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寨中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上寨中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教育优先发展的首要任务,课程改革旨在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它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我校根据上级教育部门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继续探索课改之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学习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1、学习新课标,参加新教材培训
学校印发各课《新课程标准》,要求每位教师要通读新课标,从而使全体教师对新课标有了感性的认识,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组织教师对新课标进行解读,使全体教师对新课标能准确地理解和接受,从而对新课标有了理性的认识;要求每位教师能对新课标逐章研读,并结合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2、走出去,请进来
我校以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师水平。学习他人先进的教学理念,优秀的教学方法。走出去锻炼:积极参加课堂教学评比,发挥科组作用,集体备课,利用比赛促教研、促课改,通过比较认识不足,在学习中前进。请进来:请名师来校传经送宝,提高我校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每学年开展校教学开放日,请来各学校的领导、教师指导教学,提出宝贵建议。
二、加强教学管理,优化教学过程,推进课程改革
我校建立了适合本校特点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即校长靠前指挥制度,主任中间调控、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具体负责制度,特别是细化了备课、上课及作业批改制度,对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新理念下的教学评价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制定并讨论推出了符合我校校情的具有科学性、民主性的教学、教研常规量化考核细则,定期对教师的各方面工作进行全面具体的评价。领导靠前指挥,用大量精力和时间听课、指导,参加教研组活动,检查教案、作业,对教师工作给予科学正确的评价。由于校长、主任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经常参加课堂教学和教研活动,因此能随时把教学中的成绩给予肯定,也能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使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为我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提供了良好条件。在学校的正确领导和调控下,教师十分重视课堂40分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向课堂40分种要质量,严格控制学生在校上课时间,有明确的课外作业量,安排科学适当。
我校按国家教学计划和新课程标准开齐、开全各类课程,开足课时,学校严格执行“三表”,做到开齐学科,开满课时。
学校十分重视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学校积极利用信息化网络资源,充分发挥计算机等现代化媒体辅助教学作用,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升教师培训意识。通过计算机和远程教育培训,使广大教师很好地借鉴了各地实施新课程的经验,同时也为教师拟定练习题及作电子教案提供了方便条件。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我校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探索“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师讲、学生听,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实现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的转变,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摸索出适合我校实情的“四步”教学法,“四步”课堂教学模式的内容。第一步:学前指导、明确目标。要求教师在学案上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难点。第二步:自学自练、提出问题。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勾画出知识点,然后完成学案中的导学练习。最后把不懂的问题写在学案上。第三步:合作探究,互解质疑,要求教师将重点任务以多种形式平均分配到小组;小组内合作探究,达成共识;各小组根据合作探究情况,用多种形式对本组合作探究的成果在班上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补充、点评、质疑。第四步:当堂训练,能力提升。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精心设计练习题。当堂训练的目标是努力化知识为能力。
三、加强教研,以教研促课改
我校重视教研工作的开展,坚持教研指导教学,教学中开展教研的理念,从实际中来,运用到实际中去。强化管理,重视过程,讲究实效。根据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新课程要求,以“先学后教”、“以说促思”等课题为重点,开展行之有效的校本教学研究。每学年我校每位教师都要上至少一节校内的课改公开课,检验教师对新课标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实施情况。课后开展评估与小结,总结得失,指导课堂教学工作。
在教学研究工作中,我们主要实施了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制度,采取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多种形式,我们狠抓校本教研的目的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1、每位教师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教研、培训、课改和教学工作计划,根据计划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具体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定期在任课教师中开展调查研究活动,通过调查研究,筛选出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和价值取向较高的问题,并且将这些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开展具有指向性的专题研究。
3、在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备课组长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重点组织开展了集体备课和说课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这两项活动,将课改与教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了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提高了教师专业化水平。
4、坚持开展“五个一”活动,每位教师必须做到“五个一”,即写一篇教学案例,一篇课改反思,一篇自己满意的教学设计,上好一节课改研讨课,写一篇优秀专业论文。
总之,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课程改革的实施,但也遇到了很多问题、难题,与兄弟学校相比,也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决心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与兄弟学校一道,再创课程改革的新辉煌。
第二篇:上寨中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上寨中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教育优先发展的首要任务,课程改革旨在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它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我校根据上级教育部门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继续探索课改之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学习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1、学习新课标,参加新教材培训
学校印发各课《新课程标准》,要求每位教师要通读新课标,从而使全体教师对新课标有了感性的认识,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组织教师对新课标进行解读,使全体教师对新课标能准确地理解和接受,从而对新课标有了理性的认识;要求每位教师能对新课标逐章研读,并结合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2、走出去,请进来
我校以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师水平。学习他人先进的教学理念,优秀的教学方法。走出去锻炼:积极参加课堂教学评比,发挥科组作用,集体备课,利用比赛促教研、促课改,通过比较认识不足,在学习中前进。请进来:请名师来校传经送宝,提高我校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每学年开展校教学开放日,请来各学校的领导、教师指导教学,提出宝贵建议。
二、加强教学管理,优化教学过程,推进课程改革
