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防雷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实施办法
《北京市防雷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实施办法(试行)》、北京市防雷工程资
格证书管理办法(试行)》
为规范北京市防雷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和防雷工程资格证书的管理,根据《防雷减灾管理办法》、《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管理办法》以及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北京气象学会制定了《北京市防雷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实施办法(试行)》和《北京市防雷工程资格证书管理办法(试行)》,现予以发布,自2005年7月1日起施行。
附件1:《北京市防雷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实施办法(试行)》
附件2:《北京市防雷工程资格证书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气象学会
二○○五年七月一日
附件1:北京市防雷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规范北京市防雷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以下简称防雷资格考试),提高防雷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保障防雷工程质量,根据《防雷减灾管理办法》、《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管理办法》以及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防雷资格考试是北京气象学会统一组织的防雷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考试。从事防雷专业的技术人员取得《防雷工程资格证书》应当通过防雷资格考试。
第三条、防雷资格考试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防雷资格考试每年举行一次。考试一般在上半年举行,并提前2个月向社会公布考试安排。
第五条、防雷资格考试的命题范围以公布的《北京市防雷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大纲》为准。
第六条、防雷资格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试成绩统一公布。第七条、参加防雷资格考试的人员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防雷或气象、通信、电子、电力、建筑、计算机等与防雷相关专业大专或相当以上学历;
二、男性应当年满18周岁并且不超过60周岁,女性应当年满18周岁并且不超过55周岁;
第八条、通过防雷资格考试的人员,经本人申请,可以申领北京气象学会颁发的《防雷工程资格证书》。
第九条、应试人员有作弊等违纪行为的,视情节、后果分别给予警告、考试成绩无效、2年内不得再报名参加防雷资格考试的处理。
第十条、考试工作人员有违纪行为的,视情节、后果给予相应的处理。
第十一条、本办法自2005年7月1日起施行。
附件2:北京市防雷工程资格证书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规范北京市防雷工程资格证书的申领、颁发和管理,根据《防雷减灾管理办法》、《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管理办法》以及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防雷工程资格证书是证书持有人通过防雷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以下简称防雷资格考试),取得防雷专业技术资格的凭证。
第三条、按照《北京市防雷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实施办法(试行)》规定,经防雷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者,可以向北京气象学会申领防雷工程资格证书。
第四条、防雷工程资格证书由北京气象学会统一颁发,北京市气象主管机构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参加当年防雷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者,应当自考试成绩公布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北京气象学会申领防雷工程资格证书。
第六条、申请防雷工程资格证书,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1、防雷工程资格证书申请表;
2、申请人身份、学历证明原件(审验后退回)及复印件;
3、近期一寸正面免冠照片两张。
第七条、北京气象学会应当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对申请材料完整、符合申领防雷工程资格证书条件的,颁发防雷工程资格证书,并报北京市气象主管机构备案。第八条、证书持有人应当妥善保管防雷工程资格证书,不得涂改、出借、出租和转让。
第九条、防雷工程资格证书遗失,应当及时向北京气象学会提出补发防雷工程资格证书的书面申请,经批准后补发。原证作废。
第十条、防雷工程资格证书有效期为5年。每年3月1日至5月31日进行年度审验注册。逾期不审验注册的,其防雷工程资格证书自动失效。
第十一条、取得京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学会颁发的防雷工程资格证书的人员,在本市从事防雷专业技术活动的,应当及时向北京气象学会申请换证。申请换证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1、申请人身份证明原件(审验后退回)及复印件;
2、京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学会颁发的防雷工程资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3、迁出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学会的相关证明。
经审查符合规定的,北京气象学会收回其原证,换发防雷工程资格证书。
第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当事人已经取得的防雷工程资格证书无效,并2年内不得再参加防雷资格考试:
1、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防雷工程资格证书的;
2、伪造、涂改、出借、出租和转让防雷工程资格证书的。
第十三条、本办法自2005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
人事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印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
格考试实施办法》的通知
