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风筝 大收获案例》(大全5篇)

时间:2019-05-14 09:3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风筝 大收获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风筝 大收获案例》》。

第一篇:《小风筝 大收获案例》

小风筝 大收获

——《潍坊风筝》教学案例

一、活动背景:

春天里放风筝,是一种有趣而对身心方面都有好处的高尚娱乐,儿童、大人都喜欢。近几年,世界人民对风筝也发生了极浓的兴趣。我国潍坊每年举行的风筝大赛,中外人士踊跃参加,盛况空前,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风筝热。这充分反映了各国人民对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赞赏和钦慕,同时标志着我国古老的风筝艺术已发展到一个繁荣昌盛的新时期,也表现出各国间文化交流的愿望和热情。

在休息日,也常常可以看到祖孙俩或一群小孩子围在一起放风筝。正好学校的校本课程《中国风》中有一节介绍“潍坊风筝”,美术课也有画风筝一课,我设想:中国风筝,绚丽多姿,各具风格,如果能对风筝的发生、发展等各个方面作一些初步的研讨,对于进一步发展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岂不是一件大好事吗?这一切激起了学生想开展以“风筝”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想法。

二、活动目标:

1.了解、搜集有关风筝的知识,增强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尝试探索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

5.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活动内容和过程:

1.收集材料,制作小报。(有关风筝的文化历史、制作工艺、传说故事、材料式样等。)

2.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学生自制的风筝展览。(2)学生的放风筝活动。

3.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探究风筝为什么能飞起来的原因。)4.活动反思。

四、活动方法:

搜集资料、调查访问、实验研究、文献分析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

五、活动保证:

活动时间:实践活动课、美术课、校本课。

六、活动准备:制作风筝的材料、电脑网络、图书资料等。

七、活动设计与实施:

(一)确立课题

综合实践课上,我们确立“风筝”这一研究内容,同学们分组围绕“风筝”提出了自己最想了解的知识或最感兴趣的方面,同学们经过讨论,确立了下面一些研究子课题。

子课题:

1.风筝的发展历史 2.古今中外的各种风筝 3.风筝的种类、图案 4.关于风筝的趣话、故事 5.未来风筝的发展趋势 6.自己制作的风筝

接下来,各学习小组组合本组特点选定了研究的子课题,激发了学生探究课题的愿望,提高了学习热情。

(二)活动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 :了解风筝

收集并展示有关风筝的起源、历史、故事、诗歌、散文等资料,了解有关风筝的文化。

经过一个星期的收集资料的工作,星期四下午第二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我们在多功能教室利用实物展示平台展示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并由其他同学作补充,作评价。

此时课堂上的老师,角色又发生了变化,变以前的“包办代替”为“后勤服务”。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所以,指导老师只进行必要的指导,不能包揽学生的工作。我在指导学生的活动中,做得更多的是“后勤服务”工作。比如帮学生打打字,在电 2

脑里保存并打印一些资料等等,使学生不再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老师也乐意地“退居二线”,只有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了。

1.风筝的起源

风筝真正的起源,现在已无法考证。根据调查,现在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上有三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是斗笠说。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象风筝一样在空中飞行。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了。第二种传说是帆船说。传说禹的时候船上已有了风帆。帆是借助风力的,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第三种传说就是飞鸟说了。从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等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鸟的形状居多。因而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三种传说的拥护者各有各的依据,但是毋庸质疑的一点就是,风筝起源于中国,这一结论可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

2.风筝的历史

十三世纪时,意大利马可·波罗自中国返回欧洲后,始传到世界各地。

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郑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古代风筝,曾被用于军事上之侦察工具外,更进行测距、越险、载人的历史记载。

南北朝——风筝曾是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

北齐——文宣帝高洋,将人绑上翅膀,令人从高塔跳下摔死,名为“生”。

汉朝——楚汉相争,韩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风筝,并装置竹哨弓弦,于夜间漂浮楚营,使其发出奇怪声音,以瓦解楚军士气。

