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田水利试卷
河海大学2001年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试题 名称:农田水利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三分)
1.凋萎系数
2、作物需水量
3、灌溉设计保证率
4、灌溉制度
5、日常水位
6、排水承泻区
7、排渍模数
8、轮灌
二、判断题(每小题而分)
对以下概念,你认为正确的在括号内填“+”号,你认为错误的在括号内填“-”号。
1、土壤中的吸湿水是可以被作物根系吸收利用的水分()
2、鉴定土壤水分对作物生长是否有效的主要标志是土壤含水量()
3、制定作物灌溉制度的基本原理是水量平衡()
4、从河道引水灌溉时,如果河道流量大于灌溉引水流量,但枯水期水位偏低,饮水不足,应修筑水库调节径流()
5、设计灌溉渠道时,如果糙率系数取值偏小,就会失渠道断面过大而增加工程量()
6、上层滞水是停留在包气带土壤中的重力水()
7、地下水的流量、流速、水位等运动要素随时间而变化的运动叫做地下水非稳定流动()
8、田间排水沟的间距取决于土壤性质和排水要求,与排水沟深度无关()
9、制定旱作物灌溉制度是作物地下水利用量指的是地面以下土层的储水量()
10、用平均排出法计算的排涝设计流量比可能出现的排涝设计流量偏大()
三、问答题(每小题6分)
1、灌溉渠道的设计流量、加大流量、最小流量在渠道设计中各有什么用途?
2、渠道的水量损失包括哪些方面?渠道衬砌有何优点?
3、什么叫渍害,主要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4、排水沟设计中要考虑哪些特征水位?各由哪些因素确定?
5、管道灌溉系统规划中要考虑哪些原则? 四:计算题(第一题12分,第二题14分)
1、某排水区面积为40km2,其中旱地占80%,水稻占20%,采用日降雨量150mm三天排出的排涝设计标准,旱地径流系数,稻田日耗水量为5mm,允许拦蓄利用雨量40mm,求该排水渠的设计排涝模数和设计排涝流量。
2、某灌区有干渠一条,支渠三条,其布置如图。各支渠灌溉面积分别为A1支=2.0万亩、A2支=1.5万亩、A3支=1.8万亩,干渠各段长度为AB=1.5km、BC=3.5km,干渠沿线土质为中粘壤土
A=1.9、B=0.4,设计灌水模数q=0.5m3/S/万亩,支渠渠系水利用系数η支系=0.8,田间水利用系数η田=0.9,求(1)干渠的径流量和毛流量(2)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
河海大学200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名称:农田水利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
1、作物需水量
2、喷灌强度
3、灌溉水利用系数
4、作物水分生产函数
5、排渍水位
6、排水承泄区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土壤中的毛管水是不能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的水分()
2、灌水定额是灌区的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灌水量()
3、水库取水方式适用于河道水位和流量都满足灌溉引水要求的情况()
4、规划固定式喷灌系统时,支管轮灌方式是否合理对于管的设计流量有显著影响()
5、设计灌溉渠道时,如果糙率系数取值偏小,就会使渠道断面偏小,从而影响渠道过水能力()
6、田间排水沟的间距取决于土壤性质和排水要求,和排水沟的深度无关()
7、排渍模数是排水渠单位面积的排渍流量()
8、灌溉渠道实行轮灌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渠道渗漏损失()
9、喷灌工程不适用于地面坡度变化复杂的农田使用()
10、用平均排出法计算的排涝设计流量比可能出现的排涝设计流量偏大()
三、问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灌溉渠道的设计流量、加大流量、最小流量在渠道设计中各有什么用途?
2、排水沟道系统的规划布置要考虑哪些原则?
3、局部灌溉包括哪些类型?渠道衬砌有何优缺点?
4、渠道的水量损失包括哪些方面?渠道衬砌有何优缺点?
