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品结构调整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4 07:01: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推进产品结构调整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进产品结构调整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

第一篇:推进产品结构调整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

推进产品结构调整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

一、分析建筑业发展走势与契机。

1、建筑业整体行业规模仍稳步增长。十二五期间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基本建设仍将稳步增长。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将为建筑业走出去带来更大机遇。十二五期间仍属建筑业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当前相对低迷的市场态势,政府出台了很多救市政策,包括安居工程、水利工程、铁路工程、城市轨道工程等政策拉动社会GDP增长。

2、大型建筑企业将加快重组改制步伐。建筑业产业结构将进一步调整优化。国家引导有条件的大型设计企业与建筑企业同步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从单一的业务领域向多元化的业务领域发展,向资本运作与生产经营的方向转变,实现强强联合。今后,设计—施工总承包(交钥匙工程)会成为国家发展的新模式。有实力的分支机构,可充分运用集团公司的资源条件,通过成立设计院、设计公司等形式,共同推动集团公司的施工设计一体化进程。

3、建筑节能成为建筑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将基本确立,建筑产品施工过程的单位增加值能耗将下降10%,要符合建筑节能的要求。

4、建筑市场和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将会进一步优化市场秩序,加快建筑业法律建设步伐,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完善工程招投标制度、完善企业市场准入标准。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企业注册人员、工程项目数据库。实现网络互联互通,建立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强化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的落实。这将对集团公司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各单位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心驾驭和控制好全局,树立牢固的大局意识,认真研究科学举措,及时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降低法律诉讼案件发生率。坚决打击因个别单位出现不良事件而牵制全局的问题。

5、建筑行业相关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近期,国家批复了多个区域经济规划。并就住宅建设、安居工程与各省均签订了目标责任状。为实现节能目标,钢结构行业的发展将大有空间。同时,国家鼓励采用节能、减排技术,逐步提高节能建筑材料使用比例。

二、明确打破制约建筑行业发展瓶颈的举措。

1、以品牌战略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公司从不起眼的国有企业演变发展为中国五百强企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要注重打造品牌效益,用品牌战略推进产品结构的调整。在承接项目时要运用战略战术,有选择性地承接与自身实力水平相匹配的工程,杜绝盲目。对规模小、甲方诚信度低、投入产出比不相配的项目要逐渐放弃。有实力的单位要有重点地承接一些骨干项目,将视野逐步转向高、精、尖、大等利润高、竞争程度相对低的骨干项目。利用建设高层次的工程展示和打造中太品牌。尚未形成这种意识的单位要及早研究,调整思路。

2、以制度创新推进市场结构调整。新修订的《国内建筑市场区域管理办法》内容充实,为进一步健全市场架构体系奠定了制度基础,是推进市场结构调整的重要实施依据。目前,集团公司已在全国29个省、126个市注册了分支机构。2012年,要继续坚持扩张战略,实行本土化经营。有选择性地在发达地区至少成立分支机构30个。实现省会城市覆盖率100%,地级城市覆盖率80%以上。有实力和人脉资源的单位,要抢占先机,及时占领市场,尽快成立和注册分支机构,以便及早受益。

3、以资本运作推进经营结构调整。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集团公司在经济实力、社会信誉、品牌影响力和融资能力等方面均有较大提升。在这个有利的发展趋势下,我们不断提倡转换传统运作方式,积极推进企业向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一体化的方向转变。2011年,集团公司累计运作BT项目12个。充分证明资本运营正逐步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所谓BT项目,实质上就是企业给政府融资。我们要与政府主动取得联系,积极在BT项目领域进行探索和实践,早日获取利润回报。

4、以扩展专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公司现已拥有17项专业资质,这在河北乃至全国均为领先。2012年,我们计划增办资质7项,使一级资质总数达到20多个。各单位要充分发挥集团的资质优势,在提高现有资质利用率上下大功夫。同时,总部也会根据大家的发展需求,竭尽全力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集团公司的资质体系,为企业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奠定坚实基础。我们将在继续巩固房建、装饰、道路、消防等传统优势领域的前提下,牢牢抓住市场的热点、亮点和资源重点,努力向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较大比例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扩展。争取在水利、轨道、交通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三、指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发展结构不合理。表现在集团的一些排头企业做得还不够大、不够强。各单位发展情况参差不齐。

2、专业资质尚未充分发挥作用。

3、市场经济结构需要升级。首先是高端的市场份额较低。特别是公路、铁路、地铁、轻轨、钢结构等领域开拓力度不够,导致整体利润偏低。其次是竞争力不够强。具体表现在各单位合作共赢意识不明显,通过强强联合拿下高端项目的方法未得到广泛运用。

4、科技水平不高,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公司与国内领先企业竞争仍处在劣势。对高、大、难、新、尖等高端市场开拓能力不够。劳动生产率有待提高。一专多能、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和技术管理型人才较为缺乏。导致企业无法满足承揽业务和项目建设的需要,尤其无法满足重大项目、骨干项目、在中国有影响项目的承接需要。

5、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具体表现在肢解发包行为,人为侵占了产业链,增加企业的整体管理成本,使我们的经济受到影响和制约。

四、阐述企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加快企业转型发展顺应时代发展的内容和要求,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转型,是企业经营的转型、思想的转型和管理的转型;升级,是功能的升级和品牌的升级。

五、明确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

要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升级上下功夫。推动企业朝着资本运作与生产经营一体化、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由单一的业务领域向多元业务领域发展。加快公司由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改变经营模式,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逐步形成规模优势、专业优势和品牌优势,培育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下属单位加强精细化的运营型管理,坚决抛弃粗放型的发展模式。

六、理清实现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

1、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与国家对大型建筑行业的要求相比,集团公司在运用新技术、新工艺节能环保、降本增效等方面存在不足。我们一定要走出“建筑行业科技含量低”的误区,牢固树立科技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坚持向技术要实力。各单位要形成合力,挖掘资源,不断引进高端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复合型人员,将企业打造为科技人才聚集高地。

2、加强银企合作。任何企业要做强做大,都要与银行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放眼当今的建筑市场,有些工程需要依靠融资、贷资、垫资等方式运作,仅凭自有资产和资金难以周转。因此,我们必须要与银行处理好关系,用好用活金融工具,并招聘储备一批专业的融资人才。

3、深化产学研合作。要主动与现有的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在借鉴国内外成果的基础上再研究、再发展。充分整合优势资源,创造性地为我所用,积累社会力量充实企业研发。

4、打造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建筑企业的转型升级很大程度上受企业家的眼光、气魄和压力影响。真正想把企业做强做大,一定要研究市场、经济走势和国家政策,做到办大事办实事。商者无域,要用宽阔的眼光了解世界,走向海外去发展。企业家要有战略的思维,不能只看眼前。思考问题要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定位性。具体为:全局性,就是立足本企业,放眼全世界。长远性,就是要具备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思考的能力。定位性,就是具备对企业未来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思维的能力。企业的经营团队要思想站位高,做事目标专一。以身作则、自尊自爱,树立好个人形象和威信,感召和影响员工为企业干事。要塑造企业家的风格,增强凝聚力、判断力和领导力。要敢于拼搏、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练就高于常人的智慧和勇气,使自身的管理水平与企业发展同步提升。

5、弘扬儒商诚信经营的精神。管理者要做有文化教养的儒商。管理者要从自我做起,要以诚为做人的第一要务,以信为处世的第一准则。将以诚取信,以信养诚奉为座右铭。

6、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凝聚力与创造力的影响日益显著。它是评判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没有文化的企业将失去社会基础,失却发展前途。弘扬中太文化、体现企业精神,建设中太人的精神家园已成为中太文化的重要内容。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高度,抓住“十二五”期间推动文化建设的契机。认真研究本单位的文化建设、发展举措,把握文化的发展方向,着力推进项目文化、工地文化建设,逐步将中太文化延伸下去。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企业的建立与发展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要将履行社会责任内化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理念。履行社会责任,打造总部经济,为廊坊经济做出贡献。

