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调查报告(定稿)
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调查报告
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强大步伐,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工业化及城市的发展,从农村到城镇,流动农民及农民工子女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农民工是城市发展经济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建设者,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工遇到了种种问题,诸如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等急需解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农民工子女如果不能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权利,那么城市和农村孩子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两级分化将会越来越严重,也会引发严重的社会矛盾。
为此,我们特别对辽宁省葫芦岛市的农民工进行了走访调查,了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况及上学问题,本次调查采用走访询问、查阅相关资料、文件等形式。
一、调查者基本情况
农民工及其子女共占城市总人数的40%,而农民工子女占城市人口的20%,其中有15%的农民工子女可以到学校接受教育,5%的农民工子女目前辍学在家。
二、本次调查涉及到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的问题涉及农民工子女目前的基本状况,教育上学现状及农民工子女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农民工子女的基本状况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民工子女这一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工中以家庭迁移的比重越来越大,大批适龄儿童跟随父母来到城市生活、接受教育。这类农民工家庭或许在城市谋得了生存之地,有了一部分可供全家生存的收入,或许全家居住在破旧、简陋的房屋内艰难度日;当然,在偏远的农村老家,依旧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离开他们去城里打工,目前还没有能力、没有稳定的居住条件和经济收入接他们一起去城里生活。他们当中的一部分还正在面临着失学、辍学在家的窘境,甚至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维持。
(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
据统计,我国目前农民工数量已经超过了
2亿人,在这2亿人的背后,有7000多万他们的孩子,这其中包括跟随父母在他乡的1400多万随迁子女,5800多万留守儿童。失学、入学难已成为这些农民工子女教育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现阶段,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即流动子女的教育;二是留在家乡的即留守子女的教育。收入稍高的农民工家庭的子女有的在城市公办学校上学,接受教育,有的就读于收费较低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但是,尽管如此,这些生活在城市的流动农民工子女也常因种种原因无法上学,接受教育;而留守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他们只能坐在简陋破旧、教学设施不完善、师资短缺、阴冷潮湿的教室里接受着教育,有的甚至因家庭负担太重交不起学费而面临着失学、辍学的危险。他们羡慕着城市孩子的生活,向往着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有一张属于自己的书桌和文具,他们希望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玩耍。可这一切,对于他们来说,却是奢望。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所存在问题
一是费用问题。农民工在城市的最底层工作,大多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收入微薄,家庭温饱已勉强维持,子女的上学费用支出更显得力不从心。在调查中,大部分农民工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在教育方面享受同等的待遇,但大多数家长普遍认为公办学校的费用较高,且部分公办学校需缴纳更多的学杂费、借读费和赞助费等,一般家庭难以负担。因此,费用问题是影响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关键问题。
二是受教育权利问题。由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大量进入城市,造成城市的各项资源处于紧张状态,使得教育资源供给短缺,部分公办学校常以各种理由拒绝接收农民工子女,使得这些农民工子女面临“有学不能上”、“求学无门”的处境;一些打工子弟学校问题多多,教学设施不完善,教育资源不足,缺乏各方面的保障和教育措施等等。
三是心理问题。从农村来到繁华的城市,生活环境发生很大的改变,由于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的相对落后,农民工子女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或难以适应学校的环境,或遭到城里孩子歧视、老师的偏见、不公平的待遇,而造成自闭、自卑等严重的心理问题。从而出现“逃学”、“厌学”的行为;还有部分农民工父母存在消极,守旧的心态,认为“农村家庭出来的孩子接受教育没有用,只是浪费钱,将来一定还是打工族,倒不如省些钱,早点出来打工,补贴家用” 使得其子女错过了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机,放弃了上学受教育的机会,影响其终身的发展,也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成长。
(四)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是农民工生活工作在城市,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被社会所忽视,享受不到丰厚的待遇,遭到人们的歧视,工作不稳定且收入偏低,有时甚至得不到应有的报酬。调查显示,流动人口中,月收入在600元以下的农民工家庭占一半以上。如此低的收入,维持温饱尚且不足,更别说在子女教育上的投资了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有的公办学校还需要交转学费、借读费等多项额外费用,这对于本来就收入不高的农民工家庭来说无疑是更雪上加霜。
二是现行的户籍制度和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据了解,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子女入学必须有“四证”,才能够到暂住地附近的公办学校就读。而且需要办理大量的相关“转学”、“入学”的手续,相当繁琐。有些学校常以没有城市户口等各种理由拒绝接收农民工子女,部分学校和教师歧视农民工子女,剥夺了他们和城市学生同等的一些教育权利;此外还有一些农民工子弟学校一直没有被正式制度所接纳和承认,因此经常受到各种清理整顿和取缔,加上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资金周转困难等,使得农民工子弟学校很难长期维持下去。三是民工子女由农村学校转入城市公办学校,由于原来的学校教学环境差,教学质量不高,造成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基础薄弱,成绩偏低不理想,还有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情,加重农民工子女的心理负担。加之城里一些公办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因其来自乡村,家庭条件差,衣着、举止都和城市的孩子有很大差异,因此对其产生歧视、偏见等。为此,我们调查小组来到葫芦岛市某社区进行走访。据了解,该社区有将近4成都是农民工及其子女。社区主任向我们介绍到,该社区已经有6名孩子因为在公办学校就读心理压力太大,成绩跟不上,不愿意上学,而辍学在家。
