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水文管理条例(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6号)

时间:2019-05-14 09:2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陕西省水文管理条例(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6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陕西省水文管理条例(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6号)》。

第一篇:陕西省水文管理条例(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6号)

【发布单位】陕西省

【发布文号】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6号 【发布日期】2005-06-02 【生效日期】2005-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陕西省

陕西省水文管理条例

(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6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加强水文管理,促进水文事业发展,发挥水文事业在防汛抗旱、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作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水文站网规划、建设与管理,水文、水资源监测、调查评价,水文情报预报、分析计算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省行政区域内国家流域机构基本水文测站的水文活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的水文管理工作。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水文机构负责实施本省水文管理的具体工作。

市、县(区)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支持和协助派驻在当地的水文机构开展工作。

第四条第四条 省水文机构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实施国家和本省有关水文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二)负责为防汛抗旱、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等活动提供水文服务;

(三)负责本省水文专业规划的具体编制和实施;

(四)负责水文、水资源监测,统一收集、审查、汇编水文资料;

(五)依照有关规定负责水文情报预报及发布;

(六)负责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水文分析计算;

(七)负责水文、水资源监测环境和监测设施的保护;

(八)开展水文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先进技术;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第五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将水文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预算,并在水利基本建设经费中划拨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水文基础设施建设。

为工程建设服务的水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应当纳入工程预算;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施工。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安排适当资金,支持水文事业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六条第六条 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取得相应资质,并在规定的业务范围内开展工作。

第七条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文、水资源监测环境和设施的义务。

第八条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在水文、水资源监测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水文专业规划与水文站网建设管理

第九条第九条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本省的水文专业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需要变更或者调整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十条第十条 水文专业规划包括各类水文站网、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水文信息业务、水文科技发展、站队设置和建设等内容。

水文专业规划应当依据国家水文技术标准编制,并与流域综合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及相关专业规划相协调。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国家重要基本水文测站的设立、迁移、改级、裁撤,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其他基本水文测站的设立、迁移、改级、裁撤,由省水文机构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专为防汛、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等公益性事业需要增加水文测站或者在基本水文测站上增加监测项目,由省水文机构按照水文专业规划和技术标准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企业事业单位因生产、经营活动需要设立专用水文测站的,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申请设立专用水文测站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和行业有关设站技术标准;

(二)监测专用技术装备和计量器具符合国家和行业技术装备标准;

(三)具有相应专业的技术人员;

(四)不与基本水文测站重复建设。

设立专用水文测站的审批时限、程序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规定并公布。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申请设立专用水文测站的企业事业单位具有相应资质的,由申请单位建设和管理;不具有相应资质的,委托省水文机构建设和管理。

企业事业单位撤销专用水文测站,应当向原审批机关备案。

第三章 水文、水资源监测及资料管理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省水文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制定的标准、技术规范,组织实施水文、水资源监测,并保证监测质量。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省水文机构应当对河流、湖泊、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等的水体进行动态监测、评价。

水体受到污染可能危及用水安全或者发生突发性水体污染事件时,省水文机构应当适时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向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省人民政府报告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监测结果,并按照规定公布。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水文、水资源监测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认真履行职责,及时准确收集、传递实时水文情报信息,不得漏报、错报、谎报。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水文、水资源监测资料实行统一汇总、审查管理制度。

省水文机构应当建立全省水文、水资源数据库,对水文、水资源监测资料进行统一汇编、审查、管理,并向社会公开提供使用。

企业事业单位设立的专用水文测站,应当无偿向省水文机构报送、汇交水文、水资源监测数据资料,其报送、汇交的水文、水资源监测数据资料不得伪造、涂改。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下列水文、水资源监测资料应当由省水文机构审定:

(一)编制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使用和依据的水文、水资源监测资料;

(二)工程设计使用和依据的水文、水资源监测资料;

(三)水资源调查评价和水环境影响评价使用和依据的水文、水资源监测资料;

(四)重要的取水、排水和排污口设置、改建、扩建使用和依据的水文、水资源监测资料;

(五)水事纠纷、水行政案件裁决等执法活动使用和依据的水文、水资源监测资料;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活动使用和依据的水文、水资源监测资料。

省水文机构应当保证其审定的水文、水资源监测资料真实、准确。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省水文机构的水文、水资源监测成果属国家所有。

委托监测形成水文、水资源监测成果的归属,由委托人和监测单位约定;没有约定的或者约定不明确的,监测成果属监测单位所有。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省水文机构应当为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的防汛、抗洪、抢险、救灾、水资源保护等涉及公共安全及其他公益性活动,无偿提供水文、水资源监测资料、成果。为经营性活动提供专门的水文、水资源监测资料、分析研究成果,实行有偿服务。

有偿使用省水文机构的水文、水资源监测资料、成果的收费标准,由省价格主管部门核定,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四章 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省水文机构应当收集水文、水资源情报,编制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并按规定向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报告。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实行向社会统一发布制度。

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水文机构,按照规定向社会发布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发布。

新闻媒体刊播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必须使用前款规定的发布单位所提供的信息,并标明发布机构的名称和发布时间。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干扰或者破坏水文无线频道、信道和有线通信线路。

邮政、电信等部门应当准确、及时地传递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信息。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省水文机构借助公路、桥梁进行水文、水资源监测作业时,交通、公安部门应当提供方便。

第五章 水文、水资源监测环境和监测设施保护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坏或者擅自使用、移动水文测站的监测场地、道路、标志、测报设施、设备和测船码头。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水文测站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以下标准划定水文、水资源监测环境保护区:

(一)水文监测河段基本断面的上、下游各400米为界,两岸有堤防的河段以河堤为界,无堤防的河段以两岸最高洪水位以上1米为界;

(二)水文监测场地周边以外10米为界,或者按照场地周边以外的障碍物与地面固定仪器的距离,不少于障碍物顶部与仪器顶部高差的两倍划定。

省水文机构应当对水文、水资源监测环境保护区范围设立地面标志或者界牌。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水文、水资源监测环境保护区禁止下列活动:

(一)建设、设置影响水文、水资源监测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障碍物;

(二)种植林木和高秆农作物;

(三)擅自挖砂、取土、采石、钻探、埋设管线或者进行爆破作业;

(四)倾倒垃圾、堆放物料;

(五)在监测断面或者监测场地上空架设影响水文、水资源监测的线路;

(六)在水文、水资源监测断面取水、排污;

