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管理制度
xx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xx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及时准确的提供财务信息,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规定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和管理要求,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 财务报告是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
第三条 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其他附表,财务报告分为年报、季报、月报三种,其报表种类、格式、内容均按上交所规定填报,在季末、半年和年度终了,公司还需要按照中国证监会、交易所的规定,向社会公布当期财务报告,并将财务报告备臵于公司证券部供股东查阅。
第四条 会计报表附注是会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及主要项目等所做的解释。
第五条 财务情况说明书的编写要情况具体、分析深入、结论公正、措施得力。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司的生产经营状
况;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编制方法的变更;各项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情况、资金增减和周转情况、利润实现和分配情况、股本及其变动情况、税金缴纳情况、对本期或者下期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至报表报出前发生的对公司财务状况变动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第六条 财务报告按照与上交所约定的时间上报。第七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单位,包括公司各直属单位、分公司及全资、控股子公司。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八条 公司财务部门管理职责
(一)负责起草、修改并颁布公司财务报告管理制度;
(二)负责组织实施公司财务报告管理制度;
(三)负责财务报表的汇总、审核,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及时;
(四)负责组织对公司财务指标进行分析与评估,为公司的相关决策提供支持,并为规划、绩效考核等工作的进行提供事实依据;
(五)负责对财务报告进行全面分析,并上报董事会审议。
第三章 财务报告的构成
第九条 财务报告按报送的对象不同分为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和对内报送的财务报告。
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国证监会、上交所、各股东、国家财政机关、税务机关、银行等各方面的监管需要。外部报告在编制种类、报送时限、披露方式上严格遵照国家有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并符合上级主管部门的具体要求。
公司内部财务报告主要为满足公司、各单位、各管理部门的内部管理需要。内部报告在格式、报送时间、编制内容、方式上较为灵活,除公司统一规定的外,可根据需要由各单位自行决定。
第十条 财务报告按报送期间分为快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年度财务报告。
(一)快报是每月在正式编制会计报表前,所提供的主要财务指标完成情况报告。通过快报可以及时了解本单位本月生产经营的完成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生产经营的问题。
各单位每月必须按规定时间(节假日不顺延)将快报上报公司,公司汇总后按要求上报集团公司财务部。快报不得迟报、漏报、谎报、瞒报,报表内的指标不得缺项,各项数据要真实、准确,与正式报表不得有较大误差。
(二)月度财务报告通常仅指会计报表,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相关附表以及公司为管理需要增加的有关报表。月报一般是为满足内部使
用的报表。
(三)季报是指按上交所要求编制的财务报表及相关附表,并附加简要说明及分析。是为满足监管者和投资者了解公司季度财务状况变化情况所需的报告。
(四)半年报及年度财务报告应当包括: 1.会计报表; 2.会计报表附注; 3.财务情况说明书。
会计报表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资产减值准备表、股东权益变动情况表及相关附表以及监管者需要增加的有关报表。
根据上交所要求,半年报可经具有证券资格的审计师事务所审计也可不审计;年度财务报告必须经过审计后方可报出。
半年报及年报,要满足财务报告需要者对分析公司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价,达到分析企业目前及长期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弹性以及企业管理层改变经营政策意向的需求。
第十一条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资产负债表应当按照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三大类分类列报。
第十二条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4 的报表。利润表应当按照各项收入、费用以及构成利润的各个项目分类分项列示。
第十三条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现金流量表应当按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分类分项列示。
第十四条 股东权益变动表是反映构成股东权益的各组成部分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包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项目。
第十五条 相关附表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补充报表,主要是主管部门及公司管理需要增设的其他附表。
第十六条 年度、半年度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反映两个年度或者相关两个期间的比较数据。
第十七条 财务情况说明书至少应当对下列情况作出说明:
(一)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
(二)利润实现和分配情况;
(三)资金增减和周转情况;
(四)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
第四章 财务报告的编制
第十八条 各单位编制财务报告,应当根据真实的交易、事项以及完整、准确的账簿记录等资料,并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进行编制。
各单位不得违反本制度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随意改变财务报告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授意、指使、强令本单位违反本制度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改变财务报告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
第十九条 各单位应当依照本制度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对会计报表中各项会计要素进行合理的确认和计量,不得随意改变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标准。
第二十条 各单位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制度规定的结账日进行结账,不得提前或者延迟。年度结账日为公历年度每年的12月31日,半年度、季度、月度结账日分别为公历年度每半年、每季、每月的最后一天。
第二十一条 编制年终财务决算要按照《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根据真实的交易、事项以及完整、准确的账簿资料正确编制财务决算报表。通过年终财务决算的编制,彻底清查核实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成本、费用、利润情况,正确完整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资料。财务6
决算的编制决不仅仅是填列报表的问题,应是对本单位年度经营管理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全面总结。
第二十二条 各单位在编制年度财务报告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全面清查资产、核实债务:
(一)结算款项,包括应收款项、应付款项、应交税金等是否存在,与债务、债权单位的相应债务、债权金额是否一致;
