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3)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汇报稿)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I
目 录
前言..............................................................................................................................1
一、发展现状..............................................................................................................1
(一)主要成就.......................................................................................................1
1.综合经济实力增强..................................................................................1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 3.开放水平稳步提高..................................................................................2 4.创新能力加快提升..................................................................................2 5.发展方式转变..........................................................................................3 6.城市化进程加快......................................................................................4 7.社会和谐发展..........................................................................................5
(二)存在问题...................................................................................................6
1.经济总量不大,综合竞争力不强..........................................................6 2.整体产业结构不优,支柱产业规模偏小..............................................6 3.项目缺少“大、洋、特”,招商引资有待加强....................................6 4.创新创业体系不够完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6 5.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7
二、发展形势、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7
(一)发展形势...................................................................................................7
1.国际环境..................................................................................................7 2.国内环境..................................................................................................8 3.区内环境..................................................................................................9
(二)指导思想...............................................................................................10
(三)发展原则...............................................................................................10
1.规划统领原则......................................................................................10 2.产业优先原则......................................................................................10 3.创新驱动原则......................................................................................11 4.协调发展原则......................................................................................11
(四)发展定位...............................................................................................11
I
1.战略定位..............................................................................................11 2.产业定位..............................................................................................11
(五)发展目标...............................................................................................11
1.经济目标..............................................................................................12 2.规划建设目标。..................................................................................12 3.社会发展目标。..................................................................................12
三、重点任务..........................................................................................................13
(一)全力扩大经济总量...............................................................................13
(二)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14
(三)着力提高产业竞争力...........................................................................15
1.巩固和扩大新材料产业群..................................................................15 2.打造现代装备制造业“航母”............................................................16 3.打造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两个特色产业基地..................................18 4.改造提升传统产业..............................................................................19 5.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20
(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20
1.构筑区域物流中心以发展物流服务业..............................................20 2.壮大非物流服务业..............................................................................22
(五)强化基础设施建设...............................................................................22
(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3
四、保障措施..........................................................................................................24
(一)坚持深化改革,实现机制体制创新...................................................24
(二)全方位优化投资软环境,着力营造“洼地效应”...........................25
(三)着力招商引资,全力推进项目建设...................................................25
(四)坚持科技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6
(五)突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善开发区投资硬环境...........................26
(六)破解融资难题,确保发展需要...........................................................26
(七)坚持集约用地,加快拆迁还建...........................................................27
(八)实施人才工程.......................................................................................27
II
(九)承担社会责任,完善服务功能...........................................................27
(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实施...........................................................28
III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前言
“十二五”时期既是黄石市实施“三大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为开发区)打造“工业新区、城市新区、生态新区”实现跨越发展、正式启动国家级开发区建设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发挥规划编制的龙头带动作用,对于在 “十二五”时期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变化,紧跟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适应开发区发展的新阶段,谋求开发区二次创业的大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开发区扩展为团城山、花湖地区和黄金山工业新区两个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团城山、花湖地区的整体优势,抓好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优化工作,已经将其初步建设成为设施比较完善、经济富有活力、城市景观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城区。黄金山工业新区自2006年托管以来,就是开发建设的重点,全面推进拆迁还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工作,为“十二五”发展规划了蓝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成就 1.综合经济实力增强
到“十一五”末,开发区全面完成各项主要发展目标,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开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预计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85亿元,年均增长18.85%。预计2010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5亿元,年均增长 23.97 %。预计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7.1亿元,年均增长23.54%。预计2010年实现财政收入5.27亿元,年均增长21.02%。预计“十一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73亿美元,年均增长33.83%。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在重点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积极引导和培育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逐步摆脱了第二产业独大的局面,二、三次产业结构不断改善,二、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75:25,调整到2010年的63:37。服务业正在加快 1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发展,花湖商贸及商贸物流业初见端倪。城市配套服务业及第二产业服务业迅速发展。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在第二产业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目前开发区已初步形成了以精密薄钢板、成套技术装备、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39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30%上升到6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稳定增长。
3.开放水平稳步提高
开发区在积极组织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促进了中外经贸合作交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开发水平。
招商引资水平不断提高。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实现了两个转变。从资金来源地来看,由港、澳、台向美、欧、日等地转变。从资金规模来看,从中小企业向央企和上市公司及集团公司转变。
外贸出口稳步增长。开发区已经成为黄石市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2005年外贸出口完成 0.8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额的26.85%;预计到“十一五”末期将达到2.22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额的41.89%,外贸出口年均增长30%。
技术引进和人才引进成绩斐然。开发区作为湖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通过“华创会”等多种形式,成功引进5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落户开发区创业;引进国内外10多项行业先进核心技术和设备,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4.创新能力加快提升
科技创新扶持资金加大。一是从2008年起,开发区按每年不低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5%列支科技经费,在科技经费安排上,重点支持企业申请专利、建设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产学研合作等,为区内企业自主创新注入活力。开发区创新投入R&D经费,2006-2007年为3.5%,2008-2009年为3.8%,预计2010年达到4.0%。二是2009年财政投入4000万元(其中市财政2000万元),申请到科技部投入4500万及吸引其他社会资金建立了总规模达2.5亿元的风投公司,为开发区科技创新企业,特别是计划上市科技型企业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支持。三是投资加入了省科技厅主导的武汉城市圈科技担保联盟。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融资平台。
建立科技创业服务体系。目前区内已建成以创业服务中心为龙头的企业孵化2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平台,以6家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骨干的科技综合服务平台,以5个专家对接工作站、15家专业科技咨询服务机构为主的产学研服务平台,以及大型仪器设备协作服务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已累计孵化企业200多家,毕业近100家,培育了三丰机械、奇迅自动化、新科石油等10家企业进入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重点培育企业名单;航天电缆、三丰机械、邦柯科技等3家企业通过评审确定为湖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邦柯科技、三丰机械正在积极筹备上市。
企业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到2009年底,区内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技术中心30余家,其中认定为市级技术中心15家,省级技术中心6家、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十一五”来,企业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3项,专利申报1738件,已获授权290件。“十一五”末,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累计达到39个。
5.发展方式转变
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向高效集约化转变。高度重视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坚持滚动开发。已经启动了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优秀开发区工作,建立了覆盖全区的土地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
“十一五”期间,加大了园区建设力度,实施一企一园、多企一园,规模化的标准厂房建设、实现了基础设施利用的最大化、配套设施的共享化,极大地提高了工业用地率。同时对进区项目的土地供给、实行投资强度标准,提高了工业用地的集约。
在开发建设用地方面,大力实施拆迁还建,拆除大量自然村落,提供较高标准的农民还建小区,既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又开发了大量建设用地。“十一五”期间仅黄金山工业新区拆迁了5000余亩宅基地,用于还建2000余亩,节约3000余亩。
通过小区规划,充分利用了建设用地的边角边料和地形地貌的边角余料,植树造林,提高了绿化率。
“两型社会”建设成绩突出。一是节能减排力度大。黄金山工业新区已经成功申报了“两型社会”先行区、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低碳经济示范区。制定了高标准高起点的低碳经济园区规划,淘汰了工业落后产能;强力推荐节能减排措施,3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各项指标均大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同时积极利用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编制了旅游开发、休闲娱乐、观光农业等无烟工业规划,并有部分项目已实施。二是加强环境保护。严格实施进区项目的环保制度,大力推广“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新模式,强化清洁能源的应用,减少生产过程中“三废”对环境的污染。
“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了黄金山工业新区的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配合实施了团城山和花湖地区的两座污水处理厂等政府环保工程,还启动了黄金山工业新区的露天采石场关停和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工作。
6.城市化进程加快
在过去的五年中,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驶入快车道,为开发区的发展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金山工业新区起步区基础设施全面铺开,工业新区的雏形基本形成。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加大,山南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30亿元,基本完成了新区20平方公里工业起步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12条城市主次干道全部建成通车,总里程达70公里,开工建设区间路11条。供电、供水、供气、排水和通讯等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项目顺利开展:李家坊隧道二期、谈山隧道、山南污水处理厂、黄金山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工程顺利实施。景观工程建设逐渐完善:实施了王圣路、鹏程大道、金山大道等绿化景观工程,绿化总面积达到22万平方米,完成了主要道路交通标识、标牌、石林广场景观建设等工程。完成拓展区规划,完成了大棋路以南、大冶湖以北20平方公里分区规划,百花片4平方公里控制性规划,汪仁镇镇域规划和镇区规划,以及新区中小学规划。
团城山、花湖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化配套功能得到提高。“十一五”期间先后完成了迎宾大道、大泉路和杭州西路提升改造。实施桂林路刷黑、青渔路延伸、苏州路西延、47号路等道路完善建设。完成包括花径路、花山路在内的一大批道路设施工程。路网设施得到改造和提升,作为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的团城山污水处理厂和花湖污水处理厂建设不断推进。“三馆一中心”、磁湖西岸景观带、团城山公园扩建、五星级酒店、金融广场等配套服务性项目顺利建成和开工,进一步完善了城市配套功能。
4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拆迁还建力度加大。近3年来,开发区共完成拆除面积213万平方米,还建150万平方米。其中黄金山工业新区起步区完成拆除自然村面积93万平方米,还建面积70万平方米,一期还建小区已投入使用,二期40万平方米已基本建成,三期40万平方米也全面启动。山北拆除城中村120万平方米,新开工建设还建小区24栋约10万平方米,目前已竣工21栋8.7万平方米。城市管理得到加强,洁、绿、亮、美工程初见成效。拆违工作成绩显著:拆除违法建筑6.3万平方米,有效遏制了违建行为的发生,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7.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保障体系初步构建。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形成,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十一五”期间,开发区每年投入近千万元用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净增参保人数达9000人,人均社会保险费交缴3300元。对被征地拆迁的农民,按照国家的拆迁补偿政策,提供货币补偿及实物补偿等多种补偿形式,已建及再建近200万平米的还建楼满足被拆迁农民的住房需求。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征用补偿和失地农民保障改革试验,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保体系,大力实施培训就业工程,特别是失地农民的就业。新增就业人数267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劳动关系整体和谐稳定。人口管理和服务新体制初步确立,社会治安状况总体较好。
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发展。配套建设的“三馆一中心”已基本完成,部分场馆已投入运营;19个“农家书屋”项目付诸实施,极大地丰富了开发区内居民的文化体育生活。教育条件逐渐完善,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在黄金山新区,完成中小学规划,实施了黄金山高中、王太小学等相关学校的新建,完成了汪仁中学学生公寓等。在花湖、团成山老区,完成12所学校的调整规划,教育布局调整初显成效。全区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中考成绩稳步提升,“十一五”期间考入省重点高中人数达720人。职业教育初具规模,在校学生达5万余人。医疗卫生体系渐趋完善。在黄金山新区,实施四棵卫生院改造,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建立健全新区卫生防病中心、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力推进,政府配套标准实现翻番,参合率达到94%。在花湖、团成山老区, 医疗服务体系快速发展,完善黄石市妇幼保健院、黄石市精神病医院、磁湖医院等的建设,改善区内职工医疗保障体系,开展区内
