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版GMP第八章 文件(上)重点问题解答(大全)
第八章 文件管理(上)
质量管理是一个全面、全方位的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要靠完善的组织机构、程序、过程和必要的资源在内的质量管理体系来完成。而质量管理体系最完整的表达形式就是一个组织的文件体系,体现在GMP实施上,那就是GMP文件系统。
GMP文件体系统不仅是药企运作的文字依据,也是企业提供给外部质量审计或认证的证明。同时,为企业的质量改进提供了原始依据,也为人员培训及操作评价打下基础。
通过建立与实施GMP文件系统,实现管理工作由“人治”到“法制”的转型,确保药品的生产质量活动“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可以追踪”。从而避免混淆,污染和差错。
GMP文件体系从形式上分为指令性文件与记录两大类。前者称为标准,后者则为实施或执行标准的结果。
指令性文件是标准文件,用以描述完成一项工作的程序。它分为: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
管理标准(SMP):是以“事”为主要对象,包括了管理制度及所有通用性的管理程序,一般不涉及技术性和操作性细节,是非特异性规程。如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以及厂房与设施、设备、物料与产品、确认与验证、生产、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委托生产与委托检验、产品发运与召回、自检等管理管程。
在GMP管理标准中一定要要明确公司的质量目标和方针,确定组织机构中每个部门/岗位各自的职责权限、工作关系及“交流”方式。以充分体现和发挥不同层次管理者(副总、总监、经理、主管、车间工段长和组长)的“领导作用”,明确处理每一类事物的方针和原则。
管理标准对确保GMP有效实施相当关键。如果岗位职责不明确,就会出现对工作相互推诿的现象。如果横向与纵向的工作关系及“交流”方式不明确,就会导致混乱,各行其事。这就根本谈不上“质量管理体系”,所建立的“GMP文件体系”也如同一堆废纸,中看不中用。
能够制订与执行好管理标准,就能做到“方针政策明确,职责清晰”。技术标准(TS):是以“物”为主要对象,只为某一具体东西(如产品)所用,是特异性规程。如质量标准、产品生产处方和工艺规程、确认与验证方案及报告等。
就GMP文件系统中的技术标准来讲,除了物料与成品等严格执行已有相关标准外,还应把重点放在工艺规程与“注册工艺”一致性上,以及中间产品质量(控制)标准的合理性与“强制性”上。
虽然目前大多国内企业的产品(尤其是中成药)由于前期研发工作的不严谨,导致了按照注册时的工艺无法生产出合格产品。但生产工艺与注册工艺必须保证一致是GMP法规要求,因此,企业必须加强产品工艺研究,通过再注册等合法手段加以解决。
中间产品质量(控制)标准是企业制定的,必须使其科学、可行,既能确保最终成品出厂是符合国家药品标准,又不增加生产成本(质量标准的过度严格,必然增加生产的难度和生产成本)。
能够制定与执行好技术标准,就可实现“有法可依”。操作标准(SOP):是以“人”的工作为对象,也叫工作标准。用来从技术性和可行性细节上指导员工如何去完成具体的一件事或进行一项操作。如各种岗位操作规程,各种设备操作、清洁及维护保养操作规程等。
就GMP文件系统中的操作标准来讲,重点要确保符合GMP要求、符合工艺与各种技术参数要求、符合实际情况,切实可行。
能制定与执行好操作标准,就为“按章办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三类指令性文件(标准)中,管理标准是保证,技术标准是基础,操作标准是关键。
记录是历史性文件,用以描述或证明按照指令性文件(标准)完成了什么工作以及完成的情况。它可确保整个企业从管理到操作对GMP的实施都处于“有案可查”的状态,为发现问题后的原因分析与处理改进、责任追究与奖惩提供了依据。
实施记录可分为:过程记录(如岗位操作记录、批生产记录、批检验记录、质量管理记录、工程设备维修记录及各种台帐等)、凭证(如标示物料、设备与操作间等状态的单、证、卡、牌等)或报告(如产品年度质量回顾分析报告、各种趋势分析报告、内/外部审计报告,以及各种检验报告等)。
虽然由于每家制药企业的规模、产品、人员素质、设施设备水平各不相同,致使质量管理体系的GMP文件体系也不尽相同。但只要在文件制定方面,能够达到“一切行为有标准;一切行为有记录;一切行为有监控;一切行为可追溯”的要求,在文件执行方面,只要所有员工能真正做到“写你所做、做你所写、记你所做、纠你所错、持续改进”,就一定会把GMP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一)原则
良好的文件(含记录)是企业“质量保证系统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GMP的基本要素。没有文件化的GMP—质量保证系统—质量管理体系,就很难保证,也无法证明企业能够持续生产出质量可靠的药品。因此,新版GMP第一百五十条对GMP文件的重要性做出了定位,并突出强调了要有“书面质量标准、生产处方和工艺规程、操作规程以及记录”。同样,在第十四章附则的 “GMP术语含义”对文件的解释中,再次加以明确(见第三百一十二条-三十四),旨在突出这些文件的正确制定与严格执行对确保所生产的药品合格具有极其关键的影响,务必加以重视。
新版GMP对文件管理的系统性与严谨性做出了要求,明确指出企业应建立一个文件管理规程,强调了质量管理部门具有对GMP相关文件“进行审核”的义务和责任(见第一百五十一条)。
建立一个用以指导如何设计、制定、审核、批准和发放文件的指导性文件,对文件管理至关重要。它应能反映出各部门在文件管理中的职责范围和如何进行跨部门间的合作,以保证文件系统的严谨性与唯一性。如果对文件管理工作规定不合理或缺乏规定,那所制定的文件从形式上就很难符合GMP文件管理的要求,在实际的跨部门运行中也难以执行。另外,对质量部门必须审核GMP文件的要求,也是为了保证所制定文件的“合规性”。
新版GMP第一百五十二条为新增条款,强调了GMP相关技术文件(如产品生产处方和工艺规程)的内容应与药品生产许可及注册资料保持一致,并提出可对产品质量信息追溯的要求。
为了避免企业内部由于文件的不统一(如已撤销不用的文件、新旧的文件同时存在于工作现场等)而造成混乱,必须建立一个有关“文件的起草、修订、审核、批准、替换或撤销、复制、保管和销毁”的操作规程来进行管理(见第一百五十三条),并有相应的“文件分发、撤销、复制、销毁记录。”这就需要做到对文件“运作”的流程概念有一个准确的理解。
其中,“起草”即拟定初稿,是文件从无到有的第一步。“修订”是对已有文件中内容的修正、更新或完善。“审核”是对所起草或修订文件的再“核对”。一般分为技术性审核与法规符合性审核两个方面。“批准”是对文件的最终同意发放执行的确认与认可。“替换”是对使用的现行文件因破损等原因而进行的更换。“撤销”是文件停止使用而进行的“收回”。“复制”是对原版签发文件的复印,以分发给相关执行部门。“保管”对文件的保存与管理。“销毁”是为防止混淆而对收回或非现行版文件进行的破坏性处理。而且,文件的“分发、撤销、复制、销毁”行为均要有记录来加以证明。另外在实际执行中,企业还应注意文件批准后在实施前的培训并记录。
与98版相比,新版GMP在要求对文件的“起草、修订、审核、批准”均需适当人员签名的基础上,增加了需“注明日期”的要求(见第一百五十四条)。
一般来讲,与操作及检验有关的文件均要经过验证。在此特别强调:需经过确认与验证方可生效实施的文件(如工艺规程、清洁操作规程及设备操作规程等),起草日期不得在确认与验证方案之后,审核与批准日期不得在确认与验证报告批准之前,这事关文件真实性问题,日期是不可以随便写的。
文件的起草应该由文件使用与执行部门中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来完成。
尤其是操作标准(SOP)的起草,它是工作流程的反映,应当详细描述到操作可以被实施的程度方可指导执行者的操作,只有那些将来要使用这些SOP的人员才对这个工作流程熟悉,才最有资格去起草SOP。只有如实记录下按照SOP操作后的结果,才能了解到操作的实际情况。
因此,如工艺规程、质量标准等应该由最熟悉、最专业的研发人员、生产人员和QC人员来起草。例如在验证方案中, 安装确认(IQ)主要涉及维护,设备/工程部门最熟悉、最专业,运行确认(OQ)主要涉及操作,生产部门最熟悉、最专业,性能确认(PQ)工艺验证(PV)主要涉及生产和取样,生产部门和QC最熟悉、最专业,应当由他们来起草.新版GMP第一百五十一条强调了质量管理部需审核“本规范相关文件”。可见,质量管理部门只是充当文件审核或批准者,只需确保文件有人写,并且得到执行,确保不出现污染、混淆和混批等问题,使人员失误最低即可。很多企业都会犯这样的错误:SOP、工艺规程、验证方案报告都由QA起草。
