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农村改革一线的

时间:2019-05-14 08:43: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来自农村改革一线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来自农村改革一线的》。

第一篇:来自农村改革一线的

来自农村改革一线的“杨凌报告”

日期:2015-03-11 作者:郑 栋 唐艳丽 翁 瑞

来源:人民日报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社会进步都发轫自农村。

周人先祖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滋养了4000年底蕴深厚、光辉灿烂的传统农耕文化。

凤阳小岗村农民“按生死状,大包干”,奏响了30多年来不懈进取、改革开放的辉煌乐章。

新常态下,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春节前夕,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强调,要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在贯彻落实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中,牢记嘱托、肩负使命,坚守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这场“攻坚战”的第一线。

“咬定青山不放松,紧抓改革不松劲。省委书记赵正永提出:在新常态下应有新作为。杨凌示范区应当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中肩负使命,砥砺奋进,努力前行。”全国人大代表、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说。

冲破粮食生产的水源束缚

若说杨凌示范区是因“水”而生,其实并不为过。只不过,杨凌不去湿润的地方“找水”,而是扎根干旱半干旱地区与水“较劲”、和水“较真”。杨凌示范区对深化农村改革、确保粮食安全的进取自“水”发端。

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产量创41项全国高产纪录,牛、羊等牧畜存栏规模居全国前列。这样的丰产粮仓不是水土充沛的平原沃野,而是缺水少雨、环境脆弱的“干旱走廊”——榆林所辖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在杨凌的技术支持下有望成为陕西省的“沙漠粮仓”。

旱区怎样种庄稼最节水?旱区农田怎样用水效率高?这些围绕着“水”的问题,正是杨凌示范区的专家们夜以继日攻关的课题。而榆林的“沙漠粮仓”,则是杨凌对这些问题的生动诠释。

杨凌示范区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不断丰富旱作农业发展理论,提升旱区粮食增产潜力。杨凌现代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已累计在陕、甘、宁等省区应用推广1500多万亩,节水3.7亿多立方米,增产粮食6.6亿多公斤,产生效益7.3亿多元。杨凌示范区已成为推广旱作农业节水技术和支撑旱区农田高产的重要力量,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夯实粮食产能基础等方面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释放农业创新驱动的活力

全天候物联网、工厂化穴盘育苗车间、数字化农产品溯源标识……走进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园区,宛如置身现代农业的“梦工厂”。这是杨凌在农村改革上的创新之旅——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对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和经营体系进行探索。

总面积只有135平方公里的杨凌示范区,却拥有100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园区。在这里,不仅集聚了现代林果业、园艺业示范基地,还有具备产业支撑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和涉农工业。从园区的产业结构到承载的产业功能,杨凌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步伐烙印着改革创新的丰富基因。

在杨凌,做农民是份幸福体面的职业。得益于优化调整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科技进步,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传统农业,在杨凌正在朝着集约专业的现代农业转变。会种地的“老把式”逐渐被懂科技、善经营的职业农民所取代。由职业农民组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杨凌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截至2015年2月份,杨凌已培育以职业农民为主体的新型农业合作社415家,其中,成功创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4家、省级示范合作社和百强社13家,家庭农场50个,累计流转土地5万多亩,占区内耕地面积的58.1%。

撑起农民脱贫致富的“脊梁”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陕北、枣乡、革命老区,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工作者们最牵挂的地方;脱贫、致富、全面小康,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奋斗的方向。怀揣一腔赤诚,杨凌示范区从革命老区再出发,奔赴农村改革一线,吹响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扶贫开发的“冲锋号”。

为老区农民拔穷根,先要教会他们一身“自我造血”的本领。为了提高陕北枣农的收入,杨凌的专家们离开宽敞明亮的大学讲堂,离开家人孩子,自愿选择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里“安家”。

地处清涧的国家林业局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常年工作生活着这样一群执着奉献的杨凌人,他们是西北地区最权威红枣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汪有科教授和他的团队。通过改良品种、改进栽培方式和改造低产枣园,他们使陕北红枣的种植成活率由原来的40%提升至90%,每亩收入从2000元稳定保持在3万元以上。

18年来,杨凌已在18个省区140个市县建立了230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年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5200万亩,总效益145亿元。推广动植物良种1700多个,面积超过2亿亩,转化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000多项,使5000多万农民从中受益。杨凌示范区已成为农业扶贫开发领域的重要科技支撑。

守住山青水绿的生态“底线”

在杨凌生活的人们眼里,示范区其实是个大“公园”。初春的繁花似锦、盛夏的绿意盎然、金秋的硕果累累、暖冬的新雪迎春,杨凌以旖旎的田园风光成为关中平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

这一抹山青水绿,恰是杨凌示范区一直坚守的“底线”。久居农科城杨凌的人们大都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曾经有一家产值高、就业多的大企业想在杨凌投资办厂。对于当时体量相对较小的杨凌,不啻为一次宝贵的机遇。然而,在几次洽谈接触后,示范区居然委婉地拒绝了这次机会。这家企业的负责人怎么也想不通,投资、产值、税收和就业这些优厚的条件为何打动不了杨凌示范区。杨凌做出否定的理由是: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10多年前,这个理由在很多人看来,都显得有些幼稚,甚至有点可笑。但10多年后,抬头仰望碧空如洗的蓝天回想,杨凌当时的决定值得点赞,让人动容。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以“园林杨凌建设”为指引持续发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城市公共服务不断提升的同时,生态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三河两渠”综合治理进展顺利,形成沿渭河3000多亩生态水面,渭惠渠、高干渠治理迅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治污降霾、保卫蓝天” 等专项行动成效显著,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田园城市风光进一步显现,2014年全年,杨凌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40天,超出原定目标100天。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回眸。4000年前,最早种植稷和麦的后稷就是在杨凌开启了农耕文明序幕,点燃了农耕文化最早的火种。4000年后,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又在杨凌薪火传承。

杨凌示范区的农村改革之路,是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的求索。是努力成为先进发展理念的先行者、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的传播者、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领先者、高效生产模式和高质量农民生活方式的创造者,真正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试验田”。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魏建锋表示:杨凌将认真履行好国家使命,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科技杨凌、人才杨凌、园林杨凌、富裕杨凌建设取得新进展。

第二篇:农村改革

中国电器之都——柳市的历史改革情况:

1982年,时任温州市委书记的袁芳烈,在北京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一次会议上,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袁芳烈听到这一句感慨万分。三个月后,温州市委召开了一次有一千多人参加的发展经济重点户、专业户表彰大会。人们怀疑是要“一网打尽”,暴发户们都带着脸盆铺盖出发,亲朋好友间含泪相送。

可是在大会上,袁芳烈说,你们是发展我们温州农村生产力的先进代表,大家要向你们学习。温州满街敲锣打鼓,贴上许多“劳动致富光荣”这样的标语,气氛热烈。

但是刘大元们的心情,却一直低落。

袁芳烈经过调查,认为抓“八大王”的事错了,决心给八大王平反。他甚至专门与中院院长谈话,“我说错了我负责,你没责任,我是市委书记,第一把手,错了不会叫你院长去担,出了事我承担。”