我校建立了适合本校特点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即校长靠前指挥制度,主任中间调控、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具体负责制度,特别是细化了备课、上课及作业批改制度,对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新理念下的教学评价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制定并讨论推出了符合我校校情的具有科学性、民主性的教学、教研常规量化考核细则,定期对教师的各方面工作进行全面具体的评价。领导靠前指挥,用大量精力和时间听课、指导,参加教研组活动,检查教案、作业,对教师工作给予科学正确的评价。由于校长、主任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经常参加课堂教学和教研活动,因此能随时把教学中的成绩给予肯定,也能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使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为我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提供了良好条件。在学校的正确领导和调控下,教师十分重视课堂40分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向课堂40分种要质量,严格控制学生在校上课时间,有明确的课外作业量,安排科学适当。
我校按国家教学计划和新课程标准开齐、开全各类课程,开足课时,学校严格执行“三表”,做到开齐学科,开满课时。
学校十分重视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学校积极利用信息化网络资源,充分发挥计算机等现代化媒体辅助教学作用,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升教师培训意识。通过计算机和远程教育培训,使广大教师很好地借鉴了各地实施新课程的经验,同时也为教师拟定练习题及作电子教案提供了方便条件。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我校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探索“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师讲、学生听,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实现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的转变,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摸索出适合我校实情的“四步”教学法,“四步”课堂教学模式的内容。第一步:学前指导、明确目标。要求教师在学案上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难点。第二步:自学自练、提出问题。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勾画出知识点,然后完成学案中的导学练习。最后把不懂的问题写在学案上。第三步:合作探究,互解质疑,要求教师将重点任务以多种形式平均分配到小组;小组内合作探究,达成共识;各小组根据合作探究情况,用多种形式对本组合作探究的成果在班上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补充、点评、质疑。第四步:当堂训练,能力提升。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精心设计练习题。当堂训练的目标是努力化知识为能力。
三、加强教研,以教研促课改
我校重视教研工作的开展,坚持教研指导教学,教学中开展教研的理念,从实际中来,运用到实际中去。强化管理,重视过程,讲究实效。根据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新课程要求,以“先学后教”、“以说促思”等课题为重点,开展行之有效的校本教学研究。每学年我校每位教师都要上至少一节校内的课改公开课,检验教师对新课标的把握,对课堂
教学的实施情况。课后开展评估与小结,总结得失,指导课堂教学工作。
在教学研究工作中,我们主要实施了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制度,采取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多种形式,我们狠抓校本教研的目的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1、每位教师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教研、培训、课改和教学工作计划,根据计划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具体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定期在任课教师中开展调查研究活动,通过调查研究,筛选出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和价值取向较高的问题,并且将这些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开展具有指向性的专题研究。
3、在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备课组长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重点组织开展了集体备课和说课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这两项活动,将课改与教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了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提高了教师专业化水平。
4、坚持开展“五个一”活动,每位教师必须做到“五个一”,即写一篇教学案例,一篇课改反思,一篇自己满意的教学设计,上好一节课改研讨课,写一篇优秀专业论文。
总之,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课程改革的实施,但也遇到了很多问题、难题,与兄弟学校相比,也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决心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与兄弟学校一道,再创课程改革的新辉煌。
第三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校建设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本,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区教研室的具体指导下,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它蓬勃的动力,带来学校各方面的显著变化:学校特色逐渐彰显,教师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赢得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下面就我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成立由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核心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教导处组织、协调全校的课改工作,制定课改的整体规划。
2.全力推进集体备课
为了做到资源共享,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节省时间,减轻压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行集体备课。教导处安排好主备课教师轮流表,每次集体备课由主备人主持,其他教师为辅备教师,积极参与讨论。
3.以全科合格率为抓手
我校注重学生的均衡发展,倡导“一个也不能少”的原则。采取“填空式”教学,针对学生的薄弱科目,因材施教。
4.注重德育过程,增强育人效果
学生德育工作一直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我校以“勤奋学习,快
乐生活,健康成长”为中心,并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了各年级
学生的德育工作重点。
5.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年宫活动
结合学校实际,立足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少年宫设置成立
了德育类、球类、棋牌类、书画类、剪纸制作类、舞蹈类等十八个活
动兴趣小组,并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活动。
6.课改中的困惑与反思
新课程的评价与现行的应试教育的两重性越来越明显,使教师面
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造成教师身心疲惫,给教师自身和学校工作带
来影响。
通过这次检查,我们将紧抓机遇,凝心聚力,扬长补短,力争上
进,打造农村中学的品牌。
第四篇:鞍山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鞍山市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四年,海城市、台安县、岫岩县2004年进入新课程改革,市内四城区2008年进入新课程改革,高中2006年进入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存在着一定的困惑。下面就把几年来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课程方案执行情况
1、国家课程是否开全了课程门类
在期初视导和新课程专项检查中,初高中各所学校全部开齐开全了国家规定的课程门类,初中、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课程也都有所开设。高中开全了必修课和选修课。
2、国家课程是否开足了课时
初、高中开足了国家课程规定的课时,个别学校略有增加。
3、地方课程是否开全了课程门类
地方课程开设情况不仅人意,多数学校不能开全课程。四城区初中已经不在征定地方教材。
4、地方课程是否开足了课时
每所学校每周能保证2课时地方课程的开设,但门类不全。
5、都开设了那些学校课程,是否有教材吗,效果如何
校本课程的开设好于地方课程,各个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开设了相关的校本课程。其中有工业类、农业类、经济类、科学类、科技类。鞍山一中编制了40余种校本教材,岫岩满中编制了《满族风情》教材等等。
对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还有那些意见和建议
