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旌德农业委员会权力清单监管细则2017年版
旌德县农业委员会权力清单监管细则(2017年版)
一、县农委行政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1.种子生产经营许可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一、监管职责
县农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精简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皖政〔2014〕4号),负责全县范围内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的监管工作。
二、监管对象
全县范围内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的监管工作。
三、监管内容
1、是否依法取得《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
2、《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是否在有效期内,发生变更是否按规定及时办理变更手续,是否存在转让、买卖、出租、出借等情况。
3、取得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的企业是否仍然符合该许可所要求的实施条件,是否超出许可范围进行种子生产经营活动。
四、监管措施
1、日常监督管理。加强对行政相对人的常态化的监督管理,实时掌握种子生产经营活动。同步开展接到报告的重大问题、专项整治、节假日、重大社会活动、上级交办事项以及举报投诉等检查活动。
2、现场监督检查。检查人员应不少于2人,检查前应出示证明文件。按照监管内容开展现场检查,采取当场查验、询问被检查单位有关人员等方式进行。对监督检查中知悉的被检查人的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应当保密。检查人员应制作监督检查记录,如实记录现场检查的主要内容,需要整改的应当提出整改内容及整改期限。
3、坚持阳光政务。推行信息公开公示制度,落实办理环节公开透明,及时公开办理结果。全面落实检查人员、被检查对象的“双随
机”机制,推行执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检查结束后应及时向行政相对人反馈检查结果。经检查整改、跟踪督查,需暂停甚至取消行政相对人许可资格的应及时予以反馈并向社会公布。
4、实施信用监管。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种子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管档案,采集、记录日常监管、违法违规、举报投诉、表彰奖励等信息。定期评定经营企业信用等级,落实诚信制度,推行“黑名单”管理。对重点监管的经营企业,加大检查频次。同时,加强与公安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强化协同监管。
5、保障正当权益。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种子生产经营的监管工作中作出的具体行政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向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于6个月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决定不停止执行。
五、责任追究
1、加强层级监督。县农委对承担具体监管任务的单位是否履行监管责任进行监督问责;对其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是否依法处理进行监督问责;对交办的案件是否认真调查并按时报告调查结果进行监督问责。
2、加强人员监督问责。加强对有关监管人员的监督问责,重点对监管人员是否严格执行监管措施、是否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等进行监督问责。对不符合许可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或者对符合许可条件的申请人不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超过法定期限、不按法定程序行政许可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监管责任追究实行过错责任追究,根据过错责任的大小实施相应的追究方式,包括:责令改正、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给予通报批评、调离工作岗位或者停职、给予行政处分、没收和追缴违法违纪所得;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监管措施,严格追责,确保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有序推进。
2、开展法治宣传。多措并举,广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切实提升行政相对人和公众的法律意识。
3、强化人员培训。加强对监管执法人员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专业知识与执法能力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
2.-3.植物检疫审批(植物检疫证的核发)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一、监管职责
旌德县植保站依据国务院《植物检疫管理条例》、农业部《植物检疫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负责全县范围内的产地检疫、调运检疫、检疫证书的核发及监管工作。
二、检查对象
取得植物及植物产品产地、调运检疫证书单位或个人。
三、监督检查内容
1.对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的繁育基地进行产地检疫; 2.检查植物及植物产品产地、调运检疫证书相应许可事项符合情况。
3.检查调入的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及相关植物检疫单证。
四、监督检查标准
依据《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求执行
五、监督检查方式
(一)对调入、调出的植物、植物产品进行重点抽查和监督评审。
(二)对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的繁育基地进行日常监督和重点抽查。
(三)根据投诉举报,开展执法检查。
六、监督检查措施
(一)对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的繁育基地进行产地检疫;对调入的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必要时进行复检;
(二)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说明情况,提供有关文件、证照、资料或者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和其他相关资料;
(三)责令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停止违法行为,履行法定义务;
(四)依法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为不合格的植物、植物产品;
(五)责令当事人依法召回不合格的植物、植物产品并监督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能进行无害化处理的,予以销毁。
七、监督检查程序
(一)做好检查前的准备工作(收集相关材料和信息,制定检查方案);
(二)部分检查下发检查通知,部分检查实行随机抽查;
(三)持有效执法证进行检查;
(四)检查实施单位和个人的有关文件、证照、资料并进行现场调查;
(五)根据检查情况,视情处理各类情况(对需要纳入行政处罚的,依法办理)
(六)做好相关记录,相关材料归档。
八、监督检查处理
根据《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等规定作出处理。
4.动物防疫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一、监管职责
旌德农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负责全县动物防疫条件许可暨养殖监管
二、监管对象
全县养殖场、养殖小区、家庭牧场、散养户;基层畜牧兽医站。
三、监管内容
1.对从事畜禽养殖场户,是否符合《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畜产品安全标准的要求,是否符合动物防疫条件要求进行审查。
2.基层畜牧兽医站对日常监督检查各项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对检查中发现的情况是否依法提出整改意见或者组织查处;执法是否规范等。
五、监管措施
(一)根据养殖规模等级和监管类别,按照规定组织开展对养殖场户的监督抽查,落实执法检查、整改回访等要求。对畜牧养殖场户许可事项符合情况及生产经营行为进行重点抽查和监督评审。
(二)监督检查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核查、监测抽检等方式,对养殖场户实施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时,至少有两名监管人
员参加,出示有效证件,对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并由被检查场户负责人签字确认后归档。
(三)组织开展计划性防疫监测与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督抽检,主要针对风险程度高等重点养殖企业,原则上每季度开展一次,具体抽检种类、范围、批次按年度计划确定。
(四)每年针对热点问题、重点领域开展至少一次专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依法及时处理。根据投诉举报,开展执法检查,每年对基层畜牧兽医站监管行为进行年度考核和不定期检查。
六、监督处理
(一)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对养殖场户进行监督抽查,发现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移交相关执法机构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二)检查发现应撤回、撤销、吊销与注销《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种畜禽经营许可证》的案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办理注销手续。
(三)县畜牧局不定期对基层畜牧兽医站监管工作进行抽查,抽查情况予以通报;发现基层畜牧兽医站存在违法或者不当行为的,及时纠正,必要时约谈相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
七、责任追究
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行政职责,有下列情形的,行政机关及相关工作人员应承担相应责任:(1)对符合法动物防疫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的;
(2)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3)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行政许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4)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导致人体健康和动物、微生物安全,生态环境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
(5)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行政许可的;(6)在许可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
(7)办理许可、实施监督检查,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
(8)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文件规定的行为。
5.畜禽生产经营许可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一、监管职责
县农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种畜禽管理条例》,负责全县种畜禽生产经营的监管工作。
二、监管对象
本县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单位。
三、监管内容
1、许可证是否在有效期内;发生变更是否按规定及时办理变更手续;是否按照规定的畜禽品种、品系、代别和利用年限进行生产经营;技术人员资格证件是否齐全;是否执行质量管理和防疫育种记录制度。
2、种畜禽销售是否以其他畜禽品种、配套系冒充所销售的种畜禽品种、配套系;是否以低代别种畜禽冒充高代别种畜禽;是否以不符合种用标准的畜禽冒充种畜禽;是否销售未经批准进口的种畜禽;是否销售未附具种畜禽合格证明、检疫合格证明的种畜禽或者未附具家畜系谱的种畜;是否销售未经审定或者鉴定的种畜禽品种、配套系。
3、是否存在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转让、买卖、出租、出借等情况。
五、监管措施
(一)专项检查。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专项检查,对行政许可相对人许可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展监督检查和执法监管。
(二)不定期抽查。采取不定期的方式,对部分行政许可相对人许可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展抽查。
(三)受理投诉。对接到的投诉、举报案件依据职能移交执法机构进行处理。
六、监管处理
1、检查时发现许可证有效期内发生变更未按规定及时办理变更手续,种畜禽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资格证件不齐全,未完全执行质量管理和防疫育种记录制度的情况,检查人员应当责令其整改,并在整改期限届满后 3 个工作日之内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复查。
2、检查时发现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据职能移交执法机构进行处理。
七、责任追究
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行政职责,有下列情形的,行政机关及相
关工作人员应承担相应责任:(1)对符合种畜禽生产经营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的;(2)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3)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行政许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4)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导致人体健康和动物、微生物安全,生态环境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
(5)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行政许可的;(6)在许可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
(7)办理许可、实施监督检查,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
(8)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文件规定的行为。
6.动物诊疗许可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一、监管职责
县农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负责全县动物诊疗许可的监管工作。
二、监管对象
全县范围内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机构。
三、监管内容
1、是否依法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
2、动物诊疗活动情况。
3、《动物诊疗许可证》是否在有效期内,发生变更是否按规定及时办理变更手续,是否存在转让、买卖、出租、出借等情况。
4、取得动物诊疗许可的机构是否仍然符合该许可所要求的实施条件。
5、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
四、监管措施
(一)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机构,是否符合按照《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进行诊疗活动。对从事动物诊疗活动进行重点抽查和监督评审。
(二)组织开展计划性飞行性监督抽检,原则上每半年开展一次,具体抽检种类、范围、批次按年度计划确定。
(三)根据投诉举报,开展执法检查,每年对动物诊疗机构开展的诊疗活动进行年度考核和不定期检查。
(四)监督检查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核查、监测抽检等方式,对诊疗机构实施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时,至少有两名监管人员参加,出示有效证件,对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并由被检查诊疗机构负责人签字确认后归档。
(五)每年针对热点问题、重点领域开展至少一次专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依法及时处理。
五、监管处理
(一)加强监管,对诊疗机构进行监督抽查,发现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根据违法性质、违法情形,采取相应的行政处理或者行政处
罚措施。
(二)县畜牧局不定期对诊疗机构经营活动进行抽查,抽查情况予以通报;发现诊疗机构存在违法或者不当行为的,及时纠正,必要时约谈相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
六.责任追究
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行政职责,有下列情形的,行政机关及相关工作人员应承担相应责任:(1)、受理阶段: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的;(2)、审查阶段: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3)、决定阶段: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行政许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的;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行政许可的;
(4)、送达阶段:未及时送达,或者在办理许可、实施监督检查,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
(5)、事后监管阶段:在许可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6)、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文件规定的行为。
7.兽药生产经营许可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一、监管职责
市农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兽药管理条例》负责全县兽药经营许可。
二、监管对象
养殖场户、兽药饲料生产企业、兽药饲料经营企业或个人、动物诊疗机构。
