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初中生物课堂讨论的有效性研究》研究报告
文/刘 倩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介导“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而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来实现的。通过进行课堂讨论,学生不仅能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趋势,学习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最重要的是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学生能力、彰显学生个性。【关键词】课堂讨论;合理分组;课堂提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研究的紧迫性
①课堂讨论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惟一方法,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讨论来实现。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是否需要课堂讨论,那些简单易懂、绝大多数学生能理解的问题以及难度很大的问题没有讨论的必要。
②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的参与度直接决定效果。在目前的课堂讨论中,存在着以下现象:积极参与讨论并且能够发言的只有几个学生。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缺乏讨论的勇气,另外,经常出现有学生开小差的情况。
③七年级学生自制能力还比较弱,在课堂上往往把握不住自己,因此,课堂讨论常常演变成了闲聊。
④由于每个小组的情况不同,所以在时间上差异较大,有的小组课堂讨论已完成,可是有的小组还没有统一的结果,学生没有习惯课堂讨论这种形式,造成时间的浪费。另外,老师在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思考。这样的讨论,达不到预期效果。
2.研究的必要性
目前在课堂讨论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课堂讨论非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因此,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是非常必要的。3.研究的可行性
在进行微型课题研究初期,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提取了一些我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将这些方法应用于课堂,从中摸索出适合我的教学的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次微型课题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本校七年级一班至六班的学生。七年级学生的显著心理特点是:个人意识开始出现,群体意识日益增强。他们刚开始接触生物,还没有形成理性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有效的课堂讨论正可以锻炼他们的这些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总结出课堂讨论的一般方法应用于我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究、改进、归纳总结。
2.调查法。以七年级1-6班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掌握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科学的结论。
3.个案研究及分析对比法。针对某节课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形成一些个案。这些个案,是课题研究生动、真实的信息资源,通过对这些个案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四、课题研究过程 1.课题的提出
课堂讨论是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是体现学生主体化学习的途径。通过我的研究,希望能够解决在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有效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中实现他们的主体地位,锻炼他们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课题的申报 针对目前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我提出我的微型课题名称《提高初中生物课堂讨论的有效性研究》。该课题于2012年11月得到立项,课题编号为:SWX12-761。3.参加微型课题研究培训
作为一名新老师,在课题研究意识和能力方面还比较薄弱,没有经验。因此,我聆听了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秦德增副所长做的“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的报告,从而明确了方向。微型课题研究,是教师基于实际,以解决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问题为任务,对自身工作进行自我观察、内省、反思、探究与行为跟进的研究活动,并且明确了微型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4.重要文献资料的搜集
围绕要研究的问题,我查找了很多文献,期待弄明白研究现状,包括国内外最新成果,本学校研究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根源在哪儿;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等等。5.针对班级情况,确定课堂讨论的内容及形式,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对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以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6.认真总结,准备结题
整理课题研究档案性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准备结题。
五、调查结果分析
七年级一共有学生245名,因此本次调查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学生对课堂讨论的看法以及课堂讨论出现的问题,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目前,学生比较认同课堂讨论,他们普遍认为课堂讨论对他们掌握知识很有帮助,认为这种授课方式既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可以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为这种方式对他们的学习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占了78%。
2.关于小组人数,有接近46%的学生认为,6人是最佳,其次是4人。目前,在我的课堂上小组人员大约为6人左右,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小组人数为6人比较合理,所达到的效果也最佳。如果人数过少的话,直接的弊端是意见的提出比较单一,而且经常会出现只有一个人持不同观点。在这种情况下,这位持不同观点的人容易被其他同学所左右,从而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如果小组人数过多,则小组长不好管理,而且可能演变成了闲聊或争吵。
