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威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
武威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加强城乡融合,协调空间布局,提升人居环境, 改善建筑风貌,规范建设项目规划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甘肃省城乡规划条例》、《甘肃省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办法》、《甘肃省城镇规划管理技术规程(试行)》、《全域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总体规划》、《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金色大道沿线新农村建设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各类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市域、城市、园区、乡镇、新农村社区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全域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总体规划》的规划区是指武威市行政区划内所有城乡规划建设用地范围。
《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的规划区包括金色大道串连的东、西两个片区。西片区是指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凉州城中心城区、甘肃武威工业园区、荣华工业园区、武南镇、甘肃武威黄羊工业园区、古浪新区、土门化工建材工业园区、马路滩林场、黄花滩生态移民区;东片区是指大靖新城。规划区范围详见附件2:《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
凉州城中心城规划区是指《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北至金色大道,东至金色大道和马蹄沟河,南至连霍高速公路,西至金武高速公路所围合的区域。
县城、园区、乡镇、新农村社区的规划区由各级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等在相关总体规划中确定。
本办法所称新农村社区,是指按照城乡融合发展要求,沿空间发展轴线、产业聚集区周边或在组团发展核内所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功能服务配套齐全、产业设施布局合理的可打破原有村庄界限的新型农村生产生活单元。
第三条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按照统一指导、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实行分级管理。武威市规划局对全市城乡规划工作实行统一指导,目前暂时具体负责凉州城中心城规划区内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各区、县人民政府和园区管委会应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按法律法规和各类城乡规划的要求,加强各自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二章 乡村规划管理
第五条 编制乡村规划,应以《全域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总体规划》、《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金色大道沿线新农村规划》、《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各县城总体规划等规划为依据。
第六条 武威市规划局负责《全域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总体规划》、《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金色大道沿线新农村规划》等市域或跨县域规划的编制和修编维护工作;
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内乡、村庄和新农村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跨行政区域的新农村规划由所跨行政区域的上一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
第七条 为了简化程序,节约时效,增强直接操作性,乡、村庄、新农村社区规划编制可突破建设部《村镇规划编制办法》的规定,将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内容合并,一步到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用于指导建设实施。
乡、村庄、新农村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在对建设条件进行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的基础上,确定规划区范围;
(二)对住宅、道路、绿化、公共场所、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
(三)对住宅、医院、学校和托幼等有日照要求的建筑进行日照分析;
(四)根据交通影响分析,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
(五)市政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
(六)竖向规划设计;
(七)提出耕地、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
(八)防灾减灾规划;
(九)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第八条 《金色大道沿线新农村规划》和《金色大道沿线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导则》由武威市人民政府批准,用于指导全市新农村建设。
乡总体规划须经乡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同意,由乡人民政府报区、县人民政府批准。新农村社区规划须经规划涉及村民会议讨论同意,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区、县人民政府批准。村庄修建性详细规划须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区、县人民政府批准。
金色大道沿线乡村规划由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武威市规划局备案。
第九条 区、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乡村规划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乡村规划管理的具体工作;
村民委员会配合区、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做好乡村规划管理工作。
第十条 在乡、村庄、新农村社区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同意,转报区、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定,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第十一条
申请《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当根据建设项目性质提供以下资料:
(一)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应当提供有关部门的批准、核准、备案文件;
(二)需要占用农用地的建设项目,应当提供农用地转用的批准文件;
(三)二层及以上农宅、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应当提供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
第十二条 建立乡村规划师制度,为乡村规划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在重点乡镇进行乡村规划师试点工作,逐步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乡村规划师制度。乡村规划师制度详见附件6:《武威市乡村规划师管理细则》。第三章 城镇《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
规划许可证》管理
第十三条 依法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且由有关投资主管部门批准、核准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在报送批准、核准前,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其它建设项目可以直接申请《规划条件通知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批准类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申请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时需提交项目投资主管部门出具的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或关于同意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的文件;核准类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申请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时需提交该项目属于核准类的相关文件。
第十四条 规划区内的各类建设项目,在建设用地使用权划拨或者出让、转让过程中,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相关规定,提出规划条件。规划条件必须严格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符合对该地块的控制要求。
第十五条 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项目,国有土地出让前,必须取得《规划条件通知书》。
《规划条件通知书》是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阶段,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对项目建设用地的容积率等规划指标规定的整体控制区间范围。《建设工程方案核定通知书》是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阶段,按照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对设计方案的各项规划指标进行具体核定。核定的容积率等指标只要在《规划条件通知书》规定的区间范围内,均符合城乡规划管理的要求。
城镇土地价格的决定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政策、自然、交通条件、公共基础设施水平、区域环境条件,土地使用限制等诸多方面,地价应根据《城镇土地估价规程》评估确定,不应直接依据容积率确定土地价格。
第十六条 规划条件是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建筑方案设计和审批及后期管理的重要依据。
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当按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确定的规划条件进行规划和建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确定的规划条件。
第十七条 规划条件分为强制性条件和指导性条件。
强制性条件,是在实施规划控制和管理时必须遵守执行的内容。强制性条件包括:用地范围、用地面积、用地性质、容积率(或者建筑面积)、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及其它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用地面积(或者建筑规模);文物古迹、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地段的控制要求;名木古树保护要求和市政基础设施特定要求。违反强制性规划条件的,应当按照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指导性条件,是在实施规划控制和管理时需要参照执行的内容。指导性条件包括:建筑体量、风格、色彩和景观环境要求。
第十八条
在规划区内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项目,持有关部门批准、核准、备案的文件和土地预审意见书,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十九条
对尚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区域,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尽快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全覆盖。对暂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又确需进行项目建设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委托具备城乡规划编制资质的单位,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规划编制规范及其强制性条文拟定规划条件。
第二十条
规划条件一经出具,原则上不得变更。对涉及公共利益确需变更容积率的,由相关部门提出申请,注明相关理由,按规定进行论证,在不违反强制性规范的前提下,按程序进行调整并报相关部门备案。
规划条件的变更应符合周围环境要求和设施承载条件,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一条
变更规划条件,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因城乡规划调整或者修编造成地块发展条件变化的;
(二)因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需要,导致已出让用地的大小及相关建设条件发生变化的;
(三)国家和省上有关政策发生变化的;