终于,刘大元等人盼来了平反,这是1986年的一天。来人居高临下,语气冷漠地宣布几人无罪。刘大元忍不住反唇相讥,“这算什么平反呢”。宣判人被激得无话可说,怒气顿生,掏出手枪啪的一声放在桌上。但刘等三人并不理会,神情倨傲,扬长而去。

尽管八大王事件已经平反,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政治气氛仍然严肃。1986年,一个同情他们的记者在《江南报告文学》上发表文章,写刘大元在如何上下奔走,并捐5000元钱为柳市搭建彩色电视差转台云云,涉及身份处只字未提。

时值政策敏感期,全国上下各新闻单位无人敢直接论及八大王处境。只有刘大元心知这记者是从侧面呼告支持,拿到杂志后,潸然泪下。

1985年,晋江假药案震惊全国,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力挺“去粗取精”,支持农民致富,但却因之落马。而巧合的是,项南挂冠前夕,即1986年1月,曾经来过柳市。柳市和晋江,中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联系。

实际上,整个八十年代,柳市都在光影交织中度过。

1983年3月,熟悉温州的王芳出任第七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

这年末,12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农村商品生产发展新动向》。该文在报道温州地区几个专业基地时,重点报道了柳市五金电器生产的情况及新鲜经验,肯定了乡镇工业的发展方向。嗣后,温州电视台专题录制《柳市崛起之谜》电视记录片,在温州地区广为播放。1984年3月1日,中央转发农牧渔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报道指出:发展乡镇企业的总方针是热情支持,积极引导和管理,使其健康发展。并提出乡镇企业的范围是从过去的公社、大队两极扩大到农民联营企业,其他形式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

为此,乐清政法部门释放了在押的旧货大王王迈仟、目录大王叶建华、矿灯大王程步青和翻砂大王吴师廉。使受挫的柳市低压电器生产重发生机。是年6月,柳市区低压电器门市部猛增至1000多家,从事电器业人员超过5万余人,供销人员多达10000余人。

1984年12月,中共浙江省委七届二次全会扩大会议召开,王芳要求温州市长卢声亮作《民办工业的发展给温州城乡增添了生机》的发言。卢指出:民办工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民办工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大力扶持民办工业的发展;要为民办工业正名;要为民办工业落实政策;要为民办工业提供服务。

1985年,中顾委一批老同志去温州参观后,在杭州和王芳交换意见。他们一方面肯定了温州的做法搞活了经济,人民生活水平明显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又不无担心:这样做符合社会主义方向吗?这样搞下去的后果如何?

当时,全国已经有20多个省市的领导来过温州(除了台湾省之外,全国各省的党政干部都去过温州)参观考察,影响颇大。王芳认为,要对这些省市的领导负责,温州的做法究竟怎么样?如果是对的,会产生好的影响,是对全国的贡献。如果错了,这个责任中共浙江省委

挑不起。

关于这一问题,王芳在2006年出版的回忆录中说,“要中央直接回答是不可能的„„中央已经把政策交给我们了,就看我们敢不敢实践,敢不敢创新。”

王芳组织中共省委调查组亲赴温州乡间调查,后来写成《温州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调查》发表于《红旗》杂志1986年第3期上。

1986年,7月4日,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温州模式理论讨论会建议建立“温州试验区”》一文上批示浙江省委:“王芳同志,大胆试验,中央支持。” 7月18日,温州市委召开全市经营大户座谈会,会议提出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保护他们的合法地位,保护他们的产权和经营权,鼓励他们当好商品生产的“排头兵”。

此话令人如沐春风,但是对普通百姓来说,这是一个多么残忍的比喻。

排头兵的本意是站在队伍最前面的战士,在队伍前面冲锋陷阵,打开局面,扫清障碍,率先提供前进路标。

有的时候,排头兵也是祭旗者。

到了1986年,柳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着手建立电器总厂和电器产品检测中心,引进12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其中中级以上占80%)。

全国政协副主席费孝通也在《瞭望》杂志上著文称:“‘温州模式’的重要意义不在它发展了家庭工业,而在于提出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小商品大市场,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一个无孔不入的流通网络。”

而后他又说:“温州地区所走的道路乃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劳动致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发展道路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温州模式比苏南、珠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更具有典型意义。”(1986年4月21日《世界经济导报》)

1987年,邓小平接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谈到中国当时的经济形势时说:“浙江的乡镇企业搞得不错。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

对柳市叫好的人有很多,但是阻力仍然很大。从84年开始的一系列文件频频戳中柳市的阿喀琉斯之踵。

1984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手段低劣,柳市区质次电器销往各地》的批评文章。接着,煤炭工业部因柳市生产的某些矿灯配件不符合防爆要求,通令所属企业不准购买柳市的电器产品。柳市一时被搞的声名狼籍,退货的、退合同的、拒付货款的接踵而至,供销人员到处碰壁,步履艰难,柳市低压电器市场再度陷入困境。

1984年4月7日,国务院发布《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其中第二条规定“没有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得生产该产品,各级经济管理部门不得安排计划,不得供应原材料、动力和提供生产资金。”

1984年10月5日,温州市政府提交了一份《关于整顿柳市低压电器生产的报告》,虽是整顿报告,措辞却诚恳,文末提出三点要求:合格产品可以临时性许可证、乡镇工业可以向银行按略高于国家牌价购买白银,产品价格可以灵活掌握。浙江省政府迅速向上转送了这份报告,并表示“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对柳市区生产中的困难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白银是“银触点”的关键原材料。以1984年为例,柳市乡镇企业的交、直流接触器、空气开关、继电器等低压电器产品全年白银用量10多吨(1985年9月29日乐政[1985]137号《关于柳市低压电器产品质量问题及其管理方案的报告》),乡镇企业被排除在白银统购统销的体系之外。

这些原料来源的合法性问题,一直是困扰柳市的制度死穴。1987年2月17日,乐清县工商局在柳市查获走私白银88公斤。整个八十年代,类似的走私案件层出不穷。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白银供应放开。但此时的低电压电器,已是技术成熟且利润微薄的产品了。

1985年12月底,机械工业部对柳市镇生产销售的低压电器产品质量突击检测,结果是“所检产品均不合格”。据北京面粉五厂反映,该厂从英国进口一套生产线设备,选用温州长城控制元件厂和温州莲池电器厂以及只标有浙江制造而无厂名的空气开关配套,由于质量太差,给该厂造成了经济损失。

关于这次抽查结果通报,机械工业部选择了第二年4月9日发布。要求“请有关单位„„应向持有相应的认证标志或许可证的企业采购„„否则,出现质量事故,由采购单位负责。” 此前的4月5日,国务院发布《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其中规定不得以“处理品”生产和组装用以销售产品。

类似的国家级产销禁令在84年后层出不穷,文件中常出现“各地(特别是浙江省)”、“温州”、“乐清”、“柳市”。国家技术监督局和机械电子工业部对柳市低电压电器愠怒已极,柳市人暗自心惊。

