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输气管道工艺操作原理编制规定(2012版发布稿)

时间:2019-05-14 08:1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输气管道工艺操作原理编制规定(2012版发布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输气管道工艺操作原理编制规定(2012版发布稿)》。

第一篇:3.输气管道工艺操作原理编制规定(2012版发布稿)

CDP 油 气 储 运 项 目 设 计 规 定

CDP-F-NGP-PR-001.4-2012-2

代替CDP-F-GP-PR-002-2009/B

输气管道工艺操作原理编制规定

2012-02-27发布 2012-03-15实施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 发布

目 次

前 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规定..........................................................................1 5 总则..............................................................................2 6 管道工艺系统......................................................................3 7 主要设备检测、连锁及控制要求......................................................4 8 工艺站场及线路阀室................................................................5 9 其他系统控制与操作................................................................7 10 异常工况处理....................................................................7 11 紧急工况处理....................................................................8 附件 条文说明.........................................................................1

I

前 言

为了规范输气管道工艺操作原理编制,满足对输气管道自动控制的要求,对输气管道工艺设计原则、控制水平、工艺系统、主要设备工艺参数及控制要求、工艺操作等做出统一规定,制定本规定。

本文件是《油气储运项目设计规定》(CDP)标准格式类文件,代替CDP-F-GP-PR-002-2009/B 《输气管道工艺操作原理编制规定》。本文件适用于陆上新建、改(扩)建输气管道初步设计阶段工艺操作原理的编制。

本规定分为11章,第1章 范围;第2章 规范性引用文件;第3章 术语和定义;第4章 基本规定;第5章 总则;第6章 管道工艺系统;第7章 主要设备检测参数和控制要求;第8章 工艺站场及线路阀室;第9章 其他系统控制与操作;第10章异常工况处理;第11章紧急工况处理。

本文件与CDP-F-GP-PR-002-2009/B 《输气管道工艺操作原理编制规定》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增加CDP-G-PC-IS-004《油气管道控制功能划分统一规定》; ——“3 术语和定义”中仅保留新增的“管道设计内压力”、“管道操作压力”和“操作压力”3个术语和定义;

—— “4.2 工艺操作原理内容组成”中增加“其他系统控制与操作”内容,并将“主要设备检测参数和控制要求”修改为“主要设备检测、连锁及控制要求”;

——原文件“7 主要设备检测参数和控制要求”中增加“压缩空气系统”、“站内燃料气撬的检测参数和控制要求”的说明;并将“压力调节系统”和“调节阀”相关内容合并至 “7.7 压力调节系统”,章节名称改为“7 主要设备检测、连锁及控制要求”;

——原文件第8章中的“主要工艺保护参数”、“主要设备联锁保护及控制”内容合并至“7 主要设备检测、连锁及控制要求”;

——增加“9 其他系统控制与操作”,增加对通信系统的操作和控制、供配电系统的操作和控制、消防系统的操作和控制、冷却水系统的操作和控制、阴保系统的操作和控制、采暖锅炉系统的操作和控制、通风系统的操作和控制、排污系统的操作和控制、放空系统的操作和控制的控制要求;

——取消“10管道全线运行操作内容”;

——将“11 将事故工况处理”调整为“10异常工况处理”和“11紧急工况处理”; ——取消“7.13 储气库注采站”。

本文件所代替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CDP-F-GP-PR-002-2009/B 本文件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提出并归口管理。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油气调度控制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苑莉钗 齐建波 杜伟强 黄丽 王学军 张帆 赵丽英 刘振方 孙应桃

本文件主要评审人:苗承武、任启瑞、张鹏、郭惠军、万新强、吴岩、王亚丽、张志军、张城、庞贵良、吴玮、张鑫、李国海、梁建青、戚麟、徐志强、程德发、黄永忠

本文件由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北京油气调度控制中心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联 系 人:齐建波

联系电话:0316-2074547 本文件在执行过程中,如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反馈至: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公司三化项目秘书处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甲311号院中国石油管道大厦9层

邮政编码100053 联 系 人:孙应桃

联系电话:010-69217730 电子邮箱:sunyingtao_cdp@163.com

II

CDP-F-NGP-PR-001.4-2012-2

输气管道工艺操作原理编制规定 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陆上新建、改(扩)建输气管道初步设计阶段工艺操作原理的编制。当改(扩)建管道涉及输送工艺、控制方式、主要设备工艺参数发生变化时应编制工艺操作原理;当施工图阶段涉及输送工艺、控制方式、主要设备工艺参数发生变化时应编制修改版工艺操作原理。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251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Q/SY 201

油气管道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通用技术规范 CDP-G-PC-IS-004 油气管道控制功能划分统一规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管道设计内压力 pipeline internal design pressure 在相应的设计温度下,管道或管段的设计内压力不应小于管道在操作过程中管内流体可能产生的最大内压力。3.2 管道操作压力 pipeline operating pressure 在相应的操作温度下,管道或管段在操作过程中管内流体的压力。3.3 操作原理 operating philosophy 对设备的操作程序和保护参数进行明确,对由于设备发生故障,管道系统应采取的应对措施的说明文件。4 基本规定 4.1 一般规定

4.1.1 输气管道工艺操作原理应严格执行国家、行业相关标准、规范和规程,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有关管道建设方针和政策。

4.1.2 工艺操作原理的内容及深度除应符合本规定的要求外,还应满足(但不限于):

a)作为控制逻辑图编制的依据;

CDP-F-NGP-PR-001.4-2012-2

b)作为生产运行人员操作运行手册编制依据; c)合同规定的其他要求。

4.1.3 输气管道工艺操作原理应单独成册。

4.1.4 调控中心、站控制系统以及就地控制等功能与职责划分应符合CDP-G-PC-IS-004的相关规定。4.2 工艺操作原理内容组成

a)b)c)d)e)f)g)总则;

管道工艺系统;

主要设备检测、连锁及控制要求; 工艺站场及线路阀室; 其他系统控制与操作 管道全线运行操作; 事故工况处理。

4.3 其他要求

改(扩)建输气管道项目的工艺操作原理可按设计合同(或委托书)要求针对需要改(扩)建的部分进行编写,并增加以下内容:

a)简要说明现有管道的概况及改(扩)建的内容;

b)改(扩)建部分和已有系统的关系及对已有设施(包括设备、仪表、管道等)的利用情况; c)改(扩)建对已有系统、设施作相应变化的情况。5 总则 5.1适用范围

主要描述输气管道工艺操作原理(以下简称“原理”)的编制内容、目的和适用范围。5.2编制依据

作为编制依据,应列出下述文件的发文(或签订)单位名称、发文(或签订)日期、文件号和文件名称:

a)初步设计及施工图相关设计文件; b)工艺系统分析; c)设备资料; d)合同;

e)其他支持性文件。5.3设计范围

主要说明工程设计范围和操作原理报告的编制内容。5.4编制原则

编制原则应根据不同项目特点和委托(或合同)要求确定。主要包括运行管理要求、输气要求、自动化和控制水平要求等。

5.5执行的国家、行业有关标准、规范

列出执行的国家、行业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名称、标准号及年号。

CDP-F-NGP-PR-001.4-2012-2

5.6编号说明

说明工艺操作原理中所采用的编号意义,或引用项目设备编号统一规定等。6 管道工艺系统 6.1 工程概况

工程概况应包括但不限于:

a)工程名称、性质、建设地点、建设单位等内容;

b)线路工程概况,概括描述线路的走向、沿线途经的区域、线路长度等; c)工艺系统概况,概括描述管道的管径、压力、输量、站场和阀室设置等; d)自动化控制系统概况,概括描述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和控制水平、调控中心控制的范围和功能、站控的范围和功能、仿真模拟系统的功能等;

e)通信系统概况,概括描述工程采用的通信方式和设置情况,包括主用通信和备用通信; f)供配电系统概况,概括描述工程采用的供配电形式等; g)阴极保护系统概况,概括描述工程采用的阴极保护方式等; h)消防系统概况,概括描述工程采用的消防方式等; i)管理方式,概况描述工程采用的管理方式。6.2 输送工艺

