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x学院就业创业工作汇报材料
xxx学院就业创业工作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xxx是由原xxx教育学院、xxx师范学校和xxx省水利机电学校于2010年合并组建的综合性地方高职专科院校,现有教职工328人,开办有机械、土建、电子信息、财经、旅游、文化教育等类别的高职专科专业40个,在校生12000余人。
学院地处川南偏远地区,远离中心城市,缺乏地理优势、经济区位优势与行业背景;学生70%以上来自农村,90%的学生属于家中第一代大学生,缺乏就业创业优势资源,学院的就业创业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学院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基地建设保障就业,就业创业指导转变观念,突破就业创业工作客观条件限制,实现了毕业生就业率连续8年达到97%以上,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在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提供的《xxx省示范和骨干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2012年度报告》中,我院毕业生综合就业竞争力在全省高职院校中排名第五。2013年,学院被xxx省教育厅评为“xxx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学院全日制专科毕业生2822人,截止8月底,已就业2760人,就业率达97.8%。
二、创新举措,创优服务,做实做强就业和创业工作
(一)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打造毕业生核心竞争力
学院始终坚持“四合四共”的校企合作办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不 1 断健全合作办学驱动机制,与xxx市500多家行业企业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学院始终坚持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作为打造就业质量的基石,强调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做实就业导向,在创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使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核心知识更加贴近岗位需求,从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落实“四个融入”,以岗位需求引领专业人才培养
学院将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深度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与工作过程分析成为学院各专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毕业生就业质量成为学院专业建设自我约束机制的核心要素。一是在新增专业审批、专业招生计划制定、招生录取等环节中融入就业考核与人才需求分析,避免就业困难专业的盲目扩张;二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课程建设中以岗位需求背景与就业现状分析为依据,就业调研、就业服务、就业跟踪等目标任务融入专业教研室常规工作;三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职场文化,引导学生适应工作过程;四是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各专业必修课程融入学院公共课程建设体系,对学生的择业、就业和创业教育纳入三年学习的全过程。“四个融入”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毕业生在基本工作能力和专业相关度、就业半年后稳定率方面得到用人单位认可。
2、开展“四个共建”,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结合企业、地方产业的实际人才需求共建专业。我院积极探索、实践政园企校“四方共建、五位一体”的办学体制机制。近年来在市场营销、白酒酿造工艺、物流、金融等专业开发中均体现了用人单位与地方经 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二是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生产实习基地,以最大限度地仿真、还原真实工作场景,如与xxx老窖等白酒企业共建了“白酒文化”、“白酒勾调与品鉴”、“白酒营销”实训室,与富士康科技集团鸿准模具公司共建了“产线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模具加工”实训室;三是共建课程体系,通过以多种形式合作举办订单培养班级(鸿准模具班、苹果手机班、京东方班、达丰电脑班、xxx老窖御酒班等),引入企业文化、专业教材与生产技术,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开发课程,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四是共建师资队伍,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技术开发,学院教师广泛参与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项目,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技能结构,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通过安排教职工深入企业顶岗培训,熟悉生产工艺技术与岗位生产过程,掌握第一线生产设备操作技能。2010年以来学院骨干教师有207人次赴企业接受平均一个月以上岗位培训。“四个共建”在专业更新、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四个方面有力地保障了人才培养过程中与人才需求的紧密对接,毕业生就业中的专业相关度、核心知识由此得到有力保障。
3、深化“工学交替”,以“厂校一体”探索机制创新
在多年“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实践中,寻求与企业生产过程更加深入的链接,以培养出在知识和技能上更具就业竞争力的人才。与xxx老窖公司深度合作,成熟培养白酒营销专业人才基础上,共同建设“白酒学院”,开办了“酿酒技术”、“白酒营销”等专业,批量培养白酒行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求的制曲、发酵、蒸馏、窖藏、勾调、包装、营销等岗位核心技术人才,“白酒学院”实行校、企“双向基地”管理模式,院系建入园区,教室紧邻厂房与运营部门,学员在课堂与生产管理现场之间频繁流动,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快速相融,学生身份与在职员工广泛进行角色互换。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厂校一体”的建设思路,是对“校中厂、厂中校”的深入探索,将为高职教学发展提供有益尝试,培养更具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拓展就业基地,提升合作品质,打造学院就业品牌
