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宰现状畜禽及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扶持力度的建议

时间:2019-05-14 08:3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屠宰现状畜禽及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扶持力度的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屠宰现状畜禽及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扶持力度的建议》。

第一篇:屠宰现状畜禽及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扶持力度的建议

渭源县畜禽及畜产品交易市场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4年4月27-28日,我局积极组织人员,对全县畜禽及畜产品交易市场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畜禽养殖、畜禽交易市场建设现状

(一)畜禽交易市场现状

目前我县16个乡镇都没有专门的畜禽交易市场,大多数是在集镇街道两旁进行交易,不但影响了市容市貌,而且阻塞交通,由于没有规范、科学、宽敞的交易市场,严重影响着我县畜牧业的发展,并且给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和动物疫病防控造成困难。

(三)畜禽产品交易现状

我县的畜产品交易,除了清源镇建有专门的肉品交易市场外,其他15个乡镇均没有专门的畜禽产品交易市场,大多数都是在街道两旁随便支起肉案,然后就形成了简单的肉品经营摊点;个别乡镇(会川、新寨、路园、庆坪、北寨)采用门市部的形式销售牛、羊、猪、鸡肉,基础设施及其简陋,无屠宰废弃物收集设备,对周围环境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污染。

二、畜禽及畜产品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需求越来越不相称。近年来,在经济发展迅速,交通日趋便利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外地客商对于规模养殖户,他们更愿意上门收购,而基础设施薄弱的交易市场,由于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早已失去的原本的作用,甚至还增加了动物染病的风险,同时,基础设施落后的市场,因为缺少信息发布和交流平台,根本起不到客商交流、货物交易的作用;二是各部门缺乏监管,市场基本上处于无管理状态,安保措施缺失,导致钱物被盗等恶性事件一再发生,从而使客商和百姓对于市场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三、加大畜禽及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扶持力度的建议

通过以上综述,恳请提出加大我县畜禽及畜禽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扶持力度的建议: 一是重点扶持畜禽产地中心批发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它的辐射带动作用,以产地中心批发市场吸引周边众多的小型畜禽产品集散市场,发挥商流、信息流和价格的形成功能,为当地农民出售自己的畜禽产品提供便利;二是改造提升一部分养殖大县的畜禽及畜产品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从源头上确保畜产品安全,改善畜禽批发市场的经营环境,提升原鲜活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的规模、档次和水平。同时要鼓励农民和企业到本地或异地发展养殖基地,扩大养殖规模,帮助养殖户入县销售,增加农民 2 收入。在改造过程中,要积极发展仓储和加工业,实现产品的保鲜和加工增值;三是通过养殖协会+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有利于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促加农民经济增收。四是通过政府的协调引领作用,可使养殖协会、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挥能动性,积极促进我县畜草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渭源县畜牧兽医局

开展畜禽屠宰行业管理重大政策调研报告

市畜牧兽医局:

根据定市牧函〔2014〕12号文件通知要求,我局积极组织人员,对县城区及四大镇(莲峰、会川、北寨、新寨)畜禽屠宰行业管理工作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屠宰行业管理现状

1、我县城区及莲峰镇、会川镇、北寨镇、新寨镇无正规的畜禽屠宰企业,大多数为屠宰户在自家进行屠宰生猪,然后上市销售,目前我县生猪屠宰经营户有26家。日屠宰上市的生猪在60头左右。

2、禽类屠宰在市场内进行,没有规范的集中区。目前我县各乡镇禽类屠宰经营户有21家。上市销售禽类300多 3 只。

3、牛羊屠宰主要集中在路园镇三河口村,多数为屠宰户在自家进行屠宰牛羊、屠宰后分割上市销售或直接送往酒店饭馆和牛羊肉经营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屠宰户在自家进行屠宰,没有待宰间和急宰间,与居民的生活区紧紧相连,污水乱排,污物乱扔,屠宰场地及设施不符合《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的规定要求,使生猪宰前、宰中、宰后的检疫工作程序缺失,无法保证上市肉品质量安全。

2、私屠滥宰现象局部泛滥。使大量的私宰肉流向县区及周边区域。

3、由于畜禽定点屠宰没有落实,肉品集中检疫制度流于形式,集中检疫也就无从谈起。大量的私宰户与有限的动检力量之间矛盾突出,再加上检疫手段落后,有些地方检验检疫基本靠眼看手摸,盖章收钱;对瘦肉精等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添加剂,还无法实施检测。致使一些商贩将私宰肉鱼目混珠,检疫部门更难查处。

4、流通环节肉品来源不明。由于定点屠宰工作没有落实,城区及周边四大镇私屠滥宰现象较为严重,流通环节的肉品都没有任何来源证明,肉品品质较差。

三、目前我县畜禽屠宰线建设情况

3月25日我局动物卫生监督所组织专人对我县的畜禽屠宰行业实地进行了查看。目前,我县的生猪定点屠宰、羊的屠宰生产线正在积极筹备建设中。

1、我县在建生猪定点屠宰场位于渭源县工业园区,由渭源县五竹镇金宁科技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喜全筹建,筹资1500万元,已建成办公室400㎡、生产车间1000㎡、待宰圈600㎡;但通屠宰场的道路由于路园镇人民政府和当地农户至今没有协商通,致使交通不便利,建设工程延期至今。近期县人大调研了生猪定点屠宰场建设情况,提出了相关单位积极协作,加快屠宰场建设进度。目前,该屠宰场建设进展仍然缓慢。

2、羊的屠宰加工厂位于上湾乡水家窑村,由渭源县神农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筹备建设,现已完成前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手续、两证一书的办理。筹措资金3040万元,现已开工建设,预计建成办公场所800㎡,屠宰车间1000㎡,冷冻车间720㎡,加工车间960㎡.预计10月份建成投产。

四、关于加强畜禽屠宰行业管理工作的建议

1、积极衔接政府部门,合理规划布点,适当集中、有利流通和方便群众的原则对全县畜禽定点屠宰厂进行科学 5 布点。

2、加快畜禽屠宰行业招商引资步伐,政府要提供优惠政策和适当方式的资金支持,引导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3、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畜禽屠宰行业执法队伍建设。保障执法机构、人员、经费等各项工作需要。

4、部门联动,加大对私屠滥宰和非法经营的打击力度。食药/畜牧、公安等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加大对私屠滥宰和生猪注水行为的打击力度;严防注水肉、病害肉流入市场;加强餐饮行业监管,严查不合格肉品及来路不明肉品进餐馆饭店、学校食堂。切实形成齐抓共管的市场监管机制,促进畜禽屠宰行业健康发展。

