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水文条例(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1号)

时间:2019-05-14 08:5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省水文条例(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1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省水文条例(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1号)》。

第一篇:江苏省水文条例(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1号)

【发布单位】江苏省人大常委会

【发布文号】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1号 【发布日期】2009-01-18 【生效日期】2009-03-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

江苏省水文条例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1号)

(2009年1月18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2009年1月18日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1号公布 自2009年3月22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水文管理,规范水文工作,发展水文事业,为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灾减灾服务,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水文站网规划与建设,水文监测与预报,水资源调查评价,水文监测资料汇交、保管与使用,水文设施与水文监测环境的保护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第三条 水文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省人民政府应当将水文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水文事业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证;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资金等方面支持和促进本行政区域水文事业的发展。

第四条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省的水文工作,其直属的水文机构(以下简称省水文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工作。

省水文机构派驻到设区的市的水文机构(以下简称市水文机构)在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派驻地的水文管理工作,同时接受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

从事水文活动的其他单位,应当接受水文机构的行业管理。

第五条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文现代化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水文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培养水文科技人才。

第二章 水文规划与站网建设

第六条第六条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水文事业发展规划、流域水文事业发展规划和本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组织编制全省水文事业发展规划,征求省有关部门意见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设区的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省水文事业发展规划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水文事业发展规划,经征求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七条第七条 水文站网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省水文机构应当根据全省水文事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全省水文站网建设规划,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发展和改革部门批准后,作为水文站网建设的依据。

省水文机构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水文情势变化,适时调整全省水文站网建设规划,并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全省水文站网的设置情况由省水文机构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第八条 水文站网建设应当纳入基本建设计划,按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程序组织实施。

新建、改建、扩建水利工程需要配套建设或者更新改造水文测站的,应当将水文测站的建设或者更新改造经费纳入工程建设概算。直接为水利工程提供服务的水文测站,其运行管理经费应当在水利工程维护经费中安排。

设区的市、县(市、区)因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立的专用水文测站,其建设和运行管理经费由本级人民政府承担。

第九条第九条 国家重要水文测站的设立和调整,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直属水文机构批准。其他国家基本水文测站的设立和调整,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直属水文机构备案。

第十条第十条 设立专用水文测站,不得与国家基本水文测站重复;在国家基本水文测站覆盖的区域,确需设立专用水文测站的,应当报经省水文机构批准;属于流域管理机构审批的,由省水文机构报流域管理机构批准。

申请设立专用水文测站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开展水文监测工作必要的场地和基础设施;

(二)具有必需的水文监测专用技术装备和计量器具;

(三)具有相应专业的技术人员。

专用水文测站由设立单位建设和管理;设立单位无能力管理的,可以委托水文机构管理。

撤销专用水文测站,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因重大工程建设确需迁移国家基本水文测站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立项前向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或者转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直属水文机构、流域管理机构批准。水文测站迁移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建设单位提出申请时,应当提交由具有相应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的单位编制的论证报告。论证报告应当包括迁移位置、监测环境、应急监测措施、对比观测方案、经费预算等内容。

迁移国家基本水文测站的,有关水文机构应当采取应急措施,保证水文监测工作在迁移期间的正常开展。

第三章 水文监测与情报预报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从事水文监测的单位应当遵守国家水文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保证监测质量。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漏报、迟报、错报、瞒报水文监测数据,不得伪造水文监测资料。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水文机构应当加强对江河湖库、地下水等水体的水量、水质的监测,为防汛防旱、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水生态修复、水环境应急治理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资料。

市水文机构可以委托符合规定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承担雨量、水位等水文监测项目。受委托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委托事项和要求从事项目监测。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水文机构应当加强对水功能区水质状况的动态监测,编制水功能区水质监测简报;发现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或者水功能区水质未达到水域使用功能对水质要求的,应当及时报告有关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供水主管部门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水文机构应当加强对饮用水源地水量、水质的监测,编制饮用水源地水文情报预报;发现被监测水体的水量、水质等情况发生变化可能危及饮用水安全,或者可能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当加强跟踪监测和调查,并及时将监测、调查情况报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供水主管部门。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水文机构应当加强水文巡测和调查分析工作,建立健全水文监测应急机制,加快水文自动监测和快速反应能力建设,完善监测手段,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情、雨情、旱情等信息监测系统和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承担水文信息采集和情报预报任务的水文测站,应当及时准确地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挥机构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实时水情信息及水文情报预报。

水文机构为编制水文情报预报需要使用其他部门和单位设立的水文测站的水文资料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及时提供。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水文情报预报实行向社会统一发布制度。

重要水文情报预报、重要洪水情报预报、灾害性洪水情报预报和旱情分析预报,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挥机构发布;其他水文情报预报和洪水情报预报,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挥机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水文机构发布。禁止其他单位和个人向社会发布水文情报预报。

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应当按照规定和要求及时向社会播发、刊登水文情报预报,并标明发布机构名称和发布时间。

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发布水文情报预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发布水环境状况信息,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加强协调配合。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无线电、通信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水文监测工作提供通信保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干扰或者破坏水文机构使用的无线信道和有线通信线路。

第四章 水资源调查评价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客观、科学、系统、实用的原则,按照国家标准组织开展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水资源调查评价包括水资源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影响评价、水资源综合评价等内容。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全省和跨设区的市的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具体工作由具有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甲级资质的单位承担。其他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由设区的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具体工作由具有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乙级以上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全省和跨设区的市的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定,其他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由设区的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定。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的单位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条件,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

申请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甲级资质的,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发证;申请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乙级资质的,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发证,并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申请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提交相关材料。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证书的有效期为五年。有效期满后,需要延续资质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六十日前向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证书。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管理制度,对持证单位从事业务活动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章 水文资料汇交与使用管理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水文监测资料实行统一汇交制度。从事水文监测的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汇交监测资料:

(一)国家基本水文测站的当年监测资料由市水文机构整编后,于次年一月底前向省水文机构汇交;

(二)其他从事水文监测的单位的当年水文监测资料由监测单位整编后,于次年二月底前向所在地市水文机构汇交。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省水文机构应当妥善存储和保管汇交的水文监测资料,并建立水文数据库和水文信息共享平台,为公众查询和获得水文监测资料提供便利。

基本水文监测资料应当依法公开,但属于国家秘密的除外。

国家机关决策和防灾减灾、国防建设、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需要使用水文监测资料和成果的,应当无偿提供;其他情形需要使用水文监测资料和成果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因经营性活动需要提供水文专项咨询服务的,应当签订有偿服务合同。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编制重要规划、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和水资源管理等使用的水文监测资料实行审查制度。具体审查办法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六章 水文设施与监测环境保护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毁坏水文站房、水文缆道、测船码头、监测场地、监测井、专用道路、水文通信设施等水文监测设施,不得擅自使用、移动水文监测设施。

国家基本水文测站的水文监测设施设备因水毁、雷击、山体滑坡、风暴潮等遭受破坏的,当地人民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修复,确保其正常运行。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国家依法保护水文监测环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文监测环境的义务。

水文监测环境保护范围按照不小于以下标准的原则划定:

(一)测验河段:省管以上河道的水文测验断面上、下游各一千米,其他河道的水文测验断面上、下游各五百米;

(二)测验设施:测验操作室、自记水位计台、过河缆道的支架(柱)及锚碇等周边以外二十米;