1987年6月,柳市一些假冒电器产品在上海被查获。1988年,国家工商局对柳市生产、销售伪劣电器产品提出批评。

王芳在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四年多时间里,虽然很少参加各厅局的工作会议,但每年省乡镇企业局召开的全省工作会议,都到会讲话。据他回忆,一位中央机关来的领导干部,调查了浙江乡镇企业发展情况后说:“浙江县市的一把手都成了乡镇企业局局长了。”言下之意是浙江各级主要领导对乡镇企业太重视了。既是肯定,也是疑问。

风向是重要的。当时,上海大众的总裁与刘大元交好。某日这总裁意味深长地说,假如有机会与邓公同席吃饭,他是爱吃甜的,还是咸的?你不能不预先打听清楚。刘大元深以为然,他秉性玲珑剔透,一口沪腔可以说得让上海人真假难辨,对于政治,尤其敏感。

柳市人中至少有九成经商,其中订阅《人民日报》的不少,在那个年代里,政治上的任何微妙变化都可以和商人的性命攸关。

但是,对这些存在于神经末梢上的小人物来说,真的能分辨出八十年代的风是朝哪个方向吹吗?

1989年10月,国务院研究室的两位专家在浙江省农村政策研究室的干部陪同下,在温州作了为期八天的调查,写出了《关于温州问题的调查报告》。报告认为:“虽然温州的经济结构和运行方式比较特殊,个体、私营和市场调节的成分占的比重确实大了一点,需要积极引导和调整,但如果据此就认为‘温州模式’是资本主义模式,那也是不成立的。因为:第一,允许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和需要所决定的,是我们必须长期实行的方针政策;第二,我国现阶段的个体、私营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个体、私营经济;第三,温州的这种经济结构和运行方式,是当地实际情况的产物。温州也希望国家能多投资办一些国营企业,希望国家多给一些计划物资、资金、能源、商品等,但国家拿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就只好利用民间的人才、资金、技术来发展本地经济,更好地通过市场调节部分去获得必须的原材料、能源、资金、技术和商品。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对温州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巨大的作用;第四,十年来温州的国营和集体经济就相对比重变小了,但本身并没有萎缩,其发展速度与全国是同步的。”

有遏制,但似乎也有鼓励。可是就在人们都放松注意的时候,风雷激荡的日子来了。

1998年10月14日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推进国民经济更快增长。

据说,在温州柳市拥有钢琴500多架,家庭拥有量在全国位居前茅。这些昔日捏锄把的手奏出的不一定是最美的音符,但一定是时代的最强音。

因为他们在创造,所以他们有选择命运的权利!

在这农村改革30年之季我们怀着关注农村改革的意义,我们向柳市上峰村调研。乐清市柳市镇上峰村:

乐清市柳市镇上峰村坐落在柳市镇的繁华地段,经济实力雄厚,土地资源丰富,有人口435户、1815人,村集体固定资产达1.5亿元。先后被授予“乐清市文明村”、“乐清市卫生示范合格村”、“乐清市消防先进村”、“计划生育示范合格村”、“柳市镇先进党组织”、“镇妇女工作先进集体”、“柳市镇综治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上峰村“两委”积极响应市、镇党委政府关于开展创建文明村活动的号召,积极行动,从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着力开展交通、环境、通讯、电力、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新建和扩建公共设施工程,大力改善村民人居环境,村内建成了多条道路和模具加工市场一条街。兴建了村老协会“东沁阁”活动中心,为本村老年人创造了一个“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健身活动环境。增设1台400KW变压器,解决了村民用电难问题。兴建了占地5亩,建筑面积1万平米,总投资700多万元的村办公楼,彻底改变了村委的办公条件。

上峰村“两委”着力打造平安村,积极投入乐清市委、市政府的“平安千村”工程活动,通过组建村义务联防队和义务消防队,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逻等举措,治安环境进一步明显好转。村“两委”成员认真贯彻执行农村财务公示制度以及相关政策,赢得了广大村民的信任。村各项收支和费用每月结算一次,经村民代表小组核算,报镇里统一审核通过后,在村内宣传栏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村里制定了奖学金制度,奖励考上大学的孩子,以鼓励村民重视文化教育,提高文化素质,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经济富裕而文化贫穷现象以及经济发展快、教育投放少不协调的局面。

上峰村书记说:

第一步,允许农民进城进行自由贸易。在改革开放以前,社会管理很严,市场自由交易也是不允许的,不允许农民到城里自由买卖农产品。放开城市市场,允许农民进城贸易,既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又活跃了城市市场,这是城乡进行交流和互动的开始。

第二步,到了1984年左右,随着乡镇企业的繁荣,国家进一步放松人口的流动,允许农民进城务工,进一步冲破了分割城乡的就业樊篱。在这之前,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人口的就业流动很难,农村人要“跳出农门”进城,只有上学、参军、招工三条路可走,而能够真正实现进城梦想的农民少之又少。给予农民在城里的就业“打工”权之后,农民真正有了通过自身的工作而改变命运的权利。这时,一个叫“民工潮”的新词汇开始出现,这股人潮的涌动深刻地改变了城市,也深刻地改变了农村。过去农民进城做工连想都不敢想,现在农民工和城里人虽然还不能完全平等,但毕竟使农民有了更多机会。

党的十六大以来,这一层面的改革走到了第三个阶段,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融入了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五个统筹”、“新农村建设”都是这种“统筹城乡”思路的体现。目前有不少城市已经取消了城乡户口的差别,而户籍制度是城乡分割的根本的制度约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取消城乡户籍制度差别将是历史的趋势。在社会保障、就业教育等政策上,国家正在将农村居民统一纳入、统筹考虑,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

因此,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从三个层面看都分别走了三步,这三个层面及三个层面中的三步是互相交叉交融、互相依存依托、又相互促进、促动的,这三个层面的改革共同构成了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强化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

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如何面向三农推进农行改革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农行内部也进行了大讨论,并将县域支行分为粮棉大县支行、贫困县支行、西藏青海地区支行、经济强县和大中城市郊区支行,实行差别定位,确定相应的重点服务领域,争取发挥县域金融主渠道作用,拓宽政策性金融的服务领域,促使邮储资金回流农村,继续深化农信社改革,积极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

第三篇:农村改革

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努力推进城乡

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新平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根据‚省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省发改委作‚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努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的辅导发言,这个辅导本来由我委米东生主任亲自来讲,但因近段时间米主任随秦省长到北京向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汇报争取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项目和资金工作,我受米主任的委托代表发改委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探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快农村改革发展努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问题。在座的各位都是老百姓的父母官,长期工作在基层,奉献在基层,对农村工作最熟悉,对农民疾苦最了解,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愿望也最迫切,对农村改革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问题最有发言权。可以说在座的各位领导都是我的老师。为此,我在发言过程中一些不妥或错误的东西敬请提出批评指正。