七、研究共同发展的具体措施。

1、鼓励下属各单位优化组合,进行股份制合作。尤其是比较小的单位,要运用这一方式自由联营,以股权为纽带吸纳内部资金。变单一发展为组合发展。发挥各自优势,强强联合,形成一种团结并进的力量,重拳出击拿项目。

2、扩展资本运营空间。规模较大的单位,要利用自身资金实力雄厚、管理技术能力强、施工能力强的优势,着力抢占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市场。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注重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发展。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合作,大胆尝试资本运营模式。积极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3、坚持多元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条。要充分运用集团公司的资质优势,积极向设计、装饰、消防、铁路、公路、绿化、路灯领域扩延。走主营与专业一体化道路。

4、加快培养一批资本运作人才、管理复合型人才、建造师等工程技术类人才。注重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管理才能。

5、牢固树立大质量观。要以总部牵头、整体协作为重点,建立大质量观体系。强化创优意识,努力做到业务优、队伍优、组织优、管理优、安全文明优、用户满意优。将精细管理体现在施工管理过程中,促进企业质量管理升级。公司从上到下要深入基层,了解现场进展,掌控关键节点。要求总裁必须每月去一次工程现场。办事处主任、区域公司总经理、局长必须每周去一次现场。项目经理坚持每个工作日去一次现场。抓好现场监管,保证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八、分析行业风险及提出预防措施。

建筑业为高危行业,风险管理十分关键。结合行业和企业发展实际,集团公司主要面临以下风险:

一是低成本中标风险。有些单位不做科学预算,盲目压低成本进行恶性竞争。二是专业队伍的选择风险。个别单位施工前不好好考察队伍实力,不清楚队伍实际水平。三是合同风险。没有把协定形成书面合同,缺乏明确条款、不能做到有根有据。四是国际局势的动荡,突发事件不断。五是农民工恶意讨薪风险。六是保函风险。七是工程质量风险。八是安全风险。九是汇率风险和税收风险。

为有效防控上述风险,要完善行之有效的风险管控体系。以防风险评估为先导,以应急建设机制为保障,以分门别类防范为重点,以工程保险为依托,健全组织架构,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同时,每个单位都要聘请法律顾问,严把合同签订的重要关口,有力识别、评估、预防和控制风险。

九、凭借思想聚首,凝聚中太骨干力量。

中太欢迎高端人才积极加入中太系列,但也是有条件的加入中太系列。作为中太的管理骨干,下属单位的主要领导,应该明确我们是因思想加入建设集团,我们是为了思想而聚首,这一点是中太建设集团之所以发展壮大的最好注解。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仅有文化和智慧还不够,必须要在文化和智慧的基础上形成思想才能最终获得成功。思想是对文化和智慧的解读,它有倾向、有主张,对我们的事业有巨大的推动力和重要的指导意义。公司董事局一直强调:思想是核心的竞争力,没有思想的企业是没有未来的,没有思想的企业家是没有发展的企业家。董事局坚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引领企业发展,并将这种思想渗透到每一项工作中去。长期的实践证明:我们的思想是科学的、正面的、有利于企业和管理者共同发展的。感召了一批有识企业家加入中太,进一步壮大了企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正确的思想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错误的思想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就会起阻碍作用。过去有许许多多建设行业的管理者,怀抱着不尽相同的目的和期望加入中太。绝大部分同志紧跟着中太一路走来,创出了业绩,谋求了发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实现了双丰收。而有些缺乏控制和管理能力,甚至心术不正的极个别管理者,与社会上的闲杂人等纠结一起做了些对不起社会、对不起甲方、对不起公司的事情。最终被公司所淘汰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王刚等人的案件就是鲜活的教训。所以大家要研究中太文化,研究中太历史,要用心与中太一起打拼,保护公司的利益。

中太集团有着近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和光荣传统,有着宝贵的历史财富。日前正以大战略、大思想、大智慧的雄心踏踏实实地为社会、为人民、为员工做些好事。中太建设的思想是一种共同繁荣的思想,包括儒家的道德、道家的策略、佛家的慈悲。在这里,我要求中太建设集团的所有成员企业要在热爱中太的旗帜下,走中太的发展道路。坚持科学的、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思想,坚决遏制一切违反规律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将之作为我们的宗旨和目标。公司目前和将来的中层以上管理者需要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坚决树立全国中太一家亲的思想观念,为了“百年中太、强企富民”的先进企业思想而共同奋斗。

只有对社会负责、对总部负责,加上有正确的思想和行动,才能达到做大做强企业的目的。2004年,中太由国企改制后,在体制机制上非常灵活。企业自主权有了保证,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各路精英集聚中太发展。大家以高度的责任感为企业负责,体现了军人文化、大家庭文化、部队文化的风采。当今中国的建筑业,以人为核心的竞争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大家都要关心集体事业,让我们的群策群力将中太的事业推向建筑领域新的制高点。

十、保护品牌形象,打造卓越的企业发展主题。

中太这个品牌如同我们大家的生命,要非常看重它的生命质量,要格外珍惜。中太是从军营中走出来的一支铁军。从1960年组建部队至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关于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企业特色等内容,全员有了统一的共识。我想这就是一种文化,是从中太建设第一代先辈开始,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一点一点影响和渗透到每位员工的血液里,慢慢积淀而成的。我们要有义务、有责任将这些精华弘扬和继承。文化内涵是企业品牌的有形载体。目前,中太的管理者都非常珍惜中太品牌,以身为中太人而自豪。这也正是中太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于如何进行品牌建设,如何保证企业的生命质量,中太人产生的共识是:一靠产品,二靠人才,三靠团队。产品过硬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求。人才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怎样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影响力,就是所有工程都要争先获奖、评优。这是企业生命质量的检测仪,是维持企业生存的维他命。通过企业内外各类创优争先活动,不断提高和证明着企业实力与竞争力。同时也打造出一张张亮丽的名片,一项项精品工程,一位位优秀建造师,让这些成为最美的企业形象代表。

助推中太在复杂的市场大潮中乘风破浪,一往无前靠的是中太人的创业精神和我们的品牌力量。珍惜和爱护中太必须要求每位管理者融贯于一言一行中。然后一点一滴传递给全体中太人。据统计,在中太旗下就业的员工近八万人,居全国民企前十名。他们的作风薪火相传,让中太的发展生生不息。中太人要互相尊重,善于领会领导的意图和公司文件的内涵。规规矩矩做人,踏踏实实干事。

十一、加强企业合力,营造公平竞争的企业环境。

要关心员工疾苦,始终与员工打成一片。以增加企业利润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为提高员工薪酬待遇创造先决的经济条件。对员工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对企业的各种理念和制度形成共识,增强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打造公平有效的竞争机制,为企业发展留住真正的人才。

十二、指出管理创新的紧要性与着力点。

1、管理创新的紧要性。改革创新是公司快速发展的。当前,随着经营能力的大步提高,公司在思想意识、管理理念、经营模式、组织架构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管理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不断凸显,它与技术创新一起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两个重要驱动力。但与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相比,在战略定位、精细化管理、创新能力、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要想拥有长久的立足之地,必须推进管理创新。

2、管理创新的着力点。要彻底改变旧有的粗放型管理模式,融入现代化管理理念,运用创新的思维,以健全制度建设提高企业规范水平。更加注重研发能力、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品牌建设、资源整合及人才队伍等内部竞争要素的培养和升级,纵深推进精细化管理,满足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十三、明确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工作。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型升级;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加强精细化管理步伐;

