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危房鉴定基本常识
危房鉴定基本常识
一、危房概念:
危房,即危险房屋,系指结构已严重损坏或承重构件已属危险构件,随时有可能丧失结构稳定和承载能力,不能保证居住和使用安全的房屋。
二、危房鉴定程序:
受理委托→调查勘测→分析验算→评级定论→处理建议→出具报告
三、危房鉴定等级划分:
A级:结构承载力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未发现危险点,房屋结构安全
B级:结构承载力基本满足正常使用要求,个别结构构件处于危险状态,但不影响主体结构,基本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C级:部分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局部出现险情,构成局部危房 D级:承重结构承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
四、房屋的组成部分(地基基础、上部承重结构、维护结构)危险性鉴定等级划分: a级:无危险点 b级:有危险点 c级:局部危险 d级:整体危险
五、构件危险性鉴定等级划分: Td:危险构件 Fd:非危险构件
六、房屋结构类型划分: 木结构 钢结构 砖木结构 砖石结构 砖混结构
钢混结构(含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混合结构(含有上述两类以上的结构)
七、综合评定原则:
房屋危险性鉴定应以整幢房屋的地基基础、结构构件危险程度的严重性鉴定为基础,结合历史状态、环境影响以及发展趋势,全面分析,综合判断
在地基基础或结构构件发生危险的判断上,应考虑它们的危险是孤立的还是相关的。当构件的危险是孤立的时,则不构成结构系统的危险;当构件是相关的,则应联系结构危险性判定其范围
八、构件危险性鉴定:
地基基础:重点检查基础与承重砖墙连接处的斜向阶梯形裂缝、水平裂缝、竖向裂缝状况,基础与框架柱根部连接处的水平裂缝状况,房屋的倾斜位移状况,地基滑坡、稳定、特殊土质变形和开裂等状况 砌砖结构构件:重点检查砌砖的构造连接部位,纵横墙交接处的斜向或竖向裂缝状况,砌砖承重墙体的变形和裂缝状况以及拱脚裂缝和位移状况
木结构构件:重点检查腐朽、虫蛀、木材缺陷、结构缺陷、结构构件变形、失稳状况,木屋架端节点受剪面裂缝状况,屋架出平面变形及屋盖支撑系统稳定状况
混凝土结构构件:重点检查柱、梁、板、及屋架的受力裂缝和主筋锈蚀状况,柱的根部和顶部的水平裂缝,屋架倾斜以及支撑系统稳定等
钢结构构件:重点检查各连接节点的焊缝、螺栓、铆钉等情况,钢柱与梁的连接形式、支撑杆件、柱脚与基础连接损坏情况,钢屋架杆件弯曲、截面扭曲、节点板弯折状况和钢屋架挠度、侧向倾斜等偏差状况
九、μ与鉴定结论: μdf≥0.75,属D级 μds≥0.75,属D级
max(μA,μB,μC,μD)=μA,则综合判断结果为A级 max(μA,μB,μC,μD)=μB,则综合判断结果为B级 max(μA,μB,μC,μD)=μC,则综合判断结果为C级 max(μA,μB,μC,μD)=μD,则综合判断结果为D级
十、Psdm与鉴定结论:
Psdm<5%,则综合判断结果为A级 5%≤Psdm<17.5%,则综合判断结果为B级 17.5%≤Psdm<65%,则综合判断结果为C级 65%≤Psdm,则综合判断结果为D级
十一、符号规定: μA—房屋A级的隶属度 μB—房屋B级的隶属度 μC—房屋C级的隶属度 μD—房屋D级的隶属度
μdf—地基基础d级的隶属度 μds—上部承重结构d级隶属度 μdes—维护结构d级隶属度
Psdm—承重结构中危险构件(危险点)百分数
十二、危房鉴定法规、规章依据:
《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建设部第129号令)《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99(2004年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砌砖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
