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茶产业情况汇报-泸州纳溪区科学技术协会(5篇)

时间:2019-05-14 08:43: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百亿茶产业情况汇报-泸州纳溪区科学技术协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百亿茶产业情况汇报-泸州纳溪区科学技术协会》。

第一篇:百亿茶产业情况汇报-泸州纳溪区科学技术协会

泸州市纳溪区“百亿茶产业”情况汇报

为抢抓国家“东茶西移”发展机遇,响应四川省委、省政府打造“全省茶产业千亿工程”号召,纳溪区委、区政府立足市委、市政府加大对茶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契机,加快推进30万亩特早茶基地建设,着力打造“百亿茶产业”。现将我区茶叶产业发展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纳溪区概况

纳溪地处“天府之国”南缘,长江之南,永宁河下游两岸,幅员面积1150.6平方公里,辖12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50万。纳溪是一座古老优美的城市,自南宋建县有780年的历史,境内森林覆盖率达56%,天仙硐、凤凰湖、云溪温泉等生态旅游景区独具特色;是一座四通八达的城市,321国道、28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以及川黔高速、川渝高速纵贯全境,成为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重要交通接点,泸州港主要的物资集散中心;更是一座具有光荣传统的城市,驰名中外的护国战争、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留下了朱德、邓小平、蔡锷等革命家的光辉足迹。目前,我们正积极抢抓省、市“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一城一区一角”等重要战略机遇,深入实施“13431”发展战略,成功创建了“中国最关注民生(县市)区”、“中国民生建设百强县(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特早茶之乡”、“中国特色竹乡”、“四川省林业产业10强县”等一批国家和省级“名 1

片”。

二、茶产业发展现状

纳溪自古以来就是茶产地之一,有悠久的产茶历史。《中国名茶志》中唐代名茶列有“泸州茶又名纳溪茶”,《宋代名茶》中也有“纳溪梅岭茶”曾为贡茶的记载;21世纪以来,纳溪无性系良种茶、名优茶的开发和品牌培育达到了高峰,形成了“早春二月”、“瀚源”、“凤羽”等品牌多花齐放的局面。

近年来,我们立足独特的区位优势,坚持“突出特早、品质发展、品味发展、品牌发展”的发展思路,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强力打造“中国特早茶示范区”。目前,全区已建成特早茶标准化基地18万亩,投产面积12万亩,年产茶叶4500余吨,综合产值12亿元,实现人均增收2400余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6%。全区现有名优茶加工厂36家,其中QS认证企业9家;有市级茶叶龙头企业5家,规模性茶叶企业12家,茶叶专业合作社8个,茶业注册商标15个,其中省级著名商标1个(瀚源)。2011年12月“纳溪特早茶”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2012年8月纳溪区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特早茶之乡”。特早茶产业已成为了纳溪最具优势的农业特色产业。

三、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强基固本夯“基础”。一是绘蓝图。区委、区政府根据发展形势和政策机遇的变化,及时地提出打造“百亿茶产业”工程。到2016年,全区茶叶种植面积30万亩,投产面积18万亩,全区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0亿元。到2020年,全区茶叶投产面积实 2

现30万亩,全区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其中鲜叶收入22亿元;茶园间套作物收入3亿元;茶叶加工增值收入23亿元;茶叶销售增值收入45亿元;茶叶休闲、文化旅游收入7亿元)。目前我区委托相关研究机构正在制订“百亿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二是重投入。建立了特早茶产业发展投入机制,每年设立400万元的特早茶产业专项发展基金,集中用于特早茶产业的基地建设、品牌打造、市场开拓、人才培育、龙头企业及专合社的扶持、新品种引进繁育和新设备及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围绕茶产业打造,整合农业、国土、水利等项目,强力推进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特早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壮基地。按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群发展”的原则,将茶叶种植在土壤、气候条件最适宜的区域。以产业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的护国、天仙、白节、大渡口等镇为重点,选用乌牛早、平阳特早、福选9号、安吉白茶、蜀永71-1等无性系良种茶树品种整体打造纳溪特早茶园基地。目前已建立了全省第二大有机茶基地一个,核心区面积 2000 亩,辐射面积10000亩;建成无公害茶基地4个,省级茶叶万亩亿元示范区4个。

(二)内培外引增“动能”。一是引智助力。与中国茶叶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和四川省茶叶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紧密联系,从新品种和新技术等方面为特早茶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积极引进专业人才,营造有利于人才进入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为特早茶产业基地的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提供 3

了人才保障。构建“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工作体系,开展多层次培训,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和茶叶加工种植能手,完善了“区、镇、村”三级技术推广体系。二是专合带动。加强对茶叶专业合作社的扶持与培育,遵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推动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实现市场各方面利益的最大化,带动茶农大幅度增收,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全区共组建了茶叶专业农民合作社8个,囊括茶农进20万人,茶叶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组织化程度得到有力提高。三是龙头驱动。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茶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扶强“纳溪特早茶”、“瀚源”、“凤羽”等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引领作用,带动特早茶产业化发展。积极推广“专合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为茶农提供生产指导、市场营销信息,组织鲜叶销售,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四是三产联动。充分发挥区内生态优势,挖掘农业文化内涵,突出农业“生产、生态、休闲”功能,将茶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着力打造天仙茶溪谷、护国梅岭茶庄等一批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产业示范园,有力助推天仙硐景区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区,不断提升纳溪旅游知名度,实现休闲农业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

(三)弘扬美名添“活力”。一是育品牌。立足“全球同纬度最早”优势,加大向上申报力度,创优“特早”品牌。2011年12月“纳溪特早茶”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2012年8月纳溪区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特早茶之乡”。坚 4

持“宣传统一,行业规范,运作有序”的原则,充分发挥品牌资源优势,不断为宣传“特早茶”搭建交流平台。二是抓节庆。通过举办纳溪“特早茶”系列节庆活动和承办国家、省级茶产业相关会议,弘扬纳溪早茶文化,强化宣传力度,拓展宣传区域,提高纳溪特早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0年—2012年,连续举办了三届华夏特早茶节,承办了四川省茶叶学会2011年年会、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2012年度年中工作会。2012年7月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3年2月成功承办了“中国·四川首届茶叶开采活动周”暨四川茶产业发展讲座。“华夏特早茶节”已成功荣获“2012年节庆中国榜·最具影响力农事节庆”,列入2012年《中国节庆大全》。三是争殊荣。积极组织区内品牌参加评优活动,“瀚源有机茶”荣获第五届“中茶杯”特等奖、“上海茶博会”金奖和四川名牌产品称号;“凤羽茶”荣获四川名牌农产品称号;2012年5月,组织选送的瀚源有机茶“银顶雪芽”、荣龙特早茶“荣龙茗香”荣获2012中国(四川)首届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2013年5月,纳溪特早茶“早春二月”在第二届中国(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四、下一步发展思路