积极建设就业基地(毕业生连续就业三年以上、毕业后半年内稳定率80%以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80%以上),打造毕业生就业保障体系,提升就业稳定率与满意度、专业相关度、毕业半年后收入水平,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创新思路,着力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形成“拓展—提升—成熟—品牌”的就业基地建设模式。
1、落实就业基地开拓考核,确保规模增长
学院将就业基地建设纳入到对各教学院系的年度工作考核,以“每个专业三个以上稳定就业基地”为基础,“每年新增1至3个就业基地”为考核指标,将建设成效与年度考核挂钩,年终兑现奖惩。院级考核与各院系年终绩效挂钩,二级考核与专业教研室绩效挂钩,积极鼓励、支持各院系、各专业广泛拓展就业基地。通过多年努力,已经建成稳定就业基地256个,基地数量逐年递增,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年度就业率达到97%以上提供了有效支持,毕业生在基地单位就业比例从2008年的31.7%提升到2014年的59.1%。
2、强化就业基地质量提升,确保效益品质
一是重点开发,要求每个专业争取建设至少1个高水平、高质量的战 略型就业基地,并最终确保每个专业有3个以上战略型就业基地,在此基础上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二是建立就业基地评估制度,按基地单位规模、行业地位、薪酬水平、年度录用毕业生人数、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满意度等指标将基地分“A、B、C”三档管理,对评估情况进行总结,逐年提高优质就业基地评估指标,据此调整就业基地档次与对应工作方案;三是区别管理,学院在基地建设中按“全球500强、国内行业龙头、地方产业支柱”等不同级别指标,对占基地总量10%左右的“A级优质就业基地”提供特别优惠的合作政策与最高水平的服务,对发展前景转劣,毕业生评价下降的“C”级基地排名最末10%的单位视情况予以淘汰,不再列入基地建设范围。就业基地评估机制将基地质量进行量化,有效提升了基地建设工作的水平与成效,“A级优质就业基地”从2009年的19个提升到2014年的37个,在A级优质基地就业的毕业生平均月薪从3250元提升到4660元。
3、建立就业基地维护机制,确保成熟稳定
学院建立了就业基地维护机制,将有限资源尽量用于优质基地建设与维护,建立了与就业基地的友好合作关系,打造各专业的就业品牌,增强优质基地的影响力与就业号召力,逐年提升毕业生在基地单位的就业比例。一是建立基地回访维护机制,每年定期开展对优质就业基地单位的回访与调研,倾听基地单位对我院的意见与建议,共商下一阶段的人才供需计划,改善我院就业服务工作;二是建立基地单位优先招聘机制,在每年招聘季启动前优先联系就业基地单位,按“优质基地优先、品牌基地优先、地方骨干产业基地优先”的原则组织优质生源供用人单位选择;三是建立基地单位优质服务机制,在基地单位招聘工作过程中提供全程协助服务,招聘后提供良好的毕业生输送与售后跟踪服务,为基地单位在职干部员工提供进厂培训或脱产在校培训服务。学院的就业基地建设与维护工作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成熟稳定的优质就业基地不断增长。近年来,xxx老窖集团、xxx郎酒集团、沃尔沃汽车集团、京东方科技集团、宜宾五粮液集团、xxx邦立重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达丰电脑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纬创资通(成都)有限公司、成都金苹果教育集团等优质就业基地有效地支撑起学院的就业品牌。
(三)构建就业创业指导体系,拓展就业创业服务领域,确保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持续发展
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以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建设为重要途径,成立“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与创业培训教研室”等专门机构,针对高职生中存在好高鹜远、实际工作中眼高手低、就业后频繁跳槽等现象,深入研讨原有的就业课程体系与此类现象的关系,致力于提升就业指导的有效性与影响力,建立起了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服务机制。
1、全程分段指导,建设“三段四模块”培训体系
为贯彻“全程化”的要求,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分散到大一至大三的三个阶段。第一学年开展入学“就业认知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引导大学新生明晰就业前景,了解专业培养目标与制定学业规划;第二学年开展“就业观念与就业技能”指导,辅导学生制作有关求职材料与获取就业信息,开展就业前的人才需求调研,帮助学生正确定位就业目标,做好就业相关准备;第三学年开展“就业咨询与创业培训”,提升就业与创业的成功率。
2、拓展服务领域,打造“跟进职场”的服务体系
随着近年来学院在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方面取得的不断进展,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不再局限于校园范围,而是跟进毕业生职后发展需求,拓展就业指导服务领域与深度,打造新型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一是开展新就业毕业生的“职场适应”指导,派遣专人深入就业基地一线,为毕业生送去“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如何应对与化解职场矛盾”等就业指导项目。二是配合基地单位需求,开展对就业毕业生的“就业后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为毕业生树立职业成长目标、提升职场价值、拓展发展思路提供帮助。三是根据毕业生需要,为具备强烈创业意识、具备创业基本条件的毕业生提供SYB创业意识培训与创业培训,实践“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指导方针。职场适应、职后发展与创业方面的指导与培训有效地延伸了我院就业创业指导的工作领域,为毕业生就业后的可持续提供了有力支持。
3.落实扶持政策,构建“就业创业帮扶”保障机制
按照“毕业一个学生,就业一个学生;失业一个学生,扶持一个学生”的思路,学院认真落实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相关政策,建立了就业创业扶助保障机制,解决就业困难学生、家庭贫困毕业生的困难,扶持创业学生。2014年,学院向206名低保家庭毕业生发放帮扶资金164800元;向3名残疾人家庭毕业生发放帮扶资金2400元;向154名就业困难补贴毕业生发放帮扶资金61600元。积极组织和指导2014毕业生和毕业5年内、处于失业状态的学生申报创业项目,争取创业补贴资金。
(四)整合社会资源,建好学院创新创业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学院创新创业园建设的目标是为有创新创业愿望的大学生提供平台。目前,在xxx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xxx市教育局、xxx市科技局、团市委等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学院创新创业园区建设正稳步推进,已初步建成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创业孵化中心、创新中心、创业中心、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和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园区入驻企业8家,孵化企业2家,孵化项目6个。至2014年7月,学院已开展创业培训48期,培训学员1300多人,培训学员创业成功率在40%以上。2013年,学院被评为xxx市“创业服务十佳单位”称号。
