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 推动福建高校转型发展

时间:2019-05-14 08:5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 推动福建高校转型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 推动福建高校转型发展》。

第一篇: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 推动福建高校转型发展

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 推动福建高校转型发展

福建是改革开放和对台交流先行先试地区,近年来,闽台高校联合开展了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改革,初步积累了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办学经验。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要求以及中央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本报刊发福建省部分本科高校领导对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深度思考和实践探索。

坚持转型不转向 推动升级求发展

当前,地方本科高校的总体数量、办学实力和服务面向等因素决定其必然成为转型发展的主力军,同时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定位、办学水平的差异,又决定了它们的转型路径应当存在着整体转型与局部转型的两种形态。在积极推动新建本科院校整体转型的同时,应当鼓励和支持部分办学历史较长、整体实力较强的省属高校实现局部转型,主动融入和服务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福建师范大学是省部共建大学和省属高水平大学,在坚持办学定位不变,朝着建设高水平大学目标挺进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优势特色,主动对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部分学科、专业转型,着力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制高点。

面对福建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势任务,学校将大力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策略,紧密跟踪福建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趋势动态,大力发展特色工科和应用文科,将服务同一产业链的关联专业组织为专业集群统筹管理。进一步整合资源环境、光电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教育教学、文学艺术、经济法律、历史文化、社会管理等特色和优势学科领域资源,提高特色优势专业集中度,着力打造若干个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群,着力为福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输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提供高水平科技服务和咨政服务。坚持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若干个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要发挥对台合作优势,借鉴台湾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通过闽台合作办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好已有的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打通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和发展通道。

作为一所师范大学,学校将进一步整合教育科学研究资源,结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推进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成为福建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策源地、职业教育决策的重要思想库。充分发挥发挥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作用,改革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模式,继续承担好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任务,着力打造福建省高层次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重要摇篮。(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 王长平)

强化产学合作 推进转型发展

福建工程学院坚持“立足地方、面向行业、依托企业、服务区域”,充分发挥“大土木、大机电”的传统优势,不断深化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了一批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顺利起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社会需求为指向,创新产学合作机制

面向行业企业,加强产学合作,是以工为主的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办学指向。学校构建了“两平台、两机制”的服务体系。“两平台”,一是以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省重点建设学科为龙头、校级重点学科为支撑的应用性学科平台;另一是以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发中心和产业联盟为骨干、校级应用技术研究所为依托的科技创新平台。“两机制”,一是校地互动,探索在合作育人、资源共享、项目开发、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建立合作联盟的长效机制;另一是校企互动,探索在合作办学、育人、就业、发展等方面建立产教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学校长期坚持产学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改革实践带来了明显成效,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三年超过97%,初次签约率超过87%,居福建省高校前列。

以开放办学为途径,拓展产学合作领域

学校依托学科专业优势,不断拓展产学合作领域。一是校企共建创新平台。建立了“福建省汽车电子与电驱动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材料制备及成型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闽台合作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组建了车联网、数字装备制造、盾构技术、大型铝业材料、土木施工信息、节能环保等研发平台。二是与龙头企业达成战略联盟。组建了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福建省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福建省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与相关大型企业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等建设合作。三是与知名企业共建实验室。与GE公司、西门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的一批先进实验室在学校落户。四是与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已有300多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与学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以技术创新为载体,提升产学合作水平

学校紧紧围绕福建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推动产学深度合作,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一是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推进与企业合作开展省科技重大专项和产学合作科技重大项目的研发。2010年以来,学校获得“混合动力客车及其关键部件研发及产业化”等7项省科技重大专项。二是积极开展科技创新。2012年,以学校为第一完成人、与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汽车玻璃深加工的关键制造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彰显产学合作成效

学校把产学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贯穿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是优化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布局,新开设物联网工程、交通运输、知识产权、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风景园林、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专业,本科工学类专业占65.31%,工科本科生占70.79%,比例居全省本科院校之首。二是校企合作创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以“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和专业综合改革为载体,在学校、院系和专业三个层面,对校企深度合作进行探索。学校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试点改革方案,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部署。三是引入行业认定的职业资格标准,积极参加国家等级专业认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福建工程学院院长 蒋新华)