5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社区定点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服务,保证广大参保人员享受更广泛、更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
(二)存在问题
开发区在 “十一五”期间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经济总量不大,综合竞争力不强
首先,2010年开发区虽获批国家级开发区,但从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的经济总量来看,目前90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工业总产值最大的天津开发区是4202亿元,中部地区最大的长春开发区是1222亿元,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101亿元,最小的郑州开发区也有161亿元,开发区与这些国家级开发区相比在经济总量方面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其次,开发区在黄石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偏小,不到10%。另外,在综合竞争力方面,开发区到目前为止没有真正形成能够支撑起开发区经济大局的大产业、大企业、大品牌,也缺乏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整体产业结构不优,支柱产业规模偏小
开发区现有产业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现代服务业欠缺,特别是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服务外包基本是空白。缺乏大产业支撑,特别是缺乏汽车、家电、化工等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支柱产业,开发区目前最大的新型材料产值才52.8亿元,而先进开发区骨干产业规模都超过百亿元、甚至达到几百亿元的水平。而开发区现有的产业发展中缺乏重点产业,所谓的特色产业的特点也不突出。
3.项目缺少“大、洋、特”,招商引资有待加强
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和国内沿海产业大量向中西部转移的小背景下,开发区在项目引进上的“不大、不洋、不特”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有带动能力的大项目引进方面比较欠缺,外资投资规模偏小,缺乏有影响力的特色龙头企业,既不利于开发区核心产业的形成与集聚,也不利于提升开发区的产业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4.创新创业体系不够完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开发区的创新平台建设发展不平衡,尽管孵化器的建设取得较大成绩,但其他平台发展滞后;科技金融支撑体系虽已形成,但支撑力度没有发挥出来;科技6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创新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社会创新资源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创新力度不够、引导资金投入偏少,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还很薄弱,投入的积极性偏低,没有形成自主创新氛围,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更缺乏国际知名的大品牌。
5.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公共服务能力与日益增长的群众需求差距较大;存在社会事业体制机制滞后、社会事业投入有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薄弱环节。具体表现为义务教育布局不尽合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医疗体系建设亟待加强,现有的医疗网点分布不平衡,医疗卫生优势资源过于集中,医疗设施亟待改善、医疗水平亟待提高。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快,文化企业成长亟待培育。文化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二、发展形势、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发展形势
“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形势将发生深刻变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将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开发区也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
1.国际环境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快。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和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要素的全球性流动与地区合作的广度、深度日益加强。开发区是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有条件率先抓住国家扩大对外开放带来的新机遇,提高国际化程度,实现新的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与日俱增,有可能对经济的稳定性、安全性造成不利的影响,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建立有效防范应对机制。
国际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将继续推进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将保持增长势头,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外包将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生产制造的全球化日趋明显,产品的研发、营销、制造环节相分离,制造及部分生产性服务业趋向离散化,研发、管理控制等环节趋向集聚化。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从简单加 7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工组装环节向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环节扩散。开发区作为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大平台,也是跨国产业资本转移中国的聚集地,能够较快地与世界生产体系融为一体,成为“世界工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贸易全球化。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与生产活动紧密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如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会计、进出口服务、信息服务等,必然伴随着生产的全球化而趋向服务网络的全球化。跨国公司服务外包有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全球服务业外包发展,服务贸易规模和类型迅速扩大,跨国投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将提高,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现代服务业潜力巨大。
科技研发活动的全球化步伐加快。制造业的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跨国公司经营本地化战略,推动了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全球化布局步伐,特别是与产品生产活动直接关联的应用性研发活动趋向全球化。国家级开发区作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主要集聚地,只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则有条件成为承接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和各类人才引进的平台。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科技竞争更趋激烈,各方围绕新技术与新产业主导权展开激烈角逐。国际产业转移已由整个产业移向国外的方式,转变为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多个国家共同生产的转移模式。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角逐的重要战场。各国都在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放宽外资准入条件,扩大优惠措施,加强投资促进,扩大对外开放。这要求开发区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和低廉的要素成本,转向更多地依靠完善综合投资环境,来增强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
2.国内环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实施,为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开发区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机遇,促使开发区在新的发展阶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服从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创新型国家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8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推进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根据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央明确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和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战略。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作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黄石将迎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也为开发区新一轮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动力,进一步发挥开发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沿海产业加快向内地转移。由于资源、能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度发展,近年来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用电荒”、“用地荒”、“民工荒”等现象,为引导沿海地区产业有序转移,实现全国梯级开发,国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在中西部地区建立“重点产业承接基地”、实施“万商西进”工程等,都为我们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资源与环境瓶颈制约长期存在。我国总体上是一个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资源要素的瓶颈问题将日益突出。国家级开发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土地、水等资源需求绝对量将增加,如何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利用效益,已经成为国家级开发区面临的重要任务。同时,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国家级开发区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降低污染、保护生态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宏观经济稳定向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抑制通货膨胀已经达到了预期效果,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良好,未来经济将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内需稳定增长,外需持续恢复,工业企业利润逐步提高,工业生产增长稳定,宏观经济政策持续且稳定。这些为开发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和稳定的市场需求。
3.区内环境
“三大战略”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带来的机遇。从战略位臵、产业基础、发展潜力来说,开发区都是“三大战略”的主战场。“三大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加快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现代制造业,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扩大园区规模,改善园区基础条件,建成长江中游的“龙头”园区;有利于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布局。黄石是全国44个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之一,而且是全国唯一的市、县“双试点”城市,湖北省唯一的地级试点城市,未来几年国家支持黄石城市转型的资金将达到100亿元以上。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就是开发区的提升和发展。
9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与优势。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开发区区域规划起点高,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高、配套完善,能够满足各类项目发展的需求,拥有产业发展环境优势;体制精简、运作高效,拥有管理体制优势;形成了两个特色产业基地,聚集了四大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拥有产业比较优势;实现了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的获批、人才特区的实施,为企业引进各类多层次人才提供了良好平台和环境。特别是2010年获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开发区注入了新的内涵、新的形象、新的政策、新的动力。这些都是开发区实现新一轮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的方针(简称“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以“三大战略”为主线,重点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以快速扩大经济总量,注重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引进技术和开发创新,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高发展水平,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形成“大产业、大园区”的格局,为促进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构建“两型社会”、开发长江经济带和实现中部崛起中发挥区域性示范辐射作用做出新的贡献。
(三)发展原则 1.规划统领原则
充分考虑未来五年的发展空间,科学的编制“十二五”规划,以“十二五”规划为统领,高标准、高起点编制园区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保障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
2.产业优先原则
按照三大战略的要求,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培育与发展开发区支柱产业为中心,以提升开发区的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下大力气引进大项目,发展大产业,扩大经济总量。
10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3.创新驱动原则
始终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根本动力,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大政策性引导,营造创新氛围;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建设和完善新平台,推进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以实现技术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4.协调发展原则
一是开发区内各个园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园区之间的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各个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既有优势的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也有开发区发展需要的其它产业做补充;二是城乡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解决好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三是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提升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发展定位 1.战略定位
黄石市未来的发展以“三大战略”为引领,开发区作为黄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在“三大战略”实施中的战略定位是:大产业的承载区,既产业转移的承接基地,大产业培育和提升的基地;大园区的先导区,机制、体制创新活力区,投资环境最优区,新兴产业引领区;大城市的中心区,是黄石市的政治中心、经济和文化教育中心,也是工业新区、城市新区和生态新区。
2.产业定位
牢固树立“以产业发展为主、工业项目优先”理念,把大力发展产业作为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要把开发区的产业定位明确为“两基地一中心”:即中部地区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长江中游以港口为载体的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
(五)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完成开发区125平方公里范围的设施配套,使新型的国家级现代化开发区初步显现,并在规模、功能和效益方面,力争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着力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 11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地和现代物流中心,到“十二五”末,将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全省一流、中西部地区知名、全国有影响的开发区。
1.经济目标
经济总量和速度明显提升,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430亿元,年均增长43.8%;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44.9%;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8.2%,五年累计投资超过1200亿元;累计引进外资5亿美元;“十二五”期末,出口总额5.5亿美元,财政收入突破40亿元。经济效益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生产总值比重为4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0.75吨标准煤,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0%。
2.规划建设目标。
到2015年,开发建设125平方公里,其中改造提升老城区(团城山和花湖)30平方公里,新区(黄金山起步区)20平方公里建成完善,东扩南延(30公里)和港区(棋盘洲)15平方公里基本建成,生态旅游区(汪仁片区)10平方公里、河西工业走廊20平方公里初具规模,相关区域同步完成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加强民垸提防建设,到2015年,磊山湖、兴隆咀民垸建成可抵抗50年一遇的城市防洪标准。规划总人口50万人。到2015年,将开发区初步建成工业区、城市新区、生态新区。
3.社会发展目标。
教育方面,“十二五”期间,教育体系完善,教育布局更加合理。全区幼儿学前一年教育率达95%,城区学前三年教育率达85%。义务教育阶段每年小学、初中入学率为100%,初中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师资力量明显提高,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职业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争取在“十二五”末期达到在校生5000人。计划生育方面,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满意率达到80%,到2015年,人口、计划生育及生殖保健知识普及率达到90%以上,人口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体育事业方面,力争在2011年至2015年,新建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0个,建筑面积不少于1200平方米,集各项健身活动为一体,文化、体育设施更加完善。医疗卫生方面,构建完整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卫12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生质量水平,基本满足居民的医疗需求。就业方面,通过产业发展,到2015年使开发区直接就业人数达到20万人。社会保障方面,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实现失地农民保障逐步向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转变。全面提升农村五保对象的生活质量。城乡发展方面,逐步实现农业向工业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农村向城市转变,到2015年人均不足3分地的村,全部实现村改居,农民转为市民。绿化方面,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7%,道路绿化率达到90%,城市绿化率达到30%。绿地率达到40%。法治建设方面,大力加强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打造法治开发区。
三、重点任务
(一)全力扩大经济总量
在“三大战略”实施过程中,开发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济总量不足,因此“十二五”期间最重要的任务是全力扩大经济总量。要实现经济规模扩张,必须做到增量和存量“两手抓”。
全力推进招商引资,从“增量”上扩大经济规模。“十二五”期间要全力推进招商引资,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与水平,在扩大经济总量的过程中追求产业升级和提升竞争力。第一、招商引资实现产业招商为主线,充分发挥新港工业物流园的核心竞争优势。重点引进重化工、钢铁制造等大运量产业,依托现有优势产业,大力推进以商招商,引进相关联的企业,既实现“企业扎堆”形成“蜂窝效应”,又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快速壮大经济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第二、明确招商主攻方向。一是在区域上重点关注长三角、珠三角发达地区,以承接其产业转移为目标,以北京为据点着力引进央企,以武汉产业转型为契机,吸引制造业的外迁。二是以引进台资为突破口,按照“远盯欧美、近跟日韩、抓住港台”的思路,瞄准世界500强和国际跨国集团。第三、以企业为载体、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大力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及高新技术项目,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四、以上市公司为重点,发挥其融资能力强大的优势,千方百计吸引来黄投资,建设生产基地。