在具体的GMP文件“起草、修订、审核、批准”实施过程中,一般遵循以下方式办理:文件的起草与修订人一般由文件使用部门中既懂专业技术又有丰富实际操作经验精英来担任,由他们出具初稿。文件审核人由使用部门的经理、主管副总从专业技术角度进行“技术符合性”审核;质量管理部门QA人员、经理或质量负责人从GMP等法规的角度进行“合规性”审核。文件批准人除按照GMP有明确指定性要求执行外,可按企业自已的规定执行。
文件修订可分两种情况:一是因法规标准(如《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国药典》等)变化引发的系统性修订;二是因相关变更或某个(或某些)文件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错误或不妥之处而引发的修订。均需由举证人/部门提出文件变更申请,按变更流程执行。
对于文件的分发、替换/撤销、复制、保管、销毁等工作,可按企业的《文件管理操作规程》由质量部指定的文件管理人员与各部门指定的文件分管人员负责办理。
所有经过批准文件的复制由质量管理部文件管理员按分发部门数量复印,加盖“受控章”后分发到相关部门。原版签字文件由质量部归档保管。
在撤销不再执行的文件或用经修订文件替换原文件时,要同时收回旧版文件,以避免操作现场出现不再执行或过期的文件,收回的文件要及时进行销毁处理。文件分发后各相关部门应组织相关培训。
在进行文件的“分发、撤销、复制、销毁”时,一定要及时填写相应的记录。
新版GMP要求文件要标明“题目、种类、目的以及文件编号和版本号”,并强调了文字内容要“确切、清晰、易懂,不能模棱两可”(见第一百五十五条)。
其中,文件的“题目”应能清楚交待文件的内容与主题;文件的“种类”用以明确文件的归属类别。“目的”用以明示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文件,这个文件想要解决什么问题或达到什么效果。文件的“编号”用于确保文件具有“唯一性”、不重复,使各部门用于多方面管理的诸多文件系统条理化和系统化。文件的“版本号”用以表明文件的修订次数。另外,许多企业在文件里写明该文件的适用“范围”及 “职责”,即需要哪些人或部门参与,参与者或部门应该承担何种责任或参与哪些活动。
与98版相比,新版GMP新增了对文件存放的具体的要求,即“分类存放”(见第一百五十六条),以便于在实际工作时随时查阅。同时,新增了对文件复制质量控制的专门要求(见第一百五十七条),即在原版文件复制时,所复制的文件要绝对无误,文字清晰可辨。
出于对“文件系统进行维护”的目的,新版GMP提出了要对文件定期进行审核、修订,以及旧版文件(除留档备查外),不得出现在工作现场,防止被误用的要求(见第一百五十八条)。
第二篇:新版GMP若干问题解答
新版GMP发布 CFDA解答十三大焦点问题
2013年12月3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无菌药品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有关事宜的公告》。公告的发布标志着新修订药品GMP的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了使各界全面了解、准确把握新修订药品GMP实施的有关情况,现就相关问题解读如下:
一、2014年1月1日起未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的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停止生产 解读:根据《药品管理法》及原卫生部79号令,报请国务院同意,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了《关于贯彻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11〕101号)。通知规定2015年底前全部药品生产企业应达到新修订药品GMP要求,其中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应于2013年12月31日前达到新修订药品GMP要求。根据实施规划过渡期的有关要求,2013年12月31日是企业可以执行98版药品GMP生产无菌药品的最后期限,2014年1月1日起未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的无菌药品生产企业(或生产车间)必须停止生产。
二、无菌药品生产企业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的情况如何?
答:我国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共计1319家,截至2013年12月31日,已有870家提出新修订药品GMP认证申请,占全部企业总数的66%;其中855家已完成现场检查。通过检查并公告的企业有796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60.3%。
三、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的企业药品产能和品种能否满足我国药品市场供应? 答:按2012年我国药品市场需求估算,目前我国已通过的新修订GMP认证企业的无菌药品4种主要剂型的总体产能已达160%,完全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从品种分析,《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版)收载无菌药品171个,全部都有已通过认证的企业生产。《国家医保药品目录》(2013版)及临床常用药品分别收载无菌药品629个和563个,已通过认证的企业分别可以生产其中的621个和556个,均占98.7%。目前尚未覆盖的个别品种,也已完成了产品储备。总体来看,能够有效保证药品市场供应。据近几年统计,正常情况下每年都会有一些品种(包括各种剂型)出现供应短缺现象,如甲巯咪唑、人凝血因子Ⅷ、蛇毒抗血清等都是由原料、价格、市场等原因造成的,与新修订药品GMP的推行并无内在联系。
四、如何界定停产?停产后企业能否继续申请认证?此前生产的产品后能否继续销售? 答:为了准确界定停产行为,考虑到部分企业生产的连续性,《公告》中明确,以完成最终包装为标志来确定停产行为,即对于2013年12月31日前已完成最终包装,尚未完成检验的,可继续进行检验工作,合格后予以放行,允许其继续上市销售。疫苗类产品按要求需要进行批签发,2013年12月31日以前生产并送批签发的疫苗产品,在批签发合格后仍可上市销售。
未通过GMP认证的企业,2013年12月31日前生产的产品可以继续销售,也就是说在2014年仍会有2013年12月31日以前生产的产品陆续上市。
对2013年12月31日前,已通过认证现场检查并进行公示的企业,2014年1月1日后仍可继续生产,待取得新《药品GMP证书》后产品方可销售。
企业停产以后,如完成GMP改造,可以继续申请认证。对于放弃认证的企业也可以,自主选择品种技术转让、企业兼并重组等方式有序退出。
五、新修订药品GMP的实施对于我国医药产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新修订药品GMP充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欧盟等国际先进标准,对无菌药品生产的要求有了较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强调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强调药品生产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更加有效地保障药品质量安全。
新修订药品GMP的稳步实施,为医药产业的优胜劣汰、兼并重组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部分规模小、效益差、产品无市场、质量管理水平落后的企业,将逐步被淘汰出局。生产上规模、管理上水平、市场占主导的优势企业也利用本次机会,调整了品种布局,提升了产业集中度。以大容量注射剂为例,我国排名前5位的生产企业,已占有全国市场近50%的份额。新修订药品GMP有效促进了我国制药工业与国际接轨,加快了我国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截至2013年底,我国已有160家企业的450个原料药、103家企业的143个制剂品种通过国外药品GMP认证检查。2013年10月9日,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疫苗预认证,首次进入国际采购目录,具有里程碑意义。
六、2014年1月1日后,未通过认证企业的停产是否会对行业造成冲击?