第一,坚持品质发展。在基地建设上,依托“万亩亿元示范区”建设项目,在护国等6个茶叶重镇,集中推进茶叶精品示范基地建设。在技术方面,充分运用好与中国茶科所、省茶科所的合作“资源”,邀请各级专家对特早茶基地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对基地发展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确保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5 的同时,朝着“生态、高端、高效”的方向发展;在资金方面,积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全力保障对茶叶品种更换等投入。力争到2016年,创建省级茶叶“万亩亿元示范区”达到10个,全面实现茶叶基地的特色发展、连片发展、规模发展。

第二,坚持品牌发展。其核心是做大做响“中国特早茶之乡”这一“区域品牌”。一方面,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把全市茶产业放在这一“品牌”之下发展,促进全市茶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上升到更高层面来开展宣传、推介,进一步提升“中国特早茶之乡”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我区已成功引进了四川同汇公司投入巨资,全力打造“早春二月”茶品牌,这为加快特早茶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下一步,我们还将在区域公共品牌的打造上积极努力,力争取得更大突破。其次,继续举办品牌节庆活动;继续借助展销平台,参加全国、全省各类大中型茶产品评选活动,进一步加大对纳溪特早茶的宣传,实现“中国特早茶之乡”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第三,坚持品味发展。重点发展具有特色的茶文化,实现特早茶产业的不断升级。当前,我们正在学习借鉴全省先进地区茶叶发展、茶园建设经验,如:夹江的“天福茶博园”、名山的“蒙顶山皇茶园”建设很成功,文化氛围也十分浓厚,我们希望通过取长补短,结合自身实际,探索打造纳溪独具特色的特早茶文化,实现与其它产业有机融入、有机结合。特别是我区正全力推进集新型工业、文化旅游、生态建设于一体的“中国酒镇·酒庄”建 6

设中,融入了茶文化等诸多元素;我们在推进“天仙硐产城村一体示范区”项目中,规划启动了第一期300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其中核心区茶叶生产示范及展示涉及茶庄、茶艺园、茶叶采摘体验园,融入了茶文化;我们在“全域旅游”发展上,提出了打造集古韵酒香、特早茶香、精品果香、生态花香于一体、独具特色的“中国香海旅游区”思路,也是将茶产业、茶文化与生态旅游的有机结合。因此,在下一步,我们还要将茶文化打造出品位、打造出特色,促进纳溪特早茶产业升级和文化繁荣。

第二篇:四川泸州纳溪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建设调查报告.

四川省泸州纳溪区社 会主义新农村环境建 设 民商法 学院 法学 专业 2009 级 11班 学生姓名 洪可 学 号

一、调查主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建设情况

二、调查时间

2011年 8月 1日-2011年 8月 5日

三、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 抽样调查

四、调查背景

2005年 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 “十一五”规划的主要任务, 2006年 2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 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正式公布, 根据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国家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创造以 “ 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 ” 为主要标志的新农村环境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 识。“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项要求之一,也是其中 最为基础的内容。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是新 时期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实施 “ 保增长、保民生、调结构、上水平” 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为了给新农村建设及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建

设性信息, 我们在广西宜州市庆远镇展开本次调研, 通过发放调查问 卷、实地访谈等,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现将调查研究情况进行整理 和汇总,报告如下:

(1 基 本情况: 泸州市位于中国四川省东南部, 长江和沱江交汇处, 地处中国白 酒金三角核心, 是中国著名的酒城, 出产闻名遐尔的名酒泸州老窖和 郎酒。泸州历史悠久,古称 “ 江阳 ” ,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先后获 得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改善 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迪拜奖等荣誉,有四川省第一大港口和第三 大航空港,是四川省南向综合交通枢纽、世界级白酒产业基地, 是成 渝经济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

纳溪区是泸州市辖区,位于省南部,人口 47万,面积 1139.7平方公里,辖大渡口、护国、打古、上马、合面、丰乐、白节、天仙、棉花坡、新乐、渠坝、龙车 12个镇及安富、永宁 2个街道办事处, 176个村民委员会, 1843 个村民小组, 20 个社区, 3 个居委会。321国道贯境。

工业以化工、机械、酿酒、轻纺、食品等为主。农业以稻谷、小 麦、高粱等为主,特产有护国沙田柚、纳溪泡糖等。有中等院校 36所。

纳溪地形以深丘、低山为主, 气候温暖湿润, 年均温 17.5℃, 年均降水量 851毫米。森林葱笼,古木参天,自然环境优美迷人。有

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 护国岩 ” 石壁、棉花坡战壕。游览景点有凤凰湖 —— 来凤森林公园。纳溪是一座丰饶的绿色宝库, 森林覆盖率达 44%,是 全国 “ 造林绿化先进县(区 ” 和全省造纸原料基地县之一, 并建了林、果、蛋、猪、鱼、禽、菜等农副产品商品基地,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发 展的造纸、丝绢纺织、酿酒、食品等工业,是纳溪经济的支柱产业。(2调查数据结果分析

1、调查对象对“低碳环保”及所在地环保工作开展情况的了解度 在问到对于“低碳环保”的熟悉度时, 57%的群众表示比较熟悉, 仅 14%群众不是很熟悉。然而在提及家乡是否开展了退耕还林工作时, 仅有 39%的群众选择开展了,其余的表示不清楚。62%的受访者认为 家乡的森林覆盖面积一般, 18%的认为较差,仅 20%的认为较高。

2、调查对象获取有关环境保护信息的渠道

调查显示, 91%的群众通过电视广播获取环保方面的信息, 23%的通过政府部门的宣传工作, 61%的通过报刊杂志, 25%的则通过工作 单位的普及教育活动,以及 9%的群众通过亲友同事了解到。

3、调查对象认为周边环境急需改进的方面

关于周边环境而言, 受访者认为最需要改进的方面, 排在前三的 分别是:家乡的河流湖泊浑浊不清、街道上经常有废纸废物、以及在 家乡看不到宣传环保的内容。各项数据如下表所示:

45以

时,受访群众比较青睐于农业商机、农民致富类信息,种植、养殖类 知识,以及实用的农业技术信息。如图所示:

(3 存 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调查中发现,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泸州市纳溪区 农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集中表现在: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生活不方便

