔬菜电子商务水平,使之应用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产业链各个环节。

(九)完善保险 支撑发展

完善蔬菜保险机制,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化运作手段,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统筹兼顾菜农和市民利益,保障市场供应,稳定蔬菜价格。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由现有设施蔬菜、脱水蔬菜和压砂瓜险种扩展到瓜菜产业全覆盖;覆盖区域由现有平罗、惠农、中卫等县区向全区扩展。进一步扩大蔬菜价格保险覆盖面,重点对番茄、辣椒、黄瓜、茄子、芹菜、大白菜、甘蓝、韭菜、胡萝卜、茭瓜、西甜瓜等主栽品种进行保险,降低市场风险,保护农民收益。

七、重点项目

(一)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一是鼓励各地继续扩大高标准规模化蔬菜生产设施建设。以现有基地为基础,日光温室坚持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统一标准、严格施工,推广应用全钢架结构,全部达到宁夏

二代节能日光温室建造标准。引黄灌区拱棚采用全钢架结构,中南部地区推广经济实用、简易规范的大中型拱棚。二是选择基础条件好、设施建造标准高、生产技术先进的基地,打造高标准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配套卷帘机、保温被、温室环境自动控制等设施设备,配套滴灌,绿色防控等物化技术。每年建设60个永久性蔬菜基地,到2020年打造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30万亩。三是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在设施蔬菜集中产区推广“有机肥+配方肥”、“菜—沼—畜”、“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秸秆生物反应堆”4种技术模式。四是在生产基础好、优势突出、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县,开展农业部绿色高产高效整建制县每年1个,示范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引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升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带动提升我区蔬菜综合生产能力。

(二)蔬菜重大技术示范推广

重点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一批轻简增效、农药化肥双减技术,加快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滴灌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农业技术。以茄果类、瓜类、叶类蔬菜为主,研究不同蔬菜作物的养分需求特性和病虫草害发生规律、科学施肥和施药技术,筛选高效肥料、农药新产品以及蔬菜全程施肥施药新装备和水肥药一体化设备,重点推广沼渣沼液、生物有机肥、专用肥、水溶性肥料和生物农药等,集成创新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每年示范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1万亩。每年推广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5000亩以上,推广精准水肥一体化设备20套、建设20个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

(三)集约化育苗中心建设

在蔬菜生产优势县区,建设大型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每个育苗中心占地面积200亩以上,年育苗能力达3000万株以上。育苗设施以日光温室为主,连栋拱棚为辅,适度发展现代连栋温室,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增温保温、通风换气、遮阳降温、育苗床架、潮汐式灌溉或行走式喷灌、催芽室、播种机、种苗运输等设施设备和培训、检测室;建成集育苗、新品种展示、新技术培训为一体的高标准综合育苗中心。每年建设3个,到2020年共建设15个。

(四)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

研发适合设施内应用的耕整、起垄、移栽、喷药、施肥、采收等小型机械及与之配套的栽培模式;示范推广露地规模化生产的大中小型机械,加快推进蔬菜生产机械化。每年建设农机农艺综合示范基地20个,每个基地面积1000亩,筛选示范适宜机械及模式。

(五)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推广

每年建设10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每个基地面积300亩以上,配置温室环境自动采集和控制、外部环境监控、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装备。在基地(或园区)建设中心控制室,装配各类蔬菜种植管理软件,汇集、分析、储存环境监测数据;实时发布生产指令信息,自动控制设备运行;实时发布信息到手机、电脑及管理者,及时掌控信息;全方位展示园区实时现况;实现对温室内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因子精确管理,智能化灌溉,自动化控制。

(六)冷链体系建设

鼓励生产基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蔬菜流通企业购置预冷、低温分拣加工、冷藏保鲜、冷藏运输等冷链设施设备,加大制冰、冷库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蔬菜冷链物流服务企业。“十三五”期间,每年建设占地面积1000m以上、分拣加工车间200 m以上,贮藏保鲜库容300m的,储藏能力达到100吨/次的采后处理示范中心10个。

(七)蔬菜技术综合服务站建设

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鼓励企业、合作社或专业农机服务公司购置蔬菜耕整、起垄、移栽、喷药、施肥、采收等机械,建设集技术指导、农资超市、测土施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信息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蔬菜技术综合服务站。每年建设20个,到2020年建成100个蔬菜综合服务站。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切实把推进蔬菜产业发展作为“十三五”期间“三农”工作的一件大事,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完善

232措施,狠抓落实。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计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抓好日常工作。各市、县(区)要抓紧制订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自治区将进一步优化瓜菜产业扶持政策,创新产业扶持机制,采取政府补贴、贷款担保贴息、产业基金引导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支持现代蔬菜产业体系的培育和提质增效重大技术的推广。各地要进一步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引导。建立健全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导和鼓励个人、单位及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蔬菜产业发展。加大农业保险政策实施力度,提高瓜菜生产应对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

(三)强化科技支撑

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加大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建立产加销、产学研一体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加强推广技术体系建设,优化人员结构,增强服务能力。探索蔬菜技术推广的社会化组织形式和服务机制,培育和发展一批服务性、经营性机构、组织和企业。强化育苗中心建设,充分发挥育苗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大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强技术人员及职业菜农的技术培训,培养一大批瓜菜生产能手、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四)严格考核考评。强化“菜篮子工程”市长负责制,自治区把推进蔬菜产业发展列入各市、县(区)效能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与奖惩。各地要建立健全“年初建账、年中查帐、年底交账”的工作机制,年初各市、县(区)申报建设规模和项目,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协调领导小组审核确认下达计划,年中领导小组办公室检查督促进展情况,年底进行检查验收。对每年的新建项目实行GPS定位标识,对考核验收合格,达到建设标准的兑现补贴。

第四篇:禹州市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禹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十二五”时期我市旅游产业发展,不断增强旅游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根据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禹州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特提出禹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如下: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主导产业进行培育,不断加强组织领导,理清工作思路,出台优惠政策,增加资金投入,使我市旅游产业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市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7处,其中:国家4A级旅游区1处(钧官窑址博物馆),国家3A 级景区2处(森林植物园、大鸿寨);共有旅行社12家,其中:国际社1家,国内社11家;有星级饭店4家,其中:四星级1家(禹州宾馆)、三星级1家(梅园酒店),二星级2家(锦阳宾馆、良友大酒店),正在进行评定的星级饭店2家(开元国际饭店、梨园大酒店);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3家,旅游车队1家,旅游车辆

