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选学习读本-第32章完毕(新)
第三十二章
公文写作与处理
【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公文的基本特点、作用和常用公文类别划分及文种的适用范围,熟悉公文的格式、结构和公文稿本的特征,掌握公文写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能结合实际正确遵行行文规则,规范地运用语言工具撰写常用公文;了解公文处理的基本任务,熟悉公文处理责任和公文办理程序,掌握公文拟办、请办、批办、承办、审核、签发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第一节
公文写作
一、公文的含义
公文,即公务文书。它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群众团体在公务活动中使用并形成的具有特定格式的文字材料。《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二条规定:“党的机关的公文,是党的机关实施领导、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和交流情况的工具。”《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二条规定:“行政机关的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在公务活动中,公文以其特有的功能发挥着越来越广泛和重要的作用,成为各类公务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之一。
一般来说,只有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才能算做公文:
首先,公文是在公务活动中使用并形成的,是为了处理公务,而不是办私事的。
其次,它的使用范围是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而不是个人。
第三,它是具有特定格式的文字材料,从标题到落款,从内容到文面,从用纸到标记都有特定的要求,而其他文字材料无所谓特定格式,如小说、诗歌、散文怎么写,自古没有定法。也不同于公务活动中使用的其他材料,如图片材料、音像材料、电讯材料等。
二、公文的类别
公文类别也称公文种类,一般是指公文制发机关根据公文的内容、性质和所承担的任务而确定的行文形式和名称。为了更好地认识公文、使用公文,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从多个角度对公文的类别进行划分:
按公文的性质分类,大体上可分为:(1)规范性公文。指的是必须遵循和执行的法规类公文,如条例、规定等。(2)指导性公文。指的是用于传达贯彻政令和指导行动类的公文,如指示、决议、决定等。(3)告知性公文。指的是用于通报情况、公布要求类的公文,如通知、通报等。(4)报请性公文。指的是用于向上级领导机关报告情况、请示事项类的公文,如请示、报告等。(5)记录性公文。指的是用于记载党的组织和领导机关工作、活动情况类的公文,如会议纪要等。
按公文的制文机关分类,大体上可分为:(1)党内公文。指的是由党的机关制发的公文,反映党的领导活动和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等。其中,只在党内阅读的,称为党内文件。(2)行政公文。指的是国家行政机关处理日常工作使用的公文,主要用于行政指挥、领导和指导工作,管理行政事务等。(3)群众团体公文。指的是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开展活动使用的公文,如章程、决议、提案等。
按公文的机密程度分类,大体上可分为:(1)限知性公文。指的是内容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公文,需要在一定时期内限定阅读范围,以保障国家秘密的安全。秘密公文通常由指定的专人负责处理、递送和保管。限知性公文按秘密等级分为绝密公文、机密公文、秘密公文、普通公文,习惯简称为绝密件、机密件、密件、普通件。(2)周知性公文。指的是向人民群 1 众或者向国内外公开发布的公文。例如,公告、公报、通告、布告、法规文件以及党和国家的某些重要方针政策文件、领导人的讲话,等等。这类公文不涉及秘密或经过保密处理,需要广泛发布周知,有的可以通过新闻媒介公开发表,有的可以张贴或口头传达。
按公文的使用范围分类,大体上可分为:(1)通用公文。指的是通用于各类机关、单位与团体,如指示、报告、通知等,使用范围很广泛,外交、司法、军事、财经等部门都可以使用。(2)专用公文。指的是在一定的工作部门或业务范围内专门使用的文种。专用公文按不同的专业可以分为许多种,主要有:①外交公文。如照会、备忘录、国书、条约、声明等。②司法公文。如讯问笔录、逮捕书、通缉令、起诉书、判决书等。③军事公文。如作战方案、命令等。④经济公文。如发展规划、市场调查、统计公报、经济合同等。⑤科技公文。如专利说明书、工程设计、技术鉴定、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此外,公文分类方法还有一些,如按内容处理分,可分为参阅性公文、承办性公文;按办理时间分,可分为特急公文、急办公文、常规公文(简称特急件、急件、平件);按版头形式分,可分为有版头公文、无版头公文,有版头公文又分为红头公文、白头公文,等等。
三、常用公文的种类
党政机关的公文种类主要有:决议、命令(令)、决定、公告、公报、意见、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条例、规定、函、会议纪要、工作要点、规划、建议等。
1.决议。适用于党的机关经会议讨论通过的重要决策和事项等。
2.命令(令)。适用于行政机关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3.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和重大行动作出决策和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等。
4.公告。适用于行政机关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5.公报。适用于党的机关公开发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件。
6.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见解和处理办法等。
7.通告。适用于行政机关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8.通知。适用于发布党内法规和党政机关人事任免事项,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等。
9.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交流重要情况等。
10.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11.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和问题,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等。
12.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事项等。
13.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等。
14.条例。适用于党的中央组织制定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规章制度等。
15.规定。适用于党的机关对特定范围内的工作和事务制定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等。
16.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等。
17.会议纪要。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精神和议定事项等。
18.工作要点。适用于党的机关通报或公布一定时期的主要工作任务。
19.规划。适用于党的机关通报一定时期内某行业或专项工作具有战略性、指导性的发展目标,以及相应的实施步骤和工作方案。
20.建议。适用于党的机关向同级机关就全局性工作提出见解和对策。
四、公文的格式
公文格式,是指公文的各个组成部分在页面上的具体表现形式,即公文的外观样式。对 于各级党政机关来说,熟悉公文格式是公文写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公文格式的表现形式
党政机关公文一般由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印发传达范围、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制版记等部分组成。下面,将其分为公文版头部分、公文主体部分和公文文尾部分分别予以介绍。
1.公文版头部分。公文版头部分包括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等六项,位于公文首页上半部,约占整个页面的1/3,与公文主体部分用一条红色横线相隔。
(1)份号。公文印制份数的顺序号,标注于公文首页的左上角,一般用六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如“N0.000016”。秘密公文应当标明份号。
(2)密级和保密期限。涉密公文应当标明密级。秘密公文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个等级,标注于份号下方位置。有具体保密期限的应当在密级后标明,如“机密★××年”。
(3)紧急程度。对公文送达和办理时间的要求。紧急公文应当根据紧急程度分别标明“特急”、“加急”。
(4)发文机关标志。用桃红大字居中印在公文首页上部标明发文机关及发文形式的醒目标志。主要形式及适用范围:
一是发文机关规范化简称加“文件”。用于发布和传达贯彻方针、政策,作出重要工作部署,发布带有全局性的重要决定、通知、意见等,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转下级机关的重要报告、请示等。
二是发文机关全称加(文种)。用于通知人事任免等重要事项,向上级机关报告、请示工作等。
三是发文机关全称,即信函格式。
(5)发文字号。一般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序号组成,标注在发文机关标志下方居中或者左下方。联合行文,使用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
(6)签发人。上报公文应当在发文字号右侧标注签发人姓名。
2.公文主体部分。公文主体部分包括公文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等七项。
(7)标题。应当准确简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并标明公文种类,一般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位于发文字号下方,居中排列。
(8)主送机关。指公文的主要受理机关,应当使用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同类型机关的统称,位于正文上方,顶格排印。
(9)正文。指公文的主体,用来表述公文的内容,位于标题或者主送机关下方。
(10)附件说明。公文如有附件,应当在正文之后、落款之前注明附件的名称,有多个附件的,还应注明顺序号。
(11)发文机关署名。一般署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标注于正文右下方。
(12)成文日期。一般署会议通过或者负责人签发的日期;联合行文,署最后签发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日期。成文日期应当写明年、月、日,位于发文机关署名右下方。决议、决定、条例、规定、规划、工作要点、会议纪要等正文之前不标注主送机关的公文,成文日期加括号标注于标题下方居中位置。
(13)印章。公文除会议纪要外,都应当在发文机关署名处加盖发文机关印章。联合上报的公文,由主办机关加盖印章;联合下发的公文,发文机关都应当加盖印章。
3.公文文尾部分。公文文尾部分是指公文末页的尾部。它包括印发传达范围、主题词、抄送机关和印制版记等五项。
(14)印发传达范围。根据公文内容、密级和工作需要确定印发传达范围,加括号标注于成文日期左下方。
(15)附件。公文正文的说明、补充或参考材料。附件首页左上角标注“附件”二字,与主件装订在一起。
(16)主题词。按《公文主题词表》标注,位于抄送机关上方。
(17)抄送机关。指除主送机关外需要执行或者知晓公文内容的其他机关,应当使用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同类型机关的统称,标注于主题词下方。
(18)印制版记。由公文印发机关名称、印发日期和份数组成,位于公文末页下端。
(二)公文格式应用的基本原则
