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区建设规划报告[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07:1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工业区建设规划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工业区建设规划报告》。

第一篇:工业区建设规划报告

工业区建设规划报告

地处南山区,拥有175平方公里的盆地,以及352平方公里低丘缓坡资源,可开发空间优势相对明显,是衢产业带的重要节点。最近政府专项编制了三十平方公里工业产业集聚平台规划,工业发展远景十分鼓舞人心。当然自然空间及规划空间并不等于现实发展空间,它还受到诸如供地政策、环境保护及土地征用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也有工业用地效能的相对空间问题。为此政协组织了专项调研,发展空间子课题组,又在专项调研的基础上走访了县内主要乡镇工业区块,并与国土、发改、经贸、环保等部门进行沟通,进而形成了乡镇工业区块发展空间子课题调研报告。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乡镇工业区块的界定并非十分明确,本报告所指乡镇工业区块是指除县工业园区、县中小企业孵化基地以外由乡镇为主开

发管理的100亩以上连片工业小区。

一、已建在建乡镇工业区块的情况

初步统计我县已建在建乡镇工业区块七个乡镇九个区块,合计开发面积亩,年实现工业产值亿元,开发面积与工业产值比年的亩和亿元分别增长%和%。

二、规划建设乡镇工业区块情况

县《三十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平台工业建设规划》以下简称〈平台规划〉,基本布局方案是构建两大类,即生态产业集聚区块和县乡镇工业功能区块,而生态产业集聚区块又包括了东、中、西三个区块,分别是工业园区,工业区和工业区,已经整合了县工业园区、孵化基地王村区块及、、、等现有乡镇工业区块。列入乡镇工业功能区范围的仅有、、茶产业三块。

鉴于平台规划尚在完善讨论之中,以及平台规划的长远性,本报告仍按前言所述的乡镇工业功能区范围讨论。据此不含已建在建乡镇工业区块扩容,实际在规划的新建乡镇工业区块为镇石马铺区块,其规划开发面积为亩。

三、乡镇工业区块发展空间评价

成片工业小区开发始于上世纪末,陆续建成了、、三个小区,开发面积约为平方公里。本世纪初以工业园区开发为契机,先后建设了园区一至四期,孵化基地、王村二个小区,以及区块和等区块,开发面积约为平方公里,全部工业区块实现工业产值亿,占全县工业产值的%,是工业跨越发展的主导力量。

总结调研成果,我们认为在工业发展空间上有以下问题值得探讨:

自然空间优势与政策环境空间限制的关系。市域第一的盆地及丰富的低丘缓坡无疑是产业发展的优势空间资源,但优势空间资源的实现还取决于主观的发展理念和客观的政策环境空间。目前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与产业平台规划几经衔接,基本满足了平台建设农用地转换要求,大平台生态产业集聚区块规划也在争取衔接中,低丘缓坡开发已列入省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规划,大量的规划前期工作初步缓解了政策和土地制约矛盾。“十二五”以至今后的十年,关键还是要坚持“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的发展理念,充分抓住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省布局产业集聚平台及省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规划三大战略机遇,乘势而上,全力而为,向规划要空间、向低丘缓坡要空间,向大平台要空间,向工业小区扩容要空间、向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要空间,做足做好产业平台拓展工作。

具体而言,主要还是要想方设法突破供地、环保、节能三方面主要瓶颈,在供地方面虽然在编土地利用修编规划,可以缓解农保率过高的矛盾,但规划还在讨论衔接中,可能还会作必要的调整,难以完全满足工业用地的调整需要,更为关键的是今后的供地指标,尤其是大平台建设能给多少供地指标尚无政策框架。供地政策制约矛盾依然十分明显,一方面需要在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同时,多方争取工业用地建设指标;另一方面更要脚踏实地,根据在规划工业区块的重要性及开发条件,合理确定今后五年的区块开发时序,优先保障大平台建设和急需扩容的区块建设,并积极提高土地集约水平上做足文章。在节能方面,今年的有序用电已给我们一个警讯,需要我们在产业定位上有更为明智的选择,无论是不锈钢还是铜产业以及新一代合成革产业都是能耗较高产业,其产业发展空间究竟有多大,迫切需要相关部门进行进一步论证。在环保

方面,更是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是国家减排政策压力,要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并实行总量替代政策;另一方面是公民的环保意识觉醒及绿色农业环境需求压力,工业污染导致的纠纷日益增多。高耗能重污染的产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体现在区域布局上,以上至、不宜布置三类工业用地的民间呼声也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大平台与乡镇工业区块建设的关系。从规划层次分析,平台规划突出了大平台的龙头地位,对乡镇工业区块的整合也十分必要,但客观上也缩小了乡镇工业区块的发展空间,不利于调动乡镇发展工业的积极性。是否可以保留、已建在建功能区,生态产业集聚区区块去掉中区,西区仅含工业区块,而在东区中划入孵化基地区块,同时在今后东区扩容开发中划出一块园中园由镇开发,尝试建设部分标准厂房孵化本土中小企业。逐步整合形成、、、四大块为主 的乡镇工业区块空间布局。从操作层次上分析,当前乡镇工业区块开发的根本矛盾还在于,由于乡镇工业区块开发模式已由过去的逐步开发转到整体连片开发模式,从征地、审批费用及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成本远非一般的欠发达乡镇所能承受,基于我县乡镇的经济实力及融资条件,以及乡镇区块开发的入不敷出,和现行的以县为主的财政分配机制,再加乡镇功能区开发人才的缺乏,乡镇自主独立开发难上加难,即使条件相对较好的镇也是负债经营,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缓解这一根本矛盾固然有待管理体制机制、政策保障等方面的创新探索,但在开发模式上县乡共同开发可能不失为当前现实条件下的务实举措,无论是园区还是孵化基地都积累了工业小区开发的成功经验,且有县财政依托,有一定融资能力,有实力扶持乡镇区块开发。期盼孵化基地与镇在共同开发石马铺区块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一套县乡共同开发乡镇工业区块的成功模式。

功能区本身的规模效应及投入产业问题。目前全县已建在建的乡镇功能区开发面积大都在300亩以下,过小的区块开发面积直接导致了区块配套成本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保安全设施难以跟上等一系列问题,典型的如工业功能区,一期开发200亩有6家不锈钢企业已经投产或即将投产,污水处理设施也已在建,急需后续二期开发有一批不锈钢企业入园,否则6家投产企业肯定难以承担污水处理的高成本运行。加快现有乡镇功能区扩容步伐,充分发挥功能区规模效应是拓展乡镇功能区空间的首要选择。而从功能区入园企业的投入产出情况分析,由于新建功能区多数企业刚投产,且受金融危机影响,还很难作出明确的判断,至于老区情况更为复杂,尤其是功能区城东区受城市发展影响,已趋萎缩,马桥片区也有类似趋势,为尽可能反映功能区入园企业投入产业情况,我们选取了发展稳定,资料

详实的、等产业区块入园企业情况调查表附录于后。初步统计其区块的投资强度分别为80万元/亩与120万元/亩,亩均产值均在130万元左右,与工业园区亩均产值150万元左右相差不大,总体水平偏低,与青田亩均447万相比,差距更大。还有提高投入产出的巨大潜力空间。至于区内企业则相差悬殊,个别企业亩均产出甚至不足50万元,这里的原因很多,但也可以看出现有功能区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

功能区空间与产业定位的关系。功能区区别于一般工业小区的,是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功能区明确的产业定位无论是对区块基础设施配套、区域品牌,还是对区块内企业的协作提升都有积极意义。当然明确的产业定位对于以区外招商引资为主的欠发达地区也有不确定风险挑战,需要承担闲置开发用地的风险代价,本质上是空间布局的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的

矛盾。这方面龙泉市已做了有益的尝试,其“一心五点”工业平台布局都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并有企业入园三堂会审,四方会商的制度保障,值得我们参考借鉴,而在发达地区功能区主导产业集聚度则已列为主要考核指标。目前我县功能区空间产业定位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和石马铺区块及在规划区块,二期产业定位迫在眉睫,是坚持不锈钢产业还是引进其它产业,各方面意见分歧很大。石马铺区块的产业定位直接关系到基础设施配套,尤其是水电设施的配套条件,作为全县的重点建设项目启动在即,也需尽快组织专家论证。至于其它在规划区块更要明确工业用地类型,确定大类产业定位,尽可能避免在一个不大的区块内,一、二、三类工业用地类型齐全的做法。

四、乡镇工业区块空间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调研分析,我们的对策建议是:

1、贯彻适度集中原则:综合考虑乡镇工业区块的规模效应,乡镇经济的现有实力以及环保安全因素,尤其是土地利用修编规划的展开为大规模集中用地创造前提条件的基础上,乡镇工业区块布局宜适度集中,除已经规划的区块由县乡共同开发,适当时间建设工业园中园外,近期不再展开新区布局,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以已建在建区块的扩容为主,重点做大做强、功能区,力争“十二五”期间新拓展乡镇工业功能区3000亩。与此同时进一步修改完善《县乡镇工业功能区块开发实施办法》的连片开发100亩以上工业区块的规定,宜结合工业用地类型适当提高乡镇工业功能区的最低规模标准,二、三类工业用地至少在连片300亩以上。

2、贯彻集约利用原则:工业用地来之不易,我们既要着力工业发展平台拓展,更要注重提高工业平台的亩均产

出,把乡镇工业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建议由经贸部门牵头调研制订乡镇工业功能区集约用地管理办法。一是切实把住“准入关”,严格规定入园企业开工建设日期、竣工投产日期以及达产日期;严格规定入园企业的投入强度、建筑密度、产出要求;严格规定入园企业的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措施,履行必要的入园审查手续并公开公示,视条件许可,还应进一步参考武义保证金制度,1 2 下一页 尾页

第二篇:工业区“十二五”园区规划建设和发展的构想

工业区“十二五”园区规划建设和发展的构想

唐为国

xx县xx工业区经过近几年的艰苦创业,已为即将到来的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面腾飞创造了条件,在这巨变的“十二五”关键时期,xx工业区又响亮地提出“向东、向海、向未来”的战略,向东大规划,向海大建设,向未来大发展,以大规划策应大建设,以大建设带动大发展,其目的就是要在最近两年内抓住沿海大开发这一契机,启动港口大建设,拉开港城大框架,招引港产大项目,在“十二五”期间真正实现xx县xx工业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跨越。

一,高起点规划是前提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结合当时的情况,xx工业区已按不同区域做了不同深度的规划,这些规划包括《江苏沿海发展xx节点规划修编》、《xx县xx工业区金海岛园区规划》、《星宝xxxx制造业经济园规划》、《xx县xx工业区核心区城市设计》、《xxxx港装备制造产业园发展规划》等,上述规划已对我区最近几年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然而,随着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特别是我市沿海周边县市迅猛发展的势头,对我区的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迫切需要我们对上述所有的规划进行整合梳理,形成规范的新的120平方公里区域范围的xx工业区总体规划和核心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因此,我们要尽快找出以前规划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形成新的完整的规划体系,完成规划文本,并制作相应的模型,以指导港口和园区的建设,真正发挥好规划的龙头作用。

根据最近几次相关规划的专家评审意见,首先发现上述所有的规划都未能对整个xx区范围内的功能区的布局、空间的架构、产业的分工等方面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和整体分析,导致目前xx工业区xx河南北发展不平衡,xx港口建设与港城开发不相协调,xx工业区与其周边镇区以及县城关系脱节;其次发现所有规划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港、海、河、绿等特色景观,没有完整的打造水绿特色和海景特色的水源绿地系统规划,导致我县的沿海开发缺乏地域特色,没有独特的个性;另外整个xx区的生活、办公、商务等服务区布局分散,功能定位不明,对港口建设、河海联运、疏港铁路、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影响缺乏研究,各类设施和道路系统布局缺乏前瞻性、整体性和科学性等等,上述问题都急需我们尽快提出对策予以解决。

1、对xx河以南金海岛园区的规划构想

xx工业区委托南京市规划设计院已完成了《xx县xx工业区金海岛园区规划及港城城市设计》并已经过专家评审,但该规划存在如下问题:

(1)、该规划未与最新的《xx县城总体规划》、《江苏xx沿海发展xx节点规划》、《黄沙港镇总体规划》、《海通镇总体规划》、《xx港口建设规划》、《xxxx工业区总体规划》等相衔接,未能理清其与周边区域的关系,应将xx港口作为我县向东、向海、向未来,接轨世界的主窗口;xxxx工业区作为我县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板块;xx港城作为港口和港区的重要支撑形成我县城市建设的主亮点,合理功能定位,引导产业布局,确保区域整体统筹发展

(2)、已开工建设的xx西侧的沿海高等级公路将对xx区内外交通产生重大影响,本次规划未能就此作出具体研究分析,为充分利用好这一沿海货运快速通道,应在xx河南北xx区西侧各规划一个大型物流货运仓储市场,在xx区外围建设快速通道与沿海高等级公路相连,形成便捷的货运网络。

(3)、该规划未能处理好港口与港城的关系,特别是港口南北岸码头的功能与港城的产业关系问题,港口与港城的交通联系问题,河海联运与港城的关系问题,将来建设的疏港铁路和疏港高速公路与港城的关系问题,黄沙港的改道问题(不改道就会在港区和城区之间形成分隔,渔船和货船将互争有限的航道)等,都应在本次规划中作出具体阐述,建议尽快完成港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把港区路网和港城路网相连通,根据南北岸码头的功能来定位南北岸港城的产业;要加强对河海联运的研究,南北线方案均要保留才能体现xx港口河海联运的特色,以船对船运输为目标来布局港池和航道;要留足港口铁路,疏港高速的位置并处理好与其将来的连接和空间的布局协调;要充分利用黄沙港,开挖大型人工湖,留足运输船队和渔船的驻留空间,做足港城的特色海景。

(4)、本次规划未能结合现有的地形地貌布局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道路系统过于规则,水绿海景特色不鲜明,整体规划缺乏个性,核心区无特色空间。应增加港城景观专项规划,比如在现有规划区西侧利用老xx河古道,建设大型特色水绿景观;在金海岛大桥南弯道西侧利用中节能技术在水景之上建活动的后羿射日雕塑,该雕塑可以随着太阳移动,形成xx区的特色人文景观,也可在此建中国南北分界地标,形成xx区的独特景观;在东侧的海堤公路两侧建设生态防护绿地;在港城核心区南,利用黄沙港河道调整开挖的大型水面,但保留海堤公路穿行水面之中,形成堤内人工沙滩、水清树绿,堤外渔帆竞影、碧波荡漾的特色海景等。

(5)、本次规划南侧范围应扩至金海大道南1000米位置,以便充分发挥东西金港大道的辐射作用,同时还能强化其与黄沙港镇的产业对接。

(6)、优化港城核心区功能,深化城市设计内容,准确把握小学、幼儿园、体育等设施的规模,对建筑的风格、造型、色彩等应有准确的描述,行政中心应与商务研发、文化会展区域同步建设形成气势,构建港城特色空间,行政中心后的水景空间向东再移一个街区,在行政中心后地形改造建生态景观,在其北侧建多层星级宾馆。

(7)、为充分利用岸线资源,发挥港城核心区服务功能,功能区布局应作如下调整,继续保留东北片区的华锐风电设备制造园区,在其西侧建设重型机械装备以及船舶维修制造业园区,再西侧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在港城核心区西侧建设高新科技园区,再西侧建设港口出口加工园区,在其对面金港大道南,与黄沙港镇产业相策应,建设海洋生物工程工业园区,继续保留原有工业社区服务中心的设计理念,使每个园区形成自身特色。

(8)、应加强南北港城之间,港城与港口之间的交通联系,使整个xx区形成统一整体;所有的道路断面还需进一步推敲,特别是3米和3.5米慢车道都调为4.5米;污水管网等不宜在快车道下布置;停车场地应统筹考虑,公共停车位数量应大幅增加;还应考虑与县城的快速公交系统,明确港城车站的具体位置等。

(9)、对城市供水和取水口位置应再做研究,利用现有明湖水源,建设从明湖水厂直接转由黄沙港镇再至新港城供水主干线,并尽快实施;污水处理应统筹考虑金港大道以南用地,与xx河北侧污水处理联网不太现实;应考虑整个xx区的供热和天然气系统的规划设计。

2,对xx河以北xx港镇的规划构想

xx港镇几经变迁,从建镇到撤并,再从保留建制到如今成为沿海开发的前哨镇,其命运一直与xx港口的建设休戚相关,是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才迎来xx港镇发展的春天。