(三)水文观测场:水文观测场地周边以外十米,观测场周边十米以外有障碍物的,障碍物与观测仪器的距离不得少于障碍物顶部与仪器口高差二倍。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市水文机构应当会同水文测站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水文监测环境保护范围的具体方案,报县级人民政府确定,并在保护范围边界设立地面标志。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禁止在水文监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下列活动:

(一)种植高秆作物,堆放砂石、煤炭等物料,修建建筑物、构筑物,停靠船只;

(二)取土、挖砂、采石、爆破和倾倒废弃物;

(三)在监测断面取水、排污或者在过河设备、气象观测场、监测断面的上空架设线路;

(四)设置坝埂、网箱、鱼罾、鱼簖等阻水障碍物;

(五)其他对水文监测有影响的活动。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水文监测人员在河道、公路、桥梁上进行水文监测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警示标志,过往船只、车辆应当减速慢行或者避让,公安、交通等部门和海事管理机构应当予以协助。

水文监测专用车(船)执行防汛抢险、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测报等紧急任务,通过公路、桥梁、船闸时,有关单位应当优先予以放行,并按照规定免收过路、过桥、过闸费。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出租、出借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证书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由发证机关依法吊销资质证书;伪造、变造、买卖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证书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可以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侵占监测场地、专用道路、测船码头等水文监测设施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二)毁坏水文站房、水文缆道、监测井、水文通信设施等水文监测设施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三)擅自使用、移动水文监测设施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从事本条例第三十二条所列活动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可以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种植高秆作物,停靠船只,或者设置网箱、鱼罾、鱼簖等阻水障碍物的,处以二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二)修建建筑物、构筑物,设置坝埂,或者堆放砂石、煤炭等物料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三)取土、挖砂、采石、爆破和倾倒废弃物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四)在监测断面取水、排污或者在过河设备、气象观测场、监测断面的上空架设线路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自2009年3月22日起施行。2002年1月2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江苏省水文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2011年2月12日在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李全林

各位代表:

我受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

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新胜利,又好又快推进江苏“两个率先”的关键一年。省人大常委会在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齐心协力,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做好地方立法工作,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性法规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行使地方立法权是省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一年来,我们坚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于立法工作始终,把提高质量放在立法工作突出位置,按照“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少而精”工作思路,认真制定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江苏特色的地方性法规。全年共审议和制定地方性法规10件,修订2件,修改24件,废止6件,批准南京、无锡、徐州、苏州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28件。

以科学发展为导向,突出经济立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地方立法的重要任务。为了促进政府调控手段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在全国率先制定发展规划条例,确立以人为本、注重实际、统筹兼顾、民主决策编制原则,明确政府权限、编制程序、实施主体和监督评估要求,保证各级各类规划统一协调和有效实施,更好地发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制定城乡规划条例,对加强统筹协调、扩大公众参与以及修改变更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对公共绿地等重要地块规划监督、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管理、加强群众合法权益保护等事项作出具体规定,使城乡规划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围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修订节约能源条例,拓展节能工作领域,强化政府节能管理责任,加强节能引导鼓励,促进节能技术开发、推广和应用,增强全社会节能意识;制定散装水泥促进条例,加强部门协同、制度规范和政策引导,推动散装水泥发展。制定渔业港口和渔业船舶管理条例,明确相关规划、建设、管理制度,强化政府管理、调节和服务职能,促进渔业经济健康发展。制定审计条例,维护财政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立法。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切实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完善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审议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强化农产品生产、贮运、销售环节质量安全管理,保证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审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条例,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推动解决农民因病致贫问题,提高农民健康水平。重新制定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进一步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责任,落实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等措施,推动义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制定城乡供水管理条例,着重就供水规划与建设、饮用水源地保护、水质监测、计划和节约用水等作出明确规定,推进城乡供水“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制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建立和完善特殊困难老年人救助制度,构建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倡导和营造敬老养老社会氛围。修订消防条例,对消防宣传教育、消防监管、技术服务、应急救援、执法监督和法律责任等条款作了修改充实,推动火灾预防和消防组织建设,进一步减少火灾危害。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等立法项目进行调研。

以提高立法质量为出发点,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立法工作的重要原则,也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政治参与和利益诉求需要,通过立法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坚持立法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与江苏“两个率先”进程相适应。统筹兼顾立法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合理规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加强立法计划科学论证,健全立法立项制度。把立法为民贯穿立法工作全过程,在体现立法内容民主的同时,努力体现立法程序民主。坚持立项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所有法规草案都在江苏人大网站公布,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法规草案在媒体公布,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及时向立法咨询专家通报情况、组织论证,充分发挥专家在立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常委会委员、省人大代表进行立法调研,便于他们有针对性地发表审议意见,不断提高法规审议质量。

以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为目标,完成地方性法规集中清理任务。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统一部署,组织专门力量对169件现行地方性法规进行集中清理。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对省实施职业教育法办法等24件法规进行集中修改,对海岸带管理条例等6件法规予以废止。指导南京等4个有立法权的市开展法规清理。通过集中清理,保证我省地方性法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维护国家法制统一。

二、依法履行监督职能,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围绕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改进监督方式,增强监督实效。一年来,听取和审议省政府、省法院、省检察院7项专项工作报告,开展2项执法检查,推动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

加强计划预算执行情况监督,推动经济调控政策措施落实。督促和支持政府全面落实经济调控政策措施,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紧密结合,科学合理地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全力以赴保持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以及审计报告,审查批准2010年政府债券收支安排及省级预算调整方案。结合经济运行情况调研,组织开展卫生专项资金和农业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视察,听取全省高校债务化解情况汇报,加强对计划预算执行情况跟踪监督。科学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系江苏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两个率先”目标顺利实现。根据省委部署,常委会党组两次专题讨论制定“十二五”规划有关问题,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进行专题学习和专题调研,有关委员会多次听取政府相关部门工作汇报,并就“十二五”发展中前瞻性、普遍性和战略性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供省委决策参考,为省政府编制规划纲要提供支持,为本次会议审查批准“十二五”规划纲要做好准备。

加强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工作监督,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报告,督促政府及相关部门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心环节,完善鼓励技术创新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和市场环境,着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打造自主品牌、壮大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以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目标。在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旅游业发展情况报告时,提出强化规划引导、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提高行业管理水平、推进旅游法治建设,促进江苏尽快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等意见和建议。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监督,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强节能工作,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任务。检查节约能源法和省节约能源条例实施情况,督促政府增强做好节能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进源头治理、技术进步、政策体系建设和节能宣传教育,全面落实节约能源法规和政策措施,坚决淘汰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产能,确保“十一五”节能目标全面实现。机动车尾气超标排放严重影响环境,损害居民健康,是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检查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实施情况,督促政府采取更加坚决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机动车尾气危害,切实改善区域大气质量。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情况报告,督促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发挥水利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检查我省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情况,落实促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和避免污染物产生的措施,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监督,推动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和发展情况报告,促进政府进一步做好养老保障制度巩固和完善工作,提高养老保障能力、养老保险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实现城乡居民老有所养。认真督办加强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等议案,对城镇低保和特困职工家庭住房情况进行调查,督促政府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努力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妇女权益保障工作情况报告,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对贯彻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进行执法检查,督促政府全面发展妇女事业,落实保障妇女权益各项措施。

加强司法工作监督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推动法治江苏建设。刑事审判工作和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工作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公平正义和公民权利保障。听取和审议省法院关于全省法院刑事审判工作情况报告、省检察院关于全省检察机关加强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工作情况报告,督促审判、检察机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认真研究解决司法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加强对抽象行政行为监督,是促进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召开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会议,明确备案审查工作任务和要求。全年共审查省政府、各市人大常委会和较大市政府报送的规范性文件25件,处理公民提出的审查建议3件。