(四)因拆迁安置需提高容积率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符合变更条件的,应当按照相关程序进行。不符合变更条件的,应当明确告知不予变更。
第二十二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桥隧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向有管理权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受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申请后,在规定期限内核定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对符合《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设计方案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二十三条 为了提高建设工程设计质量,建设工程应进行设计方案比选。提交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定的设计方案,必须有甲级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方案。
第二十四条 申请设计方案核定的建设工程申报资料必须齐全,设计方案深度应当达到国家、省上有关规定标准,并符合《规划条件通知书》的要求,申报方案深度要求详见附件4:《建设工程方案设计深度要求》。
凡申报资料不齐全、设计深度达不到规定标准或不符合《规划条件通知书》要求的,一律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理由。
第二十五条 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受理后,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进行初审,审核其是否符合规划条件,并对日照分析报告进行校核。对不符合规划条件、不满足日照等要求的予以退件,对符合要求的,组织方案评审会审查。
第二十六条 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评审会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召开,邀请省内外相关专家参加评审。
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评审会应通过比选确定设计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修改意见向建设单位出具《规划设计方案修改通知书》,设计单位应根据《规划设计方案修改通知书》对设计方案做出修改和完善。
第二十七条 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经核定同意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13个工作日内办理《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核定通知书》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核定通知书》应当附建设工程总平面图等附图和附件。
法定附图包括总平面图、绿化平面图、整体效果图以及各单体建筑各个外立面标准色彩和材质效果图,沿城市主要干道建设工程应附夜景亮化设计效果图。建设工程包括两栋及两栋以上建筑的,应附有包含每栋建筑物建筑面积、层数、高度等内容的建筑特征表,住宅楼应附有标明总建筑面积、住宅套数、套建筑面积等内容的住宅面积表。各阶段申报的附图、附件应加盖设计单位出图章、注册建筑师注册印章并有设计责任人员签字。
办理时限是指方案受理、核定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时间,方案修改时间不包含在内。
第二十八条
建筑物的台阶、平台、窗井均不得超出建筑控制线。除连接城市地下管线工程、通道的地下设施外,地下建筑、建筑基础均不得超出用地界线。围墙应在建设用地范围内设置,采取通透的围栏形式,与绿化相结合,并与周边建筑风格相协调。
第二十九条
城市规划区沿街门店招牌应按照《武威市城市规划区招牌管理办法》的要求设置。招牌的设置实行统一管理、分类指导,形成“整齐、规范、美观、协调、安全、环保”的招牌体系。同一街区所有沿街门店招牌应统一色系、字体、高度与厚度,同一建筑门店的招牌,底线应整齐划一。
新建建筑招牌位置、规格和风格应与建筑方案一起核定,建设工程投入使用后,未经核定招牌的部位不得增设招牌。招牌管理规定详见附件7:《武威市城市规划区招牌管理办法》。
第三十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的,应当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临时建设影响近期建设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以及交通、市容、安全等的,不得批准。
临时建筑物、构筑物使用期限为1年,临时建设应当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内自行拆除,确需延长使用期限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期满前30日内向原批准机关提出继续使用申请,经原批准机关批准后,方可继续使用,延期只能一次并不得超过1年。
第四章 城镇建设工程规划竣工验收和批后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 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批准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将核定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在网站和现场醒目位置进行公示,公示内容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方案核定的要求制定并落款,现场公示牌的尺寸统一为6m×3m,公示牌距离地面2米。
规划公示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总平面图、效果图、核定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等,住宅楼项目还应公示物业服务用房、公厕等属于业主共有的建筑面积。
公示期限自工程开工至工程规划竣工验收合格。
第三十二条 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批准后,设计、施工、监理、工程质量监督、房屋产权管理等单位及部门应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定的方案进行设计、施工、质量监督、办理房屋产权证书等。确需变更规划核定相关内容的,应收回已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按照法定程序重新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三十三条 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批准的内容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划的建设工程,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责令停工、限期整改并依照《城乡规划法》的相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三十四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对建设工程进行现场服务和监督。对主体工程完工进行外装修的工程建立动态巡查制度,在每项工程主体完工、外装修之前,应组织力量到施工现场进行技术服务和现场监督,监督检查建设工程按方案核定的内容进行施工,并对总图布局、绿化、造型、尤其是外墙装饰施工的色彩、材质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下发整改通知书。
整改通知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1、现场检查中发现需要整改的问题;
2、要求建设单位组织自查,进一步发现问题,靠实责任,落实整改的有关要求;
3、方案核定通知书及其附图是规划整改的直接依据,建设单位在整改过程中,如建设单位提出要求,规划部门应随时提供规划服务;
4、整改通知书一式两份,由建设单位、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签字、盖章后双方留存;
5、监督检查中需明确的其它要求。
第三十五条 武威市行政区域内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工程,均须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建设项目竣工规划验收工作,竣工规划验收由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实施。
第三十六条 已核定并公示的设计方案是规划竣工验收的直接依据,任何单位未经规划批准不得随意变更。对不按照已核定设计方案进行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建设的项目,按《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主体进行查处。
对规划验收中绿地率达不到方案核定标准的,责令建设单位进行整改,整改后仍然达不到方案核定标准的,按违法建设依照《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七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受理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申请后,应当在6个工作日内对已批准的文件、图纸逐项完成现场核实工作。竣工规划验收合格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合格书》。竣工规划验收不合格的,应予以书面告知。竣工验收具体程序见附件5:《武威市建设项目竣工规划验收实施细则》。
第三十八条 未取得《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合格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房产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办理房屋产权登记。
第三十九条 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投入使用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更改规划确定的使用功能和建筑效果。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对违反城乡规划既定的规划条件和国家及省上相关强制性规范条文提交设计方案、擅自变更已核定并公示的设计方案进行初步设计或施工图设计的设计单位,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建立不良行为记录及公告制度,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情节恶劣者清除武威设计市场。
第四十一条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5%以上10%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10%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法建设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
(一)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但未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在限期内采取局部拆除等整改措施,能够使建设工程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要求的。
(二)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即开工建设,但已取得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文件,且建设内容符合或采取局部拆除等整改措施后能够符合审查文件要求的。
第四十三条 对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以书面形式责令限期改正;对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即开工建设的,同时责令其及时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对按期改正违法建设部分的,处建设工程造价5%的罚款;对逾期不改正的,依法采取强制拆除等措施,并处建设工程造价10%的罚款。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自行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第四十四条 第四十二条规定以外的违法建设行为,均为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
第四十五条 对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对存在违反城乡规划事实的建筑物、构筑物单体,依法下发限期拆除决定书;
(二)对按期拆除的,不予罚款;对逾期不拆除的,依法强制拆除,并处建设工程造价10%的罚款;
(三)对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10%以下的罚款。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行,有效期五年。
总体规划》
附件1:《全域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总体规划》
附件2:《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 附件3:《金色大道沿线新农村建设规划》
附件4:《武威市建设工程方案设计深度要求》
附件5:《武威市建设项目竣工规划验收实施细则》
附件6:《武威市乡村规划师管理细则》
附件7:《武威市城市规划区招牌管理办法》
第二篇:武威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推荐]
武威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甘肃省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取水、供水、用水以及相关管理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要把节约用水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全市节约用水工作。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节约用水的义务,并有权对违法用水行为进行制止和举报。
