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汉市物流园区(中心)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管理办法
武汉市物流园区(中心)新增建设用地计划
管理办法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37号令)的有关规定,为加快推进我市物流园区(中心)建设,提高物流业用地集约、节约水平,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武汉市物流业空间发展规划(2012—2020年)》确定的全市现代物流业集中发展区,即:“一港”(江南机场国际物流港)、“六园”(汉口北、天河空港、阳逻港、东西湖、郑店、花山港等6处综合物流园区)、“八中心”(阳逻、古龙、东湖保税、北湖、金口、纱帽、常福、朱家湾等8个专业物流中心)区域内的物流业建设用地。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物流业用地是指用于物资储备、中转、配送、分销作业、运输装卸、交易场所用地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物流业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以下简称物流业用地计划)的申请和考核以区为单位。
第四条 按照“指导用地、按需供应、总体平衡”的原则,加强对物流业用地计划的管理。市国土规划部门应当加强物流业用地的综合平衡、统筹管理,按照《武汉市物流业空间发展规划(2012—2020年)》确定的分期建设进度,将物流业用地纳入全市年度用地计划,保障物流业用地的合理需求;市物流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全市物流业用地的指导,会同各区人民政府负责物流业用地计划的实施管理,组织物流项目供地准入管理,开展物流项目用地检查和考核,督促物流项目按照要求开工建设。
第五条 各区申请物流业用地计划应当符合以下条件和要求:
(一)物流业用地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物流业空间发展规划和物流园区(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
(二)90%以上的物流业用地计划应当安排在现代物流业集中发展区域内。
(三)严格控制用地规模。物流业用地计划原则上用于有意向的物流投资项目,单个物流项目用地面积超过200亩的,原则上实行分期分年度报地和供地。
(四)遵循集约、节约用地原则。物流项目投资强度、单位用地(每亩)年纳税额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设定准入标准。其具体标准由市物流主管部门商市国土规划部门另行制定。
第六条 物流业用地计划的申报与下达:
(一)用地计划的申报。每年底,由各区物流主管部门根据物流业空间发展规划和物流园区(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布局结构、数量规模以及项目用地准入条件等要求,结合物流园区(中心)建设发展实际,提出下一年度拟用地初步计划方案,并组织区国土规划、环保、发展改革、招商等部门联合预审,经区人民政府同意后,形成年度用地初步计划报市物流主管部门。市物流主管部门对各区上报的用地初步计划进行审查,并提出用地计划意见,抄送市国土规划部门。
(二)用地计划的下达。次年初,由市物流主管部门会同市国土规划部门根据各区用地需求情况,并参考往年批准用地的使用情况,制订各区物流业用地计划,纳入各区年度用地计划一并下达。各区应当合理安排用地计划,优先保障投资5亿元以上的重大物流项目用地。
第七条 物流业用地办理程序:
(一)区级联合初审。用地计划下达后,由区物流主管部门会同区国土规划、环保、发展改革、招商等有关部门,根据物流项目主体用地申请,按照本办法第五条的规定以及投资建设计划、建设时序等要求,对项目土地利用条件进行联合初审,并提出可行性意见报区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送市物流主管部门。
(二)市级组织审核。由市物流主管部门组织对各区报送的物流项目用地可行性意见进行审查,对审查同意的项目出具《同意使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通知单》,并抄送区人民政府。
(三)办理用地报批和征地手续。区人民政府根据物流业空间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等要求,及时组织编制物流项目用地申报资料。市国土规划部门及时受理用地申报资料,支持办理用地报批手续。物流项目用地获批后,市物流主管部门要督促有关区人民政府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补偿等工作,加快办理批后征地手续。
(四)市国土规划部门、市物流主管部门应当分别建立物流项目用地计划台账,互通物流项目用地报批信息。
(五)区有关部门确认项目审批权限超出本级审批权限范围时,应当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并将审批意见反馈至区物流主管部门。
(六)物流项目用地供地之前,相关区人民政府应当征得市物流主管部门的同意意见,并作为供地的前置条件。
第八条 实施物流项目竣工检查制度。物流项目竣工后,区物流主管部门要会同区国土规划、建设、环保等部门和物流园区管理机构对项目用地准入条件和土地出让合同约定事项执行情况进行核查和评估,凡未达到要求的项目要限期整改,整改达标后方可办理竣工验收手续。竣工检查结果报市物流主管部门、市国土规划部门备案。对于分期用地的项目,前期竣工检查不达标的,应当暂停后期用地供应。
第九条 实施物流业用地计划检查考核。市物流主管部门建立物流业用地计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统计、检查考核的通报制度,会同市国土规划等部门定期对各区已批物流项目用地的征收与供应情况、土地节约集约使用情况、项目建设进度、项目投资进度和违法用地情况等进行年度检查。将物流业用地计划实施纳入年度物流业工作绩效考核。对物流业用地计划使用检查考核结果较好的区,实行用地计划倾斜;对考核结果较差的区,相应调减物流业用地计划,并督促其按照要求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安排新的物流业用地计划。对于已批用地未征、未供、未用情况严重的,原则上不再安排新的物流业用地计划。
第十条 本办法由市国土规划局、市物流局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为3年。
第二篇: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附件:
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以下简称新增费)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央分成和地方留用新增费的使用管理。
第三条 新增费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挪用。
第四条 鼓励以土地整治项目为平台,统筹安排新增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和其他涉农资金,充分发挥资金整体效益。
第二章 使用范围
第五条 新增费专项用于土地整治支出及其他相关支出。土地整治支出包括基本农田建设支出、土地整理支出、耕地开发支出。其他相关支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支出、土地整治管理支出和财政部商国土资源部确定的其他支出。
第六条 基本农田建设支出,是指为促进基本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条件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基本农田,对基本农田进行综合整治发生的支出。
