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门楼水库水环境和防止污染的调查报告
关于门楼水库水环境和防止污染的调查报告
今年在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贺宗俊等10名代表提出的《切实保护好门楼水库水环境和防止污染》的议案,大会主席团决定交由市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审议,此议案得到了市人大党组及主任会议的高度重视,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受人大党组会议的委托领题用了一天时间,采取召开座谈会、走访库区群众、实地考查库区周边村寨、水源点等方式,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门楼水库的基本情况
(一)门楼水库饮用水源建设概况
门楼供水工程位于六盘水市中心城区西南面,属跨流域引水工程,总投资为2亿元,工程于1997年批准,1999年正式动工,2005年正式投入运行,现日供水量近3万m3。整个工程由水源工程(含门楼水库和输水管线)和水厂工程两部份组成。水源工程门楼水库位于水城县门楼乡境内珠江漓江北盘江支流舍戛河上,距市中心城区22km,水库水源共3处,分别是门楼乡木柯河、箐口河和纸厂乡纸厂河;水厂工程玉龙水厂位于钟山区凤凰街道办事处境内,设计规模为日处理水能力11.5吨,日供水能力10吨。
门楼水库大坝坝址以上流域面积90km2,平均年经流量5400m3,水库正常蓄水位1956.04m,死水位1926.70m,死库容600万m3,兴利库容2720万m3,总库容3380m3,为一中型水库。水库年供水总量最大可达4500万m3。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六盘水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批复》(黔府函[2007]2号),门楼水库一级保护区为水库正常文水位(1956.04m)以上200m主程范内的水域和陆域,面积为2.3km2;二级保护区为一级保护区上游的各支流水域,河岸两侧纵深各100m的陆域,面积为20.6km2;准保护区为水库拦河坝以上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范围以外的上游集水区域,面积共90km2。
(二)门楼水库水源的环境治理情况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门楼水库的环境治理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寻找治理办法。2007年对门楼水库保护区进行划定,2007年底对门楼水库进行界桩界碑设置;并制定出台《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市中心城区饮用水源地管理的通告》(市府发[2007]19号);2008年,市政府拨款400万元用于门楼水库周边1000户农户的沼气工程,现在各农户正在加紧兴修沼气池;近年来,把林业重点工程安排在保护区内实施,实施退耕地造林和荒山造林6000亩,把现有森林列入天保工程区,配备了护林员,严禁在保护区林的商品性采伐。据林业部门统计,在水库两岸和上游有各类林地近6万亩,森林覆盖率约40%左右,加上未成林造林地,植被覆盖率在45%以上。2008年政府编制《门楼水库水源保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市委、政府领导多次到门楼水库视察调研,2009年2月市政府专门召开门楼水库水源保护会议,落实了门楼水库水源保护主体单位,明确相关部门共同治理的职责。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综合治理,门楼水库的污染防治、水库的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门楼水库的水质仍然达国家Ⅱ类水质要求,属全省较好的饮用水源点之一。
二、门楼水库水源存在的环境问题
(一)周边农户生活垃圾对水库的污染。水库周边及其水源河流附近共有五个自然村(群兰村、红发村、元箐村、德格村、前进村),农户2355户8805人(其中库区100米范围共有农户221户),村寨聚集,人口密度大,村民的生活垃圾直接或间接排入水体;
(二)周边牲畜粪便对水库环境的污染。保护区农户养猪5000余头、牛800余头、马700余匹、羊500只,畜类禽类粪便不经任何处理部分直接排入水体;
(三)农村施用化肥对水库环境的污染。库区周边共有耕地1.2万亩,年使用化肥约700吨,农户使用洗涤用品约80吨,长年雨水冲刷排入库中,导致水库水质下降;
(四)水库周边村民在坡度较大的山上开垦种地,并有乱砍滥伐森林树林的存在,加剧水土流失,影响了水质;到门楼水库和前进村的游客不断增加,乱扔垃圾也对水库水质有所影响。
(五)水库管理部门对库区群众保护好门楼水库环境和防治污染的宣传教育不够,周边村寨群众爱护水库、保护水源、防止对水库污染的意识淡薄。
因上述问题的存在,从2008年以来,在水库的局部出现了水质的富营养化现象和明显的富营养化趋势。根据市环境监测站全年对水域水质的监测显示,库区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生物需氧量(BDOS)、悬浮物(SS)、氨氮(NH3-N)、总磷(TP)等,纸厂和前进村水质总氮含量超过国家Ⅱ类水标准8倍以上,总磷超过5倍以上,大肠杆菌甚至超过了监测最大值、2008年水库西部水域首次出现了蓝藻现象。
三、对门楼水库水环境和防治污染的建议
(一)市、县两级政府要强化对门楼水库水环境和防治污染工作的领导,分工领导要亲自抓,要建立门楼水库水环境和防治污染的联席会议制度,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要列专项治理资金,保证专款专用,使门楼水库水环境和防治污染工作有组织和经费上的保障;
(二)要按照市政府《门楼水库水源保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和市府2009年2月召开的门楼水库饮用水源保护专题会议明确的责任主体,相关部门的职责,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标准,争取在三年内取得较好的治理成效。
(三)抓好库区周边五个村的新农村建设,对库区周边五个村的村民深入地开展好保护门楼水库水环境和防治污染的宣传教育,提高爱护水库、保护环境的意识,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开展治理村寨脏、乱、差的活动,加大对库区周边五个村“一气三改”(修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的力度,投入资金下决心搬迁对门楼水库环境威胁较大的居住在一级保护区内的221户农户。通过村寨环境治理,人、畜粪便的管制、垃圾的有效处理,降低对水库水质的污染程度。
(四)加强对水库保护区的林业生态建设。