5、灌溉管道系统的工作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各自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第二篇:农田水利(范文模版)
医好农业发展最大“硬伤” 代表委员献策农田水利建
设
2011-03-09 09:08:00来源:农民日报 [提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岳德荣建议:“10%不仅要向粮食主产区倾斜,而且要向生产粮食作物倾斜,特别要向农田水利的斗渠、毛渠、地膜滴灌等倾斜。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大兴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号角已吹响,如何医好影响农业发展的“硬伤”,代表委员各抒己见支招献策。10%重点投给产粮区,别再让地方配套资金了
“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在今年一号文件中占据了显要位置,“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大幅增加专项补助资金,市、县两级财政也要切实增加农田水利投入。”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这一政策。无疑这10%将有效缓解长期以来困扰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不足问题。10%怎么用才能发挥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说:“落实10%的土地出让金,关键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首先要确保每一级都把这些钱拿出来;同时省里面调控20%用于重点地区农田水利建设。”他还建议,发达省资金多,但农田水利任务轻,能不能由中央统筹,调控一部分资金到其他省区。
目前,我国各地土地出让收益悬殊极大,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环境资源学院院长谢德体建议:“土地出让收益各地方部分留下,剩下由中央调控,但占用耕地的10%出让收益必须全部由中央调控,根据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再分配,特别是加大对种粮大县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王红玲说:“温总理报告中强调„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说明了中
央对农业的重视。”她建议:“国家要对10%统筹使用,首先投到粮食主产区。
农田水利建设首先还是为保障农产品供给,粮食主产区本身就没钱,还拿钱搞农田水利建设,然后生产了农产品再低价供给大城市,两头吃亏!”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岳德荣建议:“10%不仅要向粮食主产区倾斜,而且要向生产粮食作物倾斜,特别要向农田水利的斗渠、毛渠、地膜滴灌等倾斜。”
代表委员普遍认为,粮食主产区本来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再加上种粮效益不高,还要地方拿配套资金投资农田水利,现实中难以奏效。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副检察长李钺峰建议,应该取消地方配套资金。
谢德体也认为:“西部贫困的地方,要地方配套也配套不起,配套的比例要小一点,要大的话就是空的,不能落实。”王红玲说:“我国绝大部分省区市的农村市县,本身就是吃饭财政,无力配套工程建设经费。县级政府按比例配套,还不如中央干脆拿钱,否则配套的钱很难到位,还会影响农田水利建设,出现„豆腐渣工程‟、„半拉子工程‟。”
重点建设“五小水利”,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小水利作为整个水利系统的最前端,它的运营状况将直接影响江河湖泊的旱情和汛情。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维护投入不足,目前多数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河道、山塘淤积现象严重,“夏涝蓄水,冬旱供水”的功能严重下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专家于振文说:“过去在水利建设中,过多地把精力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忽视了农田水利建设。近年来,很多地方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着重加强了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这个做法很好,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在,水库有了,但是从水库通往农田的水渠并没有建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今年山东等地大旱,在山东济宁一个地区,水库建得很好,水源充足,但紧邻水库的田地却无水灌溉,就是因为水渠年久失修。”
水利建设中,“小农水”对农民帮助最大,对农民真正影响最大、最关键的也是这“最后一公里”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教授朱建军说:“小水利是惠及农民、农业的最直接的水利设施,是整个水利系统的细胞。如果说近年的水利建设整体是明显滞后,那么,其中的小水利建设则实际是停滞或倒退了。”朱建军建议,加大小水利投资在整个水利投资中的比例,并设立小水利投资专项,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支持“五小水利”工程的措施进行具体的量化,确保小水利建设资金不被其他水利项目挤占。同时,优先考虑投资少、见效快、惠及面广、实际效益高、维护费用低的山塘、小水利清淤与维修工程,全面提高农村防汛抗旱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凤台县真菌协会会长鲁中祝认为,不但要在大江、大河和大型水库等水系多建水闸蓄水保水,更重要的是在农田河网上普遍蓄水保水。他建议,一是在主要沟河建立水闸,二是支沟、农田河网建立水闸式的拦水坝,特别是县与县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的沟河更要建闸、建坝保水,达到涝有河网排、旱有水系灌。规划先行,监管到位,别搞重复建设
国家下决心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代表委员们认为,是机遇,但也责任重大,要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必须做到规划先行、监管到位。
纪冰建议,借鉴国外先进项目管理理念,按投资大小明确项目分级审批权,同时尽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他表示:“在项目立项上,农田水利建设应以县为单位,以规划为龙头,用城市管理的理念管理农村水利,成立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委员会,努力做到„一个规划,一张图纸,一个机构,各司其职,政府验收,统一管理‟。要扩大基层的自主权,简化审批程序。”