事实上,现状xx港镇由于s329省道穿行其中,其北侧还有700米宽的电厂出线高压走廊,最南侧又是天然屏障xx河,一直在限制xx港镇的南北向的发展,导致其无限制地向东西向蔓延,形成了现有的东西向四公里长的带状集镇布局。过去因为土地的原因,xx工业区的发展一直被限制在xx河以北,现在随着金海岛的区划调整,为xx区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发展潜力,现有的xx港镇无论是在区位上还是在空间上都不能承担港城的重任,同时目前的形势是建设一座新城要比改造一座旧镇的困难要小得多,因此市县主要领导审时度势、力排众议、果断决策,在xx河南建设新港城,这是和xx大城区建设的空间布局相一致的,也为xx港口走向未来、实现真正腾飞创造了条件。

在规划定位上,将xx港城定位为整个xx区的行政会展、商务研发、居住服务中心,现有xx港镇作为xx河北部园区级工业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定位,这样既可保证现有xx河以北的企业得到应有的服务,又可支撑起xx河南部园区的先期开发,以确保新港城建设前期的顺利过渡。因此,xx港镇的功能定位应与港城形成互补,继续保留其生活配套功能,作为工业社区级服务中心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很现实的。应规定其教育、医疗、商业等配套设施的规模,不应与新港城在这方面形成竞争,既要相互补充,又要互相独立,让其在各自的区域内发挥功能。

3,对整个xx工业区的规划构想

整个xx工业区的规划结构可简单概括为:一港、两区、三中心、四个亮点、五大产业集群。

(1)一个开放包容港口

xx港位于xx市沿海的中心区位,是xx市历史上最古老的港口,其独一无二的双导堤航道决定了xx港是一个向大海乃至世界开放的港口;即将建设的挖入式港池决定了xx港又是一个包容的港口;其特有的河海联运的天然优势更决定了xx港所具备的广阔襟怀。我市的大丰港是栈桥式港口,缺乏包容性;滨海港不过是大海边的码头,与内地缺乏联系;响水港是一个内河港,又开放不足,只有xx港的开放包容的特色和广阔的腹地优势决定其在江苏乃至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2)两个特色产业园区

以xx河为界,xx工业区分为南北两大园区。北部园区东至海堤路,西到经一路,南到xx河,北到纬一路,总规划面积15.8平方公里,该区域以港口建设为契机,以xx港镇为依托,以发展新能源产业为特色,已基本形成以xx港电厂为主的火电、以青岛海洋为主的风电、以中节能为主的太阳能等全国仅有的比较齐全的新能源产业园区;南部园区东至海堤路,西至老海堤,南至金港大道南1000米,北到xx河,总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该区域利用现有金海岛广阔的土地资源和宝贵的xx河航道岸线,以xx港口建设为契机,以新港城为依靠,以发展重型装备制造产业为特色,正在拉开园区框架,招引国字号大型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入驻。xx工业区只有通过南北两大特色园区的互动,才能实现自身的早日腾飞。

(3)三个综合服务中心

新港城、xx港镇、和xx河南老海堤西侧的休闲服务中心呈三角之势布局,这样既可保证园区所有企业到服务中心的最远距离不超过1000米,使服务中心的布局趋于合理,又可保持各自的独立,在功能上形成互补。

新港城是xx工业区的行政会展、商务研发中心,其位置扼守在南港区与黄沙港、疏港铁路、疏港高速、金港大道等重要交通设施中间,是整个xx工业区的心脏,同时新港城还要为东南片的xx河南的重型装备制造产业园提供生活配套服务;xx港镇是北部园区的综合服务中心,因为历史原因已经不可能将其取缔,事实上更应该在功能上进一步完善,以适应迅猛发展的xx河北部园区新能源产业的需要;西部的生活休闲服务中心是新港城和xx港镇的重要补充,在xx港口、港城、港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适时启动西部生活休闲服务中心的建设,可以迅速接轨我县大城区建设,提高港城居民生活品质,改善港城投资环境,树立特色港城形象。

(4)四个独特园区亮点

xx港口特有的区位条件、人文环境和自然优势造就了独特的xxxx工业园区,其亮点表现在:

<1>,创新园区

开放的xx港口可以随时吸纳外部世界的一切新生事物,包容的xx港口又可以将拿来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思维加以吸收提高,并在广阔的腹地迅速推广,这是一个典型的创新过程,因此决定了xxxx区一定是一个创新的园区,新能源、重型装备制造等产业的成功引进就是最有力的证明,这些创新、高端的产业的集聚又带来了高效灵活的管理体制,目前无论是在企业层面还是在政府层面,大家谈得最多的就是管理体制的革新,xx工业区最近也正在请同济大学管理学院为其制定组织管理架构。随着管理机制的不断规范,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xx工业区将会引来更多的重大项目落户,这些项目又会带进来更多的不同类型的人才,人才的集聚更会增强爱才用才的氛围,最终必将造就一个创新的xx工业区。

<2>,人文园区

所有人都知道,xx因后羿射日而得名,因精卫填海而成陆,是嫦娥的故里,是国鸟丹顶鹤的故乡,是太平洋西海岸重要的滩涂湿地保护区,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点,也是革命老区,现代海滨新城。因我们是后羿传人,说明xx人是勇敢的;因有了精卫填海的传说,说明xx人是勤劳的;因是嫦娥的故里,说明xx人是有人情味而又好客的;丹顶鹤的家乡一定很生态;滩涂湿地一定很美丽;生活在中国的中部,使我们同时具备了南方人的智慧和北方人的强悍;革命老区的人民更是传统的,能舍身革命而在所不惜的;海滨新城的xx人更是现代的、有朝气的。这些独特的人文资源一直未能在我县的城市建设中得到充分利用,xx工业区是在一张白纸上建起来的,再不利用这些资源以后将不会再有机会,可将所有的道路命名按分片区请专业文人策划,以充分挖掘这些人文资源;所有的景观应该结合实际围绕这些人文资源去建设;包括企业的文化、港城的个性、社会的风范等无不以此人文资源为灵魂,以充分造就独特的xx工业区人文氛围。

<3>,绿色园区

xx县xx工业区面对黄海,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滩绿水净、人杰地灵,本来就是一个天然氧吧。为了保护好这一原生态的环境,我们首先要加大对水源、土壤和现有植被的保护,在工业区、港城、港口之间规划好水系、布局好绿地防护系统、构建好水绿特色的港城海景。其次要强化对产业的选择,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比如高新科技、现代物流等产业;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比如风能、太阳能等产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比如农副产品加工、海洋生物工程等产业;大力发展无污染产业,比如重型装备制造、高端机电设备制造等产业。另外,为了进一步强化绿色园区特色,可以考虑利用华锐技术将xx河南的所有路灯建成风电路灯,利用中节能技术将xx河北的所有路灯建成太阳能路灯,以彰显绿色生态园区的个性。

<4>,和谐园区

追求和谐是当今的时代主旋律,一个创新的、人文的、绿色的园区就是一个和谐的园区,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交流、港产的联动、与周边的协调发展等方面,在和谐的视角下,xxxx工业区的定位和布局是符合县域总体规划的,和谐园区建设是xx工业区“十二五”期间的最重要的奋斗目标。

(5)五个港海产业集群

xx河以北的工业园区建设已有了一定基础,s329省道和金海大道以及北部的高压走廊将北部园区分成四大产业片区和两大生活组团,xx河以南园区刚刚起步,但新的规划已很清晰地明确了六大分片产业园区的划分,xxxx工业区以xx河为界南北有十大分片产业园区,为五个港海产业集群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

xx县xx工业区经过近几年的艰苦努力,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明显,目前已经形成了以xx港电厂为代表的火力发电、以华锐为代表的风力发电、以中节能为代表的太阳能发电,以上三大部分组成了xx工业区的第一个新能源产业集群;利用港口便利的交通发展以筑宝机械、华锐风电、青岛海洋为主的第二个重型装备制造业集群;利用河海联运航道和广阔的腹地发展以益海粮油、金鹤纤维素等为主的第三个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群;在“十二五”期间,随着港口和港城的不断完善和建设,将来利用港口和港城的信息和服务资源,在港城西侧还要大力发展第四个以高新技术为主的出口加工产业集群;利用黄沙港中心渔港资源,在金港大道以南发展第五个以海产品加工为主的海洋生物工程产业集群。

二,大手笔建设是关键

xx港建设起步较早,但建设速度偏慢;xx沿海基础条件最好,但发展进程不快,其根源就是我们未能抢抓机遇,没有完整的规划理念,没有大手笔建设气魄。在江苏沿海大开发这一历史性机遇面前,xx市沿海县市已在同一起跑线上掀起了大规划、大建设、大开发的热潮,周边快速突变的形势使我们认识到,在有了一个切合实际的、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一重要前提后,大手笔建设,尽快搞好相应的基础配套才是招引重大项目入户,才能实现大发展这一目标。

