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寺庙总汇
1、广济寺 北京市西城区阜城门内西市路口
又称“弘慈广济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区阜城门内西市路口,是佛教著名古刹之一,中国佛教协会设於此。1983年,广济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2、后海广化寺 北京市西城区後海鸦儿胡同
广化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区後海鸦儿胡同,是北京著名的佛教石方丛林,也是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它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後海的北岸,东邻银锭桥,西邻宋厌龄敌居。全寺占地面积二十余亩,13858平方米,拥有殿宇329间,共分中院、东院和西院三大院落。整座寺庙建筑布局严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3、宣武法源寺 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
法源寺位於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它不仅是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是培养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交化的重要场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4、东城雍和宫 北京市东城区内城的东北角即雍和宫大街路东雍和宫位於北京市东城区内城的东北角即雍和宫大街路东,是北京市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从飞檐斗拱的东西牌坊到古色古香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创建於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年历史。
5、宝珠峰潭柘寺 详细地址: 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南部、太行山馀脉宝珠峰南麓
潭柘寺位於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南部、太行山馀脉宝珠峰南麓,因山有龙潭和柘树,又名“潭柘山”,因而寺随山名称为“漳柘寺”。潭柘寺地理环璋极好,寺後九峰环抱,寺前山峰好象一座巨大屏风。传说此地原名“青龙潭”,唐代法师法藏来此开山布道,青龙惧而远遁,潭因而化为平地。
6、门头沟戒台寺 北京西郊门头沟区马鞍山麓
戒台寺又名“万寿禅寺”,位於北京西郊门头沟区马鞍山麓,去潭柘寺8公里,距城区35公里。因为寺内一座全国驰名大戒台,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所以一般人均称此寺为“戒台寺”或“戒坛寺”。
7、怀柔红螺寺 北京市怀柔县城北部的红螺山
红螺寺位於北京市怀柔县城北部的红螺山,距县城约10公里。该寺初建於冬晋永和四年(348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原名“大明寺”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改名“护国资福寺”。因该寺所在山下有一“珍珠泉”,相传泉水深处有两颗色彩殷红的大螺蛳,每到夕阳西下螺蛳便吐出红色光焰,故山得名“红螺山“,寺俗称“红嫘寺”。
8、阜成门妙应寺 北京市阜成门内大街路北
妙应寺位於北京市阜成门内大街路北,寺内有一座高大、雄伟的藏式喇嘛塔,因塔身通体皆白,所以人们都习惯地称它为“白塔”,而将搭下的寺庙称为“妙应寺”或“白塔寺”。
9、翠微山法海寺 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囗东北约两公里的翠微山麓
全殿九幅壁画共绘人物77个,既有男女老幼,又有神佛鬼怪,且姿态各异,神情不一。有说法和坐禅的,有膜拜的,也有徐徐行进的,还有冉冉飞舞的。所绘人物、禽兽、神怪和草木等,不仅形象真实美好,而且生意盎然,和谐明快,组成了一幅幅或清新明净、或庄严肃穆的佛国仙境画面。所绘帝王气宇轩昂,神态威严。妇女则仪容丰满、美丽、温柔。至於天王、金刚和力士,不仅绘出了勇猛威武的神态,而且还充分表现了皈依释迦如来佛的无限诚心。壁画的人物服饰和装束华丽多彩,千姿百态:妇女梳各种样式发髻,戴各式首师、璎珞、钏镯和花朵;男人穿戴不同式样冠帻、衣衫和盔甲,衣服上绘团凤、龟背、团鹤、宝相花、菊花和凤戏牡丹等图案;童子则梳发辫,活泼天真。通过画工细致入微的绘画技巧,从生理特徵上,使人们易於分出他们的性别年龄;从服式、发式和行动举止及构图关系上,又可鲜明淮确地分辨出他们的身份地位,充分体现了画工们非凡的艺术才能。
10、石经山云居寺 北京市房山县西南山区
开山琬公塔与碑
云居寺位于北京市房山县西南山区山峦起伏的一块小盆地里,距北京约75公里,背后以朱山为依托,对面以石经山为屏障,坐落在逐鹿山中。云居寺以佛舍利和石经而闻名于世,是京郊具有金石、书法、美术、民族史、佛教史等重大文化意义的古迹,在北京以至全国诸多古寺名刹和佛教界占有重要地位。1992年该寺被评为“北京十大人文旅游累点”之一。房山县西北部山岳地带,自隋唐以来就是佛教胜地,如上方山兜率寺、六聘山天关寺、云蒙山龙泉寺以及九洞十二峰和以兜率寺为中心的七十二庵等很多佛教遗迹文物,而石径山云居寺则是其中最有名的,向有“北京敦煌”之誉。
11、东城智化寺 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东口路北
智化寺位於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东口路北。明初司礼监太监王振於正统八年(1443年)仿唐宋“伽蓝七堂”规制而建,初为家庙,後赐名“报恩智化寺”。“土木之变”王振诛族。英宗复辟後,於天顺元年(1457 年)在寺内为王振立“旌忠祠”,塑像祭祀。天顺六年颁赐藏经一部、经橱两座,供藏於如来殿。万历和清康熙年间曾重修。乾隆亡七(1742年),御史沈廷芳奏请毁王振塑像。该寺主要建筑自山门内依次为钟鼓楼、智化门、智化殿及东西配殿(大智殿、藏殿)、如来殿、大悲堂等。寺内主要建筑物的屋瓦用黑色琉漓脊兽铺砌,虽经历代多次修葺,梁架、斗拱、彩画等仍保持明代早期特徵。经橱、佛像及转轮藏上的雕刻,道劲古朴,艺术高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旸台山大觉寺 北京市海淀区西郊阳台山麓
大觉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区西郊阳台山麓。辽咸雍四年(1068年)建,距今己近千年,初名“清水院”。金时为西山八大院之一,称为“灵泉寺”,明宣德三年(l428年)重修,改今名。寺坐西朝东,依山势层叠而上,颇为壮观。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殿、无量寿佛殿、龙王堂等建筑,寺宇最高处藏经楼院内有玲珑舍利塔一座。布局谨严,深幽而宽阔。寺内泉水自石缝汨汨而下,汇成碧潭,又经石槽顺山势缓缓回流,使全寺呈现一派生机。蜿蜓走起伏的山峦,恰似一头卧狮。莲花、善照二个配寺耸立在东西两个圆形山包上,当地人曾用“狮子滚绣球,一佛二菩萨”来形容该寺院的位置和地形之奇巧。辽代所立燕京天王寺沙门志廷撰《旸台山清水院藏经记》碑,记述了该寺的历史沿革。