台;旅游企业经理

人、获得导游资格证

人、旅游从业人员

人。发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个(神垕镇),全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个(鸠山镇),建成各类农家乐

家。全市己初步形成了以“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为主体,其它关联产业为支撑,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十一五”期间,全市年平均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速,共接待游客1291万人次,比“十五”增长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68亿元,比“十五”增长

%,占全市GDP 的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

——旅游资源开发成效显著。先后编制完成了《禹州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部分景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通过加快项目建设

有利地促进了钧官窑址博物馆、神垕古镇、大鸿寨、森林植物园、逍遥观、周定王陵、吴道子故里等景区的开发。

——旅游服务功能大力提升。通过加快公路网络和城市道路、公用场馆建设,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旅游配套及城市功能设施日趋完备,旅游交通(标识、标牌、标线)、旅游厕所、通讯、供水、供电等设施供需矛盾基本解决。

——旅游品牌形象逐步叫响。通过创新运用多种宣传促销手段,大力实施旅游品牌营销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的宣传推介。来禹观光人数和旅游咨询逐渐增多,禹州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通过景区创A、宾馆、旅行社创星、旅游名镇(村)创建等活动,大力推行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建设。旅游行业管理进一步强化,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实现了“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的目标。

——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逐步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工作机制,极大地改善了我市旅游业发展环境。“大旅游”的产业格局已经初步行成,“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氛围日益浓厚。

“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说处于起步爬坡阶段,投入不足、发展不够、实力不强仍然是我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是旅游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水平低,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宣传促销力度较为薄弱,宣传促销的手段和办法还比较单一,旅游产品缺乏包装策划。三是旅游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一批高素质的研究、规划、策划、管理人才和大量的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服务人员。四是旅游企业行业竞争力不强,“小、散、弱、”的现象依然存在。五是管理体制不顺,保障体系欠缺,还不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另外,周边市县都在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区域竞争日益加剧,一些旅游资源富集地区旅游开发较早,旅游产品成熟,设施完

善,形象较好,在旅游资源类型、客源市场构成等方面都与我市有着较大共性,不可避免地会分流客源,对我市旅游业发展造成一定压力。

二、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战略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旅游业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服务业中的引擎和龙头作用,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旅游企业为抓手,以政策扶持为保障,强力打造“钧瓷古镇文化游、历史文化古迹游、生态休闲度假游、中医药文化游”四大旅游品牌,提高旅游产品综合竞争力,提升旅游产业的规模化水平和市场化水平,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把旅游业逐步培育为我市的重要产业,一批在全省和全国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核心旅游品牌进一步彰显,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使我市成为特色鲜明、品质优良、便捷舒适、管理上乘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产业素质不断提升,旅游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城市建设、农村面貌和精神文明的新变化。全市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00万人次,年均增长2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翻两番的目标,相当于全市同期GDP的2%以上;提供直接就业

人,带动城乡间接就业

人。培育1-2家旅游龙头骨干企业,A级旅游景区达到6家以上,星级旅游饭店达到15家,旅游名镇(村)达到5个以上,“农家乐”和“农家宾馆”达到

家。

三、旅游产业发展措施

(一)修订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通过科学合理规划,有效整合旅游资源,优化产品结构,提升

产业竞争力。修订完善《禹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禹州旅游宣传营销方案。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修订完善区域性旅游规划和专项旅游规划,引领全市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建立严格的执行、监督、检查制度,维护旅游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未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更改和变更。所有旅游开发建设项目都必须按照先规划、再评审、后建设的原则,未经市旅游主管部门审核,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滥开乱挖旅游资源,坚决杜绝私自开发、无规划或不按规划建设等现象。

(二)打造我市特色旅游产品

1、打造国际性钧瓷古镇文化旅游产品。围绕钧瓷文化,依托钧瓷文化旅游试验区建设,以神垕古镇为核心载体,以钧官窑址博物馆为前沿阵地,以钧瓷生产企业为产业支撑,以古街道、古民居、古玩市场、钧瓷的体验制作等为独特卖点,构建完整的钧瓷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把钧瓷古镇文化旅游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产品。

2、打造特色历史文化古迹旅游产品。围绕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名人文化,以画圣故里、逍遥观、定王陵等旅游景区开发为重点,以具茨山岩画、瓦店遗址、古钧台、禹王锁蛟井、张良洞等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性开发为延伸,把历史文化古迹旅游打造成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产品。

3、打造区域性生态休闲旅游产品。围绕生态文化,以大鸿寨、森林植物园、白沙水库等景区为核心载体,以颍河景观带、南水北调景观带等城市休闲旅游区为重要组成部分,以生态休闲、户外运动、农家旅游、城市旅游、水上运动为特色要素和核心吸引力,开发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周边区域性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4、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旅游产品。围绕中医药文化,以提升现代养生、健身、心理疗养等功能为目标,以十三帮会馆、怀帮会馆的修缮保护为基础,以规划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为

核心,以药用植物园和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旅游服务功能完善为重点,以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和中医药炮制加工企业培育为产业支撑,开发中医药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旅游产品。

(三)加快推进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建设

1、钧瓷文化旅游

(1)神垕古镇保护开发。完成两街(神垕老街、钧瓷文化街)、两园(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陶瓷工业园)、一河(驺虞河)的规划建设,把神垕古镇建成以钧瓷文化旅游为主的特色古镇和世界文化遗产地,力争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钧官窑址博物馆游览区。在完成钧官窑址博物馆建设后,对市区钧官窑路钧瓷销售一条街进行仿宋风格改造,增加钧瓷文化符号和景观小品,打造钧瓷文化特色街区,把钧官窑址博物馆游览区建成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地和集研发、展示、游览、体验、购物为一体的钧瓷文化旅游的主导产品,积极争创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休闲旅游

(1)大鸿寨闯王峡生态休闲度假区。总投资1.48亿元,未来五年要完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开发温泉旅游资源,建设理疗中心、单体别墅、游乐场所和标志性建筑,修筑景观水系,把大鸿寨景区建成集观光休闲、拓展训练、登山健体、温泉养生为一体的区域性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积极争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白沙湖。景区内白沙水库是省级重点水利枢纽工程,总库容2.98亿立方米。主要景点有水库大坝、泄洪闸、森林公园、黑龙潭、东岭关遗址、鬼谷子洞、姜子牙钓鱼台、古栈道遗迹、湖心岛等。东岭关是三国时期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第一关。未来五年要完善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把白沙湖建成集观光、会务、度假、娱乐、拓展训练于一体的自然风景区,积极争创国家AAAA级旅游

