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调研情况报告(推荐5篇)

时间:2019-05-14 07:0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泰州市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调研情况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泰州市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调研情况报告》。

第一篇:泰州市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调研情况报告

泰州市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调研情况报告

发布时间: 2009-12-25 15:08:00

来源: 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字体:大 中 小 】

本文被阅读次数: 1372

【 打印PRINT 】

一、我市城乡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基本状况

地级泰州市组建于1996年。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全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建市之初的22.4平方公里扩大到49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由1 2 0万平方公里扩大到428平方公里,市区总人口由26万人增至60万人。近年来我市立足新建市实际,主动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建设和谐社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以社区服务为平台,营造宽容关爱的社会环境,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关键。围绕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群众幸福家园这一目标,我市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拓展社区服务领域,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构建社区服务平台,逐步形成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残有所助、孤有所靠、病有所医、贫有所济、难有所帮的社区服务体系,方便了居民群众的生活,拉近了社区与居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融洽了社区人际关系。

1、健全便民利民服务网络。按照大社区、大服务的要求,着力打造“一支队伍、三级平台”,基本形成了布局网络化、服务系列化、项目多样化的社区服务格局。“一支队伍”,即以党团员为骨干的98个近5000名的社区志愿者队伍;“三级平台”,即城区服务中心、街道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三级服务平台。通过政府投入、企业赞助、盘活资产、开放场所等多种途径,整合社区资源,建立了6个街道服务中心、60个社区服务站、2个求助中心以及各类便民服务站点518个,常年开展公益性、福利性服务项目259个。同时,大力拓展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和弱势人群的关爱服务,建成及在建“星光计划”项目27个、特殊服务设施102处。

2、强化社会保障救助服务。市区两级政府共同开展结对帮扶贫困居民活动,做到扶贫与扶志、治标与治本、政府救济与社会救助等相结合,使困难家庭获得了基本生活、子女就学、重病治疗等方面的保障服务。近年来,市区两级机关共帮扶贫困居民4840户,投入帮扶资金近350万元,物资40多万元,资助贫困生就学200多人次,资助重病患者就医100多人次。将城市居民低保标准从人均每月240元提高到300元,农村低保标准调整到每月170元,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3、丰富创业就业服务内涵。大力发展各类社区中介服务机构,广泛开展“入户摸底、进厂寻岗”活动,及时发布劳务供需信息,为寻求就业人员“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市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将工作网络延伸到所有社区,做到实时动态管理。

(二)以居民自治为基础,营造健康有序的民主环境,促进社区管理的和谐

发挥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和作用,加强居民自治,实现民主化、规范化管理,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泰州市以居民民主权利的行使和落实为突破口,加快居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步伐。

1、在组织建设上落实民主选举。2007年,在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中,全面推行社区居委会主任差额选举和户代表直选模式。各社区成立选举办公室,负责组织选举工作。从选民登记、张榜公布、候选人报名到竞选演讲,严格按法定时间和程序进行。在选举日,通过设立秘密划票间等做法充分体现选民的真实意图,使选举更加规范化、合法化。

2、在运作方式上体现民主自治。一是加强社区民主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居民议事协商会议制度、社区重大事务听证制度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居民代表大会、居民议事协商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等自治组织。二是让社区群众自主决定社区事务。通过制定《社区自治章程》、《居民公约》、《社区居委会工作职责》等规章制度,确定社区群众在社区中的主人翁地位,形成了良好的社区内部运行机制。三是大力培育发展各种中介组织和志愿者服务组织等居民自治载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自主管理网络。

3、在管理服务上推进民主监督。大力推行“公开、公示、公议”。“公开”,即社区建设、社区财务、社区事务、社区服务等居务都实行定期和不定期公开;“公示”,即社区帮扶对象、社区测评情况等都要张榜公示;“公议”,即社区重大建设项目、重大支出、重大事情和社区选举都由居民代表大会或全体居民讨论通过,让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我市还积极创新居民参与管理的形式,建立了“民主恳谈会”制度,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民主恳谈会”已成为维护社区稳定的“减压阀”、缓解干群矛盾的“金钥匙”、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助推器”。

(三)以先进文化为引导,营造文明进步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氛围的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利益和谐是基础,精神和谐是根本。多年来,泰州市坚持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导,努力探索出一条加强社区先进文化、建设精神家园的新路子。

1、加强阵地建设,搭建文化舞台。大力推进街道文化站(室)达标建设,城区60个居委会共设有宣传栏、阅报栏、公示栏218个,图书阅览室66个,青少年和文化活动室68个,全民健身点38个,建立社区老年舞蹈队、合唱队、秧歌队、乒乓球队等群众文化组织90多个。定期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组织“社区大家唱”、“文化进社区”等活动,使社区文化活动正在向系列化、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为广大群众提供文明向上的社区环境。

2、突出市民教育,提高市民素质。以“现代市民教育工程”和“创建学习型社区”为重点,以“共走文明路、同创文明城”等十项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为抓手,不断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参与“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共援建135家社区居委会图书室,丰富了广大市民社区文化生活。海陵区工人社区被评为国家级“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先进单位,并被命名为“学习型社区”,是全省唯一同时获得两项荣誉的社区。

3、注重文化育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市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协调组和“五老”志愿者服务团作用,以“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为泰州作贡献”为主题,组织开展了“告别陋习,走向文明”大行动、“快乐之夏”活动、“我学习,我快乐”青少年读书行动、“爱我家乡”夏令营等系列教育与实践活动,积极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四)以平安创建为抓手,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促进社区秩序的和谐

人人平安,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本质要求,也是广大社区居民的迫切愿望。近年来,泰州市结合社区特点,抓好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政法基层单位为骨干、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群防群治为依靠的平安社区创建工作,着力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有力地维护了社区秩序的稳定和居民生活的安全。

1、强化治安管理,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以“平安泰州”创建为目标,突出社区治安这一重点,坚持打、防、控相结合,大力整治社区治安秩序,维护社区治安环境。在开展禁赌、“三项会战”等集中整治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全区旅馆持有效证件入住率、登记率、旅馆信息传输率均达95%以上,房屋出租户登记率、责任书签订率达98%以上。同时,不断加大技防设施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卡口堵控效能,治安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为社区秩序和谐提供了重要保证。