13、颐和园法幢 北京西郊
颐和园位於北京西郊,距城12公里。它是中国现存古代最大的一座园林。园内除有亭、台、楼、阁、宫殿、水榭、游廊、长堤、石桥、石舫等一百多处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典建筑,以及展出的无数艺术珍品外,还有许多与佛教文化相关的寺宇、佛塔、雕像、经藏、法器等建筑文物。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风景区组成,面积29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颐和园历史要回到八百多年前金朝第一个皇帝“海陵王”完颜亮,他把都城迁到燕京後,在这儿设立“金山行宫”。金山就是现在的万寿山。后来金章宗完颜璟又把玉泉山泉水引到金山底下,并命名河为“金水河”,湖为“金湖”。元朝时金山改名“瓮山”。
14、寿安山卧佛寺 北京市海淀区西山馀脉聚宝山南麓
卧佛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区西山馀脉聚宝山(又名寿安山)南麓,背倚山岩,前面是开阔的田野,离城约20公里。
15、香山碧云寺 北京海淀区香山公园北侧
碧云寺位于北京海淀区香山公园北侧,西山余脉聚宝山东麓,是一组布局紧凑、保存完好的园林式寺庙。创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后经明、清扩建,始具今*规模。寺院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造。整个寺院布置,以排列在六进院落为主体,南北各配一组院落,院落采用各自封闭建筑手法,层层殿堂依山叠起,三百多级阶梯式地势而形成的特殊布局。因寺院依山势逐渐高起,为不使总体布局景露无遗,故而采用迥旋串连引人入胜的建造形式。每进院落各具特色,给人以层出不穷之感。整个寺院,由山门至寺後石塔,高度相差一百馀米。在中轴线上的前几重佛殿屋本为明代遗物,内有佛塑佛雕,其中立於山门前的一对石狮、哼哈二将,殿中的泥质彩塑以及弥勒佛殿山墙上的壁塑皆为明代艺术珍品。
16、虎头长安寺 北京市石景山区翠微山东部
长安寺是著名的“西山八大处”之一。西山八大处,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区翠微山东部,这里山势蜿蜓,峰峦叠翠,四时景色绮丽迷人,是箸名风景区。有诗赞之曰:“翠微西接古神州,石磴云盘阁道幽。白*烟霞林谷迥,长风鹤颧海天浮。僧归黄叶峰前寺,水向青龙口中流。祗道长安天五尺,谁云此处减瀛州。”八大处所在地素有“三山”、“八刹”、“十二景”之说。“三山”指翠微、平坡、卢师;翠微山在西,卢师山在北,这两座山好像一座椅的靠背,东、北、西三面支脉环抱,苍劲耸翠,气势非凡。南面是一片平原,一望无际,四季风景又各有妙处。“八刹”是:长安寺(一处)、灵光寺(二处)、三山庵(三处)、大悲寺(四处)、龙泉庵(五处)、香界寺(六处)、宝珠洞(七处)、证果寺(八处);八大古刹缥缈於云端深处的翠微山和卢师山之间,八大处就是八座古刹的总称。“十二景”为:绝顶远眺、春山杏林、翠峰云断、卢师夕照、烟雨鹃声、五桥夜月、水谷流泉、虎峰叠翠、深秋红叶、高林晓*、雨後山洪、层峦睛雪。自1978年起,国家投资百万元,对各处进行了大规模修缮。1953年开始引种红叶树种,开辟北京第二红叶景区。到1984年已引种火炬树等六万馀株,长势旺盛。如今的八大处已大展新颜。
17、佛牙灵光寺 北京市西山馀脉翠微山东麓
灵光寺,位於北京市西山馀脉翠微山东麓,因供奉释迦牟尼佛牙舍利而闻名於世,成为中外佛教徒朝拜的中心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现由中国佛教协会派僧人管理。
18、翠微三山庵 北京市西山馀脉翠微、平坡、卢师三山之间
三山庵位於北京市西山馀脉翠微、平坡、卢师三山之间,故名”三山庵”。三山庵在灵光寺以西数百步,初建於金天德三年(1151年),早年称“麻家庵”。清乾隆年间(1736-l795年)曾重加修葺。
19、隐寂大悲寺 北京市西山馀脉平坡山半腰
大悲寺位於北京市西山馀脉平坡山半腰,三山庵西北一里的密林深处,从三山庵上去,山道两旁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寺宇朝南,入门翠竹满院(竹名“黄皮刚生”,为稀有品种。),拾级而上,中有香草和假山盆景,大殿匾额为“悲源海”。前殿丛生的翠竹,茎节匀称,枝叶秀丽。一般丛竹,每逢深秋,势必凋零。这里的丛竹,却独具特色,即便是雪絮冰封,依然青翠欲滴,为八大处稀有景致。寺就建在平坡山的半腰上。大悲寺旧名“隐寂寺”,始建于辽金时代(1033年),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在原有两层大殿後增建了大悲阁,以供奉观世音菩萨。现在殿檐的北面,有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一块碑记,上刻建寺经过:“今隐寂寺者,在都城之西,其地直圆,通翠微之界,山势至此,冈陇盘回,风气郁积,有树木泉源之胜,四方云水缁流,多集其间,寺後有馀地,遂起为大悲阁。“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重建此庙,改为“大悲寺”。乾隆六十年(1795年)再度重修。
20、螭汤龙泉庵 北京西山馀脉平坡山大悲寺西北
龙泉庵又称“龙王堂”,位於北京西山馀脉平坡山大悲寺西北,又名“龙泉寺”。始建於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在该寺地下发现一泓清泉。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修。
龙泉庵的建筑主要分两进,五个院落,有龙王堂、卧游阁、听泉小榭、妙香院和华祖院等。
21、平坡山香界寺 北京西山馀脉平坡山龙王堂西北
香界寺位於北京西山馀脉平坡山龙王堂西北,是八大处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寺院,因这里山势平缓,又名“平坡寺”。该寺创建於唐乾元初年(758年),明洪熙元年(1425年)重建,改称“大圆通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再次重建,改称“圣感寺”。乾隆十三年(1748年)经重修改名为“香界寺”,意为“香林法界。”
22、翠微宝珠洞 北京市西山馀脉翠微山顶
从香界寺北旁门角北上,山路陡险,如弓背形,快到翠微山顶时,有一座牌坊,外额上书“欢喜地”,内额上题“坚固林”,有一巨大怪石壁立路旁,上刻御笔诗句。牌坊後面的高耸寺院,就是著名的宝珠洞,它位於北京市西山馀脉翠微山顶,是八大处中山势最高的一处,巍峨峻峭,苍莽雄浑。
23、卢师证果寺 北京西山馀脉卢师山
证果寺位於北京西山馀脉卢师山腰绿荫深处,与翠微、平坡二山的寺院遥相对应。证果寺始建於隋代仁寿年间,名“尸陀林”,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唐天宝年间,因卢师又叫“感应禅师”,改称“感应寺”。元泰定三年(1326年),改名“大天源延圣寺”,明下统景泰年间又易名“清凉寺”和“镇海寺”,天顺年间改称今名。
24、东城柏林寺 北京雍和宫东侧