城乡基础设施投资比例不平衡,村镇人均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缓 慢。村屯的水、电、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村屯环 境“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偏远山村仍存在不通电、行路 难和人畜饮水困难等问题,农村还没有完全实现电力、太阳能、液化 气、沼气等生态环保型生活能源的普及。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 生等公共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

2、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农村环境恶化

一是水环境遭到破坏, 河流、湖泊浑浊不清。一些乡镇企业出现 超标、超总量排放工业污水现象。农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部分畜禽 养殖场的畜禽粪便直接排入河塘或渗入地下,成为农村环境的污染 源。

二是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的任意堆放。在农村, 大多数由于没有垃 圾池,农户将各种生活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垃圾在村中,村在垃圾 中。有些农村擅自建立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的现象较为普遍。随意倾 倒、翻拣垃圾,以及各种工业废弃物、有害物品大量进入填埋场,加 剧了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潜在危害。

三是退耕还林工作开展缓慢,加剧了水土流失。

3、农村人均受教育程度低,对环保的关注程度低

自“科技兴农” 的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 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也由此获得了较大的经济 效益。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环境治理上现状不容乐观。广大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行为还缺乏必要的环境知识作指导, 传统 生产、生活方式的积弊根深蒂固。一些村民对农村大环境却时常漠视, 出现所谓“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现象。二是缺乏大局意识。对污染企业关停、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不予支持、配合, 甚至有对立 情绪,妨碍工程进度。

4、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对环保的宣传力度不够

从领导这一层面看, 由于生态效益无偿使用和现有体制、机制等 方面的原因, 一些领导尚未真正确立“环保优先”、“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也是政绩”的理念, 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责 任感、危机感和使命感尚未达到应有的程度。

其次各级政府在各村、屯的宣传栏,文化站没有大力宣传环保, 创造以“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为主要标志的新农村环境。在 “三下乡” 活动中, 涉及环境卫生方面的内容较少, 在 “家电下乡” 过程中,也没有积极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再者新闻广播报刊等各级媒体对于曝光工厂企业污染、任意砍伐 森林、开始采石场等行为的力度不强, 导致各种破坏环境的违法乱纪 现象普遍存在。

(4 解 决问题对策与建议

1、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 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做好农村改水工作,优先解 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2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大 力发展“养殖+沼气+种植” 的生态农业,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用 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 境。抓好农村生态家园基础工程,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

(3 加快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实施无电村项目和农 村电网改造工程, 同时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步伐, 加强农村通信基础 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宽信息的覆盖面,更好服务农村经济发展。(4 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在搞好重大水利 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发展节水灌溉, 大力 推广节水技术。

2、着力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1 重点对交通干线两侧、城镇工矿企业周围、主要江河源头及 两岸等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加快植 树造林种草绿化,发展农村新型能源,进一步扩大森林植被,控制水 土流失。大力开展绿化、美化工程和卫生综合治理,实现农村绿化、美化、净化。完善村规民约,制定卫生公约,建立健全村民共同保护 环境、爱护卫生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 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 巩固生态建 设成果。

(2在农村水环境整治方面,要突出抓好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在切实加强镇区、街道生活污水处理的同时, 积极探索分散村落的生 活污水处理方式。结合村庄布局规划和有关专业规划, 根据农村地形 地貌、风俗习惯以及经济与社会状况, 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污水处理模 式。对城镇周边村庄的生活污水,纳入市镇污水厂管

网统一处理。要 规范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在巩固农村改厕成果的基础上,逐户过堂, 提高整体改厕水平。

(3 在企业工厂污染源控制方面, 加强对农村敏感地区的工业污 染源、重点污染行业和重点污染企业的整治, 按期拆迁规划工业园区 内的住房, 防止影响居民的正常的生产生活。对运行过程中环境监测 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 严格实施限期治理。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 和环评制度, 禁止新上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新增氮磷排放项目。高标准 建设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系统、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等 设施, 严格实行园区内企业排放总量控制。大力削减大气污染物防治 总量,提高化工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水平。此外,要推进农作物 秸秆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机械配套水平, 全面加快秸秆机械化还田 技术的推广进程。

3、把环境保护纳入新农村发展规划的全局

(1 政府部门要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审批、建设、管理的制度, 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条件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和形式多样的规 划建设模式。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

(2 在规划中一定要多征求农民的意见, 体现农民的要求和愿望。

不能因为某些需求不容易体现政绩而被忽视,要真正将农村环保体现 在地方的有关计划和规划的全局中。(3)规划要体现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新农村规划涉及 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体、卫生的多元素优化发展、和谐共处 各个方面。

4、切实加强指导力度,健全农村环保的法律法规(1)环保部门要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把握好当地农 村环保问题的根本和发展趋势,既要针对现状又要预见未来,一定要 突出务实性。二是要倡导和鼓励发展绿色生态农业。(2)村干部、农村党员可以组成农村环保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农 村卫生员、宣传员以及村民代表成立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小分队,对村 容村貌进行立体监督,确保村级道路、农村公共区域、村内河、沟、塘、渠等的整洁卫生。(3)要完善农村环保的监管体制,健全公众监督机制。加大执法 检查力度,强化农村环保的执行力。提升农民的守法意识,对村民违 法占地建房行为应及时清理拆除。

对于乱丢垃圾者,可以制定相应的 法律法规禁止其随意堆放。

5、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广泛动员群众参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需要民众的参 与。要通过深入宣传、发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和动员广大民众自 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

(1)各村要召开群众动员大会,组织学习新村环境建设有关文件,收看有关新村环境建设专题片,按照总体规划把目标任务落实到 户到人,在各村形成人人参与新村环保建设的良好氛围。(2)加强环保文化宣传的阵地建设,实现每个乡镇有文化站、文 明街。服务“三农”类的报纸应该在农业商机、农民致富类信息;种 植、养殖类知识;实用的农业技术信息;新农村环境建设方面重点加 强。(3)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环保知识 进农村”活动,弘扬生态环保建设中的好人好事,曝光违反环保 法律法规的典型案例。倡导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道德理念,普及环保法律法规、政策和相关知识。通过永久性的广告牌、宣 传小册子、图片展示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乡规划,充分发挥 规划在新农村环境保护中的导向、凝聚作用。

第三篇:茶产业情况汇报专题

“生态茶产业情况汇报”情况报告

我县生态茶产业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地委、行署《关于加快生态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的要求,紧紧结合县情,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克服了低温凝冻灾害等多种困难,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贯彻落实全区生态茶产业工作会议精神