为了保证公文格式的规范化,党中央、国务院已三令五申,各级党政机关秘书部门也作过相应的规定。但是,目前公文格式方面出现的问题仍然较多,其原因,主要是思想重视不够、把关不严造成的。因此,文秘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对公文格式规范化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在公文写作过程中,自觉地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熟练地掌握应用公文格式标准。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布局要合理。公文各个组成部分的摆放位置要适当,不能比例失调或错位零乱。比如作为县(区、市)以上的党政领导机关一般都有设计比较固定的公文文头,但有一些单位文头很不规范,有的不用正式的套红文头,而用打字的文头;有的单位给上级写工作报告,甚至不打印就用白纸书写,看起来既不雅观又不严肃。
2.项目要齐全。一份公文从文头、正文到文尾,要求项目齐全,不能缺项漏项。目前经常出现的毛病主要有:应写公文标题的不写,应写密级的遗漏了,还有的公文无编号或无成文日期,或应签名盖章的却不签名盖章,结果失去公文实际效用,甚至贻误了工作。
3.书面要整洁。公文印制要字迹清晰,干净利落,不能出现麻点、皱纹、墨迹、歪斜。特别是在不能实行铅印、微机处理的情况下,打字、油印要保证质量,不能字迹模糊,又脏又乱,使人无法阅读。
4.形式要庄重。公文格式每个项目的位置要固定,不能随意设置。公文印刷除文头套红和印章用红色外,其他内容一律用黑色,不能用红色和其他颜色,也不得用艺术手法加以美化或插图、装饰。公文用纸要合乎规格,装订整齐。
五、公文的结构
(一)公文结构安排的作用
公文的结构,包括如何开头与结尾,怎样安排层次和段落,以及如何进行过渡和照应等。结构安排得当,有助于突出主题,使公文的各个组成部分紧密衔接,全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否则,公文就会杂乱无章,使人看了摸不着头脑,这样也就难以达到行文的目的。公文的开头,以朴实、平直、开门见山为特色,结尾以自然果决为特色。公文的层次和段落既有联系又不是一回事,层次有时大于段落或等于段落,有时小于段落。公文由一层意思转到另一层意思,由总述到分述或由分述到总述,由叙述到议论或由议论到叙述,都需要采用适当的过渡形式。根据情况,可以用过渡词语过渡,如,“综上所述”,“由此可见”等;或用过渡句子过渡,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等;有时也用过渡段落过渡。通过过渡承上启下,使文意顺畅自然。公文的照应,指的主要是公文内部相互衬托、呼应,如开头与结尾相呼应,题目与正文相照应等,以此加强公文各部分的联系性,增强表达效果。公文的照应,除一篇公文内部的相互照应外,有时还有与其他有关公文相照应的情况。
(二)公文结构的形式
公文的结构,从形式上看,大致有这样几种类型:(1)篇段合一式,即一篇公文只有一段。内容较简单的公文,一般采用此种形式。(2)分段式,即一篇公文分为几段。公文内容包含若干层次或涉及若干方面的,多采用此种形式。(3)分项式,即一篇公文分若干项(条),4 在一项里还可根据需要再分若干小项。每项依次用数码或者并用小标题标明。篇幅较长、涉及方面或事项较多的公文,一般采用分项(条)的形式。此种形式内又有通篇分项(条)和非通篇分项(条)等不同情况。法规性文件一般采用通篇分条(项)式;其他文件多采用非通篇分项(条)式,但也有采用通篇分项(条)式的。
(三)公文结构的组成部分
公文的结构,从其各部分在全篇的地位和作用看,一般有这样三个组成部分:
(1)开头部分,主要用以说明行文的“因由”,带有导语的性质,具体内容就是简要地说明行文的目的、意义、依据、背景或所述事物的概况、结论等。
(2)主体部分,主要用以说明行文所要说明的各种“事项”,这部分内容在不同种类的公文中分别称为决定事项、通知事项、报告事项、请示事项等。比如在某“决定”中,这部分内容称为“决定事项”,在某“通知”中这部分内容称为“通知事项”,在某“报告”中称为“报告事项”等。
(3)结尾部分或称结语部分,主要用以简要说明有关结束全文或落实全文的话。结尾这部分内容在指示性公文中称为“执行要求”,主要是提出有关落实本公文的组织领导、工作方法、时限等方面的要求;在报告和请示类公文中称为“结束语”。公文的上述三个组成部分,在一般情况下,主体部分是重点,这一部分的内容较多,占的篇幅也大,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一般各占一段的篇幅。但不同文种和不同内容的公文常有某些不同的情况,如有些指示性公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也有篇幅较长的情况,报告和请示类公文的结尾部分即结束语则经常简单到只有“特此报告”或“特此请示”一句话,也有的公文没有结语部分,如有些批复说完有关事项即告结束,文尾不加“此复”、“特复”等话。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四)公文结构安排的原则
公文的结构安排,主要应当遵循两条原则:
(1)联系性和层次性。即一篇公文的各个部分和段落之间,应当按照它们内容上是否有联系以及是否属于同一层次进行安排,不要把没有联系和属于不同层次的内容弄到一起并列进行论述,否则就会造成条理不清,层次混乱。比如公文的拟制工作与公文的起草工作就不宜并列论述。因为公文的拟制包括公文的起草、校核、审批签发和印制等环节的工作,将公文拟制与公文起草并列就会造成层次上的混乱。
(2)专一性和完整性。即公文的每个部分和段落内部,应保持有关内容的专一和完整,就是既不要把不同内容的拉到同一个部分或段落里来,也不要把同一内容的分散到不同的部分或段落中去。比如有的报告,前边部分讲了成绩,后边讲经验教训时适当联系有关的成绩当然可以,但是不必要地重复已讲过的成绩,否则会造成结构的不严谨。
六、公文的稿本
公文的稿本指公文的文稿、文本。在公文形成过程中,有多种文稿、文本产生,它们在内容、外观形式特别是在效用方面,有很大不同。
(一)草稿
草稿是供讨论、征求意见、修改审核、审批用的原始的非正式文稿,内容未正式确定,不具备正式公文的效用。
草稿的外观特征是没有生效标志(签发、用印等);文面上常见“讨论稿”、“征求意见稿”、“送审稿”、“修改稿”、“草案”、“初稿”、“二稿”、“三稿”等稿本标记,标记大都位于标题下方或右侧加括号。
(二)定稿
定稿是内容已确定,已履行法定或规定生效程序的最后完成稿,具备正式公文的效用,是制作公文正本的标准依据。定稿一经确立,如不经法定或规定责任者(如签发人、审批人、讨论通过该公文的会议等)的认可,任何人不得再对其予以修改,否则无效。
定稿的外形特征是有法定或规定的生效标志;有的还标明“定稿”、“最后完成稿”等稿本标记。
(三)正本
正本是根据定稿制作的供主要受文者(主送机关)使用的正式文本,其内容必须是对定稿的完整再现。
正本的外形特征是格式正规并有印章或签署等表明真实性、权威性、有效性的标志,在一些特殊公文上还标有“正本”字样的标记。
(四)试行本
试行本是规范性公文正本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规定的试验推行期间具有正式公文的效用。试行本主要适用于发文机关认为公文内容待一段时间的实践检验后可能将予修订的情况。
试行本的外形特征主要是在公文标题中加注稿本标记,一般是在文种后用括号注明“试行”字样。
(五)暂行本
暂行本也是规范性公文正本的一种特殊形式,即暂时推行本,在规定的暂行期间具有正式公文的效用。暂行本常用于发文机关认为因时间紧迫,公文中的有关内容有可能存在不够详细周密等缺欠、不长的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将予修订的情况。
暂行本的外形特征是在公文标题的文种之前加注“暂行”字样,如《农业技术干部技术职称暂行规定》。
(六)副本
副本是指再现公文正本内容及全部或部分外形特征的公文复制本或正本的复份。副本多供存查之用。
作为正本复份(与正本同时印刷)的公文副本与正本在外形上基本没有区别,这种副本只在送达对象和使用目的上与正本有所不同,正本送达主送机关,供对方直接办理,副本送抄送机关了解内容或由本机关留存备查、归档等,在效用方面均具备正式公文的效用。作为复制件的公文副本(如抄本、复印本等)因不能再现公文的全部特征(如无印章或无法复制的印迹或签署者的亲笔签名),公文的真实性无切实保障,因此不具备正式公文的效用,只能供参考、备查。
(七)修订本
规范性公文正本的另外一种特殊形式,是已发布生效的公文,经实践检验予以修正补充后再发布的文本。自修订本生效之日起,原文本即行废止。
修订本的外形特征除与其他正本相同之外,需要作出稿本标记,可在标题结尾处标明:“(修订本)”,也可在标题下作题注,在圆括号内注明“某年某月某日修订”。
(八)不同文字稿本
同一公文在形成过程中需要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字撰写和制作时,会形成不同文字的文稿或文本。在我国,以汉字和其他兄弟民族文字撰制的同一公文的不同文字的文稿、文本,效力完全等同。在涉外场合,公文中应对用何种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字撰制,以及它们是否具有同等效力作出明确规定,并应指明在理解上产生纠纷时以何种文字的文本为准。
七、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撰写公文,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作者必须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领导机关的撰文意图,了解客观实际,要对公文撰制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在撰写公文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原则是一切工作的总原则,也是撰制公文必须遵循的原则。公文是日常公务活 动中产生的具有指导作用、交流作用、行政约束力的特定文体,它不仅源于实际工作,更必须依据现实情况进行写作。这一公文撰写的根本原则体现了对公文写作者思想作风的最高要求。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公文所依据的材料必须是真实的;二是每一件事情,乃至每件事的细节都必须符合客观实际。
要做到实事求是,一是要求公文的写作者必须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对上实实在在,不搞假大空,遵循工作的客观规律,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要深入生活、熟悉生活、了解生活,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在掌握大量的第一手客观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深入周密的研究分析、逻辑论证,从而制定出符合实际生活、切中问题要害的工作措施。三是要处理好遵命与求实的关系,既不违背领导意图,更要实事求是,在领导意图与现实情况不相吻合时,应通过委婉的方法将实情传给领导。同时要遵循为人民服务、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当然,实事求是原则并不等于不要发挥公文作者的能力,而是要求公文作者在高度尊重事实并发挥写作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使公文写作这一现实活动、精神劳作积极有效地促进公务活动的完善和进步。这就要求写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准确合实
实事求是原则是公文写作的总原则,准确合实则是实事求是原则在形式上的体现,两者密不可分。有的公文作者在写作公文时采取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方法来对待材料,也许这些材料、事实、事件是公务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但使用到某份公文中就不够确切了。因此,准确合实原则对公文写作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要做到准确合实,一是公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准确地传达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精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一切政务活动的出发点,它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通过公文这一外在形式加以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说,公文写作的成败、好坏,内容的准确与否,是表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做到准确合实,公文的作者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二是必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分析研究方法,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分清现象和本质、重要和次要、成绩与不足、普通与特殊的差别,务实去虚,周备而精当地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是必须做到语言、格式等方面的准确,使观点鲜明、材料精确、辞意准确。四是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材料与观点必须高度和谐统一。