三、监管内容
1、是否依法取得《兽药经营许可证》。
2、《兽药经营许可证》是否在有效期内,发生变更是否按规定及时办理变更手续,是否存在转让、买卖、出租、出借等情况。
3、取得兽药经营许可的企业是否仍然符合该许可所要求的实施条件,是否超出许可范围经营的兽药制品。
四、监管措施
(一)制定检查计划,包括检查目的、检查对象、检查内容、检查时间、工作要求等。对养殖场户由监管兽医每周进行监督检查,县畜牧局不定期进行抽查。对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企业及动物诊疗机构的监督检查,主要采取日常检查与专项检查等方式进行,对兽药经营企业的经营条件进行审查。
(二)实施现场检查。采取人员询问、资料检查、产品抽检等形式开展现场检查工作。检查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出示行政执法证件。监督检查应当公正、客观,并当场做好检查记录。
(三)检查结果反馈。检查工作完成后,将检查情况进行汇总,并将检查结果反馈被检查单位。
(四)落实整改。督促被检查单位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完成整改,并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
(五)对检查发现的违法行为,符合立案条件的,按照行政处罚
程序进行处理;涉嫌犯罪的,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五、监管处理
(一)监督检查结束后,及时将监督检查情况整理归档,并将其作为信用评价和量化分级的主要依据。
(二)违法违规行为符合立案条件的,按照行政处罚程序查处;涉嫌犯罪的,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六.责任追究
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行政职责,有下列情形的,行政机关及相关工作人员应承担相应责任:(1)、受理阶段: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的;(2)、审查阶段: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3)、决定阶段: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行政许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的;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行政许可的;
(4)、送达阶段:未及时送达,或者在办理许可、实施监督检查,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
(5)、事后监管阶段:在许可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6)、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文件规定的行为。
8.水产苗种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为规范渔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行为,依法落实渔业安全生产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一、监管职责
县农委依据《渔业法》负责全县水产苗种许可证书的核发监管工作。
二、监管对象
在本县行政区域和管辖水域内从事渔业生产及相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三、监管内容
1、从事水产苗种生产的单位或人个是否持有合法有效的《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证件是否在有效期内。发生变更是否按规定及时办理变更手续,是否存在转让、买卖、出租、出借等情况。
2、从事水产苗种生产作业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3、对水产苗种生产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各项规范措施落实是否到位,对检查中发现的情况依法提出整改要求。
4、从事水产苗种生产作业行为是否超出许可范围从事渔业生产。
四、监管措施
1、日常监管。加强对生产单位的日常监管,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工作。加强对行政相对人的常态化的监督管理,实时掌握渔业从业人员的经营活动。生产企业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2、专项检查。每年组织至少3次专项检查行动,主要针对水产苗种生产单位的证件、养殖设施设备、生产记录等内容进行检查。检查人员应不少于2人,检查前出示证明文件。按照监管内容开展现场
检查,采取当场查验、询问被检查单位有关人员等方式进行。对监督检查中知悉的被检查人的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应当保密。检查人员应制作监督松果记录,如实记录现场检查的主要内容。需要整改的应当提出整改内容及整改期限。
3、处理投诉举报。根据投诉举报,核实举报与投诉内容,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4、坚持阳光政务。推行信息公开公示制度,落实办理环节公开透明,及时公开办理结果。公开有关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发放的事项、办事程序、举报电话号码、通信地址、电子邮件信箱等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
5、实施信用监管。完善信用管理措施,规范渔业从业人员的行为。对违法违规的渔(农)民,依法取消其持有的相关许可证件,并向社会公布信息。
6、保障正当权益。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涉及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书核发工作中作出的具体行政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向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于6个月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决定不停止执行。
五、责任追究
1、加强层级监督。县农委对承担具体监管任务的单位是否履行监管责任进行监督问责;对其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是否依法处理进行监督问责;对交办的案件是否认真调查并按时报告调查结果进行监
督问责。
2、加强人员监督问责。加强对有关监管人员的监督问责,重点对监管人员是否严格执行监管措施、是否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等进行监督问责。对不符合许可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或者对符合许可条件的申请人不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超过法定期限、不按法定程序行政许可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监管责任追究实行过错责任追究,根据过错责任的大小实施相应的追究方式,包括:责令改正、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给予通报批评、调离工作岗位或者停职、给予行政处分、没收和追缴违法违纪所得;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监管措施,严格追责,确保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有序推进。
2、开展法治宣传。多措并举,广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切实提升行政相对人和公众的法律意识。
3、强化人员培训。加强对监管执法人员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专业知识与执法能力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
9.水域、滩涂养殖许可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为规范渔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行为,依法落实渔业安全生产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一、监管职责
县农委依据《渔业法》负责全县水域滩涂养殖许可证书的核发监管工作。
二、监管对象
在本县行政区域和管辖水域内从事渔业生产及相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三、监管内容
1、从事渔业生产的单位或人个是否持有合法有效的《水域滩涂养殖许可证》,证件是否在有效期内。发生变更是否按规定及时办理变更手续,是否存在转让、买卖、出租、出借等情况。
2、从事渔业生产作业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3、对渔业生产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各项规范措施落实是否到位,对检查中发现的情况依法提出整改要求。
4、从事渔业生产作业行为是否超出许可范围从事渔业生产。
四、监管措施
1、日常监管。加强对渔业生产单位的日常监管,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工作。加强对行政相对人的常态化的监督管理,实时掌握渔业从业人员的经营活动。生产企业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2、专项检查。每年组织至少3次专项检查行动,主要针对渔业生产单位的证件、养殖设施设备、生产记录等内容进行检查。检查人员应不少于2人,检查前出示证明文件。按照监管内容开展现场检查,采取当场查验、询问被检查单位有关人员等方式进行。对监督检查中知悉的被检查人的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应当保密。检查人员应制作监督松果记录,如实记录现场检查的主要内容。需要整改的应当提出整改内容及整改期限。
3、处理投诉举报。根据投诉举报,核实举报与投诉内容,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4、坚持阳光政务。推行信息公开公示制度,落实办理环节公开透明,及时公开办理结果。公开有关渔业生产中水域滩涂养殖许可证发放的事项、办事程序、举报电话号码、通信地址、电子邮件信箱等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
5、实施信用监管。完善信用管理措施,规范渔业从业人员的行为。对违法违规的渔(农)民,依法取消其持有的相关许可证件,并向社会公布信息。
6、保障正当权益。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涉及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书核发工作中作出的具体行政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向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于6个月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决定不停止执行。
五、责任追究
1、加强层级监督。县农委对承担具体监管任务的单位是否履行监管责任进行监督问责;对其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是否依法处理进行监督问责;对交办的案件是否认真调查并按时报告调查结果进行监
督问责。
2、加强人员监督问责。加强对有关监管人员的监督问责,重点对监管人员是否严格执行监管措施、是否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等进行监督问责。对不符合许可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或者对符合许可条件的申请人不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超过法定期限、不按法定程序行政许可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监管责任追究实行过错责任追究,根据过错责任的大小实施相应的追究方式,包括:责令改正、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给予通报批评、调离工作岗位或者停职、给予行政处分、没收和追缴违法违纪所得;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监管措施,严格追责,确保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有序推进。
2、开展法治宣传。多措并举,广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切实提升行政相对人和公众的法律意识。
3、强化人员培训。加强对监管执法人员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专业知识与执法能力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
10.农村能源产品生产经营许可证核发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一、监管职责
县农委依据《安徽省农村能源建设与管理条例》、《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精简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皖政〔2014〕4号),负责全县范围内农村能源产品生产经营的监管工作。
二、监管对象
全县范围内农村能源产品生产经营的监管工作。
三、监管内容
1、是否依法取得《农村能源产品生产经营许可证》。
2、《农村能源产品生产经营许可证》是否在有效期内,发生变更是否按规定及时办理变更手续,是否存在转让、买卖、出租、出借等情况。
3、取得农村能源产品生产经营许可的企业是否仍然符合该许可所要求的实施条件,是否超出许可范围进行种子生产经营活动。
四、监管措施
1、日常监督管理。加强对行政相对人的常态化的监督管理,实时掌握农村能源产品生产经营活动。同步开展接到报告的重大问题、专项整治、节假日、重大社会活动、上级交办事项以及举报投诉等检查活动。
2、现场监督检查。检查人员应不少于2人,检查前应出示证明文件。按照监管内容开展现场检查,采取当场查验、询问被检查单位有关人员等方式进行。对监督检查中知悉的被检查人的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应当保密。检查人员应制作监督检查记录,如实记录现场检查的主要内容,需要整改的应当提出整改内容及整改期限。
3、坚持阳光政务。推行信息公开公示制度,落实办理环节公开透明,及时公开办理结果。全面落实检查人员、被检查对象的“双随机”机制,推行执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检查结束后应及时向行政相对人反馈检查结果。经检查整改、跟踪督查,需暂停甚至取消行政相对人许可资格的应及时予以反馈并向社会公布。
4、实施信用监管。建立本行政区域内农村能源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管档案,采集、记录日常监管、违法违规、举报投诉、表彰奖
励等信息。定期评定经营企业信用等级,落实诚信制度,推行“黑名单”管理。对重点监管的经营企业,加大检查频次。同时,加强与公安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强化协同监管。
5、保障正当权益。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农村能源产品生产经营监管工作中作出的具体行政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向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于6个月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决定不停止执行。
五、责任追究
1、加强层级监督。县农委对承担具体监管任务的单位是否履行监管责任进行监督问责;对其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是否依法处理进行监督问责;对交办的案件是否认真调查并按时报告调查结果进行监督问责。
2、加强人员监督问责。加强对有关监管人员的监督问责,重点对监管人员是否严格执行监管措施、是否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等进行监督问责。对不符合许可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或者对符合许可条件的申请人不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超过法定期限、不按法定程序行政许可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监管责任追究实行过错责任追究,根据过错责任的大小实施相应的追究方式,包括:责令改正、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给予通报批评、调离工作岗位或者停职、给予行政处分、没收和追缴违法违纪所得;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监管措施,严格追责,确保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有序推进。
2、开展法治宣传。多措并举,广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切实提
升行政相对人和公众的法律意识。
3、强化人员培训。加强对监管执法人员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专业知识与执法能力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
11.农业机械维修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一、监管职责
县农业机械管理局依据《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负责全县农业机械维修市场的监管工作。
二、监管对象
全县范围内农机维修经营企业。
三、监管内容
1、是否依法取得《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
2、《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是否在有效期内,发生变更是否按规定及时办理变更手续,是否存在转让、买卖、出租、出借等情况。
3、取得农业机械维修经营许可的企业是否仍然符合该许可所要求的实施条件,有效期满继续从事农业机械维修的是否申请了续展。
四、监管措施
1、日常监督管理。加强对行政相对人的常态化的监督管理,实时掌握农业机械维修市场的经营活动。同步开展接到报告的重大问题、专项整治、节假日、重大社会活动、上级交办事项以及举报投诉等检查活动。
2、现场监督检查。检查人员应不少于2人,检查前应出示证明文件。按照监管内容开展现场检查,采取当场查验、询问被检查单位有关人员等方式进行。对监督检查中知悉的被检查人的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应当保密。检查人员应制作监督检查记录,如实记录现场检查的主要内容,需要整改的应当提出整改内容及整改期限。
3、坚持阳光政务。推行信息公开公示制度,落实办理环节公开透明,及时公开办理结果。全面落实检查人员、被检查对象的“双随机”机制,推行执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检查结束后应及时向行政相对人反馈检查结果。经检查整改、跟踪督查,需暂停甚至取消行政相对人许可资格的应及时予以反馈并向社会公布。
4、实施信用监管。建立本行政区域内农业机械维修经营企业的监管档案,采集、记录日常监管、违法违规、举报投诉、表彰奖励等信息。定期评定经营企业信用等级,落实诚信制度,推行“黑名单”管理。对重点监管的经营企业,加大检查频次。同时,加强与公安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强化协同监管。