(七)其他影响水文、水资源监测作业的活动。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新建、扩建、改建的工程,应当避免危害水文、水资源监测环境和监测设施。

因工程建设确需迁移或者改建水文测站和测报设施的,应当征得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迁移或者改建的费用由工程建设单位承担。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水文、水资源监测资料,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拒不报送、汇交水文、水资源监测资料的,由省水文机构责令改正,并予以警告;伪造、涂改水文、水资源监测资料的,处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的,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的,由省水文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补救措施;造成损坏的,承担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的,由省水文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除障碍物,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逾期不清除、不恢复原状的,强行清除,所需费用由违法单位或者个人负担;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依照本条例处以一万元以上罚款的,当事人有权要求举行听证。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省水文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漏报、错报、谎报重要水文情报信息,延误水文情报信息传递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自2005年7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2010年1月27日在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

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 杨永茂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2009年的主要工作

2009年,在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下,省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大局,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为推动科学发展、富裕三秦百姓、建设西部强省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加强地方立法,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常委会把地方立法作为工作重点,坚持统筹兼顾、需要和可能结合、充分注重实效的原则,不断加大立法工作力度。

一年来,共制定和修订地方性法规13件,通过初审待进一步审议的法规2件;审查批准西安市地方性法规4件;审查省政府和西安市政府报备的规章7件。

注重统筹兼顾,保障协调发展。常委会根据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实际,制定了《陕西省城乡规划条例》,修正了《陕西省乡村规划建设条例》。条例针对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多种复杂矛盾,以突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为着眼点,以解决城乡规划管理割裂、乡村规划管理薄弱和规划执行不力等问题为重点,明确和细化了有关规定,强化了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和约束力。针对我省草原退化和荒漠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的实际,常委会及时修订了《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办法》,以有效促进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草原保护和建设用地统筹兼顾,办法进一步强化了草原监管,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民生建设。就业是民生之本,针对我省就业难问题,常委会制定了《陕西省就业促进条例》,从统筹协调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重视技能培训、扶持创业、援助就业、扩大公益性岗位等方面作出一系列规定,明确要求重大建设项目立项要把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作为重要评估内容,条例还规范了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保障。计划生育和未成年人保护是关系千家万户的大事,为适应人口计生工作新形势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新情况,常委会修订了《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取消了合法生育二胎的间隔规定,就推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农村妇女孕期免费检查和住院分娩补助、提高独生子女奖励标准等制度作出了明确规定。修订了《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办法》,对未成年人的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保护以及法律责任等内容作了重要修改完善,使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障措施更加具体可行。

重视防灾避险,维护公共安全。这是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和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难点问题。常委会对此高度重视,先后制定了《陕西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修订了《陕西省消防条例》、《陕西省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对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和监督检查、火灾预防和应急救援、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等事项予以科学规范,以更好地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总结我省抗震减灾经验的基础上,修订了《陕西省防震减灾条例》,强化了防震减灾和地震应急救援措施,提高了学校、医院和公共场所建筑抗震设防标准,明确了城乡建筑抗震的强制性规定以及支持灾后重建的工作要求。

扩大社会参与,完善立法程序。为了保证法规的前瞻性、针对性和适用性,常委会把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贯穿立法工作的全过程。一年来,先后10次在新闻媒体和网络上公开征求对法规草案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共征集到修改意见和建议1430条;全年深入基层开展立法调研42次,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106场,深入了解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诉求,对修改完善法规起到了重要作用。凡涉及调整利益关系的立法,常委会都组织召开有关协调会和论证会,科学设定权利义务,切实保障群众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于常委会组成人员意见分歧较大的个别法规案,不急于交付表决,认真进行协调和修改完善。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专门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在法规起草中的主导作用,除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认真做好法规起草工作外,去年常委会审议的法规案有4件是由有关委员会组织起草的。

(二)认真审议决定重要事项,促进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

常委会把推动中央和省委应对金融危机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中心抓大事,先后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15项,作出决议、决定3项。

审议决定计划财政保增长的重点投向。先后听取审议了2009年全省及省级地方政府债券收支预算报告、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2008年省本级财政决算报告和省本级财政预算审计报告,批准了2008年省本级决算,作出了关于批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63亿元的决定和关于批准追加2009年省级财政支出预算15.12亿元的决定。这对保增长、调结构、保民生各项工作的落实,对债券资金和追加的财政资金重点用于中央投资需地方配套的公益性建设项目,重点支持灾后重建和民生工程起到了促进和监督作用。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常委会把“三农”工作作为保民生、促和谐的重点,听取审议了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和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情况的报告。针对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相对滞后,集约化、产业化水平较低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创新农业发展思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健全农业投入机制,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等具体意见。常委会充分肯定了政府把农村饮水工程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同时建议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行政推动,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经过上下共同努力,2009年全省解决了258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国家批准《关中— 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后,常委会及时组织力量赴省内外进行调研考察,就完善我省实施意见提出有关建议。在此基础上,又专门听取了省政府关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西咸一体化有关情况的报告,并就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规划,统筹“一区四基地”产业布局,制定区域特殊政策等问题提出建议,以加快西咸一体化建设步伐,促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快速起动,扎实推进。

高度重视就业和廉租房建设工作。常委会针对就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听取审议了当前全省就业工作情况和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报告。提出重视支持就业和再就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搞好职业教育,要通过大力培育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为推动安居工程建设,听取审议了关于全省廉租房建设情况的报告,要求进一步为廉租住房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和监察力度,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家庭住上廉租房,使安居工程真正惠及民生。

积极促进法院民事执行工作。为了推动解决法院民事案件判决执行难这一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常委会听取审议了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全省法院民事执行工作情况的报告,作出了《关于加强全省人民法院民事执行工作的决议》。决议对加强法院执行队伍建设、加大对执行人员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和责任追究等,提出了严格要求,明确将执行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范围,进一步加强执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执行威慑机制建设。要求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都要依法大力协助和支持人民法院开展执行工作。决议将对解决“执行难”问题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一年来,常委会还听取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关于节能减排情况等报告。

(三)加大监督力度,推动解决发展稳定中的突出问题

常委会把全省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作为监督工作的重点,坚持深入基层,了解实情,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执法检查、跟踪监督、信访督办和视察等活动,使人大监督工作更加到位、更具实效。

视察重大项目建设。为发挥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对我省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去年4月,常委会组织对全省45个重点建设项目和12户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视察。督促有关部门和地方加快项目运作,加大投入,加强监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经营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以保持我省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劲增势,充分发挥大企业在保增长中的骨干作用。