全力创造条件,从“存量”上扩大经济规模。大力支持本土企业做强做大,一是鼓励企业创新实施技术改造和扩大规模。二是要建立良好的融资机制,帮助
13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和支持企业间接融资、上市直接融资。三是提供人才引进平台、信息交流和产品市场拓展平台,实现本土企业快速扩张、培育一批在全省、全国相关行业有地位的知名企业和著名企业。
(二)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一是着力推进三大科技园区建设,以国家级科技创业孵化中心为基础整合黄金山科技园资源,建成20万M2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的科技企业“孵化园”,以黄金山工业新区一期“加速园”为基础,启动二期“加速园”建设,推进“毕业”企业的快速成长;在汪仁开工建设以名牌高校为依托的12万M2的“大学科技园”。二是增设5个博士后工作站,整合资源建立5个公共实验室、标准化中心和检验中心,为企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平台。三是大力发展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等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转换、产业化进程相配套的各种中介服务业。四是完善科技金融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融资环境。扩大风险投资基金规模,“十二五”期间将风投从2.5亿元扩充到8亿元,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探索科技金融创新,加大对中小科技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五是实施科技人才引进工程,以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为载体,积极推进技术人才市场建设,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技术人才、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努力将开发区打造成“人才特区”。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加强四个特色产业高端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1000项和培育自主品牌100个。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制定扶持政策,支持企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技术引进,以及支持企业建立技术标准,实施标准化战略。扶持50个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着重提升企业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创新型示范企业培育工程,对三丰机械、航天电缆、邦柯轨道等3家已通过评审的省创新型试点企业重点支持,争取3年内正式认定为省创新型企业;华信、三环离合器、万达金卡等10家企业争取进入省创新型试点企业名单。努力促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融合,引导跨国公司建立本地的研发机构,发挥技术外溢效应,实现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开发的本地化。加强产学研的区域合14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作,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十二五”末,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群。致力于板材、智能物流设备、高效节能压缩机、数控机床、生物医药、保健酒等重点技术领域培育一批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将特色产业基地由2个增加到6个,培育一批“全国有影响、全省创一流”的特色产业基地,形成开发区的核心产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壮大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实力。
(三)着力提高产业竞争力 1.巩固和扩大新材料产业群
以涂镀薄板特色产业基地为基础,在大力引进知名企业、品牌企业的同时注重技术进步和创新,追求产品的高端化发展,开发一批高性能、高技术含量的新型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促进材料产业规模化及升级换代,使新材料产业成为开发区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在黑色金属行业,重点发展涂镀薄板、超级工模具钢和新型铸管三类新材料产品。一是涂镀薄板与新型金属基复合材料。依托雄厚的涂镀板材料产业基地,以宝钢股份黄石涂镀板有限公司、华亿精密冷轧有限公司、业正薄板有限公司、同大冷轧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重点,促进产品结构向高技术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推进热镀锌环保家电用板产业化,建成中国最大的热镀锌环保家电用板生产基地;开发具备自洁和抗静电等功能的彩涂板,填补国内空白,建成国内重要的特种功能高档彩涂板生产基地。发展锌铝稀土薄板、锌铝硅稀土薄板等一批金属基复合板材新产品,推动产品向高功能和多功能方向发展。二是超级工模具钢。开发高洁净度特殊钢冶炼和成分微合金化控制等技术,进行混炼工艺技术的集成创新。使新开发的模具钢产品与传统模具钢相比冲击韧性提高40%,模具使用寿命提高30%,产品技术性能在国内保持领先水平,为改变我国高端模具钢依赖进口局面作贡献。三是新型铸管。引进新兴铸管生产项目,投资100亿元,生产铸管、管件、格板和钢塑板等产品,筹建中部地区最大的新兴铸管生产基地。
在有色金属行业,重点发展精密铜结构材料和特种专用电缆。一是精密铜结构材料。以大冶有色、中铝铜板带公司和鑫鹏公司为骨干,发展集成电路用铜基
15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板和精密仪表漆包线等精密铜结构材料。建成全国最大的集成电路用铜基板生产基地。二是特种专用电缆。依托航天电缆等企业,以提高产品绝缘、抗电磁、耐火和环保性能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为军事装备、航天装备、深海探测和核电站等配套的特种电缆,建成国内重要的军事、航天和核电站用电缆研发生产基地。
新材料产业在未来5年投资约200亿元,建设14个项目,到2015年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超500亿元的产业。
2.打造现代装备制造业“航母”
以低碳节能环保设备、数控装备、智能输送装备三大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分别形成低碳节能环保设备产业园、数控装备产业园、智能输送装备产业园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在园区培育亿元龙头企业,并通过园区集聚产业,将四大产业园产业汇集成现代装备制造业“航母”。
(1)以数控装备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的数控装备产业园。数控装备产业园重点发展数控成型成套装备、数控激光加工设备、涂镀层加工成套装备、纺织机械设备项目,以成套化、精密化、智能化为主题,突出“大、特、专、精”特色,力争建成湖北省重要的装备开发制造基地。一是数控成型成套装备。以锻压、华强和华信公司为骨干,以精密高档数控锻压成套设备为主要产品发展方向,促进数控液压转塔冲床、数控液压精冲机,数控螺旋压力机等产品提高性能,扩大市场,综合性能水平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开发成型动态压力补偿技术、精密在线检测技术、反弹量反馈自动修正技术和有限元分析技术等关键技术。大幅提升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实现基本取代进口,建成国际一流的重型数控成型成套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二是数控激光加工设备。以黄锻公司、华裕公司和长鑫公司为重点,发展激光加工设备,开发大功率激光切割设备、激光热处理设备、激光打印机、激光图案转印机和激光制版设备,使其逐步发展成为我省重要的激光加工设备制造基地。三是涂镀层加工成套装备。依托山力公司,优化25万吨及以上涂镀层加工成套装备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热镀铝锌带钢、热镀铝锌硅稀土合金带钢生产成套装备。加快高性能硅钢冷轧生产线制造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技术集成,尽快实现技术本地化和工程化。开发专用集散式信息控制技术、新型耐高温合金材料和高效多级余热利用等节能技术、控制锌花技术和改善控制板型等关键技术。建成国内涂镀层成套设备生产的主要基地,力争使该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16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率提高到80%。四是纺织机械设备。以宏翔机电公司和科威公司等企业为骨干,以提高产品机电一体化水平和精细化整理性能为方向,促进一批纺织设备企业发展,做强退煮漂、丝光、染色和印花四大主导产品,发展智能化烧毛机、长环蒸化机、柔软整理机、自动验布机和高速、特宽的轧、洗、烘、蒸通用单元机。重点攻关高效短流程退煮漂联合机、直辊丝光联合机、连续热熔轧染冷染联合机,形成顶替进口能力。开发制约产品质量的精密在线检测技术,引进开发激光制版和喷射印花等图案数据处理技术和新型抗皱整理技术。
在“十二五”期间,数控装备产业园投资50亿元,重点建设三环锻压工业园等7个项目,打造1个10亿元2个5亿元龙头企业和形成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数控装备产业园。
(2)以智能输送装备特色产业基地为核心的物流装备产业园。以三丰机械为龙头的智能输送装备特色产业基地集中了13家企业,形成了智能输送设备、自动化物料仓储设备、自动化立体输送网络系统的产品特色。以现有产品和技术为依托,促进产品由汽车制造领域向轻工、港口运输、服装和工程机械等领域扩展,攻克数字化仓储集成技术,开发柔性和模块化数字化仓储系统,重点发展智能化立体库,促进仓储技术装备从传统的人工管理向现代化物流智能化管理跨越。以邦柯公司为龙头,发展动车自动检测设备产品,加快轴承轮对自动检测智能存取优化选配系统、轮对自动检测系统、轮对轴颈自动检测系统等主导产品升级换代,开发货车技术管理HMIS工位级系统,促进产品由传统铁道领域向公路运输和通用智能仓储装备方向拓展。在十二五期间,投资30亿元,引进16~20家的相关企业,打造物流装备产业园,培育三丰和邦柯两个10亿元龙头企业,实现物流装备产业园产值超过60亿元。
(3)以节能环保设备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形成节能环保设备产业园。节能环保设备产业园主要生产高效节材型压缩机、高效换热设备、节能炉窑、高效节能风机、高效环保装备等节能环保设备产品,致力于将节能环保产业建设成开发区新的、高附加值产业集群。一是高效节材型压缩机。以东贝公司为龙头,把握省重大成果转化专项的契机,建成世界最大的高效节材型压缩机基地。二是高效换热设备。以中海和长江公司为重点,加快发展高效换热器产业集群,进一步提高制造工艺的精密化和自动化水平,加快车用双侧栅格强化扰流空气冷却器的工 17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程化和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高档车用散热器、军用车辆散热器、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配套换热器。完成70万千瓦水电机组换热冷却系统国产化,形成水电机组换热冷却系统产品系列。开发新型换热工质技术、换热器防渗预警技术、负压系统防泄漏保护技术、双管系统高可靠性技术和冷凝器防堵塞技术。形成国内技术水平最高、产品系列最宽和研发能力最强的换热器开发生产基地。三是高效节能环保设备。以节能设备总厂天达公司、京鑫公司等企业为依托,加快发展高效收尘脱硫设备,模块化组合除尘设备,高效节能窑炉成套设备,促进产品标准化、系列化,进一步扩大应用领域,发展为国家冶金、石化和能源工程配套的专用型产品。开发高效流化床燃烧技术、热工数值仿真技术、煤气电多种能源快速转换技术、高效余热多级利用技术,形成系列自有专利技术。
在“十二五”期间,低碳节能环保设备产业园投资50亿元,重点建设东贝工业园等9个项目。到2015年将低碳节能环保产业园建成产值超150亿元的产业园。
(4)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以三环离合器为龙头,建设多规格、多品种、系列化离合器及离合器总成,以及变速箱生产基地。以黄石赛福摩擦材料有限公司为重点,开发新型高级轿车与高速列车刹车片。在发展汽车零部件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依托三环集团公司引进世界农机生产跨国公司德国杜尔公司建设国内最大的农机生产基地。
在十二五期间,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投资100亿元,重点引进德国杜尔公司及相关汽车零部件项目,实现产值超过200亿元。
3.打造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两个特色产业基地
(1)以显示器和新型磁卡为核心构筑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基地。一是以显示器和北斗导航系统为龙头发展电子信息特色产业。以瑞视光电手机触摸屏为依托,引进导电镀膜玻璃、导电镀膜薄膜、显示模组、柔性线路板纯屏生产企业。“十二五”期间打造成中小型触摸屏显示器重要基地。以航天九院为依托、重点引进建设北斗导航地面系统制造基地。二是以新型磁卡和金融电子产品为核心发展电子信息特色产业。以万达金卡公司为龙头,发展各类新型多功能和高可靠性金融卡。重点发展多功能高性能IC卡,居民身份证卡,交通卡和高装饰性异型卡等新型磁卡。以湖北世嘉公司为基地,发展卡基应用系统和终端设备,重点发18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展税控收款机、银税一体机,攻关高端触摸屏式银税一体机和符合国际标准的电子钱包银税一体机。
“十二五”期间再投资30亿元,重点建设瑞视光电触摸屏项目,引进航天科技产业园等14个项目。到2015年将瑞视光电培育成产值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并将电子信息产业建成特色产业基地,实现产值100亿元。
(2)以新型药物和新型药物中间体项目构筑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巩固和发展抗癌药、激素原料药和硬膏剂类药特色和优势,发展一批医药新品种和新剂型,开发、引进、转化一批先进生物技术成果,培育新的生物技术产业增长点。以世星公司为重点,加大激素原料药延伸开发深度,发展20种高技术含量激素药中间体,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激素中间体生产基地。以朗欧公司为骨干,发展新型心血管药物产业。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银杏黄酮系列药物生产规模进入国内行业前三名。以华源公司为骨干,发展脂质体和靶向给药等新剂型羟基喜树碱抗癌药,进一步扩大新剂型羟基喜树碱等植化抗癌药产量。依托紫鑫生物公司,从紫甘薯中提取花青素,继续深度开发医药、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延伸科技产品,锻造成全国最大的紫甘薯萃取花青素生产基地。依托东阳商业集团、东阳光公司、九州通集团、远邦医药四家公司,组建中药原料药生产基地,主要生产抗生素类药物和心血管药物及治疗老年痴呆症药物。
“十二五”期间,继续投资30亿元,重点建设朗昕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生产项目等3个项目,力争建成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并实现产值80亿元。
4.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壮大产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扩大经济总量。尤其是要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改进传统企业的生产流程、创新管理模式、扩大产品种类、提高产品品质,全面提升传统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推进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
纺织服装产业要推广应用抗菌整理技术、毛料氧化防缩技术及意大利柔性工艺技术,提高纺织布料的功能和性能,进一步扩大西服、女装、休闲装等三大系列产品生产规模;进一步完善面料——服装产业链,不断扩大服装优势,反向带动棉纺织、麻纺织、毛纺织,增强纺织面料与服装的配套能力。到2015年,培育出产业链较完备的产值超100亿元的纺织服装产业群,建设成中部纺织服装生
19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产基地,服装生产能力达到4000万套件以上,形成1-2个国际品牌。
食品饮料产业以劲牌公司和青岛啤酒黄石公司为支柱,实现市场多元化和同心多元化,以加快产品开发、提高产品档次为重点,朝着方便、特色、绿色、营养保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延长产业链,向食品饮料包装、原料供应和食品加工方向发展。围绕食品饮料发展方向引进新的项目,到2015年,形成全国著名的保健酒生产基地和产值超过200亿元的食品饮料产业群。
5.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一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有萌芽,“十二五”的任务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发展壮大。重点扶持太阳能应用设备生产。以日新公司光伏组件生产项目、东贝公司太阳能大型逆变器生产项目为依托,引进相关太阳能应用设备生产企业扩大太阳能应用设备生产能力,力争形成太阳能应用设备生产基地。
(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基本思路是发展以现代物流业为支柱、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遵循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规律,结合区域性实际和现代制造业发展的要求,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工程装备配套服务、信息服务、金融保险、工业咨询服务、公共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
1.构筑区域物流中心以发展物流服务业
构筑棋盘洲综合物流园、黄金山工业物流园和花湖商贸物流园“金三角”,以港口为核心载体,充分发挥水、陆、铁联运优势,加强与沿江港口的战略合作,重点发展以大宗物资和集装箱为主的枢纽转运型物流服务,同时积极培育产业基地型、专业市场型和城市配送型物流服务市场,将开发区打造成立足黄石、辐射中部地区和长江中游、通达全国的大型现代物流中心。以物流信息公用网、电子数据交换网和空间数据公用网等三大基础物流信息系统为核心,形成集代理、仓储、加工、整合、配送、信息供给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力争到2015年,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使黄石成为华中区域现代物流链中的枢纽节点,实现主营销售收入70亿元,其他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亿元。
20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重点建设棋盘洲综合物流园区。棋盘洲综合物流园区集铁、水、陆交通于一体,“十二五”期间要打造成为以多式联运、货运代理、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分拔配送、物品展示、信息服务、保税物流(包括保税港、保税仓库、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物流园区。除了作为制造业的物流基地,直接为黄石的河西工业园、黄金山工业园、大冶城西北工业园、西塞山工业区及临港产业服务外,还可以依托水路、铁路和公路运输,塑造成武汉城市圈重要的水陆联运中心,成为长江中上游重要的多式联运物流节点和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加工物流节点。经过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规划设计的22个泊位中,到2012年完成9个泊位工程建设项目,设计吞吐量为690万吨/年,总投资5.2亿元;2014年再完成6个泊位建设项目,设计吞吐量为600万吨/年,总投资5亿元;形成粮食物流、特钢物流、水泥物流、煤炭物流、棋盘洲码头作业区,建成货品储存与堆场区,流通加工区,构建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发展临港产业。积极引进项目,投资30亿元实施棋盘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资25亿元落实新兴铸管物流配套项目,扩大招商力度。到2015年第三方物流作业量达到1817万吨/年(包括14万TEU集装箱),年营业收入400亿元。
加快建设黄金山工业物流园区。在黄金山工业新区快速路以东,产业相对集中的外围临近罗桥的黄石火车站和大广高速公路互通处,布局黄金山工业物流园,黄金山工业物流园为黄金山组团的现代制造产业园提供专业物流服务,同时也为大冶城西北工业园提供专业物流服务。“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项目有黄金山现代电子商务物流中心、宝山物流产业园、恒力冶金物流中心,到2015年力争达到150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
扩大提升花湖商贸物流园区。在花湖物流园区内设臵配送功能区、管理服务区、运输物流区、仓储物流区、公共服务区、信息服务区等6个功能区,为农副产品、肉类冷链食品、日用生活品、装饰材料、建筑材料、药品、机电、汽车及零部件等提供方便快捷的物流服务和商贸服务。在“十二五”期间,将花湖商贸物流园区打造成黄石的商贸中心和对接武汉城市圈物流系统的物流中心。“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和完善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东方装饰城续建、黄石蓝溪国际汽车会展中心、奥山商贸中心、中部国际家纺商贸城、双虎家私体验展销中心、大桥商务中心、大桥机电城等项目。到2015年第三方物流作业量力争达到1500 21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万吨/年,商品贸易额达到150亿元,形成每年100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
2.壮大非物流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一是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围绕开发区产业发展,积极发展与主导产业配套的金融、保险、中介等服务业,为方便企业生产经营创造条件。二是大力发展围绕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提供服务的商务服务业。如咨询服务、科技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广告服务、会展服务、会计审计税收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专业化的工业设计服务等行业。三是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开发区信息化建设,真正实现以宽带网络连接的“数字开发区”,到2015年形成每年7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
消费性服务业。充分发挥开发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工业、休闲、农家乐等旅游业。在黄金山新区,实施天井咀休闲娱乐综合开发项目,建成章畈温泉度假村,开发黄金山旅游资源。在团成山地区,建成恒信德隆汽车品牌4S点,建成中茵五星级酒店。到2015年形成每年3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
(五)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开展棋盘洲港区基础设施建设。拟投入30亿元,进行道路及排水工程建设,特别是10平方公里起步区的建设,保证港区建设与水电、通讯、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步实施、同步投产。加快棋盘洲港区道路交通建设,特别是黄石沿江大道建设,将新港区与武黄、沪蓉等高速公路实施对接,延伸山南铁路至港区,构建黄石港口大骨架,形成疏港通道体系,充分发挥公路、水路、铁路联运优势,进一步拓展黄石港口经济腹地,增强港口的辐射力,提高棋盘洲承载大型项目的能力。
加强完善山南新区基础设施。在完善提高20平方公里起步区基础设施的同时,实施30平方公里的“东扩南延”工程,高标准建设30平方公里工业园区的道路、水、电、气及通信基础设施。为“十二五”落户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力争实施规划中的月亮隧道和黄石隧道二期工程。实现山南与市区的全面融合,形成完善的路网体系。加快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以天井咀休闲娱乐综合开发项目、章畈温泉度假村等项目为代表的休闲娱乐、学校、医院、商业网点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增强新区承接大型活动项目的能力,提高新区生活便利化程度。加强城市防洪建设,逐步完善环大冶湖城市防洪体系,更新民垸排涝22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机组、加强堤防整险加固,到2015年兴隆咀、磊山湖民垸达到50年一遇的城市防洪标准。加快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到2015年钟山、华家湾3座小一型水库和汪仁、陈仕榜、大王山、从干、徐斌、风雷6座小二型水库完成除险加固建设。以迁村腾地为重点,加快新农村建设,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在全市率先实现居民整体达到小康生活。加强造林绿化工作,新增造林200公顷,新增绿地200公顷。加速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步伐,完成汪仁镇和金山街道11个村2224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加大菜篮子工程建设力度,在汪仁镇建设精品蔬菜基地。
