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异乡工作者有个家
“让异乡工作者有个家”
----推动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新做法新经验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批的异乡工作者的涌入城市,给城市增添了新的生命活力,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能否留住这些“人才”,让这些城市的外来者们真正地融入城市,全身心地为这个城市做贡献,就成为这个城市当地政府及所在企业管理人员的一个巨大考验。关键字:异乡工作者
融入城市
“新家”
近年来,在沿海发达地区,流动人口超过户籍人口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同时,发展中城市的流动人口也不少。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外来的务工人员为城市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异乡工作者这支队伍实际上已经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而随着观念的更新,与以前一心想着“赚钱早日回家”的老一代异乡工作者不同的是,现今许多的异乡工作者越来越渴望能够在城市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家。如何推动异乡工作者融入城市,真正地在城市扎根成为一个困扰各城市地方政府企业的重大问题。并且,这里的人员指的不仅仅是具有高文凭、高学位的知识分子,那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精湛的技术、吃苦耐劳的灵活就业人员同样是城市发展所需的重要人才。本文通过对泉州的“让异乡工作者有个家”新做法新经验研究分析,针对这一问题得到了一些经验总结。
一、“理想与现实”
异乡工作者生活在城市中,对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每个城市的建设都凝聚着他们的血与汗,异乡工作者在城市中总是从事着一些不起眼的职业,但这些却都关系到一个城市的日常运作。在一些大企业中,异乡工作者的比例甚至高达80%以上。每个市民的日常生活,大部分内容都与异乡工作者的劳动紧密相关。大家住着的房子是他们建的,家是他们装修的,所用的煤气管道、水管、电线是他们接的,小区绿化是他们在做,公路的卫生室他们在打扫,垃圾和废物都是他们收走的„„在城市的建筑、制造、餐饮、服务等各个行业中,在遍及大街小巷的各个角落中,城市人所不愿意做而又必须有人做的苦、脏、累、险工作,几乎都是异乡工作者来承担。异乡工作者的劳动早已融入城市的方方面面,像城市的血液和润滑剂,维持着城市的正常运转。他们在城市务工,在城市消费,在城市纳税,为城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想象着可以同本地人一样生活在这里,享受在这里。但现实情况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与他们的付出背道而驰的是他们往往收获的太少。由于他们的弱势地位,他们的收入难以与城市人相比肩,“同工不同酬”现象较为普遍。据有关部门统计,异乡工作者的平均收入远远低于当地人收入的平均值,虽然他们付出的劳动很多,但他们却只享受着“临时工”的待遇。同时,克扣报酬、潮湿工作、不合理的加班等情况也时常出现。作为高工时、超负荷的劳动主体,异乡工作者的社会保障却始终处于滞后的状态,很多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常年没有双休日、节假日,工伤、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的覆盖面较于城市人仍然很低,难以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隐患。在企业中,即使他们很能干,但在员工大会等决定重大事项的时候,他们总是扮演着“局外人”的身份。并且,在工作之余,外来务工者的空闲生活非常空虚。社区的文化活动根本与他们无关。虽然感受到外面生活的精彩,但始终过着“寂寞者”的生活农民工的物质生活普遍窘迫,精神上更为贫瘠。与此同时,有些城市人对这些外来人员心存鄙视,看不起他们,更使他们增强了自己是“异类”的感觉。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总是比想象中的大。
二、最幸福的城市---泉州
去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和公众网联合发布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在全国20多个主要用工城市中,无论是整体农民工评比,还是新生代农民工评比,泉州的幸福感均高居榜首。而上海,这个经济巨头城市却被广大的外出务工人员选为社会支持中“最差支持”的城市。根据调研成果,专家列出了中国20个主要用工城市农民工主观感受的几个“最”:
感觉“最幸福的城市”是泉州;“最不幸福的城市”是深圳;
感觉“最无力的城市”是北京;“最积极的城市”是杭州(情绪懈怠感); 感觉“最受支持的城市”是青岛;“最差支持的城市”是上海(社会支持);感觉“最疏远的城市”是东莞,“最亲密的城市”是大连(社会距离)。据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胡平介绍,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在对农民工幸福感的进一步从“生存、关系、发展、生活水平、家庭关系、工作学习、社会地位”七个维度的研究中发现,福建泉州在“生活水平、工作学习”的维度上排名首位,在“发展、生存”维度上排名第二、三位。而泉州为何成为最幸福的打工城市?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泉州这个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泉州,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是福建省的经济中心,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4年列全省第一。地处中国东海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安溪五县(市)连续多年入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过去五年,是泉州城乡大建设、大融合的五年。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经历 “三来一补”起步、泉州一角。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区城经济展宏图的经济发展阶段,走出一条“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经济实力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创造出“晋江模式”和“泉州现象”,成为福建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创造泉州发展历史的新辉煌。“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台资分别达289.9亿美元、103.7亿美元和8.5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2.8倍、2.1倍和2.8倍。被列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荣获中国外贸百强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50强等称号。全市GDP在1978年为7.79亿元,到1992年突破100亿元,2000年跨过1000亿元;2010年GDP实现3564.76亿元,增长12.8%,2011年GDP实现4270.89亿元,增长13.50%,GDP总量连,13年居全省首位。泉州人民立足实际,奋力打造特色经济,促使泉港“石化基地”、丰泽“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晋江“中国鞋都”“世界夹克之都”、石狮“中国服装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惠安 “中国石雕之乡”、德化“工艺陶瓷之乡”、永春“芦柑之乡”、安溪“乌龙茶之乡”等特色经济的形成并驰名海内外,全市所有县(市)均跻身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泉州的这些辉煌成就离不开230多万名外来人口的功劳。