对国家课程没有意见。地方课程的教材,内容多,课时少,需要把教材重新整合,注意和其他学科在内容上的互补和协调,去掉类似的雷同的,在内容选择上从一年到六年也要有相对的稳定性、系统性、可操作性。
为了使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能在同一个高度上,应加强专业教师配备,应加强相关教师、相关专业内容的培训,使地方课程教学逐渐规范化。
上级教育业务行政主管部门想了解基层学校地方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不要光听领导说或看材料,要到实地去调查去研究,走进学生,走进一线教师,问题是存在的,要想解决问题,不要怕暴露矛盾,基层学校领导的思维方式、工作态度决定了对事情的不同处理方式,上级教育业务主管部门,下到基层了解情况,要让基层学校了解其真实意图,免除后顾之忧,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更有效的指导改进工作。
在地方课程实施过程中,主管部门也应该有布置,有检查、有指导、有评价等相关机制,进而促进此项工作,使之走向正轨,就向语文数学一样,成为学生学习中不可缺的一门学科。
应注重对学校课程编写的审查和批准。
二、课堂教学情况
1、新课程改革带来的突出变化是什么
(1)新课程带来的新变化
新课程改革带来的突出变化是:—教育观念的变化。由教育观念的变化带来了其他方面的变化:
A、教师的教学方式变了
教师由过去传统的单一讲授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在课堂上老师只起到组织、引导、促进与合作的作用。老师课前准备了大量的课程资源,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为学生服务,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B、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
学生改变以往的机械训练、死记硬背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教师的良好学习氛围中,学生兴趣高涨,分成小组,愉快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开发,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C、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
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居高临下,具有权威性,而是建立起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出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师生之间不再是过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成为互为课程资源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关系。
(2)教研活动丰富多彩
鞍山市面对新课改,进一步完善教研活动的组织网络,教研活动分东南西北四片进行,教研工作分三步走,发现并培养典型;典型事例在片上示范、交流,适时召开现场交流会;期末总结、研讨。
重视发挥教研组织的功能,建立了市、片、乡、校四级教研网,课改成果层层传递,增强了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强化校本教研,他们要求各学校根据课改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对象,选题进行研究,每校有教研工作计划,有周教研活动计划,教师人人有研究专题、研究方案。开展联谊活动和送教下乡活动,先后两次召开鞍山市初中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
千山区教育局为教研工作提供了有利的人员、时间和经费的保证。每年教育局给师校拨款20万元,保证了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3)专题研究针对性强
中小学教研部门选择课改中的重要课题进行专题研究。中小学进行了学习质量评价研究,制定了考核方案;中学各学科教研员每学期初都确定研究专题,每学期末写专题研究论文,有的还公开发表。
(4)教学研究成果显著
不断总结推广课堂教学积累的教学经验,涌现出了新的课改典型。
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公开课:领导的示范课;骨干教师的引路课;全体教师的汇报课,小学教师达5646人次,中学2200人次。
2、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化: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观念变了。
教师普遍认识到新的教学方法的选择要:
A.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B.有助于体现学科特点,关注人文性和实践性。
C.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D.有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方式灵活了
如:A.利用“情景教学法”将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带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B.借助“讨论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推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C.采用“诵读法”打破常规,摒弃烦琐的分析,侧重让学生自读、自悟。
D.针对学生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探索法”学习,通过积极、有效的探索,学生各抒己见,在思维的碰撞中增强求异、创造能力。
总之,新课程的知识观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明确了“课堂讲授还要与不要”的问题,明确了“讲”与“灌”、“填”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的转变,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发生了新变化:
A.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B.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C.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D.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E.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变化:
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实施新课改以来,在教师更新教学观念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乐于自主探究,敢于挑战自我,使个性得以张扬。
(1)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让课堂充满乐趣。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一节课教师只想到自己怎样教,忽视了学生想怎样学,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而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前提必须是学习的自主性,而这,取决于课堂的气氛。
(2)提供自主探究的切入点——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探究。
(3)实现自主探究的拓展——让自主探究跳出课堂
人类普遍存在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对什么都感到好奇的少年儿童表现更为突出。教师应把教材当作例子,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让自主探究跳出课堂,走进生活。
乐于合作探究,敢于超越自我,使潜能如花绽放。
(1)创设情境,使学生想合作探究。
(2)开放时空,使学生能合作探究。
(3)适当介入,使学生会合作探究。
(4)积极评价,使学生乐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在众多的学习内容中,有的内容适合于合作学习,有的内容则适合于实践体验,或者适合于自主探究、教师讲解等。我们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有价值学习方式,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情况如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情况非常好。教师和学生成为了学习共同体的伙伴,教师是指导者、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是教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发挥的非常突出。
4、你认为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做进一步尝试
老教材是“学”材,新课改教材是“教”材。教师应该敢于打破教材的编写体系,重新梳理教材,有效处理教材。
5、校本教研开展的如何
鞍山市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即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每所学校,每个学期都有校本教研工作计划。在校本教研的基础上,又开展了科本教研活动。2005年鞍山市教师进修学院在海城市召开了校本教研成果展示会。2006年在市教师进修学院召开了校本教研经验成果交流会暨总结表彰会。会上经行了不同层面的经验交流,进行了校本教研展示活动。表彰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6、对课堂教学还有那些困惑
困惑一: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活”与“实”的关系?
困惑二:如何优化课堂中学生的活动?
困惑三:如何处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
困惑四:如何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学习?
困惑五:如何进行正确的课堂评价?