1月3日-5日,地委、行署在*召开了全区生态茶产业工作会议。会上,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紧密联系我区实际,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高度,深刻分析了抓好生态茶产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了全区发展生态茶产业的战略思路、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1月14日,我县召开了全县生态茶产业工作会,传达了全区生态茶产业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了我县*年生态茶产业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印发了《*县*-*新建*万亩生态茶园的实施办法》,明确了*乡等*个乡镇为重点实施乡镇,全年新建生态茶园*万亩,无性系茶树苗圃*亩,并将建园任务分解到*个乡镇,县政府与任务乡镇签订了责任状。

二、工作开展情况

1、落实政策,编制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省、地发展生态茶产业的有关精神,由县领导率相关部门先后*次到重庆、遵义进行了考察调研,撰写了调研报告,开展了新建茶园土壤取样、送检工作,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党务会专题研究茶产业工作*次,结合我县实际出台了《*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态茶产业的意见》、《*县*-*新建*万亩生态茶园的实施办法》,按照地委、行署“三步走”发展目标,编制了全县*-2020年生态茶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县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万亩以上,其中有机茶园*万亩。分为南、北两个产业带:在南部建立富硒茶产业带,包括*,*,*等*个乡镇,面积*万亩;在北部建立生态茶产业带,包括*,*,*等*个乡镇,面积*万亩。实现茶产业综合收入10亿元以上,无公害茶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其中绿色食品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有机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重点扶持建成年生产能力2000吨以上的茶叶龙头企业*家,大、中、小各型茶叶加工厂*座,推广福鼎大白、黔湄系列、龙井4

3、乌牛早等优良品种,培育姚溪地方群落优良品种*个以上,新建茶叶产地批发市场*个,茶青交易市场*个,培育、壮大茶产业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把“乌江富硒茶”、“姚溪茶”、“土家千年古茶”打造成省内外知名品牌。

(1)近期目标。

*-2012,新建无性系优质茶园*万亩,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亩,扶持建成年生产能力2000吨以上的茶叶龙头企业*家,大、中、小各型茶叶加工厂*座。培育地方优良品种*个以上,新建茶叶综合批发市场*个,产地批发市场*个,茶青交易市场*个,打造“乌江富硒茶”、“姚溪茶”、“土家千年古茶”*个知名品牌。

(2)远景目标。

2013-2020,新建无性系优质茶园*万亩,全县无性系优质茶园达到*万亩,其中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基地认证面积达*以上,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亩,扶持建成年生产能力2000吨以上的茶叶龙头企业*家,中、小各型茶叶加工厂*座。

培育地方优良品种*个以上,茶青交易市场*个。

2、茶园定植、苗圃建设、整地开挖情况

*-*年,全县新建生态茶园*万亩。截止4月5日,*、**个乡镇共定植茶园600*亩,开挖整地*万亩。在xx、xx乡建无性系茶树苗圃*亩。目前,茶园定植已告一段落,各任务乡镇一方面组织群众抓春耕生产,一方面积极组织群众继续进行茶园土地开挖,为秋后定植做好准备。

3、灾后重建工作情况

1月12日以来,我县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气温大幅度下降,且低温持续时间较长,日均温在0℃以下,极端最低温达-7℃,出现了50年未见的低温凝冻灾害性天气,致使我县茶叶生产受害较重。据调查统计,全县茶园受灾面积*万亩,成灾面积*万亩,绝收面积0*万亩。灾情发生后,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农民群众不畏困难,坚定信心,全力抗灾救灾,积极开展生产自救,狠抓茶园田间管理,努力把雪凝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实现大灾之年农业不减效、农民不减收。一是组织农技干部深入受灾茶园,开展查灾核灾。二是及时印发了《农作物低温冻灾防治意见》和《灾后生产自救意见》,组织农技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帮助农户开展生产自救。对受灾茶树及时修剪、施肥,落实茶园定植面积*亩。三是开展茶园灾后重建示范。县农业局在xx镇乌江茶场兴办了*亩的茶园灾后重建示范样板,发放化肥5000公斤,采用机械修剪茶树*亩。四是开展技术培训,共计培训*人次,印发技术资料*份。

三、主要做法

自元月14日全县生态茶产业工作会后,全县上下及相关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积极组织宣传指导群众抢抓季节,狠抓落实。

一是以点带面,示范推广。各任务乡镇一边组织发动群众整地建园,一边引进外商租赁土地用开挖机、旋耕机等机械作业,集中整地,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建园。

二是严格把定植质量关。从元月15日起,农业局组成*个工作组,由党组成员带队到*个生态茶叶任务乡镇进行技术指导,严格按照无公害茶园建设技术要求规范定植。

三是千方百计组织协调调运茶苗。由于今年雪凝灾害,茶苗受损严重,数量减少,加上省内大力发展茶叶,新建茶园面积大,造成今春茶苗供应紧张。为此,我们采取省内调运与省外购进相结合的办法,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请求省茶科所、省农业厅帮助协调,组织调进无性系茶苗,尽最大努力提供了今年春季定植用苗。

四是推广茶椒(间)套种模式,有效解决新建茶园幼年抚育期茶农收入基本不减的问题。我们采取茶椒(间)套种的办法,实行以短养长,引进xx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到我县发展基地,实行订单发展,引进专用优质辣椒种500公斤,落实茶椒套种面积500*亩。

五是积极与国土、林业、县信用联社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认真规划、整合资金,为新建茶园及育苗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四、主要措施

公务员之家http://www.xiexiebang.com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县成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联系农口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茶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各乡镇相应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镇)长任常务副组长,分管副乡(镇)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体干部共同抓的的格局。

(2)制定扶持政策,落实工作措施。

根据省、地发展生态茶产业的有关精神,县委、县政府把发展生态茶产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作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突破口,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行动,结合我县实际出台了《xx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态茶产业的意见》、《xx县*-*新建*万亩生态茶园的实施办法》,编制了全县*-2020年生态茶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落实了各项工作措施。

(3)加大资金投入。

县财政已落实专项工作经费*万元,投入*万元建立茶产业风险金,为种茶大户和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从*年起,每年整合资金*万元用于发展生态茶产业。各实施乡镇根据自己情况,千方百计安排一定资金发展茶产业,黄土乡投入了*万元,塘坝乡*万元,谯家镇*万元。

(4)大力宣传,搞好技术培训。

各级各部门充分利用召开座谈会、技术培训会、技术咨询、印发宣传提纲、书写永久性标语以及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种茶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积极营造种茶的浓厚氛围,共开展各种培训会12期200*多人,印发宣传提纲*份、技术资料200*余份,书写永久性标语*条。其中县农业局对全县*名农技干部进行了为期二天的茶产业技术培训。