柏林寺始建於元至正七年,明正德十二年、清康熙五十一年、乾隆二十二年分别重建。它位於雍和宫东侧约150米(戏楼胡同一号,旧柏林寺四号),1984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闻原寺前柏树成林,竟达1o里之遥。“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传说人所共知,但“先有柏林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就鲜为人知,仅这一点就可知其历史地位。它是市内建寺年代较早,规模大、建筑格局严谨,气势宏伟,保存完整的寺院之一。原寺内共有五进院落,殿内供奉的佛象均为木雕,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大雄宝殿内曾悬挂康熙书写的《万古柏林》的匾额,寺中并有供僧人们修持的禅堂。1949年後政府多次进行修缮,基本保持原貌。目前为文化部所属单位占用,中国佛协会考虑到该寺在佛教中的地位,提出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的要求,现仍在交涉中。
25、安定门西黄寺 北京安定门外黄寺大街
西黄寺位於北京安定门外黄寺大街,距内城约三公里,与东黄寺并称“黄寺”或“双黄寺”。二者墙门相以,布置和构造略有不同,东黄寺又名“普净禅林”,建於清顺治八年(1651年),为**脑木汗所建。西黄寺均改黄琉璃瓦覆盖,红墙苍松,佛塔嵯峨,气势非凡。1983年,西黄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26、永乐大钟寺 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北侧
大钟寺正名“觉生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北侧。建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占地三万多平方米。大钟寺原为清帝祈雨场所,1985年被辟为古钟博物馆,收集并陈列各类古钟数百口,成为钟的王国。其中既有原始社会的陶钟,也有民国的警钟,有高达两层楼的大钟,也有仅酒盅大小的微形钟,也有少数外国钟。最引人注目的是号称“世界钟王”的永乐大铜钟。据碑刻记载,清朝雍正皇帝於1733年下令修建这座寺院,雍正认为:“京城西直门外曾家庄有圆址爽垲,长林佳茂,此地右隔城市之嚣,左绕山川之胜,宜为寂静清修之地,用是肇建梵宇。”寺始建於雍正十一年正月,告成於十二年冬,赐名“觉生寺”。寺坐北朝南,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菩萨殿、大钟楼。中轴线两侧各有配殿和跨院。该寺在北京寺庙中并不算是历史最悠久的寺院,然而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京师二百九十一座寺庙细数折》中,觉生寺却位列第三,原因之一,就是驰名中外的永乐大钟被安置於此寺,至今仍悬挂在该寺大钟楼内。觉生寺因此也被人们称为“大钟寺”。
27、广安门天宁寺 北京市广安门外北面
天宁寺位於北京市广安门外北面,初建於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时(47l.476年),原名“光林寺",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隋仁寿二年(602年),改名“弘业寺”,并建了石塔。唐代叫“天王寺”。以后历代都进行改建和修缮,寺庙名称也更换数次。由于元代数度毁於兵火,原寺院建筑几近无存。从明代王绂《游天宁寺》诗,可以看出元末明初时该寺院的荒凉景象。诗云:“古寺寻幽竟夕晖,败垣芳草路依微。鸟啼空院僧何在?树老闲庭鹤自寻。”隋、唐、金、辽、宋诸朝历改弘业寺、天王寺、大万安寺。元末寺毁於兵火,明重建寺院,宣德时改称“天宁寺”(1435年)。现存殿宇为清代重修。
28、八里庄慈寿寺塔 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慈寿寺
慈寿寺塔原名“永安万寿塔”,位於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慈寿寺内,仿天宁寺塔而建。寺为明神宗之母慈圣皇太后於万历四年(1576年)所建。万历皇帝登基时年仅十岁,内外政事均由李太后执掌。李太后平生好佛,在她主政期间,命人在京城内外兴建修缮了许多佛寺,慈寿寺即为其中之一。基址原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太监谷大用墓地。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寺废,迄今已逾百年多,仅留孤塔矗立在寺院废址上。原塔建於明历四年(1576年),挺拔秀丽,砖石结构,平面八角形,十三层,高五十多米,实心密檐式。基座砖砌,须弥座式,雕刻佛像、飞天、金刚力士、壹门、八宝、仰莲等装饰。尤其是上部,雕刻有全行乐器,极为罕见。塔身第一层高大,正面辟四个假门,其馀四面开四扇假窗。在门窗两旁都雕有佛像,南面门券上嵌石刻横额,“永安万寿塔”。塔身以上置密檐十三层,塔刹用仰莲座承以巨大宝珠。那些饰有花卉图案的精美砖刻生动细腻,此塔为明代密檐式塔代表作,今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塔旁有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雕刻精美的线刻观音像和关帝像碑两通。慈寿寺旧址现已改建成公园,因慈寿寺塔在历史上曾名“玲珑塔”,故该园被命名为“玲珑公园”。
29、北海佛殿白塔 北京市西城区故宫西北
北海位於今*北京市西城区故宫西北,原是辽、金、元明、清五代帝王的“宫苑”,是中国现存的历史悠久、规模宏伟、布置精美的古代帝王宫苑。北海面积68公顷,其中水面占一半以上。
30、西直门五塔寺 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
五塔寺原名“真觉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白石桥以东长河北岸,创建於明代永乐年(1403-1424年),寺内高石台上有五座小型石塔,约建成於明成化九年(1473年),名为“金刚宝座塔”。据史书记载,明永乐初年,印度僧人班迪达自西域来京,向明成祖朱棣呈献了五尊金佛和印度式“佛陀伽耶塔”即金刚宝座的规式。明成祖与他谈经论法十分投机,封他为大国师,授予金印,并赐地於西关(今西直门)外长河(今高梁河)北岸,为之建寺,寺名“真觉”。後又根据这位高僧提供的规式建成了金刚宝座塔,并重修了寺院。建成後的五塔寺前临长河背倚西山,成为当时京城士人重阳登高、清明踏青的去处。
31、居庸关云台 北京昌平县
居庸关位於昌平县境内,距北京市区五十馀公里,是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古代北京西北的屏障。两旁高山屹立,翠幛重叠,中有长达18.5公里的溪谷,俗称“关沟”。居庸关之名,跟“徙居庸徒”之意。传说秦始皇修长城时将强徵来的民夫士卒徙居於此。三国诗名“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名称。辽、金、元、明、清各代均称“居庸关”。这里形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山峦间花木郁茂葱茏,犹如碧波翠浪,因有“居庸叠翠”之称,为“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帝所书“居庸叠翠”石碑,原立於关城东南方,现在碑已不存,仅馀座基。
32、昌平银山塔林 北京市昌平县海子村西南、银山南麓古延寿寺遗址上