三、不断改进代表工作,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

代表工作是人大工作的基础。为了更好地保障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发挥代表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作用,积极推进代表工作机制创新、载体创新、方式创新,努力提高服务保障水平。

进一步完善代表联系机制。畅通人大常委会与代表之间、“一府两院”与代表之间、代表与选民之间联系渠道,是保证代表知情知政、履行职责的必要条件。做好通报情况工作,通过寄送资料、召开情况通报会等方式,帮助代表了解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审判、检察工作情况。搞好主任接待代表日活动,常委会负责同志逢双月轮流接待省人大代表,认真处理代表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做好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工作,全年共邀请90名省人大代表、18名全国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开展走访联系省人大代表活动,常委会和各专门委员会、工作机构负责同志到各地调研时,坚持走访联系在基层工作的省人大代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开展执法检查、立法调研、专题视察时,结合活动内容邀请相关代表参加,努力扩大代表参与面。

进一步完善代表活动机制。丰富代表活动内容,创新代表活动形式,有利于增强代表工作活力。为了加强和改进省人大代表小组活动,常委会主任会议讨论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省人大代表小组活动的意见》,对开展省人大代表小组活动的内容、形式、组织和服务保障等提出明确要求,通过提高代表活动参与率、深入实际开展调研、抓好活动成果转化、为代表小组活动提供良好服务保障等,着力提高代表小组活动质量。改进省人大代表专题调研活动。围绕常委会会议重要议题,组织各市省人大代表小组进行会前调研,邀请参与调研的省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发表意见,这样做既有利于代表小组调研内容与常委会会议审议议题紧密结合,又有利于增强代表活动的实际成效。组织省人大代表会前集中视察活动。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省人大代表进行集中视察。为加深省人大代表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了解,促进南北挂钩合作,组织苏北五市省人大代表到对口合作的苏南五市进行视察。通过集中视察,为代表审议人代会各项工作报告、提出高质量的议案和建议创造条件。组织代表进行履职学习。围绕形成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贯彻实施监督法、制定省“十二五”规划等,举办省人大代表专题学习培训班,召开履职学习视频会议,丰富闭会期间代表活动,增强代表履职意识和能力。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认真组织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代表团在江苏的视察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进一步完善代表议案建议办理机制。提出议案建议,是代表的神圣权利。认真办理代表议案建议,是常委会的重要职责。围绕提高建议办成率,改进工作方式,加大督办力度,增强办理效果。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代表提出的608件建议、批评和意见均已按时办结,交由政府系统承办的代表建议办成率达53.5%,代表对建议办理工作反馈的满意率达98.4%。在代表所提建议中,选择“加强通榆河水源保护工作”、“加大对苏北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扶持”、“制定出台海外人才居住证政策”、“关于进一步完善定向培养农村卫生人才政策”、“加强在政府工程中优先采购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加大苏北地区区域供水规划实施力度”等10件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建议,由常委会负责同志和相关委员会牵头督办,有关方面重视程度高,解决问题措施实在,督办工作收到明显效果。组织省人大代表视察承办单位办理建议情况,督促承办单位认真落实建议办理制度,加强与代表的联系和沟通,进一步提高代表满意率和建议办成率。

进一步完善基层人大代表工作机制。推动各地抓好“一个载体、两项制度”建设,着重在巩固提高、取得实效上下功夫。建设好“人大代表之家”,积极开展代表接待选民日活动,完善县乡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促进基层人大代表活动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密切人大代表与选民的联系。中央新闻单位对此进行了集中报道。

四、加大自身建设力度,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人大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把加强常委会及其机关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提高常委会履职能力和水平,推进人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深入贯彻全省人大工作会议精神。省委召开的全省人大工作会议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意见,为新形势下做好我省地方人大工作指明了方向。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会议和文件精神,常委会负责同志分别带队到市县开展专题调研,了解贯彻落实情况,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认真研究市县人大反映的问题,积极探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充分发挥地方人大在全局工作中重要作用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并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工作领导、优化人大代表结构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加强基层人大工作、重视人大机关干部培养使用、大力推进工作创新等方面提出建议。

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围绕立法、监督议题,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工作机构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分析问题、研究办法,为审议有关法规、开展专项监督提供参考、做好准备,使常委会决策建立在坚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更好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对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了一批有份量的调研成果。适应推进人大工作创新的需要,进一步改进调研方法,建立特约研究员和省市联动调研机制,提高调研工作的科学性、开放性和实效性。

改进人大宣传工作。始终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突出地方立法、监督工作、代表工作和常委会重大活动报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期刊和网络传媒,不断拓展人大宣传工作的广度与深度。健全新闻发布制度,地方性法规通过后,常委会有关委员会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传法规内容,推动法规实施。首次举办全省人大知识电视竞赛活动,在全社会宣传宪法法律知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我省人大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加强人大机关建设。持之以恒地加强机关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廉政建设。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大局,创建学习型和谐机关”,在机关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加强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激发机关党组织和党员的生机活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加强培训工作,增强机关干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各位代表,人事任免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一年来,我们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72人次。坚持拟任人员法律知识考试、任职表态发言、颁发任命书制度,增强被任命干部的法制意识、公仆意识和责任意识。

地方人大对外交往是国家总体外交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从人大对外交往特点出发,巩固和完善与外国地方议会定期交流机制,推动各层次友好往来。一年来,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17个国家和地区议会代表团共48批587人次应邀来访,特别是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欧洲议会议长、美国国会前临时参议长访问江苏取得圆满成功。常委会及其工作机构组团出访部分国家和地区,与外国地方议会和相关部门就节能环保、社会保障、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进行交流。与外国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议会交流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些活动,发挥了推动务实合作、增进人民友谊、扩大江苏国际影响的作用。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党的领导是做好人大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使人大工作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积极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充分发挥人大在体察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必须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依法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不断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省人大常委会取得的成绩,是在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全体省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和省人大机关工作人员团结协作、辛勤工作的结果,也是与省政府、省法院、省检察院的密切配合,与市县人大常委会和全省人民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省人大常委会表示衷心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地方立法质量需要继续提高,常委会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我们将更加自觉地接受人民监督,虚心听取代表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推动常委会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1年的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重大举措,描绘了未来五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做好2011年工作,对于“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对于加快“两个率先”、促进社会和谐,意义十分重大。

省人大常委会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按照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部署和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要求,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依法行使职权,更加注重提高立法质量,更加注重增强监督实效,更加注重发挥代表作用,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素质,在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加强立法工作,着力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

按照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新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法制统一,进一步提高地方立法质量,保障和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拟制定和修订11件法规。围绕经济建设,制定信息化条例,加强信息化管理,推进信息化建设;制定行业协会条例,规范行业协会组织和行为,促进行业协会健康发展;修订科技进步条例,促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制定水库管理条例,加强水库安全管理,充分发挥水库综合效益。围绕社会建设,制定学前教育条例,坚持公益性原则,完善准入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制定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规范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工作,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修订公证条例,健全公证制度,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修订防震减灾条例,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制定耕地质量管理条例,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定通榆河水污染防治条例,加强跨地区水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通榆河水质。围绕民主政治建设,修改《江苏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实施细则》,贯彻落实新修改的选举法,做好代表选举工作。同时,对我省实施劳动合同法办法、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等14件法规进行立法调研。