渭源县畜牧兽医局

2014年3月30日

第二篇:关于加大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扶持力度的建议

关于加大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扶持力度的建议

关于加大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扶持力度的建议我省是农业大省,畜禽养殖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经济支撑点,也是农村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项目。2007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全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55.3%。近几年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养殖业。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逐渐增多,给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带动了相关行业的经济增长,也解决了部分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可见畜禽养殖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随着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增多,养殖业对农村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党的十七大会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畜禽养殖业应该乘着十七大的强劲东风加快步伐科学发展,但是,畜禽养殖污染也到了不得不加大治理力度的时候了。

目前,农村畜禽养殖粪便除了建立沼气池能够解决少部分粪便用于农村煮饭、照明和农业种植业以外,其他很大比例就是乱排乱放。通过专家研究分析,畜禽粪便再次利用价值很大,如今国内已有把畜禽粪便用于复混肥和生物有机肥等,这样就可以把畜禽粪便全部有效利用,变废为宝,彻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鉴于此,特建议省级有关部门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的扶持力度,并对口支持治污工程,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真正做到节能减排。

承办单位回复意见:

川环函[2008]222号

B类对省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 第268号建议的办理答复张一云代表:

你提出的《关于加大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扶持力度的建议》(人大建议第268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并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问题

我省是畜牧业大省,畜禽养殖数量居全国之首。近年来,针对我省养殖污染问题的严峻现实,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畜禽养殖的污染治理列为了省委省政府“十一五”期间的“十大惠民行动”工程(川委[2007]32号)。2005年,省环保局开展了全省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现状调查及对策措施调研工作,在摸清了全省养殖污染状况的同时,总结了资阳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粪便处理内循环零排放、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后处理模式和“猪-沼-作物(菜、果、林)”等循环经济模式。为有效控制畜禽养殖污染,2006年,全省开展了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工作,要求各地在重点区域、流域、生态敏感区严格控制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加强了新建规模化养殖企业的环评和“三同时”制度。2007年,省委、省政府把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企业列入十大惠民行动,明确到2010年将对全省20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企业实施限期治理,并纳入每年党政目标管理。当年在全国率先挂牌整治了5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企业。2008年,又挂牌整治60家,并把该项治理任务纳入了党政“一把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的内容(川府目标[2008]1号),旨在有效控制畜禽养殖的污染问题。对于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污染治理,目前仍采取的是大力发展沼气+生化处理+综合利用,实行“养-沼-植”等各种生态养殖模式,走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路。

二、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投入力度

本着中央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原则,为有效防治农村污染,从2006年起,省政府已决定将“环保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列出一部分支持畜禽养殖的污染治理。近两年,省环保局投入和向国家环保总局申请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补助资金2000多万元,2006年已列支940万元,2007年列支1020万元,今年,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力度的加大,用于畜禽养殖的污染治理资金将不会少于去年。省农业厅建设养殖场沼气池工程538处,打造了一批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企业利用循环经济模式开展整治试点示范工程。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畜禽养殖企业环境监管力度,切实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使我省畜禽养殖污染严重的环境状况得到进一步遏制。

衷心感谢对环保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给我们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

联 系 人:四川省环保局农村污染控制处

陈 力 联系电话:028-86115933 邮

编:610015

二〇〇八年三月二十一日主题词:环保

人大建议

办理

复函

抄送:省人大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

四川省环境保护局办公室

2008年3月24日印发

关于抓好养殖污染治理的几点建议

为切实减轻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确保实现全国生态区创建目标,结合本市实际,现对全市畜禽养殖污染提出如下治理意见:

一、指导思想

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要求,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和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生态化的原则,遵循“四个结合”,即畜禽粪便污染治理与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相结合,与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整治河道、美化环境相结合,与发展环保产业相结合。推广先进治理技术,走良性循环发展的路子,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和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治理方法

发改委、农业、畜牧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和标准化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解决部分大中型养殖场资金紧缺问题。同时要充分利用我市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解决部份中小规模养殖场(户)资金紧缺问题。要引导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走先治理后发展之路。按照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种养结合、达标排放的要求,规模养殖场(户)自行进行配套治理。具体内容如下:

1、采用节水措施、铺设污水管道、减少污水排放。

2、干湿分离。建设防淋、防流失的干粪堆积池,容积根据养殖量和实际情况确定,按照存栏生猪50-100头建造干粪池10-20立方米计算,适当留有余地,干粪经生物发酵、高温灭菌后,用于肥田或以商品肥形式出售。

3、沼气化处理。大中型规模养殖场(户)原则上要建立与其饲养规模相适应的沼气池,解决污物污水问题,实行畜禽养殖的良性循环发展。沼气池大小根据养殖量和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按照存栏生猪50-300头建造沼气池25-50立方米计算。

4、三格式处理。小规模养殖场(户)利用三格式化粪池处理畜禽污水,化粪池要加盖密封,大小根据养殖量和实际情况确定,按照存栏生猪50-100头建造储存池10-20立方米计算。冲洗污液、尿液与沼液流入化粪池,每隔一段时间清空池中的干物质还田做肥料或者进入处理中心加工成有机肥,污水作为农作物及水产养殖肥水,实现达标排放。

5、生猪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推广。发酵床是一种环保、安全、有效的生态养猪法。实现养猪无排放、无污染、无臭气、彻底解决规模养猪场的环境污染问题,它是集养猪学、营养学、环境卫生学、生物学、土壤肥料学于一体,遵循低成本、高产出、无污染的原则建立起的一套良性循环的生态养猪体系。它是工厂规模化养猪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又一亮点,是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为此,樟树市要利用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大力推广发酵床式养猪,为彻底解决规模养猪场的环境污染问题找出一条新路。

6、种养结合。养殖业与林果、花木、蔬菜等农业生产相结合,直接将畜禽粪便经堆肥发酵后肥田利用,提高有机肥的施用率,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量。

三、主要措施

1、设立畜禽禁养区。

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城镇居民区、大江大河流域等为禁养区。畜禽养殖禁养区的范围如下:

(1)市区及乡镇(场)城镇建成区。

(2)集中式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包括赣江流域200米内的陆域和袁河100米内的陆域。

(3)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包括阁皂山风景区、店下水库、筑卫城遗址、吴城遗址等500米范围内的区域。

(4)工业园区、特色园区1000米内的范围。

(5)新农村建设的自然村和平原地域人口居住密集的自然村(1000人以上)500米内区域。

(6)违规占用耕地所建畜禽养殖场已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

禁养区内严禁新建、扩建、改建畜禽养殖场(小区),已经建设的畜禽养殖场(小区)要限期搬迁或关闭。禁养区以外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按照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的治理要求进行基建改造,减少排污量。粪尿要进行综合治理和利用,三年内逐步实现达标排放,否则予以关闭或搬迁。

2、建设畜禽养殖小区。传统的庭院式饲养方式管理粗放,空间分散、零碎,难以配套粪便处理设施,既限制了规模进一步扩大,又污染居住环境。建设畜禽养殖小区,有利于形成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也有利于集中管理,统一卫生防疫,建设粪便处理设施,有效解决粪便污染问题。各乡镇、场(街道办事处)都要根据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本地实际,认真划定区域,建设好生猪、家禽等畜禽养殖小区,集中搞好水、电、路和粪便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养殖户进区饲养。今后,新增的规模畜禽养殖,都必须进小区饲养。