银山塔林位於北京市昌平县海子村西南、银山南麓古延寿寺遗址上。这里峰峦叠翠、松柏成荫,高高突起的银山主峰,由黑色花岗岩组成的山崖陡峭苍黑,山顶冬有冰雪层积,色白如银,人称“铁壁银山”。山上开阔地中,密檐式宝塔巍然屹立。淡黄色的石塔由台基、塔身、斗拱和塔刹构成,外表用各种石雕、石刻或琉璃剪边,脊兽装饰,华丽挺拔。人称 “银山宝塔”。这里有金、元两代砖塔七座,是昌平八景之一。其中五座是金代(1115-1234年)墓塔,两座是元代(l271-1368年)墓塔,均为砖结构,密檐式。塔下有高大须弥座,须弥座和第一层塔身,均有精美雕饰,檐下有砖刻斗拱。第一层塔身以上均施迭涩,挑出短檐。塔的高度都在20-30米之间,*少林寺、灵岩寺塔林中的墓塔要高大得多,两座元代塔,也是砖结构,但体积较小。其中一座密檐式,檐下刻斗拱,塔的立面富有曲线美。另一座是密檐楼阁式和覆钵式相结合,很特殊。这一古塔林是今天研究当时佛教艺术和砖石建筑技术的珍贵实物资料,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3、房山万佛堂 北京市房山区磁家务凤凰岭下
万佛堂又称“万佛龙泉宝殿”,它位於北京市房山区磁家务凤凰岭下,初建於唐代,原名“龙泉寺”。万佛堂之下有著名的孔水洞,是发育在奥陶纪石灰岩地区的巨大溶洞,原名“水帘洞”,因唐宣宗年间有一位*丘号溪的老人在此创建万佛堂,遂改称“万佛堂孔水洞”。洞内有泉,水势汹涌。洞壁存有隋大叶十年(614年)刻经和隋唐时代雕像,刻经大部溺於水中。唐万佛堂早已废圯,数处古建筑遗迹和几方明清石碑,零星散布在万佛堂孔水洞旁。现存万佛龙泉宝殿是明代重建无梁建筑,堂内三壁嵌满唐大历五年(770年)镌刻的“万佛法会图”汉白玉浮雕,造型生动,栩栩如生。正中雕释迦佛坐像,两侧雕乘狮文殊菩萨像和乘象普贤菩萨橡。前後有天王、神人、侍者等。或双手合十,或献花奉宝,形态不一。其中西南壁伎乐天浮雕最为精美,天人持各种乐器作弹奏状,肌肉丰满,形态自如,是唐代雕刻艺术的杰作。孔水洞原有两扇巨大石门,早已不见,仅有宽尺许的石梁横卧在洞口,人们可以跨越石梁,紧贴洞壁,穿过溪流潺潺狭长券洞至“求帘洞”洞囗,券洞尽头石壁上有两尊石雕佛像,并有《莲花经.观世音普门二十四品》刻经,这些珍贵的隋唐石刻,至今清晰可辨。枯水季节,人们可徒步通过“水帘洞”进入第一大型洞厅,然后还须乘小舟才能饱觉“水底洞天”。洞中有三大洞厅,其中以第三大洞厅最为壮观,厅前一排石钟乳低俯水面,厅后遍布洁白晶莹的石花,厅南侧有一张嘴瞪目的“大鳄鱼”把守“九曲迷宫”入口,游人至此,莫不拍手叫奇。洞附近山丘上有辽代华塔、元代砖塔各一座,华塔上有“咸雍六年”、“寿昌七年”等题记,为研究中国华塔出现年代提供了实物资料。
第二篇:北京烧香拜佛的去处——佛教寺庙推荐
推荐几座北京著名的佛教寺庙——烧香拜佛的好去处
北京寺庙众多,包括佛教、道教等各个宗教的众多庙宇道观,小编整理了一下北京比较著名的几座佛教寺庙,大家在烧香拜佛的时候可以参照一下。而且每座寺庙都历史悠久,如果不是去烧香拜佛,当做旅游景点游览也是不错的。当然如果你是个实在的宅男宅女,也可以在家上善缘网建立佛堂,供奉喜欢的佛菩萨,在家烧香拜佛。
一、雍和宫
雍和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二环东南隅,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初为清代雍正皇帝登基前的府邸,乾隆年间,改建为喇嘛庙,成为清政府管理全国喇嘛教事务的中心。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1997年被北京市文物局批准为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
如果求工作、求事业顺利可以去雍和宫。但雍和宫平时烧香许愿的人比较多,尤其是初一、十五,可以早点去。
代表性景点: 1.法轮殿
是僧人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场所。主供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镏金铜像,两侧设其两大传世弟子**大师与**喇嘛的宝座。十世**与十一世**大师均在此为众僧讲经说法,摩顶赐福。
2.弥勒大佛
万福阁是一座飞檐三重、结构最为复杂雄伟的建筑。内立木质弥勒(梵文音译)大佛,高18米,制作于乾隆十三年至十五年(1748-1750)。相传为七世**喇嘛所献白檀巨木所雕。1990年8月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1992年,耗资50万人民币对大佛进行了修缮贴金。1993年举行了隆重的弥勒大佛开光典礼。
3.《喇嘛说》四体文碑
雍和宫内有一著名碑亭,亭内立一方形石碑。高6.2米、每面宽1.45米,四面分别刻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喇嘛说》。内立**转世,金瓶掣签制度。是清代加强藏传佛教事务管理“安藏辑藩,定国家清平之基于永久”的重要文献。此碑立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
景区提示:
电话:010-64044499 门票:25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12号
交通路线:乘13、116、117、807、44路公交车至雍和宫站下车即到;或乘地铁至雍和宫站下车即到。
二、红螺寺
“红螺寺”乃是明正统年间“护国资福禅寺”的俗称,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流传到现在,故事有几个版本,不过是说玉皇大帝的两个女儿来到这里,化成两个巨大的红螺栖身红螺湖。不同版本在于两个仙女下界原因的区别:贪恋人间风景、爱慕人间感情或者肩负拯救黎民于水火的重任。红螺寺的原名被人们遗忘了,反倒是这个带着风情故事的俗名被佛界与人界共同接受,或许这也暗示着红螺寺一度会成为一片绚烂红尘,陷进无尽的人间烟火中去。(红螺寺大雄宝殿旁供奉舍利的资料牌显示:“1950年,红螺寺改为学校,僧人遣散,上世纪70年代,设为地震观测点,红螺寺遭到彻底破坏。”)
如果年轻夫妇要求子的话可以去红螺寺。红螺寺是全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传说求子特别灵。除了大殿里的观音像要拜一拜,虔诚的夫妇还应该走一走“观音路”。“观音路”上每隔一小段距离就有几尊观音像,虽然爬山累一些,但还是值得的。
景区提示:
自驾车:上三元桥走机场高速,在北皋收费站下高速走京密路在怀柔立交桥下桥到怀柔城区,沿青春路环岛往北直行可到达。
门票:每人30元,学生、老人、军人半价。滑道往返每人50元,单程30元。山路漫长,上山需要大量体力,而且山路湿润、苔藓密布,慎防滑倒。下山的滑道的刺激程度和可玩性也不次于过山车,建议大家选择50元的往返滑道。
公交车:东直门长途汽车站,乘916或936路公交车至怀柔城区大地广场等站下车,再转乘出租车(约10元)到景区。
旅游专线车:节假日上午,可在宣武门、东大桥、东四十条、和平门北口乘游6路或游16路直达景区。
三、潭拓寺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108国道可通达。距市中心30余公里。为寺庙观堂类人文旅游景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307),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民谚。
如果去潭柘寺烧香,一般许什么愿都可以,都是“信则灵”的。潭柘寺是一座历史非常悠久的古寺,除了可以烧香拜佛还可以欣赏美丽的自然风景。
代表性景点:
大雄宝殿:是寺内最雄伟壮丽的建筑,为古建筑中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福海珠轮”横匾为乾隆皇帝手书。鸱吻两侧的四条“镀金剑光吻带”是康熙皇帝的御赐之物,在全国仅潭柘寺独有。
流杯亭:流杯亭的地面用巨大的汉白玉铺成,上面刻有蜿蜒曲折的水槽,巧妙地构成了一幅“南龙北虎”的图案。游人可享受到“曲水流觞”的乐趣。
神石鱼:是“潭柘四宝”之一,摸石鱼可祈求“消灾除病”。
帝王树:相传在清代,每有一位新皇帝继位登基,就长出一枝新干。乾隆皇帝御封此树为“帝王树”。
