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行政知识阅读篇5篇

时间:2019-05-14 07:5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务员行政知识阅读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务员行政知识阅读篇》。

第一篇:公务员行政知识阅读篇

公务员行政知识阅读篇-法律篇

对于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的法律常识是非常简单的;但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又是非常棘手的,原因在于他们没学过法律,更不知道会考些什么。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把握复习方向,明确复习重点,下面就一些经常会考到的知识点作简要论述。

一、法律的概念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二、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也称为部门法体系,是指一国的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通常包括下列部门法: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诉讼法。

三、宪法修正案(四)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2004年3月14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由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和权威,因此对于宪法的每一次修改,都会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次修改是对1982年宪法的第四次修改,共14条。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

2003年8月27日,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获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04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法的颁布与实施,是继1989年《行政诉讼法》及1996年《行政处罚法》颁布实施后行政法制建设领域又一部极其重要的法律,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五、行政赔偿

行政赔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侵犯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了损害,由行政机关作为赔偿义务机关对造成的损害履行赔偿义务。构成行政赔偿的,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必须是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行为。

(2)必须是行为依法确认违法的。

(3)必须存在损害事实。

(4)损害事实是在执行公务、行使行政管理权过程中发生的,而且与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因果关系。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68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由该行政机关负责赔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由该工作人员所在的行政机关负责赔偿,行政机关赔偿后,应当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

六、犯罪

《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七、年龄与承担刑事责任的关系

(1)我国刑法规定公民完全承担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为14周岁,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为14周岁以下。

(2)已满14周岁的公民,犯以下各罪应承担刑事责任: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

八、刑事追诉时效期限

犯罪行为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

(2)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

(3)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不满1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

(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如果20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时效期限的限制,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九、合同的一般条款

除由法律、法规直接规定外,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是通过合同条款来确定的。因此,《合同法》第12条规定,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但一般包括以下条款:

(1)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2)标的。(3)数量。(4)质量。(5)价款或者报酬。(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十、解决合同争议的途径

公正地及时地解决合同争议对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合同领域的法治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根据《合同法》第128条之规定,当事人可以通过4种途径解决合同争议,即:(1)协商和解;(2)调解;(3)提请仲裁机构仲裁;(4)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不愿和解、调解或者和解、调解不成的,可以根据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根据仲裁协议向中国仲裁机构或者其他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没有订立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应当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仲裁裁决、调解书;拒不履行的,对方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执行。

十一、劳动争议的解决

因签订、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十二、关于民间借贷

(1)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

(2)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在借款时将利息扣除的,应当按实际借款数返还并计算利息。

(3)在借贷关系中,仅起联系、介绍作用,对债务的履行没有保证意思表示的,不承担保证责任。

(4)有保证人的借贷债务到期后,债务人有清偿能力的,由债务人承担责任;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的或者债务人下落不明的,由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

十三、无效婚姻、可撤销婚姻

修订后的婚姻法增设了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制度,规定: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1)重婚的;(2)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3)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4)未到法定婚龄的。

(二)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

(三)无效或被撤销的婚姻,自始无效。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义务。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利益的原则判决。对重婚导致的婚姻无效的财产处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当事人的财产权益。当事人所生的子女,适用本法有关父母子女的规定。

十四、夫妻共同财产、个人所有财产和约定财产

修改后的婚姻法对夫妻共同财产、个人特有财产和约定财产制作出具体规定:

1.共同财产,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1)工资、奖金;(2)生产、经营的收益;(3)知识产权的收益;(4)因继承或赠予所得的财产,但遗嘱或赠予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除外;(5)其他共同所有的财产。

2.个人所有财产,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1)一方的婚前财产;(2)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3)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4)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5)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3.约定财产,规定:(1)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共同所有、各自所有或部分共同所有、部分各自所有。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婚姻法关于共同财产制或个人财产制的规定。(2)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3)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的财产清偿。(4)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十五、遗产

根据《继承法》的有关规定,遗产必须符合三个特征:第一,必须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财产;第二,必须是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第三,必须是合法财产。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才能成为遗产。遗产包括以下几项:

(l)公民的合法收入。如,工资、奖金、存款利息、从事合法经营的收入、继承或接受赠予所得的财产。

(2)公民的房屋、储蓄、生活用品。

(3)公民的树木、牲畜和家禽。树木,主要指公民在宅基地上自种的树木和自留山上种的树木。

(4)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公民的文物一般指公民自己收藏的书画、古玩、艺术品等。如果上述文物之中有特别珍贵的文物,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5)法律允许公民个人所有的生产资料。如农村承包专业户的汽车、拖拉机、加工机具等。城市个体经营者、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在内地投资所拥有的各类生产资料。

(6)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即基于公民的著作被出版而获得的稿费、奖

金,或者因发明被利用而取得的专利转让费和专利使用费等。

(7)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如公民的国库券、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复员、转业军人 的复员费、转业费,公民的离退休金、养老金等。

十六、法定继承的顺序

法定继承,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父母、子女。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继承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十七、仲裁

仲裁制度是指民(商)事争议的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自愿将争议提交选定的第三者根据一定程序规则和公正原则作出裁决,并有义务履行裁决的一种法律制度。

仲裁通常为行业性的民间活动,是一种私行为,即私人裁判行为,而非国家裁判行为,它与和解、调解、诉讼并列为解决民(商)事争议的方式。但仲裁依法受国家监督,国家通过法院对仲裁协议的效力、仲裁程序的制定以及仲裁裁决的执行和遇有当事人不自愿执行的情况时可按照审判地法律所规定的范围进行干预。因此,仲裁活动具有司法性,是中国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十八、证据

《民诉法》第63条规定了证据有下列几种: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证人证言;

(五)当事人的陈述;

(六)鉴定结论;

(七)勘验笔录。

由当事人提交的,主要有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书证应当提交原件,物证应当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交复制品。

十九、管辖

管辖是人民法院对符合受理条件的案件确定应由何级、何地法院受理的法律制度,分为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

按照《民诉法》第29条的规定,因侵权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按照《民诉法》第24条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因经济纠纷案件大都涉及合同)。

二十、简易程序

简易程序就是简化了的普通程序,是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简单的民事案件所适用的程序。适用简易程序,在起诉方式、传唤方式以及开庭审理等方面比普通程序更简便易行,极大地方便了当事人进行诉讼。同时,快速、及时审结案件,可以减少当事人的讼累,提高办案效率,节省诉讼成本,并为人民法院集中力量审理好复杂、重大的民事案件腾出必要的时间和精力。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应试技巧

第一节数量关系解答技巧与题型介绍

一、数量关系的含义

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与基本的运算能力,体现了一个人抽象思维的发展水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之一。

几乎所有的智力问题专家都

十分看重数量关系,并把它

作为预测人们在事业上能否成功的标准之一。

数量关系的理解能力有多种表现形式,因而对其测量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主要从数字推理和数学运算两个角度来测查应试者的数量关系理解能力和反应速度。

数量关系测验含有速度与难度测验的双重性质。在速度方面,要求应试者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在难度方面,其实是很有意思的,该测验涉及的数学知识或原理都不超过初中水平,甚至多数是小学水平的。如果时间充足,获得正确答案是不成问题的。但在一定的时间限制下,要求考生答题既快又准,个体之间的能力差异就显现出来了。可见,该测验难并不难在数字的运算上,而在于对规律的发现和把握,它实际测验的是个体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解答数量关系测验题不仅要求考生具有数字知觉能力,还需要判别、分析、推理、运算等能力的综合运用。

二、数量关系题的解答方法

数量关系测验题的解答,要把握下面5个原则:

(1)运算题尽可能采用心算。该测验共有15道题,其中5题是数字推理题,10题是数学运算题,作答时限为10分钟。也就是说,平均一道题仅有40秒的时间作答,可见对速度的要求之高了。而在数量关系测验中,运算题一般比较简单,采用心算可以节省时间,将十分有限的时间尽量集中用于较难试题的解答上。

(2)遇到一时做不出来的题目,可以先跳过去,待完成其他较容易的试题后,若有时间再回头攻坚。总之,不能在一道题目上停留太久。如果因一题解答受阻,而失去解答更多试题的机会,造成不应有的丢分,那实在太可惜了。

(3)数字推理题应从逻辑关系上把握,不能仅从数字外形上判断。譬如,若题干数列均由奇数组成,就判定正确答案应是奇数,这种判断显然过于简单武断了。

(4)对于数量关系测验来说,速度十分重要,但必须要在准确性的前提下来追求速度。如果做得很快却无一正确,结果毫无意义。为此,每道题最好在心算基础上都验算一次,以保证准确无误。

(5)不少数学运算题可以采用简便的速算方法,而不需要死算。为此,拿到题目后,先花一点时间考察有没有简便算法来解题,这点时间的花费是值得的,也是必要的。如果找到简便算法,会大大减少解题所用的时间,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节数字推理题解答技巧与题型介绍

数字推理含义

数字推理题由题干与选项组成。

题干是由一组按某种规律排

列的数字组成的(其中缺少一

个数字),选项为4个数字,要求应试者分析题干数列的排列规律,根据规律推导出空缺中应填入的数字,然后从选项列出的数字中选出应填的一个,将题目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做数字推理题的基本思路是“尝试错误”。很多数字推理题都不能一眼就看出规律,找到答案,而要经过两三次的尝试,逐步排除错误的假设,最后才能找到正确的规律。目前这类题目倾向于越出越难,应试者更需要在心理上做好这种思想准备。当然,考前进行适度的练习,注意总结经验,了解有关的出题形式,会使考试时更为得心应手。

数字推理题难度较大,但并非无规律可循,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对解答数字推理问题大有帮助。

(1)在解答数字推理题时,反应要快,一般要先快速扫描已给出的几个数字,仔细观察和分析各数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前三个数之间的关系,大胆假设出一种符合这个数字关系的规律,并迅速将这种假设应用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关系上,如果得到验证,就说明假设的规律是正确的,问题即迎刃而解;如果假设被否定,马上改变思路,提出另一种数量规律的假设。如此反复,直到找到正确规律为止。当然,有一些题型是需要首先考察前三项(如前两项之和等于第三项的数字排列规律)甚至是前四项(如双重数列的排列规律)才会发现规律的。另外,有时从后往前推,或者“中间开花”向两边推也是较为有效的。

(2)推导规律时,往往需要简单计算,为节省时间,要尽量多用心算,少用笔算或不用笔算。

(3)空缺项在最后的,从前往后推导规律;空缺项在最前面的,则从后往前寻找规律;空缺项在中间的可以两边同时推导。

(4)若一时难以找出规律,可用常见的规律来“对号入座”,加以验证。常见的排列规律有:

①奇偶数规律:各个数都是奇数(单数)或偶数(双数)。

②等差:相邻数之间的差值相等,整个数字序列依列递增或递减。

③等比:相邻数之间的比值相等,整个数字序列依次递增或递减。

④二级等差:相邻数之间的差或比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

⑤二级等比数列:相邻数之间的差或比构成一个等比数列。

⑥加法规律:前两个数之和等于第三个数。

⑦减法规律:前两个数之差等于第三个数。

⑧乘法(除法)规律:前两个数之乘积(或相除)等于第三个数。

⑨完全平方数:数列中蕴含着一个完全平方数序列,或明显、或隐含。

⑩混合型规律:由以上基本规律组合而成,可以是二级、三级的基本规律,也可能是两个规律的数列交叉组合成一个数列。需要补充说明一点,近年来数学推理题的趋势是越来越难。因此,当遇到难题时,可以先跳过去做其他较容易的题目,等有时间再返回来答难题。这种处理不但节省了时间,保证了容易题目的得分率,甚至会对难题的解答有所帮助。有时一道题之所以解不出来,是因为我们的思路走进了死胡同,无法变化角度思考问题。此时,与其死“卡”在这里,不如抛开这道题做别的题。在做其他题的过程中也许就会有新的解题思路。

在解答阅读理解试题时,考生应注意以下一些重要环节。

1.注重对文章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阅读理解的困难之一,主要表现为对文章中一些关键词语的正确理解。

它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意义明显的,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到解释;另一种情况 是意义隐晦的词语,虽然在语言环境中有具体的内容,但作者并没有把它用文字明确地表示出来,需要应试者调动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归纳和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针对文章中关键词语出题的基本形式,是词语替换和选词填空,即原有的两种基本题型。另外,还有可能直接让考生判别关键词的准确含义或挑出用得不当的词语。在解答这些题时,考生应把握以下两点:

(1)首先要准确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一个词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有其确切含义,只有依靠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把词义理解准确、透彻。对字义、词义的理解,其基本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2)把选项中的词代入到句中,默念一遍,找语感。

2.注重对文章中的关键语句的理解

关键语句是指在文章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在意义或结构上起衔接、照应的作用。要理解它们的含义,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

在应付针对关键语句命制的试题时,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熟悉基本的语法知识,依靠语法知识对句子进行分析,重点检查句子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恰当,次序是否合理,定语修饰的主体是否明确等等。