(三)可行有效
公文的写作对象是公务活动,公务活动是党政管理工作中最切实的活动。因此,公文不仅要实事求是和准确合实,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公文的写作必须可行有效。
要做到可行有效,一是要研究公文针对的对象。公文的内容必须明确具体,提出的措施必须切实可行、针对性强。如要给上级单位写一份请示,请示的理由就必须充分展开,既有理有据、理由充分,又实实在在、切中要害,确保公文内容的可能性、可行性、必要性,切不可闭门造车,脱离实际。二是要通过对实际工作的分析研究,有针对有目的地对公文提出的观点、方案、规定等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必要时通过试点,再由点上做法推向面上工作,要考虑到公文内容所涉及的对象、环境、时间等具体情况,针对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三是要考虑到公务活动的变化和发展,应适时宜地、根据行业和部门的不同,不断了解研究新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作出相应的变化。四是措施的制定要留有余地,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既不过于呆板教条,又不使人感觉到不知所措,不过于简单化、“一刀切”,哪些该办、哪些不该办,哪些必须遵守、哪些可以变通处理,要表述得清清楚楚。
(四)简练规范
公文要务实弃虚,讲究实效,写作中必须简明扼要地突出观点和中心,不要兜圈子、绕 弯子,语言要浅显、简明、确切、谨严、平易,不要呆板干巴,毫无生机。要做到“随事立体,贵乎精要,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在追求准确的同时,还要讲求语言的生动性。
当然,讲求简练,是指言简意赅,而不是因简害意,因此,简练的前提是科学、准确。内容正确,引文、数字、人名、地名,单位名称、事物名称乃至标点符号都必须准确无误,文风也要符合要求。与文学作品相比,公文的关键是符合规范、格式准确。讲求格式、程式的规范性,是公文特有的要求。因此,在写作公文时,要保证格式的准确、完整、合理、规范,使用大家公认的约定俗成的格式。
八、公文的行文规则
行文规则,是指行文时必须遵守的规矩、制度。它是维持正常的行文关系,保证机关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
公文的往复,是通过文件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运行来实现的。这种运行是遵循着严密的行文关系,沿着特定的行文方向,通过适当的行文方式进行的。探讨、了解、掌握公文的行文规则,对于提高公文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减少不必要的麻烦,确保公务文书各个环节的准确、完整、规范具有重要作用。
按照《条例》和《办法》的有关规定,可将公文行文的规则简要分为上行、下行、平行、通行四个方面。现将各自要注意的行文规则简述如下。
(一)上行文
1.要选准文种。上行文有请示、报告两种。报告是陈述性的上行公文,请示是请求性的上行公文,若向上级报送常用事务公文时,像报送总结、计划等,可另加“文件头”,如系简报可直接报送。
2.机关单位之间一般不能越级上行文。这是为维护正常的办事程序,发挥各级机关的作用,避免工作脱节。根据《条例》和《办法》,除了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越级向上级机关行文:对上级机关检举、控告的;根据规定或领导机关指定可以越级上报的(上报时要加说明);情况特殊、紧急,逐级上报会延误时机,遭致损失的。必须注意的是,因特殊情况必须越级行文时,应当同时抄送被越过的上级机关。
3.向上级机关单位行文,应当主送一个上级机关单位;如需其他相关的上级机关单位阅知,可以抄送。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单位向上级机关单位行文,应当写明主送单位和抄送单位,由主送单位负责答复其请求事项。
4.党政机关不能交叉上行请示、报告性公文。国家行政机关的公文,不得向党的组织作批示、交任务,如公文内容涉及党的工作,应与党的组织联合行文。同时不得以党组织的名义向上级政府请示、报告。
5.党委各部门应当向本级党委请示问题。未经本级党委同意或授权,不得越过本级党委向上级党委主管部门请示重大问题。
6.一头请示。请示的主送单位一般只能有一个,如多头请示,就会出现多头审批的情况。而多头审批,一是重复劳动,造成浪费;二是会出现批复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徒然生出矛盾,惹出很多麻烦,反而不利于工作的正常开展。
7.一文一事。根据《条例》规定:“向上级机关请示问题,应当一文一事,不应当在非请示公文中夹带请示事项。”《办法》也有类似的要求。公文的写作者不要把两三件事情扯在一起。内容单一,上级才好批复,才能处理;内容繁杂,上级同意其中一件,不同意另一件,暂时无法处理,这就很难批复;如果几件事情要几个部门才能处理,那就更难批复,必然造成“公文旅行”。一文一事这一点在标题上应有所反映,作出准确的概括,一般写成《关于××(事项)的请示》。
8.不送个人。《条例》规定:“除特殊情况外,请示应当送上级机关的办公厅(室)按规 定程序处理,不应直接送领导者个人。”《办法》规定:“除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交办的事项外,不得以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负责人报送‘请示’、‘意见’和‘报告’。”因为请示呈主送机关,主送机关自然会按照职权范围分工处理,发挥有关部门的组织作用。要是一般的请示也直接送领导者个人,领导者就容易越权,也容易被具体事务缠身,这会滋生不正之风,浪费领导时间。
9.不得抄送。上行请示,不要同时抄送同级或下级机关。因为上报的请示,当上级还未批复,请示内容就还没有生效。抄送尚未生效的文件,会造成工作混乱。如上级批复“不同意”,那就更为被动。
10.凡属本机关职权范围内可以解决或可与其他部门协商解决的事项,不要请示上级机关。请示事项涉及其他部门业务范围时,应当经过协商并取得一致意见后上报;经过协商未能取得一致意见时,应当在请示中写明。请示一般不要以个人名义上报。
(二)下行文
1.要选准文种。文种使用准确,这是撰制公文最基本的要求。如关于对人事任免的公务事项,可以用命令(令)、决定、通知等文种。在选择文种时要考虑发文主体的级别、文件内容的轻重。如上级单位要对文件的内容进行更正,则应选择通知。如要下发常用事务公文,应加通知作为公文主体,将下发的事务文作为附件一并下发,事务文不能直接发出。
2.行文一般只发直属下级,有时也可以扩大到所属各级,如中共中央文件,既可以直接发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也可以发给各县、市党委。具体行文时,行文关系要依各自的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一般来说,政府各部门在职权范围内可以相互行文,可以向下一级政府的有关业务部门行文,也可以根据本级政府授权和职权规定,向下一级政府行文。党委各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可以向下级党委的相关部门行文。党委办公厅(室)根据党委授权,可以向下级党委行文;党委的其他部门,不得对下级党委发布指示性公文。
3.公布性公文,包括经批准发布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凡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直接和广大人民群众见面的,应视为正式公文依照执行,不需要另外行文。一方面,这类公文公布时应在有关媒体上注明,以免下级机关产生误会;另一方面,受文机关也应把这视为正式公文依照执行,不要再等待正式公文,免得贻误工作。
4.向下级机关的重要行文,应当同时抄送发文机关的直接上级机关。
5.对下属受双重领导的单位,一个上级机关向这种单位下行批复、专门性的决定和通知时(例如领导成员的任免、机构的增减、重要的业务上的有关事项等),应当根据需要,抄送它的另一个上级机关。如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同时受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中国人民银行向建行下发决定等公文时,应同时抄送财政部。
6.上级机关不可与下级机关联合向下级行文。如省政府与省经委,不是平行单位,省经委是省政府所属的一个部门,以省政府名义行文而再加上省经委显然是多此一举。
7.本机关单位的党组(机关党委)不能向下级机关单位的党组(机关党委)直接行文(如市政府党组对区政府党组,区政府党组对所属局、委等部门的党组),更不能向下一级行政机关行文(如市政府党组对市政府下属的区政府),因为它们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一个行政机关的党组,只对本机关内部行使党的领导,对上只对上级或同级党委负责并报告工作。以党组名义报给上级党委的请示、报告,党委可批转(转发)下属单位的党组织。
8.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各级党政机关应当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可以自行下达或与有关机关联合下达的公文,不要报请上级机关批转。
9.在政府部门党组撤销后,为使党的方针、政策迅速贯彻执行,党的领导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向同级或下级政府部门行文。
10.单位部门之间对有关问题未经协商一致,一律不得各自向下级行文。如果未协商一致就各自向下级行文,就变得各自为政,使下级无所适从,闹出许多矛盾。
(三)平行文
1.要选准文种,如函、周知性的通知、议案。
2.同级政府、同级政府各部门、上级政府部门与下一级政府可以联合行文;政府及其部门与同级党委、军队机关及其部门可以联合行文;政府部门与同级人民团体和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可以联合行文。
同级党的机关、党的机关与其他同级机关之间必要时可以联合行文。
3.不相隶属机关之间一般用函行文。
4.平行文在写法上要态度谦和,多用商量的口气,不能强加于人,更不能用指示性的口吻。
(四)通行文
1.要选准文种,即通告、公告、公报。
2.行文语言要整饬规范,不要过多描述,语体要相对严格周详。
3.多采用条文化写法,条目之间必须按性质归类界定清楚。表述方法一般先讲正面,后讲反面,或者在一个条目中全部从反面表述。
九、公文的语言运用
公文的思想内容,经过一系列组织安排,最后都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所以起草公文必须重视语言的运用。公文的语言有自身独特的要求,重视语言的研究工作,对撰写高质量的公文,充分发挥公文的管理协调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公文语言的特点
公文语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贴切。就是要恰当、周密、明确。公文是用来指导工作、反映情况和处理问题的,必须强调语言准确,避免产生任何歧义。如“党章规定的党员的各项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侵犯”,“党员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担负何种领导职务,都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这些语言都很准确。有时公文中也需要使用某种模糊语言,如基本、几乎、不少、绝大多数等,在一定情况下适当运用此类模糊语言,不但不会造成文意的模糊,而且恰恰能够达到准确表达文意的效果。比如,“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里用“基本解决”比用百分比的表达效果更强。
2.朴实易懂。公文的着力点应放在说明问题和讲清道理上,注重以理服人,因此,公文语言要实在、质朴、平易。叙事求实,论理有据,不夸张,不掩饰,不追求词句的华丽。当然,强调公文语言的朴实,绝不是说公文的语言不要求生动。公文也要尽可能写得生动些,但这要根据公文的特点恰当处理,不能硬搬文艺作品的语言。
3.简洁精练。公文的语言必须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如“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带头廉洁自律”、“查办一批大案要案”、“狠刹几股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等用语都非常精练。当然也要注意不要由于片面追求简练,使文意不能得到完整、准确的表达。