毗卢阁:是寺院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也是寺内最高大的建筑。其鸱吻背面“凤在上,龙在下”的“龙凤呈祥”的图案,很是罕见。
景区提示:
电话:010-60861699、010-60862505 门票:55元/人,持老年证和学生证优惠票为30元/人。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南部潭柘山麓
交通路线:苹果园地铁站乘931路公交车至潭柘寺站下车。
四、卧佛寺
卧佛寺又叫“十方普觉寺”。它位于西山北的寿牛山南麓、香山东侧,距市区30公里。由于寺内有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铜像、卧佛寺由此而得名。卧佛身长5.2米,用铜25000公斤、铸佛用工7000人。铜佛作睡卧式,头西面南侧身躺在一座榻上,左手平放在腿上,右手弯曲托首头部。
因为卧佛与“offer”的谐音,有很多求工作、求学业的人都会来卧佛寺烧香拜佛。每年高考前夕,卧佛寺都会有许多家长、学子前来烧香拜佛、祈求高中。
景区提示:
交通指南:在苹果园乘318路,动物园乘360路,颐和园乘333路公共汽车可达;也可在前门、崇文门乘游览车抵达。驾车可从颐和园沿香颐路到卧佛寺即到。门票价格:门票:卧佛寺5元 植物园5元 展览温室50元 五、八大处
八大处位于北京西郊的翠微山、卢师山和平坡山之间,三峰之间的参天古树掩映古刹8座,人称“西山八大处”。有“三山八刹十二景”之称,是京西著名的旅游、疗养、避暑胜地。八大处公园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宜人的佛教寺庙园林,位于北京西山风景区南麓,方园三百三十二公顷,最高处海拔四百六十四米,是建国后北京市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的八大处据说是求姻缘比较灵验。如果年轻男女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另一半,去八大处虔诚的求一求吧。如果愿望得以实现,一定要记得去还愿噢!
景区提示:
门票价格:
1)公园门票: 10元/成人 5元/学生
全天候月票:20元
晨练月票:10元
娱乐项目: 索道:20元,滑道:40元,索滑道套票55元,溜索:30元。2)优惠票价:
(1)离休人员凭证、1.2米以下儿童免票。交通指南:
从动物园乘347路公交车可达;从北京游乐圆乘958直达;或乘地铁到玉泉路换389也可。
苹果园地铁乘972、965、311路
动物园乘347路
玉泉路地铁乘389路
西道口乘622路
六、云居寺
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的白带山下,它的石经山藏经洞及唐、辽塔群构成了我国古代佛教文化一大特色,被评为北京旅游世界之最。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是我国佛教经籍荟萃之地。寺内九个藏经洞珍藏着浩瀚的石经、纸经、木板经,号称三绝。
除了佛教三绝与千年古塔外,寺中还珍藏着令世人瞩目的佛祖舍利,为千年古刹增添了一份祥光瑞气。云居寺是国内外著名的佛教寺院,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它特有的幽静环境、奇特的秀丽风光,蕴涵着浓郁的佛教文化特色。
景区提示:
开放时间:08:30-16:30 交通线路:
公交线路:天桥乘917 路公共汽车十渡支线云居寺站下车; 铁路:北京西站乘6437次列车云居寺站下车;
自驾车:1.由京石高速琉璃河出口-琉璃河-岳李路-房易庄-云居寺路-云居寺 2.京石高速房山出口至房山-京周路-周口店-房易路-云居寺路-云居寺
七、广济寺
广济寺又称“弘慈广济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区阜城门内西市路口,是佛教著名古刹之一,中国佛教协会设於此。1983年,广济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交通指南:
西四路口以西,阜成门内大街25号;乘13、101、102、103、105、823、812、814路车到西四站下车。
八、大钟寺
大钟寺位于海淀区北二环路北侧,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建,至今山门高悬一块青石匾额,上刻9条穿云飞龙,正中为雍正帝御笔“敕建觉生寺”。由于寺内有一口名闻遐迩的明代永乐大钟,故俗称大钟寺。
大钟具有五绝:
一绝:铸造年代最久;二绝:铸成经种最多;三绝:钟声传播最远;四绝:力学结构最佳;五绝:铸造工艺最高。
景区提示:
门票价格:开放时间:8:30——16:30(周一休息)门票:10元、学生4元 交通指南:乘302、300、367、718、运通101路车到大钟寺下车路北
声明:
本文由善缘网搜集整理,图片及景点信息来源于网络,请以实际信息为准。
第三篇:寺庙管理制度
芦花镇寺庙管理制度
1.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自觉接受属地政府的领导和各级政府民宗、文物、园林、卫生、消防等部门的指导。
2.寺庙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领导下,由僧众自己管理;在教内,寺庙受佛教协会的领导。
3.寺庙是僧人修学、寺管会主任弘扬佛法的道场,是保存、发扬佛教文化的场所,是僧人从事服务社会、造福人群活动的基地,是联系团结国内外佛教徒的纽带。寺庙须保持清净庄严,树立纯正的学风,正常开展法务活动,运用其多方面职能,庄严国土,以利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4.寺管会主任,须根据选贤任能原则,由当地或上级佛教协会主持,经本寺两序大众民主协商推举礼请之;寺管会成员每届任期三年,连选可连任。除特殊情况外,寺管会成员一般不宜兼任。
5.寺庙适当安排讲经说法,提高信众的佛教基本教义水平及广学力行、爱国利民的积极性。
6.佛教活动须在寺庙举行,寺庙举行重大的宗教活动,须向上级宗教事务部门及佛教协会汇报。寺庙不得进行不属佛教的迷信活动。
7.寺庙应安排时间,建立制度,组织僧人学习宪法和法律,学习时事政策,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增强爱国守法观念。
8.寺庙可以接受信徒自愿的布施(包括佛事收入),但不得以任何方式和名义向信徒勒捐。寺庙应在量力自愿的原则下,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但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个人以任何方式或名义向寺庙摊派财物。
9.寺庙在涉外活动中坚持爱国爱教、独立自主的原则。寺庙原则上不聘请外国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中的佛教界人士担任职务或名誉职务。
10.寺庙文物,包括经像、法器、供具、古建、碑碣、灵塔、壁画以及字画古玩等,均应登记造册,确定级别,建立档案,专人负责,妥善保管。对有重大价值的文物,应采取特殊措施,避免香火薰染和人为损坏。
11.寺庙的文物、树木等属寺庙经管,不接受任何单位占用。
12.寺庙实行民主理财,凡大宗开支,必须经由寺务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定期向常住 大众公布帐目,接受大众监督。13.寺庙根据国家治安条例,建立治保小组,制定具体措施,接受公安部门指导,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14.寺庙根据消防部门要求,建立消防组织,配置消防器材,落实消防规章制度和具体措施,消除火灾隐患。