4、扎实推进海外项目;

5、实现“三个跨越,四个一体化”的目标;

6、产业板块做专、做精、做细;

7、坚持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相统一;

8、确保特级资质实现就位;

9、确保中太建设集团注册为国内的驰名商标;

10、积极打造品牌建设;

1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储备主干力量;

12、加强自主学习和高端培训;

13、积极打造企业文化建设;

14、积极进行各级股权改革,十四、明确2012年发展的总体要求、主题与重要工作。

(一)总体要求。坚持“一园两翼”发展战略,以“调结构、促发展、抓转型、提升级”为发展主线,全面落实和完成控股公司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

(二)发展主题。唱响增加企业利润的发展主旋律,努力将2012年打造为企业的发展“效益年”

(三)重要工作。

1、深入落实发展观,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提高产业结构调整,以提档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

3、强化品牌建设,促进企业发展;

4、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5、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经营管理;

6、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为企业提供人才保障。

第二篇:加快企业上市步伐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企业上市步伐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各位老总、各位朋友、同志们:

非常感谢各位企业家在百忙之中参加今天的会议。我到鄞州之后,每年都要召开一次企业家大会,与大家共谋创业创新良策、转型发展大计。这样形式的会议,到今年已经是第五次了。

今天会议主题是推进企业上市和股权投融资发展,这是今年以来,区政府在金融企业座谈会、拟上市企业申报工作推进会之后,召开的又一次上市专题会议,而且会议规格之高、规模之大也是同类会议中所少有的,之所以要这样不厌其烦去发动,不遗余力去部署,是因为上市工作非常重要、非常紧迫,也非常专业,希望借此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政企合力,推进鄞州板块迅速扩容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加快转型提升。刚才陆红军院长就民营企业上市发展作了精彩的演讲,使我们对如何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经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帮助我们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先锋新材料公司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有许多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六家投资机构介绍了公司情况、投资策略和投资要求,为股权投融资发展搭建了一个很好平台。下面,我结合近阶段一些思考,就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与大家交流四方面想法。

一、上市意义重大,认识要更深化

资本是市场经济的血液和灵魂。新经济时代,是产业、技术、资本创新融合的时代。当前,鄞州正处于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的关键时期,发展资本市场、推进企业上市,无论是对企业做大做强,还是对区域经济转型提升,意义都十分重大。

(一)从企业层面看,上市具有引资、引制、引智三大作用,是企业跨越发展的最佳渠道。鄞州企业创业初期靠拼命,发展阶段靠精明,扩张阶段必须依靠资本经营。第一,上市有利于集聚资本。与银行贷款、民间借贷等融资手段相比,企业通过上市来募集资金,体量更大、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如先锋新材料公司,上市申报前年净利润还没超过2000万元,通过上市一下子募集资金近5亿元,企业的市场价值超过上市前净资产的10多倍,不仅大大缩短了企业创业时间,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效应,实现了超常规发展,更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其次,上市有利于激活机制。我区企业大多从家庭作坊、乡镇企业发展而来,在制度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通过上市,有利于推动企业股权结构、经营机制、管理理念、运作模式优化,加快实现从家族企业、传统企业向公众企业、现代企业的提升。企业上市后,相当于请了一个预防企业发生“大病”的“医生”,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的诸如企业接班、财富分配等等头疼问题,也都会因此迎刃而解,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将大大增强。近年来,我区像广博、康强等许多公司,就是依托上市从制度层面根本上解决了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等问题,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转型提升、做大做强。第三,上市有利于配置资源。上市企业是质量、品牌和竞争力的代名词。企业一旦上市,就能获得公众的关注、同行的信赖、政府的支持,就有能力在更大空间、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吸纳要素资源、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从而为企业发展带来比有形资产更加重要的无形资产。如雅戈尔公司在1998年上市后,借助证券市场的资源配臵优势,13年间发展成为一家跨国企业集团,创造了鄞州民营企业发展史上的神话。可以说上市过程是企业裂变、放大、提升的过程,是企业向更高层次、更大规模、更快速度发展的过程。

(二)从区域发展看,上市具有聚名、聚企、聚力三大效应,是助推转型升级的最好抓手。首先,上市有利于提升区域形象。一家上市公司就是一张好名片、一个活广告。如人们一提起海尔、海信,就想起了青岛,一提到雅戈尔、杉杉、奥克斯,就想到了鄞州。城市和企业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相映生辉,上市公司作为一个城市的经济名片,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和实力,扩大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添了城市的内涵和活力。其次,上市有利于打造产业集群。上市公司作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在规模实力、经营管理、生产技术、产品品牌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对上下游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带动力和辐射力,一家上市公司,就能集聚一批优秀人才,实施一批优质项目,培育一个高产的企业总部,催生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目前,我区工业企业“五十强”前十名中,上市公司就占到7家,其中前四名都是上市公司。再次,上市有利于增强内生动力。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一大批优质企业的支撑和带动,才能形成更强的竞争实力,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上市公司作为企业中的精英和骨干,其数量多少、质量高低,不仅体现了区域企业的发展水平,而且标志着区域经济的活跃程度和竞争能力。特别是在当前上市利好的大背景下,各地都不约而同地把推进上市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把推动上市当成一场新的资源争夺战。如江阴提出到“十二五”期末,上市公司总数达到50家,让“江阴板块”真正成为中国最优秀的上市公司群体;萧山提出要成为浙江民营企业的总部,力争到“十二五”期末要实现千亿企业3家,百亿企业10家,十亿企业50家,亿元企业800家,未来五年每年新增上市企业3家。面对新一轮新形式的经济竞争,如果不采取措施,迎头赶上,不仅我们的上市工作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会进一步扩大,而且在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也会越来越难以站稳脚跟,必须要更加突出资本市场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位臵,在时间上抢进度,在措施上加力度,形成强势突破,确保继续走在前列。

(三)从上市历程看,股投具有扶小、扶优、扶特三大功能,是促进企业上市的最优捷径。推进股投行业和新兴企业互动发展,是发达国家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条成功经验。第一,股投是初创型企业的“孵化器”。初创企业犹如刚出生的婴儿,时刻面临“断粮”的危险,只有依靠股投带来的充沛资金,才有成长壮大的可能。如腾讯、百度、阿里巴巴,都是通过多次股权融资才度过重重危机,最后成功上市,成为行业龙头。其次,股投是智慧型企业的“发动机”。股权投资作为专门促进高科技成果商品化的金融资本,是资本、科技和人才结合的最佳载体,是发展新兴产业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正是在股权投资的直接帮助下,美国才诞生了苹果、谷歌、思科等新一代科技跨国公司,创造了“硅谷奇迹”。第三,股投是特色型企业的“催化剂”。股权投资机构是企业的“伯乐”,依托专业背景可以独具慧眼发现、扶持一批特色潜力企业。像无锡的尚德公司,就是通过股权投资催化发展,从而一跃成为全球太阳能龙头企业。从我区情况看,通过这几年的上下努力,股投机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很快,目前已有各类股权投资机构和股权投资管理机构30多家,资本总规模达到20多亿元,但这与我区的产业实力、企业资源相比,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如被称为“基金之都”的深圳,目前已拥有股权投资基金1500多家,正是股权投资机构的高度集聚和股权投融资市场的充分发育,才创造了每10家公司上市就有1家来自深圳的神话。新近快速崛起的天津,目前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更是达到1700多家,注册资本超过3400亿元,股权机构的快速发展成了天津上市公司源源不断涌现的重要支撑。这几年,我区软件、动漫等新兴产业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但总体上仍旧处于孕育培养阶段,迫切需要股权投资机构凭借渠道、信息和人才优势,给企业资金、经验、管理等全方位的帮助扶持,加快培育打造一批阿里巴巴那样的创新型、智慧型企业。