第二篇:建筑学院就业工作汇报(精选)
建筑学院就业工作汇报
2012年,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加上我院毕业生人数较多(共296人),更增大了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度和压力。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为做好201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我院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领导重视,使毕业生就业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在学院党委和行政的工作计划中,都强调必须认真重视毕业生工作。学院党委特别要求要把今年毕业生工作做好,要想办法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落实就业单位,要做好毕业生派遣及文明离校工作。要求各有关部门、各辅导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把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抓紧、抓早、抓细、抓落实、抓出成效。
二、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为毕业生就业正确导向
我院加强了毕业生思想教育与就业指导,对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政策、就业形势、面试技巧、择业心理准备、职业道德、艰苦创业与立志成才以及如何适应社会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同时,通过网站、宣传栏及举行主题班会,毕业生座谈会,开展毕业生就业咨询活动等多种形式宣传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引导毕业生正确评价自己和确定自己的就业定位。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教育和引导,使毕业生端正了求职态度,调整了就业期望值,并确定了面向基层,面向艰苦地区,面向乡镇、集体、民营和私营企业和面向乡镇中小学的就业方向。
三、采取措施,拓宽渠道,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
1、做好毕业生推荐材料的准备,为用人单位提供可靠的录用依据。(1)及早动员,深入摸底。一开学,我们就开始组织对毕业生进行摸底调查,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个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并填写了《毕业生学习成绩统计表》,《毕业生生源地区分布表》,《毕业生基本情况一览表》,《毕业生就业推荐表》等四大表。(2)严格审查,确
保材料的真实性。对推荐材料中的品行评价成绩、奖惩情况、任职情况、学习成绩等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查,从而确保了推荐材料的真实性。
2、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1)通过电子邮箱和电话联系、与校友联络、组织人员参加各地组织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广泛收集需求信息。(2)主动出击,上门推荐。学院先后组织了三批人员,到有关学校、企业推荐毕业生。很多企业被我校领导、老师亲自上门推荐毕业生的敬业精神所感动,表示乐意挑选我院毕业生。
3、积极组织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供需见面,认真落实毕业生就业。
四、开拓思路、大力扶持,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在校园文化、课堂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学生社团建设、讲座沙龙活动、推进实践见习、搭建服务平台、落实扶持政策等形式和方法,在大学生中培育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鼓励创业实践。
五、存在问题
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层次要求越来越高,造成专科生就业难度增大。
2、学生工作岗位落实情况较好,但正式签约情况较差。
3、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仍然偏高。
4、毕业生就业渠道有待拓宽。
5、部分企业要求毕业生提前上岗,与学校教学管理有矛盾。
2011-11-7
第三篇:创业促就业工作汇报(定稿)
创业促就业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区积极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不断建立完善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和创业扶持的工作机制,深入贯彻实施扩大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为创业者营造公平公正的创业环境,有力推动了创业促就业工作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局的精心指导下,涌现出沣东办北槐村农家乐、钓台办曹家寨新阳光蔬菜市场、沙河古桥风情园、钓台万亩花卉基地等一大批自主创业的示范园区.现将我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的举措和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业促就业工作是一项惠民工程,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我区就业再就业工作近几年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此项工作我们秦都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区上专门成立了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各成员单位及创业讲师组建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定期更新创业项目库,以此带动各部门参与创城工作开展的积极性,确保各部门协调创业促就业工作的具体实施。为我区创业促就业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健全基层平台。只有不断健全就业服务基层平台,才能让创业促就业各项优惠扶持政策落到实处。我们一是在原有电脑设备的基础上积极与市人社局沟通协调,及时为辖区镇办劳保所、社区更新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办 公设备,优化了硬件设施,提高了工作效率,极大程度地提升了就业服务信息传递速度。二是建立了由区再就业中心牵头,区、镇办、社区(村)三级信息联络员管理网络体系,通过不断加强对劳动力资源、就业培训、务工信息、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各类数据统计的动态管理,实现了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了就业服务管理水平,确保了就业再就业各项工作顺利、高效、卓有成效地开展。三是积极开展充分就业社区评选活动。
