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建设模式
5月17日、18日,郑州市召开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此次会议审议并讨论了《郑州市城市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草案),这是郑州市制定的第一部关于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方面的地方法规。
现状
学校“供应”极度短缺
据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尚有勇介绍,这次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初审,按照程序,今年8月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将对《条例》(草案)进行二审,通过后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才能颁布实施。
据郑州市2004年年底统计的资料,郑州市市区(不包括乡镇)共有小学128所,初中55所,普通高中56所,中等职业学校38所。
而2004年秋季开学时,郑州市市内四区(金水、管城、二
七、中原)小学一年级共有21140名适龄儿童入学就读,比2003年增加了2305人;小学升初中就近分配安排小学毕业生21407人,比2003年增加2010人;报考高中段学校的初中毕业生24449人,比2003年增加4784人。
经有关部门测算,到目前为止,郑州市市区尚需建设23所小学、16所初中和两所高中,才能使郑州市中小学校班额达到或接近国家《城市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规定的标准(小学班额为每班45人,初中班额为每班50人)。而且,随着今后郑州市城市的发展,相当一段时间内每年仍需要再建7所小学、4所中学和3所高中,才能满足孩子们上学的需要。
析因 学校建设无法可依
那么,是什么问题导致郑州市市区出现学生入学难的问题呢?据郑州市教育局局长司福亭介绍,主要是郑州市缺乏一部可具操作性的地方法规保障学校的建设与城市的发展相配套,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郑州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教育发展不能与郑州市城市建设发展同步。
二是学校建设与外来人口迁入、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和住宅区建设衔接不够,学校建设严重滞后。
三是由于教育资源长期缺乏造成的区域性入学压力增大,择校现象严重。
四是教育基本建设资金筹措渠道没有规范化,教育基本建设费用长期投入不足。
五是现有学校的校舍、土地管理不够规范,教育资源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据了解,最近十几年来,郑州市开发建设了两千多个小区,而配套建设学校的只有五六家。
2004年4月,在郑州市召开的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42名市人大代表提出议案,要求尽快制定《郑州市城区教育规划建设条例》,解决“中小学生入学难”的问题。该议案被列入郑州市2005年度地方立法计划。
解读
建设学校立法保证
●规划规格提高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小学校、幼儿园的规划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建设规划。
●小区开发要给学校留位置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和审批新区开发、住宅小区规划和城市旧区改造方案时,必须按照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根据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预留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用地。每2万人口区域内预留一所36个班规模的中学建设用地,每1万人口区域内预留一所24个班规模的小学建设用地,每5000人口区域内预留一所6个班规模的幼儿园建设用地。
●学校环境要净化中小学校、幼儿园用地周边地区的规划、建设,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妨碍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
●没有学校不能“开盘”
城市新区开发、旧城区成片改造或城市零星开发时,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应当符合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并与开发或改造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优先交付使用。
●城市拆迁不能影响教学因城市建设需要拆迁或者占用中小学校、幼儿园校舍、场地,应按照布局专项规划的要求,就地、就近予以调整或重建,拆迁工作不能影响或中断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
●教育专地不得挪用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土地、校舍不得擅自改变用途,不得擅自转为经营性资产。中小学校勤工俭学和教职工住宅、校办企业不得占用教学用房和学生活动场地。
●搬迁不能使教育资产缩水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土地、校舍通过置换、交换等方式进行调整的,应当保证学校的存量资产不得减少。
探讨 相关条文引起激辩
在昨天上午的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与会人员逐条逐字对有关草案条文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处罚是否应该更具体更严厉?
草案条文:擅自变更经批准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的,由市或县(市)、上街区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侵占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用地或擅自改作他用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依照城市规划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侵占、截留或者挪用中小学建设资金的,由财政或者审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责令改正,收回资金,并建议有关部门或单位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讨论焦点:规划部门如果不按照教育部门作出的学校建设专项规划怎么办?草案里的有关处罚规定是否太“空”?与会常委提出,因为中小学建设不是一般 的城市建设,中小学教育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和谐稳定,是群众关注的一件大事。草案里有关的处罚条文应该再具体些,处罚程度上应该更严厉些。
●政府投资是否应成为主要资金来源?
草案条文:政府投资建设中小学校的资金,由市、县(市)、上街区人民政府从土地收益中按照一定比例提取,并专户储存,全额用于中小学校建设。初中、小学建设资金不足部分,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给予保证。
讨论焦点:与会人员提出,这样的表述让人感觉好像政府卖土地所得资金是中、小学校建设资金来源的主渠道,与义务教育法的精神有些相悖。其实,中小学校尤其是涉及义务教育的小学和初中,学校建设资金的主渠道应该是政府投资,首先要有投资保证,出卖土地所得资金中按比例提取的资金只能作为补充。常委建议在此条文中把“政府投资”放在前面,首先要明确政府在义务教育中的责任,政府必须保证学校建设资金,出卖土地时按比例提的资金可以作为维护学校运转的资金,将条文中“不足部分”字样去掉。
●小学、初中是否应全由政府建?