三、教师培训情况
1、教师都参加了哪些培训
教师参加了通识培训和教材培训,有些学科还参加了专题培训。
2、参加各级培训的人数有多少
四年多来,我市已有1140人次参加国家级培训,5624人次参加省级培训,14159人次参加市级培训,课改年级的教师和相关的管理人员真正做到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3、对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如何
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对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基本达到多数理解,少数精通,少数稍差。
4、对新教材的掌握和熟悉程度如何
有30%的教师对新教材达到熟悉,55%的教师对新教材达到掌握,15%的教师对新教材还不能掌握。
5、课程改革前后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哪些变化
教师的观念的转变:
实验教师对课程及课程的实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实验教师在课改过程中不断转变自己的观念,实验教师对本次课改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所理解。
教师行为的改变:
(1)人人做到微笑进课堂;
(2)能倾听学生们不同的声音;
(3)注意关注更多的学生;
(4)能够选择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5)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6)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6、课程改革前后的课堂教学要求有何不同
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变“课后巩固”为“当堂训练”。
7、各学科教师是否配齐
各主要学科教师能够配齐,政治、历史、地理、生物教师农村初中还有个别缺乏。
8、对培训还有哪些要求
对新教材培训应该半年进行一次,已经培训的教师还应进行二次培训,个别学科针对个别问题还应进行专题培训。
四、课程资源开发情况
1、各学科《课程标准》能否做到人手一册
不能,但我们通过前沿教育研究网进行了网上公布。
2、各学科教材和教师用书能否做到人手一册
能做到人手一册。
3、教辅材料有哪些
很多。教辅材料都是通过新华书店教师和学生自己购买,缺乏省市统一要求。
4、结合教学还开发了哪些资源
农村中学农远的学科配套光盘,还有鞍山教育网和前沿教育网的网上资源。
5、是否有时间和精力开发课程资源吗
新课程教材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和理解,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发课程资源,多数教师也不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6、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还应剖那些想法
准备在前沿教育研究网上逐步建立单元试题、期中期末试题库。
五、设备和基地建设情况
1、教具和学具配备是否齐全
条件好的初中只有少部分教具和学具,条件差的初种基本没有教具和学具。
2、仪器设备配备情况怎么样
由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验收,各个学校都有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好的学校能够做到班班都有多媒体。全市有十所学校班班都有多媒体。
3、各个学科的实验室是否都有
鞍山市实验室建设非常到位,仪器设备非常齐全。每所初中都有理化生实验室。
4、专用教室是否齐全
95%以上的学校都用专用教室,其中包括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图书室、阅览室。
5、市、县(市、区)是否有实践基地
市、县(市、区)少数学校有实践基地,包括学农基地、学工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军训基地等。
6、学生在基地怎么样实践
学生在实践基地学习各种经验,不收费用。
7、实践基地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实践基地只能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联系建立的,不属于学校固有的,所以学生在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比较困难。学校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专用基地。
六、教材和教辅情况
1、是否喜欢新教材
学生喜欢新教材,教师不太喜欢新教材。
2、能否适应新教材的安排吗
与原教材相比,现行教材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A.生动活泼,简明轻快,图文并茂。
B.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调整合理。
C.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D.教材难度明显降低。
所以教师能够适应新教材的安排。
3、教材内容安排的怎样
教材内容安排科学合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的思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利于教师的教;有利于学生的学。
4、按照课程方案的安排,教学时间是否够用
按照课程方案的安排,教学时间略显紧张,一些生源好的学校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有一些学校完不成教学进度。教师只有开快车,易煮夹生饭,学生消化不良。
5、教材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科学
教学内容的安排比较科学合理,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目标逐步提高,最后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
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和教材配套资源不足的矛盾将牵制教师相当的精力,但也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新课程实验中,教师普遍认同新教材内容的综合性、现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除了必须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有大量配套的教参、教具、学具和音像资料等,最好还要有与之相应的社区教育资源。这些资源的短缺已成为普遍现象,学校和教师必须在教学资源和资料的寻找、开发、制作、使用等方面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但学校和教师为解决这个问题也将就网络技术何时进入学校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如何在教学中应用做出选择,从而推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新教材编排体例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的矛盾造成了很多教学过程中的理解“冲突”。
教师普遍认为,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满了时代气息。但传统课程中学科体系强调系统与规范,强调严密的逻辑顺序和严谨的知识结构等特点在教师脑中已根深蒂固,使教师对新教材编排体例的变化常常产生理解上的“冲突”。要正视实践中教师对教材重新组合处理以更加切合教学实际既缺乏胆量又欠缺能力的问题。因此,增强教师对教材内涵的理解,切实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素质已成当之急。
能否解决新教材注重方法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掌握不扎实的矛盾将成为新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
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而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课堂教学中可能掌握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讲,很可能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相比以前一堂课上只“啃死”一种方法而言,新课程倡导的教学与学习方法之先进是无可置疑的。但对后一类学生来讲,可否引导其只掌握某一种较易的方法呢?可否给这些学生安排一些单独的辅导呢?这也是个别化教育教学的一种体现,更是新课程实施的一种必然。
6、和课程改革配套的教辅材料都有哪些