高校转型发展应厘清的三个重要问题

近十年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的转型发展,一直是福建省力倡力行的方向。大量事实表明,对于“为什么转”、“如何转”、“转什么”并非新问题。现在的问题是:转型发展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

“转型”的标准是什么?有人曾经问:校内搞个企业、弄个商店就算转型?这就涉及到“转型”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转型无非是:改变过去从书本到书本的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中做、做中学,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应是实践能力强、应用基础实、综合素质高,而且在地方上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龙岩学院以“应用型”为指向,多样化地接地气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如成立“闽台客家研究院”,开展闽台合作研究;与龙岩市辖区各县(区)签订校县战略合作协议;与龙工集团合作的“龙工学院”等等。在转型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悟出一个道理,这就是:不能机械、简单、浅层次地迎合所谓“企业急需”,必须正确处理眼前急需与长远需要的关系,既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深刻对接才富有生命力。可以这么认为,由国家教育部门组织专家对地方院校进行评估,检验这类院校转型发展的优劣,是现阶段和今后较长时间比较科学公正的评价标准。

“转型”的重点是什么?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等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是转型的基础和重点。有人提出“转型的深处是课程”,诚哉斯言!因为这才是转型发展的要穴,直逼“脱胎换骨”,是真正的内涵建设与发展。如果只关注二级院(系)怎么调整、怎样合并,那就是“脱皮去毛”而已,是忽视全校一盘棋地舍重求轻。转型切忌“休克疗法”,从升本开始,转型至少要有5-10年的转型期。而盯准“应用型”抓住“课程”这一重点,则是抓住转型发展“牛鼻子”的不二法门。今天强调“转型发展”,不应该否定过去所做过的努力,不应该将“应用型”狭隘化、片面化,而是应该在传承中更进一步持续深入地彰显地方院校的应用性。

“转型”的模式是什么?地方院校至少还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工科型”,主要由原来就是工科类的专科学校升格,这类学校具有应用型的天性、遗传基因,转型不成问题;第二类是“师范型”,由原来师专升格,培养基础教育师资是在“人”而非“机器”层面上的应用,所以说师范教育也是应用型教育,也是一种职业教育,其转型应该因地因校制宜;第三类是“混合型”,即由既有师专又有原来工科类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这类学校的转型呈现分流的情况比较明显,有的整体向工科转;有的并不“工科化”,而是突出应用型地适应地方需要和学校优势与特色转型发展,因为文科也有很多专业是社会需要的,同样属于应用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并非低人一等,定位为什么样的学校,并没有高低、好坏之分,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学校的办学类型只是反映了其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分工而已。要言之,响应国家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深化转型发展,是今天地方本科院校不可回避和推卸的重要使命。(龙岩学院院长 李泽彧)

求变革 接地气 重应用 谋特色

日前,三明学院成功举办海峡两岸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论坛,主题直奔“建设区域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牵头组建“海峡两岸高校应用型教材建设联盟”,两岸合作编写的新教材在三明学院首发,《三明学院转型发展方案》编制出台。这一连串的举动,表明了学校致力于转型发展的决心。

求变革,转型发展需要上下联动。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有利于促进地方本科高校克服同质化倾向,对学校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的。转型要应对的是传统本科教育观念、内容、方式、制度等的制约与挑战,要突破的是教师转型、课程改革、企业参与、装备投入等各种难题,必须转变观念,形成共识,凝聚合力,上下联动。

接地气,区位劣势可以变为优势。三明学院地处闽西北老区苏区,远离省会中心城市,经济欠发达,这种区位劣势,在转型发展中可以转变为优势。学校与政府合力推进校县、校企合作,形成“一院一县(市、区)”合作格局,致力于应用科学研究,推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学校主动融入三明市经济社会发展,当“产业伙伴”,做“地方智库”,三明市政府部门授权学院营运三明市电子商务大厦,并将其打造成集电子商务培训、研发、服务示范、创新创业的平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暨产教融合示范基地。