(三)完善培训机制。几年来,我们立足区情、企情、村情,加强了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工作,实行各项培训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制度,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广开渠道,为有志创业的各类人员提供创业培训,创业促就业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通过积极探索,与辖区内有关大中专院校联系,2011年首次将创业培训班开办到学校课堂,列入他们的教学计划,广大毕业生对此项培训非常感兴趣,认为这种培训让他们学到了在日常专业课堂上学不到的经营管理知识,对他们走出校门后及时适应新环境起到了积极的帮助作用。截止目前,我区累计举办创业培训班35期,共培训人员2100人。
(四)加大贷款力度。为鼓励并扶持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秦都区于2007年设立了小额担保贷款办公室,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咨询办理和SYB、GYB培训。2009年,我们把下岗失业人员创业优惠政策扩大到农民工群体,免费为创业农民工提供SYB创业培训,缩短小额担保贷款审批时间,提高贷款资金发放额度,加强对农民工创业的扶持力度。2007年至今累计为136名农民工创业者提供小额担保贷款816万元,带动145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五)加快农民工回乡创业步伐。2011年,我们按照《秦都区创建省级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区实施方案》的规划,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战略,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方面,我们加快农民工创业园建设。沣渭新区、秦都科技产业园、汽车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全面铺开,道路框架、电力配臵、供排水配套等基础设施完善,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现已入住我区的五得利集团咸阳面粉有限公司、咸阳金丝猴糖食品有限公司、风润新能源有限公司、蓝马啤酒厂等百余家大中型企业,安排返乡农民工入园创业2545人,带动18241名农民工就近就业。
(六)引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就业。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当困难,针对企业招聘门槛高,高校毕业生好高骛远的问题,我们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就业指导,积极做好“穿针引线”、“牵线搭桥”工作。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引导:一是积极引导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合理使用高校毕业生,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的潜能,为企业创造应有的价值。二是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要引导他们结合实际争取多种渠道就业,既可报考城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也可报考乡村“村官”和“三支一扶”;既可到城市就业,也可到乡镇工作;既可到外地务 工,也可在家乡做事;既可帮别人打工,也可自主创业做老板。坚持多种形式的就业方向,争取尽早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二、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一)我区创业促就业工作中有以下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
一是创业宣传的声势不够大,宣传面不够广,还没有形成创业就是就业的社会氛围。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民众积极参与创业的社会氛围不够浓。
二是全民创业的意识不够强。外出打工的多、回归创业的少;等待观望的多、投身创业的少。无论是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还是农村转移到城镇务工的富余劳动力,很少寻求创业之路。
三是适合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机会不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较低。高校毕业生有的创业后,因缺乏创业的能力和技能,社会资源匮乏,职业发展方向不清晰,导致其创办的企业存活期较短,成功率较低。
四是就业指导协调的力度较弱,重职业推荐轻职业指导。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受训内容与农民工的需求有差距。据调查反映,培训侧重一般技能的多,培训方式单一,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职业培训规模和数量不大,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与就业岗位对接不够,培训专业技能层次、质量不高,难以达到稳定就业的目标,培训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二)对我区创业促就业工作的建议。
一是进一步营造社会氛围,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营造社会氛围,大力倡导创业是时代的潮流,创业是时代的责任,创业是时代的需求,自主创业光荣。加大创业光荣宣传的力度,系统地宣传创业政策、创业项目、创业环境、创业典型,营造人人想创业,人人敢创业,人人会创业的社会环境,营造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政策扶持创业的社会氛围。
二是积极推进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发展,加大对创业者的资金支持,让小额贷款进一步催生“创业潮”。进一步降低或取消反担保条件,增加贷款有效需求,延长贷款期限。四是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就业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有关部门在人才招聘中优先吸纳在校大中专毕业生,不崇外排内,切实落实好已出台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三是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水平,为创业就业提供人力资源。加大对技能培训实训设施的投入,根据城乡就业和农村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改进培训方式,拓宽培训领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点培训,努力做到培训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当地重点工程和建设项目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要重视实训,大力推进校企联合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动手能力。要通过培训,培育、扶持特色劳务品牌,不断提高劳务品牌的就业竞争力。