草案条文:开发建设单位自行办学的,应当根据县(市、区)人民政府委托,承担本开发区域内学生的义务教育任务,并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拨付相应的教育经费。
讨论焦点:按照义务教育法,小学、初中是承担义务教育的学校,政府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建设小学、初中的责任。现在政府已经垄断了土地一级市场,可以很容易地在向开发商供地时控制配套建学校的资金。建议在《条例》中加入“小区建设时,小学、初中由政府来建,不允许开发商自行建小学、初中”,这样也可以保证小区内的适龄儿童上得起学。
建议 多重监督办好教育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尚有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制定这个《条例》,是将中小学在城市建设中的配套建设提高到法律、法规的高度,法律效力更高,通过后可以作为法律依据进行诉讼。讨论时有人提出在《条例》中加上一条:政府关于中小学、幼儿园建设的中期规划,要报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并要在新闻媒体上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这个建议很好,广大群众有了知情权,《条例》就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510030)
随着我国城市住房政策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具有商品房性质的成片开发的住宅小区在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出现并日益增多,小区里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来,小区配套学校应时而生。发展到今天,已建或在建的城市小区配套学校已是一个为数不少的数量。目前城市小区配套学校的建设模式基本上是:校舍由土地开发单位负责建设;学校的建设资金均在开发商应缴纳的土地出让金或其他税费中扣减;学校竣工后,开发商均将校舍无偿交给教育行政部门使用或管理。从实际情况看,这种建设模式有利有弊,如何完善颇值得探讨。本文侧重在对广州市小区配套学校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试探讨能够兼顾城市发展趋势和教育发展规律的小区配套学校建设模式。
一、城市小区配套学校的建设模式
(一)广州市小区配套学校的建设模式 针对小区配套学校的建设模式问题,广州市政府自1987年始先后制定了多项政策法规,主要有《关于加快发展我市基础教育设施的几项决定》([1987]56号文)以及《修改〈关于加快发展我市基础教育设施的几项决定〉的通知》([1992]52号文)、《广州市成片开发住宅小区教育设施配套建设管理办法》([1996]100号文)、《广州市教育设施房屋产权移交实施方案》([1998]3号文)等。根据广州市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文件,笔者总结出广州市小区配套学校的建设模式为:小区配套学校的建设任务由土地开发单位(开发商)承担;小区配套学校的建设资金通过从开发商应缴纳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中扣减;小区配套学校在建设过程中接受市计委、教育、城建、规划、财政、国土房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以保证教育设施与商品房同步建设、同时启用;小区配套学校竣工后,其校舍产权及使用权应无偿交给市或区教育行政部门。
(二)国内其他城市小区配套学校的建设模式
国内其他大、中城市在小区配套学校建设方面也出台了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大连市1995年出台了22号文,青岛市出台了《青岛市市区新建小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及验收暂行标准》,石家庄市出台了《石家庄市住宅小区综合验收移交管理办法》等。据了解,与广州市的情况大体一致,北京、上海、杭州、大连、青岛、石家庄等城市的小区配套学校采用的建设模式是:校舍均由土地开发单位负责建设;学校的建设资金均在开发商应缴纳的土地出让金或其他税费中扣减;学校竣工后,开发商均将校舍无偿交给教育行政部门使用或管理。
二、当前由开发商直接建校的建设方式利弊分析
(一)由开发商直接建校的建设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
在城市大发展的初期,这一建设方式有利于激发开发商的投资热情。老城区的改造和新城区的开发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大发展的显著特征,运用政策优势激发投资热情是促进城市大发展普遍采用的手段,特别是在城市大发展的初期,土地开发单位的经济实力不够强大之时,采用扣减相关税费而由开发商直接建校的建设方式,可以减少开发商的前期投资额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开发商的准入门槛,以实现招商引资的目的。
客观上引领了“教育地产品牌”的形成,有利于小区配套学校办学条件的提高。小区配套学校由小区的开发商直接建设,这一建设方式把教育与地产天然地统一在同一旌旗下,为开发商打造“教育地产品牌” 提供了土壤。一些“大盘”的开发商,纷纷打起了“教育牌”,花巨资在住宅小区内配置高标准的学校。这些高标准的学校尽管有诸多待规范之处,但毋庸置疑,这些学校提供的众多学位、高标准的校舍和教学设备,都客观上提高了城市小区配套学校的办学条件。
特定的建设方式推动了各地对办学和管理形式的探索与创新,丰富了教育理论研究范畴,激发了教育发展的活力。由开发商直接建校的建设方式,在建设标准上给了开发商很大的自由度,随着住宅小区配套教育设施的建设,一间间标准不一的新学校诞生了。这些学校如何办?如何既满足广大群众的教育需求,又解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对此,各地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住宅小区配套学校办学体制多元化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了公办、民办、民办公助、公有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既丰富了教育理论研究范畴,也给各地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由开发商直接建校的建设方式具有不可跨越的局限性 由开发商直接建校自然让开发商掌握了小区配套学校校舍建设的主动权,开发商必然会权衡利弊,采用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和进度建设学校,现实中就普遍存在着开发商把教育设施放到最后来建设或者小区配套教育设施与住宅小区建设不同步的现象。