第四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节约用水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管理机构及服务体系,明确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重点和工作责任,逐级建立责任制。
第五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要鼓励和支持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引进、推广、应用等工作。
第六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节约用水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拟定节约用水政策,编制节约用水规划,制定相关标准,组织、指导和监督全社会节约用水工作。
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节约用水监督管理工作。
市、县(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负责本行业的节约用水管理工作。
第七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建立节水型社会建设专项资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节水项目建设补助、节水技术推广、节水宣传培训、奖励节约用水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
第八条 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应制订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设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省、市的节水标准和规范要求进行节水方案设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建设项目设计方案时,应就节水方案征得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项目竣工验收时,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参与对节水设施的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已建成的项目未安装节水设施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安装。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开展节水型单位创建活动和普及节水器具与设备工作,加强节约用水宣传和教育,大力宣传节约用水政策、法规,普及节水科学知识,增强全民节水意识。
第二章 计划用水管理
第十条 全市实行计划用水,严格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第十一条 用水总量实行分级控制管理,总量指标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核定下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
第十二条 市水务局根据省水利厅石羊河流域管理局制定的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将水量分配到各县(区)、各行业。
供水单位和用水户要根据《武威市行业用水定额标准》和生产经营需要,于每年十一月三十日前提出下一用水计划申请,经县(区)行业主管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武威城区公共供水范围内的用水计划申请由市自来水公司向凉州区水务局提交。
县(区)水务局应在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将下一的用水总量指标逐级下达到各供水单位和用水户,同时报市水务局备案。
临时用水户,应提前二十个工作日向所在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用水计划申请,经核定批准后供水单位方可供水。
新增用水户,应提前二十个工作日到所在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用水总量指标,经核定批准后方可取用水。
第十三条 城镇供水单位和农村水管单位应对用水户安装符合国家标准的水计量设施。用水户应采取合理措施保护水计量设施。
城镇供水单位和农村水管单位应加强对计量设施的检查与维护。水计量设施发生损坏的,其管理单位应在三日内修复或更换,属于用水户保护不周损坏的,由用水户承担修复或更换所发生的费用。
第十四条 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严格执行武威市物价局核定的水价标准,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水价,对其它行业用水实行定额管理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第十五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应建立节水信息管理系统。完善供水、用水、节水信息统计报告制度。供水单位应依据供水计量设施,统计用水户的用水量,按季度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第三章 农业节水管理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以节约用水、高效用水为核心,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和农户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压缩高耗水的农作物种植面积。
第十七条 各级农、林、水务部门要研究、示范、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农田生产全面普及小畦灌、全膜覆盖、垄作沟灌等节水技术。各灌区应当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
第十八条 农田灌溉用水实行以水定地、配水到户、凭票供水的管理制度。各灌区要加强与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沟通,配水到轮次,合理分配各季节灌水量,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种植区域化布局。
第十九条 农田灌溉用水应做到“面积、水量、水价、水费”四公开,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十条 各级水务部门要建立、培育和完善水市场,鼓励节约用水,为用水户进行水量交易、水票流转提供便利条件。
第二十一条 规范农民用水户协会的运行管理,充分发挥协会对末级渠道维护和参与用水管理的作用。
第二十二条 积极开展节水灌溉试验,研究各种农作物和林草的需水规律,为现代农业灌溉用水提供科学依据。第四章 工业节水管理
第二十三条 工业企业应当加大节约用水资金投入,改进用水工艺,采取清污分流、闭路循环、一水多用、污水达标处理利用等办法,降低清洁水消耗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第二十四条 鼓励发展低耗水型产业,大力推广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逐步淘汰耗水量大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
第二十五条 水生产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制水技术,减少制水水量损耗。制水损耗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二十六条 产生污水的工业企业必须建设和使用污水处理设施设备,做到达标排放。
第二十七条 工业企业应建立健全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水平衡测试,降低跑、冒、滴、漏损耗。工业企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节水情况的监督检查。第五章 城镇节水管理
第二十八条 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和各类服务行业排放的污水必须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第二十九条 用水大户要逐步建设中水回用设施,对达标处理的中水就近利用。
第三十条 供水单位要加强供水管网维护管理,提高供水管网监测和维护管理水平,降低管网的漏失率。
第三十一条 用水单位和个人应当安装使用节水型设备和器具,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耗水量高的设备以及未通过节水产品认证的用水器具。
第三十二条 居民生活用水应当一户一表,计量收费。
第三十三条 城镇绿化要选种耐旱型花草树木,并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有条件的区域使用中水浇灌。
第三十四条 洗车业应当循环用水,推广环保洗车技术。
第三十五条 洗浴业、水上娱乐业和游泳场馆要配套节约用水设施,并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六条 城镇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强化各类用水户的用水管理,完善供用水管理制度,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降低管理成本。第六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七条 建立节约用水奖励制度,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政府予以表彰奖励。
(一)供水企业供水损耗低于国家标准的;
(二)在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
(三)在节水科研和管理制度创新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的;
(四)在节约用水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
(五)对举报和制止违法用水行为经查证属实的。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可通知水管理单位停止供水。
(一)未按规定申请用水指标或用水指标未经批准擅自取用水的;
(二)擅自停止使用已建成的节约用水设施的;
(三)擅自改变用水性质的;
(四)未按规定改造安装节水器具的;
(五)跑、冒、滴、漏水严重的。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相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按涉水法律处罚。
(一)建设项目的节水设施未建成或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使用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七十一条规定处罚;
(二)生产、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用水设备和产品的,分别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工商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处罚;
(三)工业企业污水处理不能达标排放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有关条款规定处罚;
(四)擅自损坏和改动计量设施的,由计量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第五十一条或《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处罚;
(五)拒不安装用水计量水表和超越计量设施窃取水的,由供水主管部门会同公安机关依据《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处罚。
第四十条 对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因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由其主管部门或者行政监察机关视其情节轻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0年8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第三篇:武威市城市供热管理办法
武威市城市供热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武威城区(以下简称为城区)供热管理,合理利用能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维护热源生产单位、供热产销单位和热用户的合法权益,促进城区供热事业健康发展,根据建设部《市政共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 文(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及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城市供热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城区供热应当坚持优先发展集中供热、限制和改造分散供热,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层管理的原则。
第三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市的供热建设和供热管理工作。主要负责城区中央、省属驻武单位、市级单位供热站(点)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凉州区政府负责城区区属单位供热站(点)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市(区)发改、环保、物价、国土、规划、劳动、安监、质监、工商、**、消防、电力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积极配合,协同搞好城区供热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 城市供热逐步推行清洁能源供热和分户计量用热。热源生产单位、供热产销单位应当确保城区供热正常进行,并积极推进城区供热的科技进步,提高城区供热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供热效果。