4.庄重严肃。公文的语言要郑重、严肃,有气派,不轻浮,不俗气。比如:“《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已经中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这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1t;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的通知》中的一句话,它就很能体现公文语言的庄重的特点,表明了这种公文的权威性,提出了认真贯彻执行的要求。公文是机关行使权力的工具,具有法定的效力,所以要求语言上具有庄重特色,特别是那些指示性、法规性公文更应如此。
5.规范得体。就是要遵守语法规则,使用规范化语言,用词要符合行文的语体风格。要使用书面语言,不用口语、方言。公文起草中必须十分重视语法和修辞问题,要在这方面认真下功夫,做到字斟句酌。现在社会上存在用语、用字不规范的现象,要防止这种现象在 10 公文语言中出现。我们强调公文语言要规范化,同时也不否定公文语言具有某些特点,这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公文的语言,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某些专用词语,如公文开头用语的“根据”、“遵照”、“现将”、“最近”等,期请用语的“拟请”、“务请”、“即请”等,询问用语的“当否”、“妥否”、“是否妥当”、“是否可行”等,表态用语的“同意”、“批准”、“可行”、“不妥”或“原则批准”、“基本同意”等,结尾用语的“此复”、“盼复”、“特此报告”、“请予指示”,等等。这些词语既能体现公文特点,又很方便适用,起草公文要根据情况适当使用。
(2)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问题的结论提到前面叙述,然后再按顺叙或其他叙述的方式进行叙述。倒叙可以给人以鲜明、强烈、集中、突出的印象。由于受材料和主旨的制约,公文一般较少采用倒叙的方法,但有些常用公文和专用公文的某些文种如事故通报、调查报告等有时采用倒叙的方法。
(3)插叙。就是在叙述过程中,根据写作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脉络,插入与原叙述有关的其他情况,插入的叙述完结后,再按原来的脉络继续叙述。插叙可以充实内容,使人们的认识更加深化。但必须注意不能插叙与主旨无关的内容,造成节外生枝,把读者思路搞乱。一般在工作报告、讲话稿之类的常用公文中使用插叙。
叙述的基本要求:
一是语言要概括。公文主要是说理,为说理而叙事。因为叙述不是目的,所以叙述不必过细而要概括叙述。
二是交代要明白。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因素构成的,叙述一定要清清楚楚,层次井然,并考虑前后照应,首尾一贯。
三是详略要得当。事件内容有主次之分,叙述就应有详略之别。要根据主旨表述的要求,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不能把每一事件的每一个方面都一一列出,使文章哕哕唆唆、拖泥带水。
2.说明性语言。说明性语言是对客观事物的介绍和解说,即让人了解某一事物的内容、形式、性质、特点、成因、方法、关系、功用等。其中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则是说明的重点。说明与叙述的区别是,说明侧重于记写客观事物的静态,叙述则侧重于记写事物的动态。公文中一些属于规范性的公文,如规定、办法、条例等多以说明为主。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按类别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解释说明。作者根据自己对情况的把握和对问题的理解直接面向读者解说、说明。特别注意对某些比较陌生或者不够具体、明晰,理解上有困难的事物作出具体说明。这种说明主要依据连接句子,较多使用判断句。
(2)分类说明。有些需要说明的事物,包含的内容比较复杂,涉及面比较广,需要根据它们之间的不同差别,归类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常见于法规性文件,围绕法律责任分条列款加以说明,说得很细、很严密,成为执法的依据。
(3)比较说明。为了说得清楚明白,采用比较的方法,或者是同类比较,或者是异类比较,或者是宏观情况比较,或者是精确数据比较。通过比较,使读者留下鲜明印象。
(4)引用说明。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援引事实和资料,包括引用经典著作论述、上级文件内容和领导指示,以及有关数字、典型事例等,来说明事物内容,帮助人们更充分地认识事物。
对事物进行说明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加以说明。对事物的说明,一定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抓住事物的本质,不可主观片面地去说明。否则,有可能脱离实际、脱离事实。当然有时作者写的是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但读者同意与否,作者不加强调,而是依靠内容的正确性得到读者承认。
二是区别事物的差异加以说明。说明事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将所说明的事物与同一属类的事物区别开来。这样,就需要交代清楚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差异,特别是要揭示事物的疑似之处,说明了差异,事物也就清楚明白了。
三是力求深入浅出加以说明。公文中说明事物的目的,是为了使人明白、理解这种事物,所以说明的文字,一定要浅显易懂,即使是难于理解的专业性知识,也要说得深入浅出。
3.议论性语言。议论性语言的目的是说理,即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方式,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公文写作中,议论作为一种表述方式,它不是就局部某段语言而言,一般、是指全篇文章的表述方式。
公文中的议论也是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构成的。论点,就是公文中提出的需要加以阐述和证明的观点,也包括所提的主张、意见和所表示的态度。论据,就是确立论点的依据。论证,就是用论据来阐述和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
论点、论据和论证是一般文章“议论”中不可分割的三个因素,通常叫做议论三要素。在公文写作中,这三个要素也是十分重要的。论点是解决“要阐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阐明”的问题;论证则是解决“怎样阐明”的问题。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论点是主旨和统帅,论据是支柱和基础,论证是方法,也是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公文中的议论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论点要正确。公文论点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的真实情况,而不能虚构假设。也就是说,公文中提出的观点、主张、意见或所表示的态度等,都要符合客观实际,观点鲜明,这样才能为读者所接受。
(2)论据要可靠。论据可靠才能有效地说明观点。公文中的论据主要有两种,一是事实论据,指的是事实材料;二是理论论据,主要指的是上级的文件和指示。公文的论据有着严格的要求,事实材料必须反复核实,确凿可靠,不能有一点虚假;理论论据要忠于原义,不能断章取义;选用论据要符合阐明观点的需要,做到观点统帅材料、材料阐明观点、观点与材料统一。
(3)论证要严密。论证是说明论点与论据之间内在关系的过程,也是运用论据阐明论点的方法。它根据论点的需要把必需的论据组织、贯串起来,使论点可信而能服人。论证一般分为两种,一是运用论据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性。这种论证就是“证明”,又称为“立论”。二是运用论据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性。这种论证就是“反驳”,又称为“驳论”。在公文写作中,一般都是从正面阐述所提的观点、主张和意见,因此,主要用“立论”,即使不同意对方来文的意见,也要运用有力的证据从正面阐述本单位的观点和意见,使对方信服并接受。因此,公文写作中一般不用“驳论”。
第二节
公文处理
《条例》第三条规定:“公文处理是包括公文拟制、办理、管理、立卷归档在内的一系列衔接有序的工作。”也就是说,前一节所讲的公文写作,只是公文处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本节将概要介绍公文处理的一般过程与基本方法。
一、公文处理及其基本任务
公文处理,如上所述,主要是指公文的拟制、办理、管理、整理(立卷)、归档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公文处理的基本任务就是及时、准确、有效地拟制、办理、处置、管理公文,为公务活动提供适用的信息。其具体内容主要有:
第一,拟制公文。由从事公务活动的机关对有关的信息材料进行系统的收集、加工、整理,创造出适用的信息,然后将其记录下来撰拟成文稿,再进行核校、修改、完善。
第二,办理公文。公文办理分为收文办理和发文办理。收文办理包括公文的签收、启封、登记、拟办、请办、批办、分发和催办等。发文办理指以本机关名义制发公文的过程,从广义上讲,包括公文的拟稿、会商、审核、签发、核发、登记、缮印、用印、登记、分发等,从狭义上讲,可以不包括拟稿、会商、审核。
第三,处置办毕公文。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分别对已办理完毕的不同公文的归宿作出安排:立卷归档、清退、销毁、暂存。
第四,管理公文。即为使上述任务能有效完成,而对公文所实施的科学、系统的保管措施:公文的清理分类,建立检索体系,提供查阅;对公文运转过程的组织与监控,以及对公文安全的维护等。
二、公文处理责任
在公文处理活动中,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工作人员承担着各自不同的具体工作任务及与之相吻合的责任。明确这些责任的归属,对于提高公文处理的质量与效率有重要意义。
(一)机关领导的公文处理责任
机关领导在公文处理中的责任主要包括:亲自参与对重要公文的撰拟工作;审定签发以本机关名义制发的重要公文并承担其法律或行政后果;阅处重要来文并指示处置原则与方法;直接承办最重要的来文;审定公文处理方面的计划、规章和标准,确定对公文处理系统的重大改造方案,指导解决机关内公文处理活动中带有根本性的随机事件等。
(=)综合办公部门负责人的公文处理责任
综合办公部门即指机关内部设置的办公厅(室)等综合服务或综合管理机构。该部门是公文信息流通的中枢,其负责人对公文处理负有全面而具体的多种责任:亲自动手撰拟一部分重要的综合性公文;审定签发以本部门名义制发的公文并承担其相应的法律或行政后果;亲自审核重要的对外发文;经机关领导明确授权代为审定签发以机关名义制发的公文;阅处或经机关领导明确授权代为阅处部分来文并指示处置原则与方法;直接拟办和承办重要的来文;制定机关公文处理方面的计划及实施方案,组织制定公文处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标准并督促检查实施情况,组织规划公文处理流程,建立公文处理质量与效率保障体系,协调机关内外的行文关系,指导解决机关内公文处理中的一般随机事件,指导下级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
(三)业务部门负责人的公文处理责任
业务部门指机关内设的具体承担机关某一项或几项管理职能的职能机构。这些部门的负责人的公文处理责任包括:亲自动手撰拟一部分比较重要的公文;审定签发以本部门名义制发的公文并承担相应的法律或行政后果;审核由本部门承办、以机关名义发出的公文;阅处由本部门直接办理的来文并确定具体处置方案;直接拟办和承办重要来文;协调与其他部门间的行文关系;督导本部门的公文处理工作,控制其质量,确保工作效率,向机关首长或综合部门反映有关情况,解决部门内部公文处理活动中的矛盾和问题等。
(四)公文处理机构负责人的公文处理责任
公文处理机构又可以称文书部门或专职公文机构,它是在综合办公部门或业务部门内部下设的专门承担(或主要承担)公文处理任务的组织,具体称谓有多种,如文书处(科、室)、文电处(科、室)、秘书处(科、室)、办文处(科、室)、核文处(科、室)、机要处(科、室)等。这类机构负责人在公文处理中的主要责任是:草拟由领导交办的公文;审核公文;拟办、承办部分来文;具体协调解决机关内部、外部有关公文处理的一般性具体矛盾关系;具体组织控制各部门.公文的流程;以多种渠道了解公文处理的具体情况,直接指导解决或提请领导解决有关具体问题;根据授权提出公文处理工作的计划及实施方案,设计公文处理的制度、13 标准和规程,规划公文处理的流程;具体指导下级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
(五)专(兼)职文书人员的公文处理责任
在各级各类机关中总需要有一部分专门或主要承担公文处理工作的人员,一般称其为文书人员、文秘人员或机要人员。他们在公文处理过程中的主要责任包括:分类集中承担一部分公文处理任务,特别是其中具有管理性质的任务,如收发、启封、登记、注办、摘编、用印、立卷归档、清退、销毁、保管、提供借阅利用、组织传阅、催办、查办、印制、分发、对外传递以及审核公文等;组织公文的具体运转过程;辅助设计公文处理的制度、标准和规程等。
(六)一般业务人员的公文处理责任