答:根据统计,全国制药五百强企业中涉及注射剂生产的仅有22家未申请新修订药品GMP认证。100强中99家已经通过,仅剩的1家也已提交认证申请。
新修订药品GMP是技术要求的提升,更是产业发展到新阶段市场做出的选择。不过,我们对于尚在改造暂时停产的企业并没有关闭认证的大门。只要企业提出认证申请,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基础上,将继续组织认证检查,通过认证后可以恢复生产。
七、在新修订药品GMP的实施过程中是如何保证认证检查工作质量的?
答:在新修订药品GMP整个实施过程中,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及时颁布相关附件和认证检查指南,修订原有质量手册及34个程序文件,并新增4个文件,从制度方面进一步完善了药品GMP认证检查。
加强检查人员的业务和纪律培训,新修订药品GMP实施以来,2011年首先培训了117名检查组长,然后培训了163名骨干检查员,后期对600名检查员进行了新修订GMP相关培训。2012年、2013年采用多种形式陆续对长期从事检查工作的550名药品GMP检查员进行再培训,包括无菌理论学习与现场操作结合、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举办8期疫苗专项培训、世界卫生组织派专家对我国检查员的检查进行观察检查和教学检查等方式,确保了药品GMP认证检查员的检查能力。
药品检查质量体系不断完善。2011年初,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疫苗监管体系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国家疫苗监管的评估。2012年药品认证管理中心通过ISO9000认证,药品检查质量管理体系获得专家的好评。
明确检查认证的技术标准和纪律要求。对认证检查的结果实行公示制度。对认证检查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及时发现实施过程执行标准和纪律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八、下一步总局将采取什么措施监督未通过认证企业确保停产措施到位? 答:下一步总局要求:
各地要认真落实《公告》要求,凡是未通过认证的血液制品、疫苗、注射剂等无菌药品生产企业或生产车间,必须自2014年1月1日起停止生产。请各地立即通知未通过药品GMP认证的企业,一律按《公告》要求停止药品生产活动。
各地应加强对行政区域内应停产企业或生产车间的监督检查。各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管局要对应停产企业进行全面梳理并逐一进行现场检查,确认停产状态。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对停产情况和检查情况进行汇总,于2014年1月10日前报总局药品化妆品监管司。同时要密切关注停产企业状况,凡发现未按规定停产的,应按照《药品管理法》及相关规定依法查处。
各地要对应停产企业的原辅料、包装材料等进行严密监控,采取切实有效的管控措施。特别要加强对停产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和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生产企业的原、辅材料的监督管理,采取严控措施,加贴封条,防止流入非法渠道,给社会带来危害。各地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公告》要求落到实处。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新的问题,及时报总局药品化妆品监管司。
九、为什么要实施新修订药品GMP?
答: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GMP)是国际通行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基本准则,是药品生产必须遵循的重要技术标准,已成为国际上评价药品质量保证体系和参与药品国际贸易的一项基本内容和标准。药品GMP对药品生产中原辅料采购和检验、生产投料、制剂加工、质量检验、仓储保存及产品出厂放行等生产全过程的条件和方法进行科学、合理、规范的规定和要求,从而确保药品生产企业可以持续稳定地生产出合格药品。
我国在1988年开始逐步推行药品GMP。经过1992年和1998年两次修订和依法实施,在2004年7月1日实现了所有药品均在符合药品GMP条件下生产的目标。通过实施药品GMP,我国药品供应保障水平大幅提升,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原有药品GMP已颁布实施10多年,受当时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所限,其中有些规定过于宽泛,有些制度存在缺失,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药品生产管理和质量可控的目标要求,在理念、制度和标准上已经落后于国际上较为先进的药品GMP标准。为了全面提升我国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水平,药品生产更加规范、质量更加可控,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必须对我国药品GMP进行修订并推动实施。
十、新修订药品GMP的特点是什么?
答:此次药品GMP修订工作从2005年启动,本着公开透明、从国情出发、优先提高质量管理和人员素质的原则,在参考世界卫生组织药品GMP标准基础上,结合我国医药产业实际,并针对我国药品质量现状和以往药品质量事件暴露的问题进行修订。
新修订的药品GMP由正文和附录组成,更加注重质量管理的细节,篇幅内容由原来的88条增加至313条。新修订药品GMP相比原有药品GMP,标准要求更高,内容更加全面,制度和措施更加具体可操作,基本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药品GMP标准。
新修订药品GMP的主要特点是:一是明确要求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在组织机构、职责、程序、活动和资源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保证药品GMP的有效执行;二是提高了企业从业人员资质要求,明确将企业负责人、生产管理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质量受权人列为药品生产企业的关键人员;三是细化操作规程、生产记录等文件管理规定,增加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四是提高了无菌药品生产环境标准。采用了世界卫生组织最新药品GMP的空气净化A、B、C、D分级标准,并增加了生产环境在线监测要求。同时,按生产区、仓储区、质量控制区和辅助区分别对厂房设施的设计提出要求,对设备的设计、安装、维护及使用等方面也做出具体规定。五是围绕质量风险管理增设一系列新制度。引入质量风险管理的概念,分别从原辅料采购、生产工艺变更、操作中的偏差处理、发现问题的调查和纠正、上市后药品质量的监控方面,增加了如供应商审计、变更控制、纠正和预防措施、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等新制度和措施,对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主动防范质量事故的发生。
十一、实施新修订药品GMP的目标是什么?
答:实施新修订药品GMP,一方面可以全面提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水平,从源头上强化药品质量管理,确保药品质量安全;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医药行业的准入条件,淘汰落后生产力,有利于医药产业做大做强,从而推动医药产业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同时有利于,推动我国药品生产企业转型和与国际接轨,加快医药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
十二、新修订药品GMP的实施规划是什么?
答:新修订药品GMP发布实施后,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11年2月,就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规划。规划充分考虑了企业升级改造的过渡时间和品种风险因素,确定了分两个阶段实施的计划。一是注射剂等无菌药品的生产,要求在2013年12月31日前达到新修订药品GMP的要求;二是除无菌药品外的其他药品,均应在2015年12月31日前达到新修订药品GMP的要求。届时,未在规定时限达到要求的企业(车间),不得再继续生产药品。
十三、实施新修订药品GMP的促进措施有哪些?
答:针对实施初期出现的部分地区推进慢,企业等待观望等状况,实施进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无菌药品生产要在2013年底实现预期目标,任务尤为紧迫。因此,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与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卫生部从药品技术转让、招标采购、药品价格以及鼓励兼并重组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快新修订药品GMP认证,鼓励药品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
2013年2月和10月,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为做好新修订药品GMP实施过渡期间企业文号转移等工作,连续下发相关通知,鼓励企业药品技术有序流动,推动新修订药品GMP顺利实施,促进企业资源优化配置。
2013年10月,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又发布了新修订药品GMP检查有关事宜的通知,在新旧车间衔接、注册现场核查与药品GMP检查衔接等方面出台多项制度和措施,保证了新修订药品GMP认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篇:新版GMP问题解答(二)
新版GMP问题解答
(二)来源:安徽省药监局网站
洁净区的消毒一直是困扰使用方的难题,采用何种消毒剂比较合适?
答:在选择一种消毒剂时,首先要了解消毒剂的性质,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没有一种消毒剂是完全理想的。目前大多数企业采用甲醛熏蒸的方式,缺点是对人员的毒性大,残留量比较难测试。
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过氧化氢和过氧乙酸的喷雾方式(VHP),干雾或者蒸汽。灭菌效果可以验证,残留量容易测试。
是不是意味着一定要清洗完毕就马上烘干?采用空调加大通风干燥方式是否符合此条?