第四篇:浅析寺庙文化
浅析寺庙文化
——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摘要】:回首两千多年的历史,世间沧桑的岁月从指间滑过。随着扑面而来的古朴气息,步入香火鼎盛的寺庙圣地,那里是艺术的殿堂,是人类艺术的结晶。这圣殿里有让人叹为观止的巧夺天工;有荟萃古今的建筑;有栩栩如生、琳琅满目的壁面;还有肃穆柔和的清吟梵唱。寺庙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它历经了各个时代的不断传承、发展、演变、使之魅力日见突出。寺庙作为我国瑰丽的艺术宝库,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而以此产生的寺庙文化则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各个时期的历史,反应出社会文化的变迁。现如今,寺庙文化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天文、地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音乐、舞蹈、文物、庙会、民俗等。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展现寺庙文化的博大精深。【关键词】:广西;寺庙;文化
我们对此特地向广西的一百位公民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因此我们了解到,75%的公民所居住的附近是有寺庙的。寺庙的存在及发展对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在这基础上,我们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相关的实地调查,将寺庙的这一神秘面纱轻轻揭开,使它能够清晰的显示在众人面前。
<一>寺庙及寺庙文化的释义
“寺,在古代为官署名,如有‘太常寺’、‘鸿胪寺’等。而庙,则是一般祭祀神灵的场所。”[1]而现今,寺庙是出家人居住和供佛的处所,同时也是各种宗教信徒举行礼拜、祭祀或集体修道活动专用的建筑物。寺庙文化,顾名思义,是指存在于寺庙这种空间的文化。但同时也包括于宗教信仰有关的内容,包括宗教信仰本身也包括寺庙建筑物本身及其附属物。此类内容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系寺庙文化的主体,它以宗教信仰为核心。除此之外,还包括寺庙内的文化,即微观的寺庙文化。[7]
<二>、寺庙产生的历史原因及社会背景
“相传佛教传到中国,是由东汉明帝派遣使者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到洛阳而开始的。当时这二位西域高僧初到,被招待住在鸿胪寺。那时的鸿胪寺是掌管宾客朝会礼仪的。第二年,明帝为他们建造了供佛修道之所,遂以‘寺’命名。因二位高僧曾用白马驮载经像而来,故起名曰‘白马寺’。相传这是中国寺庙之祖。自有洛阳白马寺后,全国便开始兴建寺造宇之风,到了东汉末年,已有相当规模的佛寺了。”
之后,随着各种宗教、佛学的传入,与之相对应的寺庙也随之应运而生。唐末时期,已有教徒集中朝拜的建筑群。晚唐诗人杜牧曾有《江南春绝句》描写当时佛寺的盛况“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民间的很多塔寺、庙宇则是由于民众对于诸神的信赖或是恐惧而建立起来的,是以用来驱除内心的不安,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可以祈愿,也可以驱邪,是人的一种自我安慰和心灵上的寄托。
<三>、寺庙建筑物的特点和结构形式
广西地区的寺庙建筑一般分为依山式和平川式两类。
依山式即依着山而建,或于山脚,或于山腰,与山接连。如桂林市的云峰寺,位于桂林市区象鼻山西南麓;梧州市的四恩寺,座落在白云山半山腰,是广西唯一出家人受戒道场;桂平市的西山龙华寺,位于西山半山腰处。平川式即比较平坦、开阔的地势上建立寺庙的一种。如北海市的大士阁,位于合浦县城东南85公里的山口镇永安村内;东兴市的观者寺,位于东兴市明虹路,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
与寺庙建筑相对应的寺庙布局则有岩洞寺、塔庙和庵。
岩洞寺是依洞开凿,有的洞正中有方形的塔柱或佛宇,有的洞正中后靠壁前雕刻木佛。岩洞前面如有多余空地,就再建寺院。南宁市马山县的灵阳寺位于古零镇乾登山上,是广西最大的岩洞式寺庙。寺庙的主殿就设在乾登山上的一个岩洞内,岩洞叫做“荔枝岩”。灵阳寺占地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洞穴内的主殿约占600平方米,设有三宝、观音、卧佛、弥勒、韦驮、护法、圆寂7个殿,供奉有15尊佛像。除了洞内的主殿之外,洞外还依山建有客堂、经楼、斋堂和亭台等建筑,这些建筑似骑于山崖峭壁之上,气势磅礴。
“塔庙,起初也叫‘浮图寺’、‘浮图’,这是因为塔是‘浮图’‘浮屠’‘佛图’的简化形式。”[2] 广西塔状的寺庙居多其平面布局是仿照印度的样式,以塔藏舍利,信徒们供奉、礼拜,所以塔位居佛寺的中心,是整座寺院的主体。桂林市全州县的湘山寺位于西隅湘山之麓,有“兴唐显宋”之美誉,“楚南第一刹”之雅称。作为广西最古老佛教寺院的湘山寺,其主寺塔寺就有八层高,是标准的塔状寺庙。湘山寺脚下的妙明塔,为广西最古老的寺塔。意为七级浮图,高26米,底层直径6.8米,结构奇特,巍峨壮观。
“庵的本来意义是‘小草舍’,一般为古代隐遁修得者所居,比较简陋。”[3]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也称僧侣的修习、奉法的净地为“庵”。洗石庵位于桂平县西山,庵宽26.4米,进深41.5米,占地面积1021平方米,有俺门、经堂、佛堂三进殿堂,层次分明,玲珑多姿。建筑风格特别致,屋顶、屋脊、殿内柱身、深枋、顶棚、门窗花格都十分精美,极富南方特色,是目前广西保存最完整、最华美的寺庙之一。
<四>、民众的宗教信仰观念
“民间信仰从空间上可以分为天庭、冥界和人世,从活动主体可以分为神灵、鬼魂和人。这三种空间是明确区隔的,而这三种主体是交互影响的,有时是相互转化的。”[4] 宗教信仰作为民间信仰的一部分,有着自己的广泛性和深度。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8%的人心中有明确的信仰观念,如信仰某个神灵,某个教会。但有一点很突出,人们都有明确的善恶观,他们追从自己所坚信的某个信念,好的、美的。他们以相信开始,然会再以相信而结束,因为相信而选择相信。
人们的宗教观念和信仰对象因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自身的文化水平高低不一而有所差异。
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内有一所基督教堂,每周周末都会有人前往诵念经文,吟唱教会歌。而去里面的96%都是中老年人,或许说他们连信仰本身都不了解。他们之所以去那里只是为了一个心灵上的安慰,只是因着某种念想,期盼着从中可以释怀某些事。只是因着心中有所需要,所以希望在那里可以找到一把通向心门的钥匙。信仰,由心而生。
南宁市上林县石门的龙母庙为一位慈祥善良的壮族妇女建造的。为了弘扬龙母善良、慈祥、博爱及龙子“特崛”知恩图报、孝敬父母的高尚品德,共建中华民族和谐大家庭。很多时候,人们的信仰是由自己心中所希望而决定的,由某种愿望而产生。
<五>、祭拜的民俗习惯和相关活动