二、上市机遇难得,方向要更坚定

当前,在宏观环境、政策导向、市场因素等综合作用下,金融体系加快完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资本市场正面临难得的黄金机遇期,推进企业上市正当其时。

第一,市场内外环境十分有利。从全球看,国际资本市场功能正在加快恢复,全球IPO在金融危机后正逐步趋向活跃;从国内看,国内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积极效应加快显现,企业上市环境不断改善。一是渠道更加通畅。随着创业板的推出,中小板的扩容,国际板的谋划,新三板的建设,企业上市渠道越来越多,我们企业既可在境内也可在境外上市,既可在主板也可在中小板、创业板发行,既可在场内上市也可在场外进行股权交易。可以说,不同成长阶段、不同产业类型的企业,都能在资本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融资渠道。二是环境更加宽松。当前,随着资本市场的规模扩大、结构改善和法律制度的日益完善,上市审核也在不断提速,现在进程快的企业从递交申报材料到完成企业上市,只需要6个月时间;同时审核通过率也不断提高,目前创业板过会率已达到85%,主板中小板过会率也接近80%。今年以来,已有220多家企业在A股市场实现首发上市,预计“十二五”期间,上市公司数量将增加近一倍,平均每年将新增400家上市公司。三是需求更加突出。一方面随着银根的持续收紧,民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获取融资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数据显示,去年通过资本市场获取的各类直接融资额达到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的79.7%;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财富管理的需求日益旺盛,目前全国有效证券账户1.3亿户,占总人口的10%,与欧美国家近70%人口拥有证券账户相比,我们证券市场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还很大。

第二,上市良好氛围正在形成。一是政策力度不断加大。2008年以来,区政府每年都专门出台鼓励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在资金、土地、电力等要素保障上给予上市企业重点倾斜,截止目前,已兑现上市奖励扶持资金7000万元,进一步提升了企业改制上市热情。二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企业上市实质上是发展资源的重组,地方政府的强力推进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我们充分发挥政府在企业上市中的推动、引导、协调作用,专门组建成立金融工作办公室,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一站式办公、保姆式服务,着力开辟上市“绿色通道”,集中解决企业所碰到的困难和问题,上下服务合力不断增强,上市工作得到快速推进,今年全区又有3家企业成功上市,总数达到11家,数量位居全市各县区首位,总市值超过500亿元。三是上市共识不断增强。通过宣传发动、典型示范等途径,企业和企业家对上市的理解更加深刻、认识更趋统一,想上市、愿上市、会上市的队伍在不断壮大。目前开展上市实质性运作的企业有25家,未来一年内申报上市的企业有8家,未来五年全区平均每年新增上市公司有望达到3家以上。

第三,企业竞争实力不断增强。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我区上市资源无论是资产规模、盈利水平,还是行业分布、股权结构,都在全省全市处于领先地位。一是结构优。我区既有先进的制造业企业,也有符合发展导向的新兴产业企业;既有资产规模大、盈利水平高的实力型企业,也有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高新型企业,目前全区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500多家,软件动漫企业430家,其中注册资金上千万企业超过60家,庞大优质的企业集群优势为我们上市提供了丰富的项目资源。二是基础好。目前全区年销售收入上十亿企业15家、上亿企业328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分中心)6家,中国驰名商标72 件,中国名牌产品17件,市级以上名牌产品销售比重达到40%,获得的授权专利、发明专利数量连续多年位居省市前列,企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上市基础非常扎实。三是素质高。鄞州既有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目光长远的“领军型”企业家,也有一批思路新、闯劲足、理念超前的“新生代”企业家,他们是鄞州企业上市的脊梁和希望。

三、上市竞争激烈,工作要更扎实

当前,证券市场正处于快速培育期,谁能先人一步、高人一筹,谁就能获取更大市场份额,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发展。要牢固树立“抓上市就是抓机制创新,抓结构调整,抓招商引资”理念,系统筹划,全力推进,努力取得新的突破。

针对发展形势,结合鄞州实际,“十二五”时期我区企业上市总体思路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运作、梯度推进”工作机制,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工作要求,多渠道、多形式加快企业上市,力争到2015年,全区境内外上市企业家数达到23家、上市公司累计首发融资和再融资金额超过150亿元,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鄞州板块”。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强化基础建设梯队。这是做好企业上市工作的基础工程。要切实把培育优质上市资源作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通过政策激励、培育引导等多种途径,努力形成百花争艳、百舸争流的企业上市格局。一要“做大基数”。一方面要坚持一二三产业、大中小企业“一起上”,通过扶持培育、整合包装,努力使我区上市后备资源行业分布更广泛、产业结构更合理。另一方面要按照提升产业竞争力要求,围绕主导产业、重点行业,抓紧选择一批高成长、高科技与新经济、新服务、新农村、新能源、新材料、新模式等“二高六新”企业,纳入上市资源库,源源不断地扶持、促进优质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实现跨越提升。二要“做优机制”。体制新、机制活,才能发展快、效益高。要进一步规范法人治理,对净资产数额较大、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要积极引导其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确保每年新增股份有限公司5家以上。对已股改的公司,要进一步落实措施、大力扶持,积极帮助其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快进入上市辅导期,尽快申报发行上市。三要“做强实力”。上市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已经上市的企业绝不能把上市作为终极目标,在内部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促进企业规范有序运行;在外部要积极推动要素集聚、资源整合,通过资产重组、资产注入等,进一步提升企业实力,更好地带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二)多头并进拓宽渠道。这是做好企业上市工作的核心环节。要切实加大引导和协调力度,进一步加快企业境内境外“两市”、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三板”上市步伐,加速扩容提升“鄞州板块”。一要主攻国内上市。国内上市尽管准备周期长、监管力度大,但募集资金量大,运作费用低,综合收益高,是我们企业上市的主要路径。当前,国内市场上市渠道很多,根据鄞州的企业特点,我们要立足中小板、争取主板、突破创业板,不断提高我区企业上市的“命中率”。对日月重工等资产规模大、盈利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要作为主板上市资源来培育,争取尽快到主板市场上市。对凯信服饰、嘉福塑胶等主业突出、业绩优良、增长迅猛、潜力巨大的企业,要进一步提升其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创利率、资金利润率、资源能源利用率等“四率”水平,积极帮助其到中小板上市。对广博纳米、高发汽控等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自主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企业,要切实加大扶持培育力度,尽快促进其到创业板上市。二要瞄准境外上市。与内地市场相比,香港、新加坡等境外市场,有着市场层次多、发行审核便捷、上市速度快、发行费用透明等优势。如果我们企业一时达不到国内上市规范要求,可以考虑选择境外上市。像福建晋江市,其30多家上市企业中,有20多家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与之相比,我区的境外上市公司总数明显偏少,这也说明我们企业未来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和发展前景。要针对境外市场的不同特点,积极组织一批有条件、有意向的企业到境外市场上市,直接从国际资本平台进行融资,使企业得以在更高起点健康持续发展。三要择机买壳上市。目前境内外资本市场,尤其是境外资本市场,受宏观环境影响,都还有一定数量的上市公司“壳资源”,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牵线搭桥工作,积极帮助引导有条件企业走买壳上市之路。这方面我区大有潜力可挖、大有文章可做。利时,就是一个很鲜活很成功的例子。