检查“民生八大工程”。实施“民生八大工程”是我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保增长、扩内需的重要举措。常委会就 “民生八大工程”进展情况再次进行了跟踪督查。并把项目监督与预算支出监督相结合,督促有关方面加大民生工程项目预算执行力度,加快民生工程建设进度,使人民群众尽早受益,让广大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开展秦岭生态保护和食品安全执法检查。为了促进《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贯彻实施,去年常委会对条例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并听取审议了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针对条例执行中的突出问题,建议抓紧做好秦岭地区开发和保护各项规划的编制,尽快完善实施条例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秦岭地区开发建设项目的整顿和管理,进一步加快陕南地区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常委会结合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对我省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情况进行了检查。针对法律学习宣传不到位、监管体制改革步伐缓慢、食品安全制度不健全、工作保障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等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和要求,促进了食品安全法的贯彻实施。

切实做好信访工作。常委会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全年共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7252件(次),办理全国人大常委会转办交办的信访110件(次),重点督办信访38件(次)。工作中,我们注意把信访工作与监督工作有机结合,将群众反映的倾向性、普遍性问题列入常委会监督议题,通过处理信访案件和重点监督,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去年,省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各工作委员会围绕工作重点,积极开展执法调研、立法评估和专题调研,对省人大常委会有关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进行跟踪落实,为常委会全面完成各项任务、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认真做好代表和任免工作,积极开展内外交流

一是突出重点,增强代表活动的实效。常委会把组织代表集中视察和专题调研作为代表活动的主要形式,先后两次组织在陕全国人大代表和省人大代表开展集中视察和专题调研活动,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视察和调研报告。坚持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和参加有关活动制度,全年共有52名省人大代表列席了常委会会议,在陕全国人大代表 90多人(次)、省人大代表800多人(次)参加了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和视察调研等活动。二是拓宽渠道,扩大代表的知情权。坚持联系代表制度,常委会组成人员全年分工联系走访了230多名基层省人大代表,了解代表的情况,征求代表的意见。坚持情况通报制度,每次常委会会议和组织开展的执法检查活动结束之后,都及时将情况向代表进行书面通报。建立了代表电子邮箱和短信平台,使代表能够及时了解常委会的工作信息。三是加强督办,提高代表议案建议办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办理工作制度和程序,推行代表建议网上办理,推进办理工作公开化。加强对重点建议的会办督办,促进所提问题的解决。截止本次会议之前,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和闭会期间,代表提出的545件建议、批评和意见已全部办理完毕并答复了代表。代表提出的4件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经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后,本次会议已印发各位代表。四是创新思路,提高代表履职的服务保障水平。继续举办省人大代表履职培训班,圆满完成了本届新任省人大代表的履职培训计划。为487名省人大代表选配律师,提供“一对一”的法律咨询和服务。认真办理代表来信,热情接待代表来访,帮助代表解决实际困难。

一年来,常委会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认真审议人事任免事项,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97人。

积极开展对外友好交流,全年接待外国国会、议会议长和部长级代表团15批150人次,组织了4批代表团出访交流。同时,加强与兄弟省市区人大常委会的交往交流,增进了解,相互学习,不断改进工作。

常委会重视加强与市、县、乡人大的联系和工作指导,重新确定了渭南市、榆林市和咸阳市杨陵区人大代表名额,组织召开了全省乡镇人大工作座谈会,研究乡镇人大换届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探讨进一步做好基层人大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五)强化自身建设,适应新形势对人大工作的新要求

一年来,常委会以代表群众利益为根本、以推动科学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履职能力为重点、以创建“四型”机关为抓手,努力搞好自身建设。

加强学习,提高常委会履职水平。常委会巩固和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不断提高依法履职的能力。坚持常委会专题学习讲座制度和中心组集体学习制度;在组织执法检查和调研活动前,先组织学习中央有关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发言摘要在报纸上刊登并上网公布,增强常委会讨论决定问题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常委会审议意见在转送“一府两院”前,先经主任会议讨论,“一府两院”办理审议意见的情况由委员会审查后向主任会议报告,提高了审议意见的质量和办理实效。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了组成人员履职的积极性,提高了常委会工作质量,增强了办理审议意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各项工作有序运转。完善了组成人员和列席人员出席会议制度,邀请代表和市县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列席会议。改进了常委会会议的组织方式,对提请常委会审议的文件认真把关,并提前印送组成人员审阅,便于组成人员准备审议意见。制定和修订了精简文件等20多项制度,使常委会各项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加强机关建设,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开展了以创建学习型、服务型、节约型、和谐型机关为主题内容的“四型”机关建设活动。在加强干部日常学习培训的同时,组织机关厅处级干部到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进行了专题培训。加强了机构建设,成立了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和法工委备案审查处。按照节约型机关的要求,精减文件和会议,从严控制公务接待支出。整合常委会机关宣传力量,加强了人大宣传工作。常委会机关在干部队伍建设、办公自动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2009年,常委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宪法和法律的要求比,与党和人民群众的期望比,还有一定差距,工作中还有一些不足。主要是:地方立法工作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立法还比较薄弱;监督工作的实效有待进一步增强,解决突出问题的力度仍需加大;常委会和机关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作水平和效率还须不断提高。对此,我们将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加以改进。

各位代表,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我省地方人大常委会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去年,常委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总结纪念活动。3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做好地方人大工作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关键是围绕发展与和谐这个主题,把我省地方人大工作融入到推动科学发展、富裕三秦百姓、建设西部强省的具体实践中来。3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地方立法一定要与我省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决策相协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统一;监督工作一定要围绕大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30年的实践也昭示我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应当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问题,探索新途径,采取新措施,推动人大工作迈出新步伐,不辜负全省人民的重托和期望!30年我省地方人大常委会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中共陕西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级人大、社会各界人士和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也饱含着历届省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常委会组成人员和省人大代表的智慧、辛劳和汗水。在此,我代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2010年的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省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建设西部强省的关键一年。省人大常委会2010 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及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抓住结构调整、改善民生、环境保护、社会稳定等工作重点,加强立法和监督,发挥代表作用,提高履职水平,为全面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十一五”规划任务、建设西部强省作出新的贡献。

(一)以推动科学发展为目标,加强地方立法工作。制定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古树名木保护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10部地方性法规。坚持立改废并重,集中清理我省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上位法不一致的地方性法规。继续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立法调研和听证,不断提高立法质量,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作出贡献。