(5)选用优良品种。

推广以福鼎大白茶、龙井43号等为主的优良品种,培育优质种苗,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提升茶叶产品质量。

(6)确保“五个到位”、实施“四个带动”。

各乡镇在发展茶产业工作中,始终坚持“五个到位”,实施“四个带动”。“五个到位”:一是加强领导,确保领导到位;二是组建茶产业专抓工作队,确保人员到位;三是实行绩效挂钩,确保责任到位;四是加强思想发动,确保宣传到位;五是加大投入,确保经费到位。“四个带动”:一是招商引资带动;二是国家干部带动;三是乡村干部抓点示范带动;四是能人和知名人士带动。

(7)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以建设进度为考核主要内容,对完成任务乡镇的给予重奖,对完不成任务的给予相应的处罚,做到有功必奖、有责必问、奖罚分明,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全年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

考核分两个阶段:一是土地整理阶段,对完成土地开挖、回填任务的乡镇,按每亩*元给予奖励;未完成任务的,按未完成任务数每亩*元给予处罚。二是茶苗定植阶段,对完成茶苗定植任务的乡镇,按每亩*元给予奖励;未完成任务的,按未完成数每亩*元给予处罚。

(8)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层层签订责任书,狠抓落实。建立县领导联系乡镇制度,乡镇领导包村制度,县直部门定点帮扶制度,专业技术人员包点制度,工作定期汇报制度。

县成立专门的联合督查组,按照“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考核到人,问责到人”的原则,对生态茶产业工作实行全过程的督促检查,突出阶段性工作督查和面对面指导。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督查组开展督查工作,县督查到乡镇、基地,乡镇督查到村组,切实加强重点环节和高标准示范园的督查,督促工作进度,检查工作质量,准确了解每个阶段的工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五、存在的问题

(1)茶园种植面积小,集中度、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无性系茶园比例低。

(2)加工企业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不高,加工工艺落后,没有上规模茶叶龙头企业。

(3)名优茶产量少,无知名品牌,经济效益不明显,没有真正发挥xx茶叶的资源优势。

(4)市场开拓不力,产品覆盖率低。

(5)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科技含量低。

(6)茶产业管理机构不健全,不利于我县生态茶产业的发展。

(7)农资价格涨幅较大,肥料投入量大,茶园建设成本增高。

(8)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多,影响了土地整理进度。

六、下步工作打算

1、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各级各部门要加强领导力度,严格按照县对乡、基地,乡对村、组的督促检查制度,强化监管,扎实工作,确保任务目标的全面完成。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完善*-2020年*万亩生态茶园建设的总体规划,并请有资质的单位审定,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实施。在品种布局上,选用无性系优良品种,挖掘地方品种,在县内建立*亩以上的品种试验园,筛选适合我县栽培的优良品种。

3、高标准、高质量、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基地

切实抓好*万亩新建茶园基地建设,保质保量完成*亩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任务,及时调运标准茶苗,确保茶园建设用苗的需要。本着高标准、高质量、规范化、规模化的原则,高起点、高要求建设茶叶基地,整好土地,施足底肥,做到发展一亩成功一亩,确保经济效益。按照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绿色食品、有机茶的要求,加强管理,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茶叶)产地认证。

4、培育扶持龙头企业

本着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对企业在资金、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使之做强做大,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力争引进*家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

5、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管理水平

采取培训会议、培训班、专题讲座、技术咨询、现场操作等不同形式,以及电视、广播、专栏、宣传资料、标语等进行广泛宣传,对乡村干部、种茶农户进行重点培训,使广大群众人人懂茶、户户种茶,提高科技到位率。

加强茶园管理,提高茶青下树率、叶芽利用率,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提升品质,提升整体效益。

6、加大投资力度

在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的同时,整合利用项目资金、部门资金、财政资金,拓展融资渠道,倾力打造茶产业,打破资金短缺这个“瓶颈”制约因子,为我县生态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第四篇:茶产业考察报告

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扶持茶产业超常发展

——赴福建省武夷山市茶产业考察报告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县质监局在县委、县政府和市质监局的领导下,市质监局食品科、标准化科和县委农工办、县农业局、县茶叶办、县苦丁茶办等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一直强化茶叶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致力于*****县茶叶产业的发展。通过多方努力,于2010年和2011年,“*****茶”和“*****红茶”分别获国家批准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加快我县“*****红茶”和“*****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促进我县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6月9日—12日,我局局长****、食品股股长***在市质监局的组织下,赴福建省武夷山市考察学习“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监管的先进经验。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武夷山市“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发展概况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属中亚热带地区。全市土地面积2813平方公里,总人口22.64万人,辖3镇4乡3个街道4个农茶场、115个行政村。2001年4月23日,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向福建省人民政府和国家

质检总局呈报了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请,2002年3月8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武夷岩茶”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全市茶园总面积12.96万亩,其中:无公害茶园面积5.96万亩、标准化生态茶园面积4.2万亩,绿色茶园面积1.8万亩,有机茶园面积1万亩。300多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中,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茶叶企业269家,获准使用“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茶企215家,5万多名涉茶人员。自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来,茶业产值从1998年的4880万元到2008年的8.07亿元再至2011年的14亿元。2011年,全市财政收入7亿多元,其中茶叶税收就达4亿多元。产值超过500万元的茶叶企业达30多家(其中1家茶叶企业产值超1亿元),涉茶企业和人员成为了该项保护工作的最大受益主体,武夷山市的经济也从岩茶的高附加值中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武夷山市在“武夷岩茶”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加快推进标准化战略,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一是积极制定完善产业标准。“武夷岩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茶叶标准化工作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先后发布并修订了武夷岩茶强制性国家标准,使标准的内容更加结合武夷岩茶实际,让“武夷岩茶大红袍”更加光彩夺目。

二是广泛推行标准化种植。由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建立绿色壁垒,要求所有茶园、茶农采用绿色、有机、无公

害施肥,用生物法防治病虫害,严禁使用高度、高残留的禁用农药。指导茶企与茶农开展无公害茶园、绿色茶园和有机茶园种植活动,积极推行标准化种植。

三是制作标准样品。为保证武夷岩茶独特的品质特征,确保企业有统一的武夷岩茶参照物,引导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和品质监控,制定了武夷岩茶的国家标准文本和标准样品。

(二)加强环节监管,打造金字招牌

市政府出台了《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鼓励、引导企业在武夷岩茶的产品包装物上加贴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通过严把“四关”,使受保护的武夷岩茶的“护身符”发挥特有作用。