李钺峰说:“规划设计时,要充分尊重民意,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论证,筛选符合农村实际的最佳规划设计方案。整合农业、水利、交通、财政等相关部门的资金,捆绑统筹,集中使用,避免重复建设。”他还提出,国家各职能部门应当充分考虑项目建设区实际情况,并对项目单位面积按要求所需资金量进行足额测算,使项目任务更加符合实际,从源头上防止工程投入的“先天不足”。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陈春林提出,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主体作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民主议事、组织协调和技术服务等方式,用足、用活、用好“一事一议”政策,引导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原则,以合作制、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同时,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和资金监管,严禁截留和挤占挪用。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市委书记张少军介绍,费县去冬今春农田水利建设在提高工程标准的同时,严格推行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严把原材料进口关、施工过程关、竣工验收关,不仅确保了工程质量,还提高了项目建设标准和档次。
农田水利必须“建管并重”,设立专项管护资金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傅琼华认为,总理报告提出大兴水利,针对性很强。她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农田基本水利工程建时轰轰烈烈,建好后却无人管理、维护,一些地方电灌站尚未投入运行,就发生人为损坏现象。直接承担着农村水利规划、建设、管理、执法等重任的乡(镇)水利站,人员经费却没有纳入财政。她呼吁,对农田基本水利建设要“建管并重”,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并明确其公益性职责,根据所管辖区域水利灌溉面积、水利工程设施总量及重要性程度,配足配齐人员,落实编制,以编定人,原则上区域站不少于4~5人,独立乡镇站不少于2~3人,通过“养人来养事”,保障基层水利事业健康发展。
纪冰认为,必须建立专业的基层水利管理服务组织,落实相应的管理人员和管理经费。他告诉记者:“具体来说,要加强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利服务站点建设,使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做到„乡有水利站、村有水管员‟,水利站要达到„四有‟——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
李钺峰说:“重建轻管现象突出,究其原因,一是群众管护意识差,只管用不愿管;二是没有管护资金;三是农村税改后取消了义务工和积累工„两工‟后,加上外出务工群众增多,难以组织力量投工维修。因此,不少地方产生边新建边损毁的现象,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逐年减弱。”他建议,设立项目管护费,一是在项目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二是地方政府每年按工程资金额度的2%~3%安排工程维护费。
陈春林建议,一是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日常维护等经费应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每年安排一定的维修养护经费;二是通过采用竞价拍卖、承包、租赁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进一步明晰产权,提高利用效率;三是加大财政对用水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加强基层抗旱排涝和农村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保证农民用得起、管理跟得上、农业长受益。
朱建军说:“要大胆尝试,创新方法,积极探索组建专业水利工程公司,添置专业施工设备,大力引进新技术,破解河道、山塘清淤难题。山塘小水利工程分散,施工条件差,必须利用现代化的技术与手段才能破解难题。”
谢德体说:“搞农民用水协会,这种形式比较好。通过农民用水协会,解决一个村一个乡用水的问题。协会有专门章程,有法人,有监委会,把过去没人管、没人修的水利设施,灌水灌不了等矛盾都解决了。协会适当收取水费,主要用于维修水利设施,通过协会把社员
组织起来。”
2011年2月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展情况
2011-03-10
根据各地上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度数据统计汇总,2011年2月,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65亿元;农民投劳5008万个;出动机械台班3244万台班;完成土石方量6.6亿立方米。修复水毁工程5.2万处,疏浚河道0.6万公里,清淤沟渠3.3万公里,新增蓄水能力3.3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317.9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6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7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面积109.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82.1平方公里,新增供水受益人口244.9万人。
截至2011年2月,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已完成计划投资1824.1亿元的83%;农民投工314816.9万个的61%;土石方量88.5万立方米的63%。
第三篇:农田水利论文
这学期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农田水利这门,我想谈谈我的心得。
农田水利学是研究农田中灌溉、排水等水利措施与耕作措施相结合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学科.灌溉与排水是一门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情变化规律及其调节措施的科学。众所周知,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搞好农业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践证明,只有农业得到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才举杯最基本的发展条件。因此,学好农田水利学是很重要的。
这学期我主要学习了下面一些内容,农田水分状况和土壤水分运动,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灌水方法,灌溉渠道系统,灌溉水源和取水方式,田间排水,排水沟道系统,分区水利问题以及治理,灌溉排水管理与环境。学完后,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农田上面看似平凡简单的东西其实是包含了很多的学问了,学无止尽。