第七条 土地整理支出,是指为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对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的农村土地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发生的支出;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所发生的支出;为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而进行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支出;项目区内为改善农村生产条件而进行的道路、电力、水源、输排水(含排洪、排碱)等基础设施、农田防护措施和为开展土地整治工作而进行的拆迁补偿等支出。
第八条 耕地开发支出,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增加耕地面积为主要目的,对滩涂、盐碱地、荒草地、裸地、空闲地等宜农未利用土地进行适度开发,使之达到可利用状态所发生的支出。第九条 土地整治按照项目进行管理,具体要求按国家有关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的规定执行。土地整治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
有条件的地方,依据土地整治规划,可通过“以补促建”的形式,稳步推进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主体开展的土地整治。具体管理办法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财政部门制定。
第十条
土地整治项目支出包括:工程施工费、设备费、其他费用和不可预见费。其他费用包括前期工作费、工程监理费、竣工验收费、业主管理费和拆迁补偿费。
支出标准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财综[2011]128号)的规定执行,预算定额标准中没有规定的,可参照当地相关工程建设的预算定额标准执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未涉及的其他项目建设内容,省级财政、国土资源部门可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省级补充定额标准,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备案。
第十一条 基本农田保护支出,是指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用途不改变所发生的支出。具体包括基本农田利用现状、权属调查及成果维护支出;基本农田划定和调整、动态监管支出;基本农田保护标识、标志的设立支出等。
第十二条 土地整治管理支出,是指为开展土地整治管理工作所发生的支出。具体包括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与监测、信息化建设、前期选址、立项报批和审核论证支出;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绩效考评支出;项目竣工后的新增耕地核查、后续管护、提高耕地质量等级支出等。
第十三条 新增费不得用于下列支出:
(一)项目区外不直接与项目相配套的道路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电力工程和村庄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支出。
(二)与项目实施无关的车辆、机械等设备购置;以及农业生产用具、设备等不属于项目规划设计需要的设备购置支出。
(三)办公场所改扩建、发放奖金津贴、补充工作经费、平衡公共预算。
(四)对外投资;赞助和捐赠支出;支付的滞纳金、罚款、违约金、赔偿金以及与项目实施无关的其他支出。
第十四条 为土地整治项目配套的灌溉与排水工程按规定需有关部门批准的,应按规定程序报经批准后实施。
第三章 预算管理
第十五条 新增费预算草案编制遵循以收定支、专款专用、收支平衡、结余结转下年使用的原则。
第十六条 中央分成新增费支出预算分为中央本级支出预算和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两部分。中央本级支出预算草案由国土资源部按照规定编制,报财政部审核。中央本级支出预算中对由国土资源部直属单位承担的新增费支出,列入部门预算;对已确定支出项目但尚未明确承担单位的,可暂列部门本级支出;对因特殊情况暂时无法细化到具体支出项目和承担单位的,可暂列代编预算,不列入部门预算。
对由地方承担的新增费支出项目,列入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第十七条 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规定编制地方留成的新增费收支预算草案,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
第十八条 新增费的资金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并按规定填列《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相关科目。
第十九条 新增费资金使用单位要严格按照批准下达的预算,合理安排使用资金,不得扩大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不得用于本办法规定的新增费支出范围以外的其他支出。
第二十条 新增费资金使用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做好新增费资金核算工作,及时办理结算和财务决算。
第二十一条 新增费结转和结余资金的管理按照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中央对地方新增费转移支付预算管理
第二十二条 中央对地方新增费转移支付支出采取因素法、项 目法或因素法与项目法相结合的方式分配。具体分配方式由财政部商国土资源部确定。
第二十三条 因素法分配新增费,由财政部会同国土资源部综合考虑各省(含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兵团,下同)基本农田面积、灌溉水田面积和实际补充耕地面积等因素确定资金分配方案,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
分配因素的调整,由财政部商国土资源部确定。
第二十四条 项目法分配新增费,支持范围主要包括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一般土地整治项目。
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是指以农田整治整村连片推进为重点,以有效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共同投入为手段的土地整治项目。项目预算由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与示范省份通过签订示范协议确定。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是指以落实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内大规模耕地整理、大面积节水增地、大幅度提高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比重为目的的土地整治项目。项目预算由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组织专家通过实地考察、论证后确定。