2、强化法治宣传,增强社区居民法律意识。近年来,市区法律援助中心多次与各律师事务所联合举办以宣传《法律援助条例》为主要内容的法律知识巡回讲座,让市民了解法律,懂得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认真做好案件的接待、审查、批准、指定办理和跟踪督查工作。2008年,共接待来电、来访咨询200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0多件。法律援助向社区延伸和覆盖,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使社区弱势群体得到了公正平等、及时有效的法律保障。

3、强化专群结合,推进社区群防群治工作。一是社区警务室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全区60个社区都建立了警务室,并按照1:2的标准配齐社区民警和辅警。二是群防群治队伍不断壮大。全市现有百名夜巡辅警、348名送奶工组成的协警队、40名退伍军人组成的次干道巡逻专职协警队以及社区治安志愿者队伍等四支群防群治队伍,基本形成了全时空、立体式的防范格局。三是社区矫正工作稳步推进。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和组织网络,对近300人实行了社区矫正。四是人民调解工作不断发展。街道联合公安、司法等部门共同建立“治安民调联合调解室”,为及时有效地平息纠纷、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提供了平台。

(五)以社区党建为龙头,营造务实亲民的政治环境,促进党群关系的和谐

建设和谐社区,关键在于加强社区党组织的建设。近年来,泰州市以社区党建为龙头,加快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贯通、条块结合”的组织体制和工作网络,为建设和谐社区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政治保证。

1、强化组织建设,实现社区党建的“全覆盖”。市委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社区建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组织的战斗力就显现在哪里”。2000年,将城区原有9个街道党委合并改建为6个街道党工委,充实加强了党工委的力量。同时,将105个居民委员会合并为60个社区居委会,严格按照“一居一支部”的要求建立了社区党组织,部分社区还着手建立楼栋党小组。适应近年来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的实际情况,各街道积极加强非公有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把各类党员纳入到创建和谐社区活动中。

2、强化机制建设,实现社区共建的“一体化”。为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工作中的全面领导和协调各方功能,泰州市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原则,在各街道社区分别建立了由区委、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牵头,驻区单位基层党组织参加的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等组织协调机制,推广“三位一体”(在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下,由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三方协同处理社区事务)社区管理模式,增强了社区各个单位、各种组织和各方面“以党建带共建、以共建促发展”的意识和责任,形成了“强核心、建网络、全覆盖、一体化、为群众”的社区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3、强化队伍建设,实现居干队伍的“多元性”。一是从市区机关干部中选派160多名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年轻后备干部到社区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既有效地满足街道社区对党建、司法、人武、计生、财会等专业人才的需求,改善社区干部队伍结构性老化的状况,同时又拓展了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的新渠道。二是从重点企业选派41名企业干部在企业宿舍小区所在的居民委员会任职,由企业统一发放工资,实行企业党委与街道工委双重管理、双向教育。三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60名40岁以下、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社区工作者,经过集中培训,实习锻炼,持证上岗,全部分配到社区一线,使社区干部在年龄、知识、能力结构等方面得到较大程度的优化。

二、建设和谐社区面临的新情况

泰州的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积累了—些经验。但是,工作中还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方参与社区建设的协调机制还不够完善。社区工作尚缺乏一种统一有力领导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在条块关系上,还存模糊不清、各自为政错位现象,使社区难以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各种力量。相关部门和成员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不平衡,社区内的整体合力尚不强,参与度也不够高。

2、社区居委会负担和行政化倾向还比较重。由于《居委会组织法》修改的相对滞后,目前社区居委会承担了太多的政府职能。居委会除了进行日常工作外,还要承担区、街道各部门交办的、名目繁多的工作任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居委会干部甚至要将主要精力用于应付上面布置的任务,很少有时间深入到居民中去做具体服务工作,做面对面的思想工作,影响了居民自治程度。

3、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还相对缺乏。随着居民社区意识的增强以及为居委会减负呼声的高涨,对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化社区工作者及管理人员缺乏的负面效应,对社区的建设的组织、服务项目拓展、工作质量提高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4、社区建设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各级政府对社区建设投入还缺少制度化规定,没有明确规定根据经济和财政的增长速定一定的年度递增比例。同时,缺少专门的社区建设社会化筹资机构。目前,特别在老小区,社区“两房”建设还有很大的压力。

5、社区中介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还不够宽松。目前,有识之士有创办社区中介组织的积极性,但是在法律地位、社会保障,财政政策、活动收费等方面,还缺少明确的规定,使中介组织在用人、财务、票据和养老、医疗保险等环节上难以与现有的制度相衔接,影响了其发展壮大。

6、社区居委会与中介组织的关系还不够顺畅。随着政府和企业承担的社会事务逐步转到社区,以及人们解决生活需求途径的市场化,越来越多的服务性中介组织涌入社区,给社区工作的开展带来了生机活力,但由于居委会与中介组织特别是物业公司的关系尚未理顺,带来了许多不便之处和毛盾。

7、社区成员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还不够强烈。在社区活动中,参与者多是老年人、青少年和下岗失业的部分弱势群体以及社会组织的志愿者,绝大多数居民只愿做社区建设成果的享有者,缺少成为社区建设力量的内在动力和责任意识。参与群体的单一化倾向也制约了社区建设的发展。

三、建设城乡和谐社区的思考与对策

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作。在今后一段时期,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建设和谐社区的各项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始终把广大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 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不断推进的整体合力;要坚持整体推进、分类指导,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在建设和谐美好新泰州的实践中不断发挥基础作用。

在具体思路上,建议打造我市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二三四”工程,即完善一个体制,健全二个机制,规范三项制度,加大四个力度。

(一)完善一个体制

完善我市社区建设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高效的社区建设领导协调机制。方法上,必须进一步强化泰州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职责和权利,将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专职工作机构挂靠民政局,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和办公经费,具体负责社区建设综合组织、协调、指导和督查工作。建立和完善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活动机制、协调机制、投入机制和考评机制,每季度或半年专题研究一次社区工作,研究情况,解决问题。

加大城关镇体制改革力度,加快撤镇建街步伐,将现有城关镇从繁重的经济工作中解脱出来,作为政府派出机构,一心一意专搞城市管理与社区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城市社区管理水平和协调能力。