1、加大对保护区群众的林业生态建设的宣传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对山以林为衣,水以林为源形成共识,充分认识保护水源涵养林的重大意义。禁止偷砍盗伐和乱砍滥伐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停止一切商品性采伐。克服在保护区内开垦荒地行为。积极参与政府部门组织的有集雨区范围内实施的退耕地造林荒山地的造林工作,自觉搞好村寨的四旁植树。
2、把保护区(90平方公里)的范围列入天保工程区,严禁一切砍伐行为。把林业重点工程倾斜到门楼水库集雨区实施。集中项目集中资金搞门楼水库集雨区的林业生态建设。选配好责任心强的林业保护员。争取在三至五年内见到成效。
五、门楼水库管理所要加大对三条支流河堤的管护
经常打捞各类残留物,强化对各村寨排污渠的管理,严禁人畜粪水、垃圾直排库中。水库一级保护区内严禁放牧。严禁在二级保护区的三条支流中放养家禽和牲畜。在三条支流的入库处兴建三个沉淀池。通过自然沉淀、净化后流入库内,降低门楼水库水质的污染。
第二篇:有关水环境污染和浪费的调查报告
有关水环境污染和浪费的调查报告
姓名:王紫唯班级:一零四
现在人类最缺水,可还是依旧的浪费污染着宝贵的水,福州主要的娱乐水体——西湖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发臭的湖水让游客敬而远之。据我们了解,1999年,福州西湖的总磷、总氮,生化需氧量等项目年均值超过国家地面水环境IV类水质标准,高锰酸钾指数,溶解氧指标也有超标检出。西湖水质污染主要来自氮、磷,两种营养盐类的过量富集,水体目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与往年相比,1999年西湖各项污染指标特别是总磷较1998年有了明显的降低。我们应该保护水资源。
水资源的重要性和水污染的危害性
改进方案
1.强化对饮用水源取水口的保护
有关部门要划定水源区,在区内设置告示牌并加强取水口的绿化工作。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检查。从根本杜绝污染,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有关部门要划定水源区,在区内设置告示牌并加强取水口的绿化工作。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检查。从根本杜绝污染,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2.加大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力度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对于改善我市水环境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市的废水排放量正在不断地增加,而城市污水处理厂却没有相应地增加,这必然会导致水环境质量的下降。因此建设更多的污水处理厂是迫在眉睫的事。
3.加强环保意识
改善环境不仅要对其进行治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方面的宣传来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居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破坏环境的行为就自然减少了。
4.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的废水排放量还要增加,如果只重视末端治理,很难达到改善目前水污染状况的目的,所以我们要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
为了让北边的水不缺,我国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江苏省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上,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经隧洞穿黄河,流经山东、河北至天津。输水主干线长1156公里;一路向东,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输水线路长701公里。中线工程,从长江中游北岸支流汉江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输水总干线全长1267公里。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补充黄河水资源的不足,主要解决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在规划的50年间,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分三个阶段实施,总投资将达4860亿元人民币。
第三篇:水环境污染形势严峻
水环境污染形势严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水环境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主要体现在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3个方面。
中国环境公告显示,2012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8.9%、20.9%和10.2%。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62个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2012年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比例分别为61.3%、27.4%和11.3%。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同时,除密云水库和班公错外,其他60个湖泊(水库)中,4个为中度富营养状态,占6.7%;11个为轻度富营养状态,占18.3%;37个为中营养状态,占61.7%;8个为贫营养状态,占13.3%。地下水方面,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2012年全国地下水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水质呈优良级的监测点580个,占全部监测点的11.8%;呈良好级的监测点1348个,占27.3%;呈较好级的监测点176个,占3.6%;水质呈较差级的监测点1999个,占40.5%;水质呈极差级的监测点826个,占16.8%。主要超标指标为铁、锰、氟化物、“三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和氨氮)、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等,个别监测点存在重(类)金属超标现象。