三、“让异乡工作者有个家” 针对于泉州被评为“最幸福城市”的原因,胡平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泉州的城市环境及经济发展可能更适于农民工生活,社会经济竞争并不非常剧烈,农民工的幸福感会比较高;同时在学习和发展层面给予农民工的机会可能更多。” 对此,泉州市经贸委主任黄国富表示,泉州是一个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有200多万外来工,农民工占七八成,过去30多年,他们为泉州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他们中又有不少人通过学习与奋斗,成功“蝶变”为拥有高技能的新型劳动者,并成为产业升级转型主力军。与此同时,政府和企业的留人政策,也让农民工在泉州生活有保证、权益有保障、事业有发展,幸福感倍增。为此,他们对异乡工作者实施了众多举措: 打造用工软环境
泉州市各级工会在让异乡工作者把泉州当成自己家的过程中都尽心尽责、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泉州市总工会开设了“12580”求职专线,这个专线被农民工称为“永不落幕的求职市场”。2011年有1.9万人通过这个平台在泉州找到合适工作。“企业招工,工会帮忙”,增加了农民工对泉州的认同感,使得农民工在泉州就业有保证。农民工在泉州精神有寄托。针对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各级工会采取办夜校课堂等形式,组织农民工学习文明礼仪、职业道德、法律维权等知识,使农民工更加自然、更加自信地融入泉州城市生活。2011年市总工会投入100多万元培育职工书屋247家,开展“心理健康进企业”等活动,举办心理咨询讲座近200场,3万多名企业工人参加。目前,泉州的基层工会近千个,会员达220.4万人,为异乡工作者撑起一把工会组织的“权益保护伞”。2011年,全市签订了近万份平等协商工资协议,使能异乡工作者在泉州更有保障。产业工人本地化
早在2009年,泉州市委就提出来“产业工人本地化”的要求,并在全省率先开展和谐企业的创建活动,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泉州市政府把农民工工作作为优化泉州发展环境的重要工作来抓,先后出台了《泉州市保障异乡工作者合法权益暂行规定》、《关于建立企业工资保证金制度的实施意见》等多项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2011年3月,泉州市政府做出企业用工服务的“17项确保”公开承诺,内容涉及农民工就业服务、社会保险、权益维护、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多个领域。去年,开始试行将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范畴,并酝酿在全市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等措施,这些都使泉州百万农民工从心底感到有安全感。以情留住异乡人
在善待农民工方面,泉州不少企业已探索多年。如今的泉州,安居——来泉务工人员既可申请租住廉价房,也可申购经济适用房;就学——他们的子女享有和泉州市民同城同等义务教育权利;户籍——各地户口迁入有了“绿色通道”,晋江已为近10万外来工发放居住证„„以住房留人、以教育留人、以户籍留人,政府的倾情付出,换来全城用工无虞。今年春节刚过,“企业招工、政府帮忙”服务活动,一举引进员工两万多名,就是最好注脚。在泉州工作和生活过的很多异乡人都已经把泉州作为自己的第二个故乡,愿意成为真正的“新泉州人”,决定留在泉州开创自己的事业。
不仅仅是泉州,为让他们融入城市,杭州市的“新杭州人”社区化管理服务“邻里模式”,闸北区绿化和市容局为系统内全体农民工所做的都一样是值得学习的。
四、总结经验
这些城市的这些做法目前已经为他们的城市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范本。民政部近日出台的《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中央有关部门就农民工融入社区问题下发的第一个专门性政策文件,首次从国家层面描绘了农民工参与社区生活的“路线图”,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提供了制度依据和保障。此次《意见》的出台正是为推进实施该规划,促进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社区,拓宽农民工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的制度渠道,增添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积极力量。通过对这几个城市新做法新经验的研究分析,结合《意见》得到了关于推动异乡工作者的经验总结,具体如下。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并逐渐在城市立足扎根是社会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这是现代化进程中城镇化、工业化的必然趋势。正如同《意见》中所说的那样,“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和睦相处,尽早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既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作为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的一员,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仅仅的大众阶层,我们都要认定并坚持“推动异乡工作者融入城市”这个大方向,认识到城市中异乡工作者的融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这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尽自己最大的贡献。
其次,从政府的角度,应畅通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度渠道,调查显示,目前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18.2%、29.8%、38.4%和11.3%,公共服务不均等成为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最重要因素。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平等的就业、就学、就医等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工转型为市民后的基本生活;搭建平台,推动农民工人才流动;组织农民工进行培训,着重发挥工会的作用;政府部门也应该对进城民工进行集中培训,让其改掉这些陋习,与城市生活相适应;注重发挥工会在组织、引导、管理、服务农民工以及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方面应该而且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还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异乡工作者“进城”机制,促使他们转型为市民。