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确定后,以课标、教材、教参、教辅的编写为重要凭借实施。调研发现,新课程教材、教参、教辅有待改进处多。首先是各科教材都有相当数量的调查、参观等实践性活动,外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独立看似都合理,实际都落实则偏多,缺乏时空保障,遑论其它。其次有的教材刻意回避定义(初中数学),有的容量陡增,要求偏高(初中英语),有的教材欠精美,虽价格略低,却并不为广大师生喜欢(小学语文),还有的教材有知识性错误(初中语文)。再次有的教参观念陈旧,指导性不强(语文),有的同步练习册与教材不一致。如不要求讲的知识点,却有作业(语文、数学等),有的不考虑小学生实际,练习册习题不注音,没人辅导学生就无法做题(小学语文等)。所有这些都为教师教学增加了困难。
对策探讨:
1、反馈信息,促编写者改进。
2、实践性活动年级统筹,尽可能学科间结合进行,既节省时间,又增强指导力量。
3、强化教师教学主动性,科学合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参、教辅。
7、教辅材料是否够用,还存在哪些问题
很多,够用,但不规范。教辅资料不准统一征订,也就意味着不准统一使用,这不符合教辅资料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的特殊规律,也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教辅资料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无论从商品的本质特征,还是从教辅资料的编写、印制、发行、使用等,与其他商品的开发、生产、销售等方面都不相同,面对目前的这种混乱局面,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它伤害的不仅仅是广大的学生,最终伤害的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规范我们的教育市场,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省市必须强化对教辅资料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已势在必行,其建议主要归纳为四个“一”:
第一、出台一套强制的管理政策和严格的管理措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类商品,都有自己的行规,都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教辅资料推荐目录,规定学生使用教辅资料的品种和数量,规范教辅资料的定价,这本身符合教育市场规律。一个学生手上有几套教辅资料,一个班上或者一个学校、一个地区、一个省市同时使用几十,甚至上百个版本的教辅资料,根本就不利于教学业务的指导和教育质量的监测。
第二、成立一个教辅资料的管理、审查机构,建立教辅资料的准入机制。
成立一个由教育行政部门(或由教育行政部门委托有关教育业务单位)牵头,由各学科和一线教师组成的教辅资料审查小组,对进入本省市的教辅资料或由本省市编写的教辅资料进行严格审查,从质量、价格、适用性等方面提出具体审读意见,并从中选出优质优价的、适合本省市中小学生使用的品种进入市场,严禁低质价高的教辅资料进入中小学校,同时将专家审读意见向社会公开公布。
第三、搭建一个集教辅资料编写、出版、发行、使用、指导、管理等于一体的市级平台,强化对教辅资料的质量保障和指导服务。
教辅资料不像其他商品那样,一旦消费者购买,凭一个简单的说明书就可以使用。教辅资料除了注重编写质量、正规出版外,其销售行为必须包含指导教师、学生使用的过程。然而现有的发行渠道,无论是正规的新华书店,还是民营二渠道或个体书商,追求的纯粹是经济利益,只管把书送到学生手中算数,对于教辅资料的质量如何、学生如何使用一概不管,销售和服务完全脱节。因此,搭建一个集编写、出版、发行、指导、管理于一体的市级机构势在必行,然后各区县成立相应的分支机构,共同加强对学生选购、使用教辅资料的指导、培训和服务。
第四、组建一支由各个方面组成的执法、监督队伍,加大对整个教辅资料市场的查处和管理。
目前对图书资料市场或整个文化市场执法的是市区文化执法队,但其查检、查处的内容和范围也仅仅是看图书资料出版印刷和发行渠道是否合法,而对图书资料的内在质量和使用情况却无从查处。因此,建议应该成立一个由文化执法人员牵头,集行政主管部门、教育业务部门和出版发行部门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的联合执法队伍,于学校每学期开学初、学期中或学期未对各中小学生使用教材和教辅资料的情况进行检查,对乱用、滥用和违法购买使用教材、教辅资料的单位或个人进行严肃查处。
8、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的教材还存在哪些问题
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往,我国中小学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使用单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课程的统一性过强,多样性和选择性很差,不适应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各学校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也不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需求。特别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和城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区域间的不平衡性更为突出,而中小学的课程、教材主要面向城市,很少考虑农村的需要。这种情况导致了农村中小学的课程脱离了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如何使课程既能体现国家的统一性要求,满足每个学生的基本学习需要,达到中小学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又能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适应农民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是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开发和建设具有地方特点和农村特点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立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富有灵活性和选择性的农村中小学课程体系,是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一些地区和学校在农村中小学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发方面已做了一些成功的尝试。有的学校设置了符合当地与学校实际的课程,有的学校自编了相应的教材,许多学校在各学科教学中还补充了当地生产、生活、自然、历史的实际例子,弥补了国家课程和统编教材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不足。但就总体而言,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建设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课程目标的确立,缺乏必要的理性抽象和实践验证;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指导思想与选择标准不够明确,只局限于经验层面;课程实施与评价、教师培训等方面很不规范,随意性很大。特别是在理论上和观念上比较滞后,水平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学校还不具备理论和开发能力。有些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界定。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建设中,校长、教师应是积极的参与者,更是实施者。因此,其教育观念应不断更新,在参与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强课程理论的学习,提高对地方、学校课程的认识,研究和探索课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中小学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正在探索中前进。农村中小学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建设,应当坚持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性、适应性、规范性和可接受性的原则。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制定相应的课程规范,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创设科学的、民主的、开放的、宽松的课程管理体制,规范其行为,确保其实效,逐步形成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多元化的中小学课程结构。
鞍山市教师进修学院
第五篇:中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
中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