唐代——将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已渐转化为娱乐用途,并于宫庭中出放风筝。

宋代——把放风筝做为锻炼身体的功能,百姓在清明节时,将风筝放的高而 3

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

明代——以风筝载炸药,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双纸控制风筝详图尺寸与解说。

3.风筝的种类

风筝的品种极为丰富,要想尽数统计清楚很不容易,也许根本办不到。风筝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串式风筝

桶式风筝

硬翅风筝

软翅风筝

板子类风筝

自由类风筝

4.设计自己的风筝图片

5.总结风筝的相关知识。

第二阶段:制作我们自己的风筝 活动准备:

皮纸、宣纸、无纺布、塑料薄膜、绢、尼龙绸、竹条活动过程:

播放制作风筝的录像 了解风筝的制作步骤及方法

制作风筝一般分为如下几步:(1)剪裁图形(2)扎骨架(3)装尾巴

(4)画风筝(5)栓提线

(6)试飞调试

3.让学生制定制作风筝的计划,小组合作讨论 分组合作让学生试做

1.2.4.这是制作风筝支架的原材料

打磨光滑

简易支架完成绘制图画

风筝制作完成啦!

第三阶段: 情系风筝

活动准备:

制作完成的风筝

活动过程:

1.放飞风筝

2.比一比,谁的风筝做得好,谁的风筝飞得高。

3.写一写,放风筝的感受,总结成败得失。附学生习作:

我们班最近开展了一次制造潍坊风筝的活动。这次参加活动的大概有7,8个人。

我们说干就干:我们先一起找到了一些竹干,然后立刻开始了制作风筝的“历程”。我们把竹干削成一根根的木条,其实大家听起来这样挺轻松的,可是我们干了一上午。下午,我们为了能尽快放上我们自己做的风筝,大家舍弃了体育课和下课。哈,终于把骨架做好了,我们女生在纸上画了一只蝴蝶,你瞧,男生他们画了一只蓝猫,你别说,还真挺像的。

到了放学,两只风筝终于做好了,同学们各带上自己做的风筝,跟着老师来到了操场。大家立刻开始了放风筝。我拿着“蝴蝶”风筝,跑了起来,可“蝴蝶”一点儿也不听话,一直在跟我唱反调,我叫它飞,它偏不飞。过了许久,风筝依旧没飞起来,我们有些气馁了,看看男生他们和我们一样,风筝也没飞起来。哎,13

大家都在为今天一天的成果就这样泡汤时,老师“搬”来了“救兵”,一个做的很好的风筝,可是也没有飞上去。

虽然这次风筝之旅没成功,但是,我们学会了做风筝,也不算一无所获。

(潘映雪)

我们开始准备制作风筝材料:我们先到竹林里选了几根上好的竹枝,然后把它的绿衣裳脱去,接着用小刀把枝分成好几根最后进行筛选。

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准备好了竹枝我们开始准备画纸、水彩、绳子和剪刀。

准备好了所有东西我们开始画风筝的背景。我们女生画蝴蝶,男生画虹猫。傅艳娟对周春来他们说:“看你们制作得那么认真,我们来比一比吧!看看哪队做的风筝能飞起来。”

我们一个下午都在一起制作风筝,直到最后一节作业整理课。我们开始展示自己的作品。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操场进行比拼。

潘映雪拉着风筝,我拉着线在奔跑,跑着跑着风筝飞了起来。我们高兴大喊:“yes~!我们成功了!”

范慧强看到了,低着头认输到:“我们认输,你们赢了。”

哈哈哈,我们赢了!

(王蕾)

4.交流展示

八、活动评析

“风筝”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它融科技、娱乐、文化等要素于一体,是孩子们喜欢的娱乐活动。开展这一活动不仅让学生扩大视野,体验放风筝的趣味性,更能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接受民族文化的教育;而组织学生了解有关风筝的历史,亲手制作风筝、放飞风筝、改进风筝„„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我相信,在活动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学生将会受益匪浅。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全方位开放的课程,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不难发现,像“风筝”这种让他们感兴趣的课,他们会情趣大发,恨不得一天课程都改成综合实践活动课,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一节课分工查资料,一节课搞个小小的调查,一节课汇总讨论,一节课交流成果体验„„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活动,就不可能完全预知某项活动的具体时间,这就与每节课40分钟的固定安排发生了矛盾。所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课时安排,才能保证学生充分活动。