从企业及其他非政府组织的角度,企业应秉承“同工同酬”的原则,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地聘用异乡工作者,要如同泉州市总工会副主席张惠评说的那样,“要让异乡工作者有个家”,要求企业“用待遇留人、用环境留人、用感情留人、同时能给他们创造足够的人文关怀。企业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应积极组织异乡工作者培训及再教育,努力让他们适应城市,消除与城市之间的隔膜,并逐渐融入城市,成为新城市人。并汇集各方面力量,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异乡工作者的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个人的角度,作为一个城市的本地人,要消除自身的优越感,消除对异乡工作者的偏见,热情地欢迎并真心地感谢他们对城市所做的贡献;而作为一个异乡工作者,也要消除自身固有的对城市及城市人的偏执,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努力地融入其中,与城市人共同努力创造城市的新明天。
第二篇:让群众有个好心情
让群众有个好心情
(于文源)
大道至简,好生活、好心情源自于对现实生活和工作的真实体验,每当举目之处是青山绿水时,人们在自由的呼吸清新空气,享受着明媚的阳光,都会让人感到顿生愉悦之感,对于幸福美好生活人民群众从不吝于赞美,笑意也总是写在他们的脸上。
一名职工,高高兴兴来到单位,坐在工作(桌)前开始工作时,他(她)的工作情绪,工作热情、工作态度、工作水平都直接影响到工作质量、工作成果和工作业绩。做为一名领导者除了要求职工来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服从管理,完成本职工作。能让职工群众有一个好心情则十分重要,它是一门领导艺术和领导科学的有效结合,具有十分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空间。
做好本职工作让人民群众有个好心情,关注的是群众对改革和发展成果的真实感受,对政绩观的校正和修复,做为领导干部应以民忧为忧、以民乐为己乐的追求,努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来提升人民群众的心情指数。
“让人民群众有个好心情”不能靠哄、吹,也不能靠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而是踏踏实实的干事,创造出看得见摸索得着的业绩来安抚人民群众的心灵,帮助他(她)们解除心中的疑虑和困惑,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是一个巨大的跨越,从关心群众的衣食住行到关注人民群众的心情表情,则又是一次飞跃,只有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具体和深化,体现出来它的价值追求,才能使科学发展观在和谐社会中体现出来。
可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并不是完美无缺,整个社会都处于在转型发展的时代,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无处不在,现代人承受着多重压力,要想有个好心情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苏丹红、地沟油、瘦肉精、超标药,令人举箸不定,道路的拥堵、环境的污染又让人平添无尽的烦恼,现实生活和虚拟社会并存的冷漠和无助使人们感到安全感的缺失,家庭生活中的困惑和矛盾,又使职工的心情和情绪都深藏在心中……种种不如意让人们的情绪和心情并不是很好,有时还相当的坏。
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经常的了解和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家庭状况等多种影响情绪和心情的客观因素对涉及到整个社会的问题,在正确认识的同时,少一些牢骚,多一些面对和防范。在微观方面就是教育职工群众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保证职工应得的报酬和收入得到实现,在逢年过节单位经济条件充许的情况下为职工筹办些福利,来回报家里亲人对他(她)工作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让职工有一种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职工群众工作了一天,辛劳一年不能把工资拿回家,没有任何福利,在家庭里的地位的不能完全体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职工群众在家庭没有地位,又怎能安心工和尽职尽责的履行自己的义务,即使在做工作也是很难保证工作质量和良好成果。
让群众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是我们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只有群众有个好心情,才能保证我们工作职得成果,它包含着丰富的为政之道,折射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理应成为党员干部的座右铭。
第三篇:雷锋滕州有个家 (电视新闻特写)
特写:雷锋滕州有个家
雷锋,是我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涌现出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型。四十多年来,“雷锋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一种奉献和服务精神的象征。
2003年3月2日,雷锋生前战友 “雷锋班”第一任班长张兴吉、第四任班长曲建文专程来到滕州,参加雷锋精神展览馆落成典礼。雷锋生前战友、多次为雷锋拍照的张竣为滕州雷锋精神展览馆题词:“咱为雷锋落户口,安家滕州永不走”。雷锋原籍本是湖南省望城县,山东省的滕州怎么又为雷锋安家落户了呢?
雷锋这个家座落在滕州市东谷面粉公司的雷锋精神展览馆,展览馆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共存有与雷锋有关的照片、实物三百多件,其中有从未发表过的照片。展览馆还陈列东谷公司学雷锋15年来的照片资料180幅,从不同角度记录了雷锋精神在东谷公司开花结果的历程。为此,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被北京市委命名的“京城活雷锋”孙茂芳等多次前来参观学习、交流体会,一一为展览馆题词。雷锋生前战友海军中将冷宽为滕州雷锋精神展览馆题词 “学雷锋、创伟业”。雷锋入伍时的班长,也是四十年前国防部命名的“雷锋班”首任班长张兴吉,是为雷锋在滕州安家的积极拥护者。(同期声)“雷锋班”第一任班长 张兴吉
“(我)在陈锡联司令员手中接过了这面旗帜,作为我们想要把这面旗帜、把雷锋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记 者:“您觉得雷锋在滕州安的这个家您放心吗?” 张兴吉:“我放心,当然放心啦,这面粉厂(公司)学雷锋学了15年,我还不放心吗?已经落户滕州了,一定放心!”