景区。

(3)大禹赛车场。总投资1.25亿元,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是全国第一个跨界拉力赛车场。该项目主要包括赛车场、机动车监测中心、驾驶员考务中心和赛车学校。2011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后将组织承办每年一次的亚太地区冠军赛、每季度的全国锦标赛、每月的全国或地区比赛,成为集汽车运动、汽车文化与汽车娱乐为一体的大型运动场所,届时将对提升禹州的知名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森林植物园。对景区重新定位,提升景区服务水平,加快部分景点的改造和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增加建设中医药文化旅游项目,把景区建成药用植物园,充分发挥旅游功能。

(5)颍河景观带和南水北调景观带。修建亲水、滨水休闲娱乐设施,设立各类功能性商业服务设施,设置与夏禹文化、钧瓷文化、中医药文化有关的文化墙、雕塑、景观小品等文化符号,成为提升我市形象的亮点。

3、历史文化体验旅游

(1)画圣故里景区。按照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整修画圣故里、画圣纪念馆,建设艺术广场、国画产业园区,恢复300亩桑林苑,重修汤王庙及门阁,按唐朝建筑风格重修法融寺,建成集游览观光、修学、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游览区。

(2)吕不韦故里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投资26亿元,占地4000亩,主要建设吕不韦故居、吕氏庄园、嵩阳书院、吕不韦文化研究院、大秦西市、“一字千金”城门及富甲天下等景观及景观水系建设,综合开发利用吕梁江,发展生态农业,把吕不韦故里建成集商圣文化体验、温泉休闲度假和生态农业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3)定王陵、逍遥观。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按照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旅游景观,创建国家AA级景区。

(4)具茨山史前文化旅游景区开发项目。具茨山自然风光秀丽,史前神秘符号和巨石阵分布广泛,十二五时期,要对该资源进行深

度挖掘,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建设旅游景观,对神秘符号进行保护,制作各种标识标牌,初步具备旅游接待能力。

4、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

(1)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对怀帮会馆区域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力争2012年年底前建成并对外开放,形成中医药文化的集中展示基地。

(2)中华药城、药膳馆、养生馆和中草药种植基地。拉长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按照旅游标准完善中华药城服务设施,开设药膳管、养生馆,增加中药种植面积,形成中药炮制展示、中药养生和中草药观光为一体的中医药文化旅游产品。

5、特色工业旅游

(1)钧瓷生产厂家。对这些重点钧瓷厂家进行包装提升,建成钧瓷文化游景点。

(2)神龙发制品公司和银梅饮料公司。按照工业游示范点标准,完善接待功能,展示我市特色旅游商品生产过程。

6、乡村旅游

(1)农家体验。指导这些四季采摘园增加服务品种和游客参与项目,在不同季节进行重点推介,把生态采摘开发成为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2)特色旅游村镇。顺应周末度假需求及节假日调整的新形势,利用好镇村特色景观资源,2011—2015年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培育2个旅游名镇(神垕镇和鸠山镇),7个旅游村(鸠山后地村、魏井村,浅井马沟村,无梁王家村,鸿畅山底吴村,磨街乡大涧村和小吕乡大吕村)

(四)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

1、完善旅游交通。加强旅游交通建设,提升主要交通干线和通往主要景区道路档次,建设旅游景观道路。规划并开通通往各主要旅游景区的旅游专线。支持成立专业旅游汽车运输公司,鼓励旅行社成立旅游车队,提高旅游团队接待能力和水平。鼓励成立旅游汽

车租赁公司,适应散客自助驾车旅游消费需求。

2、提升旅游接待能力。以满足游客“食、宿”需求为目标,大力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力争在三年内,在城区或重点旅游景区规划建设五星级饭店1家,建设或改造四星级饭店3家、三星级饭店4家、二星级饭店5家;在乡村旅游景区规划建成“农家宾馆”300家。同时,城区要规划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餐饮中心区和美食街区,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积极引进全国知名餐饮连锁集团落户禹州,形成高中低档相结合的旅游餐饮服务体系。

3、开发特色旅游商品。要积极扶持和引导钧瓷、发制品、红薯“三粉”、中药材等具有禹州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旅游产品开发,加强对旅游商品开发、生产、销售的指导,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种社会经济实体从事旅游商品开发、生产、销售。建设一批有特色、上规模的旅游商品定点企业和旅游推荐商品,加强旅游景区购物网点、市区旅游购物商店及旅游商品市场建设,构建旅游商品销售网络体系。

4、发展文化娱乐业。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建、改造各类娱乐场所,大力支持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大众娱乐项目和经营活动的开展,重点推出富有文化特色、游客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满足游客娱乐需求。加快大禹赛车场、体育中心和广电文化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各景区也要结合自身人文资源,编排文娱节目,提高文化旅游档次。

5、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在市区规划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全面推动综合旅游服务功能的完善。交通、公路、建设等部门要在干线公路、城市出入口、车站和通往景区公路完善各类标识标牌。各旅游景区要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重点旅游景区要逐步完善停车场、公厕、供电、供水、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导游服务系统,各旅游景区要加强导游服务人员配备,逐步实现主要旅游景区无线导游和多语种自动导游机服务。

6、不断改善旅游环境。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对城

区卫生环境、交通经营秩序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完善市政设施,努力创造整洁优美、规范有序的城市环境。着力搞好景观道路,按照净化、绿化、硬化、美化、亮化的标准,扎实推进我市7条景观道路建设,确保重点道路形成景观。切实抓好景区生态建设,各旅游景区要强化旅游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绿化投入,提高森林覆盖率,着力打造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旅游景区。

(五)强化旅游宣传营销

1、拓展旅游宣传营销渠道。按照旅游营销策划,在全社会广泛征集,确定旅游品牌形象口号。启动钧瓷和钧瓷文化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以申遗带动钧瓷文化品牌的塑造和提升。策划拍摄禹州旅游风光宣传片、开拍30集电视连续剧《钧瓷》,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在国家级、省级等强势媒体媒介大力弘扬钧瓷文化,提高禹州知名度。举办“禹州国际钧瓷产业文化高峰论坛”,组织开展钧瓷文化神州行、宝岛行、海外行等活动,积极在海内外广泛宣传钧瓷旅游品牌。