再加上这一建设方式把小区配套学校的建设和开发商对小区开发的整体状况和业绩联系在一起,且依赖度很高,因此,在学校建设上出现了一系列突出的问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广州市的小区配套学校建设存在着如下问题:开发商因开发销售不顺利,导致资金短缺,进而引发学校工地停工,无法建设;开发商征用了土地,因种种原因长期闲置或被查封,已规划的配套学校无从建设;住宅小区配套教育设施因用地手续不齐等原因而不能施工建设;住宅小区城市规划变更,原来规划的配套学校被迫停建;住宅小区将教育配套设施规划在住宅楼楼群中间导致扰民,引发业主强烈反对而无法施工建设;开发商弄虚作假,在售楼时将配套教育设施用地妆扮成花园欺骗业主,当要建设学校时,遭到业主的强烈抗议而导致久拖不决;因住宅小区内配套教育设施的用地界线规划不清晰,而使教育用地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挤占等。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截止到2004年底,广州市有195所应建而未建的住宅小区配套中小学校,占全市规划建设总数的44%之多,这与由开发商直接建校的建设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由开发商直接建校的建设方式,决定了开发商在小区配套学校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接受市计划、教育、城建、规划、财政、国土房管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的共同管理和监督,以保证校舍的建设质量及建设进度。这就容易产生管理部门之间的责任推诿和扯皮现象,并最终影响预期管理效果的实现。以广州市为例,在这种建设方式和管理体制下,小区配套学校在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规划布局不合理、建设质量不合格等问题。首先是住宅小区配套教育设施的选址不当问题。开发商经常把配套教育设施安置在住宅小区周边环境、方位都较差的地方。其次是住宅小区配套教育设施的布点不合理问题。小区密集的地方配套学校多,教育资源供过于求;单一小区配套学校少,教育资源供不应求;有的地段只有小学没有中学等等。第三是住宅小区配套教育设施建设标准过低、规模过小的问题。相当一部分配套学校的用地面积、建筑面积过小,有些甚至是单体楼的配套学校,新标准下的“麻雀学校”再度出现。第四是配套教育设施的建设质量不符合办学要求问题。如有的楼盘的商住楼光鲜漂亮,配套学校却能简则简;有些校舍消防设施不完善,存在一定的消防隐患;有些校舍教室走廊狭窄、栏杆偏低,学生身处期间极不安全;还有通风采光不好,对师生的身体健康不利等等。最后,因建设进度滞后而带来的住宅小区配套教育设施不足的问题也值得关注。住宅小区的开发,导致人口集聚,入学儿童剧增,相当多的住宅小区开发商优先建设住宅和商铺,而小区配套学校建设滞后,结果居民已经大量入住,但配套学校仍未建成,导致适龄儿童无法就近入学
本文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http://这一建设方式容易夸大开发商的权利,从而带来小区配套学校产权不清、产权移交难等问题。按照现行政策,校舍由开发商建设,竣工后无偿将物业交付教育部门统筹使用。但是,由开发商直接建校的建设方式,很容易掩盖开发商的权利与义务。一方面,很多开发商为了打造教育地产品牌,达到名校的要求,学校用地不惜占用到商品房用地而大大超过规划规模;投入资金也远远超过政府规定的配套学校标准。这样,建成的学校既应该包括国有资产部分、配套部分,也包括开发商额外投入的民有资产部分,权属难以分清。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是开发商直接建设的,建成后相当多开发商在将学校交付教育部门使用后,却以种种理由仍保留产权;特别是那些加大了资金投入的高标准学校,让开发商移交产权更是难上加难。
三、小区配套学校的建设主体分析
要探讨小区配套学校的建设模式,厘清学校的建设主体十分重要。那么,究竟小区配套学校的建设主体是谁呢?以广州的情况为例,其规范性文件中明确指出土地开发单位负责学校的建设任务,这很容易造成一种假相,即开发商是小区配套学校的建设主体。事实上,建设主体并不是建设任务的具体承担者,而是建设资金的提供者。开发商虽然是学校建设任务的承担者,但是由于学校的建设资金并不是开发商无偿提供的,而是政府部门在土地出让时按照一定标准扣减了开发商应缴的土地出让金形成的教育配套设施建设资金,因此,小区配套学校的建设主体是当地政府,而不是开发商,政府与开发商之间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
小区配套学校的建设主体是政府,这本身是符合公共事业物品由政府提供的经济规律的。但是,现有建设方式掩盖了政府的建设主体地位,很容易产生误导:把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中扣减的对小区配套教育设施的一次性投资当成是开发商的无偿供应;把开发商应该承担的校舍建设责任延伸成是开发商的建设权利;把本应该移交的校舍产权当成是拱手相让,从而混淆开发商的权利与义务。因此,笔者认为,由开发商直接建设小区配套学校的建设方式容易混淆小区配套学校的建设主体,成为了开发商推卸责任,该建而不建;唯利是图,无视校舍的建设质量和建设进度;逃避义务,迟迟不交校舍产权等行为产生的根源。
四、城市小区配套学校新建设模式探讨 既然由开发商直接建设小区配套学校的建设方式产生了种种小区配套学校建设不可跨越的弊病,确定新的建设方式、建设模式就提上了议程。笔者以为,关键是收回开发商对住宅小区配套教育设施的建设权,调整当前所采用的减扣土地出让金用于配套公共设施建设的做法,改为预留教育用地,把住宅小区配套教育设施的建设费用算在出让土地的地价中,收取开发商的教育配套设施建设费,小区配套学校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统一负责,切实按照城市建设与房地产综合开发相结合路子,统一规划,统一配套,调配建设资金,采用工程招标方式,请信誉好的公司负责建设。
采用新的建设方式、建设模式的优点,是政府作为小区配套学校的主体得以明晰,建设资金容易到位,建设进度能有效控制,学校的规模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保证建筑的设计、建设符合学校教育的需要和特殊要求,保证采用合格的建筑材料进行施工,利于对建筑质量进行监控。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变革城市小区配套学校的建设模式存在着诸多现实性的困难,这一设想的实现既需要时间,又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措施。从广州市建设模式变革的难度即可窥见一斑:广州自2003年公开招标拍卖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制度实施以来,就考虑对新开发的住宅小区的教育设施及其它公建配套设施的建设模式进行改革,时至今日,虽然由政府统一配套的建设方式已经开始试点,但是新的规范性文件尚未出台。本文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http://
第二篇:学校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模式浅析
学校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模式浅析
丹东二中
李辉
资源内容和形式的极大丰富,网络教育资源的组织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综述了学校资源的两种存储方式,即文件目录存储方式和数据库存储方式,和三种建设模式,即资源中心、分布式资源库系统和学科资源中心。并提出了今后资源建设的两大发展趋势,即自扩充式教育资源库系统和以用户为中心的资源服务体系。
关键词: 网络教育资源库 存储方式 建设模式引言