1,关于港口的建设

xx港口的建设是关键中的关键,没有港口就没有xxxx工业区的未来,目前在加快双导堤建设进度的同时,应注意其与后期挖入式港池施工的配套,尽量不要在后期再重新开挖导堤;应注意导堤对周边水文的影响,尽量避免栏门沙随导堤外移,应注意后期航道开挖对导堤的影响,尽量避免导堤滑移。应重点研究南北港区和疏港铁路、疏港高速等重要交通设施的衔接,做到有所预留。要重点研究港区路网与西侧港城及工业园区的路网连接,做到无缝对接;重点研究河海联运内河与港池和航道的相通,做到船对船运输;重点研究黄沙港对港区和渔船对航道的影响,做到互不干扰。xx港口已建了多年,要进一步完善港区的建设规划,在港区控制性详规指导下尽快制定建设计划,今年在加快双导堤建设的同时,应尽快启动南北港区的围墙建设,拆迁港区里的所有民房,建设南北港区标志性大门,使xx港口早出形象。在今后几年要加快航道疏浚,启动港池建设,实施码头工程,建设仓储、办公等配套设施。

2,关于港城的建设

xx港城规划已基本敲定,在“十二五”期间应基本完成新港城的建设,以适应整个xx工业区的快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xx港镇的功能配套,以改变其落后形象,并可强化其对北部园区的服务;抓紧启动西部休闲服务区的建设,尽可能利用其东侧拟建的水绿生态景观和xx河北的高尔夫球场吸引高端人才入驻,以提高港城品质,使xx工业区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今年重点建设30000平方米的金港大厦,力争年底前主体封顶;沿华锐大道东由南向北建设12000平方米的“一关三检”大楼、10000平方米的海警边防和沿海法庭大楼、四幢3000平方米的拆迁安置和职工公寓楼,保证在短期内沿华锐大道和金港大道早出港城现代城市形象;建设黄海路以东的中心海滨公园,用其开挖的土方修路,以尽快改善周边环境。

在“十二五”期间,港城还要启动星级酒店、研发中心、小学幼儿园、港城医院、商贸中心、高档社区等项目的建设,使港城配套更趋完善,功能更合理。

3,关于路网的建设

xxxx工业区过去因xx河的天然屏障使得其发展南北脱节,过去的路网局限在园区内部,没有形成大的路网结构,整个xxxx区园区结构分散,整体开发气魄偏小。一般大型工业区的开发首先应该建设主干路网,将园区按产业分工划分成不同的产业园区,后来再根据项目引进的情况在各自的园区内建设园区支干路。因此,在考虑xx区主干路网建设时,应从南北园区整体角度着手,先建设南北贯通的骨干路网,再建设南北园区内的主干路网,最后建设南北园区内的分片园区内的支干路网。xx工业区内骨干路网主要包括临海高等级公路、s329省道、海堤公路、华锐大道、金港大道、金海大道,将来还要在益海粮油西侧建跨xx河的南北向骨干通道,也就是南部的海通路和北部的经一路,使xx河南北形成整体,道路成环成网。

在xx河南,根据产业门类的划分,按六大片区建设片区间路网,重点建设港城以北的东西向贯通的大连港路,建设xx河古河道以东的南北向贯通的海通路,加上现有的南北向的华锐路和东侧的海堤路以及东西向的金港大道,可将南部园区按功能区分成六大片区,形成南部园区的主干路网。为策应华锐建设,可首先建设东北片区的风电设备制造园区内的华锐大道以东的两条东西向的前进路和富裕路,作为支干路形成该分片园区的园区支干路网。

在xx河北,路网建设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只要将园区西北角外围路网建设到位就可基本完成xx河北部园区的主干路网,所以要尽快开工建设经一路北沿和纬二路西沿工程,在此基础上在开工建设纬三路东沿和纬一路工程,使北部园区路网早日成型。

4,关于配套的建设

xx县xx工业区因有xx河这一天然屏障的存在,导致其给水、污水、供热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要分成两大组成部分考虑,在xx河北现状情况已基本可以满足,在xx河南应尽快制定给水建设方案,明确污水处理厂的位置,以确保现有道路管网建设不被返工,保证金港大厦、安置公寓等工程竣工后可用水排水。xx河南的供热要单独考虑,用xx港电厂的热源不太现实。还有比如电力、通信、环卫、公共交通等设施应南北整体考虑,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操作性。

三,快速度发展是目标

大规划大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大发展,xx的未来在沿海,沿海的发展看xx。

“十二五”期间,xxxx工业区的奋斗目标是各项经济指标在“十一五”基础上翻两番,工业总销售超百亿,财政收入超五亿,基本建成新港城,区域总人口超十万,园区建成面积超30平方公里,成为全县第一经济主板块。

xx工业区要快速发展需举全县之力,用地指标要向大项目倾斜,最优的人才要到xx锻炼,建设资金要多方筹措,管理体制要精干高效,主要的职能部门应该都在xx区设分支机构,以真正掀起轰轰热热、大干快上的沿海大开发热潮。

第三篇:工业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东港镇工业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2005年3月15日)

东港镇工业区合并成立于2004年4月,由原港下镇蠡国工业区A区、B区和原东湖塘镇阳光园区组团构建而成。2001年,工业区以原港下工业区为主体模块,经无锡市批准,由上海同济大学主持规划、设计,辖区控制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启动建设面积4平方公里。目前,东港镇工业区在内部管理上实行“合署办公、派驻管理”的模式,在开发建设上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模式,实现“七通一平”(通路、通电、通讯、通网络、通给水、通排水、通排污、土地平整)。2004年,工业区实现合同利用外资6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0万美元。

一、经济发展情况1、2004年总体情况。

一是经济总量攀升。2004年,东港镇工业区新增入园企业23家,新增注册资本3400万元,总投资4亿元,其中区域外投资企业11家,占48%;注册资本1562万元,占注册资本总额的46%;外资企业5家,其中独资公司2家,合资公司3家;实际利用外资200万美元;新增厂房面积5万平方米;2004年,工业区实现工业销售收入5.3亿元,其中,全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18家,完成销售3.5亿元,占经济总量的66%。到目前为止,工业区累计引进企业103家,独资公司4家,合资公司7家,累计合同利用土地2138亩,开发厂房340000平方米。

二是基础建设扩容。2004年,工业区新增基础设施投资450多万元,开工增建道路1.8公里;吸引社会资本投资8000万元,全面建设启动科技创业园,规划开发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平整土地500亩;复耕土地200多亩;新增绿化面积60000平方米;积极争取上级电力主管部门电力设施改造扶持资金400万元,顺利实施3.5万伏线路改道,新架设1万伏主电力线路两条。

三是科技创新加快。其中明江特邦化纤有限公司采用东南大学最新技术,开发生产60D高档民用纺丝产品;无锡奥飞斯商用地毯有限公司的产品已经申报国家实用专利,今年销售预计可达5000万元;无锡斯贝尔磁性有限公司成立了江苏省磁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捷减震器有限公司成立了表面处理工程技术中心,加快产品的研发和革新;总投资4600万元的无锡亚亨车辆配件有限公司,专业生产捷安特赛车及汽车零部件,年内产出将达6000万元。2、2005年发展规划。

(1)经济指标方面:新增引进企业10家,新增注册资本5000万元,实现投入3亿元,合同利用外资8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0万美元,开工项目单项投资超千万元企业10家,外贸供货额1.5亿元,实现工业销售收入8亿元,新增3亿元。

(2)载体建设方面:新增投入1200万元;完成道路建设5公里;全面沟通创业园生产区和配套区的通讯、供水、排污等地下沟网;主体道路新增绿化面积30000平方米;复耕土地300亩;摊铺道路9.75万平方米;开发建设4.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全面完成新规划工业区的详细编制论证工作,启动工业区整体形象设计工作。

(3)主要措施:

一是积极推动“以企引商”。积极倡导“以企引商”、“以贸引商”。2005年,工业区将通过项目普查,对有意向通过引进资本、技术、装备、管理和人才来实现产业升级的重点企业,进行必要的筛选和整合,通过项目说明书、项目说明会、项目洽谈会等形式,组团对外推介。与此同时,以现有企业资源、配套资源和产业布局为依据,从“走出去”和“引进来”两个层面,客观分析现有产业链,补足缺位链、延伸潜力链、锻造新生链,加快产业链的联动性、一体性和渗透性建设,加快工业区企业经济质量和规模的升级与增长。