一般土地整治项目是指与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各类区域发展规划相配套的土地整治项目、灾毁地复垦项目以及其他与土地开发利用有关的项目。项目预算由财政部商国土资源部确定。第二十五条 中央按因素法分配的新增费和地方留成新增费要结合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工程项目统筹使用,发挥新增费的规模效益。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 各级财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对新增费项目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新增费专款专用,切实提高新增费使用管理效率。
第二十七条 各级财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新增费使用管理的绩效评价制度,逐步完善绩效考评工作,并将新增费资金的分配与绩效考评结果相挂钩。
第二十八条 新增费使用单位要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及时提供相关资料。
第二十九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使用新增费的行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及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省级财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新增费使用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此前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规定为准。原《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中央分成新增建设用地新增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08‟157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管理办法
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实现武汉市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选拔和培育一批德才兼备、进入国际、国内科技前沿的优秀学科和技术带头人,建立一支发展武汉科技与经济的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队伍,武汉市科学技术局(以下简称市科技局)决定在 “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人才计划资助力度,从2006年起实施“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
第二条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的目标:
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拟从2006年起,每年选拔10名武汉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为其提供发展平台,通过2-3年的科研资助等方式培育若干名在本学科领域国际国内领先的权威专家;
资助武汉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以自由选题形式开展的学科前沿探索和多学科交叉研究项目,尤其是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开展的此类合作交流项目;
项目经费还可用于支持出版此类研究成果的学术著作。
第三条本计划资助的武汉市优秀学科带头人是指:
在某一学科、专业技术领域做出过具有国内领先水平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或对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领域发展有较大影响,被国内外同行公认有创新性成果或业绩者;或掌握某一学科、专业技术领域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并对武汉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者。
第四条列入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的对象必须是年龄在35—50岁(含50岁),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专业知识扎实,工作作风严谨,学术思想活跃,科研道德高尚,具有求实、创新、开拓、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第五条 本计划以项目形式申报,采用个人申请,单位审核择优推荐,专家评审考核,市科技局审定公布的方式进行遴选。
第六条 本计划对于曾受到青年科技晨光计划资助、项目现已结题并通过验
收的申请者一般予以优先支持。
申请者一般应获得硕士以上学位,并具有教授或相当于教授级的专业技术职称,具有在武汉市从事研究所必需的主要实验条件以及人力、物力等,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计划资助的研究工作,且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国家“973”、“863”等重大重点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一级子课题负责人;
2、国家、中央部委、湖北省、武汉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负责人或者科研骨干;
3、省科技厅、市科技局重大项目负责人;
4、省市自然科学领域重点学科带头人;
5、市科技局晨光计划优秀完成人和省、市、部委办人才计划重点资助者;
6、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从事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有突出成绩的专家。
第七条 申请列入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的人员和项目,必须经过推荐、申报、评审、签约程序。
第八条 凡申请对象,均须如实填写《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项目申请书》。市科技局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统一受理有关申请,并按本办法规定原则,对申请对象和科研项目作初步筛选后确定送评项目、组织专家评审,入选项目由市科技局审定后公开发布。
第九条 本计划专项经费由市科技局每年从市科技经费中列支划拨,资助期限一般为两年;经费实行无偿拨款的方式,包干使用,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一次审定,分期拨付;经费开支标准必须严格按照市科技局、市财政局有关科技三项经费开支范围的规定执行。
第十条列入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的人员在科研项目完成后,要及时提交科研项目经费的决算,经单位和主管部门审核,报送市科技局验收。