答:物品应该在清洗后干燥,干燥后再存放。干燥可采用压缩空气吹干、烘干、通风等方式,不推荐采取空调加大通风干燥方式,空调加大通风干燥方式耗时长,干燥效果不理想。
清洗完毕的设备应及时干燥,以防止微生物滋生以及水或溶剂、清洁剂对设备的腐蚀、氧化,干燥一般采用烘干、压缩空气吹干的方式。通过通风的方式干燥,应考虑干燥的时间较长造成的不良影响。
化验室的仪器维修后是否要进行重新验证?如HPLC(高效液相色谱)更换氘灯或电路板、修理进样器。
答:需要重新确认。
维修、更换关键部件需要针对影响部分重新确认。更换氘灯需要校验;换电路板视其功能而定,如果是主板需要确认;修理进样器需进行功能测试和校验。
称量间是否可放置多个物料?
答:原则是只可以放置一种物料。未开始称量的物料可以在称量间外指定区域短暂放置。称量时应逐个物料分别称量,称量完成后应按产品将不同物料集中存放。
持续稳定性考察的时间应当涵盖药品有效期,考察方案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答:A.每种规格、每个生产批量药品的考察批次数。
B.相关的物理、化学、微生物和生物学检验方法,可考虑采用稳定性考察专属的检验方法。C.容器密封系统的描述。
D.检验项目,如检验项目少于成品质量标准所包含的项目,应当说明理由。E.检验方法依据。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收回《药品GMP证书》
答:A.企业(车间)不符合药品GMP要求的。
B.企业因违反药品管理法规被责令停产整顿的。
C.其他需要收回的。
标签和使用说明书应当怎样管理?
答:标签和使用说明书均应当严格管理
A.专人保管。B.有专柜或专库存放。C.按照操作规程和需求量发放。只有满足什么条件才允许制剂产品返工处理?
答:1.不影响产品质量 2.符合相应质量标准 3.对相关风险充分评估后 4.根据预定、经批准的操作规程
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的目标是零污染,应当遵循的要求是什么?
答:A.灌装数量少于5000支时,不得检出污染品。
B.灌装数量在5000至10000支时:
(1)有1支污染,需调查,可考虑重复试验;(2)有2支污染,需调查后,进行再试验。C.灌装数量超过10000支时:
(1)有1支污染,需调查;
(2)有2支污染,需调查后,进行再试验。
D.发生任何微生物污染时,均应当进行调查偏差批次产品放行前必须完成哪些工作?
答:1)根本原因调查清楚; 2)根据根本原因已经制定了纠正和预防措施; 3)产品质量影响评估已经完成。
规范中没有提及“消毒剂轮换”,是否说消毒剂可以不轮换?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一无菌药品第四十三条规定:“应当按照操作规程对洁净区进行清洁和消毒。一般情况下,所采用消毒剂的种类应当多于一种。不得用紫外线消毒替代化学消毒。应当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及时发现耐受菌株及污染情况。”
虽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没有强制规定消毒剂必须轮换使用,但实际上对生产企业提出了更为科学的要求。企业以往通常是按照要求进行消毒剂轮换,而对消毒剂轮换使用对洁净区消毒的效果不做研究。新修订药品GMP要求企业对环境监测数据统计分析,进而确定不少于一类的消毒剂如何使用,最终确保消毒剂在洁净区内的消毒有效性。
规范要求在关键操作中对微生物进行动态监测,浮游菌是否需要在全过程 进行动态监测?
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一无菌药品第十一条规定,应当对微生物进行动态监测,评估无菌生产的微生物状况。监测方法有沉降菌法、定量空气浮游菌采样法和表面取样法(如棉签擦拭法和接触碟法)等。动态取样应当避免对洁净区造成不良影响。成品批记录的审核应当包括环境监测的结果。
这里强调的是对无菌生产的环境必须进行动态监测来评估微生物状况,这个动态监测并未要求全过程进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还规定了“动态取样应当避免对洁净区造成不良影响”。企业应对采取的监测方法和程序进行评估。尤其要考虑到浮游菌采样过程及相关干预可能会对关键区的气流组织产生影响。所以,在关键操作中对微生物进行动态监测,浮游菌不需要进行全程动态监测。
规范规定“取样区的空气洁净度级别应当与生产要求一致”。如何理解“与生产要求一致”,是与物料将被使用的生产环境一致还是与物料本身生产的环境一致?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完整要求为“第六十二条通常应当有单独的物料取样区。取样区的空气洁净度级别应当与生产要求一致。如在其他区域或采用其他方式取样,应当能够防止污染或交叉污染。”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是为了控制在取样过程中引入的污染和交叉污染风险。从风险角度看,取样的条件与被取样物料的生产条件一致不会放大污染和交叉污染的风险,所以取样区的空气洁净度级别应不低于所取样物料将被使用的生产条件是可以接受的。
我们无菌车间要进行厂房改造,因为面积受限,工器具灭菌设备只能安装 一台湿热灭菌柜,无法安装干热灭菌柜,是否可以?
干热灭菌柜的主要作用是去除工器具内表面的热原(内毒素),仅进行湿热灭菌只能完成灭菌,而无法进行热原(内毒素)的去除或降低。降低热原(内毒素)水平有化学法、稀释法等多种方法,在无干热灭菌柜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相应的方法和设备设施,并经过验证或确认,证明该去除热原(内毒素)方法和设备设施的科学合理。
我公司已对物料的供应商进行审计,是否可直接采用供应商报告作为物料 的放行依据(鉴别项自己做)?
供应商审计并不能代替进厂的物料检验和放行。药品生产企业应按照有关要求、产品的特性和工艺的要求等制定物料的质量标准并检验、放行。对入厂的物料进行全项检验还是部分检验,应基于风险管理的原则,结合物料在产品中的作用、供应商质量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决定。
如果供应商提供的是用于制剂生产的物料,则不可以直接采用供应商的检验报告放行。仅当物料的生产企业与使用物料的企业属于同一集团公司,且运输过程无被篡改、假冒、替换、变质等质量风险,企业可考虑直接采用物料生产企业的检验报告作为放行依据,但鉴别项目必须由接收企业自己完成。
用于原料药生产的物料,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二原料药第十五条的规定,生产企业“应当对每批物料至少做一项鉴别试验。如原料药生产企业有供应商审计系统时,供应商的检验报告可以用来替代其他项目的测试”。同时第十七条规定,企业“应当对首次采购的最初三批物料全检合格后,方可对后续批次部分项目的检验,但应当定期全检,并与供应商的检验报告比较。应当定期评估供应商检验报告的可靠性、准确性”。第十六条还规定,“工艺助剂、有害或有剧毒的原料、其他特殊物料或转移到本企业另一生产场地的物料可以免检,但必须取得供应商的检验报告,且检验报告显示这些物料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还应当对其容器、标签和批号进行目检予以确认。免检应当说明理由并有正式记录”。
规范要求由经授权的人员按照规定的方法对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和成品取样。这里经授权的人员可以是哪个部门的人?我们目前是质量部门的人员,是否是有授权书并经过培训上岗资质即可,而不只 是由QA或只是由QC执行取样?