中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
xx市xx中学位于xx市xx路xx号,高新区(新市区)区政府(数码港)对面。学校先后获得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爱国卫生红旗单位、市级基层先进党组织、市级治安模范先进单位、市级德育示范校、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市级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是全疆64所、xx市4所高中课改样本校之一。
五十四中是一所以高中教学为主的全日制寄宿制完全中学,校园占地面积近百亩,绿化面积达45%。校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自挂牌成立以来发展迅速。现有高中教学班24个,初中教学班18个,在校生2300余人,其中住校近400人。全校现在编教职工174人,其中一线教师150人,高级教师51人,中级58人,初级25人;各级三类人共计73人次(市级6人、区级16人、校级51人),硕士学位及研究生学历共9人,本科学历教师占100%。学校有一支专业精,业务强的教师队伍,拥有一支市、区、校级三类人和名师工作室成员。
近年,学校认真依照新课程改革理念,积极在“课程创新实践”上树立特色,倡导“绿色升学率”,通过“课程创新实践”的探索,丰富教育教学内容,以德育为首,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尊、自信、责任感、意志力和团队精神,同时,促进教师的人格和专业的发展,引导师生从只关注成绩的镣铐中解脱出来。为达到这一目标,现将创建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汇报如下:
一、课程开足开齐情况
学校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所有基础型课程(包括必修、选修及地方、体艺、技术等课程)、实践探究性课程、校本课程(共17门),另外还有社团活动等课外兴趣小组百花齐放,总之,三级课程体系设置齐全、科学、有序。
1、课程设置指导思想
我校的课程目标是建立并完善能满足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创新人才培育所需要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机制,使在54中就读的学生的教育需求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
学校课程以德育为核心、以关注学生的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宗旨,营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氛围。除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国家规定科目的教学任务,还要建立符合培养目标的若干课程板块或体系,使学生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同时课程建设要体现我校作为普通高中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课程类别
A、基础课程: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完成教学目标与基本课时的基础课程,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即共同基础),着眼于促进学生思维习惯、基础学力与基本素养的发展。
B、拓展课程(校本课程):是基础课的延伸,它以学科为主线,注重思维品质从认知到迁移、到辨析、到推理的能力提升,课程着眼于公民素质的发展性的要求,着眼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C、探究课程(研究性学习):是拓展课的提高,致力于学生质疑能力、发散思维的培养,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跨学科、形成课题的样式呈现,从而创造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发展的机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
D、特选课程(社团活动):是依据教学对象的个性特点进行分层、分类教学,给予学生的思维能力以针对性的培养,它是围绕体现核心价值的学习目标,在自主参与基础上,以主题活动等形式展开。
3、课程架构
设置人文与经典、语言与文化、社会与发展、数学与逻辑、科学与实验、技术与设计、艺术与欣赏、体育与健康等八个领域的课程体系。
人文与经典:以语文、历史、政治、社会为课程基础,丰富学生的文学、文化知识,并用以探讨人类情感、道德和理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言与文化:以外来语言、地理、历史为课程基础,通过语言的学习和实践,体验多元文化,提升文化素养。
社会与发展:以政治、历史、社会、心理为课程基础,通过追寻人类文明的足迹,培养学生借鉴经验,考察分析与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的社会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数学与逻辑:以数学、信息学科为基础,训练理性思维的方式和方法,通过抽象化、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科学与实验:以物理、化学、生物、科学为课程基础,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综合的能力,从而形成发现自然现象成因的科学素养。
技术与设计:以劳技、信息、美术为课程基础,运用常识技能,通过动手实践来体验科学,并在创造性发面得到培养。
艺术与欣赏:以音乐、美术、劳技为课程基础,探索并感知“美”的根源与本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并进行艺术创造的实践活动,使精神得到升华。
体育与健康:以体育、生理卫生、心理为课程基础,强健体魄、享受生命,通过身体锻炼和技术训练、竞技比赛等方式,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方案实施的重要保障。学校关注教师的职业素养、个人修养与人格魅力的提升,将学校课程实施的过程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机地整合起来,逐步建设一支敬业爱生,能发现学生特点、为学生发展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有课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以及教学评价与管理能力的教师队伍。
为了打造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团队,建设一支适应教育教学发展、支撑课程体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54中特色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我们把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教学实践与研究和教师职后培训融为一体。
二、特色课程的实践与创新
课程的实践与创新旨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实学生课余时间,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习能力,给足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以及对未来的规划。
1、校本课程的开发
学校的研究性学习自2005年开始探索运作,至今已实施了10年,在xx市属中学开始最早也是发展最为成熟的学校之一。目前,学校的研究性学习仍然在xx市处于领先位置,受到过表彰(最为突出的是张秉忠同学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关于香料的提取和应用”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采用,获得国家级奖项)。目前,学校计划在研究性课程设置方面要加快步伐,大胆实践,每周集中1节时间开设相关研究性学习的课,并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在文学创作、科学小发明、现代信息技术、合唱、生物环保等领域深入开展,希望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加深其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升华。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开发了17门有较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形成了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队伍。
2、社团活动的开展