5、保障正当权益。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农业机械维修经营的监管工作中作出的具体行政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向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于6个月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决定不停止执行。
五、责任追究
1、加强层级监督。县农委对承担具体监管任务的单位是否履行监管责任进行监督问责;对其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是否依法处理进行监督问责;对交办的案件是否认真调查并按时报告调查结果进行监督问责。
2、加强人员监督问责。加强对有关监管人员的监督问责,重点对监管人员是否严格执行监管措施、是否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等进行监督问责。对不符合许可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或者对符合许可条件的申请人不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超过法定期限、不按法定程序行政许可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监管责任追究实行过错责任追究,根据过错责任的大小实施相应的追究方式,包括:责令改正、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给予通报批评、调离工作岗位或者停职、给予行政处分、没收和追缴违法违纪所得;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监管措施,严格追责,确保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有序推进。
2、开展法治宣传。多措并举,广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切实提升行政相对人和公众的法律意识。
3、强化人员培训。加强对监管执法人员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专业知识与执法能力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
12.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及驾驶证核发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一、监管职责
县农业机械管理局依据《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负责全县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和驾驶证的核发等监管工作。
二、监管对象
全县范围内纳入牌证管理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及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操作人员。
三、监管内容
1、是否依法取得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号牌、行驶证和登记证书、驾驶资格。
2、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检验合格标志是否在有效期内,发生变更是否按规定及时办理变更手续,是否存在转让、买卖、出租、出借等情况。
3、每年对已登记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检验一次,并核查拖拉机的道路交通、农机安全违法行为和交通、农机事故处理情况。
4、驾驶证件是否在6年的有效期内,有效期满继续从事驾驶的是否申请了续展。
5、是否仍在使用已经依法注销的驾驶证件。
四、监管措施
1、日常监督管理。加强对行政相对人的常态化的监督管理,实时掌握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经营活动。同步开展接到报告的重大问题、专项整治、节假日、重大社会活动、上级交办事项以及举报投诉等检查活动。
2、现场监督检查。检查人员应不少于2人,检查前应出示证明文件。按照监管内容开展现场检查,采取当场查验、询问被检查单位有关人员等方式进行。对监督检查中知悉的被检查人的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应当保密。检查人员应制作监督检查记录,如实记录现场检查的主要内容,需要整改的应当提出整改内容及整改期限。
3、坚持阳光政务。推行信息公开公示制度,落实办理环节公开透明,及时公开办理结果。全面落实检查人员、被检查对象的“双随机”机制,推行执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检查结束后应及时向行政相对人反馈检查结果。经检查整改、跟踪督查,需暂停甚至取消行政相对人许可资格的应及时予以反馈并向社会公布。
4、实施信用监管。建立本行政区域内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台帐和监管档案,采集、记录日常监管、违法违规、举报投诉、表彰奖励等信息。定期评定经营企业信用等级,落实诚信制度,推行“黑名单”管理。对重点监管的经营企业,加大检查频次。同时,加强与公安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强化协同监管。
5、保障正当权益。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监管工作中作出的具体行政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向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于6个月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决定不停止执行。
五、责任追究
1、加强层级监督。县农委对承担具体监管任务的单位是否履行监管责任进行监督问责;对其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是否依法处理进行监督问责;对交办的案件是否认真调查并按时报告调查结果进行监督问责。
2、加强人员监督问责。加强对有关监管人员的监督问责,重点对监管人员是否严格执行监管措施、是否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等进行监督问责。对不符合许可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或者对符合许可条件的申请人不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超过法定期限、不按法定程序行政许可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监管责任追究实行过错责任追究,根据过错责任的大小实施相应的追究方式,包括:责令改正、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给予通报批评、调离工作岗位或者停职、给予行政处分、没收和追缴违法违纪所得;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监管措施,严格追责,确保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有序推进。
2、开展法治宣传。多措并举,广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切实提升行政相对人和公众的法律意识。
3、强化人员培训。加强对监管执法人员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专业知识与执法能力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
13.农药经营许可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一、监管职责
依据《农药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77号)和农业部《农药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负责本县范围内农药监管工作。
二、监管对象
本县范围内农药经营者。
三、监管内容
1、是否依法取得《农药经营许可证》。
2、《农药经营许可证》是否在有效期内,发生变更是否按规定及时办理变更手续,是否存在转让、买卖、出租、出借等情况。
3、取得农药经营许可的企业是否仍然符合该许可所要求的实施条件,是否超出许可范围进行农药经营活动。
四、监管措施
1、日常监督管理。加强对行政相对人的常态化的监督管理,实时掌握农药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同步开展接到报告的重大问题、专项整治、节假日、重大社会活动、上级交办事项以及举报投诉等检查活动。
2、现场监督检查。检查人员应不少于2人,检查前应出示证明文件。按照监管内容开展现场检查,采取当场查验、询问被检查单位有关人员等方式进行。对监督检查中知悉的被检查人的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应当保密。检查人员应制作监督检查记录,如实记录现场检查的主要内容,需要整改的应当提出整改内容及整改期限。
3、坚持阳光政务。推行信息公开公示制度,落实办理环节公开透明,及时公开办理结果。全面落实检查人员、被检查对象的“双随机”机制,推行执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检查结束后应及时向行政相对人反馈检查结果。经检查整改、跟踪督查,需暂停甚至取消行政相对人许可资格的应及时予以反馈并向社会公布。
4、实施信用监管。建立本行政区域内农药经营企业的监管信用档案,采集、记录日常监管、违法违规、举报投诉、表彰奖励等信息。定期评定经营企业信用等级,落实诚信制度,推行“黑名单”管理。对重点监管的经营企业,加大检查频次。同时,加强与公安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强化协同监管。
5、保障正当权益。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农药监管工作中作出的具体行政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向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于6个月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决定不停止执行。
五、责任追究
1、加强层级监督。县农委对承担具体监管任务的单位是否履行监管责任进行监督问责;对其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是否依法处理进行监督问责;对交办的案件是否认真调查并按时报告调查结果进行监督问责。
2、加强人员监督问责。加强对有关监管人员的监督问责,重点对监管人员是否严格执行监管措施、是否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等进行监督问责。对不符合许可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或者对符合许可条件的申请人不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超过法定期限、不按法定程序行政许可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监管责任追究实行过错责任追究,根据过错责任的大小实施相应的追究方式,包括:责令改正、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给予通报批评、调离工作岗位或者停职、给予行政处分、没收和追缴违法违纪所得;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监管措施,严格追责,确保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有序推进。
2、开展法治宣传。多措并举,广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切实提升行政相对人和公众的法律意识。
3、强化人员培训。加强对监管执法人员有关法律、法规、标准
和专业知识与执法能力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
二、县农委行政征收事项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142.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为加强渔业捕捞环节的监管,保护、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控制捕捞强度,养护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保障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特制定以下检查制度。
一、监管职责
县农委依据《渔业法》、《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使用办法》负责全县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工作。
二、监管对象
在本县行政区域和管辖水域内从事渔业捕捞生产的企业、组织和个人。
三、监管内容
1、从事捕捞的渔船是否持有合法有效的《渔业捕捞许可证》,证件是否携带。发生变更是否按规定及时办理变更手续,是否存在转让、买卖、出租、出借等情况。
2、从事捕捞的渔船生产作业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3、对渔船捕捞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各项规范措施落实是否到位,对检查中发现的情况依法提出整改要求。
4、从事捕捞的渔船生产作业行为是否超出许可范围从事渔业生产,是否依法进行了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的缴纳。
四、监管措施
1、日常监管。加强对从事捕捞人员的日常监管,组织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加强对行政相对人的常态化的监督管理,实时掌握渔业从业人员的经营活动。渔业捕捞从业人员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2、专项执法。每年组织至少3次专项执法行动,主要针对捕捞从业人员证件、渔具渔法等内容。检查人员应不少于2人,检查前应出示渔业行政执法证。依法对渔业捕捞从业人员情况、安全措施、日常捕捞记录、捕捞范围和对象等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必要时可对捕捞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对监督检查中知悉的被检查单位(个人)的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应当保密。
3、处理投诉举报。根据投诉举报,核实举报与投诉内容,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4、坚持阳光政务。推行信息公开公示制度,落实办理环节公开透明,及时公开办理结果。公开有关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的事项、办事程序、举报电话号码、通信地址、电子邮件信箱等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
5、实施信用监管。完善信用管理措施,规范渔业捕捞从业人员的行为。对违法违规的渔(农)民,依法取消其持有的相关许可证件,并向社会公布信息。
6、保障正当权益。
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涉及渔业资源
增殖保护费征收工作中作出的具体行政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向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于6个月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决定不停止执行。
五、责任追究
1、加强层级监督。县农委对承担具体监管任务的单位是否履行监管责任进行监督问责;对其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是否依法处理进行监督问责;对交办的案件是否认真调查并按时报告调查结果进行监督问责。
2、加强人员监督问责。加强对有关监管人员的监督问责,重点对监管人员是否严格执行监管措施、是否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等进行监督问责。对不符合许可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或者对符合许可条件的申请人不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超过法定期限、不按法定程序行政许可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监管责任追究实行过错责任追究,根据过错责任的大小实施相应的追究方式,包括:责令改正、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给予通报批评、调离工作岗位或者停职、给予行政处分、没收和追缴违法违纪所得;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监管措施,严格追责,确保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有序推进。
2、开展法治宣传。多措并举,广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切实提升行政相对人和公众的法律意识。
3、强化人员培训。加强对监管执法人员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专业知识与执法能力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
三、县农委行政确认事项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16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确权登记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农村土地承包监管是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具体包含《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的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土地流转监管等内容。为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监管,制定如下监督检查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各乡镇农业站及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委员会。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是否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二)各乡镇农业站对日常监督检查各项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是否依法提出整改意见或组织查处;执法是否规范等。
三、监督检查方式
(一)每年抽取1-2个乡镇对贯彻落实法律法规情况进行一次重点检查、不定期抽查和监督检查。
(二)对农村土地突出问题、承包权益落实、纠纷调处、流转后用途等问题组织专项检查。
(三)组织开展监督抽检,主要针对确权登记颁证过程中群众反映强烈、矛盾突出的地区,集中力量,限时完成。
四、监督检查程序
(一)制定计划。确定监督检查对象、内容和工作方案。
(二)调查复核。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核查、档案抽检等方式,对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
(三)专项检查。每年针对热点问题、重点领域开展至少一次专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依法及时处理。
(四)总结报告。要求各乡镇农业站每年定期向县农委提交土地承包监管工作报告。
(五)及时反馈。15日内将监督检查结果告之监督检查对象。
(六)事后跟踪。跟踪监督处理意见、建议、决定的执行情况。
五、监督检查措施及处理
