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脱贫增收三方带动协议书2016.5.27
脱 贫 增 收 带 贫 协 议 书
甲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乙方(建档立卡贫困户): 丙方: 村委会
为充分发挥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资金的作用,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早日摆脱贫困,经甲乙丙三方协商,特制定本协议书。
一、带贫方式
甲方按照《金穗扶贫贷款协议》享受扶贫小额贷款贴息政策,发展 产业,优先吸纳贫困户就业,每天务工收入 元,预计年收入 万元;在乙方有意愿的基础上,帮助乙方发展相同产业,计划发展 产业 亩,丰产期,年可增收 万元;也可以吸纳乙方入股,按年度对乙方进行红利分配,多措并举,尽可能地带动农户增收。【根据实际情况描述】
二、甲方权利和义务
1、负责向丙方提供有贫困户亲笔签名确认的具体带动贫困户名单。
2、自愿带动乙方参与致富项目开发。在产业开发中,品种的选择、生产管理的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的信息提供等给予乙方无偿的帮助或优惠服务。
3、如甲方同时经营相类似购销业务的,对乙方的项目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在保护价格之上则随行就市,按当时产品的市场价格收购。
4、有义务接受乙方、丙方对脱贫增收带动职责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5、无条件承担到期全额归还贷款本金及承诺兑现乙方收益。
三、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对甲方履行脱贫增收带动职责情况有监督检查的权利。
2、享有甲方应该支付的劳动报酬、投资收益等。
3、负责向甲方提供必要的精准扶贫相关资料。
4、积极参与甲方或丙方组织的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技能。
四、丙方权利和义务
1、负责审核甲方带动事项的真实性、偿还资金的能力和意愿以及信用度等。
2、负责核实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真实性,并提供给甲方。
3、对参与带贫项目合作的乙方,在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时优先给予安排,以提高项目实施的管理水平。
4、督促检查甲方按照带贫协议及时支付贫困户报酬。
年 月 日
第二篇:带动农民增收(范文模版)
围绕“三大要素” 把握“三个环节”创新扶贫产业发展模式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努力提高群众自身发展能力,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植壮大特色支柱产业,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引导和支持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是国家加快新时期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
易县作为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份之
一、河北省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县份之一,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围绕产业扶贫这一中心,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科学规划五大产业片区,奋力推进全县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使全县扶贫攻坚工作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特别是紫荆关食用菌产业片区所涉及的紫荆关、南城司、蔡家峪3个乡镇,51个贫困村,围绕 “三大要素”,把握 “三个环节”,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在全县产业发展方面的率先突破,为全县的扶贫攻坚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围绕产业项目发展,把握好科学规划环节
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优势的发展项目是吸引龙头企业参与扶贫事业的制胜“法宝”。政府是联结企业和农户之间的“纽带”,不但要培育好龙头企业,更要根据当地实际,帮助贫困农户规划好扶贫产业项目。要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当地资源优势,大力挖掘产业发展潜力,摸清吃透市场行情,1
因地制宜,一村一策,谋划好产业项目,引导支持当地贫困群众依靠自身努力在产业发展中积累经验,累积财富,掌握技术,逐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要坚持通过规划引导产业发展,编制符合当地实际、高标准、高水平的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以规范产业管理水平,提升产业总体经济效益,使产业开发潜力更大、适应能力更强、发展势头更猛,为龙头企业介入后进一步拓宽市场渠道、打造特色品牌,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紫荆关产业片区位于太行山腹地,年平均气温9.5度,昼夜温差大,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林木资源为低温香茹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乡村两级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承德引进香菇种植技术,引导贫困群众科学规范种植,去年香菇种植规模就达到了75万棒。紫荆关食用菌产业片区建立后,及时编制了《易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其很快发展成为具有山区特色的扶贫主导产业项目,为山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是围绕龙头企业带动,把握好基础服务环节