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一方面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也程度不同的窜在着各种不同不利因素。
1.防洪能力低,洪涝灾害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70%的固定资产、44%的人口、1/3的耕地、数百座城市,以及大量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工矿企业都位于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受洪水威胁严重。现有防洪工程体系仍然较为薄弱,江河防洪标准仍然偏低。拦蓄洪工程建设不足,且有40%的水库带病运行,非工程措施体系不健全,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严重滞后,缺乏灵活运用的基本条件,启用困难。
2.干旱缺水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我国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少,水资源分布与耕地、人口、经济布局不相匹配,北方地区干旱缺水严重。由于投入不足、管理粗放等原因,供水工程建设严重滞后,部分地区水资源浪费与水污染严重,水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目前,全国每年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达3.7亿亩,年均减产粮食200多亿公斤。2000年,我国发生大面积干旱,全国累计受旱耕地面积达6亿亩,粮食减产约450亿公斤。灌溉工程管理工作也比较薄弱,重建轻管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扭转,管理粗放。部分工程配套不齐全,有些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灌溉效益衰减。3.水土流失严重,水环境不断恶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水土流失导致江河湖库淤积严重,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恶化,工程效益衰减,加剧了洪涝干旱和风沙灾害。根据水质监测统计,全国废污水年排放量达600多亿吨,其中近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水域。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全国地下水超采严重,已形成了部分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导致部分地区地面沉降、海水入侵。
农田水利建设是指 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改良低产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①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发展农业创造良好条件;②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改良低产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据统计,我国每年的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已达到631亿吨,这相当于我们每人每年排放40多吨的废污水,而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以长江流域为例,在废污水排放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分别占75%和25%左右,在流域涉及的18个省、市和自治区中,四川、湖北、湖南、江苏、上海和江西6省市的废污水排放量占流域总量的84.6%,是废污水的主要产生地。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有机物、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镉、铬、铅、砷等。在21个干流城市中,上海市排放的废污水量约占21个城市排放总量的30.7%,武汉市占18.1%,南京市占15.8%,重庆市占8.8%;四大城市合计占73.4%,是长江最主要的污染源。由于污染严重,长江岸边形成许多污染带,在干流21个城市中,重庆、岳阳、武汉、南京、镇江、上海6市累计形成了近600千米的污染带,长度占长江干流污染带总长的73%。
中国有悠久的农田水利建设的历史。早在夏商时期,人们就把土地规划成井田。井田即方块田,把土地按相等的面积作整齐划分,灌溉渠道布置在各块耕地之间。五代两宋时期建设了太湖圩田。明清时期建设了江汉平原的垸田及珠江三角洲的基围等。这些小型农田水利形式在以后得到继承和发展。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修建了许多近代灌溉工程,干支级渠道比较顺直整齐,但对田间渠系和田块没有及时进行建设和整修,田间工程配套不全。旱作灌区,土地不平整,大畦漫灌,水量浪费严重;水稻灌区串灌串排现象普遍存在,不仅影响合理灌溉、排水晒田,而且造成肥料流失、水量浪费。另一方面,田块面积小,形状不规则,与农业机械化生产很不适应因此,兴修水利,大力开展防洪,除涝,灌溉,治碱等水利工作,战胜洪涝,干旱,盐碱和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对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田水利这一古老的工程技术可以远溯至新时期时代,发展到现在已经相当的成熟了,今后世界灌溉发展的趋势是,灌溉方法仍将以地面灌溉为主,喷,微灌面积会有较大的发展,为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系数,缓解水资源紧缺程度,衬砌渠道,管道输水和非充分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将日益发展,改进灌溉管理,提高自动化程度,电子计算机,激光,红外线遥测遥控等新技术将广泛应用于灌溉中。
农田水利的研究对象最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另一方面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对于前者,一般采用灌溉措施和排水措施来达到目的。农田水分不足或者过多都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作物的产量。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研究农田水,盐运动规律,探求土壤作物和水分,盐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指导排灌和改造中,低产田,控制适宜的土壤水分和地下水分,促进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研究节水灌溉的技术和理论,这是个重要的一环,在水资源并不丰富的我国,特别是缺水的地区,对此应该格外重视。研究不同地区灌排系统的合理布置,做到山水田林路总格智力,即便于灌排和控制地下水位,又适应机耕。研究灌排工程施工机械化问题,研究灌排系统管理。对于,后者,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的措施,一般分为蓄水保水措施和调水排水措施。现代农田水利技术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但在研究时仍需注意以下,首先在深入调查水量供需情况基础上,研究制定地区长远的水资源规划以及水土资源平衡措施。研究当地地面水,地下水,外来水的统一开发和联合运用,应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寻求水资源系统的最优规划,扩建和运行方案。研究洪涝规律,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洪涝威胁,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和社会福利问题,探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的水资源系统规划,管理和经济论证方法。