当人们有某种祈愿时都会到自己所信任的庙宇中进行祭礼活动,目的是祈祷自己心中所想能够成真,当然也有是出于对某位神灵的尊敬而前往的。在我们的调查中有31%人说祭拜寺庙是当地的一种民俗,54%的寺庙中是有算命先生的,72%的人去寺庙时有给香火钱的习惯,48%的寺庙是有某些忌讳的。这些构成了寺庙祭祀的习俗。
老人去祭祀时喜欢带上自己的孙子、孙女,希望给他们带来好运。有说在寺庙中吐痰、脱鞋子等不雅的行为都不可做,因为那是对,庙中供奉对象的不尊敬,会带来厄运。人们祭拜的时候一般都会上香,或叩头或跪拜或鞠躬,有心的人还会抽签,拿自己身上的玉器挂于佛堂内的鼎器上。
而各地的庙会则是最为热闹、隆重的。如2007年的5月4日即农历三月十八日是广西玉林市福绵管理区樟木镇的庞奶庙民间艺术节,村民不仅舞龙舞狮、扭秧歌,还唱起了庙戏,“跳动坛”。除此之外,还有“出游”(是庞奶节庙会最重要的一环,上午11点钟开始。出游队伍由各种各样的元素组成:舞狮舞龙、八仙过海、唐僧取经、打钱尺、扭秧歌等,五花八门)。
<六>、寺庙文化的特点
现实性。寺庙中举行的宗教活动和宗教教职人员的日常起居,大家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表现为一定的规模,遵照教义、戒律、科仪和宗教制度而行,表达着宗教教职人员和信徒的感情与愿望,显示着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素质,并间接地反应着寺庙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因而是最重要、最生动的宗教现状,是寺庙文化中最具现实性、最具活力的部分。
形象性。宗教活动和日常起居均是可视可听的。此外,寺庙建筑及园林,寺庙范围内供奉着的崇拜对象的偶像及其它象征系统,珍藏着的经书、法器、圣物与其它宗教艺术品,祭坛、装饰物及宗教人员的服饰等,均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宗教信仰体现在这些具体的形象中,许多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柳州市观音裨寺里的观音菩萨圣像是艺术的化身,精美绝伦,惟妙惟肖。
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每一种宗教或派别都有自己不可改变的核心内容,在戒律、仪式、组织、制度等方面也都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这就是说,同一种宗教或同一种派别的寺庙,从宗教的内在要素到外在要素基本上都是一致的、相同的、重复的,甚至寺庙建筑样式、内部布局、所崇拜的偶像等也都基本雷同。但是,任何寺庙又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反映着传法系统的差异,对教义理解的差异,历史积淀厚薄的差异,受不同民族文化影响的差异,受不同地方文化影响的差异,与其它宗教文化冲突与融合深浅的差异等。个性使不少寺庙文化大放光彩,使各宗教宏观寺庙文化绚丽多姿。
辐射性。少数特别的寺庙其文化辐射可广及全国或全世界,也有少数寺庙对外部产生的文化影响微乎其微。多数寺庙的文化辐射力的强度居上述两类寺庙之间。除了文化影响微乎其微的寺庙之外,其余寺庙均会对周围地区产生较深的文化影响。当寺庙坐落在信徒众多的地区时,往往成为该地区的文化中心,并对周围地区产生全面的文化辐射,会形成一个以寺庙为中心的小文化圈。寺庙文化在地方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使地方文化更加丰富。柳州市的观音裨寺至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香火兴旺,吸引着广西各地,甚至省外、海外的来客。2004年二月十九日特邀台湾85岁高龄的释若晖裨师;江西高僧大德86岁高龄的上戒下全老和尚举行观音菩萨圣像的开光典礼。持续性。当寺庙停止宗教活动后,其文化辐射也还会持续相当时期。信仰方面的影响持续时间将短一些,艺术方面的影响持续的时间将长一些。著名寺庙只要建筑尚存,作为名胜和文物的价值也将继续存在。[5]
<七>、政府的寺庙政策
保护寺庙遗址,大力发展寺庙文化。政府对寺庙的存在与发展持支持态度,并加大投资对某些寺庙进行修整。寺庙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也代表了这个地区的文化景象。梧州市四恩寺原先位于钱鉴的紫竹林寺,因修建东环路而搬迁到白云山重建,总投资7000万元。可见,政府对寺庙建筑的重视。
将寺庙文化发展为一种旅游资源,以寺庙为主体接收外来游客。天佛山,居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金城江区六圩镇●烈村风景旖旎之华山南麓,在江岸北,距市中心仅5公里许。它是经河池市旅游主管部门批准经营之旅游景区,纳入《河池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之重点旅游活动中心、旅游度假区、综合娱乐区。成为河池旅游的一大亮点。
<八>、民众对寺庙的看法及支持度
现如今,民众对寺庙文化基本上持一种肯定的态度,他们肯定寺庙与自己生活的联系,肯定它本身的艺术文化价值和现实体现。在我们的调查中,有57%的人承认寺庙的祭拜活动是一种风信而非一种迷信(当然不缺少迷信的情况),59%的人认为寺庙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人们肯定寺庙存在的价值,接受它进入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那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寺庙文化带给人们精神上的乳汁,同时也拉动了当地地区经济的增长,它能够为广大民众服务。人们希望寺庙文化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之后,依旧能够笑傲江湖永不败。
寺庙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从各个方面展现着社会的发展历程,蕴藏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其扑朔迷离的掌故传说,使之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寺庙是在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态,一种信仰、崇拜和精神追求下产生的,寺庙文化艺术伴随着寺庙的产生而产生。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所建的寺庙,其特点也迥然有别。对于寺庙文化的解说,本文草草数字不能明述。“扑朔迷离,万缕香烟飘不尽;名山●●,千峰竞秀僧占多。晨钟暮鼓道不尽世间万般沧桑事,经声朗朗唱不完深邃千端妙禅机。”[6]
参考文献
[1] 释源:《寺庙文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 释源:《寺庙文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3] 释源:《寺庙文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4]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民间风俗志》上海人民出版社.[5] 朱越利:《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6] 释源:《寺庙文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7] 朱越利;《佛教在线讯》.