(三)想方设法培育市场。这是做好企业上市工作的重要举措。我们鄞州经济长期来一直以工业制造和对外贸易为主,对资本市场专业中介服务机构需求不大,导致至今还没有本土证券公司和从事证券业务的会计、法律等事务所,制约了区域资本市场发展和上市工作推进。要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硬件与软件并重,进一步强化资本市场培育,努力形成要素齐全、功能齐备的企业上市金融服务体系。一要大力引进培育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鄞州产业、政策等比较优势,依托南部商务区、创新128园区等发展载体,花大力气引进培育一批会计、证券、法律等企业上市配套服务机构,切实提升对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资产管理等方面的服务能力,促进全区企业上市工作蓬勃开展。对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在鄞开设分所的,区政府每家最高奖励30万元。二要大力引进培育高端金融服务人才。推进企业上市,不但要依托发达的金融中介市场,更需要依托一批从事资本运作的高端人才。对资本市场高端人才,区里已把其纳入紧缺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并享受相关政策。三要大力引进培育股权投资机构。为鼓励股投机构发展,区政府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专门探索设立了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以优惠的政策,与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合作设立符合区域实际的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基金,“以资引资”增加创业投资资本供给,目前引导资金已成功投资一家,还有2家参与方案也已确定。面对当前股权投资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要继续做好“借股投之力促企业上市”文章,进一步强化举措、完善政策,积极吸引国内外优质投资机构入驻,对股投机构和股投管理机构在鄞注册的,区政府将给予机构和高管人员奖励补助。

四、上市任务繁重,服务要更到位

企业成功上市的背后,体现的是地方政府调控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切实把利用资本市场的程度、效果作为增强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指标,凝心聚力,合力推进,不断提升政府服务企业上市的能力和效率。

一要强化工作推进合力。区金融办要积极做好企业上市的计划制定、任务分解和协调服务等工作。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沉下去、贴上去、融进去”要求,分类做好服务管理工作,要积极与金融办、证券监管部门加强合作交流,完善信息共享、沟通联络和定期磋商制度,在改制辅导、上市申报、并购重组、项目融资、中介聘请等方面密切配合,共同促进拟上市和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各镇乡(街道)、产业园区,要切实把企业上市工作放到更加突出位臵,充实机构、落实责任,认真做好企业上市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确保每一家改制上市企业,都有人在跟踪、在服务、在推动。区政府对各镇(乡)、街道、园区实行上市考核奖励制度,在考核中,对企业成功上市或被认定为区上市重点培养企业的给予考核加分。

二要提升上市服务水平。牢固树立“围墙内的事企业做、围墙外的事我们做”的服务意识,大力倡导雷厉风行作风,想方设法、依法依规为企业改制上市创造条件、排忧解难、减轻负担,切实为企业改制上市提供高效便捷的“保姆式”服务,尤其是在上市过程中涉及的土地房产过户、税费征收、资格认定、项目报批、环境评估等手续办理,各职能部门要实行“绿色通道”,该出的政策要抓紧出、该减的费用要尽量减、该办的手续要马上办,努力创建有利于企业上市的良好政务环境。

三要强化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实施资本经营战略,特别是股票上市,是以稀释股权和支付一定上市成本为代价的,这是影响企业上市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激发企业上市的主动性、积极性,区里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近期又出台了操作性更强、扶持力度更大的鼓励政策。政策着眼于减轻企业上市成本支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提升企业上市前后盈利水平和发展空间,对企业上市筹备过程中额外增加的税收,给予地方留成部分全额奖励;对企业股改、上市申报等给予150万元的奖励,用于弥补聘请中介机构费用;对企业首发上市成功的,根据税收贡献大小和企业的行业类别,奖励额度可达600万元以上;对上市公司再融资、并购等也专门明确了扶持政策。

四要营造上市舆论氛围。通过各种手段、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上市公司先进案例、成功经验,树立一批上市典型,积极放大“示范效应”、“带动效应”,努力消除企业不想上市、不敢上市的思想顾虑。通过以会代训、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上市推介会、专题研讨会、业务培训会、参观考察等方式,搞好辅导培训,帮助企业树立资本市场运作观念和改制上市信心,提高参与资本市场运作的能力、水平和效率,真正在全区营造议上市、争上市、快上市的浓厚氛围。

推进上市,政府是主导,企业是主体。企业本身的毅力、努力、合力才是成功上市的关键要素。借此机会,向各位企业家提几点希望和要求,与大家共勉。

一要依托高端定位,提升持续发展力。对企业准确科学进行定位,是企业家的一种能力和品质,其不仅影响着企业的即时走向,更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当前,我国正进入资本市场快速发展阶段,资本扩张已成为经济扩张的最主要手段,资本增值已成为财富增加的最有效途径。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我们企业家要登高望远,明国家发展大势,谋资本市场发展趋势,从大范围整合资源,以大胸襟寻求合作,推动企业走出传统发展模式,实现更优更快裂变发展。

二要依托科技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人才、技术、资本的创新融合,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当前企业间的竞争已逐步演变为科技与人才的较量,我们企业家必须高度重视科技研发的投入、创新团队的打造、技术资本的联姻,善于运用资本的力量获得技术、凝聚人才,努力争做逐鹿国际资本市场、勇攀技术创新高峰的领头羊。

三要依托资本经营,提升对外扩张力。从产品经营、要素经营向资本经营、技术经营转变,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规律。面对当前资本市场的良好机遇,面对转型提升的迫切要求,我们企业家要以敢于发展的大气魄,善谋长远的大智慧,切实把推进资本经营作为扩大规模、提升素质、卓越发展的战略选择,大手笔规划布局、小口径切入突破,抓紧时间,迅速行动,努力获取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要依托主业发展,提升价值创造力。主业强则企业强,主业兴则企业兴。主业是否突出,也是证监会审核能否上市的一个重要标准。我们企业家要正确处理做强主业与多元经营的关系,不东张西望,不盲目出击,把精力集中在做强主业上、把功夫下在加快发展上,以提升价值为重点,以强化盈利为核心、以规范经营为关键,全力打造专业型、特色型企业,努力争做行业的排头兵。

五要依托和谐创建,提升企业公信力。上市不仅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更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上市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我们企业家要坚决克服怕露富、怕投入、怕监管思想,以加快上市为目标,以创建和谐企业为抓手,关爱员工、关爱社会,诚信经营、履行责任,努力提升企业的形象和口碑。

各位企业家、同志们,推进企业上市是事关鄞州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希望我们广大企业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上市;希望全区各级各部门进一步提高认识,提升服务,形成合力,不断扩大鄞州板块规模,提升鄞州板块质量,为鄞州打造“三城三区”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

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

实施方案(2013-2015年)

船舶工业是为海洋运输、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综合性产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国际航运市场持续低迷,新增造船订单严重不足,新船成交价格不断走低,产能过剩矛盾加剧,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按照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工作要求,为保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面临形势

(一)主要成就。新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船舶工业抓住难得的市场机遇,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取得显著成就。2006年,国务院批准《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年)》,明确了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全面启动环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地区等三大造船基地建设。2009年,国务院印发《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船舶工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我国船舶工业在极其不利的市场形势下,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占世界市场比重显著提高;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主流船型形成品牌,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制造取得新进展,船用配套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布局得到优化,城市船厂搬迁有序推进,三大造船基地形成规模,发展质量明显改善。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造船大国之一。