6.2.1输气工艺描述

应说明气体组分等物性参数、逐年的分输气量。6.2.2 各主要输量台阶下稳态运行工况

a)应说明主要输量台阶的稳态运行工况的运行参数(列表统计),包括但不限于各站进出站压力、温度,流量、压缩机组功率等;

b)应说明管道及站场的投运计划、各压气站投运的机组台数。6.3 系统控制

6.3.1 概述

概述部分应至少说明管道工程采用的控制系统、控制中心设置情况及其功能、全线水力系统的控制模式。

6.3.2 管道系统控制要求

a)根据输气管道的规模、环境条件以及委托(或合同)的运行与控制需求说明管道系统的总体控制目标及控制水平;

b)应说明工艺站场、监控阀室、监视阀室与调控中心之间SCADA系统数据采集和传输的信息; c)应说明调控中心控制、站场控制、就地控制的范围和功能

1)应明确在调度控制中心与站场间通信正常时,管道系统控制的权属、调控中心和工艺站场控制系统的关系和控制范围,包括工艺站场流量、压力、温度、设备运行状态等所有与流程有关的参数和设备的站场监视和控制,以及消防系统、变配电系统、通信系统、阴极保护系统等的监控和运行作业及维护监护;

2)应明确在调度控制中心与站控制系统间通信故障或调度控制中心出现意外事件时,管道控制权限变更的原则、方式及操作要求;

3)应明确在设备由于通信、电力故障、维修等意外情况下不能执行远程控制条件时的操作和控制的方式。

d)站控制系统概况

CDP-F-NGP-PR-001.4-2012-2

1)应概括说明站场工艺系统主要工艺设备的运行方式及控制方式; 2)应概括说明站场消防系统(消防水泵等)的控制方式; 3)应概括说明供配电系统的控制方式; 4)应概括说明其他辅助系统的控制方式;

e)应说明管道系统是否采用泄漏监测系统,如果有说明监测信号的传输位置; f)应说明管道系统采用的通信方式和设置情况,包括主用通信和备用通信及通信的带宽、误码率等;

g)应说明管道阴极保护系统概况,包括线路阴极保护系统的设置情况、站场区域阴极保护系统的设置情况以及阴极保护系统数据采集及远传。

6.3.3 管道系统安全保护

a)应说明管道报警系统概况及站场内可以引起报警的事件;

b)应说明站场ESD、设备ESD系统的组成、分级以及各自的控制逻辑; c)应说明压气站超压安全保护系统的组成以及压力系统保护值的设定; d)应说明压气站超温安全保护系统的组成以及温度保护值的设定。7 主要设备检测、连锁及控制要求 7.1 压缩机组

应至少说明压缩机组及其辅助系统具有温度、振动、机械密封泄漏以及相关参数检测和上传参数,并说明在压缩机组设有高压保护开关,与压缩机组联锁,对压缩机组进行保护。上述参数应预设给定值,当达到给定值时进行声光报警或者停车保护。

应列表说明压缩机组设有温度超高保护、振动保护、机械密封泄漏保护、压缩机组设有高压保护开关值。

7.2 压缩空气系统

应列表说明压缩空气系统的相关检测参数和上传参数及其设定值。7.3 站内燃料气撬

应列表说明站内燃料气撬的相关检测参数和上传参数及其设定值。7.4 空冷系统

应列表说明空冷系统的相关检测参数和上传参数及其设定值。7.5 加热系统

应列表说明加热系统的控制参数检测和保护控制。说明加热系统的安全保护措施包括过压、过温、熄火保护等。7.6 过滤、分离器

应列表说明过滤分离系统的相关检测参数和保护控制及其设定值。主要包括各过滤分离器的积液包主要高液位、高高液位等报警参数以及差压变送器的报警参数值。7.7 压力调节系统

应说明压力调节系统的相关检测参数和保护控制及其设定值,调节阀控制参数和调节特性。列表说

CDP-F-NGP-PR-001.4-2012-2

明调压阀的操作压力、监测压力及安全切断压力及出口安全阀的安全泄放压力等设定参数。7.8 流量计量系统

应列表说明流量计量系统的相关检测参数和上传参数。7.9 清管器发送装置(接收装置)

应说明清管器发送装置(接收装置)的相关检测参数和上传参数。7.10 气质分析

应说明气质分析系统的相关检测参数和上传参数。7.11 站场远控阀门

应具体描述阀门的驱动方式。

远控应至少具有但不限于开命令、关命令、故障综合报警、就地/远控、阀位反馈(开到位、关到位)等参数的检测和上传。对于具有ESD功能的2气液联动阀门需增加:远控ESD命令、ESD复位命令和执行机构储能罐系统的压力检测、远传、低压报警。7.12 线路远控截断阀

应对线路远控截断阀的相关检测参数和上传参数进行说明。8 工艺站场及线路阀室 8.1 输气站

8.1.1一般规定

8.1.1.1 输气站包括输气首站、中间压气站、清管站、分输站、输入站、输气末站等。

8.1.1.2 应逐站描述输气站站场概况、工艺流程、工艺参数(包括但不限于压力、温度、流量)、主要工艺设备和技术参数、主要工艺保护参数、主要设备联锁保护及控制、主要工艺操作以及辅助系统等内容。

8.1.1.3 辅助系统包括消防系统、供配电系统、阴极保护系统以及其他辅助系统。8.1.1.4 应分别描述站场具体功能和特点。8.1.1.5 操作原理编制时各设备应带设备号。8.1.2 站场概况

站场概况内容应包括站场所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情况、站场的主要功能、规模、主要工艺设施和系统的设置情况。8.1.3 工艺流程

应描述输气站功能以及站内工艺设施进行。8.1.4 主要工艺设备和技术参数

概括说明站场内工艺设备设置情况、运行方式及其技术参数,主要设备包括压缩机组及其辅助系统(压缩空气系统、加热系统、燃料气撬等)、旋风分离器、过滤分离器、清管器收发筒、流量计、调压设备、安全阀等。8.1.4.1 压缩机组

a)说明压缩机组及其辅助系统的设置情况、驱动方式等。

CDP-F-NGP-PR-001.4-2012-2

b)以表格形式列出压缩机组及其辅助系统的主要参数,至少包括:机组编号、类型、型号、功率等级等。

8.1.4.2 旋风分离器

说明过旋风分离器的设置情况、安装方式以及运行方式,包括过滤分离器的型式、规格、数量等。8.1.4.3 过滤分离

说明过滤分离器的设置情况、安装方式以及运行方式,包括过滤分离器的型式、规格、数量等。8.1.4.4 加热系统

说明加热系统的设置情况、安装方式以及运行方式,包括型式、规格、数量设置情况。8.1.4.5 调压设备

说明出站调压阀的设置情况、安装方式和运行方式。以表格形式说明调节阀的技术参数。8.1.4.6 流量计

说明出站计量的设置情况、安装方式和运行方式。以表格形式说明计量系统的技术参数。8.1.4.7 安全阀

说明安全阀的设置情况、安装方式和运行方式。以表格形式说明安全阀的技术参数。8.1.4.8 清管发送、接收系统

说明清管发送、接收系统设置情况和运行方式。8.1.5主要工艺操作 8.1.5.1 总体要求

a)说明每一项操作的控制水平和操作模式; b)说明每一步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c)工艺操作应具体注明设备号等。8.1.5.2 站场正常启动