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164.农业投入品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一、监管的目的和意义
为了规范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程序和方法,合理解决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维护种子使用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二、监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2、《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
三、监管主体及监管机构
1、监管主体:旌德县农业委员会
2、监管机构:旌德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种子管理站)
四、监管对象
本县内的单位、组织和个人
五、监管内容
农作物种子在大田种植后,因种子质量或者栽培、气候等原因,导致田间出苗、植株生长、作物产量、产品品质等受到影响,双方当事人对造成事故的原因或者损失程度存在分歧,为确定事故原因或(和)损失程度而进行的田间现场技术鉴定活动。
六、监管方式
对原鉴定的依据、方法、过程等进行审查,认为有必要和可能重新鉴定的,重新组织专家进行田间现场鉴定。
七、监管程序
1、对原鉴定单位鉴定的依据、方法、过程等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
2、审查后不予受理的,将理由书面通知给当事人。
3、予以受理的,组织成立鉴定专家组,进行现场鉴定。
4、制作现场鉴定书并送达当事人。
八、监管责任
参加现场鉴定工作的人员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接受鉴定申请人或者当事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利益,出具虚假现场鉴定书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65.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为切实做好种子生产经营监管,维护种子市场秩序,确保农业用种安全,制定如下监督检查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单位。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许可资格:许可证是否在有效期内,发生变更是否按规定及时办理变更手续;种子生产经营者是否持续具备规定的许可条件,是否超许可范围生产经营;主要检验、加工、包装、仓储等设备设施是否符合许可条件,涉及计量的检验、包装仪器设备检定情况。
(二)质量管理:种子生产经营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管理制度、责任制度和操作规程执行情况,使用的法规、规范、标准是否齐全并现行有效,种子生产经营活动记录和技术档案,种子质量事故应急措施和处理预案。种子生产经营者是否建立健全种子生产经营档案。
三、监督检查方式
(一)对全县种子经营单位每年组织开展春秋两季监督检查,并视情况组织开展专项检查。
(二)在春秋两季定期开展全市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具体抽检种类、范围、批次按年度计划确定。针对消费者投诉举报多,或者其他部门通报的品种类别,组织开展计划性监督抽查。
(三)针对消费者高度关注或者有重大质量隐患的种子组织专项执法检查。
(四)组织开展对种子生产经营单位的突击检查和暗访;根据领导指示、媒体曝光、投诉举报、抽检情况等线索开展突击检查。
四、监督检查程序
(一)确定监督检查对象、内容和工作方案。
(二)调查取证。两名以上执法人员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件,开展调查、检查、收集证据等工作,调查人写出调查报告。
(三)组织实施监督检查。
(四)制作监督检查报告。需要移交的,依照职能分工,移交司法机关、有关部门和单位。
(五)15日内将监督检查结果告之监督检查对象。
(六)跟踪监督处理意见、建议、决定的执行情况。
五、监督检查措施及处理
按照《种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166.乡村兽医登记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一、监管职责
县农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畜牧法》、《乡村兽医管理办法》,负责全县乡村兽医登记工作。
二、监管对象 全县范围内乡村兽医。
三、监管内容
(一)县畜牧局行政审批窗口在受理乡村兽医注册登记申请时,乡村兽医的执业资格真实性、身体状况和到岗情况等方面进行审核把关。注册登记后,对其进行日常监管,接受群众对其违法违规行为的举报。
(二)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乡村兽医执业行为进行日常监管。依法对其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三)接受公众对乡村兽医违规行为的投诉举报,并组织调查处理。
四、监管措施
将乡村兽医的执业行为纳入动物诊疗机构日常监管内容,促进乡村兽医的执业行为管理常规化、制度化。
五、监管处理
(一)对乡村兽医注册登记工作进行监管,核实相关资料。
(二)对乡村兽医执业行为进行监管。
(三)开展乡村兽医继续培训工作。
六、责任追究
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行政职责,有下列情形的,行政机关及相关工作人员应承担相应责任:(1)对符合受理条件的行政认定申请不予受理的;
(2)未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履行审查义务,对应当予以认定的不予认定,或者对不应认定的予以认定;
(3)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
(4)从事乡村兽医管理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
(5)从事乡村兽医管理的工作人员索贿、受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6)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文件规定的行为。
167.农机事故责任的认定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一、监管职责
县农业机械管理局依据《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负责全县农业机械事故责任的认定和调解处理工作。
二、监管对象
全县范围内的农业机械在作业或者转移过程中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事件。
三、监管内容
1、组织相关人员到现场进行现场勘验、检查事故农业机械。
2、农业机械事故认定书是否载明农业机械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的责任。
3、是否做好事故的善后工作。
四、监管措施
1、日常监督管理。加强对行政相对人的常态化的监督管理,实时掌握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的经营活动。同步开展接到报告的重大问题、专项整治、节假日、重大社会活动、上级交办事项以及举报投诉等检查活动。
2、现场监督检查。检查人员应不少于2人,检查前应出示证明文件。按照监管内容开展现场检查,采取当场查验、询问被检查单位有关人员等方式进行。对监督检查中知悉的被检查人的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应当保密。检查人员应制作监督检查记录,如实记录现场检查的主要内容,需要整改的应当提出整改内容及整改期限。
3、坚持阳光政务。推行信息公开公示制度,落实办理环节公开
透明,及时公开办理结果。全面落实检查人员、被检查对象的“双随机”机制,推行执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检查结束后应及时向行政相对人反馈检查结果。经检查整改、跟踪督查,需暂停甚至取消行政相对人许可资格的应及时予以反馈并向社会公布。
4、实施信用监管。建立本行政区域内农业机械事故档案,采集、记录日常监管、违法违规、举报投诉、表彰奖励等信息。对经常发生事故的农业机械,加大检查频次。同时,加强与公安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强化协同监管。
5、保障正当权益。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农业机械事故认定中作出的具体行政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向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于6个月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决定不停止执行。
五、责任追究
1、加强层级监督。县农委对承担具体监管任务的单位是否履行监管责任进行监督问责;对其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是否依法处理进行监督问责;对交办的案件是否认真调查并按时报告调查结果进行监督问责。
2、加强人员监督问责。加强对有关监管人员的监督问责,重点对监管人员是否严格执行监管措施、是否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等进行监督问责。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行政职责,有下列情形的,行政机关及相关工作人员应承担相应责任:
1.不依法处理农机事故的;
2.从事农机事故处理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
3.从事农机事故工作的人员索贿、受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4.其他法律法规规章文件规定的行为。
3、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监管责任追究实行过错责任追究,根据过错责任的大小实施相应的追究方式,包括:责令改正、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给予通报批评、调离工作岗位或者停职、给予行政处分、没收和追缴违法违纪所得;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监管措施,严格追责,确保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有序推进。
2、开展法治宣传。多措并举,广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切实提升行政相对人和公众的法律意识。
3、强化人员培训。加强对监管执法人员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专业知识与执法能力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
四、县农委行政裁决事项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168.对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裁决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为及时有效地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维护农民土地承包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和中央《关于完善矛盾纠纷调解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等法规政策精神,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仲裁工作实际,制定本监管细则。
一、监管任务
旌德县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是县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争议裁决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令第1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规则》负责争议裁决的监督管理工作。
二、事中监管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第十二条: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在当地人民政府指导下设立。设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的,其日常工作由县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承担。
(一)是否公示争议仲裁申请条件、法定期限、需要提供的申请书及其他资料,是否一次性告知补正材料,是否依法受理或不予受理。
(二)是否通知权属争议的申请人及被当事人,并要求被申请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答辩书及有关证据材料。收到答辩书后,是否依法按规定对争议的事实、证据材料进行审查。是否针对疑问情况或经当事人请求,举行公开听证,由当事人双方当面陈述案情,进行辩论、举证、质证,以查明案情。
(三)是否根据事实和法律、法规做出仲裁裁决,制作并向双方当事人送达裁决书。
(四)是否公示争议仲裁裁决结果。对不服仲裁的告之30日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主办仲裁员对裁决生效后,是否督促争议当事人自觉履行。
三、事后监管
(一)裁决后跟踪检查。裁决生效后,争议当事人不依法自觉履行裁决的,申请人或被申请人依法强制执行或申请人民强制执行。
(二)监督检查。落实跟踪检查、抽样检查、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制度,对受理、审理、仲裁裁决、执行各阶段是否认真落实一次性
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等各项制度,是否严格执行争议仲裁裁决申请受理标准,是否严格执行调查取证两人以上,依法合理调解,公正裁决审理制度,是否严格执行争议裁决评议制度,进行跟踪问效。
(三)社会监督。县经管局公布监督电话和电子邮件地址,接受争议仲裁裁决事项咨询、投诉、举报。接到咨询、投诉、举报后,对属于职权范围内的,应当受理并在法定期限内及时答复、核实、处理;对不属于职权范围的,应当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并书面通知咨询、投诉、举报人。有权处理部门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及时处理,不得推诿、扯皮。
四、责任追究
(一)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争议仲裁申请不予受理、仲裁的;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争议仲裁申请受理、仲裁裁决的;因仲裁不当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没有法律和事实依据进行仲裁裁决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仲裁工作中作出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30日内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五、保障措施
县农委(经管股)要高度重视仲裁裁决监管工作,按照受理审核、批准决定与监督检查职能相互分离、相互监督、相互配合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职能的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监管办
法,落实保障措施,畅通举报渠道,严肃查处问题,确保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有序推进。
六、主要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规则》
五、县农委其它权利事项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169.种子生产经营者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载明的有效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的;或者受具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子生产经营者以书面委托生产、代销其种子的备案
一、监管职责
县农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精简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皖政〔2014〕4号),负责全县范围内农村能源产品生产经营的监管工作。
二、监管对象
种子生产经营者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载明的有效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的;或者受具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子生产经营者以书面委托生产、代销其种子的备案的监管工作。
三、监管内容
1、是否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载明的有效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
2、是否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的。
3、是否具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子生产经营者的书面委托。
四、监管措施
1、日常监督管理。加强对行政相对人的常态化的监督管理,实时掌握种子生产经营者设立分支机构、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的、受具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子生产经营者以书面委托生产、代销其种子的备案活动。同步开展接到报告的重大问题、专项整治、节假日、重大社会活动、上级交办事项以及举报投诉等检查活动。
2、现场监督检查。检查人员应不少于2人,检查前应出示证明文件。按照监管内容开展现场检查,采取当场查验、询问被检查单位有关人员等方式进行。对监督检查中知悉的被检查人的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应当保密。检查人员应制作监督检查记录,如实记录现场检查的主要内容,需要整改的应当提出整改内容及整改期限。
3、坚持阳光政务。推行信息公开公示制度,落实办理环节公开透明,及时公开办理结果。全面落实检查人员、被检查对象的“双随机”机制,推行执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检查结束后应及时向行政相对人反馈检查结果。经检查整改、跟踪督查,需暂停甚至取消行政相对人许可资格的应及时予以反馈并向社会公布。
4、实施信用监管。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种子生产经营者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载明的有效区域设立分支机构、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的、受具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子生产经营者以书面委托生产、代销其种子的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管档案,采集、记录日常监管、违法违规、举报投诉、表彰奖励等信息。定期评定经营企业信用等级,落实诚信制度,推行“黑名单”管理。对重点监管的经营企业,加大检查频次。同时,加强与公安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强化协同监管。