3、实行畜禽饲养场审批制度。规模畜禽养殖场建办单位或个人,在建场前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畜禽养殖污染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先向所在乡、镇(街道)、场提出申请,并报畜牧、环保等部门进行审批。经批准,再由国土、林业、建设等部门办理农林业用地、基建等手续,工商部门办理企业登记手续。

4、加强畜禽粪便利用和管理。要全面推广养殖新技术,减少畜禽粪便的臭味。实行畜禽粪便干湿分离,每个养殖场都要建造集粪池,减少粪便治理量。同时,大力推广畜禽粪便生物处理技术,尿液及污水不得直接下排,必须通过处理,达到环保要求后排放。

5、建办有机肥料生产企业。在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集中的地区附近建办有机肥料加工厂,探索产业化治污、资源化利用的新路子。要加强宣传,提供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开展畜禽粪便的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使我市畜禽粪便污染治理走出一条新路。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养殖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摆上议事日程,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切实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在全市形成全民动员、社会参与、分级负责的良好治理氛围。

(二)明确责任,分工协作

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必须明确责任,加强配合。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要求,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切实履行治理职责。

(三)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治理氛围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向广大养殖场(户)大力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舆论宣传,既要宣传相关环保法律法规、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性,又要宣传治理方法、成功典型。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进一步提高村民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使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成为广大养殖户的自觉行动,促进全市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规模化养殖与环境污染的治理

随着畜禽养殖规模的逐步扩大和专业化、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畜禽生产及畜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和废弃物对周边及养殖场自身环境的污染程度也日益加剧。由于环境法规不健全和资金短缺等诸多原因,相当一部分养殖场的粪便、污水未经无害化处理就随意排放和堆弃,污物中大量的氮、磷、矿物元素及所产生的氨、硫化氢等恶臭气体严重地污染了空气、水体和土壤。规模化养殖场的环境污染和治理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环境的污染

主要是指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病原微生物、生产生活污水、粪便及未消化吸收的有机物和矿物质等的处理不当对空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对空气的污染 一只鸡的粪便排泄量相当于0.1个人的粪便排泄量,一个一万只规模的养鸡场每天的粪便排泄量可达1吨,一年就是360吨。1头猪的日排泄粪尿量是人排泄粪尿量的5倍,一头猪年均产粪尿量可达2.1吨,如果采用水冲式清粪,其污水的排放量还将增加4倍以上,当粪尿等污物的排泄量超过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通过已污染的空气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

通过空气流动进行扩散和传播的污染物除了尘埃和病源微生物外,还有碳水化合物和含氮有机物在厌氧环境条件下所分解释放出的带有烂菜、鱼腥等刺激性的特殊气味,这些气味大量而长期高浓度地蓄积,就会使人产生厌恶感,严重影响人、畜的身体健康。近年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呈现出向郊区农村迅速延伸的态势,饲养场与居民点距离缩短,养殖场的空气污染问题必将日趋严重。

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畜禽粪尿及畜产品加工业污水未经处理就随意排放,是造成水体及土壤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年产1万头肥猪的猪场,日排粪尿、污水总量可达100多吨,如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其粪便和污水中碳氢化合物及含氮、含磷有机物和未被消化的营养物质一旦进入水体后,就会使水中的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和固体悬浮物迅速增加,这些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机物,当它通过稀释、沉淀、吸附、分解、降解等一系列自净作用后仍无法达到环保要求时,就必然会对水质产生污染,使其迅速恶化。有机物被水中的微生物降解,水中的水生生物获得氮、磷、钾等营养后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使其形成缺氧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某些疫病传播和扩散的渠道。更为严重的是,当这些未经处理的污染物的进入量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后,就会造成矿物质和营养素的富集,改变土壤本身的结构,破坏土壤植被的生存。

对疾病的传播 据统计,由家畜传染给人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至少有90余种,这些人(畜)禽共患疾病的载体主要就是家畜(禽)粪便及排泄物。近年来,一些养殖场不顾自身条件,一味模仿在池塘边建猪圈,在猪圈上架鸡笼的所谓立体养殖模式,结果为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轰动一时的台湾猪口蹄疫暴发性流行,其主要原因就是病猪尸体随意投入河道引起的疾病流行。因此,粪便及污水未经无害化处理随意排入水中极易造成传染病流行。

畜产品的污染

在规模化养殖中,除了环境污染外,还有畜禽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兽药、各种添加剂、防腐剂、抗生素、激素等环境污染物中,有一部分物质虽有利于促进畜禽生长和减少畜禽疾病,但它在畜禽产品内的残留物却又对人体产生危害;有一部分物质还可能引起微生物产生耐药性或引起人产生过敏反应而带来公共卫生上的问题。

为了生产出无公害的畜禽产品,日常生产中最好不使用杀虫药,少用添加剂,但这在实际工作中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对饲料添加剂,尤其是抗菌、抗原虫药物等,应规定使用的种类、使用量和使用范围,对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和微生物的含量,在使用前应进行严格的抽检。

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畜禽体内被富集,再通过畜禽产品的形式进入人体,所以,人往往是终端富集者,如果不控制和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畜禽产品的污染,那么,由畜禽产品引起的公害给人们带来的隐患将是难以估量的。

兽药在畜产品中的残留 兽药在畜产品中残留的主要原因,除了非法使用违禁药物外,还包括不合理的用药和停药等。一方面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另一方面也是一些从业人员缺乏起码的兽医药理知识,经常重复和超量使用兽药所致。

兽药残留的浓度一般很低,但如果操作不规范,就会造成抗生素在畜禽产品中的蓄积和残留,并最终通过食物链使人体产生一定的毒性反应和过敏症状,长此以往,不仅会使细菌的抗药性增强,同时药效也会大大降低。例如:四环素能抑制骨骼和牙齿的发育,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能够损害前庭和耳蜗神经,导致听力减退,磺胺类药物还能够破坏肌体的造血机能,大家非常熟悉的青霉素,其代谢和降解产物有很强的致敏作用,长期接触有这些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就有可能引起慢性中毒,危害到人体的健康。

兽药及其代谢产物通过粪便、尿液等排出后,仍然具有生物活性,对周边的环境仍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如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样也会对土壤及水生生物等造成影响。人们如果长期接触这些有抗生素残留的动物性食品或长期生活在被抗生素残留物污染的环境之中,将会严重影响自身的健康。