目前,国内对学校网络教育资源的组织建设工作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上,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已经涌现出一批成品。其中,不仅包括国家组织人力物力开发的资源库,各省市乃至各个学校也在进行小规模的资源建设,以及一些公司企业也致力于此,以打开教育资源这一前途广阔的市场。国外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现状
在对国内现状进行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国外的资源建设情况。除了基于Internet的免费在线杂志,大多站点不直接提供在线下载,而是以资源目录的方式介绍给用户,并提供一些教育资源属性,如:作者、主题、学科和关键词等。当用户找到自己所需资源后,在浏览器中填写表单,注明个人信息、通讯地址和支付方式。在美国,很多教育资源库采用信用卡支付,只要用户帐号的资金有保障,都可快捷的获取特定的教育资源。如美国Adobe公司建立的educational resource(http://。教育资源内容既有面向基础教育的K12资源,还有各种专业资源,如保健、航天、历史文化等。资源形式以文献居多,以及大量的课程计划和方案,而视音频资源相对较少。对于教育软件或课件也以在线定购,邮寄或快递方式送货。资源中心有其特定服务对象,只有具有该网站访问权限的用户才能使用资源,如波士顿学院图书馆为林奇教育学校提供专门的资源服务。总之,国外对网络教育资源库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位,大都根据实际的教学和科研需求而提供相应的内容。资源来自教育机构(如教育部)、社区、高校、公司或致力于教育的个人等多种渠道,资源库之间的数据流通主要通过提供其他站点的链接或搜索引擎来实现。表面上看起来零散的资源却能为用户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和我国的网络教育资源组织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原因在于国外的信息渠道比较丰富,除了因特网还有大量的图书馆和资源中心,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信息。而我国在资源服务方面,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仍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因而必须集中人力、物力组织大规模的教育资源建设,使网络充分发挥在教学和学习中的优势。我国学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模式
随着我国基于Internet教育的迅速发展,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四五年前教育资源库(特别是基于网络的教育资源库)进入人们的视野,到目前已发展成具有多种建设模式和各类服务目标的不同形式的资源库。从存储和建设两方面来看,主要经
历或并存着以下几种模式:
3.1 资源存储方式
主要包括文件目录存储方式和数据库存储方式。(1)文件目录方式根据教育资源分类方法,将其存储在服务器上不同的目录中,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对资源进行管理和操作。这种存储方式的特点是资源管理直观、简单。远程访问时速度快,可通过http或ftp方式直接将该资源文件下载到本地。但随之而来的是资源安全性差,易受病毒侵蚀,易被他人盗用和破坏。目前采用这种存储方式的教育资源库比较多,如:K12资源库、四结合资源库等。(2)数据库存储方式是将资源文件以二进制数据形式存储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对教育资源的管理都是基于对数据库的操作。所有的资源都以结构化的方式存储,数据间的关联性强,并通过数据表产生关系映射。这种存储方式的特点是资源管理效率高,定位准确,容易备份,能保证资源信息的完整性。由于资源数据都存储在数据库中,安全性好,抗病毒能力强,并且对用户来讲,资源文件的存储方式是透明的,很难被盗用或直接访问。然而,由于要把所有关于资源文件的信息都存储在数据库中,必然对数据库性能要求较高,必须保证大数据量资源的读取和存储不会产生错误,同时也会延长访问时间,服务器端的应用程序必须先将资源从数据库中读取出来,再传送到客户端,这也加大了对网络带宽的要求。这种存储方式一般要采用大型数据库,如oracle数据库,北京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信息资源库就采用这种存储方式。
目前各类教育资源库对教育资源属性的管理都采取了数据库存储方式,以便于资源的检索和定位,而对于资源文件本身的存储则各有不同。由于这两种数据存储方式各有利弊,往往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折中的办法,如将数据量小的资源存储在数据库中,以保证其安全性,而大数据量资源,如视音频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等仍可采用文件目录的管理方法,并加以一定的安全防范措施。
3.2 资源库建设模式
资源库建设模式是教育资源整体的分布和组织情况。总的来看,目前主要有三种资源库建设模式。
3.2.1 资源中心
资源中心并不局限于一个网站中,它可以由多个不同级别的站点组合而成,形成一个以地域范围为单位的教育资源网。就一个城市而言,可以形成包括城域教育资源中心系统,区、县教育资源系统和学校教育资源库系统的三层资源组织结构。每一级资源库向上一级提出资源和服务需求或将零散资源提交上一级整合汇总,因而上级对下级来说以资源中心的角色存在,①城域资源中心:安装在城域教育网络中心,它通过软件和网络把各区县的资源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综合化的教育资源共享、交流和交易系统,为学校间、地区间开展有关教育资源的各项活动提供理想的大平台。
②区、县资源库:分别安装在各区、县(市)教育网络资源中心,它通过软件和网络把该辖区内各学校的资源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供本辖区共享和与全市交流。
③学校资源库:分别安装在该地区的各个学校,学校资源库为各学校建设、开发和使用教育
资源提供灵活、方便、高效的局部环境。
东莞市城域教育资源网即采用这种结构。必须强调的是,资源中心不仅包括教学和学习的素材,还包括各种工具资源,如:搜索引擎、讨论组和邮件列表。相邻级别的资源库能以多种渠道进行数据沟通,包括计算机网络和卫星宽带网、电视节目和光盘等多种方式。对于卫星宽带网,接收端只要安装特定的设备,就可定期下载成套的教学素材和课程资源,这对于因特网络不发达地区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
3.2.2 分布式资源库系统
分布式资源库系统和资源中心的类似之处在于二者都是由多个资源站点所构成,但前者所包括的各个站点并没有主次之分,它们之间是对等的关系(peer to peer)。
每个资源站点包含其他站点的资源索引和简介,而并没有实际的物理存储,当站点A的用户检索到当地的资源时可直接使用,而需要B或C站点的资源时,站点A会提供代理将其他站点的资源传送给用户。整个资源网络的结构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他们在每个站点都能访问网络中的所有资源目录,而无需关注资源实际的物理位置,任何涉及到远端访问的操作,当地站点会自动启动资源代理为用户服务。