其次,如何决定小组成员?44%的学生赞同关系好的同学一组,另外,有35%的学生认为应该由老师根据学生的水平安排组合。七年级学生的行为容易受到感情的干扰,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希望能和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因此,在进行分组的时候,我会尽量兼顾他们的情感状况,并且考虑实际情况,以达到最好的分组效果。
另外,在成绩方面,有47%的学生希望本组的其他成员生物成绩能比他们高,这样的话,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能带动成绩较差学生的学习。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还是迫切希望能够在课堂上取得进步的。在性格方面,有55%的学生希望小组成员的性格和自己的一样,学生们普遍不喜欢性格偏内向的同学。
有46%的学生认为,每个小组都需要一个小组长,但是小组长不用固定,大家可以轮流当小组长,这样可以锻炼每个学生的领导能力。3.在讨论的问题方面,有35%的学生希望讨论的问题是比较有趣的思考题,有33%的学生希望讨论一些有争议的题目,这样才能在讨论中取得更多的成就感。那么,有27%的学生希望能够讨论一些需要大家合作才能完成的题目,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4.在讨论结束后,有52%的学生希望能够自己反馈自己的观点,有35%的学生希望最后由老师总结反馈他们的观点。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希望能够拥有表达他们观点的机会,这样能够锻炼他们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5.目前在课堂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们认为存在的问题是,讨论的时候容易转向聊天,从而大大降低了讨论的效果。另外,在每次讨论中,每个小组总是有部分成员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发表的观点往往代表着这个小组最后的观点,最后进行总结性归纳的也往往是这些学生。其次,在课堂上,往往由于讨论时间太长从而影响上课效率。
6.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讨论活动后,有将近95%的学生还是比较赞同小组讨论的,这说明学生们从小组讨论中得到了一些好处,不光学到了知识,也锻炼了自己的合作探究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信心。
六、课题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通过对我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我认为如果想达到较好的课堂讨论效果,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一)首先要进行科学分组
目前,在小组课堂讨论中最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少数学生主导了整个课堂讨论,而一些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这样就会导致讨论结果过于片面,有时会扼杀真正好的观点。要杜绝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要做到合理分组。
首先,在分组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要尽量考虑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注意他们之间的互补。同时,在刚开始的时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在小组内设定一个生物学科组长、问题收集记录员、信息反馈员、点评员、学习任务检查员、讨论展示员。小组长负责给各组员分配任务,同时注意这些任务员是暂时的,大家可以轮流上岗。问题收集记录员,要注意搜集小组中其他成员的问题与建议,讨论展示员负责在班级中进行总结归纳,反应自己小组的观点。这种方式可以从根本上避免课堂讨论有学生开小差的现象,能够真正做到人人参与。
(二)课堂讨论的题目要科学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人的认知结构划分为三个区:“已知区”、“最新发展区”和“未知区”。他认为,课堂讨论的题目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讨论与思考,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能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价值。如果在学生的“已知区”进行提问,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只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如果在学生的“未知区”提问,即使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也探究不出问题的答案,长此以往,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课堂讨论的题目要具有“开放性”,才能给学生充分提供展示个性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课堂讨论题目要具有层次性。对于一些比较难的知识,可设计一个问题组,问题组中的问题之间有内在联系,使上一个问题的解决对下一个问题有启发。这样才会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他们解决问题。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课堂讨论虽然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能只成为旁观者。七年级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约束能力还很欠缺,需要老师的指引。当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独到的见解时,老师要及时的给予鼓励,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合理安排讨论时间
要根据课堂讨论的题目,合理安排讨论时间。如果讨论时间太短,学生往往得不出最后的结论,达不到好的效果;如果时间过长,容易出现课堂松散现象。
(五)对学生的回答要有追问
讨论结束后,小组选派一名成员阐述自己小组的观点。在学生阐述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及时追问。老师及时的追问,可以促使学生深入理解问题,进一步补充、完善自己的观点,提高回答问题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六)有效的课堂讨论评价
每次课堂讨论结束后,老师要及时对讨论结果进行分析,从中总结出优缺点,并且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及个人给予奖励,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一次次的鼓励中,学生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七)教师要有效的倾听
有研究证实,教师的倾听有利于课堂讨论的开展和深入。Strother通过研究发现,在整个课堂讨论过程中,一个人至少有45%的时间是用来倾听的,可见,有效倾听在课堂讨论中的重要性。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带着赏识的目光注视着他们,并且带有耐心,认真的把问题听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被人欣赏的幸福。