5、保障正当权益。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种子生产经营者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载明的有效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的、受具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子生产经营者以书面委托生产、代销其种子的备案的监管工作中作出的具体行政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向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于6个月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
间,行政决定不停止执行。
五、责任追究
1、加强层级监督。县农委对承担具体监管任务的单位是否履行监管责任进行监督问责;对其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是否依法处理进行监督问责;对交办的案件是否认真调查并按时报告调查结果进行监督问责。
2、加强人员监督问责。加强对有关监管人员的监督问责,重点对监管人员是否严格执行监管措施、是否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等进行监督问责。对不符合许可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或者对符合许可条件的申请人不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超过法定期限、不按法定程序行政许可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监管责任追究实行过错责任追究,根据过错责任的大小实施相应的追究方式,包括:责令改正、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给予通报批评、调离工作岗位或者停职、给予行政处分、没收和追缴违法违纪所得;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监管措施,严格追责,确保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有序推进。
2、开展法治宣传。多措并举,广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切实提升行政相对人和公众的法律意识。
3、强化人员培训。加强对监管执法人员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专业知识与执法能力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
170.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复审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为加强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以下简称筹资筹劳)的指导与监管,促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农业部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办发
〔2007〕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2〕22号)的有关规定,制定如下监管细则:
一、筹资筹劳原则:村民自愿、直接受益、量力而行、民主决策、合理限额。筹劳的限额标准,村民每年人均筹资额、人均筹劳量不能超过限额标准。
二、筹资筹劳的议事范围监管
筹资筹劳的议事范围为建制村。按照受益范围划分,一般有三种情况:全村范围受益的项目、建制村中部分群体受益的项目、受益群体超出建制村范围的项目。
三、议事程序监管
(一)筹资筹劳项目方案可由村民委员会提出,也可由1/10以上的村民或者1/3以上的村民代表提出。
(二)筹资筹劳项目方案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天。(三)村民委员会组织村民代表对筹资筹劳项目方案进行评议,重大项目可邀请相关部门进行可行性评估,按照评议评估意见对筹资筹劳项目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四)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对筹资筹劳项目方案进行讨论表决。由参加会议的村民或者村民代表签字。
四、方案审核监管:乡镇人民政府重点对项目是否符合筹资筹劳适用范围、方案是否履行村民民主议事程序、筹资筹劳的数额是否在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限额标准内、财政奖补项目是否符合立项要求等
进行初审。乡镇人民政府初审同意后签署意见,报县级人民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复审。
县级人民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应对项目方案是否符合政策规定严格复审,对符合筹资筹劳政策规定的项目应在收到方案的7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答复,对不符合筹资筹劳政策规定的项目应及时提出纠正意见。
五、组织实施监管
成立项目建设管理小组,负责制定施工方案,组织村民建设;按照当地规定需要招标、议标的建设项目,由村民委员会或者项目建设管理小组按照规定程序确定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
筹资筹劳项目所筹资金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做到严格管理。筹资筹劳项目资金劳务的筹集、管理、使用情况及奖励或者补助资金拨付情况经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审定后,定期张榜公布。
项目监督小组对项目建设、资金劳务管理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
六、事后监管(验收检查)
1.组织验收:乡级组织相关部门、村民委员会、项目监督小组、村民代表等联合对建设完工的筹资筹劳项目进行验收,验收负责人应签字确认并出具初验报告。在乡级全面验收的基础上,按照省级人民政府规定,县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对筹资筹劳项目全面验收或者抽查验收。
2.项目资金审计:对筹资筹劳项目资金和劳务的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出具专项审计报告并在项目所在村进行公示。
3.农民负担监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对筹资筹劳建设项目组织检查,重点检查筹资筹劳是否执行民主议事和审核程序,是否存在超范围、超标准筹资筹劳,强制以资代劳和捐资捐物,以及村级挤占挪用、乡镇统筹使用、县级集中管理筹集资金和奖补资金等违规问题。
七、责任追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对筹资筹劳项目验收、专项审计和检查中发现的违规问题,提出限期整改意见;情节严重的,要会同有关部门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并停止下一年度筹资筹劳。
171.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一、监管职责
县农委依据《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安徽省动物防疫条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负责全县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的监管工作。
二、监管对象
全县范围内动物和动物产品的货主。
三、监管内容
(一)查验检疫证明、检疫标志和畜禽标识,是否证物相符并符合规定。
(二)对动物、动物产品进行检查,是否来自封锁疫区,是否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是否染疫或疑似染疫,是否病死或死因不明,是否不符合农业部其他有关动物防疫的规定。
四、监管措施
(一)专项检查。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专项检查,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货主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展监督检查。
(二)不定期抽查。采取不定期的方式,对部分动物及动物产品货主的生产、经营、运输活动开展抽查。
(三)受理投诉。对受理的投诉、举报案件依法进行调查或依据职能移交执法机构进行处理。
五、监管处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等的有关规定,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以下处理措施:对有关动物和动物产品按照规定采样、留验、抽检;对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动物、动物产品及相关物品依据职能进行隔离、查封、扣押和处理;对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的动物实施补检;对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的动物产品,具备补检条件的实施检疫,不具备补检条件的移交相关执法机构处理;对涉及的违法行为进行调查或依据职能移交相关执法机构处理。
六、责任追究
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行政职责,有下列情形的,行政机关及相关工作人员应承担相应责任:
1.对未经现场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出具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或者对检疫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拒不出具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的。
2.对附有检疫证明、检疫标志的动物、动物产品重复检疫的。3.从事与动物防疫有关的经营性活动,或者在国务院财政部门、物价主管部门规定外加收费用、重复收费的。
4.其他未依照本法规定履行职责的行为。
172.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初审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为加强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督管理,依法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违法行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公众食品安全,特制定如下监管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农产品生产企业、从事种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养殖大户。
二、督检查内容
农产品生产行为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主要检查下列事项:
(一)是否存在未依法建立、保存农产品生产记录、养殖档案的行为;
(二)是否存在伪造农产品生产记录、养殖档案的行为;
(三)是否存在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的行为;
(四)是否存在销售依法禁止销售的农产品的行为;
(五)是否存在冒用农产品质量标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的行为;
(六)农产品生产条件等是否发生变化;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监督检查事项。
三、监督检查方式
第二篇:权力清单
这些关于权力清单概念的表述普遍较为简单、浅显和笼统。透过权力清单基本定义的表象,进一步围绕其特点及制定主体、制定原则、制定依据、目标任务等基本问题,作出更加全面详实且系统深度地解构。
狭义上的政府权力清单。依法就权力清单作出的一系列规范称之为权力清单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全面 梳理现有行政权力、清权确权、编制权力清单、优化运行流程、准确及时向社会发布、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及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等。该制度的核心是通过对政府权力的限制,激发和释放市场与社会的内在活力,最终以市场、社会的生机与活力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中的瓶颈问题。所以,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依法为政府行政权力匡定合理边界,使之回归到理性范围并不断调整优化其中内容,乃是“权力清单制度”
一、权力清单的法律依据
有学者认为,权力清单来源于对现行有效法律的清理,还涉及对相关法律的修改、废止和解释,同时,由于奉行“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的理念,权力清单在一定程度上驱逐了法律,以权力清单作为行政权力的法律依据,权力清单获得了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属性。因此,应该定义为一种立法或者准立法活动。取消、冻结、下放等处置方式是对行政权力的重新配置,必然涉及原来法律的变更问题。
如果真如以上学者所言,会引起权力清单与法律法规之间的效力冲突问题,人为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例如,某项行政权力原来是通过规范性文件确定的,但在进行权力清单清理过程中,行政机关认为这样的规定不符合现实的需要,进行了清理。如果严格按照“清单之外无权力”的理解,那么遵守了权力清单,就意味着违反了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形成不执行规定的尴尬局面。
权力清单制度规范了行政权力实施的过程和要求,是对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的一次细化,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权力清单的本质在于将法律法规明确的行政权力行使依据和未明确的程序性内容结合,成为可监督可复制的运行方式。程序性管理规范是行政机关内部进行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在程序方面的规范,便于行政机关内部和社会监督。
实践意义
1、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构建法治型和服务型政府。
明晰权责清单的内容以及权力清单在公示方式上的创新,加强公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这是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一种方式,可以扩大公民的参与权,简政放权,促使更快的打造法治型和服务型政府。
2、方便公众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
广大群众能够通过权责清单了解政府部门的运行规则,使得政府执法处于群众监督之下,有利于杜绝执法不公和“暗箱操作”。群众监督是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基础,百姓要想有效监督公职人员行为,及时发现腐败线索,必须了解应然(法律规定公职人员应如何行使权力)与实然(公职人员实际上如何行使权力)。群众只有了解应然与实然,并发现两者的巨大反差,才能形成有效监督。
3、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增强行政能力
推行权责清单制度有利于强化政府的内部监督,权力清单明确了各行政机关之间的职责和义务,使得行政机关各司其职,有利于防止“推诿扯皮”行为和“行政权力真空地带”现象,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行政效率。
4、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力,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 权责清单制度实质上是行政行为清单,这让行政机关的行为在阳光下运行,强制打开权力封闭运行的“黑箱”,揭开权力的神秘面纱,将权力的行使过程公之于众。目前在有些地区,群众代表可以列席党委和政府会议,实地观察其决策过程,这种权力的“去神秘化”不仅有利于维护群众的知情权,而且对于推动我国的民主决策、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将会产生不容小觑的社会影响。权力清单制度的广泛推行,让公民更好的监督行政权力的行使,保障公民的监督权,并且增强其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
权力清单制度的功能和价值
我国权力清单制度的建设,是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实施的政府内部的自觉行动,是一场基于中央政府内部动员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色彩强于法律色彩的政府行政部门的自我改革,其功能和价值如下:一是推进政务公开,权力清单制度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晒权,将权力公之于众,有利于公共政策公开、行政执行公开、行政裁决行为和行政复议行为公开以及行政信息公开;二是优化行政服务,权力清单制度基于职权法定的原则,将政府行政权力“关进笼子里”,着力规范权力运行轨迹,逐步提升行政权力为公众服务的能力;三是提升行政治理能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是制度的现代化,权力清单制度是一项崭新的行政实践活动,是一项了不起的制度创新,行政清单制度必将有助于提升行政治理能力;四是提高政府行政效能,行政效能不同于一般的工商管理强调的效能,它强调的是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综合,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权力清单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明确政府权力的边界,增强政府机关之间内部的协调和外部的遵从,使机关内外协调一致,进而提高行政效能。
通过对某些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研究,进一步认识权责清单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地方省、市县级政府部门限期公布相关权利清单。为此,各省市在推行权责清单中做了许多的尝试和探索,也遇到了许多的困难。推行权责清单制度之前,在老百姓的印象中,各级政府“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这难免会让人对政府权力运行的公正性心存疑虑,这样容易导致权力运行中的暗箱操作、权力寻租和灰色地带。除此之外,网络上经常曝光一些地方政府不作为、各部门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最高人民法院在1月1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人民法院关于行政不作为的十大案例。据调查发现,江西余干市湖由于附近的夜宵摊点随意排放污水导致污染严重,该市市政管理局,物业管理局,环保局等各市政部门都以各种理由互相推诿责任,这些现象的产生是各种原因综合的结果,但主要还是因为政府各部门之间权责不分明,经常会出现权责交叉或者权力真空地带等社会现象,各地区在权责清单制度实行以来,都或多或少的取得了一些成就,首先,在简政放权上,权责清单明确了能做什么,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提供了戒尺,责任清单给权利套上了“紧箍咒”,昭示了“法定职责必须为”的真谛,可以防止权实责虚、揽权推责,有利于防止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现象的产生;其次,建立权责清单是政府主动寻求监督,减少腐败的“自我革命”,可以优化政治经济生态,促进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② 结合各省市有关权责清单的内容,挖掘各级政府及部门和民众的内心真实想法