二是加快培育企业梯队。2005年,工业区年销售500万元以上企业要争取达到38家,比2004年新增20家。其中,无锡斯贝尔磁性材料有限公司要力争跨入年销售超亿元企业的行列;无锡中欣塑料有限公司、无锡亚亨车辆配件有限公司、无锡钢腾特种型钢有限公司、无锡奥飞斯商用地毯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年销售要力争达到或超过5000万元;工业区同时将培育和扶持年销售3000-5000万元企业8家,年销售1000-3000万元企业15家,年销售500-1000万元企业 10家,促使工业区企业梯队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

三是加快调整产业布局。紧紧瞄准“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这一产业升级“至高点”,做实轻纺、电子等传统板块,做大机电一体化、车辆配件等潜力板块,做亮电子新材料及IT产业配套等新兴板块,加速企业产品的更新和转型。同时加快规划清晰的、配套作用显现的商业板块,适时引进物流企业,加快工业区创业园的生活配套区的建设,丰富工业区的产业配套功能。

四是加快科技进步创新。鼓励企业通过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的深度联姻,附之于有效的成果分享机制,争取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用好成果,加快企业产品从中低技术含量、中低附加值含量向中高档次的结构转型升级;鼓励企业积极挂钩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抓好专利申报工作,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科研计划的开发和实施,善于“借力升级”、“搭车上市”,力争在企业用地、项目立项、资金、政策取得等要素环节得到实惠和便利;鼓励开发新产品,特别是科技新产品,增加国产设备进项部分抵扣应纳所得额。

五是加快投资质量监控。从2005年开始,进入工业区投资的企业要求外资企业投入不低于25万美元/亩,内资企业不低于200万元/亩;凡今年入园的新建项目,产出强度不得少于年开票销售300万元/亩;对于总投入在1500万元以下的新建项目,不直接供地,引导进入标准厂房;同时实施土地出让最低保护价,对未达到投入产出指标的企业,工业区将在用地价格上按比例浮动;严格限制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项目进入工业区创业。对2004年前入驻工业区的现有项目实行经济目标达标考核,至2006年两年时间内亩均投入(购地资金、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不得低于180万元,亩均年开票销售不得低于250万元;外商投资企业的外资注册额不得低于100万美元(含100万美元),对在规定期限内尚未达标的企业,工业区将取消所有税费扶持政策。

二、支部建设情况

1、基本情况。

目前,东港镇工业区共设有东港镇工业区党支部和五星园区党支部2个,企业独立支部3个(艾西蒙、中欣、利佳)。党员管理采用“属地原则、分块管理”的模式,对属于工业区管理委员会的党员由东港镇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党支部管理,对属于工业区企业的党员(原港下工业区A、B一块)由五星园区党支部管理,原阳光园区企业党员由东港镇东湖塘经贸服务站下设私企一支部、私企二支部管理。

2004年12月,东港镇工业区党支部委员会由原里国、阳光两园区党支部合并设立而成。目前,支部共有党员11名,干部党员比例占64%。支部设支部书记1名,支部副书记1名,支委委员5名,党务干部1名,党员积子4人,预备党员1名。

五星园区党支部现有党员24名,业主党员14名,占58%。支部设支部书记1名,支委委员3名,党务干部1名,党员积子2人。

2、基本特征

一是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坚持通过专向学习、主题教育、自学等形式,带头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决定;落实“三会一课”规定,坚持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支部会、小组会,上好党课,每年召开支委会10次以上;严格按规范和执行程序收缴党费;积极发展党员。

二是党员活动有声有色。⑴高度重视做好一年一度的党训工作。冬季党训做到党员参训面广、参训时间长、参训效果好;⑵认真开展党报党刊的征订工作,足额订购《党员生活》等党刊党报,供党员干部自学,及时发布党建信息,丰富党员的业余生活;⑶积极开展“两个率先”等主题教育,并响应党委的号召,开展“人道万人捐”等社会公益活动,积极为社会献爱心;⑷按时开展党员交流活动,及时了解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了解党员的工作生活需求和思路动态,采纳有益建议,努力为党员办实事。

三是廉正建设注重实效。近年来,工业区党支部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规范实施意见和细则,对实施细则规定的有关项目均予以长期公布;定期召开公开监督小组成员会议,了解党员干部的反馈意见,确保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现象,创建部门新风;对工程建设等重大项目,坚持公开招标,透明办公;同时,党支部坚持实行民主生活会及民主评议党员等有关制度,健全组织生活,发挥组织监督、群众监督等其它监督渠道的作用,建立廉政、勤政、清明的优良党风。

3、困难和不足

一是管辖范围有所偏大。并镇后,工业区的辖区范围迅速扩大,目前三大模块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党员活动的开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是支部党员比较松散。目前,工业区党员除管理委员会的党员比较集中外,企业党员基本处于分散状态,由于企业党员比较注重工作性,因此,党员活动的组织比较困难,支部与企业的联系还比较少。

三是党员活动比较单一。目前,工业区支部党员活动的内涵、动向和目标比较单一,活动内容也比较单调,党员的主动参与程度还不够高,尚未同工业区经济活动普遍联系起来。

4、几点建议

(1)合理撤并松散型支部。从地域情况来看,东港镇工业区党支部和五星园区支部的管辖区域已基本融合在一起,从方便管理的角度看,可以对现有两支部进行调整组合,如采用总支和分支的组织模式,实现网络化管理。

(2)有针对性的建立企业支部。根据工业区的实际情况,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工业区的企业数量和规模在逐年不断扩大。鉴于企业党员数量增减频繁和流动性较强的特征,建议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对有一定经济规模和党员规模的企业,设置企业独立支部,这样,不仅可以方便企业党员管理,还便于增强企业同职工的联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3)实行属地管理和工作地管理相结合。目前,工业区支部客观存在党员身在单位,组织关系却在异地的“两地分离”现象。因此,工业区党员管理可采取属地管理和工作地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对设有企业的支部企业党员,实行工作地管理;对未设有企业支部的企业党员,实行属地管理,同时,赋予党员和支部一定的双向选择权。

第四篇:信息化建设规划报告

信息化建设规划报告

目录

一、概述…………………………………………………………………………..11、企业概况………………………………………………………………………12、规划与发展……………………………………………………………………13、组织机构………………………………………………………………………14、总体目标………………………………………………………………………2

二、规划的原则…………………………………………………………………..2

三、模型分析……………………………………………………………………..31、基础网络模型…………………………………………………………………3

第五篇:上海市工业区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全文)

上海市工业区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全文)

“十三五”是上海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上海工业区作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区域经济增长极,是落实本市产业发展战略的生力军,承担着推进上海深度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重大任务。为进一步发挥上海工业区产业发展载体和创新平台作用,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上海工业区围绕上海产业发展总体目标,聚焦国家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区产业调整升级,优化投资环境,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一)主要成效

1、产业载体地位明显提升

2015年上海工业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6397亿元(2010年为2262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其中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开发区(产业基地)有6个,亿元以上规模企业超过2400家。国家战略专项加快实施,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华电航改型燃气轮机、联影医疗、中芯国际、和辉光电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园区。以新型工业化为主线,推进了17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全市工业区经济产出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产业载体功能进一步强化。

2、科技创新平台功能逐步加强

“十二五”期间,上海工业区着力加大创新投入,集聚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优化园区创新服务环境。“张江高新区”1区22园及紫竹高新区为主要代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形成了统筹联动发展格局,辐射全市各区。开展上海市“四新”经济创新基地建设试点,通过先行先试、聚焦重点、示范带动,推进“四新”经济新载体建设,共批准授牌85家“四新”经济创新基地试点。“十二五”期末,上海工业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899家;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数量达到951家;园区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25%;企业累积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50811件。

3、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

“十二五”期间,本市进一步加强规划引领,统筹优化工业区块规划布局。在2009年“两规合一”基础上确定了104个产业区块(以下简称“104区块”),2012年形成工业用地布局规划深化成果,引导工业向104区块集中集聚发展。104区块是本市工业区的核心发展空间,规划总面积约789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工业用地面积近500平方公里,已供应工业用地面积近400平方公里,尚可开发工业用地面积约80-100平方公里。对104区块外的工业企业,加强分类指导,支持重点企业改造升级,依据规划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供应工业用地约54平方公里,累计减量工业用地约69平方公里(包括存量工业用地规划调整转变用途和减量复垦),与“十一五”末相比工业用地总量净减少约15平方公里。