(二)原材料、在产品、自制半成品、库存商品等各项存货的实存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是否有报废损失和积压物资等;
(三)各项投资是否存在,投资收益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
(四)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各项固定资产的实存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
(五)在建工程的实际发生额与账面记录是否一致;
(六)需要清查、核实的其他内容。
各单位通过前款规定的清查、核实,查明财产物资的实存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各项结算款项的拖欠情况及其原因、材料物资的实际储备情况、各项投资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及其完好程度等。企业清查、核实后,应当将清查、核实的结果及其处理办法向本单位的管理层报告,并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相应的会计
处理。
各单位应当在年度中间根据具体情况,对各项财产物资和结算款项进行重点抽查、轮流清查或者定期清查。
第二十三条 各单位在编制年度财务报告前,除应当全面清查资产、核实债务外,还应当完成下列工作:
(一)核对各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的内容、金额等是否一致,记账方向是否相符;
(二)依照本制度规定的结账日进行结账,结出有关会计账簿的余额和发生额,并核对各会计账簿之间的余额;
(三)检查相关的会计核算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
(四)对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没有规定统一核算方法的交易、事项,检查其是否按照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进行确认和计量以及相关账务处理是否合理;
(五)检查是否存在因会计差错、会计政策变更等原因需要调整前期或者本期相关科目。
在前款规定工作中发现问题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四条 各单位编制年度和半年度财务报告时,对经查实后的资产、负债有变动的,应当按照资产、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标准进行确认和计量,并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第二十五条 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报表格式和内容,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会计报表,要做到真实可靠、全面完整、相关可比、编报及时。不得出现报表项目填报不全、报表数据不准确、报送不及时的现象发生。
第二十六条 各单位在编制报表时要注意检查会计报表之间、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会计报表有关项目的对应关系;二是会计报表中本期与上期有关数字的衔接关系;三是会计报表与附表之间的平衡勾稽关系。
第二十七条 电子版报表要与报送的纸质报表数据一致。第二十八条 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应当按照本制度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会计报表中需要说明的事项做出真实、完整、清楚的说明。
第二十九条 企业终止营业的,应当在终止营业时按照编制年度财务报告的要求全面清查资产、核实债务、进行结账,并编制财务报告;在清算期间,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清算期间的财务报告。
第五章 合并会计报表的特殊要求
第三十条 合并会计报表,是指反映母子公司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第三十一条 公司财务部除编制母公司会计报表外,还应当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的范围,包括所有的直属单位、分公司和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
第三十二条 各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决算日和会计期间应当与公司保持一致,并执行公司统一规定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政策。
第三十三条 各单位要将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发生的交易及债权债务等进行充分抵销。
第三十四条 各单位应按公司统一设定的合并会计报表格式进行编制并及时上报公司财务部。
第六章 财务报告的报送
第三十五条 各单位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有关财务报告提供期限的规定,及时提供财务报告。
第三十六条 各单位报送的财务报告反映的会计信息应当真实完整,数字准确,说明清楚,按时报送。
第三十七条 各单位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应当依次编定页数,加具封面,装订成册。封面上应当注明:企业名称、企业统一代码、组织形式、地址、报表所属年度或者月份、报出日期,并在报表封面加盖公章、单位负责人章、财务负责人章、会计机构负责人章。
第三十八条 分、子公司每月需在6号前将电子版会计报表报送公司财务部,纸质报表在随后一周内报送。
每月按时报送的报表包括:分公司合并、本部月度报表及关联交易表,公司下属子公司月度财务报表。
月度报表具体种类包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管理费用表、财务费用表、营业费用表、应交税金表和销售利润表等报表。
第三十九条 公司财务部每月编制好公司合并报表后及时向公司领导层报送并按规定要求向控股公司、主管部门、主管税务部门、开户银行、统计部门等部门报送,季报、半年报、年报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报上交所对外披露。
第四十条 公司及各单位有权拒绝向非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提供部分或者全部财务报告及有关数据。
第四十一条 财务报告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公司及各单位应当将注册会计师及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对外提供。
第四十二条 在公司财务报告未正式对外披露前,按要求需对有关部门提供报表、数据的,必须要求接受报表数据的组织或者个人对其内容保密。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本制度由公司财务部负责解释。
第四十四条 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财务报告管理制度
浙江西菱台钻制造有限公司
财务报告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目的:为加强浙江西菱台钻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确保财务报告信息真实可靠,提升企业治理和经营管理水平,规范公司的财务行为,维护股东的权益,根据财政部《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上市地证券交易所相关规定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范围为浙江西菱台钻制造有限公司及其分公司,子公司参照执行。
第三条 定义:财务报告,是指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
第四条 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是:严格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加强对财务报告编制、对外提供和分析利用全过程的管理,明确相关工作流程和要求,确保财务报告合法合规、真实完整和有效利用。
第五条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公司财务报告的最终负责人,对公司的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负责,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公司财务报告承担最终责任。
第六条 公司对外报送的财务会计报表、资料以及其他法定财务报告由法定代表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签署。
第七条 财务总监对财务报告编制工作全面负责。
第八条 部门职责
1、财务部职责
(1)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编制和报送财务报告,进行财务分析,及时、准确地提供财务会计信息;
(2)负责公司财务决算工作,审核、编制上报有关财务报表,并进行综合分析;
(3)根据公司制度规定履行与财务管理相关的其他职责。
2、其他部门的职责
健全和完善各种原始记录和按照内部管理要求及时填报各种报表(包括企业内部报表),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及时上报有关财务信息。