滕州市东谷面粉公司于1989年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决议学习雷锋,把雷锋精神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之中。15年来,企业700名员工中涌现出学雷锋积极分子140名,其中有奋不顾身追赶肇事逃逸车辆而荣获滕州、枣庄两级市“见义勇为积极分子”称号的徐克乃;有以“交班交方便、接班接困难”为宗旨、为企业奉献而甘当“傻子”的“傻子班”群体;还有义务宣传、实践雷锋精神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这些人都已成为企业各方面工作的骨干。
(同期声)东谷面粉公司“傻子班”班长 堵继荣 “我们学雷锋,就是要让雷锋、雷锋精神在这里安家落户,永远不走。我们相信,雷锋会有千千万万个家,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
东谷面粉公司总经理 张长勤
“我们将把学雷锋活动继续开展下去,让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雷锋在滕州的这个家,不仅成为激励东谷企业创业进取的动力,也成为广大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学习雷锋精神的课堂,更成为弘扬雷锋精神,教育青少年一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地。
滕州电视台
第四篇:让流动党员有家可依
让流动党员有“家”可依
汕尾红海湾开发区最近启动了“给流动党员一个家”活动,力求让流动党员有“家”可依。首先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让他们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将256名流动党员都编入所属的党支部活动,外出的流动党员专门成立了一个外出党员党支部,予以管理。二是为流动党员提供精神食粮,做好流动党员的宣传教育工作。及时为流动党员提供所必需的党员学习资料和农村实用技术资料,包括党刊、党报、农村实用技术书籍等,并出动宣传教育车,为流动党员特别是偏僻地方的流动党员,播放VCD教育片,开展为党员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帮助流动党员了解新信息、新知识,丰富文化及精神生活。(林盛国)
建立联系流动党员责任制
惠州市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方面有几点好的做法值得借鉴。一是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全市153个社区党支部,对在社区内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中介组织从业的流动党员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基本摸清了社区内1200多名流动党员的情况。各社区党组织将他们的有关情况输入电脑,建立起活档案,实行了信息化管理。二是发公开信,为流动党员找组织提供方便。针对社区不断有流动党员流入的特点,街道党委、社区党支部,利用社区的宣传栏发布致流动党员的公开信,号召社区的流动党员主动与流入所在地的党组织取得联系,并据所写明了所联系的党组织的名称、地点、电话和联系人,为他们寻找党组织提供了方便。到目前,共发出公开信200多封,有400多名流动党员通过公开信找到了所在地党组织。三是建立本地党员联系流动党员责任制。各社区党支部建立起本地党员联系一名或几名流动党员的责任制。要求本地党员从思想上、物质上、生活上给流动党员以帮助,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目前全市社区420多名本地党员,联系挂钩了1200多名流动党员。(童铁强 刘庆捷)
流动党员管理经验做法
今年以来,肇庆市以中组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和省委组织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肇庆实际,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加大流动党员管理力度,努力在管住、管好、管活上下功夫,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常住人口399.57万人,现有党员150785名,其中流出党员2014名,占党员总数的1.4%,我市流出党员的主要构成为:一是农村党员,二是城市中工作单位不固定或待业的党员,三是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党员,流出党员的流入地主要以珠三角城市为主,如广州、深圳、中山、东莞等市。我市现有流动人口17.17万人,其中登记在册的流入党员324名,分别来自北京、广东、上海、福建、广西、河南、山东、湖北、陕西、江西、海南、重庆、浙江、安徽、四川、贵州、云南、湖南18个省(市、自治区),流入我市的党员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就业意识灵活,就业随意性较大,容易转行跳槽;二是年龄较轻工作热情较高;三是文化程度较高,择业主要分布在高科技企业、民营学校或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等。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
(一)抓调查摸底,全面掌握流动党员的情况。年初,我市对全市流出党员的底数和基本情况进行认真的摸查,对全市流动党员进行了登记造册,建立了我市流出党员名册和台账,上半年,我市共有2014名流出党员,全部发放了《中国共产党流动党员活动证》,并采用专人定期联系的方式,对流出党员实行跟踪教育,引导他们自觉参加组织生活,接受流入地党组织的管理教育,增强党员意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对我市流出党员的管理我们做到了“五清”:即对党员流出去向清、流出时间清、思想状况清、在外表现清、生活状况清。为掌握流入我市的流动党员的情况,我们主要做好了两方面工作。一是抓好流入党员身份确认工作,3月份,我们发动基层党组织对流入党员进行了摸查,建立了流入我市的流动党员名册。另外,我们还发动相关部门一起做好流动党员统计工作,确保将流入我市流动党员100%纳入组织视野,如我们与市人口计划生育局一起,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登记表》中增加“政治面貌”栏,计生部门在对流动人口进行登记时,发现有流动党员,及时与组织部门联系,使组织部门能尽快靠上去做工作,从而增加了工作的主动权。二是抓《流动党员活动证》的使用工作,力使流动党员主动示证。对摸查出流入我市的324名党员,我们都要求他们主动出示《流动党员活动证》,对主动示证的党员,我们为他们的就业、学习和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对没有领证的党员,我们积极鼓励他们回原单位领证,对在规定期限内领回活动证的党员,可以凭证就近到管辖的组织部门报销100元,通过这些措施,有效提高了流动党员的持证率,目前,流入我市的324名党员已全部持证。
(二)抓分类管理,健全组织网络。对流出党员的教育管理。主要是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流出前的教育。春节期间,我们利用党员回家过年之机,采取上门慰问和集中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流动党员进行教育并提出要求,按规定登记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掌握外出党员的流动去向、外出时间、地点和联系方式等情况,春节期间,市委组织部部务会成员利用慰问党员之机,亲手将《流动党员活动证》发给流动党员,并对流动党员进行教育勉励,受到了较好的效果。二是流动中的跟踪服务。党员流动过程中,我们通过与流入地党组织的沟通,及时了解党员外出后的思想、就业和生活等情况,及时向外出流动党员通报党组织的重要情况,督促党员自觉接受流入地党组织的教育管理,自觉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学习,自觉维护党员形象。三是回流后的检查。外出流动党员返回后,所属党组织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等有关材料,及时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党员进行表彰,对在外表现不好的进行批评教育,对在外违纪党员进行组织处理。对流入党员,我们按照地域相近,行业相似,对流入党员纳入不同形式的党组织进行管理:一是独立式。对流动党员活动时间、地点比较集中的和固定的,单独建立党组织,如肇庆高新区爱龙威机电有限公司党支部。二是联合式。对于党员人数不足3人、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组建联合党支部,如广宁县“八一农场”创业党支部。三是挂靠式。对在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临时务工的流动党员,编入社区组织或