各站点间没有从属关系,形成了一种自由竞争的局面,尽量争取更大范围的用户。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决定了每个站点的效益,但为了谋求共同发展,这并不是独立的竞争,它们必须遵循一致的规范,以保证其他站点的资源索引能够被收录到本地数据库中。这种资源组织方式能够避免行政手段对资源建设的过多约束,能促进资源质量的提高,如校际通公司对城域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方案就采取了这种模式。
3.2.3 学科资源库
这类教育资源库建设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资源站点只存储某一学科的资源,用户能够快速检索和定位所需资源。为了便于对各个资源库进行管理和使用,可建立所有资源的索引库,即这个库中并不存储实际的教学资源,而存储资源的物理位置,即资源索引,用户只需访问此站点,就可了解到各个学科资源的基本情况,当需要下载或购买某一资源文件时,通过索引站点的代理来访问其所属的学科资源库,比如佛山地区教育信息网教育资源的建设方案就采取的这种模式。
学科分类是资源内容划分最基本的依据,因而这种模式最大的优势是便于组织和管理,可将每个学科进一步细化到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并在遵循规范的前提下,根据学科自身的特色采用多种表现形式和运营方式。由于各个学科的资源相对独立,因而在进行建设时能够并行工作,有利于提高整体运作效率。
总之,上述的3种资源库建设模式并无优劣之分,要根据因各地区的具体情况而定。资源建设工作可以由不同性质的机构承担,如当地的电教馆或教育信息资源中心,政府机构往往有可靠的资金支持,并通过行政手段保证资源建设的顺利实施。但随着教育产业化呼声的高涨,必定要有企业的介入,使教育资源建设引入产业化机制,逐步实现教育资源库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相关的企业单位不断涌现,如校际通、科利华、K12、国之源等大都涉及到了城域教育资源库的开发工作,使得当前的建设模式呈现为:由
企业开发出教育资源库的通用平台,并和地方教育部门合作,让地方以最小的投入,建起本地的教育资源库并共享全国的教育资源。结论
4.1 自扩充式的教育资源库系统
随着因特网上数据的不断膨胀,其中不乏大量有价值的教育信息。但是这类教育资源处于一种零散的分布状态,且形式、内容各异,尽管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指向目标,但不利于用户的直接检索和使用。
自扩充式教育资源库系统也称开放式的教育资源库,如图4所示。从广义上看,它以上述的第二种模式,即分布式资源库系统为架构原型,但资源的来源不限于已有的其他资源库系统,而是扩展到以自然形态存在于因特网中的各类教育资源。开放的教育资源库不仅体现在能通过其搜索机制,将网上的资源地址收录到索引数据库中,更能通过录入接口,将零散、不规范的网络教育资源进行统一标识,纳入到更为完整的资源体系之中,这是教育资源库的一大发展趋势。为了维护版权利益,虽然资源文件本身仍处于一种自然的分布状态,但面向用户的却是一个虚拟的大型资源库,所有的资源都被进行统一标识和规范化处理,用户不必进行人为的转换,就能获取到规范的教育资源和应用指导。
随着XML技术应用的普及,未来因特网上的资源都将以XML语言进行标 记,这为自扩充式教育资源库在浩瀚的资源海洋中进行基于内容的定向检索和元数据提取提供了可能。
4.2 以用户为中心的资源服务体系
教育资源库发展的另一趋势是:要从产品层次上升到服务层次。在资源体系自身不断得到完善的同时,更应注重个性化的服务功能,使用户获得深层次的、专业的支持。每个学校、每位教师和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相应的需求,资源库提供者将根据这些现实需求量身定做。从国外一些教育资源库成功案例中也可发现,除了资源质量(教育性质量和规范化质量)这一重要因素外,完善的服务和技术支持更有效的决定了资源库的规模和效益。
基于因特网的全新的教育技术服务(ET-Service)模式正在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资源观。它是将教学模式革新、学习资源的利用与建设、教师与学生关系等融合到服务之中。包括:提供教育资源的咨询、定制、代理、配送等;提供资源型学习环境(全球教育信息挖掘、流通、交流、存储);提供研究型学习环境与协作学习环境;提供校园文化环境(班级、学校、地区、全球);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等。其核心是充分利用网上开放式服务系统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活动的环境和个性化服务。这种服务的理念也与自扩充式的教育资源库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目前,市场上已经初步具有“服务”意识的萌芽,如K12推出了智囊教育资源库,正在向着这一方向走下去,而这种服务理念的发展必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前景。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模式
二、依据实际找准抓手,各地新农村建设特色纷呈
农村社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安阳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新农村社区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各地按照“政府引导,统一规划,示范带动,整体推进,产业支撑,稳步实施”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四个整合”,打造一个服务圈,积极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四个整合是:一是对工业发达的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周边的300个左右村庄进行整合,规划为100个左右的新农村社区;二是对市区近郊近270多个村庄进行整合,规划为100个左右新农村社区;三是对县城周边以及工业较发达的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庄进行整合,建设新农村社区;四是对深山区、高山区等不适合居住的村庄进行搬迁整合。一个服务圈是:对广大经济较为薄弱的平原农区,突出农民增收,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畜牧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大村、中心村建设为主导,进一步完善水、电、路、气、讯、学校、医院、文化大院、大型超市等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构建半径两公里生活服务圈,引导服务圈内中青年农民逐步到中心村就业居住,同时对边远农村限制宅基地审批,促使具备条件的农民到社区安家落户。围绕上述四个整合、一个服务圈建设,安阳各县(市)区坚持工业发展集聚化、农业生产现代化、城乡建设一 1
体化、乡村卫生清洁化、公共服务社区化、组织文明规范化等六个方面整体推进(即“六位一体”)新农村建设典型示范区,涌现出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