四、采取建议与意见
(一)国家政府政策。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部门要增加财政支出,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完善的教育机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取消二元户籍制度所强加的受教育界限,取消不合理的收费制度,保障农民工子女上学受教育权利,对农民工子女放宽入学标准,并为其提供良好、公平、平等的教育环境;政府应大力扶持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办学,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给予其合法身份,大力支持其发展,减轻公办学校压力。
(二)消除偏见。学校应给予农民工子女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消除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和偏见,教师对待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应该一视同仁,注重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农民工子女的心里门槛。
(三)农民工子女自身克服心理因素。学校、社会应注重对农民工子女的身心健康培养,引导农民工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不必因出身环境的差异而缺乏自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身乐观开朗的性格,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努力克服自身的心理因素,使自己快乐、健康的成长。
(四)农民工自身的观念因素。农民工父母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理性的教育观念,在努力改善农民工子女入学环境的同时,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引导建议农民工父母送子女上学,使广大农民工父母深刻了解教育的重要性。切实维护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五、总结
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是我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它也是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的客观需要,必须认真对待,主动出击,积极而为,按照“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让每个农民工子女都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权利,给他们提供应有的平等教育,使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健康、茁壮地成长。
第二篇: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
提要]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流动儿童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流动儿童的教育,让所有的流动儿童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找到人生的真正航向。流动儿童教育这一问题具„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流动儿童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流动儿童的教育,让所有的流动儿童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找到人生的真正航向。流动儿童教育这一问题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地区特殊性等特点。解决好这一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不仅有利于“普九”的巩固和提高,实现教育公平,也有利于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一、健全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
国际公认的义务教育有三个必要条件,即免费、义务和强制。多年来,我国实施的义务教育一直是只免学费,学校每学期向每位学生收取一定的杂费和课本费。这一情况在2006 年春季得到了改变,中国政府率先在西部地区农村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即义务教育阶段不再收取课本费和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现在,这一政策已在全国农村地区推行。“免除学杂费,农民得实惠”成为新的流行语,孩子上学的负担明显减轻。
为了保障经费来源,新《义务教育法》第44 条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这次重大的制度改革,改变了过去以薄弱的县级财政为主的状况,使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得到了切实保障[1]。
相关政策的制定必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政策实施过程的效果则以能否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因此,还需要制定一个农民工权益保障法,保证农民进城以后,在为当地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当地政府把农民工子女纳入到他们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去,使农民工子弟和当地居民职工子弟一样接受义务教育[2]。
除了义务教育制度,中央应开始同时着手进行户籍制度和财政制度的改革,使之适应民工子女教育的需要。首先,以流入地政府为主推行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施行,在减免其杂费的同时,采用强制性手段停止借读费用的收取,若无特殊情况,学龄儿童在监护人的督促下必须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其次,淡化户籍意识和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全国联网的电子户籍登记系统,实现城乡互通,使个人户籍成为确认公民基本身份的凭证,而不是民工子女接受城市教育的“绊脚石”。
二、“两条腿走路”