七、问题讨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有效的课堂讨论首先在于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复杂,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起到良好的效果。其次,在于学生的分组,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使他们发挥各自的特长。而且,每次的讨论任务要落实到人,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另外,教师要注意把握整个课堂,及时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避免无效讨论。还要注意时间的把握,使整个课堂可以一气呵成。现在的七年级学生,没有经过具体的课堂讨论培训,所以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课任老师的共同培养。
第二篇:高中化学课堂讨论有效性研究
高中化学课堂讨论有效性研究
目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堂教学重形式、轻实质,教学效率低,学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具体的表现是: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不够,因此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为适应新的课堂改革的需要,实现化学课堂的高效益,我们不断地探讨、研究、总结课堂模式。而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也日益成为一种主流。课堂讨论成为老师组织教学、学生探讨问题的必须环节。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启发、指导、组织下,经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生生、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探究,从而掌握知识、活跃思想、深化认识、提高能力、觉悟的一种方法。课堂讨论作为一种契合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方式,广受老师们和学生们的青睐。
但是,我们平时在听课、上课中发现,学生讨论取得良好效果的课堂教学并不多见,很多讨论流于形式,大量无序、虚假、低效的讨论占据了课堂教学。这一方面助长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化倾向,另一方面又遮盖了教学中理应暴露出的问题。所以,课堂讨论的“有效性”亟待加强。鉴于此种现象,我决定对如何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我们着重进行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研究:
(1)调查目前我校高一高二化学课堂讨论的现状。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多数是过分地注重讨论的形式,对课堂讨论的实际效果关注不够。具体表现为:讨论的目的不明确;讨论的题目设计不合理;教师对讨论缺乏适时的点拨与引导;没有讨论的实际结果;讨论流于形式;讨论次数过多等等。
(2)对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①讨论的目的不明确,具有明显的随意性。②讨论的问题或易或难,缺乏讨论的价值。③学生参与度不均衡,教师缺乏有效指导。④学生思维水平肤浅狭隘,教师缺乏准确客观的即时性评价。
(3)课堂讨论的形式及原则的研究。
(4).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的研究。
(5)讨论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围绕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计问题,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设计的梯度,以使活动课中的问题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能通过多重的问题设计、讲答,在原有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当然,问题的设计不应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6)提高课堂讨论实效的对策研究。①准备策略:科学安排课堂讨论的组织。②组织策略:适时调控课堂讨论的过程。③结束策略:及时进行课堂讨论的总结。以高一高二化学课为主渠道,探索哪些方法与策略更有利于提高课堂讨论的实效性,并在研究探索中提高讨论交流的实效性。通过研究,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方法观、学生观。研究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引导调控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研究激发学生参加讨论交流的热情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开展讨论的参与率,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习惯。
研究过程中综合选用多种研究手段,诸如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访谈等,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1)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调查学生课堂讨论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制定相应对策。
(2)献资料法:通过上网搜集、阅读理论书籍等途径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寻求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3)行动研究法:依据调查出的情况,分析原因,制定策略,进行实践,边实践边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效果。
构建了有效的课堂讨论教学模式,提出了明晰、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策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我认真贯彻实施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改进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养成,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诸城二中)
第三篇: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讨论有效性
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讨论有效性
南和县教研室 王少科