文号:人发[2001]86号 发文时间:2001-8-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厅(局)、新闻出版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新闻出版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选拔出版专业技术人才,经人事部、新闻出版总署研究决定,在出版专业实行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现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暂行规定
第一条为加强出版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出版专业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规范出版物市场的管理,保证出版物的质量,根据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和《音像管理条例》的有关精神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图书、期刊、音像、电子等出版单位(包括出版社、期刊社)中从事编辑、出版、校对、发行等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第三条国家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制度,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统一规划。第四条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以下简称“出版专业资格”)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由国家统一组织、统一时间、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标准、统一证书。
出版专业实行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后,不再进行该专业相应级别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
第五条出版专业资格实行一考多用原则。通过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并获得该专业相应级别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表明其已具备出版专业相应岗位职业资格和担任相应级别出版专业职务的水平和能力。用人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从获得出版专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择优聘任。
第六条出版专业资格分为:初级资格、中级资格和高级资格。
(一)取得初级资格,作为从事出版专业岗位工作的上岗证,可以根据《出版专业人员职务试行条例》有关规定,聘任助理编辑(助理技术编辑或二级校对)职务。
(二)取得中级资格,作为出版专业某些关键岗位工作的必备条件,可以根据《出版专业人员职务试行条例》有关规定聘任编辑(技术编辑或一级校对)职务。
(三)高级资格(编审、副编审)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七条报名参加出版专业资格考试的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各项法律,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宣传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热爱出版工作,恪守职业道德。
第八条报名参加出版专业初级资格考试的人员,除具备本规定第七条所列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取得大学专科以上学历。
(二)本规定发布之日前,已受聘担任技术设计员或三级校对专业技术职务。
第九条报名参加出版专业中级资格考试的人员,除具备本规定第七条所列的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从事出版专业工作满5年。
(二)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从事出版专业工作满4年。
(三)取得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出版专业工作满2年。
(四)取得硕士学位,从事出版专业工作满1年。
(五)取得博士学位。
(六)本规定发布之日前,按国家统一规定已受聘担任助理编辑、助理技术编辑、二级校对专业技术职务满4年。
(七)本规定发布之日前,受聘担任非出版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满1年。
第十条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工作由人事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共同负责。
新闻出版总署负责拟定考试科目、考试大纲、考试题目、编写考试用书、研究并建立考试题库,组织或授权组织考前培训等有关工作。
人事部负责审定考试科目、考试大纲和试题,会同新闻出版总署对考试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确定合格标准。
第十一条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合格者,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职改)部门颁发人事部统一印制,人事部、新闻出版总署共同用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该证书在全国范围有效。
第十二条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定期登记制度。资格证书每3年登记1次。持证者应按国家规定到新闻出版总署指定的机构办理登记手续。
第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申请参加出版专业资格考试:
(一)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违犯出版法规受到严厉惩处。
(三)有刑事犯罪记录。
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吊销其专业技术资格,由发证机关收回其职业资格证书,2年内不得再参加出版专业资格考试:
(一)伪造学历和出版专业工作资历证明。
(二)考试期间有违纪行为。
(三)国务院新闻出版和人事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新闻出版总署将对通过考试取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人员的职责、权利、义务及管理做出明确规定。
第十六条国家将对出版专业某些重要的专业技术岗位实行执业准入制度,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十七条本规定由人事部、新闻出版总署按职责分工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