第四篇:合山市就业创业工作汇报
合山市就业创业工作汇报
一、基本情况
合山是全国第二批国家审批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总人口为1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万人,农村人口7万元,全市劳动力总数
8.5万人,其中城镇4万人,农村4.5万人,至2010年止,累计在外务工人员约2万人之多,约占劳动力总数25%,于本市实现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约1万人,约占劳动力总数13%。几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来宾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各级业务主管部门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合山人民战胜了金融危机、资源枯竭以及各种重大自然灾害等因素对就业工作的影响,使就业创业工作得到了持续、平稳向前的发展,2008年以来,在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仍然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就业工作任务。
(一)新增转移就业方面:2008年转移就业4912人,完成全年任务124.04%;2009年转移就业3394人,完成全年任务113.13%;2010年转移就业3479人,完成全年任务115.97%;2011年1-4月转移就业2681人,完成全年任务41.26%。
(二)城镇新增就业情况方面:2008年城镇新增就业1909人,完成任务102.09%;2009年城镇新增就业1935人,完成任务101.84%;2010年城镇新增就业2402人,完成任务104.43%;2011年1-4月城镇新增就业961人,完成全年任务48.05%。
(三)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2008年再就业人数333人,完成任务104.10%;2009年再就业人数412人,完成任务 1
105.25%;2010年再就业人数468人,完成任务111.43%;2011年1-4月再就业人数298人,完成全年任务59.6%。
(四)就业援助方面: 2008年新增就业援助人数为144人,完成任务102.90%;2009年新增援助就业人数189人,完成任务135%;2010年新增援助就业人数211人,完成任务234%;2011年1-4月新增援助就业人数74人,完成任务74%;至2011年4月底,累计援助实现就业人数为463人,累计援助实现就业在岗人数340人(其中原合山矿务局79人)。2008年至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均能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4.2%以内。
(五)职业技能培训方面:2008年培训3796人,完成任务126.53%;2009年培训3707人,完成任务123.60%;2010年培训3919人,完成任务130.60%;2011年1-4月培训676人,完成全年任务的33.8%。
(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方面:2008年再就业培训人数490人,完成任务245%;2009年再就业培训人数408年,完成任务102%;2010年再就业培训人数416人,完成任务104%。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我们还结合合山实际,组织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库区移民及返乡农民工等就业创业的专项职业培训。
合山是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受客观因素及自然地理位置的限制,在就业创业方面,我们虽然开展了许多工作,但距离上级领导的要求,特别是合山全市人民的要求相差很远,合山的就业创业工作还十分严峻,还要经受特别的考验,但是我们坚信,有自治区人社厅就业促进处作我们的坚强后盾,我们一定能够解决好合山就业创业方面的难题。
二、目前合山市就业创业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一)面临挑战
1.由于历史问题和资源枯竭影响,我市企业相继完成了改制,传统的产业大多被淘汰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产生的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劳动力供大于求现象突出,就业创业压力很大。至2011年4月底止,改制破产企业下岗失业职工在合山市人力资源市场办理档案托管的人数已达4252人次之多(其中原合山矿务局2534人),这些人员,通过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就业援助,至2011年4月底止累计已实现再就业人数共1355人,其中被当地企业吸纳和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实现再就业889人,成功实现异地就业466人;达退休年龄并已办理了退休手续的人员394人;转出档案的人员449人。现在实有失业人数2054人,其中原合山矿务局下岗失业人员1298人,占失业人员总人数63.9%。
2.下岗失业人员年龄结构偏高,就业困难人员增多,就业困难对象由城镇向乡村漫延,由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向城镇大中专毕业生扩散,就业援助工作任重道远。目前在档案托管人员中,国有企业下岗失业职工的“4050”人员为1479人,其中男性936人,女性543人,至2011年4月底止,已实现就业206人,已退休281人,转出档案26人,尚有966人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扶(其中,原合山矿务局865人),占失业人员总数47%。
3.生活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多,据统计仅合山矿区事务管理处2011年一、二季度的报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家庭户就有894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总人数为1418人,其中在劳动年龄范围的人员共888人,占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总人数
62.62%,温饱问题,责任重大。
(二)应对措施
1.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我区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09]3号)精神,全面落实和兑现就业扶持政策,使劳动者充分就业创业。
2.继续以劳务输出为日常就业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建立与劳务输入地的劳务合作关系,努力实现与劳务输入地的劳务对接,就业扶持政策对接,社会保障关系对接,通过劳务输出,增加合山收入,提高合山人民的生活水平。