我相信,在总结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的经验,坚持科学的态度,讲究经济效益从理论和技术上解决农田水利现代化中出现的新问题,农田水利学这门科学技术会不断的进步。
第四篇:农田水利计划
农田水利建设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是“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对圆满完成十一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十分关键的一年,按照《托里县农田水利综合规划》和《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2011年我县水利项目总投资1.23亿(包括乌雪特水库2010年完成投资992万)。目前累计完成投资8716.6万。
前期工作
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乌雪特水库,乌雪特乡克孜勒亚村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87万,目前累计完成投资61万。
2、水土保持,完成全县水土保持规划。
3、田间配套设施,乌雪特乡杜孜托浪格饲草料地、阿合别斗航落村渠首及渠道工程的项目前期工作。
4、饮水安全工程托里县阿和别斗乡航勒村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71万,目前累计完成投资71万。
5、乌雪特乡克孜勒亚村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87万,目前累计完成投资61万。
6、库甫乡胡塔勒牧民定居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165万,目前累计完成投资145万。
7、庙尔沟阿和开乃热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34万,目前累计完成投资24万。
铁厂沟水厂打井(安全饮水)工程总投资20.6万,已完工。
二,田间灌溉及引水设施建设
全力完成地区给我县下达的新建10公里防渗渠的建设任务。
继续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的投入,采用受益区农牧民积极投工靠等措施,落实以国家资金为主,农牧民投入为辅的建设主题思想,主要完成阿合别斗乡航勒渠首及渠道工程、铁厂沟镇防渗渠道工程、库甫乡江布勒渠道等一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成概算投资515万元,改善灌溉面积0.93万亩。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国家要求2013年前解决完所有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对我们提出跟更高的要求,2011年计划建设。
1、玛依勒山牧业区饮水安全工程。
2、乌雪特乡克孜勒合亚村饮水安全工程。
3、乌雪特乡克孜勒亚村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87万,目前累计完成投资61万。
4、库甫乡库甫等十个村饮水安全续建工程。
以上4各项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2.4完农牧区人口和30.1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完成概算投资1140.54万元。
四、高效节水灌溉建设
继续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在完成2009年2.9万亩地表部分的基础长,主要完成吉德井灌区在内的高效节灌溉建设2万亩,完成概算投资1200万元。
五、库甫水库扩建工程
主要完成加高坝体1.9米,概算投资640万元。水库扩建完毕业后,库容增加100万立米,水库拦蓄能力增强,可使库甫水库水库下游灌区3万亩农田灌溉用水进一步得到保障。
六、水政水管工作
强化水政水管工作效率,水政能力化建设力争明年通过自治区的验收;进一步深化水管体制改革要求,水费征收计划完成不少于180万元。
七、防汛抗旱工作
加强防洪抗旱能力,完善个水库通讯,预警,电子自动欢测等运动、应急管理设施建设,在县财力允许下,完成霍克孙洪沟治理续建工作。依照区冬今春的降雪量来看,春季防洪形势十分严峻,在做好防洪物资筹备的同时,抓紧落实防洪预案和防洪应急分队的建设,牢固树立“防大洪、抗大灾”的意识,应对全年防洪抗旱工作。
托里县水利局
2011年2月19日
第五篇:农田水利简报
竹山县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六到位”
竹山县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呈现出良好态势。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县共动工各类水利工程732处,完成水毁农田恢复1400亩,基本农田改造1100亩,新改、扩、增各类小型水源工程320处,新增防渗渠道17公里,新建集中式饮水安全工程3处,解决1.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平方公里。共完成工程量23万方、完成投工9.5万个、完成投资1840万元,分别占计划的62%、58%和63%。其主要做法: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竹山县政府成立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指挥长,县发改局、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务局、审计局及各乡镇为成员单位,明确了分工,落实了责任。各责任人及时到岗到位,深入到田间地头对分管的工程项目检查督办,随时掌握工程进度和质量情况,分析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工程技术指导、人员培训、信息服务和资金及材料设备及时到位,各类工程按期顺利进行。
二是宣传发动到位。竹山县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以及召开现场会、动员会等多种形式,对农建工作进行宣传发动,已在竹山电视台、竹山信息网、《今日竹山报》上报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关文章50余篇,将“十七大”精神,省、市有关农业生产发展的意见和各项惠农政策,向全县干部群众进行宣传,提高了对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广大群众投入建设的积极性。