下面,结合自己对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思考,以及云南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就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努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二体化进程问题,从思想认识、工作思路和保障措施三个方面,谈一些体会和认识,供同志们参考。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充分认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20世纪5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这是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工农两大产业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随着现代工业部门的不断发展,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会被吸纳过去,这种情况_直延续到‚刘易斯拐点‛,农业剩余劳动力被现代工业部门吸纳完毕,工资水平上升,二元经济结构变为一元经济结构。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二元经济结构是产业差别的伴生现象,并不是专指城乡二元结构。国内学者认为,我国不仅具有一般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而且具有因制度因素而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也始终高度重视城乡、工农差别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告诫全党:‚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这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1984年,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很重要的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地提出要逐步扭转工农差别、区差别扩大的趋势。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党中决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统筹,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我国城乡协调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做出了新概括和升华,思想内容更加丰富,.基本思路更加清晰,重点任务更加明确。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这就说明了城乡二元结构是阻碍农村发展的基本矛盾。从这一认识出发,《决定》强调,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进而提出到2020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的奋斗目标。《决定》在有关制度建设部分,进一步阐明了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的基本内涵,这就是:‚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履、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决定》还以‚五大统筹‛部署了重点任务,即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决定》还强调了县域经济的作用,强调了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决定》的这些论述完整而深刻,对于推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二)深刻认识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竹形势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对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所处的发展阶段、关键时刻和重要时期作了准确定位,是对总体形势的重大判断,是我们认识问题和制定政策的基础,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

我们从两个方面认识和理解:

一方面,总体形势是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是否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是判断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条件是否具备的重要依据。有关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发展阶段有以下几个标志,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00美元以上,二是非农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5%以上,三是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占60%以上,四是城市化水平达到40%以上;五是工业部门己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体系。2007年,我国人均GDP.达到2500美元,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购买力平价方法核算,己远远超过3500美元;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88.7%;非农劳动就业比例59.2%;城市化水平44.9%。以上指标表明,我国总体上己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目前,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财富日益雄厚,已具备了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经济基础。2007年,我国GDP总量比五年前增长了65.5%,从世界第6位上升到第4位-_国家财政收入从2000年的1.34万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13万亿无,年均增长21.2%,新的发展阶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工农关系调整的重大转折,标志着农业由过去受‚挤压‛、作‚奉献‛的部门,变成了受‚哺助‛和‚帮助‛的部门,工业化发展的成果体现到‚带动‛和加快农村发展上,必然有利于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另一方面,推进村改革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关键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现阶段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物质财富还不是巨大丰富,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任务艰巨,农业农村发展问题突出,农业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缩小城乡差距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二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产业差别伴生现象,更重要的是因长期以来体制机制原因而形成的,制度原因是带根本性的原因,而体制机制的转换和改革涉及工农、城乡之间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也是难度最大的,并且改革越深入,改革的难度也会越大。三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内涵丰富,涉及到公共资源、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流动,涉及到土地、产业、就业、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不仅需要宏观政策的调整变化,也需要具体的统筹规划和工作落实,需要全社会的协调配合共同推进。

(三)深刻认识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了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基本思路、基本内涵和重点任务,对于推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是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然要求。

城乡二元结构是阻碍农村发展的基本矛盾。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改革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特色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消除,工农关系不协调,城乡关系失衡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突出,‚城乡二元壁垒‛阻碍农民与市民平等分享改革成果,这一矛盾已严重制约着农村和整个国家的发展。只有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从体制改革、制度建设上统筹城乡发展,构筑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保障体系,才能从全局和根本上突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结构;只有在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才能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和协调发展。

2、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首要任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统筹城乡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格局。只有广大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农民各项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发展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只有加快发展,尽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的状况,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

3、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是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重大战略任务。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要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社会公平正义的环境;.从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措施,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使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使广大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从而全面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

4、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重要的任务在农村。加快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民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只有统筹城乡发展,才能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全面进步,也才能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

(四)深刻认识我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我省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为我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我省改革开放的突破为云南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新三年‚兴边富民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加快我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步伐。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也是十分巨大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发展水平上看,我省仍和上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经济发展不足,工业化程度低,农业基础条件差,城镇化率低,综合经济实力弱。统筹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既面临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又要着力增加投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困难程度大。二是从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看,我省农村绝大多数处于山区和半山区,基础经济发展能力弱,广大农民收入低,增收困难,城乡差距大,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三是从投入角度看,我省广大农村人口众多,居住分散,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而要统筹城乡发展,除中央加大投入外,更需要各级财政增大投入,强力扶持推进。

我省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农业十分艰难、农村十分艰苦、农民非常艰辛。具体来看,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仍然面临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能力较弱。2007年,我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7.7:43.3:39,一产比全国高6.4个百分点,一产不成情况突出。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全省近2/3的耕地只能靠天吃饭,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二是农业增长方式粗放,综合生产能力不强。我省农业机收水平仅为10%,有效灌溉率仅为36%,低于国家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三是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弱小,产业发展规模较小,优势特色产业总体上弱、小、散;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滞后,产品精深加工滞后,品牌培育滞后,产品市场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总体质量和效益水平较低。

2、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城乡差距继续拉大。统计数字显示:1978年,云南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27.7元,农村人均纯收入是130.6元,收入的城乡比是2.5:1。2007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1496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634元,收入城乡比为4.36:1。城乡收入差距,1978年差距为197元,城里人比农村人多收入197元,2007年差距是8862元。从1978年的差距197元变为2007年的8862元。

3、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到2007年底,全省不通电的农户有29.8万户,不通公路的行政村5480个,不通广播电视的自然村71780个,还有将近1000万人没有完全解决人畜饮水和安全喝水的问题。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不够,‚两基‛欠帐高达37亿元,全省仍 有8个县没有实现‚普九‛,县医院业务用房危房面积达32.1%;医疗保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建设,卫生资源配置不够,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均,占全省总人口70%左右农村人口拥有的公共卫生资源仅占全省总量的30%。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城市轻农村,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尽管还有问题但总体上不断配套和完善,广大农村的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等配套很低;城乡之间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差距十分明显。

4、农村投入力度小,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不健全。一是近年来,财政支农投入总量虽然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徘徊在10%—2%,与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农村人口在全省人口中的比重很不相称,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建立。二是对农民的补贴虽然增长较快,但补贴标准仍较低,覆盖范围有待扩大,补贴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特别是县乡财政困难问题突出,投资配套能力弱,影响项目实施。四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农户贷款难,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和农业保险发育迟缓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5、城乡社会管理制度有待改革。集中反映为土地、户籍、就业兰大问题。土地问题:城镇工矿、交通等建设用地需求大,供需矛盾突出,农村耕地保护形势严峻;依村征地制度有待改革,土地流转中不能很好实现农民的权益,失地农民保护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户籍制:传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人出生后就分为城里人和农村人两个类型,限制和束缚了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地向城市流动一对推进城镇化,对农民进城打工带来很多问题。就业制度:多年来我们在对就业的研究上偏重城市,考核业的的一个 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破解我省城乡差距拉大难题,统筹推进全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党中央国务院在组织领导、改革创新、政策体制、资金投入等各方面全面加强推进解决‚三农‛问题,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必将给处于西部的云南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着力推进云南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一体化进程

加快农村改革发展,努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的内容,涉及到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等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省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既面临重大历史机遇,又面临许多困难,如何抓住机遇、突出重