第二章 供热规划、建设管理
第五条 城市热源、热网建设严格按照城市供热规划进行,新建、改建、扩建和更新城区供热规划,应当符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城区供热规划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分期实施的原则。同时,应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对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通过环保部门审批的工程不予实施。
城市热源建设应当符合集中供热的要求,重点支持下列集中供热项目:(一)热电联产及其配套管网设施;
(二)供热能力达到100万平方米的区域供热厂及其配套管网设施。在已按规划实施集中供热的区域内,不得新建供热站。
第六条 城区供热建设资金通过国家投资、供热单位自筹、吸纳民间资金、银行贷款、利用外资等渠道筹集。
第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和更新工程必须配套建设供热设施,并按环保部门批准的就近供热点进行配套。
新增、扩大供热面积的供热并网工程,须经市(区)供热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第八条 城区供热工程设计与施工,应当按规定通过招标投标程序发包,由具有相应资格、资质的单位承担,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城区供热工程竣工后,必须按国家规范标准和有关规定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不得投入使用。验收工作由市(区)供热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环保、质监、规划、市政等相关部门、单位配合。
第九条 新建民用建筑的供热采暖系统应当按照分户可控计量的要求进行设计。热源生产单位、供热产销单位和热用户按产权归属对供热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无管理、维护能力的产权热用户可以委托供热产销单位有偿代管代修其供热设施。供热产销单位公用管网应送至城市主次干道道路建筑红线处,与用户地界管网接口。用户自建的供热设施应执行供热产销单位的技术质量标准,不符合要求的,供热产销单位不予接口。
以供热产销单位与热力用户管网接口为界,划分双方的产权界限及设施维护责任,供热产销单位对其经营使用的供热设施管网负责维护管理,热用户选配技术人员负责本单位或本楼(院)用热设施的维护管理,也可集体委托供热产销单位有偿维护或管理。
第十条 供热产销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在其供热设施及其安全距离范围内设置明显的安全保护标志。
第十一条 在城区供热设施地上、地下安全保护区内,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下列危害供热设施安全的行为:
(一)修建建筑物、构筑物、堆放物品;
(二)挖掘、取土、打桩、植树、爆破、钻探等;
(三)排放污水,堆放垃圾、杂物;
(四)其它影响供热设施安全的行为。
第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改和移动城区供热管网、标志、阀室、井盖、阀门、仪表等设施。
第十三条 凡可能危及供热设施安全或影响供热设施正常运行的工程项目,须经市(区)供热主管部门同意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后方可施工。市(区)供热主管部门同意前应当征求供热产销单位的意见,供热设施发生故障需抢修的,可以先行施工,后补办手续。
第十四条 因室内装饰影响供热设施抢修时,用户应无条 件自行拆除;不自行拆除的,给自身、他人和供热单位造成损失且影响供热效果的,由该用户承担。非住户装饰等原因影响供热效果的,由供热产销单位负责。第十五条 热源生产单位出口处的计量仪表,由热源生产单位负责维护管理;单位用户进口处的计量仪表,由供热产销单位负责维修管理。供用热双方因供热计量数据发生争议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裁定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与供热设施配套的消烟除尘、隔消声器、固体废物防治、水污染防治等环保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由热源生产、供热产销单位负责,发生环保设施停用、运转不正常或超标排污,由环保部门依法处理。
第三章 供热特许经营管理
第十六条 城市供热实行特许经营制度。
具备国家规定供热条 件的供热产销单位,按照规定的程序与市(区)供热主管部门签订《供热特许经营协议》,取得供热产销特许经营权后,方可进行供热产销经营活动。
第十七条
取得供热特许经营权的供热产销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市(区)供热主管部门应当依法终止供热特许经营协议,取消其特许经营权,并可以实施临时接管:
(一)未经许可,擅自转让、出租特许经营权的;
(二)未经许可,擅自将所经营的财产进行处置或者抵押的;
(三)因管理不善,发生重大质量、生产安全事故的;
(四)未经许可,擅自停业、歇业,严重影响到社会公共利益和安全的;
(五)供热产品质量达不到协议条 款标准,严重影响公众利益的;
(六)法律、法规终止的其他行为。
市(区)供热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供热特许经营权实施临时接管的应急预案。对获得供热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取消特许经营权并实施临时接管的,必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并召开听证会。
第十八条
供热产销单位按照规定的程序,以竞标方式取得特许经营权,并应当具备以下条 件:
(一)依法注册的企业法人;
(二)有相应的注册资本金和设施、设备;
(三)有良好的银行资信、财务状况及相应的偿债能力;
(四)有相应的从业经历和良好的业绩;
(五)有相应数量的技术、财务、经营等关键岗位人员;
(六)有切实可行的经营方案;
(七)地方性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 件。
第十九条 取得特许经营权的供热产销单位经营情况,由市(区)供热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中期评估。评估周期一般不得低于两年,特殊情况下可以实施评估。
第二十条
禁止伪造、涂改、出租、借用、转让和出卖供热资质证书。第二十一条
供热产销单位在协议有效期内单方提出解除协议的,应当于每年7月底提出申请,市(区)供热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后的20日内作出答复。在市(区)供热主管部门同意解除协议前,供热产销单位必须保证正常的经营与服务。供热特许经营权发生变更或者终止时,市(区)供热主管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供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第四章 供、用热管理
第二十二条 供热产销单位在扩大供热面积、增加热用户前,应当向市(区)供热主管部门申报热源和增容方案,经协商同意后,按规定办理供用热入网手续。并网工程费用由供用热双方以合同形式约定。
供热产销单位确需在既有管网上新增负荷或者接碰管线的,必须征得管网产权单位的同意。
热用户确需在既有管网上新增负荷或者接碰管线的,必须征得供热产销单位的同意。
第二十三条 热源生产单位和供热产销单位应签定《供热合同》,热用户与供热产销单位应签定《用热合同》。供用热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供用热期限、供热参数、室内温度、事故维修责任、收费标准、结算办法、供用热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
第二十四条 热源生产单位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供热合同》向供热单位提供热水、蒸汽。
(二)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确保供热安全。
(三)按规定安装的检测仪器仪表及安全附件,安装前和使用当中必须由法定的检测检定机构进行强制检定。
(四)供热参数(不低于国家设计规范标准18℃±2℃和供热输出水温度及回水温度的标准)应当符合国家、省、市有关规定。
第二十五条
供热产销单位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规定向用户供热、供汽,保证供热、供汽质量,在一个采暖期内,经市(区)供热主管部门两次检查,供热质量达不到标准的,责令限期改正;
(二)对用户报修请求应当按规定及时处理;
(三)供热企业的管理人员在入户检查检修、排除故障、收取热力费时,应当持有本单位签发的工作证件并主动出示。
(四)因重大设备事故不能正常供热或停止供热12小时以上的,供热产销单位应及时报告市(区)供热主管部门并通知热用户,立即组织抢修,尽快恢复供热。当供热设施发生漏水等危及公共安全和影响系统供热的故障时,供热单位必须及时抢修。
(五)供热产销单位未取得市(区)供热主管部门同意不得随意在供暖期停止供暖。
(六)供热产销单位未经市(区)供热主管部门同意不得擅自停止经营。原供热设施、设备不得另作它用,所占用场地不得改作其他用途。
(七)供热产销单位也必须遵守本办法第二十四条
(二)、(三)项的规定。
第二十六条 用户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用户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价格主管部门核定的标准向供热产销单位足额交纳热费,不得拖欠或者拒缴;
(二)产权单位热用户应确定管理机构和人员,加强供热设施管理,并按供热产销单位的要求安装监测、计量仪表及排气阀;
(三)工业蒸汽用户应按供热单位要求提供必要的用汽参数和月用汽计划;
(四)不得自行扩大用热面积、改变用热设施使用性质及运行方式;
(五)不得擅自在室内采暖系统上安装热水循环装置或窃热设施,严禁私放、偷用供热管网软化水。
(六)共用一个供热系统的用户,不得单独提出停热申请。
(七)其它影响供热的行为。
第二十七条 供热产销单位应当保证供热质量。非分户热计量区域热用户室温合格率不低于97%,室内温度昼夜为18℃±2℃,不低于16℃。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热用户擅自改动室内墙体结构和供热管道,或者对采暖设施进行包装的;
(二)热用户供热系统设计、安装不符合国家规范并对供热质量产生实质性影响的;
(三)室外温度持续低于供热设计规范的。
(四)其它非供热单位因素。前款所列情形须经市(区)供热主管部门核实。第二十八条 城区采暖期自当年十一月一日起至次年三月三十一日止。在设计规范内供热产销单位应当保证居民用户室内温度达到国家设计规范标准(第二十七条 所列情形除外),非居民用户的室内温度由供用热双方在供用热合同中约定。一个供热系统中居民用户室内平均温度应当不低于国家设计规范标准±2℃。居民用户室内日平均温度达不到设计规范的,热用户有权要求供热产销单位采取措施达到规定温度。供热产销单位应在接到用户报告后24小时内,查清原因,并予解决。或者用户向市(区)供热主管部门投诉。
因室内温度发生争议,热用户室温应以法定计量检测机构检测记录的温度为准。
因供热产销单位责任造成用户24小时以上供热质量不达标并经市(区)供热主管部门核实,低于室温合格标准2℃以内的,供热产销单位按日向热用户退还低温期的半额热用费;低于室温合格标准2℃以上的,供热产销单位按日向热用户退还低温期的全额热用费。凡属用户设施设备、用热建筑物保温不好等原因造成的供热质量不达标,其责任由用户自负,供热产销单位应组织技术力量,提出技改方案,由用户自行解决,其费用由用户承担。
第二十九条 为确保公有供热设施资产安全和公共设施利益安全,市(区)供热主管部门应定期对供热产销单位的资产状况及经营状况进行评估,并公布评估报告。供热产销单位不准以任何形式擅自将经营的供热设施资产进行处置或抵押。
供热产销单位应当建立供热服务承诺制度,将规范化服务的标准、内容、违约责任等向社会公开,提供优质服务,接受社会监督。
供热产销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供热故障紧急抢修制度,配备抢修队伍、装备,向用户公布值班地点、值班电话及服务公约。
第五章 热用费管理
第三十条 供热价格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供热价格按价格主管部门核定的标准执行。供热单位应向社会公示供热价格标准。
第三十一条 工业蒸汽用户每月十日前向供热产销单位预交本月计划用汽量50%的热费,月底结清。采暖用户应在每年十月底前向供热产销单位缴纳本采暖期热费。一次**不清的,可分期交付,但热费必须在次年三月三十一日前缴清,特殊情况双方协商确定。热用户逾期未交纳热用费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违约金。
由民政部门发证的低保人员和劳动部门发证的下岗人员等困难群众按国家、省、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由于供热产销单位原因使实际供热期限少于规定供热期限的,供热产销单位应核减部分热费。因停水停电以及其它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停暖的,供热产销单位应当及时通知热用户采取保暖措施,并报市(区)供热主管部门备案。
连续停暖时间超过24小时以上,停暖期间热费应退还用户。由于事故造成热用户供热设施损坏的,由供热产销单位负责及时修复,不得向用户加收费用。产权单位自行维护的住宅住室温度低于供热温度标准的,由产权单位负责解决。新建房屋在尚未进户空闲期间的热费,由建设单位承担。
不同高度建筑物的收费标准双方合同约定。没有合同约定的,收费标准按价格主管部门核定的标准执行。
第三十三条
对于在规定的期限内不交热用费的单位和个人,供热产销单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公告催缴。对于拒交拖欠热用费的单位和个人,供热产销单位可以停止供热,因停止供热造成的损失由欠费者承担;其所欠热用费,供热产销单位应当依法追缴。
对于在当年采暖期前一次**清全部热用费的单位和个人,供热产销单位可以给予一定优惠。
第三十四条
不需采暖的房屋所有权人,应当于供热前30日内向供热产销单位提出拆除、锁闭用热设施的书面申请。
供热产销单位在收到房屋所有权人的书面申请后,应当于10日内予以审核;对于不侵害其他热用户用热利益、不影响正常供热的,应当予以同意并由供热产销单位拆除、锁闭其用热设施,同时终止《用热合同》。因拆除、锁闭用热设施所发生费用由房屋所有权人承担;对于可能对其他热用户利益和正常供热造成损害或者威胁的,不予同意并书面告知理由,其用热设施不得拆除、锁闭,房屋所有权人应当按规定缴纳热用费。