与2011年相比,2012年,有连续监测数据的水质监测点总数为4677个,分布在187个城市,其中水质呈变好趋势的监测点793个,占监测点总数的17.0%;呈稳定趋势的监测点2974个,占63.6%;呈变差趋势的监测点910个,占19.4%。
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提速,废水排放总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01-2012年,我国废水排放总量从2001年的433亿吨增长到2012年的685亿吨,12年间增加了252亿吨,平均每年多排放了21亿吨废水,平均年复合增长率约4.3%。
从废水污染源来看,我国废水污染源主要分为工业源、农业源、城镇生活源,以及少量的集中式污染设施排放源,其中城镇生活源污水排放量的增加是我国废水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康米尔便携式净水器专业做净水器的厂家,帮助过很多救灾救难的中国同胞,让更多的受害群众喝到干净的水源以及户外的驴友喝到干净的水源。
我国城镇污水排放量占废水排放总量比例逐年提升,从2001年的53.2%上升到2012年的67.6%。2001-2012年,我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年均增量19.4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年均增量的92.2%。在三种废水污染源中,工业废水特点是排放数量及污染物含量相对小,但污染物种类多、治理难度大,引起水环境发生质化污染;农村污水特点是排放数量绝对大,但截至2010年,全国范围内农村污水处理覆盖率不及10%,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工业废水、农村污水相比,城镇污水的特点是排放量及污染物含量绝对大,但污染物种类少、治理难度低、治理工艺相对成熟、城镇污水处理覆盖率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对水环境的影响属量化污染。
城镇污水COD及氨氮占全国废水COD及氨氮的比例大。一般情况下,COD和氨氮是城镇污水中所含的最主要的两种污染物,也是国家验收、环保部门对污水处理厂例行检查时优先选择的指标。以2012年为例,城镇污水COD排放量913万吨,占全国废水COD排放量的72.9%,氨氮排放量145万吨,占全国废水氨氮排放量的84.6%。
提醒广大群众注意饮水安全问题,水源是身体不可少的,同时也是人体健康的关键。
来源:中国证券报
整理:净康科技
第四篇:关于水环境污染的论文范文
关于水环境污染的论文
1.我国水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水环境面临着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等多方面压力。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破坏促使洪涝灾害频发。河流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等;湖泊以富营养化为特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高猛酸盐指数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重金属。这些因素构成了水环境问题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等特征。我国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类主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工业发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不仅单位产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万元产值用水量各省区间差距悬殊。1998年全国平均万元GDP用水683m3以上。同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企业生产经营缺乏节能降耗的动力。企业技术改造往往以扩大再生产为目的,生产工艺落后,更新换代速度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增长方式的日趋转变,以及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将逐步走上科学化管理轨道。但是,这种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水环境问题严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政策导向的偏差。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重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产品产量、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等指标,没有把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纳入经济核算体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经济发展政策有悖于环境保
护。我国一度“遍地开花”的“十五”小企业,布局分散,规模不经济,生产工艺落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环境容量不相适应,也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我国主要江河出现的严重流域性水污染,在很大程度上与流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有直接关系。淮河流域四省自80.年代初开始,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高耗水的化工、造纸、制革、火电、食品等小型工业,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淮河的承载能力,使淮河流域水质急剧恶化;由于缺乏科学认证和科学管理,一些缺水地区盲目发展高耗水型工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单一的资源型产业,不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加工业,产业结构雷同,形成严重的结构型污染。