龙头企业带头推动扶贫产业发展,必将给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企业具有与市场联结紧密、吸纳资金多、营销专业化程度高等优势,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展后劲足、带动效果突出。但企业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需要政府的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动,特别是在立项审批、基础设施配套、优惠政策落实、金融资金支持等方面更需要各级政府做好基础
服务,以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难题,全面排除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只有政府的基础服务做到位了,龙头企业才能更好的带动产业的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紫荆关在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后,培育、引进了天顺林木种植有限公司、鑫凯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山之绿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三家龙头企业,协调金融部门为企业发放担保贷款360万元,并投资110万元,为香菇种植基地打井3眼,实施了8项电力配套单项工程,保障了产业生产需要,提高了龙头企业在当地发展香菇种植的积极性,促进了 “企业+协会+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实现了企业在建、管、产、购、销各个环节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贮存、统一外销,有力的推动了香菇产业的公司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为扶贫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截止目前,该片区香菇种植规模达到了400多万棒,三年内预计达到3000万棒以上。
三是围绕双赢机制建立,把握好农民增收环节
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的稳定增收。“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有效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但解决了贫困户管理技术落后、产品销路不畅、附加值不高的问题,而且有效缓解了企业缺少土地资源、融资困难和劳动力不足的难题,达到了互利双赢的目的。但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贫困农户因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合作经验、团结协作意识差,导致在双赢机制建立过程中处于弱势,需要我们及时帮助和引导。我们一定要从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角度出
发,最大限度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贫困群众通过投资入股、出租土地、参加生产劳动等形式获得合理的经济收入,使其在产业发展中受益增收。紫荆关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形成过程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全程参与监督企业与贫困农户间的合作,通过宣传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同时,全力保障农民的合法收入不受侵犯,从增收农民收入的角度出发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在新的产业模式发展中受益,大大加快了广大山区贫困户的致富增收步伐。目前,通过三家龙头企业带动,10多个贫困村,280余户贫困户依托香菇产业人均增收1500元,实现了脱贫致富。
2012年6月26日
第三篇:以合作社为载体 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以合作社为载体 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简报(第06期)
蓝田乡和龙江镇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积极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创新扶贫思路,采取“一村一社”扶贫措施,以合作社为载体,千方百计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实现了合作社、贫困村、贫困户三赢。
蓝田乡:发展合作社,走产业化扶贫路子
2010年10月,蓝田乡省级贫困村红星村、蓝田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将省级补助资金各15万元共30万元,以入股形式与蓝田乡新星村联合组建了龙门县瑶乡淮山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合作社,走特色产业扶贫路子。
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按照“以小农户形成大规模、建设产业链、扩大扶持覆盖面”的发展思路,引进、试验、推广淮山种植,并推行“五统一”的标准化种植,即:统一提供优质种苗、统一购买专用定向管、统一技术培训和服务、统一种植规程、统一回收淮山”,从而实现农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成功带动75户贫困户种植淮山,开辟了130亩的淮山示范种植基地,带动全乡淮山种植面积达380亩。
在扶贫方式上,合作社致力于村脱困、户脱贫,把合作社纯收入的60%作为合作社成员村委会分红,确保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同时,全力扶持75户贫困户(红星村22户、蓝田村30户、新星村23户)每户种植2亩以上淮山,单此一项,每年能为每户贫困户增加1.2万元以上纯收入。合作社的这一扶贫方式既为农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又为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搭建了平台。