在各职能部门工作的一般业务人员在公文处理中的主要责任就是按规定的时限阅读处理来文,提供拟办意见,具体承接办理公文,解决其中所涉及的问题,起草公文,参与审核一部分公文。
三、公文办理程序
公文办理包括收文办理、发文办理两个基本过程。党政机关分别用收文办理程序、发文办理程序对这两个基本过程进行了规范。
(一)收文办理程序
收文办理是指对来自本机关外部的公文所实施的处置与管理活动。收文办理过程是一个接收公文,并从中提取有用信息、解决其所涉及的有关问题的过程,是收文机关履行其法定或特定职责的过程,是公文产生实际效用的过程。
收文办理的一般程序为:签收、启封、登记,拟办、请办、批办、分发、承办,组织传阅、催办,处置办毕公文。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文的收受与分流,具体包括:签收、启封、登记。这一阶段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正确收受来自各有关方面的公文。
签收。指收到有关公文并以签字或盖章的方式给发文方以凭证。具体指履行规定的确认、清点、核对、检查、签注手续后,机关设置的收发人员、通讯人员分别从发文机关、邮政部门、机要交通部门、机要通信部门、文件交换站,或者通过自备通信设备收取公文。急件应当注明签收的具体时间。
启封。公文统一或分别由办文人员签收后,统一启封或径送有关领导者亲启。
登记。收文办理过程中就公文的特征和办理情况进行登记。收文登记,一般分为阅件登记和办件登记两类。登记过程中,应当将公文标题、密级、发文字号、发文机关、成文日期、主送机关、份数、收文日期及办理情况逐项填写清楚。有些机关的登记还分为外收文登记和内收文登记。
第二阶段:办理收文,具体包括:拟办、请办、批办、分发、承办。这一阶段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收文的阅读、分析研究,从中获取信息,了解或解决其所针对的事务或问题。
拟办。秘书部门或有关部门负责人等经过对公文进行认真的阅读分析,提出建设性的办理意见,并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供有关领导者审核定夺,作出指示。
请办。也叫注办,指机关办公厅(室)根据授权或有关规定将需要办理的公文注请主管领导人指示或者主管部门研办。对需要两个以上部门办理的,应当指明主办部门。
批办。指机关领导者或部门负责人对公文(包括公文的拟办意见)进行认真阅读分析之后,提出处置意见。
分发。指秘书部门根据有关规定或者领导人批示将公文分送有关领导人和部门。
承办。指对需要办理的公文进行实质性的处理,解决公文所针对的问题。凡属承办部门职权范围内可以答复的事项,承办部门应当直接答复呈文机关;凡涉及其他部门业务范围的事项,承办部门应当主动与有关部门协商办理;凡须报请上级审批的事项,承办部门应当提 14 出处理意见或直接代拟文稿,一并送请上级审批。
第三阶段:组织传阅与催办。
传阅。指公文处理机构根据领导人批示或者授权,按照一定的程序将公文送有关领导人阅知或者指示。组织公文传阅,应当随时掌握公文去向,避免漏传、误传和延误。公文传阅的方式有很多,目前最普遍采用的方法是轮辐式传阅法。这就是以公文传阅工作人员为中心点,以阅读审批公文的领导人为外圈,由中心点开始送给第一个人阅看,第一个人看毕退回中心点,再由中心点传给第二个人看,依次下推,每传阅一人都经过中心点。公文走过的路线,呈车辐条状,因而得名。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公文,完全掌握公文的行踪,避免中途积压和传递断线,还可以合理调整阅文人的次序。
催办。指公文处理机构对公文的承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催办贯穿于公文处理的各个环节。对紧急或者重要公文应当及时催办,对一般公文应当定期催办,并随时或者定期向领导人反馈办理情况。
第四阶段:处置办毕公文,包括:清退、销毁、暂存、立卷、归档等。
清退。经过清理将有关办毕的收文按期退归原发文机关或由其指定的有关单位。清退的意义在于维护公文的安全,防止错误扩散,避免出现工作中的被动局面和不良影响,维护公文的权威性与有效性。
销毁。以各种方式和手段对失去留存价值或留存可能性的办毕公文所作的毁灭性处理。其意义在于保守公文中的秘密,避免无用公文的干扰,减少公文管理中无效的工作量。销毁秘密公文,必须严格履行登记手续,经主管领导人批准后,由二人监销,保证不丢失、不漏销。个人不得擅自销毁公文。
暂存。暂时留存保管一部分具有很高查考价值的重份公文(一份已立卷归档)和受多种因素制约一时难以准确判定是否应予销毁的公文。其意义在于方便日常查考,减少档案部门的工作压力,挽救确有留存价值的公文使其更充分地发挥效用。
立卷。将办理完毕且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公文编立成为案卷(公文的集合体,档案管理的基本单位)。其意义主要在于保护公文,避免破损与散失;使公文化零为整,将零散公文按特定联系组成新的整体,从而便于查找和利用,更有效地满足人们系统查考利用公文的客观需求;为档案工作提供管理的对象,为档案事业奠定基础。
归档。将编立好的案卷及案卷目录按规定的时间和质量要求移交档案部门作为档案保存和管理。其意义在于使办理完毕的有查考价值的公文完成其向档案转化的过程,使公文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历史效用。
(二)发文办理程序
发文办理是指机关内部为制发公文所进行的拟制、处置与管理活动。发文办理的一般程序为:拟稿、会商、审核、签发,核发、登记、缮印、用印或签署,分装、发出,处置办毕公文。这一程序具有很强的确定性与不可逆性。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文稿的形成,具体包括:拟稿、会商、审核、签发。这一阶段是发文办理活动的中心内容。
拟稿。即上一节所讲述的公文写作。经过对有关信息材料的收集加工和再创造,系统地记录有用信息,使机关的意志见诸文字,草创供进一步完善的原始文稿。
会商。指当公文内容涉及其他有关同级或不相隶属机关的职权范围,需征得其同意或配合时所进行的协商活动。
审核。指拟就的文稿在送交有关领导审批或会议讨论通过之前,由经验丰富、政策理论水平和文字水平较高的相关工作人员等对文稿所做的全面核查、修改工作。
签发。指由机关领导人或被授以专门权限的部门负责人对文稿终审核准之后,批注正式定稿和发出意见并签注姓名、日期的活动。除一些规范性及部分重要公文须经有关会议讨论 15 通过,或再由负责人签署方可生效外,其他文稿,一经履行签发手续即为定稿。为此,签发是绝大多数公文生效的必备条件。
第二阶段:公文的制作,具体包括:核发、登记、缮印、用印或签署。这一阶段工作的任务,就是以定稿为依据,以手工缮写、机械誊写和印刷等方式,制成供正式对外发出的各种公文文本,形成供实际使用、具有法定或特定效用的正式公文。
核发。指秘书部门在定稿形成后、公文正式印发前,对公文的审批手续、文种、结构格式等进行复核,确定发文字号、分送单位和印制份数。
登记。这里指发文登记,主要登记行将发出的公文的发文字号、文种、标题和发文范围。
缮印。即以誊录抄写、印刷等方式制作供对外发出的公文。
用印或签署。即在印毕的公文上加盖发文机关的印章,或请有关领导者在公文正本上签注姓名。其作用均为表明公文的正式性质和法定效力。
第三阶段:公文的对外传递,包括分装、发出等环节。这一阶段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使公文能为受文者有效接收创造条件。
分装。指按照规定具体拣配和封装公文。
发出。指将已封装完毕的公文以适宜的方式(如走机要交通等)发送给受文者。
第四阶段:处置办毕公文,包括暂存、销毁、立卷、归档等。
四、公文拟办、请办、批办、承办、审核和签发的方法和要求
拟办、请办、批办、承办、审核和签发是收文和发文办理中的重要环节,下面对其基本的方法进行概要介绍。
(一)拟办
拟办实际上是一项辅助决策活动,是办文人员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重要途径,它要求办文人员经过认真调查和深入思考写出书面办理意见报领导审批。拟办意见能够充分体现办文人员的政治理论水平、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拟办意见质量高低是办文人员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
拟办意见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对请示件的办理程序提出意见,称为“程序性拟办意见”。比如,有些重大问题需要直接提请党委常委会或政府常务会议讨论,但又有一些背景材料和有关问题需要向领导同志说明的,就必须写出拟办意见。在拟办意见中,简明扼要地说明这一类请示件以前是如何办理的,惯例是怎样,并将背景材料附上,最后提出“报请常委审批”或“提请常委会讨论”等建议。另一类是对请示事项进行综合研究并答复来文单位的,称“办结性拟办意见”。比如,来文单位的请示送请有关业务部门研究后,办文人员要对业务部门反馈回来的意见进行综合考虑,提出办理方案,或代拟好复函稿,一并提交领导同志审批。
为了做好拟办工作,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认真研读公文内容,真正弄清对方的意图。这是写拟办意见最基本的要求。对请示中要求解决的问题、陈述的理由必须搞清楚。比如关于建立纪念设施的请示件,对设施名称、时间、地点、人物、经费等问题,都要准确掌握。
第二,查找档案资料,对照先例比较。对有关干部任免、党纪处分、召开会议、请领导出席活动、抗灾救灾等问题的请示,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以往的档案中找到类似的有可比性的参考资料。这些资料中所记载的办理程序、办理依据和办理结果,很值得借鉴参考。把这些资料复印或摘录下来作为拟办意见的附件,提供给领导决策时参考,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把握政策和法律规定,领会上级意图。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修养水平,熟悉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了解上级精神,是办文人员研究提出拟办意见的基础条件。下级向上级请示问题,总是希望上级能够按照请示的意图给予答复。对此,办文人员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原则,注重从全局考虑问题,善于从全局出发正确判断形势和事物的性质。只有这样,所提拟办意见才能科学合理,经得起推敲。
第四,尊重部门意见,周密协调。充分协商,加强沟通,注意倾听和采纳各部门的意见,是提好拟办意见的重要保证。办文人员毕竟不可能都是全才,因此必须与了解情况和有关政策的业务部门加强联系,征求他们的意见。对有些问题意见不一致,经过协调,相互弥补,就可以集思广益,提出一个很圆满的拟办意见。特别是有些请示事项经上级批准后,是需要具体部门去实施的,比如申请经费、项目、编制等,更应该尊重部门的意见,把有关问题协调好,以提供给领导一个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建议。
第五,建议完整准确,复文简明得体。一篇有关拟办意见的公文,在说明请示事项的来龙去脉和进行必要的分析后,应当提出建议。这个建议,是拟办意见的关键部分和落脚点。是同意,还是原则同意;是同意来文单位的请示,还是同意有关部门的意见;同意后应当在复文中强调什么问题,等等,都要在建议中清楚地表达出来。比如,某单位召开会议,请求上级机关将某秘密文件印发给与会人员学习参考。上级机关的办文人员经研究,如果同意印发,就需要追加一句:“按秘密文件管理,用后收回,自行销毁。”目前,很多报给党委、政府的请示,是以党委、政府办公厅(室)的名义批复的。为了准确、得体,在拟写复文稿的时候,必须加上“经报某某领导同志同意”或“已经某某党委、政府批准”等字样。
(二)请办
需请办的文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注批件、注办件、函办件。
注批件。即直接注“请某某同志批示”的文件。办理注批件要把握这样几点:一是对于请示的问题比较重大,不需要办文部门协调、补充说明的,要注请领导同志批示。二是对于注请领导批示的请办件,应同时分送有关领导和主管部门阅看,以便相互通气,加快办理速度。三是对于一些特殊件,如确需直接注请领导批示,可先同领导同志的秘书联系协调,然后再注请办理。不能随便直接注请领导人批示。特别是有些请示,有关部门意见不一致,不便领导表态的,更不能直接注请领导人去批示。
注办件。就是注“请某某部门研办”的文件。注办方式包括:请某某部门研办,请某某部门商某某部门研办,请某某部门研处,请某某部门研究提出意见,请某某部门商某某部门研究提出意见。办理注办件要注意把握三点:一是注意“研办”与“研究提出意见”的区别。对“研办”件,承办部门可以自行批复请示单位。注明“研究提出意见”,是表示征求意见,要求有关部门提出办理意见供上级领导机关办文参考,主办者实际上是请示件的主送机关。比如,关于纪念设施问题,市(地)委请示省委,省委办公厅的办文部门可请省委宣传部研究提出意见,省委宣传部的意见反馈给省委办公厅后,由省委办公厅报省委同意,而后再以省委名义报党中央、国务院审批。二是请某某部门商某某部门研办的件,两个承办部门,以前者为主,由前者牵头承办。牵头单位应当充分征求商办单位意见。如果两个单位意见不一致时,应将两种意见同时报上级机关酌定。三是注办件的分送范围要得当。一般请部门研办、研究提出意见的文件都应当分送有关领导同志,使领导同志知道某文件已由某个部门承办。如果主管领导对请示有批示,可由办文人员直接告知承办单位。