2、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围绕四大特色旅游品牌,推出“一日游”、“两日游”旅游线路,努力将钧瓷文化游纳入河南省精品旅游线路。加强与郑州、洛阳、开封、平顶山、南阳等周边地区的合作,把我市旅游线路纳入周边的旅游线路或旅游网中,共同发展跨区县的旅游线路,联手打造旅游精品,形成产品互补、客源互流的多赢发展格局。

3、办好旅游节庆活动。充分发挥节会活动的宣传促销作用,坚持办好“钧瓷文化旅游节”和“孙思邈医药文化节”,实现节会活动与文化、旅游业的有机结合。通过举办推介会等方式,大力宣传我市四大特色旅游品牌。各旅游景区要结合景区特点,策划举办各具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以节会促进旅游,以旅游带动节会,形成节会旅游品牌。

(六)创新旅游产业发展体制

1、深化景区体制改革。按照“统一管理、行业指导、企业运作”的原则,积极探索符合政策法规,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以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催生一批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经营实体和市场主体。

2、组建大型旅游集团。加大对现有旅游企业的改造和整合力度,促进企业规模集团化。以神垕古镇、钧官窑址博物馆和钧瓷生产销售企业为依托,组建钧瓷文化旅游集团;以森林植物园、纸坊水库、白沙水库等景点为依托,以北京天地吉祥文化传媒公司为投资主体,组建三国文化旅游集团;以大鸿寨生态休闲自然风景区为依托,组合颍河景观带、逍遥观、定王陵等景区,吸纳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车队、旅游餐饮、购物、演艺等组建生态休闲旅游集团。

3、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根据国家和省关于放宽准入、降低门槛、激发市场活力等有关政策,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通过企业上市、项目融资、投资合作等方式,壮大旅游产业发展资本。积极探索景区所有权、经营权或门票收入作为抵押进行融资的新方式。

(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加大政府投入。市财政要建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重点用于旅游宣传推广、旅游规划编制、旅游人才培训、旅游公共服务、旅游发展奖励和旅游重点项目引导性投入。中央和省、市安排的促进服务业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移民后扶、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以及其它与旅游业相关的资金,要对旅游项目予以支持。各乡镇(办)应根据财力状况,安排相应的旅游专项资金,支持旅游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作用,推动多渠道资金投向旅游业。

2、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旅游企业用地可享受省、市政府出台的支持相关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列入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旅游产业集聚区、旅游重点项目用地纳入全市用地计划。

3、落实税费价格政策。对涉及A级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和旅游商品产销等旅游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凡是收费标准有上下限幅度规定的,一律按下限额度收费。完善价格政策,对旅游企业用水、用电、用气与普通工业企业实行同等价格。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研究开发费用,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予以优惠。旅游企业污水排放达到国家或地方标准并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排污费。允许旅游运输企业实行淡季报停制,停业期间免收运输管理费。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经审批获准的公务活动推向市场,将通过公开招标委托旅行社代理有关会议、交通、食宿、考察等事项。

4、完善旅游发展激励政策。对旅游包机、专列、新评或升级四星级以上(含四星级)的宾馆饭店、4A级以上(含4A级)的旅游景区、四星级以上(含四星级)的旅行社以及在旅游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分别给予奖励,具体奖励办法和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八)强化保障体系

1、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禹州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组的领导协调职能,全市统一领导,部门加强协作,不断强化旅游发展的合力。建立定期议事协调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绩效考勤制度、督办问责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成立相应组织,单位一把手要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旅游产业发展工作。

2、部门配合推动。各有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把支持旅游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各涉旅乡镇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切实加强对本辖区内旅游资源开发的整合力度和宏观指导;发展改革部门要把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建设部门要把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国土部门要在用地计划指标中对

重点旅游项目用地给予优先安排;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制定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公安、交通部门要加强旅游运输;卫生、安监、质监等部门要加强对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发改、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对物价、市场秩序等方面的管理;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推介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

3、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大力推进依法治旅,贯彻国家有关旅游法律法规,健全我市旅游法规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建立覆盖全行业的标准体系,用旅游行业标准来规范旅游市场。引导企业创建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鼓励专业旅游管理公司推进品牌连锁,促进旅游服务创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发挥旅游行业社团组织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开展行业文明创建和诚信建设,推进旅游行风建设。逐步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完善旅游统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统计手段的信息化水平。建立旅游餐饮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体系,出台并实施具有旅游行业特点的旅游餐饮标准和服务规范。

4、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我市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和完善旅游管理部门的公共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充实旅游规划、人才培训、商品开发等方面的力量。优化旅游人才队伍结构,有效整合和利用全市教育资源,鼓励支持旅游人才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建立完善各类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旅游队伍的整体素质。注重旅游高端人才的引进,优化旅游人才结构。

5、加强考核监督。把旅游业发展目标、品牌培育、项目建设、宣传促销、行业管理等纳入市目标考核体系,统一进行评分和考核,严格奖惩,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的旅游发展长效机制,营造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发展旅游的浓厚氛围。

第五篇:昆明市“十二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昆明市“十二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目 录

一、产业现状分析

(一)“十一五”回顾

(二)主要经验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二、规划背景和依据

(一)规划背景

(二)规划依据

三、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规划布局

(一)产业结构布局

(二)品种结构布局

(三)市场结构比例

五、重点建设项目

(一)基地建设工程

(二)园区建设工程

(三)品牌建设工程

(四)科技研发工程(五)加工业工程

(六)市场建设工程

六、实施规划的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

(二)改善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提高五大功能

(三)抓好项目建设,构建项目支撑平台

(四)以农带农提高生产技能

(五)进一步加强产销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六)继续加大招商引资,促进园区建设

七、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二)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

(三)建立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

(四)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平台

八、规划实施的效果

一、产业现状分析

(一)“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市的蔬菜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大中城市“菜篮子”工程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主题,大力推广标准化、设施化、规模化、特色化,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要求,促进4210工程建设,使蔬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真正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到2009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15.3万亩,总产量226.5万吨,产业总产值5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29.67亿元,蔬菜外销165万吨,外销占生产总量的72.8%。与“十五”末相比,播种面积、产量、产值、外销量分别增长26.7%、25.1%、62.3%、42.2%,蔬菜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7.1%。蔬菜生产区农户人均年蔬菜销售收入达4179.1元,比“十五”未增80.05%。截止2009年底,全市已进行工商注册登记的蔬菜营销、加工、运输等各类企业达171家,没有进行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运输营销户118家。全市拥有保鲜冷库1465座,其中冷藏保鲜蔬菜营销企业达123家,物流运输、速冻、脱水加工等企业达48家。这些企业年外销蔬菜量达110多万吨,加工企业鲜蔬菜用量达37万多吨。“公司+基地+农户”生产规模达4.2万亩,企业订单生产面积11.6万亩。生产、物流、冷藏运输、加工、技术服务等产业链已基本形成,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整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二)主要经验