实行公办民办“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充分挖掘公立学校潜力,使其成为流动儿童就学的主渠道。这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2003 年)已明确规定的。因此,公办中小学应尽可能地扩大招生容量,同时要加强收费管理,降低收费标准,减少收费项目,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另一方面,鼓励扶持民工子弟校的发展。2003 年开始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民办教育的地位,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的地位,鼓励社会捐资办学,设立教育基金会等,解决弱势群体子女的上学问题。
1.以公办学校作为解决问题主力的可能性
公办学校师资力量较雄厚,有舒适的校舍、完备的教学设施、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素质,因此公办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根据流动儿童流动性大的特点,制定分期收费的办法。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流动儿童就学[3]。
但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是,公办学校也是被市场包围着的,基于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学校会倾向录取更多优秀的学生,以保证教育有好的产出;同时为了使资源有最大的产出,他们会拒收那些学习需要成本很高的学生。在要求公办学校实现“一视同仁”的政策目标时,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评价主体的管理部门,以及站在“利益另一方”的专家和媒体,即不能陷于管理主义,也不能陷入理想主义[4]。而应该在利益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诱导手段,来促进公办中小学对农民工子女真正意义上的接纳[5]。
2.鼓励和规范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
我们看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城市还没有做好安置农民工家庭的准备,还不具备让所有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中小学接受“一视同仁”的义务教育的能力,公办中小学校的全面接收还需要时间,如果我们坐等所有的措施都到位,很多农民工的孩子可能已经永远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因此,要以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来填补农民工子女上学需求的增长。由于政府建设新的学校在财力上有一定的困难,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公办学校的容量又有限,而且公办学校要优先解决当地适龄学生的入学问题,因此流动子女入学需求与流入地公办教育供给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仅靠公办学校解决流动子女入学问题是不可能的,笔者认为应该大力扶持和发展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应该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设立条件酌情放宽,但同时应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消除安全、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隐患。例如民盟成都市委提出建议:降低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鼓励大机构、大资金参与农民工子女教育,制定《民办民工子弟学校管理暂行规定》,建立实施严格的民办学校财务安全管理和教育质量监控措施,防止在办学硬件、课程开设、教师聘用等方面的“偷工减料”等。
农民工子弟学校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内有它存在的必然性。为以弱势群体为教育对象的私立学校提供资助,增加对这一类私立学校的资金投入,有效地将这些学校纳入公立教育体系之中,减少政府教育资源分配中的不平等现象,是各国政府维护社会公正的重要举措,我国政府对农民工子女简易学校实行“私校公助”势在必行。因此,国家应在法律上赋予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在实践上要加强对这类学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具体说来,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明确农民工子弟学校审批标准,同时政府应提供更为宽松的制度环境鼓励民办学校的发展,学校在消除卫生、安全隐患和教师取得相应任职资格的前提下,应当放宽办学条件和审批程序,若学校符合标准,则承认其合法性;对于不合标准的,要限期整改;对于存在严重隐患的,则要坚决取缔;二是对办学者和教师的素质有一定要求,办学者应要求达到大专以上学历,且具有相关工作经验,教师应具有中师或以上的学历和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三是要通过科学的办学成本核算,建立适度的学杂费收取标准,杜绝办学单位或个人利用教育市场供求关系的暂时失衡以牟取暴利;四是对达到标准的学校,要在教学设备设施、课程计划、教材使用、学籍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予以支持和指导,组织公办学校与民工子弟学校开展“一对一”、“手拉手”帮扶,鼓励各类公办学校在图书、设备、仪器、师资等方面给予民工子弟学校帮助,以促进这类学校健康有序地发展[6][7]。
三、城乡结合1.建立寄宿学校
城市的资源有限,空间有限,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城市,改善农村教学环境,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吸引农民工子女回乡读书可以缓解压力。其中建立寄宿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提供寄宿,是一个使农民工子女返乡接受教育的好办法。加大农村教育投资,改变其寄宿条件,这和在城市建立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投资相比可以节省许多不必要的资金。只有真正改善了农村的教育环境,使得在农村可以获得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的教育,并且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建立宿舍,使得农民工不再为孩子在家读书无人看管而担忧,这样才可以吸引农民工子女选择回乡读书。
2.建立“教育联合体”
城市、农村的学校结对子,对口扶持,这种做法在不少的地区和学校早已采用。但这种“对子”关系不稳固、不长久,交流也是单向的,关键是两者之间没有共同的利害关系。如果以“教育联合体”的方式结对子出现,做到在“联合体”内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方法共享,教育成果共享、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共享,把两个学校看作是一个学校的两个部分。这样对薄弱学校的教育与教学管理的提高是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使优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两校可以双向交流,互相安排各科教师和管理者到对方学校工作。实施师资一体化、督导评估一体化、管理一体化,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使一批薄弱学校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8]。