完成今年立法任务,必须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在提高地方性法规质量上下功夫。完善法规审议制度,进一步提高审议质量。充分发扬立法民主,通过多种形式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坚持和完善法规草案公布机制,增强立法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实效。选择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程度较高的法规,启动立法后评估工作。

二、加强监督工作,着力在增强实效上下功夫

继续把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改善民生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水平,增强监督实效。

一是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江苏省201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关于江苏省2010年省级财政决算草案及2011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关于2010年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2010年省级财政决算,加大对政府投入项目监督力度,进一步强化财政绩效监督。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地方储备粮体系建设情况报告,进一步增强政府对粮食安全的调控能力,有效保障和促进区域粮食安全。检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实施情况,推动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发展。二是加强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监督。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当前物价形势及监控措施报告,督促政府采取综合性政策措施,加强价格调控,改善市场供求状况,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保证经济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检查劳动合同法实施情况,落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各项规定,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选择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程度高的民生问题,组织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进行视察和专题调研,促进问题解决。三是加强对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监督。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情况报告,督促政府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物业管理情况报告,推动解决突出问题,依法保障业主权利。听取和审议省法院关于知识产权案件审理情况报告,推动审判机关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为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司法保障。继续依法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

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方式,进一步增强监督实效。把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结合起来,把推动改进工作与修改完善法规结合起来,把开展日常监督与加强跟踪监督结合起来,实现监督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根据监督法规定,在审议有关专项工作报告时进行专题询问,请省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答复问题。对重点难点问题一抓到底,着力推动全局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解决,促进建立和完善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完善常委会信息公开机制,依法公开重要监督事项、过程、结果,进一步提高监督工作透明度。

三、加强代表工作,着力在发挥作用上下功夫

尊重人大代表主体地位,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提高服务水平,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行职务,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组织好代表的履职学习。组织代表开展形式多样的履职学习活动,提高法律素养,增强履职能力。扩大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参与度。坚持和完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主任接待代表日等制度,多层次、多渠道联系代表。邀请更多代表参加常委会组织的专题视察、执法检查、调查研究等活动,不断拓展代表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组织代表开展专题调研和会前集中视察活动。继续组织各市省人大代表围绕常委会会议重要议题开展专题调研,并邀请参加调研的部分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增强代表活动实际成效。组织苏南五市部分代表到对口挂钩的苏北五市进行视察。提高代表议案建议办理质量。及时交办本次会议上代表提出的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进一步完善办理程序,落实办理责任,提高代表满意率,提高议案建议办成率。继续选择事关发展全局、社会普遍关注的10件建议,由常委会负责同志和相关委员会牵头进行重点督办。进一步增强服务代表意识,努力为代表履职提供便利条件和物质保障。加强对基层人大代表工作的指导。坚持不懈地推进“一个载体、两项制度”建设,完善基层人大代表工作长效机制。

四、加强自身建设,着力在提升素质上下功夫

紧紧围绕服务大局、服务人民、服务代表,不断加强常委会及其机关建设,不断提高依法履职能力和水平,更加充分地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

进一步加强学习。紧密联系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结合人大常委会工作特点和要求,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发扬求真务实精神,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审议质量和工作效率。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地方人大工作的有效途径,加大制度建设和工作创新力度,重点抓好贯彻党委主张、切合省情民意、民主科学的权力机关决策机制,以人大为主导、专家与群众相结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地方立法机制,以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为主要内容、规范高效的监督机制,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的代表工作机制,以及适合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特点、充满活力的人大机关运行管理机制等五大机制建设,不断提高人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加强省人大机关建设。通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党员把政治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强大动力。全面加强机关建设,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主动性、创造性,为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密切与市县人大常委会联系,加强工作交流,总结推广市县人大依法履职的好做法、好经验,共同推动全省人大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坚持党管干部和依法任免有机统一,做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任免工作。按照我国外交工作基本方针和总体部署,继续加强地方人大对外交往工作,进一步扩大与外国地方议会特别是友好省州、友好城市议会的交流,更好地发挥地方人大对外交往的作用。

各位代表,今年是“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实现的目标催人奋进,要完成的任务艰巨繁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一致、扎实工作,为加快“两个率先”、建设美好江苏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江苏省公证条例

【发布单位】81001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4-12-30 【生效日期】1994-12-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江苏省公证条例

(试行)》已由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于1994年12月30日通

过,现予公布施行。

1994年12月30日

江苏省公证条例(试行)

(1994年12月30日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发挥公证的证明、服务、沟通、监督作用,保护国家利益和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纠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第二条 公证机构依法统一行使国家公证权。

公证机构根据事实,依据法律、法规,证明法律行为和有法律意义的事实、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并办理与公证相关的其他法律事务。

公证实行自愿公证与法定公证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条 第三条 公证员是经国家授予资格并在公证机构专门从事公证业务的法律专业人员。

公证员资格必须经过考试或者考核合格后取得。

第四条 第四条 公证员应当依法公证,遵守职业道德,保守国家秘密和当事人的秘密。

第五条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的司法行政部门是公证工作的主管机关,公证员协会是公证员的自律性组织。

第二章 公证管辖

第六条 第六条 公证事项由当事人住所地公证机构管辖,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公证机构管辖。法律行为地与当事人住所地不一致的,由法律行为地公证机构管辖。

涉及不动产的公证事项,由不动产所在地公证机构管辖。但遗嘱、赠与、声明中涉及不动产的除外。

第七条 第七条 同一公证事项,应当由同一公证机构办理。两个以上公证机构都有管辖权的公证事项,当事人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公证机构办理。

第八条 第八条 公证机构之间因管辖发生争议的,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其共同上一级主管部门指定管辖。特殊的公证事项,由省司法行政部门指定管辖。

第三章 公证业务

第九条 第九条 公证机构证明下列法律行为:

(一)合同、协议的设立、变更和终止;

(二)委托书、赠与书、遗嘱的设立、变更和撤销;

(三)财产的分割、转让和放弃财产权的声明;

(四)有价证券的发行、上市和票据的背书、拒绝承兑;

(五)债务的履行;

(六)拍卖、招标投标、评奖等竞争行为;

(七)收养关系的成立和解除,亲子的认领;

(八)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的设立、变更和终止。

第十条 第十条 公证机构证明下列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

(一)公民、法人享有的民事权利;

(二)公民的出生、生存、学历、经历、婚姻、亲属、居住、死亡、是否受过刑事处罚等;

(三)法人以及其他组织的资格、章程、资信情况和财产的清点、评估和清算;

(四)不可抗力事件;

(五)保险财产的估价;

(六)继承权的确认;

(七)文书上的签名、印鉴、作成日期;

(八)文件的副本、节本、译本、影印本与原本相符;

(九)其他有法律意义的事件和文书。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公证机构办理下列与公证相关的法律事务:

(一)证据保全;

(二)清点、保管遗产,保管遗嘱或者其他文书;

(三)代写法律文书;

(四)解答法律咨询;

(五)根据当事人的申请,监督公证事项的履行和调解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

(六)承担公证顾问事务。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下列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当事人应当办理公证:

(一)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但集体所有土地的承包除外;

(二)以不动产、机器设备为抵押物的抵押贷款合同;

(三)房产的继承、赠与,有关房产所有权转移的涉外和涉港澳台的法律行为;

(四)大中型工程设计、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行为;

(五)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产权的转让;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当公证的事项。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公证机构办理货币、物品、有价证券的提存业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适用提存:

(一)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或者延迟受领标的物,使债务人无法按时给付的;