十三、鉴定人员规定:
危房鉴定,必须有两名以上鉴定技术人员参加
对于特殊复杂的鉴定项目,鉴定机构有权另外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或邀请有关部门派员参与
十四、危房处理建议:
观察使用:适用于采取适当安全技术措施后,尚能短期使用,但需继续观察的房屋 处理使用:适用于采取适当技术措施后,可解除危险的房屋
停止使用:适用于已无修缮价值,暂时不便拆除,有不危及相邻建筑和影响他人安全的房屋 整体拆除:适用于整幢危险且无修缮价值,需立即拆除的房屋
十五、鉴定费:
房屋所有人的使用人都可以提出鉴定申请,并预交鉴定费。鉴定为危房的,鉴定费由所有人承担 鉴定为非危房的,鉴定费由申请人承担
十六、危房治理:
房屋所有人对经鉴定的危房,须按照鉴定机构的处理建议,及时加固或修缮治理;如所有人拒不按照处理建议修缮治理,或使用人有阻碍行为的,房屋部门有权指定有关单位代修,或采取其它强制措施。发生的费用由责任人承担。
第二篇:危房鉴定申请报告
枣庄市第三十二中学关于房屋鉴定的申请报告
山亭区教育局:
枣庄市第三十二中学,座落于山城办驻地,始建于1957年(原滕县八中),2016年6月重新恢复政府办学。是一所寄宿、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11个教学班,共有师学生460人,枣庄市第三十二中学占地面积40亩,建筑面积7000 多平方米。
由于年代久远及建筑质量等问题,学校建筑存在多个方面的问题,为避免师生的安全受到危害,希望有关部门给予做出房屋鉴定:
1001号:教学楼。学校教学楼建于1986年,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至今30年了,为楼板结构,三层。
1002号:实验楼为楼板结构,建于1996年,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至今20年了,为楼板结构,三层。
1003号:学校餐厅。建于2001年9月,楼板砖石结构,建筑面积980平方米,一层半。
1004号:学校北宿舍楼。建于2001年9月,楼板砖石结构,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四层。
1005号:南宿舍楼。建于2001年9月,楼板砖石结构,建筑面积960平方米,一层半。
1006号:学校内大门。建于2001年9月,门顶已下坠15公分,十分危险。
1007号:厕所。建于2001年9月,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为板房旱厕。由于建筑年代久远,建筑标准低。基础薄弱,抗震级别差,有明显的沉降断裂现象,墙体出现开裂,顶层面板多处开裂渗水,雨季特别严重。
几百名师生在校学习、工作和生活,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敬请领导予以鉴定为谢!
枣庄市第三十二中学
二0一六年六月二十六日
第三篇:危房鉴定新标准
危险房屋鉴定标准
1引言
1.1为确保住用安全,对危险房屋的鉴定有所依据,特制定本标准。
1.2本标准适用于房地产管理部门经营管理的房。对单位自有和私有房屋的鉴定,可参考本标准。本标准不适用于工业建筑、公共建筑、高层建筑及文物保护建筑。
1.3本标准提及的构,是指承重构件;提及的结构,是指由承重构件组成的体系。
1.4对难以鉴定的重要房屋或复杂结构,应进行必要的测试和验算。
1.5构成危险房屋的因素各地有较大差异时,各地房地产管理部门在执行本标准时,可以制定实施细则或补充。
2危险构件鉴定
2.1危险构件是指构件已经达到其承载能力的极限状态,并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2.2构件单位
2.2.1基础 .