上一次地理联片教研活动我们共同探讨了“初中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从误区分析到策略实施,我们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是在新课改的教学中,有一个环节“合作探究”即课堂讨论,它在课教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探究,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但是,我们平时在听课、上课中发现,讨论取得良好效果的课堂教学并不多见,大量无序、虚假、低效的讨论占据了课堂教学。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1.教师随意出示讨论主题。
2.讨论主题的跨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得出结论。
3.把讨论当成一节成功课的必要的一个环节,无论需不需要都加上这一环节。
4.讨论过程中各小组成员有时没有分工,效率低,浪费大量的宝贵课堂时间。
5.讨论的时间掌控随意性大,有时过长,有时则过短。6.讨论的方式比较单一。
7.教师参与方面较少。比如:很多时候,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讨论中包揽了发言的权利,有学生趁机偷懒、说闲话,或者出现讨论偏题、时间过长、争论不休等现象。
这一方面助长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化倾向,另一方面又遮盖了教学中理应暴露出的问题。所以,课堂讨论的 “有效性”有待加强。鉴于此种现象,如何提高地理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1、精心挑选问题,精心挑选问题是讨论有效的重要前提。讨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问题太难,超越了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会使他们感到无从下手而产生观望态度;问题太浅,学生感到无味,没有思考的兴趣,会有厌倦情绪。
2、明确角色分工。明确角色分工是讨论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角色分工要根据小组成员的构成、座位的设计来设定。成员数过多过少都不利于讨论的开展,这与讨论的议题有很大的关系。成员的构成应该考虑学生间的相容性与互补性的特点。课堂内讨论小组的组建以六人小组、八人小组为好。要做好角色分工。角色包括以下几种:主持人、记录员、质疑者、发言人。比如 :八年级上册73页的理解我国的土地政策的活动2.3、确定讨论方式。讨论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应当结合现实的教学情境,研究并灵活选用最为有效的讨论方式。例如:(1)任务分工式讨论。各个小组内再进行任务分工,在各自完成自己分得的任务后,再进行集体讨论,这样,使得责任明确,学生学习的机会更多。(2)滚雪球式讨论。先两个人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逐渐增加为三个人、四个人等讨论形式,使讨论的范围不断扩充。(3)书写式讨论。不一定上来就用语言交流,可以要求学生把想要发表的意见写下来,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避免了讨论时表面热闹,却没有实质性进展的状况。
4、讨论时间的安排。讨论时间依不同的问题而定,一般在 5——15 分钟为宜。但要注意以下两点:(1)安排充足的讨论时间,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放开让学生去思维,不能在提出问题后象征性地留几分钟就迫不及待地收场。否则长此下去学生就会丧失热情不再主动思考。教师要安排讨论,就要留足时间,充分考虑可能遇见的各种情况。(2)在讨论之前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过程。讨论前的独立思考看起来好像浪费一点时间,其实很有必要,是值得的,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先独立理出思路,带着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可以为后面的讨论节省时间,提高讨论的效率,避免盲目的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
5、老师的适当参与。许多教师认为,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不宜过多地参与,一旦教师参与了,便容易主宰讨论过程,限制学生的观点和见解。这是有道理的,却也存在着问题。比如,很多时候,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讨论中包揽了发言的权利,有学生趁机偷懒、说闲话,或者出现讨论偏题、时间过长、争论不休等现象。所以,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任务,适当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老师要做讨论过程的组织者,和联络员,学习成果的欣赏者。教师通过观察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时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和学习的需要,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利弊,以便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改进讨论的方式方法,提高讨论的效果。
6、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有的老师为了避免课堂失控,组织课堂讨论时统一步调,以教师为中心,由谁发言、如何发言都由教师来确定;有些教师虽设计一些较开放的讨论题,但往往是在学生兴致正浓时突然刹车,浅尝辄止,不敢深入;有些教师精心设计了讨论话题,循循善诱,步步启发,却是虚张声势,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中,即“用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这些讨论形式在而本质上仍是单向活动,是封闭、消极和被动的,学生找不到自由发挥的兴奋点,就会渐渐失去讨论的兴趣。这就需要老师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和环节,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氛围,真正让学生大胆参与讨论、深入有效讨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比如:八年级77页,讨论完活动之后,教师可以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分析家乡身边的水资源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生活意义。
7、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所付出的劳动和表达的观点应及时给予评价,注意要多表扬、鼓励。另外,评价既可让学生给,也可让老师给。并且要教给学生讨论、评价的方法。
8、拓宽地理知识面。其实很多学生也想参与讨论,在师生面前表现一番,但是苦于平时地理知识欠缺,无话可说。这就需要平时多让学生积累地理知识,或在讨论前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以方便讨论的开展,既而提高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附:课堂讨论成果的展示
1、发言学生的确定。讨论时根据角色分工,一般会由小组推出一名代表发表本组的意见,一定时间后,最好要进行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对于教师,应热切关注整个学习活动,对谁已经发言了,谁还没有发言要心中有数。另外,最好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基础知识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回答,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使他们也有参与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借助道具展示成果。当讨论成果无法用简短的语言来表达时,可以借助一定的道具来展示。如模型、板书、板画、小论文的形式来展现。