1、抓规划,科学发展

我市蔬菜生产多年来一直被列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根据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的原则,按照不同区域优势,进行科学规划,一是加强滇池流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蔬菜基地向东南部、东北部转移,并将季节性菜地规划为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加强水、电、路基础设施和大棚栽培设施配套建设。二是加强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截止2009年底,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蔬菜基地累计认定达57.71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蔬菜播种面积87万亩,占总播面积的75.7%,产品认证132个。通过标准化推广实施,产品质量大幅提高,无公害、绿色、有机优质蔬菜产量占总产量的78.4%,农业部对我市蔬菜农残抽检平均合格率达95.6%,比2005年提高5.73个百分点。三是品种布局结构已形成30多个千亩以上连片规模的优势品种、外销品种种植区。四是大力推行育苗移栽,全市工厂化育苗场达160多家,供苗率达播种面积的41%。

2、抓措施,强化源头管理

按照“稳定增加数量,着力提高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确保食用安全”的要求,把蔬菜工作着力点放到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一是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强对农户和基层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二是加强对农药的监管,科学合理指导防治,定期不定期对农资市场进行清理整顿,打击制假和销售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经营行为,杜绝市场销售和生产环节使用禁用农药;三是大力推广生物、物理综合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实施“五个一”工程,即“一盏灯”(物理灭虫灯),“一张纸”(黄板),“一瓶水”(性诱剂),“一所学校”(IPM农民田间学校),“一袋肥”(生物肥)。四是加强主产区田间生产档案管理,开发田间档案管理软件,进一步加大对用药、用肥不科学、不合理的监控力度,同时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不断改良土壤,严控污染,较好地保护生产、生态环境;五是实行目标管理与项目挂钩,按照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进行项目分解,落实责任,使产品质量从生产源头得到保证,整体质量大幅提高。

3、抓标准,提升品牌效应

按照“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绿色食品的要求,在加大推进蔬菜标准化工作的同时,以标准质量打造品牌,促进经济效益增长。以晨农、龙城、旭龙、华洲、伟诚、瑞锦等一批龙头企业为主,通过标准化的实施,打造80多个保鲜、脱水、速冻蔬菜品牌,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国内70多个大中城市及台、港、澳地区。大部分品种供不应求,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蔬菜产业是我市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由于投入不足,基地水、电、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保护地栽培设施发展缓慢,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特别是滇池流域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步伐加快,生产基地转移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2、采后处理和冷藏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深加工企业偏少。目前我市的蔬菜外销比例达72.8%,以鲜销蔬菜为主,但加工蔬菜用量只达到1/6,加工增值缓慢。

3、整体科技水平、经济效益还不高。一是科技研发水平、队伍建设滞后,技术储备较少,在种子繁育、自主知识产权和新品种研发上与省外发达地区相比较为落后;二是生产技术参差不齐,新老菜区差别较大,生产者整体经济效益不高;三是产品合格率与全国平均合格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对标准化栽培、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二、规划背景和依据

(一)规划背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的意见,适应形势变化,满足城乡居民对蔬菜产品日益提高的要求,加强生产能力建设,完善市场流通设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创新调控保障机制,根据全国蔬菜产业优势区域布局,加强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滇池流域蔬菜生产基地转移建设步伐,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加工能力,推进“4210”工程建设,促进我市蔬菜产业步入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农民稳定增收和产业化进一步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根据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和都市型农业的定位,结合昆明地理、区位优势以及产业基础、交通、通讯、信息等条件,把蔬菜产业发展成为昆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典范,实现蔬菜产业新的突破进行规划。规划年限2011——2015年。

(二)规划依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0]18号)

2、《全国蔬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8—2015)

3、《云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4、《昆明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规划》(2009—2020)

5、昆明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

6《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意见》(昆政发[2010]13号)

7、昆明市农产品市场规划(2009—2020)(汇报稿)

8、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昆明市“一湖两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四全”工作行动计划》的通知

三、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紧扣绿色与生态、科技与环保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定位,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加快滇池流域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基地转移建设的力度和步伐。坚持“三化”化“三农”、“三化”带“三农”、“三化”服务“三农”,用发展工业化的理念来发展蔬菜产业。重点在基地建设、园区建设、品牌建设、标准化建设和科技研发、贸易加工等方面实施五个重点突破,把昆明建成面向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东南亚、南亚的外销出口蔬菜生产基地。

(二)基本原则

1、保障市场供给的原则。提高自给保障能力,提高具有调控全市乃至全省蔬菜市场及扩大外销出口能力。

2、产品质量安全的原则。以发展无公害、有机、绿色食品基地为保障,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

3、产业提质增效的原则。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设施化生产,坚持以优质、高效为主体,提高产品档次,促进效益持续增长。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水、土、气等生产、生态环境优越,严控污染,有利于促进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为首要条件。

(三)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到2015年昆明蔬菜播种面积达200万亩,在2009年115万亩的基础上增加85万亩。平均每年增加播种面积17万亩。总产量450万吨,比2009年增加223.5万吨。产业总产值15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70亿元,二、三产业产值80亿元。蔬菜外销量350万吨,外销量占总产量的77%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占总播面积和总产量的90%以上。

2、企业规模:到2015年蔬菜保鲜、速冻、脱水、运销、深加工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各类相关企业发展到320个,其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40个,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1亿元的中型企业80个,5000万元以下的成长型企业200个。组建大集团上市公司1—2个。蔬菜品牌建设达150个,产品加工鲜菜用量达到100万吨。

3、园区建设规模:以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为中轴,采取一园多区的建设模式,在晋宁、石林、宜良、嵩明、安宁、寻甸等县区建成以蔬菜为主的产业园区,每个园区建设1500亩以上,总规模达12000亩以上,同时根据区域条件,在重点乡镇适宜区创建15个以上蔬菜标准园。