(2)要依赖于语感,注重语意表达的准确性。

3.对片段或文章的概括理解能力

概括文章的内容,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提炼与升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内容完整而不片面、语言恰当而不偏颇、文字简明而不拖沓。当然,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从书面语言中吸取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分布在文章的各个部分。因此,阅读理解不仅仅是对某一个词语或语句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大量重要信息进行筛选,以便作出正确的理解。

4.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

这一点至关重要。考生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这个目标:

(1)首先应对整篇文章有完整、准确的理解,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

(2)要善于抓住文中关键句子或关键词,它们有时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有时也会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或中间;

(3)要对文章的引申含义进行分析和深加工;

(4)从选项与原文在意思上是否一致入手。

(一)事件排序的技巧

事件排序主要是考查应试者为掌握全部事实的条件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都是基本 的生活事实,可以根据生活常识来判断,这里介绍几种方法:

(1)排除法。

做这类题首先迅速看一遍题干,粗略判断最先环节或者最后一个环节,把备选 答案中最不可能的选项排除。

(2)假设法。迅速浏览一遍题干,利用自己掌握的基本常识做出判断,并对已知的事实做出大胆的假设,然后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3)合理性。看完题干对所给出的事实有一定的了解,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做出合理的分析,从反向的角度进行推理,从而得到正确的顺序。

(二)图形推理的技巧

从近年来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的情况看,图形推理基本包括两套图形。这类试题的解答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1)排除法。先观察给出的图形,找出大概的规律性,再看备选图形,把最明显违背这一规律的予以排除。

(2)观察点。仔细观察,同时注意常考的基本观察点,主要有方向性,元素的多少,折叠伸展、形状的相似性等。

(三)演绎推理的技巧

(1)掌握法则。行政职业能力考试考查的演绎推理包括简单推理和复杂推理,多数是逻辑性的,要掌握一定的推断法则,由于在演绎推理中,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性的联系,结论不能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因此,在解答此种试题时,必须紧扣题干部分陈述的内容,正确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相符。

(2)直接推出。这部分试题的备选答案一般都具有很强的迷惑性,每个选项看上去都有道理,但有道理并不等于与这段陈述相关。所以要选择与陈述直接有关的,即从陈述中直接推出答案。

(3)避免干扰。演绎推理过程包括一系列的语句,其中最后一句是结论,它是从前几句的逻辑中推理出来的。结论的正确性取决于前提的正确性。然而在行政职业能力考试中,题干的陈述有的合乎常理,有的可能不太合乎常理。但必须明白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臵疑的,所以避免为常理所干扰。

(四)定义判断的技巧

(1)抓住关键。在定义判断中,一定要理解定义的正确含义,抓住定义的关键,然后把选项与定义相对照,选择符合定义规定和要求的选项。

(2)对比排除。仔细读完题干定义,对备选项进行分析,不符合题干定义要求的逐个对比排除。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首先,邓小平理论是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产物。

其次,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所形成的新的时代特征,要求社会主义顺乎世界潮流,反映时代变化,这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国际大背景。

二、邓小平理论的探索与实践过程

十二大以后,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及时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初步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

十二大到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三大系统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述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取得的成果,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任务、动力、条件、步骤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问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

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做了全面的概括和论述,并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至此,邓小平理论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三、邓小平理论精髓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二者的共同要求是:人的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实际,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首要问题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首先,我国已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GCD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文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基础。

其次,我国尚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在社会主义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述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是发展生产力: 六、三个有利于判断的标准是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

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共同特征:企业的自主经营,资源配臵的市场性,经济活动的开放性,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管理的法制性,宏观调控的间接性,市场竞争的平等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在宏观调控上,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手段的长处。(4)在政治制度上,GCD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八、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经营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的形式:个人业主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我国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征:(1)产权清晰:主要是由法律明确界定出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权利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利,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2)权责明晰:指所有者(出资者)同企业经营者有各自明确的权利和责任。(3)政企分开:企业和政府之间不存在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4)管理科学:指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系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建立合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九、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的最基本内容,是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

市场体系中的各类市场

(1)商品市场主要包括消费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消费资料市场的特点:多样性、层次性、分散性、流动性。

生产资料市场的特点:购买者以各类企业为主;以中间产品的交换为主;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变化小但需求量大;需求相对稳定,决定了生产资料市场有可能相对集中和相对独立,有利于发展期货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的功能:制约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制约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结构;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配臵。

(2)金融市场:金融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包括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货款的吸收和提取,货款的发放和收回,投资资金的筹集等一切与货币流通有关的活动。

金融市场的主要作用:引导资金合理配臵资源;聚集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影响利率实现宏观调控;提供竞争改善经营管理。

(3)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进行流通和交流的场所。其作用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臵。劳动力市场上流动的是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供求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在于: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具有流动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双向选择性。

(4)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的市场组织形式主要有六种:

A.土地的一级市场。由国家采取公开拍卖、招标、协议等方式?+-?或划拨土地使用权。

B.房地产开发市场。主要包括资金筹措和建筑施工两大环节的活动。

C.房地产交易市场。指有组织、有领导建立的有形房地产交易市场。包括所有与房地产经营有关的活动,如集资建房、房屋互换、房地产信托代办、新房?+-?和预售、旧房的买卖和租赁。

D.商品销售市场。有两种形式:房屋产权?+-?;房屋使用权的转让。

E.房地产金融市场。

F.涉外房地产市场

(5)技术和信息市场

广义的技术市场是指技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技术商品的开发、应用和流通的全过程;狭义的技术市场是指技术商品交换的场所。

(6)期货市场

狭义的期货市场是指期货交易的场所,即期货交易所;广义的期货市场是指构成期货交易的全部要素,包括交易所、经纪公司、结算所、期货交易者等。

十、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宏观调控体系与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的目标: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法律手段。

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

十一、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纲领,起到补偿劳动者收入损失的功能。

(2)社会救助。其目的是帮助社会成员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条件,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低纲领。

(3)社会福利。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是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纲领。

(4)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纲领。

(5)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纲领。

十二、改革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完善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保证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是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中国GCD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深入、扎实、持久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

十三、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和首要任务。

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是我国外交为之奋斗的基本目标。

十四、一国两制

1979年邓小平同志出访美国时表示:“只要台湾和大陆统一,我们将尊重台湾的生活方式和现行制度。”首次表达了一国两制的思想。

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对关于恢复香港主权问题,明确提出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法解决。

1984年第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一国两制”作为基本国策。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信息技术知识判断

1.在计算机中,用文字、图像、语言、情景、现象等所表示的内容都可称为信息。

2.信息的主要特征:可传递性和共享性、载体的可变换性、可处理性和可增值性;

3.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主要包括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

4.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语言的使用、文字的使用、印刷术的使用、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的发明和使用。第五

次信息技术革命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信息化时代。

5.1946年2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世界上第一台被称作ENIAC的电子计算机在美国问世,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是主要设计者之一,他的理论的最基本思想是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

6.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7)主要部件为电子管;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主要部件为晶体管;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主要部件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第四代计算机(1971到现在)主要部件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主要就是以电子元件划分发展阶段的。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个人计算机(简称微机)属于第四代计算机,它是在70年代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而最早的计算机主要由电子管元件组成的,其用途主要是用于科学计算。

7.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有:惊人的运算速度是计算机的重要特征,除此以外还有很高的计算机精度、超强的存贮能力、准确的逻辑判断能力、自动控制能力。

8.计算机的应用主要应用在:数值计算、信息处理、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

9.信息、物质、能源并称为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三大资源,计算机是处理信息的最重要工具。

10.信息处理是指运用计算机实现信息的收集、加工、存贮和传输、利用信息进行决策的全过程。

11.CAI: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M:计算机辅助制造。

12.计算机的分类:根据规模大小可分为巨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中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五类

13.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将向网络化、智能化、高度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14.一台完整的计算机必须由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组成

15.计算机硬件一般由运算器、控制器、存贮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

16.中央处理器简称CPU,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计算机的最主要部件,是计算机的“中枢神经”。CPU的好坏、档次高低,基本决定一台计算机的好坏与档次高低,CPU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主频是CPU的运算速度的标志,数字越大,运算速度越快,即CPU越好。

17.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简称内存)和外存储器(简称辅存)组成;内存储器又由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储器(RAM)两部分组成;只读存贮器(ROM)存贮计算机本身特征,内部数据,不能修改,能长久保存内部数据,容量较小;随机存贮器(RAM)是CPU吞吐数据的场所,其存贮的内容可读可写,关机或停电后,存贮内容全部丢失。内存条是计算机的主存中的RAM部分。辅助存储器主要有硬盘、软盘、光盘、优盘等。

18.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手写笔、麦克风、扫描仪(Scanner)、视频输入设备、条形码扫描器、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向计算机输入数据与指令的设备。

19.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音箱等向操作提供输出结果的设备。

20.既属于输入设备又属于输出设备的有:磁盘驱动器、触摸屏显示器等。

21.存贮速度最快而容量最小的是CPU内部的寄存器。访问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快存(寄存器)、主存、辅存。

22.计算机软件一般分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应用支持软件三大类。

23.计算机是通过电信号来控制电脑操作的,这些简单的电信号及其组合被称为计算机的指令,这些指令用一系列的二进制符号表示(即0和1表示),计算机能直接读懂他们,所以称这些二进制指令及其所代表的意义为机器语言。机器语言属于低级语言。计算机所能直接识别和执行的语言就只有机器语言。

24.1字节的空间能存贮一个英文字符的编码,而需2字节才能存贮下一个汉字的编码

25.文件是一个个的应用程序或一些数据资料,是计算机里组织信息的基本单元。文件夹是计算机用来将一些列相关的程序和数据文件关联在一起的组织形式。文件名的组成:主文件名.文件扩展名。主文件名和文件扩展名中间用英文句点隔开。文件扩展名决定了文件的类型。计算机内的数据和程序都是以文件形式存储在磁盘上的。文件的创建日期和最新修改日期可以在资源管理器中看到。在树型目录结构中,同一个磁盘的同一个文件目录下不允许出现两个文件名(包括主文件名和扩展文件名)完全相同。

26.Windows资源管理器是Windows系统的重要内容,是系统提供给用户管理软硬件资源的界面。某些资源名前带有“+”号的方框,表示该资源可被展开并显示下属关系,点击该方框则展开;有的带有“-”号的方框,表示其下属关系已展开,点击则该方框折叠。文件查找是资源管理器的一项重要功能。两个通配符“*”和“?”的使用方法与区别,“*”可以代表任何多个字符,“?”只代表一个字符。

27.Windows系统启动后在内存中开辟一块空间,称做剪贴板。

28.Windows98中的回收站是一个特殊的文件夹,存放的只能是硬盘上被删除的文件或文件夹;从软盘或优盘上删除的文件或文件夹,将会被直接删除而不会放到回收站去。

29.文件类型:.txt——纯文本文件(记事本生成的默认文件)、.doc——Word生成的文本文件、图像文件主要有:.bmp、.jpg、.gif等;声音文件主要有:.wav、.mid、.mp3、.wma等;视频动画文件主要有:.mpg、.avi、.mov等。可执行文件有:扩展名为.exe的可执行文件、.com的命令文件、.bat的批处理文件三类。如果在同一目录下存在两个或三个扩展名不同而主文件名相同的可执行文件,则计算机每次只能执行其中一个,其执行的优先顺序为:.com、.exe、.bat。

30.计算机病毒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所谓的计算机病毒,实质上它是人为制造、蓄意编制的一种特殊程序。其特殊性表现在隐蔽性、繁衍性、传染性、破坏性等方面。

31、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

计算机的产生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技术大事件之一。世界上的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诞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到目前为止,计算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代:

①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始于1946年,结构上以CPU为中心,使用计算机语言,速度慢,存储量小,主要用于数值计算;

②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始于1958年,结构上以存储器为中心,使用高级语言,应用范围扩大到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

③ 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始于1964年,结构上仍以存储器为中心,增加了多种外部设备,软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文字图象处理功能加强;

④ 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始于1971年,应用更广泛,很多核心部件可集成在一个或多个芯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型计算机。

我国从1956年开始电子计算机的科研和教学工作,1983年研制成功1亿/秒运算速度的“银河”巨型计算机,1992年11月研制成功10亿/秒运算速度的“银河II”巨型计算机,1997年研制了每秒130亿运算速度的“银河III”巨型计算机。

目前计算机的发展向微型化和巨型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计算机的通信产业已经成为新型的高科技产业。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32.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计算机系统由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组成。硬件即构成计算机的电子元器件;软件即程序和有关文档资料。

(1)计算机的主要硬件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等。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等。

中央处理器(CPU):包括控制器和运算器运算器,可以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控制器是计算机的指挥系统,它的操作过程是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

存储器:具有记忆功能的物理器件,用于存储信息。存储器分为内存和外存

①内存是半导体存储器(主存):

它分为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储器(RAM)和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

ROM:只能读,不能用普通方法写入,通常由厂家生产时写入,写入后数据不容易丢失,也可以用特殊方法(如紫外线擦除(EPROM)或电擦除(EEPROM_)存储器);

RAM:可读可写,断电后内容全部丢失;