取样是质量控制的活动之一,应是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责。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定,质量管理部门的人员有权进入生产区和仓储区取样。经授权的取样人员应当是质量部门人员,可以是QA人员,也可以是QC人员。
取样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取样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和交叉污染,以及使样品具有代表性,这需要对取样操作人员进行较为完整的培训及考核。无论是QA还是QC人员负责取样,都要经过上岗前的培训和考核并获得企业允许其从事取样操作的授权。
规范要求培训记录应当予以保存,请问保存时限有何规定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对培训记录的保存时限未作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规定保存时限。建议长期保存,至少应留存至员工离开企业时其参与生产产品有效期后一年,以保证企业能够对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进行相关调查。
我公司有一条生产线生产多个固体制剂品种。每次生产结束后进行清场,由质量管理部门来最终确保设备和工作场所没有遗留与本次生产有关的物料、产品和文件。下次生产开始前,由生产人员对前次清场情况进行确 认。这样做是否可以?还是必须由质量管理部门进行确认?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仅规定了需要在生产结束后进行清场,并在下次生产前对前次清场情况确认,但没有强制要求必须由质量管理部门进行确认。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第一百九十四条规定:“每次生产结束后应当进行清场,确保设备和工作场所没有遗留与本次生产有关的物料、产品和文件。下次生产开始前,应当对前次清场情况进行确认”;第二百零一条规定:“每批药品的每一生产阶段完成后必须由生产操作人员清场,并填写清场记录。清场记录内容包括:操作间编号、产品名称、批号、生产工序、清场日期、检查项目及结果、清场负责人及复核人签名。清场记录应当纳入批生产记录”。
实际工作中,企业由于产品和生产质量管理方式不同而对清场工作的风险划分等级不同。有些企业赋予质量管理部门对生产后的清场情况监督或复核以及生产前对前次清场情况进行确认的职责,有些企业的这些职责则全部由生产管理部门负责,还有一部分企业将生产前、生产后的清场确认或复核分别交给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
企业可根据自身产品和生产质量管理方式,确定由哪个部门进行清场情况的确认。但是,无论由哪个部门执行这些职责,企业均应保证清场的效果。
制剂使用的原料有专家建议一般是按照100%投料,如果特殊情况也可适当提高投料量,但不要超过标示量的上限
产品的生产处方应当与注册申报的相一致。本问题中,微克级的主药成分在生产中易被活性炭吸附和过滤耗损,从而在生产过程中增加生产处方中的主药投料量,以这种方式来控制产品的标识量很不科学。企业应针对活性炭和过滤器对该药品的吸附情形进行研究,也可考虑重新研究生产工艺,但最终必须按法规要求进行相关注册申报(补充申请)更改药品生产处方或生产工艺。
对于灭菌降解幅度数大的药品,说明该药品的热稳定性较差,应考虑其降解物质是否会对药品的安全性产生影响,并进行研究,不可以简单增加其生产处方的投料量解决产品的含量问题。
总之,企业应在产品前期研究过程中确定大生产的生产处方,如:工艺中是否被吸附,或者是否需要折干折纯投料等等。一般来说,在生产处方和工艺不变的情况下,应严格按照注册批准的工艺进行生产,如处方工艺有变化,应按要求进行相应的研究、审批或备案工作。有些企业,为满足市场需求,生产计划部门会将小幅提高计划批量的投料量,来确保成品批量满足市场需求。例如,计划生产1万片,投料时按照1.02万片的生产处方投料,这是可以的。
我公司仅有一个地址,但生产品种较多,受权人可以转受权给其他人吗(长期或短期)?如果是委托生产,受权人可以转受权给受托方质量人员吗?
受权人可以转受权给其他人。但是企业必须对转受权人进行相应的培训、考核和确认工作,以确保其知识和能力,并能有效履行产品放行职责。
在委托生产中,委托方质量受权人不可以转授权给受托方质量人员。产品质量由委托方负责,委托方应当对受托生产或检验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并确保每批产品都已按照药品注册的要求完成生产和检验。检验人员须经过与所从事的检验操作相关的实践培训且通过考核。是不是药企的QC只要经过公司内部的岗位培训并考核合格就能上岗,不再需要经过药检或药品监管部门认可的机构培训后发证上岗?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对检验人员提出了要求:质量控制实验室的检验人员至少应当具有相关专业中专或高中以上学历,并经过与所从事的检验操作相关的实践培训且通过考核。
该规范没有强制规定企业的检验人员需经过药检或药监部门认可的机构培训后发证上岗,其注重的是培训的有效性,企业应确保培训后检验人员检验的准确性。企业可采取理论培训、实践培训、或者师傅带徒弟等多种方式,也可以采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培训的方式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但必须注意,培训和考核仅仅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手段。
我们生产最终灭菌的大容量注射剂,从配制到灭菌的时限,工艺规程描述为不超过12小时,但实际工作中最多也超不过8小时,那么,12小时的时限是否必须要通过验证?8小时的时限也是否必须要通过验证?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第五十七条规定:应当尽可能缩短药液从开始配制到灭菌(或除菌过滤)的间隔时间。应当根据产品的特性及贮存条件建立相应的间隔时间控制标准。
灭菌工艺的有效性不仅与灭菌参数有关,还与待灭菌物品的微生物负荷量有关。建立间隔时间控制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待灭菌产品的微生物负荷量,使灭菌工艺能够达到相应的效果。
药液的微生物负荷量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企业根据灭菌工艺能力确定可接受的最大微生物负荷量之后,应根据产品特性和贮存条件考察、建立并控制药液从配制至灭菌的时间,以控制微生物负荷量在可接受的最大范围之内。
问题中工艺规程规定的时限应当是经过验证的。如果最长的12小时时限已经过验证,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下,将时限缩短至8小时可不再验证。
原料药生产所用原料是否也必须每批留样?其留样时间如何确定?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明确要求制剂生产用每批原辅料和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均应当有留样,并对留样作出了详细要求,而对于原料药则没有详细规定,但在第十二条
(七)中明确规定:物料和最终包装的成品应当有足够的留样,以备必要的检查或检验。
原辅料留样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有追溯性,一旦上市或未上市产品出现问题,企业能够从物料角度查找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因此,企业还是应当根据其对成品质量影响的情形进行分析,从而决定是否留样、如何留样并形成操作规程。一般而言,原料药生产所用的起始物料、对原料药质量有直接或关键影响的那些关键物料均应当留样。
检验方法确认和检验方法验证的区别是什么?哪些检验方法或在何种情况下,要做“检验方法确认”?我公司常年生产成品的检验均采用药典方法,是需要做检验方法验证,还是需要做检验方法确认?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没有明确检验方法确认和检验方法验证的区别,但无论是方法确认还是验证,其目的都是为了确保检验数据准确、可靠。
一般说来,检验方法的验证是证明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物料或产品检验要求。制定质量标准、采用新的检验方法、或已有检验方法进行方法学变更之时需要验证该检验方法对该物料或产品的适用性。
检验方法的确认是证明通过已验证的方法进行产品测试的实验室条件适合于该物料或产品检验的过程。经验证的检验方法或药典等法定标准收载的检验方法,在实验室批准使用该方法前或当实验人员或实验仪器发生变化后需要进行检验方法的确认,确保该测试条件下与原先的检验结果一致。
采取药典方法,企业在第一次使用时应当进行检验方法确认。但如果这个法定检验方法已经在实验室成功实施了较长时间,且实施过程中未发现该检验方法不适用,则企业不再需要进行方法的确认。应当注意,并非所有检验都需要进行确认,一些通用的检验方法如:pH值测定、干燥失重、炽灼残渣等可根据情况无需确认。
原辅料和内包装材料的留样时间不超过有效期吗?如果产品放行后二年已超过有效期,是不是只需留样到有效期?