四、规划布局

(一)产业结构布局

1、根据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的原则,按“一区两圈三型”的结构进行规划布局。

“一区”:五华、盘龙、西山、官渡、呈贡及三个开发区为贸易加工、物流产业区。

“两圈”:呈贡、晋宁、宜良、石林等东南部常年蔬菜种植圈,嵩明、寻甸、东川、禄劝、富民等东北部常年蔬菜种植圈。

“三型”:以主城四区和呈贡、安宁、富民为城市保障型,晋宁、嵩明、宜良、石林、寻甸、禄劝、东川为外销出口型,山区、半山区、夏季反季节蔬菜生产区为订单加工型。

2、市场、物流、加工区。随着现代新昆明建设和滇池流域结构调整以及生产力布局的转移,呈贡、官渡、西山、晋宁、盘龙、五华、嵩明重点发展蔬菜批发交易市场、蔬菜种子交易市场及蔬菜精深加工。

3、新增基地布局。为保障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城市有效供给和外销增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滇池流域退出蔬菜生产的同时,必须同时在嵩明、宜良、石林、寻甸、禄劝、东川、安宁等地新建4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对新建的生产基地要充分考虑到长期性、永久性,并结合区位、交通和市场等特点进行布局。

(二)品种结构布局

1、昆明属低纬高原,气候独特,蔬菜四季均可种植,生育期较短,品种繁多,根据海拔、品种特性在城市保障型、外销出口型、订单加工型基地布局的基础上将蔬菜品种结构划分为常年精细菜多品种蔬菜种植区、夏秋反季蔬菜种植区、冬春早熟蔬菜种植区。

2、根据种植基础和条件,按照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发展一村(乡)一品规模化生产区,逐步形成主导品种、优势品种种植基地。如嵩明大白菜、反季蚕豆、大葱、生菜、波菜、番茄、青笋、苦瓜种植基地;东川洋葱、早辣椒、胡萝卜、大蒜、青毛豆种植基地;安宁浅水藕、弯葱、菠菜、荠菜、瓢菜等速生叶绿菜种植基地;富民茭瓜、山药、藜蒿、韭菜、加工型碗豆种植基地;宜良甜椒、四季豆、洋葱、甘蓝、西葫芦、高档精细菜种植基地;寻甸夏秋大白菜、小瓜、生菜、西兰花、甘兰等种植基地;石林青刀豆、南瓜、加工型玉米、辣椒种植基地;禄劝山药、萝卜、野生蔬菜种植基地等。

(三)市场结构比例

1、到2015年本地市场有效供给占总量的24%。

2、年外销量占生产总量的76%,在外销量中销往国内市场占外销总量的70%,出口国际市场占外销总量的30%。

3、出口总量中,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东南亚、南亚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占出口总量的60%,俄罗斯、法国、美国等国家占40%。

五、重点建设项目

(一)基地建设工程

1、新增基地建设规模。蔬菜产业一直是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产区主要集中在官渡、西山、呈贡等近郊县区,由于“菜蓝子”工程建设推进,基地基础设施、大棚栽培设施、保鲜冷藏设施配套比较好,“十五”以后生产基地向晋宁、宜良、嵩明等地区快速发展,但基础设施非常薄弱,产业配套体系较差。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滇池流域实施“四退三还”,“十二五”期间要在滇池流域以外新建40万亩基地,增加80多万亩的播种面积,才能承接滇池流域基地的转移的任务,才能保证蔬菜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十二五”目标的实现。

2、分建设任务。按照城市保障型、外销出口型、订单加工型的布局结构,到2015年要突破转移和新增40万亩的基地建设,需分两个层次两步走。一是新建27万亩优质高效、规模化生产基地;二是对在农田基础建设中已有一定的基地设施进行升级改造13万亩;三是分实施2011年新建3万亩,改造1万亩,2012年新建5万亩,改造2万亩,2013年新建7万亩,改造3万亩,2014年新建7万亩,改造4万亩,2015年新建5万亩,改造3万亩。

3、具体布局:宜良新建基地7万亩,改造3万亩;石林新建2万亩,改造1万亩;嵩明新建6万亩,改造4万亩;寻甸新建5万亩,改造2万亩;东川新建1万亩;禄劝新建2万亩,改造1万亩;富民新建1万亩;安宁新建1万亩,改造2万亩;晋宁新建2万亩。

(二)园区建设工程

1、打造农业园区经济圈。按照发展昆明都市型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园区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加强扶持和指导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区、晋宁宝峰食品加工园区、嵩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宜良农产品加工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富民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寻甸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贸、工、农产业链的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都市农业经济。

2、实施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程。结合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活动和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建成16个以水、电、路基础设施和栽培设施为主的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其中,部、省级8个,市级8个,每个示范基地面积300亩以上;创建15-20个以新技术、新材料、生物物理集成技术为主的标准菜园,30个优势品种示范村。通过以项目推动、示范带动,促进高效、优质、安全、规模化发展。

3、大力推广生物、物理综合生产集成技术。为切实从源头上加强对蔬菜生产环节产品质量的监控和管理, 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我市蔬菜产品在国际国内的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的良性循环。一是要重点实施“五个一”工程集成技术,即“一盏灯”(物理灭虫灯),“一张纸”(黄板),“一瓶水”(性诱剂),“一所学校”(IPM农民田间学校),“一袋肥”(生物肥料),推广生物多样性种植。二是要提高蔬菜工厂化育苗移栽的普及率,增加茬口,缩短生育期,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复种指数。三是要加强基地、产品认定、认证工作,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种植,提高工厂化育苗移栽普及率。

(三)品牌建设工程 品牌是打开市场的通行证,品牌产品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对品牌产品的信任度和依赖度日益增强,蔬菜作为生鲜副食品,是生活必需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在人们消费方式日益理智,消费理念日趋“绿色、健康”的今天,在量的问题已不是主要矛盾的形势下,产业要发展,竞争的核心是质量。质量靠规模、靠标准、靠管理、靠技术,而最终都将落实到品牌上。品牌就是实力,就是综合竞争力,谁拥有品牌,谁就拥有市场。截止2009年,我市已注册的品牌蔬菜有81个,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实施品牌突破工程,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基础实力,是促进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把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档次和树造品牌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基地升级改造、产品认证、发展大户、规模生产,扶持和帮助企业、协会等,到2015年打造品牌150个,其中国家级驰名商标10个以上,省级著名商标40个,市级知名商标100个,更好地提高“昆菜”品牌的知名度,发挥品牌效应,抢占市场,提高经济效益。

(四)科技研发工程

1、蔬菜新品种选育。昆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蔬菜品种位居全国第一,但外引品种居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较少,要加强资源整合,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研发能力强、基础条件好的企业的作用,开展蔬菜新品种选育工作,到2015年,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的研发选育突破15个,力争达20个。