重应用,人才培养突出就业导向。首先专业设置要与产业需求结合,调整和改造传统专业,基础理科、传统文科专业转向发展应用性专业,积极拓展工科专业,发展新兴学科专业;其次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结合,围绕应用能力提升,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突出实际应用和技能操作;再次是学习过程与产业实践结合,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以职业能力为抓手促进实践教学改革,以多样评价促进考核方式改革。努力做到专业群、人才培养链、人才培养规格分别与产业群、产业链、企业岗位需求相匹配。

谋特色,闽台合作助推转型发展。三明学院作为福建省首批“闽台合作”项目高校之一,先后选派70余位教师赴台挂职交流或参访考察,完成7批次453名学生赴台交流学习任务。按照三分之一台湾课程、四分之一台湾师资要求和双校园培养模式,将注重产业联系和实务导向教学的做法、经验辐射到更多学科专业。学校还推行两岸合编教材,完成首批9本合编教材,探索如何将转型过程中新的办学理念和改革举措结合具体的专业固化于教材中,开发出融社会需求、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体系于一体的教材,这无疑是转型发展实践层面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三明学院院长 刘健)

校地合作 创建应用技术学院

漳州市是台商贸易投资经济开发区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核心区。农业、海洋渔业、旅游、石化、食品、园艺等是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但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十分紧缺。闽南师范大学是省属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漳州市仅有的本科高校。基于“市地共建,院校联盟,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的视角,以闽南师范大学为主体,整合漳州市高等教育部分资源,联合台湾高校和企业,在漳州地区建立“闽南师范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是发挥重点建设高校的学科专业和师资人才优势,优化漳州地区高等教育结构,实现校市互利共赢、融合发展的现实选择。

闽南师范大学办学55年,以闽南文化和教师教育为办学特色,已经形成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规划建设的闽南师范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为二级学院,通过高校、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合作,形成教育、经济和就业“铁三角”。尝试实行董事会的混合管理模式,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董事会,推进校内治理结构建设。

学院将重点发展应用技术型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工学、农学、管理学、应用文理学科为主,立足菌物工程、食品加工、园林园艺、电子信息、自动化、环境化工、网络工程、人力资源管理等原有专业优势,逐步建立以服务地方先进制造业、旅游管理业、光伏产业、电子通信业、文化创意产业、城市建设与环境产业、金融保险业等的建设发展为主导的学科专业群。立足闽南,培养面向漳州及周边地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及管理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用结合发展道路。力争2020年办成一所特色鲜明、水平较高、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应用技术学院。

学院将大力推进“四个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突出人才培养“三性”(针对性、应用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办学育人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力资源支撑。将高级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行业合作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开展对企业、社会、学校新技术培训与高技能鉴定服务,成为漳州行业企业人才培养、技术服务、资格认证培训中心。学院将开展工学结合、订单式、定向式、师徒式、证书式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共同开发课程资源,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改革,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紧密结合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过程,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闽南师范大学校长 李进金)

转型 特色 提升

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厦门理工学院始终以改革、创新、开放为内生动力,围绕“转型、特色、提升”的思路,坚持育人为本,和而不同,锐意进取,自我加压,早日建成全国一流国际化亲产业大学。把握转型核心,坚持守正出新,做好“改革”文章。转型发展,必须把握“方向”这个核心,既要转型,更要改革,既要守正,还要出新。从办学实际来看,学校升本前就具有办“全国示范先进职业大学”的基础和经验;升本后,在国家教育部门提出转型发展之前,就坚持立足应用,面向区域,对接产业,错位发展。2009年在中国大陆高校中率先提出建设“亲产业大学”,坚持人才培养“卓越化”,学科建设“品牌化”,专业建设“特色化”,教学方式“实战化”,科研活动“联合化”,构建政产学研联盟,不断彰显应用技术大学特色和优势。因此,学院的转型发展,不是转方向,而是转路径;不是转回高职专科的原点,而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上,在“省重点建设高校”的起点上,以改革的精神、改革的思路、改革的举措,高水平建设应用技术大学;不仅要塑专业,抓实教学,而且要实现学科专业一体发展,教学科研相辅相行,更深度地融入区域产业发展,更广度地对接行业需求,更密度地贴近企业进步,更高质量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扎实建设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应用技术大学。