被拆除、锁闭其用热设施的房屋所有权人在恢复用热时,应当与供热产销单位重新办理供、用热手续,重新安装、开启其用热设施所发生的费用由房屋所有权人承担。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热源生产单位、供热产销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由市(区)供热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给予警告,并令其承担赔偿责任。逾期不改的,由市(区)供热主管部门终止协议,取消其特许经营权。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区)供热主管部门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 规定,责令停止违规行为,限期改正,并赔偿经济损失。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 规定,未办理特许经营许可证擅自从事供热经营活动的,供热产销单位成立、合并或者变更法定代表人,未办理变更手续的,伪造、转让和出卖供热资质证书的,由市(区)供热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罚。
(三)热源生产单位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供热产销单位违反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五条 规定,责令限期改正、予以警告和责令其依法赔偿损失。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五条 规定,城区集中供热规划、工程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经环保部门审查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停止违规行为,限期改正,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责任单位予以处罚。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 规定,擅自停用环保设施,或者设施运转不正常,造成污染纠纷或超标排污的,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加倍征收排污费和处以罚款。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
(二)、(三)项规定的,由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九条 供热产销单位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妨碍城区供热行政管理人员执行公务,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供热机关依照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各县及县(区)的小城镇和城市规划区范围以外的供热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供热产销单位,是指向热用户供应热能的单位。本办法所称热用户,是指用热的单位和个人。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建设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03年5月28日市政府印发的《武威城区供热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四篇:白银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科学制定我市城乡规划,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明确有关部门职责,保障城乡规划顺利实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甘肃省城乡规划条例》、《甘肃省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市辖区内制定、修改、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市域、城市、园区、乡镇、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应当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第三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合理布局区域的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效保护耕地、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注重保护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和历史风貌,着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并符合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的需要。
本市设立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对重要的城乡规划编制与实施进行事前论证、审议。市城乡规划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承担。
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经市人民政府授权,可以在特定区域设立派出机构;县区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镇、乡人民政府按照本办法承担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与城乡规划管理有关的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城乡规划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工作经费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保障城乡规划研究、编制和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建设以及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五条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第六条城乡规划经依法批准后,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建设项目的规划许可和查处违反城乡规划的建设行为的结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开,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
第七条城乡规划的制定、修改、实施和监督检查,应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听取公众意见。
第八条 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开展规划研究,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加强地理信息和各类城乡规划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城乡规划档案管理,积极开发利用规划成果,提高城乡规划实施及监督管理的效能。
第九条在规划区内实施的建设项目,实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竣工验收合格书等规划许可制度和建设工程选址、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规划核实、工程竣工规划验收等规划工作规定。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规定。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修改与审批
第十条编制城乡规划应当按照计划进行。城乡规划编制计划由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制定,依照法律、法规确定的审批权限报送审批。
编制城乡规划,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并使用坐标系、高程系统一的地形图。
第十一条市、县人民政府负责编制城市(区)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总体规划过程中,要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组织原则,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发改、国土、建设、环保等相关部门,共同编制。总体规划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上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二条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他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其他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应当采用纸质及电子文档形式备案。
第十三条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可以组织编制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并报城市和县人民政府审批,其他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地区由建设单位组织编制,并报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定。
第十四条乡规划由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将审议意见和根据审议意见的修改情况与规划成果一并报送县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五条村庄规划应以行政村为单位,由所在地的镇或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写,村委会应指定人员参与村庄规划编制过程,并协助做好规划相关工作,村庄规划成果完成后,必须要经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方可由所在地的镇或乡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六条各类开发区(园区)的规划由市、县区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开发区(园区)管委会组织编制,并按有关规定程序审批。各类开发区(园区)的规划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第十七条跨县区的区域规划由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八条市、县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会同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对涉及城乡空间安排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商业网点、水系、绿化、防灾减灾、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旧城改造与更新、户外广告设置等组织编制专项规划,报市、县人民政府审批。各类专项规划之间应当衔接。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落实各类专项规划的有关内容。
法律、行政法规对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九条市、县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镇人民政府可以组织编制重要地段的城市设计,报市、县人民政府同意后,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应当对城市建筑、公共空间的形态、布局和景观各要素进行规定。
第二十条城乡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定期对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依法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城乡规划的相关内容。
第二十一条因总体规划的修改,或者经评估确定,需要对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进行修改的,应当由组织编制机关报原审批机关同意后编制修改方案。修改后的各类规划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第二十二条各类城乡规划的制定、修改,应当组织公众参与,广泛听取公众对规划方案的意见和建议,组织规划编制的机关应当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认真对待,采纳合理意见和建议,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上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
第三章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二十三条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批准或者核准或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其他建设项目不需要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经审查认为符合城乡规划的,核发选址意见书,认为不符合城乡规划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二十四条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自核发之日起一年内有效,在有效期内未取得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文件,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失效,需要时应当重新办理。
第二十五条建设用地的规划条件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需要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应当在规划条件中予以明确。