资助期结束后三个月内,要及时提交科研成果报告,推荐单位应审核项目工作总结报告,对其政治思想、工作能力、科研成果、职业道德等方面提出综合评价意见,经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市科技局,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按科研成果鉴定的要求进行综合考评。
第十一条推荐单位应创造良好科研环境和条件,支持并督促受资助者认真
开展科研工作,按合同要求及时提交总结报告。市科技局将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其培养情况和科研项目的实施进度进行检查和监督。
第十二条列入学科带头人计划资助的人员通过考评达到规定要求的,市科技局将颁发《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证书》,以资鼓励。对获得《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证书》的青年科技人员,可以继续向学科带头人计划提出申请,批准后列入跟踪计划,所需科研项目的经费由市科技局另行拨款。
第十三条凡得到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经费资助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其所有权属市科技局和研究者共同所有,正式发表应标注“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资助”字样。
第十四条市科技局及各有关部门对完成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成绩显著的青年科技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主管单位应按其实绩,在提高待遇、聘任专业技术职务、选拔任用干部等方面,优先考虑;
(二)在同等条件下,市科技局重大、重点科研计划项目优先考虑由受资助者承担或牵头组织实施;
(三)推荐或安排其参加国际科技方面的考察、进修、交流、合作和国际会议;
(四)积极宣传他们在学术和技术上取得的成就,树立榜样。
第十五条 申请书及其他有关报告材料内容必须真实有效,如发现受资助者弄虚作假骗取资助,经市科技局核实后,将撤消其资格,追回资助经费,并取消其三年的申请资格,情节严重者给予通报批评。
第十六条本办法的解释权和修改权属市科技局。
第十七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四篇:新增建设用地报批工作程序
新增建设项目用地审查报批工作程序
为加强土地管理、规范我县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工作程序,根据《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2号)、《<湖南省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的通知》(湘国土资发„2009‟31号)、《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3号令)、《关于印发<关于完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查报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37号)、《关于报省政府批准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湘国土资发„2009‟9号)文件规定,新增建设项目用地报批工作程序如下:
1、用地单位的准备工作:
(1)用地单位向国土部门提交用地申请;
(2)国土、建设规划等相关部门到现场踏勘选址;
(3)选址确定后,由用地单位委托有资质的测绘单位对选址范围进行测绘,制成电子版。
(4)将电子版交由建设规划、设计部门,出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规划用地红线图》和《项目用地平面布置图》;
2、用地预审
(1)用地单位向项目所在地县国土资源局提出预审申请,并提交以下资料:
①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申请表;
②建设用地预审申请报告;
③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及平
面布局图或项目备案批准文件及平面布局图;
④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扫描件、土地利用现状图,并标出项目拟用地范围;
⑤属圈外单独选址建设项目,出具是否压覆重要矿产资源的证明材料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圈内批次报批的储备地和统征地等,不带具体项目的只需提交前款第①、④项资料。
(2)县国土资源局规划股根据预审原则和权限组织资料上报有预审权的上级国土部门组织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经上级国土部门实地踏勘后,在20个工作日内出具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3、用地报批
(1)用地单位提供: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发改部门对项目的批准文件;环保部门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意见;林业部门出具的《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水务部门出具的《水土保持方案批复》;圈外单独选址项目还需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地灾评估备案证明》、《矿压证明》;
(2)有资质的测绘单位依据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控制的用地规模,编制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绘制勘测定界图;
(3)地籍股对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勘测定界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审查,土地权属是否合法、无争议,地类、面积是否准确,图件与数据是否一致,出具拟征(占)土地权属情况汇总表;
(4)规划股审查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出具“农用地转用方案”;
(5)耕保股对占用耕地项目占补平衡进行审查,出具“耕地补充方案”,耕地占用税,耕地开垦缴费单;
(6)用地股依据测绘机构出具的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拟定征地告知书、《征地调查确认表》,编制“建设用地项目呈报说明书”、“征收土地方案”、“供地方案”,汇总规划、耕保、地籍等股室审查意见,报局长审查,主管国土副县长审签,根据湘国土资发
[2009]9号文件的规定组卷上报市国土资源局;
(7)市国土资源局规划、地籍、耕保、用地等相关科室审查,分管副局长审核,局长审签,市人民政府主管领导签报。
(8)建设用地单位委托制作项目用地电子报件,进入省国土资源厅大厅窗口,经规划、地籍、耕保、用地等相关处室审查,用地处组织会审通过,分管副厅长审核,厅长审签,省人民政府分管副省长或省长签批,发放缴费通知单,按通知单所列的缴费项目将规费汇入银行专户,凭汇款凭证到省厅财务处核实,领取省人民政府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审批单,完成报批工作。
第五篇:武汉市无障碍建设和管理办法范文
武汉市无障碍建设和管理办法
来源:法制办主站 发布时间:2010-09-21 15:05 阅读次数:
武汉市无障碍建设和管理办法