3.开展乡村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工作,为农村劳动者和来我市务工人员提供便捷的全方位的、高效益的服务工作。
4.进一步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和就业援助力度,使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充分实现就业或创业。
三、2011年就业创业工作计划及资金安排预算情况
1.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00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人,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10人(其中2010年未结转未到期人数260人,2011年计划新增250人),其他新增就业人数990人,预计需要安排就业资金780万元,其中,岗位补贴约500万元,社保补贴约280万元。
2.实现转移就业新增人数6500人;预计需要安排就业资金20万元(用于开展劳务对接及跟踪服务工作)。
3.计划开展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人数2000人,按平均650元/人的培训补贴标准计算,需安排培训补贴130万元。
4.计划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人数1000人,按平均每人250元的鉴定补贴标准计算,需安排职业技能鉴定补贴25万元。
5.计划安排职业介绍补贴33万元(预计成功介绍就业人数3000人,每人按110元的职介补贴标准计算)。
以上五项合计,全年需要安排资金约988万元(不包括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灵活就业和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社保补贴)。
四、2008年以来资金收支情况
1.2008年,上年结余397万元,本年筹集189万元,本年支出440万元;本年结余146万元。
2.2009年,上年结余146万元,本年筹集503万元,本年支出248万元,本年结余401万元。
3.2010年,上年结余401万元,本年筹集207万元,本年支出367万元,本年结余241万元。
4.2011年,上年结余241万元,本年筹集1-4月筹集702万元(其中上年指标217万元),本年1-4月支出108万元,尚未支付资金97万元(其中社保补贴66万元,培训、鉴定、职介补贴31万元),本年4月底止资金结余738万元。
合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O一一年五月二十三日
第五篇:XX就业创业工作汇报
XX就业创业工作汇报
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将学生思想教育、职业技能培养、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提升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以下是小编搜集并整理的就业创业工作汇报有关内容,希望在阅读之余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XX就业创业工作汇报
按照XX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工作专项检查的通知》要求,我科对照检查细则,进行认真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培训机构情况:
XXX劳动就业培训中心成立于XX年,是一所集职业(就业)培训、创业培训为一体的培训中心,培训中心于XX年被市劳动局认定为下岗失业人员培训机构。培训中心位于XXX城南人民路,固定资产1200万元,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综合服务大厅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办公室26间,总面积为800平方米;理论教室10间,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实训教室1间,实训教室固定资产总投资100余万元,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XX培训中心教学设备先进,专业设备齐全,有各种教学设备220余套(件),果树修剪专业实习场地10余亩。XX年,培训中心工作人员撰写了商品营业员、计算机应用、初级电工、电焊工、建筑行业、酒店服务与管理、社区保洁等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顺利通过了榆林市就业培训中心的答辩。
二、培训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科把加强就业工作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任务,以“优化就业、服务民生”为出发点,加快建立
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以及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工作,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就业创业培训政策要求,制定了培训业务工作流程,落实学员的实名制情况,及时公示学员基本情况,学员签到不允许相互代签,根据培训专业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培训课时,根据培训课时确定补贴标准,保质保量完成了培训工作,并且把培训学员相关的资料进行归档,建立了台账。
二、培训工作措施落实情况
1、健全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
年初联合人社局印发了《关于下达XX培训任务的通知》、《关于下达农村劳动力转移指标的通知》,把就业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下达,继续将扩大和稳定就业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实行月报告,季调度,半年督查、年底考核,确保就业工作有序扎实推进。
2、抢抓机遇,加强就业培训力度。一是利用各类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培训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和创业者的就业创业能力和素质;二是坚持培训一批就业一批的原则,健全完善新一轮就业创业体系,及时做好就业信息的调查、摸底、介绍工作,实时把握动态信息,在企业与群众之间牵线搭桥;三是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依
托师资力量与资源条件较好的培训学校,加强就业培训指导,提升就业培训水平和质量。
3、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近年来,我科着力在提高创业能力上下功夫。将创业培训逐步向县区、乡镇(街道)、社区基层延伸,培训对象扩大到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等人员,先后举办了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等特色创业培训班,在优化创业服务上求实效。建立了创业人员扶持档案,做到家庭住址清、联系方式清、技能优势清、发展项目清、经营状况清。
4、着力抓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