规划条件分为强制性内容和引导性内容,强制性内容包括:用地位置、用地面积、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配套要求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要求等;引导性内容包括:建筑形式、色彩、风格要求等。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根据相关规划的要求和建设用地的性质将引导性内容调整为强制性内容;涉及地下设施与周边地区设施相互联通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规划条件中予以明确。
第二十六条在原有土地上进行建设的,建设单位应当向项目所在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项目设计方案等资料,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对建设项目设计方案进行审核。
第二十七条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在出让前提出规划条件。规划条件应当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
第二十八条转让土地进行建设的,应当将土地使用权属人已经取得的规划条件作为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的组成部分。需变更规划条件和分割土地转让的,应当重新申请规划条件,并将规划条件作为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的组成部分。
新的土地使用权属人应当申请换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二十九条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规划条件进行建设;确需变更规划条件的,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批。
第三十条城乡建设和发展应当注重地下空间的开发与综合利用,遵循统一规划、分层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充分考虑防灾减灾、人民防空等需要,与地面设施建设相结合。
利用地下空间进行建设的项目,应当符合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涉及军事、文物保护、人民防空、市政基础设施、河道和环境保护的地下建设项目,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地下建设项目应当在地下空间规划确定的层次空间进行建设,不得占用其他层次空间进行建设。第三十一条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包括符合城乡规划要求的附图和附件。附图包括明确建设用地范围、代征用地范围和有关控制线的地形图;附件包括红线图和《规划条件通知书》等文件。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有效期内办理用地手续,在有效期内未取得用地手续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失效,需要时应当重新办理。
第三十二条 鼓励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第四章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第三十三条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应当按照下列程序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一)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持使用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或备案文件以及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设计标准、拟定的规划条件、规划管理有关规定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
(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建设工程设计方案中涉及城乡规划的内容依据规划条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审查;
(三)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要依法在工程实施地点和其他公示平台进行公示,公示期满后,公众没有提出意见或建议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规定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公示期间,有公众提出意见或建议的,对合法、合理的建议,建设单位和规划部门应予采纳,必要时调整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对不合法、不合理的建议或意见,由建设单位和规划部门给予书面说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规定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属应急抢险工程的,建设单位可以先行施工,同时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建设主管部门书面报告,并在其确定的期限内补办各项手续。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将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予以公布。
第三十四条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设位置,建设规模;
(二)建筑使用性质,建筑布局的总平面图,建筑单体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建筑面积;
(三)建设用地出入口、绿地、停车场(库)的布局及规模,用地内主要道路及管线布局,场地竖向标高;
(四)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总体布局、规模及道路、管线控制标高、管长、管径、管位等;
(五)规划条件确定的其他相关内容。
第三十五条建设工程的规划许可申报资料必须规范齐全,应当提供有相应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出具的正式文本、图纸和电子文档。
第三十六条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应当按照许可内容进行建设。确需变更许可内容的,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
(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乡规划法律、法规和规划条件对变更的内容进行审查;
(三)申请变更的内容涉及利害关系人利益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公示,并可以通过座谈会、听证会等方式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
(四)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允许变更许可内容的,出具同意的书面意见。
已领取预售许可证的房地产建设项目,不得申请变更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内容。
建设单位和个人申请建设单位名称变更的,应当提供有关合同和发改、土地、工商行政管理等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
第三十七条 在规划区内进行大中型户外广告固定设施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法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对大中型户外广告固定设施的尺寸、规格等涉及城乡规划的内容进行审查;经审查同意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确需变更许可内容的,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第三十八条土地使用权人在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的,应当取得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的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但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因施工需要进行的临时建设和已取得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临时建设除外。临时建设影响近期建设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以及交通、市容、安全等的,不得批准。
临时建筑不得超过两层,高度不得超过八米,确因公共利益需要的除外。
临时建筑不得改变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确定的用途,不得转让。
第三十九条在符合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建设单位(个人)可以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在原址上重建、改建,但不得改变原建筑(构筑)使用性质、突破原建筑(构筑)基底、扩大原建筑(构筑)面积、增加原建筑(构筑)高度,并符合原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其他条件。如有改变,应按相关规定重新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十条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有效期内办理开工手续,在有效期内未取得开工手续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失效,需要时应当重新办理。
第五章 规划核实和验收
第四十一条对规划审批的建设项目实行规划许可承诺制,在核发建设项目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前,建设单位(个人)按照白银市建设工程规划批后管理登记表要求,签订承诺书,并严格按承诺实施。第四十二条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个人)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验收合格后,核发建设工程规划竣工验收合格书。
未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规划竣工验收合格书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第四十三条建筑工程交付使用后,房屋所有权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得擅自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房屋用途。确需改变房屋用途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执行。
房屋权属证书载明的房屋用途应当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建筑使用性质一致;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核发与房屋用途相关的行政许可证件时,应当与房屋权属证书载明的房屋用途一致。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以及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和各类建设活动的监督检查。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镇(乡)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
第四十五条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并组成规划督察组,对县区人民政府以及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各类城乡规划、实施城乡规划许可和违法建设查处等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城乡规划行政执法联动机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城乡规划工作的监督检查和对违法建设的查处,提高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效能。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明确相关部门在城乡规划监督检查中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加强对城乡规划监督检查工作的统筹协调。
第四十七条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制定城乡规划巡查制度,定期巡查,发现违法建设的,应当及时制止、查处。
第四十八条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接受公众对城乡规划工作的监督,及时受理单位和个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十九条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依法公开,供公众查阅和监督。第五十条各类规划文书失效的,审批机关应当依法办理其注销手续。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必要时可以进入现场进行勘测,发现违反规划许可的行为,有权责令有关单位和人员停止违法行为。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应当出示执法证件。被监督检查的单位和人员应当予以配合,不得妨碍和阻挠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第五十二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设计审查、施工许可及质量监督等管理活动中发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审定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有违反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的,应当明确指出并退回设计审查、施工许可和质量监督申请,相关责任由建设单位、规划许可部门及相关责任人承担。