(二)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主线,强化监督职能。在推进和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加强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听取和审议2010年上半年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2009财政决算和审计工作情况的报告,监督计划和预算的执行。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方面,重点组织开展对节约能源法和我省相关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组织力量就编制全省“十二五”规划、贯彻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情况进行视察和调研。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我省城乡社保体系建设、交通事业发展、道路交通安全、农村环境保护等专项工作报告。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我省民族团结进步、扶贫开发工作、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等专项工作报告。对我省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依法做出决议、决定。

(三)以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行使职权为重点,做好人事代表工作。继续坚持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立法和监督等活动,认真听取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接受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监督。加强代表议案、建议的办理工作,完善并落实代表议案、建议的跟踪督办和答复问效机制。搞好代表视察调研活动的组织服务,注重发挥代表作用。加强常委会组成人员与人大代表的联系,鼓励支持代表通过接待群众、参加信访等途径,了解并传递社情民意,使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在常委会的工作中得到及时反映。依法履行任免职权,认真做好人事任免工作。

(四)以提高依法履职水平为核心,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委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提高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抓住当前改革发展中的重大课题,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实情,破解难题。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讨论和决定问题。以提高常委会机关的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为重点,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把创建学习型、服务型、节约型、和谐型机关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各位代表,我们已经满怀豪情地跨入了新世纪的又一个十年。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神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同心协力,开拓奋进,为全面完成我省“十一五”规划、谱写陕西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陕西省档案条例(2009年修订)(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发布单位】陕西省人大常委会 【发布文号】公告〔十一届〕第十八号 【发布日期】2009-05-27 【生效日期】2009-05-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陕西人大网

陕西省档案条例(2009年修订)

(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一届〕第十八号)

(1997年1月21日陕西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2004年8月3日陕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正,2009年5月27日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通过)

《陕西省档案条例》已于2009年5月27日经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9年5月27日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档案机构及其职责

第三章 档案管理

第四章 档案的利用和公布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档案管理,有效保护和利用档案,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以下统称各单位)和个人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电子文件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第三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档案的管理、收集、整理、保护和利用等活动。

第四条第四条 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科学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

第五条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将档案事业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并根据档案抢救、征集、保管维护、保护技术研究、设备设施配置和信息化建设等需要,设立专项经费。

第六条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对向国家捐献重要、珍贵档案或者在档案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档案机构及其职责

第七条第七条 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省档案事业,对本省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

设区的市、县(市、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市、县(市、区)的档案事业,对本市、县(市、区)各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主管档案工作的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负责管理本机关的档案,对所属单位和辖区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

第八条第八条 各单位应当加强对本单位档案工作的领导,按规定配备工作人员或者设置工作机构,保障档案工作正常开展。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指定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工作。

第九条第九条 各级各类档案馆的总体布局,由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规划,提出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综合档案馆的建立,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专门档案馆和部门档案馆的建立,由其业务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经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根据需要,依法可以建立档案馆,并报所在地县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条第十条 各级各类档案馆业务受本级和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主要职责是:

(一)综合档案馆负责收集和管理本级机关、团体、社会组织及有关企业事业单位属于国家所有的各种门类的档案和公开的政府信息,并向社会提供服务;

(二)专门档案馆负责收集和管理某一专门领域或者某种特殊载体的档案,并向社会提供服务;

(三)部门档案馆负责收集和管理本部门及所属单位的档案,并在一定范围内提供服务;

(四)企业事业单位档案馆负责收集和管理本单位及其所属机构形成的档案;

(五)其他档案馆负责收集和管理各自形成的档案。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具备档案管理专业知识,接受档案管理岗位培训和档案继续教育培训,经考核合格后上岗。档案专业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聘任制。

各单位应当对直接接触档案的档案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鼓励社会力量建立从事档案咨询、评估、整理、鉴定、寄存等业务的中介服务机构。

档案中介服务机构注册登记后,应当向注册机关所在地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并接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从事档案咨询、评估、整理、鉴定、寄存等业务的中介服务机构的人员,应当具备档案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第三章 档案管理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根据需要配备图文和声像的存贮、复制、检索技术设备。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本行政区域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

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统一档案信息数据标准,规范档案信息化管理。各级各类档案馆以及各单位档案机构,应当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建立档案信息网络和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

各单位档案保管机构应当按照电子档案汇交制度要求,向综合档案馆汇交电子档案和电子档案目录。电子档案汇交制度由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省级各专业和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制订本系统、本行业档案管理制度,经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职务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交由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集中管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据为己有或者拒绝归档。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各单位的建设工程、科学技术研究、技术改造、重要设备更新等项目验收、鉴定时,应当有本单位的档案工作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参加,并按照规范要求对所形成的档案进行验收。

省、设区的市、县(市、区)在重大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和重大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鉴定时,应当由本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项目档案的验收。

省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委托验收的重大建设项目,应当由受委托部门和单位组织项目档案的验收,验收结果报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各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向有关档案馆移交档案:

(一)列入省综合档案馆收集范围的档案,自形成之日起满二十年,向省综合档案馆移交;

(二)列入设区的市、县(市、区)综合档案馆收集范围的档案,自形成之日起满十年,向设区的市、县(市、区)综合档案馆移交;

(三)列入专门档案馆收集范围的档案,自项目结束之日起一年内向专门档案馆移交;

(四)列入部门档案馆或者企业事业单位档案馆收集范围的档案,自形成之日起至次年六月三十日前向部门档案馆或者企业事业单位档案馆移交。

特殊情况需要提前或者延迟移交的,应当征得本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同意。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保存的国家所有的档案,列入国有资产管理的范围。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在分立、合并、解散或者依法撤销、破产时,应当在行业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财政和本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对档案资料和其他国有资产统一评估、移交和处理;在资产转让时,有关档案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

非国有单位的档案归该单位所有,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个人在非职务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或者以继承、受赠等合法方式获得的档案归个人所有。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以及中外合资、合作项目在协议、合同生效后形成的档案,为中外双方共同所有。该协议、合同终止时,档案原件归中方所有,外方可以保存复制件。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国家所有的档案,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出卖。档案出境以及档案复制件向国外组织或者个人赠送、交换、出卖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将其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赠送、寄存、出售给国家档案馆;未经县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档案所有人不得向国家档案馆以外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出卖、交换、赠送。