改造提升山北老区基础设施。继续服务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并完成棚户区改造、磁湖西岸景观带、团城山公园扩建、团城山污水处理厂、花湖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工程建设,精心打造“金融一条街”。完成青渔路延伸、苏州路西延等道路工程项目。论证并有条件实施桂林北路北延、杭州东路西侧绿化景观工程、花径路二期、花明路道路及排水工程等项目,健全开发区道路网络。
(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做好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充分利用我市被列为国家级“创业促就业”试点城市机遇,大力实施创业扶持工程,加快“三街三园”建设。综合采取“招商引资增岗、全民创业拓岗、企业发展稳岗、政府购买援岗、就业培训强岗”等措施,提高各类群体特别是农民的综合劳动技能和整体素质,切实解决好零就业家庭、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的就业难题,特别是要对失地农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体系,扩大各类群体就业规模,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切实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生产生活。健全企业工会组织,积极构建综治、信访、维稳“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探索化解劳资纠纷和矛盾的有效方式,营造良好的劳资关系。贯彻落实劳动法律法规,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建立完善劳动仲裁制度,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创新进城务工人员管理与服务机制,推广建设员工公寓,改善员工生活居住条件,引导进城务工人员适应城市生活秩序。探索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进城务工人员管理模式,建立多层次的培训体制,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普法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关心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妥善解决其子女入学教育、就医等问题。
23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针对性地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培育创新型人才,积极构建开放型终身教育体系。“十二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力争实施青少年户外活动中心项目建设;完成王太小学、章畈小学、鹏程中学、四科棵中学、花湖学校、黄金山高中、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与黄石理工学院扩建等学校项目的选址及建设任务,构建教育布局合理、体系完整、教育质量显著提高的教育新格局,满足区内的教育需求。加强对文化体育事业的规划和引导,倡导“刻苦勤劳、诚实守信、开拓创新、奋发图强”的开发区创业精神,以矿冶文化为背景,精心打造汪仁地区的休闲旅游文化建设,形成开发区特有的区域旅游文化。充分利用区内各厂矿企业的体育设施,建立政府与社会共建共享机制,提高区内居民的身体素质。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改善居民医疗保健条件。“十二五”期间,新建开发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努力做好职业疾病的防治,论证、选址及有条件地实施团城山三甲医院、黄金山三甲医院等项目。完善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覆盖城乡低收入困难家庭的救助机制,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加大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力度,着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新建农村福利院,全面提升五保对象的生活质量。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养老机构的发展,积极构建家庭、社区、社会等多层次的养老体系,“十二五”期间完成汪仁农村福利院等项目建设,推动养老的社会化发展。特别是要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失地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建立和完善救灾救济工作机制。全区设立灾害观察员,建立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改善提高城乡社区服务设施,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城市社区100%达到“五室三站两栏一场一校”的标准。
四、保障措施
(一)坚持深化改革,实现机制体制创新
深化机构改革。按照“突出中心工作、完善管理职能”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开发区管委会的机构设臵。进一步充实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力量,并在此基础上组建驻外招商办事处,并按新的运作模式着手建立企业服务新体系,实施企业24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服务手册制。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四制一管”制度,建立干部激励与约束机制。探索新的全员聘用制度,加快分配制度改革步伐,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评价体系,根据各单位、个人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中心工作中的表现实行奖惩。
(二)全方位优化投资软环境,着力营造“洼地效应”
完善投资协调服务网络。按照“意向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增资”的原则,做好综合协调服务工作,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建立项目跟踪服务责任制,提供“一条龙”的贴身服务;切实落实一系列招商优惠政策,为外商创造低成本高回报的投资优势,真正营造出投资“洼地效应”;营造和平安定的法制环境,实行外资企业重点保护制度,严厉打击扰乱企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三乱”行为和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外商及其企业的合法权益。实行涉外投诉办理承诺制。设立投资企业接待日活动和外资项目协调例会,对外商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都集中精力、集中时间解决。认真对待和受理投诉者投诉件,推行限时办结制,加强督办力度,督促有关部门限期办理。改善投资商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建立健全教育、文化、卫生体系,设立外商服务中心,妥善解决外商的家属问题,解企业家的后顾之忧,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投资的沃土、外商的乐园。
(三)着力招商引资,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着力推进招商引资。在强化招商引资的中心地位的基础上,充实招商引资力量,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突出招商引资重点,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坚持政府招商和市场化招商相结合、专业队伍招商与全员参与招商相结合,形成招商引资的强大合力。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力度。成立开发区项目落地委员会,全面负责项目落地工作。对落户企业从项目备案、环境评价、规划设计、土地供给一直到项目正式开工,实行全程代办制,从项目开工到正式投产,实行专班专人全过程跟踪服务制。实施落地项目服务手册制,全过程检查、督办项目进展及完成情况,并依据服务落地项目奖惩办法实行兑现。
25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四)坚持科技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工程。狠抓板材、智能物流设备、高效节能压缩机、电子数控机床、生物医药、保健酒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全国有影响、全省创一流”的特色产业基地,形成开发区新的支柱产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着力推进“三大园”建设,在黄金山建成12万平方米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的科技企业“加速园”,在团城山提升创业中心“孵化园”,在汪仁开工建设“大学科技园”。实施自主创新支撑系统工程。包括相关配套政策的实施与推广,科技金融支撑平台的建立与完善,企业自主创新引导与扶持机制的建立,社会资源实施自主创新的引导机制的实施等。
(五)突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善开发区投资硬环境
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国家级开发区的标准,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道路水路、铁路交通、供水、供气、供电、通讯、网络等公用服务设施。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建设完善的配套生活设施和公共管理服务系统,稳步推进文体康乐场所、学校、医疗机构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投资者营造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良好环境,打造国际化的园区环境。推进信息化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园区信息化建设,加快以高速宽带网络为重点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个集网络化办公、信息化服务、智能化管理、国际化交流于一体的信息化园区,实现园区管理、园区服务、技术创新、企业管理等的信息化。
(六)破解融资难题,确保发展需要
拓宽融资渠道,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做强做大做实开发区融资平台磁湖科技公司。在完善财政资金、银行贷款等传统融资方式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资本市场、股权投资、多功能产业基金等多层次融资渠道。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实际,做好包括国外政府贷款、金融机构贷款、国内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贷款、发行建设债券、资本市场融资、TOT、BOT、BT、产权臵换等融资方式。
搭建融资平台,创新产业融资方式。大力发展担保公司,引进担保保险机制,做强做大风险投资、创建跟投基金,依托武汉东湖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科技金融创新体制优势。搭建桥梁主动融入,扩宽企业的融资渠道。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条件成熟的企业直接上市。
26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七)坚持集约用地,加快拆迁还建
做好土地利用和发展规划。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开发建设,积极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合理确定开发区未来发展建设用地的空间。科学规划开发区及周边区域土地资源,合理确定产业园区及配套设施的布局和建设规模,优化用地结构,统筹安排入区项目。提高土地利用率。设臵项目准入条件,有选择地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污染程度低的项目。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使用调整的结合,逐步淘汰占地多、用地少、效益差的项目,把土地调整供应给用地省、效益好的项目,充分挖掘土地潜力,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益。加快拆迁还建力度。在全面总结以往拆迁经验基础上,按照“基层包干、部门帮助”的办法,在开发区再大力组织拆迁,为引进项目,特别是为引进大项目做好准备。在大力推进新区一、二期还建的基础上,再动工建设新的还建楼,全面满足拆迁居民的住房需求。同时要积极探索多种建设模式,除了开发区、镇、街办直接建设外,还要大力推行代建和委托建设等各种建设方式,全面加快还建步伐。
(八)实施人才工程
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为龙头,全面打造开发区人才竞争优势。围绕开发区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大力引进领军人才以带动产业的发展。以不断强化人才公共服务为抓手,加快推动政府人才工作职能转变。健全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企业用工登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人事档案管理、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以强化职业教育为基础,大力培育产业工人。以区内比较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基石,以企业的需求为目标,整合资源,优化配臵使培育与使用人才做到无缝对接,打造制造业人才的“胜地”。
(九)承担社会责任,完善服务功能
增强服务意识。树立“所有的部门都是服务部门,所有的人员都是服务人员,所有的岗位都是服务岗位”的理念。各部门协同配合,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打造服务品牌。坚持对外来投资者和服务对象做出的各项承诺,做到一 27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诺千金,要求每个部门、每位同志都要注重维护开发区的形象,营造良好服务环境。创新服务方式。分析新形势下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在政策、科技、信息、资金、人才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对接服务,千方百计帮助企业破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实施
统筹协调,健全规划管理体制。统一领导,做好协调,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综合决策机制,形成以规划为依据,一把手负责,部门各有侧重、分工协作的联合推动体系,将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与绩效考核挂钩,保证规划的权威性和落实力度。分步推进,做好年度计划实施。年度计划是对总体纲要的年度分解,是实施总体纲要的主要手段。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认真做好年度计划,针对所负责领域的任务把总体规划的目标任务具体分解落实到年度计划,充分利用实施年度计划的方法和手段,对总体规划各个阶段的实施步骤做出明确安排,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实施。加大宣传,完善监督修订机制。管委会要责成有关部门负责对“十二五”规划实施总体情况的跟踪分析,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组织规划实施的各有关部门要监测、跟踪相关领域规划的实施情况,特别要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农民安臵等重点任务的跟踪反馈。加大宣传,注意听取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加强规划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关心和积极参与开发区的现代化建设。
28
第二篇:地级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十五”以来,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力驱动下,我市实施“经营绿色、建设绿色***”战略,突出培育以“药、水、游”为主的绿色产业群体,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基本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
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1、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绿色特色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十五”期间,我市各级、各部门坚持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战略,全市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2004年全市实现GDP119.55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达到26.7:25.7:47.6。2001-2004年GDP增速分别为6.6、7.8、8.3和9.4,平均增长8.3;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0.5亿元,年均42.6亿元。基本上形成了以优势资源开发为主导的绿色特色产业群体,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张,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中药产业在政策引导、行政推动、市场带动的作用下健康发展;汉江干支流新一轮水电开发全面启动,汉江综合开发进程加快,喜河电站首台机组即将发电,蜀河电站前期工程开工建设。金州330KV和***—喜河—石泉330KV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2004年全市医药工业和水电产业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4.1亿元和6.6亿元;生态旅游从无到有、迅猛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快速扩张,2004年全市接待游客108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亿元;蚕桑、魔芋、茶叶、畜牧业等一批特色产业,初步实现产业化经营。
2、交通基础设施大为改观,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十五”期间,我市抢抓机遇,加快以公路交通和生态环境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等级和里程有了历史性突破。全市新建二级公路265公里,新建和改建三级路1184公里,油路里程达到1600公里,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119km,实现了乡乡镇镇通公路,市域内以二、三级路为主的“三横七纵”公路网络基本形成,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得到初步缓解;西康铁路开通进一步凸显***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物资进出的“咽喉”通道得到扩张、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市累计完成造林面积327.38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81.66万亩,宜林荒山造林145.72万亩;共治理小流域100条,治理水土流失7185km2,生态移民35413人,新建沼气池23160座,为蕴育绿色资源奠定了基础。
3、城镇化步伐加快,***中心城市功能显著提升。通过经营城市、市场运作,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江北综合开发步伐加快,江南旧城改造稳步推进,***城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江北开发建成了滨江大道、桥西护岸、望江公园,江南旧城改造完成了大桥路、巴山西路、金州路以及背街小巷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和标志性工程,改善了***中心城市形象,明显提升了区域中心城市功能。2004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6.8km2,城市人口达24.3万人,分别比“九五”末增加了2km2和4.5万人。城市道路长度达134公里,供水普及率达到98%,绿化覆盖率30%,人均住房面积20.3m2。以***中心城市建设为带动,九县城和一批重点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拓展了城镇发展空间,道路硬化和文化设施建设改善了城镇形象,增强了城镇功能,城镇的聚集效应、推动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
4、对外开放力度加大,经济的市场化水平逐步提高。“十五”以来,我市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力度逐步加大,投资的软、硬环境逐步改善,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改革力度加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增强,在各类招商引资活动中,全市累计签订合同引进资金143.33亿元,实施项目398个,完成投资25.46亿元。通过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有效缓解了我市建设资金严重匮乏的矛盾,建成了一大批水电、矿产、生物等优势资源开发项目,加速了我市优势资源的开发和绿色特色产业群体的发展壮大,极大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5、社会保障能力逐步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城镇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共有28.04万人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有3.98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劳务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劳务外出43.7万人,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对山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预计“十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2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72元,年均增加387元和105元,基本完成“十五”计
划预期目标。城乡居民的恩格儿系数分别为40.1和48.82;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明显升级,在吃、穿、用、住等方面,不但数量增加,而且质量普遍提高。
6、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发展。“十五”时期,全市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投资大幅度增长,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大大改善。基本实现了“普九”目标,2004年,小学、初中适龄生(儿童)入学率分别为99.26和95.62。通过整合、提升,***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顺利组建并正式运转。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成效明显,科技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工业增效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增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8。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功能更趋完善,产品和服务丰富多样。广播、电视、通信、互联网、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二、“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市实施“经营绿色、建设绿色***”战略,重点培育“药、水、游”三大产业,实现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市面临一系列现实的机遇与挑战:
(一)我市面临加快发展的机遇:
1、全国能源和水资源短缺,为我市综合水产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十一五”时期,我国“世界工厂”地位凸显,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全国经济规模不断增大,能源、水资源需求量大幅度上升,能源约束、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加快发展的基础性矛盾,尤其是优质淡水成为中国21世纪战略性资源。我市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富集区,丰富、清洁的水资源不仅是我市建立综合水产业不可替代的资源,更是国家南水北调不可或缺的优质水源。国家加快电源、电网建设,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为我市加快以汉江水能资源开发为主综合水产业发展带来良好机遇。
2、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改善***基础条件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进入战略机遇期,全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国家进一步加快铁路、干线公路、大型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公共设施建设。按照国家建设“八纵八横”铁路网主骨架战略部署,包柳、沪汉蓉两条大能力通道(西安—重庆、襄渝铁路)在***交汇,“十一五”时期,两条铁路增建二线、***枢纽扩能改造开工建设;阿北高速公路(西安—***—陕川界段)将要进入施工高峰,G316高速公路力争开工建设,以上累计投资多达400余亿元,这为加快改善我市交通条件,振兴我市建材业、交通运输和服务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建成的“十字型”的高速公路和大能力铁路通道,将进一步强化***区域性交通枢纽功能,进而形成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推动***中心城市建设,带动我市相关产业快速扩张,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3、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为我市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十一五”时期,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也是资源消费的高峰期,资源类产品供需缺口日益凸现;随着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投资成本的攀升、发展空间的压缩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资源类开发投资及劳动密集型投资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我市矿产、生物、水电、劳动力资源丰富,开发初具雏形,交通优势突出,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为我市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促使我市经济直接参与国内外市场分工和竞争。
4、消费结构升级、绿色消费渐成潮流,为我市绿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十一五”时期,我国进入了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快速变动的时代,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由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转变,绿色消费成为世界潮流,追求生活质量、居住环境、文化教育、精神享受方面的消费比重将不断上升。消费需求的稳步扩张和升级,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人们追求纯天然、有机、营养、安全、无公害的绿色消费,人们休闲和养生的需要,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的快速兴起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变化为我市发展劳务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旅游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加大。随着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市场将更加开放,国际、国内在资源、市场、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竞争更加剧烈。国家实施东部加快、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四大战略,区域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发达地区发展进一步提速,欠发达地区发展面临众多瓶颈制约,市场经济的“马太效应”进一步显现。我市经济规模小、水平低、效益差,在低起点上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抵御市场冲击的压力加大。
二是以交通为主的基础条件仍然落后。出省高等级的大通道尚未形成,市内道路等级不高,结构不合理,境内还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市县公路没有完全实现二级路连接,县乡公路等级低,乡村道路多数是晴通雨阻。落后的交通,影响我市的人流和物流,影响招商引资,影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不足。我市是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非常薄弱,人才、资金、技术严重匮乏,经济总量小、水平低、效益差,活力不足,竞争力弱,财政入不敷出,全市还有89万贫困人口需要政府的扶持和救助,扶贫攻坚任务繁重。
四是优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工建设,一些优势资源开发项目将受到政策或环境容量的限制;污水、垃圾、烟尘处理设施投入加大,工业发展受到提高成本的压力,我市工业效益和工业增长速度受到影响。
五是缩小与全省、全国发展水平之间差距的压力加大。全市人均GDP仅占全省人均水平的52.2,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仅占全国人均水平的56.3和63,是全省人均水平的88.5和79;社会发展水平滞后,2004年我市社会发展水平评价位居全省末位。随着全国、全省经济的加速,发展差距将继续拉大,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我市缩小与全省、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平均水平之间差距的任务十分艰巨。
总体上看,我市发展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必须通过加快发展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实施“经营绿色、建设绿色***”战略,以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关键,加强绿色资源的建设与保护,蕴育绿色;依托优势特色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药水游”三大产业发展为重点,努力促进特色产业群体跨越式发展,经营绿色;积极发展、大力倡导绿色文化,加快建设生态城市、绿色家园,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使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享受绿色。通过五年努力,把***初步建设成融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水电资源开发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水电能源基地、秦巴药业基地、区域交通枢纽和山水园林城市。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蕴育绿色资源。建设和保护好以水资源为代表的绿色生态资源是***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更好地实施保护,形成资源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资源基础。
——坚持发挥资源优势,构建特色产业集群。绿色既是***最丰富的资源,也是发展绿色产业最大的优势。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充分发挥区域特色、绿色资源优势,瞄准国内外市场,进行合理规划,加大产业筛选和整合,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培育和构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绿色产业体系,打造绿色***品牌。
——坚持积极参与市场分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立足全国乃至全球大市场,加快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分工,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产品结构;依靠先进科技壮大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品,增强市场份额,增强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坚持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招商引资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求发展,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以开放的眼光、思维和魄力,建立健全聚集生产要素、扩张产业效应的市场机制,营造公平、公开、开放的发展环境,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平台,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聚集,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落实“五个统筹”,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注重社会公平,鼓励、支持薄弱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展,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促进良性互动和区域协调发展。
(三)预期目标
全市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预期保持在10以上,到2010年,形成绿色主导产业框架,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绿色***品牌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全市整体跨入小康社会。
——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药、水、游”三大产业规模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秦巴医药成为知名品牌,生态休闲旅游蓬勃兴起,汉江干支流开发基本完成,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充满活力。
——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境内铁路复线、高速公路和“三横七纵”路网建设基本完成,交通枢纽地位日趋突出;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和优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平台得到进一步提升。
——山水园林城市初步形成。中心城市骨架得到拓展,一批主要市政标志性工程全面竣工,城市面貌和市政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城镇功能进一步提升,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人口发展到40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7。
——和谐***建设初显成效。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公民素质普遍增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和谐稳定。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
四、“十一五”时期发展的重点任务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是:强化基础,扩张产业,改善生态,协调发展,主要抓好以下八个方面:
(一)以交通建设为重点,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平台
抢抓历史机遇,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以公路和铁路为主体、航空与航运为补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使***成为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重要区域交通枢纽。
●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突出干线、统筹城乡、完善网络、坚持标准、效益优先”的原则,以提高公路等级、增强通达能力、改善城乡发展交通条件、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为目标,科学编制全市交通建设规划。合理确定公路建设布局,在重点抓好干线骨架道路建设的基础上,把公路建设的重点向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旅游开发的精品景区和投资项目集中的地区倾斜。坚持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护,形成出境以高速路为主、市县以二级路为主、县乡以油路为主的公路“三横七纵”路网体系,打破交通瓶颈制约,提高公路交通水平。
●大力推进四条高速公路建设。建成GZ40高速公路***段84公里和阿北线小河—***高速公路57.5km,力争建成阿北线***至陕川界高速公路,力争开工建设国道316线高速公路***段。
●积极开展七条市县二级路建设。建成***—岚皋、***—旬阳、两河—宁陕、平利—镇坪—巫溪界、宁陕县城以及石泉与GZ40高速公路连接线、西康高速公路甘溪—小河等二级路。
●扎实推进64条县乡油路建设。建成汉滨区大叶路、汉阴—铜钱、紫阳权洞路等64条县乡油路,总里程2339km。
●竭力支持铁路“三线一站”加快建设。建成包柳大通道***—重庆和沪汉蓉大通道***—武汉铁路复线***段270.6公里,开工建设包柳大通道西安—***铁路复线90km。基本建成***铁路枢纽站。
●加快港口、码头建设。新建石泉电站、喜河电站升船机,建好蜀河、旬阳电站过坝航闸;建成大竹园煤港,完成***关庙水铁联运港,并改建石泉、紫阳水陆联运港口。
???●促使***机场复航,争取***机场改造,由3C级改造为4D级,扩建跑道和导航设施,积极开辟新航线,增强***机场运输能力。
???●建设高效便捷的物流路网体系。构建以***铁路货运站为中心,以石泉、汉阴、紫阳、旬阳等为结点,以铁路、公路、航运为网络的高效便捷的物流交通网络体系。
(二)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山川秀美的绿色家园
坚持生态建设就是经济建设的理念,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按照“一廊三区”的总体布局,坚持自然改善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工程治理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市场选择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蕴育丰富的绿色资源,推动我市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
●加强生态工程建设。突出重点,集中资金,加强退耕还林、荒山造林、流域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工程。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抓好汉江水资源保护工程。强化水利配套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0km2,遏制环境恶化,减少水土流失。加强黄洋河、吉河、月河等原生态河流的保护。加强秦岭、巴山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新建和保护20万公顷自然保护区。
●突出重点区域绿化造林工程建设。坚持不懈地抓好汉江两岸、城镇周围、瀛湖周边、景区内外、交通沿线等地的工程造林植竹。抓好城市街道、城镇公园、社区、机关和公共场所的绿化工作,实施一批重点绿化工程。
●强力推进高山生态移民和扶贫搬迁。加快推进高山住户搬迁,减少人为因素破坏,促进植被恢复,切实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陕西乃至西北最佳生态示范区和人类宜居地,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五年全市生态移民人数达到5万人。
●努力转变资源、能源利用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禁止、限制重污染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资源、能源利用方式。大力推广沼气工程、以电代燃料工程。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大力推进沼气池和节柴灶建设,到2010年,计划新建沼气池12.7万口,节柴灶41.7万座。实施矿产资源的保护性开采,防范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少生态环境破坏。
●切实加强环境治理工程。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建设并举、预防与治理并重”的原则,加快县城和重点集镇垃圾、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废水、废气和垃圾等污染治理工作,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监管,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加强汉江干流***重点段防洪工程,新建堤防5.9km,加固加高2.54km,新修护岸5.9km。加强“三废”综合开发与利用,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建设节约型社会。
(三)以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推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
按照产业化经营方向,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强农产品种养基地建设,不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调节作用,实施一体化、品牌化战略,增强***农业综合效益,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六小”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小工程、大群体”项目,加强中小型灌区、农村安全饮水、病险水库治理和江河堤防防洪等重点工程建设,完成黄石滩水库渠系配套工程,建成汉阴洞河水库,启动引汉济月调水工程。加强小流域治理,着力减少洪涝灾害。加快基本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新建基本农田28.5万亩,实施3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和30万亩灌溉渠系配套改造,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50万亩,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农村居民粮食自给。
●积极发展优势绿色种养业基地。根据区域、资源条件,因地制宜,优选适生品种,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狠抓产业强乡(镇)、专业村和产业大户,重点建设“六大”绿色种养业基地,即:稳定连片桑园面积60万亩,养蚕100万张,产茧5000万斤;建设优质高产、有机富硒茶园30万亩,中、高档茶叶900万斤;建设优质魔芋基地10万亩;以黄姜、绞股蓝、葛根为主,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中药材基地40万亩;建设优质烤烟基地20万亩;建立优质畜牧产业基地,年稳定出栏猪400万头、羊200万只。在产业区域布局上,以汉滨、汉阴、石泉等县为主,建设以蚕桑、蔬菜、养殖、粮油为主的种养基地;以平利、紫阳为重点,建设优质富硒茶叶生产基地;以岚皋、汉滨、汉阴为重点,建设优质魔芋种植基地;以旬阳、白河为中心,高标准建设好黄姜种植基地;以平利、镇坪为中心,建立全国优质的绞股蓝、葛根种植基地;以宁陕为重点,积极发展以林果、绞股蓝、食用菌、猪苓为主的多种特产基地。
●大力发展强势龙头企业。用足、用活扶持政策,鼓励、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培育、壮大绿色农产品龙头企业;面向全国,扩大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农产品深度加工知名企业;积极参与市场分工,加强与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合作,加强市场开拓,开辟稳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
●强化产业配套服务。加快建设***市农产品交易中心,构建农贸市场体系,提升***农副产品的宣传、认证、交易、信息等服务平台,加强技术、防疫、金融、保险、信息等公共服务,建立、健全质量监测、质量认证和病害防治等服务体系,确保食品安全。大力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等中介服务组织,重点培育和加快发展服务于当地主导产业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政府推动作用,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市场调节的作用,促进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以基地为依托,以龙头为关键,大力推进龙头带基地、公司加农户和产加销、贸科农一体化,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特色产业体系的综合竞争力。
●努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围绕390个重点村建设,结合主导产业培育,整合资源,捆绑资金,整村推进,完善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实施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到2010年,解决51万人的贫困问题。
(四)以水能资源开发为重点,加快综合水产业发展
按照“流域、梯级、滚动、综合”的开发思路,依托优势水资源,以水电能源开发为先导,以水资源市场化经营为原则,加快供水体制创新,促进旅游、航运、养殖及高耗能耗水工业发展,不断提升***综合水产业规模和效益。
●加快汉江干、支流水电梯级开发。全面完成汉江干流梯级电站建设,喜河电站正常蓄水发电,建成蜀河、旬阳、白河电站,汉江干流新增水电装机104万千瓦。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全面完成岚河、任河、旬河、南江河等汉江主要支流小水电站开发。全市水电装机能力达到300万千瓦。
●争取开工建设***火电厂。充分利用汉江水资源以及区位交通优势,配合省发改委积极争取***火电列入国家建设规划,依靠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双重作用,择优选择项目业主,全力推进***火电厂前期工作,“十一五”时期,力争开工建设装机360万千瓦***火电厂,初步形成水火并举的区域性能源基地。
●加快输电线路网络建设。新建110KV输电线路1178km,改造202km,变电工程610MVA;新建35KV输电线路428km、改造62km,变电工程123MVA,优化市内城乡电网结构,提高电力输出能力。
●提高小水电电力就地转化能力。依托丰富的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电力资源,在确保环保和水质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发展低污染、高附加值的载能工业,建设30万吨特种铁合金、5万吨电解锰、5万吨电解锌生产线,提高***电力就地转化能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提高供水产业市场化经营水平。加强汉江水体、水质保护,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加强***、9县城和20个重点乡镇供水工程建设,提高供水产业经营水平。研究、协调、促进实施省内南水北调工程。促进供水体制改革,加强水资源开发政策研究,争取国家生态环境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汉江水资源的市场化经营。
●大力发展养殖、航运事业。充分发挥丰富水面优势,建立健全水面的使用权流转机制,完善渔业管理体制,积极引进、应用名优水产品种和先进技术,奋力打造***水产品品牌,大力发展淡水养殖业,建设陕西乃至西北最大的淡水养殖基地。改善汉江航道条件,提高航道等级,适度发展航运,方便沿江群众生产生活,降低市内运输成本。
(五)以秦巴药业和绿色食品工业为重点,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特色资源和科技创新为依托,以秦巴药业、绿色食品工业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挥工业园区“聚集、规模”两大效应,狠抓企业培育、基地建设、市场开拓三个关键环节,构建生产、加工、研发和营销四大体系,实现种养规模化、加工现代化和销售市场化,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全力打造绿色特色产业集群,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提高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综合实力。