概括说明站场正常启动的程序,包括对站场启动前准备、站场启动程序进行说明。8.1.5.3 站场正常停运

概括说明站场正常停运的工况条件、程序,按压气站、分输站、清管站进行描述。8.1.5.4 站场保护停运

概括说明站场保护停运的工况条件、程序,按压气站、分输站、清管站进行描述。8.1.5.5 单元控制

概括说明站场内单体设备的控制,主要包括压缩机组启停、切换、负荷分配、清管器发送、过滤分离器切换、旋风分离器、调压回路切换、过滤分离器维护、流量计的切换、站内阀门故障切换等。8.2 线路阀室

8.2.1监控阀室

a)应描述监控阀室内主要设备的组成。说明各阀门的操作方式、安装方式和执行机构的设置情况等。

b)说明监控阀室内配套的仪表、通信和供配电设备。c)说明控制方式。

d)说明阀门关闭的处理方式。8.2.2普通阀室

a)应描述线路普通阀室内主要设备的组成,说明线路截断阀门的操作方式。b)说明线路截断阀门就地压力、温度检测仪表。

CDP-F-NGP-PR-001.4-2012-2 其他系统控制与操作 9.1 通信系统的操作和控制

应说明通信系统采用的通信方式以及通信系统的构成和功能。9.2 供配电系统的操作和控制

应说明供配电系统的组成、变电站的运行方式及其他设备的操作和控制。9.3 消防系统的操作和控制

应说明消防系统的构成及消防水池、消防泵、稳压泵的操作和控制。9.4 冷却水系统的操作和控制

应说明冷却水系统的组成及其相关设备的操作和控制。9.5 阴保系统的操作和控制

应说明阴保系统的组成及其相关设备的操作和控制。9.6 采暖锅炉系统的操作和控制

应说明采暖锅炉系统的组成及其相关设备的操作和控制。9.7 通风系统的操作和控制

应说明通风系统的组成及其操作和控制。9.8 排污系统的操作和控制

应说明排污系统的组成及其操作和控制。9.9 放空系统的操作和控制

应说明放空系统的组成及其操作和控制。10 异常工况处理 10.1 异常工况保护范围

应按站分别说明异常工况后的保护范围,包括站场停电、站场关闭、线路紧急截断阀误关闭、压缩机组停机、通信系统故障等。10.2 管道应急控制与处理

10.2.1 站场进出站关闭处理

应说明站场进出站关闭后的应急方案。10.2.2 线路远控截断阀误关断

应说明线路远控阀误关断后的应急方案。10.2.3 数据通信系统故障

应说明数据通信系统故障后的应急方案。

CDP-F-NGP-PR-001.4-2012-2

10.3 异常工况处理

10.3.1 压气站异常工况控制

压气站事故应包括压缩机停机、停电事故、进出站阀门事故关断等。a)站场停电

说明站场停电事故控制程序和操作顺序。b)站场进、出站阀门事故关断

说明站场进、出站阀门事故关断的控制程序和操作顺序。c)压缩机组停机

说明压缩机组停机时的处理方法和采取的措施。10.3.2 分输站异常工况控制

分输站根据不同功能,分析不同事故工况及采取相应措施。a)站场停电事故

说明站场停电事故时的控制程序和操作顺序。b)站场进、出站阀门误关断

说明站场进、出站阀门误关断时的控制程序和操作顺序。c)站场火灾事故处理

说明站场不同区域发生火灾时的处理方法和采取的措施。10.3.3 线路紧急截断阀异常工况控制

线路紧急截断阀事故控制,说明每个线路紧急截断阀事故关闭的控制方案和操作程序。10.3.4 通讯系统故障控制

a)通信故障

当管道主通信系统故障中断后,启用备用通信系统。备用通信系统同时中断时,根据不同情况应分别说明通信故障的类型。

b)通信故障的处理

应说明总体处理原则,并详细说明不同类型通信故障时对工艺系统的影响和处理方案。11 紧急工况处理 11.1 紧急工况保护范围

应说明紧急工况后的保护范围,包括站场发生火灾、管线泄漏等。11.2 管道应急控制与处理

11.2.1 工艺站场ESD事故处理

应说明站场ESD命令的触发条件及触发后应急方案。11.2.2 管道破裂及泄漏

应说明管道破裂及泄漏后的应急方案。11.3 紧急工况处理

11.3.1 站场火灾事故处理

说明站场不同区域发生火灾时的处理方法和采取的措施。11.3.3 线路泄漏事故控制

说明线路泄漏事故的检测方式和不同泄漏事故下的处理方法和采取的措施。

CDP-F-NGP-PR-001.4-2012-2

附 件

输气管道工艺操作原理编制规定

条 文 说 明

CDP-F-NGP-PR-001.4-2012-2 范围

本章说明制定本规定的目的以及适用范围。3 术语与定义

本章所列术语,其定义及范围,仅适用于本规定。4 基本规定

4.2 工艺操作原理内容组成

本条主要考虑根据以往工程的实际情况,按照GB 50251的要求以及多年来的设计经验,规定了输气管道工艺操作原理应包含的内容。目的是为了使操作原理的编制更加规范,便于生产运行人员的使用。5 总则 5.2 编制依据

本条规定了操作原理编制所依据的相关文件。5.4 编制原则

本条规定了操作原理编制应遵循的原则。为了保证输气管道安全、可靠、平稳、高效经济地运行,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建设单位要求,确定自动控制的总体目标。长输管道调度管理水平的提高,管道自控水平近年来有了显著的提高,控制水平宜实现“远程控制、无人操作”。“远程控制、无人操作”是指在功能上能够达到调控中心在正常工况下对输气管道的站场和远控阀室主工艺设备实现远程操作,无需现场人工干预。6 管道工艺系统 6.3.2 管道系统控制要求

a)本条文规定应根据工程项目特点明确管道系统的总体控制目标和控制水平; b)Q/SY 201 对工艺站场、远控阀室以及各工艺站场与调控中心之间SCADA系统数据采集和传输的信息有明确的要求。应根据本工程的特点以及需达到的控制水平,参照Q/SY 201确定工艺站场、远控阀室以及各工艺站场与调控中心之间SCADA系统数据采集和传输的信息。7主要设备检测参数和控制要求

本章规定了站场内主要工艺设备的检测参数和控制要求。10 常工况处理

10.2.2 线路远控截断阀误关断

线路远控截断阀误关断是指由于阀门自身原因、外界因素干扰或人为破坏而意外关闭情况。当发生远控阀事故关断时,在确认为非泄漏等管道事故造成的关断后,可远控开启远控截断阀门。10.3.1 10.3.2 压气站(分输站)异常工况控制

当输气站ESD启动时,应停输该站,放空站内天然气,开启越站旁通阀门。在不影响管道输气的情况下,管道和其它站场正常运行。10.3.4通讯系统故障控制

通信系统故障控制是指管道系统的主/备通信系统均发生故障,调度控制中心无法对全线或部分站场进行监控的情况。CDP-F-NGP-PR-001.4-2012-2 11 急工况处理

11.3.3 线路泄漏事故控制

当管道发生破裂、泄漏、爆管、爆炸等重大事故时,远程关断(或自动关断)事故段上下游线路截断阀。根据事故点位置、管存气量等,对事故点附近以及下游部分用户作短暂减量供气。对复杂管网系统应进行事故时的系统仿真模拟,确定事故状态下输气方案。