饲料添加剂的滥用和霉变饲料的使用 饲料添加剂的滥用也是造成畜产品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养殖户在饲料添加剂的使用过程中不能适量控制其用量,不能在畜禽屠宰或其产品上市前逐步减量或停止其使用,有的甚至超量或违禁使用某些饲料添加剂,以求达到提高产品产量的目的。因使用高铜、高锌饲料,使排泄物中矿物质含量超高,造成对土壤生态的影响;因使用砷制剂,造成猪肉中有害残留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因违禁使用“瘦肉精”,造成食用者中毒等恶性案件的频发,给饮食安全和公共卫生健康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我国西部地区冬春季较长,养殖场所使用的饲料大部分都是上秋季收购入库(仓、窖)的,由于存贮量大,保存时间长,管理和技术措施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饲料的霉变和浪费。部分养殖场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对于部分已霉变的饲料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进行搭配使用,发霉饲料中的霉菌素及代谢产物通过“饲料—畜(禽)体—产品(肉、奶、蛋)”这条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日积月累必将造成潜在的畜产品安全隐患。

养殖业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

倡导健康、科学的养殖模式 健康、科学的养殖模式,是影响养殖效果和环境生态的关键。要以优化环境、优先效益、优良结构为基本着眼点,按照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合理选择品种、科学饲养密度、平衡投入和产出水平入手,按照环保、节能、效益协调同步的循环发展模式,在不影响家畜生长和养殖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再利用。在改造养殖设施、改善养殖流程的基础上,探索生态养殖和多元化养殖的新途径,以开发高新技术和环境清洁技术为先导,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饲养模式,从源头上减轻和消除污染。按照无公害畜产品质量标准和健康养殖技术规范,严格执行生产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切实抓好无公害畜产品的生产。

开发绿色环保饲料 饲料质量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养殖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对养殖业的环境生态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提高畜禽的饲料利用率,尤其是提高饲料中氮的利用率,不断降低养殖场废弃物中氮的污染,是治理养殖业环境污染的重要举措。要在优化饲养、合理投放、平衡营养、改善适口性的基础上,开发环保高效饲料,改善饲料的品质及物理形态,推广饲料的生物制剂处理、饲料的颗粒化、饲料的膨化和热喷技术;开发酶制剂,补充家畜体内自身内源酶的不足,加快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开发微生态制剂饲料添加剂,补充饲料营养成分的不足,提高饲料的利用率等等。应用生态营养原理开发绿色环保饲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养殖业废弃物的生物净化和合理利用 对畜禽排泄物的生物净化、合理处理与利用,是将畜禽排泄物变废为宝的有效措施之一。所谓生物净化,就是利用厌氧发酵原理,将畜禽排泄物转化成清洁廉价的沼气和无公害的有机肥。据测定,这种方法能在常温条件下使污染物BOD减少70%~90%,通过厌氧发酵装置获得的沼气中,甲烷含量高达70%以上,可以直接作燃料,这种技术已在全国许多地方的养殖场推广使用。它的优点主要是经济实用、环保低耗、处理量大、程序简单、无二次污染、便于操作和掌握,很受养殖户的欢迎。

畜禽粪便和污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矿物元素、腐殖质及其他物质,经无害化处理后,可杀灭其中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和虫卵,处理后的粪便和污物施入农田后,可起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效果,分离出来的污水在净化以后还可做简单的再利用,可谓一举多得。

畜禽排泄物的净化和处理方法很多,例如:小型养殖区的污水处理主要是通过沉淀、过滤和消毒等程序进行的,而一些大中型的养殖场由于污水排放量较大,一次处理后仍无法达到排放标准,需要进行二次处理后才能排放,而人工湿地生物滤床的应用则为大中型养殖场的污水处理找到了一条理想的方法。

完善兽药残留的检测、监控机制,积极开发无公害药品

要尽快制定兽药生产、使用、检测、监控、处罚等一系列具有强制性、系统性的法律法规,严格规范兽药的安全生产和使用程序。加大违禁兽药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积极开展无公害药品的研究,采用现代制药先进技术,生产出针对性强、低毒、无残留、无公害的放心药品。

加强环境监督和执法力度 规模化养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畜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建立起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环境检测评估体系和监督机制已是迫在眉睫,要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市场的、行政的手段和措施去规范养殖业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在全社会树立无公害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机制,使生产者依法生产,让造成污染者付出沉重的代价,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文明生产的良好氛围,使我国的畜牧业生产真正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第三篇:中石化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是我国石化企业的老大,其信息化水平在国内首屈一指,从全球范围看也是领先的。从上游油田的勘探、开采,到原油的加工及石油和石化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从生产装置、油罐、原料和油品的检测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再到总部的管理和分析、决策,无论是信息化的广度还是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中石化的信息化工作已经步入到从点到面、从单项到系统、从单机到网络、从局域网到广域网再到因特网、从分散的单个企业到整个中石化的系统集成、从生产到经营、从提高管理效能到提高经济效益的阶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日前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发布的2008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名单中,中石化继续名列前茅。美国《财富》杂志2008年世界500强中石化名列第16位。

一、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中石化ERP

2000年以来,中石化以ERP为主线信息化建设获得快速发展,到2008年底ERP在81家企业,以ERP为带动电子商务系统、供应链系统、生产指挥系统、集中管理系统,一些先进控制生产集成系统,等多种使用系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信息技术应用解决中石化生产管理多个领域,中石化ERP开始于2000年,在4企业成功试点多个展开,包括油田,炼油化工销售,企业全部覆盖,企业从业大规模ERP建设,2007年底基本完成,ERP系统推进资金改革提高管理水平,规范信息管理行为,强化控制方面效果明显。

2008年,中石化以ERP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平台基本建成,主价值链各环节的资源优化取得显著效果。油田勘探开发、生产经营管理等信息系统已成为提升油田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支撑;炼化企业生产层面和生产执行层面的信息系统在生产及运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油卡成效显著,目前已建成IC卡联网加油站17000多户,发卡网点5000多,持卡消费33%以上。销售企业ERP、成品油二次物流、加油卡三大系统集成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提升销售管理水平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化手段。

2009年是中石化ERP深化应用的第二年,经营管理和生产营运调度指挥两大平台应用深化、层次提升。在2008年已有60%的企业ERP应用达标的基础上,上市部分ERP应用大力推进,非上市部分ERP建设力度和信息化工作的整体提升力度加大。

2009年还是中石化的ERP总部应用年,总部ERP应用全面展开,通过狠抓总部应用,有效带动企业ERP的全面深化应用。在ERP已上线运行的80余家企业中,80%以上的企业实现应用达标。ERP已有效融入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体系和日常经营活动之中,总部的管理习惯和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

(二)生产营运调度指挥系统

2008年,总部为集团管控和集中指挥服务的信息系统建设应用效果开始显现。中石化生产营运调度指挥系统在总部新办公大楼的20层投入使用,从原油运输、存储到送达炼厂,从炼油的生产过程到成品油油库储罐的液位,都能够通过图形化的显示实时监控。集中管控的实时信息让总部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动态、高效决策,实施调度指挥。