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1.改革现行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实行中央财政统一预算
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是以户籍制为基础的,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模式,义务教育经费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负担。农民工子女没有流入地的常住户口,往往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义务教育经费。同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全国各地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解决问题需要强化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许多国家的义务教育都是与强迫教育、免费教育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几乎每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把发展教育看成是自己最基本的职责之一。中央政府应该对现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财政体制进行改革,由国家财政统一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以减轻地方政府和公民个人的负担。目前,我国财政已具备了此能力[9]。
2.真正落实《义务教育法》及各项教育制度
2006 年6 月,十届人大常委会第22 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案)》,其中第二章第十二条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这标志着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将解决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成为一个有法律保障和指导的政府行为。
3.实施电子学籍制度,实现对农民工子女学籍的动态管理
农民工子女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加之未成年人无需办理外来人员的暂住登记,致使难以准确掌握需要接受义务教育适龄流动儿童的数据。因此,无论是教育经费由中央拨付还是地方政府拨付都难以固定在特定的学校和地区。同时,流动性强也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难以有效监控这些学生的受教育状况。因此,建立全国统一标准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实现全国电子学籍网络化管理,是实现对农民工子女学籍动态管理的一项有力措施[10]。
4.引进政府采购制度
流入地政府提供资金,向社会公开招标,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政府与承办单位签定合同,由政府提供学校的基本建设经费。建成后,由学校向政府提供办学计划和财政预算,政府按照当地生均教育经费水平,对学校给予资金支持。作为政府采购的承办方,学校有权自主使用资金,有权招聘和解雇教师,并负担教师进修和培训的义务。除了要开设国家规定的课程外,有权设置针对社会需要的其他课程,并有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自由。家长和学生有挑选学校的自由;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情况的透明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必须对承办单位进行监督管理,学校的日常运作在严格的法律和管理限制下进行。以三年或者五年为一个周期对学校进行全面的评估,如果承办单位没能履行合同,政府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有单方面变更权、控制权、监督权和终止合同的权利。同时,因政府采购所引起的争议按照行政争议的救济途径进行处理,当事人对财政部门作出的投诉处理或者处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出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五、发挥社会公众力量
1.建立健全的社会捐赠机制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有很多有爱心的先富者,应该鼓励他们将一部分财富通过慈善事业投入教育。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的捐赠机制,使得社会捐赠的资金得到良好的利用,起到最大的效用。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牵涉全局的问题,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能解决的。因此,除了政府尽职尽责外,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企业、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和公民个人捐款、捐物,以资助家庭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多方共同来帮助这一弱势群体[11]。
2.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资助和参与办学,科学认识和改造打工子弟学校
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以及公办学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教育的能力依然非常有限,因此,在坚持落实“两为主”政策的前提下,政府应坚决取缔那些质量严重低劣的打工子弟学校,扶持有一定基础的打工子弟学校,加大对扶持学校的硬件、软件以及对校长和教师进行培训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使得这类学校能按照教育标准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合格的教育服务,并纳入当地政府监督管理的范围,以补充和扩展城市公办学校的容量[12]。
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要充分调动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力量来办学,使“官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双轮”驱动。各级政府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相关规定,在土地使用、师资力量配置、税收减免、行政许可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部门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给予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合法地位,支持其有序发展和壮大,使其有效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就学,减轻公办学校压力。同时也要不断开发城市公立学校的潜力,破除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的界限,取消或减免公办学校的“借读费”、“赞助费”和“择校费”;一视同仁地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上学困难问题,为农民工子女创造更多健康成长的空间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