第一条根据《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以下简称“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在人事部、新闻出版总署的统一领导下进行。两部门共同成立“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大纲编写暨命题专家委员会”和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新闻出版总署人事教育司,负责资格考试的日常管理工作。具体考务工作委托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组织实施。
各地考试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和人事(职改)部门共同负责。具体职责分工,由各地协商确定。
第三条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原则上每年举行1次,考试日期定于每年6月。首次考试拟定于2002年9月进行。
第四条出版专业初级、中级资格考试均设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和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2个科目。
各级别考试均分2个半天进行,每个科目的考试时间均为3个小时。
第五条参加考试的人员必须符合《暂行规定》中与报考资格有关的各项条件。
在《暂行规定》发布之日前,按国家统一规定已受聘担任出版专业初级或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只参加相应级别“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一个科目的考试,考试合格者即可取得出版专业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六条报名条件中有关学历的要求,是指经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正规院校毕业的学历。有关工作年限的要求,是指取得正规学历前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时间的总和。工作年限计算时间的截止日期为考试报名当年年底。
第七条参加考试的人员,必须符合《暂行规定》中与报名有关的各项条件。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按规定携带有关证件到当地考试管理机构报名。经考试管理机构审核合格后,领取准考证。应考人员凭准考证、身份证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参加考试。
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直属出版单位的人员参加考试,实行属地化管理原则。
第八条考场原则上设在省会城市的大、中专院校或高考定点学校。
第九条为保证培训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新闻出版总署负责组织出版专业的师资培训。
各地要认真做好培训工作,组织培训要有计划。培训单位必须具备场地、师资、教材等条件,由当地出版行业主管部门会同人事(职改)部门审核推荐,新闻出版总署审批。
第十条必须坚持培训与考试分开的原则,参与培训工作的人员,不得参与所有考试工作(包括命题及考试组织管理)。应考人员参加培训坚持自愿的原则。
第十一条新闻出版总署负责组织或授权组织编写培训教材和有关参考资料。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盗用新闻出版总署名义,编写、发行考试用书和举办各种与出版专业资格有关的考前培训,损害考生利益。
第十二条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和培训等项目的收费标准,须经当地价格主管部门核准。
第十三条考试考务管理工作要严格执行考务工作的有关规章和纪律,切实做好试卷的命制、印刷、发送和保管过程中的保密工作。严格遵守保密制度,严防泄密。
第十四条考试工作人员要认真执行考试回避制度,严肃考场纪律,严禁弄虚作假。对违反考试纪律和有关规定者,要严肃处理,并追究领导责任。
第三篇: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工作计划
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工作计划
职称外语
3月26日
公安
4月10日
咨询工程师
4月16、17日
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师
5月7、8日
会计
5月14日—18日
卫生
5月14、15、21、22日
计算机技术与软件
5月21、22日
监理工程师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一、二、三级翻译专业资格
管理咨询师
5月22日
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
5月28、29日、6月4、5日
棉花质量检验师
5月29日-6月2日
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
6月18、19日
一级注册计量师
土地登记代理人
价格鉴证师
9月3、4日
注册设备监理师
注册核安全工程师
公路水运工程助理试验检验师、试验检验师
勘
察
设
计
行
业
注册
土木
工程师
岩土
港口与航道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
道路工程
注册电气工程师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
注册化工工程师
9月3、4日
注册环保工程师
注册结构工程师
一级
二级
9月4日
会计
9月10日-12日
通信
9月24日
注册测绘师
9月24、25日
一级建造师
机动车检测维修士、机动车检测维修工程师
10月11日—11月27日
房地产估价师
10月15、16日
房地产经纪人协理、房地产经纪人
拍卖师
执业药师
造价工程师
审计
出版
助理矿业权评估师
10月22、23日
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
10月29、30日、11月5、6日
机动车检测维修士、机动车检测维修工程师
10月23日
经济
11月5日一、二、三级翻译专业资格
11月5、6日
计算机技术与软件
11月12、13日
税务师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招标师
拍卖师
11月19、20日
注册验船师
11月26、27日
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
各地自行确定
第四篇:河南省防雷减灾实施办法
河南省人民政府令 第81号
《河南省防雷减灾实施办法》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8月1日起施行。省长 李成玉
二○○四年六月十九日
河南省防雷减灾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河南省气象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以下简称防雷减灾)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雷减灾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将防雷减灾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组织编制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建立雷电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防雷减灾能力。