(二)挑战和机遇。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国际船舶市场需求大幅下降,手持订单持续减少,产业发展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国际航运和造船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密集出台,船舶产品节能、安全、环保要求不断升级;需求结构加快调整,节能环保船舶、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高端产品逐渐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世界船舶工业已经进入了新一轮深刻调整期,围绕技术、产品、市场的全方位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我国船舶工业创新能力不强、高端产品薄弱、配套产业滞后等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产能过剩矛盾加剧,“十二五”后三年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迫切。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已经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造船基础设施,上下游产业齐全,劳动力资源充裕,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比较优势依然突出。必须抓住机遇,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不断提高质量效益,为建成造船强国、实施海洋战略积蓄力量和创造条件。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加快转变船舶工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适应国际船舶技术和产品发展新趋势,着力改善需求结构,实施创新驱动,推动技术和产品结构升级;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着力推进兼并重组和转型转产,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和产能结构;积极应对国际船舶市场变化,着力加强企业管理和行业服务,稳定和巩固国际市场,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实现船舶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强化需求引导,调整产品结构。发展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绿色环保船舶、专用特种船舶、高技术船舶,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提高船用设备配套能力,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推动船舶产品结构升级。

实施创新驱动,提高竞争能力。推进技术创新,全面满足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要求,提高船舶设计制造水平,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稳定国际市场份额。实施海外投资和产业重组,开展全球产业布局,积极拓展对外发展新空间。

控制新增产能,优化产能结构。遏制产能盲目扩张,利用骨干企业现有造船、修船、海洋工程装备基础设施能力,推进大型企业重组和调整,整合优势产能;调整业务结构,鼓励中小企业转型转产,淘汰落后产能。

完善政策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顺应世界船舶工业深刻调整新形势,完善船舶工业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企业管理,改善行业服务,不断增强船舶工业自身发展活力。

(三)发展目标。

——产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十二五”后三年,国内市场保持稳定增长,国际市场份额得到巩固,骨干企业生产经营稳定,船舶工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创新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新建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全面满足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的要求,船用设备装船率进一步提高。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主要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25%和20%以上。

——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建成环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三大世界级造船和海洋工程装备基地。骨干企业建立现代造船模式,造船效率达到15工时/修正总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平均钢材一次利用率达到90%以上。

——海洋开发装备明显改善。运输船队结构得到优化,渔业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科学考察、资源调查等装备配置得到加强,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装备满足国内需求,邮轮游艇产品适应海洋旅游产业发展需要。

——海洋保障能力显著提升。行政执法船舶配置大幅提升,调配使用效率明显提高,适应海上维权执法需要;救助、打捞船舶升级换代,航海保障能力及海上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

——化解过剩产能取得进展。产能盲目扩张势头得到遏制,产能总量不增加;企业兼并重组稳步推进,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一批大型造船基础设施得到整合,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一批中小企业转型转产,落后产能退出市场。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

开展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攻关,培育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大主流船型符合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的节能安全环保技术开发,做好宣传、培训和推广,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订,支持数字化智能设计系统等重点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展液化天然气存储技术研究,突破液化天然气船双燃料、纯气体动力技术;组织豪华邮轮总体布置、减振降噪、海上舒适度等技术以及工程项目组织管理和特殊建造工艺研究。开展深海浮式结构物水动力性能、疲劳强度分析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提升钻井船、半潜式平台、液化天然气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水下生产系统等核心装备的概念设计和基本设计水平,掌握大型功能模块的设计制造技术。突破磷虾捕捞加工船、大型拖网加工船等大型远洋渔船设计建造技术,提高金枪鱼延绳钓船、金枪鱼围网船、秋刀鱼捕捞船等远洋渔船设计建造能力。加快产品开发,建立标准化船型库,加强防撞击、适航性等技术集成应用和创新,提高行政执法和公务船舶设计制造水平。

(二)提高关键配套设备和材料制造水平。

重点依托国内市场需求,推进关键船用配套设备、海洋工程装备专用系统和设备以及特种材料的制造,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中高速柴油机、小缸径低速柴油机、甲板机械等优势产品自有品牌,加快转叶式舵机、污水处理装置、压载水处理系统、油水分离机等产品产业化,提高通信导航和自动化系统制造水平。加快液化天然气船动力推进系统、低温冷藏系统、低温液货装卸系统等关键系统的研制。开展透平和原油发电机组、单点系泊系统、动力定位系统、电力推进系统、海洋平台吊机、水下井口装置、铺管专业设备等海洋工程装备专用系统和设备研制技术攻关。推进渔船探渔、诱渔、捕捞、加工、冷藏等专用设备制造。推进行政执法和公务船舶电子、通信、导航设备产业化。发展耐腐蚀、超低温、高强度、超宽超长超薄和异形船板,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油气输送管线用钢等特种钢材。

(三)调整优化船舶产业生产力布局。

严把市场准入关口,严格控制新增造船、修船、海洋工程装备基础设施(船台、船坞、舾装码头),坚决遏制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矛盾。通过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集中资源、突出主业,整合一批大型造船、修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基础设施资源,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舶企业集团。通过调整中小船厂业务结构,发展中间产品制造、修船、拆船等业务,开拓非船产品市场,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在不增加产能的前提下,加快实施城市老旧船厂搬迁。依托环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地区三大造船基地发展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专用系统和设备,形成造船、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设备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四)改善需求结构,加快高端产品发展。

鼓励老旧船舶提前报废更新。加快淘汰更新老旧远洋、沿海运输船舶,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发展满足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的节能安全环保船舶,优化船队结构,提高航运业竞争力。

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发展钻井平台、作业平台、勘察船、工程船等海洋工程装备。鼓励骨干油气、造船企业和科研院所等成立专业化企业或联合体,培育海洋工程装备设计、系统集成和总承包能力。

加强行政执法船舶配置。增加海上行政执法船舶数量,提高配置水平,开工建造一批海上行政执法船舶,改善装备条件,充实执法力量,尽快提高海上维权执法能力。

加快海洋综合开发和应急保障船舶建造。建设专业化海上应急救援队伍,开工建造一批大型救助、打捞船舶,提高海上综合救援能力。加快开发建造一批资源勘察、环境监测、科学考察船舶,改善海上科研条件,提高海洋科考能力。依托重大海洋基础设施工程,建造一批水上工程船舶,形成规模化海上施工能力。

开拓高技术船舶市场。大力发展大型液化天然气船,提高专业化设计制造能力和配套水平。加快培育邮轮市场,逐步掌握大中型邮轮设计建造技术。完善游艇产业链条,培育豪华游艇自有品牌。

实施渔船更新改造。逐步淘汰老、旧、木质渔船,发展选择性好、高效节能的捕捞渔船。加快老旧远洋渔船更新步伐,提升远洋渔业装备水平。发挥船舶工业研发和制造优势,整合科研生产要素,提高渔船开发设计和制造水平。

(五)稳定国际市场份额,拓展对外发展新空间。

加强对国际船舶市场态势、产品发展趋势以及主要造船企业发展战略的分析和研究,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稳定和努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支持引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设计核心人才和团队。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自建、并购、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支持开展海外产业重组,掌握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配套设备等领域的先进技术。支持大型船舶和配套企业开展全球产业布局,在海外建立营销网络和维修服务基地。

(六)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促进军用与民用科研条件、资源和成果共享,促进船舶军民通用设计、制造先进技术的合作开发,加强军用与民用基础技术、产品的统筹和一体化发展,推动军用标准与民用标准的互通互用。引导造船企业发挥技术优势积极开拓民用特种、专用船舶市场。立足民用船舶工业基础,依托重大民品研制项目,突破关键产品、材料、加工制造设备等军工能力建设瓶颈。

(七)加强企业管理和行业服务。

引导船舶企业深化内部改革,加强制度创新,夯实管理基础。加强成本和风险控制,增强应对市场变化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精益造船,应用节能、节材技术和工艺,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强船员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严格的船员培养、选拔、考核、退出机制,提高船员综合素质,满足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船舶行业管理,完善行业准入条件,加强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的宣传、培训和推广,发挥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等在行业自律、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检验检测、宣传培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支持政策