国家档案馆接受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档案的,应当对捐赠者颁发捐赠证书,并给予奖励。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因不具备保管条件,可能导致档案损失的,经本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调查核实后,属于档案馆接收范围的,由档案馆接收入馆;不属于档案馆接收范围,但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或者应当保密的,由县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督促档案所有者改善保管条件,或者征得其同意后由综合档案馆代为保管,必要时可以收购或者征购。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在本省举办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会议、全国性会议和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政治、经济、贸易、科学、文化、体育、外事、宗教等活动,主办单位应当通知本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综合档案馆,参与收集、整理重大活动档案,保证重大活动档案的完整、准确。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各级各类档案馆和单位档案机构对国家保密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密级的变更和解密,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

理。

各级各类档案馆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馆藏档案加以保护,对破损、霉变、虫蛀、散失、字迹褪变的,应当及时进行抢救。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各级各类档案馆和单位档案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对保管期限已满的档案进行鉴定和处理。禁止擅自销毁档案。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各单位和各级各类档案馆应当按或者规定的时间,向本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报送档案统计报表和档案目录。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档案工作的需要,将档案馆库建设纳入本行政区域基本建设计划,保证相应的经费投入。

各级各类档案馆的建设应当符合档案馆建筑设计的规范和档案库房技术、安全管理规定,配备防盗、防火、防雷、防震、防水、防潮、防高温、防霉、防虫、防光和防污染等档案安全保护设施,不得在危房和不安全的环境中保管档案。

各单位应当配置适宜保存档案的专门库房和装具、消防、监控、报警等必要的安全保护设施。

第四章 档案的利用和公布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各级国家档案馆对保存的档案,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类别、年限,分期分批向社会开放。其中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型档案,应当即时向社会开放,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综合档案馆应当建立完善档案信息网络查阅系统,汇编档案史料,定期公布开放档案目录,简化查阅手续,方便档案利用。

综合档案馆应当利用档案资源,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综合档案馆应当提供公开的政务信息查阅服务,设置查阅场所,方便公众查阅利用。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各级各类档案馆对所保存的重要、珍贵档案,应当用复制品代替原件提供利用。

盖有档案保管单位印章的档案复制件,与档案原件具有同等效力。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单位和个人利用其移交、捐赠的档案,档案馆应当优先和无偿提供利用。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档案的公布由档案形成单位和保管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公布档案。档案通过下列形式向社会公布:

(一)报纸、刊物、图书等合法出版物刊登;

(二)广播、电视、电影等播出放映;

(三)出版发行档案史料汇编及公开出售档案复制件;

(四)陈列、展览档案或者其复制件;

(五)公共信息网络刊登;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形式。涉及知识产权的档案,在批准公布前应当征得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同意。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单位和个人利用档案时应当遵守查阅档案的有关规定,不得损毁、丢失、抽取、涂改、伪造或者擅自抄录、复制和公布档案。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由主管部门或者有关单位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本单位档案不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档案管理混乱的;

(二)不按时报送档案统计报表及档案资料目录的;

(三)不按时归档、不按期移交档案,或者拒绝归档、移交,将档案据为己有的;

(四)档案库房不符合规定,危及档案安全的;

(五)档案出现破损、霉变、散失、字迹褪变等,不采取补救措施的;

(六)损毁、丢失或者擅自提供、抄录、公布、销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

(七)档案工作人员因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档案损失的其他行为;

(八)不按规定向社会开放和提供利用档案的;

(九)擅自建立、撤销档案馆的。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并由县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单位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责令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利用档案馆、档案机构的档案中,损毁、丢失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

(二)在利用档案馆、档案机构的档案中,擅自提供、公布、销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

(三)在利用档案馆、档案机构的档案中,涂改、抽取、伪造或者擅自抄录、复制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

(四)擅自出卖集体或者个人所有的对国家有保存价值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的;

(五)擅自交换、转让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

(六)倒卖档案牟利或者擅自将档案出卖、赠送给境外组织和个人的。

社会组织或者个人有前款所列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违法行为的,县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除给予罚款外,对有违法所得的应当没收违法所得,并可以依法征购所出卖、转让、交换或者赠送的档案。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对单位作出三万元以上罚款,对个人作出三千元以上罚款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有举行听证的权利。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时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部门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法律、行政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陕西省安全生产条例〔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2号〕

【发布单位】陕西省

【发布文号】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2号 【发布日期】2005-09-29 【生效日期】2005-12-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陕西省

陕西省安全生产条例

〔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2号〕

《陕西省安全生产条例》已于2005年9月29日经陕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

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5年9月29日

陕西省安全生产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及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生产经营活动。

法律、行政法规对消防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铁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民用航空安全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第三条 安全生产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安全生产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工作格局。

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

第四条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以下简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指导、协调和监督有关部门以及下一级人民政府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本条例。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本辖区内安全生产管理的具体工作。

第五条第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遵守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强化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确保生产安全。

第六条第六条 任何公民或者单位有权对事故隐患、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进行举报。

第七条第七条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等单位应当履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义务,并依法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八条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

第九条第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向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安全生产情况。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定期向本单位工会通报安全生产情况,并接受从业人员的监督。

第十条第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下列安全生产条件:

(一)生产经营场所和设备、设施,必须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要求;

(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须的资金投入;

(四)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五)按规定对从业人员、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六)按规定为从业人员配备劳动防护用品、用具;

(七)生产经营区域布局合理,并与生活区域之间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

(八)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其他安全生产条件。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下列行业生产经营单位除具备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新建煤矿设计能力除受资源、地质条件限制外必须在年产三十万吨以上;

(二)新建露天采石场年生产规模必须在五千立方米以上;

(三)烟花爆竹传统产区应当实行企业化生产。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矿山、建筑施工和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破器材、烟花爆竹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不得少于从业人员的百分之一。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三百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不得少于从业人员的千分之五。

行业对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规定对新录用人员进行上岗前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对在岗人员应当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对调换工种、长假后复工、改用新工艺和使用新设备的从业人员应当重新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教育和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生产经营单位的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具有资质的安全培训机构培训,取得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工程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预评价;安全工程设施设计应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核;建设项目竣工前,应当对安全设施进行验收评价,并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机械设备、电气设备、仪器仪表和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机械设备、电气设备、仪器仪表和特种设备的采购、使用、维修、保养、报废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规范。生产设备对人体易造成伤害的部位,应当设有安全防护装置和警示标志。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对作业场所的生产性毒物、粉尘、噪声、振动、高温、辐射以及其他职业危害采取防护措施,进行定期检测,实行分类管理。经检测不符合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必须及时采取治理措施。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容易产生易燃易爆气体和容易积聚窒息性气体的工序或者场所,采取安全作业防范措施。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实际,进行经常性安全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处理。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应当登记、建档、评价、标识,及时采取监控和整改措施,并告知相关人员。