1、打造“秦巴药业”品牌,做大做强***中药产业。按照突出“突出特色、扩大规模、提高效益、打造品牌”的思路,重点围绕黄姜、葛根、绞股蓝等系列主打产品,全力打造“秦巴药业”知名品牌,加快***中药产业现代化步伐。
●做大做强医药龙头企业。通过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扩大现有企业生产规模,提升经营水平;吸引省内外知名制药企业兼并、改造***现有企业,扩大秦巴医药生产能力,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大力兴办一批中药饮片企业,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常用中药颗粒提取生产能力的企业,努力消化全市自产的道地药材。积极开发药膳、药疗等中药食品、保健品,提高中药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开发效益。
●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抢抓陕南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建设机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主体,科学规划布局,合理确定基地规模,采取“公司 科研 农户”的运作模式,建设以黄姜、胶股蓝、葛根为主的高标准中药材基地。建立和完善中药材GAP技术研究中心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GAP种植基地和SOP操作程序,大力推广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全面提高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水平。
●积极构建中药材营销体系。在充分发挥医药企业自身营销网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代理、代销、贴牌等现代营销模式,积极利用国内专业营销公司网络健全、方式先进等优势平台,选好主打品种,参与更大的市场分工和市场竞争。大力发展药材经销大户,发挥各级医药、药材公司和供销部门的作用,不断扩大全市中药材及饮片的销量。争取建设陕南中药材交易市场和中药现代物流中心,搭建中药材生产、销售信息平台,通过与境内外药材市场的联系与合作,拓宽药材销售渠道,带动全市中药材的种植与加工,把***建设成为秦巴山区药材集散地。
●加快新药产品和原料药后续产品研发。努力创造条件,力争建立省级重点新药研发机构——陕南药研中心。整合市内企业药研资源,创新药研机制,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成果引进。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转让、联合生产经营,盘活一批确有疗效和市场需求、企业已经拥有生产经营权的传统名优医药产品,在剂型、配方进一步优化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
2、发挥富硒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健康食品工业。发挥动植物富硒、水资源优质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的自然优势,发挥民众长期种养、加工的传统优势,依托旺盛的市场需求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健康食品工业。
???●精心打造绿色食品工业品牌。大力发展魔芋食品、富硒茶、泸康酒、木瓜酒、矿泉水、桑葚果汁、腊肉制品、山野菜及豆制食品。集中物力、人力和财力推进绿色、特色、优势食品的标准化、规模化经营,积极争取绿色认证和有机认证,精心打造3—5个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奋力构建强势食品工业集群。加强现有企业资产重组和技术改造,扩大招商引资,大力扶持科技含量高、规模效益强的企业。积极组建秦东魔芋、富硒茶业等企业集团,打造大型龙头企业。实施年产9000吨魔芋精粉、年产50吨高档富硒茶生产线等一批重点项目,扩张食品工业总量,提高企业现代化水平,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构建现代化的***绿色食品工业体系。
●强化***绿色食品的市场营销。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协会牵头,有序开展“***绿色食品”品牌的打造、推介和管理,大力开展市场营销,竭力拓展***绿色食品的销售空间,不断增强***绿色食品的市场竞争力。
3、加大企业改制、技术改造力度,提升***茧丝绸工业综合实力。巩固桑园面积,整合资源,创建丝绸工业与蚕桑农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组建丝绸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紧密型丝绸集团,大力开发蚕、茧、丝的副产品,发展资源多级利用的新型茧丝业,重振***茧丝绸工业雄风。
●优化蚕茧丝绸发展环境。理顺蚕种、蚕茧管理体制,杜绝区域封锁;科学规划烘茧灶布局,加强审批、管理,杜绝蚕种-蚕茧-烘烤-生丝等链条中的人为障碍,建设公平、统一、有序的市场。积极优化发展的软、硬环境,抢抓“东桑西移、南桑北移”机遇,努力承接发达地区蚕桑丝绸产业转移。
???●做大做强茧丝绸工业。完成国有缫丝企业改制,扩大招商引资,加强对现有茧丝绸企业资产重组和技术改造,加大深度研发力度,延长产业链条,奋力扩张蚕茧丝绸工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推进***丝绸工业化进程。
4、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矿产加工业。以汞锑、铅锌、金矿、锰矿、钒钛磁铁矿等有色金属矿产和以毒重石、重晶石、瓦板岩、石灰石等非金属矿产开发为重点,坚持“扶优扶强、环保低耗”原则,按照合理布局、强化管理、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清洁生产的要求,大力开发优势矿产资源,有序开发战略性矿产资源,把我市建设成为中国汞都、全国最大的钡盐基地及全省优质石板生产与出口基地。
●整合现有矿产加工企业,支持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品效益好的企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实现优势矿产资源的规模化开采,提高资源利用率。实施年产100万吨水泥、2万吨金属镁、40万吨钒钛磁铁矿、350万平方米瓦板岩、10万吨锌焙砂、1000吨金属汞、10万吨钡盐生产线等重大项目建设。
5、充分发挥***烟草品质优势,加快***优质烟叶基地建设。抢抓烟草行业战略性重组机遇,实施宝鸡烟厂旬阳分厂年产20万大箱卷烟生产线和年产60万担打叶复烤线改造项目,乘势做大烟草龙头企业。
???●鼓励、支持烟草提取药用茄尼醇的深度开发项目,开辟烟草使用新用途,延长烟草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带动全市烟草业更快发展。
(六)以生态休闲旅游为重点,提升***生态旅游产业
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以秦巴自然风光和汉水风情旅游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山水园林城市和瀛湖为中心,以秦岭、汉水、巴山为片区,坚持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并重,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管理,打造***旅游的核心产品和响亮品牌,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
●坚持高起点规划,打造***生态旅游精品。加强重点景区、景点的统一规划、高标准开发和规范化管理。结合中心城市建设,把***特色山水园林城市建设为旅居中心;大力发展以水电站库区水面为重点的汉水文化游、以秦岭南麓为重点的原始森林游和以南宫山、千家坪周边开发为重点的巴山风情游,形成“一心三线”旅游总体布局。坚持区域优先发展战略,实现汉滨、岚皋、宁陕三县区率先突破。以***山水园林城市和瀛湖为中心,建设汉江***城区段一江两岸风景线,构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水上运动、娱乐中心,打造***水上旅游精品,打响“陕南水城”、“中国绿心”品牌。依托秦岭和巴山,重点开发以南宫山、神河源、千家坪、岚河漂流及天华山、朝阳沟等为主的生态观光、休闲运动项目。以月河川道农业科技示范带和黄洋河休闲度假区为中心,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项目。精心培育西安—宁陕、西安—***(岚皋)—小三峡(神龙架)等精品旅游线路,全力打造个性鲜明、内涵深厚、体验独特的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增强***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态休闲旅游质量。把生态旅游建设与汉水文化建设、绿色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山水城镇建设、绿色家园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突出特色、深度开发”的要求,以景区景点生态环境和交通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快通往景区道路、景区环线、旅游步道建设,努力改善旅游业基础条件。建设瀛湖风景区环湖公路及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加快香溪洞、千家坪、天华山、云雾山以及紫阳瓦房店茶山风情园等一批重点景区景点的路、电、讯、水等配套工程建设,形成与生态旅游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和景区景点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提高承载能力。
●坚持产业联动战略,提升旅游产业层次。发挥旅游“一业带多业、多业促发展”作用,加快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宾馆、娱乐设施建设,建设四星级宾馆,提高餐饮、住宿接待能力,改善城市形象。加快***特色旅游商品开发,重点开发***丝绸系列产品、富硒茶、鎏金蚕、木瓜酒、保健药材、紫阳民歌光盘、汉剧脸谱等系列产品,不断加大新产品开发;筹建***特色药材、生物标本展览馆,建设***特色旅游商品超市和旅游商品一条街、风味小吃一条街,增强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促进产业联动,带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实施品牌营销战略,打响***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围绕“陕南水城、绿色***”品牌,细分旅游市场,精心策划***旅游的宣传和推介,通过“同饮一江水、思源在***”宣传,吸引京津及华北游客;通过“秦巴风情、***独优”的宣传,吸引对秦巴地区感兴趣的国内外游客。建立政府组织、部门联合、政企联手、上下联动、内外合作的宣传促销和激励机制,有效组织***-北京“手拉手、心连心”、中国***汉江龙舟节为主的特色节庆活动,依托节庆文化效应,加大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开辟周边大中城市客源市场。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统一协调、竞争有序、高效运作的旅游管理体制,提高旅游业的组织化程度和旅游企业的经营水平,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提高管理水平,建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发展理念,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有机结合,进一步理顺旅游业管理体制,加强旅游经营秩序管理,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改善旅游软环境建设,努力营造和谐的旅游环境,打造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
(七)以中心城市建设为重点,强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树立抓城镇建设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的理念,以***中心城市建设为重点,科学确定城镇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注重特色”的总体思路,坚持城市自然山水和人工环境的和谐统一,坚持产业带动和功能配套,积极引导人口向城镇流动,打造各具特色绿色生态园林城镇体系,强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建设。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江南江北互动、基础设施先行、建设开发并举,积极开发江北新区,努力改造江南旧城,形成南北互动的中心城市开发格局。按照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总体要求和“一江两岸、四桥连接、组团分布、环道串联”的城市空间格局,加快建设“一湖(东湖)、两区(江南片区、江北片区)、三路(***大道、滨江大道、环城干道江南段)、四桥(汉江大桥、汉江关庙大桥、汉江七里沟大桥、汉江中渡大桥)、四场(金州广场、中心广场、桥西广场、双城广场)”,进一步拉大城市骨架,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增强辐射带动和承载能力。努力把***建设成为交通枢纽、区域物流中心和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到2010年,力争形成中等城市轮廓,城市人口发展到40万人。
●竭力加快城镇体系建设。按照“一心三极多点、功能差异互补”的总体布局,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西部石泉、东部旬阳和南部紫阳县城为经济增长极,以“一江两线(汉江和公路、铁路沿线)”30个重点集镇为网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引擎”,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加大九县城建设力度。以旬阳、石泉、紫阳为重点,依据各自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自然风格,准确定位县城功能,加快县城建设,发展特色经济,加大产业建设力度,扩张县域经济总量,发挥辐射聚集效应;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增加县城人口,加快推进房地产开发,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供水、输电、道路、通信、市场、垃圾与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力争“十一五”末期完成旬阳、石泉撤县设市的申请上报工作。
●突出加快30个重点镇建设。科学确定城镇功能定位,优化城镇结构布局,以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发展特色产业、扩大城镇人口为重点,探索有效机制,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强化城镇管理。增强经营城市的理念,盘活城市资本,积极探索经营城市、管理城市的新途径。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管理,严格执行没有规划不准上项目、规划不通过不准实施、项目不经审批不准动工规定的规定。深入开展城市综合整治,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根治脏、乱、差现象,彻底改善***城镇面貌。
(八)以教育、文化、卫生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努力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资源,调整布局,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新体系。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突破口,继续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加快优质高中建设,提高初中升学率;强化职业教育和农村远程教育,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科学设置专业体系,力争建设6个职教中心,着力培养、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努力造就一批适应性强的技能性劳动力大军。每年输出技能人才15000人;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以***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境内职业培训机构为依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提高全民教育文化素质。
●加强卫生事业建设,努力提高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提高公共卫生安全防范能力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基本保险和合作医疗,提高农民卫生保健水平。集中力量建设好县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以及176个乡镇卫生院,到2010年,基本建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公共卫生、医疗保健服务体系。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进一步挖掘和拓展汉水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重点扶挖掘、整理和弘扬以汉剧、紫阳茶山民歌等为主的汉水文化项目;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抓好市文化艺术中心、影视演艺中心以及农村文化站建设;加强汉水文化资源的整合、宣传和推介力度,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品,构建“一县一品、各具特色、与时俱进、文明高尚”的汉水文化体系,强力扩张汉水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
●以推广、应用数字技术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信息事业。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广播、电视、通信、网络的覆盖率,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以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为重点,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积极发展以互联网络为主的现代信息传媒事业,加快推进政府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以政府信息化带动企业、社会信息化,加快推进我市信息化进程,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步伐,尽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
●加强计划生育和体育工作,努力提高人口素质。继续坚持优生优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生育质量。加强县乡计生服务站建设,力争建设50个县乡计生服务站;全面落实农村双女户的奖励政策。加大城乡健身场地建设,增加公共运动设施,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发展体育事业,着力提高人民健康素质。
●加强劳动就业、劳务输出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劳动力市场,发挥自主择业、市场调节、政府促进三大作用,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与再就业,增加城乡人民收入,每年劳务输出40万人次。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扩大享受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的城乡居民覆盖面,到2010年,全市各项社会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加强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险和合作医疗工作,建立广泛的农村社会保障网络,让更多城乡居民享受改革成果。
五、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工作措施
1、全力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牢固树立“规划以项目做支撑”和“项目是全局、全局抓项目”意识,认真策划、论证、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充实项目储备库;切实加强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健全前期工作责任制和考核机制,加大项目争取工作力度。精心搞好项目的推介和宣传,聚集社会资本;完善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制,抓好以工程质量为核心的在建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建设工程质量,充分发挥项目投资效益。
2、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不懈地优化建设环境。改革开放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力。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着力根除体制性障碍,切实改善法治、政策、信用和服务等软环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依托资源优势,有效地激发和聚集民间资本;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强化公共服务,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采取多种方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最大限度地吸引外埠资金、技术及其它生产要素,促进资源、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加速开发优势资源,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3、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建适应加快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盘活现有存量资产,以存量换增量;通过重大项目,积极吸引和利用国外贷款、国内贴息贷款、国内外游动资本,激发各类资金向***聚集。完善贷款担保、财物保险体系,激发各类市场投资主体的投资积极性,激活社会资本。加强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高金融对***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保险、证券业发展,加快建立资本市场,运用BOT、TOT等多种融资形式,构建适应***发展、市场要求的投融资机制。
4、坚持“科教兴安”战略,保障人才、技术需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观念,坚持“科教兴安”战略,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大力引进、消化、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实现资源开发效益的最大化。深入开展科技研究、科技创新,增强产品、产业科技含量。切实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宣传和推广,增强全民科技素质。依托***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人才的培训、开发和引进,完善人才使用、管理制度,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造就各类必备人才。
5、发挥政府综合协调职能,强化行政推动作用。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深入贯彻国家西部开发、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用足用活国家财政、税收、农业等各项有利于促进发展的政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结合***客观实际,加强产业政策研究,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财政税费、产业布局、人口流动等相互支持、相互配套的政策体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严格依法行政,按规划办事,本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民分忧解困的目的,充分发挥政府组织、指导、协调、服务职能,提高政府拥有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附:***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表(略)