第二篇:回转窑工艺检修操作规定

回转窑工艺检修操作规定 目的

为了规范本公司回转窑系统检修工作,做到计划周密、组织有序、检修效率高、质量好、安全规范,特制定本规定。2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回转窑系统工艺设备的检修。3 引用标准

编号《工艺管理细则》 编号《设备管理细则》 4 管理职责

4.1 生产部负责回转窑系统工艺设备检修的总体协调,安排检修计划的汇总、编制、实施、过程协调与安全督查工作;负责窑工艺系统耐火材料砌筑项目的外委联络,耐火材料检修更换的确认,材料质量的核查,砌筑质量的把关;组织外委项目的检修质量验收;结合系统检修,考虑技改项目和设备大修计划的安排、方案制订及同步实施工作。

4.2 生产车间负责设备检修项目、配件材料计划的申报;工艺、设备的检查与检修质量的验收;整个检修实施过程的岗位配合与协作;负责所承担检修项目的安全作业;检修内容的变更和补充建议;配合单机试车,主持联动试车及运行保驾;耐火材料及其它工艺、设备的检查。参与供应部门对耐火材料的质量验收把关,耐火材料砌筑质量现场跟踪督查。4.3设备部负责设备大修与技改项目的技术方案的制订、所需配件材料的落实,提交到生产部安排实施。

4.4 电气部负责电气设备的检修及技术指导,自动化设备的维护,电气技改项目技术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工作。

4.5 物资供应部门负责检修中的材料采购、急件的快速办理,跟踪并及时传递物资采购信息。工作方法与要求 5.1 管理规则

5.1.1 窑系统及与之相关的设备检修安排,由生产部根据产销平衡情况和设备状况,征得公司领导批准,在半个月前预告生产部门。5.1.2 检修计划的申报程序是:

a)由各车间在一个月前将设备类检修计划报生产部,电气类检修计划报电气部,配件材料类计划报仓库;

b)工艺类、电气类、配件材料类计划须同时报生产部备案,并接收督查;

c)由生产部牵头,召集设备部、电气部、供应部、仓库及生产车间进行项目平衡和汇总后,按机、电、配件材料、工艺的分类,编制出正式的检修计划,发至各相关部门实施。5.1.3 大型或特殊设备的备件、材料由生产部、供应部提前做好安排,设备部、电气部、仓库配合。

5.2 检修工作要求

5.2.1 检修期间设立检修指挥部,公司分管生产副总经理任总指挥,成员由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及骨干人员组成。检修指挥部24小时值班。必要时,可安排每日一次的日检日清协调会。

5.2.2 检修工作按照“五落实”(即:安全、质量、项目、工器具与材料、人员)的原则进行组织。

5.2.3 检修开始后,所有待查的增补检修项目,车间必须在36小时内申报,追加到检修计划中。

5.2.4 检修过程中的停送电管理,见电气部门相关管理规定。

5.2.5 窑内检修全部结束,燃烧器安装完毕,其它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车间安排对燃烧器位置进行校准,并做好详细记录。

5.2.6 点火前,车间须备足柴油、绵纱、生料,煤磨具备运转条件,做好一切点火准备。5.2.7 窑点火升温曲线由生产部下达确定,车间须严格按曲线升温操作。

5.2.8 止火与点火通知由生产部下达指令。点火前由生产部牵头,各参与检修的部门会签确认后,方可进行点火。

5.2.9 操作员必须严格按曲线进行升温操作,以保护衬料和设备的安全。5.3 检修时间和进度 5.3.1 检修时间

从窑止火时刻起到点火升温时刻止。5.3.2 止火

窑系统在接到生产部止火指令后,要平衡好原燃材料量,按时止火,做到煤粉仓空、窑空、篦床空,必要时将生料标准仓拉空。

生料磨机停机前,尽量将生料磨转空,选粉机旋风筒、电收尘灰斗、输送线物料转空,并根据检修项目的安排情况,提前决定是否将配料站的有关库位拉空。5.3.3 冷窑时间

正常的计划检修,窑在止火16小时后打开窑门,进行冷却,窑门不能过早打开,以免冷却太快而损伤耐火材料(风机等设备的开停见操作规程)。预热器人孔门在开窑门前2小时内打开。

抢修时的开窑门、冷窑时间视具体情况临时决定。5.3.4 耐火材料的检查

窑冷却后,车间应立即安排对所有部位耐火材料进行检查(窑内耐火砖须进行钻孔检查),并向生产部书面汇报检查结果,提出更换处理建议。耐火砖更换原则为:

a)火砖剩余厚度不足新砖一半者; b)火砖松动者;

c)火砖成列或成圈歪斜者; d)火砖掉角露胴体者。

生产部对检查结果和处理建议进行确认后,提出最后的处理意见,外委砌筑,并要求承接砌筑部门排出适当的计划进度表,实施砌筑质量和进度督查。5.3.5 入窑打窑皮时刻

窑止火后,24小时入窑进行打窑皮操作(含钻孔测砖时间)。5.3.6 打窑皮及清理窑皮进度

打窑皮可采用机械手或人工操作两种方法,视窑皮的长短、厚薄、致密度等因素决定时间进度。在正常窑皮状况下,当采用机械手时,时间应控制在8小时内完成;当采用人工操作方法时,时间应控制在12小时内完成。清理窑皮的时间进度按0.8米/小时左右控制。

5.3.7 窑衬砌筑进度

窑内砌砖进度按0.4米/小时左右的速度控制。5.3.8 窑口浇注料的浇注时间

窑口浇注料整体浇注时间控制在12小时以内,并保证浇注过程的连续性。5.3.9 其它设备的检修时间控制

以窑内衬料的更换时间为主线,篦冷机、窑头罩、窑尾斜坡、烟室、预热器、三次风管等部位的耐火材料的修复、喷煤管的更换可穿插在窑衬的砌筑时间内交叉作业,窑托轮、减速机及窑胴体的维修作业要与窑内换砖协调计划好,尽可能地节省时间。外委项目,也按此时间控制进度。5.4 耐火材料的管理

5.4.1 耐火材料进厂后,应由仓库保管及耐火材料主管技术人员及时组织卸运,并验收入库,不得露天堆存;卸车、运输过程中严禁雨淋受潮,对镁铬砖尤要注意,库内应保持通风、不漏水;在卸运入库过程中,仓库保管、耐火材料主管技术人员必须在现场把关。5.4.2 进库耐火材料必须具备产品合格证和化验单,按照进库日期、砖种、型号分堆存放,并有明显的标识,不得任意堆放。对进库的各种耐火材料,应有台帐记录,坚持先进先出。5.4.3 耐火砖在运输、装卸时,必须轻拿轻放,严禁抛丢损伤,对强度较低的镁铬砖更应注意,决不允许用自卸汽车倾倒。缺棱掉角、表面有裂缝、砖形不整以及轻烧砖不准砌入窑内。

5.5 砌筑操作要求

5.5.1 火泥必须按照规定的配比,并且根据不同砖种选用不同的火泥,火泥一次用量以两小时用尽为宜,以防干硬。水灰比以便于砌筑为宜。

5.5.2 浇注料在浇注前,必须清理窑体,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及“浇注料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施工,浇注时在窑内应加以拌和,振捣结实,在边角处更须注意,不得留有气孔等,浇注结束后,加强养护管理,养护期不得少于说明书中规定的时间。