一是严把地理标志申请关。对提出申请的企业,组织有关专家到企业和茶山现场,从企业概况、生产条件、产品品质和企业质量管理文件和企业申请理由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企业产品经检验合格后需经武夷山市茶叶产品质量检验所评审等级后,才能领取相应数量的防伪标贴。

二是严把产品出厂检验关。对凡是不能按规定标准自行进行出厂检验的企业,必须签订委托检验协议进行出厂前检验,符合出厂标准后参加评审,评审后的合格产品按照规定必须加贴武夷岩茶专用标志方可上市销售。

三是严把专用标志使用关。市政府在市质监局成立专门的“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公室,专用标志的申领

统一到该办公室领取。市政府在质监局建立了数码防伪监控中心,引进先进的数码防伪技术,制作专用防伪监控标贴。企业产品经检验合格后还需武夷山市茶叶产品质量检验所评审等级后,才能领取相应数量的防伪标贴。数码防伪监控中心将企业信息录制成语音电话,输入信息防伪平台,控制到每个最小包装单元进行质量控制。

四是严把市场监督管理关。成立由质监部门牵头,工商、公安、茶业局等单位组成的武夷岩茶专职打假队伍,采取不间断巡逻等有效措施,加强打假工作,维护武夷岩茶的品牌形象,提高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品牌知名度,促进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实施品牌战略,推动特色经济发展

一是大力推广先进经营模式。形成了“龙头企业+农户+地理标志+QS证+专营店+维权岗”的经营模式。通过“政府推动、企业联动、茶农参与”的方式,以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平台,把分散的农户通过新的经济模式与市场紧密连接,并通过政策和技术支持,使茶产业的市场组织能力和经济效益均得以提高。

二是提升品牌效益。“武夷山大红袍”的品牌形象的逐步确立,得益于“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推进。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中,不断推进品牌战略,让“武夷山大红袍”旗帜更加鲜艳。“武夷山大红袍”被农业部中国品牌产品推进委员会评为中国首批名牌农产品,成为福建省

唯一上榜的茶品牌。

三是发挥品牌优势,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由于品牌优势,加贴有防伪标识的武夷岩茶市场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提高了价格。从而让茶叶标准化产业链上的茶企和茶农受益更大。茶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的包装、运输、印刷等相关产业,吸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增收。

二、武夷山市加强“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监管的经验与启示

武夷山市加强“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迅速,在短短的10年间取得了令人惊叹的发展成就,成为茶叶产业发展最快、最具实力、农民得实惠最多的地区之一。武夷山市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经验带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发展茶叶产业,贵在领导重视,思路清晰,持之以恒 武夷山市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把茶产业与旅游并重,均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在抓的过程中,妥善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所谓“不变”,就是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哪届领导班子,始终把“茶叶”当富民牌来打,一以贯之实施“茶业富民”发展战略。成立了茶叶评价体系促进会,指导全县茶叶产业发展。同时,出台多项政策,从资金、信贷、税收、技改、土地流转等方面扶持茶叶产业发展。所谓“变”,就是根据茶叶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调整发展

思路,采取相应的发展措施,使“武夷岩茶”品牌效益不断被放大。

(二)发展茶叶产业,胜在品牌营销,龙头扶持,市场开拓 武夷山市为打造“武夷山大红袍”品牌,政府不断增加投入,开展多层次、多地域、多形式的宣传活动(发展初期以政府投入为主,发展后期以企业为主)。通过举办茶叶展、拍卖会、交流会、论坛等活动,极大的提高了“武夷山大红袍”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让龙头企业引领茶叶产业的发展。对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公司对新产品开发,带动其余中小企业发展和茶农增收致富。该公司的产品获得了福建省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使得公司产值达1亿元以上,进一步开拓了市场。

(三)发展茶叶产业,重在做大基地,规范运作,科学管理 在市场和品牌的共同推动下,武夷山市引导茶企和茶农采取“龙头企业+农户+地理标志+QS证+专营店+维权岗”的经营模式,通过承租、承包等形式,加速土地流转,促进茶园向大企业大公司集中,形成规模经营。建成了无公害茶园面积5.96万亩、标准化生态茶园面积4.2万亩,绿色茶园面积1.8万亩,有机茶园面积1万亩。同时,武夷山市及时制定了“武夷岩茶”国家标准文本和标准样品,确保了“武夷岩茶”产品标准的统一。严格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的市场准入和使用及监管,组建了省级茶叶检验检测

中心,加强“武夷岩茶”的检验检测与监管,净化了市场秩序。

(四)发展茶叶产业,巧在挖掘文化,彰显特色,提升内涵 武夷岩茶脱胎于历史上的武夷茶,武夷茶的历史可追溯到1500年前的南北朝。明末清初,由于加工炒制方法不断创新,以及在制茶过程中不断摸索,武夷茶独特的技术脱颖而出,出现了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的乌龙茶(即现在的武夷岩茶)。武夷岩茶历史悠久,是乌龙茶的代表,独特的地理、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孕育了其独特品质。武夷山市充分利用、挖掘和展示了武夷岩茶古老独特、绚丽多姿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推动了茶文化、茶旅游、茶经济的互动共荣。该市把茶文化景观与旅游结合起来,建有茶文化博览馆、生态观光茶园、茶叶生产基地观光等旅游景点。市政府斥巨资邀请张艺谋、王潮歌等著名导演,打造“印象大红袍”场景剧,更好的发掘了大红袍茶文化内涵,宣传了大红袍茶品牌,彰显了茶文化特色,提升了茶文化内涵。

三、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产茶的悠久历史可上溯至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早在唐代就是四川的重点产茶区之一。*****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2011年,我县茶叶产量达到6221吨,产值达3.66亿元。现*****境内主要生产苦丁茶、红茶及绿茶。

“*****茶”属木犀科粗壮女贞[Ligustrum robustum

(Roxb.)Blum.]。之前,曾称为木樨科紫茎女贞、序梗女贞。*****苦丁茶作为一个地方特色产业,经过10余年的研发、培育、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县农民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苦丁茶目前已实现全国四个第一:面积第一,产量第一,市场份额第一,产值第一。

“*****红茶”古称“黄芽茶”,曾作为皇宫贡茶,曾流行“天子未尝黄芽茶,百草不敢先开花,阳雀报汛将茶采,*****茶叶销华夏”赞语。*****所产红茶,在贸易上称为 “川红”,主要出口原苏联、英国等欧洲国家。“*****红茶”在保持“川红”色、香、味的基础上,融入新的红茶科技,创新了制作方法,使产品外形紧细、秀丽,金毫显露;香气馥郁,天然花香、果香彰显;汤色金黄,滋味鲜醇,回味悠长。