第三篇: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x医院创建于1950年,历经半个世纪的变革与发展,现已成为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xxx等医院,是xx县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力量最雄厚的综合医院,是xx县急救中心、xx县事故司法鉴定中心、xx县医保定点单位、xxx实习医院、xxxxxx医院的网络医院。曾荣获xxx市“文明单位”、“物价信得过单位”、“药品抽检无假药单位”、“先入党总支”“xxx市抗击非典先进单位”“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光荣称号。“十二五”期间是医院建设发展的关键阶段和重要机遇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抢抓机遇,科学谋划,求真务实,加快发展,现结合医院实际,对“十一五”期间工作做以回顾并制订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我院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各项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床位规模进一步扩大,门诊量、出院人次和业务收入明显增加;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得到加强;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有所突破;对外交流和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医院知名度和品牌形象获得提升。
(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05年我院有职工xxxx人,副高职称xxx人,中级职称xxx人,初级xxx人,本科xxx人,大专xx,专1xxx人,医院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开设病床xxx张,设有有内一科(以神经内科、心血管为主)、内二(呼吸、消化、肿瘤)、外科(普外、胸外、脑外、烧伤、泌尿等专业)、妇产科(分妇科、产科专业)、儿科、骨一科、骨二科、急诊科、五官科、眼科、皮肤科、中医科、手术室等临床科室和放射、CT、检验、输血、功能科(心电、超声、脑电图、胃镜、脑超)、病理科、药剂科、供应室等医技科室。十一五期间医院传染病区、新外科大楼等工程先后竣工,新增建筑面积共计1.5万平方米;医院科室设置逐步完善,新建层流净化手术室、标准化消毒供应室、现代化产房,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截止2009年底医院实现实际开放床位xx0张,二级临床学科xx个,病区xx个,医技科室xx个,神经内科科为市级重点专科。医院在职人员381人,聘用人员60人;拥有高级职称xxx人其中正高xxx人、副高xx人、中级职称xx人、执业医师xx人,助理医师xx人,执业护士xx人。
(二)医疗技术发展情况
2005年医院拥有日本东芝螺旋CT、日本产500mA数字X光机,日本潘太克斯电子胃镜,美国产彩超、数字B超、自动生化分析仪、脑电图仪、全自动血球分析仪、血流变分析仪、乳腺检查治疗仪、体外震波碎石机、床旁监护系统等现代化诊断治疗设备,十一五期间先后添加了核磁共振、血液透析机、直线加速器、动态心电图机、进口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和多功能显微图象分析系统,平均每年投入xxxx万元用于设备的更新和配置。五年来多次组织临床科主任,护士长到上级医院学习观摩,学习管理经验,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五年来共学习引进xxx项新技术如骨科的转子间粉碎骨折锁定板内固定术,外科的甲状腺瘤切除术,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为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扩大了医疗服务范围。
(三)医院各种标准
2009年与2005年相比,医院固定资产由xxxx万元发展到xxxx万元,增章率为124%;2005年业务总收入为xxxx万元,2009年达到xxxx万元,增加了104%;年平均增长率为20%以上;各项医疗效益指标节节攀升,床位使用率由58%上升为71%;出院人数由xxx人上升为xxxx人,增加了22.5%;门急诊总人数由xxxx人次年增至xxxxx人次年,增长率为4%;;平均住院日由xx天降低为xx天;年手术例数由xxxx人次增至xxxx人次,增长率为89%;药占比由xxx%下降至xxx%。
(四)医院管理情况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革新,全面开展干部竞争上岗,实行了以岗位绩效考核为主的分配制度改革;积极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医疗质量安全、门诊服务流程、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等各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改观。
积极开展了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等各种学习活动,狠抓了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建设,强化党风廉政建设;顺利召开医院四次职表代会,全面总结医院工作,明确今后工作任务;完成医院工会换届;加强党组织建设,召开四次党员大会和团代会,完成党支部、团委换届改选。
借鉴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先进经验,按照所辖范围成立了医疗、护理、行管、院感等五个考核小组,制定了新的标准,进行检查考核、评价并制定实施相关的奖惩措施,加大了工作力度,使医护质量得以全面提高。下一页五年来,医院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累计投入xxx万元,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全院实行网络化管理,主要完成了医院信息系统(HIS)的软硬件升级,护士工作站、医院管理系统部分投入使用,数字化医院建设初具规模。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增强。2006年“120”紧急救援中心和xx县中心血站在我院的启用和运转切实增强了我县院前救助和治疗能力,2009年全年我院急救中心出动急救车xxx台次,其中接诊xxx人次,转送诊xxx人次,急诊抢救成功率达到96%以上,成功地为全县xxx万人民群众提供了院前急救服务。
医疗保障体系完善。06年年底,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启动实施,在原有职工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我县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9年,我院收治合作医疗住院病人xxx例,农合办反馈直补6xxx万元,减轻农民负担人均xxxx7元。
沉着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手足口病疫情、三聚氰胺污染奶粉事件、甲型H1N1流感防控,我院均能全力以赴,积极应对,圆满完成了患者的救治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医院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困难、问题和不足。主要有办院的空间有限,基础设施不完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有待加强;特色专科的优势不够凸显,学术影响不够大,诊疗范围较为局限,新技术、新项目开展较少,临床疗效和技术水平不突出;门急诊量不高,应急能力不强,科室之间发展不平衡,学术队伍中高层次、影响力大的学术和学科带头人较为缺乏,临床教学和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管理机构不够健全,制度贯彻执行力有待加强,管理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分析和研究,逐步加以解决和改进。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抢抓机遇,科学谋划,求真务实,加快发展,把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二)坚持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完善基础功能为支撑、以扩大对外交流为延伸、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管理服务为保障的办院思路。
(三)主要任务
床位设置:五年内由现有的xxx张增加到xxx张;
人员编制:五年内由现有的xxx人增加到xxx人;
科室设置:五年内临床科室达到xxx个、医技科室达到xx个;病区由xx个病区增加到xx个病区;
一项重点工程:完成建设项目医院内科综合病房大楼及其配套设施工程建设。
两项主要指标: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使开放住院床位达到xxx张;医院年业务收入突破xxx0万。(其它医疗、检查、护理任务指标按“二级”甲等医院要求完成)
三项人才计划:遴选一批医院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遴选一批医院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培养和引进一批中青年业务技术骨干。
四项综合支撑能力建设:重症医学科建设;医技检测科室建设;重点专科建设;医院门诊建设。
五项民生相关工程:职工活动中心建设;营养食堂建设;院内停车场建设;两路供电改造;医院文化建设。
六种大型设备投入:GE64排CT、大型C臂、DR、1.5核磁共振、腹腔镜系统、X-刀上一页下一页
(四)、具体办法和措施
1、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完善基础设施,适度扩大规模
根据医院发展需要,已规划立项筹建的地下一层,地上十二层,约1.5万㎡的内科病房综合大楼,内设CT室、磁共振、放射科、彩超、检验科、供血库、内科系统(含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肿瘤内科、肾病、内分泌、消化内科)儿科和新生儿科、ICU、CCU等科室,该项目是医院建院以来投入最大的一项重点工程。此项重点工程建成后,医院规模扩大,床位总数达到400张,力争在2010年5月启动,二年内完成工期,施工中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招标采购,严把工程质量关,做好单体设计,力求理念超前,布局合理,经济实用,功能先进,条件舒适,设施完善,质量优秀,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将对现有门诊和病房楼进行统一规划改造,增加现有门诊空间,改善门诊就诊环境,扩大教学、科研和药剂用房,使有限的空间得到最为合理有效的利用。
2、加强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注重人才培养提高整体素质
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是医院内涵建设的主体,大力推行以名科支撑名院,以名院提升名科。细化专科设置组建胸外、肾病内科、ICU、CCU等重点专科。注重发挥专家的传、帮、带作用,遴选一批医院学科带头人为医院名医,加强名医工作建设;聘请一批院外知名专家作为医院特聘专家,帮助和指导医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遴选一批科主任作为医院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带头人的作用,提升业务水平和学术地位;遴选一批优秀专业技术骨干作为医院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制定培养计划和目标;加强青年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努力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至“十二五”期末,要达到高级职称xxx人,中级职称xxx人。
3、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增强综合能力,提供优质服务
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强化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完善医疗质量考核体系,健全三级质量控制网络,适时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病房工作在保持较高床位使用率的基础上,要加快床位周转次数,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出院人次和病床利用率。鼓励开展一批新技术、新项目;加强急诊和重症医学科建设,建立高标准的ICU、CCU;医技科室、手术室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充实技术力量,与临床相关科室有机整合和协作,分期更新添置部分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逐步完善基本功能和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加强门诊管理,制定有利于提高门诊量的考核激励办法和奖惩措施,充实专家门诊力量,改善就诊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义诊、咨询、健康教育、社区和农村医疗服务,扩大门诊宣传,增加门诊工作量。改进服务流程,完善服务措施,加强专科护士培养,开展优质服务活动,提高病人满意度。力争年门诊和出院人次增加10%以上,至“十二五”期末,年门诊量超过xxx万人次,年出院超过xxx万人次。
4、坚持以科学管理为保障,强化制度规范化,凝练医院文化
坚持依法管理、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依规管院,以法治院。以2009年第二周期医院评审评价标准为依据,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分解任务,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达标“二级甲等”医院。健全和完善医院二级职能机构设置,实行中层干部及科主任、护士长的任期综合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管理岗位津贴和考核制度,调动从事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修订和完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充实调整医院各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发挥其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注重管理队伍建设,充实管理人员,有计划选拔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深造,提高管理素质和能力;完善医院财务预决算制度,强化成本核算和资产管理,深化内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人事聘用和职称评聘办法,坚持效益领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完善院务公开,发挥工会和职代会民主管理作用,加强审计、监察和监督;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现有医院信息系统和医院网站,建设数字化医院,主动适应新一轮医改政策,加强医保和新农合管理;加强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和行风建设,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凝练医院精神;关心职工生活,维护职工权益,努力解决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和利益问题;筹建医院职工和患者营养食堂,为医院职工和病人提高良好的饮食服务。抓好安全生产,加强停放车辆管理,保证安全平稳、有序运转的良好环境,创建平安医院;在保证医院业务收入和效益增长的同时,职工收入和福利待遇得到稳步提高,共同构建和谐医院。
第四篇:学习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学习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教育相关”内容的感受
财务管理学院徐迎磊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对此,我深感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特别是21世纪以来,对教育的重视已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既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既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方式,也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毕业生总数达3798万人,企业职工培训规模年均超过9000万人次,面向农村的农民中专和农民技校培训总规模超过11亿人次。继续教育已成为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综合国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终身学习,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能力与素质。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各地区、各部门、各学校要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发展战略意义、任务和保障措施,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特别是职业导向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加强政府统筹,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搭建灵活开放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正处在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科学分析继续教育的新特点,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应对新挑战,推进教育改革实现更大发展!
第五篇: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通辽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通辽市旅游局
《通辽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组
二〇一〇年六月
第一章 通辽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思路,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旅游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思路,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制定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编制了通辽市、部分旗县市区旅游发展规划及部分景区景点规划;强化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及景区景点建设,推出9条旅游精品线路,全市旅游格局基本形成;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努力打造通辽旅游品牌,树立通辽旅游整体形象;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了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依法治旅,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旅游经济持续增长。接待国内外游客从2006年的142.4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270万人次,旅游收入从2006年的16.26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0亿元。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十分注重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在历次产业结构调整中,都始终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成立了以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市直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划分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对旅游业工作的领导,强化了领导小组的地位和作用,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工作重点。2006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努力打造具有浓郁蒙古族风情的草原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精品项目”;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通辽市旅游管理条例》。两个重要文件的出台对于我市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同年,通辽市旅游协会正式成立,同时成立旅游饭店分会、旅游景区分会。2007年,市委、市政府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和谐通辽建设的高度提出了“把旅游业作为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的龙头产业”的指导思想,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和远景规划中都把旅游业定位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而确立了旅游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标志着全市旅游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
2007年,对通辽旅游业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11月28日,国家旅游局发布文件,命名通辽市等31个城市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孝庄故里、草原名城”通辽夺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张“金名片”。2008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旅游业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的总体部署,突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旅游业发展模式,推进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009年经“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项目组专家委员会的科学测评和审核,我市被评为“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最具发展潜力城市。”及“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
--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全面提高产品档次,以项目建设推动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发展大旅游思路,大力吸收社会资本,全面提升旅游产品档次,重点发展文化品位高、参与性强、社会效益好的旅游产品。形成了“招商一批、在建一批、开业一批、提升一批”的良性循环。一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市内外企业、社会各界多方投资,鼓励、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团体和个人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精心筛选招商引资项目。为适应旅游市场的新形势,编制制定《通辽市旅游招商项目册》,并多次完善与提高。二是创新旅游业招商办法,采取项目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推介招商和专业招商引资的方式,加快旅游各项事业的发展。三是主动参与各种招商引资活动、寻求投资客商,建立投资关系,并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旅游投资洽谈会。四是理性引资,重点建设项目要变“招商引资”为“选商引资”,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5年来,全市新增加的旅游项目46个,旅游业投资额达到10亿元以上。现已形成了以原始草原、沙漠风光、民俗风情、宗教探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骨架的旅游格局。目前,全市旅游景区景点已发展到40余家,其中国家4A级景区1个,3A景区10个,2A级景区4个。共有旅游星级饭店25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4家,社会旅馆200多家。共有旅行社28家,其中具有出境资格旅行社2家;旅游购物商店50余家,全市持证导游员249名。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的中高级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率达80%以上。
--以规划为先导,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构建大旅游的发展格局。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保护与开发并重、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抓好旅游开发建设。“十一五”期间,完成了《通辽市旅游总体
-2-