第五篇:寺庙观后感
游龙华寺有感
趁着五一假期,我参观了位于上海徐汇区龙华镇的千年古刹----龙华寺,感受了这座历史悠久的佛寺所包含的文化底蕴,进一步了解了佛教与中华文化的交流融合及佛教对于生活的意义。
在寺庙不远的地方,我便能远远的眺望到矗立在龙华寺门前的古塔——龙华塔。塔高为七层,塔身呈八角形,每层四面皆有塔门,逐层转换。宝塔檐下悬有铜铃,风动铃响,姿态雄伟美观,使龙华寺更增添了一分庄严的气势。
龙华寺的山门庄重大气,由五门并立。中间的大门上悬挂着“龙华”二字的牌匾,门柱上还刻有花纹,造型精美,做工细致。进入山门,首先吸引我眼球的是弥勒殿前地上的石刻。中间为一条巨大的盘龙,周围则是象征佛教圣洁的莲花。此时,我不禁想起了释迦摩尼出世时脚踏莲花的典故,可见,佛教中的无形的文化融入到了有形建筑中的每一处细节中。
进入天王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弥勒菩萨。布袋和尚的形象和蔼可亲,他手持一佛珠,半端坐着,好不惬意,俨然一副智者胸有成竹,看破世俗的神态。弥勒菩萨面带微笑,好似欢迎着每一位来寺里膜拜的善男信女。正中朝北的是韦驮天,作为佛教中的护法天神,他面如童子,表现出他的赤子之心;身披盔甲,手持宝剑正对着胸前,气势逼人,似乎告诫着一些牛鬼蛇神切莫靠近。大殿两旁分别供奉着身高4米的四大天王象:东方天王手持琵琶,南方天王手持一剑,西方天王手持一龙,北方天王手持一伞。四大天王有的怒目而视,有的正襟危坐,让人打颤。
来到大雄宝殿,作为龙华寺的主殿,供奉着三尊巨大的金身菩萨像。据介绍,殿中供奉三尊金身“华严三圣”。正中是毗卢遮那佛,又称报身佛。左边是文殊菩萨,顶结五髻,身骑狮子,表示智慧威猛。右边是普贤菩萨,身骑白象,以示尊贵。殿内还陈列一口明朝万历十四年(1586年)铸造的寺钟。大殿朝南两侧供奉着二十诸天,是护持佛法的天神。他们是:大梵天王、帝释尊天、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金刚蜜迹、摩醯首罗、散脂大将、大辨才天、大功德天、韦驮天神、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神、摩利支天、日宫天子、月宫天子、娑竭龙天、阎摩罗王。
塑造精美,形态各异,其造型大部分取材于佛经故事。大殿后边两侧供奉着十六罗汉塑像,神态生动、庄严。在大雄宝殿后面是一幅大型的海岛壁塑,取材于善财童子求法的佛教故事。相传善财童子是一位十分好学、谦虚的佛弟子,四处向诸佛求法,先后向五十三位佛和菩萨求教。佛教称“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求教的第二十七位菩萨是观音菩萨。塑像的正中是慈禅的观音菩萨在大海中巡游,意为在无边的苦海里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画面上有许多两手合十的小善财正在向各方求教。壁塑中既有无数的人物,又有浪涛,小舟,寺庙等背景,真可谓是栩栩如生,令人惊叹。
第四殿内同样也供奉着三尊菩萨金身——西方三圣。中间是阿弥陀佛像,左边一尊为观音菩萨像,手持宝瓶杨柳;右边为大势至菩萨熟悉的像。大殿左侧还供奉着一尊白玉观音菩萨的头像,供人膜拜。
龙华寺两侧的偏殿内还供奉着千手观音象,菩萨面目慈祥,“千手”动作各异,造型精美。罗汉堂内的五百罗汉金身耀眼夺目,是人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在西面的钟楼里则供奉着人们所熟悉的关公,财神等。而东面的钟楼则供奉着地藏菩萨。
龙华寺内无数的佛像、法器,以及寺庙主题的建筑,无不透露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寺庙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对称的整体布局成了我们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里最宝贵的文化“活化石”。我想,秉承着虔诚的宗教信仰,人们才能抛开功利,找到自己心中的净土。
以前与父母长辈去寺庙参拜,大都只是听大人的话依样磕头,但并不理解寺庙里每一尊佛像背后的故事即佛教的教义。通过学习,我对佛教的教义,起源,历史,发展都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当我踏进进入佛寺,我不再仅仅怀揣着向菩萨许愿的目的而诚心膜拜,而是更加理性地、辩证的看待宗教,并同时思考佛教与现代生活的意义和联系。正像梁启超先生说的,“佛教是自信而非迷信,是积极而非消极,是入世而非厌世,世兼善而非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