(二)健全二个机制

一是健全社区运行机制。科学构建三个组织(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两个中心(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和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一个大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一个协会(社区公共事务协会)”的新型社区组织管理体系,逐步形成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主办、社团组织服务、社区居民参与的社区工作运行机制,全面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自身服务管理体系。要完善社区相关功能,政府部门在交办社区协助管理社会事务时,要根据“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赋予社区相应的行政管理权,包括对社区卫生、治安、环境、摆摊设点、占道经营等方面的管理权和处罚权,使城市管理权限和管理重心下移。要完善《居委会组织法》,理顺社区与上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对新形势下居委会在社区管理、社区服务方面的职责与权利进行界定,明确那些工作是居委会必须做的,那些工作是居委会协助有关部门完成的,那些工作是由社会服务机构完成的,真正赋予居委会自治权、协管权和拒绝权。

二是健全财力保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对社区建设工作要进行资金列项,将其经费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合理确定分摊比例。在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上,要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各界通过捐助和招商的形式投资社区建设,逐渐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与社会筹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按国家政策规定,将社区服务场所及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政府规划、建设、房管等部门在住宅小区验收时,要合理预留社区办公用房和活动用房。同时,要落实专人,加强社区基础设施管理工作,切实提高社区公共设施的利用率,实现使用效益的最大化。要加强社区信息网络建设,将各部门现有的面向社区的各种网络有机整合起来,形成纵横联合、统一高效、便捷实用的网络,建立以居民基本信息为基础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数据库,打造“数字社区”,推进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

(三)规范三项制度

一是规范事务准入制度。针对目前社区行政化倾向和工作负担过重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强化社区事务准入制度。集中一段时间和精力对全市社区中的工作机构进行梳理,对超越社区职责范畴的部门暂不允许进入社区,对不切实际和多余的予以取消,对重复的进行合并。对本应属部门和单位承担的工作任务,不允许转嫁给社区居委会,不允许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向社区居委会直接下派任务、下达指标。今后凡在社区布置任务或开展检查、考核、评比、培训、挂牌、达标升级等活动,必须要经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审批,方可进入社区。对于一些不属社区职能又必须要社区协助的工作任务,经审批后,由相关部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社区服务站或社会组织购买。同时在监督方面,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市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和机关部门考评体系,从根源上为社区干部减负,使社区干部能够明确工作方向,认真履行职责,更好地为社区群众服务。

二是规范社区用人制度。建立社区干部选拔制度,将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热心社区工作的人员充实到社区居委会领导班子。完善工作人员考核竞争制度,探索和建立社区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推进后备干部赴社区挂职锻炼制度,为社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持。落实社区专干招聘制度,利用社区居委会换届的时机,公开招聘一批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社区干事,充实社工队伍。实行社区工作人员总量控制制度,合理编制全市社区用人计划,明确社区工作人员编制五年之内只减不增,从而切实提高社区工作经费的使用效率。强化社区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定期、经常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业务培训和岗前培训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规范居民自治制度。进一步明确居委会是基层自治组织的思想意识,深入推进居民自治工作。政府要坚持“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原则,用民主的、科学的方法来指导社区居委会工作。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居民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规范居民民主决策程序,切实保障社区自治活动的有效运转。社区居委会要明确工作目标,不断完善自身的自治职能,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坚持公众参与原则,建立居委会辖区共同体层次的社区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发挥“听证会”、“恳谈会”、“议事会”等在基层民主议事活动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居民民主决策机制,畅通社区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渠道,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让社区居民享有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建设。

(四)加大四个力度

一是加大党建工作力度。以社区党建为龙头,建立、健全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社区党员议事会和社区党建工作党员代表大会运转机制,更好地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管理,同时按“便于活动,便于管理”的原则,在社区设立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等基层党组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无缝隙覆盖。建立以社区党支部为基础,社区党员为主体,各类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及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党建新格局。要创新社区党建工作,不断拓展党建工作的新领域,实现社区党建“三个延伸”。一是在工作范围上,要由重点抓市属企事业单位向非公有制企业和民间组织延伸。二是在工作对象上,要由重点抓乡镇、居委会党员向社区各层面党员延伸。三是在工作内容上,要由重点抓党务工作向解决居民生活实际问题和发展社区延伸。要把社区党建同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围绕社区建设开展党建工作,并把解决社区居民生活实际问题纳入到社区党建工作中。

二是加大社区服务力度。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为居民群众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的领域。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资源,逐步完善社区的便民利民、救助保障、医疗保健、社区安全、居民教育、普法维权、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环境保护和评议监督等十大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群众的生活需求。要不断创新社区服务的方式。强化区、街、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点的组织、引导和信息中介职能,加快社区服务的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要把公共服务、志愿服务、有偿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对一些经营性服务提供开办营业执照、税收减免、用房优惠等支持。要不断壮大社区服务队伍。大力培育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建立起一支由专职、兼职和志愿者组成的素质较高的社区服务队伍,实行专业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共同协作的活动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快捷和周到的服务。

三是加大共建参与力度。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利用有效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宣传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培育全社会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共识。要采取多种宣传教育形式,使社区居民树立“大社区”、“社会人”的观念,自觉参与融入社区建设.同时要调动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实行共驻共建。机关部门要深入社区加强服务与指导,利用自身优势,从资金上、物资上、人才上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人大、政协要积极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支持社区建设,同时发挥自身监督职能,定期督查、视察社区建设工作。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发挥好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社区建设捐款捐物。社团、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和群众广泛参与的整体合力,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四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首先,科学划分社区。结合我市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对现有社区居委会规模作适当整合。在调整的原则上,要有利于社区自治、管理、服务和资源利用,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在调整的方法上,要充分考虑居民居住的自然地缘关系、以路、街、桥、河流等明显的标志为界,同时也要适当考虑管辖居民认同感、归属感等人文因素。在调整的规模上,本着“规模能大不小,人口能多不少”的原则,合理控制城市居委会的数量,以便于精简高效地运转社区。

其次,加快撤村建居步伐。对因城市规模扩大遗留下的“城中村”,要根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撤并,统一建立社区居民委员会。在撤并过程中,要依照法律规定,充分发挥群众自治作用,合理操作,妥善处理村级资产与村民保障的关系,既要保证村级资产不受损失,又要保证村民利益不受损害。

最后,整治城郊结合部。对城市边缘的一些自然村,要整合资源,进行适度合并和调整。要对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从侧面衬托城市建设效果。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大思想宣传力度,切实提高群众参与村庄整治的自主意识。要对一些村级资产进行规范管理,充分利用村级组织办公用房充裕、闲置用房较多的特点,对一些房产进行置换整合,为下一步撤村建居创造有利