自然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环境问题的恶化,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难度。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引起全球温度、湿度、降水量的分布变化,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灾害频发。气温上升,地表径流减少,蒸发量增大,发生旱灾的机会增多。1997年我国北方地区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降水量异常偏少,温度偏高,海河水资源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40%;黄河水资源量为多年平均量的61%。由于河道径流减少,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加剧了水环境恶化。1998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长江中下游、嫩江、松花江流域降水量偏多,导致特大洪水灾害的发生。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悬殊,水资源分布与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极不协调。这些因素也是导致水环境问题突出的重要方面。
2.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
“九五”以来,我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以淮河治理为先导,太湖、巢湖、滇池,以及海河、辽河相继开始。部分水域已经接近实现第一阶段的污染防治目标。“九五”水污染防治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对于开拓我国的环境与发展道路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但是,从总体上看,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还比较缓慢,取得的成果十分脆弱。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充分说明,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流域水污染防治仍面临严重挑战。
2.1 黄河、长江流域水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九五”期间“三河三湖”的治理仅仅是拉开了我国水污染防治的序幕。在大规模治理“三河三湖”的同时,必须看到,黄河、长江的污染问题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了。如今,由于人类活动的作用力,使黄河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1999年,在黄河流域的114个重点监测断面上,V类和劣V类水体分别为70%和56.2%,黄河主要支流的污染更为严重,而且黄河的污染主要来自支流。目前,黄河水量少,自净能力弱,水环境处于危机之中。在西部大开发中,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将进入较快增长时期。黄河的水污染必然使沿岸的水资源短缺“雪上加霜”。
2.2 城市生活污水逐年增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城市基础设施是工业建设的载体,制约着工业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不恰当地把基础设施建设的载体地位降低为工业的一般附属物地位,基础设施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和工业建设不协调,导致基础设施长期超负荷承载。特别是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仅仅在近几年才开始兴建。全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
随着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产生量大幅度增长。近年来,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比例已接近持平。从目前的建设进度看,实现“九五”期间国家提出的全国50万人口的城市都要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装置的要求,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由于没有真正落实“污染者负担”的政策,地方财政因无力支付污水处理费用,常常使建成后的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环境保护投资不能有效发挥环境效益。
2.3经济政策不配套,污染治理资金严重短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污染防治资金以国家预算内资金为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环境已经不能奏效。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尚未建立,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资体制难以形成。作为促进污染防治的重要经济手段排污收费制度,目前还很不完善 “九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投资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把环境保护作为重点投资领域,一些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得到国债资金的支持。但
是,由于环境保护资金渠道狭窄,投资量小,污染治理资金短缺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足,开工的项目不少,却因缺乏资金施工建设进度缓慢,很多工程至今投资尚无着落。参考文献:
[1] 钱 勇.现代废水处理新技术.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3.[2] 井文涌.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中国水环境保护:水工业与可持续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 解振华.完成跨世纪的环保任务.科技日报,1999 09 28(1).[4] 周春晖主编.过程控制工程手册[M].北京:化工出版社,1992.[2] 李永和主编.工业酸度计[M].北京:化工出版社,1988.