4、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2015年上海工业区单位土地工业总产值达到67.4亿元/平方公里(2010年为56.0亿元/平方公里),单位土地利税达到17.5亿元/平方公里(2010年为6.2亿元/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间,上海工业区基本完成直排污染源截污纳管,全面完成中小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等治理工作,重点产业园区大气特征污染在线监测监控体系建设、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控制等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市有30家以上工业区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双优”认证。积极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金桥、张江、漕河泾、闵开发、莘庄、市北、上海化工区等七个园区获批成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5、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步伐加快

“十二五”期间,上海工业区加快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步伐,着力提升管理效能、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园区创新创业要素集聚。2011年、2012年和2014年市政府分别批准同意进一步扩大张江高新区的管理范围,现已扩大至1区22园。在原有浦东金桥、陆家嘴、张江高科、外高桥四家开发区上市公司基础上,新增了市北高新和上海临港两家上市公司。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海化学工业区和上海市松江工业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洋山保税港区扩区,金桥出口加工区更名为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地区建立“双特”机制,统筹推进区域开发,临港产业区与奉贤分区实施一体化管理。张江、金桥等园区纳入了自贸区范围,着力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和金融创新,积极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6、品牌联动工作深入推进

“十二五”期间,上海工业区大力推进“区区合作、品牌联动”发展模式,临港漕河泾、张江、金桥等国家级园区充分利用品牌和资源优势,形成了市区战略合作、跨地区合作发展、缔结友好园区等多种联动发展模式,园区开发已拓展到国内外地区。临港集团与奉贤区全面合作对接,联合开发建设科技绿洲奉贤园区;漕河泾开发区与松江区新桥镇、九亭镇、中山街道、佘山镇合作对接,建设漕河泾松江科技绿洲;金桥集团与宝山工业区合作对接,建设上海北郊未来产业园。深入推进产业园区品牌建设工作,到2015年,全市有37家园区获“上海品牌园区”,18家园区获“上海品牌建设优秀园区”称号,漕河泾、外高桥、临港、市北、康桥、紫竹等12家品牌园区获“上海市著名商标”。

(二)存在的不足

1、要素资源瓶颈制约加剧

“十三五”期间,上海工业区将面临更为紧迫的土地、环境等生产要素瓶颈制约,经济综合成本持续上升。一是本市工业用地规划空间将进一步调减,可供工业用地资源相对短缺。在总量锁定、增量递减、存量优化的土地利用政策引导下,新增工业用地需求主要依靠工业区外建设用地减量化增减挂钩或者工业区内存量土地二次开发予以支持,但增减挂钩统筹对接机制尚待建设,二次开发存在利益制约多、激励不够、活力不足等障碍。二是能源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严守生态安全底线已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工业区节能成本和环境保护成本上升较快,能源使用约束和环境容量限制等问题日益凸显。

2、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一是部分工业区存在产业定位不清晰、同质化竞争严重的问题。部分园区主导产业定位模糊,招商缺乏针对性,以同类企业空间集聚的低级形态为主,龙头企业及其配套企业较少,产业关联度不高,集群规模较小。二是部分工业区产业管控能级不够,开发运营机制有待突破。部分园区缺乏招商、规划建设及运营管理的优秀开发团队,开发能力差、产业能级低。不少开发主体缺乏园区开发运营激励机制和保障政策,产业调控能力较弱,产业转型升级困难。三是工业区开发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工业区发展能级过低。2015年全市单位土地工业总产值低于40亿元/平方公里的工业区有27个,规划面积占全市产业区块面积比例接近10%;乡镇管理的工业区开发水平明显偏低(单位土地工业总产值36.3亿元/平方公里)。四是部分工业区缺乏环境准入门槛,资源及能源利用水平低,污染治理水平低,亟待转型升级。

3、产业配套服务功能亟需提升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工业区面临着从“政策特区”向“服务高地”的功能定位转变,园区建设从通路、通气、通水等“九通一平”为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逐渐过渡到围绕信息、金融、服务等资源打造软环境基础设施的新经济建设模式。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则对研发创新、商业商务、社会服务等综合配套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部分工业区软环境支撑不够,配套服务功能较弱,缺乏与产业发展配套的专业化招商、园区运营管理等机构队伍,缺乏与产业集群配套的共性技术、公共服务等协同创新平台,缺乏与人才队伍配套的商业居住、文化教育等生活休闲设施,园区的产业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4、产城融合程度有待优化

一方面,部分工业区产业性质单一,城市化水平低,园区与周边地区功能融合度不高,配套服务水平低,产业转型升级没有方向、缺乏动力,园区低水平运转。另一方面,部分工业区产业性质对环境有一定影响,需要与周边区域进行适当的功能分工,缓解产业发展与城市扩张之间的矛盾,但是前瞻性规划协同和布局引导不够,产业园区与周边区域尚未形成功能协调联动发展的格局,存在园区及其周边环境基础设施不到位、产城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上海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攻坚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内依然存在,围绕市场、科技、资源、文化、人才和国际规则影响力的竞争更趋白热化,工业区面临着新一轮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

一是全球产业竞争加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园区进入了多功能、全方位、大规模、高速度发展阶段,产业园区已经成为各国产业竞争和创新升级的发动机。随着全球产业竞争升级,各国高度重视园区的产业发展载体功能,纷纷实施产业组团发展策略,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成为竞争热点。上海区位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完备、工业基础扎实,工业区有实力打造更具国际水平的投资环境,推动国际产能合作,进一步吸引和集聚全球资本、人才和技术,提升园区综合实力,打造产业竞争优势。

二是国家战略抓紧布局。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构建创新能力强、品质服务优、协作紧密、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新体系,重点围绕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陆续推出,明确了以开发区为载体、以大型企业为骨干、以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等世界级产业集群为主要目标的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方向。依托上海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和产业基础,工业区有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载体功能,建立产业发展前沿和腹地的互动机制,推动产业集群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服务国家战略。

三是上海城市功能深化实施。上海正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工业区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试验田的作用,是改革创新的重要平台,在城市产业高端化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面对上海重要改革先行先试、创新发展率先探索的发展机遇,工业区要把提高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园区开发管理模式转型,推动园区产业能级升级,推动园区载体功能强化,推动园区绿色经济发展,将工业区建设成为创新要素集聚、综合服务功能强、适宜创新创业的功能承载区,为上海建设全球城市做出贡献。

同时,上海工业区在开发能级、科技创新能力、产业集群竞争力、功能配套服务能力、跨区域跨国经营服务能力等方面仍有欠缺。工业区开发主体较散,能级较低,市场化方式运作不足。品牌园区引领作用明显,但园区之间整合共建力度不够,联动发展优势有待发挥。园区服务机构市场化能力相对较弱,尚未形成园区向外拓展的核心竞争能力。

总体而言,“十三五”期间上海工业区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上海工业区应牢牢把握发展形势,找准发展定位,取长补短,攻坚克难,努力提升工业区的整体发展水平,积极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城市发展战略。

三、“十三五”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上海工业区转型升级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战略目标,以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创新发展、集群集聚、绿色集约、智能融合为总体要求,提升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引擎、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和产城融合实践区的主体功能,打造一批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高端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建成一批功能复合、产城融合的新型城市产业综合体,为上海构建与全球城市相匹配的现代产业体系做出新的贡献。

(二)总体思路

“十三五”期间,紧紧围绕“创新发展、集群集聚、绿色集约、智能融合”的发展要求,深入推进上海工业区转型升级。

——坚持创新发展。将创新作为工业区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依托既有产业基础,结合创新功能型平台建设,推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提高工业区的创新供给质量

和效率,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特色产业园区。以高端化为重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以特色化为优势,完善研发、技术、服务、商业功能配套,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品牌化为战略,推进园区核心竞争力提升;以信息化为手段,推进园区“互联网”行动;以市场化为动力,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坚持集群集聚。聚焦推进国家级和市级以上开发区建设,发挥开发区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载体作用,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重要支撑,打造一批经济规模大、创新能力强、产业能级高的产业园区。推动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发挥产业链的协同效应,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集群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方向发展,培育和引进产业集聚种子和龙头企业,力争在若干细分产业领域形成具有规模效应和市场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坚持绿色集约。落实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实现土地、能源、环境等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锁定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二次开发力度。深入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园区建设,提升能源安全水平和利用效率。坚持“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环境管理要求,强化环境容量控制,突出绿色低碳发展,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