三是科学规划到位。竹山县在建设思路上实现了五个转变,即: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由单一为农业服务向农工商综合利用转变,由单一改变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向全面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条件转变,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举转变。在确定冬建重点项目之前,进行了统筹谋划,科学布局,按照《竹山县“十一五”水利规划》,紧密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做好每一处农建工程的规划和设计,通过层层效益比选,从950处项目中优选700余处进行建设。
四是民主决策到位。竹山县在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对于政府组织、农民参与的工程,大力推行“一事一议”、“以奖代补”和“民办公助”政策,把决策权和主动权交给群众。溢水镇华家湾村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扩大高标准蔬菜大棚建设面积和水利设施配套工程项目,由村委会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全县蔬菜供销情况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比较,最后由村民代表民主表决通过扩大蔬菜大棚种植面积80亩,并完善了水利配套设施,效果十分明显。秦古镇抓住“民办公助”政策机遇,分别组织召开了4个村的村民代表大会,对国家的“民办公助”政策进行宣传、解读,让群众了解国家的惠农政策,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拥护和参与。目前该镇10.8公里的渠道疏挖、衬砌已基本完工,共筹措资金230万元,其中财政补助120万元,农民投劳折资110万元。
五是投入保障到位。竹山县采取“国家补一部分,地方筹一部分,群众集一部分,社会投一部分”的办法,来筹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全县共筹措各类建设资金2950余万元,其中:国家补助资金1440万元,地方通过各类建设资金捆绑使用筹集资金920万元,群众自筹和投劳折资510万元,吸收社会投入资金80万元。在项目实施上,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将扶贫资金、退耕还林资金、水利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烟水配套资金等集中捆绑使用,发挥资金规模效益。
六是质量监管到位。竹山县坚持做到对投资额超过50万元的工程项目推行“四制”管理,农村饮水安全项目、霍河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小农水项目、重点河堤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项目都以县政府文件明确了项目建设法人,通过公开招标保证了施工及工程材料的质量,通过工程监理实现了工程建设的目标控制,通过与工程建设单位签订合同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对于全县面上的小型水利建设项目,全面推行政策公开、投入公开、补助公开和账目公开。麻家渡镇关东沟水库渠道配套,改造渠道1公里,经测算需投入资金6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3万元,在工程建设中,做到了事前让大多数村民通过,事中让大多数村民进行施工质量的监督,事后接受群众对工程帐目的审核,确保了群众对工程建设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当阳市健全“五大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当阳市健全“五大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健全规划机制。当阳市明确2007年重点突出五大建设任务:一是加强末级渠道建设。实行末级渠道硬化“以奖代补”政策,高质量完成120公里末级渠硬化。二是狠抓农田灌溉体系建设。抓好东风、漳河、巩河、沮河四大灌区和沮西、漳东两大排水区主要干渠的清淤除障,以及当家堰、田间地窖建设。三是解决好农村安全饮水问题。高标准建设好惠及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工程。四是抓好防洪工程建设。完成沮漳河堤防重点一类险段、人工河堤防崩岸、险段整治。五是抓好泵站更新改造与维修。全面启动沮西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对市直12处排涝泵站和各镇(处)120处小型灌溉泵站进行全面整治维修。
二、健全责任机制。一是实行“四包”责任制。建立市领导包片、部门领导包镇(处)、镇(处)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的“四包”责任制,明确各镇(处)、村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水利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做到工作重心下移,工作关口前移。二是实行责任追究制。由镇(处)主要负责人向市政府递交责任状,明确凡未按责任状要求完成计划任务的,严格追究主要责任人的责任,取消单位评先资格。三是实行示范工程制。要求各镇(处)创办一个示范点,以点带面,典型引路。
三、健全投入机制。一是整合项目投入。今年有效整合利用各类水利资金7679万元。二是增加财政投入。2007年该市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达到828万元,在上年基础上增加了15%。三是鼓励镇(处)投入。各镇(处)出台了配套奖励政策,投入100多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四是引导农民投入。组织农民投工投劳和筹资建设,全年该市农民自筹建设资金达786万元。五是激活民间投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对2800多座堰塘、86座小型水库、36座村管泵站经营权进行了改革,明晰了38个农民用水协会所属渠道的所有权,吸纳125万元民间资金投入水利工程建设。
四、健全管理机制。重点是严把“四关”:一是严把项目建设前的测量、规划、设计关。二是严把施工质量关。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规格严格把关,督促施工人员按设计和规范操作。三是严把检查验收关。建立质量终身责任制,施工完成后由负责领导、技术员签字登记备查。四是严把资金拨付关。在项目资金的管理上,实行按进度拨款和现场审计制,做到财务公开。
五、健全督查机制。一是坚持领导督。采取书记、市长重点督战,分管县级领导巡回督战,包镇(处)县级领导驻点督战的方法,加强重点督查。二是坚持专班督。市水利建设指挥部组织专门督查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项督查,并对各镇(处)农田水利建设情况进行排队。三是坚持联合督。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部门配合,实行财政、水利等有关部门共同监督。市委、市政府抽调由市委办、政府办、财政局、水利局、监察局有关人员组成的3个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督办小组,深入现场,对各地农田基本水利建设的进度和质量进行督办和指导。四是坚持舆论督导。市电视台成立了水利建设专题报道组,深入各镇(处)采访,跟踪报道,适时公布市农田水利建设指挥部进度通报,促进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顺利开展。