务工单位党组织进行管理。
(三)抓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一是档案管理制度。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建立流动党员个人档案,详细记录流动党员的个人基本情况、流出流入情况、参加活动情况等。二是宣传教育制度。我们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如年初我们印发了《致全市流动党员的公开信》,发至全市非公企业,并在公共宣传栏张贴。通过在《西江日报》、《西江明珠网》、《肇庆组工信息网》上公布中组部、省委组织部和我市的流动党员专线服务电话,有效地宣传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三是专人联系制度。一方面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指定一名同志专门负责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明确责任,确保工作落实到位,保证每名流动党员都不失去与组织的联系;另一方面党支部委员或党小组长与流动党员结成对子,定期联系走访,了解其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切实将流动党员纳入管理范畴。四是定期活动制度。结合流动党员特点,科学制定活动计划,合理安排组织活动的时间、内容,保证流动党员每季度不少于一次组织生活。五是定期汇报制度。我们积极鼓励流动党员有困难找组织,有需要找组织,有心里话找组织倾诉,要求流动党员每半年分别向原籍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写一份书面汇报材料,定期向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三、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努力方向
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流动党员流动性大,处于动态管理之中,我们还存在无法全部纳入和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二是宣传教育力度还不够,存在着“一头热一头冷”现象,由于流动党员外出务工主要为了经济利益,至于亮不亮党员身份对他们来说不那么迫切,尤其是在一些台资和日资企业工作的流动党员,担心亮出党员身份可能对自己的发展还不利,所以存在党组织在抓流动党员工作中“热”,党员自己“冷”的现象。下一步,我们对流出和流入党员管理努力实现三个“百分之百”。对流出党员做到100%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100%实现跟踪教育、100%掌握流动党员外出期间一表现情况。对流入党员努力做到100%及时确认党员身份、确认身份的党员100%纳入党组织管理、“两新”组织党组织组建率达到100%。
近年来,云阳公司党委继续开拓进取,不断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创新工作机制,在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中通过有效的服务载体不断取得了新的突破。流动党员是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出现的党员群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流动党员人数在逐年增加,这对新形势下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多年来,云阳公司党委根据党员队伍管理中出现的这一新情况、新问题,大胆探索,积极实践,使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走出了一条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增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新路子。
一、根据流动党员实际,不断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
随着公司三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办理停薪留职,退休退养的职工党员越快越多.、,他们的组织关系纳入老协党支部。组织关系转到老协的流动党员人数迅速增加,由原来的6名发展到现在的23名。流动党员人数的增加与狭小的活动场所、有限的管理覆盖面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他们与离、退休党员在年龄、文化、阅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老协支部书记常常埋怨:“流动党员管理有„三难‟,即通知到会难、讨论发言难、监督管理难”。流动党员也抱怨:“和离、退休老大爷、老妈妈党员一起过组织生活,语言谈不拢、兴趣合不拢、思想碰不拢”。造成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流动党员的组织生活时断时续、极不正常。为此,公司党委组成专门调查小组,对社区流动党员思想、工作、生活情况进行了排队摸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统一了认识,按照就近活动和便于管理的原则,将流动党员单独编成一个支部,共划分为6个党小组,小组长由各支部委员担任。有利于加强对他们的集中教育和管理。每季度集中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一次活动,平时以党支部、党小组为单位开展日常的党内活动。公司党委同时制定了《流动党员党支部工作条例》,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形成了一级抓一级的网络,加强了流动党员支部的组织建设。又定期召开部分流动党员参加的座谈会。流动党员从内心感到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一个年龄、经历彼此相仿,可以进行工作、事业、生活乃至思想感情交流的地方。
二、创新工作机制,用好服务载体,增强工作实效
1、加强对外来流动党员的分类管理,探索有效的组织载体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县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实现党对社区组织的全面领导,消除党建工作中的“空白点”,2004年,公司党委先后两次组织力量对组织中的流动党员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公司党委认识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党员流动了,但党员的党性不能流走,党的组织观念不能淡薄,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不能“流失”。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流动党员的特点,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采取就近分组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对流动党员成立了联络站或流动党员活动中心。对流动党员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召开了座谈会。了解到他们都在外省市,常年不在家,无法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有的一年只交一次党费,有的甚至几年未交。对这些党员的管理,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为了加强对这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公司建立了党员联络站制度,要求流动党员到党员联络站进行登记,定期向组织汇报想工作。