生产经营单位在发生合并、分立、解散、破产、转让等情形时,应当明确安全生产责任,落实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隐患治理责任。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在施工作业时,应当保护石油、天然气、煤气、热力、给排水管道和光缆、电缆以及其他管线设施。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爆破、吊装、建筑工程拆除以及临近高压线路等危险作业时,应当制定现场作业方案,明确现场安全管理责任人员,落实现场安全措施。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生产、经营和储存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危险物品,应当与居民区(楼)、学校、集贸市场及其他公众聚集的场所保持国家规定的安全距离。

军事工业单位所在地周边安全区域应当受到保护。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旅游景点、车站、体育场(馆)、商场、宾馆等公众聚集场所应当设置标志明显的安全通道,还应当制定安全措施和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其危险地段应当设立警示标志。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矿山、建筑施工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的生产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申请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

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及容器的生产单位应当持有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证书。

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经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领取经营或者销售许可证。

生产单位使用有毒物品的作业场所,应当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领取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做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小煤矿有计划地进行改组、改造、兼并、整合,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检查制度,并向高瓦斯矿井派驻瓦斯治理督导人员,加强煤矿生产现场的安全督导工作。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煤矿企业必须加强对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管理,执行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和应抽尽抽、可保尽保的瓦斯治理方针。必须按规定建立、健全安全可靠的瓦斯抽放系统,瓦斯矿井必须建立瓦斯监测监控系统,落实瓦斯治理工作。开采煤与瓦斯突出煤层时,必须按规定采取安全生产综合防突措施。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煤矿企业必须执行有疑必探,先探后掘(采)的防治水方针,建立健全防治水制度,开展水害预报工作。未经批准,任何煤矿企业不得在水体下采煤。

禁止煤矿企业超能力生产。禁止越层、越界开采或者开采保安煤柱。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煤矿企业应当建立管理人员下井带班制度、事故隐患报告排查制度和瓦斯检查制度。

大中型煤矿企业应当建立矿山专业救护队伍,制定灾害防治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其他煤矿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建立辅助救护队,并与矿山专业救护队签订救护协议,确保发生事故时组织及时有效的抢救。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矿山、道路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和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破器材、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费用提取制度。安全费用由生产经营单位按标准自行提取,计入生产成本,专户储存,专项用于安全生产。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对矿山、道路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和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破器材、烟花爆竹等生产经营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其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用于事故抢险救灾和善后处理。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的劳动合同,应当载明有关保障从业人员劳动安全、防止职业危害的事项,并向从业人员说明所从事工种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防护措施和待遇。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事有职业危害的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对确诊患有职业病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治疗和妥善安置。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为从业人员办理工伤保险,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煤矿企业还应当为煤矿井下作业的职工、建筑施工企业还应当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

除前款规定外,提倡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为从事高空、井下、高温、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作业岗位的从业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或者雇主意外责任保险。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事故中受伤人员及时予以救治,并承担相关的医疗费用;做好死亡人员善后工作,并按国家规定对死亡人员家属给予抚恤和补偿。

第三章 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了解其作业场所、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及防范应急措施,获得符合国家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二)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批评、检举和控告;

(三)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时,有权在采取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

(四)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人身伤害后获得相应的赔偿;

(五)因职业危害造成健康损害后获得相应的赔偿;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二)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三)及时报告事故隐患;

(四)及时报告事故,如实反映事故真相,积极参加事故抢险救援;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从业人员举报本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行为而对其采取调换工种、降低工资福利待遇或者解除劳动合同等报复行为。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调解、仲裁或者司法途径解决。

第四章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对安全生产工作负综合管理领导责任,其他负责人对安全生产工作负相关领导责任。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下列责任:

(一)制定安全生产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考核制度,对安全生产工作实行目标管理;

(三)建立安全生产例会制度,协调解决安全生产工作重大问题;

(四)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普及安全常识,强化安全意识;

(五)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六)组织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和善后处理;

(七)将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市政建设规划,并保证资金的投入,在建设新城镇、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以及其他新区时,应当同步规划、设计、建设公共安全设施。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的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一)研究重大安全生产政策和重要措施,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建议;

(二)负责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工作;

(三)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对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作实施监督;

(五)负责组织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六)按规定对生产安全事故组织调查处理和批复结案;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主要职责:

(一)依法对行业生产经营单位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监督检查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

(三)制定并实施行业安全生产责任制;

(四)制定行业安全生产规范,推进安全标准化工作;

(五)建立行业生产经营单位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信息库,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治理重大事故隐患,对重大危险源实施监控;

(六)组织行业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参与事故调查处理;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专项安全监督部门的主要职责:

(一)公安部门依法负责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及民爆物品有关方面的专项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组织或者参加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和事故调查处理;

(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依法负责煤矿安全监察工作,参加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组织调查处理煤矿生产安全事故;

(三)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法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工作,参加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和事故调查处理,制定有关安全标准和规范。

其他安全生产专项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履行职责。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 各级监察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对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察;按规定参加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按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事故调查报告的批复,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及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 基层工会依法参与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地方各级工会组织依法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参加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和事故调查处理。

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安全技术项目推广应用、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公共隐患治理以及安全生产奖励等方面。

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与下一级人民政府和本级政府有关部门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明确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工作任务和要求。

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采用全面检查、专项抽查等方式,对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安全生产检查。

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可以实行安全生产联合检查。

安全生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以书面形式向生产经营单位提出。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并将解决情况报告检查部门。

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六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协调、检查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向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和事故隐患,并协助做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第四十七条承担评价、认证、咨询、检测、检验、培训等工作的安全中介机构,应当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必备的仪器设备、具有相应资格的工作人员,具备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能力,并取得资质证书。

第四十八条第四十八条 安全中介机构应当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按照资质证书规定的业务范围,独立、客观、公正地从事安全中介服务,对出具的评价、认证、咨询、检测、检验和培训结果负责,不得出具虚假报告。

安全中介机构应当依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收取服务费用,不得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或者提高收费标准。

第四十九条第四十九条 省外安全中介机构进入本省行政区域内进行安全中介服务活动,应当向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五章 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

第五十条第五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本行业、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包括作业场所急性中毒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规模较小的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委托专业应急救援机构提供服务。