5.5.3 耐火砖砌筑前应做好挑选符合要求的耐火砖,清理窑灰工作。砌筑要求为:砌缝直、灰口匀、弧面平、接头紧。按砖种要求留有适当的砖缝,镁铬砖横缝为2~4mm,纵缝为4~6mm;干砌镁砖横缝应夹有1mm厚的空心60%的钢板,纵缝应夹有4~6mm厚的纸板。其余砖缝不大于3mm,砖与窑体间填充3~5mm火泥。

5.5.4 窑内耐火砖的横缝应与窑轴线方向一致,允许扭曲每米不得超过3mm;砌筑中应以2m靠尺和弧样板检查,在2m内弧面不得大于10mm,错面不大于5mm。

5.5.5 砌砖应做到纵横交错、灰浆饱满、留缝鲜明,不得涂抹。如果发现存在诸如:砖靠砖无灰缝、上下砖不一致的阶梯状、大小头颠倒及有通缝现象等,必须返工重砌。

5.5.6 砌筑时或砌筑后,严禁往镁铬砖和其它砖上洒水或灌浆;砌后剩余的泥浆要刮掉。检修时,镁砖以最后砌筑为宜,以防受潮和损伤。

5.5.7 锁口应以专用的插缝砖镶砌,当砌剩6~7块砖时,应该检查砌体的锁口是否合适;锁口砖应从侧面用木锤打入,严禁在砌体上加工锁口砖,不允许用加工面作为工作面;锁口砖不应该在一条直线上;锁口砖厚度最小不得小于整块砖的2/3。

5.5.8 在砌砖至1/2圈,用顶杠顶压时,应做合理排布,垫好枕木,以保证牢固,通过严格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转窑。顶杠与枕木用后要妥善保管。5.5.9 耐火砖除下列情况外,一般不采取挖补:

a)局部砖厚不足新砖的1/2; b)已经松动;

c)有抽签脱落的地方,而周围砖厚大于新砖的1/2。5.6 检修质量的验收

5.6.1 在检修过程中,承修部门要时刻进行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的检查,确保满足检修质量与进度要求。

5.6.2 在检修结束后,首先进行单机试车,在所有单机试车结束后,再进行联动试车。检修结束

后,须对检修设备进行质量验收,验收方式参见HS/JL-G-08.01-2006A0《设备管理细则》。5.6.3 由车间负责人、主管技术人员、班组长、窑操作员和巡检人员参加,按砌筑要求对窑内耐火材料及其它部位的耐火材料进行检查验收。6 报告和记录

对于计划检修,各部门应结合本部门对在检修中存在的问题与经验进行总结,详细记录各种技术数据,完善设备检修档案,部门收集后交公司档案室长期保存。7 考核

检修工作按公司制定的考核规定进行考核。

第三篇:工艺编制人员岗位职责

1.严格执行工艺标准,加强企业内控。

2.做到产品工艺、样品、样板三统一。

3.做到技术要求、检测、操作标准、号型规格、图解、样板、包装等规定齐全,并制定各工序的工时定额标准。

4.编制工艺技术文件时,语言要标准、通俗易懂,方案要合理、条理清楚。各种标准要经济实用、先进、合理。

5.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严格监督检査,规定标准是否得到贯彻执行。

6.及时收集各种工艺技术标准的执行情况,及时反馈、及时上报、及时解决。做到技术文件的归档和保密工作。

第四篇:工艺纪律检查规定

工艺纪律检查规定

HSR/G(ZG)-06-2004

一. 目的:为确保产品性能稳定,保证产品质量。

二.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检查部门。

三. 对各关键工序设立专职检查人员进行检查。

1.原材料入厂检验于每次进料后设立专人检验。

2.炼胶工序:按照工序质量检查表,每周检查1—3次(由质量部派人)。

3.硫化工序:各班设立专职或兼职检查人员,进行跟班巡回检查,每班检查1—3次,并认真做好巡查记录。

四. 各工序工艺纪律的日常检查由各班长负责。

五. 由技术部组织,联合质量部、生产部每月进行一次工艺纪律大检查,并进

行评比。

六. 周、月检查时对班组内违反工艺纪律情况严重者(检查时违反3人次以上

者)当班班长、巡检,记过一次,当场由检查人员开具处罚单,并令其整改,对整改措施,交检查部门验证,以防再发生。

七. 对于严格执行工艺纪律、实现优质高产、低消耗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反工艺纪律的人员,一次处罚25元,不做质量记录一次处罚20元。对明知故犯,屡教不改按佰元倍数处罚。因不执行工艺纪律造成产品质量、设备和安全事故者,将分析原因、分清责任,根据情节轻重及损失大小,赔偿经济损失,行政处分,直至依法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编制:审核:批准:

第五篇:输气管道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技术规定

1执行的技术规范、规程……………………………………………………2 2线路工程……………………………………………………………………3 3穿越

跨越工程……………………………………………………………5 3.1大中型河流穿越………………………………………………………5 3.2小型穿越………………………………………………………………6 3.3大中型河流跨越………………………………………………………7 3.4等级公路、铁路穿越…………………………………………………8 3.5图表(根据业主和设计要求调整)…………………………………9 4厂、站场、阀室详细勘察…………………………………………………9 5隧道工程……………………………………………………………………10 6伴行道路……………………………………………………………………12 7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地段的勘察……………………………………14 8特殊性岩土段的线路勘察…………………………………………………14 附件:

附件一:输气管道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模板)附件二:穿(跨)越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模板)附件三:站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模板)附件四:隧道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模板)

XXXXXXXXXXXX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统一技术规定 执行的技术规程、规范

岩土工程勘察应严格遵循国家现行勘察技术规范、规程。遵循的主要技术规范、规程:

1.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1.2《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

1.3《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 1.4《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2003);

1.5《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GB50423-2007); 1.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1.8《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1.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1.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11《油气输送管道线路工程抗震技术规范》(GB50470-2008); 1.12《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1.13《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1.14《水文调查规范》(SL196-97);

1.15《铁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TB10017-99); 1.16《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50040-96); 1.17《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324-2001); 1.18《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83-91);

1.19《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 1.20《盐渍土地区建筑规范》(SY/T0317-97); 1.21《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 1.2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1.2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

-1-

1.2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

1.2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1.26《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1.27《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 1.2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1.29《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 1.30《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1.31《圆锥动力触探试验规程》(YS5219-2000); 1.32《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 1.33《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 1.34《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279-98); 1.35《岩土工程勘察制图标准》(SY/T0051-2003);

1.36《油气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质量评定要求》(SY/T6706-2007); 1.37《油气管道工程勘察测绘内容及深度规定》(第一版); 1.38《中国石油油气长输管道工程勘察测绘导则》(试行); 1.39《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70-1997); 1.40《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DL5010-92); 1.41《铁路工程物探勘探规程》(TB10013-2004); 1.42《油气输送管道工程测量规范》(GB50539-2009); 1.43《油气田工程测量规范》(GB/T50537-2009); 1.4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45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 1.46其它有关规范、规程和规定等。线路工程

线路工程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除按照《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的第4.2节的有关规定进行外,尚应满足如下要求:

2.1详细查明全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地质构造,岩土体的分布及特征,不良地质作用和环境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高边坡、采空区、岩溶等)及特殊性岩土(如膨胀土、盐渍土、污染土、软土、风沙等)的位置、规模和发展趋势等,线路沿线分布断裂的性质和活动性等。

-2-

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和特殊岩土地段线路详细勘察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和《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的相关规定执行。

2.2勘探点布置:勘探点的布置要充分利用初步勘察成果资料,线路中线优化结果与初步勘察时线位一致的地段,详细勘察的勘探点只需在初步勘察的基础上进行加密;线路中线优化结果偏离初步勘察勘探点控制范围时应重新布置勘探点。