(二)由于债权人下落不明,致使债务人无法履行义务的;

(三)债权人与债务人约定,用提存方式先行给付的。

债务人将应当给付的货币、物品、有价证券在公证机构办理提存后,视为债务人履行了义务。

因提存所支出的费用由债权人承担。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对于符合下列条件的债权文书,公证机构可以根据债权人的申请,赋予债权文书强制执行效力:

(一)以给付物品、债款、有价证券为内容的;

(二)给付的标的物数额以及给付的时间、地点、方式具体明确的;

(三)债务人明示不履行义务时自愿接受强制执行的;

(四)内容真实、合法的。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符合前条规定条件的债权文书的范围是:

(一)借款、贷款合同,还款协议;

(二)借用人到期未归还借用物的借用合同或者还物协议;

(三)省司法行政部门与省高级人民法院共同确定的其他债权文书。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公证机构可以根据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际惯例,办理其他公证事务。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公证机构办理公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公证费用。

第四章 公证程序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当事人办理公证,应当以自己的名义向公证机构提出申请。除申办遗嘱、赠与、收养、解除收养,认领亲子、委托、声明、生存以及其他与当事人人身有密切关系的公证事项外,当事人可以委托他人代理申请。

不能委托他人代理申请的事项,当事人确有困难不能到公证机构办理的,公证机构可以派人到当事人所在地办理。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对符合下列条件的申请,公证机构应当受理:

(一)申请人与申请公证的事项有利害关系;

(二)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之间对申请公证事项无争议;

(三)申请公证的事项属于公证机构的业务范围和本公证机构管辖。

对不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申请,公证机构应当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公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当事人也有权提出回避申请:

(一)是本公证事项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

(二)与本公证事项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本公证事项的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办理的。

前款规定,适于公证员助理、翻译、鉴定等人员。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公证机构受理公证申请后,应当查证当事人的身份和民事行为能力,审查当事人申请公证的事项以及所提供的证件、材料是否真实、合法;证件、材料不完备或者有疑义的,可以要求当事人补充或者澄清。

当事人应当向公证机构如实陈述与公证事项有关的事实,并按要求提供有关证明材料,举证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公证机构调查。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公证机构就公证事项进行调查时,有权查询有关档案、材料、资产情况,勘验物证或者现场,有关单位、个人应当给予协助,不得拒绝。

对专业性的公证事项,公证机构可以委托专业人员鉴定。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对于真实、合法的公证事项,公证机构应当在受理后10日内作成公证文书,并送达当事人;遇有特殊情况,可以延长办理期限,但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公证机构在作成公证文书之前,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终止办理:

(一)申请人撤回申请的;

(二)因公民死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不能继续办理或者继续办理已无意义的。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事项,公证机构应当作出拒绝公证的决定,并通知当事人。

公证机构发现作成的公证文书不真实、不合法,应当作出撤销该公证文书的决定。

司法行政机关有权决定撤销所属公证机构作成的不真实、不合法的公证文书。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申请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对公证机构作出的不予受理、拒绝公证、撤销公证文书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在接到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该公证机构的司法行政部门申诉。

申请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对司法行政部门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或者对司法行政部门撤销公证文书决定有异议的,可以依法向其上一级司法行政部门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五章 公证效力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公证文书具有法律上的证明力,应当作为人民法院、仲裁机构、行政管理机关认定事实的根据,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和撤销。对于同一事项,其他证明与公证证明不一致的,以公证证明为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由原公证机构或者其主管部门撤销,或者由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其效力。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对公证机构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债务人逾期不履行义务时,债权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公证债权文书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并将裁定文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和公证机构。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公证机构在办理公证过程中,损害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公证机构赔偿后,可以向有过错的公证员追索全部或者部分赔偿费用。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公证员因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造成错证的,公证机构或者司法行政部门应当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当事人提供虚假证明欺骗公证机构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当事人以外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虚假证明的,公证机构可以出具给予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的建议书,有关单位应当查处。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拒绝、阻碍公证员依法执行职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由公安机关依照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使用暴力、威胁方法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2014年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2014年1月21日在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张卫国

各位代表:

我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罗志军主任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

2013年是新一届省人大工作的开局之年。在中共江苏省委的正确领导下,省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认真履行各项法定职权,着力增强人大工作科学性、人民性、规范性和创造性。一年来,共制定和修改7件地方性法规,对2件法规草案进行初次审议,批准有立法权的市通过的13件地方性法规;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12个专项工作报告并结合有关议题开展专题询问,检查4部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对33件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依法任免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12人次。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交付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8件代表议案已办理完毕,583件建议、批评和意见全部办结并答复代表。这些工作,有力推动了中央和省委重大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促进了法律法规有效实施,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较好地完成省人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实现了新一届人大工作良好开局。

一、编制五年立法规划,努力开创地方立法工作新局面

地方立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编制本届五年立法规划,统筹做好立法工作,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建设法治江苏,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全面实施八项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志军同志亲自担任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并就做好立法规划编制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省人大常委会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中央关于立法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结合江苏实际,对未来五年立法工作作出总体设计,使地方立法更好地服务于全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先后两次在新闻媒体发布公告,请社会公众提出建议,召开多种类型座谈会,并书面征求省人大代表意见,对各方面提出的557件立法建议项目逐一进行研究、论证和反复协商,使立法选项更加贴近发展大局、更加符合省情实际、更加顺应群众期盼。规划围绕五个方面的内容共安排立法项目112件,其中正式项目59件、调研项目53件,在继续完善经济立法的同时,统筹兼顾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立法;在完善实施性立法的同时,加大创制性立法的力度;在制定新法规的同时,把对现行法规的修改完善作为立法的重要形式。省委及时批转《江苏省人大常委会2013-2017年立法规划》,并召开全省立法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深入分析我省立法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明确做好新一届人大立法工作的原则要求,对今后五年立法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拉开了江苏新一轮法制建设的序幕。

一年来,常委会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对立法工作的部署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首次召开立法表决前评估论证会,反复权衡法规制度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对增强立法科学性起到很好作用;坚持开门立法,“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扩大社会公众参与立法途径,使制定的法规更好地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建立新一届省人大代表法制专业组和立法专家咨询组,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作用,在提高地方立法质量上下功夫,使我省五年立法规划的实施有了良好开端。

二、突出转型升级重点,积极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江苏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一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加强对经济领域重点工作的立法和监督,着力推动在转型升级中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促进“十二五”规划实施和经济平稳运行。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是法律赋予人大的重要职责。常委会通过听取和审议“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情况的报告,促进政府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处理好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确保我省“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听取和审议上半年计划和预算执行及审计等报告,审查批准省级财政决算和预算调整,强调根据形势科学统筹施政,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统筹安排财力,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提供有力支撑。统计数据是宏观调控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制定统计条例,补充细化统计法相关规定,规范政府和民间统计调查活动,加强统计保障和监督,充分发挥统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促进创新发展和结构调整。创新驱动是江苏发展的核心战略。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情况的报告,推动政府及有关部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构建并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认真办理“关于提升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助推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代表议案,抓紧完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法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法制保障。根据网购、快递市场迅猛发展的新情况,修订邮政条例,着力解决邮政管理中的突出问题,规范邮政服务和快递业务,维护邮政安全保障,促进邮政事业和快递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促进“三农”工作健康发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听取和审议全省村级集体经济扶持发展情况的报告,推动有关部门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扶持力度,使省级财政资金扶持范围逐步覆盖所有经济薄弱村,化解债务范围逐步扩大到苏北、苏中所有经济薄弱村,保障村级集体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制定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从农机生产、销售、使用、维修等各个环节全面加强农机安全监管,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重点督办扶贫开发、农村道路改造等代表建议,常委会负责同志先后3次到西南岗地区、成子湖地区现场调研,组织召开推进会,督促政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更有力度地抓好扶贫项目统筹推进,加快苏北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步伐。