权力清单制度最早见诸于中央文件,始于2013年。《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梳理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职权,公布权责清单”,各省市政府也先后对权责清单制度进行了实践,根据本地区的职权种类,名称,范围等事项进行了梳理和整合,编制了适合本地区的权责清单。但是,在具体落实《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对于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来说,他们首先要在心理上去认可权责清单制度,因为权责清单让他们的权利和责任在阳光下运行,多少会让他们感觉不适应,在推行这一制度之初,他们肯定会有很多的抵触心理;其次,在具体的落实方法和实践中,由于是初次尝试,所以这一过程会很漫长,而且成效不会特别明显。于民众而言,我国现在正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公民的法治意识还不高,权力参与意识不强,而且,权责清单制度在实行中
没有很好奖励和互动机制,民众的参与自然就不高,这样不利于这一制度的长远发展。我们通过调查走访各级政府及部门和民众对这一制度的认识和认可程度,从而寻求到更加完善和合理的实施机制。③ 了解权责清单的实施情况,设计出一套合理的监督互动机制以保障这一制度的具体落实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高科技的广泛运用,民众行政参与的方式也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但是各级政府及部门仍然运用传统的方式方法来推行权责清单制度,这不利于公民与政府间的良性互动,如果还是采用以前的公告栏方式来进行公示,其传播途径单一,传播效果不佳,不利于公众了解这一政策,从而不利于公民对行政行为的有效监督。为此,我们参考和调查各地区政府及政府部门关于权责清单制度的落实情况,从理论和实践上创造性的设计出一套比较合理的监督互动机制来保障这一制度的有效落实。主要从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网络和电视媒体传播两方面着手。
首先,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设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可用于表达民情与问题反馈的网络平台,集中开辟公民对政府各部门的意见渠道,且公民有权匿名对某行政行为或相关现实问题提出意见,有关部门必须针对公民普遍提出的重大问题予以回应,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设立一个奖励机制,对于公民提出的有建设性的意见,并且为政府及相关部门采纳的,可以适当给以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此在公民与政府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机制。
其次,通过创设电视直播问政等新媒体方式,在社会舆论的监督下,使政府部门负责人必须直面公民的诉求和意见,并将政府对相关意见的采纳和问题的解决情况与部门及其相关负责人的政绩考核评定挂钩,以形成某种激励机制,督促政府履行相应职责,从而保障公民的合理诉求得到实现。基本原则
一、实施主体与梳理主体相一致
首先,严格根据国家和地方性法律规范,结合地方规定对行政权力进行减权。由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机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三定”规定)、有权机关批准文件设定的行政权力,原则上予以保留。同时,参照《上海市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规定》第八条:“无法律、法规、规章依据的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非行政许可的审批事项”的规定,行政权力原则上不能无中生有,职能来源于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二、立法机关对合法性进行备案
由于行政机关在日常过程中对于自身行使的行政权力较为熟悉,掌握权力的运行流程,办理期限,法律依据等内容,有利于较高效率完成行政权力的梳理工作。然而,由于政府机关和部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最终决定行政机关是否有该项行政权力的部门应该是各级立法机构。只有通过立法机构对行政机关行政权力的确认,才具有法律上的正当性。然而,在实践操作中,立法机构对于行政权力清单的确认往往需要经历复杂的流程,无法适应权力清单复杂变化的需要。一旦需要取消或调整,均需经过人大同意,如此的操作相当繁琐,影响了行政机关的办事效率。基于这样的考虑,上海市要求行政机关是行政权力的梳理机关,也是公布机关。然而笔者认为参考规范性文件的管理制度,进行备案制可以既保证人大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又能保证对行政机关效率方面的影响可控。
三、坚持依法清理的原则
行政机关在实践操作中,可能存在着某些行政权力行使依据并非明确授权或委托取得,而是仅仅根据“三定”规定设定衍生细化而出。笔者认为这样概括性的规定由某部门负责某方面行政事务的情形,并非在权力清单中所说的“法律依据”。
权力清单制度的主要特点
基于行政权力的内涵和特征,权力清单制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合法性。既然政府行政权力是由宪法、法律授予的,那么制定权力清单制度就应合乎国家宪法和法律。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设立、运行、监督、评价和调整,须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开展,不能突破法律限制进行法外行政。
第二,强制性。对政府来说,权力清单规范的是行政行为,清单之内是必须履行到位的职责;清单之外原则上是属于市场、社会和公民的活动范畴,政府绝对不能“越位”乱作为,否则就属违法行为。因此,这项制度具有强制性。
第三,公开性。开列权力清单,不能秘而不发,不能只向政府内部公开,也不能部分地公开政府权力,而是除极少量必要的保密事项外,要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的各项权力内容、运行程序、执行主体、责任追究机制、目标结果等,做到“决策、管理、服务、结果”四个方面的公开,以此接受社会监督,促进政府各项行政行为更加规范有序、透明高效。
第四,有限性。相对传统行政权力的无限性,权力清单制度要求在宪法、法律的授权下,以市场、社会优先为原则,清晰划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活动边界。凡是市场、社会能够自行解决和做好的,政府就不必再设定管辖权。该制度时刻提示政府要有活动“界感”,体现了行政权力的有限性。
博弈均衡是两个或多个个体相互作用且每个个体的决策取决于他对其他个体行为的预测所形成的均衡状态。
博弈论中最重要的概念是纳什均衡,其他均衡概念都是以纳什均衡概念为基础的。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没有一个参与人能够在给定其他参与人不改变行为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使得自己的处境更好。占优策略均衡是指不管对方的策略如何自已的策略总是最优策略这样一个博弈的结果。当所涉及的人数很多时,博弈均衡就趋近于一般均衡,所以博弈论是比传统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均衡更普适的方法。博弈论是近几十年来经济学理论中发展得最为成功的一部分,诺贝尔经济学奖多次授予博弈论专家及应用者,博弈已成为整个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有人说,如果未来社会科学还有纯理论的话,那就是博弈论。
纳什均衡对法律制度的分析意义重大,要让一项法律制度成为人们遵守的规范,就必须形成一种均衡,使当事人没有违反法律的激励和动机。(思考:为什么贪官前仆后继?为什么“叛徒少”!)值得注意的是:纳什均衡是由单个人的最优战略组成,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是一个总体最优的结果!(如“囚徒困境”)
我们要想建立或者变更一种法律制度,我们首先要分析其所立足的现实基础,为什么要建立?其标准又是什么?立法目的和实施后的结果会不会一致?我们要考虑法律制度涉及的尽可能多的利益主体,要分析在新制度下的利益主体博弈的均衡,只有在此基础上才会制订出有效的法律。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大量立法被规避,既有一套正式规则还有一套潜规则,真正有效的是潜规则,因为它既是博弈的规则,也是博弈的结果。将博弈论方法引进到法律分析中是积极的,它不仅仅在于解释法律,更重要的在立法上很有价值;立法是博弈规则,当它有效时也是博弈的结果。法律是博弈的结果;只有当立法达到纳什均衡,法律才是有效的,自我实施的。
肖民茂《浅谈科学依法编制行政权责清单》主要从明确界定权责清单的概念、编制行政权责清单的重大意义、编制行政权责清单面临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等四个主要方面探讨了如何科学依法编制行政权责清单,从理论上提出了应该要从程序上规制权责清单的梳理、审核和依法公示,并提出了在实施权责清单制度过程中应该加强市政统筹并且接受各项监督。杨洪、冯现学《以编制权责清单为突破口建设法治和服务型政府》一文中以深圳市龙岗区权责清单的实施状况为研究对象,围绕“全”、“简”、“转”、“控”、“实”、“严”这六个字来说明该区在以“编制行政权责清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如何打造法治型服务型政府并在此基础上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孟庆国《省级权力清单差异性分析》研究指出各省在推进权力清单工作中存在很多差异和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指出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有:
1、对权力清单的概念存在不同理解;
2、对权责清单的关系存在两种操作模式:权责合一和权责分明;
3、对权力事项类别存在两种划分;
4、对纳入清单管理范围存在较大差异。最后得出了权责清单要遵循法治原则的要求,此外,对于不同模式的权责清单模式要区别对待,匹配足够的行政资源。张恩娜《权力清单制度视野下政府治理法治化路径探析》中指出推行权力清单制度的必要性、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政府治理法治化的路径选择等,最后得出常态化、机制化推行和落实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是检验政府法治化治理水平的试金石。姜水静《地方各级政府全面推进权力清单制度问题研究》认为全面推行权力清单制度首先要厘清权力定位、权力取得和权力运行的转变;其次,文章中指出全面推行权力清单制度要把握一些关键问题:权力善查是基础、权力论证是关键、权力优化是目标、权力监督是保障;最后,作者得出全面推行权力清单制度要从权责体系和权力公示方式以及政府绩效管理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刘同君、李晶晶《法治政府视野下的权利清单制度分析》研究指出实行权责清单制度有利于加强依法行政,防止腐败,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权力清单制度的实施过程涉及政府职能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社会利益调整等诸多复杂问题,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依法而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最终形成配置科学、运行规范、监督有力的权利运作体系。罗亚苍《权力清单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张力、本质、局限及其克服》指出了权力清单本质在于,通过规范行政行为达到控制行政权力,实为行政行为清单。而且指出了权力清单因认识偏差、缺乏理论指导而存在功能、调控、权责、职能、依据、主题、运行和衔接等八个误区。按照轻重缓急、先后有序,循序渐进、从粗到细,法律保留、程序正当,上下联动、内外有别,权权相称、权责一致,格式统一、形式固定的选择路径推进,才能让权力清单制度迸发出制度生命力。最后总结得出这一制度的建构及发展完善,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发展轨迹。
从我国国内研究现状可以看出,从提出到推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的过程中面临的困境、问题以及具体的解决方案一直以来都是政府和公民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如何推行权责清单制度以建设法治型和服务型政府一直是学者苦苦追求的目标,从各种学术会议上的专题研讨到各地学者的专文论述,权责清单制度研究在学界掀起了一股热潮。至今,学者们围绕建立和完善我国权责清单制度问题撰写了一定数量的专著及学术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主要阐述权责清单理论体系的建构,主要从法理和制度层面来设计出一套完整和可行的权责清单制度,主要针对权责清单制度在现实生活当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境;第二板块主要分析权责清单制度在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执行情况。主要是通过调研和走访各地区的政府及部门对权责清单制度的落实情况和当地民众对这一制度的知晓程度和满意程度,通过整合收集来的数据对比分析得出各地区在实施权责清单制度过程中存在很多差异,并创造性的提出了许多关于如何协调各地区,各市政部门高效的推行权责清单制度的建议和办法。理论研究终归要落实到实践中去,从这一角度来讲,我们继续停留在权责清单制度的理论研究已经没有太大的研究空间和研究意义,新时期我们更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相关的法律和政府规章就权责清单制度在具体实际推行当中面临的困境及出路进行探索,调查后发现国内关于这一方向的研究较松散,不成体系,而且可操作性不强,所以,我决定把该问题作为研究的方向。
第三篇:权力清单制度
权力清单制度:给行政权力打造一个制度的笼子
李 强
2014年02月19日08:28
来源:《求是》
面对浙江民营经济早发先发、资源要素禀赋先天不足的状况,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摆在历届省委、省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坚持政府自身改革先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断激发市场主体的创业激情与创新活力,既是浙江的成功经验,也是浙江一以贯之的自觉追求。在实践探索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不是简单的“放”与“收”的问题,根本的是要形成科学有效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把行政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行政权力与其他权力一样,天然具有扩张性,在运行中一旦偏离设置权力的本来目的,就会出现权力滥用、权力寻租、权力腐败等异化现象,导致政府职能履行不到位、行政效率低下、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推行权力清单制度的决定,就是为了给行政权力打造一个制度的笼子,使之科学有效运行。这个笼子以法律法规为材质,置于阳光下接受监督。
依法制权是权力清单制度的根本理念。从本质上讲,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行政权力是人民让渡给行政机关代为行使的那部分权力。因此,一切行政权力必须源于法律法规的授权。法律法规没有授权、现实中却在行使的行政权力,概属违法。明确权力清单,就是明确非授权即禁止的原则,最大限度防止政府的越位、缺位与错位。而对于市场来说,则要明确负面清单,也就是明确非禁止即准入的原则,最大限度破除市场壁垒,保证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明确权力清单与负面清单,是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基础一环。
阳光行政是权力清单制度的最大特点。既然一切权力都源于法律法规的授权,为什么还要实行权力清单制度呢?这个制度安排的关键就在“清单”二字,就在公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只是第一步,还要把它放到阳光下,置于群众的视线里。一方面,告诉群众政府拥有权力的数量、规模和边界。另一方面,告诉群众政府行使每一项权力的依据、流程和时限。这样就杜绝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权力异化空间,便于群众监督行政权力运行。
权责一致是权力清单制度的基本原则。权力意味着责任,行政权力应当授之有据、行之有规、错之有责。公布政府部门的权力清单,也就同时公布了其责任清单。为保证权力与责任的对等性,还要建立对违规用权的监督问责机制,以防止行政权力肆意膨胀、为所欲为,出现异化。
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把行政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要做实以下几个环节。开展政府部门职责清理。2013年,浙江省政府着眼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积极推动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选择性放权、形放实不放、明放暗收等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何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一是在广度上做文章,就是全面梳理、评估、确定政府部门现有行政权力,做到不留死角;二是在深度上做文章,就是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法制化、长效化,走出行政权力膨胀—压缩—再膨胀的怪圈。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开展政府部门职责清理,就是做好这两篇文章的有力抓手。通过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实行减政放权,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把行政权力纳入法制的轨道公开运行,接受群众监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建立科学有效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把行政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全面清权。行政权力的根本依据是法律法规,基本依托是政府部门的职能。因此,清权要对照法律法规及“三定”方案,结合工作实际、群众要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情况,认真梳理各部门及内设机构主要职能及行政权力。在清权过程中,既要摸清权力的总体情况,也要摸清每一项权力的情况;既要看权力是否合法合规,也要看权力是否合时合需;既要看权力运行的内容,也要看权力运行的程序;既要看权力运行的结果,也要看权力运行的效率;既要看权力行使,也要看责任承担。从而全面梳理出各项行政权力,掌握其法律依据、运行程序、行使效率及对应的责任。
减权放权。对梳理出来的行政权力,要具体分析。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行政权力,直接取消;虽有法律法规依据,但不符合改革精神和发展实际的行政权力,予以严格管理;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行使更方便有效的行政权力,一律下放给市县;可以转移给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行使的行政权力,予以转移;各部门之间相互交叉的行政权力,要统筹调整,理顺关系,防止推诿扯皮。通过分类处理,加快改变政府管得过多过泛,行政权力过于向上集中、呈倒金字塔配置的状况,保证该减该放的权坚决减到位、放到位。同时,各部门归并整合相同或相近的职责,明确应该保留、必须保留的权力,保证该管的事管住管好。