Cache:因为CPU读写RAM的时间需要等待,为了减少等待时间,在RAM和CPU间需要设臵高速缓存Cache,断电后其内容丢失。

②外存:磁性存储器——软盘和硬盘;光电存储器——光盘,它们可以作为永久存器;

③存储器的两个重要技术指标:存取速度和存储容量。内存的存取速度最快(与CPU速 度相匹配),软盘存取速度最慢。存储容量是指存储的信息量,它用字节(Byte)作为基本单位,1字节用8位二进制数表示,1KB=1024B,1MB=1024KB,lGB=1024MB

(2)计算机的软件

计算机的软件主要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类:

①系统软件:为了使用和管理计算机的软件,主要有操作系统软件如,WINDOWS 95/98/ 2000/NT4.0、DOS 6.0、UNIX等;WINDOWS 95/98/2000/NT4.0是多任务可视化图形 界面,而DOS是字符命令形式的单任务的操作系统。

②应用软件:为了某个应用目的而编写的软件,主要有辅助教学软件(CAI)、辅助设计软件(CAD)、文 字处理软件、工具软件以及其他的应用软件。

33、计算机的网络安全

(1)、不同环境和应用中的网络安全

运行系统安全,即保证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的安全。它侧重于保证系统正常运行,避免因为系统的崩溃和损坏而对系统存贮、处理和传输的信息造成破坏和损失,避免由于电磁泄漏,产生信息泄露,干扰他人,受他人干扰。

网络上系统信息的安全。包括用户口令鉴别,用户存取权限控制,数据存取权限、方式控制,安全审计,安全问题跟踪,计算机病毒防治,数据加密。

网络上信息传播安全,即信息传播后果的安全。包括信息过滤等。它侧重于防止和控制非法、有害的信息进行传播后的后果。避免公用网络上大量自由传输的信息失控。

网络上信息内容的安全。它侧重于保护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和完整性。避免攻击者利用系统的安全漏洞进行窃听、冒充、诈骗等有损于合法用户的行为。本质上是保护用户的利益和隐私。

网络安全的特征

(2)、网络安全应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保密性: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用户、实体或过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

完整性:数据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坏和丢失的特性。

可用性:可被授权实体访问并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当需要时能否存取所需的信息。例如网络环境下拒绝服务、破坏网络和有关系统的正常运行等都属于对可用性的攻击;

可控性: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

(3)、主要的网络安全威胁

自然灾害、意外事故;

计算机犯罪;

人为行为,比如使用不当,安全意识差等;

“黑客” 行为:由于黑客的入侵或侵扰,比如非法访问、拒绝服务计算机病毒、非法连接等;

内部泄密;

外部泄密;

信息丢失;

电子谍报,比如信息流量分析、信息窃取等;

信息战;

网络协议中的缺陷,例如TCP/IP协议的安全问题等等。

1)----政府职能的含义

1.含义:

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

2.包括几层意思

行政职能

a.实施主体:政府机构

b.主要内容: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

c.实施手段:依法行政

d.是完整统一的体系

2)----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

1.自然经济状态下的政府职能:御外和安内。

2.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

御外、安内和建设公共设施

3.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稳定宏观经济

调节社会分配

维护市场秩序

4.传统社会主义国家计划体制下的政府职能:

正在转变

3)----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政府职能

a.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

b.是政府机构设臵的根本依据

c.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

d.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

4)----政府的基本职能

1.定义:

依据政府管理的事务性质横向划分的政府职能称为政府的基本职能。

2.内容

a.政治职能(包括军事保卫、外交、治安、民主政治建设)

b.经济职能(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督)

c.文化职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

c.社会职能(其他的社会公共性的职能)

5)----政府的层级职能

1.含义:

是按政府所辖行政区域划分的职能。

2.政府层级职能包括:

a.中央政府专有职能

b.地方政府专有职能

c.中央和地方政府共享的职能(如:社会治安、公共福利、城市发展、环境保护、国土管理、民族事务、司法监察)

注:

目前,我国政府层级职能并没有在宪法或法律上明确规定。

6)----政府的管理运行职能

1.含义:

是按照管理运行程序划分的职能。符合管理学中的“封闭性原则”

2.可分为:

计划职能

组织职能

领导职能

控制职能

7)----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

1.社会环境的变迁(是转变的外因)

2.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转变的内在动力)

3.技术手段的创新(是转变的根本保障)

4.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是转变的制约因素)

8)----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主要有三个方面:

1.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

2.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

(或叫内部转移,是政府内部重划分职能)

3.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

(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

9)----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

关键是:政企分开

10)----政府机构的含义

广义:

是指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等所有国家机构的总称。

狭义:

国家行政机关

11)----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的关系

注意区分政府机构与其它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国家机构:国家机构包含政府机构。

2.政党组织

3.群众组织:

如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村委会、居委会

4.事业单位(因为不以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责,因而不属于政府机构):如地震局、气象局

12)----机构编制管理

1.领导体制: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2.管理机关:

党中央、国务院设立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设机构编制委员会。

3.主要任务:

a.职能管理:“三定”-

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编制

b.机构管理

c.人员编制管理:

即人员总额、人员结构、领导职数、职位配臵

注:政府机构的名称一般包括:

域名(表明地理位臵或管理范围)、矢名(表明管理内容)、格名(表明规格级别)。

13)----职能优先原则

主要有四层意思:

1.职能是机构存在的前提

(因职能而设机构)

2.科学界定政府总体职能

3.科学配臵和划分政府总体职能

4.以政府职能是否顺利实现来检验政府机构设臵的合理性

14)----完整统一原则

主要有三层意思:

1.政府职能是完整统一的 2.行政权力是完整统一的

3.政府机构设臵是完整统一的

15)----管理幅度与层次相适应的原则

在实际运用中,要遵循以下几条规律:

1.在管理对象和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和层次成反比。

2.管理幅度与事务的难易程度成反比

3.管理幅度同管理者的能力及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成正比

4.管理幅度与下属人员的能力成正比

5.管理层次与组织效率成反比

注:管理幅度指管理的数额

16)----权责一致原则

有三层意思

1.设计合理的职位体系

2.权责相称的制约机制

3.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

注:一般来讲,上级对下级的权力应负连带责任。

17)----精简与效能的原则

包括三层意思:

1.机构设臵要精简

2.人员编制要精干

3.办事程序要简化

18)----依法设臵的原则

包括二层意思:

1.政府机构设臵程序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

2.有关政府机构的各项规范要由法律法规来确定。

19)----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

原因如下:

a.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b.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c.精简机构和人员的需要

d.减轻财政负担的需要

e.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20)----政府机构改革的渐进式过渡与阶段性突破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采取渐进式。

1.1982年改革:

a.提出干部的四化,“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

b.实行首长负责制,并将这一原则写入宪法。

2.1988年改革:

a.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概念。

b.提出政企分开、党政分开的原则。

3.1993年改革:

a.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机构改革的目标。

b.强调了转变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

c.提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概念。

4.1998年改革:

仍是过渡性方案

21)----中央人民政府的架构

1.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2.国务院的组织体制:

(1)国务院组成人员:

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

(2)任期:5年,总理、副总理、国务院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3)领导体制:

总理负责制

(4)会议制度:国务院实行全体会议、常务会议、总理办公会议制度。注:常务会议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

3.国务院行政机构:

包括: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办事机构、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的 国家行政机构、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

注:

(1)国务院组成部门包括:各部、各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

(2)国务院直属机构具有独立行政管理职能,但行政首长不属于国务院组成人员,但可列席国务院全体会议。

(3)国务院办事机构不具有独立的行政管理职能。

2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架构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

a.省、地级市设秘书长。秘书长是领导职务。

b.乡镇原则上不设工作部门。

2.任期:

省、市、县(区):五年

乡镇:三年

正副行政首长均由人大选举产生。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即省长、市长、镇长负责制。

4.地方政府工作部门与上级垂直管理部门、派出机构的关系:

a.地方政府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合并,要由本级政府报请上级政府批准,并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b.实行中央业务主管部门垂直管理的机构有:

中国人民银行、海关、国家税务

c.实行省级政府垂直的有:地方税务、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

5.派出机构:

其不属于一级行政机关,但它有权以自己的名义实施管理,并在管理效力上与派出它的政府或政府部门相同。

23)----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

1.我国公务员的定义:

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中从事党团工作的专职人员)

2.制度

1993年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后制定的近40个单项法规

3.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

第一阶段.1984-93年: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创立。

第二阶段.1993-96年:

在全国推行公务员制度

注:

(1)1982-86年,草拟《国家工作人员法》后改名为《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

(2)1986-88年,将上述条例更名,并在党的十三大和七届全国人大上,分别将建立公务员制度作为政治体制及干部从事制度改革的重点,还形成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三大要件:

组建从事部、筹建国家行政学院、制定公务员法规

24)----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特色有4点: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国家公务员不搞“政治中立”

2.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家公务员不是独立的利益集团。

3.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国家公务员不搞“两官分途”

4.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25)----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实施范围与公务员的义务权利

1.实施公务员制度的对象:

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从事党群工作的人员

2.实施公务员制度的机关:

国务院办公厅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国家局+派出机构+行使政府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议事协调机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

注:凡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单位,不实行企业、事业单位的职称、工资、奖金等人事管理制度。

3.参照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范围:

党的机关、一些群众组织

4.不属于实施范围的单位:不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新华通讯社)、学会、协会、其他培训机构

5.国家公务员义务共八项:

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执行公务;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尽职尽责,服从命令;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公正廉洁,克已奉公;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6.国家公务员权利共八项:

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行政处分;获得履行职责所应有的权力;获得劳动报酬和享受保险、福利待遇;参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提出申诉和控告;依照规定辞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26)----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

1.录用的前提条件:

a.职位出现空缺

b.根据空缺职位确定资格条件

2.录用的职务范围:

办事员、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

(全是非领导职务)

注:从政府机关以外选拔人员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助理调研员以上非领导职务的,不属录用的范围。

3.录用的原则: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德才兼备、因事择人

4.录用国家公务员的程序:七个步骤

发布公告

报名和资格审查

考试

录用体检

提出拟录用人员名单报 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 府人事部门审批

试用

培训

27)----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

1.原则:

客观公正的原则

民主公开的原则

注重实绩的原则

依法考核的原则

2.内容:

德、勤、能、绩

3.标准:

划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

4.方法:

平时考核+年度考核

5.程序:

准备、进行考核、反馈与运用考核的结果

6.考核结果的使用:

a.连续三年被确定为优秀或连续五年称职以上的,在本职务级别内晋升一级。

b.连续二年优秀或连续三年称职以上的,具有晋升职务的资格。

7.有关规定:

a.受党内警告处分的:当年不得被评优秀

b.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的:不称职或不确定等次

c.受留党察看处分的:

当年:不称职

d.受开除党籍处分的:

当年:不称职

第二、第三年:只写评语不确定等次

28)----国家公务员奖励制度

1.原则:

a.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以精神为主的原则

b.公平合理,奖不虚施的原则

c.奖励及时、注重时效的原则

2.种类:

嘉奖、记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

3.程序:

评定、审批、实施

4.权限:

嘉奖、记三等功:

县级以上政府批准

二等功:

地级以上政府批准

一等功:

省、直辖市以上

荣誉称号:

国务院

29)----国家公务员纪律与行政处分制度

1.种类:

警告

记过

记大过

降级

撤职

开除

说明:

(1)没有“降职”是因为,“降职”是由于不称职,而不是由于受处分

(2)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级别;若受的是警告,年度考核定为“称职”还可以按时晋升工资档次。

2.解除公务员行政处分的期限:

警告:自决定之日起满 半年

记过、记大过、降级:

满一年

撤职:满二年

注:提前解除期限不得超过原行政处分解除期限的一半。

30)----国家公务员培训交流回避制度

1.培训的类型:

a.新录用人员的培训

b.晋升领导职务的任职培训

c.专门业务培训

d.更新知识培训

注:每人每年参加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7天。

2.交流制度:

四种形式:

调任、转任、轮换、挂职锻炼

3.回避的类型:

任职回避

公务回避

地区回避

注:一般由职务较低的一方回避。31)----国家公务员工资保险福利制度

1.工资构成:

职务工资+级别+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地区津贴+岗位津贴

注:前四项为工资的基本形式。后二项目为补充形式。

2.保险制度:

生育、养老、疾病、伤残、死亡保险

32)----国家公务员辞职辞退退休制度

1.辞职条件:

a.本人愿意并提出申请

b.满最低服务年限(三至五年)

c.正在接受审查的不得辞职

说明:

(1)辞职后,不得重新录用

(2)二年内到与原机关有隶属关系的企业或事业单位任职,须经原任免机关批准

2.辞退条件:

a.连续二年不称职

b.不胜任现职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

c.旷工连续超过15年,或一年内累计超过30年

d.其他

3.退休条件:

a.男年满60岁

b.女年满55岁

c.丧失工作能力的 4.提前退休条件

a.男55女50+工作年限满20

b.或工作年限满30

33)----国家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

注:

申诉、控告只能向国家行政机关提出。因为它们不属于行政诉讼的范围,属于内部行政行为。

34)----行政领导体制的类型

1.按职权是由首长一人或者由委员数人行使,或者一部分职权由首长,一部分由委员数人行使分:

首长制

委员制

混合制

2.按上下级行政组织享有的职权大小分:

集权制(权力集中在上级)

分权制

均权制

3.按机关业务性质及其管辖范围不同划分:

层级制

职能制

并用制

4.按处于同一层级的各政府行政机关的指挥监控权,集中或分散于上级一个或多个主体的不同而划分:

完整制:集中于一人

分离制:分属于多人

35)----行政首长负责制

1.时间:

(1)1982年以前:我国行政领导体制一直是委员制.(2)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2.“首长”的范围:

a.第一类:法定的首长:包括国务院总理、各委员会主任、部长、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镇长、乡长

b.第二类:推定的首长:

包括国务院秘书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署审计长、国务院直属机构的正职领导、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组成部门的正职领导+其他

3.主要内容:

a.向谁负责:

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向国务院负责,向上级行政机关负责、向本级政府负责

b.负什么责:

行政责任/政治责任/领导责任

36)----行政领导职务及其非领导职务序列

1.行政领导职务序列:

(1)中央国家行政机关:8个等级,最低为副处。

(2)地方:8个等级,最低为副科。

(3)对应的级别有13个:

国务院总理:一级

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 员: 二至三级

省部级正职:三至四

省部级副职:四至五

厅司级正职:五至七

厅司级副职:六至八

县处级正职:七至十

县处级副职:八至十一

乡科级正职:九至十二

乡科级副职:九至十三

2.非领导职务序列:

共8个:

巡视员

助理巡视员

调研员

助理调研员

主任科员

副主任科员

科员

办事员

37)----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

共有四种:

a.选任制

b.委任制

c.考任制

d.聘任制

注:

(1)省人大常委会有权任命副省长,无权任命省长。

(2)聘任制主要用于专业技术职务和基层行政职务,不适用于高层行政领导者

38)----行政领导的职务升降

1.行政领导职务升降的人员范围:

有两类:

a.各级政府组成人员,升降由同级人大和常委会决定。

(其实是领导组成人员)

b.非政府组成人员,其升降由行政系统自身决定。

2.行政领导职务晋升的资格条件:

a,文化程度:

晋升科级正副职:

高中、中专以上学历

晋升副处-正司:

大专以上学历

晋升副部级:

本科以上学历

b.下一级任职年限:

晋升科、处正职:

应分别任下一级职务 两年以上

晋升科、处、司、部副职:三年以上

注: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晋升与此相同

39)----行政领导职务任免

1.任免的主体:

即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2.权限:

a.各级人大有权任命或决定各级政府组成人员、除各级政府组成人员外的领导职务(如市政府的副局长)

b.政府:任免其他公务员职务(包括非领导职务)

3.行政领导兼职的规定:

原则上实行一人一职。确因需要,只可兼任一职。但也有两个例外:a.常设机关领导职务担任非常设机关领导职务

b.名义上兼职而实际上还是本职范围内的职责

40)----转向现代科学行政决策的标志

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决策主体由个人转向集体

2.决策过程由主观随意转向程序化

3.“谋”与“断”相对分离

4.“断”与“行”相对分离

5.决策手段的运用日益增强 41)----现代行政决策组织体制的架构

架构主要有:

1.行政决策的中枢系统:

重要任务是“断”。

2.行政决策信息系统

3.研究咨询系统

4.审批控制系统

注:我国具有综合性审批控制职能的组织系统有二:

a.全国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

b.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42)----行政决策过程

过程如下:

a.问题的确认

b.问题进入决策议程

c.决策规划的拟订

d.决策合法化与采纳

43)----行政执行及其层级、手段

1.定义:

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国家公务员实施决策中心发出的决策指令,以达到预期目的的职务行为。

2.层次:

中央级

省级

县级

乡级

3.手段: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

44)----行政执行的环节

五个主要环节:

a.行政执行计划

b.组织落实与人员配臵

c.行政执行中的指挥

d.行政执行中的控制

e.行政执行评估总结

45)----行政协调的含义与作用

1.定义:

是指协商、调整行政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行政系统内部纵横向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之分工合作、权责清晰,相互配合,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和提高整体效能的行为。

2.作用:

a.协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增强行政系统的适应力、创新力。

b.协调内部纵横向的关系,以增强行政系统的协作力、整合力。

c.协调内外部、纵横向的人际关系,增强行政系统的凝聚力、驱动力。

46)----行政协调的类型及其机制

1.分类:

a.以协调的主体及内容分

与外部环境的...内部纵横向的...内外部、纵横向人际关系的...b.以协调所解决的中心问题及其具有的性质分:

(同上)

c.以协调所涉及的管理层次和管理手段分:

高层、中层、基层;

权责体制、规制协调;

利益、心理协调;

2.几种类型的行政协调及其机制:

a.与外部环境的:

协调机制主要有三种:

行政反馈(首要机制)

职能调查

行政参与

b.内部纵横向的:

(1)纵向垂直府际关系:关键是解决好事权与财权、人事权与决策权的配臵机制。

(2)横向平行府际关系:

关键是解决好分工又合作的机制。

47)----行政协调的前提条件

1.前提条件是:

行政沟通

2.行政沟通的种类:

下行沟通

上行沟通

平行沟通

48)----加强行政监督的重要性

1.教育是加强依法监督的基础

2.法制是加强依法监督的保证

49)----我国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

1.内部监督主要包括:

a.一般监督(上、下级之间的相互监督;职能部门和主管业务部门的监督)

b.专门监督(主要指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

2.行政监察:

指政府系统内部的专门监察机构,主要是监察部、地方各级监察厅、局。

(1)监察对象:

政府各部门及其国家公务员、政府任命的其他人员、下一级政府及其领导人员

(2)领导体制:

监察机关实行双重领导,既受本级人民政府领导,又受上一级监察机关领导。

(3)程序:

立项、调查、提出检查处理情况报告、作出监察决定或建议

3.审计监督:

(1)审计机关拥有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处理权

(2)审计机关的领导体制:

双重领导体制。

50)----我国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

1.外部监督主要包括: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人民法院的监督

人民检察院的监督

政党监督

社会及舆论的监督

2.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包括:

a.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这是监督最基本的形式)

b.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决算

c.审查政府的法规、决定 和命令

d.质询和询问

e.代表视察和执法检查

f.罢免政府组成人员

注:各级人大有权撤消同级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3.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有:

法纪检察

经济检察

侦查检察

监所监督

4.政党监督:

主要方式有三:

各级党委监督

党的基层组织监督

党的各级纪检监督

行政与行政诉讼法--第四章 具体行政行为 中法网学校

字体 大 中 小 关闭

第四章 具体行政行为

第一节 具体行政行为概念

第二节 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和效力 第三节具体行政行为的一般合法要件 第四节 具体行政行为的类型 第一节 具体行政行为概念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定义和构成

具体行政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就特定事项对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作出的行政职权行为。构成具体行政行为的基本要素有以下各项:

1.具体行政行为是法律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的行政意思表示。这种意思表示的目的是要发生一定的法律后果,使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得以建立、变更或者消灭。

2.具体行政行为是对特定人与特定事项的处理。个别性特征是具体行政行为区别于抽象行政行主的主要标志。它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第一是就特定事项对特定人的处理。第二是就特定事项对可以确定的一群人的处理。第三是就特定事项对不特定人的处理。无论是哪种情形,归根结底还是看这个行为有没有直接地、确定地影响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3.具体行政行为绝大多数属于单方行使职权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所安排的权利义务,是行政机关依据国家行政法律以命令形式单方面设定的,不需要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同意。

4.具体行政行为是外部性处理。具体行政行为是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安排,是实现行政职能的外部行为措施,而不是行政机关的内部措施。

二、具体行政行为的分类

1.依职权的和依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划分标准是行政机关是否以当事人的申请作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条件。前者指行政机关不需要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直接依职权采取具体行政行为;后者则需要经过当事人的申请,行政机关才能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这种分类的标准,是看谁能启动行政行为。如果是依职权的行为,行政机关根据自己的判断就可以直接启动,如果是一个依申请的行为,必须由当事人申请,行政机关才能启动。谁可以启动,就直接决定了这个行政行为合法的要件。如果是一个依申请的行为,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行政机关自己启动,那么这个行为就是无效的。所以,依职权和依申请的分类,目的主要是判断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标准是什么。

2.羁束的和裁量的具体行政行为。划分标准是具体行政行为受法律拘束的程度。立法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范围、方法、手段等条件作出严格规定,行政机关采取时基本没有选择余地,是羁束的具体行政行为;立法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范围、方法、手段等方面给予行政机关根据实际情况裁量余地的,是裁量的具体行政行为。

这个区分的意义是,对于羁束行为,行政机关必须按照法律规定去做,违反了法律规定,直接的法律后果是违法。对于裁量行为,行政机关有一定的裁判空间,违反了这个裁判空间的规定,直接的法律后果是不合理、不适当。超出这个裁判空间以外,才构成违法不违法的问题。

3.授益的和负担的具体行政行为。划分标准是具体行政行为与当事人之间的权益关系。为当事人授予权利、利益或者免除负担义务的,是授益的具体行政行为;为当事人设定义务或者剥夺其权益的,是负担的具体行政行为。4.要式的与不要式的具体行政行为。划分标准是具体行政行为是否需要具备法定的形式。需要具备书面文字等其他特定意义符号为生效必要条件的,是要式的具体行政行为;不需要具备书面文字或者其他特定意义符号就可以生效的,是不要式的具体行政行为。

比如说,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必须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但是法律没有规定行政机关听取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具体方式,可以打电话,可以当面问。

如果是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较大数额的罚款,必须以听证的方式来听取当事人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必须采取书面形式,如果没有书面处罚决定,行政处罚决定就无效。如果行政机关当场收取罚款,没有出具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收据,而是打白条,就是无效的。因为,这些都是要式行政行为。

第二节 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和效力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

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是指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律上存在。具体行政行为成立的一般条件是:

1.在主体上,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是享有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实施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工作人员意志健全具有行为能力。

2.在内容上,向对方当事人作出具有效果意思的表示。 3.在程序上,按照法律规定的时间和方式进行送达。

一般情况下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是这些。在单行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况下,成立要件可能还有其他的要件。如:《行政处罚法》第41条规定,行政机关根据一般程序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必须要告知对方当事人将要作出处罚的事实、理由和根据。行政机关在告知以后还要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如果没有履行这两个程序作出的处罚决定,按《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叫“不成立”。那么这两个要件,就是在三个要件的基础上多出来的。

二、具体行政行为效力的种类

具体行政行为的公定力。这是具体行政行为具有效力的基本前提。什么是公定力?行政机关作出一个具体行政行为,这种行为完成以后,送达当事人,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合法,一种是违法。如果这个行政行为合法,就有效;如果违法,就无效。合法就有效,有什么效?有效就是指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拘束力、执行力。如果无效,根本就不产生这些效力。我们讲的公定力是什么呢?行政机关作出一个行为,这个行为一旦作出,就假定这个行为是合法的。如果将来法院根据法律程序撤销它,另外再说。但是一旦作出,就假定合法。既然合法,当然就有效。

合法就有效,有效会产生什么效力?产生了三个效力:

1.确定力,是指具体行政行为不再争议、不得更改的效力,具体行政行为因此取得不可撤销性。确定力就是指行政机关作出决定以后,就不能轻易更改。这个力,叫确定力,内容具有确定性。行政机关如果改变已经确定的内容而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要予以补偿。

这就是信赖保护原则。已经确定的内容才能去拘束当事人,并且强制执行。 2.拘束力,是指具体行政行为一经生效,行政机关和对方当事人都必须遵守,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成员必须予以尊重的效力。3.执行力,是指国家强制力迫使当事人履行义务或者以其他方式实现具体行政行为权利义务安排的效力。行政行为的执行力是与其确定力和拘束力联系在一起的,是最终保障性效力。行政行为的这三种效力是行政法上诸多规则产生的基础,比如在行政法上,对于生效的行政行为一般采取不停止执行的原则,即使相对人有异议,或在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期间,也不能停止行政行为的执行。只有在例外的情形下,才可以暂停行政行为的执行。

行政机关的具体行为都是有确定力、拘束力,但不一定都有执行力。执行力产生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负有作为的义务,一个是不作为。

三、具体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和废止(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开始、停止和终止

具体行政行为效力的开始。符合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条件,不存在具体行政行为的无效因素,具体行政行为在理论上就可以开始发生法律效力。行政行为的开始有三种方法,一种是送达生效,一种是附期限生效。在实践中最主要的是第一种,自送达之日起生效。具体行政行为效力的停止。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可能会导致具体行政行为执行力的停止。我国《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规定了停止具体行政行为执行的情形。特殊情况下停止,不停止是原则,停止是例外。什么情况下停止呢?行政复议当中规定了四种情况,行政诉讼当中规定了三种情况。

行政复议中的四种情况是:(1)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的。被申请人即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2)复议机关依申请停止的。(3)复议机关依职权停止的。(4)法律规定停止的。