三、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着力推动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创新

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人大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省人大常委会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目标追求,积极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治理创新,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聚焦民生热点问题。江苏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之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是全省人民的热切期盼。常委会把全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监督重点,通过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办理代表议案建议、开展专题询问等方式,切实增强监督实效。在常委会会议上,12位委员、代表就如何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养老事业、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破解养医结合难题等提出问题,省民政厅、财政厅、卫生厅等7个部门主要负责人现场作答,主流媒体对此作了充分报道,引起社会积极反响。省政府认真落实常委会审议意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养老事业发展。顺应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卫生环境的要求,制定爱国卫生条例,就烟草烟雾危害控制专门召开立法表决前评估论证会,邀请人大代表、立法专家、普通市民和有关部门代表对相关规定进行评估、论证。条例的及时出台,对于推动城乡环境卫生治理一体化、控制烟草烟雾危害、促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代表提出有关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5件建议进行重点督办,促进政府及有关部门强化专项整治,建立健全监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检查义务教育法实施情况,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义务教育发展统筹力度,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关注社会治理创新。城市管理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全省城市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推动各级政府更新治理理念,坚持建设、管理与服务并重,完善城管工作体制机制,充分发挥街道、社区重要作用,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推进公正文明执法,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努力使城市成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针对我省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听取和审议全省出入境管理情况的报告,督促有关部门加大联动执法力度,建立出入境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在强化管理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适应公民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和民事案件大幅上升的新形势,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检察院关于全省检察机关开展民事诉讼法律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要求检察机关贯彻司法为民理念,加大对民事案件法律监督的力度,着力解决裁判不公、违法执行、滥用职权等问题,努力让老百姓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总结我省社区矫正试点十年实践经验,在全国率先出台社区矫正工作条例,构建社区矫正工作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听取和审议全省宗教事务管理情况的报告,推动各级政府全面贯彻相关政策法规,健全基层宗教管理工作机构,解决宗教团体办公场所、活动经费等问题,更好地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对行政复议法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推动政府提高行政复议质量,进一步发挥行政复议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落实资源环境保护基本国策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民生福祉,关系江苏长远发展大计。省人大常委会把保护资源环境、改善生态质量作为工作重点,加强立法和监督,同心协力谱写美丽中国的江苏画卷。

推动资源集约利用。水土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常委会依据修改后的水土保持法,重新制定水土保持条例,明确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治理区,规范林木采伐和取土、挖砂、采石活动,实施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我省湖泊资源比较丰富,在维护生态平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开展湖泊保护条例执法检查,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科学利用湖泊资源,严格湖泊管理与保护,严厉打击侵占、损害湖泊的违法违规行为,积极推动湖泊综合治理和长效管理。执法检查后,各地有效查处侵湖案件100多起,仅洪泽湖沿岸就清除违法圈圩4.7万亩,维护和改善了湖泊生态功能。

推动水污染防治。我省80%以上的饮用水取自长江,长江水环境直接关系民生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常委会会同沿江各市,采取重点检查与委托检查、法律监督与舆论监督、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长江水污染防治条例执法检查,推动各级政府充分认识长江江苏段水环境的严峻形势,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落实最严格的水源保护制度,优化沿江地区产业布局,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加大长江水污染防治执法力度,推进沿江地区联防联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线安全。重点督办“全面实施农村河道整治”代表建议,督促有关部门科学规划,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促进农村水环境好转。

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已经成为城市大气主要污染源之一,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常委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条例,在机动车准入标准、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推广应用、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引导公众绿色出行等方面作出规范,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排气污染。重点督办“建立重污染天气条件下环境空气质量预警、控制、应急机制”代表建议,推动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气预警预报制度,做好应急和防控工作。认真办理“加快出台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议案,加快立法调研等前期工作,为今年出台相关法规做好准备。

五、密切联系人大代表,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

人大代表是人大常委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省人大常委会把密切与人大代表的联系作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代表工作机制、载体和服务创新,为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发挥作用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加强常委会与代表的联系。有计划地对人大代表开展初任培训和履职培训,按选举单位和地域分布把省人大代表编成78个代表小组,各委员会牵头成立8个专业代表小组,同时根据代表职业和专长建立代表资料库,为组织闭会期间代表活动奠定良好基础。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注重听取和吸收列席代表提出的意见,全年共有来自基层一线的15名全国人大代表、88名省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坚持和完善主任接待代表日制度,常委会负责同志定期到各地接待基层省人大代表,面对面听取意见和建议。每位常委会组成人员与3名以上基层省人大代表保持经常联系。通过召开情况通报会、寄送刊物资料等方式,帮助代表深入了解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人大常委会和“一府两院”重要工作。

创新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新要求,认真总结各地做法和经验,专门制定出台相关制度,使代表联系群众工作规范化、长效化。围绕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结合常委会会议议题,组织在苏的全国人大代表和省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本次人代会前,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各代表小组到原选举单位行政区域开展集中视察,为代表审议人代会各项工作报告、提出高质量的议案建议创造条件。根据市、县(区)人大常委会的安排,省人大代表积极参加当地走访、接待群众的活动,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

认真办理代表议案建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代表满意为标准,不断提高办理工作质量。制定省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重点处理工作程序,选择6个方面18件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建议,由常委会副主任牵头重点督办,邀请提建议的代表全程参加,既听取承办单位办理情况的汇报,又实地进行调研考察,加大协调力度,强化跟踪问效,推动相关问题解决,代表满意率、建议办成率均有明显提高。

六、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常委会及机关建设

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要决策。省人大常委会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紧密结合人大工作实际,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树立常委会及机关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化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认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制定常委会学习计划,坚持每次常委会会议期间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讲座,围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开展深入讨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一步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提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改进工作作风。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先后召开120多场座谈会,走访195个基层单位、478名基层人大代表,征集到各类意见建议1200多条。深入查找“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剖析根源,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6个方面34条整改措施,制定整改任务书和时间表,逐条进行落实整改。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十项规定,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和人大工作重点,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切实精简会议活动和文件简报,把更多精力放到重点工作的调查研究和推动落实上。

创新制度规范。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围绕更好体现人大工作人民性和人大代表主体性,出台关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意见,成为常委会密切联系群众的“路线图”。就完善常委会会议制度,加强常委会和机关集体学习、推进人大机关干部交流、改进公务接待工作等出台一系列制度,努力形成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

通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省人大常委会及机关群众观点、宗旨意识进一步增强,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在人大工作中进一步体现,人大代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有序参与人大工作的渠道进一步拓宽,人大机关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形成,为做好新一届人大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年来,我们发挥地方人大对外交往优势,积极推进与外国地方议会友好交流和务实合作。先后接待来自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代表团30余批280多人次,组团出访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积极宣传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宣传江苏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扩大了江苏的国际影响。

一年来,我们把处理好群众来信来访作为联系群众、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切实加强人大信访工作。完善重点疑难案件督办机制和机关干部参加接访制度,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2700多件次,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年来,我们注重与市、县(区)人大常委会的联系,加强工作交流和指导。举办全省地方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学习班,加深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把握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提高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常委会负责同志经常深入基层,就各地人大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分片召开座谈会,加强分类指导;召开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秘书长、各委员会负责同志等各层次工作座谈会,加强上下沟通和工作协调。通过多种形式,总结宣传淮安市“万名代表回选区见选民”、睢宁县“百名代表问项目”等典型经验,推动全省人大工作创新发展。