生产营运调度指挥平台在2009年的深化应用也取得突破性成果,在统一技术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信息源的基础上,实现了总部与各企业主要生产信息系统的纵向集成。在中石化总部的生产经营调度中心,20多米长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中石化产业链上中下游各大板块的生产、营运情况。生产营运调度指挥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实时的生产营运指挥,其高层次应用还可以实现全集团的油气资源配置优化和上中下游的产供销资源的集中管理与优化。

(三)物资采购电子商务系统

中石化的物资采购电子商务系统也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截至2008年5月,物资采购

1电子商务网站累计成交额突破5000亿元,企业生产建设所需物资90%以上实现了网上采购。网上采购物资品种扩大到全部56大类的76万余个品种,网上交易用户发展到2.7万个,其中注册供应商达到2万多家。采购时间从1周至2周缩短到两天至3天,甚至几小时。网上积累的相关采购信息将近200万条,实现了中石化各企业间采购信息共享。到09年3月网上采购资金突破6千亿,集约采购200多亿。

(四)SAP-HR系统

SAP-HR系统是集成集团公司各类人力资源信息,涵盖人力资源管理核心业务的管理系统。相对于以往的ERP项目,SAP-HR项目具有“整体设计、集中架构、全面覆盖、快速推广”等鲜明特点。集团公司人事部、信息部等有关部门从2008年10月份开始项目的调研准备工作,2009年3月形成了《全面推广实施SAP-HR系统总体方案》,9月份完成了可研报告评审,完成了需求调研分析和系统蓝图设计工作,目前已经进入标准模板详细设计和配置开发阶段。该系统的实施将涵盖上市非上市全部单位,业务范围涵盖员工选聘、配置和培养、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环节。系统将构建业务处理和综合应用两个平台,实现在线监控、过程管理、业务操作、查询统计和综合分析五大功能。项目的实施将分为两个阶段。到2011年底,将完成组织管理、人事管理、时间管理和薪酬管理等4个基本模块的分步推广;2012年至 2015年为扩展提升阶段,有计划地实施4个扩展模块,进一步完善优化系统功能,到“十二五”末期,建立起功能完善、运行良好、应用成效显著、具有中石化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五)绿色IT

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实行绿色IT视为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中石化通过整合信息系统、优化IT基础设施,把实现绿色节能也纳入信息系统建设中。中石化总部新办公大楼中4000多平米的机房,从规划、设计阶段就把节能减排评估放在重要地位。建设中采用了多项节能措施,不仅选用了高效低能耗的硬件设备,在机柜摆放、风道规划、冷热通道分离、应用区域划分与人流物流合理规划,以及智能化监控和制度规范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都取得良好效果。

(六)2009年的突破

两大平台的深化应用在推进管理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方面成绩斐然,效益显着。中石化的资金集中管理系统每年节约的财务费用超过5亿元,二次物流系统使每吨公里的运输成本下降超过0.1元,电子提单系统实现了成品油发油的自动化、准确便捷、过程清晰,ERP在企业管理精细化、科学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增产集成系统用三年左右时间提高到2到4个小时完成,为企业降低能耗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很大的改善。此外,全面运算系统等油田企业炼化企业、教授企业、科研工程单位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深刻发展。

二、存在问题

信息化已渗入中石化运营的各个层面如原油采购、排产、设备检维修及运行,但同国外发达的石化行业相比仍存在差距,在广度、深度方面有待提高。

(一)应用广度方面。国外发达石化行业的信息化应用对业务的覆盖面更为广阔,对业务支持更为全面。相对而言我国石化行业信息化的应用广度还存在一定不足,在信息化推广过程中,对支持核心业务或应用比较成熟的系统模块使用比较广泛,但其他业务则没能全面覆盖。这一方面受到管理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管理理念的差异。

(二)应用深度方面。国外发达石化行业的信息化应用时间较长,走了不少弯路,也积累了大量的应用经验。经过多年的发展,较好地实现了系统的集成与协同,实现了系统的深化应用和优化应用。相对而言我国石化行业的应用还比较孤立,还没有很好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业务的整合,这也是我国石化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组织和管理方面。国外发达石化行业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信息化组织,IT治理和IT管理已经得到普遍的应用。信息技术人员,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储备充分,每年的信息化投入金额也相当庞大,这些都是我国石化行业需要更加重视和逐步改善的问题。

(四)节能环保方面。国外在节能环保方面运用了很多信息化优化技术,大大优化了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在节能环保方面运用了很多信息化技术,大大优化了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我国石油石化企业节能减排成绩不理想,面临严峻挑战,其原因包括几个方面:首先,石油石化行业能源年消耗量大,占全国年消耗总量的15%左右;能源费用成本普遍较高,一般产品能源费用为20%-30%,高耗能产品能源费用高达60%-70%。其次,由于国际油价高,导致石油石化企业成本上升,直接影响企业在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方面的资金投入。再次,石油石化行业投资增长过快,产能快速提升,也给节能减排带来了巨大压力。

(五)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我国石化企业受到市场冲击较大,同时也暴露出了缺乏核心竞争能力这一问题。我国企业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专利和专有技术不足,产品后加工和技术服务能力弱,而且工程化能力缺失,主导产品技术装备主要靠引进,因而在与国外竞争中处于劣势。创新源自技术和管理的融合,信息化是贯穿技术和管理的主轴,IT还应该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有力支撑。

三、建议

(一)学习国外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跟上国际信息化水平。

国外大型石化企业信息化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了先进的全公司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了工厂生产自动化和经营事务处理网络化、计算机化,为此各公司都加大了投入;二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及应用已经很深入,特别是表现在应用集成、ERP及供应链管理和优化、电子商务以及预测、决策模型、先进的优化方法和工具的研究与开发等方面。

(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充分利用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而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规章制度不完善是我国化工企业信息化的顽疾。如何将企业上网工程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融合起来,使企业内部,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业务伙伴的信息流畅通;如何搞好总体规划设计,组织工程实施,避免重走分散开发或软件引进不成功的老路,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从而高起点、高效率地建设高效益的现代企业信息网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企业信息化三分在技术,七分在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充分利用。

(三)重视流程重组,规范并优化业务流程。

企业信息化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应用问题,而是与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实践等紧密结合、互相融合的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随着中石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应该逐渐加深对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重要性与信息化建设关系的认识。在国外先进软件所体现的管理模式和我国现实条件之间,采用“双向靠拢”、首先是坚持国际水准,以向软件所体现的先进管理模式靠拢进行业务流程规范和优化,是解决这一关键环节和最大难点的有效途径。

(四)优化资源配置

最优化配置全球资源--将全球化真正纳入企业运营的体系中去,以全球化的经营策略应对全球化的竞争才是企业未来的发展之路,也是我国石化企业度过金融危机的准则之一。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能源资源和资产价格整体回落,投资价值逐步显现,有利于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油气业务的发展。我国在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大型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而在企业并购重组、走集团化