2010年和2011年,“*****苦丁茶”和“*****红茶”先后获国家批准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同时,“*****苦丁茶”和“*****红茶”分别获得了证明商标称号。我县的“*****苦丁茶”和“*****红茶”与武夷山市的“武夷岩茶”相比,我们不仅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还取得了证明商标称号。但我们的地理标志保护工作与武夷山市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年3月23日,县政府出台了《“*****红茶”地理标志产品和证明商标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县的“*****红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证明商标保护工作已正式启动。到目前为止,该项工作进展缓慢。武夷山市通过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促进茶叶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值得

我们学习与借鉴。

(一)要有超常规的思路与理念

思路决定出路!我县历届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包括茶叶产业在内的农业工作,但多年来我县的茶叶产业徘徊不前,武夷山市发展茶叶的经验告诉我们:科学的思路是做大产业的关键。要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以全新的理念来谋划茶叶产业的发展。

1.树立加快扶持龙头企业的理念

我县有****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县****茶业专业合作社、*****县****茶叶专业合作社、*****县******茶叶公司等我县的红茶、绿茶及**茶龙头企业。县政府应重点对接帮扶这些企业,促进上述龙头企业学习、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先进生产技术等,提高我县红茶、**茶的生产技术,特别是夏秋茶的产出效益和综合利用率,并依靠他们带动茶业增效、茶农增收。

2.树立将产品变品牌的理念

我县的“*****茶”和“*****红茶”不仅获得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还取得了证明商标。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同时使用,企业按照程序申报使用,建立“*****茶”和“*****红茶”统一品牌。下大力气抓好品牌宣传,倾力打造、培育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名牌产品。

3.树立市场带动茶场的理念

尊重经济规律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只有茶企有发展,茶

叶市场才能繁荣,茶农种茶采茶才有积极性,才能做大茶叶基地。一是要依托市场促销售,在产茶大镇的**镇、**镇建立鲜叶和毛茶交易为一体的茶叶市场。在县城*****镇建设一个以“*****茶”和“*****红茶”为主,汇集具有我县特色的***、****、*****粉条、****等土特产品的集商贸、旅游、文化为一体的茶博园(市场);二是要积极开拓县外销售市场,出台激励措施,培育一批茶叶销售经纪人专业队伍。三是要开发茶叶多元化产品,实施茶叶产品深加工。根据国内外市场茶叶需求多元化的特点,鼓励企业投资茶叶深加工领域,提取茶多酚、茶皂素、儿茶素等有效成分,加快开发速溶茶、茶饮料、茶糖果等产品。通过多元化开发和深加工,提升茶叶产业的整体效益。

(二)要有超常规的措施办法 1.要全力以赴做响品牌

要加强宣传推介,以“绿色、品牌、文化”为主线,开展全方位的产业宣传,形成“铺天盖地”之势,让“*****茶”和“*****红茶”茶品牌形象无处不在。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在知名电视、网络媒体和公路沿线推出“*****茶”和“*****红茶”广告;把宣传茶叶与宣传*****结合起来。在县内主要路口、宾招接待、景点等场所展示*****茶”和“*****红茶”;对外公务接待一律使用“*****茶”和“*****红茶”标志的茶叶(具)、餐具、礼品盒等;组织企业和合作社积极参加省内外展销会、博览会等宣传促销活动,统一

布展、布馆,突出*****形象;举办高规格的茶文化节、茶王赛,邀请茶专家与艺术家传授技艺等各种方式,面向全国宣传我县茶叶品牌。

2.要坚持不懈做大基地

认真细致地开展调查摸底,摸清全县宜茶地点、面积,科学规划基地布局,坚持集中连片发展。同时实行统一整地,统一供苗,统一种植的开发模式,建立标准化生态有机良种茶园。弘扬春风精神,应用春风经验,在适宜区域大力发展优质茶园,实行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3.要千方百计做活文化

文化是茶产业发展的“催化剂”。要大力挖掘我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内涵。结合我县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以*****、***、****等乡镇为重点,发展茶山生态游和农家乐,体验采茶、制茶过程,突出品好茶、泡温泉、观绿景;以*****镇为重点,建设“茶馆一条街”,打造独具*****特色的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丰富茶文化内涵,加强与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高中等学校的合作,开办茶艺班,培育茶文艺表演队;积极开展茶事、茶艺活动,举办茶文化节,收集、整理、宣传与茶叶相关的传统、传说、传奇故事,通过茶陈列馆建设、茶艺表演、拍摄影视剧、发表文学作品等形式进行挖掘、宣传,不断注入我县茶叶品牌文化底蕴。

(三)要有超常规的服务平台 1.建立良种繁育体系

坚持内育本地良种和外引外地良种相结合,在重点镇乡建立茶树良种繁育基地,选优培育*****茶和*****红茶优良品种,培育我县自己的当家品种,保证我县茶叶特有品质,为我县发展茶园提供优质良种茶苗。同时,引进适宜我县生长,与我县本地品种相似的外地优良品种,进一步实现外地良种本地化,保证我县优质良种茶苗的供应。

2.建立科研推广体系

对接科研院校,成立我县茶叶研究机构,开展茶叶良种、茶技术、茶文化、茶艺术、茶品牌推介的研究和推广,开发茶叶新产品、新包装。结合有关部门培训工程,强化茶叶技术培训和示范,提高茶产业从业者素质和技术水平。

3.建立质量安全体系

积极引导鼓励茶叶企业申领QS证,对茶叶企业开展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引导、鼓励茶企争创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建立县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健全涵盖茶叶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同时,规范农资供应,实行农资产品市场准入制,从源头上确保肥料、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进而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在现有的*****县产品监督质量检验所的基础上,引进人才与先进仪器设备,建立*****县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为产品质量检验出具更加详尽、更加权威、更加科学公正的检验报告,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检验检测优势。

4.建立防伪专用平台

组建“*****茶”和“*****红茶”证明商标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平台。可以借鉴武夷山市的经验,抽调全县相关管理及专业人员在质监局设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数码防伪监控中心,负责受理“*****茶”和“*****红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证明商标专用标志使用申请、专用标志发放、专用标志使用过程监管和市场打假等工作。

5.建立发展激励机制

县政府对取得生产许可证、通过ISO9000、ISO22000、HACCP认证、有机茶、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和获得“四川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的企业,给予奖励和通报表彰。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日