规划》的编制工作。各旗县市区也都把编制旅游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聘请国内专家,用发展的眼光,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各地的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扎鲁特旗的旅游总体规划已通过人大审议,奈曼旗、科左后旗编制的旅游总体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开鲁县旅游总体规划已完成资源普查和分项规划的编制工作。通过编制规划,使各地旅游业发展思路逐渐明晰,在调整旅游业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实施精品战略,创新发展模式等方面形成了共识。
--突出地方特色,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培育国内一流旅游精品线路。2006年通辽市党代会、人代会明确提出了“保护历史遗产,挖掘自然资源,建造人文景观,外联带外宣,外宣促外销”的旅游发展思路,实现规模化旅游、开放式旅游,使旅游业真正成为通辽市的重要产业。按照把通辽市“建成草原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中国北方旅游热点地区”的奋斗目标,全市整合旅游资源,实施精品战略。按照旅游资源及地理分布,以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为主题,以“科尔沁文化旅游名城”为品牌,围绕一条旅游中心线(即国道304线),以大青沟、科尔沁区、珠日河和扎、霍草原四个核心区域的特色旅游产品构建“一线四区”的旅游开发布局。突出“科尔沁赛马”,开发建设具有通辽特色的“科尔沁草原文化之旅”、“孝庄故里游”和“中国马王故乡游”等专线旅游热线。一条旅游中心线,即国道304线作为通辽市旅游开发中心主线,旅游开发首先围绕该中心线进行,渐次向周围地区辐射。四大旅游区域。第一区,以大青沟自然保护区、4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旅游线路包括库伦旗三大寺、阿古拉民俗文化区、努古斯台原始草原区、僧格林沁博物馆等景区;第二区,以科尔沁区为中心,旅游线路涵盖森林公园、毛主席像章珍藏馆、莫力庙水库、吐尔基山水库、吉祥密乘大乐林寺、科尔沁博物馆、古榆园、麦新纪念馆等景区;第三区,以历史名人为主题,旅游热点项目为珠日河草原旅游区、孝庄园、嘎达梅林纪念馆、胡力斯台水库旅游区;第四区,以原始草原风光为内容,旅游线路上分布有山地草原、霍林河原始草原、静湖度假村、怪山旅游区、誉龙泉旅游区及霍林河露天煤矿工业旅游区等具有原始草原风光、蒙古族民俗风情、工业观光的旅游度假区域。目前,通辽市紧紧围绕“孝庄故里·魅力通辽”这一旅游主题,精心打造出六条旅游精品线路:一是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珠日河草原旅游区——扎旗山地草原旅游区——霍林郭勒辉特扎哈诺尔草原旅游区;二是孝庄园旅游区——吉祥密乘大乐林寺——科尔沁博物馆——莫力庙民俗度假区——古榆园——奈曼清王府;三是努古斯台——阿古拉——僧格林沁王府——大青沟国家级
-3-
自然保护区——库伦三大寺——塔敏查干沙漠探险观光区;四是麦新纪念馆——毛泽东像章珍藏馆——通辽市革命烈士事迹展;五是阿古拉——莫力庙羊场——珠日河“农家乐”、“牧家乐”民俗旅游;六是科尔沁蒙牛生产线、霍林河露天煤矿生产线工业旅游。通辽市按照旅游精品线路景区分布,与沈阳、长春构建沈——通——长金三角旅游圈、与秦皇岛与承德构成秦——通——承旅游经济圈、与辽西蒙东七城市则构建联合体旅游圈。通辽市在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同时,融入到更广阔的互补共盈的旅游合作领域,正在成为中国北方一个新兴的旅游热点地区。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升了通辽旅游形象和知名度。“十一五”期间,通辽旅游宣传促销的思路、方式日趋成熟完善。在市场营销方面,依托我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及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张名片为支撑,积极实施“背靠黑吉辽,面向京津唐,拉动日韩朝,延伸宁沪杭”的市场开发战略,组织了一系列旅游宣传活动,推动了旅游事业的新进步。我们一直把“游孝庄故里—品中国马都”、“科尔沁草原明珠—通辽”这两个口号作为我市新的旅游发展牵动战略进行全面规划部署和有效实施,目前已叫响全国。5年来,在《中国旅游报》、《内蒙古日报》、《通辽日报》等报刊上开辟专版,出版了《神奇科尔沁》、《科尔沁文化史》等系列丛书、印制了《通辽旅游风光》画册及《通辽旅游指南》,制作了《科尔沁草原之旅》、《魅力科尔沁》光盘。多角度、深层次宣传介绍通辽旅游。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等媒体先后对通辽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做专题报道,使通辽的旅游特色品牌得到彰显。5年来,积极参加国内各类旅游交易会、联谊会及博览会,与主要的客源市场旅行商们共同商讨旅游资源共享、线路联结、加强区域合作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促销活动,以此来不断提升通辽的旅游知名度。2006年,我市荣登由世界著名品牌大会主办机构世界著名企业联盟、美中经贸投资总商会、世界品牌组织、全球华人名牌网联合推选的2006《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排行榜。2007年我市以强大阵容参加2007·中国北方十省旅游交易会北交会并获最佳展台奖。
--不断加大旅游市场管理力度,健全机制,提高旅游服务满意率。一是广泛开展了星级饭店评定、旅游服务推荐单位评定、A级景区评定和创建文明景区(点)等活动;严格实行旅行社年审制度和导游人员IC卡管理制度,完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规范了行业经营和服务行为,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加强了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制定了《旅游市场整顿和规范工作方案》,成立
-4-
了工作领导机构,协调配合相关部门,采取集中整治和经常性执法检查相结合、整顿规范旅游市场与旅行社年检、星级饭店复核、旅行社门市部清理、投保责任险、投诉受理等常规工作相结合,加大了查处力度,通过整治,旅游市场秩序明显改善,游客满意率极大提高。三是在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安全工作制度,举办了专门的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班,尤其是加强了每个“黄金周”的旅游安全检查和督促指导,落实责任制,消除安全隐患,严防各类安全事故特别是重、特大恶性事故的发生。四是在旅游行业广泛开展了行风评议和创优争先活动,表彰了一批旅游先进旗县市区、先进旅游企业和个人,促进了行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二、“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旅游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全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和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发展速度仍显缓慢,仍存在着一些制约我市旅游业发展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充分。目前除科左后旗大青沟、奈曼旗的柏盛园已形成一定规模外,我市的沙漠、草原、水面、森林等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已开发的阿古拉旅游景区总体建设水平有待提升,很多景区资金投入少,设施建设水平较低,缺乏合理的规划设计。主要的旅游产品为观光旅游,具有浅层次、粗放经营的特征,适应现代消费者需求的互动性、参与性项目少。
二是旅游经费不足。部分旗县市区旅游局存在办公经费不足、宣传经费严重短缺的现象。如科尔沁区只有人头费,没有专门的宣传促销经费,严重地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三是旅游景区的详细规划滞后,缺乏指导性。多数景区没有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景区建设随意性较大,个别景点虽有规划,但自成体系,产业链条短,没有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问题。如库伦旗五星水库景区等。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仍很艰巨。近年来我市道路交通、通信等旅游基础设施条件虽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市域广阔,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仍有待完善,部分景区的游览指示图版、服务标识牌、告示牌等游览信息服务设施等方面需进一步规范。还有部分景区因周边环境差、道路状况不佳,可进入性较差,住宿等设施档次低,在规模、品位上均未能达到规划的目标。
-5-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结合“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以将旅游产业打造成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为契机,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的总体部署,突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旅游业发展模式,推进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依托生态资源和气候特点,发挥两大优势(交通、区位),积极实施“背靠黑吉辽,面向京津唐,拉动日韩朝,延伸宁沪杭”的市场开发战略,实现向旅游强市的新跨越。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大旅游观念。加强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组织协调和部门合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扩大旅游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全面发展旅游大产业。
(二)坚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全市旅游业要坚持以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为基础,突出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民俗风情及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全力打造旅游“精品”,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和内涵,提高参与性和吸引力,全力塑造通辽旅游品牌和总体形象。
(三)坚持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我市地处东北、华北交通要冲的区位优势和全市旅游资源分布的特征,在线路设计、资源开发和市场培育上注重横向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双赢。
(四)坚持综合配套,推动联动开发。旅游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成为配套,形成功能完备的产业链,以精品旅游开发为重点,大力推动宾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工艺品、农畜产品加工的配套发展和开发,才能形成产业优势。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应立足在追求经济、-6-
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动态平衡的基础上,使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一个整体,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与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发展目标
从2011至2015年,以交通干线为重点,全面推进沿304国道主干线和高速公路的旅游产品组合,串联旅游区,形成黄金旅游线路。到2015年,基本形成中部、北部、西部、西北、南部五大旅游板块。力争在2015年初步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4A级以上景区10个,其中5A级景区力争达到3家。在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方面,形成完善的服务设施配套,星级酒店达到50家,其中三星级以上酒店20家以上,五星级酒店1-2家。
客源层次上到新水平,在东北周边市场得到拓展的同时,争取远程游客(东北地区以外的游客)占游客总数量的比例达到30%以上。力争将通辽市建成我国东北地区黄金旅游线之一,东北地区的旅游强市,内蒙古东部地区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2011年到2015年,游客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8.5%,分别达到500万人次和120亿元人民币。基本形成旅游业发达、设施完善、产品丰富、服务优良、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旅游经济大市的发展格局。
第三章 重点项目和精品线路
一、重点项目建设
一是将孝庄园旅游区、库伦“三大寺”景区、奈曼王府、银砂九岛旅游区、珠日河草原旅游区等5-10个旅游景区打造成高A级景区。二是在努古斯台开发建设科尔沁马城,建成集繁育、交易、赛马、科研为一体的大型马产业城。三是霍林郭勒市建立蒙元文化中心和鲜卑博物馆。四是在塔敏查干沙漠开发极限挑战运动项目,建设成T3、U2汽车越野基地。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开发冰雪旅游、红色旅游、文化休闲旅游、乡村度假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重点建设哈萨尔圣地、九通绿都生态园、莫力庙集宁寺、蒙古礼品城综合楼、麦新烈士陵园等一批AA、AAA级的旅游景区。力争使我市的景区规模和对外影响都有一个大的飞跃,旅游产业配套体系逐步形成,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功能得以凸显。
二、精品线路
-7-
我市依托现有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需求现状与发展趋势,围绕国道304线,继续打造旅游精品线路。按照重点突出的原则,实施政府主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旅游发展模式,提升综合环境质量,完善旅游要素市场,打造和推广优质的线路产品,“孝庄故里〃魅力通辽,科尔沁文化旅游名城”的旅游总体形象已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所认可。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七条精品线路:
线路
一、沙漠峡谷、牧民家园精品游 线路
二、山地草原风情游 线路
三、原始草原生态游 线路
四、农家乐、渔家乐体验游 线路
五、科尔沁宗教文化探秘游 线路
六、科尔沁红色经典游 线路
七、沙漠探险、体育健身游
精品线路的成熟,标志着我市大旅游格局基本形成。步入正轨的我市旅游业如今已变成了一列快速向前开进的列车,以一种势不可挡形式向前开进。
第四章 市场形象定位和营销战略
一、城市总体旅游形象
“孝庄故里、魅力通辽”
“美丽科尔沁:牧马人的伊甸园”
二、总体营销战略
继续巩固发展国内旅游市场,积极开拓国际旅游市场,促进高端客源增长。构建以国内市场为重点,以草原旅游为主线的旅游促销体系,实现国内旅游、国际旅游和营销网络“三个突破”。
三、主要营销措施:
1、重点营销。加强与主要周边地区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客源地区的旅游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我市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客源市场份额,使来我市游客的人均消费水平得到提升。以黑吉辽、京津冀地区为高端客源市场和营销重点,营销推介通辽的民族特色及快速发展的城市风貌;以长江三角洲周边的大中城市为目标,营销推介通辽集民族与沙漠为重点的旅游产品。
-8-
2、联合营销。与大连、青岛等海滨度假城市进行密切合作,积极推动“中国黄金海岸线”联合营销;积极推动草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联合营销;与区外旅游城市互结友好城市关系,吸引更多的游客到通辽观光度假。
3、特色营销。集中宣传通辽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以沙漠绿洲、草原的形象,大力培育和宣传促销特色度假旅游产品和草原旅游产品,重点打包推介
4、近郊旅游营销。积极组织适合市民消费需求的市郊旅游线路和参与性、休闲性、体验性的特色旅游产品,做好宣传、咨询和管理,完善交通和基础设施,方便家庭和散客旅游。
5、国内合作营销。适应国际旅游区域化发展方向,推动与全国重点旅游地区及相关旅游协作区在对外宣传促销方面的协作和一体化发展。重点与周边盟市及外省市的联系,实现联合促销、优势互补、客源共享、互利共赢。
6、企业参与营销。调动旅游景区点、旅行社和大企业参与开发国际旅游市场的积极性,扩大我市在主要客源国的影响和市场份额;拓展外联销售渠道,鼓励国内有实力和有市场优势的旅行社在通辽发展服务合作网络,相互交流信息,共同开发客源市场。
7、网络营销。利用国际互联网,发展旅游目的地境外营销预订系统,多语种、全方位宣传推介我市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信息,发展网上预订和服务体系,加大远程市场的开发力度。
8.媒体营销。发挥媒体的宣传效应。邀请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港澳台等主要客源国和地区的主流媒体来通辽拍摄旅游专题片;制作通辽市旅游宣传片、旅游指南、旅游地图、画册等宣传品;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我市旅游宣传片;在我市电视台开辟旅游栏目;与海内外旅游城市合作进行旅游形象片置换播放;继续实行宣传报道奖励政策。
9.宣传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制作内容实用、文字简洁、便于携带的旅游指南、旅游宣传小册子、小折页、小地图等;制作大批量、多语种、内容丰富翔实的通辽旅游宣传品,摆放在机场、车站、公共交通工具及宾馆饭店等处供游客查阅,在航班上作为免费读物。
第五章 旅游产业要素配套建设
(一)旅游交通
实施公路、铁路、航空交通多方协调发展战略。建设多层次旅游交通网络体
-9-
系。民航,重点开通至国内主要客源地中心城市和旅游热点城市的航班,加大航空公司与旅行社的合作,扩大包机业务;公路,主要抓好市区通往市内各主要景区的旅游公路建设,增开通往大青沟、阿古拉、莫力庙、珠日河等重点景区的通辽一日游旅游专线;铁路,在京通高铁开通的基础上,继续增加通往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客运列车。
(二)旅游饭店
坚持结构合理、档次提高、配套完善、服务细微的原则,使全市旅游饭店在档次、规模、综合接待能力等方面与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到“十二五”末,全市星级饭店由现在的25家达到50家,住宿设施供给总量与旅游市场需求相对平衡。适应度假和商务旅游发展的需求,引导建设一批度假型、商务型、会议型旅游饭店。适应自助游、自驾游、家庭游等散客市场需求,引导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家庭旅馆、汽车旅馆、青年旅馆和经济型饭店。加强高星级饭店建设,力争吸引国际知名饭店品牌落户通辽,建成1-2家在全国具有特色和影响的五星级饭店。
(三)旅行社
支持大型旅行社依托资金、品牌、规模等优势,走集团化、网络化的发展之路,建立批发商、代理商、零售商的销售网络体系,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竞争,形成3-5家对旅游发展起重大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支持中小型旅行社立足特定旅游消费群体,面向专门旅游市场,走特色化、专业化的发展之路。适当控制旅行社数量,优化旅行社结构,推动旅行社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四)旅游餐饮
大力开发以地方特色为主体,兼有其它菜系的风味饮食。充分展示通辽地方餐饮特色和多元特色,努力开发制作独具通辽风味的特色佳肴,丰富通辽饮食文化。全市要评定一批“旅游餐饮示范点”和重点建设“美食一条街”,推出美味可口的通辽地方特色餐饮
(五)旅游商品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挖掘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提高商品档次,加强包装宣传、培育市场主体、规范市场秩序、完善政策措施,把旅游商品业培育成为旅游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牛肉干、奶制品、版画、皮画、蒙古族服饰、蒙古族乐器、科尔沁有机食品、蒙药、旅游宣传品等旅游商品。培育一批名牌旅游商品超市,引进一批世界知名品牌商品连锁店,形成特色购物旅游。到2015年,旅游购物比重争取达到30%
-10-
以上。
(六)旅游信息
实施旅游行政办公网、旅游行业管理业务网、公众信息网和旅游综合数据库工程,建立以优秀旅游城市和黄金周信息预报点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以及旅游统计卫星账户,全面推进旅游产业信息化建设和运营。
第六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支持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切实把旅游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部门要树立大旅游观念,密切协作,配套联动,形成发展旅游产业的合力。充分发挥市旅游产业化领导小组的作用,统筹解决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旅游、投资旅游的积极性,营造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加大旅游业的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力度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自治区的实施意见》,我市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强化政府扶持资金在旅游促销、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导向作用;协调有关部门,加大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力度,特别是落实好对星级宾馆、饭店实行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价格政策;交通、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工商、公安、物价等相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扶持旅游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争取在政策上给旅游业最大限度的支持、最大限度的放宽、最大限度的保护、最大限度的简化、最大限度的变通,形成全方位开发建设、全社会办大旅游的新局面。
(三)大力推进旅游企业改革
加快企业改组改制步伐,推动旅游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加快旅游企业的民营化进程,大力发展民营旅游经济。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参与项目建设,推广旅游市场化运作的典型。加快旅游招商引资步伐,提高项目的策划、包装水平,增强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吸引力。鼓励各行各业、全社会参与旅游开发,兴办旅游经济实体,支持大型企业、上市公司以各种形式投资旅游产业。
(四)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大力推进依法治旅,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提高旅游执法水平,严厉打击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全面推进旅游
-11-
行业标准化建设,指导和督促旅游企业落实行业标准和国际通行标准。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建立旅游安全预报、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严格执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完善通辽市旅游协会和各类旅游专业性委员会,发挥行业协会组织作用,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建立诚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制度,强化行业自律,共同树立和维护我市良好的对外旅游形象。抓好旅游细微服务活动,营造方便游客、尊重游客、爱护游客的良好旅游氛围。加快构建全市旅游信息网,建立和完善全市旅游公众信息网、旅游电子商务网,并与全国各省市、世界主要客源地市场联网。
(五)加快旅游人才开发
对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旅游服务人员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培训。推进导游的社会化进程,鼓励大学教师等专业人才兼职导游,加强景区讲解员和外语导游的培养,优化导游队伍结构。每年举办全市导游员风采大赛,培育一批金牌导游人员。“十二五”末,全市导游人员增加到800人。进一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促进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六)加强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把旅游活动控制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力求实现资源环境贡献与消耗比的最优化,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