学生社团是广大同学依照共同的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文化、体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群众性团体。我校整合学校资源,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为每一个学生打造量身定做的教育,发展学生才能,探索继续提高的方向。学生社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开展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第二课堂”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智慧的舞台,也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启迪思维,进一步发展每一位同学的个性与特长,满足同学们对知识文化的多元化追求,从而提高每一位同学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专长都得到发挥,个性得以彰显,从而,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目标。个性化发展课程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且开展稳定,成果喜人。成立了艺术社团:舞蹈社、街舞社、美术社、音乐社、手鼓社;体育社团:轮滑社、跆拳道社;文化社团:话剧社、辩论社;科技社团等课程特色鲜明,学生喜爱的社团。学校还将根据学生需求开设播音主持社团。学校轮滑社团现已纳入体育课程,初
一、初
二、高一和高二体育课每周两节课安排轮滑课程。
3、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实践”学习。但这里所讲的“活动”或“实践”,不能仅仅从字面上、从直观上去理解,把它理解为让学生“动”起来,或者让学生去“操作”。而是要把它理解为“知与行”、“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与统一。应当让学生在活动结束时“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学校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带来非常理想的效果。研究性学习活动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课程设置中研究性学习占15学分。我校要求参与新课程试验的年级,高中三年间每位学生要进行三个课题的研究,期中第一学段完成理论学习,从为什么要开设研究性学习,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和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及制作小课题的整个过程等方面进行培训,评价合格得3个学分。第一、第二学期完成课题一得4个学分。第二、第三学期完成课题二获得4个学分。第三、第四学年完成课题三获得4个学分,共计15学分。目前,学校的课题研究内容总数已超过200多个,并且还在不断更新和扩充。
4、第二课堂的开发
学校为确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力求活动具有成效性,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通过活动的有效开展让学生爱上校园,明晰自己的人生目标。此项工作还得到新市区科技局大力的资金帮助,使学校的第二课堂的工作开展得以顺利进行。
(1)电脑机器人课程的开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机器人智能化技术的探索,机器人逐渐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结合不同领域的工作特点,人们发明了形式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如工业机器人、农业机器人、军事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以及供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教学机器人。通过对机器人的学习、安装和使用,初步了解机器人简单的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及其原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激发广大青少年学习、探索、掌握和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通过组织学生机器人兴趣小组的活动,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身心发展。通过组织机器人兴趣小组,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学生设计能力和创造性。
(2)航模课程开展:航模活动可以启迪思维、激发智力,培养和锻炼动手能力。它包含了力学、电学、数学、化学等多方面知识,将引领我们的孩子遨游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通过对航模工具的使用,学习轻骑士橡筋动力飞机的制作、飞行;神鹰火箭动力飞机的制作、飞行;线操控圆盘飞机的制作、飞行;线操控空中战士飞机的制作、飞行。在活动中,学习到发动机原理、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模型制作的劳动技能,培养灵活机智,不怕困难的优良作风,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
三、课程实践与创新的保障
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然会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我们不但要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又不能使学生学业水平下滑,还要有所提高,所以,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就是我们课程实践与创新的保障。
1、推动了“面向全体,狠抓中差生”的“十分计划”。
学校在“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引导每位教师关注自己教学班的后进生(各科排名后半段的学生),开始推行“十分计划”。所谓“十分计划”就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干预、影响后进生,使每位后进生在下次考试中成绩提高10分的一个做法。以此将“关注后进生的进步发展”深入全体教师的日常教学思想和行为,实现“让每位学生都获得进步”的教育目标。
我们的做法是首先建立基础数据库,将每年的各年级新生在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各科成绩作为基础数据,并向各年级各班任课教师公布此数据,以便教师具体了解学生学业的基本状况,也为学校以后的评价建立了基础数据,以后的分析都建立在前一次的基础上的,重点考察后进生的相对进步率。以此来考核该任课老师的“十分计划”落实情况,相应的还有学年末的考核办法出台,分别给各位老师按学科给出落实“十分计划”的量化得分(有1.5分、0.8分、0分三个档次)。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将教师的关注度更多的引导到了每一位后进生上,经过三年的不断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又步入了一个新台阶。
2、开展高效课堂及跟踪听课活动。
(1)要求教师确立每节课的知识目标,具体为:使教室内90%的学生能够听懂并掌握,帮助后进生从听懂课开始树立信心。关心后进生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师关心后进生的用武之地,一堂课下来“最后一名学生”要在精神上未受任何歧视,思想未背任何包袱,一直保持愉悦的状态。
(2)布置作业指令清晰、有价值、目标明确、降低难度,先使所有听懂课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继而转变为有兴趣的去做作业,从而使后进生进一步获得自信(同时降低抄作业的现象发生),也使全体师生达到都有目标去生活、去学习的境界。
(3)坚持“跟踪听课”模式。2010年10月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跟踪听课”的模式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以下三个阶段的目标。第一阶段:通过跟踪听课的方式,让一部分老师在备课和上课上有所改变,从态度上认真起来,让教学成绩逐步提高。第二阶段:以跟踪听课作为手段积极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重点落实两个目标,即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清晰,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清晰,是否关注中下学生。第三阶段:逐渐形成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经过时间检验,跟踪听课效果明显,教师成长很快,课堂效率显著提高,同时也是“青蓝工程”的有力支撑。已成为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手段之一,并成为我校的教研特色和亮点。
通过“高效课堂”、“跟踪听课”活动的有效开展,切实引导教师合理整合课程标准,既保持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又突出重点、联系实际、讲求精准化,有效化和对后进生的人文关怀。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大力开展“谈心活动”