行政诉讼当中三种需要停止的情况:(1)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2)法院依申请需要停止的(不能依职权停止)。(3)法律规定的停止。

谁可以去停止呢?三类机关:(1)作出行为的机关。(2)复议机关:依申请、依职权。(3)人民法院:依申请。

导致具体行政行为效力终止的原因,可以分为没有违法因素的和有违法因素的两类情形。有违法因素的情形主要有:无效的具体行政行为,可撤销的具体行政行为。两者的区别是违法的程度不同。(二)无效的具体行政行为

1.构成具体行政行为无效的条件。如果一个具体行政行为有严重和明显的法律缺陷,这种违法达到一个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的常识性理解都可以明显看出的程度,那么它就是无效的具体行政行为。

如果一个具体行政行为发生如下情形,就可以构成无效的理由:(1)要求从事将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2)明显缺乏法律依据的。(3)明显缺乏事实根据的。

2.具体行政行为无效的后果。无效就意味着这个行为根本就没有,意味着相对人可以去抵抗,可以不服从,因为它没有公定力。如在行政处罚当中,行政机关如果当场收缴罚款的话,必须要提交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收据,如果没有提交收据,被处罚人可以拒绝交纳罚款,因为它明显违法。如果在此情形下,去法院起诉,没有一个时效问题,什么时候都可以去法院起诉,对于无效行为,法院应当怎么判呢?法院只能确认它无效,自始无效。但是,法院不能去撤销,因为行为从开始就没有。

在实体法上,无效的具体行政行为自它发布之时就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当事人不受它的拘束,其他国家机关和其他社会成员也可以不尊重它。当事人不履行它所规定的义务,不承担法律责任。

在程序法上,该具体行政行为致使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在任何时候主张该具体行政行为无效,有权国家机关可在任何时候宣布该具体行政行为无效,因为无效行政行为不具有确定力。在后果处理上,具体行政行为被确定无效后,原则上应当尽可能恢复到具体行政行为发布以前的状态。

(三)可撤销的具体行政行为

1.可撤销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条件。构成可撤销具体行政行为的条件,主要是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和明显不适当。

2.可撤销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后果。在程序法上,可撤销的具体行政行为必须经过法定程序由国家有权机关作出撤销决定,才能否定法律效力。法定程序是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行政监督程序。

在实体法上,具体行政行为被撤销的效力可以溯及至该具体行政行为成立之日。在处理后果上,具体行政行为因为被撤销而丧失或者不能取得法律效力后,如果相关义务已经履行或者已经执行的,能够恢复原状的应当恢复原状。违法不一定无效,违法在大部分情况下无效,少量的情况下有效。如果确认无效的弊大于利,就承认它的效力。

具体行为违法不一定都予以撤销,无法撤销的或者撤销会导致更严重后果的,只能确认其违法。

再来比较一下吊销和撤销的关系。撤销的对象是行政机关的行为,撤销的原因是行政行为违法。吊销的对象是当事人所获得的许可证和执照,原因是当事人违法,而不是行政机关的行为违法。吊销是一种处罚,撤销不是一种处罚。吊销是对当事人的处罚,而撤销是对行政机关责任的追究。《行政处罚法》里只有吊销而没有撤销,撤销是一种管理活动,不适用于行政处罚法的程序。行政机关发给当事人一个许可证,这是正确的合法的。当事人领到许可证以后运用许可证中赋予他的资格、权能时发生违法行为,这时予以吊销。撤销一般情况下自始无效,吊销是从吊销那一天开始无效,被吊销之前是有效的。(四)具体行政行为的废止

1.具体行政行为废止的条件。废止是行政机关依职权使具体行政行为丧失法律效力的行为。废止的理由和条件是由于客观条件的变化,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继续保持其效力的必要。

废止的条件通常有:

(1)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已经为有权机关依法修改、废止或撤销。

(2)具体行政行为所根据的客观事实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已经不复存在,具体行政行为的继续存在已经没有事实根据,需要废止原来的具体行政行为;(3)具体行政行为所期望的法律效果已经实现,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2.行政行为废止的法律结果。被废止的具体行政行为,自废止之日起丧失效力。如果废止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损失,或者带来严重的社会不公正,行政机关应当给予受到损失的当事人以必要的补偿。

第三节具体行政行为的一般合法要件

判断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基本标准是:(1)行使行政职权的主体合法;(2)合乎法定职权范围;(3)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确凿;(4)适用法律、法规正确;(5)符合法定程序;(6)不滥用职权。

一、有确凿的事实证据要求行政决定应当有确实可靠的证据。

第一,作出行政决定首先要有事实,即存在需要行使行政职权的客观事实。

第二,事实应当是确实充分的。

二、正确适用法律、法规行政管理是一种适用法律的国家活动。

适用法律不能取决于行政官员的任意和偏好,而必须以法律所要求的事实条件作为适用法律的根据。

三、遵守法定行政程序

法定程序赋予这些方法和形式以权利义务的法律属性,要求行政机关行使职权时必须遵守,成为判断行政行为是否正确合法的重要标准。目前行政法中对行政程序规定比较好的和体现时代精神的,是《行政处罚法》。该法规定了行政处罚的决定程序和执行程序。

四、不得超越职权和滥用职权

关于超越职权的要件,是要求行政机关应当在法律授予的权限以内活动。 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主要由行政组织法和授权法规定。

行政机关在进行行政管理时,不只是机械和简单地按照有关法律和有关条款办事,而且还要执行法律的精神和立法目的,不能滥用职权。

第四节 具体行政行为的类型

一、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法》的内容和考点与《行政处罚法》比较相似,但是前者比后者有很多进步,所以可考的地方更多一些。常考的内容应当是行政许可的设定、实施和监督等。

(一)行政许可的概念和特点

《行政许可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要理解《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定,必须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是什么呢?在法律基于正当理由确定的范围之内,行政许可实际上是一种禁止的解除。《行政许可法》实质上是控制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法。政府只有基于正当理由在法定范围内去设定人们经过许可后才能做什么事情,只能按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去实施行政许可,其余的都是人们自由的空间。

行政许可的特点:(1)行政许可是行政主体对管理相对人所为的具体行政行为。它是对被许可人这一特定对象,就被许可事项这一特定事实而作出的产生直接法律效果的行为。(2)行政许可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3)行政许可是承认被许可人有某种能力或资格的行为。(二)行政许可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行政许可作如下分类:

1.以许可的性质为标准,分为行为许可和资格许可。行为许可是指允许符合条件的申请人从事某项活动的许可,如生产、经营许可。这类许可在内容上仅限于许可被许可人进行某种行为活动,不包含资格权能的特别证明内容,也无需对被许可人进行资格能力方面的考核。资格许可是指行政主体应申请人的申请,经过一定的考核程序核发一定的证明文书,允许其享有某种资格或具备某种能力的许可,如律师证、会计师执照、驾驶执照等。一般来说,资格许可中同时也包含了对被许可人的行为许可。

2.以许可的书面形式及其能否单独使用为标准,分为独立许可和附文件许可。独立许可指许可证已经规定了所有许可内容,不需其它文件补充说明的许可。如林木采伐许可证,特种刀具购买证等。明确的范围、事项、时间等是独立许可的显著特点。附文件许可是指由于特殊条件的限制,需要附文件加以说明的许可。这种许可在申请、审批或使用时,均应将附加文件附在许可证后作补充性说明,如商标许可证书中还需附有商标的设计图样,否则许可证将无法使用。

3.以许可是否附有附加义务为标准,分为权利性许可和附义务的许可。权利性许可也称无条件放弃的许可,指申请人取得行政许可后,并不承担作为义务,可自由放弃被许可的权利,并且并不因此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许可,如持枪证、排污许可证等。附义务的许可也称有条件放弃的许可,指被许可人获得许可的同时,亦承担一定期限内从事该活动的义务,否则要承担一定法律责任的许可。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一般表现为丧失被许可的权利。如我国《企业登记管理条例》规定,企业在获准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一年内应开展经营活动,否则将视为自动放弃,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权吊销营业执照。这种许可就是附义务的许可。

4.以许可享有的程度为标准,分为排他性许可和非排他性许可。排他性许可又称独占许可,是指某个人或组织获得该项许可后,其他任何人或组织均不能再获得该项许可,最具代表性的是商标许可。非排他性许可又称共存许可,是指可以为具备法定条件的任何个人或组织所申请并获得的许可,大部分行政许可是非排他性许可。

5.以许可的范围为标准,分为一般许可和特殊许可。一般许可是指行政主体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许可申请人直接发放许可证,无特殊限制的许可,如申请驾驶执照的许可。特殊许可是指除符合一般许可的条件外,对申请人还规定有特别限制的许可,又称特许。如持枪许可,只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办法》规定的五种人可以获得持枪许可,其他人员均不能获得此种权利。 6.以许可有效期的长短,分为长期许可和短期许可。长期许可是指许可机关赋予申请人许可证的有效期较长的一种许可。行政许可机关根据申请人条件和法律赋予其许可证的有效期较短,则称其为临时许可或短期许可。(三)行政许可的原则 1.法定原则。《行政许可法》第4条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这是行政许可的一项最基本原则,即行政许可的法定性。

2.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行政许可法》第5条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有关行政许可的规定应当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实施行政许可的依据。行政许可的实施和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外,应当公开。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申请人有依法取得行政许可的平等权利,行政机关不得歧视。” 3.便民原则。《行政许可法》第6条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便民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4.救济原则。《行政许可法》第7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享有陈述权、申辩权;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其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5.信赖保护原则。《行政许可法》第8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这是我国法律中第一次对这一原则的确定,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6.禁止转让原则。《行政许可法》第9条规定:“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除法律、法规规定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可以转让的外,不得转让。” 7.监督原则。《行政许可法》第10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制度,加强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行政机关应当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实施有效监督。”

(四)行政许可的设定

行政许可的设定是指国家机关依照职权和实际需要,在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中自行创制行政许可的行为。

行政许可的设定原则是:“设定行政许可,应当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发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这是《行政许可法》第11条的规定。

根据《行政许可法》第12条规定,下列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1.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

2.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臵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

3.提供公众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

4.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的事项;

5.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事项;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其他事项。

同时,《行政许可法》第13条还规定即使是以上事项,通过下列方式能够予以规范的,可以不设定行政许可:(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2)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3)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4)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

有关行政许可的设定权问题,法律分别规定了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权限。

《行政许可法》第14条规定:“本法第十二条所列事项,法律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必要时,国务院可以采用发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实施后,除临时性行政许可事项外,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或者自行制定行政法规。”

《行政许可法》第15条规定:“本法第十二条所列事项,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确需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实施满一年需要继续实施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应当由国家统一确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不得设定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臵性行政许可。其设定的行政许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个人或者企业到本地区从事生产经营和提供服务,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商品进入本地区市场。”

《行政许可法》第16条规定:“行政法规可以在法律设定的行

政许可事项范围内,对实施该行政许可作出具体规定。地方性法规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范围内,对实施该行政许可作出具体规定。规章可以在上位法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范围内,对实施该行政许可作出具体规定。法规、规章对实施上位法设定的行政许可作出的具体规定,不得增设行政许可;对行政许可条件作出的具体规定,不得增设违反上位法的其他条件。”《行政许可法》第17条规定:“除本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的外,其他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设定行政许可。”

上述关于行政许可设定权的分配,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与《行政处罚法》中关于行政处罚设定权分配规定相比较,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第二,国务院行政法规之外的决定的设定权问题。

第三,规章关于行政许可的设定权问题。

第四,地方性法规和省级政府规章设定行政许可的限制。

《行政许可法》还规定了行政许可的评价制度和授权停止实施行政许可制度。

该法第20条规定: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应当定期对其设定的行政许可进行评价;对已设定的行政许可,认为通过本法第十三条所列方式能够解决的,应当对设定该行政许可的规定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可以对已设定的行政许可的实施情况及存在的必要性适时进行评价,并将意见报告该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和实施机关就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21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行政法规设定的有关经济事务的行政许可,根据本行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认为通过本法第十三条所列方式能够解决的,报国务院批准后,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停止实施该行政许可。

(五)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

《行政许可法》第22条至第28条对此作出了规定。

1.行政许可由具有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法定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被授权的组织适用本法有关行政机关的规定。

2.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委托机关应当将受委托行政机关和受委托实施行政许可的内容予以公告;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行为应当负责监督,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受委托行政机关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许可;不得再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许可。

3.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

4.行政许可需要行政机关内设的多个机构办理的,该行政机关应当确定一个机构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行政许可依法由地方人民政府两个以上部门分别实施的,本级人民政府可以确定一个部门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并转告有关部门分别提出意见后统一办理,或者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办理、集中办理。

理解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需要与理解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结合起来。可以实施行政许可的主体通常都可以实施行政处罚,但有权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不一定可以实施行政许可,如综合执法机关、行政机关的派出机关和派出机构、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等。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不得向申请人提出购买指定商品、接受有偿服务等不正当要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办理行政许可,不得索取或者收受申请人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对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设备、设施、产品、物品的检验、检测、检疫,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行政机关实施的外,应当逐步由符合法定条件的专业技术组织实施。专业技术组织及其有关人员对所实施的检验、检测、检疫结论承担法律责任。(六)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