第二篇:关于和谐社区建设的综合调研报告

关于和谐社区建设的综合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2007工作安排,6月中旬以来,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会同市民政局、综治办、计生委、市残联等有关部门,在广陵区、维扬区、邗江区及开发区的协助下,重点对市区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专题调研组集中听取了有关部门的情况通报,分为3个小组,对东关、梅岭、邗上、扬子津等街道和所属32个社区逐一走访座谈,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并赴杭州、宁波学习考察。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和谐社区建设扎实推进、局面良好

近几年,我市和谐社区建设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各相关部门及社区组织的共同努力下逐步推进,社区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可喜成绩。

1、健全领导机构,强化和谐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2001年10月,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成立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和任务,全面启动了我市社区建设工作。2004年12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之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对社区建设的组织体系、保障机制等作了规定。广陵区成立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并结合区情实际,制定了社区建设五年发展规划;维扬区将和谐社区建设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来抓,成立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分管区长任办公室主任;邗江区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对社区建设下发了系列文件。各街办都建立了由党政一把手挂帅的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全市基本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各界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格局。今年5月苏中城乡和谐社区建设现场交流会在扬召开,我市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得到省有关部门和与会人员的普遍赞誉。

2、着力基础建设,社区工作条件明显改善。社区规模趋于合理,经过多次整合,目前多数社区已按居民3000户、1万人左右设置。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通过换届选举、公开招聘等方式,一批有事业心、工作热情高、工作能力强、政治素质好的人员充实到社区岗位上,我们调查的32个社区,除扬子津街道未能提供所辖5个社区的数据外,其余27个社区的工作人员,40岁以下的占53.9%,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1.2 %,绝大多数是中共党员。财政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区级财政按每社区每年不少于8万元(维扬区按9万元)的标准拨付社区工作经费和人员工资,社区工作人员待遇经过多次调整,比过去明显提高,办公经费基本有保证,工作条件明显改善,几年来通过政府协调、社会赞助、社区自筹等途径,多数社区办公、活动用房的面积达到250平方米以上,配齐了办公桌椅、电话、计算机,开通了社区专用网络,开设了图书阅览室、文娱活动室、残疾人康复室等活动场所,条件好的社区还添置了传真机、数码相机、空调等办公设施。各社区还以“平安社区”建设为载体,完善了社区综合治理工作网络,建立健全群防群治体制;充分挖掘资源,创新工作特色,初步形成“一社区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

3、坚持居民自治,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社区普遍建立了党组织,以党建为龙头,推动居民自治工作逐步深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区党建工作格局。按照居民自治原则,民主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2005年居委会换届,广陵区、维扬区在50%的社区中推行了直接选举。建立了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居民代表会议、议事协商会议、组织听证、民主评议等工作制度,保证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管理、决策和监督权。在遇到巷道维修、车库改造等公益性事务和涉及部分社区成员利益的矛盾纠纷时,社区主动召开协调会、听证会,组织居民协商解决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各社区都有居民自发组成的腰鼓、舞蹈、合唱、太极等队伍,利用社区广场等设施开展活动,自娱自乐,定期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邻里节、纳凉晚会和各种主题活动,吸引居民广泛参与。

4、突出以人为本,积极拓展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和谐。建立了区、街道、社区三级纵向服务体系,区、街办两级已建成规模不等的社区服务中心,开通了社区信息服务综合平台。邗江区、邗上街道联办的社区服务中心集指导、服务、辐射功能为一体,大楼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多数社区已设立便民服务站,开展“一站式”服务,有的在大型住宅区内还设立了“社区工作站”,方便居民办事。各社区将“民思我想、民需我做”的工作理念贯穿于社区服务工作中,积极为社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与救助服务,为下岗再就业和退休人员提供社会化管理服务,为残疾人康复训练提供帮助,为社区老人提供敬老、养老服务。多数社区设有警务室、卫生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指导站等便民机构,并通过促进居民创业,引入民资开设各种便民服务网点,形成“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立社区党员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等志愿者队伍,开展居民间的自助互助服务活动。社区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不仅方便了居民的生活,也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社区的凝聚力。

二、建设和谐社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我市城市社区建设与几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给和谐社区建设带来许多值得研究、探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1、社区负担过重导致职能错位。一是各种“协助”工作难以推辞。市、区不少部门都以“重心下移、工作进社区”为由,过度把部门工作摊派到社区。据粗略统计,社区仅有5—7名工作人员,承担了15大类近百项的工作,政府职能部门各条线上的工作,社区几乎都要涉及参与,其中除劳动、计生部门为社区提供了1名工作人员和基本办公设施外,其余如信访、统计、帮教、数字化城管、市容环卫等工作都由社区直接承担,占用了社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二是招商引资、城市拆迁等工作任务繁重。调研中,绝大多数社区反映有硬性考核的招商引资指标列入考核,要求按时序完成,有的街办每月开会过堂,如完不成任务就“一票否决”评先资格。城市拆迁工作包干到街道后,街道将任务分给各社区,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拆迁期间,社区干部的主要工作精力放在完成拆迁任务上。三是各类会议、台账、评比等名目繁多。社区居委会通常被视为政府部门的行政末端,街办以上的任何一个职能部门都能布置社区任务,要求社区参加各种会议,设立各种台帐,对社区工作组织繁琐的检查评比。据某社区反映,为达到考核要求,搞一次活动要在多处存档资料,有了电子台帐,还得做纸质台帐,他们一年要做14类33册台帐,一个月要参加30多次会议,有时在同一时段会出现要求社区主任参加3—4个会议。四是要负责无物管小区的管理。这些小区大多地处老城区,配套设施不全,管理难度大,没有物业管理公司,公共设施维修、绿化、卫生等管理事务都由社区承担。五是其他工作包罗万象。有临时性工作,如,全市性大活动,社区要组织志愿者到包干路段整治环境、连续几十天值勤维护;有经常性工作,如,为办理审批事项的居民出具名目繁多的证明,有些是社区根本无法了解的情况,却要社区盖章负责。这些来自各方面的任务和琐碎事务,占据了社区干部的大量精力,影响社区居委会职能的履行。