点蠢力破二元结构难题,加快推进城乡体化进程,各级各部门领导都作了许多思考。根据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我省实,1、统筹城乡规划建设

规划建设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前提。我国建国以来重市建设,轻农村建设,重城市规划轻农村规划,农村的发展建设未能和城市的发展建设统一起来考虑,造成农村建设和城镇建设脱节。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树立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理念,把农村的发展与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规划范畴,统筹考虑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劳动就业、社会事业、社会管理等各项发展规划和建设。完善省、州(市)、县(区)、乡(镇)、村五级乡规划体系。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鼓励、指导乡、村庄制定和实施乡规划、村庄规划,要让规划覆盖到农村,不留‚空白‛。小城镇要做到镇镇有规划,每个县市区要有村镇体系规划。全省中心村和重点基层村要有建设与整治规划。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核心。产业发展和布局多年来是偏重城市,重工业、轻工业和很多资源配置在城市,很多产业聚集在城市:但是,整个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农产品的加工、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的规划和布局严重不足,农村发展缺乏强大的产业来支撑、来带动,很多地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产业的发展农民要增收难度很大,今后,在产业布局上城市和农村要回时考虑,同时规划,同时布局,特别是特色产业的发展,卫生、文化、广电等社会事业方面城乡反差太大,今后要采取有效措施将这些公共服务配置到农村,努力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农村的老百姓享受到改革开放的共同成果,得到应有的公共服务。巩固提高和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着力发展城乡医疗卫生事业;促进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4、统筹城乡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保证。社会保障是实现以人为本、维护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的保证。目前,整个保障体系的状况是城市实施得好、落实得好、覆盖得好,而广大的农村才刚刚开始。农村的低保问题、养老保险问题、农业农村的财产保险问题、大病救治问题、贫困学生的就学问题等突出。今后,要能够逐步做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全覆盖,这也是中央提出的要求。今后需要着力推进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一是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二是推进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三是扩大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四是大力推进慈善事业。的基础上,就城市建设、人口计划生育、农村土地承包、、教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军队转业干部和退伍士兵安置等实行统一标准的管理政策,‘进一步推进完善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套改革,为建设小康云南提供有利的政策通道。

6、统筹城乡劳动就业

劳动就业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支持。就业是民生之本。民生的首要问题是就业问题,多年来我们在对就业的研究上偏重城市。考核就业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个指标只管城镇而没有包含农村,农村许多剩余劳动力是没有纳入到统计的,而且在劳动就业的培训和用工等方面,从政策到条件城市和农村都是有区别的。因此,今后要统筹城乡的劳动就业,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象城镇一样纳入统一的培训计划,纳入统_的就业安排,享受统一的就业政策。积极采取措施,切实扩大就业;加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建设面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服务体系。

7、统筹城乡基础

建设基础建设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我省农村在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防灾减灾等方面与城市差距很大,在一些边境地区。民族地区和高山深谷地区的一些村寨未通路通电,饮用水安全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当前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尽管这有问题但

最薄弱的环节,’整个农村的发展多少年来就是一个信用社和农行,其他金融机构覆盖的不多。中央提出要改革农村的金融体系,加快农村金融信贷事业的发展,把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到农村,支持农村发展。今后,主要在以下方面做好工作。一是深化城乡金融企业改革;二是组建农村合作银行;三是建立贷款担保机制;四是加快发展小额信贷;五是调整贷款结构。

9、统筹城乡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依据。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我省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急剧扩张,使得耕地保护压力加大,呈现出用地内部结构不合理和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要把城乡的建设用地统一规划、统一安排、合理使用,城镇化、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用地要合理的规划和利用,基本农田要严格保护。集约使用现有城镇建设用地,建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协调驱动机制,把深化非农建设用地制度的改革与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和农民市民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保护耕地、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出发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为导向,以优化用地结构和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尽快启动和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的统筹配置,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向城镇有序有效流转。一是进_步明确界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各种权利,完善土地法律制度;二是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充分利用经济手段落实城乡建设用地统筹规划。三是加强城乡建设用地的统筹安排,推行增减挂钩。

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绿色云南、生态云南的思路,以深入开展‚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为抓手,抓好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的落实,全面规划、治理和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统筹城乡生态

防治,建立城市对乡村的生态补偿机制。

以上十个方面的统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推进云南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做到全面规划、共同推进。

(四)根本任务

加快农村改革发展,努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涉及方方面面。总体上讲,要围绕以上十大统筹抓好工作,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等方面着手,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和加强农村制度建设,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二是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培植支柱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三是从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着手,加快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怎样实现村经济,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云南一切矛盾的根本前提,只有农村经济、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统筹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都有坚实的基础。

村劳动力,提高从事农业的人均生产资料占有率。我省工业化程度低,城市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转移农村劳动力需要综合治理,‘多管齐下,进一步加快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以城带乡的作用。二是提高农业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立足种植养殖业,:选准产业,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强化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措施,提高产出率,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三是通过公共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支农惠农的投入给农民增收带来实惠。这方面需要改革创新,理顺机制体制和各级财政的转移支付能力的强化实现。根据我省实际,统筹推进以上三个方面工作,特别要突出提高农业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这一重点和根本。从实现财政增长的方面看,关键是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核心是推动工业化进程。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看,一产是国家需扶持的产业,对财政的贡献十分有限,三产则是活县富民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不大,只有工业发展才能大幅提高财政收入。它是县域经济发展,城市化推进,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然而,在我省广大农村,发展工业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由于受到资源、交通、人才、能源、资本等诸多方面制约。在现代工业日趋规模化、集约化和科技化的今天,一走传统工业产业发展的路子条件有限,难有大为;必须别辟捷径,走符合云南实际的发展路子。我认为,立足我省实际,发挥比较优势,以山区综合开发为依拓,以农业产业培育为基础,以企业加工为龙头,加

第四篇:重旱启示来自西南灾区一线报告

重旱启示——来自西南灾区一线的报告

3月27日,在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木友村,一位老人从水塘挑水,准备浇灌庄稼。由于持续没有明显降雨天气,广西各地旱情仍在发展,各地群众全力抗旱。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3月27日,在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六圩镇则洞村,广西交通集团组织技术人员为村民打井。面对当前严重旱情,广西有关部门和爱心企业组织技术人员,配置专业装备,为旱区群众积极寻找水源,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新华网昆明3月28日电 题:重旱启示——来自西南灾区一线的报告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任芳、伍晓阳、郑晓奕

西南地区百年一遇的旱情牵动国人心。重旱,将水库坝塘年久失修的裂痕置于阳光之下,将毁林造田得到的红土地置于干渴之中,将大山深处的贫困和期盼置于公众面前。应对重旱,需奋力解燃眉之急,更需努力从长计议。“新华视点”记者深入灾区腹地,探寻旱灾背后的启示和机遇。“望水兴叹”,缺水背后是缺设施

“山底下的河沟里就有水,看得到,但够不着。”在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大水井村狐狸窝小组,正在背水的老人王勤品指着山脚方向对记者说,村庄与河沟的落差高达1500多米,因为没有蓄水设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河水流走。