宜昌市抢抓当前晴好天气有利时机,精心组织,全面发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正掀起高潮。截至11月底,全市共开工各类水利工程2300多处,完成水利建设资金10773万元,累计投工620万个,完成土石方760万立方米,总体工程进度完成50%,主要做法是:
一是水毁修复动手早。今年汛后,宜昌市各地将水毁工程修复作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落实资金,强化措施,总体进展比较顺利,有些工程已经完工。五峰县受灾乡镇集镇供水工程已全部恢复,湾潭镇防洪河堤整治工程正在抓紧建设;兴山县29处水毁工程修复已全部完成;夷陵区对晓峰河、横溪河以及太平溪等水毁工程进行了紧急修复,共开工180处,完成120处;秭归县已完成9处水毁工程修复,整修河堤0.7公里。
二是民生工程抓得实。各地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突出抓好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民生工程建设,饮水安全、“民办公助”等项目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市200714.39万人饮水安全任务已完成92%,年底可全部完成。2008“民办公助”项目已经完成方案批复,部分县市已动工建设,其中宜都市和五峰县已完成了计划任务的40%。秭归、五峰、宜都等地在完成2007饮水安全任务的基础上,启动了2008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宜都市已率先解决了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三是资金投入力度大。宜昌市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扶持、引导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大本级财政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截止目前,市级财政已安排1140万元用于末级渠系、抗旱水源等工程建设,各县市区也想方设法加大投入力度,宜都市拿出272万元对315处重点工程实行以奖代补,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达到750万元;当阳市落实708万元用于末级渠系、泵站改造配套、水毁工程、堤防水库加固等;兴山县财政落实592万元用于小型水利项目除险加固工作,大大高于往年水平。枝江市、夷陵区和远安县财政分别落实了630万元、456万元和410万元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初步统计,全市县市区级财政共安排4200多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四是典型示范亮点多。宜昌市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开拓创新,培植新的亮点。五峰县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在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全面推广生物漫滤技术;枝江市问安镇捆绑土地整治资金,高标准建设排灌渠等水利设施,7万亩农田实现渠网化;宜都市从加大投入、科学规划入手,结合国家“民办公助”项目,整体推进鸡头山村“山水田林路”建设,打造“新农村水利建设样板村”。当阳市草埠湖镇投入2套大型机械、40多辆运输车辆,对全镇排水港进行了全面清淤维修,已完成计划任务的50%。夷陵区雾渡河一级水电站严格执行建设程序,开工批复手续、工程“四制”管理、单位工程验收等环节都较规范。远安县专门针对饮水安全和末级渠系节水改造项目出台了管理办法,并对县域内水利施工单位实行资格审核,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秭归县宝塔河流域水土保持“长治”七期工程建设统筹协调水利、计划、交通、移民、农业等部门,各投其资,发展高效经济林150亩,建设坡改梯50亩,极大地推动了陈家坝村新农村建设步伐。
仙桃市全面掀起农田水利建设高潮
今年九月以来,仙桃市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部署早、行动快,迅速掀起了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呈现出组织领导推动,现场会议鼓动,农民群众主动,社会力量协动的好局面。市直水利重点工程全面推进。泵站更新改造、干堤整险加固、泽口灌区续建配套、重要渠道疏挖、市直泵站涵闸维修、高产农田建设、水利血防、小农水示范工程等已完成整体工程任务的 50% 以上。特别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计划实施 130 个村、20.8 万人,目前已完成 108 个村,18.39 万人受益,完成计划任务 92%。小型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遍地开花。镇、村、组、户各司其责,抓 “ 家门口 ” 工程,机械、人工土洋结合、科学施工相得益彰。截止 11 月 14 日,全市已完成投资 8650 万元,投工 312 万个,投入各类机械 5600 台套,完成土石方 554 万立方米,完成计划的 52%,其主要做法是:
一、科学规划。九月上旬,仙桃市组织专班,广泛调研,实地勘测,征求意见,把广大农民群众呼声高、心迫切、急需要的水利工程作为市级水利建设重点,制定了今冬明春的水利建设规划。市委、市政府三次召开专题会进行决策,继续加固堤防,确保安全渡汛;大力整治干渠,增强排灌能力;搞好闸站整修,提高排灌效益。加强重点项目建管,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切实抓好小型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不断提高全市整体抗灾水平。积极探索新时期水利用工机制、广泛组织群众开展 “ 一事一议 ”,把水利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路网建设、林网建设、血防灭螺等五大内容相结合,逐步形成防汛与抗灾、水利与生态协调发展。各镇办场根据农村劳动力和耕地面积总数,按人口、耕地各占 50% 的比例将水利建设任务分解到村组,落实到农户。
二、加大投入。仙桃市在积极争取和高效利用国家投资的同时,积极探索政府办水利与社会办水利相结合的路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地筹措资金,通过 “ 地方财政挤一点、部门单位筹一点、税费返还补一点、银行部门贷一点 ” 的办法,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资金来源。今年仙桃市农村改水筹资 4800 万元、泵站更新改造筹资 5000 万元、水利血防筹资 1200 万元、乡镇小农水筹资 1000 万元。通过有效利用国家投资,市、镇两级自筹,组织群众投资投劳,有效保证了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强化管理。质量是工程的生命。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一是实行项目法人制。全市重点水利工程均由省水利厅或市政府发文明确建设单位、行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推行连锁责任制和质量终身追究制。二是实行招标投标制。注重坚持原则,规范运作程序,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优选施工队伍,有效地杜绝了 “ 人情标 ”、“ 亲情标 ”。三是实行工程监理制。与监理单位签订监理合同,监理人员实行挂牌上岗,全程跟踪监理。同时,还发挥水利工程质监站的职能作用,派出技术骨干进驻工地,严格按工程设计标准进行监督检查。四是实行合同管理制。对工程中需要支付建设资金的单位或者个人,均按有关政策法律签定各类经济合同,并严格按合同规定的条款和要求执行。五是实行建管结合。加强工程建设,坚持走建管结合、以建促管、强管增效之路。