标准配权。对市、县政府的行政权力应实行标准化配置,这样有利于建立统一市场。根据浙江的经验,副省级城市,行政权力相对多些,为一档;地级市,行政权力相对少些,为一档;县一级层面,可根据情况配置经济强县、经济一般的县、纯城区、城乡混合区、实行特殊财政体制的区5个标准模板。通过标准化配置行政权力,使各市、县、区有一个基本统一的、权责一致的行政权力架构。
按图行权。对保留的行政权力,按照规范运行和便民高效的原则,着力减少运转环节,明确和强化责任,研究确定运行程序、办理期限和承办机构,编制履职流程图。履职流程图原则上按职责类别编制,但同类职责中存在关键性差异的项目单独编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程序的,依法编制流程图;没有明确规定的,按照便民原则编制。履职流程图的重点,是通过标准化管理的“刚性效应”,规范自由裁量权,防止制度在执行环节变形走样。
公开晒权。除了公开每项权力的授予依据、名称编号、办事流程、责任单位、监督电话等权力清单中的静态信息,还要实行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集行政审批、行政处罚、民意征集、效能监察为一体的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平台。平台具备在线咨询、在线查询、在线申办、在线投诉、在线监察等功能,实现材料网上审核、环节网上流转、数据网上共享、过程网上监督。
建立健全配套制度,监督行政权力运行。权力清单明确了行政权力的法定权限和运行程序,为保证其科学有效运行创造了条件,但是防止行政权力的猛虎冲出笼子,还需建立健全以权力制约和监督为核心的配套制度,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大量减权放权后,政府更多地由事前审批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实行“宽进严管”,监管的任务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事前审批是别人找上门,在机关看材料,鉴别把关;事中事后监管是自己走下去,到现场主动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要通过优化流程、创新方法、建立长效机制,把事中事后监管纳入制度的轨道。
健全行政问责制度。要完善问责程序,公开问责过程,明确问责主体和对象,切实增强行政问责的可操作性。根据权责对等原则确定问责事由,把行政不作为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违法行政行为一起纳入问责范围。加强机关问责文化建设,在行政系统内部营造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的浓厚氛围。
整合各类监督资源。监督行政权力运行光靠政府自身力量远远不够,各级政府部门要主动接受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把各类监督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制度合力。针对权力清单中确认的行政权力,要全面查找廉政风险点,实施重点监控。通过建立数字监察系统,实现对行政审批、行政处罚、公共资源交易等行政权力运行平台的全程监督、实时监控。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权力清单一经公布就具有刚性约束力,行政部门不得擅自增加项目,行使清单之外的权力,否则就是违法,将被追责。同时,也要根据法律法规和机构职能调整情况,定期修改完善、审核公布清单,确保权力清单科学有效、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35年,浙江从一个资源小省发展为经济大省,我们的优势始终在市场、在民间。这背后,则是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面对市场时始终秉持的自律与自警,是对健全行政权力运行机制的执著探索。1999年7月,浙江启动省级政府部门审批制度改革试点;1999年9月,上虞成立全国第一家行政服务中心;2002年12月,温州启动政府效能革命;2008年7月,富阳开展以“清权、减权、制权”为核心内容的权力革命。现在,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则是这种探索的延续和深化。这项新的探索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最终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行政权力运行体系,打造“有限、有为、有效”的现代政府,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第四篇:权力清单实施方案
推行权力和责任清单制度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县委七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全面创建“六权治本”新机制,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决定全面推行权力和责任清单制度,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县委全面创建“六权治本”新机制的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治理能力为核心,依法清理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行政权力和责任清单、公开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实行“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建立职权法定、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流程优化、廉洁高效、透明公开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营造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的社会环境,让我局“法无授权不可为”,为开创弊革风清、富民强县新局面提供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职权法定原则。依法确定权力,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确定我局行政职权,依法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切实保障
行政相对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各项合法权益。
(二)简政放权原则。科学配置权力,加大向市场、社会和下级放权力度,把该放的权力放开到位,把该管的事务管住管好,促进职能加快转变,激发社会和市场活力。
(三)便民高效原则。优化办事流程,减少办事环节,促进行政权力高效运行,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优质服务。
(四)权力监督原则。坚持用制度管权,合力监督权力,规范权力运行,强化全过程、全方位监督,形成行政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五)公开透明原则。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工作过程中,应当充分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行政权力应全面、规范、完整、准确地向社会公开,促使显性权力规范化、隐性权力公开化,确保公权公用、规范运行、阳光操作。
(六)权责一致原则。坚持有权必有责、法定职责必须为,在梳理、明晰、确认部门行政职权的同时,要明确其对应承担的责任,严惩滥用权力,对行政乱作为、不作为等行为,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实施范围
局机关、具有依法承担行政职能的食品药品稽查队和各乡镇食药监站。
四、主要任务
(一)全面摸清底数,梳理单位职权。
本次开展梳理、列入权力清单的行政职权事项,指法定行政机关或组织依法实施的,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产生直接影响的各类具体行政行为(概括为9+x),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给付、行政奖励、行政监督检查和其他行政权力等。制定政策法规、发布行政决定和命令等抽象行政行为,以及政府层级之间、部门之间及其内部管理权力等不列入权力清单。
按照“谁行使、谁清理”的原则,各部门要依据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规章、“三定”规定及其它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对本部门现实施的行政权力全面摸清底数,做到不漏项、不缺项,逐条逐项登记,列出名称、实施依据、行使主体等,分门别类进行梳理,形成本部门权力目录。我局所属的事业单位及派出机构行使的行政权力都要进行清理,并列入我局的权力清单上报。
(二)大力简政放权,缩减权力事项。
在梳理部门行政职权、初步编制权力清单的基础上,按照职权法定、简政放权的要求,对现有行政权力进行规范,提出取消、下放、整合和严管等意见,确定保留实施的行政职权。
1、职权取消。凡是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等法定依据的行政职权,原则上全部取消。以部门自行发布“红头文件”设定的行政职权,一律取消。对变相实施审批的事项一律依法取消。面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原则上予以取消,确需保留的暂时列入清单,根据国务院清理非行政许可项目情况进行调整。加大对投资、生产经营、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等重点领域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和削减力度,为企业松绑,激发市场活力。
2、职权转移。行规行约制定、行业技术标准规范制定、行业统计分析和信息预警、行业学术和科技成果评审推广、行业纠纷调解等行业管理和协调事项,原则上转移给行业组织承担。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水平能力的评价、认定,以及相关从业、执业资格、资质类管理,原则转移给行业组织承担或者交由社会组织自律管理。
3、职权整合。确需保留的职权,工作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具有前后环节反复核准、审查、确认等情况的,要按照简化办事环节、优化办事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的要求进行整合;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职权交叉、管理分散等情况的,要按照简化办事环节、优化办事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的要求进行整合。
5、职权保留。有法律依据,确需保留的职责。
6、职权建议。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对属于上级部门的行政职权,研究提请上级政府取消、下放、整合、加强的意见建议。特别是围绕全面正确履行职能,重点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护资源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提出加强职权的意见建议。
(三)依法审核确认,编制权力和责任清单。
在清理规范的基础上,对应予保留的行政权力,要按照程序和标准依法依规逐条逐项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和必要性审查论证。审核中要广泛听取专家学者、基层人员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对审核后依法依规确认保留的行政权力,报县审改办审定。对经审定后单位保留的权力事项,以清单列举篇二:xx区权力公开运行实施方案 xx区全面推行区委权力公开透明
运行工作实施方案
为强化对区委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根据xxx党委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新xx的奋斗目标,进一步规范区委职权,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公开和监督,推进区委权力运行科学规范、公开透明,不断提升区委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全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要坚持依法依规的原则。严格按照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厘清界定区委的职责权限。健全制度,规范完善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程序和机制。处理好权力公开与保守秘密的关系,做到公开与保密有机结合。二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坚持自上而下的指导和自下而上的探索相结合,注重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坚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突出特色,提高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经常性。三要坚持便捷可行的原则。既要有可操作性,实用管用,又方便群众知晓、便于群众监督。四是坚持统筹兼顾原则。把区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与党风廉政建设、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有机结合,统筹推进。五是坚持改革创新 原则。积极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内民主监督工作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区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新模式、新机制。
二、工作任务
(一)厘清职责权限
按照《党章》、《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等党内有关法规文件,研究梳理区党代会、区委全委会、常委会、区委书记及常委、区委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由区委班子集体研究、逐项审定,按照全局工作类、经济发展类、社会事业类、社会稳定类、党建工作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类等进行分类,依法依规对权力的主体、对象、条件、范围等进行明晰,编制并公布职权目录,列出权力清单,及时向社会公布。职权目录分以下几部分:
1.区委职权目录。包括区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的职权目录。2.区委领导职权目录。包括区委书记、区委副书记、区委常委的职权目录。3.区委工作部门职权目录。包括区纪委、区委办、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统战部、编办等部门的职权目录。
(二)规范运行流程
在依法确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高效、规范、有序、透明的原则,围绕“怎样用权”、“权力如何运行”,对区委的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程序进行研究,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明晰权力行使的主体、条件、运行程序、目标要求等,做到权力行使于法有据、程序正当。主要流程图有:
1.区党代会职权运行流程图; 2.区委全委会职权运行流程图; 3.区委常委会职权运行流程图; 4.区委书记职权行使流程图; 5.区委副书记职权行使流程图; 6.区委各常委职权行使流程图; 7.区委各职能部门职权流程图; 8.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重大事件处置流程图;
9.行政审批、土地出让、工程建设招投标、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事项的权力运行、决策流程图;
io.其他重大事项职权行使流程图。
(三)公开权力运行
在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围绕权力运行过程和党员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最大限度地向党员群众公开决策、执行、监督过程和结果。1.公开内容
凡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和其他党内规章要求公开的内容,只要不涉及党内秘密的,都要最大限度地公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职责职权
包括区党代会、区委全委会、区委常委会、区委书记、区委副书记、区委常委、区委各职能部门职责职权。
(2)“三重一大”事项
①重大问题决策事项,主要包括: a.研究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内重要法规和国家重要法律法规,以及中央和xxx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意见、工作措施; b.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包括重要领域、重要工作的改革举措; c.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计划制定,涉及全局的发展战略、工作思路、重要工作安排; d.涉及全局工作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修改和废止; e.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和调整,重大土地征用和出让事项;
f.国有资产产权重大变动、国有资本投资或参与投资组建公司、国有企业改组改制; g.影响本全区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重大事件(事故)处理、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重大群体性上访事件或信访矛盾化解处置; h.区副科级以上机构及领导职数设置和调整; i.党的建设重大事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基层党组织提出的重大问题;
j.其他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重大事项。a.区委管理干部的录用、任免、交流、调动、奖惩等事项; b.领导班子换届选举方案和换届人事安排方案;
c.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的推荐; d.向上级党委推荐提任干部人选、后备干部人选; e.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案的制定实施。
③重大项目安排事项,主要包括: a.以政府及其所属国有企业为主投资建设的重大项目,涉及给予特殊优惠政策的招商引资项目;
b.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社会事业项目,包括住房保障、促进就业、扶贫济困、社会保障等重大项目,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等; c.涉及户数在凡是涉及50户或200人以上的拆迁事项,重要地段集中连片旧城改造拆迁事项;
d.重大活动项目安排,包括承办国家和xxx的重大活动、重要会议,涉及全局的经贸、文化、旅游、体育等重大活动。
④大额资金使用事项,主要包括: a.公共财政收支预算编制、调整和决算; b.20万元以上的预算外资金支出; c.由本级财政资金投资的重大项目需追加投资,且追加金额占项目预算lo%以上的资金安排;