(2010年6月30日武汉市人民政府令第208号公布 自2010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本市城市无障碍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湖北省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江岸区、江汉区、(编者注:此字左边为石,右边为乔)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和其他区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街的无障碍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 市、区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无障碍建设和管理工作。
市、区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机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无障碍建设的监督、协调和管理工作。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新建建设项目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监督管理。
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道路、桥梁、公厕等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无障碍设施的改造和维护。
房屋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实施物业管理的居住小区、居住建筑内无障碍设施维护的监督管理。
水务、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分别负责江滩、公园范围内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维护。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城市道路盲人过街提示音响的建设、改造和维护。
广播影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影视作品加配字幕、开办手语节目等推进无障碍信息交流工作的监督管理。
规划、交通、商务、卫生、教育、文化、体育、旅游、民政、邮政、通信、科技、信息、金融保险等行政主管和行业管理部门应当依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无障碍建设的相关管理工作。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按照本办法关于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职责的规定,负责其管辖区域内的无障碍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 建设项目的所有权人是该建设项目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义务人。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所有权人应当与使用管理人以协议的方式明确各自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的责任。
第五条 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无障碍建设宣传,普及无障碍知识。
第六条 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进行无障碍产品的开发应用和无障碍环境建设课题研究。
第二章 无障碍设施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机构应当组织规划、建设、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编制全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 新建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建设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施应当与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并与建设项目周边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相衔接。对与残疾人日常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无障碍设施,市残联可以组织残疾人代表试用,并对其建设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建设单位应当将新建建设项目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所需经费纳入建设项目经费预算。
建设单位组织竣工验收时,不得降低和擅自修改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
第九条 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应当按照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认真做好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相关工作。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当依照职责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审查,对不符合国家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的建设项目,不得出具审查合格证明文件。
第十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委托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新建建设项目无障碍设施建设过程的监督检查,对所发现的质量问题应当责令改正。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提交的工程质量监督报告中,应当含有无障碍设施质量监督的相关内容。
第十一条 发展改革、规划、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对新建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与施工许可、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等各环节进行审批及备案时,对不符合国家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的项目,不得办理审批、验收及备案手续。
第十二条 新建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无障碍设施应当经过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第十三条 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全市无障碍设施改造规划,对本区域内已建成但没有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或者已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但不符合建设标准的建设项目,制订改造计划,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逐步对相关设施进行改造。第十四条 建设项目所有权人或者使用管理人应当根据改造计划,对不符合建设标准的无障碍设施进行改造。