1、产业集聚型。对于9个省级及一批市级产业集聚区周边地区,通过村庄整合和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以产业带动农民就业,以农民就业推动人口集中,同时将村庄整合腾出的土地用于产业集聚区发展,滑县新区锦和苑、林州市陵阳镇南辛庄村等地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滑县产业集聚区通过整合项目资金,争取银行新民居贷款、农户自筹等多方筹资,将18个行政村整合为一个新农村社区——锦和苑,规划新村可容纳2万人,占地由4251亩减少为1676亩,腾出建设用地2575亩,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同时将18个村的1.7万亩耕地按每亩每年700到1000斤小麦的价格和15年期限进行集中流转,实行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从而使农民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产业集聚区目前入住企业147家,可以解决1.1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新村还规划有创业园区,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为社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实现劳动力零距离就业转移,依靠企业务工和土地收益实现农民稳定增收。
2、城郊带动型。主要特点是发挥紧邻城市的优势,依托工业和商贸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林州市龙山街道西街村、龙安区田村街道南田村的建设是这方面的典型。
林州市龙山街道办事处西街村包含7个自然村、5700口人,共
有各类企业近100家,2009年销售收入10亿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00余元,该村利用位于林州近郊的区位优势,规划整合后新社区可容纳1.7万户、5万余人,占地由4000亩减少为1000亩,可腾出3000余亩宅基地,通过村民参与和市场化运作,依托传统铝制品、不锈钢等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餐饮娱乐、中介销售等现代服务业,打造林州新的商业中心,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解决群众就业,增加农民收入。龙安区田村街道南田村是省级示范村,位于安阳市南15公里,紧邻107国道、京广铁路和南水北调运河,交通较为便利,辖区内有运作成熟的两个大型企业---豫北金铅和三丰铜带,两公司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大,且经济效益也较好,南田村依托这些经济建设项目,整体搬迁至新址,规划建设南田新村,以产业为支撑,走工业发展集聚化的道路,建成后村庄占地面积将由现在的750亩减少为238亩,可节约土地512亩,让一个原本零散的村庄紧紧围绕在企业周围,促进农民就地转移就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为企业扩大产业规模,向着规模化、聚集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平原农区型。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广大平原农村分散地带以“六位一体”为目标,重点培育中心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向周边两公里延伸公共服务,逐步打造一批“半径两公里服务圈”或“步行20分钟生活圈”。滑县白道口镇滨河新村示范村建设正是这一思路的具体体现。
滨河新村位于全国产粮大县滑县东北部白道口镇政府驻地,地处平原,涉及白道口、西英公2个行政村,共有1523户、6806人、5800
亩耕地,计划用三年时间对示范村分三期进行建设,整合后可满足7000人居住,占地面积将由2230亩减少为900亩,节省土地1300余亩。他们利用自筹、借贷、社会引资、开发商垫资等多种方法,解决示范村土地征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问题,同时努力争取上级整合支农扶农资金,协调银行资金,对农户实行3-5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用于建房,目前汽车站、计生服务中心、文化站主体楼、医院病房楼等公共服务项目已竣工,投资280万元24个班规模的中心小学正在建设中,总投资2500万元、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容纳100家商户的供销商业小区通过招商引资也已建成,平均日客流量接近2000人次,年可实现销售额近亿元。在平原农区通过重点培育中心村建设,既可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可减少政府财政对分散各村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的重复投入,将成为集健身娱乐、医疗保健、文化教育、舒雅民居等为一体的环境绿化、庭院美化、生态优化的城镇化现代居民小区,并对带动周边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地引领示范作用。
4、企业带动型。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依托企业大型建设项目,周边村民通过入股、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交由企业管理使用,并解决村民的土地收益分配、就业、住房、社会服务问题。省级示范村龙安区龙泉镇九堰中心村的建设走的就是这条路子。
九堰中心村依托河南超越集团王家岭煤矿,将矿区周围的七个行政村合并成一个大社区,走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按照传统模式建设矿山,矿山与农村、矿工与农民是两对天然矛盾体,常常发生利益纠
纷,直接影响矿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走企业带动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条路子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达到农民、企业、国家三方满意。目前,超越集团已与当地农民和农村组建了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矿业农庄有限公司。矿业农庄以矿业企业和矿区农民作为平等主体,以资源、资产、资本为纽带,实现股东、工人、农民等多种身份为一体,以合资方式解决农民土地稳定收益问题,并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以合作方式解决农村和农业发展问题;以培训方式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总体概括为“333”工程,即围绕合资、合作、培训3个方面开展工作;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做到农民、企业、国家三方满意。旗下矿业农庄“果-草-禽”示范园,把龙泉镇的养殖业与花卉苗木产业进行整合,实现“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现代企业经营模式,拉长养殖与花卉苗木的产业链。项目规划占地5000余亩,计划投资1亿元。目前流转土地2000余亩,投资1000余万元,栽种薄皮核桃、金柿、海棠等果树24000余株,播种紫花苜蓿1000余亩,饲养柴鸡20000余只,修建园区道路3公里,餐饮区、专业育雏场已建成,旅游观光型新型农村已见雏形。