《行政许可法》第29条至第57条对此作出规定。 1.申请与受理。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事特定活动,依法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向行政机关提出申请。

行政机关应当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关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办公场所公示。申请人要求行政机关对公示内容予以说明、解释的,行政机关应当说明、解释,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申请人申请行政许可,应当如实向行政机关提交有关材料和反映真实情况,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行政机关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交与其申请的行政许可事项无关的技术资料和其他材料。2.审查与决定。

行政机关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行政机关能够当场作出决定的,应当当场作出书面的行政许可决定。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行政机关应当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核查。

依法应当先经下级行政机关审查后报上级行政机关决定的行政许可,下级行政机关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将初步审查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直接报送上级行政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不得要求申请人重复提供申请材料。

行政机关对行政许可申请进行审查时,发现行政许可事项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的,应当告知该利害关系人。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应当听取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行政机关对行政许可申请进行审查后,除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应当在法定期限内按照规定程序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申请人的申请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行政机关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行政机关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需要颁发行政许可证件的,应当向申请人颁发加盖本行政机关印章的下列行政许可证件:(1)许可证、执照或者其他许可证书;(2)资格证、资质证或者其他合格证书;(3)行政机关的批准文件或者证明文件;(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许可证件。行政机关实施检验、检测、检疫的,可以在检验、检测、检疫合格的设备、设施、产品、物品上加贴标签或者加盖检验、检测、检疫印章。

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其适用范围没有地域限制的,申请人取得的行政许可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3.期限。

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20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但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依照本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行政许可采取统一办理或者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的,办理的时间不得超过45日;45日内不能办结的,经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5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4.听证。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或者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行政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

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5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当在20日内组织听证。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

听证按照下列程序进行:(1)行政机关应当于举行听证的七日前将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通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必要时予以公告;(2)听证应当公开举行;(3)行政机关应当指定审查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以外的人员为听证主持人,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认为主持人与该行政许可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4)举行听证时,审查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应当提供审查意见的证据、理由,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以提出证据,并进行申辩和质证;(5)听证应当制作笔录,听证笔录应当交听证参加人确认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听证笔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5.特别规定。国务院实施行政许可的程序,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实施本法第十二条第二项所列事项的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应当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的方式作出决定。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实施本法第十二条第三项所列事项的行政许可,赋予公民特定资格,依法应当举行国家考试的,行政机关根据考试成绩和其他法定条件作出行政许可决定;赋予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特定的资格、资质的,行政机关根据申请人的专业人员构成、技术条件、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等的考核结果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实施本法第十二条第四项所列事项的行政许可的,应当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依法进行检验、检测、检疫,行政机关根据检验、检测、检疫的结果作出行政许可决定。行政机关实施检验、检测、检疫,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五日内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进行检验、检测、检疫。不需要对检验、检测、检疫结果作进一步技术分析即可认定设备、设施、产品、物品是否符合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的,行政机关应当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行政机关根据检验、检测、检疫结果,作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应当书面说明不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

实施本法第十二条第五项所列事项的行政许可,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行政机关应当当场予以登记。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行政机关依照本法第三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办理。

有数量限制的行政许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申请人的申请均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的先后顺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七)行政许可的费用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和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行政机关提供行政许可申请书格式文本,不得收费。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所需经费应当列入本级行政机关的预算,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按照批准的预算予以核拨。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收取费用的,应当按照公布的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所收取的费用必须全部上缴国库,任何机关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财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向行政机关返还或者变相返还实施行政许可所收取的费用。(八)监督检查

行政机关可以对被许可人生产经营的产品依法进行抽样检查、检验、检测,对其生产经营场所依法进行实地检查。检查时,行政机关可以依法查阅或者要求被许可人报送有关材料;被许可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材料。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检验。对检验合格的,行政机关应当发给相应的证明文件。

行政机关实施监督检查,不得妨碍被许可人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受被许可人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取得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行政许可的被许可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服务标准、资费标准和行政机关依法规定的条件,向用户提供安全、方便、稳定和价格合理的服务,并履行普遍服务的义务;未经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批准,不得擅自停业、歇业。被许可人不履行前款规定的义务的,行政机关应当责令限期改正,或者依法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其履行义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行政许可:(1)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2)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3)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4)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5)依法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予以撤销。依照前两款的规定撤销行政许可,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不予撤销。依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撤销行政许可,被许可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赔偿。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撤销行政许可的,被许可人基于行政许可取得的利益不受保护。撤销的事由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行为违法,因此,撤销决定具有溯及力,行政许可自始无效。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有关行政许可的注销手续:(1)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2)赋予公民特定资格的行政许可,该公民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3)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终止的;(4)行政许可依法被撤销、撤回,或者行政许可证件依法被吊销的;(5)因不可抗力导致行政许可事项无法实施的;(6)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注销的事由是基于合法原因行政许可不能或没有必要继续存续,因此,注销决定没有溯及力,自注销之日起无效。(九)法律责任

违反本法第十七条规定设定的行政许可,有关机关应当责令设定该行政许可的机关改正,或者依法予以撤销。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1)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的;(2)不在办公场所公示依法应当公示的材料的;(3)在受理、审查、决定行政许可过程中,未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4)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不符合法定形式,不一次告知申请人必须补正的全部内容的;(5)未依法说明不受理行政许可申请或者不予行政许可的理由的;(6)依法应当举行听证而不举行听证的。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2)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行政许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3)依法应当根据招标、拍卖结果或者考试成绩择优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未经招标、拍卖或者考试,或者不根据招标、拍卖结果或者考试成绩择优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给予赔偿。

行政许可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行政许可,并给予警告;行政许可申请属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申请人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

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取得的行政许可属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申请人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被许可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行政许可证件,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行政许可的;(2)超越行政许可范围进行活动的;(3)向负责监督检查的行政机关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的真实材料的;(4)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经行政许可,擅自从事依法应当取得行政许可的活动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为了防止和制止可能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违法行为,或者进行行政调查检查,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采取的国家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不一样,行政强制措施的对象有两种,一是违法行为,为了控制、预防、调查违法行为,而对违法行为人的人身自由或财产加以控制的措施。另外一种主要对危害公共安全的人加以限制,比如把传染病人、吸毒者限制起来,是为了公共安全。行政强制执行是什么呢?

行政强制措施分为:

1.对人身的强制。是指国家有权机关,如公安、海关等对那些可能威胁现行的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或者拒不履行法定或规定义务的行政相对人所采取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迫使其履行义务的强制措施。根据我国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人身的强制措施主要有:收容审查、强制治疗、强制戒毒、强制传唤、强制扣留、强制隔离、强制遣返、强制带离现场等。

2.对财产的强制。是指行政主体对负有履行法定财产义务,却拒不履行的行政相对人,所采取的迫使其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强制措施。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财产的强制措施主要有:查封、冻结、扣押、划拨、扣缴、强行拆除建筑物、变价出售、强制抵缴、强制退还等。 3.对行为的强制。是指行政主体对拒不履行行政作为或不作为义务行政相对人,所采取的强制其履行作为或不作为义务的行政强制措施。如强制许可、强制登记、强制检定。

三、行政征收

行政征收,是行政机关为保证国家机关进行正常职能活动或者为保证提供公共服务,无偿和强制地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征收钱物的活动,征收内容主要是税和费。

特别需要掌握其两个特点:强制、无偿,以区别于行政征用和行政征购。行政征用和行政征购都是强制的,然而是有偿的。而行政征收是无偿的,最突出的是税收,是强制的、无偿的。

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行政征收的内容主要有:

1.税收征收,它是行政征收中最主要的方面,从目前我国的税法规定来看,包括对内税收征收和涉外税收征收两方面的内容。

2.资源费征收。在我国,城市土地、矿藏、水流、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单位和个人在开采、使用国有自然资源时必须依法向国家缴纳资源费。如水资源费的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等。 3.建设资金征收。这是为确保国家的重点建设,解决重点建设资金不足问题面向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实施的征收。例如,公路养路费的征收、港口建设费的征收、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的征收等。

四、行政裁决 行政裁决,是行政机关依法裁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权益争议的活动。行政裁决的特征有以下方面:(1)行政裁决的主体是法律授权的特定行政机关。(2)行政裁决的对象是特定的民事、经济纠纷。(3)行政裁决在形式上具有准司法性。(4)行政裁决在效果上具有强制性。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行政裁决主要有以下几类:(1)损害赔偿裁决。这是指行政机关对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因涉及与行政管理相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引起的赔偿争议所作的裁决。(2)权属纠纷裁决。这是指行政主体对平等主体之间,因涉及与行政管理相关的某一财产、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的归属发生争议所作出的裁决。(3)侵权纠纷裁决。这是指在平等主体之间,一方当事人认为其行政法上的合法权益受到了另一方侵犯时,依法请求行政机关制止侵害,并责令侵权方对其侵害行为已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

比较一下,行政裁决和行政复议。行政裁决,裁决的对象是民事纠纷,行政复议的对象是行政纠纷。两者之间的共同点都是行政机关解决争议,行政机关的作用类似法院,所以有时把这两种行为概括称为“行政司法”。两者的不同点是对象的不同,行政裁决的对象是民事纠纷,行政复议的对象是行政纠纷。一般说来,民事纠纷发生后,一方当事人可诉至法院。为什么行政机关也可以裁决民事争议呢?主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法律授权行政机关解决;二是当事人提出了申请。只有在这两种情况下,行政机关才能解决民事纠纷。

行政调解和仲裁的对象也是民事纠纷。但是,行政机关调解民事纠纷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因为经行政机关调解,民事纠纷双方当事人所达成的调解协议体现的是纠纷双方当事人的意思,并没有体现行政机关的意思,行政机关在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协议时不能强制执行,即调解行为不具有行政法上的效力,所以不是具体行政行为。在行政管理中,对民事纠纷的仲裁只有一种,即劳动合同争议仲裁。劳动合同发生争议,到劳动局里的劳动合同争议仲裁委员会去仲裁,仲裁也不是具体行政行为。因为劳动局里的劳动合同争议仲裁委员会不是行政机关,而是具有中立性的社会组织。当事人不服行政仲裁,可以提起民事诉讼。

五、行政应急

(一)行政应急的概念与基本原则

行政应急是指行政机关依法运用行政紧急权力控制突发紧急事态以恢复正常社会秩序的制度。行政应急制度的基本特征是:(1)出现了突发紧急事态,而且该事态达到了运用平时的行政管理手段无法应对的程度;(2)有权国家机关依法启动紧急程序,授权政府依法运用紧急权力、采取紧急措施;(3)在进入紧急状态下,某些宪法和法律的条款处于中止状态,公民的某些宪法权利和法律权利处于中止状态、某些公民权利受到比平时状态更多的限制。

行政应急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三项:

(1)法治原则。行政机关在紧急状态下所拥有的行政紧急权力可以使宪法和法律的某些条款处于中止状态,也就是公民的某些基本权利处于克减状态,如果不对这种特殊状态下的行政权力预先在法律上作出设定,不规定这种特殊权力行使时的条件和程序,这种权力必然会被滥用。

(2)人权保障原则。行政机关在紧急状态下之所以要拥有行政紧急权力,是为了迅速恢复秩序,保障人权;而行政机关拥有行政紧急权力也可能侵犯人权。因此,行政机关在采取行政应急措施时,必须从人权保障出发。

(3)比例原则。行政机关所采取的行政应急措施必须是以应对紧急事态、恢复秩序为目的;行政机关所采取的行政应急措施必须是对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造成最低限度损害的措施;行政机关所采取的行政应急措施必须是为了保护更大利益,才可以牺牲更小的利益。

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决定全国范围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进入紧急状态;国务院有权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需要采取行政应急措施的紧急事态通常有严重的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公共卫生、经济危机、社会冲突等。(二)行政应急措施

根据行政机关所采取的行政应急措施对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产生的影响,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1.授益性行政应急措施。即行政机关为在紧急事态中受害的公民或者组织提供救助和保护的措施。如提供救助物质、食品、医疗措施等。

2.负担性行政应急措施。即行政机关临时性征用公民或者组织的物质、人力、房屋、土地等。

3.限制性行政应急措施。即行政机关对公民或者组织的宪法权利或者法律权利作出必要的限制的措施。如在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的情况下,宪法规定的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自由处于中止状态;在出现严重公开卫生事件时,某些公民或者某个区域的公民的人身自由要受到限制。

第二篇:行政知识

公务员考试行政管理知识点

1)----政府职能的含义 1.含义:

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

2.包括几层意思 行政职能

a.实施主体:政府机构

b.主要内容: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 c.实施手段:依法行政 d.是完整统一的体系

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a.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 b.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

c.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 d.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

政府的基本职能内容

a.政治职能(包括军事保卫、外交、治安、民主政治建设)

b.经济职能(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督)

c.文化职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

c.社会职能(其他的社会公共性的职能)