从表面上看,这样做活动周期长,不能让学生进行完教材上的每一个活动内容,似乎耽误了时间,没有达到训练目的,是一个遗憾。但是仔细想想:蜻蜓点水般的进行完所有的活动内容,势必要侵占学生大量的实践的时间,没有直接体验就难以有认识上的提高。活动中我没有急于求成,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多交流,这使活动进行得充分,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摸索出一些科学的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观念,他们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同时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样,再进行下一个活动时,学生会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继续发展,所以从态度与能力的角度看,以系列课的形式完成活动单元的教学任务并没有什么损失。

所以,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把校内活动转变成校外开放性活动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和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初衷。

综合实践活动要重过程,而非结果。布鲁姆在其《教育评价》中说过:“教育之所以把综合看作是重要的,还因为它总伴随着创造者的自豪、他们对创造能力的意识,以及他们在创造一些独特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交流感,特别是当学生们感到他们是用属于自己的想法和资料做了恰当工作时,更是如此。” 所以我们必须把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篇:《风筝》教学案例

《风筝》教学案例

后溪中学

邱绍玮

【教学设想】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的鲁迅的文章,由于他们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品味重要词句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同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

教学思路:导入-----简介作者及背景--------出示目标------听读整体感知--------研读课文(一)寻找误解和冲突------研读课文

(二)自我反省,感受亲情------合作探究-----品味语句,渗透感情------体验反思----拓展延伸(从文本到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德育目标: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能力目标: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老师一看就知道你们是一群勤奋好学、乐观进取的好学生,所以认识大家很高兴,我很愿意和大家共度这段愉快的学习时光,同学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老师听了很高兴,希望我们合作愉快,也希望你们在这节课好好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有

【评:以上为导入的第一部分,师用鼓励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 生:喜欢

师:请说说你们放风筝时有哪些感受?(多媒体展示放风筝的图片,引生入境)生1:风筝飞得越高我的心情越愉快。

生2:风筝飞得越高把我不愉快的心情带得越远。

生3:当风筝飞到天空,我的心也随之飞翔,我感到自由。师:大家谈得真好,你们不仅放飞了风筝也放飞了心灵。老师也喜欢放风筝,尤在春意融融,微风和煦的日子里放风筝,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呼吸,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啊!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这份快乐和自由。今天,让我们走进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了解一下风筝都给他们带来了哪些感受?

师: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鲁迅先生吧?请大家再了解详细些。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三者顺序不能颠倒,他是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用的笔名,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师:《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它写于1925年1月24日,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该文发表后,因是对传统的封建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所以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评:新课标提到,在阅读方面,要求了解课文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及文学常识,这快内容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偏废。在这一点,我在授课过程中落实的比较好。】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屏幕显示目标)请同学们一起朗读一遍。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看看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要求边听边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生听读课文)

师:同学们听的都很认真,会听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下面我想找个同学说一说这篇文章哪一自然段给你的感受最深,为什么?

生1:第三自然段给我的感受最深,当我知道了弟弟对风筝的喜爱。生2:第五自然段给我的感受最深,让我感悟到了作者心情的沉重。

生3:第四自然段给我的感受最深,读了这段让我想起了爸爸摔我玩具的那一幕,当时我很气愤,受了满肚子的委屈,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你们的悟性真高。请同学们看屏幕,看看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哪个同学来填一下空。指一名生填空

课文回忆了“我”毁掉了弟弟的(),后来我知道自己(),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我的心只得()

师:填的很正确。下面请同学们迅速的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句子。思考:这些语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生1:入迷情状的句子是“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表现了弟弟对风筝的喜爱。师:“惊呼”、“跳跃”能表现小弟弟的什么性格特征呢? 生1:表现弟弟天真活泼的性格。师: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2:表现弟弟入迷情状的句子还有“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也表现了弟弟对风筝的喜爱痴迷。师:说得非常好。“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我”为什么认为小孩玩风筝是没出息的?(师提示:结合鲁迅当时生活的社会背景来谈。)生交流解答