2、不断加强制度建设,逐步推进规范化管理流动党员支部、党员联络站和党员活
动中心的建立,仅仅从形式上将流动党员纳入党组织的管理范畴。公司党委认为,必须根据流动党员的不同特点,建立健全一系列制度,以加强对流动党员的规范化管理。多年来,公司党委陆续制订了一套便于操作、易于落实的制度,如固定党日制度、签到登记制度、监督评议制度、党员外出管理制度和访问制度等,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在,每月15日下午,用不着通知,也用不着催促,党员从四面八方赶到活动中心,学理论、谈思想、敞心扉,或参加知识竞赛或外出参观。他们每个人虽然有着各自命运的沉浮坎坷,但共同的政治进取心使他们相互理解、成为知己。流动党员们过组织生活,已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要我来”变成“我要来”。流动党员支部坚持每年一次的党员民主评议。方法为:先由每位党员撰写书面自评报告,再由全体党员对每位党员一年来的思想、工作、作风及党性观念、党纪意识等逐一进行评议,最后由支部根据大家的评议结合党员居住地群众反映等情况,分好、中、差三档评议结论。流动党员们都能把每年一次的评议作为一件大事认真参加。流动党员支部还制订了《流动党员“五要”》规定,即按时参加组织生活;按时按规定缴纳党费;坚决执行党支部决议;坚持每季度向党支部作一次思想汇报;积极参加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针对这“五要”,党支部还经常组织对照检查,奖优罚劣。公司党委根据流动党员中有近40%在外省市工作的情况,制定了流动党员外出管理制度,对流动党员实施跟踪教育,规定每年定期两次以书面形式向支部汇报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他们除了按时办理保留党籍手续,还按时寄来或委托家属交来党费,定期向支部书面汇报思想,不论身在何地,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3、解决经费困难,贴近思想实际,努力提高对流动党员的党性教育效果 流动党员活动经费筹集难是对流动党员实施有效教育管理的一大难题。公司党委却有自己的办法,即建立流动党员活动基金,并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来保证:行政拨出一点,党费拿出一点,经济条件营情好的流动党员捐出一点。活动经费的解决,使流动党员的组织活动载体就丰富和多样化了。在对流动党员的教育上,针对辖区内流动党员相对来说年龄比较轻、文化层次较高、业务活动比较频繁,思想比较活跃的特点,积极开动脑筋,使流动党员的教育活动开展得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成效。一是坚持正面教育,系统灌输理论;二是围绕热点教育,联系实际研讨;三是组织开放教育,提高教育效果。近几年,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1)结合“双学”、“双争”活动,学习党的理论。将《党章》和邓小平理论知识编撰成问答题或判断题,采取知识竞赛的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大家参与的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在实施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中,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结合他们经商业务活动,开展了“创文明柜台”、“文明商户”的活动;党员带头挂牌亮证服务。通过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了经营人员服务质量的提高。二是结合党员的思想实际,贴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进行增强党性的教育。先后在流动党员中开展了“体现人生价值,争做合格的共产党员”和“流动党员如何在各自岗位上坚持党性原则,增强党性观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专题讨论。2002年以来,还开展了“争创新业绩,迎接新世纪”的主题教育;三是结合党支部在职党员的民主评议活动,在党
员中开展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和“离岗、离乡、不离党”的主题教育,从而使流动党员们真正做到了“人散心不散,形散神不散”。(3)利用电化教育的优势,经常组织流动党员观看党纪教育录像片。如,组织观看:《从严治党,警钟长鸣》《“三个代表”促党建》《海南特大受贿案的反思》《胡长清警世录》等录像片,增强了流动党员在经济大潮中拒腐防变的能力。(4)引导流动党员参加法律知识培训,增强法治观念。个别党员退职后,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在社会活动中纠纷时有发生。公司党委积极配合四五普法,开展了一系列普法活动,并进行现场咨询。增强了流动党员在社会活动中运用法律实行自我保护的能力。
4、营造温馨的发展氛围,为流动党员的发展提供服务几年下来,公司党委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总结出“三个需要”,即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党员要有一个归宿、自觉自愿接受党组织教育管理的需要。为此,在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中,公司党委通过为流动党员提供服务,让流动党员真正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和引导,从而使他们“流”而不“失”。党委为了使流动党员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场所,专门建立了流动党员活动中心,让流动党员共享娱乐设施;党委每年还拨出了一定经费用于流动党员开展组织活动,对流动党员工作上、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党委总是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几年来,在党委关心支持下,在流动党员中形成了团结互助、扶贫帮困、奋发向上的氛围。无论是谁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或经营上的麻烦,党委、流动党员支部、党员联络站、党员活动中心都会给予一份关爱,使流动党员体会到“家”的温暖。养老金和医保金是流动党员关心的热点,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党委曾多次向县养老保险局咨询。请人力资源部专题为流动党员进行有关政策的讲解,积极为具备条件的流动党员办理养老金、医保金手续。目前,已为20多名流动党员办理妥当,从而解决了流动党员的后顾之忧。
三、规范管理显示成效。“两个文明”建设获得双丰收公司党委将流动党员纳入组织管理的真正目的,是发挥这一群体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每一个流动党员自觉地履行党员义务,从而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实现新的飞跃。根据流动支部的党员中有不少同志个人收入不高的情况,党委积极发动流动党员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几年来,在流动党员中开展的“向社区孤老献爱心”、“为贫困地区送温暖”,以及“为社区特困党员解忧愁”等活动已形成了风气。他们每年定期走访社区孤老和特困党员家庭,送上一份慰问金,老人们感动地说:“他们跟雷锋一样。2004年,开县发生井喷事件,党委开展“奉献一份爱心”的活动,流动党员纷纷响应,慷慨解囊,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灾区人民表达了流动党员的一份爱心。几年来,有了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流动党员为社区、为社会做好事、办实事已形成制度化、经常化。公司党委没有接到社区居民对流动党员的不良行为举报信或上访,流动党员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参加居委义务值班和巡逻,受到居民的好评。
第五篇:工会让农民工有了家