a.独立柱基以一根柱的单个基础为单位;
b.条形基础以一个自然间的单面长度为单位; . c.满堂红基础以一个自然间的面积为单位。
2.2.2墙以一层高、一个自然间的一面为单位;
2.2.3柱以一层高、一根为单位;
2.2.4梁、搁栅、檩条等以一个跨度、一根为单位。
2.2.5预制板以块、捣制板以一个自然间的面积为单位; 2.2.6屋架以一榀为单位。
2.3地基、基础
2.3.1地基因滑移,或因承载力严重不足,或因其他特殊地质原因,导致不均匀沉降引起结构明显倾斜、位移、裂缝扭曲等,并有继续发展的趋势。
2.3.2地基因毗邻建筑增大荷载,或因自身局部加层增大荷载,或因其他人为因素,导致不均匀沉降,引起结构明显倾斜、位移、裂缝、扭曲等,并有继续发展的趋势。
2.3.3基础老化、腐蚀、酥碎、折断,导致结构明显倾斜、位移、裂缝、扭曲等。
2.4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
2.4.1柱、墙
2.4.1.1柱产生裂缝,保护层部分剥落,主筋外露;或一侧产生明显的水平裂缝,另一侧混凝土被压碎,主筋外露;或产生明显的交叉裂缝。
2.4.1.2墙中间部位产生明显的交叉裂缝,或伴有保护层剥落。
2.4.1.3柱、墙产生倾斜,其倾斜量超过高度的1/100。2.4.1.4柱、墙混凝土酥裂、碳化、起鼓,其破坏面超过全面积的1/3,且主筋外露,锈蚀严重,截面减少。
2.4.2梁、板
2.4.2.1单梁、连续梁跨中部位,底面产生横断裂缝,其一侧向上延伸达梁高的2/3以上; 或其上面产生多条明显的水平裂缝,上边缘保护层剥落,下面伴有竖向裂缝; 或连续梁在支座附近产生明显的竖向裂缝; 或在支座与集中荷载部位之间产生明显的水平裂缝或斜裂缝。
2.4.2.2框架梁在固定端产生明显的竖向裂缝或斜裂缝,或产生交叉裂缝。
2.4.2.3简支梁、连续梁端部产生明显的斜裂缝,挑梁根部产生明显的竖向裂缝或斜缝。
2.4.2.4捣制板上面周边产生裂缝,或下面产生交叉裂缝。
2.4.2.5预制板下面产生明显的竖向裂缝。
2.4.2.6各种梁、板产生超过跨度1/150的挠度,且受拉区的裂缝宽度大于1mm。
2.4.2.7各类板保护层剥落,半数以上主筋外露,严重锈蚀,截面减少。
2.4.2.8预应力预制板产生竖向通裂缝; 或端头混凝土松散露筋,其长度达主筋的100以上的。
2.4.3屋架
2.4.3.1产生超过跨度1/150的挠度,且下弦产生裂缝大于1mm竖向裂缝。
2.4.3.2支撑系统失效导致倾斜,其倾斜量超过屋架高度的2/100。
2.4.3.3保护层剥落,主筋多处外露、锈蚀。2.4.3.4端节点连接松动,且有明显裂缝。2.5砌体结构构件 2.5.1墙
2.5.1.1墙体产生缝长超过层高的1/2、缝宽大于2mm的竖向裂缝,或产生缝长超过层高1/3的多条竖向裂缝。
2.5.1.2梁支座下的墙体产生明显的竖向裂缝。
2.5.1.3门窗洞口或窗间墙产生明显的交叉裂缝或竖向裂缝或水平裂缝。
2.5.1.4风化、剥落,砂浆粉化,导致墙面及有效截面削弱达1/4以上(平均达1/3以上)。
2.5.2柱
2.5.2.1柱身产生水平裂缝,或产生竖向贯通裂缝,其缝长超过柱高的1/2。
2.5.2.2梁支座下面的柱体产生多条竖向裂缝。
2.5.2.3产生倾斜,其倾斜量超过层高的1.2/100(三层以上,超
过总高的0.5/100)。
2.5.2.4风化、削落,砂浆粉化,导致有效截面削弱达1/5以上(平房达1/4以上)。2.5.3过梁、拱
2.5.3.1过梁中部产生明显的竖向裂缝; 或端部产生明显的斜裂缝;或支承过梁的墙体产生水平裂缝; 或产生明显的弯曲、下沉变形。
2.5.3.2筒拱、扁壳、波形筒拱,拱顶母线产生裂缝;或拱曲明显变形;或拱脚明显位移;或拱体拉杆松动,或锈蚀严重,截面减少。
2.6木结构构件 2.6.1柱
2.6.1.1柱顶撕裂、榫眼劈裂,柱身断裂。
2.6.1.2因腐朽变质,使有效截面减少,柱脚达1/2以上,柱的其他部位达1/4以上。