学校要求全体教师亲近后进生的内心世界,用爱心唤起学生的真心,激发他们学习向上的信心。每学期和所教班级本学科后进生每人至少谈心一次,重点关注对象(每班不少于8人)每月一次。提倡不谈学习、谈生活,关注学生的理想和心理的成长历程,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抚慰,充满自信,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尊重也获得了学生的尊重。切实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真诚关爱和温暖,逐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情感,从而获得前进的动力(学期末上交谈心记录,教导处存档并计入考核。)。
4、实施“命题原则”
通过对考试试卷考察方向(70%考察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及难度(容易﹕中等﹕难=7﹕2﹕1)的控制,要求出卷教师将均分控制在及格线以上(语文在70分左右,其他科目在65分左右,均分未达到要求的视为责任事故),以此帮助后进生获得对自我的认可及自尊,自信心也进一步确立。
5、推广“笔记策略”
“笔记策略”是针对各学科的认知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的。通过在各年级课堂教学中系统培养学生课堂记笔记习惯的途径和策略的实验研究,以提升学生记课堂笔记的能力和效果,并为了更好的研究如何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使“教学”的真正含义由“教学生知识与技能”变为“教会学生学习”,以学法研究为中心带动教法、学法观念的根本性变革,以顺应中学生内在发展的必然要求,提升其主体地位,弘扬其主体精神,从而对学校教学实践及其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思考,以期达到以下目标:
(1)帮助学生:①克服在头脑中记忆和储存学科知识的时限性;②帮助学生理清听课的思路、抓住听课的重点;③为学生日后复习提供方便;④最重要的是可使学生在课堂上高度集中注意力,增强听课效果,深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促使教师:①关注学生的课堂实际听课状态,为有效掌控学生课堂学习状态提供有力支持;②提高教育教学教研能力、为提高指导学生学法的水平提供平台;③帮助教师把“要认真、要努力、要改变学习方法”等对学生空洞的说教转变为实际的、具体的行为指导和塑造;④各学科均有一套通过规范笔记来指导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模版、模式,并具备易推广的特点。
(3)学校方面:①进一步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学秩序,形成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建设和谐、共荣的校园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②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办学效益凸显,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更多的认可和信任,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宗旨。
6、其他方面
学校坚持“阅览室开放” 和“实验室开放”,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阅读书籍和理论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发展;大力开展“三操一活动”,抓好体育特长生训练和培训,落实全员性的体育锻炼和达标工作,学生体育合格达标率达95%以上,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85%以上。通过“肺活量计划”测试巩固和加强学生的体质的提高。学校进一步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的开展,每年举行春秋两季的体育运动会暨艺术节,加强学生艺术社团建设,艺术工作更加规范化,艺术教育更加经常化,努力让每位学生在追求学业成绩好的同时,都要掌握一项娴熟的体育技能和艺术技能并形成习惯。
四、不断创新的体卫艺术工作
1、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工作切实贯彻《新课程标准》,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全面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工作。深入开展学生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科学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工作。
2、学校卫生工作。本,我校积极贯彻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扎实有效的开展了一系列健康教育工作。做好校园内外环境整治工作。做好学生个人卫生监督工作。做好每天学生生病信息的上报和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3、艺术教育工作。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以《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为指导,全面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积极开展艺术活动。
五、课程实践与创新的成绩和展望
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成果喜人。学校现有区级2个名师工作室,周岩和袁莉(市级名师工作室成员)老师为首席名师。学校有市、区、校级“三类人” 73人。学校还成立了校学术委员会,其职责是审核学校教学评价、考核评价等制度的制定,审核学校课题研究工作,定期检查课题实施情况,审核学校教学论文、德育论文等工作,全面检查和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的成长。学校通过一系列的方法的实施,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学校特色品牌的操作性和方向性。近年来,学校中考上线率稳定在70%,高考上线率100%;本科上线率以年递增12.6%的速度提升;高中录取分数线也逐年提高。学校现有社团14 个,将参加社团活动纳入学生评价体系,利用社团的平台精心打造学校校园艺术节,体育运动会、校园文化和科技校园等,让社团活动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新课堂”。
为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根据学校发展需要,2014年由学校教研室牵头,成立54中学“年鉴工作室”,组织教师与学生团队,自2014年起,编写54中学年鉴。
获奖情况:
1、轮滑获奖:2014年***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第三届“油城杯”轮滑公开赛 荣获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2人次,三等奖6人次,并包揽男子乙组全部金牌。2014年xx市青少年轮滑邀请赛荣获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2人次,三等奖2人次。
2、航模获奖:第十六届自治区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3人次,三等奖4人次。
3、机器人获奖:第十二、十三届、十四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赛区)联赛中,学生荣获自治区一等奖2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8次。
4、研究性学习获奖:“化学与食品制作”获新市区优秀校本教材一等奖,所开校本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受到晨报记者专访。“研究性学习校本教材”获自治区优秀校本教材二等奖,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多次面向全xx市教师进行课堂展示,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作品也有不同的收获,2010年学生课题作品“关于香料的提炼与应用”在《少年发明与创新》上发表,2011年获国家级一等奖三个,2014年自治区三等奖一个。
这些成绩的取得,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可,社会认同,学校通过特色品牌的创建,使“绿色升学率”目标得以实现,使学校推崇的教育理想,新型的师生关系,植根于每个学生和老师的心中。
六、存在的问题
1、创新课程虽然开发不少,但部分开发的课程利用率较低,所有开发的课程都需要在实践应用中反复修改,不断完善。
2、社团活动要逐步形成特色的校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