第四篇: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的策略
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的策略
陡子峪明德小学:王金山
小组讨论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形式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多向信息交流活动,是探究式科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在课堂内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引导和推动科学探究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科学概念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等起着积极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提高讨论的实效,是实现讨论学习的优势的关键。
一、精心设置不同层面的问题或情景,是保证有效讨论的前提。自主学习的课堂就是一个充满问题的课堂,课堂里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在解决问题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小组讨论是围绕各种各样的问题展开的,巧妙地设置各种层面的问题是保证讨论有效性的前提,也是评价讨论有效性的重要标准。
下面按不同的教学需要及教学目的,谈谈本人在教学中如何设置讨论问题或问题情景的一些做法及效果,从而反观讨论的有效性:
(1)在学生自学之前,可设置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或情景,让学生略做讨论,各抒己见,带着多层次的问题和疑惑,投入到下一步的探究中。
(2)对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关键问题,可适时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培养他们细密严谨的科学精神。
(3)设置一些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举一反三,集思广益,触类旁通,有利于学生在不断的互相其启迪中加进自己的思考,使学生对科学的规律及概念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4)在进行小结归纳时,设置一些对比性或归纳性的问题,有助学生更好地区分相似或相关的概念、总结实验规律和本质,培养学生尊重证据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的能力。
(5)对一些比较抽象、难度大或学生日常了解甚少的知识,巧妙地设置一些有趣味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学习的热情、活跃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摆脱枯燥的记忆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二、良好的讨论习惯是实现有效讨论的有力保障。
良好的讨论习惯要从低年级就开始抓,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低年级的学生尤其喜欢一起讨论学习,却往往不能合作学习,更难以有效地开展讨论学习,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容易忘记了对自我的约束、放-1-
任自流;又或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做“主角”;又或讨论中观点缺乏科学的根据;又或讨论过程中容易“跑题”;另外,部分同学怀着 “听众”的心态参与活动等,所有的这些都会影响讨论学习的优势的发挥。针对这些情况,我在教学中实施了一些小策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小组讨论活动的意义,尽快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小组讨论习惯,为提高讨论质量建筑一个有力保障。
(1)首先要树立学生的时间意识,使教学过程保持一定的紧凑性。
刚开始接触小组讨论的同学(如三年级的同学)容易进入到一种放松的学习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进程会出现滞后,影响教学的质量。这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调整好对待小组学习的心态,帮助学生理解讨论学习的意义,要做到这一点,可先让他们明确讨论活动的时间约束,让他们意识到这一活动的紧凑性,意识到这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而非自由和放松。
我是这样处理这一问题的:在小组活动前明确提出讨论的时限是多少,可在讨论前口头说明或者在讨论的记录表上注明,根据情况,讨论活动一般以3-8分钟为宜。另外,本人还通过比赛的形式增加学生对讨论时间的认识和重视。如让小组间的同学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掘出最多的宝藏”,给学生一种要抓紧时间讨论的心理暗示,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带着任务进入到讨论的,摆脱了刚开始较易形成的那种随心所欲、不受约束的学习状态,这是首先让要学生明确的、也是最基本的讨论习惯。
(2)帮助学生不断形成的良好讨论习惯。
良好的讨论习惯需在活动中不断形成和巩固。如我在学生刚接触信息课的时候,就请几位小演员分成两组,表演关于讨论礼仪的情景剧,然后学生评评哪个是“明星小组”?他们在讨论中有哪些礼仪值得我们学习?在小组讨论中哪些行为不可取?为什么?你们想成为“明星小组”吗?说一说你们小组要怎么做?这个活动能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良好的讨论习惯及其重要性。另外,我要求学生把小组讨论的礼仪记录在书本的第一页,时时提醒自己在活动中遵守这些共同制定的礼仪,并让这些礼仪最终成为一种习惯。我还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些讨论礼仪,要是哪个小组提出的讨论礼仪通过了班级的“审核”,这个小组将会得到适当的加分、表扬或者奖励,而这条礼仪也将被增加到讨论礼仪的条例里。
(3)引用生动活泼的讨论礼仪,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中低年级的同学对说教式的条例都不感冒,常常对它们“视而不见”,要让学生易于、乐于接受这些条例,就得让这些条例接近他们的思想,用他们的语言跟他们沟通,用活泼生动、具有童趣的礼仪条例代替说教式的规定,让学生在实施、培养这些礼仪时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为他们营造一种快乐轻松的氛围。
为了培养不同的讨论习惯,我是这样跟学生沟通的。例如:①为了发挥小组成员积极性,保证小组成员的参与度,我们制定了这样一个礼仪:每一个小组都有一棵“智慧之树”,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发挥自己的智慧给“树木”浇水,这样才能让自己小组的“智慧之树”长得更高;②为了控制学生讨论时的音量,避免讨论声音越卷越大的现象,我们又制定了这样一个礼仪:为了避免“交流信号的互相干扰”,小组成员讨论时的音量在小组范围内听到就可以了;③为了避免小组发言时的“交通阻塞”,我们规定小组内一次只能有一位成员发言;④我们要做一位文明的“小律师”,遇到不同的意见,要以“科学之理”服人等等。这些礼仪让学生感到非常有趣,都努力争当明星小组。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我还用简笔画的形式来表达这些礼仪,以便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提醒,提高效率。如用“喇叭”符号来表示控制讨论音量的问题;用“嘴巴”来表示每个同学都要积极参与发言的问题;用“博士帽”来表示讨论时要运用科学的道理,不能强词夺理等。在课堂上,我认真观察和倾听学生的讨论,发现有需要提醒的地方,我灵活地把符号画在黑板上以示全班或用卡片出示给某小组,及时打击一些不良习惯的苗头,操作简单方便,节省了课堂的时间,还不会打断其他同学正常的讨论活动,另外,这些礼仪和做法还可以延伸到讨论活动以外的教学、实验当中,非常实用,效果也很不错。