第九条 岗位职责
1、财务部经理
(1)负责编制中期财务报告和财务报告,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财务分析,向决策
层提供准确、可靠的财务信息;
(2)负责主持报表年审,协助税务检查、工商年检等工作;
(3)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二章 重大财务事项的判断和处理
第十条 财务会计政策采用
公司依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和解释制定公司的会计政策。会
计政策首次采用时,由财务部经理拟订采用会计政策的草案,经财务总监审核后,提交总经
理审批。财务部根据审核意见修订后,逐级提交公司总经理、审计委员会、董事会审议批准。
第十一条 跟踪会计政策变化
财务部经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变动情况,结合公司业务和经营特点研究对公
司的适用性,充分与内部相关部门和外部审计师沟通研究、必要时征询准则制订机构和监管
机构的意见后,根据研究沟通结果及时拟定或修订公司会计政策的草案。
第十二条 变更会计政策
财务部经理起草相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拟定或修订草案,报财务总监审核确认后,签发草
案至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公司领导及外部审计师以征求意见。涉及公司会计政策变更的,由财务部对会计政策变更的合理性进行详细说明,必要时还需外部审计师对会计政策变
更的合理性进行书面说明。
财务部经理综合征求意见撰写相关会计政策的拟定或修订议案;议案经财务总监审核确
认后,逐级提交公司总经理、审计委员会、董事会审议批准。
第十三条 判断、确认重要会计估计
公司依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和解释制定公司重要的会计估计。
公司采用重要会计估计前,由财务部经理拟订重要会计估计的草案,经财务总监审核后,逐
级提交总经理、审计委员会、董事会审议批准。
第十四条 复核重要会计估计
财务部经理及各会计在拟定和复核重要会计估计时,若发现重要会计估计与实际状况存
在重大差异,且判断该影响长期存在时,及时拟定重要会计估计或变更草案,对重要会计估
计的方法、依据、复核测试情况、变更原因、内容及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的影响进行
分析说明。必要时还需外部审计师对会计估计变更的合理性进行书面说明。
第十五条 变更重要会计估计
财务部经理审核相关会计估计的拟定或修订草案,报财务总监审核确认后,签发草案至
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公司领导及外部审计师以征求意见。
财务部经理综合征求意见撰写相关会计估计的拟定或修订议案;议案经财务总监复核确
认后,逐级提交公司总经理、审计委员会、董事会审议批准。
第十六条 其他重大财会事项的初步判断和会计处理
财务部经理于编制季度、半和财务报告前,识别、搜集和归纳公司当期发生和
续存的重大会计估计与判断等事项,对当期的重大会计事项进行测算、分析和提出初步处理
意见,编制《重大财会事项处理意见的报告》,报公司财务总监审核后,逐级提交公司总经
理、审计委员会、董事会审议批准。草案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重要会计事项的内容、重要会计事项的会计处理、对本公司财务影响。
除会计政策采用及变更、重要会计估计变更外,公司重大会计事项还应包括财务报告各
期内其他可能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会计事项。如:股票及债券发
行、股权收购及转让、重大代建或代管合同、税收政策变化、关联方及关联交易重大变动、股东垫款、政府补助、工程垫款、或有事项、金融衍生工具、持续经营与财务风险等。
第十七条 结账
每月(季、半年、年)末,财务经理检查相关记账凭证的处理状态,如相关凭证已经复
核确认,则对其进行凭证过账操作。财务经理待当月(季、半年、年)所有凭证均处理完后,审核当月(季、半年、年)所有记账凭证,对涉及结账事项完成情况进行确认,经财务部经
理审核、财务总监审批后进行结账操作。
各审核人员的审核重点是:核对各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的内容、金额等是否一致,记账方向是否相符;检查相关账务处理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公司制定的会计政策和
核算方法;检查是否合理确定本期应计的收入和应计的费用;检查是否存在因会计差错、会
计政策变更等原因需要调整前期或者本期相关项目,对于调整项目,需取得和保留审批文件,以保证调整有据可依。
第三章 财务报表编制与报送
第十八条 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间安排表
每季末(半年末),财务部经理依据公司季(中)报披露要求、总体时间安排,编制《财
务报告时间安排表》,对财务报告的工作内容、完成时间和责任人进行安排,报财务总监审
批后下发执行。
第十九条 编制财务报告及审计工作计划
每末,财务部经理依据公司年报披露要求、总体时间安排以及与审计师的初步沟通
结果,编制《XX财务报告及审计工作计划》,经财务总监审核后,提交总经理、独立董
事、审计委员会审批后下发执行。
注:《XX财务报告及审计工作计划》主要内容包括:财务报告及年审时间安排、财
务报表合并范围及外部审计师审计(阅)范围、人员安排、重要财会事项及初步处理意见、外部审计师工作的评估和续聘工作安排等。
第二十条 子公司财务报告复核
财务总监和财务部经理复核各子公司提交的相关财务报表及科目余额表,并对复核过程
中发现的不明确事项或问题,及时要求相关公司解释或要求其更正并重新签署报送。
第二十一条 编制公司合并财务报表初稿
每季度(半年、)末,财务部经理汇集公司总部财务报表、各子公司财务报表以及
对应的科目余额表,按权益法计算参股公司投资收益,按相关会计准则要求编制公司合并报
表的工作底稿(即《调整分录汇总表》及《合并试算平衡表》),据以编制《公司合并财务报
表》和《财务报表附注》,并提交财务总监审批。
第二十二条 配合、督促外部审计师审计(阅)工作
外部审计师进场审计(阅)后,财务部配合审计(阅)工作,修订完善相关《财务报告
(初稿)》;同时,财务总监通过与外部审计师的沟通,了解审计工作进度及在审计(阅)过
程中发现的问题,督促外部审计师在约定的时间内提交初步审计(阅)意见和审计(阅)报
告。
第二十三条 编制、确定财务报告修改稿
外部审计师在审计(阅)外勤结束后,外部审计师对重大财务事项处理发表意见并提出
账务或报表调整意见;董事会研究外部审计师审计意见并决定相关账务或报表调整事项;财
务部相关人员根据上述决定意见执行账务或报表调整事项,并形成《财务报告(终稿)》。
第二十四条 提交董事会审议财务报告修改稿
每季度(半年、)末,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审议《财务报告(终稿)》后提交董
事会审批。董事会审议批准《财务报告(终稿)》,并形成表决决议记录于《董事会会议纪要》,法定代表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签署确认《财务报告(终稿)》。
第二十五条 财务人员应按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的时间及时报送财务报表。按规定报送各有关部门的财务报告,要装订成册,加盖公章。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如发现错误,应及时办理更正手续。除更正公司留存的财务报告外,并应同时通知接受财务报告的单位更正;错误较多的,应重新编报,涉及对外公告的财务报告若属此类情况,除重新编报,还应向全体股民公告其错误和更正后的报告。
第四章 财务分析
第二十六条 财务分析的含义及目的:
含义:财务分析是以公司的财务会计报表为基础,并依据财务指标,对公司生产经营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剖析和评价的一种业务手段。
目的:加强公司经济管理,提高经营决策的水平和质量,促进生产经营的发展。第二十七条 财务分析报告
每半年(),财务部经理组织编写半()《财务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公司当期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总体说明,公司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同比分析,集团财务策略、融资及资金安排,重要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说明等。《财务分析报告》经财务总监审核后,与财务报告一并提交公司总经理、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审阅,并提交董事会审批。
第二十八条 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
1、分析企业的资产分布、负债水平和所有者权益结构,通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资产周转率等指标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分析企业净资产的增减变化,了解和掌握企业规模和净资产的不断变化过程。
2、分析各项收入、费用的构成及其增减变动情况,通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指标,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了解和掌握当期利润增减变化的原因和未来发展趋势。