2、市委、市政府的有关文件规定落实不够到位,社区建设保障机制不够完善。一是社区建设的经费落实不完全到位,财政拨付不足以适应社区工作的实际需要。文件规定各区财政按每年不少于8万元的标准拨付社区工作经费,不少社区反映,社区一年中需要支付的人员工资、办公经费、活动经费等必要开支远远超过这一标准。市级财政未将社区建设的专项经费列入预算,文件规定的“社区管理服务上台阶奖”的专项资金尚未落实。有的街道因自身财力不足,对8万元标准内的经费都未能足额拨付到社区,有的还要社区向街道上缴部分“创收”经费。社区共建资源不足,驻区单位支持社区建设的作用有限。二是部分社区办公、活动用房落实不完全到位。政府关于“成片住宅按开发面积千分之一落实社区用房”政策,在实际操作中落实困难。有的开发商在新建小区时,按规定的公益性用房面积享受了相关优惠政策,交付时却没有按规定确保社区办公、活动用房到位,街道不能参与验收,也没有具体责任部门检查落实。社区与开发商的协调处于不平等地位,开发商主动配合的少,躲避或不理睬的多,有的经多次协商后给的还是结构较差、面积较小、楼层较高或地处偏角,不利于面向居民办事的房屋。部分老小区配套用房面积不足,少数社区租用的办公、活动用房还要自筹经费付租金。三是“费随事转”不完全到位。有些部门给予社区的经费补贴,远远低于工作所需。例如,劳动部门给社区配了一个人、一台电脑、一部电话,却没有配套的工作经费,随着退休管理社会化,工作任务增加了,相应的经费却未落实;又如,“数字化城管”在社区设立网络,给每个社区配置了一台电脑只能用于接受城管监控,也没有工作经费配套。据反映,每个社区范围内有2-3名城管协管员,要求每人每天至少发现3个问题,而解决问题却由社区承担。社区几乎每天都要忙于清除“牛皮癣”、清运无主建筑垃圾,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年只有一个区年终按每月200元标准给社区拨了8个月的补贴;又如,各类调查表到社区,有的只发“样表”,不仅调查占用社区干部精力,表格还要社区花钱复印,社区干部反映“吃苦又吃亏”。更多的部门“工作进社区”变为工作交社区,只给社区交任务,到社区查台帐、看现场,什么经费都不给。

3、社区自治功能不强,共驻共建水平不高。一是部门工作进入社区实行“准入制”很难落实。从外部环境看,社区自治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和配套,《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90年开始施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变化,这一法律的条文和内容需要修订和完善,要完全从法律地位上确立社区自治组织的性质,实行“准入制”才有充足的法律依据。从我市社区的工作实际看,市委、市政府规定实行“准入制”,但如何操作没有明确责任部门,向谁备案、由谁扎口,不够明确,在现有的体制下,社区难以拒绝上级部门交办的工作。二是居民参与率低。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分子多数是社区内的退休人员、老党员、老居民或是向政府申请福利救助的困难居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社区忙于完成各种部门活动及突击任务,这些活动与居民的需求不一致,社区干部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走门串户,与居民联系少;另一方面不少社区居民与社区接触少,有的居民从未与社区打过交道,自觉参与社区建设的观念淡薄。三是村居合一的社区自治管理难度大。扬子津街道和邗上街道有12个社区是村居合一的组织。它们大多数处于城郊结合部,是行政区域调整以后设立的社区,原来的村组织不复存在,村委会牌子依然保留。由此衍生的管理难度是:社区居委会管理着原有的村集体资产,只能服务于社区中“农”转“居”的成员,社区居民间存在利益分歧;政府对征地拆迁中失地农民享受居民权益的有关政策规定不明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有的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和暂住人口多于常住人口,且多数住在没有物业管理的庄台,给社区物业管理、治安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等带来很大难度。四是驻区单位关心、支持社区建设不够。目前动员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办法,主要靠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与社区结对挂包,靠社区干部反复上门向驻区单位汇报情况、征求意见、提供服务来争取支持,总体上看,共建仍是“一头热”。有些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共建仅限于搞活动时提供场地或赞助钱物,“社区资源共享”的理念在具体工作中未得到落实,驻区单位主动关心、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的氛围尚未形成。

4、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存在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一是选拔任用不够规范。虽已通过公开选聘、选优录用、民主选举等多种形式,改善了现有社区工作者的结构,但尚未形成规范统一的选拔任用制度,有的街办对社区干部的调动随意性较大,影响了社区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二是收入待遇偏低。目前,社区主任、副主任、工作人员的月收入标准分别为1000元、800元和650元(维扬区高100元),有些还要自缴社会保险费,实际收入水平仅接近或略高于最低工资标准,低于当地城镇职工收入的平均水平,少数聘用人员的收入则更低。与社区干部常年超负荷的工作量相比,这样的待遇很难稳定队伍。三是学习培训还需规范。对社区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培训力度不够,未形成经常化、正规化的培训制度,不利于社区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提高。四是职业性质界定不明。由于社区工作者职业性质缺乏明确的政策界定,因此,在晋升、调整和职称评定等方面缺少依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建设和谐社区的几点建议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谐社区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胡锦涛同志指出“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因此,构建和谐社区,直接关系着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切身利益,关系着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发展环境,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为进一步做好我市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明确社区职能,增强社区自治和社区服务能力。

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政府职能部门应牢固树立“依法行政”和支持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的意识,理顺与社区“指导与服务、协调与监督”的关系。建议市、区两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根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结合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文件精神和我市扬发[2005]7号文的情况,从社区性质和职能出发,合理划分和确定社区必须承担的工作任务、服务事项,应该协助的公共管理、公益事务,以及可以委托社区完成的其他事务,明确界定不该由社区承担的工作任务,并发文公布。尽快理清政府机构与社区之间的工作关系,明确有关政府机构与社区之间的职责,切实减轻社区负担,使社区的主要精力放在管理社区,服务居民上。

认真落实“准入制”。扬发[2005]7号文对“准入制”进行了明确规定:由部门指导、社区承担的工作,实行备案登记制度;凡由部门承担,确需社区协助的工作,要在解决“费随事转”的前提下,经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审核并报政府同意后方可进社区。今年8月,江苏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强社区服务 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的[2007]84号文,对政府部门行政事务进社区也提出了相关要求。为使这些规定落到实处,建议借鉴杭州等地先进经验,细化有关组织机构、工作任务、考评考核“准入”社区的管理、审批、监督等制度。“准入制度”应明确凡须在社区建立的机构、要求社区协助完成的工作、对社区的考评检查,主管单位必须提供文件依据,向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明确在工作任务准入期限内,必须根据“费随事转、人随事转”的要求,按照工作量向社区转入必要的人员及经费;明确社区凭《审批表》建立组织机构、接受任务和考评,凡未经审批同意的,社区有权拒绝接受。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定期清理、检查评估党政部门执行准入制度的情况,并将结果统一公布,为社区依法自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议政府对“数字化城管”进社区的工作方式加以改进,城管部门既要重视“发现问题”,又要简化工作程序,将更多的人力、财力用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简单地把任务交给社区。