三、创建二次交流的平台,强化和提升讨论的质量。
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间的二次交流对促进小组讨论的质量有明
显的帮助。组间的二次交流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可作为讨论后的总结或二次讨论,也是展现小组成果的舞台,它能提高小组成员的凝聚力,促进组间的竞争和学习;它还能展现不同小组的学习风貌,利
于组间的取长补短,利于发挥模范小组的示范作用,利于提高学生讨论的热情、思维能力的提高,而这些最终使得讨论的质量得到强化和提升。
(1)如小组讨论结束后,不同小组讨论的结果会有较大区别,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结论。这时,可组织一场小型“辩论”会,正反方各选出代表的小组,以组间辩论的形式再次展开讨论。根据情况,正反方可请1-2个小组作为代表,其他同学可做评委,老师作为总裁判,看哪个代表组的理由更充分的理由,能够讲服对方及其他小组,最后再请所有小组举手投票,也便于老师做最后的总结。一般来说,证据、论点充足又科学的小组常常在“辩论”中获胜,而这些优秀的小组便成为了小组学习的好榜样,老师的好帮手。通过组间交流会这样的环节,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会更完全面,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会更全面和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也渐渐提高,而这些素养无疑能使讨论更富成效。
(2)一般情况下,小组讨论的问题是中等难度的,小组间讨论结果不会相去太远,只存在一定的区别,完全错误的观点不多,不同的小组都有各自的可取之处。有时候,一些小组的理由更全面或者更详细些、一些小组的表述更科学些、一些小组的解决方法更灵活或更可行一些等,老师此时只要请个别小组作为代表总结,或者有针对性地请两、三个小组做总结,引导学生对比和思考,达到小组间互相学习、促进和完善的目的,提高了小组讨论的质量,促进小组讨论的发展。
实践证明,精心设置的问题、良好的讨论习惯及组间的交流和
讨论对实现有效讨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有效讨论学习对实现学生思维的转变和优化,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等科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五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研究报告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研究报告
河北兴隆县六道河中学 贾利民
一、课题的基本情况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属“承德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于2010年9月初步拟订课题方案,着手进行课题的申报以及进行“实施研究”相关的准备。2010年12月获准立项并开始研究。
二、课题研究及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影响下,人们把课堂教学主要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把课堂教学活动的性质定为“特殊的认识活动”,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我国目前的课改实验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和束缚,我们不少教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于我们的课堂之中。
就我校目前的师资队伍情况来看,我校35周岁以下年轻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48%,大部分青年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课堂的调控把握、课堂教学的设计、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维持、提升等都还不能较好地掌控。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的实施研究,能达到帮助我校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的目的,能较好地解决“耗时多、负担重、效益低”的课堂教学现状。
基于这种认识和思考,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调查分析影响制约我校课堂教学的问题所在,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有效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
2、反思教学在实践中有效。
3、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性应用的研究。
4、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学法的研究。
5、有效备课的基本要求和方式研究。
6、各学科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综合方法进行研究,即根据不同阶段要求将文献法、实验法、调查分析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科学方法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1、文献法:学习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课题研究的最新成果、借鉴利用,掌握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调查分析法:在学生、教师中开展调查、问卷、访谈、讨论等活动,进行学生实行多元学习方式的前测调查和后测调查,了解其学习的有效程度,及时发现不足,按集成功事例。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侧重于实践,把解决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是一个螺旋加深的进程,每一个螺旋式发展圈又都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阶段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在课题实施进程中围绕着课题研究目标,形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4、个案研究法:通过对掌握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的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对一个个生动的学习案例进行剖析,获得成功的经验。