第四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雷减灾工作。各级公安、质量技术监督和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防雷减灾工作。
第五条 下列场所或者设施,必须安装雷电灾害防护装置(以下简称防雷装置):
(一)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规定必须安装防雷装置的建(构)筑物;
(二)石油、化工、易燃易爆物资和危险品的生产、贮存场所;
(三)电力生产设施和输配电系统;
(四)重要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系统、通信设施、广播电视设施;
(五)大型物资仓库、高空娱乐游乐设施和交通运输、医疗卫生、金融证券等公共服务机构的主要设施;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场所和设施。
第六条 安装的防雷装置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并按照国家和本省防雷技术规范和标准设计、施工。
新建建(构)筑物及附属设施的防雷装置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七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受理的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施工图设计文件,其中防雷工程设计文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当地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审核,并出具审核意见。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场所或设施,建设单位应当将防雷工程设计文件和有关资料直接报送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审核。
第八条 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授权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对施工质量进行分阶段检测,检测结果应书面通知建设和施工单位,作为防雷工程竣工验收的依据。
第九条 防雷工程竣工后,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当地气象主管机构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发给合格证书。
第十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防雷装置检测工作的指导。
防雷装置应当每年定期检测,对爆炸危险环境的防雷装置可以每半年检测一次。对需要进行防静电接地保护装置检测的场所进行防雷装置检测的同时应当进行防静电检测。
防雷检测单位对防雷装置的检测,应当执行国家和本省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保证检测数据的真实、有效。检测后应当出具检测报告。防雷装置定期检测不合格的,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应当责令使用单位整改。
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有关单位对防雷装置检测结果进行抽检。
第十一条 防雷装置使用单位应当做好防雷装置的日常维护工作。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维修或者报告承担该装置检测的单位进行处理,并接受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和当地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 防雷产品应当符合国家标准。防雷产品的使用应当接受各级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检查。禁止安装、使用不合格的防雷产品。
第十三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雷电灾害调查、鉴定与统计工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予以协助。
遭受雷电灾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报告。气象主管机构对雷电灾情应当按照规定向当地人民政府及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报告。
第十四条 气象主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照法定程序和技术规范对防雷工程设计进行审核的;
(二)不按照法定程序和技术规范对防雷工程进行竣工验收的;
(三)不按照技术规范对防雷装置的安装、使用进行监督检测的;
(四)有其他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行为的。
第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气象法律、法规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造成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防雷工程设计未经审核同意擅自施工的;
(二)防雷工程未经竣工验收或者竣工验收不合格投入使用的;
(三)违反防雷技术规范、技术标准进行防雷装置检测的;
(四)安装、使用的防雷装置不合格或者不符合使用要求拒不整改的。
第十六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雷电灾害:是指因直击雷、雷电感应、雷电感应的静电、雷电波侵入等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二)防雷工程:是指防雷装置建设工程。按其性能分为直击雷防护工程和雷电电磁脉冲防护工程。
(三)防雷装置:是指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他连接导体等防雷产品和设施的总称。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4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改善人才结构,振兴XX经济,根据《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省政府令第157号)和《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登记考核管理办法》(浙人教〔2004〕250号)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以下简称继续教育)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讲求实效的原则,以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为主线,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人才培养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力构建继续教育网络体系,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组织管理和保障机制,为加快XX现代化生态县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障。