2.6.1.3蛀蚀严重,敲击有空鼓声。
2.6.1.4明显弯曲,曲背产生水平裂缝。2.6.2梁、搁栅、檩条
2.6.2.1中部断裂;或产生明显的斜裂缝; 或产生水平裂缝,其长度与深度分别超过构件跨度与构件高度的1/3。
2.6.2.2梁产生超过跨度1/120的挠度,搁栅、檩条产生高度1/100的挠度。
2.6.2.3因腐朽变质,使有效截面减少达1/5以上。
2.6.2.4蛀蚀严重,敲击有空鼓声。2.6.2.5榫头断裂,支座松脱。2.6.3屋架
2.6.3.1支撑系统松动失稳,过度变形,导致倾斜,其倾斜量超过屋架高度的4/100。
2.6.3.2上、下弦杆断裂;或产生明显的斜裂缝; 或产生明显的弯曲变形。
2.6.3.3上、下弦杆因腐朽变质,使有效截面减少达1/5以上。
2.6.3.4蛀蚀严重,敲击有空鼓声。
2.6.3.5主要节点,或上、下弦杆连接失效。
2.6.3.6钢拉杆松脱;或严重锈蚀,截面减少达1/4以上。2.7其他结构构件
2.7.1土墙
2.7.1.1墙体产生倾斜,其倾斜量超过层高1.6/100。
2.7.1.2墙体风化、硝化深度达墙厚的1/4以上:或有墙脚长度的1/4,其受潮深度达墙厚。
2.7.1.3产生两条以上的竖向裂缝,其缝深达墙厚、缝长超过层高的2/3。
2.7.2混合墙、乱石墙
2.7.2.1墙体产生倾斜,其倾斜量超过层高的1.2/100。
2.7.2.2墙体连接处产生竖向裂缝,其深度达墙厚、缝长超过层高的1/2 ;或墙体产生多条竖向裂缝,其缝深达墙厚、缝长超过层
高的1/2。
3.危险房屋鉴定
3.1危险房屋(简称 危房)是指承重构件已属危险构件,结构丧失稳定和承载能力,随时有倒塌可能,不能确保住用安全的房屋。
危房分整幢危多和局部危房:
a.整幢危房是指随时有整幢倒塌可能的房屋;
b.局部危房是指随时有局部倒塌可能的房屋。
3.2危房以幢为鉴定单位,以建筑面积平方米为计量单位。
a.整幢危房以整幢房屋的建筑面积平方米计数;
b.局部危房以危及倒塌部分房屋的建筑面积平方米计数。3.3危房鉴定应以地基基础、结构构件的危险鉴定为基础,结合历史状态和发展趋势,全面分析,综合判断。
3.4在地基基础或结构构件发生危险的判断上,应考虑构件的危险是孤立的还是关联的。
a.若构件的危险是孤立的,则不构成结构的危险; b.若构件的危险是相关的,则应联系结构判定危险范围。3.5在历史状态和发展趋势上,应考虑下列因素对地基基础:结构构件构成危险的影响。a.结构老化的程度; b.周围环境的影响;
c.设计安全度的取值; d.有损结构的人为因素;
e.危险的发展趋势。3.6危险范围的判定
3.6.1整幢危房
3.6.1.1因地基、基础产生的危险,可能危及主体结构,导致整幢房屋倒塌的。
3.6.1.2因墙、柱、梁、混凝土板或框架产生的危险,可能构成结构破坏,导致整幢房屋倒塌的。
3.6.1.3因屋架、檩条产生的危险,可能导致整个屋盖倒塌并危及整幢房屋的。
3.6.1.4因筒拱、扁壳、波形筒拱产生的危险,可能导致整个拱体倒塌并危及整幢房屋的。3.6.2局部危房
3.6.2.1因地基、基础产生的危险,可能危及部分房屋,导致局部倒塌的。
3.6.2.2因墙、柱、梁、混凝土板产生的危险,可能构成部分结构破坏,导致局部房屋倒塌的。
3.6.2.3因屋架、檩条产生的危险,可能导致部分屋盖倒塌,或整个屋盖倒塌但不危及整幢房屋的。
3.6.2.4因搁栅产生的危险,可能导致整间楼盖倒塌的。
3.6.2.5因悬挑构件产生的危险,可能导致梁、板倒塌的。3.6.2.6因筒拱、扁壳、波形筒拱产生的危险,可能导致部分拱体倒塌但不危及整幢房屋的。
3.6.2.7危险点是指单个承重构件,或围护构件,或房屋设备,处于危险状态的。
4危房及危险点处理
4.1危房需由鉴定单位提出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的依据,报请市一级的房地产管理部门或其授权单位审定。
4.2 对危房,应按危险程度、影响范围,根据具体条件,分别轻、重、缓、急,安排修建计划。