5、移民搬迁型。这种模式主要整合地处偏僻、规模较小、经济薄弱、配套设施无法覆盖的规模较小的自然村或不适宜居住的深山区村庄,动员农民移民,将整村迁移到地理位臵相对较好的村庄。
实行移民搬迁,通过在工业发达地区建设高层为主的新农村社区,解决企业用工的农民就业,同时实行退耕还林,加强生态建设。移民新村均以企业为依托,有力地促进新农村社区农民就近就地转移
就业,实现产业与人口有机融合,二产与三产良性互动,努力做到安居和乐业的有机结合。林州市陵阳镇南辛庄安臵点距林州市区4公里,紧邻河南省仅有的2个县级国家经济开发区—陵阳镇经济开发区和全国最大的汽车配件基地,该区工业发达、集体经济实力雄厚,但劳动力不足,外来劳动力又不稳定,是搬迁群众实施搬迁后实现再就业的理想区域。为此,林州市在建设陵阳镇南辛庄社区时建立搬迁扶贫基地,实施跨乡镇搬迁,将居住在石板岩乡、任村镇等北部乡镇的山区贫困群众175户700人(其中,搬迁扶贫125户500人,生态移民50户,200人)搬迁到陵阳镇南辛庄安臵点,一方面解决山区群众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娶妻难等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山区贫困群众治穷致富从根本上夯实了基础,加速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再一方面解决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劳动力不足等问题,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功能。
农村基层组织是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者,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安阳各地在加快农村社区建设的同时同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在工作中充分尊重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他们结合实际勇敢创新,只要是有利于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的办法、措施、机制、模式,都应鼓励和尊重,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顺利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四篇:园区建设模式(改)(模版)
工业园区建设模式
一、政府主导模式:
说明:不少地区在没有其他筹资途径但又急需迅速建设时,往往采用土地等资产或资源抵押贷款,完成园区建设投入。 缺点:政府投入大,负债发展,风险较大。
优点:启动迅速,规划统一,布局合理,筹资和建设周期较短。
二、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
说明:主要分为
BOT(Build-Operation-Transfer)模式和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
优点:从民间获得资金,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
1、BOT模式:
说明:BOT(Build-Operation-Transfer)是传统的融资模式,即建设-经营-移交。政府确定基础设施项目后,授权企业进行融资建设,建设完成后可以让其在规定年限进行经营,从而回收投资成本和获得合理利润,授权期满后政府回收项目。这种合作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普遍采用,如云南昆明富民工业园区的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BOT项目、甘肃武威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BOT项目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第二污水处理厂BOT项目。 缺点:(1)、项目由政府确定,企业没有选择权;(2)、大部分风险由企业承担,减少企业投资的积极性;(3)、为了控制风险,企业可能更加看重短期利益,忽略长期效益。
优点:(1)、缓和政府财政压力;(2)、减少政府投资风险;(3)、提高项目运作效益。
BOT模式在实际操作中,还可以发展出多种模式:
(1)、BT(Build-Transfer):建设-移交。即项目建成后立即移交,可按项目的收购价格分期付款。如四川南江县东榆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观井大道BT项目、福建龙岩高新园区大酒店BT项目和贵州瓮安工业园区BT项目。
(2)、BOOT(Build-Own-Operate-Transfer):即建设-拥有-运营-移交。这种方式明确了BOT方式的所有权,项目公司在特许期内既有经营权又有所有权。一般说来,BOT即是指BOOT。
(3)、BOOST(Build-Own-Operate-Subsidy-Transfer):即建设-拥有-运营-补贴-移交。基本同BOOT,不同点在与企业运营时政府可以根据情况给予企业不同形式的补贴,如税收、土地租金等。
(4)、BLT(Build-Lease-Transfer):即建设-租赁-移交。即政府出让项目建设权,在项目运营期内,政府有义务成为项目的租赁人,在租赁期结束后,所有资产再转移给政府公共部门。
(5)、BOO(Build-Own-Operate):即建设-拥有-运营。这种方式是开发商按照政府授予的特许权,建设并经营某项基础设施,但并不将此基础设施移交给政府或公共部门。
2、PPP模式:
说明:PPP模式是在BOT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国外已经普遍使用,目前逐渐被国内所接受,PPP模式主要弥补了BOT模式融资难和建设效率低的不足。PPP模式与BOT模式的主要不同点在于项目确定前期民营企业就开始参与,共同确定项目建设。如北京地铁4号线就是中国首个使用PPP模式建设的项目。
PPP模式与BOT模式的区别:
BOT模式运行程序图
PPP模式运行程序图
优点:政府与企业取长补短,共担风险,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提高项目执行效率。
成功运作PPP模式的必要条件:(1)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2)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3)专业化机构和人才的支持。
目前,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筹资大致有以下一些模式:
一是政府主导模式。特点是:财政投入,负债发展。不少地区在没有其他筹资途径但又急需迅速建设时,往往采用土地等资产或资源抵押贷款,完成园区建设投入。这种模式颇有破釜沉舟的味道,政府投入大,风险也较大,但启动迅速,规划统一,布局合理,筹资和建设周期较短。