“望水兴叹”在云南旱区非常普遍。在丽江市永胜县境内,金沙江水奔腾不息,农村山区却年年干旱;十年九旱的东川区,轿子雪山的融水经小清河汇入金沙江,沿途没有一个水库或塘坝。贵州省安顺市内流淌着黄果树瀑布,那里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但六成人口和八成农作物正在遭遇缺水煎熬。

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矛盾突出,是西南旱区的最大特点。以旱情最严重的云南省为例,全省水资源总量2200多亿立方米,排名全国第三,但水资源利用率仅为6.9%,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在占全省国土面积6%、水资源量5%的坝区,集中了全省三分之二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耕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加剧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

“东川区水库只有4个,人均蓄水量3.8立方米,跟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少得可怜。”东川区防汛抗旱办主任李光川说,东川还有4个地方适合修水库,目前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建成后全区缺水状况将会明显改善。他认为,中小型水库建设得到的支持很少,项目审批周期太长,是水利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

对于没有条件修水库的山区,兴修小水窖、小水塘等水利设施最为实用。云南大姚县金碧镇金家地村,平均每家有5个能装二三十吨水的小水窖,去年雨季蓄满水后,大旱当前用水仍绰绰有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沾益县菱角乡棚云村多数农户家中没有小水窖,目前只能到10多公里外的水源点拉水。“这场大旱给我们最大的警示,就是必须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说,云南将“痛定思痛”,计划筹集200亿元资金兴修水利。贵州省委常委王正福表示,要全力以赴做好水利项目的申报工作,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

24日,云南抗旱地下找水突击队经过13个昼夜奋战,在蒙自县雨过铺镇新光村打出了抗旱以来第一口深井,井深290多米,一天出水700立方米,可解决近万人的饮水问题。再过十多天,镇上其他5口井也将出水,全镇两万多人的吃水问题有望长期解决。

3月23日,云南省宣威市热水镇半坡村的苗族群众背着刚领到的水回家。目前,地处云南省东北部的宣威市广大乡村旱情严重,当地55万余人及108万余头大牲畜饮水困难。为保民生,当地有关部门积极组织车辆、人员到抗旱救灾一线帮助群众寻找新水源,并千方百计送水下乡,解决群众的饮水困难。半坡村是一个仅有170多人的山区苗族村寨,目前极为干旱缺水,县里每天派出两辆送水车为村里的群众送去生活用水,暂时缓解当地人畜饮水危机。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 摄

老幼背水,为抗旱也为生存

在云南、广西、贵州等旱区的山间小路上,随处可见上至90多岁的老者、下至3岁多的孩童背水前行的身影。有的是世代靠背水生活,有的因家中水窖干涸踏上背水路,有的因为村附近的水源断流去更远的地方背水。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住在送水车无法到达、自来水管难以接通的地方,家中青壮年基本外出务工。

24日下午两点,阳光刺目,在乌蒙山区海拔2000多米的大山深处,78岁的黄顺香正拄着竹棍、背着一背篓装满水的塑料桶和塑料瓶蹒跚而上。她宽大的天蓝色长衫下,一双紧裹在粉紫色绣鞋中的小脚引人注目。“我从记事起就走这条路背水。”面对记者提问,她停下来稍微直起腰说,她就住在附近的狐狸窝村民小组,每天要到两三公里外的山腰水源点背两趟水。“喝瓶水吧,喝瓶水呀!”她边说边指着身后的背篓招呼记者,流淌着汗水的脸上露出微笑。

在水源处,记者看到一股细细的泉水流入两米见方的水泥池内,一根细塑料管将水引到十几米外的一小块平地上供人汲取。一路上,背水的老人、小孩及牵马驮水的妇女络绎不绝。山路窄处,他们常停下避让记者先行,并热情提醒:“小心,别摔着!”

“不叫不到,不给不要,不吵不闹。”在水源点休息的张姓老人半开玩笑地为记者概括了当地人的特点。

同行的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副镇长张丛梅说,人背马驮是当地村民长期取水方式。万一村边的水源干了,村民要到十公里外的水源点取水,镇上也会安排车将水送到离村较近的地方。一般水源点海拔低、流量小,难以引水入户。当前,饮水问题备受关注,镇政府抓住机遇刚提交了一个方案,计划申请256万元为三个较大的村庄先行引入自来水,结束1500多人的背水历史。

长期负责农业和林业工作的张丛梅介绍,西南大部分山区是十年九旱,用当地话说是“无灾不成年”。水的问题,在这里实质上是路的问题和生存方式问题。要为大山中几十户人修通道路、接通自来水管,财政投入要远远大于免费盖房子将他们搬迁到山下,他们赖以生存的山顶梯田,按国家政策应当退耕还林。将村庄搬迁,或等待一些小村落自然消失,也许是彻底解决山区旱灾的最终方式。

事实上,狐狸窝小组的305口人中,有120多名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他们重返家乡背水、种土豆的可能性已非常小。

3月27日,罗泽亮在观察花椒树的生长情况。记者在旱区贵州贞丰县北盘江畔看到,电视剧《绝地逢生》中主人公蒙幺爸的原型罗泽亮正带领银洞湾村的几名村干部,在给公路两旁村民们的花椒树浇水。据悉,春节后,罗泽亮就带领这些村干部一直坚守在送水保苗第一线,每天从早忙到晚。与此同时,他们还安排好花椒苗的培育,目前已培育了110余万株,准备待雨水充足时补种。新华社记者 石新荣摄

“移民就水”,治标更是治本

重旱之下,“移民就水”成为抗旱关键词之一。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参加全国两会时首次提出,今年云南要加强“移民就水”,加大劳务输出的力度以缓解饮水困难。目前,云南省各州市政府部门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联系,一辆辆满载农民工的客车开往浙江、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

“与其在家坐等水喝,不如组织到外面打工,不仅可以解决喝水问题,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弥补小春减产的损失。”白恩培说,从应急措施来看,“移民就水”可谓一举多得。

在滇东一个水源临近枯竭的村庄,39岁的李忠芬正在用小水桶从村头的水井打水,一次只能打上一碗多水。她说自己不识字,在家照顾两个孩子和两位老人,还养了1匹马4头牛。政府送的水够全家人喝,但不够牲口喝。太旱了,地里没什么活,她丈夫在附近城市打工,每天挣30多元。听说在广州打工工资高,只是村里很少有人去过那么远的地方。如果政府组织,很想让丈夫到更发达的地方打工。

记者调查发现,“移民就水”对耕地较多、有望发展农业的地方来说,可解燃眉之急;对于生活在大山深处“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更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旱情较重的地区多数生态环境恶化,缺少水源、耕地等基本生存条件,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例如狐狸窝小组周围森林早被砍伐殆尽,山坡上开垦的梯田坡度很大,水土流失严重。在贫瘠苍凉的群山间,偶尔能看见小片的树林。当地干部说,那是退耕还林后生态环境有所恢复。