第五十三条实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县区,按照有关规定,在规划区内未经规划审批的建设项目,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查处。
第五十四条各类开发区(园区)规划管理工作,由开发区(园区)管委会负责。
第五十五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
第五十六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违法作出行政许可的,上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撤销或者直接撤销该行政许可。因撤销行政许可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第五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已有处理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八条本办法有效期为5年,有效期满自动失效。
第五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以前印发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符的,按本办法执行。
第五篇:葫芦岛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
【全文】
葫芦岛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 辽宁省葫芦岛市人民政府
葫芦岛市人民政府令
第152号
现将《葫芦岛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予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 都本伟
2013年10月29日
葫芦岛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监督检查以及规划区内的城乡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公布的城乡规划,并有权对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或者控告。
不符合法定条件或者未经法定程序,任何组织、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城乡规划。
第四条 市、县(含县级市,下同)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工作。发展改革、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环境保护等有关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城乡规划的相关工作。第二章 城乡规划的制定
第五条 本市城乡规划包括市域内跨县、区的城乡规划,葫芦岛市城市规划,兴城市城市规划,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和其他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六条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第七条 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城市、镇的发展布局;
(二)功能分区;
(三)用地布局;
(四)综合交通体系;
(五)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
(六)各类专项规划等。
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八条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一)土地使用性质及其兼容性等用地功能控制要求;
(二)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用地指标;
(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的用地规模、范围及具体控制要求,地下管线控制要求;
(四)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限(黄线)、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绿线)、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限(紫线)、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限(蓝线)等“四线”及控制要求。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总量、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公共绿地面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建设控制指标等,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第九条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综合分析和总平面设计;
(二)道路交通设施和市政工程管线设置;
(三)公共服务设施;
(四)工程量、拆迁量和造价估算。
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和进行建筑设计应当结合所在区域的风貌特征,注重与周边建筑的协调,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第十条 市域内跨县、区的城乡规划由市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审批。需要报省人民政府审批的,由市人民政府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审议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一条 城市、镇总体规划按照下列规定组织编制和审批:
(一)葫芦岛市总体规划由葫芦岛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审议后,由市人民政府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二)兴城市总体规划由兴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审议和葫芦岛市人民政府审查通过后,由葫芦岛市人民政府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三)建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总体规划由建昌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审议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四)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审议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二条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下列规定组织编制和审批:
(一)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二)建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建昌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经建昌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葫芦岛市人民政府备案;
(三)其他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三条 乡规划由所在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乡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四条 村庄规划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第十五条 有关管理部门会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的交通、水利、电力、电信、邮政、气象、能源、生态环境保护、人民防空、防灾减灾、消防、地名命名等涉及空间资源利用的专项规划,应当符合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六条 市、县(含县级市、区)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乡规划编制需要,及时提供国家规定的勘察、测绘、气象、地震、水文、环境等基础资料。
第十七条 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意见。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公告的内容,应当在政府信息网站、局域网站以及当地主要新闻媒体上公布。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在城乡规划批准后十五日内向社会公布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
第三章 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十八条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当优先安排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妥善处理新区开发与旧区改建的关系,统筹兼顾进城务工人员生活和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村民生产与生活的需要。镇的建设和发展,应当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安排交通、供电、供水、排水、燃气、环卫、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院、文化站、幼儿园、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
乡、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应当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引导村民合理进行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十九条 城市、县、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近期建设规划,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近期建设规划应当以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内容,明确近期建设的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为五年。第二十条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应当符合城乡规划,并依法履行规划审批手续。建设项目按照相关规定必须配建地下工程或者根据城乡地下空间规划需要预留连接通道以及附属设施出口的,应当根据有关部门规定的规模、位置和要求,与地面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办理规划审批。
第二十一条 城乡规划确定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道路、绿地、输配电设施及输电线路走廊、通信设施、广播电视设施、管道设施、河道、水库、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防汛通道、消防通道、核电站、垃圾填埋场及焚烧厂、污水处理厂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以及其他需要依法保护的用地,禁止擅自改变用途。
第二十二条 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持下列材料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一)含有建设项目基本情况的选址申请书;
(二)建设单位法人等相关证明文件;
(三)建设项目需要批准、核准的证明文件;
(四)建设项目选址方案有关图件;
(五)建设项目土地预审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文件,以及经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的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报告或者相应材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六)国家安全、地震、气象、文物、军事管理等部门依法出具的意见书;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国家和省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确需在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选址的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选址可行性论证报告。
受理申请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审查。对符合要求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核发选址意见书;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核发,告知申请人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二十三条 建设项目选址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城乡规划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前,应当在政府门户网站或者建设项目现场等场所进行公告,公告期限不少于十日。
城乡规划部门应当自核发选址意见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将选址意见书和建设项目有关情况依法向社会公示,但依法应当保密的内容除外。