——坚持智能融合。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工业化和信息化、产业化和城市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四个融合”,打造工业区产业竞争新优势和持续发展新高地。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制造和服务的协同发展。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运用,提高园区产业融合水平和智能服务水平。提升产业园区综合服务功能,增加人才公寓、商业休闲等配套设施,优化园区环境,体现园区特色。统筹考虑创业创新、职住平衡、城市发展、环境保护的需要,建设产城融合、功能混合、生态良好的新型园区。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上海工业区的产业发展载体和创新平台功能进一步强化,基本建成产业优势明显、企业集聚辐射、创新活力迸发、特色错位竞争的产业园区体系,基本建成一批参与全球产业竞争、体现上海高端制造和精准服务水平的产业集群和品牌园区。“十三五”期间,力争打造3-5家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基地,新增3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增10家左右市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市累计建成10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智慧园区。

四、“十三五”空间布局导向

“十三五”期间,按照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以加强产业与生活的空间融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根据园区区位、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产业定位等因素,形成空间集约高效、功能格局互补、发展路径清晰的产业园区发展布局。构建“产业基地—产业城区—产业社区”“零星工业用地”的“31”产业园区空间布局体系,支持部分104、195和198区域有进有退、动态调整、优化布局;以产业升级为导向,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在工业区内形成产业特色鲜明、布局集中、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推进科创要素在工业区内集中集聚,构筑科创环境新高地,形成产业链-创新链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一)锁定总量,分类指导,优化工业用地发展布局

确保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到2020年全市规划工业用地总规模控制在550平方公里左右;中长期依托城市化推进区块数量和工业用地总量规模稳中有降,到2040年全市规划工业用地总规模控制在规划建设用地规模的10%-15%。

在工业用地总量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104区块、195区域和198区域的统筹优化联动机制。构建“产业基地—产业城区—产业社区零星工业用地”的“31”产业园区空间布局体系,明确现有“104、195、198”的转型路径和管理策略,在规划土地、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实施差别化支持引导政策。对“31”产业园区规划布局范围之外的现状工业用地按现行相关政策逐步进行调整和转型。

——产业基地。主要是承载国家战略功能、具有一定规模或对周边环境、安全和交通等具有一定影响的大型高端制造产业基地和物流产业基地,予以长期锁定并提升功能。产业基地内用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工业用地面积不少于150平方公里。

——产业城区。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各类开发区。重点加强产业城区和城镇生活地区的功能和空间统筹,满足科创中心、“四新”经济的发展需求,加快功能提升,根据就业规模和结构,适当增加配套居住和公共设施,改善环境品质。

——产业社区。主要是104区块中规模较小、功能融合程度较高的区域,195区域中具有一定规模的规划保留工业点,以及具有一定规模和集聚效应的创意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科技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发挥小规模、分散化、便利化、特色化的优势,与城市(城镇)其他功能融合发展,逐步引导功能提升。

——零星工业用地。是指195区域和198区域中与城镇功能定位相匹配、满足周边就业需求、适度保留的零星工业用地。需综合考虑产业类型和用地绩效,按照严格的认定标准进行控制。

(二)产业主导,集群引领,强化产业园区载体作用

按照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引领、带状分布、集群集聚”的产业空间布局导向,强化产业园区载体平台作用,落实空间重点发展区域和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形成集中布局、集群发展、集约用地、环保领先、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布局体系。

传统制造业集群主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并适应新技术发展趋势进行改造提升,着重提高生产效率和附加值,实现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转变。空间布局上以产业基地为主体,重点包括汽车、钢铁、化工、船舶、机械装备以及都市工业等,其中新增化工类项目原则上向上海化工区集中。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高端能源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支持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在园区内集中集聚发展。

结合各区产业发展条件,进一步从沿江临海、杭州湾北岸、嘉青松闵三大区域层面,对上海市各区制造业的空间布局进行导向性指引,并加强产业园区与周边区域的功能协调和环境管控。

(三)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构筑产业创新区域联动格局

充分发挥张江、紫竹、杨浦、嘉定、漕河泾、临港等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作用,集聚创新要素,加快成果转化,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实验室、技术交换中心,逐步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产业链培育模式,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逐步成为原创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策源地之一,引领产业园区创新发展。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围绕张江科学城、紫竹创新创业走廊、杨浦科创示范区、嘉定科技创新核心

功能区、漕河泾科创园区、临港创新城创业带等,搭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打造多个高新产业板块和特色基地,推进上海创新创业之都建设。

按照“一核三带”总体格局,强化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引领作用,建设以张江园区、金桥园区、临港地区为依托的浦东高技术产业创新带;建设以嘉定、宝山、静安、杨浦等区及其产业园区为依托的沪北创新带;建设以漕河泾园区、紫竹创新创业走廊、松江G60科技创新走廊为依托的沪西南创新带。通过“一核三带”,向周边进行技术和产业辐射,带动上海及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园区协同发展。

依托沿江临海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带,打造特色产业创新创业走廊,重点培育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大众创业等功能,重点打造以先进材料、智慧制造、3D打印、能源环保等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产业。打造杭州湾北岸节能环保、化工科技、新材料及生物医药科创产业走廊。

五、“十三五”重点任务

以主体培育、创新升级、改造转型、品牌联动等“四大工程”为支撑,聚焦重点、落实责任、完善机制、整合政策,深入推进上海工业区转型升级。

(一)主体培育工程

实施产业园区开发主体培育工程。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明确园区开发机构定位和职责权限,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建立公司制园区管理机构和资产运营机构,提高开发主体市场化运作水平和把控整体业态布局的能力。围绕工业4.0和“四新”经济发展方向,以临港漕河泾、张江、金桥等国家级园区开发主体为核心主体,培育园区开发“超级主力”,导入产业链龙头企业和关键项目,推进项目化、基地化建设,打造产业综合体。支持各区发展主力园区开发集团,在区级层面统筹土地、招商和项目资源,创新园区开发人才培养机制,做大做强园区开发主体。引入国内外各类有实力的园区开发机构,探索园区市场化开发、园区一体化管理、园区互联共建、园中园开发等多种开发模式。建立开发主体评价考核机制,培优罚劣,加大园区整合归并力度。

实施产业园区产融合作对接工程。推动产业园区与金融机构的产融深度合作,提升产业园区的融资能力,完善产业链金融服务。加快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与国资国企股权结构调整、财政资金配套和社会资金“四联动”模式,不断强化“产业联盟产业互联网产业基地产业基金产业金融产业人才”开放式运营新路径。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以项目化方式与区、街镇合作,创新园区投融资模式,进一步拓展金融产品和服务。

(二)创新升级工程

实施双创空间建设工程。结合“四新”经济创新基地建设试点工作,以鼓励“众创空间”发展为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和动态管理,累计推动建设150家左右的“四新”重点产业领域的产业创新基地;聚焦重点,政策创新,培育和推进1-2家“四新”经济创新示范区。完善园区孵化体系建设,探索建立适合创业型、高成长性企业加速发展的载体和资源整合体系。利用市场

化、社会化、联盟化方式,在各类创新基地间搭建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培育一批专注产业细分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小型园区载体平台。

实施主导产业提升工程。加强园区产业和功能定位研究,推进产业精准招商。按照产业能级向高端化升级、产业集聚向集群化发展的要求,推进产业园区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构建协同优化、竞争力强的产业生态。继续推进国家级、市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实施卓越提升计划,推动一批示范基地迈向国际先进水平,以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领域为重点,培育3-5家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基地。依托产业和区位优势,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引导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新增10家左右市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四新”经济新载体,打造一批创新企业集聚、产业生态良好、国内领先的创新示范区。

实施园区服务提升工程。加强园区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园区企业服务标准,打造园区建设、运营及管理领域标准化体系,提升园区服务集成化水平。建立集开放性知识管理、产学研共性技术研发、科技硬件资源共享为一体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促进园区企业间合作交流。以公共检测、技术咨询、环保监测、污染防治、安全生产监控等公共共享设施建设为重点,满足园区企业的共性需求。以共享资源、服务全市为目标,打造20个左右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上海市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中心)。体现制造业服务化和城市功能升级的发展要求,在工业区内建设20家左右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三)改造转型工程

实施产业园区二次开发工程。深入探索产业园区土地运营方式,深化规划引领、计划调节、市场配置、政策激励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指导产业园区分类推进土地二次开发。一是开展城市更新园区示范点建设。对综合性功能较强的张江、金桥、漕河泾等园区,支持其探索和创新城市更新途径,提高产城融合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二是继续推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试点,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鼓励以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提升或产城融合发展为重点的多种园区转型升级模式,提高园区产业高端化水平和空间集约复合利用水平。加强各区对乡镇工业区的统筹开发力度,探索从规划到实施的存量盘活路径,实现产业业态更新,提升园区载体功能。三是实施重点老工业基地改造工程。大力推进桃浦、吴淞、高化、南大等重点区域的功能更新和调整升级。