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应当积极组织抢救,并立即报告当地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必要时报告公安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并通报工会组织。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逐级报告上级部门。情况紧急时,可以越级上报。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不得隐瞒不报,擅自处理。

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人和有关部门负责人接到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成立事故抢险救援机构,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制定现场救援方案,组织抢救。公安部门应当对事故现场实行警戒,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医疗机构全力抢救受伤人员。

第五十三条第五十三条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按下列规定实行分级负责制:

(一)一次死亡一至二人的事故,由事故发生地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调查组调查,提出调查报告,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批复结案;

(二)一次死亡三至九人的重大事故,由事故发生地设区的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调查组调查,提出调查报告,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批复结案;

(三)一次死亡十至二十九人的特大事故,由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调查组调查,提出调查报告,经省人民政府审核后,批复结案;

(四)一次死亡三十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按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

国务院对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四条第五十四条 事故调查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同级行业管理部门、监察部门、公安部门和工会组织组成,必要时可邀请人民检察院、其他部门和有关专家参加。

第五十五条第五十五条 事故调查人员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情况,查阅相关资料,调取有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阻挠或者提供伪证、掩盖真相。

第五十六条第五十六条 事故调查组应当按照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独立开展工作。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和事故原因,确定事故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对于安全责任事故,还应当查明对安全生产有关事项负有审查批准和监督职责的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五十七条第五十七条 上级人民政府可以对下级人民政府批复结案的事故进行复查,必要时重新调查处理。

第五十八条第五十八条 事故调查处理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应当由发生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承担。事故责任涉及两个以上单位的,由事故调查组按照责任划分承担份额。

第五十九条第五十九条 行业管理部门和安全生产专项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规定将安全生产事故统计报表及时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及处理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条第六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其他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未提或者未缴金额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的罚款:

(一)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未提取安全费用或者将安全费用挪作他用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未按时缴纳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

第六十二条第六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安全生产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未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采取防护措施、定期检测或者分类管理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未对容易产生易燃易爆气体和容易积聚窒息性气体的工序或者场所,采取安全作业防范措施的。

第六十三条第六十三条 煤矿企业和建筑施工企业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未给井下职工和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的,有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办理;拒不办理的,处以应当缴纳意外伤害保险费用的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同时强制其办理。

第六十四条第六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从业人员伤亡事故的,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整改,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按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发生重伤事故或者一至二人死亡事故的,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二)发生三至九人死亡事故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三)发生十人以上死亡事故的,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一条第二款规定,隐瞒或者擅自处理伤亡事故的,除按前款规定处罚外,加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五条第六十五条 行政机关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生产经营单位做出停产停业整顿或者五万元以上罚款的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第六十六条第六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六十七条第六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以及对安全生产工作负有领导责任的其他负责人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不认真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由上级人民政府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八 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六十九条第六十九条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体劳动者涉及安全生产活动的,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七十条第七十条 本条例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1995年8月30日陕西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的《 陕西省劳动安全条例》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江苏省水文条例(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1号)

【发布单位】江苏省人大常委会

【发布文号】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1号 【发布日期】2009-01-18 【生效日期】2009-03-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

江苏省水文条例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1号)

(2009年1月18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2009年1月18日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1号公布 自2009年3月22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水文管理,规范水文工作,发展水文事业,为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灾减灾服务,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水文站网规划与建设,水文监测与预报,水资源调查评价,水文监测资料汇交、保管与使用,水文设施与水文监测环境的保护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第三条 水文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省人民政府应当将水文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水文事业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证;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资金等方面支持和促进本行政区域水文事业的发展。

第四条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省的水文工作,其直属的水文机构(以下简称省水文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工作。

省水文机构派驻到设区的市的水文机构(以下简称市水文机构)在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派驻地的水文管理工作,同时接受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

从事水文活动的其他单位,应当接受水文机构的行业管理。

第五条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文现代化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水文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培养水文科技人才。

第二章 水文规划与站网建设

第六条第六条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水文事业发展规划、流域水文事业发展规划和本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组织编制全省水文事业发展规划,征求省有关部门意见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设区的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省水文事业发展规划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水文事业发展规划,经征求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七条第七条 水文站网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省水文机构应当根据全省水文事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全省水文站网建设规划,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发展和改革部门批准后,作为水文站网建设的依据。

省水文机构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水文情势变化,适时调整全省水文站网建设规划,并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全省水文站网的设置情况由省水文机构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第八条 水文站网建设应当纳入基本建设计划,按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程序组织实施。

新建、改建、扩建水利工程需要配套建设或者更新改造水文测站的,应当将水文测站的建设或者更新改造经费纳入工程建设概算。直接为水利工程提供服务的水文测站,其运行管理经费应当在水利工程维护经费中安排。

设区的市、县(市、区)因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立的专用水文测站,其建设和运行管理经费由本级人民政府承担。

第九条第九条 国家重要水文测站的设立和调整,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直属水文机构批准。其他国家基本水文测站的设立和调整,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直属水文机构备案。

第十条第十条 设立专用水文测站,不得与国家基本水文测站重复;在国家基本水文测站覆盖的区域,确需设立专用水文测站的,应当报经省水文机构批准;属于流域管理机构审批的,由省水文机构报流域管理机构批准。

申请设立专用水文测站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开展水文监测工作必要的场地和基础设施;

(二)具有必需的水文监测专用技术装备和计量器具;

(三)具有相应专业的技术人员。

专用水文测站由设立单位建设和管理;设立单位无能力管理的,可以委托水文机构管理。

撤销专用水文测站,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因重大工程建设确需迁移国家基本水文测站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立项前向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或者转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直属水文机构、流域管理机构批准。水文测站迁移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建设单位提出申请时,应当提交由具有相应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的单位编制的论证报告。论证报告应当包括迁移位置、监测环境、应急监测措施、对比观测方案、经费预算等内容。

迁移国家基本水文测站的,有关水文机构应当采取应急措施,保证水文监测工作在迁移期间的正常开展。

第三章 水文监测与情报预报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从事水文监测的单位应当遵守国家水文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保证监测质量。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漏报、迟报、错报、瞒报水文监测数据,不得伪造水文监测资料。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水文机构应当加强对江河湖库、地下水等水体的水量、水质的监测,为防汛防旱、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水生态修复、水环境应急治理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资料。