(一)鼓励老旧运输船舶提前报废更新。

调整延续实施促进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提前报废更新政策至2015年12月31日。鼓励老旧远洋、沿海运输船舶提前报废并建造符合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要求的绿色环保型船舶。

(二)支持行政执法、公务船舶建造和渔船更新改造。

支持海上行政执法船舶以及救助打捞、资源调查、科学考察等公务船舶建造,支持航海保障设施、设备的配备,支持海洋渔船更新改造,满足船舶建造和更新改造资金需求。

(三)鼓励开展船舶买方信贷业务。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投放,对在国内骨干船厂订造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境外船东提供出口买方信贷。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通过多种方式募集资金。

(四)加大信贷融资支持和创新金融支持政策。

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商业原则,做好对在国内订造船舶且船用柴油机、曲轴在国内采购的船东的融资服务,加大对船舶企业兼并重组、海外并购以及中小船厂业务转型和产品结构调整的信贷融资支持。研究开展骨干船舶企业贷款证券化业务。积极引导和支持骨干船舶企业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券等。积极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支持船舶出口。优化船舶出口买方信贷保险政策,创新担保方式,简化办理流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船舶融资租赁试点。

(五)加强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

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投入,增强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创新能力,开展生产工艺流程改造,加强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船用设备专业化能力建设,以及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填补国内空白的产业化项目建设。

(六)控制新增产能,支持产能结构调整。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核准、备案新增产能的造船、修船和海洋工程装备基础设施(船台、船坞、舾装码头)项目,国土、交通、环保等部门不得办理土地和岸线供应、环评审批等相关业务,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立即组织对船舶行业违规在建项目进行认真清理,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越权核准的违规项目,尚未开工建设的,不准开工,正在建设的项目,要停止建设;国土、交通、环保部门和金融机构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对停建的违规在建项目,按照谁违规谁负责的原则,做好债务、人员安置等善后工作,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分类处理。对已经建成的违规产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入条件等进行处理。在满足总量调控、布局规划、兼并重组等要求的条件下,推动整合提升大型基础设施能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企业转型转产。

五、实施保障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保持船舶工业持续健康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工作落实。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尽快制订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切实做好有关指导和服务工作。各有关地区要按照本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实际抓紧制订具体落实方案,确保按时完成各项任务目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反馈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

第四篇: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求是文章----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在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深刻认识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战略意义

“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从总量看,“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2010年达到16万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截至目前,500多种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余种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19.8%,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基地和世界工厂。从结构看,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进展,重点行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不断加大,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用水量下降36.7%,工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7%、15%。与此同时,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性能计算机等一批重大装备和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为我国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和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坚决贯彻中央一揽子计划措施,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增速“V”型反转,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关键期。一方面,全球经济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我国工业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形势面临着深刻变化。一是世界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世界经济增速减缓,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来自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的同质化竞争压力加大,对工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二是全球产业结构在科技创新推动下正在进行深度调整。近年来,全球科技创新和技术革命步伐加快,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领域酝酿新的突破,主要国家抓紧培育发展以绿色、低碳、高端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围绕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三是工业生产方式加快变革。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柔性制造、虚拟制造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全球化生产和组织模式成为控制全球价值链的关键。

另一方面,我国工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制约着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69%,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集中度偏低,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业布局与区域能源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有待增强。三是工业增长过度依靠投资拉动和出口带动,过度依靠资源能源消耗和低成本要素投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过高,生态保护面临巨大压力。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不高,缺乏具有较强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品牌。五是工业行业管理基础薄弱,推进工业节能、淘汰落后、兼并重组等管理手段亟待充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足。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总体看,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工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巨大。“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4%,内需主导、消费驱动、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将推动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我国工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此外,“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持续深入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日益成为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内在动力。

二、“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既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推动工业发展由注重规模速度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变,由消耗传统生产要素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由依赖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外延粗放式向内涵集约型转变,把工业发展真正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国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要着眼于“五个体现”,合理制定“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

一是体现质量效益。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发展的关系,综合采用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增加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质量品牌建设等测度指标,推动工业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既要保持工业较快增长,更要着力提高工业附加值水平。

二是体现自主创新。针对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工业企业尤其是重点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着力提高拥有科研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比重。

三是体现协调发展。优化工业行业结构、布局结构、组织结构,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钢铁、汽车、船舶等规模经济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四是体现融合发展。一方面,围绕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围绕军民融合,显著提高军民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不断扩大军民结合产业的规模和空间。

五是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业能耗、水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指标,强化目标的落实和考核。

三、“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转型就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要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着力突破共性及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是促进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技术改造投资省、周期短、效益好、污染少、消耗低的优势,运用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发展,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优化工业投资结构,推动工业整体素质迈上新台阶。

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涵。要创新信息化推进机制,推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加快发展支撑信息化发展的产品和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带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要围绕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本质安全型产业体系。

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提升质量品牌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要着力抓好品种开发、质量提升、品牌创建和服务改善,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不断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推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要围绕形成资源配置更富效率的产业组织结构,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在规模经济行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企业管理和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质量。

优化工业空间布局。要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加快调整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引导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创建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品牌形象优、配套条件好、节能环保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要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提高工业领域利用外资水平,注重引进先进技术装备,着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向境外转移生产能力,开展境外能源资源开发合作,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整合价值链的能力。

四、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环境

工业转型升级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完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健全转型升级长效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要围绕转型升级重点任务,在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质量安全、中小企业、军民融合等重点领域,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民用飞机、软件、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船舶、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发展的法律保障。

加强政策引导和财税支持。要制定和修订重点行业产业政策,抓紧制定新兴领域产业政策,加强产业政策和财税、金融、贸易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研究制定针对特定地区的差异化产业政策,制定发布重点领域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当前,特别是要着力落实相关财税政策,在消费信贷、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企业兼并重组等领域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创新工业管理方式和手段,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形成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集中。完善投资体制机制,落实民间投资进入相关重点领域的政策。落实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支持国内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

第五篇: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辜胜阻

http://www.xiexiebang.com2012/7/23 09:46来源: 经济日报

编者按 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总体上是正常的、健康的,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很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一方面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辜胜阻围绕本期主讲话题,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如何实现转型升级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阐述。

①从低成本战略向差异化战略转变

中小企业应从低成本战略走向差异化战略,实现从拼劳力、拼资源、拼低价格向追求高附加价值的模式转变,提升价值链,完善产业链,从价值链低端走向中高端。

从短期来看,低价策略可以为企业赢得市场空间和稳定现金流,维持企业正常运营。但是,低成本竞争战略获利空间小、容易被模仿。在缺乏创新的条件下,低成本、低价格竞争战略难以持久。而差异化战略所创造的产品、服务等“差异性”,短期内不易被模仿,能够创造并培育自己独特的细分市场,提升顾客忠诚度、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而获取持久竞争优势。

因此,中小企业要积极实施差异化战略,主动研究消费者需求特征,积极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特色产品或服务,通过改善产品质量和性能实现产品差异化,通过创新销售方式及分销渠道制造市场差异化,通过推进品牌战略培育企业形象差异化,通过完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链来强化服务差异化。制造业中小企业尤其应该重视服务差异化,理论与实证研究发现,服务是企业价值链上最靠近消费者的一环。在制造业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服务差异化能有效增强制造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企业产业链完善和价值链提升。企业需要通过创新服务理念、完善服务网络、提升专业服务水平、提高服务响应速度、提供个性与多元化服务等途径,向产业链下游的服务环节延伸,提高企业对客户的差异化服务能力,获取产品溢价。此外,中小企业不仅要在当前已有行业空间内积极竞争,也要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能力,积极开拓新的业务,从而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和新的消费者。