函办件。就是用函的形式通知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办理意见的文件。办理函办件要注意三点:一是请示件中的内容涉及几个部门,需要各方面征求意见,又不便于请某一个部门承办的,办公厅(室)可分别发函。函中可写明:“现将某某请示转去,请就某某方面的问题研究提出意见。”二是办公厅(室)领导同志有批示的文件,而该批示不便于和承办部门见面,就用发函的形式,并可以把“此件是领导同志交办的”这样的消息向承办部门传递过去。三是一些特急件,需要限定承办部门在一定期限内办完,用函的形式可以说清楚。
(三)批办
批办是一项由法定或特定责任者履行事务处置权的决策活动,对公文效用的实现具有决定性影响。批办具体公文时,必须明确公文的处置方法、程序、批办责任、批办原则和要求。有效的批办工作,可以为具体承办活动指明方向,集中正确意见,确立正确的方法途径,避 17 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和失误,避免拖拉延误现象。
我国各级党政机关的公文批办工作实行合理分工、分层负责的制度:机关及下设各部门的正职、副职领导按照分工,批办其职权范围内的公文。对其中全局性、政策性的公文必须由正职领导亲自批办;一般性例行事务的公文可由有关副职领导或经授权的部门负责人批办。为避免决策失误,在批办重要公文时,可组织集体研讨或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但法定或特定责任者必须勇于负责,不得事无巨细均经会议讨论取得各方认可,不得对每一公文均由上至下逐级批示,不得互相推诿,层层上交或层层下移矛盾。
批办工作的对象也并非所有公文,只有确实需各级领导者行使其事务处置权、决断权的公文,才有必要批办。常规公文特别是已经有明确处置方案的业务性公文等,不在批办范围之列。
批办公文时应注意:
第一,不得越权批办公文。批办是有关领导行使法定或特定职权的严肃活动,越权批办的结果是自身构成违制,更不能产生效用。为此,必须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批办公文。为避免积压公文而代他人批办公文时,必须经过授权。
第二,严格控制批办范围。不经批办同样能得到有效办理的公文(经常反复办理已有明确有效的执行方案的公文),已批办过统一的处置意见的公文,已有合法、明确、有效的批办意见的公文,均不得再行批办,可由有关部门直接处理。
第三,批办意见必须明确。不能只阅不批,仅画圈而不签注意见,不能使用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语言,以避免承办人无法实际遵行。批办意见中应明确指出:怎样组织实施来文中的应遵应办事项(方法、措施、步骤、要求、承办单位或人员);承办中的分工(主办单位、辅办单位);怎样撰拟回复的公文(回复要点、撰稿人);怎样组织阅知来文中的应知事项(传达范围、传达方式、时间要求等);对拟办意见的明确态度(同意与否,需补充或纠正什么等)。
第四,采取有效措施监督批办意见的执行结果,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向。
第五,批办过程中,如发现公文所涉及的问题是自己无权或确实无法处置的,可将批办改为拟办,实事求是地提出建设性意见,提供上级领导定夺。
第六,批办意见应工整、清晰地写在《文件处理单》或《文件传阅单》的有关栏目内,并务必签注批办人姓名、年月日。
(四)承办
由于公文只有经过承办才能产生切实的效用,因此,它是公文办理中的重要环节。承办的对象是所有需要办理的收文。由于相当部分公文承办的结果是形成新的公文,因此承办既是收文办理最后的实质性程序,又往往是发文办理程序的开始。
承办公文的方式有多种。召集会议、面谈讨论、电话沟通、实地调查指导、现场协调布置、制发公文等均可有效地应用于处置各具特点的事务,使性质、作用各不相同的公文分别得以被阅知、贯彻执行或回复,使公文所涉及的问题得到解决。
在承办公文时,要熟悉与公文内容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以及上级机关有关公文,了解与公文内容有关的业务,高度明确领导者的意图;要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和措施;要加强协商,努力协调各方关系,积极而主动地征询有关方面的意见取得理解、支持与配合;要分清主次,区别缓急,科学安排承办的次序。承办一般分为三种形式:
第一,领导同志承办。领导者具体承接办理公文,直接处置公文内容所针对的事务,既有助于提高承办质量与速度,又对领导者深入实际,养成良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有很大的益处。不能认为承办工作只是一般工作人员的任务,各级领导者也应该以多种方式具体承办公文,亲自动手搞调研,亲自召集会议,参与面谈讨论或商洽,参加现场办公,亲自动手收集材料起草公文。
第二,秘书人员承办。有些事项属秘书人员职权范围内可以答复的,秘书人员应当直接答复呈文机关。有些事项则是由秘书人员提出办理意见,并拟出复文稿,报经主管领导审批发出。
第三,职能部门承办。先由秘书部门将需要办复的文件注请有关职能部门办理,再由职能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如果属于部门职权管辖范围内的事情,可经本部门领导同志签署意见后直接复文。如果超出本部门权限,应报请上级主管领导同志审批后复文。
(五)审核
公文审核(行政机关称为审核,党的机关称为校核)是在公文签发之前所进行的校正、修改、加工和核对的工作。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提高公文质量、控制公文数量,节省各级领导者用于审阅批改公文的时间和精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审核具有全面性。无论公文内容还是公文形式都在核查之列,以下几个方面为其重点:
1.报批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把好报批关;
2.是否确需行文——把好发文关;
3.主题是否鲜明,内容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及上级机关的指示精神,是否完整、准确地体现发文机关的意图,是否同现行有关公文相衔接,所提措施和办法是否切实可行,选用的材料是否准确真实——把好内容关;
4.涉及有关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是否经过协调并取得一致意见——把好协调关;
5.结构是否合理,字句是否妥帖,语言是否精练,标点符号是否正确,人名、地名、数字、计量单位、时间、引文是否准确规范——把好文字关;
6.格式要素是否齐全,密级标注是否恰当、标题是否完整,主送机关是否规范,落款是否准确,印发传达范围是否明确——把好格式关;
7.文种选用是否符合规定——把好文种关。
将以上“七关”内容与前一节“公文写作”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公文审核与公文起草有相通之处,要求也大致相同。公文起草是公文审核的基础,只有不断提高公文的写作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公文的审核效果;公文审核是公文起草工作的延续,是对公文的进一步完善。实践中的审核与拟稿活动(主要是其中的修改工作)是循环往复进行的,改后审,审后再改,直至确认已消除一切可能的错漏为止。
审核具有程序性。为了保证公文质量,公文审核工作必须履行一定的程序。从多数机关公文审核的情况看,大致程序是:接收原件,查对登记;初步校核,提出处理意见;深人校核,改出一稿;印制清样、召开会议或电话联络,征求意见;综合意见,进行修改;呈文报批,送文注发。审核一般由部门负责人、综合办公机构的文秘人员进行,重要文稿的审核亦应由机关领导亲自参与。一些内容性质一般或内容非常简单的文稿,也可不经专人审核,由拟稿人自行检查修改后径送有关领导人核准签发。
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加以解决:一是提出原则性修改意见后退撰稿人或其他有关工作人员作具体修改,公文审核人员先不动手进行具体修改;二是公文审核人员直接对文稿作全面系统的具体修改。
从事审核工作的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并应注意随时与撰稿人保持联系,及时询问有关问题、研究修改方案。与其他机关联合行文时,文稿在本机关审核完毕后,公文审核人员应积极做好“会稿”工作,将文稿依次送其他各发文机关审核。
(六)签发
签发是对文稿的又一次全面核查,更是对公文质量与正式效用的最终确认。签发人在批注之前,应该对文稿作全面审核,进行必要的修改、纠正和补充,确认无误后再明确签注意见,并写上姓名和时间(若圈阅,则视为同意)。文稿经签发成为定稿后,其他人不经签发人 19 同意,均不得对其再作任何修改,否则将负行政或法律责任。
根据签发人身份、地位及工作程序的不同,签发分为正签、代签、核签、会签等数种。正签指签发人在自身职权范围内签发公文,如机关负责人签发以机关名义对外发出的公文。代签指根据授权代他人签发公文。核签(又称加签)指上级领导人签发下级机关的重要公文。会签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机关联合行文时,由各机关的领导人共同签发公文。
做好签发工作必须注意:
第一,不得越权签发公文。各级领导者只能对自己职权范围内的公文负责,只能签发自身权限所及的公文,越权签发公文违法违制,公文也不能产生实际效用。根据有关规定,以机关名义制发的公文,由机关领导人签发,其中内容重要或涉及面广的公文由正职领导人或主持日常工作的副职领导人签发。有些公文也可由机关秘书长或办公厅(室)主任根据机关领导人的授权代签。会议决议、会议纪要等,可由会议主持人签发。
第二,必须“先核后签”。需审核的公文必须审核完毕后再签发,而不得先签发再审核,以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公文有效。
第三,联合行文时,必须做好会签工作,使各机关或部门领导人均履行签发手续,以使公文真正有效。
【学习思考题】
1.什么是公文?
2.公文有哪些特点?
3.公文的作用是什么?
4.常用公文的文种有哪些?
5.选择公文文种的依据是什么?
6.公文格式应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7.公文一般由哪些部分组成?
8.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9.公文行文规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0.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11.什么是公文处理?
12.收文办理和发文办理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13.怎样才能做好公文的拟办、请办、批办、承办、审核、签发工作?
【学习文献和参考书目】
1.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1996年5月3日。
2.国务院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2000年8月24日。
3.《校对符号及其用法》,国家标准GB/TI4706—1993。
4.《标点符号用法》,国家标准GB/T15834—1995。
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国家标准GB/T15835—1995。
6.房庆等编著:《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应用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年版。
7.东书兰著:《世界公文概况》,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
8.彭绪庶主编:《现代公文写作规范大典》,华文出版社2006年版。
9.曹润芳主编:《机关文件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0.曹润芳主编:《文件写作与处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11.《秘书工作》编辑部编:《常用文书写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2.刘雨樵、彭树楷编著:《公文语言》,档案出版社1987年版。
13.周锁洪主编:《公文处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4.赵国俊主编:《文件工作的科学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15.张我德主编:《清代文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6.赵国俊编著:《公文写作教程》,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17.[苏]β.β特卡琴科主编,赵艳华等编译:《文件标准化概论》,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
后记