师补充总结:鲁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那时只要求孩子们背那些他们不懂得、很枯燥的书,当时社会上很流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所以,在那时,认为放风筝是可鄙的,只有读那些经书才是有出息的。可见,鲁迅受封建社会错误的传统观念的毒害之深,把弟弟做的风筝都毁坏了。请同学们找出我毁坏风筝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生1:动词有伸、抓、掷、踏,这些动词体现了我对风筝的厌恶。生2:也说明“我”对小兄弟的管教粗暴。师:你能把这些动作表演一下吗? 生表演

【评:这一处让学生表演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我对风筝的厌恶有多深。】 师:面对我的行为,弟弟是怎样的反应? 生齐答:绝望的站在那里

师:弟弟如此挚爱着风筝,风筝就是弟弟童年的梦想和追求啊,他多么想让自己做的蝴蝶风筝能在空中翱翔啊!可却被哥哥粗暴的毫无顾忌的踏毁!这样一颗聪慧的,有创造才气的心灵被哥哥落后的观念彻底泯灭掉了。弟弟内心有多么绝望,哥哥却没有留心,只认为自己管教的正确,那是愚昧观念暂时的胜利。那是什么原因让哥哥闪电般苏醒过来了?

生: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师:看来少年鲁迅的确犯了错误,君子知错就改,对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弥补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生:鲁迅想到的方法有:一是送他风筝,二是讨他的宽恕。他是讨弟弟的宽恕,结果弟弟全然忘却。师:“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更加沉重?

(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生:因为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不那样认为,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再也没有补过的机会,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沉重、悲哀。看来鲁迅在反省自己。

师:这个想法很了不起!哥哥认为幼时的行为有愧于弟弟而感到悲哀,弟弟认为当兄长的管教是正确的,而不记恨,这里面有一种东西在支配着,它就是亲情。是啊,亲情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下面请同学们把屏幕上的文字一起放声朗读一遍。(展示亲情图片,生齐读亲情文字)

师: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在第一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提示:“我”惊异的是什么?悲哀的是什么?)请同学们速读1、2节,读完后分小组讨论。

生: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看见风筝,我就想起了小时候“精神虐杀”的那一幕,而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

师:你表达的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文中所说的“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指的是哪一幕?你能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看出什么样的社会意味?(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生:指我不允许弟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弟弟偷做风筝,“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封建社会长幼之间不平等的现象。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用得贴切的词语或精彩的语句画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生1:我喜欢第3节的“嫌恶”一词,它表明我对风筝极端的仇视。

生2:我喜欢描写哥哥摔风筝的句子,它形象地写出了哥哥对风筝的厌恶。

生3:我喜欢第5节的“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遍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这句话用比喻的修情十分沉重。

师:你们很会读书。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老先生的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呢?

生1:知错就改的精神。生2:自我反省的精神。师:鲁迅先生在遗嘱中说:“忘掉我。”我们怎能忘记这位有良知的民族精英呢,怎能忘记这位关爱着儿童和青年的老人呢,他的目光是深邃的,穿越时空,他的作品今天读来有很大的魅力,使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希望同学们多读鲁迅的作品,到文字里和鲁迅先生的心灵相遇合。师:“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准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的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你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或对游戏的看法。(生相互交流)生1:我认为爸爸妈妈的做法是对的,他们不让我们上网是怕我们沉迷于虚拟的世界,误入歧途,他们是对我们成长的关爱。