d.政府性债务计划及举债总规模的确定;(3)其他事项
其他涉及面广或社会关注程度高的重大事件处置,如重大自然灾害灾情,重大事故处置过程、结果;涉及大规模群众上访、群体性事件、关乎全局性稳定的重大事件及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置情况等。2.公开形式
1234-推行自由裁量权限定管理。要对自由裁量权进行限定管理,在行政权力清单的基础上,先行对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给付筹具有自由裁量权限的事项进行限定,分类制作自由裁量权列表,按照种类、幅度、事实认定、情节轻重等方面进行明确,限定主观随意性,防止滥用自由裁量权。
二是厘清责任清单。根据清理确认的本部门职责权限和岗位职责,编制责任清单,内容主要包括:部门职责、与相关部门的职责边界、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和公共服务事项等四个方面。其中部门职责要从部门主要职责、具体工作事项、责任科室(部门、站、所、队等)几个方面进行明确;对职权有交叉、边界模糊不清的事项,特别是涉及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反映强烈的市场监管、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公众关注度高的领域,要厘清责任界限,明确划分本部门与其它部门的职责事项;各站所的事中事后监管职责,要从监督检查对象、内容、方式、措施、程序、处理等几方面明确监管责任;公共服务事项主要包括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直接为行政相对人行使各项权利创造和提供必要条件所开展的具体服务事项,重点突出义务教育、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危房改造、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内容。各站所(部门)要从责任的角度,对以上四类职责进行分解,对职权、责任进行细化量化,工作任务要具体,要明确到具体的工作事项,表述要直观,不得使用概念性语言、概括性语言。
第五篇:卫生权力清单
我科室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委托执法事项共 2类,16项,具体内容如下:
一、行政许可类
1、放射诊疗许可证发放、变更、效验、注销
依据《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第十五条 卫生行政部门对符合受理条件的申请应当即时受理;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在五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资料或者不予受理的理由。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审查决定,对合格的予以批准, 发给《放射诊疗许可证》;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放射诊疗许可证》的格式由卫生部统一规定(见附件)。第十六条 医疗机构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后,到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执业登记部门办理相应诊疗科目登记手续。执业登记部门应根据许可情况,将医学影像科核准到二级诊疗科目。
未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或未进行诊疗科目登记的,不得开展放射诊疗工作。
第十七条 《放射诊疗许可证》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同时校验,申请校验时应当提交本周期有关放射诊疗设备性能与辐射工作场所的检测报告、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健康监护资料和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医疗机构变更放射诊疗项目的,应当向放射诊疗许可批准机关提出许可变更申请,并提交变更许可项目名称、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等资料;同时向卫生行政执业登记部门提出诊疗科目变更申请,提交变更登记项目及变更理由等资料。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变更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做出审查决定。未经批准不得变更。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原批准部门注销放射诊疗许可,并登记存档,予以公告:
(一)医疗机构申请注销的;
(二)逾期不申请校验或者擅自变更放射诊疗科目的;
(三)校验或者办理变更时不符合相关要求,且逾期不改进或者改进后仍不符合要求的;
(四)歇业或者停止诊疗科目连续一年以上的;
(五)被卫生行政部门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
二、行政处罚类
1、依据《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第三十八条 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3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一)未取得放射诊疗许可从事放射诊疗工作的;
(二)未办理诊疗科目登记或者未按照规定进行校验的;
(三)未经批准擅自变更放射诊疗项目或者超出批准范围从事放射诊疗工作的。
2、依据《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第三十九条 医疗机构使用不具备相应资质的人员从事放射诊疗工作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3、依据《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第四十条 医疗机构违反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竣工验收有关规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处罚。
4、依据《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第四十一条 医疗机构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购置、使用不合格或国家有关部门规定淘汰的放射诊疗设备的;
(二)未按照规定使用安全防护装置和个人防护用品的;
(三)未按照规定对放射诊疗设备、工作场所及防护设施进行检测和检查的;
(四)未按照规定对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健康检查、建立个人剂量和健康档案的;
(五)发生放射事件并造成人员健康严重损害的;
(六)发生放射事件未立即采取应急救援和控制措施或者未按照规定及时报告的;
(七)违反本规定的其他情形。
5、依据《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第四十二条 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对不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发放《放射诊疗许可证》的,或者不履行法定职责,造成放射事故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依据《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 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三条处罚:
(一)未按照规定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培训的;
(二)未建立个人剂量监测档案的;
(三)拒绝放射工作人员查阅、复印其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
7、依据《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第三十八条 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未按照规定组织职业健康检查、未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或者未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四条处罚。
8、依据《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第三十九条 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未给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
依据《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第四十条 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五条处罚:
(一)未按照规定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
(二)个人剂量监测或者职业健康检查发现异常,未采取相应措施的。
依据《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第四十一条 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八条处罚:
(一)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放射工作的;
(二)安排未满18周岁的人员从事放射工作的;
(三)安排怀孕的妇女参加应急处理或者有可能造成内照射的工作的,或者安排哺乳期的妇女接受职业性内照射的;
(四)安排不符合职业健康标准要求的人员从事放射工作的;
(五)对因职业健康原因调离放射工作岗位的放射工作人员、疑似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病人未做安排的。
9、依据《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第四十二条 技术服务机构未取得资质擅自从事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的,或者医疗机构未经批准擅自从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七十二条处罚。
10、依据《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第四十三条 开展个人剂量监测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承担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七十三条处罚:
(一)超出资质范围从事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的,或者超出批准范围从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
(二)未按《职业病防治法》和本办法规定履行法定职责的;
(三)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的。
依据《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第四十四条 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不履行法定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1、依据《消毒管理办法》 第四十五条 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办法第四、五、六、七、八、九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5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感染性疾病暴发的,可以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依据《消毒管理办法》第四十六条 加工、出售、运输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或者来自疫区可能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皮毛,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消毒处理的,应当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第六十八条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12、依据《消毒管理办法》第四十七条 消毒产品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三、三十四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可以处5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感染性疾病暴发的,可以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
13、依据《消毒管理办法》第四十八条 消毒服务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可以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感染性疾病发生的,可以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消毒后的物品未达到卫生标准和要求的;
(二)未取得卫生许可证从事消毒服务业务的。
14、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七十五条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未按照规定报告职业病、疑似职业病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据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弄虚作假的,并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
15、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八十条 未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认可擅自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或者医疗卫生机构未经批准擅自从事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责分工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千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
监 督 三 科
我科室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委托执法事项共 2类,9项,具体内容如下:
一、行政许可类
2、生活饮用水卫生许可证发放、收回
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条 供水单位卫生许可证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本办法第十六规定的管理范围发放,有效期四年,每年复核一次。有效期满前六个月重新提出申请换发新证。《城市供水企业资质证书》的申办按《城市供水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凡取得卫生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以及取得卫生许可批准文件的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经日常监督检查,发现已不符合卫生许可证颁发条件或不符合卫生许可批准文件颁发要求的,原批准机关有权收回有关证件或批准文件。
二、行政处罚类
1、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 集中式供水单位安排未取得体检合格证的人员从事直接供、管水工作或安排患有有碍饮用水卫生疾病的或病原携带者从事直接供、管水工作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责令限期改进,并可对供水单位处以2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2、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责令限期改进,并可处以2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在引用水水源保护区修建危害水源水质卫生的设施或进行有碍水源水质卫生的作业的;
(二)新建、改建、扩建的饮用水供水项目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参加选址、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而擅自供水的;
(三)供水单位未取得卫生许可证而擅自供水的;
(四)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
(五)未取得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许可擅自从事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工作的。
3、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生产或者销售无卫生许可批准文件的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责令改进,并可处以违法所得3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0000元,或处以5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4、依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六条第二款规定,未经卫生行政部门许可新建、改建、扩建校舍的,由卫生行政部门对直接责任单位或者个人给予警告、责令停止施工或者限期改建。
5、依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六条第一款、第七条和第十条规定的,由卫生行政部门对直接责任单位或者个人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进。情节严重的,可以同时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6、依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致使学生健康受到损害的,由卫生行政部门对直接责任单位或者个人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进。
7、依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的,由卫生行政部门对直接责任单位或者个人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可以会同工商行政部门没收其不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的物品,并处以非法所得两倍以下的罚款。
8、依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三十六条 拒绝或者妨碍学校卫生监督员依照本条例实施卫生监督的,由卫生行政部门对直接责任单位或者个人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可以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处以二百元以下的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