今年,合作社筹划建设淮山产品深加工厂,拉长产业链,提升淮山附加值,增加农户收入,进一步推进蓝田瑶族乡及周边地区淮山种植、加工产业向规范化和高质化发展,全力将淮山打造成“一乡一品”品牌。
龙江镇岭咀村:实践合作社产业扶贫开发模式
龙江镇岭咀村以合作社为载体,积极实践“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开发模式,大力推动大棚蔬菜种植,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今年3月,岭咀村搭建起了21个镀锌管蔬菜大棚,每个大棚大小约240平方米,形成了占地面积约5100平方米的大棚优质蔬菜种植基地,打好了产业化扶贫基础。考虑到贫困户欠缺种植技术和种植信心,不敢贸然种植的问题,岭咀村以“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开发模式,把16个大棚租给同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5个大棚低价租给有意愿、积极性较高的贫困户种植,实现了一举三得。一是每年增加了8千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二是合作社雇佣贫困户种植蔬菜,解决了贫困户就业问题,并为贫困户下来种植大棚蔬菜累计了经验和技术;三是发挥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解决贫困户种植欠技术和销售难题。合作社为种植大棚蔬菜的贫困户免费提供化肥、种子和技术指导,还和贫困户签订了购销合同,进行契约式生产,发展订单农业,由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服务,形成了一条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销售的产业链,使贫困户放心种植,大胆参与,示范带动更多贫困户加入种植行列,不断推动岭咀村蔬菜产业发展。目前,建成的大棚中已种植下紫色菜心、反季节青瓜等优良品种。预计每个大棚一年纯收入可达6000元以上,贫困户一年可脱贫,三年可奔富。
下来,龙江镇准备将优质蔬菜产业结构优化利好的势头不断向全镇辐射,通过对参与种植的贫困户减少大棚租金、组织技术培训、免费推广优良品种等方法,以点带面逐步在全镇推广“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使合作社与贫困户找到一条可持续增收与“双赢”的好路子。
第四篇:精准扶贫贷款增收脱贫带动资金使用协议
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使用协议
甲方: 村委会
乙方: 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家庭住址:
为充分发挥精准扶贫贷款作用,确保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取得实效,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真正得到实惠,实现增收脱贫目标,根据甘肃省《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精神,特签订协议如下:
1、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主要用于家庭增收致富项目发展,支持借款人从事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及流通等创收项目,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生产加工等特色产业。
2、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每户只能有一名成员代表家庭申请贷款,且贷款不得转借他人,不得用于购买轿车、楼房等非生产性消费,如经发现,甲方有权将乙方调出贫困户管理系统,并要求乙方退回贷款,贷款产生利息和保险金等其他后果由乙方全部承担。
3、本协议一式二份,由甲方、乙方各执一份。
甲方(盖章): 村委会 村支书(签字):
乙方(签字/手印): 2016年 月 日
第五篇:创新扶贫模式带动扶贫增收
创新扶贫模式 带动扶贫增收------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典型事迹材料
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12月,是一家专业从事优质粮油种植、社会化服务、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黟县供销社持股40%,目前拥有社员2473户,优质粮油种植基地2.1万亩,各类农业机械90多台套,实现了山区粮油种植全程机械化,建立了专业的农机社会化服务队伍,形成了育种、种植、仓储、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式经营。
一、主要做法
合作社积极实践,探索解决了“种粮如何出效益,山区规模化机械化如何管理,产量与质量如何兼顾,一二三全产业链如何打造”等一系现代农业发展问题,构建了优质粮油产业产销一体化体系。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用工业理念、共享发展的思维发展现代农业。整村流转“屏山模式”。在屏山、龙江、宏村、横岗等村整村流转土地4600余亩,每年每亩以国家稻谷收购价格乘500斤计算支付农民租金。同时,按每亩60元支付村集体管理费,实现了农民、村集体、合作社共赢发展。土地托管“碧山模式”。由碧山村村集体将2170亩土地全部流转,委托合作社代耕代种,提供从育秧到烘干的全程社会化服务,稻谷按最低高于国家收购价格每斤0.1元进行收购,病虫害采取生物农药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实现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产业发展的双赢。土地入股“田川模式”。在田川村成立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农民以430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龙头企业以现金、管理入股,村集体以管理入股,村民组以闲置土地入股,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实行保底分红,发展优质粮油。