城市道路、桥梁等市政基础设施配套的无障碍设施改造资金按照市、区分工分别由市、区财政安排。其他建设项目配套的无障碍设施改造资金由所有权人或者使用管理人承担。
第十五条 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对已经改造的无障碍设施进行验收,对不符合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的,不予验收。
第十六条 城市道路、桥梁、公厕等市政基础设施配套的无障碍设施由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维护管理。其他建设项目中配套建设的无障碍设施由所有权人或者使用管理人负责维护管理。
无障碍设施的维护管理责任人应当按照规定对无障碍设施进行养护和维修,确保无障碍设施的正常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维护管理责任人应当及时改建或者修复。
第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无障碍设施,不得破坏无障碍设施的使用功能或者改变无障碍设施的用途。
第十八条 禁止占用无障碍设施设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所。因工程施工等特殊情况确需占用的,由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论证,符合条件的方可批准占用,同时由占用单位对无障碍设施进行改建,保证无障碍设施的正常使用。
临时占用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的,不得超过规定的占用时间、范围和要求。占用期满,占用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及时恢复原状。
第三章 无障碍公共交通工具
第十九条 公共交通运营企业应当优先配置一定数量的无障碍公共交通工具,为行动不便人员的乘车出行提供方便。
第二十条 经过图书馆、档案馆、体育馆、歌舞剧院、医院、中央商务区等重点公共场所、活动中心的公交线路应当逐步配备一定比例的无障碍公共汽车或者低地板公共汽车。低地板公共汽车应当加装活动踏板和轮椅固定装置等能满足行动不便者安全乘车的无障碍装置。
公共汽车应当按照无障碍建设要求配备语音和字幕报站系统。
第二十一条 公交站点应当设置高位站台、提示盲道并设置盲文站牌。
无障碍公共汽车运行线路各站点应当提供字幕报站系统。
第二十二条 从事客运出租汽车服务的单位应当配备一定数量轮椅出行者所需的出租汽车,提供预约服务,并公布预约电话。
第二十三条 鼓励有关单位按照国家标准对城市其他公共交通工具进行无障碍升级改造以适应残疾人等行动不便者的乘车出行需要。
第二十四条 公共交通运营企业应当按照规定对无障碍设施进行养护,确保无障碍设施的正常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责任人应当及时修复。
第四章 无障碍信息交流
第二十五条 鼓励医院、电视台、图书馆、档案馆、商场等服务场所进行无障碍信息交流建设。
鼓励开发适合残疾人使用的专业网站和信息交流服务产品。
第二十六条 电视台应当开办手语节目,电视新闻、电影、电视剧中应当加配字幕。
第二十七条 医院、城市中心广场、车站等重点公共场所应当建立信息屏幕系统。
第二十八条 在大中型商业零售企业、医疗等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中推广使用手语。
第二十九条 市、区级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应当设置盲人阅览室。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 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依照职责加强管理协作和联动,落实管理责任,保障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使用中的安全和通行便利。
其他各部门和单位应当依照本办法共同做好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和维护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十一条 残联、妇联、老龄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或者个人有权对违反无障碍建设和无障碍设施维护管理的行为实施监督并向有关管理部门进行反映和举报,有关管理部门应当及时组织调查处理。
第六章 罚则
第三十二条 建设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三条 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施工图审查机构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未按照无障碍设施改造计划实施改造的,由所在区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相关单位不得参加文明单位的评选,相关责任人不得参加市(区)绩效目标先进个人的评选。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损毁无障碍设施,破坏无障碍设施的使用功能,或者改变无障碍设施用途的,由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责令改正,并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毁的,无障碍设施所有权人或者使用管理人可以依法要求赔偿。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的,由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分别按照城市道路桥梁、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等规定责令改正并依法予以处罚。
第三十七条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不履行法定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无障碍建设,是指保障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孕妇、儿童以及其他社会成员工作生活中通行安全、便利,信息交流无障碍,能全面参与社会活动的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以下无障碍设施、公共交通工具和信息交流的建设:
(一)无障碍设施是指在城市道路、建筑中配套建设的缘石坡道、盲道、无障碍停车位、低位装置等适合行动不便者日常生活工作所使用的设施;
(二)无障碍公共交通工具是指具有无障碍功能、适合行动不便者出行使用的公共汽车、客运出租汽车、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工具;
(三)无障碍信息交流是指使用手语电视节目、加配字幕的影视剧作品、语音和字幕引导系统、无障碍标志等适合残疾人接收外界重要信息或者向外界传递重要信息的平台或者服务。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0年8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