4.3 对危险点,应结合正常维修,及时排除险情。
4.4对危房和危险点,在查清、确认后,均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住用安全。
5房屋危险性鉴定等级划分
A级:结构承载力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未腐朽危险点,房屋结构安全。
B级:结构承载力基本满足正常使用要求,个别结构处于危险状态,但不影响主体结构,基本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C级:部分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局部出现险情,构成局部危房。
D级 承重结构承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
第四篇:危房鉴定策划书
危房鉴定志愿者活动策划
一、活动主题
鉴危楼除隐患,土木人送平安
二、活动目的正值福州市创建文明城市之际,人人都是主人,志愿者也将参与其中,宣扬文明之风。我系志愿者将通过鉴定社区内一些残旧的楼房,以及向社区居民宣传一些正确使用房屋的知识,排除住房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隐患,为居民营造出更加踏实,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此次活动也将加强大学生志愿者“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积极参加到创建文明城市的潮流中去。
三、主办单位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团委实践部,土木工程系青年志愿者协会
四、参加对象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志愿者20名
桃花山社区负责人员
五、活动时间
4月9日(周六)
六、活动地点
琯尾社区 桃花山社区
七、活动内容
活动前:
1.与两社区负责人员取得联系,获得社区楼房的具体情况(包括建房日期,房屋结构,等使用年限)。
2.招募志愿者20名。
3.召开讨论会,制定此次活动的具体方案,并动员志愿者们得热情。
4.制作“正确使用房屋”的宣传单100份。
5.准备鉴定所需的工具。
6.制作“鉴危楼除隐患,土木人送平安”的横幅一条。
活动中:
1.以2人为一个小组,共3个小组开始对社区一些残旧的楼房
进行鉴定(由1名志愿者对特定房屋进行拍照,1名志愿者进行数据记录,进行以便以后进行分析,提出更加准确的建议),并向该楼负责人提出合理建议。
2.安排五名志愿者为一个小组对社区楼房结构,使用年限等数
据进行分析,并作出合理结论。
3.安排3名志愿者向居民宣传安全使用楼房的相关信息,并用
专业知识作相关解释。
4.由3名志愿者在社区分发此次活动相关宣传单,并向居民宣
传有关防灾防震知识。
活动后:
1、做好此次活动的宣传报道,向社会传递我们志愿者的奉献精神,让更多的市民加入到创建文明的大潮流中来。
2、召开讨论会,提出活动中的亮点和不足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并做好活动的总结材料。
八、活动所需物品
检测工具*4椅子*6宣传横幅*1笔记本电脑*2
数码相机*1DV*1笔*10支钢尺*2数据表格*10
九、经费预算
横幅1条*53元交通费用=50数据表格*10=5元
笔10 *2元=20元电池2副*4元=8元
总计:136元
土木工程系团委实践部土木工程系青年志愿者协会2011年3月19日
第五篇:危房鉴定部门
危房鉴定部门