关于物料的留样,《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规定:制剂生产用每批原辅料和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均应当有留样。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如输液瓶),如成品已有留样,可不必单独留样;除稳定性较差的原辅料外,用于制剂生产的原辅料(不包括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溶剂、气体或制药用水)和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的留样应当至少保存至产品放行后二年。如果物料的有效期较短,则留样时间可相应缩短。
原辅料留样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有追溯性,一旦上市或未上市产品出现问题,企业能够从物料角度查找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问题中的留样如果超出了有效期,由于时间的原因物料性质可能发生了变化,难以达到留样的目的。此时,留样的期限可以相应进行调整,即可只留样到有效期。
有些包装材料没有有效期,如何进行操作?有些原辅料也没有有效期,只
注明复验期是否可以?
有效期和复验期的确定均依据稳定性试验考察数据而制定。原辅料应当按照有效期或复验期贮存。
对直接接触药品的内包装材料没有有效期的情形,企业应在供应商审计过程中关注内包材生产商的稳定性考察、留样数据及其历史经验知识,为制定内包材的复验期提供支持。必要时,可要求内包材生产商对内包材进行相关考察,结合考察数据制定有效期或复验期。
对于外包材,药品生产企业关心的往往是包装的牢固程度,以及颜色、字迹等信息,包材生产商往往没有更多的技术数据,企业可根据历史经验,自行设定相应的有效期或复验期。
对于没有有效期的原辅料,企业应根据物料性质、储存条件、用途、使用的历史情况来决定该物料的复验期。原辅料复验期原则上应该有稳定性数据支持,也可以根据企业对物料的使用历史经验和相关知识来确定。
我公司每年对所有生产的药品按品种进行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结果表明工艺和产品都很稳定,是否还需要进行产品工艺的再验证?
产品质量回顾分析是用来确认工艺是否稳定可靠,以及原辅料、成品现行质量标准是否适用的。做好产品质量回顾分析,能够使企业及时发现不良趋势,确定产品及工艺改进的方向。
验证是证明有关操作的关键要素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工艺验证是证明一个生产工艺按照规定的工艺参数能够持续生产出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的产品。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确认和验证不是一次性的行为。首次确认或验证后,应当根据产品质量回顾分析情况进行再确认或再验证。关键的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应当定期进行再验证,确保其能够达到预期结果。”
验证的范围和程度应当经过风险评估来确定。产品是否需要进行再验证,以及再验证的周期确定为多少,均应当根据产品质量回顾分析情况进行。企业应当对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的结果进行评估,提出是否需要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或进行再确认或再验证的评估意见及理由,由此确定再验证工作计划进行的时间。总之,无论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的结果如何,关键的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均应当定期进行再验证,以确保其能够达到预期结果。
对于有电子签名日期的自动打印记录、图谱,是否还需要手工签注姓名和日期?例如HPLC系统,其系统进入、图谱打印均有权限控制,并经过了确认,该HPLC图谱还必须手签名吗?
如果企业的电子记录和电子签名系统均经过了相关验证,能够保证电子记录及电子签名的合法性和唯一性,并有每次修改的记录及安全措施。同时,企业将以上这些内容形成了文件化的标准操作规程和相应记录,可以不需要操作人员再用手工签注姓名和日期。但是,复核人员进行复核时,仍应进行手工签名,并签署日期。
如果企业无法完成以上工作,无法达到电子签名的控制要求,不能确保电子签名的安全性和唯一性,则必须要采取手工签名等相应的措施。
自动打印的记录纸为光感性材料,过一段时间后打印内容会变淡,甚至消失,此类原始记录是否可复印后再一同附在批记录中?
药品生产企业的记录应当有一定的保存时限。《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第一百六十二条规定:每批药品应当有批记录,包括批生产记录、批包装记录、批检验记录和药品放行审核记录等与本批产品有关的记录。批记录应当由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管理,至少保存至药品有效期后一年。质量标准、工艺规程、操作规程、稳定性考察、确认、验证、变更等其他重要文件应当长期保存。
如果由于记录形式的原因而导致不易保存,企业应采取相应措施达到保存期限的要求。本问题中打印内容变淡,甚至消失,很多时候是油墨的问题,有机材质的油墨不稳定,其本身易氧化导致字迹发生变化,可以改变使用的油墨进行打印记录。问题中所提出的“原始记录复印后再一同附在批记录中”的方式也是记录保存的一种有效控制措施。
我公司批准的供应商,印刷包材实样/稿样、取样、有效期,均有独立的文件或清单,如独立的经批准供应商清单,独立的印刷包材实样、样稿管理,独立的取样管理文件等。这些内容是否还必须在质量标准中体现?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第一百六十五条规定:
物料的质量标准一般应当包括:
(一)物料的基本信息:
企业统一指定的物料名称和内部使用的物料代码;质量标准的依据;经批准的供应商;印刷包装材料的实样或样稿。
(二)取样、检验方法或相关操作规程编号;
(三)定性和定量的限度要求;
(四)贮存条件和注意事项;
(五)有效期或复验期。
药品GMP对物料质量标准的内容进行要求是为了确保质量标准的可应用性。如果这些信息均有独立的文件或清单,形成了相应的书面文件,并经过了批准,则企业可以在相应的质量标准中参引这些文件或清单,而不必再将这些文件或清单的内容重新编写到质量标准之中。
清洁验证过程中,如果清洁方法、使用的清洁剂、清洁周期等所有条件均
未改变,还需要做再验证吗?
清洁验证的目的是证实其清洁的效果,以有效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
确认和验证不是一次性的行为。关键的操作规程应当定期进行再验证,确保其能够达到预期结果。
如果影响清洁效果的任何因素都没有发生变化,清洁验证能够持续证明清洁效果得到保证,可以不需进行再验证。但是,随着生产批次的增加、生产设备的损耗、人员或物料的更替等等的变化,生产条件可能会发生迁移,因此原有的清洁方法是否持续有效需要进行重新确认。
企业应当采取措施定期确认清洁的有效性,确认清洁验证是否保持了持续的验证状态,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和交叉污染的风险。
物料平衡计算必须是每道工序吗?如输液的流水生产线,在灌装时,机器读取的灌装数并不十分精确,我们可否在生产结束后,即包装成品后进行本批次产品的最终物料平衡,一批次只计算一次可以吗?
物料平衡计算考查的就是生产工序的物料平衡。工艺规程应包括生产操作预期的最终产量限度,必要时,还应当说明中间产品的产量限度,以及物料平衡的计算方法和限度。工艺规程还应当包括待包装产品、印刷包装材料的物料平衡计算方法和限度。
计算物料平衡的目的是确认每道工序没有发生混淆、差错。物料平衡是否合理,能够反映企业的生产是否正常,如有偏差能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尽管新修订GMP没有强制要求每步工序都应进行物料平衡,但企业应根据自身生产管理情况,确定哪些步骤应当计算物料平衡,以及物料平衡的限度。
以问题中的大输液为例,如果仅在生产结束后,即包装成品后进行本批次产品的最终物料平衡,不计算灌装工序的物料平衡,则很可能无法发现灌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后续的标签等包装材料的物料平衡也难以计算,最终可能无法确保产品质量。对于该问题的情形,企业应当对灌装机的计数设备进行维修调试并进行确认,使其可以帮助该工序完成物料平衡。
我公司在原辅料进厂接收时未自行编制公司内部的物料批号,仍使用供应商提供的批号,是否允许?