10月24日,唐县民工邸玉龙在一份《工会会员登记表》上签上了自己的姓名,从此邸玉龙正式成为了xxx市第一建筑公司工会的一名成员,工会让农民工有了家。据xxx市建设工会的统计数字显示:从10月13日至今半个月时间里,省会像邸玉龙这样加入工会组织的民工总共有16832名。民工加入工会,标志着他们的身份已经从农民变成了工人,成为了工人阶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落实中国工会十四大提出的最大限度发展农民工加入工会的要求,更好地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xxx市总工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决定首先从进城务工人员较多的建筑行业入手,要求所有在xxx登记注册的建筑单位组建工会、发展民工会员,并在11月中旬之前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等各项维权机制。10月13日,xxx市总工会召开了建筑企业组建工会发展民工会员的动员大会。之后的半个月时间里,省会107家登记注册的建筑单位共新建了23个工会组织,吸收了16832名民工入会。目前组建工会组织、发展民工入会的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集体劳动合同制度等各项维权机制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据xxx市建设工会主席张建锐介绍:发展民工加入工会,一方面有利于调动民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民工加入工会后,一旦遇到欠薪或其他危害职工合法权益的事情,工会将出面与企业方协商解决,这样有利于更好地维护民工的合法权益。■民工眼里的工会虽然目前省会已经有1万多名民工加入了工会组织,但在大多数进城民工眼里,工会还是一个很陌生的字眼。来自高阳县的民工刘祥福还没有加入工会,当记者把进城民工可以入工会当作一个好消息告诉他时,他没有表现出一丝的兴奋,却反问记者:“我为什么要加入工会,工会是干什么的?”记者把随身携带的资料给刘祥福看,并告诉他:“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刘祥福看完摇了摇头,他没看明白。记者解释说:“工会是民工的娘家,为民工撑腰、替民工说话。”虽然刘祥福对这个解释仍不是很明白,但他对“为职工撑腰、替职工说话”这些字眼很感兴趣,他说,“加入工会要钱吗?加入工会有什么好处?要是老板拖欠我们的工资不给,工会管吗?”刘祥福的提问让记者觉得自己不像是在采访,而像是在接受采访。■工会理应为其撑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1亿多农民工,仅xxx就有60多万进城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着贡献。在有些行业,毫不夸张地说,撤除了民工也许整个行业都将瘫痪。事实表明,数量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已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新鲜血液和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农民工为城市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他们在城里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却很多。大概可列出这么几项:第一就是农民工进城务工以后遭到很多歧视,比如很多大城市都规定,有100多个工种和行业不允许农民工进入,还有就是民工进城务工必须办理就业证、暂住证,各种收费和各种证卡等。第二,民工在打工期间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工资拖欠问题,从频频见诸报端的跳楼事件,不难看出这个问题已经发展到严重地步。第三,民工的生活、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卫生防疫条件,安全条件,大病、工伤问题都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既然和城镇职工一样都在为城市建设做贡献,从公平角度讲,对民工的歧视应该消除、民工的合法权益理所当然地应该得到切实保护。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承担起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任务,是中国工会不可推卸的分内职责。另外,民工加入工会从社会稳定角度来说同样重要。1亿多的农民工在城市间流动,尤其像北京,有300万民工在这里,他们发生任何事情、事件都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这种不稳定因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政府如果把民工的事情解决好,对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励他们共同参与城市、企业的发展和建设,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民工入会有好处民工加入工会意味着他们的身份已经从农民变成了工人,加入工会意味着民工又多了一条维权的渠道。xxx市总工会副主席崔秀卫这样解释民工加入工会之后的好处。加入工会之后,民工的身份就成为了职工,这也意味着,民工将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待遇。假如出现欠薪等劳资纠纷,工会可以出面帮助协调解决。另外加入工会之后,民工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也将有所改善,工会还将通过组织技能培训和丰富多采的文化娱乐活动提高民工的素质。■工会能起多大作用民工们似乎对自己身份的转变看的并不是很重,“我们不在乎什么民工和职工的身份差别,我们关心的是加入工会之后有什么好处?如果只是加入工会却得不到任何好处,加入工会又有什么用?”来自定州的民工高志远如是说。已经被拖欠工资问题害苦了的民工们对工会在维权过程中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抱有怀疑态度。“现在工作这么难找,如果加入工会老板就不用我了,怎么办?再说以前拖欠工资劳动监察部门不是也在管吗?但工资还不是照样欠?多了个工会到底能起多大作用?”xxx市总工会的一位负责同志解释说:以前拖欠工资劳动监察部门是可以管,但前提是民工必须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否则劳动监察部门无从下手。民工加入工会以后,工会将帮助民工与用工单位签订集体劳动合同,这样民工自身的合法权益就有了保障的基础。假如再出现拖欠工资问题,工会可以同用工单位协商解决。即便是工会协商解决不了,有了集体劳动合同再找劳动监察部门解决也就相对容易多了。其他如像遭遇工伤或者死亡以后,工会都是可以出面协调的。单从拖欠农民工工资这块来讲,劳动监察部门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果再有工会的介入,两家携手共抓,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跳楼还要跳多久“弟弟在工地干活时被砸伤一直没有说法,哥哥情急之下爬上塔吊,以‘跳塔’要挟,直到有关负责人答应解决其弟的1000多元工钱才下来。”(见本报10月29日C6版)这已经是10月份本报报道过的第三次跳楼事件了。频频发生的跳楼事件不断挑战着整个社会的神经,人们对跳楼的认知,已经从最初的同情发展到了麻木,甚至有人认为跳楼是假讨工钱是真,而且跳楼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应该严惩。虽然以跳楼这种方式来讨工钱,已经被社会舆论认定为一种不恰当的做法,但民工们更看重的是跳楼的结果,因为人命关天不管是谁都不敢大意,这样就可以讨到工钱。可以想象,假如拖欠工资问题找不到更合法有效的解决途径,跳楼事件肯定还会继续。“民工加入工会之后,工会将担负起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责任。除了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之外,工会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工作汇报《工会让农民工有了家》。如果发生欠薪纠纷民工主动找工会解决,相信随着工会监督机制的加强和思想工作的到位,频频发生的跳楼现象将有所改观。”xxx市建设工会副主席崔秀卫这样认为。在以往的习惯说法中,农民往往被比作联系松散的土豆,因其组织性较差,在维护自身权益的时候,多处于不利地位。现下,农民进了城,成了“农民工”,但是,其松散的状态也延续了下来,于是,我们触目所见的,便是太多的民工被欠薪。