明晰转型重点,坚持育人为本,做好“特色”文章。转型发展,关键在于把握“特色”这个重点。学校升本后,长期坚持“亲产业”的特色育人模式。强化“关产业痛痒、应产业所求、纳产业精华、为产业服务“的亲产业理念,构建以校地互动、校产对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亲产业”办学体系;形成“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项目、条件、教师、学生卓越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卓越工程”。因此,转型发展,应牢记大学使命,坚持“和而不同,知行合一”的“亲产业”特色育人模式,实现六个着力,即:着力构建应用型、实践性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构建符合专业定位、富有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着力构建以实践和应用为引领、以“知识、应用能力、素养”为核心的创新性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着力构建满足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市场最新需求的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构建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为主线的实践教学及创新创业体系;着力构建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评价体系,走出一条彰显特色、快速发展、卓有成效的“亲产业大学”发展之路。

善用转型抓手,坚持开放多元,做好“提升”文章。转型发展,关键在于抓住“开放办学”这个抓手。一是继续以校地合作为抓手,谋求政府支持,打造快速响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区。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及重要领域,增强学科专业建设与厦门及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匹配度,推进与行业、企业、协会及社会团体的横向合作与协同创新,为福建和厦门培养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工程师;继续在符合厦门及福建产业结构需求的领域开展应用研究,倡导教师服务社会和服务地方要“进企业、联行业、促产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二是继续以校企合作为抓手,瞄准市场需求,打造创新校企联培人才模式的试验区。围绕学科、专业、课程三个重点,强化校企合作,以“强工程、大文化”的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行“卓越应用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标准,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为一体为主线,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和教学科研平台为载体,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学科专业建设,推进校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立交开放”,应用型本科人才与专业硕士“相互贯通”,培养满足产/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师和研究型人员。三是继续以国际合作和闽台合作为抓手,实现优势互补,打造开放办学的前沿区。学院的国际合作有基础,有潜力,闽台合作有优势,成品牌。学校将不断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提升开放度和影响力,继续拓展与境外知名大学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引入优质资源,引入课程体系,引进教学方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境外应用技术大学以及企业加强合作,探索以多种形式联办二级学院或专业;与国(境)内外知名高校实现学分互认,实施国际课程改革项目,植入国外知名院校的全新课程,建成国际性学术课程体系;将现有国家教育部门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打造成品牌;与密苏里大学筹办中外合作“工程师学院”。同时,继续拓展台湾优质高校,探索境外多元主体联合办学;深度开展“分段对接”和“校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厦门理工学院院长 陈文哲)

校地企深度合作 助推高校转型发展

武夷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加快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呼唤,确立了“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根本使命,致力校地企深度合作,促进自身转型发展及特色发展”的转型思路,着力从七个方面推动转型。

谋转型,先转变办学理念。认清自身与成熟应用技术大学的理念差距,学会顺应时代形势做好顶层设计和办学定位,从办学总体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科专业建设定位,师资队伍定位,学校管理机制定位等方面都要体现出应用性的时代要求。

体制机制要跟着转。在应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建立起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开放办学体制;构建学校与企业监控并行、校内与校外评价结合的应用技术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积极推进教学、干部、人事等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制度体系。

精耕细作学科专业建设转型。突出应用型、行业性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实现学校专业链与地方行业产业链的集群对接;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标准;引入行业标准,修订完善专业建设标准。

借力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产教合作、协同育人进行多形式、深层次、制度化的探索。建立行业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工作机制。形成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特点的培养方案,构建以职业需要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体系为主体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模式。

深度推进课程建设转型。改变学科主导的课程建设思路,按职业的认知逻辑来设置课程,形成职业生存能力与长期发展能力平衡,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并细化为知识、能力、素质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

多元构建师资转型。建设能讲理论课,又能指导实践,还能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研发的“三能型”师资队伍;探索符合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教师职称评聘指标体系;构建培养、引进、认证、激励合一的应用型师资培养机制。

立足应用谋科研转型。大力倡导应用技术研发及转化,促进科研服务教学发展,形成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技术推广、决策咨询等研究体系。建立以应用技术成果突破性、成果转化情况和社会服务实效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武夷学院院长 李宝银)