3、分析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运转情况,重点关注现金流量能否保证生产经营过程的正常运行,防止现金短缺或闲置。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对违反本制度执行的人,公司将追究其责任。
第三十条 本制度由董事会负责组织编制并解释,经董事长审批之日起生效。
第三十一条 本制度接受中国法律、法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或其授权机构公布的规范性文件、上市地交易所的有关规则以及本公司章程的约束。本制度未尽事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本制度与有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不一致的,以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准。
第三篇:财务报告管理制度
财务报告管理制度
总则
1.为真实反映公司整体经营状况,规范财务报告的编制和管理;及时准确地提供财务信息,了解公司的整体发展态势,促进公司的发展,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2.本管理制度主要对企业月度财务报告的编制、报送和管理作出规定,会计决算报表按照财政部及公司关于会计决算的有关规定执行。
财务报告内容
1.各公司须按月按规定格式编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格式见附件)及财务状况说明。其中财务状况说明应包括以下内容:主要公司经营业绩说明;预算完成情况及增减因素简要分析;主要业务收入与成本升降因素简要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等情况。
2、各广告公司须同时报送当月刊载一览表、媒体监测明细表。
财务报告规范要求
1.各公司的财务报告必须经财务总监(或财务负责人)和公司负责人审阅后方可报出。
2.财务报告质量要求。
(1)财务报告必须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2)严格按照公司规定统一表式填列有关财务报告;做到内容完整,即各种报表的项目、金额、备注、附注等均应填写完整、齐全,不能遗漏。
(3)正确填列报表数据,确保表内、表间勾稽关系正确无误,做到账表相符,表表相符。
(4)信息可比。即编制报表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揭示方法保持相对稳定,保证前后各会计期会计口径一致性和可比性。
(5)编报及时。即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报出。报送方式
1、各公司的财务报告采取电子邮件或者直接送达的方式统一报送集团
2、财务报告的电子文件名统一为“(某某公司)0701财务报告”,前两位数字表示,后两位数字表示月份。
报送时间
1.各公司应于月度终了10日前上报月度会计报表及相关资料。
2.会计报表应于终了25日前上报。上报时应以收到报表日为准。
第四篇: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分析1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期财务报告问题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特别重视与兴趣。尽管西方个别国家实行中期财务报告制度已有多年,但多数国家、特别是这些国家的会计界是近年才开始对此议题感兴趣并将其列入议事日程的。关于中期财务报告的各种问题,各国规定不尽一致,但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多久编制一次中期财务报告:美国上市公司的中期财务报告通常与公司的季度报告合编,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规定上市公司应公告季度报告;加拿大、巴西、法国等国也是按季度编报;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我国香港地区则选择按半年编报。
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制度始自1993年5月证监会颁布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随后1994年发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三号(中期财务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试行)》,此后该准则于1996年和1998历经了两次修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3号——季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于2001年4月6日出台,标志着我国上市公司季度信息披露制度已经建立。11月2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该项准则的发布,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根据《中期财务报告准则》,所有上市公司从2002年1月1日起应将履行这一义务。我国传统上编制的会计月报、季报实际上也是一种中期财务报告,但从其编制的目的、依据的理论基础、确认计量的原则以及编制的方法等方面来看,都与真正意义上的中期财务报告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财务中期报告的相关理论、主要内容和编制中的特殊问题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在引述国内外主流观点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最终得出对我国中期财务报告理论和实务发展的建议。
一、中期报告的相关理论问题
(—)中期财务报告的目的及由此引发的理论问题
为什么要编制中期财务报告,其目的主要是什么?对此人们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认识认为,中报的目的与年报一样,是为了提供一个特定期间内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差别不过是缩短了期间,加快了报告的频率。在这种认识下,中期财务报告信息着眼于过去,着重如何真实反映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强调的是客观性、可靠性和反映经济现实。另外一种认识认为,中期财务报告的目的主要是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帮助其预测企业内未来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中期财务报告信息应着眼于未来,着重如何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对企业的未来作出正确的分析,强调的是相关性和提供预测信息。不同的目的导致了不同的理论观点与方法。较具代表性的有两种观点:独立观和一体观。
独立观是将每一中期视为一个独立的会计期间。中期终了,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其会计估计、成本费用分配、递延和应计项目的处理等基本采用与编制报告相一致的原则和标准,不对有关费用进行均衡化。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我国香港中期财务报告依据的理论基础是独立观。IAS 34(国际会计准则34号)要求中期财务报告和财务报告应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倾向于独立观。这种观点是与上述对中期财务报告目的的第一种认识相联系的。以这种方法编制中期财务报告的优点是其所反映的企业业绩资料较具可靠性,不容易被操控;缺点是容易导致中期收入与费用的不合理配比,影响对企业业绩的正确评价和预测,误导投资决策和股价表现。
一体观是将每一中期视为会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会计估计、成本费用分配、递延和应计项目的处理等须考虑对全年经营成果所作判断的影响,经营费用需基于预测值进行估计并以适当的标准和方式分配给各个中期。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中期财务报告依据的理论基础是一体观。这种观点是与上述对中期财务报告目的的第二种认识相联系的。以这种方法编制中报的优点是可以避免因划小会计期间而导致的内各期间收益的非正常波动,使收入与费用得到合理配比,提高中期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以及在预测、决策方面的有用性;缺点是这种对中期收益的平滑化,容易导致对收益的操纵,影响信息的可靠性。
我国中期财务报告的会计准则侧重“独立观”。我国中期财务报告准则第3条规定:在判断项目的重要性程度时,应当以中期财务数据为基础,不应以预计的财务数据为基础。第十条规定:企业应当在中期会计报表中采用与会计报表相一致的会计政策。可见我国中期财务报告会计准则侧重独立观。采用哪种方法编制中期报告很大程度上与其编制目的和所在环境有关。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不够发达,会计造假行为又层出不穷,独立观能有效地遏制会计信息失真,因此,采用独立观在当前是符合我国实际的。