GMP没有强制要求企业必须自行编制物料批号。企业仓储区内的原辅料应当有适当的标识,要有指定的物料名称和企业内部的物料代码,还要有接收时设定的批号,目的是使物料有唯一性的标识。如果直接采用供应商的批号,可能会存在标识并非唯一,存在不易追溯的风险。
如果企业在原辅料进厂接收时自行编制公司内部的物料批号,仍坚持使用供应商提供的批号,应采取额外的控制措施,确保每一批物料的唯一性,避免混淆。
由于生产车间改造,我公司正在重新进行纯化水系统和注射用水系统的验证。以前纯化水系统和注射用水系统的PQ是连续监测21天水质符合要求即可,现是这样执行是否还可以?
纯化水系统和注射用水系统的PQ应当分为3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可以是21天或30天,期间进行密集监控,这主要是考虑系统最初开始运行时的功能情况,确认现有SOP能确保水的质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
如果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PQ数据表明水系统运行稳定,一般情况下,第三个阶段还应持续进行一年时间,以进一步证明水系统的长期稳定性。
我公司所用说明书是整箱包装,但每箱内有6个用牛皮纸包装的小包装,根据生产部门领料单,我们拆箱发放小的包装后,仓库会剩余部分未打开的小包装,这算是散装印刷包装材料,必须用密闭包装容器进行包装吗?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印刷包装材料应当设置专门区域妥善存放,未经批准人员不得进入。切割式标签或其他散装印刷包装材料应当分别置于密闭容器内储运,以防混淆”。
药品GMP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混淆、差错的风险,说明书的储运过程也是如此。从问题描述来看,企业的说明书最小包装为牛皮纸小包装,并且发放时是按照该最小包装进行发放的,如果该最小包装上清晰的标示出了说明书的规格、批号等相关信息,能够避免与其他说明书的混淆和差错,则可以采用非密闭容器进行储运。如果该最小包装不能被清晰标示,则应当将其采用密闭容器进行包装储运。
(未完,待续)
第四篇:GMP文件修订工作总结
GMP文件修订工作总结 2015-01-11 蒲公英
自2010版GMP实施以来,为确保生产车间顺利通过认证,软件工作人员参加了各种企业内、外的培训及参阅了认证相关文献资料。从2012年初就开始修订相关文件至今,期间出现了较多软件工作的问题。现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归纳,以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以提高软件工作效率。
一、软件工作应避免眼高手低
记得住GMP,记不住现行文件,这就是眼高手低。现不少软件工作者,动不动就GMP,动不动就指南。把GMP、指南及相关类似书本抱得死死的。甚至有些还只认可其他国家的GMP。问起企业现行规定,则一问三不知。甚至现行文件管理混乱,新旧文件混淆。认为满腹GMP,就可以管理好生产,不重视现行文件,这是错误的。现行文件就像是铁轨,工艺执行就像铁轨上的火车,不难想象火车偏离铁轨之后的结果。所以,应该把好的理念,好的方法融入现行文件。提高现行文件的执行程度,从而改善、纠正“铁轨”,“火车”走的稳,自然就可以提高产品质量。
二、软件工作应避免脱离实际
软件工作者,在思考文件内容是否符合GMP、是否符合现行文件、是否符合可操作性之外,是否也该思考下是否有意义?而脱离实际就是最没有意义的。
对于文件,有这样一句话:硬件不足,软件补。在某种意义上,软件的作用,应该是一种补充、是一种提高。就如某设备无法自动记录时,我们规定了定时人工记录。对于这样的记录,涉及的主要内容为:记录人、记录频次、记录方式、记录内容和记录意义等等。往往“记录意义”会被忽略,经常会出现该记录的未记录,不该记录的有很多。这就是一种脱机实际。所以,文件修订时,应充分考虑内容的意义和目的。
三、软件工作应避免放宽工艺
随着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很多企业都具备诸多生产线。各生产线中极有可能含有旧机改造设备、不同型号(厂家)设备等等。对于这些可能生产速度、设备参数都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各生产线的合格品率不一致,甚至存在产品质量不均一。对此,必须对各生产线的关键点进行评估,对数据进行分析,是否存在产品质量不均一的情况。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均一,必要时还需对不同设备做不同要求的维护保养和设备参数控制。但是,如果软件工作者为方便记录,避免麻烦,采用了统一维保方法、统一控制方法,甚至放大参数范围以避免出现偏差。那么,这就是放宽工艺,甚至说这就是放弃控制。
四、软件工作应严肃,避免随意性
车间的文件不按规定存放和管理,新旧板块错乱,甚至文件丢失不齐,还不知晓。甚至相关记录自己修改,自己打印,不走程序,不审阅、不复核,就使用。这就是随意性、不严肃。作为软件工作者,文件发放了,不去追溯其实用性,不定期回顾、完善,这也是随意性、不严肃。
总之,软件工作是长期的工作、软件工作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工作、软件工作是完善系统、提高管理的工作。为做好这个工作,需要每一位软件工作者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多参与学习、讨论,甚至要到生产线上去操作,去钻研。
第五篇:GMP申报文件样本
某大型制药企业 药品 GMP 认证 申报资料范本 全套)(全套)
GMP 认证申请报告 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有限公司 GMP 建设项目自省局批准建设以 有限公司 硬件建设、软件编制、来,硬件建设、软件编制、人员培训及试生产工作已全 部完成。经企业自查,认证标准。部完成。经企业自查,确认已符合 GMP 认证标准。
特申请认证
*****有限公司 有限公司 年 月二十八日 二十八日
药品 GMP 认证申报资料
(一)和 《药品生产许可证》 《营业执照》 药品生产许可证》 营业执照》(复印件)复印件)
药品 GMP 认证申报资料
(二)药品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自查情况 药品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自查情况
××××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药品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自查报告
1.公司简介
2.机构与人员
2.1 组织机构 ××××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了六个部门,分别为生产技术部、工程设备部、质量管理部、销售部、财务部和办公室。部门负责人介绍
2.3 培训 为了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操作人员的实践技能,使之达到GMP规范的要求
3.厂房与设施
3.1 周边及厂区环境 ××××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厂址位于 xxxx,其北侧为喜马拉雅 山系 xxxx,周围无污染源,是适合制药企业生产药品的区域。厂区总面 积 7860 m2,其中建筑面积 5186m2,水泥路面积 1110m2,草坪面积为 1564 m2,无裸土面积。厂区内生产、行政、生活和辅助区总体布局合理,没有 互相妨碍之处。人流从南侧大门,物流从西侧大门进入厂区,其通道皆 为水泥硬化路面,其他空地均为草坪,有效地防止了对药品生产造成污 染。车间、仓储、化验室着重介绍
4.设备
4.1 生产设备 公司组织专人对国内的制药设备进行考察、选型、论证,选用安装 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一系列制药设备。我们选用的设备设计合理,易 于清洗、消毒,符合生产要求,便于生产操作和维修、保养,能够防止 差错和减少污染。
5.物料
5.1 物料管理 ××××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技术部物资科负责物料的购入、储 存、发放。由质量管理部会同生产技术部物资科对主要物料供应商的质 量体系进行评估审计,包括主要原料、辅料、内包装材料和标签供应商 的评估,规定必须从有药品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或者其他国家规定证 照的单位着手考察评估,从货源上减少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通过了质 量审计的供应商,才能成为公司合格供应商的选择单位。
5.2 仓储管理 仓储区根据所储存物料的性质,设置为常温库和阴凉库,安放了温
6.卫生
6.1 卫生管理及培训 为了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公司制定了严格的各项卫生管理制度,规定了责任人负责其实施和监督检查。厂房、设备、容器的清洁规程,按照生产和空气洁净度的要求,规定了清洁方法、程序、间隔时间,使 用的清洁剂或消毒剂。
洁净区及洁净管理区正常生产时每周消毒一次,厂房清洁后用臭氧 消毒 2 小时,臭氧为一种强效无污染的消毒剂,可常期使用。75%乙醇和 0.1%新洁尔灭交替用于手消毒,75%乙醇用于工具、容器消毒,75%乙醇 和 4%煤酚皂交替用于卫生洁具消毒及地漏液封,3%双氧水和 0.1%新洁尔 灭交替用于管道、容器消毒。各种消毒剂每周轮换一次,防止了耐药菌 株的产生。
7.验证