生2:我认为游戏不是不可玩,我们要完些好的游戏。生3:我认为玩游戏可以放松我们的心情。师:谈得真好,都可以当评论家了。

【评:充分拓展课堂知识的外延,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师:《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的叙写了同胞兄弟间的浓浓亲情,再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和情怀。他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下面请欣赏歌曲《三月三》,让我们一起走进风筝的世界里,来共同放风筝,共同放飞我们的心灵吧!【评价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把自己放在策划者、组织者、合作者的位置上,并多给学生以鼓励。从完成的目标情况来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的是比较成功的。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没有思想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体,是有主观的能动性。我想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上课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二、突出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课堂上师生关系和谐,全无以往的那种“师道尊严”居高临下的训导式教学,营造了民主、平等、自由、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使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三、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文本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又得到精神的熏陶,而这一点,恰恰是许多老师忽略了的。当然,本堂课并非绝无瑕疵。课堂上忽略了阅读能力地培养,本节课虽有听录音默读,自由朗读等,但形式和分量仍显不足。因此,课堂中有不少学生因阅读不够而缺乏对文本的熟悉。透过课堂的表面繁荣,可滤出不少的“滥竽充数”者。另外,在对学生答问后的评价较单一,在课堂上引导、调空能力方面还有些问题。

第三篇:风筝教学案例

第十一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论文类别:小学语文

感受阅读乐趣 领悟心情变化

——“风筝”教学案例

鲁娟 电话:*** 肖素芳 电话:***

重庆市秀山县迎凤小学

背景:

语文教学应当赋予学生以最多的阅读机会,与之相伴的是,教师的角色要作出转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表面上看,似乎教师的空间被“压缩”了,实际上《标准》赋予教师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和更多的期望。在过去教学精读课文时,教师告诉学生怎样分段,怎样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等等就够了,而现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增强语感。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风筝”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阅读,并能将自己的阅读感悟和体会与同伴进行交流,本节课是一篇童真童趣的课文,学生一定很感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下面以这节课为例,结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这一问题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及个性化的朗读来感悟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学重点:体会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

教学准备: 搜集播放风筝的片断,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童年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这里面有欢笑,也有泪水,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生1:我最大的是放风筝 生2:我最大的快乐是滑冰 生3:我最大快乐是帮妈妈做家务

师: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他们中间,一起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围绕风筝讲了哪三件事?

生: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这一环节的设计用学生童年生活中的快乐事提问开课,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入课文的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二、细读“做风筝”,感受快乐。

师:细心的孩子去找一找,哪个自然段在写做风筝? 生:第二自然段写了做风筝。

师:谁愿意来读读这一自然段?其他孩子认真听,仔细想,并画出做风筝时心情的句子。

师:谁能说出我们做风筝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我们做风筝时心里非常高兴、愉快。

师:如果是你在做风筝,你想做个什么样的风筝?希望风筝怎么样? 生1:我想做个蝴蝶样的风筝,希望它飞得越高越好。

生2:我想做个大金鱼样的风筝,希望它把我的希望和憧憬带到宇宙中去。

生3:我想做个蜈蚣样的风筝,希望它带着我的愿望去云彩上面,和云彩姐姐做朋友。

师:孩子们所说的梦想就是这句话所说的憧憬和希望,憧憬是什么意思?点红:憧憬

生:向往的意思

师:你们看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 生:竖心旁

师:竖心旁是对美好的事物的向往,我们带着向往来读这句话。

师: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我们依然快活,还把它叫做“幸福鸟。

师:谁能把依然换一个词吗? 生:仍然、依旧、还是

师: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把它们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我就弄不明白了,不是什么也不像吗为什么还把它叫做“幸福鸟”?

生1:因为是我们亲手做的,我们把希望寄托在它身上了。生2:因为我们做风筝时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师:如果是你做的风筝会寄托着什么希望? 生1:我想让风筝飞得更高更远 生2:我想要“幸福鸟”给我们带来幸福

生3:我想让风筝带着我的憧憬和希望飞到宇宙中去······

师:其实这个时候风筝像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做风筝时那种快乐的心情,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种自由和快乐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用幸福的语气读这几句话。

把读书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充分地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

三、细读“放风筝”感受乐与悲

师:风筝做好了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 生:放风筝。

师:谁来读读描写放风筝的这一自然段? 生读

师:谁来评价他读得怎样?

生1:流利、有感情。

生2:我仿佛看到一群孩子正快乐地放风筝。师:表示动作的词语是那几个? 生1:托、牵、站。生2:说、跑、喊。

师:哪些句子描写放风筝时的心情?