2、合理利用资源加强地方品种研发。云南是国内外知名的“植物王国”,也是蔬菜品种资源丰富的省区,充分利用地方和野生蔬菜品种资源,创立地方“名牌”良种,加强野生蔬菜的驯化、栽培、商品化生产以及加工综合利用研究,形成地方良种和野生特色蔬菜产品的系列化和多样化,真正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五)加工业工程

为提高蔬菜的附加值,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龙头企业,发展脱水、速冻、冻干、净菜以及食品加工、色素提炼加工等贸易加工业,促进发展方式和增长方式转变。到2015年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贸易加工业突破50个,加工用鲜菜量要达到100万吨,占总产量的22.2%以上,加工附加值增加10亿元以上。

(六)市场建设工程

在三环以外以及嵩明、寻甸、宜良、石林等地结合农产品交易物流市场建设整合项目、整合资金,建设蔬菜批发市场和种子交易市场。

六、实施规划的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 蔬菜产业是我市农业的支柱产业,在“十二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实现新的突破,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加强与发改委、财政、国土、商务、环保等部门的协调,抓好各项措施和项目建设。

(二)改善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提高五大功能 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是蔬菜稳产、高产、高效的前提。基础设施建设是一次投资、长期使用的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应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予以解决,改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条件,重点提高五个方面的功能。即:加强水利排灌设施和保护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功能;加强工厂化育苗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利用产出功能;加强机械化操作和节水设施配套建设,提高规模高效生产功能;加强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黄(蓝)诱虫板等技术装备,提高质量安全保障功能;加强冷链设施建设,降低损耗,扩大产品销售半径,提高市场竞争功能。

(三)抓好项目建设,构建项目支撑平台

一是抓住新时期国家对农业产业支持的契机,发展园区农业、项目农业、高端高效农业,把蔬菜产业发展成为都市现代农业的典型代表。二是要着力于土地流转创新模式、在种植结构调整、产品对接市场消费上,合理进行空间布局,进一步整合项目资金,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加快基地建设步伐,突出蔬菜产业在农业农村增收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积极向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申报项目,争取项目资金支持,促进我市蔬菜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四)以农带农提高生产技能

一是有针对性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院校科技机构的合作,引进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加强专业队伍人才的培训。二是采取以农带农、以农培农的方式,促进新区的发展。随着滇池流域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官渡、呈贡城镇化建设加快,生产技术熟练的菜农成了失地农民,他们的长处是生产、也有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因此,鼓励他们到新区发展,是对当地农民最直接的技术培训,也是最好的生产技术带动,质量意识带动,产业发展带动。有利于对生产者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的培训,提高农户的整体科技素质和科技种植水平、管理水平、质量安全水平。

(五)进一步加强产销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根据优势产区规划布局,大力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强指导和技术培训,建立完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加强产销对接功能,促进生产、销售、加工、流通的互利合作,密切产业链关系,提高为产业发展的服务质量。

(六)继续加大招商引资,促进园区建设

通过招商引资吸纳非公经济,以企业进驻园区,发展深加工,扩大营销渠道和市场,加强产业链的发展,壮大规模实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金融机构等社会参与的发展平台,促进园区化建设快速发展。

七、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大,在第二、三板块已经发展了部分蔬菜生产基地,但由于投入不足,形成了“两低一差”即:复种指数低、商品率低、基础条件差的现象。因此,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研发推广资金的投入,是促进我市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 蔬菜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政府必须加大政策引导和指导,在产业发展上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在水、电、路、沟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切实加强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优质外销蔬菜基地和出口备案基地,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将无公害基地进行升级改造,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推进。

(三)建立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

一是坚持科技创新,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满足蔬菜生产发展的需求。二是加强知识更新培训。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蔬菜知识更新培训工程,大力推广“五个一”工程,绝对量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加大农残检测力度,稳定和丰富市场蔬菜有效供应,确保质量安全。三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先进实用蔬菜技术的集成化、示范推广和培训力度,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到2015年蔬菜产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到51%以上。

(四)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平台

建立覆盖全市乃至全省的蔬菜生产、产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与全国主要蔬菜批发市场、销区市场以及营销企业的联系,及时收集全国蔬菜产销行情,定期发布我市蔬菜生产情况、供求数量、质量和价格等信息,建立蔬菜产销市场动态和产品质量监测预警机制,增强信息化处理手段,保障发展规划顺利实施。

八、规划实施的效果 蔬菜是日常生活必须消费品,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蔬菜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研发工作,是提升我市蔬菜种植水平和科技贡献率,促进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到2015年实现蔬菜产业总产值150亿元(第一产业70亿元,二、三产业80亿元)的目标,第一产业在现在的基础上要增加1.3倍以上,新区菜农的经济收入将比原来种植其它作物增长近两倍,并将带动包装、物流、运输、加工、服务等二、三产业的发展,可解决15万劳动力就地转移。同时新区按照标准化出口备案基地和绿色、有机基地进行规划建设,并采取生物、物理综合生产技术措施,将改变目前蔬菜田间农药、肥料污染状况,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对环境、生态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减少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十二五”蔬菜产业规划目标进度(表一)单位:万亩、万吨、亿元、个

目标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播种面积 115 130 145 160 185 200 年增长(%)13 11.5 10.3 15.6 8.1 总产量 230 260 300 340 390 450 年增长(%)13 15.4 13.3 14.7 15.4 外销量 165 195 230 260 305 350 蔬菜外销比重(%)71.70 75 76.7 77.4 78.2 77.8 产业总产值 55 65 80 100 130 150 年增长(%)18.2 23 25 30 15.4 第一产业 29.6 37.5 43.5 50 59 70 年增长(%)26.7 16 14.9 18 18.6 第二、三产业产值 25.4 27.5 36.5 50 71 80

8.3 32.7 37 42 12.7 蔬菜企业 180 210 235 265 295 320 1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 5 10 15 20 30 40 5000万--1亿元的大、中型企业 20 25 38 55 70 80 500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 155 175 182 190 195 200 说明:本表以2010年制定的目标为基数

“十二五”期间蔬菜产业重点项目(表二)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责任单位 建设内容和规模 十二五期间建设内容 项目起止年限 总投资