四、强化领导。仙桃市各级领导历来十分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近几年,确立了全新的农田水利建设理念,全面实施水利工程防灾抗灾战略,将水利工程建设摆在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紧抓不放。一是各级领导重视。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召开常委会、市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市委书记周霁、市长陈吉学及其他市级领导多次深入水利建设工地检查指导工作,副市长李贵华等市领导各负其责,深入水利建设工地,现场办公,释疑解难,解决工程建设中的清障除障等难点问题。二是建立健全指挥体系。市里组建了农田水利建设总指挥部,市长陈吉学担任总指挥长,六大工程项目分别建立分指挥部,均由 1 ~ 2 名市 “ 四大家 ” 领导班子成员担任指挥长,进驻工地,现场办公,督质量、促进度,协调关系、解决矛盾,镇(办)村成立由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水利工程建设指挥机构。同时从宣传、计委、财政、公安、交通、水利等相关部门抽调主要负责人作为成员。三是建立督办指导体系。为搞好水利工程建设的分类指导,市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搞好工程建设的督办指导。推行水利建设连锁责任制和质量终身追究制,各级水利部门抽调强有力的技术领导和骨干 120 人,派驻水利工地实行面对面的指导,责任到人,严把工程技术关。纪检、监察、审计、发改委、财政等部门还定人定责参与水利建设的全过程,对计划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督办。
随州市再组织再动员 再掀水利建设新高潮 月中旬,随州市委、市政府在广水市召开了全市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会议由 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肖伏清 主持,市委书记马清明、市委常委副市长彭明方参加了会议并作了动员讲话,市发改委、财政、国土资源、水利局的主要领导及各区、市委书记和有关部门等主要领导出席了会议。与会人员参观了 广水市 吴店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郝店镇高产农田建设工程、蔡河镇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李店塘堰改造等工程建设现场,工地红旗飘飘,机声隆隆,人头攒动,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会上 曾都区委书记谭志勇、广水市委书记李耀华 就今冬水利建设情况作了经验介绍。
随州市前一阶段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绩明显。一是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全面实施。全市坚持把农村安全饮水作为当前水利建设的第一任务来抓,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总结出了四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模式,即通过水库自流引水,打大口井实行无塔供水,利用现有的乡镇水厂管网向周边延伸辐射,对分散的农户采取一户一井、一塔一池,并在全市进行了推广。目前,全市已开工安全饮水工程 23 处,并已全部完工。广水市吴店镇利用农户庭院内原有水井,安装潜水泵、高位水塔、水管等设施,建成一户一泵、一塔一池的饮水工程体系,解决了 95 户 800 余人饮用自来水问题。曾都区小林镇延伸镇区管网 2 公里,解决了 2000 人长期饮用苦咸水问题。大洪山风景区珍珠泉村,从镇区延伸管网 3 公里,使 21 家农户用上了自来水。二是水毁工程得到逐步恢复。今冬全市按照“当年水毁、当年修复、当年见效”的要求,重点抓了水毁工程修复。目前,全市已开工水毁修复项目 450 处,完成 400 处。大洪山风景区今年遭受了大暴雨袭击,农田、公路、水利设施毁坏严重,他们多方筹集资金 120 万元,目前已恢复水毁农田地 1150 亩,修复水毁公路 9.5 公里,修复水利设施 62 处。三是水库除险进展顺利。全市水库除险工程已开工 10 座,其中先觉庙、大洪山和封江口水库除险加固二期工程已完工,目前正在进行配套设施建设。罗河、两河口两座中型水库土建工程大部分已完成。曾都区 18 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目前已有 6 处开工。四是高产农田建设成效显著。广水市吴店、蔡河、郝店、杨寨、太平等五乡镇结合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开展了 5 万亩高产农田建设。曾都区环潭、均川、尚市三处共 3.5 万亩 高产农田建设工程正在抓紧施工,成效也不错。全市高产农田建设呈现出规模大、标准高、效果好的态势。五是水源工程建设高潮渐起。目前全市已新建堰塘 100 口,改造堰塘 1000 口,分别占计划的 10%。广水市李店乡应店村把治水、修路、造林作为冬季“三建”的重点,坚持小塘变大塘,浅塘变深搪,目前已开挖当家堰 6 口,增容 9 万方。截止目前,全市共开工水利工程项目 3500 个,投入劳力 35 万人,投入资金 2200 万元,完成水利工程项目 3000 项,完成土石方 1400 万方,占总工程量的 45%。
为了抓好下一步农田水利建设工作,随州市再加力度、再添措施,市委书记马清明同志在全市动员会上强调,全市上下,形成合力、达成共识,用心、用力、用情关注“三农”,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的提速,有利于全市经济的加速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这关系到全市 200 多万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必须打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这个基础。只有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才能真抓实干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要紧紧把握好今冬明春这个农田水利建设的有利时机,抓出自己的水利特点,做出自己的水利亮点。以治水、造林、修路三位一体,整体推进,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目前,全市 突出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推动水利建设: 一是抓认识,进一步增加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抓领导,形成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合力;三是抓投入,着力解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瓶颈;四是抓建管,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五是抓督导,促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