和国际化道路的过程中,依靠IT系统加强企业管理体系,完善企业治理架构,已成为国内石化企业应对集团管理难题的必然选择。

(五)节能减排

中石化既是产能大户又是耗能大户,有责任承担示范带头作用,真正达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要求。通过生产控制信息化,促进工艺优化、能耗降低、产量质量提升,从而助力节能减排。这方面主要靠MES(制造执行管理)系统以及石化细分领域的自动控制系统实现。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行业节能减排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继续控制增量,优化石油和化学工业的产业结构;发挥行业优势,继续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一支行业能源管理队伍;加强基础工作,建立节能减排考评体系。

(六)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支撑企业创新

一是支撑企业技术创新。高附加值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优势。建立在科技创新和知识资本基础上的竞争优势才能使企业不断保持优势,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创造、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如今的新经济时代体现出过剩经济、客户经济、全球化竞争和快速变化的特点。迅速变化的市场、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客户需求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发现、开发新需求的能力、低成本、高效率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以及应对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创造更多的盈利、生存机会和市场空间,信息技术无疑是企业不断创新、实现生存、获得发展的重要手段。以产品数据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DM/PLM)为代表的信息化工具,可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精确的产品数据管理,对产品生命周期、研发体系管理提供有力支撑。信息管理发展到知识管理(KM)系统,是企业实现知识的收集、归纳、积累、创新的工具,支撑企业的知识得到有效的利用与创新。

二是支撑企业管理创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提高综合竞争能力为核心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是提高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面对国外大石油公司强有力的竞争,中石化在发展重大关键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实现技术的自主创新的同时,有必要重视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不断提高各个层面的管理水平。要通过信息化建设将各业务环节密切联系,提高运营效率;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强化管理,深化改革,进一步构建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通过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高效率低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客户的需求,使得客户获得更多的价值,同时,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盈利,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第四篇:锡盟铁路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修改)

锡盟铁路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实施,我盟已成为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资源开发和优化经济布局的重点地区。锡盟作为国家重要的煤电一体化大型能源基地,铁路在煤炭和矿产品运输方面承担着重要角色。自我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来,我盟铁路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结合全盟发展实际,重点建设连接华北、东北地区的通疆达海大通道及深入矿区的铁路专用线。同时规划铁路建设宏伟蓝图,有利地推动了全盟铁路的开工建设,促进了煤炭等矿产资源开发运输大通道的形成。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铁路建设现状

锡盟铁路基础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建国初期到七十年代初期,期间我盟先后建成了集二铁路和郭查铁路,一举告别了锡盟没有铁路的历史;二是从九十年代中期至二十一世纪初期,期间集通线和锡桑线先后建成通车;三是“十五”以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的实施,锡盟围绕加快煤炭等矿产资源开发和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经济转型步伐,铁路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自2003年以来,铁路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伴随着我盟铁路建设的迅速发展,铁路运营里程逐年增加,铁路网络的不断完善,铁路运输业成为承担运量大、运输组织灵活、运输产品多样、运输方式环保的运输服务业。铁路货物运输快速增长,铁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 1

系中的骨干作用明显增强,满足盟内资源开发和对外贸易发展的铁路运输网络正在形成。桑蓝线、胜利煤田西一号铁路专用线、蓝多线、赤大白、郭白先后建成通车,开工建设巴新、多丰、锡乌和即将开工建设巴珠、锡

二、锡多和集通复线等重点铁路项目。截至2008年底,全盟铁路运营里程已超过900公里,全盟铁路完成货运发送量3000万吨,比2007年增长48%;完成铁路旅客发送量60.6万人次。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努力推进铁路投资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已经成立了由集通铁路(集团)公司控股、各大企业集团参股的锡乌、锡

二、巴珠等铁路公司。

近年来,我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结合锡盟发展实际,本着构建“东西大通道、出盟通道、资源开发通道和口岸通道”制定了锡盟铁路网规划,增强了铁路建设的科学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从2004年底开始,多次委托设计单位编制铁路网规划,经过修改完善,于2007年底完成了《锡盟铁路网规划(2006—2020)》文本。规划“十一五”期间,锡盟将投资200亿元,铁路建设里程将达到1600公里。规划远期到2020年形成“三横五纵十支线”的路网格局,规划建设里程达到3000公里左右。由于合理规划,积极争取,锡盟先后有赤大白、郭白、巴新、蓝多、多丰、锡乌、巴珠和锡二等12条铁路列入国家、自治区“十一五”铁路规划和自治区交通运输“十一五”规划及自治区铁路网规划。随着“十一五”铁路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实施,锡盟铁路建设进入了最快最好时期。今年,锡盟安排铁路建设项目10项,计划完成投资63亿元。其中续建项目4项,新开工项目6项,开展前期工作项目4项。截至目前,全盟已有三条新开工

铁路分别得到铁道部和自治区发改委的批复核准,其余三条新开工铁路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可支持性文件已上报国家有关部门,预计5月份将全部得到批复核准。目前续建铁路已全部复工建设,新开工项目珠斯花至贺斯格乌拉铁路,5月初开工建设,锡二铁路和巴珠铁路伊松段,5月底开工建设,集通铁路复线和巴彦宝力格煤田专用线将,7月份开工建设,查干淖尔煤田专用线,10月份开工建设,1—4月份铁路建设已完成投资2.12亿元。同时,开展前期工作的蓝张铁路、黑城子煤田铁路专用线、白音诺尔至白音华铁路、那仁宝力格煤田专用线前期工作也已启动,争取年底前有1至2条铁路开工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1、现有铁路规模小,技术等级较低。从占全区国土面积和通车里程比例来看,我盟国土面积占全自治区的17.2%,而铁路通车里程仅占全自治区的8%;从路网密度来看,目前我盟每百平方公里路网密度仅0.36公里,低于全自治区64公里/百平方公里的水平,更大大低于全国75公里/百平方公里的水平。建成的铁路规模较小,且全部为单线,存在技术标准低、设备陈旧落后、配套设施不全、装备水平低下,客货服务设施简陋等问题,难以发挥路网作用,远不能满足矿产资源输出和人员往来需求,阻碍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2、专用线铁路占大多数,通疆达海主干线通道尚未形成。我盟目前铁路主要以能源矿产开发企业修建为主的专用线铁路,主干线铁路网框架建设严重滞后,煤炭等矿产资源下海主干线通道尚未形成。虽然通往锦州港、曹妃甸港、葫芦岛港的下海大通

道正在运作之中,部分路段已开工建设,但仍存在断头路,尤其是通往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和蒙古国口岸及配套项目建设滞后,影响了通疆达海主干线铁路的建设进程。

3、铁路配套项目建设滞后,运输能力难以发挥。目前,锡二铁路和巴珠铁路前期工作已经进入收尾阶段,但仍存在配套项目建设滞后的现象。锡二铁路途径的阿旗那仁宝力格煤田项目尚未开发建设,巴珠铁路也只有额和宝力格煤田部分矿井开工,但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这些配套项目的开发建设进度,将影响铁路建设以及货物运量和运输效益。