这样,提高农民工组织化程度的呼声日渐响亮———民工加入工会,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下,变得格外吸引人。问题是,加入工会并非万事大吉,更何况,在迈向工会的途路上,尚且有太多的阻隔。■维权:怎一个难字了得高阳县民工田保丰去年进城打工,干了3个月后,老板将他辞退,没有给一分钱。但田保丰只能把苦水往肚子里咽,“老板签个合同把我给害了,规定3个月试用期,不合格就走人,一分钱没有。”虽然白干了3个月,但田保丰认为比起同乡的刘心祥自己还算是幸运的。“去年,老刘在打工时腿被石头砸伤,落下了终生残疾。就因为当初合同上一句话:因本人不慎导致受伤、死亡后果自负,老板没有赔他一分钱,老刘只能拖着一条伤腿回了老家。”劳动合同本是保护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的武器,但由于目前的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市场,农民工找工作较难,这就导致有相当一部分民工没有与用人单位签合同。即使签了合同,用人单位也常常设下重重陷阱,出现不少“霸王合同”和“生死合同”,让农民工有苦说不出、有冤难申诉。———所谓的合同,也就成了用人单位逃避自身责任和义务的工具。去年底,新华社记者一份专门针对拖欠进城民工工资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令人心惊:在北京、江苏、浙江等地接受调查的80位民工中,签订劳动合同的不足10%,而且72.5%的民工表示,他们的工资不同程度地遭到拖欠。最令人瞠目的还不是没有劳动合同和整体拖欠比例,而是民工们的血汗钱被侵吞、拖欠后追讨工资的方式。60%的民工选择用反复找老板、直至把老板找烦的方式来讨工资;10%的民工表示只能通过吓唬等手段对老板形成压力;另有15%的民工辛酸地表示,要不到钱就认命了;只有一名民工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这份调查不仅说明了民工在维权过程中困难重重,也说明在民工们的心目中,还没有一个有效的、可信赖的维权机制,以致于大多数民工只能采取法律途径之外的、成本高昂的甚至接近违法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与那些掌握控制着民工工作机会的老板们相比,单个民工或者少量结帮成伙的民工,都处于不对等的弱势地位。形成这种“强弱分明”的状况,相当重要的原因在于,许多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没有建立工会,民工们无法通过一种组织化的方式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没有自己的组织作为后盾,又缺乏合理有效的维权机制,在与企业的交涉和较量中,无论民工个体还是群体,都势必处于不利境地。组织民工加入工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民工找到组织后盾,由工会通过行之有效的维权协调机制,出面维护民工的合法权益,改变民工在与企业交涉中的弱势地位。■探索:职代会和集体合同在组建工会、吸收会员工作结束之后,xxx市总工会的下一步工作就是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集体劳动合同制度等各项维权机制。组建工会组织、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保障民工合法权益的根本所在。xxx市总工会要求:凡在xxx登记注册的建筑单位,不分规模大小、人员多少,都必须依照《工会法》和《河北省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建立工会组织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制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施细则。职工在25人以上的应当建立工会委员会,不足25人的,可以选举组织员一人,组织会员开展活动,200人以上单位应设专职工会主席。各企业工会委员会由会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企业行政负责人及其家属不得作为本企业工会委员会成员的人选。要依法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阻挠和限制。要坚持定期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每年召开1-2次职代会,要实行企务公开,规范职代会工作,抓好职权落实,提高职代会工作水平。解决不签订劳动合同问题和消除劳动合同重重陷阱的有效办法,就是依法建立集体劳动合同制度。xxx市总工会的要求是:企业要依照《劳动法》和《河北省集体劳动合同条例》的规定与职工一方签订集体合同,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事项,通过平等协商订立书面协议。集体合同草案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审议通过。企业要把职工关心的安全与健康、经济利益及企业稳定发展的相关问题写入集体合同,集体合同签订后要认真抓好履行兑现工作,每年向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报告一次集体合同履行情况,确保集体合同落到实处。xxx市建设工会的一位负责人解释说:组建工会、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集体劳动合同制度,已经成为企业进入xxx市场的必要条件。■困局:工会面临五大难题虽然xxx已经有1万多名建筑行业的民工加入了工会,但这只是该市乃至全省各行各业民工加入工会工作开始的试点。要把民工加入工会这项工作做好,让工会真正成为民工的娘家,担负起替民工说话、为民工撑腰的角色,还面临着民工流动性强、维权意识差、企业抵触组建工会和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诸多困难。首先,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渗透到各行各业,加上人员流动性强、临时性强,基本上出于松散、混乱状态,很难统一组织管理。一个民工上半年在这个建筑公司打工时加入了工会,下半年他就可能流动到另一个建筑公司,这样一来他的会籍就要跟着流动,这给工会的会籍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其次,进城务工人员对工会的认识还很陌生,甚至可以说没有多少人明白工会是个什么样的组织,更不明白工会的作用。“加入工会有用吗?”对入不入工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工加入工会的积极性,也加大了工会吸收民工入会的难度。第三,民工缺乏正确的维权意识,一旦发生拖欠工资等劳资纠纷,民工们一般都会采取直接找包工头,甚至是采取跳楼威胁的方式去解决,而想不到去找工会协调解决。第四,很多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都没有工会,民工要加入工会必须先组建工会,而这些企业的负责人一般都认为民工都是临时性的,流动性强,不必组织他们入会。甚至有的企业负责人认为工会就是为维护工人的利益而建,种种片面的理解导致他们对组建工会有抵触情绪。第五,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目前关于民工入会法律法规不健全,各级地方政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为民工入会提供法律依据。■出路:外地经验可以借鉴事实上,组织民工加入工会,各地已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近几年,一些地方的工会组织开风气之先,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把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同时有力地保护了他们的利益。福建省泉州市实行流动会员制,任何一家工会的会员证在全市都通行、有效;组织乡镇、村级和企业三种工会,覆盖所有用工单位。如今,泉州市镇镇有工会、村村有工会,不论民工在哪里工作,都能就近找到工会的大门。河南省信阳市总工会想方设法与本市外出务工人员比较集中地方的工会取得联系,建立双边或多边维护机制,目前已与全国40多个城市的工会建立了进城务工人员工会联合会,今年以来就有10万民工申请加入工会组织。另外,南方沿海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的大量建立和大规模吸收进城务工人员入会,也为各地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