第三条 继续教育是指专业技术人员胜任其职业对本人的要求所进行的专门性业务学习行为,旨在使其本身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技能得到补充、更新、拓展和提高,从而促进专业技术人员更新知识,提升能力。
第四条 继续教育的对象是指在我县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中介机构、社会团体专业技术岗位上任职的人员。政工系列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五条 参加和接受继续教育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全县各行各业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接受规定的继续教育,在接受继续教育后,有义务更好地为本单位服务。
第二章 内容、方式和学时
第六条 继续教育内容包括专业知识与公共知识两部分。专业知识部分是根据专业技术人员不同的层次水平和业务能力要求,确定不同的继续教育内容和目标,主要包括:
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公共知识、工作技能知识、现代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一)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是针对世界科技发展情况,学习本专业、本学科最新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掌握本专业、本学科国内外的现状和最新发展动向,成为本行业的技术专家和学术(学科)技术带头人。
(二)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结合本职工作,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培养独立解决复杂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成为本专业的技术骨干。
(三)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根据岗位需要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学习,加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四)新参加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主要熟悉本岗位的专业知识,侧重基本技能训练,在专业技术知识、基本技能、工作方法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除学习上述规定专业知识外,还应学习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现代科技知识、职业道德、外语、计算机、安全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公共知识。
第七条 继续教育采取以主管部门和单位统一安排为主、人事部门或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集中教育为辅的教育方式进行。
(一)各企、事业单位和主管部门是实施继续教育的主体,应根据继续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要求,统筹考虑本系统、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要有计划地举办各类培训班、进修班,或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各主管部门每年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班不得少于两次,各企、事业单位每年举办培训班不得少于一次。
(二)各行业(专业)业务主管部门是继续教育专业课的具体负责单位,应根据本专业共性知识特点,会同县人事局有计划地举办培训班或学术讲座。
(三)县人事部门根据本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逐年下达全县继续教育公共知识科目,作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必修内容,由人事部门组织实施。公共必修科目的学时数一般不超过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总学时数的1/3。
(四)各企、事业单位和主管部门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班、进修班应到县人事局备案,备案内容包括:办班通知、计划、日程安排等,凡未按规定备案而自行办班的,人事部门不予承认。各类办班原始材料包括学员登记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员学习成绩等应整理归档,以备签证和验证时审核。
第八条 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2天。接受继续教育3年为一周期。周期内,接受继续教育时间可以集中完成,也可以分完成。
专业技术人员在接受与其所从事的专业相关的学历教育期间,可以免予参加单位安排的继续教育。
第九条 继续教育的不同形式,可折算相应的学时,标准是:
(一)参加各类培训、讲座、学术交流,按实际天数,每天可折算为6学时(其中旅途时间不计算在内)。
(二)获国家级科技进步(成果)奖的,每项折算72学时;部省级科技进步(成果)奖的,每项折算60学时,厅、市级科技进步(成果)奖的,每项折算48学时;局、县级科技进步(成果)奖的,每项折算36学时。
(三)在省部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或学术会议交流的论文,每篇折算36学时;市级专业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或学术会议交流的论文,每篇折算24学时;县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或学术会议交流的论文,每篇折算12学时。
其他特殊情况的学时折算由县人事局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第十条 学时折算由签证机关负责,专业技术人员凭有关证明申请折算。非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不折算学时。
第三章 登记、发证与管理
第十一条 按照教育、考核、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对继续教育实行《继续教育证书》(以下简称《证书》)登记制度。《证书》全面记载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基本情况,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职务晋升、聘任、执业、从业资格注册的必要依据。呈报评审职称材料时,须附《证书》。
第十二条 继续教育统一使用省人事厅印制的《继续教育证书》。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所需《证书》,由单位派专人向县人事局申请办理,统一编号,一人一证一卡,并在专业技术人员本人档案中记录《证书》号后,发给本人。《证书》如果丢失、破损,需及时重新申请补发,补发《证书》应与原《证书》同号。