2、修订相关规定,完善社区工作的考核方式。

《扬州市物业管理实施办法》规定,未实施物业管理的原有住宅区,配套设施不全的,由所在社区负责统一管理。该条规定与《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不一致,社区居委会反映,一些配套设施不全暂无物业管理的老小区、尤其是开放式的老庄台,环境整治难、卫生保洁难、治安管理难,社区既无资金,又无人员和能力,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社区难以承担这项职责。建议我市按照《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将这条规定修改为“配套设施不全的原有住宅区,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整治,逐步创造条件,实行物业管理”,合理确定社区所承担的责任,使社区从事一些有能力做好的服务工作。目前尚未实行物业管理的小区,政府应重视解决好事关民生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老城区危房多、供电线路老化、路面破损、公共基础设施不全、绿化卫生无人管等问题,建议政府将这些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列入办实事计划,先急后缓,逐步为相对困难的社区创造宜居环境。

对社区的考核,建议由上级部门的单向考核,改变为上级部门、驻区单位、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多向考核。考核管理社区、服务居民的内容应当以社区居民的满意度为主。部门工作进社区,建议由部门制定标准考核社区,改变为部门工作接受社区及居民的评议,检验其服务是否完善、作用是否明显、群众是否认可,等等。维扬区采取的组织大学生入户调查,了解社区建设满意度、社区干部信任度,作为社区考核重要依据的做法值得推广。在社区工作考核中,应取消招商引资等与社区职能无关的内容,更不能作为先进社区“一票否决”的内容。

3、健全保障机制,加强社区基础建设。

建议市政府每年将和谐社区建设的专项资金和“以奖代拨”的奖金、社区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经费等,列入市级财政经费预算,由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和谐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用于有重点、有计划地指导和推进全市和谐社区建设。区级财政将社区人员工资、社保补贴、工作经费足额拨付。社区工作经费建议以社区常住(户籍)人口、暂住人口为基数,按户或百户核定拨付标准,并随经济的增长,每年有所递增,以保证社区工作正常运转。社区按市、区、街办的布置,组织大型活动或完成突击任务,市、区财政应给予相应的专项经费补贴。

认真贯彻扬发[2005]7号文件,对开发建设单位“按建筑面积千分之一的比例将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纳入建设项目配套计划,与建设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付”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最近,省政府 [2007]84号文对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市应认真贯彻执行,将“有关部门在审批新建住宅区规划方案时,根据社区居住规模,按照集中、实用、方便居民的要求,同步确定社区办公、活动用房的位置、面积;住宅小区建成时,规划、建设、房产、民政等相关部门会同街道联合审定和验收社区的办公和服务用房项目”的要求落到实处。对开发单位未按照有关规定配足的,房管部门应按规定责令其限期依法补建,逾期不补建或建设面积不足的,在其非住宅商品房中另行划足相应面积用房,并给予必要的处罚。对已建社区未配置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或配置不足的,建议根据省政府文件相关规定,由政府通过购买、租借、置换、改造、新建、扩建等办法统筹协调解决。

4、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社区自治功能。居民自治是社区基层实行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和措施,也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本质要求。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媒体、社区宣传栏、戗牌、宣传手册等方式,对和谐社区建设的意义和相关要求进行持久、广泛地宣传,让驻区单位和社区广大居民充分认识和理解社区建设,形成“人人关心社区建设、人人支持社区建设、人人参与社区建设”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发挥居民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主体作用,树立居民是和谐社区建设主体的意识。社区应积极主动地开展内容丰富的各种社区服务,加强与居民的联系,做到经常走访居民,了解民情,提高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认知度,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建立完善规范的社区自治制度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居民议事协商、听证、民主评议等制度的作用,实行居务公开,增强社区工作的透明度,对事关居民利益的公益性社区事务,包括社区内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引导社区内的居民参与进来,提建议、出点子,真正把社区建设成广大居民的和谐家园。对“村居合一”社区的遗留问题应妥善处理,特别要研究妥善处置村集体资产的政策,指导社区具体实施,努力强化社区组织的自治功能、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

5、加强对和谐社区建设的研究与指导,认真落实挂钩联系、同驻共建制度。在社会转型时期,社区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政府尤其是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研究力度,培养树立一些典型社区,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边推广,通过典型引路,全面推动提升我市和谐社区建设水平。

党政机关部门、驻社区单位应坚持与社区共驻共建、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原则,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主动与社区挂钩共建,每年至少为结对共建社区办1—2件实事,以公益性原则开放内部服务设施,在财力、物力等各方面对社区建设给予支持。社区居委会要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与驻区单位沟通,增进理解,达成共识,调动驻区单位参与共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整合、共享,营造“同驻社区、共建和谐家园”的良好氛围。

深化完善社区建设联系点制度。广陵、维扬、邗江区级机关部门与社区挂钩共建,维扬区各街道城管、环卫执法人员挂钩到社区的做法,取得了很好效果,应该总结和推广。建议市级机关有关部门,结合“三在”主题活动,与挂钩社区加强联系,为挂钩社区解难题、办实事;特别是建设、城管、环卫、房管、文化、体育等部门,应与老城区相对贫困、资源短缺的社区建立共建关系,帮助他们及时解决事关民生、事关和谐的突出问题。机关工作目标和作风建设考核考评,应将各部门参与社区建设,为社区解难题、办实事的情况列为加分内容。

6、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实现社区工作专业化。

建立和完善社区专职工作者的选任聘用、工资福利、考核评议、教育培训等制度,逐步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进程。按照工作职务、年限、能力等标准合理设立社区工作人员职务等级工资,并实行每年考核晋升制度,保证社区干部收入不低于当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劳动保障、计生服务等聘任人员的工资福利参照居委会工作人员的标准执行。扩大居民对社区居委会选举的参与率,不断提高直接选举居委会成员的比例。继续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区街下派、现任干部选聘等多种渠道,把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完善社区干部选任、聘任制度,选任干部任期内一般不应调动,聘任干部的调整应征得社区的同意。利用市委党校和扬州大学等教育资源,加强对社区干部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激励社区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化的社区工作知识和工作方法,学习如何更好地联系居民、动员居民参与自治管理、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使他们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和谐社区建设需要,不断提高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和业务水平,增强做好社区工作的本领,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为我市和谐社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第三篇:城乡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一、我区城乡社区建设的现状:

我区共有城乡社区77个,其中:城市社区34个,农村社区43个,绝大多数农村社区达到“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建设标准。近几年来,我区投入200万资金建成农村社区村卫生室46个、警务室35个,政府提供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治安、卫生、文化、体育、科技等共10多项公共服务进入农村社区。全区95%的村建有卫生计生、农资供销等社区服务站(点)。

几年来,全区用于城镇社区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达到800万元,34个城市社区2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12个,全部实现了规范化建设标准。为了提升社区的服务水平,通过在社区开展“创先争优”和“星级社区”活动,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涌现出昌明、景航等8个全市先进社区。各社区健全了社区治安巡逻队伍,形成了人防、技防、物防“三防”立体防范体系。目前,全区共有34名社区民警,34支治安巡逻队伍,有55个小区实施了全封闭,25个小区新安装了电子监控设施。

今年,区委、区政府把推进小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区今后的重点工作来抓,一方面把街道、街道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稳步推进竟成镇街居体制改革;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鱼山、丽阳、荷塘等西区乡镇小城镇规划,重点抓好鲇鱼山小城镇建设。这些举措必将大力推动我区城乡社区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二、推进城镇化对城乡社区的作用和影响

(一)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挑战。一是由城中村改造拆迁所引发的利益矛盾、下岗职工再就业、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城市区域性的协调发展。我区每年处理的上访案件,有相当部份是城中村改造拆造引起的。二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区竟成镇“城中村”改造和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都在促使处于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不断产生利益诉求不同的社会群体,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疏离、排斥甚至对立的状态。三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小农意识与城市文明实现对接过程中会产生矛盾。我市管理比较的差地方往往是城乡结合部,如竟成镇村、村等,由于这些村民不能很好适应城市文明,从而引发了社区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如在社区乱扔垃圾、破坏绿化等屡有发生。

(二)社区在城镇化过程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社区建设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功能和地位日益突出,而要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离不开社区,因此,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与推进城市化有着紧密的关系。社区在城市文明建设发挥巨大作用,近年来,我市创建文明城过程中,社区干部和社区志愿者清扫街道、维持交通秩序等工作中付出辛勤的汗水。十七大代表森林社区主任李金霞在拥军优属、社区党建等工作做出有目共睹的成绩。

(三)城镇化是实现农村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就目前我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现实来看,在当前和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小城镇与农村社区的关系,就像小动脉与毛细血管的关系一样。就我区鱼山镇、竟成镇城镇化比较高的乡镇来看,城镇是农民所需商品的日常交易中心,也是农民出售其产品的重要场所。同时,城镇也是是农民获取各种生产、市场信息的重要场所。如果城镇建设发展滞后,显然会影响农村社区中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从而影响农村社区的建设。

三、城乡社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社会保障制度制约城乡社区协调发展。我区目前建立的是城乡有别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这种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有违社会公平,面且制约城乡社区协调发展。农村社区,只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社会养老保险处于停滞状态,其它保险项目还未实施。这种城乡社会保障相互隔离、发展水平不一的客观现状,不但阻碍城乡统筹发展,延缓城镇化进程,导致城乡社会矛盾的加剧,而且不适应城乡社区协调发展。

(二)城乡社区工作各级部门没有有效合力。城乡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参与。但现实情况是涉民部门各干各的,没有形成工作合力,这样势必出现工作严重失衡,也制约了城乡社区建设上水平。

(三)投入不足成为城乡发展的最大矛盾。城乡社区建设和运转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但各级财政投入不足。社区建设资金主要靠“上面争一点、财政拨一点、单位赞助一点、社会筹集一点、自己筹集一点”。由于社区建设资金缺乏,社区设施相对不足。从街道来看,还有30%的社区是租房、借房,所有的社区办公经费短缺。薄弱的基础设施和落后的办公手段使社区满足不了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需求,影响了社区服务功能的发挥。另外,由于经费短缺,社区工作人员没有纳入社会统筹,不享受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待遇。社区工作人员有后顾之忧,较低的待遇影响了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四)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一是政策制度缺陷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基本的土地资产还不能进入市场。另外,户籍制度缺陷,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社会保障制度缺陷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化。二是土地经营制度缺陷不利于农业的产业化。承包土地的易变性及短期性,使得农民不能形成有效的投入,农业生产率低;过于细碎的土地分割缺乏规模效益,不利于农业产业化。

四、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加快城乡社区建设意见和建议

(一)切实加强城乡社区党的建设

要创新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格局。健全和完善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逐步形成以街道、乡镇党委为核心,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以社会性、地区性、群众性工作为载体,社区内单位组织和社区全体党员共同参与,条块结合,优势互补的党建工作格局。社区党组织要组织和引导社区单位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支持群团组织依照各自的章程独立自主的开展工作,形成和谐社区建设的合力。

(二)转变城镇基层政府职能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乡镇要面向社区,明确与社区之间的职责和关系,做到人员配备、工作重心、服务承诺、监督考评、工作经费到社区。要强化“小政府、大社会”意识,保障社区居委会依法独立行使管理社区的职权。社区居委会要充分发挥沟通基层政府与社区居民的桥梁作用,代表居民及时提出有关意见和建议,依法协助政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要按照“政企、政事、政社分开”的原则,将社会性服务职能从行政职能中分离出来,交由社区承担,对属于政府及有关部门自身应完成的行政性任务,不得硬性摊派到社区;不属于社区的事务,但社区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可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办法解决,实现社区管理责、权、利的配套统一。

(三)搞好农村社区建设,要进行体制创新

1、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首先,要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利,允许农民依法采取转包、出租、转让、互换等多种形式将承包地流转。其次,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发挥市场配置农村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2、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从实际出发,建立一元户籍制度。首先,要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和中小城市落户,允许地方户口在农村城镇之间迁移,同时也要允许农民工通过劳动部门和劳务市场进入大城市工作,逐步降低人口迁移的门槛,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其次,户籍与社会待遇脱钩,消除户籍所引起的社会公平问题。