本书编写工作始终是在中央组织部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进行的,中央组织部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中心主任吴瀚飞总负责,副主任孙泽兵具体组织实施。本书内容根据2009年9月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确定,有关学科专家组讨论研究,部分同志执笔撰写,各专家组召集人组织修改统稿。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教授为本书的编写出版作出了重大贡献,对政治部分进行了修改统稿。全书由吴瀚飞同志审定,孙泽兵同志协助审定。
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分别来自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全国人大法工委、国务院研究室、科技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单位。参加修订《考试大纲》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工作,60多位专家学者承担了本书的撰写和修改统稿任务。
(全文完)
第二篇:五年级新补充读本
五年级课外阅读《新补充读本》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小鲤鱼跳龙门》一文中“龙门”实际是指: A.城门 B.桥洞 C.拦河坝
()2.发现力学运动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家是: A.爱因斯坦 B.牛顿 C.伽利略
()3.《梦想的力量》一文中帮助非洲8个国家打了30口井的小男孩是: A.瑞恩 B.杨科 C.牛顿()4.下列不属于冰心作品的是: A.《繁星》 B.《春水》 C.《祝福》 D.《寄小读者》()5.小杨科是一个爱()的孩子。A.读书 B.画画 C.音乐
()6.小杨科是因为走进地主家看()被毒打致死的。A.一幅画 B.一把小提琴 C.一只小鸟()7.中国首位“太空使者”是: A.景海鹏 B.杨利伟 C.聂海胜()8.被称作”红色的星球”的是: A.火 星 B.金 星 C.天王星()9.可能成为濒危物种延续种族的唯一希望的技术是: A.电子技术 B.信息技术 C.克隆技术
()10.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的是: A.《离骚》 B.《周易》 C.《史记》
()11.华尔兹舞曲的故乡是(),它还是18世纪以来欧洲古典音乐的中心。
A.维也纳 B.巴 黎 C.威尼斯
()12.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被誉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一的金字塔是:
A.哈夫拉金字塔 B.胡夫金字塔 C.斯芬克司石像()13.下列不属于萧红作品的是: A.《城南旧事》 B.《生死场》 C.《呼兰河传》()14.下列事件不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是: A.四渡赤水 B.巧渡金沙江 C.渡江战役 D.飞夺泸定桥()15.下列()不是列夫·托尔斯泰作品。A.《战争与和平》 B.《包法利夫人》 C.《复活》
二、填空。
1.《孜孜不倦的科学家》:从苹果落地的偶然事件中得到启发并进行研究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家是。
2.《梦想的力量》:加拿大男孩 为了实现帮助非洲孩子挖井的梦想,在众人的帮助下成立了“ ”基金会,先后为非洲8个国家打了 口井。
3.读书有三到,即。
4.《火烧云》选自女作家 的代表作《 》,“火烧云”实际上是。
5.《风雨之夜》:河的下游的五个导航灯,前四个是 色的,拐弯处的那个则是 色的。色的灯指示大轮船直行,色的灯指示大轮船转弯。
6.“月亮是属于我的”表达了孩子们对月亮的喜爱,这句话出自作家贾平凹的作品《 》。
7.鲁迅原名,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8.鲁迅作品《故乡》中“我”的少年朋友叫,他的第五个孩子叫。9.赞美桂林山水之美天下第一的俗语是“ ”,漓江的水的特点是,桂林山的特点是。10.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的女性叫,《 》是她的自传体小说。
11.曾被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赞为“这样的音乐应该跪着听”的乐曲是《 》。
12.他曾点燃15世纪的文明曙光,辉映和引领了一个时代的航路。这位航海先行者以智慧为舵,意志作桨,扬起和平的风帆,饮风餐浪二十八载,犁波耕澜十万里,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就是伟大的航海家。.《匆匆》一文是著名散文家 的作品,它告诉我们 匆匆,一定要珍惜。
14.音乐之都 又被称为“多瑙河的女神”。
15.《寒山古寺》一文让我想起了古诗句:“,江枫渔火对愁眠。,夜半钟声到客船”。
16.一只小老鼠给一位年轻画家带来创作的灵感,成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卡通形象 的原型,这个年轻画家就是后来美国最负盛名的人物之
一、才华横溢的 先生。
17.《我的两个母亲》一文中两个母亲一是指生“我”的母亲,另一个则指。
18. 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被誉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一。
19.何宁那幅在国际招贴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的画的题目是“ ”。
20.被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称赞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的作品是《 》。
21.拐杖加上小提琴,这就是世界杰出的小提琴家 独特形象。22.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实力,也为了,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越过乌蒙山,巧渡,飞夺,肥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
23.因为一株百合花的坚持,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成了百合花的世界,这儿被人们称为“ ”。
24.《山泉旁边的杜鹃》写的是一位 ;《莲叶青青》则写的是“我”爱荷而又热心肠的。
25.欧阳修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十分注重文章的修改,他的体会是“ ”。
26.陆游生平有五爱:、爱清贫、、爱运动、爱劳动。27.被陆游称为“一字师”的是。28.古诗填空。
(1)《钱塘湖春行》:几处 争暖树,谁家 啄春泥?,浅草才能没马蹄。(2)《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3)《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4)《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 暖风熏得游人醉。
第三篇:学习读本体会
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心得体会
在全党全国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宏伟目标的重要时刻,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正式出版了。《读本》全面准确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基础、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科学回答了干部群众在学习理解科学发展观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一本重要的辅助材料和权威性的学习读本。
首先,《读本》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回答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读本》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发展的丰富思想,以及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揭示了发展的本质、目的、要求和内涵,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次,《读本》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回答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国际背景、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读本》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
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提出来的。世界各国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均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发展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的丰富实践经验,构成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读本》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十大重要特征,这一阶段既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的矛盾凸显期,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成为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第三,《读本》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大意义,回答了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读本》指出,科学发展观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和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内涵,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正确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针。
第四,《读本》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读本》用两章的篇幅分别作了论述。《读本》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发展、促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正确地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完整准确地表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从而科学回答了发展的本质和目的这一重大问题。《读本》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要坚持“五个统筹”,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重大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正确道路,回答了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读本》在这两章中还指明了以人为本与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的联系和区别,为我们正确理解和贯彻以人为本思想提供了重要帮助。