依托闽台合作平台 建设适应转型发展的教师队伍

台湾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完备,开放程度、师资水准较高。充分利用好台湾师资资源,也是发挥福建地域优势,推进本地高校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闽江学院作为福建省首批闽台合作办学试点项目院校,已与台湾实践大学、中国文化大学、中华大学、逢甲大学、大叶大学、联合大学、台南科技大学、政治大学等8所台湾地区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2011年起每年成批量输送学生到台湾相关高校学习,累计达1600多人。这些学生涉及全校44个本科专业中的11个,已有2届毕业生。

学院依托闽台合作平台,全面加强与台湾高校合作,特别是教师的合作,使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迈入快车道。一是推进师资双向交流。大力引进台湾同类高校的优秀师资,特别是双师型师资来校执教。2009年至今,台湾合作高校教师来校执教278人次。同时,突破事业单位编制束缚,以全职聘任的模式引进了6名台籍教师。学校有计划地遴选部分教师到台湾高校、企业、研发机构执教或进修访学累计达192人次。二是开展教学科研项目合作。实施两岸教师共同参与合编“两岸教材建设计划”。整合全校力量,与台湾合作高校研究团队联合申请《闽台高校教育交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团队建设》等多项国家等级、省部级课题。交流合作有效促进了师资的专业水平,为转型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闽江学院党委书记 王新民)

第二篇: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8月31日上午,在2013年暑期我校工作研讨会上,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仁华应邀莅校作题为《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的专题报告。

吴仁华书记在报告中,分析了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转型的紧迫性,阐述了地方高校转型需要明确的四个基本观念,以及工程学院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校党委书记潘玉腾指出,吴仁华书记的报告既是一场高端的政策解读,也是一次深入的实践指导,对我们进一步了解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了解国家政策,推动学校转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将报告内容摘选如下:

2013年6月28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正式启动了“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

一、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转型的紧迫性

1、产业升级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迫切要求

伴随技术革命对生产力格局和生产方式变革的急速推动,我国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许多企业开始经历从低端制造到中高端制造的转型,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比如在石油、电力行业,数字化、自动化装备的引进和使用,使得生产操作一线对技能型基础工种的需求量激增;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一带,机器人“入侵”制造业,很多企业面临机器人生产研发、维修等工程人员的难求之苦。

因此,适应产业升级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2、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人才供求关系的逆转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人才供求态势发生逆转,2011年至2020年,大学每年毕业700万人,进入白领岗位的比例继续降至55%左右,也就是说,比例接近一半的大学毕业生需到“灰领”、“蓝领”岗位就业。据教育部对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排名的结果是,第一“985”高校,第二高职院校,第三“211”大学,第四独立学院,第五科研院所,第六地方普通高校。

为什么会出现结构性失业?

社会进步需要越来越多具有实用技能的高技术人才和熟练专业人才,需要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做知识技能型的工人、农民和第三产业从业者。然而,中国高等教育现有的人才培养结构变化与此背向而行。

一些院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定位模糊、办学同质化;加之办学经费与条件所限,大量举办文科类、管理类学科,造成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脱节,培养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既造成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又造成产业转型升级瓶颈难以突破。

因此,对高等学校加强分类指导、分类改革,引导地方新建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和建设工业强国的迫切需要。

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是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目前,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认识还有不一致,政府对于转型发展的支持政策体系还没有形成。因此,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在当前还迫切需要加强战略发展层面和具体推进层面的研究。

二、建设应用技术大学需要明确的几个观念 1.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要遵循大学的本质

大学主要有四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应用技术大学为转型目标,同样是要实行高标准、高要求,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加强与高水平企业合作、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引入先进实训技术装备、构建先进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层次和水平。

2、应用技术大学并非高职高专的延伸

我们要清晰地认识,高职高专与应用技术大学拥有自身特定的历史使命和服务面向。应用技术大学不是高职高专的延伸或升级,两者各有侧重、各司其职、互为补充,满足社会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层次定位人才的需求,不可相互取代,更难以简单跨越。

应用技术大学定位在本科层次上,强调用开放的视野和先进的理念办学治校,以学科建设带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调整、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各方面工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其人才培养以知识运用为重点,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的应用性技术创新能力。除了人才培养外,应用技术大学还要成为支撑产业升级和技术积累的重要战略平台。