全面启动了以返乡农民工为重点对象的“特别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将全年农民工技能培训任务层层分解到县区及乡镇,就业培训中心对返乡农民工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把农民工技能培训、鉴定发证和转移就业结合起来,实行“三个对接”:即任务分配与定点培训机构对接;培训与技能鉴定对接;培训与就业对接,提高了农民工培训就业质量。狠抓转移就业工作,培育特色转移就业品牌,加强与昆山、北京等地区的劳务合作关系。
三、存在的问题
1、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基础薄弱。目前,我县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滞后,行政村没有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没有
配备专职人员,缺乏专项工作经费,难以满足农村劳动者对就业培训的需求。
2、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迫在眉睫。全县尚有不少应届高校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由于高校毕业生市场就业意识相对滞后、社会影响较大,家庭困难毕业生未就业带来的问题更加突出,所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3、农民工和困难群体就业面临新的困难。尽管绝大数返城农民工已找到工作,但收入水平下降,工作状况不稳定的情况比较普遍。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继续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和规定,筹集和使用好各类专项资金,加强资金监管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好政策和资金在促进就业中的杠杆和导向作用。
2、着力理顺有关工作机制和管理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共同做好促进就业的各项工作。
3、加快我县乡镇、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尽快将就业服务工作覆盖延伸到基层一线,便于我县就业工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XX就业创业工作汇报
近年来,由于法律知识匮乏、维权意识淡薄,加上社会经验欠缺,导致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权益被侵犯的事件屡有发生。如何防范这类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如何对青年大学生就业进行全方位的正确引导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更受到了与之有着休戚相关的利益关系的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热切关注。由于基本法律知识的缺失而遭到用人单位恶意克扣薪酬、降低待遇条件或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遭到可能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责难,是广大青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最为深重也是最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大学生就业法律指导》便是针对如此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应运而生,其独到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应当能够赢得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欢迎,而其基于深厚法律专业性和务实性也应当能够帮助广大青年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法律层面上真正为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强劲助力。
从就业工作实践来看,大学生就业合法权益屡遭侵犯主要原因在于防范意识不够。因此,大学生就业法律指导工作应当提前介入、重在预防,涵盖学生就业求职全过程。在指导过程中要本着“管用”的出发点,注重实效,力争能够解决大学生就业求职过程中、甚至包括就业派遣后一段时间内的有关法律问题。对于刚刚就业的大学生,只了解法律上的实体权利是不够的,因为劳动争议的解决是由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进行的。许多人由于不能掌握程序的规则,使原本在实体上应当保护的权利得不到法律的保护,所以发生劳动争议时寻求法律保护的途径、争议解决程序规则也应成为大学生就业法律指导的重要内容。
从大学生就业求职实际来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见面“双选”、签订就业协议、签订劳动合同、就业报到等就业环节,对毕业生合法权益保护来说比较重要,也往往在这些环节中涉及有关法律问题。大学生就业法律指导应当涉及学生就业全过程,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择业阶段,是指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还未形成合同关系、劳动关系的阶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求职阶段。这个阶段的侵权主要表现在对毕业生平等权、知情权、隐私权、财产权的侵犯。这一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就业歧视问题、就业信息虚假问题及以录取为名乱收费等问题。
签约阶段,即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阶段。这一环节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就业协议签订的主体资格问题、就业协议的效力问题、就业协议的内容不符合法律规定、补充条款约定违反规定、协议书签订程序不规范、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对接不一致等问题。
就业报到阶段,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后,应马上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使就业协议书和劳动合同有一个比较好的衔接。这一阶段就业权益的侵犯主要表现为不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延迟签订劳动合同、签订的劳动合同与就业协议书的内容不一致、劳动合同不符合规范,具体表现为薪酬问题、保险问题、试用期问题等。
试用期内纠纷,主要表现为试用期过长、试用期辞职与辞退、以试用期合同代替劳动合同、违约金过高及不合理的所谓直接经济损失等问题。时效问题,解决劳动争议的时效是自权利被侵害或应当知道被侵害之日起六十日内提起诉讼。如果在仲裁程序中被认定超过申诉时效,在随后的诉讼程序中也会以超过时效为由驳回诉讼请求。一旦发生纠纷,要及时到当地的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
三方协议的签订程序通常是这样的,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就该学生毕业后去该单位工作的有关事项达成一致之后,首先是大学生领取就业协议书并如实填写基本情况和应聘意见并签名;然后由用人单位签订意见;最后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者就业主管部门签订意见。