各位代表,省人大常委会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中共江苏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和各位代表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的各项工作,得到了“一府两院”及有关部门和各市、县(区)人大常委会积极配合,得到了全省人民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省人大常委会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形势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常委会工作还有不少差距。法规起草过程中对群众意见的回应还不够及时充分,立法的部门利益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监督工作中跟踪督查还不够有力,对一些难点问题缺少有效解决办法;人大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参与面还不广,加强对基层人大代表的联系服务仍做得不够。我们将认真听取人大代表和各方面的意见,切实加以改进,把人大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今年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努力在立法质量上有新提高,在监督工作上有新突破,在决定重大事项上有新拓展,在代表工作上有新成效,在自身建设上有新进步,不断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法治江苏建设,为推进“两个率先”、谱写好中国梦的江苏篇章提供有力保障。

一、围绕提高立法质量,推进科学民主立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新时期人大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常委会要坚持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有机结合,及时将改革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上升为法规制度,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为改革提供法律依据,以立法巩固改革成果。今年拟制定和修改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保护和促进香港澳门同胞投资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建筑节能条例、企业技术进步条例、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关于地方人民政府规章设定罚款限额的决定等14件法规。同时,对养老服务条例、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等14个立法项目开展调研。

在立法工作中,将着力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立法质量。一是切实增强法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把握客观规律,贴近改革发展的实践,用立法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实行精细化立法,立法条文做到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二是充分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站在全局长远的角度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考虑问题、正确决策,把握立法主导权,防止地方保护和部门利益法制化。三是大力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立法讨论,扎实做好立法座谈、听证、论证、评估等工作,使法规经得住实践检验和群众评判。

二、围绕增强监督实效,改进监督方式方法。人大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常委会将突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大监督力度,推动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全年拟听取和审议10个专项工作报告:省政府关于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走出去”战略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等方面情况的报告,省法院关于全省行政审判工作情况的报告,省检察院关于全省反渎职侵权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2项执法检查:检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省条例实施情况,检查行政处罚法实施情况。同时,结合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组织开展2次专题询问活动,推动有关方面切实改进工作。

在监督工作中,将着力创新监督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监督实效。一是把开展监督工作与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结合起来。在突出监督重点的同时,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督促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依法向人大报告,及时把党委的决策主张转变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决议决定。二是强化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建立健全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制度,积极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改进预算编制工作,进一步完善细化各类预算决算内容,逐步把人大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监督落到实处。三是在执法检查中加强上下联动。选择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社会关注度高、经过努力能够有所推进的共性问题,上下联动加强监督。今年拟就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省条例实施情况,与各市人大常委会联动开展执法检查,增强监督效果和社会影响。

三、围绕发挥代表作用,完善代表工作机制。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进一步完善常委会联系代表、代表联系群众的机制,提高代表履职实效,发挥代表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常委会联系代表机制。坚持常委会组成人员走访联系基层省人大代表,完善主任接待代表日制度,提高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工作质量。组织更多代表参与常委会执法检查、调研、视察等活动,结合各委员会工作组织开展专业代表小组活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常委会重点议题,组织代表开展专题调研。在代表大会前组织各代表小组到原选举单位行政区域开展集中视察,组织不同行业、专业的代表开展定向视察。完善代表联系群众机制。通过代表定点联系、接待和走访群众,推动代表深入基层,听取和反映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意见。建立和完善代表履职信息系统,开展省人大代表向原选举单位报告履职情况试点工作,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对代表履职情况登记汇总,并以适当方式公布,促进代表依法履职。完善代表议案建议办理机制。代表在本次会议上提出的议案建议及时交有关机关和组织办理,确定部分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建议,由常委会负责同志牵头、各委员会组织督办,进一步提高办成率和满意率。加强对基层人大代表工作指导,总结推广各地经验,发挥“人大代表之家”的作用,促进基层人大代表活动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围绕推动制度创新,深化人大理论研究。今年是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结合纪念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省委将召开全省人大工作会议,对做好新形势下地方人大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围绕会议有关筹备工作,常委会将组织力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提出新思路新举措,推动解决人大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为我省人大工作发展注入新动力。加强人大理论研究,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发展规律,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加强人大宣传工作,组织开展系列纪念活动,进一步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和人大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为开创我省人大工作新局面营造良好氛围。

五、围绕提高履职水平,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巩固和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加强常委会及机关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坚持不懈地抓好理论学习,增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信,始终坚持人大工作正确政治方向,不断提高组成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依法履职能力。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提高常委会审议质量。坚持为民务实清廉作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做好人大信访工作,尽心尽力察民情、听民声、聚民意、护民权。加强制度建设,继续完善已有工作机制,根据需要研究制定新的制度和规则,不断推进人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积极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和谐型人大机关建设,加大干部培养交流力度,努力锻造高素质人大干部队伍。

各位代表,我们正站在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任务繁重而艰巨,承担的使命重大而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江苏省委的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努力推动我省人大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推进“两个率先”、谱写好中国梦的江苏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7号 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的决定 来源:作者:发布部门: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发布文号:

(2009年5月20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2009年5月20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7号公布 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决定对《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第二十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按照规定职责,对生产经营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卫生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职业危害事故和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

二、将第四十四条第二款、第三款合并,作为第三十一条第三款:“有关部门应当定期分析伤亡事故发生的情况,按月通报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统计分析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伤亡事故情况,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三、删除第四章“事故调查处理”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第一款。

四、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六条:“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按照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执行。”

本决定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并对条款顺序作相应调整,重新公布。

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2009年修正本)

(2005年3月31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9年5月20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关于修改〈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以下统称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及其相关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有关法律、法规对消防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铁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民用航空安全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将安全生产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支持、督促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监督、指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 各级工会组织应当依法加强对安全生产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参与安全生产事故调查,提出保障安全生产的建议,督促纠正违法行为、整改事故隐患,维护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从业人员和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生产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防范事故的能力。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报刊等单位应当开展安全生产公益性宣传教育,报道安全生产情况,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舆论监督。

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改善安全生产条件、防止安全生产事故、参加抢险救护、报告重大事故隐患、举报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研究和推广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等方面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安全生产措施

第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下列安全生产条件:

(一)生产经营场所和设备、设施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有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要求;

(二)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单位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

(三)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相关操作规程;

(四)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五)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六)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具备与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依法经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

(七)从业人员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特种作业人员依法经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八)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其他安全生产条件。

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前款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协助主要负责人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其他负责人对各自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负领导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的职责,并向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安全生产情况,接受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接受工会、从业人员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监督。

第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应当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内容和考核要求,形成包括全体人员和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责任体系。

第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制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包括以下内容:

(一)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制度;

(二)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三)具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设备和设施的安全管理制度;

(四)危险作业管理制度;

(五)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和管理制度;(六)安全生产奖励和惩罚制度;

(七)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八)其他保障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

第十二条 矿山、建筑施工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运输、储存等危险性较大的行业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其中从业人员在三百人以下的,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超过三百人的,至少配备三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超过一千人的,至少配备八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超过五千人的,至少配备十五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在三百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从业人员超过三百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与其生产经营规模相适应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第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下列职责:

(一)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二)协助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三)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查处事故隐患和违章行为,并督促有关业务部门及时整改;