实施绿色园区建设工程。大力推进绿色转型发展,强化产业园区组织管理职责和建设推进机制,加强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清洁生产改造,推行园区综合能源资源一体化解决方案。全面推进规划产业区块规划环评,严格产业环境准入。推进重点行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深化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强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控。以绿色园区为基础单元,大力开发绿色产品、发展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聚焦园区节能减排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用能设备能效提升,开展能源、环保在线监测和智能微电网试点,搭建绿色融资、项目对接和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十三五”末,全市累计建成10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实施智慧园区建设工程。加快提升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和大数据服务水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管理,满足园区入驻企业信息化需求,分类推进企业智慧化建设,提高和深

化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两化”融合发展。对接国家重大专项,依托园区载体建设,拓展云计算、“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产业融合领域。“十三五”期间,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智慧园区。

(四)品牌联动工程

实施园区协同品牌联动工程。深入推进“区区合作、品牌联动”,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在品牌、规划、开发、建设、管理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品牌输出的方式,带动资本和产业联合,共建合作园区或合作联盟,探索合作共建、产业共育和利益共享的新模式。鼓励国家级、市级开发区与乡镇工业区之间,通过品牌合作、管理合作、股权合作等多种方式实施联动发展。发挥企业集团的产业规模优势,支持加强园区和企业集团之间的市场化联动合作。

实施“走出去”战略工程。完善对外招商和投资服务体系,以园区为载体,实现产业链协同“走出去”,进一步拓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发挥相关行业协会作用,大力支持上海产业园区对外合作共建,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推动建立国际合作生态园、国际合作创新园,开展招商引资、产业发展、节能环保和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积极推动张江、临港、漕河泾等品牌园区走出国门,在欧美科技发达地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运营高科技、创业类等各类园区。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规范管理

一是加强统筹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全市工业区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的平台作用,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贸易、投资、土地、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各区相应建立政府议事协调机制,落实工业发展责任和园区建设责任;由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负责,加强对各区产业园区工业用地利用和转让情况的跟踪监管。各区政府要切实加强工业用地用途管制和产业准入管理,服务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二是加强规划统筹。做好产业规划与空间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衔接,明确产业园区发展定位和主导产业,落实结构性规划和规划环评,加强规划土地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的前瞻性指导,简化项目阶段规划、环评的程序和内容。三是加强政策统筹。建立工业用地增减挂钩统筹对接机制,各区应统筹安排工业用地减量化腾挪出的土地指标,按照一般不低于1/3的比例支持重点工业项目落地。建立工业用地项目供需对接机制,将工业用地供应计划分解落实到各区及园区,及时匹配项目需求。深化市“三委两局”工作机制,完善市统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配置,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深化存量工业用地二次开发和工业厂房资源盘活政策,强化区政府主体责任,积极发挥园区平台作用,推进土地及物业资源的高效复合利用,实现多方利益共享。完善产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和监管体系,加快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与处置体系建设。建立本市重点园区和企业融资需求清单,推进政银企信息对接和产融合作,大力创新金融支持方式。

(二)聚焦服务,优化环境

进一步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提高政府效能,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向纵深推进。大力推动科学教育、技能培训、知识产权保

护以及大设施大装置等特殊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向园区集聚。支持产业园区着力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再开发和再创新,实现科技创新的规模化、产业化和自主化。进一步集聚各类专项资金支持园区发展,鼓励各区和园区设立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投资基金。推动开展PPP创新模式试点,探索政府、园区和社会资本的深度合作途径。支持发展园区咨询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第三方服务组织和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配套功能。加强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作用,制定和推广产业园区服务规范等行业标准,开展行业自律自治建设,加强园区间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

(三)精准施策,提升效能

通过精准施策提升园区整体效能,促进优质资源要素向产业园区集聚。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支持园区开发主体提升业态管控能力,推动产融深度合作,推进土地高效复合利用,支持园区平台建设并持有工业用地标准厂房、研发总部通用类物业,鼓励建立公共研发平台、众创空间等新兴服务平台。继续开展品牌园区建设工作,推进开发公司的品牌化和连锁化。制订紧凑型节约型用地标准,更新完善产业用地指南。修订开发主体考核体系,提高资源集约、创新发展、投资环境、转型升级等质量性指标的权重,鼓励开发公司大力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园区功能提升、开展科技投资和对外联动发展。落实区政府主体责任,强化园区载体功能,加强对闲置和低效工业用地处置力度,综合运用财税、环保、安监、金融、信用等措施,倒逼企业盘活存量低效工业用地。

(四)整合信息,构建平台

加强政府部门间数据互联互通,整合园区和企业信息资源,优化产业用地调查和企业信息采集常态化工作机制,建设全市产业园区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园区统计评价精细化管理体系,推动产业园区提升开发管理水平。开展园区转型升级绩效考核、项目跟踪监测和企业用地绩效评价等工作,大力推进产业园区“促开工、促投产、促调整”工作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落实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对园区内企业进行跟踪评价和精准管理,按照企业资源占用和产出贡献情况分类指导,采用差别化政策奖优罚劣,促进资源盘活利用,引导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

(五)开放发展,拓宽渠道

一是加强统筹联动。推进上海与周边省市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共同研究产业错位发展、产业转移对接、公共服务一体化等区域性重大问题,提高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二是探索多种形式的产业转移合作模式。鼓励园区探索“走出去”发展新模式,推进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积极服务长江经济带战略,支持与本市对口支援地区开展园区共建,促进产业联动发展。三是鼓励上海产业园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全球战略布局。完善对外招商和投资服务体系,支持上海产业园区开展国际合作和全球布局,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拓宽发展渠道,提高竞争能力。

附录

《上海市工业区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有关名词解释

1、上海工业区:是指在本市规划集中建设区域范围内的国家公告开发区、产业基地和城镇工业地块等工业集中区域。2、104区块:在2009年全市“两规合一”成果编制阶段,在衔接国家关于开发区设立的有关规定和上海市工业布局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归类和完善,形成了工业用地规划布局成果,划定104个产业区块,统称为“104区块”。104区块以空间优化、结构调整、绩效提高和能级提升为导向,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与之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工业区块控制线是本市工业项目落地的重要依据。

3、国家公告开发区:是指2006年国家核定范围并公告规划面积的产业园区。其中,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上海佘山旅游度假区不是工业区,不纳入工业区统计。

4、“四新经济”:是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5、195区域和198区域:在规划集中建设区内104区块外还有近195平方公里现状工业用地,称为“195区域”,以规划引导、转型调整、功能提升和融合发展为导向。在规划集中建设区外还有近198平方公里的现状工业用地,称为“198区域”,以规划引导、生态优先、减量调整为导向。

下载工业区建设规划报告[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业区建设规划报告[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业区作风整改报告(精选)

    工业区作风整改报告 根据《县开展集中整治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和《关于做好集中整治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第二阶段工作的通知》要求部署,我办及时召开了......

    工业区述职报告 (推荐阅读)

    今年根据镇党委分工,本人主持如城工业区全面工作,主管开放型经济、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园区经济、三产服务业,工业区述职报告。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在政治上、思想上、......

    工业区建设规划局二00九年工作总结

    工业区建设规划局二○○九年度工作总结2009年我局全体人员在工业区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创新实干,拼搏奋进,较好地完成了市政府确定的各项任务,创造了......

    工业区简介

    工业区简介****工业区是经市政府批准的县级工业区,位于***县城东北部,工业区占地6.8平方公里,计划分三期进行开发建设。工业区是***县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的核心区。今后几......

    苏州市工业园区民营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5篇

    苏州市工业园区民营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民营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 划 文 本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满足工业园区民营工业区规划管理的需要,保证民营工业......

    规划建设指导员述职报告

    述 职 报 告 孙疃镇村镇规划建设指导员 李道力 按照省委组织部、省住建厅、市委有关精神,根据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我担任孙疃镇村镇规划建设指导员、挂职副镇长。很荣幸被组......

    规划建设局局长述职报告

    规划建设局局长述职报告 各位主任、委员: 任职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人大的关心支持下,团结全系统干部职工,全力推进新一轮城市建设,较好地履行了规划建设局局长的职责......

    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报告

    信息化规划方案报告 (2015年4月) 一、 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单位成立3年来,已自建机房1处,位于三楼办公室内,机房占地总面积110平米,硬件系统包括机柜5台,服务器8台,交换机3台,路由器1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