滇中地区的易门县龙泉镇中屯村平滩子组,原来住在半山腰,几年前通过扶贫“易地搬迁”搬到了山脚,靠近水源和耕地,不过今年重旱之下水源临近干枯。小组长李有明介绍,全组有361人,出去打工的很少,主要是农民不懂技术,出去不好找工作,留在家中也没出路,反而加重水源和耕地的压力。

“解决我们这里的缺水问题,修水利很重要。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把人转移出去才是根本的办法。”李有明说。

滇南地区红河县副县长李福珍认为,完善“移民就水”的配套措施,有望解决生存条件艰难地方的根本问题。加大扶贫异地搬迁的力度,将村庄搬到具备水源和耕地等生存条件的地方,对老年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青壮年开展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县城或乡镇安家,对少年儿童确保接受良好的教育,让他们拥有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唯有如此,这些地方的生态环境才能得到休养生息,人们才能从根本上告别干旱和贫穷的困扰。

中国西南3省1市空域使用将优先保障抗旱救灾需要 西南五省区市党委政府领导抗旱救灾:万众一心破难关 西南五省区市快速反应抗旱救灾 迎难而上鏖战急 贵州省团员青年奋战在抗旱救灾第一线 抗旱救灾在行动 西南旱灾根本缓解要到5月下旬 影响春耕春播成定局

第五篇:来自教学一线的冷眼凝视ls

来自教学一线的冷眼凝视

——中学历史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本真”问题

李惠军

(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4期)

一段时间来,随着历史新课程的推出,关于所谓教学模式的研究、转变学习方式的理念、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等等,成为了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在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愿境氛围下,中学历史教学似乎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语境和令人眩晕教学场景——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论辩、彩排包装表演、眼花缭乱的手段等等。鲜活的历史知识以及史学的厚重、深刻、哲理在层出不穷的教育术语、政治天条和视听环境的“引领”和“辅助”下,显得如此苍白与浅显。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们常常忽视了历史教学中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对于历史问题本身的研究,历史研究动态信息的了解,以及历史教学中诸如讲授艺术、逻辑分析、语言表达等“内功”的修炼和积累。因此,应当提倡教师将着眼点更多地转向对于历史本身和史学理论的关注。

首先,要不断更新历史知识、历史认识和和历史观念。这是一位教师能否是课堂教学中充满时代气息的根本和关键。我在接受天津历史教学社委托,为岳鹿版历史新教材编写学习材料的时候,就碰到一个问题:英国内战和 “光荣革命”后所建立的政权性质到底是什么?一般认为,它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政权。但是新教材却提出,它是英国贵族地主阶级的政权。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处教材错误,带着问题我请教了上海和北京的有关教授,在他们的指点下我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和著述才弄明白了这个问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议会与王室双方的阵营中,社会阶层的分布情况差不多。双方都有贵族,都有乡绅,都有富商巨贾和一般商人,也都有小土地所有者和手工工匠。双方阵营中各阶层比例也大体相当,和当时整个社会的结构基本吻合,因此在英国革命中很难用阶级界线来划分阵营,这是一个历史的事实。

关于英国革命是不是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史学界也曾展开过讨论。在英国史学界的主流看法认为,“资产阶级革命说”的最大弱点是说不出谁是“资产阶级”,不存在“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又如何存在呢?

划分双方阵营的最明显的界线是宗教信仰。几乎可以说,凡是支持国教的都支持国王,凡是反对国教的都支持议会,因此有一种说法,把英国革命说成是“清教革命”。清教徒主张对国教和政治制度进行改革,限制国王个人的权力。但清教本身有分成很多派别,长老派主张长老治教,再由各地的长老联合成全国的统一组织,在政治上他们就相应地就有一种寡头治国的倾向。独立派反对实行宗教划一,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理解上帝,观点相同的人聚集在一起,独立地组成宗教团体,而不必有全国性的组织,在政治上他们就表现出更多的民主倾向。英国革命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宗教的政治化,政治理念都是用宗教语言来表达的。

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只是换了国王,新国王还具有继承王位的最直接条件。但实际上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光荣革命建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最高权力从国王一个人手里转交到贵族一批人手里。

其次,要对历史现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真正成为课程的“再开发”者。眼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流行着一种时髦的现象,所谓开发拓展课、开设研究课。我所说的课程“再开发”是指在日常基础型必修课教学中的历史现象和理论的学习与发掘。实际上,教材只是为我们的教学与学习提供了一种规范的案例,而真正的历史教学与学习是如何借助于这个案例,进行拓展和研究。今天的历史教师对课堂的投入,不仅需要“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沉稳;还需要“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灵活变通;更需要“但开风气不为师”和穷究义理、以破樊篱的自主精神与独创意识。在我看来,自主、独创不是孤傲的自赏,也不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精神归隐,而是对时代的适应、体验和创造的结合,是对传统继承与发展的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世界历史教材,基本上是一部以社会形态的递进与变化为主线的政治经济史。但是,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演进的角度来看,其基本线索可以概括为两个基本向度:一是纵向的发展,即文明形态的演进。如果以人类科学技术形态为文明的圆心,以社会整体结构为文明的圆圈,那么人类文明的进程可大致分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人类社会迄今已经发生过两次大的文明转型,即从原始的采集、游猎文明向农业(游牧)文明的嬗变;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飞跃。

二是横向的发展,即不同文明之间的交融和主流文明的扩展。农业时代的文明呈点状分布并独立地发展。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共同结构体的扩大,高度分散的文明点逐渐聚合为较大范围的文明区域。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缺乏远距离沟通的技术手段,缺乏外向型发展的驱动力,所以文明的横向扩展是有限的,地域性特征相当明显且进展缓慢。

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实际上是一种新的文明——工业文明的孕育与降临,工业文明的拓展与扩张,工业文明的飞跃以及信息时代排案而至的历史过程。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就可以用文明史的观点来统摄旧有的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再开发和再组合。从而将世界近现代史建构为新的主题。

比如,工业文明的孕育与降临——从地理大发现到英国工业革命的三百多年间,是一部工业文明在西方孕育与发生的历史,也是一部从区域隔绝向世界形成统一整体过渡的历史。在这一人类文明发生转型的历史关头,文明中心或主流文明在空间上呈现出从东方向西方转移的变化特征。东西方在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差异,最终导致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它包括:

蜕变与孕育——1500年前后,西欧社会结构中有利于制度创新的各种因素通过一系列彼此连结的历史运动而会聚、互动,最终为工业文明的诞生准备了条件。(地理大发现与早期殖民、从作坊到工场、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等)

抗衡与降临——16到18世纪的200年间,西欧和北美地区的科学革命、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产业革命接踵而至,在英法等国首先塑造了现代社会的原型。(科学的智性之光;思想的理性力量;开启工业之门的政治革命;产业革命与蒸汽时代的降临)

冲击与巨变——由于工业生产方式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生存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工业生产方式所提供的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的巨大可能性也强烈地刺激了人们追求利益的欲望和不断扩大再生产的需求。这一社会发展机制上的革命性变化带动了全方位的社会形态的变革,人类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进入了现代工业社会,这个意义上的社会转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现代化”。(生产力、阶级关系、经济结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观念文化、世界格局等)