三、对策建议

1、加快主干路网建设,促进通疆达海大通道的形成。加强出盟通道、口岸通道、煤运通道、东西通道建设,重点加快建设锡乌、锡

二、巴新、多丰、蓝张、巴珠等铁路,促进主干铁路网框架的形成。积极推进通往锦州港、曹妃甸港、葫芦岛港的下海大通道建设,形成路网的完整性,充分发挥铁路的运输效益,提高铁路的运输能力。促进“三横五纵”铁路网框架的形成,与东北、华北、蒙古国的铁路相互连通,形成全盟煤炭运输、经济贸易交流的联疆达海新通道。

2、加快铁路沿线的配套项目建设,早日满足铁路运输能力。目前我盟修建的铁路线路,都由沿线开发矿产资源的大型企业参股建设,矿产资源项目的开发进度将影响铁路建设进程和运行效益。加快推进锡二铁路和巴珠铁路沿线的配套项目建设,尽快启动那仁宝力格煤田开发项目,五间房煤田开发项目以及沿线的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加快配套项目的前期工作进度,争取国家对矿产资源项目

及早批复建设,以满足铁路建成后的运量需求,提高铁路的运输效益。尤其加快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和蒙古国口岸及配套项目建设,对促进铁路通疆达海大通道的形成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3、突出规划引导作用,加快我盟客运专线的建设进程。以加强重点地区铁路布局的研究和推进为重点,做好与自治区和国家铁路网规划的有机衔接,合理规划客运专线项目建设时序。抓住国家拉动内需的机遇,积极规划通往呼和浩特和北京的客运直达专线,加快进京铁路的建设进度,缩短铁路进京和入呼时间。

4、加大工作力度,确保铁路项目顺利推进。一是加快推进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同时配合做好土地预审、环评等方面的工作,使拟新开工项目早日具备核准条件,前期工作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二是对新开工的铁路项目与土地部门联系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安排土地利用计划。同时落实项目建设条件,及时解决好电力、环保、通信、水利、公路、森林资源、广播线路迁改和文物保护等问题,确保项目按计划开工建设。

5、加强督促检查和协调配合,营造良好铁路建设环境。与铁路建设单位建立有效的联络机制,深入施工现场,全面准确地了解工程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完成当年工程量和投资计划。同时加大对铁路项目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铁路建设环境。

第五篇: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张高峰 王 江

〔内容摘要〕 电子政务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领域推广应用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公共行政模式。它可以有效地实现行政、服务及内部管理等功能,在政府,社会和公众之间建立起有价值的服务系统。本文通过对我市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查找症结,提出对策建议,优化政府的行政环境,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 信息化;电子政务;推广运用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政府研究室,六盘水市政府电子政务办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政务和互联网已成为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实施政府信息化的共同选择,同时也成为广大干部群众表达民意,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的工作平台。为实现“智慧城市”的目标,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架构基本完成,业务应用系统得到较大开发和应用,电子政务运行保障体系初步建成,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同时也看到,我市电子政务推进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如何进一步搞好我市的电子政务建设,使之真正成为拉动我市信息化建设的火车头,任重道远。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注重电子政务建设的实效性,从实际出发,以应用为重点,以网络建设为切入点,以提高办事效率和透明度为目的,加快了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充分发挥网络的广域性和无限性,广泛宣传推介优势,展示凉都新成就、新形象,并广角度、多层次提供便民服务,增强了政务工作的透明度。

1.1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夯实

目前建成了以市级电子政务中心为核心,连通市属部、委、办、局,各县(特区、区)及重点企亊业单位的电子政务网,网络节点达120多个,骨干带宽1G,接入带宽100M,提供200M互联网出口,完成总面积250平方米的中心机房(一期)建设,购置包含内外网门户、邮件、数据库服务器等在内共25台PC服务器,并配置了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党政机关内部局域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95%以上的部委办局已经建立了内部局域网。

1.2电子政务应用成效显著

我市统一软件平台,建成了“中国凉都·六盘水”政府门户网站群,开发了公文交换系统、信息报送系统、市级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协同办公系统等多个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其中,“中国凉都·六盘水”门户网站群涵盖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班子网站及57个部门子网站,多次获国家、省级表彰;公文交换系统应用成绩显著,基本实现全市200余家单位及县(特区、区)党委政府无纸化传输,在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办亊效率方面的作用得到了体现;信息报送系统使用部门达200多个,平均日报送信息近50多条,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报送速度,增强了党委、政府的快速反应能力;市级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已正式投入使用,目前管理的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服务事项共计160多项。

1.3软环境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我市2004年组建了市人民政电子政务办公室,明确为全市电子政务的管理和技术支持部门,同时承担全市信息化建设的日常工作。出台了《市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六盘水市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中国凉都·六盘

水”门户网站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及《六盘水市电子公文交换管理暂行办法》等多个管理文件和办法,并将电子政务应用工作纳入市直机关业务目标考核。我市建立了以电子政务办为骨干,各部门信息化队伍为补充的人才队伍,通过开展多种培训,我市干部职工的计算机水平操作快速提高。

2我市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形成的纸质办公习惯,很多人在心理上难以适应,尽管一些部门已购置了计算机和建成了内部网络,但仍有许多人不愿利用计算机完成文件的形成和实现传达的功能。还是留恋并习惯于传统公文形式。在许多人看来,只有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才最可靠,这种传统政务方式使不少政府官员滋长了程度不一的“衙门作风”,导致推行的力度不够,电子政务的效益和作用得不到充分的显示。只注意实现“电子”,却未和“政务”相融

2.1角色难转变

电子政务的推行,打破了原有政府部门之间的界限,构建一个全面电子化的虚拟政府,传统政府的金字塔式结构将改变成平面化的网络结构,网络没有权威,行政机关原有的领导权威受到严重挑战,同时,在传统的运行体制下,政府机关是管理部门,电子政务实施后,必须直接面对公众的大量反馈信息,政府的理念也由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部分干部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这种角色的转换。

2.2信息共享难

由于目前在信息采集、信息登记、信息交换、信息发布等政务信息流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条条分割、块块独立,政府业务流程管理,政府信息保密、共享、公开形式等的影响,导致部门和领域信息割据、网络不能互联互通、信息不能共享、低水平重复建设、信息安全隐患等要害问题,如公安户籍信息和计生户口信息无法共享。

2.3技术水平低

当前,我市的人力状况无法满足电子政务发展的客观要求,能够熟练掌握电脑和网络的干部职工数量十分有限。据统计,市直各机关单位还有60%的工作人员不熟练电脑操作,镇和办事处还有80%的工作人员不熟练电脑操作。同时办事人员受到电子政务和传统政务工作方式的双重压力,在电子政务的建设阶段,不可避免地要求办事人员在承担传统方式的政务工作的同时,又能够适应电子政务的需要。