第五,《读本》阐明了科学发展观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和动力机制,回答了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读本》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按照四位一体布局的要求,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协调,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共同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读本》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此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不失时机地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同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从而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第六,《读本》阐明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障措施,明确了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读本》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头脑,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保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的本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保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障。
《读本》以简洁朴实的语言全面准确地阐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观点和重大论断,完整系统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理论体系及其内在联系。《读本》对于全党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四篇:关于《读本》学习情况汇报
关于学习《总书记系列 重要讲话读本》的情况汇报
区委宣传部:
日前,区委发出通知,要求全区各级党组织认真组织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不断深化对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贯彻,自觉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我局高度重视,及时布置,要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以《读本》出版为契机,进一步加大《读本》学习的组织推动力度,把学习贯彻工作不断引向深入,要求领导干部要做好表率,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学透一点。坚持自学和集中学习的原则,认真记笔记并撰写心得体会,积极参加讨论。
一、围绕党建有关内容组织重点学习
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打铁还需自身硬”。“硬”在哪里?一是“硬”在思想、认识上;二是“硬”在作风、行动上。“硬”在思想、认识上,就是要通过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进一步加深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认识,加深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加深对改革发展重大实践问题的认识,加深对反腐败斗争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硬”在作风、行动上,就是要通过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推动改革开放,切实严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切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切实反对特权思想、反对特权现象,切实反对腐败、预防腐败。只有思想、认识上“硬”,精神才不会“缺钙”,才不会得“软骨病”,才能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只有作风、行动上“硬”,肌体才不会“腐蚀”,才不会得“败血病”,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干工作才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落实才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动力。
二、围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来组织重点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如何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贯穿了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钥匙”。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不仅提出了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又体现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三、强化学习制度的落实,切实保证学习
前锋区审计局规范了学习制度,其中包括自学制度、集中研讨制度、学习心得体会报告制度等。加强对各项制度落实的监督检查,使各项制度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保证学习质量。始终把学习《读本》摆在重要位置,坚持经常学、反复学、持久学,推动学习贯彻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促进学习
一是系统学习和重点学习相结合。系统学习原著,正确理解和把握基本观点、科学体系,重点学习了《读本》中重要内容。二是开展理论学习与深入调查研究紧密结合。把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自觉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推动工作,努力开创美丽前锋新局面。
2014年9月10日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为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个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论述。
从这些表述,既高度概括,又通俗易懂。再简单明了的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在继承老祖宗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祖训的基础上,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传承延续发展中又不断修改补充完善提高祖训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新的家训理念。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建立政权、巩固政权的理论指导和精神法宝,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精髓。而这些精髓确实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始终都起到了决定性的思想和精神作用。
总结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也有利于全党全国人民所掌握的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对马克思主义深化发展的新的理论成果,成为指导党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最强大最现实的科学理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充分证实了这一理论的指导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又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也有利于全党全国人民所掌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化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最强大最现实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和正在证实这一理论的指导作用。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既是实践的产物,也是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并始终在指导实践和接受实践的检验中,不断修正完善发展着自身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实践的结合、与时俱进,这正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客观分析,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基本制度,认真回顾中国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途径、方法、过程。每个中国人民都会有切身的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实是中国历史、中国现实和中国未来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回顾三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有这样一种现象。凡是文化不高、不务正业或缺少志向甚至是犯过错误坐过牢的人,特别是这些类型的年轻人。他们都能快速致富,甚至有的一夜暴富。其实就是他们押住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主动脉这一宝。为什么说他们不是抓住而是押住呢?因为他们并不是完全理解和把握了政策的动脉,而是因为思想和思维简单,加上胆子大、敢冒险而押住了政策的宝。他们不过多的考虑后果,政策让干我就干,反正干不干自己也没有出路或出路不多。干好了也许还能有个出路,干不好至多也还是没有出路而已。因此,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上,这些人成了第一个或第一批的吃螃蟹者。任何政策的推行,都会有成本的投入,特别是涉及到思想观念转变的政策变革,就必然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因此,从国家刚开始的政策不仅扶持力度很大,而且又非常宽松,再加上大的变革开始都难免会有无序甚至混乱的情况,这就使那些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们,有的靠投机钻营致富;有的靠坑蒙拐骗致富;有的靠政策扶持占便宜致富;当然更有靠勤劳致富。而为什么有文化的和年长有社会经验的人,却未能抓住或押住改革开放政策主动脉这个宝呢?其重要原因是人们对中国改革的稳定性有怀疑、有疑虑。“十年内乱”的斗争哲学和不断的政治运动,使人们特别是多年来受歧视的知识分子“臭老久”,思想不敢解放,等待观望,怕政策不稳定。这就形成了改革开放初期“造原子弹不如卖鸡蛋”的反常现象。其实认真分析,在某种程度上说,那些第一批吃螃蟹的歪门邪道的暴发户,在事实上也确实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起到了一定的带头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试想,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所有的民众都在观望等待而不去实践,那么,改革开放至少要推迟或放慢多少年,这是我们都可以想到的问题。回顾改革开放过程中,从开始的不同声音、议论、疑问和怀疑,到------
由此说,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同样是我们党在艰难曲折、不断探索、吸取经验与教训的矛盾运动中逐步探索实践、完善发展的。它虽然没有像形成毛泽东思想时,经过千难万险、腥风血雨和牺牲无数生命、流尽无数鲜血那样艰难。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同样经历了艰难曲折,倾注了党和人民无数的心血。因此,这种珍贵的理论、珍贵的经验、珍贵的精神财富,必须化作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