(四)规范各部门工作职责,形成合力。建议由省、市两级出台文件,规范各级涉及城乡社区工作部门的工作职责,逐步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搭台协调,部门积极参与城乡社区建设工作机制;形成任务明确,责任到位,上下配合,各部门相互协作的工作协调机制。希望成立城乡社区办公室,主职责是负责研究制订区城乡和谐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实施方案;负责协调各部门和指导各街道(镇乡)社区建设工作等具体工作。该机构的建立,能进一步规范了城乡社区的建设与管理,推动社区建设稳步健康发展。

第四篇:社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

社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

一、社区基本情况。

社区位于**市东部,隶属于****,下辖12个居民小组,526户,1998人,耕地面积2178亩。**社区整体上属于传统的农业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粮食、蔬菜、朝天椒、烟叶、中药材,以及村民外出务工经商、发展运输等项目。

二、城乡一体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开展情况。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新社区位于**。规划总占地面积39885.86平方米(约合59.8亩),其中城市道路占地5615.61平方米(约合8.4亩),项目建设净用地34270.25平方米(约合51.4亩)。

规划建设居民住宅楼16栋,预计总投资4000万元,其中征地59.8亩,2.8万/亩,共计167.04万元。可安置居民508户。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规划建设一栋17层两栋6层住宅楼,可安置180户、720余人居住,住房分90㎡/户、100㎡/户两种户型;拟建设停车位120个,附带社区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2142.5平方米,配套商业超市建筑面积4416.08平方米。二期规划建设6层一梯两户住宅13栋,总建筑面积41198.68平方米,可安置418户居民。附带社-1-

区幼儿园,群众游园等公共活动场地。

三、城乡一体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政策建议。

1、项目前期手续办理繁杂且时间长,费用高。按照上级要求必须在工地开工以前完成各项手续办理。但在具体办理手续和行政审批事项上非常繁杂,有时一个部门一个审批文件甚至一个证明材料就需要几天到一个星期时间才能完成。前期主要是发改,建设规划设计,国土,环保,电力,文化等部门各项手续的办理和审批,所有手续全部办齐至少需要半年以上时间,有些审批事项审批时还必须有相关资质单位编制的文本,社区就必须要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编写,而编制费用少则几千,多则几万,比如电力部门高压输电线路需要迁移时费用很高,而这无疑增加了建设成本,最终增加了群众的负担。

建议政府统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的行政审批事项和具体办事流程,编印成册,方便社区对照办理,还要尽量简化事项,规定审批在几个工作日内完成或者答复,以提高工作效率,能减免的费用一律减免,减少建设成本,最终降低房价,减轻农民负担。

2、新型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过大,人均负担过重。石佛社区室内外基础设施建设预计总投资接近1000万元。平均到居民购房价格上每平方近200元,按一般户型三室两

厅100平方米计算,每户均摊费用将近2万元。

建议社区内道路,广场,绿化,环卫等由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支持,公开招标,统一建设,切实减轻群众购房成本。水、电、暖、气、通讯等可以由政府出面协调相关部门和企业统一安装,各级财政投入一部分,群众承担一部分。

3、城乡一体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立足村情,一村一策,不能搞一个模式一刀切。一些距离城市乡镇较近的社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已基本被征用完,社区群众和城市居民无论从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上都已基本相同。但一些偏远社区仍有大量土地,又没有什么工业项目,大部分群众仍以传统的农业种植为主,两种不同的社区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应区别对待,距城镇较近的社区老村拆迁后土地开发利用价值大的尽量拆迁入住新区。偏远社区仍有大量土地,拆迁后土地利用价值不大的可分步拆迁,也可搞一个社区两种模式,愿意来新区居住的一部分人入住新区,旧房拆迁,土地综合利用,另外一部分不愿意来新区居住的,由政府在原社区内选址统一设计规划户型结构,居民自建,政府财政补贴,统一新型社区道路,绿化,环卫,配套水电等,建成后,群众不离开土地,改善居住环境,再引入土地流转大户承包群众土地,集中土地使用,提高土地使用价值,或者搞休闲观光农业,吸引城里人周末到农村社区休闲旅游,或者建设青少年劳动体验基地,让城里的孩子到乡下

种一天地,干一天活,与社区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让孩子接受教育,也拉近了与群众的感情,还增加了群众收入。

**社区居委会

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这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有效途径,加快形成城乡经

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加快推进。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机构没有根本消除,工农关系不协调、城乡关系失衡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格局。只有广大农民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农民各项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发展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只有尽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状况,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重大任务。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当前,农村安定和谐局面面临许多压力,存在不少不稳定因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加大,农民养老等社会保障不健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和政权建设需要加强,一些农民权益受到侵犯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因素。只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社会公平正义的环境,从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措施,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切实保障农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使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使广大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因此,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村民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不平衡,差距主要在农村。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民增收难度大,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城乡面貌反差较大。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的明显加快,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失的速度也在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更加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有的是在现实发展中形成的,而且互相交织,解决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国家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必须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才能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科学依据和基本要求

(一)科学依据。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提出,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现实背景和深厚的实践基础。

一是理论依据。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他说:“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我国现在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深入考察各国工农城乡关系发展史后对工业化发展普遍规律做出的科学总结,是深入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基本特征后做出的科学判断,也是总结我国过去几十年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后做出的科学论断,这为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二是现实背景。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城乡差距非

下载泰州市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调研情况报告(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泰州市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调研情况报告(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宏州和谐社区建设报告

    德宏州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情况报告 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为加强社会管理工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

    和谐社区建设视察报告

    促进我省和谐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社区是当代社会的细胞,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基础,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

    和谐社区调研报告(精选5篇)

    和谐社区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作为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结构主体的社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是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贾汪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贾汪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贾汪区民政局 2011年8月12日 为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我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探索社区建设新形式,创新社区管理新办法。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

    新农村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调研报告

    内容提要:本文是在对xx乡xx村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情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一个我们常用的“swot”分析法,对xx村基本情况进行了系统的、逻辑的分析与梳理,最后......

    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区委的统一部署,3月19日至23日,我到章安街道东埭村蹲点调研,了解到我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再结合平时工作......

    城乡文化链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创造性地提出打造“城乡文化链”的文化发展战略思路,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探索出一些经验。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

    肇庆市城乡幸福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2013广东民政论坛二等奖论文 肇庆市城乡幸福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肇庆市民政局黄学武 肇庆市委党校韩银娥 新形势下党中央提出“要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