2016年田川合作社每股分红610元,村集体增收1.16万元,实现了农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并有效解决了土地抛荒问题。2017年对田川模式进行了复制推广,先后在黟县汪村、柏山、湖田、马道及黄山区等11个村建立了分社,土地股份合作基地达6000余亩。在粮油种植的基础上,在土地股份合作社中推广效益更高的中草药、菊花等经济作物种植,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二是坚持共享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同当、共赢发展。实现抱团发展。依托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体系,及龙头企业加工销售服务体系,吸纳了26家家庭农场成立“有农优质粮生产油联合体”,实行“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种植安排、统一机械化服务、统一收购、统一品牌销售”。目前共发展优质粮油基地2.1万亩,2017年实现粮油产量1.1万余吨,联合体也被评为全省首批示范联合体。在2018年国家稻谷收购价格大幅下调的情况下,合作社坚持发展优质粮油,抱团取暖,以高于国家稻谷收购价0.1元/斤——0.5元/斤价格回购成员稻谷,保障了成员的种植效益。建立服务平台。组建机械化服务队,制定服务标准和《优质粮油规模化种植手册》,为种粮大户提供从育秧、耕种、植保、收割、烘干的全程机械化服务。2017年开展水稻工厂化育秧、机耕、机插秧、无人机植保、收割烘干等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5万多亩。提供社员金融互助帮扶。与黟县供销社资金互助部共同开发有农联合体专项贷款,为联合体成员提供规模化粮油种植专项担保贷款。2017年在柏山分社社员分红大会上,社员将分红存入资金互助部,实现社员互助发展。同时,合作社与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合作实施农民创业接力棒计划,以现金和物资的形式向合作社内20户相对贫困家庭提供总计100万元免息无抵押贷款,每户可获得5万元资金支持。
三坚持差异发展。树立品牌兴企、突出产业融合,提高产出综合效益。在品牌经营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绿色生态为主攻方向,以胚芽米系列为主打产品,严把品质、安全关,精心打造优质农产品区域品牌形象。在产业链打造上。推进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目前合作社已与微笑草帽(上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合作,以农民土地、资产入股的形式,正在计划实施南山小镇项目,发展参与体验游,组织消费者亲身参与粮油种植、生产、收割、加工全过程,感受田园风光,着力打造以休闲农业产业为核心的农业休闲旅游,带动更多的村民收益。在现代流通体系上。搭建电商销售平台,促进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同时,加快农业物联网建设,实现从生产到加工全程可监控、可追溯,让消费者吃上安全放心的优质大米。
四是坚持科技发展。注重科技创新,和中国水稻研究所、安徽省农科院、黄山学院、黄山市农科所等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展技术协作。合作社专门建立了200亩的科技试验田,开展各种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农艺结合等各项试验,召开现场会,向社员推广。不定期召开各项农业种植、管理、农机操作等培训,举办“种粮标兵”、“农机竞技”等各项农业技能比赛,增加科技兴农意识,促进生产发展。
五是发挥基层供销社“为农、惠农、姓农”作用。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利用土地股份合作社各分社场所、人员优势,正在逐步把基层供销社向各个村发展。把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通过土地入股,把土地集中起来,开展规模化经营;在分社建立统一的标准化服务场所,提供生产资料统一采购销售、全程社会化服务,技术服务,农产品就地销售,物流代办,电子商务,社员资金互助等一系列服务;让更多的农户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受益,也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扶贫模式
一是土地流转帮扶。通过合作社自身产业经营发展,发挥引导带动作用,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经营,帮助贫困户增收。合作社四年来累计支付田租和分红1325.8万元,农民工工资580余万元,涵盖2854户农户,平均每户每年增收2200余元。其中贫困户 171户,支付贫困户租金 97.5万元,贫困户平均累计增收6600元。
二是帮扶贫困村成立土地入股合作社。帮助贫困村村集体成立农民土地入股合作社,依托全程社会化服务,建立优质粮油种植基地,实现贫困村村集体、贫困户增收。
三是对接慈善基金帮扶。与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合作,合作社提供担保,基金会对合作社内20户相对贫困家庭提供总计100万元免息无抵押借款,每户平均可获得5万元创业发展资金支持。
四是直接捐赠。对口帮扶重点贫困村——柯村镇湖田村发展产业脱贫。结合湖田村实际情况,帮助湖田村成立了农民土地入股合作社,发展黄山贡菊和有机水稻规模化种植。向湖田村捐赠水稻秧苗345万株、菊花苗8.1万株、生物有机肥15吨。
五是入股农机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小额贷款350万元入股,13个重点贫困村扶贫资金130万元入股,合作社以现金和农机折旧共310万元入股,共同成立黟县有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独立核算,为种植大户开展社会化服务,实现稳定收入。合作社实行保底6%+效益分红,帮助贫困户和贫困村实现长期受益。该模式在帮助贫困村、贫困户长效收益同时,还极大增强了黟县社会化服务水平,保障促进了贫困村和其它乡村的土地流转,使得扶贫资金发挥了更大的效益,实现了共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