5、经验总结法: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进行回溯性研究,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对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本课题研究通过记录研究过程中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式的能力和对学习兴趣的变化情况,系统的总结出经验,并进行归纳、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课题组成员及对小结研究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做好各阶段的总结工作,完成相应的科研论文等。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达成了预期的研究目标,找到了制约我校课堂教学的问题所在,创生了全员参与式教育,“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
(五)、课题取得的成效
第一,全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生了全员参与教育,逐步形成了问题导学课堂模式。
“问题导学式”课堂是指以学案为载体,“问题”是基础,“导”是关键,“学”是核心。就问题而言,问题应该是有思考价值的,学生能够提出多种解决的方法,学生对问题提出的检验假设在现有条件下通过集体的努力能够得到解决。就导学而言,教师的“导”要通过学生的“学”来实施,学生的“学”要依靠教师的“导”来进行。因此,教师是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而学生则应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问题导学式”课堂旨在要求教师要以疑导学,以疑激趣,以疑生疑,以疑引申,通过问题引领,使学生能真正走进文本,并从文本走出,引发更积极的思考。该模式要根据问题导学提示,找出疑难问题或学习的主要内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答、交流、展示,按照设定学习目标,各个击破。学生不再是现成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探究,爱动脑,会动脑。在此基础上,还要重视动态生成资源利用,适时适度点拨释疑;导、学、讲、练结合,步步夯实。
“问题导学”课堂框架
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
三型
三 型
六环
六 环 一思
教学反思
课前反思 课中反思
问题提升课(问题练习课)问题拓展课(问题复习课)
导、学、展、点、总、测
课后反思
第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青年骨干教师。通过该课程研究,实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实验中,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勤于反思,善于总结,在实践探索与深入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人员发表、获奖、交流论文二十余篇。2011年至2012年我校4名教师应邀在全国会议上作示范课,引起与会者的关注;五名教师在全国课堂大赛上荣获特等奖和一等奖;五名教师在全国第三届和谐杯说课标、说教材大赛中荣获一、二等奖。我校教师获得市级以上课堂大赛一等奖14人次;兴隆县教育局组织的高效课堂优质课评选活动,我校选派的5名教师,力压群雄,包揽了五个学科的全部第一。
第三,研究成果带来了丰硕的成果与社会效益。
自从2011年,北京房山、山东枣庄、河北邯郸、保定、衡水、河南新乡、新疆哈密、内蒙等教研部门和兄弟学校也前来我校参观学习,给予他们极大的震撼。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百佳示范校”、全国“十佳现代学校”、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国“传统美德实验校”、全国“现代联盟加盟校”、全国“百所优秀学校文化建设基地”、全国“红领巾小记者辅导计划示范基地”;“河北大学教师培训基地”、被承德市教育局评为“学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承德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被县人民政府授予“初中办学水平规范化学校”等荣誉称号。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光明网、承德日报、承德电视台等媒体对六道河中学的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第四,成功举办全县课改现场会。
2011年、2012年召开两次全县高效课堂改革和学校管理现场会在我校隆重召开,是兴隆县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盛会。参加这次活动的有教育局各部门领导、科室人员、全县各中学校长主任及全体任课教师,人数达到了800多人。观摩了我校全体教师48节课,9科11位教师对全县教师进行高效课堂的培训。
三、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应该是一个系统的长期工程。首先,对“有效性”目标的理想化要求决定了教学有效的极限,各种教育都只是教学效能极限性的追求与指向,这种指向决定了教学有效性研究不是一个阶段,一个时期可以解决的,它将贯穿于人的发展的整个过程。其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不仅要求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关系协调,而且有效性研究也不是从一个层面、一个角度就可以解决的。另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也不局限于学校教育本身,社会、家庭都会对教学的有效性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应该是一个系统的长期工程。
四、专家组鉴定意见:
2012年12月2日承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承德市兴隆县六道河中学贾利民主持研究的承德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果鉴定验收,鉴定组成员在听取课题组汇报、审查课题研究材料、质询答辩的基础上,形成如下意见: 1.选题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能够针对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出现的教学方式单一陈旧,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现象而提出此课题,针对性强,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研究计划周密,研究目标明确,研究过程规范,研究思路比较清晰,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为主,辅助以调查法、实验法,较为科学合理。研究资料比较全面可靠。
3.课题组成员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在研究过程中做了大量具体工作,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获得一定的教育效益,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构建了“问题导学式”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一些可供推广和借鉴的经验;课题组成员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刊物上发表,或获省、市级论文奖。
基于以上意见,鉴定组同意该课题通过鉴定。鉴定组建议:继续深入研究,扩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