3、应用技术大学必须同样要重视科学研究

衡量应用技术大学的水平,是以技术积累创新和服务产业实际贡献为价值基准,因此,科学研究对应用技术大学水平的提升同样至关重要,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在人才培养上,应用技术大学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着力培养产业结构需要的实际应用型人才。在科学研究上,应用技术大学更关注“脚下”,积极创造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围绕服务企业增强技术能力,着力于推动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进步及区域产业升级,同时努力在开展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发挥自身作用。

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要建立起更为有效的推进科学研究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将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将科学的思想方法、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向教学转化,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讯息向学生传输,带领学生到地方企业和行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锤炼。

4、应用技术大学更强调关注区域内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应用技术大学强调的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要求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要求,对于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校企合作开展技术创新特别是重大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坚持争取国家项目不放松的同时,加大力度推进与企业、与地方的深度合作。一般意义上,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是教学型大学。围绕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是这类大学的最本质任务。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是这类大学好坏的最重要标志。

要面向全体学生,认真审视现有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对于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要下决心调整或者重新思考专业建设方向,对受到社会和企业欢迎的专业要切实建设好,严格控制专业数量,着力保证每个专业的教育质量都能达到较高水平,深入推进已经确定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开展起来并努力取得实效,把“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上。

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要坚持推进学科分类发展,进一步集中资源,将具有一定优势和已经呈现一定潜力的学科建设得更强更好;要大力推进学生因材施教,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活动、强化优秀学生参与科研、调动专业教师指导优秀学生积极性等多种方式,创造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第三篇:高校转型发展

高校转型发展的几点看法

李世

高校转型是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热门话题”。转型的目的是通过办学定位、办学目标的重构来带动办学模式、办学策略等的系统化创新,来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提高学院学生的竞争力,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思想本质就是要树立教育服务本位的思想。其基本依据之一就是党的教育方针。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依据之二就是科学发展观,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下,高等教育尤其地方高校的发展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革。如果把学生、政府、企业、社会作为客户的话,高等教育的血脉支撑来源于如何为客户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问题。高校办学脱离服务对象的需求,封闭办教育,其结果就是边缘化、被淘汰。

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现代职业教育要“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把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范围从中低层扩大到高层,从中职高职教育扩大到本科以上;并且规模是“数以亿计”!这些职业人才的培养涉及工、农、医、商、法、管、文各专业,包含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

哪些大学应当属于“应用技术型高校”呢?中国95%以上的大学本科都应是“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国外称为“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UAS)”,即“应用科学大学”或“应用科学与技术大学”。它可涵盖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应用专业。中国把这一类学校称为“应用技术大学”,翻译有问题,容易引起误解,似乎排除了非技术类专业和研究型技术大学。技术没有“应用”和“不应用”之分;只有科学才有应用和纯理论之分。“应用科学与技术大学”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教学型、教学与研究型和研究型,但都是面向职场的“应用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是世界公认的顶尖研究型大学,但它也是应用科学与技术大学。它的本科工程专业教育目标就是为职场培养创新和领军能力的工程师。MIT的本科毕业生绝大部分都会读研,但不论他们最终学历是硕士还是博士,毕业后80%以上还是在产业做工程师,是典型的“工程师摇篮”。

研究型技术大学属于现代职业教育的例子很多。俄国两所最拔尖的工科大学“莫斯科鲍曼技术大学”和“圣彼得堡工业大学”都是拥有几十个院士的研究型大学,但他们的官方分类都是“联邦国家预算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俄国的各层专业教育都被划分入现代职教体系各层之中。世界许多一流技术大学,虽然不冠以“职业教育”名称,但他们都是“应用型”大学,没有疑义地要“面向职场的人才需求”,因此属于现代职业教育范畴。

真正纯理论的本科专业教育,只限于极少的科学领域(数学、物理、化学等),也许可把它们称为“学术型”或“纯科学型”本科。尽管它们的知识体系是属于纯理论的,但是学生毕业后还是要到职场如科研院所、学校等就业。他们在校期间除了学习专业、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验外,也要面对将来就业的职场岗位需求培养非学术的素质和能力,如团队合作、有效沟通、终身学习、职业道德、创新思维、社会责任等,也要按照未来职场的需求培养。