政府的管理运行职能 计划职能 组织职能 领导职能 控制职能

7)----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 1.社会环境的变迁(是转变的外因)2.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转变的内在动力)3.技术手段的创新(是转变的根本保障)4.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是转变的制约因素)

8)----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1.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2.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

(或叫内部转移,是政府内部重划分职能)3.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

(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政企分开

10)----政府机构的含义

广义:是指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等所有国家机构的总称。狭义:国家行政机关

11)----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的关系 注意区分政府机构与其它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国家机构:国家机构包含政府机构。2.政党组织

3.群众组织:如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村委会、居委会

4.事业单位(因为不以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责,因而不属于政府机构):如地震局、气象局

16)----权责一致原则 1.设计合理的职位体系 2.权责相称的制约机制 3.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

17)----精简与效能的原则 包括三层意思: 1.机构设置要精简 2.人员编制要精干 3.办事程序要简化

------------21)----中央人民政府的架构 1.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2.国务院的组织体制:(1)国务院组成人员:

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

(2)任期:5年,总理、副总理、国务院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3)领导体制:总理负责制

(4)会议制度:国务院实行全体会议、常务会议、总理办公会议制度。

注:常务会议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

3.国务院行政机构: 包括: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办事机构、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的国家行政机构、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注:

(1)国务院组成部门包括:各部、各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

(2)国务院直属机构具有独立行政管理职能,但行政首长不属于国务院组成人员,但可列席国务院全体会议。

(3)国务院办事机构不具有独立的行政管理职能。

------------2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架构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

a.省、地级市设秘书长。秘书长是领导职务。b.乡镇原则上不设工作部门。

2.任期:

省、市、县(区)、乡:五年 正副行政首长均由人大选举产生。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即省长、市长、镇长负责制。

4.地方政府工作部门与上级垂直管理部门、派出机构的关系:

a.地方政府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合并,要由本级政府报请上级政府批准,并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b.实行中央业务主管部门垂直管理的机构有: 中国人民银行、海关、国家税务

c.实行省级政府垂直的有:地方税务、工商管

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

5.派出机构:

其不属于一级行政机关,但它有权以自己的名义实施管理,并在管理效力上与派出它的政府或政府部门相同。

------------23)----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 1.我国公务员的定义:

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中从事党团工作的专职人员)

实施公务员制度的对象:

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从事党群工作的人员

2.实施公务员制度的机关:

国务院办公厅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国家局+派出机构+行使政府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议事协调机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

注:凡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单位,不实行企业、事业单位的职称、工资、奖金等人事管理制度。

4.不属于实施范围的单位:不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新华通讯社)、学会、协会、其他培训机构

5.国家公务员义务共八项:

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执行公务;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尽职尽责,服从命令;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公正廉洁,克已奉公;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6.国家公务员权利共八项:

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行政处分;获得履行职责所应有的权力;获得劳动报酬和享受保险、福利待遇;参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提出申诉和控告;依照规定辞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26)----国家公务员录用的原则: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德才兼备、因事择人

29)----国家公务员纪律与行政处分制度 警告记过记大过 降级撤职开除说明:

(1)没有“降职”是因为,“降职”是由于不称职,而不是由于受处分

(2)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级别;若受的是警告,考核定为“称职”还可以按时晋升工资档次。

30)----国家公务员培训交流制度 四种形式:调任、转任、轮换、挂职锻炼

32)----国家公务员辞职条件: a.本人愿意并提出申请 b.满最低服务年限(三至五年)c.正在接受审查的不得辞职

33)----国家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

申诉、控告只能向国家行政机关提出。因为它们不属于行政诉讼的范围,属于内部行政行为。

------------40)----转向现代科学行政决策的标志 1.决策主体由个人转向集体 2.决策过程由主观随意转向程序化 3.“谋”与“断”相对分离 4.“断”与“行”相对分离 5.决策手段的运用日益增强

41)----现代行政决策组织体制的架构 架构主要有:

1.行政决策的中枢系统:

重要任务是“断”。2.行政决策信息系统 3.研究咨询系统 4.审批控制系统

注:我国具有综合性审批控制职能的组织系统有二:a.全国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b.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42)----行政决策过程 过程如下: a.问题的确认 b.问题进入决策议程 c.决策规划的拟订 d.决策合法化与采纳

43)----行政执行及其层级、手段

1.定义: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国家公务员实施 决策中心发出的决策指令,以达到预期目的的职务行为。

3.手段:

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

44)----行政执行的五个主要环节: a.行政执行计划 b.组织落实与人员配置 c.行政执行中的指挥 d.行政执行中的控制 e.行政执行评估总结

------------48)----加强行政监督的重要性 1.教育是加强依法监督的基础 2.法制是加强依法监督的保证

------------

49)----我国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 1.内部监督主要包括:

a.一般监督(上、下级之间的相互监督;职能部门和主管业务部门的监督)

b.专门监督(主要指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

行政监察:指政府系统内部的专门监察机构,主要是监察部、地方各级监察厅、局。

(1)监察对象:

政府各部门及其国家公务员、政府任命的其他人员、下一级政府及其领导人员(2)领导体制:

监察机关实行双重领导,既受本级人民政府领导,又受上一级监察机关领导。(3)程序:

立项、调查、提出检查处理情况报告、作出监察决定或建议

3.审计监督:

(1)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处理权(2)审计机关的领导体制:双重领导体制------------

50)----我国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 1.外部监督主要包括: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人民法院的监督 人民检察院的监督 政党监督

社会及舆论的监督

2.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包括:

a.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监督的最基本形式)b.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决算 c.审查政府的法规、决定 和命令 d.质询和询问 e.代表视察和执法检查 f.罢免政府组成人员

注:各级人大有权撤消同级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3.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有: 法纪检察经济检察 侦查检察监所监督

4.政党监督: 各级党委监督 党的基层组织监督 党的各级纪检监督

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其职能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称。

行政法律关系:指由行政法调整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义务内容的行政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

(1)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有一个国家行政机关,在少数情况下是行政机关内部的某些行政机构或法律授权的某些组织。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指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亦称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包括行政主体(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和行政相对方(行政相对方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一方主体,无论是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在内的国家机关,还是我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以及我国境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都可以作为行政法律关系的行政相对方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享有一定的权利,并承担一定的义务,行政相对方的权利义务包括行政实体法上的权利义务河行政程序法上的权利义务)。(2)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3)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都是由行政法律规范预先规定的,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4)行政法律关系是由国家行政机关行使管理职能过程中产生的,与国家行政机关行使管理职能有关。

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行政行为的特征:(1)从属法律性(2)裁量性(3)单方意志性(4)效力先定性(5)强制性

抽象行政行为: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事制定出来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包括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具体行政行为:(1)行政征收:

第三篇:2012年深圳公务员考试《行政执法知识》考试大纲

深圳公务员考试:《行政执法知识》考试大纲

一、考试说明

《行政执法知识》全部为客观性试题,由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是非判断题组成。

二、作答要求

务必携带的文具有:签字笔或钢笔(最好为黑色签字笔)、2B铅笔和橡皮。

考生必须用2B铅笔在机读答题卡上作答,作答在试卷上的一律无效。

三、考试内容

1、行政处罚法

2、行政许可法

3、行政诉讼法

4、行政复议法

5、国家赔偿法

6、行政强制、行政征收相关知识

四、施测程序

1、施测须知

《行政执法知识》测试材料分为两部分:试卷和答题卡。考生阅读试卷上的试题,然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题号下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考后,答题卡通过光电阅读机由计算机统一阅卷计分,因此,参加考试时,考生务必准备好2B铅笔和橡皮。

2、施测方法简述

考试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监考老师向考生宣布考场规则。

(2)监考老师发给每位考生一页答题卡,考生首先按规定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填涂自己的准考证号。

(3)监考老师发给每位考生一份试卷,要求考生在试卷上写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生写完后应把笔放下,等候监考老师的开考指示,不得提前答题,否则会影响考试成绩。

(4)考生把握答题速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答。

(5)监考老师宣布考试结束,考生应立即放下笔,将试卷、答题卡放在桌上,等监考老师收完试卷与答题卡,宣布可以离开后才可以离开考场。

3、答题卡填涂方法

由于《行政执法知识》是通过光电阅读机和计算机来阅读评分的,所以要求考生非常仔细地按规定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涂)好个人信息(姓名、准考证号)和所选答案。其基本要求是:

(1)用钢笔或圆珠笔或签字笔在姓名栏填好本人姓名,并在准考证号一栏的12个空白方框中,填写本人准考证上的准考证号(12位数)。

(2)对应准考证号的每位数,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栏中相应方括号内的数字涂黑,答题时,则用2B铅笔将各题的所选项(其他项不得作任何记号)涂黑。黑度以盖住框内字母为准,不要涂到框外。

(3)不要用钢笔、圆珠笔、签字笔、非2B铅笔等涂选项。

(4)修改时要用橡皮彻底擦净。必须保持答题卡整洁,不得做任何其他记号。

(5)不得折叠答题卡。

第四篇:公务员行政工作总结

公务员行政工作总结

今上半年以来来,本人在上级和旗司法局及苏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大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刻苦努力、勤奋工作、遵守纪律、爱岗敬业、圆满完成本职工作和局级交办的各项工作。现就任职半年来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汇报如下,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本人平时注重学习,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拓展学习领域,改进学习方法,讲求学习效果。一是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新颁布的“中华人民供各国人民调解法”及党风廉政建设。二是认真学习与业务工作相关人民调解法律法规和科学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三十在工作中相同仁们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了业务技能,能够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与当地党委政府旗司法局高度一致。为出色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按时参加局各种培训班和苏木党委集体学习活动。半年内学习笔记本2万字以上,撰写信息12份调研,调研报告1篇,交流材料1分。

二、求真务实、积极做好本职工作

半年来,本人积极完成所里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转变传统的思想方式,积极探索司法行政工作的新方法,开拓进取,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做自身工作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确实做到所里安排的各项任务。每月15日前积极深入基层认真指导嘎查(村)调委会调处矛盾排查工作。把矛盾纠纷从根源、源头上来抓,确保小事不出嘎查(村),大事不出苏木。对调查的矛盾纠纷认真梳理汇报苏木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今上半年共排查出矛盾纠纷265件,涉及金额103万元。

2、为了预防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的重新犯罪,本人22个行政村进行拍照相,录入电脑软件资料库,与上级联网,便于掌握思想动态及活动范围,落实安置帮教政策。三年以外的刑释解教人员作为调查重点,摸清其目前生活、经济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到目前为止,无一人重新违法犯罪。对安置帮教及社区矫正人员进行走访排查登记造册。今上半年辖区内共安置帮教12名,其中回归社会服刑人员3名,社区矫正对象7名,其中解除社区矫正3名。

三、深入基层,有效改进作风

认真把握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动力基础,也是本人在学习工作中长期的追求和努力方向。特别是今上半年“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本人积极履行党和政府的法律保障、法律服务。每月采取多种普法宣传工作,积极耐心引导嘎查村委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核桃哪个法律知识宣传,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上半年解答法律咨询56人次,法律援助3件,确实解决了群众的难点问题。本人树立严谨细致,勤奋敬业的良好工作作风。

四、廉洁自律,认真完成当地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

今上半年以来,本人在公正执法,廉洁自律、遵守规章纪律扎实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本职工作后,积极落实苏木党委政府布置的各阶段的工作。扎实有效地协助嘎查(村)圆满完成苏木政府下达的中心工作车船使用税、巴新铁路征地补偿、嘎查(村)换届选举工作灯等。等。

本人今上半年以来,本人认真遵守苏木党委政府统一规定的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加机关组织的各个活动及义务劳动。

总之,今上半年在领导的支持和同志们的帮助努力下,做了一定工作,但与上级和群众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克服解决,切实转变工作方法,探索工作的创新,力争司法行政工作在上新台阶。

第五篇:行政本《公务员制度》

9077 公务员制度作业

第一次作业

1:[单选题]我国公务员考核的重点是()A:德 B:能 C:勤 D:绩 参考**:D

2:[单选题]3我国对公务员的管理实行的制度是().A:党政干部单一的管理模式 B:对公务员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 C:分类管理 D:根据职位分类管理 参考**:C

3:[单选题]2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作为评价公务员主要依据的是()A:资历 B:德才

C:具体的工作实绩 D:工作效率 参考**:C

4:[单选题]1公务员的任用,坚持的原则是().A:勤能并重 B:管理与监督并重 C:唯才是用

D:任人唯贤,德才兼备 参考**:D

5:[单选题]我国录用公务员的标准是()A:德才兼备标准 B:专才标准 C:通才标准 D:资历标准 参考**:A

6:[单选题]对于违反行政纪律情节较重,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较大损失或者不良后果的国家公务员,应给予()A:警告或者记过处分 B: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 C: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D: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参考**:B

7:[单选题].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的对象是()A:法人 B:国家公务员 C:公民 D:组织 参考**:B

8:[单选题]晋升处级副职以上领导职务,一般应具有()A:3年以上工龄和2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历 B:5年以上工龄和2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历 C:7年以上工龄和3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历 D:9年以上工龄和3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历 参考**:B

9:[单选题]晋升处、司(厅)级正职和助理调研员、调研员、助理巡视员、巡视员职务,应具有()A:中专以上文化程度 B: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C: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D:研究生以上文化程度 参考**:B

10:[单选题].国家行政机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国家公务员()A:二至三年的最低服务年限 B:二至四年的最低服务年限 C:二至五年的最低服务年限 D:三至五年的最低服务年限 参考**:D

第二次作业

1,公务员主管部门在综合管理公务员事务方面的职能主要有哪些?