第十三条 证书的登记。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形式、内容、时间以及考核结果由培训机构登记在《证书》上,并加盖公章,也可凭培训机构发给的学习证明到本单位主管部门进行登记,并加盖公章。
第十四条 证书的签证。专业技术人员的《证书》签证工作,由各主管部门负责。每年底集中对《证书》填写的内容进行审核,并加盖公章。发现弄虚作假现象要及时进行查处。各单位对完成继续教育规定任务的《证书》统一登记造册并在每年12月底前报至主管部门签证,对少数特殊原因没有及时上报的可于次年6月底前补报,主管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签。对未完成继续教育规定任务的,要及时督促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创造条件,完成继续教育任务。
第十五条 《证书》的验证。《证书》验证工作由县人事局负责,各主管部门于每年12月底前对下属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证书》收齐签证后,集中到人事局进行验证。每年1—3月份为集中验证时间。对个别因特殊原因未赶上年初验证的,可由单位在7月上旬集体申请补验一次,其他时间一般不予验证。各主管部门负责继续教育的人员和企、事业单位领导、经办人是继续教育责任人,要对广大专业技术人员高度负责,积极组织继续教育活动,按规定时间签证、验证,凡因未按规定时间验证而造成的后果由有关责任人负责。
人事部门根据办学、进修计划、《证书》记载的学习内容,检查继续教育时间完成情况。对完成规定任务的,在验证意见栏内注上“xx完成”字样,并签字盖章,未完成的不予验证。
第十六条 各企、事业单位应结合继续教育的开展情况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记入其业务政绩档案,作为晋升、聘任和续聘的一项重要条件。凡列入单位继续教育对象者,未完成既定继续教育任务或考试考核不合格者,其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
第四章 教育基地、师资和经费
第十七条 继续教育的实施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利用现有办学条件,就近、就地、就便办学。县委党校、县人事培训考试中心、县教师进修学校及其他有相应条件和能力的职工学校和科研单位等可以申请作为继续教育基地,经县人事局同意后,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办理,在保证完成本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任务的基础上,可以开展面向全县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
第十八条 人事部门作为继续教育牵头抓总部门,要加强对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依照省继续教育评估标准以及评估办法,定期进行教学质量检查、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评定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等级,逐步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实施网络。
第十九条 继续教育的师资应当由本专业技术领域内具有较高水平的人员担任,也可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其他人员担任。教师可以是专职的,也可以是兼职的,以兼职的为主。担任继续教育的教师须报县人事局审查备案。
第二十条 继续教育的经费应由政府、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主管部门应积极争取县级财政对继续教育工作的经费支持;企事业单位继续教育经费从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相应增加。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和进行课题研究的继续教育费用,可在项目经费中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依照规定脱产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学费主要(除单位与个人另有约定可由个人承担部分费用以外)由所在单位承担,学习期间享受国家和本单位规定的工资、保险、福利待遇。有条件的单位可建立继续教育基金。
第二十一条 继续教育中的有关收费,应按物价部门、财政部门核定的标准执行。
第五章 组织管理与实施
第二十二条 县人事行政部门是我县继续教育的主管部门,负责本县范围内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政策拟定、规划编制以及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和继续教育卡登记验证等宏观管理以及继续教育公共科目培训的组织实施工作。
第二十三条 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要根据全县各项事业和新科技发展的要求,编制继续教育进修计划。经人事局批准,可以举办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班,并向学员出具“继续教育”学时证明。要加强教学管理,保证培训质量,并做好继续教育统计工作。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第二十四条 各系统、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本系统、行业继续教育的规划及有关管理办法,指导和管理本系统、行业的继续教育工作,并会同人事部门组织实施行业继续教育专业科目培训工作。
各企事业单位负责管理和组织实施本单位的继续教育活动,并按规定提供必要的继续教育经费,做好继续教育登记、考核工作,接受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无主管部门单位的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由人事部门或负责其人事代理的人才服务中心负责。
第二十五条 专业技术人员要遵守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服从所在单位的安排,接受检查考核。在学习、进修期间的工资福利及其他待遇(包括工资调整),与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相同。
第二十六条 县人事部门定期组织行业管理部门对各部门、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并在乡镇、部门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考核力度,每年对各行业、各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情况进行通报。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国家机关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XX县人事局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