大冶市还地桥镇松山村刘雁翅湾4户村民家房屋发裂一事有了最新进展,危房鉴定部门。17日,其中一户村民刘新军拿到大冶市房屋鉴定办公室的鉴定结论,他家房屋被鉴定为D级即最严重级别的危房。
今年6月17日,本报以《大冶一村庄4户房屋出现裂痕》为题,报道了大冶市还地桥镇松山村刘雁翅湾刘新军等4户村民家的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的发裂现象,这些村民为此非常着急,担心房屋会突然垮塌。
大冶市房屋鉴定办公室对刘新军的房屋鉴定结论是:房屋承重结构构件承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栋危房,危险级别为D级。
根据中国行业标准《危险房屋鉴定标准》,D级即最严重级别。大冶市房屋鉴定办公室同时建议:刘新军家的房屋存在安全隐患,已不适宜居住,人员和财产都应积极避险。
刘新军等村民希望相关部门能关心他们的安危。
危险房屋鉴定标准引言
1.1 为确保住用安全,对危险房屋的鉴定有所依据,特制定本标准。
1.2 本标准适用于房地产管理部门经营管理的房屋。对单位自有和私有房屋的鉴定,可参考本标准。本标准不适用于工业建筑、公共建筑、高层建筑及文物保护建筑。
1.3 本标准提及的构件,是指承重构件;提及的结构,是指由承重构件组成的体系。
1.4 对难以鉴定的重要房屋或复杂结构,应进行必要的测试和验算。
1.5 构成危险房屋的因素各地有较大差异时,各地房地产管理部门在执行本标准时,可以制定实施细则或补充规定。危险构件鉴定
2.1 危险构件是指构件已经达到其承载能力的极限状态,并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
构件单位基础
a.独立柱基以一根柱的单个基础为单位;
b.条形基础以一个自然间的单面长度为单位;
c.满堂红基础以一个自然间的面积为单位。墙以一层高、一个自然间的一面为单位;柱以一层高、一根为单位;梁、搁栅、檩条等以一个跨度、一根为单位。
5预制板以块、捣制板以一个自然间的各盛自治区、直辖市建设厅(建委),重庆、武汉、哈尔滨、大连、沈阳、广州、西安市建委,国务院各部委:
根据(84)城科字第153号文,由我部委托重庆市和锦州市房地产管理局共同编制的《危险房屋鉴定标准》,经审查,批准为部标准,编号CJ13-86,自一九八六年九月一日起可在房地产管理部门试行。请各单位在试行中认真总结经验,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并随时函告编制单位,以供将来修订时参考。
附:
一、《危险房屋鉴定标准》
危险房屋鉴定标准
1引言
1.1为确保住用安全,对危险房屋的鉴定有所依据,特制定本标准。
1.2本标准适用于房地产管理部门经营管理的房屋。对单位自有和私有房屋的鉴定,可参考本标准。
本标准不适用于工业建筑、公共建筑、高层建筑及文物保护建筑。
1.3本标准提及的构件,是指承重构件;提及的结构,是指由承重构件组成的体系。
1.4对难以鉴定的重要房屋或复杂结构,应进行必要的测试和验算。
1.5构成危险房屋的因素各地有较大差异时,各地房地产管理部门在执行本标准时,可以制定实施细则或补充规定。
2危险构件鉴定
2.1 危险构件是指构件已经达到其承载能力的极限状态,并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
2.2构件单位
2.2.1基础
a.独立柱基以一根柱的单个基础为单位;
b.条形基础以一个自然间的单面长度为单位;
c.满堂红基础以一个自然间的面积为单位。
2.2.2墙以一层高、一个自然间的一面为单位;
2.2.3柱以一层高、一根为单位;
2.2.4梁、搁栅、檩条等以一个跨度、一根为单位。
2.2.5预制板以块、捣制板以一个自然间的面积为单位;
2.2.6屋架以一榀为单位。
2.3.1地基、基础
2.3.1地基因滑移,或因承载力严重不足,或因其他特殊地质原因,导致不均匀沉降引起结构明显倾斜、位移、裂缝、扭曲等,并有继续发展的趋势。