②从过度多元化战略向归核化战略转变

中小企业应改变盲目多元化战略倾向,做好做强核心主业,实施归核化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平衡专注与多元的关系,专注特色,打造精品。

归核化战略强调将企业业务向其核心能力靠拢,资源向核心业务集中,着力推动主营业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培育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过度多元化的企业需要平衡专注与多元的关系,舍弃多元化的诱惑,实施“归核”战略,降低多元化经营程度,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最具竞争优势的行业上,或者将经营重点收缩于价值链上,培育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一方面,要通过剥离非核心业务、处置亏损资产、服务外包等途径,将非核心业务的资产、产品线、子公司或部门等出售或关停,收缩企业业务范围和产品种类。从战略意义上来讲,“归核化”是对多元化片面追求业务范围的修正,是从长远战略出发在“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之间的平衡。在确立企业核心业务时,要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市场需求变化、科技发展方向、企业比较优势、行业竞争状况等进行相机抉择,规避风险,抢抓机遇。另一方面,要通过重新确立市场定位、推进内部组织优化、加强外部合作、强化竞争优势等措施,把主导产业做强、做优、形成特色,实现“回归”主业和主业重构,使企业在最有优势的环节上赢得竞争,获取发展。

③从偏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

中小企业应从偏重规模扩张走向注重质量提升,实现规模至上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的集约式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中小企业在创业时期,主要是基于“高物质消耗、低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许多企业过于偏重规模扩张。研究表明,规模经济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但盲目规模扩张不一定带来规模经济。因为,企业规模越大,内部管理层次越多,企业内部组织成本也更高,甚至给企业发展带来陷阱:伴随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将会出现品牌、声誉和管理“稀释”的现象,导致管理失控、企业经营效益下降。

未来,我国中小企业要改变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投入的外延式增长方式,致力于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来挖掘企业潜力的内涵式发展方式,提升企业效益。要从重规模变为重质量,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全球价值链受控于人的局面。具体来讲,中小企业要通过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合作创新机制、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关系等来加强核心技术开发。要重视关键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形成企业的成本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市场优势。除了技术创新,中小企业还要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组织管理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和采用新型管理手段来培育企业管理优势型核心竞争力。在当前高成本时代的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尤其要引进精益生产管理手段,要加强生产流程改造,缩短生产周期;要突出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消除无效生产和浪费;要加强质量检测,对生产流程的每一道工序进行全面质量控制;要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实施专业化协作生产;要建立业绩评估体系,鼓励员工参与生产和管理的改进,从而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实现企业集约式发展。

④从盲目求快向重视可持续发展转变

中小企业应实现从急功近利式的做“快”向追求基业长青的做“久”转变,突破家族企业的人才瓶颈和企业传承难题,重视商业道德,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企业的超高速成长必须尊重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市场规律,缺乏扎实基础的跨越式发展往往难以持续。我国有许多曾经风光的明星企业“走得快”,但“未走远”。据调查,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7年,而欧洲和日本企业平均为12.5年、美国企业平均为8.2年,德国500家优秀中小企业有四分之一都存活了100年以上。同时,企业可持续发展要高度重视社会责任,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效益的关系。通过保障消费者权益、重视商业道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措施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当前,我国80%以上的中小企业是家族企业。“家族化治理”存在治理结构封闭性、管理决策随意性、代际传承排他性等诸多局限。为此,广大中小企业应改变盲目求快的发展思路,重视可持续发展,变革过分依靠“人治”的家族化管理模式。在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关键时期,要营造一种公平的接班人选择标准及机制,选择合适的企业接班人。要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通过积极引入独立董事、完善董事会等,建立公司权力的制衡机制。要明晰产权,尤其是家族成员间的产权,降低“内耗”,提高经营绩效。同时,还要改良企业文化。

⑤从无序竞争向合作共赢转变

中小企业应从“单打独斗”走向“合作共赢”,由个体分散的无序竞争向联盟竞合转变,推动各类战略联盟和集群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网络经济、技术创新加快、消费升级等因素的作用下,现代商业竞争进入了竞合时代,强调企业间合作双赢胜于竞争单赢。

未来,我国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和成本分担、资源共享,降低市场进入成本,扩大业务范围。中小企业要明确企业定位和发展目标,选择合适的战略伙伴,根据企业的资源、能力和需求,选择供应链联盟、生产联盟、技术研发联盟等形式,加强对联盟关系的管理,完善双方契约关系,通过建立学习机制、信任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和纠纷处理机制等,推进战略双方的互信、共赢。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加入产业集群,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要根据自身条件对企业进行价值链定位,通过调整产品结构、产销结构等实现与集群内大中企业的多层次分工协作;利用集群条件重构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机制,并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以适应集群文化环境。

⑥从低层次参与国际分工向高层次国际运营转变

中小企业应从低层次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走向高层次国际运营战略,做好风险防控,积极稳健推进企业海外拓展,融入国际高端供应链,融合全球资源。

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化的形式比较单一,多以OEM(代工生产)的低层次模式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使我国企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当前,这种低层次参与国际分工战略不可持续。未来,我国中小企业应利用国际产业链调整、国际分工重组的机遇,既要通过融入国际高端供应链,借国际知名公司之力提升自身技术和管理水平,进而增强企业谈判地位,提高“议价权”;又要积极整合全球资源,加强企业对外投资,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实现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的攀升。

在推进国际化过程中,企业要知己知彼,循序渐进。海外投资有并购和新建企业两种,各有利弊。中小企业要根据目标市场、产业及产品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等因素,进行灵活选择。同时,中小企业要高度重视企业跨文化管理,通过借鉴国际通用的管理模式、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方法、加强企业内跨文化交流等途径,实现管理国际化。要积极推进品牌国际化,在市场定位、产品设计、渠道布置、广告策略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积极创新,塑造自有品牌。国际化过程中,中小企业要积极推进人才多元化,一方面,引进海外高端人才、聘请具有跨国公司工作经验的优秀人士加盟;另一方面,选派企业内部高层管理、技术人员去海外深造,定期组织员工参加相关培训。此外,企业要借助海外华商的力量,克服资金、人才、管理和品牌等国际化障碍。中小企业国际化需要灵活运用电子商务,通过电子商务网络搜集世界范围内的商务信息,寻找消费者和合作伙伴,进行分工协作,积极整合全球资源。在国际化过程中,还要重视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管理,通过完善风险管理组织建设,健全企业风险的识别、预警和处理机制,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

下载推进产品结构调整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进产品结构调整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一、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2010年直播酸枣2万亩,栽培葡萄4700亩,使林果业保有面积从目前的6.6万亩,增加到9万亩,引导农民逐年有计划地......

    临沧市全面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临沧市全面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围绕调整结构、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临沧市以“稳粮、扩经、提质、增效”为主要内容,全面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11年力争实......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浅议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余、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全面体......

    加快锰锌企业整合步伐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加快锰锌企业整合步伐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作者: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0日来源: 近年来,我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一化三基”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培......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不错,值得借鉴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

    十一五期间吴兴区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十一五”期间吴兴区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十一五”以来,我区紧紧围绕转型升级主线,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突出企业主体,强化政府引导,激发发展活力,全力推进“四个大”建设重......

    加快转型升级 推进成都旅游产业倍增

    加快转型升级 推进成都旅游产业倍增 2012年7月18日 作者: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摘要:通过近年来的积累发展,成都市旅游业已进入加速发展期和转型关键期,在成都市国民经......

    句容市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2—2015)

    句容市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2—2015) 为加快推进句容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我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特制定句容市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