勘探点间距按照地貌单元和地层分布(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具体确定,应控制住线路地层的变化,且每个地貌单元有不少于2个勘探点,以探坑(井、槽)和钻孔为主;勘察等级为甲级间距200~300m;勘察等级为乙级间距为300~500m,勘察等级为丙级500~1000m。

2.3勘探深度:勘探点深度应达到管沟底面以下1m。当无法取得管底埋深资料时,平原地区中一般应大于3.0m;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和丘陵区不小于4.0m。

若地层复杂时,勘探点深度应适当加深,当遇到厚度超过管道埋深的碎石土层,深度可予以减小;遇到稳定分布的基岩时,即可终止勘探。特殊地层,如膨胀土、软土等,勘探孔深度除应达到一般地段的勘探深度外,尚应探至膨胀土裂隙深度下或软土持力层以下。

2.4土壤腐蚀性判定:沿线土壤视电阻率测定的间距同勘探点的间距,一般为500~1000m,测试深度3.0m;对于土壤视电阻率值发生突变的地段或土壤视电阻率较低(<50Ω·m)地段,应适当加密测点,判定沿线土壤对埋地钢质管道的腐蚀性。测量结果记录在线路纵断面图的相关位置上,并提供管道沿线视电阻率测试成果表。土壤对钢结构的腐蚀性评价采用综合评价,按照《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附表A.0.1-2执行。

2.5线路岩土工程分段:采用实测地形图定点和GPS导航定位,综合考虑地层岩性、地下水位埋深和土壤腐蚀性等因素详细划分线路岩土工程分段,尤其对石方段、碎石土地段着重描述。线路分段应全面考虑线路岩土工程的条件,如地层分布、地下水埋深、土壤腐蚀性、不良地质现象等。同一段的土层厚度变化范围不得超过1.0m,地下水位变化范围不得超过1.5m。每一段应按地貌单元、岩土名称、颜色、状态、密实度、特征、厚度和丰水位、枯水位进行描述(如果勘察期间为枯水期时,丰水期的水位可现场进行调查分析提供,也可收集水文、气象部门提供的水位变幅进行估算)。对于岩土应描述成因、年代、名称、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风化程度,并进行土、石工程分

-3-

级(土、石工程分级可参照《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执行。并将上述内容(简要)分段标注于线路纵断面图《工程地质条件》栏内。线路勘探点位置应填写在平面示意图的相应位置上,应按顺序进行编号。勘探点的绘制大小为:外径3mm(例:⊙DZn,n为数字)。

2.6地下水:勘察期间对管道沿线的地下水位进行调查分析,对管道沿线地下水位高于管道埋深的地段,代表性地采取地下水试样(管线通过水塘地段,宜取地表水样),进行水质和侵蚀性分析,评价水对钢质管道和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2.7取样及试验

黄土地区应分区段取样确定各区段黄土湿陷场地类别,判定湿陷等级。对较软弱的粘性土(淤泥)现场采用轻型圆锥动力触探(N10)进行测试。在高烈度区,采用静力触探或标准贯入试验对饱和砂土、粉土进行液化判别。勘探深度内遇到砂土,应采取扰动土样(约2kg),测定其天然休止角(烘干、水下)。2.8图标(根据业主和设计要求调整)2.8.1线路工程地质平面图; 2.8.2线路工程地质剖面图;

2.8.3沿线土壤视电阻率测试和腐蚀性评价成果表; 2.8.4岩石、土、水样试验成果表等。穿越

跨越工程

3.1 大中型河流穿越

3.1.1 根据穿越方式和穿越处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水文条件,运用综合勘探技术,查明穿越处的地层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水文参数。

3.1.2 详细勘察的勘探点数量和间距应按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勘探点布置在确定的穿越管道中线上〔不包括非开挖(定向钻、顶管、隧道)穿越方式〕。偏离中心线距离不大于3m;勘探点间距以能控制地层变化为原则,平原河流50~100m,山区河流应为30~50m。河流穿越勘探点总数不宜少于4个(两岸各1个,河床至少2个。针对不同的地层采取适宜的勘探测试手段及取样试验方法,以确定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b.非开挖穿越方式勘察按《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第4.3节进行布置勘探点,在穿越中线两侧(上、下游)15~20m处各布置一条勘探线,两

-4-

条勘探线上勘探点交错布置,勘探点投影到中线上间距为30~100m,地基等级为一级取小值,三级取大值。

c.当采取顶管方案时,应于两岸沉井处布置勘探点3~5个。

d.当需要查明穿越地段有无异常埋置物(如管线、电缆、混凝土构筑物、古城遗址等),可采用工程物探手段(例如:电法、金属管探测仪、地质雷达和地震CT等)进行探测。

3.1.3 详细勘察阶段的勘探点深度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a.对于沟埋敷设方式,一般应钻至河床最大冲刷深度以下3~5m,无冲刷深度资料时,应视河床地质条件而定:对于粉细砂、粉土及粘性土河床,勘察深度为10~15m;对于中、粗、砾砂河床勘探深度为8~12m;对于卵(砾)石河床,勘探点深度6~8m;对于基岩应钻穿强风化层,当强风化层很厚时,最大深度以10m为限。以上勘探深度均自河床底面算起。

b.当设计采用顶管方式时,勘探点深度根据顶管要求确定,一般钻探点深度应钻至设计管底以下3.0m。

c.当采用定向钻穿越方式时,勘探点深度为设计管底深度以下3~5m。3.1.4 取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数量,一般占勘探点总数1/2~2/3。3.1.5 取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部位的竖向间距,应按设计要求和岩土性质确定,一般每隔1~2m取样1件、或取得1个原位测试数据,每一主要土层的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少于6个。

3.1.6 试验项目应根据穿越方式和岩土性质确定,按《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第4.3条执行。

3.1.7 搜集和分析整理工程水文资料,大型河流按百年一遇,中型河流按五十年一遇搜集和分析整理,推求其相应流量、流速、水位。

3.1.8 根据钻探揭示的地质构成资料结合推求的水文参数确定冲刷深度,评价河床及岸坡稳定性,提出保证穿越管道安全的岩土工程建议。

3.1.9钻探完成后,采用泥浆压力注入水泥砂浆封孔。3.2 小型穿越

3.2.1 小型穿越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应在确定的穿越断面两岸及河床布置勘探点(河床内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勘探深度一般6.0m左右。遇饱和的粉细砂及软粘土适当加深,但最深以10.0m为限。一般只进行工程地质描述,不采取土样分析试验。小型河流(沟渠)在“平面示意图”上绘出钻孔位置,可与测量线路专业共同编制纵断面图,-5-