但通过对独立与一体观的分析可见,纯粹按独立观或一体观对中报进行编制都具有一定的理论缺陷,在实践中较为合理的方法应是二者的融合。IASC代表的是独立观,它在IAS34第28段指出“企业应在中期财务报表中采用与其财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相一致的会计政策”,但紧接着,它又指出“企业报告的频率(年报、半年报或季报)不应影响年报结果的计量。实现这个目标,中期财务报告的计量应以年初至今为基础。”这就表明了一个中期是一个较大的财务的一部分。虽然确认中期的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的原则,应与年报原则一致,但年初至今计量可能涉及在本期财务的以前中期已报告过的金额的估计变更。可见,IAS34也是独立观与一体观两种观点相协调的结果。综观世界各国,也大多是两者的融合,只不过各有侧重。
既然中报的编制不应纯粹采用某一观点的做法,那么关键问题就在于如何对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以及对某些特殊项目的处理究竟采用哪种方法更为妥当。
(二)中期财务报告中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1.资产与负债的确认。所谓确认是指“将符合要素定义并符合确认标准的项目计入资产负债或收益表的过程”。根据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6号概念公告,资产是将某一特定主体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或控制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负债是作为一个企业单位由于过去购销业务的结果,而承担在未来偿付给其他企业的资产或劳务,因而是经济效益的未来牺牲。这里所说的资产通常指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同时FASB在第5号概念公告又指出它们的确认应遵循四条确认标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所以,根据独立观要求,编制中报与年报一样,资产、负债的确认也应该符合要素定义以及以上四条普遍适用的确认标准。对于资产,在中期报告日和企业的财务结束日应采用相同的未来经济利益测试,根据其性质,某些费用如果在财务结束时不具资产资格,在中报日也同样不具资产资格;类似的,中报日的一项负债必须代表该日的现有义务,正如其在年报日所代表的那样。
2.期中收入的确认与计量。按权责发生制要求,任何一个项目的确认,都应以权利与责任的发生与否为标志。对收入而言,其责任或义务是指收入的赚取过程已经完成,而权利就是收取酬金或已经取得报酬的权利。因为,在传统会计中,收入实现原则集中体现了收入确认的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条件:一是交易行为确实已经发生;二是获益程序已经完成或实质上确属完成。一般认为,中报收入的衡量也应采用与年报相同的实现原则,即坚持独立观。这主要是基于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来考虑的。
会计信息的最高特征是“决策有用性”,主要体现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两个方面。可靠性以真实地反映它意在反映的情况为基础,同时又通过核实向信息使用者保证它具有这种反映情况的质量,它包括反映真实性、可核性和中立性。收入实现原则有其合理的理论基础,以它为基础能保证收入信息的可靠性,但是如果人为改变收入的原始形态,不按收入实现原则,而是区分不同性质的销售收入将其提前确认或推后确认,必然不符合反映真实性,而且对收入的预计或递延必然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从而不同的会计人员得出不同的结果,使可核性在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方面显得无能为力。同时,由于不按实现原则确认收入给企业以人为操纵、平滑收益的可能,而中立性原则要求对企业不得预先决定产生何种结果或行为加以操纵,显然这也破坏了中立性要求。可见不按实现原则确认中期收入从三个方面都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此外,由于不同期间的收入比较对财务报表分析意义重大,而将某期已实现的销售收入递延到下期,或将下期预计的销售收入提前于本期确认,这样产生的会计信息还会影响不同企业以及同一企业不同期间的可比性。由于信息的不可比,进而影响了会计信息要与决策相关这一相关性的内在质量要求。
3.期中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同样根据权责发生制要求,当“费用”的效用真正发挥后,其权利也就形成了,就应正式地记作费用,并与已实现的收入相比较,以便合理地确定收益。这就是费用配比原则所规定内容。传统会计所应用的费用配比原则包括以下三项确认规定:(1)联系因果关系确认费用;
(2)系统地和合理地分配费用;
(3)发生时立即确认费用。中报也应该同年报一样遵循费用配比原则,即也应体现独立观的要求。根据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二十八号意见书(APB28)规定,期中期间的成本费用可按性质分为两大类:(1)所谓与收入相关的成本,即那些与销售产品、提供劳务直接相关的成本费用,如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等,对于这部分费用应联系因果关系收入确认的当期加以确认;(2)在其他成本费用中,对于当期发生,受益期涉及多个会计期间与收入不存在因果关系的成本,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将其分配到各受益期间;(3)在其他成本费用中,对于当期发生并不受益于未来期间的成本或受益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则应立即确认为当期费用。
二、中期财务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中期财务报告的组成
IAS34对中期财务报告的基本组成作了规定,即中期财务报告至少应包括:简化资产负债表、简化利润表、反映权益变动或与业主的资本交易和给业主的分派所引起的权益变动以外的权益变动的简明报表、简化现金流量表以及选择的说明性附注。从所了解的几个主要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的情况来看,各国中期财务报告的组成大同小异,一般均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三张基本报表和有关辅助资料,例如报表附注或其他有关说明。我国证监会1998年发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及格式准则第三号——中期报告的内容与格式》指出,中期财务报表至少应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中期会计报表须经审计的公司应当编制现金流量表。鉴于现金流量信息是会计信息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及时反映上市公司在一定期间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与流出信息,有助于投资者预测公司未来支付能力。在“现金为王”理念受到普遍重视的今天,即使不需审计的上市公司也应提供中期现金流量表,这可以看作是对包括中小投资者在内的报表使用者负责与承担的意思表示。
在实务中上市公司编制中期报告所投入的关注和努力较之报告的编制少得多。诸如实地盘点存货、重新估计坏账损失等年报编制应有的会计程序,出于成本与效益原则的考虑,通常予以省略;在附注内容上,公司往往会尽可能选择较低的披露水准或简要的格式予以敷衍。某些公司选择中期夸大业绩、年终再行调整的手段,或配合二级市场炒作,或推迟困境显现,共赖以倚持的无非是信息不对称原理和中期财务报告的二元观。冰山定律告诉我们,被揭示的中报财务信息之“问题公司”只是“水面”以下部分的十分之一。
上市公司在提供比较中期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的列报期间为:本中期期末与上年末;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为:年初至今与上年可比期间)的同时,应在会计报表中披露如下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以及会计差错的变更;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合并范围的变化;季节性、周期性收入的说明;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其他重要事项等。会计报表附注项目应包括: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待摊费用、存货、在建工程、长期待摊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等。
(二)完整与简化
中期财务报告是应同年报一样完整,还是可以简化呢?看法上见仁见智,各国规定也不尽相同。IAS34将中期财务报告的最基本内容界定为包括简化的财务报表和选择的说明性附注,主要是考虑了及时和成本效益原则,也可避免重复以前已报告过的信息。但该准则同时表明决不禁止或阻拦企业提供完整报表。所了解的多数国家采用的是简化报表,例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等。我国证监会于1994年发布的和1996年修改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三号(中期财务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规定,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可以是简化的报表,也可以是完整的报表。但证监会在1998年对上述文件再次进行修订时,将简化报表的选择取消了,规定公司应编制、披露、报送完整的中期会计报表。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监管部门认为简化报表的有用性不如完整报表,不利于投资者的分析和投资决策。