因此,依据职场需求,满足“学生求职”和“职场求才”是最大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是所有本科专业教育都要关注和实践的基本方向。要根本转变“自娱自乐”的传统高等教育模式:自定目标、自定过程、封闭实施、关门验收。这就要按照职场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求职导向,学校和产业深度合作,引进产业的专家和职场资源,使学生在校期间有实训实习的专业实践机会,由利益相关者评价学校的培养质量。

另外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格局也是高校加速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因素。在经历了较长一段历史时期的扩张以后,我过高等教育生源呈现整体下降的态势,河南这几年高考人数不断减少,这样下去,高校之间的生源竞争更加激烈,要想生存下去,脱颖而出,提高学校硬件建设、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提高学校办学层次、扩大学校影响力与美誉度成为高校获得持续生源支持的战略举措。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地方高校要确立“深化办学转型,着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努力创建一流水平的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战略定位。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想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进行转型。这种转型既是适应国内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本身的一种战略选择。地方高校要真正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就必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地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以服务为宗旨,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

对于我们部门来说,部门职责是辅助教学和学院网络管理,网络管理在学院转型中基本不会有什么变化,对于辅助教学方面,有可能根据系部来改变,主要是配合各系。管理方面可以做点改变,我认为工作应该更纯粹点,而不应该啥都管,例如把卫生工作可以转交给其他部门。

我是赞成学院转型的,前期可以先对某一个系转型,做一个试点,从中发现问题,学习下转型的经验,也能从中得到启发。为全面转型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李世

2014年5月23日

第四篇:服务经济建设推动职教发展

服务经济建设推动职教发展

服务经济建设推动职教发展

—☆☆县☆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

※※※边陲☆☆县是※※面向陕、渝的门户,虽是山清水秀之地,却是国家级贫困县和全省十二个财政特困县之一。瘠土之上的职业教育经过风风雨雨的发展,仍步履艰难,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呈现

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山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发展缓慢,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许多家长无力送子女上学,不少的家长即使送子女上学了,也希望子女能在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或谋生就业,以缓解家庭经济困难。二是毕业生不包分配的改革被人们接受需要一个缓冲过度期,在这个过渡期,人们的思想还禁锢在不包分配就不让孩子读书的怪圈中,有些人甚至认为读中职不划算。三是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误导老百姓盲目“求学趋高”,去挤读普高上大学的“独木桥”。四是职业学校面对突如其来的分配制度改革,怎样去适应市场,调整专业,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开拓人才就业安置市场,也需要一个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外树形象,内强素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拉动了招生及毕业生就业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大宣传力度,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扩大职教影响。

我们通过“行千里、进万家”活动、以及新闻媒体各种途径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在宣传过程中我们注重了向领导宣传,积极争取他们的重视;向社会宣传,争取全社会的支持;向学生和家长宣传,提高他们的认识,形成共识。我们通过大量宣传,宣传了职业教育、宣传了招生政策、宣传了学校,取得了方方面面的支持,形成了职业教育氛围。仅近年政府和各方面就筹资二十余万元建成了到校园的1公里水泥路,安装了漂亮的路灯,方便了师生。

二、优化育人环境.熏陶学生情操。

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来抓,在全县率先建成花园式学校,发动师生,通过劳动使学校的路、场、舍、园,花草树木和谐成景,相映成趣,投资十万余元的文化长廊一个傍山依水,古色古香,文化底蕴丰厚,是学生学习、交流的佳境;一个集停放车辆、法规教育于一体,随时警示提醒师生的行为。巧妙设置的警示牌,刻意提炼的办学观念,激发学生做老实人,做有志人。“远志、博学、创新”的校训,提醒学生为了明天,今天要努力。计算机专业作为特色专业,让学生明确是非,规范网络行为是学校抓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通过网络安全事故的报道,警示学生,随时提醒学生正确取舍网络信息,在网上谨慎交友。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规范学生网络行为,帮助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是非分辨能力,使其在网上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要求。