(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总结推广安全生产经验;

(五)参与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审查,管理和发放劳动防护用品;

(六)协助调查和处理安全生产事故,进行伤亡事故的统计、分析,提出报告;

(七)定期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报告安全生产情况;

(八)生产经营单位赋予的其他安全生产职责。

第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者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应当保证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并对因资金投入不足而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建筑施工等危险性较大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制度,以保障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安全生产费用应当专户存储、专项用于安全生产,并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建立培训档案,如实记录培训情况。

安全生产的教育和培训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岗位安全操作技能;

(四)安全设备、设施、工具、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维修和保管知识;

(五)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安全生产知识;

(六)安全生产事故的防范意识和应急措施、自救互救知识;

(七)安全生产事故典型案例。

第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从事危险作业的人员,每年接受在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八学时;其他从业人员每年接受在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四学时。

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新招用的从事危险作业的人员上岗前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二十四学时;换岗、离岗六个月以上复工或者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使用新设备的从业人员,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时间,均不得少于四学时。

法律、行政法规对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时间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矿山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设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审查。审查部门及其负责审查的人员对审查结果负责。

矿山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竣工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安全设施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验收部门及其验收人员对验收结果负责。

工会有权对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进行监督,提出意见。

第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在役安全生产设施、设备的检测、评估,对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应当及时维修或者更新。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生产经营单位发现现有工艺、在役设备存在危及生产安全因素的,应当及时改进或者更新。

第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重大危险源采取下列监控措施:

(一)建立运行管理档案;

(二)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检测、检验;

(三)定期进行安全评价;

(四)定期检查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态;

(五)制定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服务机构,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检测和安全评价,并提出完善监控的措施。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为生产经营单位推荐或者指定检测、安全评价的中介服务机构。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至少每半年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一次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措施的实施情况。

第二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安全卫生制度,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安全卫生条件,推行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方法,将安全生产条件纳入集体合同,实行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防止和减少职业危害。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按照规定职责,对生产经营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卫生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职业危害事故和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矿山使用的特种设备以及直接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产品的设计、生产、检验、经营、安装、维修、改造、使用和报废,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对生产经营单位为从业人员提供劳动防护用品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区域、生活区域、储存区域之间的安全距离以及周边防护安全距离,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居民区(楼)、学校、医院、集贸市场及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距离内,城市规划、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不得批准设置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和储存场所;违法批准设置的,原批准机关或者其上一级机关应当依法撤销批准,限期迁出。

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等危险物品的生产区域、储存区域的安全距离内和矿山、尾矿库危及区域内,不得建设居民区(楼)、学校、医院、集贸市场及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确需建设的,应当依法先行拆迁原有危险区域或者将危险物品撤出;已经建成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消除危害。

高压输电线、输油管道、输气管道、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距离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和构筑物。对不符合规定安全距离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依法予以拆除或者采取保障安全的措施。

第二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爆破、大型设备(构件)吊装、设备大修、建筑物和构筑物拆除等危险作业,临近高压输电线路作业,以及在密闭空间内作业,应当执行本单位的危险作业管理制度,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现场安全管理,确保操作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作业前,负责现场安全管理的专门人员应当就作业安全要求向作业人员作出详细说明。

第二十四条 生产经营场所的安全设施、安全通道、安全标志等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进行经常性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安全防护效果。

公众聚集的经营场所实际容纳的人员超过核定人数或者设施的承载负荷时,经营管理者应当及时采取控制进入和疏散措施。

第二十五条 禁止生产经营单位接受中小学生进行接触易燃、易爆、放射性、有毒、有害等危险物品的劳动或者参观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

禁止生产经营单位租用学校、幼儿园房屋、场地从事易燃、易爆、放射性、有毒、有害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活动或者作为机动车停车场。

第二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进行经常性、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安全生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及时提出处理意见,跟踪事故隐患整改情况并记录在案。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制定整改计划,明确专人负责,并落实整改措施。

第二十七条 矿山、建筑施工、金属冶炼、船舶修造和拆解、电力、城市轨道交通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运输、储存行业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前款所列单位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应当包括应急救援组织及其职责、应急救援启动程序、紧急处置措施方案、应急救援组织的训练及定期演练、应急救援设备器材的储备和经费保障,并与当地人民政府的应急救援预案相衔接。

规模较小的生产经营单位,可以不建立应急救援组织,但应当明确应急救援人员。

第三章 安全生产保障

第二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和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本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其他领导人和有关部门的其他负责人对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领导责任。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所属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应当责令立即排除;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人员,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后,经审查同意,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受县(市、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委托,协助检查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制止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报告和协助处理安全生产事故,并指导本行政区域内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开展安全生产活动、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其承担安全生产工作职责的机构或者人员具体实施相关工作。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内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报上级人民政府备案;组织有关部门和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单位自救、区域互救、政府救援的应急救援体系,增强应急救援处置能力。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应急救援的指挥和协调机构;

(二)有关部门和组织在应急救援中的职责和分工;

(三)危险目标的确定和潜在危险性评估;

(四)应急救援组织及其人员、装备;

(五)紧急处置、人员疏散、工程抢险、医疗急救等措施方案;

(六)社会支持救助方案;

(七)应急救援组织的训练和演习;

(八)应急救援物资储备;

(九)经费保障。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指标控制体系、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实行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责任考核制和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例会,专题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有关部门和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的监控整改工作,每年制定危及公共安全的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计划并组织实施。

下级人民政府每年应当向上级人民政府书面报告辖区内的安全生产工作。

有关部门应当定期分析伤亡事故发生的情况,按月通报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统计分析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伤亡事故情况,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增加安全生产投入,设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用于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应急救援、事故调查处理、危及公共安全的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整改以及配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装备设施等。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将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引导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安全生产技术进步,逐步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推行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活动,促进安全生产科学管理。

第三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

建设工程施工单位应当为施工现场从事危险作业的人员、煤矿企业应当为井下作业人员依法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机动车应当依法参加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

鼓励道路和水上运输、海洋捕捞和养殖、高处悬挂作业、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民用爆破器材等行业的生产经营单位,参加雇主责任保险和为从事危险作业的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鼓励公众聚集的经营场所的生产经营单位参加火灾保险和公众责任保险。

第三十五条 对矿山、道路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民用爆破器材等危险性较大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生产经营单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时,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转作事故抢险救灾和善后处理所需资金。

第三十六条 承担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的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按照资质证书规定的业务范围从事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活动。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安全生产中介服务的监督管理。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个人经营的投资人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的,依法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依法责令生产经营单位停产停业整顿。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行政处分。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导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依法受到刑事处罚或者撤职处分的,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受撤职处分之日起,五年内不得担任任何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未按照规定人数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可以按照应配人数,每少配一人处以五千元罚款,罚款总额不超过二万元。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未按照规定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可以按照应培训人数,每少培训一人处以二百元罚款,罚款总额不超过二万元。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未按照规定报告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措施的实施情况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接受中小学生从事接触易燃、易爆、放射性、有毒、有害等危险物品的劳动或者参观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租用学校、幼儿园房屋、场地从事易燃、易爆、放射性、有毒、有害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活动或者作为机动车停车场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迁出,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未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可以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未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由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第四十四条 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决定。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行政处罚的决定机关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委托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安全生产监察执法机构实施行政处罚。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四十六条 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按照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自2005年7月1日起施行。2001年8月14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江苏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与本条例规定不一致的,按照本条例执行。

下载江苏省水文条例(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1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省水文条例(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1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