(三)中期财务报告编报的频率及列报的期间
关于多长时间编报一次中期财务报告,是按月、按季还是按年,各国规定不尽一致。IAS34对以何种频率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未作强制规定,认为这应由各国政府、证券监管机构或会计准则制定部门作出规定。但该准则提出,鼓励股票公开交易的企业至少提供截至财务前年末的中期财务报告。就所研究的国家和地区来看,尚未发现有要求按月编报的。
中期财务报告通常要求提供前期可比资料。IAS34要求列报的期间为,资产负债表:本中期末和上年末;利润表:本中期、本年初至今和上年可比期间;现金流量表:本年初至今和上年可比期间;权益变动表:本年初至今和上年可比期间。有些国家要求得比这少些,有些国家则比这要求得更多些,例如有些国家还要求提供上年可比期末的资产负债表,但总的来看大同小异。
(四)中期报告内容的其他方面
上财务报告除了包括合并财务报表,还包括母公司财务报表的,中期财务报告也应当包括母公司财务报表。上财务报告包括了合并财务报表,但报告中期内处置了所有应当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的,中期财务报告只需提供母公司财务报表,但上比较财务报表仍应当包括合并财务报表,上可比中期没有子公司的除外。
财务报表项目在报告中期作了调整或者修订的,上比较财务报表项目有关金额应当按照本中期财务报表的要求重新分类,并在附注中说明重新分类的原因及其内容,无法重新分类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能重新分类的原因。
中期财务报告中的附注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编制,披露自上资产负债表日之后发生的,有助于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化情况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对于理解本中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项,也应当在附注中作相应披露。在同一会计内,以前中期财务报告中报告的某项估计金额在最后一个中期发生了重大变更、企业又不单独编制该中期财务报告的,应当在财务报告的附注中披露该项估计变更的内容、原因及其影响金额。
三、编制中期财务报告应注意的特殊问题
(一)关于重要性原则的运用
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披露各中期会计报表项目时,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企业编制中期财务报告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诚然,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时也要遵循重要性原则,只是比较而言在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重要性原则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在判断重要性程度时,应当以中期财务数据为基础,不应以预计的财务数据为基础。因为有些对于预计的财务数据显得不重要的信息对于中期财务报表来说可能是重要的。换言之,该信息对于理解会计报表而言并不十分相关,但是对于理解中期会计报表而言是相关的,企业应当在中期财务报告中披露这些信息。例如,企业中期中发生的有关会计政策变更、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的变动、投资损失、罚款支出、关联交易、承诺事项等,有的在全年看来,与预计的全年有关数据相比较,还达不到重要性水平,但在中期看来,与中期的有关数据相比,已经达到重要性水平,那么此时就应当如实予以披露。也就是说,在中期财务报告中,重要性水平的对比基础,应当以中期期末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净资产总额、中期的营业收入总额、中期的净利润总额等直接相关项目的数据作为比较基础。
(二)关于会计估计
基于中期财务报告的编报时间一般比财务报告短,有关编报要求相对于财务报告也有所放宽,对外披露的时限比财务报告短(以上市公司为例,季度报告披露的时间是一个月,半财务报告的披露时间是两个月,财务报告的披露时间是四个月),再加之企业和社会公众存在财务结算的行为习惯,所以,在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中期财务报告的会计计量相对于财务报告而言,可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估计。例如,在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中期期末的存货盘点、往来款项的对账、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中期所得税的计列、合并会计报表内部交易的抵消等,一般都不可能像会计决算那样全面详细、严格规范、计算准确,而是在更多的程度上依赖企业会计人员的估计,以便按照及时性的原则披露中期会计信息。
(三)关于会计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通常情况下,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有关的费用往往是在一个会计的各个中期内均匀发生的,各中期之间发生的费用不会有较大差异。但是,那些诸如员工培训费、会计报表审计费等,则往往集中在会计的个别中期内。对于这些会计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企业应当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不应当在中期会计报表中予以预提或者待摊。也就是说,企业不应当为了使各中期间收益的平滑化而将这些费用在会计的各个中期之间进行分摊。这样处理的理论依据同样也是中期财务报告的“独立观”而非“一体观”。做这样的规定,一方面可以提高中期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避免企业在中期通过对不均匀发生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而人为调节企业经营业绩的情况。
(四)关于企业在中期财务报告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和提供母公司会计报表的要求
中期财务报告准则对企业在中期财务报告中是否应当提供合并会计报表和(或)母公司会计报表作了规定,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在上财务报告中编报合并会计报表的企业,其中期会计报表也应当按照合并基础编报,即企业在中期财务报告中也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而且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合并原则、编制方法和合并会计报表的格式与内容等应当与上合并会计报表相一致。如果在本会计有新的会计准则或者有关法规对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原则和方法等作了新的规范和要求,则企业应当按照新的准则或者法规的规定编制中期合并会计报表。
2.如果企业在中期发生了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变化的情况,则应当区别情况进行处理:
(1)在上一会计纳入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子公司在报告中期不再符合合并范围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中期末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就不必将该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纳入合并范围。如果企业在报告中期内处置了所有纳入上合并会计报表编制范围的子公司,而且在报告中期又没有新增子公司,那么企业在其中期财务报告中就无需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尽管如此,企业根据中期财务报告准则要求提供的上比较会计报表仍然应当同时提供合并会计报表和母公司会计报表。除非在上可比中期末,企业没有应纳入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子公司(即上纳入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子公司是在上可比中期末之后新增的),因而在上可比中期的财务报告中并没有编制有关合并会计报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没有可比中期的合并会计报表可以提供。