相关文章
* ·邢元敏出席“用爱送你进学堂”助学活动?(2010-8-23)
* ·重视失意群体的社会管理?(2010-8-23)
* ·“五个一工程奖”话剧?(2010-8-23)
* ·40名寒门学子喜领助学款 可以实现大学梦„?(2010-8-23)
* ·11名医学博士送医高墙内?(2010-8-23)
* ·救女心切 小江莹父亲想捐赠骨髓?(2010-8-23)
* ·市总工会爱心助学暖金秋?(2010-8-23)
* ·爱心常在烛光长明--邀山区教师来京公益活„?(2010-8-23)
*
*
*
*
* 阿
* 阿
第三篇:农民工子女调查报告
农民工子女调查报告
一样的童年,不一样的世界
---苏北四市外出民工子女生存现状调查 调查时间:xxxx年x月xx日至x月xx日。
调查地点:宿迁、淮安、盐城、徐州。
调查人员:xxx、xxx、xxx、xxx
指导教师:xxx
调查主题:苏北四市外出民工子女生存现状。
从繁华都市到卫星城镇,到处都有这么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搞建筑,送牛奶,卖小吃,当服务员,做清洁工„„他们不知疲倦风雨无阻,承担了城里人最不愿意干的脏活、苦活、累活;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一股重要的力量,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就是从农村流入到城镇的劳动力;他们,就是为生活而四处奔波的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被人们约定俗成为“农民工”,简称“民工”。
置身繁华都市,漫步大街小巷,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忙碌而又不知疲倦的身影,可以看到他们生活的艰辛与工作的劳累,可以看到他们在追寻梦想和希望中洒下的辛勤汗水,但我们却看不到与他们相隔千里、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这些“留守孩子”的生存环境、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呢?他们的身体、心理、教育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今年暑假,南京审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社会实践服务团走近淮安、宿迁、盐城、徐州四市,深入苏北农村,与这些孩子进行面对面地接触,零距离地交流,去倾听一个个辛酸而又无奈的故事„„淮安: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孩子
在苏北广大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在家里,大都由爷爷奶奶照养,农村里的这部分老人,不仅年龄大,与孩子之间存在较大的代沟,而且他们中的教育程度偏低,大多是文盲和半文盲,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局限性,他们欠缺教育孙辈的能力,有的甚至扭曲了孩子的教育,他们往往只能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却在其他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是“隔代教育”现象。
Xxxx年x月xx日,我们来到淮安市盱眙县明祖陵镇龙窝村进行采访,全村共1400人,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就达378人,其子女大多由爷爷奶奶照管。现读一年级的李加农,是一个典型的叛逆男孩,其父母在无锡打工,与爷爷奶奶相依生活。他身体强健、皮肤黑亮,第一眼给人的印象就是很顽皮、很霸气。由于是爷爷奶奶唯一的孙子,因此被奉为掌上明珠,倍加宠爱,大有“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摔了,要月亮不敢给星星”的意思,这导致了他放纵、狂妄、蛮横的性格。周围的小朋友都很怕他,家里家外是个小霸主,听奶奶说,去年加农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欺负别人,没想到对方也不甘示弱,两个人就打了起来,慌乱中被对方手中的金属钉刺伤了眼球,后经医生检查右眼已失明,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前途,家中花了好几万元在上海为他做眼球移植,即便如此,奶奶还是担心的说:“小小年纪就做出这种事情,长大了怎么得了啊?村里人会怎么评价他啊?恐怕连媳妇也难讨啊!”就因为这件事,妈妈和爷爷奶奶大吵大闹了一场,埋怨其管教不力;也因为这件事,学校劝其退学回家,可是没有别的学校愿意接收他,如今仍辍学在家,看着别人快乐的上学放学,这个昔日的“小霸王”忍不住流下了悔恨的泪水。经过这件事后,爷爷奶奶也开始意识到应对他加强管教了,每天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以消磨他任性、霸道的性格。如今,理菜已经成为他每天的必修课了,在我们离开的时候终于听到好消息:经与校方多次请求,小加农又可以重返他向往已久的课堂了。
该村的凯旅是一个8岁的小男孩,上小学一年级,凯旅在三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开了他到苏州打工,如今已有5年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他对父母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常年的分离而越来越浓,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越来越淡,他说父母不疼他,他也不喜欢自己的父母。把“凶狠”这个词用在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身上本身就是残忍的,但我们所见的一切却不得不让我们想到这个词:他和比他壮一点的孩子发生了矛盾,在自己不利的情况下先是装输,然后又乘对方不备的情况下拿起板凳向对方砸去,真是令人胆战心惊。亏得我们及时制止,才避免了不良后果的发生。让我们费解的是,听村里人说,这种危险的事情经常发生,却得不到爷爷奶奶的阻止,我们问他为什么这样对待别人,他说,是爷
爷教的,爷爷曾经用一把铁叉把他和姐姐扎得浑身是伤,他说:“不这样就会遭别人欺负,包括我爷爷!”说着说着,指着头上的伤疤说:“看,这就是我在学校和别人打架留下的。”二婶告诉我们说,凯旅今年数学考了48.5分,爸爸认为这样子与他的名字出入太大,长大了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准备让他辍学回家,放牛放羊,家里的情况不是很好,一方面,祖父母岁数大了,生活很拮据,舍不得花钱买菜吃,甚至连油也舍不得放;另一方面,爷爷与爸爸矛盾重重,因此孩子就成了他们之间的牺牲品,凯旅的生活起居还要看爷爷的脸色,这对长身体的孩子来说是极不合理的,不过凯旅也能吃,不
挑食,看,这么青的西红柿他也吃得津津有味的。
第四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在逐渐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大量农村30岁左右的青壮年劳动力,通常都已为人父母,他们的子女在其外出后,除少部分随其外出外,绝大多数仍留守在农村,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天各一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现时期中国义务教育新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如何认识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党现阶段最重视的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此次调查主要想了解其他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度和他们的受教育状况,然后再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教育