答:1.研究制定公务员管理规范,组织公务员法律法规的实施工作。

2.对同级各机关公务员管理工作和下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进行业务指导。

3.对某些管理事务实施组织协调。

4.对某些管理事务行使审核、审批权。

5.监督公务员管理法律、法规的实施,对违反公务员法律法规的现象进行纠正和处理。

2,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如何体现分类管理的思想和原则的? 答:分类管理是公务员制度中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也是实行公务员制度的国家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公务员制度贯彻了分类管理的思想和原则,主要体现为:

一是根据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将公务员职位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性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再根据职位类别设臵不同的职务序列。对不同类别的公务员,管理办法有所不同。例如,在录用公务员时,考试内容根据公务员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和不同职位类别分别设臵;在对全体公务员进行更新知识,提高工作能力的在职培训时,其中对担任专业技术类职务的公务员,应当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要求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等等。

二是根据产生、任免方式及管理主体的不同,将公务员分为领导成员和非领导成员。领导成员和非领导成员除了产生任免方式不同之外,在一些管理环节上也有所不同。在考核、职务任免、培训、交流与回避、辞职辞退等章中,对领导成员与非领导成员有所不同的管理办法,分别作了规定。

三是根据任用方式的不同,将公务员分为委任制、选任制和聘任制公务员。委任制公务员经录用、调任或公开选拔进入公务员队伍后,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保留公务员自从直至退休。选任制公务员经选举担任公务员职务。选任职务终止、继续担任公务员职务的,保留公务员身份,不再担任公务员职务的,不保留公务员身份。聘任制公务员则按时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与机关签订期限为一至五年的聘任合同,聘任期满,任用关系自然解除,不再保留公务员身份。聘任制公务员的管理方法与委任制公务员有很大的区别。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贯彻分类管理的思想,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管理对象实施管理,提高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3,试述转任的目的和意义。

答:建立转任制度的目的和意义,概括起来有四点:

一是合理安排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机关要完成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必须达到人与事的最佳结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机关首先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尽量做到合理安排人员。合理安排人员是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完成,这就需要经常对某些公务员进行调整。这种调整既不是晋升,也不是降职,更不是处分,而是不同职务之间的调整,这种调整常常通过转任来进行。

二是充分发挥公务员个人特长。在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公务员由于用非所长、专业不对口而影响能力的发挥,因人员之间的关系长期不协调而影响工作的积极性;或身体条件不能适应某种职位的工作。对这些问题一般也是通过转任的方式,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他们各得其职,这样既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公务员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三是解决公务员的个人困难。一些公务员存在一定的个人困难,比如夫妻两地分居或居家甚远交通不便,都可能影响他们全身心地、很好地完成工作。以人为本,关心工作人员的疾苦,是人事工作的一项原则。为解决公务员的个人困难而对其通过转任的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既体现了公务员的关怀,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是有利于廉政建议。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对内对外管理中有一定的决定权,担任工作性质特殊的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也直接经管人、财、物或执法、执纪。这些人员如果长期在一个职位上工作,就会形成熟人熟事,人为情所累,有些经不住考验者,会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私利。因此,对这些公务员进行有计划地转任,有利于机关的廉政建设,也有利于公务员个人的健康成长。

4、简述公务员领导职务序列和综合管理类非领导职务序列的职务层次。

答:职务序列是依据责任大小、工作难易程序、任职资格条件的不同所区分出从低到高的职务层次,形成机关的层级结构,也为公务员提供了职业发展的阶梯。公务员领导职务序列是务类分务员的共有职务序列。领导职务序列的职务层次是统一的。包括从国家级正职到科级副职的10个领导职务层次。分别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无论是综合管理类,还是专业技术类与行政执法类的领导职务,都可以在这10个职务层次中找到相应的位臵。

综合管理类非领导职务序列的职务层次是8个,8个职务层次的职务名称是确定的。综合管理类非领导职务分为: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根据现形规定,巡视员以下、副主任科员以上六个综合管理类非领导职务层次,与厅局级正职以下、乡科级副职以上的六个领导职务层次是一一对应的。

5、试述实行领导成员任期制的意义。

答:实行领导成员任期制,是指在担任领导成员职务的任职届数和任职年限、任期内管理、任职期满后的安排等制度的总称。实行领导成员职务任期制度,具有三点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实现领导干部的能上能下,形成正常的新老交替机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实行任期制,既使领导职务成为干部一定时期的职务岗位,干部的上与下成为一种正常社会现象,也为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提供了机会、创造了条件,实现干部经常性的新老交替,保持干部队伍的合理梯次结构;

二是有利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增强领导班子的整体能力。任期制规范领导职务的任期,并辅之以严格的任期考核和及时监督与动态调整,引导干部把外部压力变成工作动力,不断增强进取意识;

三是有利于保持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相对稳定。任期制本身要求除特殊需要,干部在任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既维护了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严肃性,克服干部工作的随意性,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又要求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完成任期目标,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6.试述试述公务员处分的基本原则。

答:公务员处分应坚持的5项原则:一是处分法定原则,即依法定事由,经法定程序;二是处分与教育相结合原则,惩前毙后,治病救人,惩戒与教育相结合;三是过错与处分相适应原则,行政处分的轻重与国家公务员违纪行为应承担的纪律责任相适应;四是处分适用平等原则,适用行政纪律一律平等;五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

对公务员的处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公务员违纪的,应当由处分决定机关决定对公务员违纪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将调查认定的事实及拟给予处分的依据告知公务员本人。公务员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

处分决定机关认为对公务员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作出处分决定。处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公务员本人。

第三次作业:

10.某机关公务员500人,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人数最多不超过()A:50人 B:75人 C:100人 D:150人 正确答案:B 9.下列公务员的考核结果有三个等次的国家是()A:中国 B:美国 C:日本 D:法国 正确答案:B 8.公务员晋升一般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职位是()A:科长 B:处长 C:副处长 D:厅长 正确答案:D 7.报考公务员的最低年龄是()A:16周岁 B:18周岁 C:20周岁 D:22周岁 正确答案:B

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共有()A:18章107条 B:18章108条 C:18章105条 D:18章110条 正确答案:A 5.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施行的时间是()A:1993年4月24日 B:1993年10月1日 C:2005年4月27日 D:2006年1月1日 正确答案:D 4.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原则中的"平等原则”指的是()A:经济地位 B:政治地位 C:法律地位 D:民族地位 正确答案:C 3.世界上最早建立公务员制度的国家是()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日本 正确答案:B 2.我国新录用的公务员的试用期是()A:半年 B:九个月 C:一年 D:两年 正确答案:C 1.在我国,下列不属于公务员职位的是()A:省政府机关领导 B:自治县办公室主任 C:中国致公党主席 D:行业协会会长 正确答案:D

第四次作业:

10.按照我国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担任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应当实行的回避是()A:任职回避

B:地区回避

C:公务回避

D:亲属回避

正确答案:B

9.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而提出的辞职是()A:因公辞职

B:自愿辞职

C:责令辞职

D:引咎辞职

正确答案:D

8.下列体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的是()A:辞职

B:辞退

C:退休

D:离休

正确答案:B

7.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我国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的最低职位是()A:职员

B:办事员

C:科员

D:营业员

正确答案:B

6.下列关系中不属于公务员应该回避的是()A:夫妻关系

B:姻亲关系

C:连襟关系

D:同学关系

正确答案:D

5.解除公务员行政记过处分期限为自该处分决定之日起满()A:半年 B:一年

C:一年半

D:二年

正确答案:B

4.下列属于我国公务员职位数量最大的职位类别是()A:专业技术类

B:综合管理类

C:行政执法类

D:社会服务类

正确答案:B

3.因地域或者工作性质特殊,需要变通执行任职回避的主管部门要求()A:省级以上

B:市(地)级以上

C:厅级以上

D:县级以上

正确答案:A

2.决定公务员培训方向的原则是()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学用一致原则

C:按需施教原则

D:讲求实效原则

正确答案:A

1.英国公务员的考核结果分为()A:称职、不称职两个等次

B: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

C:特别优异、满意、不满意三个等次

D:A、B、C、D、E五个等次

正确答案:D

第五次作业

问:⑴外事办对李某的处分是否符合有关的程序规定,为什么?

答:外事办对李某的处分程序不合法。处分决定是经机关领导成员集体讨论决定后作出的,并且必须以书面形式通知公务员本人.本案中李某没有受到书面形式的处分决定,该省外事办的处分程序不符合规定。

⑵李某应该向哪个部门或机关提出申诉?

答:李某应当向该省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外事办的上一级机关进行申诉.⑶公务员提出申诉的时间限制是多长?本案中李某具体应当在何时以前提出申诉?

答:公务员自知道对其的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可直接提出申诉。本案中李某应当在这年12月31日以内提出申诉。

2,请结合《公务员法》的相关规定,特别是从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角度进行评论

答: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享有的权利之一是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国家有权要求公务员尽职尽责,同时也要为公务员履行职责提供应有的工作条件保障。良好的工作条件是公务员正常履行公职、完成工作任务的保证,也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效率、提高公务员的工作质量。工作条件主要包括办公地点、办公用品、办公设备、通讯工具、交通工具等等。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公务员工作条件的保障应该和公务员的职责相适应,必须是履行职责所必需的,不能超出职责要求和范围,豪华办公楼即属于这种情况。腐败不仅仅体现为官员个人的腐败,兴建豪华办公楼,不惜代价兴建城市广场、景观大道等塑城市形象,这种追求个人政绩与“形象工程”的开发建设也是一种腐败和浪费。2007年中办国办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问题的通知》,严格审批党政机关办公楼建设项目,但是还是屡禁不止,国家必须对这样的情况进行监管和查处。

第六次作业

[多选题] 1.职位分类的依据是()A:工作性质 B:责任轻重 C:难易程度 D:所需资格条件 E:经历和资历 参考**:ABCD

2.下列属于公务员纪律处分的形式是(A:警告 B:记大过 C:降级 D:降职 E:开除 参考**:ABCE

4.我国公务员工资的构成包括()A:基本工资 B:级别工资)C:补贴 D:津贴 E:**金 参考**:ACDE

5.我国公务员交流的方式是()A:调任 B:转任 C:升任 D:挂职锻炼 E:兼任 参考**:ABD

6.公务员考核的原则是()A:客观公正 B:**公开 C:注重实绩 D: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E: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参考**:AB

7.在我国,公务员不得辞职的情形有()A:受到行政记大过处分,正在处分期间的 B:正在接受审查的

C:在涉及**、重要机密等特殊职位上任职的 D: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而且需由本人继续处理的 E:未满最低服务年限的 参考**:ABCDE

8.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公务员降职的条件()A: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 B: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 C:组织或参与赌博

D:不胜任现职又不宜转任为同级其他职务 E:不服从命令 参考**:BD

9公务员队伍的“高素质”是指()A:思想**上的高标准与品德上的高境界 B:理论素养与知识运用上的高水平

C:廉政建设上的高风尚、勤政建设上的高效率 D:业务上的精通 E:身心上的健康 参考**:ABCDE

10.下列职务属于非领导职务的是()A:国务委员 B:调研员 C:主任科员 D:科长 E:办事员 参考**:BCE

3.下列属于我国公务员培训的原则是(A:理论联系实际 B:按需施教 C:及时培训 D:学用一致 E:讲求实效 参考**:ABDE)

下载公务员行政知识阅读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务员行政知识阅读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行政公务员入党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敬爱的党支部: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我衷心地热爱党,因为她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

    《公务员知识复习资料》

    《公务员知识》复习题 一、 填空题 1、、流转顺畅。 2、“三个代表”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 3、《国家......

    职业规划---公务员篇

    简介: 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职位按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

    行政相关保险知识

    五险一金”讲的是五种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一金”指的是住房公积金。 其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种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

    行政执法篇题库

    一、行政处罚法 1、某市工商行政部门的执法人员在身着统一制服的情况下对某饭店进行检查时,可以不出示其行政执法证件B A 对B 错 2、执法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办法

    深圳市行政机关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实施公务员分类管理,建设高素质行政执法类公务员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市政府《关于......

    公务员行政意识培养心得体会

    XX年9月19日至24日,在即将进入收获的初秋季节,本人参加了由省局组织的新录用公务员培训班。回顾此次学习培训,心有感触,收获颇丰,不仅是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增长了见识,深化了对......

    公务员行政公文写作格式

    行政公文写作格式 公务员行政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是人类在治理社会、管理国家的公务实践中使用的具有法定权威和规范格式的应用文。它是特殊规范化的文体,具有其它文体所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