合计 中央 省级 市级 县级 其它 基地建设工程 昆明市农业局 一是新建27万亩优质高效,规模化生产基地;二是对在农田基础建设中已有一定的基地设施进行升级改造13万亩。具体布局是:宜良新建基地7万亩,改造4万亩;石林新建2万亩,改造1万亩;嵩明新建6万亩,改造4万亩;寻甸新建5万亩,改造2万亩;东川新建1万亩;禄劝新建2万亩,改造1万亩;富民新建1万亩;安宁新建1万亩,改造2万亩;晋宁新建2万亩。水、电、路、沟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基地每亩1800元,27万亩共计4.86亿元,改建基地每亩600元,13万亩共计7800万元。2011--2015 56400 16920 11280 22560 5640 园区建设工程 昆明市农业局 打造农业园区经济圈。重点加强扶持和指导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区、晋宁宝峰食品加工园区、嵩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宜良农产品加工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富民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寻甸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产、学、研、贸、工、农产业链建设 2011--2015 9000 2700 1800 3600 900

实施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程。建成16个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其中,部、省级8个,市级8个,每个示范基地面积300亩以上,总规模4800亩;创建20个标准菜园,30个优势品种示范村。大棚栽培设施、喷、滴灌节水设施 2011--2015 4800 1440 960 1920 480

大力推广生物、物理综合生产集成技术。重点实施“五个一”工程集成技术,推广生物多样性种植60万亩。提高蔬菜工厂化育苗移栽的普及率,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复种指数。加强基地、产品认定、认证工作,到2015年全市认定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基地累计突破150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90%以上,工厂化育苗移栽率达到60%。“五个一”工程集成技术示范推广,基地、产品认定、认证每亩补助150元,共计投入9000万元,每年投入1800万元。2011--2015 9000 2700 1800 3600 900 3 品牌建设工程 昆明市农业局 实施品牌突破工程,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基础实力,把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档次和树造品牌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基地升级改造、产品认证、发展大户、规模生产,扶持和帮助企业、协会等,到2015年打造品牌150个,其中国家级驰名商标10个以上,省级著名商标40个,市级知名商标100个,更好地提高“昆菜”品牌的知名度,增加经济效益。基地、产品认定认证、品牌注册建设补助,国家驰名商标每个补助15万元,省级著名商标每个补助10万元,市级知名商标每个补助5万元。2011--2015 1050 315 210 420 105 4 科技研发工程 昆明市农业局

1、蔬菜新品种选育。昆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蔬菜品种位居全国第一,但外引品种居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较少,要加强资源整合,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的作用,开展蔬菜新品种选育工作,到2015年,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的研发选育突破15个,力争达20个。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蔬菜种子繁育、蔬菜新品种选育。2011--2015 500 150 100 200 50

2、合理利用资源加强地方品种研发。充分利用地方和野生蔬菜品种资源,创立地方“名牌”良种,加强野生蔬菜的驯化、栽培、商品化生产以及加工综合利用研究,形成地方良种和野生特色蔬菜产品的系列化和多样化,真正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地方良种提纯复壮,杂交选育,野生蔬菜驯化。2011--2015 300 90 60 120 30 5 加工业工程 昆明市农业局 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龙头企业,发展脱水、速冻、冻干、净菜以及食品加工、色素提炼加工等贸易加工业,促进发展方式和增长方式转变。到2015年具有一定规模的各类蔬菜企业发展到320个,其中贸易加工业突破50个,蔬菜贸易加工用鲜菜量要达到100万吨,加工附加值增加10亿元以上。脱水、速冻、冻干、净菜以及食品加工、色素提炼加工等按龙头企业扶持政策执行补助。2011--2015 5000 1500 1000 2000 500 6 市场建设工程 昆明市农业局 在三环以外以及嵩明、寻甸、宜良、石林等地结合农产品交易物流市场建设整合项目、整合资金,建设蔬菜批发市场和种子交易市场。市场规划、项目整合。2011--2015 30000 9000 6000 12000 3000 蔬菜合计 116050 34815 23210 46420 11605

面积增长率(表三)

产量增长率(表四)

外销量、外销比重(表五)

产业总产值增长率(表六)

“一区两圈三型”布局(表七)

一区 主城四区:西山区、官渡区、五华区、盘龙区呈贡为贸易加工、物流产业区

两圈 坝区常年蔬菜种植圈、夏秋反季蔬菜种植圈

三型 以安宁、富民和晋宁部分基地为城市保障型;嵩明、宜良、石林、寻甸、禄劝、东川为外销出口型;山区、半山区、贫困地区为订单加工型 基地建设布局 县(市)区 新建(万亩)改造(万亩)合计(万亩)宜良 7 3 10 石林 2 1 3 嵩明 6 4 10 寻甸 5 2 7 东川 1 1 禄劝 2 1 3 富民 1 1 安宁 1 2 3 晋宁 2 2 合计 27 13 40 发展新区基地建设面积布局(表八)

下载汉寿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汉寿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林业产业十二五规划

    林业产业“十二五”规划 经济林资源状况 科左中旗有林面积380万亩,其中低产林面积100万亩,经济林面积1.2万亩。在经济林中 (1)干果类面积0.1万亩,年产量0.21万公斤。主要以山杏为......

    昆明十二五规划产业发展思路(5篇)

    昆明十二五规划产业发展思路(节选) 发布时间:2012-09-06来源:市投资促进局 一、农业 (一)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实施农业产业“东移北扩”战略,建设滇池流域生态农业区、东西部高效农业......

    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最终版)

    《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发布 新闻日期: 2010年07月03日 08:43:37 海南通过建设“国际旅游岛”,成为中国旅游对接世界的一面旗帜;云南通过“七彩云南”旅游形......

    蔬菜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蔬菜产业发展工作总结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坝上农业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蔬菜成为**等坝上几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通过实施"优种优法、规模生产、市......

    发展蔬菜产业重要意义

    发展蔬菜产业重要意义 蔬菜产业已经从昔日的“家庭菜园”逐步发展成为主产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保供、增收、促就业的地位日益突出。......

    麒麟蔬菜产业发展[合集]

    麒麟区蔬菜产业发展情况 2008年我区的蔬菜生产在麒麟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在全区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支持下,蔬菜站认真组织规划,做好蔬菜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人民政府 (2011年4月日)各位领导: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政协的关心指导下,我县蔬 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培育出如香菇、芹芽、设施蔬菜、莲藕......

    加快安康“十二五”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五篇模版)

    加快安康“十二五”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为切实加快我市蔬菜生产发展,努力实现把蔬菜产业打造为安康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目标,确保蔬菜生产稳步增长和稳定市场供应,促进农民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