扼要填写地层岩性结论及敷设深度和管道穿越岩土工程措施建议。

3.2.2 小型河流按二十年一遇搜集和调查分析整理工程水文参数。3.3 大中型河流跨越

3.3.1 跨越工程勘察应进行下列工作: a.查明跨越河段的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类型。

b.查明管墩范围内的地层岩性、风化破碎程度、软弱夹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对场地及基墩进行稳定性评价。

c.当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时应提供场地土类型、建筑场地类别。d.当跨越地段地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7度时,应查明管墩范围15m深度内有无液化土层,并按《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4.4节的规定及附录B进行判别和确定场地的液化等级,同时应满足《油气输送管道线路工程抗震技术规范》(GB50470-2008)有关规定。

e.查明对管墩建筑有影响的不良地质现象的性质、特征和分布情况,并提出处理意见。

f.查明河水和地下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

g.收集整理气象资料,尤其是大风等对跨越影响较大的气象资料。

h.跨越基墩在河床内时,搜集整理工程水文资料,推算流速、水位,进行一般冲刷计算,确定稳定层位,对有冰凌的河流还应搜集冰凌期及其冰凌情况。

3.3.2 勘探点数量按地基等级规定如下: 一、二级:每个管墩、风索锚墩、塔架锚墩2~4个,若持力层为基岩,应做原位测试以测定岩体强度、岩体弹性模量。

三级:每个管墩、风索锚墩、塔架锚墩1~2个(基岩区1个,其它地段2个,若遇卵石层1个钻探,1个进行超重型动力触探(N120)。

3.3.3 勘探点的深度按地基土的性质和基础类型确定:

a.对于天然地基,勘探深度为基础底面以下2.0b~3.0b(b为基础宽度)。

b.对于桩基勘探深度至桩尖持力层顶板以下3~5m。当在预计深度范围内有软弱下卧层时应予钻穿,并达到厚度不小于3.0m的密实土层。

c.在预定深度内遇见基岩时,应钻穿强风化层,当强风化层很厚时,最深以10m为限。

3.3.4 管墩地基土主要受力层内每隔1~2m取样1件,对桩基勘探深度范围内的

-6-

每一主要土层,均应采取原状土样或进行原位测试(总数量不应小于6个),并取地下水2套,进行地下水对混凝土腐蚀性评价。

3.3.5 各类地基需提供的物理力学指标,应按《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第4.4节执行。

3.4 等级公路、铁路穿越 3.4.1沟埋(开挖)敷设穿越

公路、铁路沟埋(开挖)敷设穿越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应严格按照《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的第4.3节的有关规定要求进行。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a.当需要查明穿越地段有无异常埋置物(如管线、电缆、混凝土构筑物、古城遗址等),可采用工程物探手段(例如:电法、金属管探测仪、地质雷达和地震CT等)进行探测。

b.勘探线布置

勘探线布置在穿越轴线上(偏离中心线不应大于3m)。c.勘探点间距

公路、铁路路基边缘向外,勘探点间距为30~100m。每一处公路、铁路沟埋(开挖)敷设穿越勘探点布置不得少于4个(两侧路基边缘各1个)。

d.勘探点深度

勘探点深度一般为8~10m;对于厚度较大、分布稳定的卵(砾)石地层、基岩,勘探深度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小于5m。

3.4.2非开挖方式穿越

公路、铁路非开挖穿越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应严格按照《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的第4.3节的有关规定要求进行。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a.当需要查明穿越地段有无异常埋置物(如管线、电缆、混凝土构筑物、古城遗址等),可采用工程物探手段(例如:电法、金属管探测仪、地质雷达和地震CT等)进行探测。

b.勘探线布置

在穿越中线两侧15m 处各布置一条勘探线,两条勘探线上的勘探点交错布置。c.勘探点间距

公路、铁路路基边缘向外,勘探点间距为30~100m。每一处公路、铁路定向钻穿

-7-

越勘探点布置不得少于4个(两侧路基边缘各1个)。

d.勘探点深度

勘探点深度为设计穿越深度以下3~5m。若无设计要求,以穿越断面最低点向下40m,在预定深度内为基岩则钻至微风化层10m。

e.钻探试验完成后,采用泥浆泵压力注入水泥砂浆封孔。3.5图表(根据业主和设计要求调整)3.5.1勘探点平面位置图; 3.5.2工程地质剖面图; 3.5.3其它必要图表。厂、站场、阀室详细勘察

4.1 执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查明场地与地基的岩土性质、地下水埋藏条件、不良工程地质条件和地震效应,提供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和地基承载力,对地基和基础的设计方案提出建议,应对勘察范围内地下各种管道、光缆、电缆与地下构筑物探明。各站场勘探点间距和勘探深度根据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确定,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中4.1.11~20条要求,一般情况下可按下列要求执行:

4.1.1勘探点布置和勘探孔深度应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的第4.1.11条有关规定,勘探点间距一般为15~30m,无特殊要求建(构)筑物单体或建(构)筑物群按范围布置,重大设备基础应单独布置勘探点,重大的动力基础和高耸构筑物,勘探点不少于3个,对于压气站,考虑到压缩机振动与扰动大,勘探点间距宜取表4.1.11中之下限值。

4.1.2勘探点深度应满足《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中第4.1.12条有关规定,厂(站)一般勘探点深度10~15m,控制性钻孔深度为15~30m,阀室钻孔深度一般为8~10m。

4.1.3 取样与试验:取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数量,一般占勘探点总数的1/2~2/3。取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部位的竖向间距,根据岩土性质确定,每隔1~2m取样1件或取得1个原位测试数据。勘探深度内遇地下水采取地下水2件。当有压缩机等动力设备时,需在设备基础处进行孔内波速测试,提供地基动力特征参数。

4.1.4遇到地下水时,应停钻量测初见水位;钻探结束后(对于砂类土不少于30min;对粉土不少于1h;对于粘性土不少于24h)量测地下水位,水位允许误差为±1.0cm。

4.1.5地震效应:抗震设防烈度大于等于6度时应对饱和粉土、砂土,进行标准贯

-8-

入或静力触探试验,以判定其地震液化的可能性。

4.1.6图表

a.勘探点平面位置图; b.工程地质剖面图;

c.工程地质柱状图(未画进剖面图);

d.其它必要的图表(岩石试验成果表、水土分析成果表和原位测试成果)。隧道工程

5.1 本阶段主要任务:

5.1.1对隧道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做出正确评价。5.1.2根据控制围岩稳定的诸因素及地层弹性纵波的波速,分析确定隧道洞身的围岩类别,分析围岩的稳定性及洞口斜坡的稳定性。

5.1.3正确评价和预测隧道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发展趋势,提供设计、施工所需定量指标,以及设计、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5.2 调查测绘:

5.2.1查明隧道通过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岩质隧道应着重查明岩层层理,片理、节理等软弱结构面的产状及组合形式,断层、褶皱的性质、产状、破碎带宽度及破碎程度。

5.2.2查明隧道是否通过煤层、膨胀性岩土、有用矿体、高应力区及可能对隧道造成的偏压等。对含有这些不良条件的地段,应预测地层膨胀、高应力、偏压等对硐体的影响,并对有害气体或放射性物质做出评价。

5.2.3查明不良地质、特殊地质对隧道通过的影响,特别是对硐口位置边坡、仰坡的影响,提出工程措施的建议。

5.2.4查明隧道附近井、泉的分布情况,分析隧道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判明地下水的类型、水质及补给来源,预测地下水的腐蚀性和硐体分段涌水量。宜避开岩溶、暗河地区。并充分估计隧道开挖引起地表塌陷及地表水漏失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建议。

5.2.5综合分析岩性、构造、地下水等有关工程地质测绘、勘探、测试成果,分段确定隧道围岩类别。

5.2.6在隧道硐口需要接长明硐的地段,应查明明硐基底的工程地质条件。5.3 物理勘探

-9-

5.3.1应根据隧道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质条件选择适当的物探方法,对于岩质隧道可采用地震勘探,沿隧道轴线至少布置一条地震测线,测点间距以10~20m为宜,地质构造复杂地段应适当加密,两洞口应布置横测线,测点间距为5m;若洞口或洞身发现有溶洞或其他构造,破碎带应适当增加横测线和加密测点。