例2 ABC公司有一家A子公司,在20x0年年末拥有该子公司60%的股权,且拥有控制权,所以,ABC公司在20x0年年末将A公司报表并入到了其合并会计报表中。20X1年1月15日,ABC公司将A公司35%的股权有偿转让给了另外一家公司,通过此次股权转让,ABC公司仅拥有A公司25%的股权,而且失去了对该公司的控制权,所以,A公司不再符合ABC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要求,ABC公司在编制20X1中期财务报告时,就不应当再将A公司会计报表纳入合并范围。如果ABC公司只有这一家子公司,那么公司20x0年财务报告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而在20x1各中期财务报告中只需要编制ABC公司(母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即可,无需再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公司在上编制了合并会计报表,但是在本(包括各中期)却不必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2)中期内新增符合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要求的子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中期末就需要将该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中。
3.对于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企业而言,如果企业在上财务报告中除了提供合并会计报表之外,还提供了母公司会计报表,那么在其中期财务报告中除了应当提供合并会计报表之外,还应当提供母公司会计报表。鉴于我国目前规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在提供合并会计报表的同时,必须提供母公司会计报表,企业没有选择性,因此,对于上市公司的中期财务报告,应当同时提供合并会计报表和母公司会计报表。
(五)中期会计报表附注披露有哪些具体要求
1.中期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基本要求
(1)中期会计报表附注应当提供比上财务报告更新的信息,中期财务报告准则规定,企业在其中期会计报表附注中应当重点披露自上资产负债表日之后发生的,有助于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化情况的重要事项或者交易。即中期会计报表附注应当提供相对于上财务报告而言更新的事项或者交易信息,无需重复披露在上财务报告中已经披露过的、相对并不重要的信息。因为企业中期财务报告使用者一般都可以获得上财务报告信息,所以在中期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过程中,重点披露比上财务报告更新的信息更为有用。
(2)中期会计报表附注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中期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一项重要原则,同样地,中期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也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对于那些会影响中期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并且又未在中期财务报告的其他部分披露的重要信息,企业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3)中期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应当以会计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
由于编制中期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向报告使用者提供自上资产负债表日之后所发生的重要事项或者交易,因此,中期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而不应当仅仅只披露本中期所发生的重要事项或者交易。例如,某企业需要编制季度财务报告,该企业在20x0年3月5日对外进行重大投资,设立一家子公司。对于这一事项,企业不仅应当在20X0第1季度财务报告的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在20X0第2季度财务报告和第3季度财务报告的会计报表附注中也应当予以披露。
(4)中期会计报表附注还应当披露对于本中期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
中期财务报告准则在规定企业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编制中期会计报表附注的同时,又规定,“对于理解本中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重要事项或者交易,也应当在中期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即对于本中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言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企业也应当在中期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例6 ABC公司在20x1年1月1日至6月30日(即年初至第2季度末)累计实现净利润2500万元,其中,第2季度实现净利润80万元,公司在第2季度转回前期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100万元,第2季度末应收账款余额为800万元。尽管该转回的坏账准备仅仅占ABC公司1—6月份净利润总额的4%(100/2500),可能并不重要,但是该项转回金额占到第2季度净利润的125%(100/80),占到第2季度末应收账款余额的12.5%,对于理解第2季度(4-6月份)经营成果和第2季度末财务状况来讲,属于重要事项,所以,ABC公司应当在第2季度财务报告的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该事项。当然在实务工作中,企业还应当综合考虑资产规模、经营特征等因素,以对重要性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
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上述每项内容时,都应当按照前述“提供比上财务报告更新的信息”、“重要性原则”、“以会计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和“应当披露对于本中期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等基本要求进行。
(六)中报编制时某些会计政策的执行问题
许多具体会计准则制定的会计政策主要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对于编制中期会计报告如何执行这些会计政策并无明确规定,因而这其中的许多问题值得探讨。以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为例,我国会计准则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定义为自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那么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是否存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问题,如果存在,应作如何披露。对此问题,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内的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无明确规定,从对中期财务信息质量要求的角度考虑,笔者认为,编制中期财务报告和财务报告一样存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它的定义应为,自中期资产负债表日至中期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并且也分为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对于调整事项的处理原则,应按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的要求进行处理,所不同的是调整事项涉及损益调整的,可以不通过“以前损益调整”科目进行核算,而是直接记入发生当期损益。对于非调整事项,也应比照资产负债表准则的规定进行披露,只不过中期日后所涉及的非调整事项可能明显少于财务报告的日后事项。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应尽量与编制财务报告时采用的会计政策保持一致,如出现差异,应以能更好地保证中期财务信息质量为原则进行相应选择。
四、对我国企业中期财务报告理论和实务发展的建议
(一)重视对中期财务报告的审计工作,减少虚假财务信息
从以前公布的中期财务报告来看,某些中期报告信息质量不容乐观,有些公司在编制中随意性大,存在不计或少计准备、费用,掩盖或忽略重要信息的情况,使投资者难以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为此,建议加大对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审计的力度,特别重视对上审计报告为非无保留意见和上严重亏损的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的审计工作。上市公司的中期财务报告应交负责其年审的会计师事务所审核后方能对外披露,这样做,可缩短会计师对年报的审计时间、改善会计师事务所一年中工作量严重失衡的状况。