三、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帮成才者圆大学梦,增强学校的吸引力。

学校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注重教学常规,探索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一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特点,制定出教学计划、教学检测细则和教学奖惩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检查教师备课、讲课、听课、说课、作业批改、月考等。二是经常开展“汇报课”、“公开课”和教学大比武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教学专题研究,仅今年就有10篇教研论文在市级或省级刊物上发表,有33篇教研论文在县级刊物上发表,27篇论文在省、市获奖。十堰市规划课题“职业教育招生及就业制度改革研究”基本结题。学校编辑教学论文集两本。三是对学生突出技能训练,成立各学科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适应上岗就业的需要。四是加大教学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投资五十多万元份购置了一台新的投影仪,添置了60台多媒体电脑,建成了2个多媒体教室和一个多功能教室。五是突出抓好毕业班管理,确保高考上线人数。2004年首届高考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04年我校综合高中学生周文林以590分的成绩成为全县高职高考状元,第三名,第四名也均出自我校。

四、面向市场办学,助有志者走上创业路,服务农村经济。

作为全县唯一的一所集职业中专、综合高中于一体的综合学校,我们坚持“升学与就业并重”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保证有升学要求又符合条件的学生园了大学梦,又对需要上岗就业的中专生一次性妥善安置就业。学校一是充分认识到毕业生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关系到中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毕业生就业牵动着每一位学生与家长的心,影响在校生的学习情绪与质量,严重地影响当年的招生,必须花大气力抓好,学校在人员特别紧张的前提下,成立了毕业生安置办公室。二是学校在千方百计抓教学质量的同时,通过入学教育、学科教学渗透、就业指导课、上岗前培训等途径,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为上岗就业奠定基础。三是多方合作,广泛联系,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毕业生上岗后,坚持跟踪服务制度,保持与毕业生的联系,随时与他们交流思想,解决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毕业生就业工作

第五篇: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打破高等教育同质困局

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发布“驻马店共识”——

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打破高等教育同质困局

□首席记者 李钊

本报驻马店讯4月25日至26日,来自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省内外政府机构、行业企业、协会商会等领域的400多名中外嘉宾,如约而至驻马店市嵖岈山国际会议中心,参加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

“作为常设性国际会议,论坛分别定于每年春季、秋季召开;以后每年的春季论坛,都在河南的驻马店举行。”据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邵巍介绍:首届春季论坛,在教育部、河南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驻马店市人民政府、黄淮学院承办;论坛以产教融合为主题,为教育改革而生。

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闭幕式上,参加论坛的178所高等学校共同发布了《驻马店共识》。

这178所高等学校表示,中国已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应用技术型高校因时代而生,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共识”发出呐喊,期盼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共识”发出期待:期待国家加快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高校设置、评估、拨款和管理制度的改革,为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期待各级政府加大政策创新力度,统筹规划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校转型发展,推进校企合作,建立地方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发展共同体。

“共识”发出呼吁:呼吁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使高校自主地探索现代大学制度,面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变化迅速做出决策;呼吁行业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共同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体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合作互赢、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希望得到更多兄弟院校的支持和帮助,共同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服务协同创新体系。

下载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 推动福建高校转型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 推动福建高校转型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近期,习近平、李源潮分别发表重要讲话。部署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为了进一步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全国组织部长会......

    全市服务业发展会议精神及贯彻意见

    全市服务业发展会议精神及贯彻意见 汇报提纲 一、全市服务业发展会议精神 八月二十日,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在临沂宾馆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落实全省服务业发展......

    学习贯彻中央会议精神.创新工作思路绿色畜牧业发展推动doc[范文模版]

    学习中央文件精神 创新经济发展理念 推动肃南绿色畜牧业跨越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 农牧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具有上万年的农牧业发展史。有了农牧......

    学习贯彻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有感(范文大全)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再次......

    学习贯彻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心得体会(3篇)村干部学习贯彻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心得体会1近日,XX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强调,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教育引导年轻......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最终5篇)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根据《济源市教育局关于深入学习贯彻2010年暑期校长研修班有关精神的通知》,结合我校的工作实......

    学习贯彻全国、全区组织部长会议精神

    学习贯彻全国、全区组织部长会议精神 学习贯彻全国、全区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就要紧紧围绕中央、自治区党委的部署,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思路,扎实做好今年的组织工......

    学习贯彻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范文大全 (可编辑) 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学习贯彻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坚持以上率下,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