5.3.2用声波测定岩体的弹性纵波波速时,宜同时测定岩体弹性横波波速。除测定岩体波速外,还应测定岩石试件弹性波速。

5.3.3水下隧道物探,测线宜沿隧道轴线及两侧布设,一般不少于5条;横测线一般应顺水流方向布设,不宜少于3条。测点间距5~10m。

5.4 勘探与测试 5.4.1钻孔布置:

a.根据物探异常点,洞身低凹部位与探明构造带等不良地质现象综合考虑布置钻孔,以查明地层变化、裂隙发育程度、水文地质条件变化。

b.陆上钻孔通常布置在隧道两侧3~5m处,水下及岩溶地区隧道布置在隧道两侧15~20m处。勘探点间距应为200~400m,洞口附近覆盖层较厚时,应布置勘探点,勘探点数量不少于4个,水下勘探间距为50~100m(投影到中线距离)。

c.钻孔终孔后必须封填,水下及岩溶地区隧道钻孔应进行压力注浆(水泥砂浆)封孔。

5.4.2钻探深度应达到隧道底板高程以下3~5m,遇不良地质地层时,应适当加深。水下钻孔深度应达到设计隧道底板以下10~20m。

5.4.3钻探过程中遇到地下水时应查明水层的位置和厚度,并取样分析,判明对混凝土、钢材的腐蚀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应分层进行压水或抽水试验,并分析隧道开挖后可能出现的涌水量,并提出防止涌水的措施。

5.4.4进行弹性波勘探,测定岩体、岩石试件的弹性波速度,判断岩体的完整性。5.4.5为了解隧道通过的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a.取代表性样品进行试验,对膨胀性岩土应加做矿物含量分析及膨胀试验。b.进行岩体原位测试试验测试岩体强度、岩体弹性模量及地应力。

5.4.6岩石、土、水取样与试验、有毒气体、地温异常现场检测、波速测试、水文地质观测、试验等按照《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之第4.5.6条执行。

5.4.7 工程水文参数、水下隧道的设计洪水率根据河流的工程等级划分:大型河流

-10-

按百年一遇考虑;中型河流按50年一遇考虑;水文参数包括水位、流量、流速、冲刷深度等。

5.5 资料编制应提供下列资料: 5.5.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5.5.2隧道工程地质平面图 1:500~1:1000 5.5.3隧道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横1:500~1:5000,纵1:200~1:500 5.5.4隧道硐体工程地质横断面图 横1:200或1:500,纵1:50~1:100 5.5.5隧道硐口工程地质图 1:500 5.5.6隧道硐口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横1:200~1:500,纵1:50~1:100 5.5.6隧道硐口工程地质横断面图

横1:200~1:500,纵1:50~1:100 5.5.7明硐边墙墙址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横1:200~1:2000,纵1:50~1:500 5.5.8岩石质量指标(RQD)与深度关系图。

6伴行道路

6.1伴行道路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主要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和其它相关规范、规程有关规定执行。根据设计委托,对勘察范围和具体技术要求进行适当调整。下面着重强调几点:

6.1.1在充分收集既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外业地质调绘。

6.1.2调查沿线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地下水等特征,为路线方案提供足够的地质资料;

6.1.3重点查明路线沿线不良地质性质、分布、规模、发生与发展趋势、地下水特征,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其对路线的影响,必要时应进行工程地质选线。须特别注意岩层的顺层(顺向坡)地段,应预测其在工程实施中产生工程危害的可能性。

6.1.4重点查明特殊岩土的分布范围、性质、埋深、厚度、地下水特征等,评价其对路线的影响,提出合适的工程处理措施。其中对粘性土、软土及其它特殊性岩土等应取原状样进行常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和湿陷性、膨胀性等试验,评价土层地基的工程适宜性。

6.1.5对桥涵工点应进行细致的地质调查,分析工程地质条件;对地质条件复杂的

-11-

桥、涵应进行综合工程地质勘探。

6.1.6开挖边坡路段,当边坡高度大于10m时,应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特别是順层基岩边坡或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大于2m可能形成临空面的斜坡面的开挖边坡,应预测其发生工程滑坡的可能性。

6.1.7路基工程应分段描述评价,桥、涵应单独进行工程地质评价。

6.1.8路基横断面填绘要求:一般路基填方段可控制性填绘代表性横断面,挖方路段需进行每个横断面填绘。

6.1.9纵断面填绘要求: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路段需按地质图例填绘地质花纹。6.1.10平面图填绘要求:主要填绘沿线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范围,并按要求填绘标注清楚;其它路段应填绘地层界线、时代和岩土代号。

6.1.11勘探工作应结合工程重点布设在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地段和道路工程构造物位置。

6.1.12勘探点的数量、间距、深度,应能满足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和施工图设计的需要。

伴行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6.2每一条伴行道路单独编制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其内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6.2.1文字部分 拟建工程概况;

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道路设计标准; 勘察技术方法、勘察工作布置和完成的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自然地理条件(包括地理位置与交通、气象、水文和植被等);

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地质构造与地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下水等); 不良地质现象及灾害地质评价(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线路工程地质评价; 土石工程分级和承载力;

拟建公路沿线工程地质评价(包括边坡、路基等); 桥涵工程地质评价;

天然建筑材料(包括石料、骨料、用水等); 施工注意事项; 结论与建议

-12-

6.2.2图表部分 工程地质平面图; 工程地质纵剖面图; 工程地质横剖面图; 工程地质柱状图;

其它必要的图表(岩土试验成果、水质分析、原位测试结果、桥涵工程地质说明表等)。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地段的勘察

查明管道沿线不良地质地段的位置和物理力学性质,按《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第5章执行。特殊性岩土段的线路勘察

特殊性岩土质的线路勘察可参照《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第6条执行。

-13-

下载3.输气管道工艺操作原理编制规定(2012版发布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3.输气管道工艺操作原理编制规定(2012版发布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布朗合成氨工艺操作

    原料气的压缩和脱硫 原料气以35℃,7.8barg进入界区。原料气先经过分离器和过滤器,然后进入原料气压缩机(C-4),原料气经过两端压缩、冷却和分离,最终出口压力为36.5barg。一部分原......

    喷涂纸类操作工艺

    喷涂纸浸渍操作工艺 一. 前期准备 1、清理烘箱——清理箱内废纸、胶块、刮净喷风口。关好门。 2、清洗擦净辊筒——包括一浸、二浸、拉纸。 3、设定烘箱温度——根据产品克......

    工程造价编制与原理

    1.招标报价计算主要程序:1研究招标文件2现场考察3复核工程量4编制施工规划5计算工料机单价6计算间接费率7计算各清单项目的单价合同价8考虑上级企业管理费、风险费、预计利润......

    染整工艺原理序言080703

    序言 我国正在从世界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优秀创新人才刻不容缓。为此,教育必须先行,高质量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便显现重要作用。 本人从事纺......

    3D打印原理和工艺汇总[推荐五篇]

    3D打印原理和工艺 3D打印其实并不是一项崭新的技术,它早已在工业应用的领域默默奉献了近三十年。总的来说,物体成型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类:减材成型、受压成型、增材成型、生长......

    押运操作规定

    押运工作操作规定为规范押运人员的工作行为准则,强化安全防范意识,提高押运人员的工作能力,确保圆满完成每趟押运任务。结合各中队工作实际,制定以下执行任务时的标准行为及操......

    超声波探伤操作工艺规程

    超声波探伤操作工艺规程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规程规定了检测人员资格、仪器探头试块、检测范围、方法和质量分级等。1.2 本规程采用A型脉冲反射型超声探伤仪器对钢......

    工艺安全操作管理制度(精选五篇)

    工艺安全操作管理制度 第一节运 行 第1条 工艺操作必须严格执行生产工艺规程、安全技术规程、岗位操作法。 第2条改变或修正工艺技术指标,必须由工艺管理部门以书面方式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