(二)适当简化中期报告形式
证监会在1998年对中期财务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再次进行修订时,将简化报表的选择取消了,规定公司应编制、披露、报送完整的中期会计报表。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监管部门认为简化报表不利于投资者的分析和投资决策。但据了解,多数国家采用的是简化报表。笔者认为,我国中期报告形式也应适当简化,以缩短编制时间,保证中期财务报告信息的及时性。中期财务报告的重点应放在对中期收益数据的揭示上,重大事件可采用临时公告的形式
(三)重视分部、分类明细信息的提供 目前很多上市公司为多元化经营,而各个行业分部和地区分部的风险和报酬存在很大差别,分类明细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比综合信息具有更准确的盈利预测能力,财务报表使用者迫切需要分部信息以评判公司的经营状况和风险。为了克服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报在分部信息披露中的薄弱环节,应注重向投资者提供分类明确的信息。
(四)中报应提供合并会计报表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在上财务报告中编报合并会计报表的企业,中期也应按照合并基础编报。有人提出:中报时间紧,实务操作难度大,主张只披露母公司会计报表。笔者认为,在企业兼并、合并等日趋复杂的今天,仍应编制合并报表。而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可通过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来解决。
五、结 论
鉴于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在实施中中期财务报告制度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都不够成熟的客观情况,我们应当善于学习、努力改进,不断借鉴和采纳世界各国在中期财务报告的先进理论与实务经验;同时,结合我国目前会计发展状况,对自身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归纳,以促进我国中期财务报告理论和实务的发展。笔者坚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上市公司的中期财务报告定能够走向健全与规范。
第五篇: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分析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特征和影响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特征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特征主要有:(1)舞弊的主体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尽管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可能出现在各个层面,但舞弊的主体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舞弊通常经过精心设计,并且事后极力隐瞒注册 会计 师,难以有效识别。(2)舞弊的客体是会计数据。舞弊的方式主要有伪造变造上市公司的会计凭证、应用不恰当的会计方法和恶意变更会计政策等,但最终还是要在对外财务报告的会计数据上做文章。(3)舞弊不能改变 企业 的真实盈利状况。财务报告舞弊是虚构或者篡改真实财务数据,不会也不能改变企业的真实盈利状况,相反,舞弊带来的虚假信息反而会干扰破坏正常的经营决策,恶化企业的盈利情况。(4)疏忽行为同属舞弊行为。勤勉尽责是代理人 法律 上应该承担的信托责任,因此,导致重大误导性财务报告的管理当局的疏忽行为同样应视为舞弊,在法律上属于虚假陈述的范畴。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影响
财务报告舞弊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会计信息失真,危害社会 经济 的健康 发展,而且对相关的机构和人员也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1)削弱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是以真实与公允的信息为前提的,造假的会计报表必然会误导市场,导致资源的逆向配置。(2)误导投资者。投资者根据失实的财务信息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从而遭受投资损失。(3)相关机构受害。上市公司造假曝光后常常要面临重大罚款,甚至破产,无法正常生产经营,因此,同上市公司有业务往来的机构必然深受以其害。(4)相关中介机构受损失。相关中介机构如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的会计师事务所等,往往会成为民事诉讼案件中的被告,承担连带赔偿责任。(5)相关人员受重大打击。上市公司造假曝光后,对于公司高管人员来说,不仅会被监管机构裁定为证券市场禁人者,而且要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对公司普通员工来说,凡参加养老基金、员工福利计划的员工或者其他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员工在经济上将受重大打击。而且,诚实的雇员和诚实的高级管理人员也会受牵连而影响其职业生涯。(6)造成诚信缺失及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不信任。上市公司在大家的监督之下都造假,更不要说那些非上市公司了,投资者逐渐对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失去信任,对上市公司失去信心,长此以往,证券市场、资本市场将日渐萧条,真正想做企业的公司将难以融资,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将是巨大的。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要手段
(一)虚增收入,虚增利润
第一,上市公司通过伪造顾客订单、发运凭证和销售合同,开具税务部门认可的销售发票等手段来虚拟销售对象及交易;或虽以真实客户为基础,但在原销售业务的基础上人为扩大销售数量,使公司在该客户下确认的收入远远大于实际销售收入;或在报告目前(如年末)做假销售。同时增加应收账款和营业收入,再在报告日后(如次年)以质量不符合要求等名义作退货处理,从而虚增当期利润。第二,寅吃卯粮,提前确认收入。上市公司出于自身目的需要,不遵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或成本费用。
(二)变更会计政策,调节利润
有些上市公司随意变更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从而在报告多提折旧减少利润或少提折旧增加利润。还有些上市公司通过改变发出货的计价方法来调节利润。
(三)掩盖交易或事实 由于财务报表只能提供货币化的定量财务信息,决策者如果想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仅仅依靠财务报表信息是不够的,往往需要比报表资料更详细、更具体的信息,这些一般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体现。但目前公司出于粉饰报表的目的,在报表附注中通常掩饰交易或事实,常见作假手段主要包括对未决诉讼、未决仲裁、担保事项、重大投资行为和重大购置资产行为等的隐瞒或不及时披露。
(四)利用资产重组“扭亏为盈”
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然而,资产重组已被一些上市公司用于粉饰会计报表。那些陷入pt、st的上市公司企图通过重组走出亏损状态,精心策划资产重组,精心设计缺乏正当商业理由的资产置换,利用劣质或闲置资产换回优质或盈利强的资产来增加利润。资产重组已成为许多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工具和免遭摘牌的保护伞。
(五)假借关联交易转移利润 我国不少上市公司和关联人扭曲交易条件转移利润,从而滋生非法或不当关联交易来调整其账面利润,粉饰报表。其中,关联方重组更是亏损公司“扭亏”的捷径,其手段多种多样:通过交易安排,设计有法律依据、无经济实质的关联交易,虚构经营业务;上市公司以高价或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与其关联企业进行购销活动,通过价格差实现利润转移;收取关联企业资金占用费,或利用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分摊共同费用或将管理费用、广告费用等转嫁给母公司;关联交易外部化——控股方通过自己控制的上市公司从银行贷款,再让控制的上市公司互相担保贷款,进行关联交易,编造业绩。
(六)少计营业收入,偷逃税款
一些利润充盈的绩优公司为达到少交增值税和所得税的目的,少计收入,藏匿收益。有些在应确认收入的情况下不确认收入,如采用直接收款交货方式销售产品,已收到货款并将发票账单和提货单全部交给对方,已符合收入确认条件,却将货款记入“预收账款”账户,延期反映收入;有些以收入直接冲减成本,即以“应收账款”或“银行存款”账户与“库存商品”账户对应,不反映销售业务;有些虚构销售退回,以偷梁换柱的假退货方式截留收入少交税金;有些对视同销售业务不反映增值税销项税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