市水文机构可以委托符合规定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承担雨量、水位等水文监测项目。受委托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委托事项和要求从事项目监测。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水文机构应当加强对水功能区水质状况的动态监测,编制水功能区水质监测简报;发现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或者水功能区水质未达到水域使用功能对水质要求的,应当及时报告有关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供水主管部门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水文机构应当加强对饮用水源地水量、水质的监测,编制饮用水源地水文情报预报;发现被监测水体的水量、水质等情况发生变化可能危及饮用水安全,或者可能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当加强跟踪监测和调查,并及时将监测、调查情况报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供水主管部门。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水文机构应当加强水文巡测和调查分析工作,建立健全水文监测应急机制,加快水文自动监测和快速反应能力建设,完善监测手段,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情、雨情、旱情等信息监测系统和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承担水文信息采集和情报预报任务的水文测站,应当及时准确地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挥机构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实时水情信息及水文情报预报。

水文机构为编制水文情报预报需要使用其他部门和单位设立的水文测站的水文资料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及时提供。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水文情报预报实行向社会统一发布制度。

重要水文情报预报、重要洪水情报预报、灾害性洪水情报预报和旱情分析预报,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挥机构发布;其他水文情报预报和洪水情报预报,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挥机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水文机构发布。禁止其他单位和个人向社会发布水文情报预报。

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应当按照规定和要求及时向社会播发、刊登水文情报预报,并标明发布机构名称和发布时间。

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发布水文情报预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发布水环境状况信息,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加强协调配合。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无线电、通信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水文监测工作提供通信保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干扰或者破坏水文机构使用的无线信道和有线通信线路。

第四章 水资源调查评价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客观、科学、系统、实用的原则,按照国家标准组织开展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水资源调查评价包括水资源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影响评价、水资源综合评价等内容。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全省和跨设区的市的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具体工作由具有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甲级资质的单位承担。其他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由设区的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具体工作由具有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乙级以上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全省和跨设区的市的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定,其他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由设区的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定。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的单位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条件,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

申请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甲级资质的,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发证;申请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乙级资质的,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发证,并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申请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提交相关材料。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证书的有效期为五年。有效期满后,需要延续资质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六十日前向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证书。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管理制度,对持证单位从事业务活动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章 水文资料汇交与使用管理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水文监测资料实行统一汇交制度。从事水文监测的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汇交监测资料:

(一)国家基本水文测站的当年监测资料由市水文机构整编后,于次年一月底前向省水文机构汇交;

(二)其他从事水文监测的单位的当年水文监测资料由监测单位整编后,于次年二月底前向所在地市水文机构汇交。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省水文机构应当妥善存储和保管汇交的水文监测资料,并建立水文数据库和水文信息共享平台,为公众查询和获得水文监测资料提供便利。

基本水文监测资料应当依法公开,但属于国家秘密的除外。

国家机关决策和防灾减灾、国防建设、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需要使用水文监测资料和成果的,应当无偿提供;其他情形需要使用水文监测资料和成果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因经营性活动需要提供水文专项咨询服务的,应当签订有偿服务合同。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编制重要规划、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和水资源管理等使用的水文监测资料实行审查制度。具体审查办法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六章 水文设施与监测环境保护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毁坏水文站房、水文缆道、测船码头、监测场地、监测井、专用道路、水文通信设施等水文监测设施,不得擅自使用、移动水文监测设施。

国家基本水文测站的水文监测设施设备因水毁、雷击、山体滑坡、风暴潮等遭受破坏的,当地人民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修复,确保其正常运行。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国家依法保护水文监测环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文监测环境的义务。

水文监测环境保护范围按照不小于以下标准的原则划定:

(一)测验河段:省管以上河道的水文测验断面上、下游各一千米,其他河道的水文测验断面上、下游各五百米;

(二)测验设施:测验操作室、自记水位计台、过河缆道的支架(柱)及锚碇等周边以外二十米;

(三)水文观测场:水文观测场地周边以外十米,观测场周边十米以外有障碍物的,障碍物与观测仪器的距离不得少于障碍物顶部与仪器口高差二倍。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市水文机构应当会同水文测站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水文监测环境保护范围的具体方案,报县级人民政府确定,并在保护范围边界设立地面标志。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禁止在水文监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下列活动:

(一)种植高秆作物,堆放砂石、煤炭等物料,修建建筑物、构筑物,停靠船只;

(二)取土、挖砂、采石、爆破和倾倒废弃物;

(三)在监测断面取水、排污或者在过河设备、气象观测场、监测断面的上空架设线路;

(四)设置坝埂、网箱、鱼罾、鱼簖等阻水障碍物;

(五)其他对水文监测有影响的活动。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水文监测人员在河道、公路、桥梁上进行水文监测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警示标志,过往船只、车辆应当减速慢行或者避让,公安、交通等部门和海事管理机构应当予以协助。

水文监测专用车(船)执行防汛抢险、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测报等紧急任务,通过公路、桥梁、船闸时,有关单位应当优先予以放行,并按照规定免收过路、过桥、过闸费。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出租、出借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证书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由发证机关依法吊销资质证书;伪造、变造、买卖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证书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可以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侵占监测场地、专用道路、测船码头等水文监测设施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二)毁坏水文站房、水文缆道、监测井、水文通信设施等水文监测设施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三)擅自使用、移动水文监测设施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从事本条例第三十二条所列活动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可以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种植高秆作物,停靠船只,或者设置网箱、鱼罾、鱼簖等阻水障碍物的,处以二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二)修建建筑物、构筑物,设置坝埂,或者堆放砂石、煤炭等物料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三)取土、挖砂、采石、爆破和倾倒废弃物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四)在监测断面取水、排污或者在过河设备、气象观测场、监测断面的上空架设线路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自2009年3月22日起施行。2002年1月2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江苏省水文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陕西省水文管理条例(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6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陕西省水文管理条例(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6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四十九号) (2005年5月27日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自2005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防御雷电灾害,保......

    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发布单位】82504 【发布文号】市人大常委会第9号 【发布日期】2001-10-30 【生效日期】2001-10-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西安市人......

    唐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发布单位】80310 【发布文号】唐山市人大常委会第14号 【发布日期】1995-09-25 【生效日期】1995-11-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唐山......

    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模版)

    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21号)《厦门市土地管理若干规定》已经厦门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0年9月2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0年10月1日起施行。 厦门市......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51号) 《甘肃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条例》已由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7年7月2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9月1......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一百一十七号)《湖北省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实施细则》已由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11年4月2日......

    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70号) 《山东省消防条例》已于2011年1月14日经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山东省消防......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2005]17号)《重庆市户外广告管理条例(修订)》已于2005年5月27日经重庆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