学习环境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农民工的子女们,无论是那些留在家乡农村、还是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孩子们,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安全环境等很多问题都亟待关注,他们是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最需要关爱的特殊少年儿童群体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本次对于农民工子女的调查报告主要是通过调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在学习方面的需求,为社会对他们进行帮助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调查方法及对象
由参考志愿者们使用封闭式调查问卷、个人访谈、小组访谈方式对家乡周边小学的农民工子弟进行抽样选择50名农民工子弟进行调查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加之城市劳动力的缺乏,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问题突出。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 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衡。因此,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
2.安全无法保障。流动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稳定,工作变动导致了居住场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动人口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导致学生的出行安全无法保障。
3.教学内容相异。一般来说, 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偏远农村的学校转入学校。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往往不同,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环境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能适应的现象。
4.家长思想观念落后。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适应性有显著影响。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农民工子女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
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一起成长。
1.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改善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农村教育工作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能让教育人才安心在农村工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长远的解决农民工的问题。
2.建立民工子女学校:从师资力量,软硬件设备,教学能力和质量,学费征收,伙食和住宿等学校条件上,从对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优秀人格的培养上来讲,政府更多更好的建立打工子女学校对于民工子女都是最适宜的也是最有益选择。
3.制度创新问题:我们当务之急,是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经济制度的改革,要消灭城乡两元制度,这个制度不改革,经济不发展,城乡的差异造成了农民工子女教育永远解决不了,为什么农民要进城,就是因为经济水平的差异,经济制度的差异,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四).作为大学生,我们的行动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努力回馈社会,造福社会,因此,我们应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参与到关爱农民工子弟的行动中来。比如可以积极的参加由我校青年志愿者中心的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坚持从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多种志愿服务,以这些行动为载体,将关爱传达到农民工子女。
四、调查结语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们 希望以此次调查研究活动的资料和结论为基础,向社会大众传达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理念,唤起全社会人士对此问题的重视,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农民工子弟的队伍中来,给与他们一些学习上的帮助,更好的关心农民工子女的问题,使他们能够尽快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能够真正快快乐乐地学习、生活,健健康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浅谈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辽宁行政学院学报,马丽丽 【2】《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综述》江立华、鲁小彬 【3】《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即解决思路》吴瑞君
【4】《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王冬梅
第五篇:农民工子女调查报告(社会调查报告)
南桥镇农民工子女调查报告
一样的童年,不一样的世界
---****县南桥镇外出民工子女生存现状调查
调查时间:2010年11月3日至11月10日。
调查地点:南桥村、珠村、青龙、车头。
调查人员:****
指导教师:****
调查主题:****县南桥镇外出民工子女生存现状。
从繁华都市到卫星城镇,到处都有这么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搞建筑,送牛奶,卖小吃,当服务员,做清洁工„„他们不知疲倦风雨无阻,承担了城里人最不愿意干的脏活、苦活、累活;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一股重要的力量,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就是从农村流入到城镇的劳动力;他们,就是为生活而四处奔波的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被人们约定俗成为“农民工”,简称“民工”。
置身繁华都市,漫步大街小巷,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忙碌而又不知疲倦的身影,可以看到他们生活的艰辛与工作的劳累,可以看到他们在追寻梦想和希望中洒下的辛勤汗水,但我们却看不到与他们相隔千里、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这些“留守孩子”的生存环境、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呢?他们的身体、心理、教育状况又
是怎样的呢?