第五篇:关于水环境污染的论文
关于水环境污染的论文
动画09-2班
陈磊
3091033203
1.我国水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水环境面临着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等多方面压力。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破坏促使洪涝灾害频发。河流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等;湖泊以富营养化为特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高猛酸盐指数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重金属。这些因素构成了水环境问题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等特征。我国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类主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工业发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不仅单位产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万元产值用水量各省区间差距悬殊。1998年全国平均万元GDP用水683m3以上。同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企业生产经营缺乏节能降耗的动力。企业技术改造往往以扩大再生产为目的,生产工艺落后,更新换代速度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增长方式的日趋转变,以及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将逐步走上科学化管理轨道。但是,这种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水环境问题严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政策导向的偏差。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重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产品产量、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等指标,没有把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纳入经济核算体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经济发展政策有悖于环境保护。我国一度“遍地开花”的“十五”小企业,布局分散,规模不经济,生产工艺落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环境容量不相适应,也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我国主要江河出现的严重流域性水污染,在很大程度上与流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有直接关系。淮河流域四省自80.年代初开始,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高耗水的化工、造纸、制革、火电、食品等小型工业,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淮河的承载能力,使淮河流域水质急剧恶化;由于缺乏科学认证和科学管理,一些缺水地区盲目发展高耗水型工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单一的资源型产业,不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加工业,产业结构雷同,形成严重的结构型污染。自然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环境问题的恶化,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难度。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引起全球温度、湿度、降水量的分布变化,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灾害频发。气温上升,地表径流减少,蒸发量增大,发生旱灾的机会增多。1997年我国北方地区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降水量异常偏少,温度偏高,海河水资源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40%;黄河水资源量为多年平均量的61%。由于河道径流减少,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加剧了水环境恶化。1998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长江中下游、嫩江、松花江流域降水量偏多,导致特大洪水灾害的发生。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悬殊,水资源分布与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极不协调。这些因素也是导致水环境问题突出的重要方面。
2.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
“九五”以来,我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以淮河治理为先导,太湖、巢湖、滇池,以及海河、辽河相继开始。部分水域已经接近实现第一阶段的污染防治目标。“九五”水污染防治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对于开拓我国的环境与发展道路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但是,从总体上看,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还比较缓慢,取得的成果十分脆弱。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充分说明,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流域水污染防治仍面临严重挑战。
2.1 黄河、长江流域水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九五”期间“三河三湖”的治理仅仅是拉开了我国水污染防治的序幕。在大规模治理“三河三湖”的同时,必须看到,黄河、长江的污染问题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了。如今,由于人类活动的作用力,使黄河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1999年,在黄河流域的114个重点监测断面上,V类和劣V类水体分别为70%和56.2%,黄河主要支流的污染更为严重,而且黄河的污染主要来自支流。目前,黄河水量少,自净能力弱,水环境处于危机之中。在西部大开发中,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将进入较快增长时期。黄河的水污染必然使沿岸的水资源短缺“雪上加霜”。
2.2 城市生活污水逐年增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城市基础设施是工业建设的载体,制约着工业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不恰当地把基础设施建设的载体地位降低为工业的一般附属物地位,基础设施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和工业建设不协调,导致基础设施长期超负荷承载。特别是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仅仅在近几年才开始兴建。全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
随着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产生量大幅度增长。近年来,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比例已接近持平。从目前的建设进度看,实现“九五”期间国家提出的全国50万人口的城市都要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装置的要求,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由于没有真正落实“污染者负担”的政策,地方财政因无力支付污水处理费用,常常使建成后的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环境保护投资不能有效发挥环境效益。
2.3经济政策不配套,污染治理资金严重短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污染防治资金以国家预算内资金为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环境已经不能奏效。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尚未建立,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资体制难以形成。作为促进污染防治的重要经济手段排污收费制度,目前还很不完善 “九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投资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把环境保护作为重点投资领域,一些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得到国债资金的支持。但是,由于环境保护资金渠道狭窄,投资量小,污染治理资金短缺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足,开工的项目不少,却因缺乏资金施工建设进度缓慢,很多工程至今投资尚无着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