从法律性质上讲,“三方协议”是民法、合同法上的“预约”,而入职用人单位后签订的劳动合同才是受劳动法律调整的“本约”。因此“三方协议”原则上适用我国民法和合同法,但也不能违反我国劳动法律、法规和相关就业政策。在三方协议的内容里既包括了学校对学生的就业过程进行行政管理的内容,例如移转学生档案、发放派遣证等内容,也包括用人单位和学生平等自愿协商的内容,其中关于违约金的内容就是这种双方平等协商后约定的内容。违反这些内容的行为就是违约行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目前,各地大学生就业协议中大都规定有违约金条款,无论协议中哪一方出现违约的情况都应按照协议中的约定承担支付违约金的责任。因此,实践中一些大学生或者用人单位违反了三方协议,应按照三方协议中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交纳违约金。
大学生求职就业不仅仅是找一份工作这样简单,它所折射出的现象关系到社会是否能够良性发展的问题,只有在法制健全和完善的前提下,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大学生就业市场才会越来越规范。
XX就业创业工作汇报
在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的过程中,各学院、各位教师纷纷想法设法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积累了众多的宝贵经验,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与先进单位。先进单位、优秀个人代表王生全、吕勤勇、程鹏、郑选荣分别作了大会交流发言。
加强人才培养,开拓就业市场,不断提高就业质量
一、学院班子高度重视,全员参与共谋发展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实施“一把手”工程,落实就业工作“三到位”和“四化”要求,形成了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全员化工作机制。领导班子成员和系主任经常到招聘会场,现场指导和推荐学生就业。学院实行毕业生就业导师制,每一位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利用自身人际资源优势,负责为所带学生推荐工作。教师中每年最多一人推荐20名学生就业,至少一人推荐1-2名学生就业。副书记和辅导员认真落实就业指导课教学任务,形成对毕业生总体指导。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及时掌握学院就业情况,通过多种渠道为学生转发就业信息,规范学生签约流程,针对就业困难学生做到“一生一策,精准帮扶”。学院教工齐上阵,充分发挥老牌学院校友资源优势,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就业工作形成了全员参与的良好格局。
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院以培养“理论基础厚、专业口径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将办学传统、学科特色融入人才培养与就业中。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多途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通过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邀请企业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开设地环讲堂和地环论坛,邀请校内外专家、企业家、校友为学生做专业素质指导、人文素养提升和职业规划教育。选拔2名学生参加赴香港科技大学短期访学项目,着力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搭建竞赛实践平台促进就业。成功举办校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和环保知识竞赛。选拔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测井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研究生)数学建模比赛,培训学生参加模拟招聘大赛,组织学生到就业基地实习实训。各类竞赛和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职业胜任能力。
三、加大就业创业教育,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学院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与能力。探索创业教育培养模式,通过课堂教学、学术讲座、实践环节、创业竞赛、创业辅导等环节,逐步形成校企合作、第一、第二课堂相融合的多层次、立体化创业教育模式。通过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确定职业发展定位,通过地环讲堂、地环论坛、创新创业报告会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创赢西科”就业创业月系列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选派毕业生参加陕西省大学生创业培训,前往西安高新区参观“创途在XI'AN”,积极引导学生创新创业理念。XX届1名学生毕业前取得营业执照,回乡从事畜牧养殖,成为我院首位正式创业的本科生。
四、拓展就业市场空间,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近年来煤炭行业去产能对我院学生就业极为不利,学院适时调整就业促进方案,走出去请进来,积极构建与用人单位合作的长效机制。院领导亲自带队加强校企联合力度,先后与陕西省煤田物探测绘有限公司、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等10余家单位建立了教学、科研、就业实习基地。邀请甘肃煤田地质局、中国水利水电十五局、陕西中测环保公司等50余家单位来校招聘。立足陕西并先后到新疆、甘肃、宁夏、四川等地对40余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走访,我院学生的整体素质普遍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五、传承学院优良学风,考研特色促进就业
学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教学科研和学生教育管理到位,优良的学风为考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XX、XX年学院被评为学校考研工作先进单位。考研做到五个到位:
1、宣传动员到位。通过职业指导,使每一位备考的学生动机理性,有利于提高考研计划执行力和考研目标的实现率。
2、交流辅导到位。每年为学生举办考研就业讲座;邀请校内外专家、校友做职业规划讲座,邀请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参加经验交流会。
3、心理疏导到位。学院全程关注考研群体,及时为考研学生做好个体援助和团体辅导。
4、教师指导到位。教师主动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帮助上线学生联络复试、调剂,提高上线学生的录取率。
5、精准帮扶到位。学院选派教师、推荐免试通过的学生组建考前辅导小组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