实际上,前面所讲的对于世界历史的认识与处理,本身就是对于教材的“再开发”。它既是基础型必修课程的线形延伸,又与之有着明显的内在逻辑互动关系。

再次,要善于以准确、凝练、形象并充满哲理与色彩的课堂语言来表达历史。沧桑无限往事,任故纸留拓本。历史具有人性和灵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人感叹声中的花悲时伤。“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人们把历史变化移情于落花和流水,也是落花和流水带走了人们对神秘流动、不可寻求、无法逆行的历史的肃穆情感。“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是对历史难以言喻的悲凉和惆怅化作串串泪珠。

做为现实的人,今天的历史教师应该是性情中人。“情”是一种充溢于心中的强烈感觉,它模糊而具体,朦胧而清晰,虚幻而实在。我深信它是构成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创造活动的内驱力。情感是历史思维深潭中的活水,动情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前提,激情使历史母体受孕。平静恬淡、无动于衷地看待世间万物固然是史学家的长处,但不能作为历史教师在感悟历史和传授历史时的心境。这种近乎死寂的平静会使心灵走向麻木,思维变得疲惫不堪。

一位老师在讲解转型时期的中国与西方时,引用了史学家戴逸在《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言卷》的一段论述:“中国社会已落后于西方,但历史经常被迷雾笼罩着。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只有岁月推移,迷雾消散,矛盾激化,百孔千疮才逐渐暴露。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然后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三个问题

(1)用史实说明18世纪“被迷雾笼罩着”康乾盛世的太平辉煌。

(2)何以见得18世纪大清帝国繁盛之际,“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

(3)结合19世纪中期前后的社会状况说明“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历史老师就要这样,善于从历史的深处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体验是历史教师抚育自己生命的一种努力。历史教师对历史的体验是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审视,是溶入了理性的阐释和说明。只有这种深刻的体验,方能孕育出摄魂夺魄的课堂教学语言。

实际上,我们许多历史教师在平时所作的PPT课件或练习题中,常常忽视文字的考究,往往是随意表达或者没有经过磨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清晰度和问题的感染力。而下面这道题目,则使人耳目一新。

峻朗幽奇、淡逸虚旷、苍秀传神的中国绘画

中国文化在艺术上强调意境。思想、境界等心灵层次的思维,为中国艺术的根本意涵。绘画艺术侵淫与“道”与“艺”之中。道、意境与人格常常是品评绘画艺术的重要标准,儒家“志於道,居於仁,游於艺”的思想,系中国绘画的本原。

(1)鉴赏观察下面两幅作品,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相比较,有哪些明显 的差异?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郑板桥《墨竹图》

(2)中国古代造诣较高的绘画作品往往出于文人之手。你能简要概括古代文人画的特点吗?

(3)请从历史、人物际遇和艺术特色角度出发,为南宋画家夏圭的《溪山清远图》写一段200字的作品简介。

最后,要强调和突出历史教育的深刻性、思维性和启示性学科特征。正如布罗代尔所言:“如果历史学消失,国民意识也将因此不能存续,而如果丧失了这种国民意识,法国也好,意大利也好,都不可能存在有独立的文化和真正的文明。”历史教师应当把侧重点放在透过历史培养国民意识和提供智慧方面。智慧是文化的深髓,只有在智慧的指导下,知识才具有力量。我们不能满足于静态的占有和表述没有经过加工、或仅仅经过粗加工的历史知识。单纯的知识可以老化,可以过时,但溶入了智慧的知识,却能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对于历史教师而言,要善于透过历史之琴弹奏出一曲曲动人心魄的旋律。有一为老师在讲授中国古代思想史时,用下面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具有思维性和探究性的问题 政治统一与文化整合

国家的统一,使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加快,而整合后的一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推动政治统一。两汉学术思想的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见右图)回答:

(1)请结合所学知识,就图中所表达的两汉学术思想变迁的路径加以简要输理:

(2)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交锋此削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存在明显缺陷而新儒学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3)有学者认为:汉代以后所尊“儒术”与先秦原始儒家已大不相同,他兼涉诸说,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政治张力。对此你是怎样理解并评价这一文化现象的?

历史充满着繁复和神秘,而历史教师不过是一个肉眼凡胎的常人。在历史课堂上,不要把自己看作是能够终审是非的老人,更不要自以为是君驾历史的上帝。历史的思考是一种久久的凝视;是情感与的一次次升起、一次次飘动、一次次摇摆、一次次失落。昨天的真理,或许在今天看来就变为了荒诞。

我绝不是对于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有什么偏见。相反,我一向主张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提倡知识信息的丰富性、知识判断的思辩性、知识迁移的知本性。让历史课堂教学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开放式教学突破封闭式的流弊;通过建构式习得突破灌输式的流弊;通过交互式的合作突破标准化的流弊。只是期望历史教师能够在喧嚣与浮躁中保持一丝冷静,通过厚积,产生“薄发”,真正实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教学实践的磨合;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的契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发展性学力的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质量效益以及多元评价测量标准的统合。

下载来自农村改革一线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来自农村改革一线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来自农业一线高级农艺师工作手记(范文模版)

    来自农业一线高级农艺师工作手记 从事农业生产与老天爷打交道,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有的问题错 综复杂,诸如农药、化肥、种子等等。特别是农业生产者的生产主体出现减产......

    《来自驾校教练员一线的报道》[小编整理]

    《来自驾校教练员一线的报道》 通外语,懂电脑,会驾驶,这是二十一世纪安身立命的三大法宝。中国人迅速机动化,越来越多的人坐进驾驶室,开始了驾驶生涯。数据显示中国机动车驾驶员......

    农村改革工作

    农村改革工作 一是完善农村改革机制。按照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要求,加强农村改革专项小组的领导,拟设11个农村改革专题小组,由相关涉农部门任专题小组组长,负责专题......

    农村改革汇报材料

    农村试验试点改革汇报材料 自开展农村综合改革以来,乡党委、政府以基层治理方式改革为突破口,以产权制度改革和金融服务方式改革为重点,实现了“三资”的“自由转换”,为全乡产......

    农村改革 文档(合集5篇)

    农村改革 2010年云南公务员考试申论素材:农村改革 农村改革对策综述文章来源于易贤网http:///n51743c972p2.aspx (一)我国农村改革30年发展的巨大成就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

    农村改革心得体会

    农村改革心得体会 温暖的电影《暖春》让我感受到了农村乡下人的真情与友爱,主人公,那位老爷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出真诚淳朴的爱心,演绎出乡下人特有的热情。农村不断的发展......

    大型新闻行动《来自蹲点一线的报道》小结

    领导带头 深入一线 浙江广电集团 “来自基层的报道”收获精彩 浙江广电集团从2011年1月开始,联合全省各兄弟台,以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

    来自一线店长经营室内儿童乐园的经验总结(精选五篇)

    www.xiexiebang.com 来自一线店长经营室内儿童乐园的经验总结近些年来,很多家庭去室内儿童乐园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儿童游乐了,还有更多的儿童相关需求,一般来说,市面上每个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