7.1 验证机构及验证项目 我们认识到验证是 GMP 的基础,公司在 2004 年 3 月份成立了验证小 组,质量副总经理为验证委员会主任,质量管理部、工程设备部、生产 技术部及车间负责人为成员。在设备到位、设施完好、仪器校验合格的 基础上,从 2004 年 3 月开始,结合两年多来的实际生产情况,按验证方 案先后进行了工艺用水系统、空调净化系统、清洁验证、关键设备、产 品工艺的验证。2004 年 4 月下旬全部验证完成,经分析评价,所有验证 对象均符合要求,可正常使用。
8.文件
从 2010 年 5 月起,公司成立了 GMP 认证办公室,组织各部门的具有 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从事文件起草工作,文件经反复推敲修改,经质量 管理部或其他部门负责人审核后,由总经理批准执行。××××药业有 限责任公司 GMP 文件系统分四大类共 748 个,分别为:(1)管理规程(英 文缩写为“SMP”)272 个;(2)标准操作程序(英文缩写为“SOP”)216 个; 技术标准(3)(英文缩写为 “TS” 93 个; 记录)(4)(英文缩写为 “RD”)167 个。我们还建立了文件的起草、修订、审查、批准、撤毁、复印及保 管的管理制度,使文件管理具有规定的程序,保证了文件的严肃性、实 效性。现行文件已在实际生产正常使用,具有可行性,能够指导管理程 序的运行和实际操作的完成,使公司基本实现了文件化、标准化的管理。
9.生产管理
9.1 工艺规程和岗位标准操作程序
10.质量管理
10.1 质量管理机构及设施 ××××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质量管理部负责药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 管理和检验,受总经理直接领导,质量管理部配备质量检验人员 3 名,质量管理人员 3 人,根据本公司的生产规模生产品种,检验要求设置了 相适应的各检验室和设备、仪器、仪表。
11. 11.产品销售与收回
××××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规定每批成品均必须有销售记录,销售 记录包括:品名、剂型、产品批号、规格、数量、收货单位和地址,发 货日期等内容,销售记录保存至药品有效期后一年。
12.投诉与不良反应报告
由质量管理部负责用户投诉和药品不良反应监察报告,建立了药品 不良反应监测管理规程。用户投诉内容涉及药品质量和药品不良反应时质量管理部及时详细 地记录和调查处理。如属药品质量不合格,应调查原因,必要时收回该 批全部产品。本公司生产的新药必须报告所有药品不良反应,一般药品 不良反应必须每季度,重大不良反应必须在 15 个工作日内报告××省药 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按规定必须报告所有药品不良反应。本公司药品生产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时,规定必须在 24 小时内报告汉 中市药品监督管理局。
13.自检
本公司制定了自检管理规程,每年至少自检 1 次。2010 年公司决定 实施 GMP 认证,经过近一年的紧张工作,至 2004 年 5 月,各项准备工 作基本完成,于 2004 年 5 月中旬开始,各部门进行自检。质量管理部除 了本部门认真进行自检外,还对委托检验项目的检验单位汉中市药品检 验所进行了现场考察。我们认真对照 GMP 认证检查项目,找问题、找差 距,集中力量进行解决。在自检过程中,发现有个别文件与其他文件有 相矛盾之处,个别人员的实际操作还不符合规定等问题,都已及时解决 或纠正。
14.自查总结
综上所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组织机构健全,管理人员资 历合格,经验较为丰富,有能力解决药品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操作人员 培训全面,持证上岗,厂房设施配套齐全,与生产规模相适应,设备选 型先进,设计安装合理,物料、卫生、文件管理严格到位,验证充分,生产过程工艺合理,控制严密,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各项制度合理可行,能够保证片剂、颗粒剂生产全过程的质量,2004 年 6 月,经公司组织全 面自查,确认胶囊剂、片剂、颗粒剂生产线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 范》,达到了 GMP 认证要求。
××××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xxxx 年 xx 月 25 日
药品 GMP 认证申报资料
(三)药品生产企业组织机构图
××××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组织机构图 ××××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组织机构图
董 事会
总 经 理
副总经理
工程设备部 工程设备部 经理:
生 产 技 术 部 经理:
质 量 管 理 部 经理:
××××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生产管理组织机构图
总 经 理
生产技术部
物 资 科
提 取 车 间
制 剂 车 间
采 购 组
仓 储 组
××××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图
总
经 理
质 量 管 理 部
质 量 检 验 科
质 量 保 证 科
留 样 室
药品 GMP 认证申报资料
(四)药品生产企业负责人、药品生产企业负责人、部门负责人 简历;专业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简历;专业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登记表; 技术工人登记表;高、中、初级技术人 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情况表; 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情况表;人员培训 情况表;检验仪器、仪表校验情况; 情况表;检验仪器、仪表校验情况;车 间人员情况一览表
个 人 简 历
姓 名 xxx 性 别 专 业 职 称 职 务 经济师 董事长
出生年月 毕业院校 从药年限 简历: xxx
××××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药学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登记表
序号 姓名 性别 工作部门 岗位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毕业学校 所学专业
高、中、初级技术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情况表
高级 人数 比例情况 1 1.78% 中级 2 3.57% 初级 9 16.07% 技术人员合计 12 21.43% 员工总数 56 100%
高、中、初级技术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情况柱形图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00% 高级1人 中级2人 初级9人 技术人员合计9人 员工总数56人 人员比例
公司人员培训情况表
类别 法规 GMP 安全 管理 文件 卫生 岗位 培训 岗位 培训 岗位 培训 培训内容 药品管理办法 药品良好生产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各部门 GMP 管理文件 微生物知识及卫生类文 件 检验知识技能培训 岗位操作技能培训 药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培训时间 授课人 培训对象 全体员工 全体员工 全体员工 全体员工 全体员工 质管部 全体员工 全体员工 课时 15 29 8 35 12 8 22 32
车间人员情况一览表
岗位 主任 姓名 性 别 龄 年 文化 程度 毕业学校
药品 GMP 认证申报资料
(五)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全部剂型和 品种表; 品种表;申请认证范围剂型和品种表
××××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生产范围全部剂型和品种表
序号 品名 剂型 规格 依据标准 批准文号
药品 GMP 认证申报资料
(六)药品生产企业周围环境图、药品生产企业周围环境图、总平面 布置图、仓储平面布置图、质量检验场 布置图、仓储平面布置图、质量检验场 所平面布置图
药品 GMP 认证申报资料
(七)药品生产车间概况及工艺布局平面 空气净化系统的送风、回风、图;空气净化系统的送风、回风、排风平面布置图;平面布置图;工艺设备平面布置图
××××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生产车间概况
药品 GMP 认证申报资料
(八)申请认证剂型或品种工艺流程图
药品 GMP 认证申报资料
(九)药品生产企业的关键工序、药品生产企业的关键工序、主要设 备、制水系统及空气净化系统的验证情 况;检验仪器、仪表、衡器校验情况 检验仪器、仪表、××××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验证情况一览表
序 号
验证对象
1.办公室文件目录
1.1 文件管理制度
1.2 机构与人员管理规程
1.3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车辆管理制度
1.4 岗位职责
2.工程设备部文件目录
3.生产技术部文件目录
4.质量管理部文件目录
5.销售部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