二是企业主导模式。特点是:政府授权,企业构建平台。璧山的奥康工业园、成都双流蛟龙工业港都是这种模式。政府只是将地交给企业,政府在园区道路建设、自来水厂建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了适当补贴,由企业完成园区拆迁、基础设施建设,关于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是什么?形成园区平台,然后,由企业通过对园区的招商和管理实现企业利润的同时完成园区建设。双流蛟龙工业港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了政府、农民、投资者和开发商多赢。这种模式政府风险最小,但如果平台区位不好,企业实力不济,招商受阻,园区建设时间可能拖得很长。然而,由于企业成为园区建设的主体,在园区建设水平和招商上都会不遗余力,园区平台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最强的。我区目前提出的南桐工业园就可以参照这种模式建设。
三是BOT模式。即建设─经营─移交,是指政府通过协议将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和管理权让渡给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协议期限届满,投资者和经营者无偿将该设施移交给政府的投融资方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通过出让经营权来冲抵建设投资。此外,BOT模式还演变出以下模式:
1、BTO模式,即企业建设─转让政府─政府机构经营或投资人与政府机构经营;
2、BOO模式,即建设─拥有─经营,企业建设并经营某项产业项目,但是并不将此基础产业项目移交给政府或政府机构。
3、BLT模式,即企业建设─政府租赁─移交政府的模式。
四是BT模式。BT是BOT模式演变而来,所不同的就是在建设和移交之间没有了经营环节,政府(或政府下属的公司)必须按约定总价(或完工后评估总价)分期偿还投资方的融资和建设费用。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将资金压力后移,以缓解园区建设初期资金过大压力的一种模式。
BOT和BT往往根据不同的项目针对性使用。一些地方就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包装成招商项目,供水厂、热电厂、污水处理厂、员工村及休闲中心等配套基础设施,采取BOT、BOO等模式建设,路网采取BT模式建设,来缓解资金不足的压力。
五是代建模式。这种模式是将本应由政府或资源企业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先由使用企业投资建设,然后,建设费用在使用企业的使用费用中抵扣。这种模式需要基础设施使用企业大量垫资,除特殊情况外,使用企业并不愿意选择这种模式。
六是综合模式。就是借鉴经营城市做法,树立经营园区理念,按照市场化运作,加大园区建设投入力度。一方面做好土地经营文章。现在的各类工业园区,将来都是城镇的新区。因此,工业园区不能全都是工业,必须有适度的“三产”布局和其他社会功能的配套。为此,在园区规划布局上规划商贸用地,通过拍卖商贸用地的收益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关于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是什么?面把园区的后勤服务设施以及标准厂房建设等,作为招商引资项目,推向市场公开招商,吸引外来资金建设,减轻园区建设投入的压力。再一方面把园区作为项目来运作,一种是由园区出资成立项目业主,由项目业主实行规划、设计、建设、经营“四统一”,以及项目前期实施和运行的“一条龙”管理。另一种是吸引大企业大集团来投资,把园区作为独立法人运作,由企业统一进行园区配套和标准厂房建设,入园企业向园区(企业)租赁厂房生产。只要敢于善于让利于客商,相信就有人愿意拿出钱来帮我们建设工业园。
在这方面有很多典型案例。九龙坡九龙园区起步建设阶段,35万元起家,以资金运作为突破点,围绕“以事举钱,以钱兴事,事随钱兴,钱随事长”,确立起“敢于负债、勇于投入、以地融资、以税偿息”的思路,积极发展银企园关系,通过贷款、催款、抵款、担保等多种融资手段,摆脱了“资金不足启动难”的困境。四川简阳工业园建设初期投入的5400万元,其资金来源就包括:利用城市土地资源,修建河坝有70亩地拍卖获得2000万元;公交公司开通至园区班车上交700万元;财政挤出2000多万元(来源于拍卖砂石开采有偿转让权获1.47亿元)。
(五)园区用地模式:
由于国家政策和规划预见性等方面的问题,园区建设用地也是园区建设中非常棘手的问题。为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各地在园区用地模式上除征地、租地外,有不少创新的做法。
一是征、租结合(公共部分征,企业用地租)。这方面,双流蛟龙工业港的做法值得学习。在征、租结合的总思路下,双流县政府主动协调调整规划,通过几年努力逐步解决了双流蛟龙工业港的规划及用地合法性问题;其次,蛟龙工业港采取统一规划,集中修建农民新村,并按住房35m2/人和门面5m2/人进行安臵,农民不出钱,工业港也不给补助,可办理农房证,通过这个办法解决农民迁居安臵问题;第三,通过农民土地入股保障基数超额分红,解决农民土地租用问题;此外,出台优惠政策帮助失地农民就业,同等条件下入驻企业和园区管理优先招用失关于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是什么?地农民,对安臵就业企业给予优惠政策,促进迁出农民生活稳定。
第五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根据我们的的实际采访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主要有四种不同的建设模式:第一,政企联建型。政府与开发商联建,一部分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一部分土地用于安置当地农民,开发所赚的钱用于新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典型的就是荥阳的洞林湖新村和邢村新村;第二,集体代建型。乡镇集体或者村集体统一委托建筑公司建,群众购买,微利经营,如漯河市临颍县杜曲镇龙堂村。第三,村民自建型。统一规划,统一图纸,群众在原有的宅基地上自建,如中牟县大冶镇的刘碑中心社区。第四,政府代建型。这种模式下,政府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将农民的宅基地和部分耕地进行征用,在为农民建设新的社区的基础上提供征地补偿,比较典型的是郑州市姚桥乡的姚桥社区和磨李社区
4.农村新型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情况
(1)市政基础设施
主要包括道路(社区内部道路和周边道路),自来水,电,暖,气等
(2)公共服务设施
(3)文化服务设施
关于建设资金问题,李亚提出,一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舍得拿出资金倾斜、支持社区建设;二要整合涉农资金,按照“职能不变、渠道不乱,打捆使用、各尽其功”的原则,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三要广开融资渠道,能够市场运作的通过社会资金参与、金融支持、以地生财、群众自筹、社会捐建等方式,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四要鼓励企业参与社区建设,统筹解决企业可持续发展用地需求和社区建设、群众就业问题,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