第二十四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批准、核准、备案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定建设用地的位置、面积、允许建设的范围,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受理申请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审核,对符合要求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核发,告知申请人并书面说明理由。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申请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后,由土地主管部门划拨土地。
第二十五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出让地块的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
未确定规划条件的地块,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第二十六条 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建设单位应当持建设项目的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擅自改变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组成部分的规划条件。受理申请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审核。对符合要求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核发,告知申请人并书面说明理由。第二十七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条件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二十八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依法办理施工许可手续后,应当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要求,由具有相应测绘资质的单位进行放线,并报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验线。验线合格后方可施工。
第二十九条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建设,不得占用农用地;确需占用农用地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后,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第三十条 建设工程完成施工后,建设单位应当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及附件、附图、竣工测绘报告、竣工图等材料,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规划条件核实。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申请建设工程规划核实前,应当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拆除的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以及因施工需要搭建的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全部拆除并清理场地。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五日内,派员到现场进行核实。经核实符合规划条件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向建设单位出具规划核实证明;对不符合规划条件的,应当依法提出处理意见。
第三十一条 未经规划条件核实或者虽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房产管理部门不得办理房屋产权登记手续。
建设单位应当在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出具收到竣工验收资料的证明。
第三十二条 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批准手续的建设工程,设计部门不得对该项目工程进行设计。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工程,有关单位不得施工、供水、供电。
第四章 城乡规划的修改
第三十三条 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不因法定事由,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第三十四条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公众意见。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镇人民代表大会和原审批机关提出评估报告并附具征求意见的情况。
规划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规划公示情况和公众意见;
(二)公共服务设施、社会公益设施等基础设施和住房保障的规划实施情况;
(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
(四)绿化、交通、环境卫生、公共安全的规划实施情况;
(五)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的规划实施情况;
(六)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的意见。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工作,原则上应当每二年进行一次,确定开展评估工作的具体时间上报城市总体规划审批机关。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组织编制机关方可依法组织修改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
(一)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城乡规划发生变更,提出修改规划要求的;
(二)行政区划调整确需修改规划的;
(三)因国务院、省人民政府批准重大建设工程确需修改规划的;
(四)经评估确需修改规划的;
(五)城乡规划审批机关认为应当修改规划的其他情形。
修改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向原审批机关报告;修改涉及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
修改后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应当依照法定的审批程序报批,并依法向社会公布。第三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方可依法组织修改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一)总体规划修改后,需要修改的;
(二)重大建设项目选址影响规划用地功能与布局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七条 确需修改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的必要性进行专题论证;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采用多种方式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必要时应当组织听证;
(三)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提出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建议,并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原审批机关的同意后,方可组织编制修改方案;
(四)修改后应当按法定程序审查报批。报批材料中应当附具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意见及处理结果。
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涉及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修改总体规划。第三十八条 在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发放后,因依法修改城乡规划给被许可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九条 市、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
第四十条 市、县、乡、镇人民政府以及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每年应当对城乡规划许可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是否已办理规划许可;
(二)城乡规划许可的执行情况;
(三)规划控制情况;
(四)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
(五)建筑物、构筑物的规划使用性质;
(六)按照相关规定应当监督检查的其他内容。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权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提供与监督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并进行复制;
(二)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就监督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并根据需要进入现场进行勘测;
(三)责令有关单位和人员停止违反有关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的行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应当出示执法证件。被检查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情况和必要的资料,不得拒绝和阻挠。检查人员应当为被检查的单位或者个人保守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第四十二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城乡规划监测系统,完善城乡规划信息平台,建立城乡规划工作的公众参与制度;设立、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主动接受公众对城乡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对举报或者控告,应当及时受理并组织核查、处理。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和人员应当主动接受和配合新闻媒体对城乡规划实施情况的舆论监督。
第四十三条 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建议有关人民政府责令其给予行政处罚。
第四十四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违法作出行政许可的,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撤销或者直接撤销该行政许可。因撤销行政许可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以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 违法建设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
(一)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但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在限期内采取局部拆除等整改措施,能够使建设工程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要求的。
(二)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即开工建设,但已取得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文件,且建设内容符合或采取局部拆除等整改措施后能够符合审查文件要求的。第四十七条 不能拆除的情形,是指拆除违法建设可能影响相邻建筑安全、损害无过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或者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情形。
第四十八条 违法收入按照新建、扩建、改建的存在违反城乡规划事实的建筑物、构筑物单体出售所得价款计算;出售所得价款明显低于同类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处罚机关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房地产评估机构评估确定。
第四十九条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依法拆除。第五十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做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未拆除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依法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按国家和省规定执行。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市城乡规划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葫芦岛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31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