今年11月我走进南桥镇南桥村、珠村、青龙、车头四个村庄,与这些孩子进行面对面地接触,零距离地交流,去倾听一个个辛酸而又无奈的故事„„
在调查期间,对****县南桥镇四个村的100名(6—14周岁)农民工子女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由于受户籍、经济、居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家乡接受教育,或生活在有父母一方抚养的“单亲家庭”里或由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抚养。有的孩子甚至独自留在家中。
下面是调查所得的数据:很少与父母联系的23.9%,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的79.3%,非常想父母的65.0%,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的8.4%,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12.3%,在学校里基本上没有朋友的17.5%,害怕陌生人的40.0%,遇到困难自己解决的45.5%,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43.5%,觉得自己很一般的52.7%,学习上听老师的话,很刻苦的25.3%,觉得身边得人不太关心自己的49.1%,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34.7%,觉得社会不公平、看不到希望的11.9%。
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留守的农民工子女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留守的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
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农民工子女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学校联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农民工子女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农民工子女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
在****的一些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在家里,大都由爷爷奶奶照养,农村里的这部分老人,不仅年龄大,与孩子之间存在较大的代沟,而且他们中的教育程度偏低,大多是文盲和半文盲,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局限性,他们欠缺教育孙辈的能力,有的甚至扭曲了孩子的教育,他们往往只能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却在其他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是“隔代教育”现象。
2010年11月3日,我来到****县南桥镇南桥村进行调查,遇到了现读一年级的李加农(化名),是一个典型的叛逆男孩,其父母在广东打工,与爷爷奶奶相依生活。他身体强健、皮肤黑亮,第一眼给人的印象就是很顽皮、很霸气。由于是爷爷奶奶唯一的孙子,因此被奉为掌上明珠,倍加宠爱,大有“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摔了,要月亮不敢给星星”的意思,这导致了
他放纵、狂妄、蛮横的性格。周围的小朋友都很怕他,家里家外是个小霸主,听奶奶说,去年加农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欺负别人,没想到对方也不甘示弱,两个人就打了起来,慌乱中被对方手中的金属钉刺伤了眼球,后经医生检查右眼已失明,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前途,家中花了好几万元在上海为他做眼球移植,即便如此,奶奶还是担心的说:“小小年纪就做出这种事情,长大了怎么得了啊?村里人会怎么评价他啊?恐怕连媳妇也难讨啊!”就因为这件事,妈妈和爷爷奶奶大吵大闹了一场,埋怨其管教不力;也因为这件事,学校劝其退学回家,可是没有别的学校愿意接收他,如今仍辍学在家,看着别人快乐的上学放学,这个昔日的“小霸王”忍不住流下了悔恨的泪水。经过这件事后,爷爷奶奶也开始意识到应对他加强管教了,每天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以消磨他任性、霸道的性格。
车头村的凯旅(化名)是一个8岁的小男孩,上小学一年级,凯旅在三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开了他到苏州打工,如今已有5年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他对父母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常年的分离而越来越浓,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越来越淡,他说父母不疼他,他也不喜欢自己的父母。把“凶狠”这个词用在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身上本身就是残忍的,但我们所见的一切却不得不让我们想到这个词:他和比他壮一点的孩子发生了矛盾,在自己不利的情况下先是装输,然后又乘对方不备的情况下拿起板凳向对方砸去,真是令人胆战心惊。亏得大人的及时制止,才避免了不良
后果的发生。让我费解的是,听村里人说,这种危险的事情经常发生,却得不到爷爷奶奶的阻止,我们问他为什么这样对待别人,他说,是爷爷教的,爷爷说:“不这样就会遭别人欺负!”说着说着,指着头上的伤疤说:“看,这就是我在学校和别人打架留下的。”他二婶告诉我说,凯旅今年数学考了48.5分,爸爸认为这样子长大了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准备让他辍学回家,帮家里做点农活,家里的情况不是很好,一方面,祖父母岁数大了,生活很拮据,舍不得花钱买菜吃,甚至连油也舍不得放;另一方面,爷爷与爸爸矛盾重重,因此孩子就成了他们之间的牺牲品,凯旅的生活起居还要看爷爷的脸色,这对长身体的孩子来说是极不合理的。
据资料显示,留守农工民子女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他们虽然隅居农村看似与我们毫不相干,可是谁又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和将来对社会的影响?他们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也息息相关。
这个时代的农民工子女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中国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他们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农民工子女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