2.4权责不明晰

目前,我市的电子政务建设主要有两种推进方式:一种是系统内自上而下的纵向推动,如协同办公系统应用;一种则是地区内的横向推动,如“智慧城市”计划。这两种推进过程相互协调度不高。另外,我市电子政务管理部门职责不完善,还是过去的计算机“修理铺”,市直机关内的电脑、网络出现问题就叫是电子政务办的工作人员,还没有从计算机修理人员向管理人员转变。

2.5标准不一致

目前,电子政务的条块分割是我市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目前,各县(特区、区)、各部门电子政务系统陆续建成,不同技术标准之间的冲突已经体现出来,如工商、税务、民政等部门的业务系统和我市的电子监察系统不兼容的情况。

3推进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建议

实施电子政务是信息化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推进“四化同步”建设的客观要求,如何适应从传统模式到现代管理模式的革命性转变,不仅对政府部门和自身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将产生巨大影响。根据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结合我市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推进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工作重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3.1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中国凉都·六盘水”网除了继续以政府业务为主,以公众需求为中心之外,还要加强对

现有资源进行分类、加工、整合的能力,根据办公自动化,内部交流,公众使用及企业经营等不同需要,不断扩大政务公开途径,密切政府和公众的交流,完善信息化建设咨询机构的管理,开展个各子网站评估,推进网站信息发布和更新工作,加强“政民互动”,“网上办事大厅”等栏目和电子系统终端的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常上网看看”,当好政务建设的“带头雁”,时刻关注和回复群众来信,了解民意,从而对提高公众参政议政水平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尝试。在今后的电子政务建设中,应更多从面向公众的服务性功能来考虑,着眼于利市利民,针对不同人群的需要,及时把市民最需求的信息传递给他们,提高在线办事的质量和提升信息服务的水平。

3.2完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统一有效的用户身份管理机制,防止未授权的用户使用信息网络接入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的滥用问题;二是建立全面的安全保密系统,确保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信息的保密性,解决信息和数据的存储、使用和传输保密等安全问题;三是养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员,清楚认识和维护网关防护产品和终端安装防病毒软件,抵御黑客或病毒入侵,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四是要从整体性上考虑网络安全建设,最大限度地保障电子政务网络的安全性。

3.3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规范财政资金投入

一方面采取外包方式,在应用服务系统建设中引入社会民间投入,赋予开发企业特许经营权,开发建设应用服务系统。另一方面适当引入企业投资,在运作方式上采取合法招标方式进行,而政府在政策上给予适当支持和优惠政策,不断完善“六盘水信息港”、“中国六盘水网”等网站,为企业提供在线咨询、洽谈、信息等服务,推动现有企业延长产业链,不断增资扩产。同时要对财政资金的投入加强规范化的管理和信用体系的建设,使投入的资金能用到实处,避免出现盲目投资,资源浪费,“豆腐渣工程”等负面现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走私贩私、骗税骗汇、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为开发者,投资者创造一个安全、安心的投资环境。

3.4加强电子政务队伍建设,引入复合型人才

电子政务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人员素质的高低对电子政务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专业人才的力度必须加大。一方面吸纳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到政府工作任职,充分挖掘和运用本市的人力资源,为政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能力支持;加强电子政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普及计算机网络知识及提高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是根据各部门的具体情况,可以通过借调、跟班等方式,从各单位抽调人员到电子政务办公室工作,“以干代训”,为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发现和储备人才。

3.5统一技术标准,实现信息共享

全市各部门之间要从大局出发,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和信息交换标准,建立流程顺畅、工作协同、上下一致、整齐划一的资源数据库。主要是“三个标准一体化”,一是技术标准一体化。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从系统规划、数据指标体系、系统平台设计等方面要遵循全市一致的建设标准规范,在技术架构层面统一规划和设计实现;二是业务服务一体化。对基础数据资源实现“同人同城同库”,通过业务整合,打破条线分割,统一规划建公文传输、协同办公、信息报送系统和劳动就业、公共服务、决策支持、注册登记等各类职能的业务系统,实现各业务之间的实时联动;三是管理监督一体化。对服务对象经办的各类业务全程轨迹留痕,统一规划电子监察、绩效考核和内部控制系统,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整体服务质量。

3.6强化业务管理,规范业务行为

一是在政府部门推行信息主管制度。信息主管不是一个主管技术的角色,而是进入管理层和决策层,担当行政业务和信息技术之间总协调的角色。市委办、市政府办和市电子政务办、市政务服务中心要密切配合,同抓共管,当好这个角色。二是对党委和政府业务的信息

处理作出规范要求,对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等全过程,都有固定运作程序和明确要求。三是在规范政府行为、依法行政、建立透明公开办事制度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党委和政府的公文传递和业务管理的重组优化,从而实现党委和政府工作信息化。

3.7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形成良性机制

按照国家、省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部署和我市电子政务的整体架构,建立和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信任体系,加快全市性的数据灾难备份基础设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病毒防范中心、安全保障系统的建设,逐步健全安全管理体制和应急处理协调机制和电子政务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电子政务法规和标准体系,研究制定相关的规章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电子政务法规和标准的实施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南方都市报》,2004年版;

2.《六盘水市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

3.《信息资源建设》,主编肖希明,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主编王长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5.《电子政务》,主编刘文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下载屠宰现状畜禽及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扶持力度的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屠宰现状畜禽及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扶持力度的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足球特色学校建设现状、存在的困难及建议

    (专报)忠县足球特色学校建设现状、存在的困难及建议 一、足球特色学校建设现状 目前,忠县共有公办学校93所,学生13.8万名,足球专业教师4名,标准化足球场19块,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13......

    黄冈市违法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和建议

    黄冈市个人违法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和建议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市城区建设步伐加快,随之而来的个人违法建设也呈愈演愈烈之势,成为困扰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个人违法建设不仅严......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几点建议分析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几点建议分析 美丽乡村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具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

    浅析当前乡镇纪委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镇纪委是我们党和政府最基层的一级纪检监察机构,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面对生活和工作在农村一线的党员、干部,承担着保持政治稳定、服务经济发展、保护群众利益的重要职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决策。近期,参加宜昌市分乡镇人大组织的视察组,对本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开展视察。所见所闻,既看到了新......

    农村社区卫生组织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

    近年来,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越来越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对农村卫生工作的投入在加大,对“新型合作医疗”的补贴在增加。这些举措充分说明中国领导人已经把......

    基层央行电子化建设现状思考及建议1(5篇范文)

    调研报告2 基层央行电子化建设现状思考及建议 随着金融电子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行的金融信息化程度得到了很大提高,基本建立了方便、安全、高效的金融电......

    綦江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綦江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现状、存在 问题及建议我县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商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试点企业的积极努力下,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