2.3.2地基因毗邻建筑增大荷载,或因自身局部加层增大荷载,或因其他人为因素,导致不均匀沉降,引起结构明显倾斜、位移、裂缝、扭曲等,并有继续发展的趋势。
2.3.3基础老化、腐蚀、酥碎、折断,导致结构明显倾斜、位移、裂缝、扭曲等。
2.4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
2.4.1柱、墙
2.4.1.1柱产生裂缝,保护层部分剥落,主筋外露;或一侧产生明显的水平裂缝,另一侧混凝土被压碎,主筋外露;或产生明显的交叉裂缝。
2.4.1.2墙中间部位产生明显的交叉裂缝,或伴有保护层剥落。
2.4.1.3柱、墙产生倾斜,其倾斜量超过高度的1/100。
2.4.1.4柱、墙混凝土酥裂、碳化、起鼓,其破坏面超过全面积的1/3,且主筋外露,锈蚀严重,截面减少。
2.4.2梁、板
2.4.2.1单梁、连续梁跨中部位,底面产生横断裂缝,其一侧向上延伸达梁高的2/3以上;或其上面产生多条明显的水平裂缝,上边缘保护层剥落,下面伴有竖向裂缝;或连续梁在支座附近产生明显的竖向裂缝;或在支座与集中荷载部位之间产生明显的水平裂缝或斜裂缝。
2.4.2.2 框架梁在固定端产生明显的竖向裂缝或斜裂缝,或产生交叉裂缝。
2.4.2.3简支梁、连续梁端部产生明显的斜裂缝,挑梁根部产生明显的竖向裂缝或斜裂缝,鉴定材料《危房鉴定部门》。
2.4.2.4捣制板上面周边产生裂缝,或下面产生交叉裂缝。
2.4.2.5预制板下面产生明显的竖向裂缝。
2.4.2.6各种梁、板产生超过跨度1/150的挠度,且受拉区的裂缝宽度大于1mm。
2.4.2.7各类板保护层剥落,半数以上主筋外露,严重锈蚀,截面减少。
2.4.2.8预应力预制板产生竖向通裂缝;或端头混凝土松散露筋,其长度达主筋的100以上的。
2.4.3屋架
2.4.3.1产生超过跨度1/150的挠度,且下弦产生裂缝大于1mm竖向裂缝。
2.4.3.2支撑系统失效导致倾斜,其倾斜量超过屋架高度的2/100。
2.4.3.3保护层剥落,主筋多处外露、锈蚀。
2.4.3.4端节点连接松动,且有明显裂缝。
2.5砌体结构构件
2.5.1墙
2.5.1.1墙体产生缝长超过层高的1/
2、缝宽大于2cm的竖向裂缝,或产生缝长超过层高1/3的多条竖向裂缝。
2.5.1.2梁支座下的墙体产生明显的竖向裂缝。
2.5.1.3 门窗洞口或窗间墙产生明显的交叉裂缝或竖向裂缝或水平裂缝。
2.5.1.4产生倾斜,其倾斜量超过层高的1.5/10
0(三层以上,超过总高的0.7/100),或相邻墙体连接处断裂成通缝。
2.5.1.5风化、剥落,砂浆粉化,导致墙面及有效截面削弱达1/4以上(平均达1/3以上)。
2.5.2柱
2.5.2.1柱身产生水平裂缝,或产生竖向贯通裂缝,其缝长超过柱高的1/2。
2.5.2.2梁支座下面的柱体产生多条竖向裂缝。
2.5.2.3产生倾斜,其倾斜量超过层高的1.2/100(三层以上,超过总高的0.5/100)。
2.5.2.4风化、削落,砂浆粉化,导致有效截面削弱达1/5以上(平房达1/4以上)。
2.5.3过梁、拱
2.5.3.1过梁中部产生明显的竖向裂缝;或端部产生明显的斜裂缝;或支承过梁的墙体产生水平裂缝;或产生明显的弯曲、下沉变形。
2.5.3.2筒拱、扁壳、波形筒拱,拱顶母线产生裂缝;或拱曲明显变形;或拱脚明显位移;或拱体拉杆松动,或锈蚀严重,截面减少。
2.6木结构构件
2.6.1柱
2.6.1.1柱顶撕裂、榫眼劈裂,柱身断裂。
2.6.1.2因腐朽变质,使有效截面减少,柱脚达1/2以上,柱的其他部位达1/4以上。
2.6.1.3蛀蚀严重,敲击有空鼓声。
2.6.1.4明显弯曲,曲背产生水平裂缝。
2.6.2梁、搁栅、檩条
2.6.2.1中部断裂;或产生明显的斜裂缝;或产生水平裂缝,其长度与深度分别超过构件跨度与构件高度的1/3。
2.6.2.2梁产生超过跨度1/120的挠度,搁栅、檩条产生高度1/100的挠度。
2.6.2.3因腐朽变质,使有效截面减少达1/5以上。