第五篇:湖北三峡黑茶公司产业汇报材料

湖北三峡黑茶有限公司有关情况汇报

湖北三峡黑茶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研究开发特色茶,丰富宜昌三峡茶类与旅游产品,发展茶产业为已任,集茶叶科研、生产、加工、营销为一体,“公司+合作社+农户”,“技农工商集团化,产供加销一条龙”的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民营股份制企业。

公司拟投资2亿元,完善湖北三峡黑茶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堡岛茶叶专业合作社体制与管理服务功能,推行“公司与合作社对接”、捆绑发展适用“机采”的2万亩现代化三峡天赐黑茶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化的三峡天赐黑茶初制加工厂 ;具有旅游观光特色的三峡天赐黑茶精制加工产业生态科技园和天赐茶叶销售中心;开拓市场建设直销店及网上交易超市等。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产值近10亿元,创利税近5000万元,安置就业人员近2000人。

湖北三峡黑茶有限公司依托宜昌三峡丰富的茶资源,经过数年探索,开发出具有“解渴、养生、观赏、收藏” 等综合功效的黑茶类茶叶新产品——“中堡岛”牌三峡天赐黑茶系列产品,其产品填补了宜昌三峡茶类空白,为鄂西茶产业增添了新贵,投放市场后受到中央、省、市、区有关领导、专家的充分肯定和广大茶农和消费者的欢迎。

公司已先后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体系认证,自主研发生产的三峡黑茶产品先后获得省级专利3项,享有“消费者满意产品”、“中国上海食品博览会金奖”、“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金奖”等殊荣。

大力发展三峡黑茶产业,满足了市场需求,弥补了湖北三峡茶类与旅游产品空白。作为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宜昌,长期以来一直缺乏有竞争力的地产旅游产品,尤其是具有三峡特征的旅游文化纪念品尤为稀少。三峡黑茶,打出的是具有独特地理象征的“中堡岛”品牌与三峡大坝“坝址形象”文化,茶叶是三峡地区的自然特产,三峡黑茶又是茶类中具有“解渴、养生、观赏、收藏”功能独特的茶类,是符合旅游者特别钟情旅游文化符号与旅游地域性相结合的土特产品。

大力发展三峡因黑茶产业,满足了社会多元化需求,可以大幅增加茶农收入。目前,宜昌三峡茶区已步入现代化发展新阶段,在主攻绿茶类生产的同时,开发特色三峡黑茶,可以优化茶类结构组合,更好地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要。可以推动“机采”作业,解决采茶劳力不足,降低茶农劳动强度。可以充分利用茶资源,提高茶农经济效益。由于中低档绿茶的价格较低,销路有限而形成了“重春茶、轻夏茶、丢秋茶”,“重高档茶、轻中档茶、丢低档茶”的倾向,茶叶鲜叶下树率低,大量茶叶资源被白白浪费。开发三峡天赐黑茶系列产品原料均以中低档茶叶为主,对鲜叶的完整性并无特别要求,可以最充分地发挥茶资源的效益,实现茶叶增产、茶农增收、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的“四增”目的。

大力发展三峡因黑茶产业,是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近年来,随着黑茶降脂、减肥等保健作用被中国、日本等学者揭示,这种经发酵和紧压技术制作的黑茶日渐在海外受到追捧。特别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现代都市人,生活方式、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过剩,得富贵病和处于亚健康状况人越来越多,黑茶正好迎合了这一宠大的保健饮品市场。

大力发展三峡因黑茶产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目前,公司在乐夷陵区乐天溪镇三峡移民生态工业园征地200多亩,重点建设中堡岛三峡黑茶产业生态科技园、天赐黑茶茶精制加工产业园基地和三峡天赐黑茶科技实验推广中心,建成后可为库区移民、特困人群、残疾人员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鉴于公司目前在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把三峡黑茶打造成宜昌另一大茶类品牌、新兴的旅游产品、最具特色的农业品牌,让三峡黑茶真正成为湖北名品、中国名品,特请求领导给予重点关注和支持。

一是可否考虑将三峡黑茶作为礼品赠送给“两会”代表。二是可否将支持三峡黑茶产业做大做强作为提案提交省市“两会”,将三峡黑茶纳入“十二五”重点发展规划和新兴产业给予重点支持。

三是可否请政府有关部门在项目发展、科技研发、市场营销、产品推广、宣传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四是可否请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将三峡黑茶纳入领导项目联系点,指定专人重点帮扶。

湖北三峡黑茶有限公司

2011年11月18日

下载百亿茶产业情况汇报-泸州纳溪区科学技术协会(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百亿茶产业情况汇报-泸州纳溪区科学技术协会(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泸州市纳溪区招商引资汇报材料(5篇)

    泸州市纳溪区招商引资汇报材料根据会议安排,现将纳溪区招商引资情况汇报如下:2007年1-9月,全区新签投资项目57个,投资总额65869万元,协议引进资金65869万元,实际到位资金47674.9万......

    湖北扶持原创动漫 打造百亿动漫产业[范文大全]

    湖北扶持原创动漫 打造百亿动漫产业 湖北省文化厅文化产业处负责人表示,我们在坚持走技术创新与市场开发相结合的产业发展道路的同时,还要鼓励动漫企业以湖北省丰富的文化资源......

    威宁茶产业发展

    威宁县茶产业发展情况概述威宁县茶产业发展办公室根据《贵州省威宁县40万亩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年)》及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安排意见,2010年我县计划新建茶......

    茶产业工作汇报材料1213范文

    茶叶产业提升工作情况 一、提升工作基本内容。围绕“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这一宗旨,充分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和科技、人文力量,以“三色鼎立、二元互动”和提升“余姚瀑布仙......

    金坛茶产业现状[★]

    金坛茶产业现状 金坛现在茶园面积4.1万亩(实际面积约3.2-3.5万亩)(本月底林业调查后可知),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5万亩(实际面积约1.1万亩)。无性系良种比例36%。2011年产干茶1352吨......

    漳州茶产业调查报告

    茶产业是我国最古老的产业之一,它在神州大地上的发展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千百年来,茶已经不是单纯的一个农产品或是饮料,它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与琴棋诗书画歌舞、文学、哲......

    关于我市茶产业的一些情况

    丽水市茶产业发展及存在的问题一、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产业现状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市境介于北纬27°25′~28°57′和东经118°41′~120°26′之间。属......

    百亿园区,千亿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壮大产业

    百亿园区、千亿产业——迈向“工业强市” 目标的铿锵脚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遵义工业发展新跨越,是遵义人民的多年夙愿。面对“工业强省”战略的发展部署,面对前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