2.6.2.4蛀蚀严重,敲击有空鼓声。
2.6.2.5榫头断裂,支座松脱。
2.6.3屋架
2.6.3.1支撑系统松动失稳,过度变形,导致倾斜,其倾斜量超过屋架高度的4/100。
2.6.3.2上、下弦杆断裂;或产生明显的斜裂缝;或产生明显的弯曲变形。
2.6.3.3上、下弦杆因腐朽变质,使有效截面减少达1/5以上。
2.6.3.4蛀蚀严重,敲击有空鼓声。
2.6.3.5主要节点,或上、下弦杆连接失效。
2.6.3.6钢拉杆松脱;或严重锈蚀,截面减少达1/4以上。
2.7其他结构构件
2.7.1土墙
2.7.1.1墙体产生倾斜,其倾斜量超过层高1.6/100。
2.7.1.2墙体风化、硝化深度达墙厚的1/4以上:或有墙脚长度的1/4,其受潮深度达墙厚。
2.7.1.3产生两条以上的竖向裂缝,其缝深达墙厚、缝长超过层高的2/3。
2.7.2混合墙、乱石墙
2.7.2.1墙体产生倾斜,其倾斜量超过层高的1.2/100。
2.7.2.2墙体连接处产生竖向裂缝,其深度达墙厚、缝长超过层高的1/2;或墙体产生多条竖向裂缝,其缝深达墙厚、缝长超过层高的1/2。
3危险房屋鉴定
3.1 危险房屋(简称“危房”)是指承重构件已属危险构件,结构丧失稳定和承载能力,随时有倒塌可能,不能确保住用安全的房屋。
危房分整幢危多和局部危房:
a.整幢危房是指随时有整幢倒塌可能的房屋;
b.局部危房是指随时有局部倒塌可能的房屋。
3.2危房以幢为鉴定单位,以建筑面积平方米为计量单位。
a.整幢危房以整幢房屋的建筑面积平方米计数;
b.局部危房以危及倒塌部分房屋的建筑面积平方米计数。
3.3危房鉴定应以地基基储结构构件的危险鉴定为基础,结合历史状态和发展趋势,全面分析,综合判断。
3.4在地基基础或结构构件发生危险的判断上,应考虑构件的危险是孤立的还是关联的。
a.若构件的危险是孤立的,则不构成结构的危险;
b.若构件的危险是相关的,则应联系结构判定危险范围。
3.5在历史状态和发展趋势上,应考虑下列因素对地基基础:结构构件构成危险的影响。
a.结构老化的程度;
b.周围环境的影响;
c.设计安全度的取值;
d.有损结构的人为因素;
e.危险的发展趋势。
3.6危险范围的判定
3.6.1整幢危房
3.6.1.1因地基、基础产生的危险,可能危及主体结构,导致整幢房屋倒塌的。
3.6.1.2因墙、柱、梁、混凝土板或框架产生的危险,可能构成结构破坏,导致整幢房屋倒塌的。
3.6.1.3因屋架、檩条产生的危险,可能导致整个屋盖倒塌并危及整幢房屋的。
3.6.1.4因筒拱、扁壳、波形筒拱产生的危险,可能导致整个拱体倒塌并危及整幢房屋的。
3.6.2局部危房
3.6.2.1因地基、基础产生的危险,可能危及部分房屋,导致局部倒塌的。
3.6.2.2因墙、柱、梁、混凝土板产生的危险,可能构成部分结构破坏,导致局部房屋倒塌的。
3.6.2.3因屋架、檩条产生的危险,可能导致部分屋盖倒塌,或整个屋盖倒塌但不危及整幢房屋的。
3.6.2.4因搁栅产生的危险,可能导致整间楼盖倒塌的。
3.6.2.5因悬挑构件产生的危险,可能导致梁、板倒塌的。
3.6.2.6因筒拱、扁壳、波形筒拱产生的危险,可能导致部分拱体倒塌但不危及整幢房屋的。
3.6.3危险点是指单个承重构件,或围护构件,或房屋设备,处于危险状态的。
4危房及危险点处理
4.1危房需由鉴定单位提出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的依据,报请市一级的房地产管理部门或其授权单位审定。
4.2对危房,应按危险程度、影响范围,根据具体条件,分别轻、重、缓、急,安排修建计划。
4.3对危险点,应结合正常维修,及时排除险情。
4.4对危房和危险点,在查清、确认后,均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住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