生: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师:太好了,哪些词语告诉咱们风筝飞起来? 生:凌空飞起、高过树梢、越飞越高、翩翩飞舞

师: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是风筝吗?随着风筝飞起来的还有什么? 生小组讨论汇报。

生1:随着风筝飞起来的有我们的快乐、幸福、自豪。

生2:风筝飞起来我们的憧憬也飞起来了。

生3: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希望随着风筝飞起来了。

生4:风筝高过树梢咱们快乐也高过树梢。

师:风筝翩翩飞舞,我们的自豪和幸福也飞起来。现在我们带着快乐、高兴一起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师:放风筝如此的快乐让我们再一次起体验放风筝带给我们的幸福吧!播放一段放风筝的视频

师:我看到了你们特别开心的表情,是不是放过风筝啦,告诉老师,为什么放风筝的时候要拼命的跑呢?

生1:如果你慢慢的跑风筝就飞不起来。

生2:如果不拼命的跑,风力不够风筝就飞不起来。师:你看到自己的风筝飞起来了,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得喊叫。师:你怎么喊?

生1:风筝飞高一点,带着我们的希望和憧憬飞到云彩上去吧!生2:幸福鸟快飞吧,带着我们的憧憬飞到宇宙中去吧!生3:幸福鸟快飞吧,飞得越高越好。师:我们现在就去放风筝吧,读第三自然段。

师生接读

师:风筝寄托着我们的希望,带给我们那么多的快乐,高高地飞到云彩上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的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一下,便极快的飞走了没了踪影。(播放音乐,教师用低沉的语气朗读创设情景)。

师: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生:伤心、难过、失望 师:为什么伤心、难过? 生:我们的风筝飞走了

师:是啊,寄托着我们的憧憬和希望的风筝飞走了,心从高高的云端上掉了下来。请你读出这种伤心的心情吧。

个别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读 师:你们从那些词语感受到这群孩子的伤心和难过? 生: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师:大惊失色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师:千呼万唤呢? 生:大声的喊,多次的喊

师:如果是你的风筝飞走了你会喊什么?

生1:幸福鸟快回来,别离开我们,你还寄托着我们的希望呢。生2:幸福鸟你别走,别把我们的希望和幸福带走。

生3:我的“幸福鸟”快回来,快回来,不要带走我们的幸福····· 师:“幸福鸟”如果听到你的呼唤肯定舍不得离开你,孩子们,你们千呼万唤,想唤回什么?

生:风筝

师:还想找回自己的什么?

生:还想找回我们的快乐、幸福、憧憬、希望。

师:从风筝飞到高高的云端上去,我们感到非常骄傲、自豪,到断了线的伤心、难过是多大的变化,我们来把这种感情的变化读出来。

小组赛读,读出了心情的变化。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

四、细读“找风筝”,感受忧伤

师:你们最亲密的朋友飞走了甘心吗?那咱们就快去找找吧。生自由读5---7自然段

师:你们找到自己的风筝了吗? 生:没有。

师:你们是从那些词语看得出来?

生:我们是从“四处寻找、还是没有踪影”看出来的。师:风筝没找到这时我们的心情又怎样? 生:伤心、难过

师: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生:垂头丧气

师:谁能做个垂头丧气的样子,再用垂头丧气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师:我们在田野里四处寻找都没找到,那咱们赶快到水磨坊去找找吧,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课文写到这里结束了,留下一个长长的省略号,让我们去思索。如果找到了风筝你的心情怎样,找不到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用一两句话写出来。

生1:我们来到水磨坊,看见风筝落在泛着鱼鳞的水面上,全打湿了已经不成样子了,但是我们依然快活,因为我们的“幸福鸟”回来了,我们拿着风筝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生2:我们在田野里到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伤心的哭了,垂头伤气的坐在田埂上。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时,又致力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小结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得到充分的体现

课堂上学生唱“主角”,教老师只是一个“配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去阅读,去交流,去思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等方面。

2.具有“语文味”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交流、书写,读、说、写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使语文课更具“语文味”。

3.学生的参与面广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投入整个过程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三维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

第四篇:《风筝》教学案例

《风筝》教学案例

作者姓名:杨玲玲

联系地址:章丘市实验中学

邮政编码:250200

联系电话:***

《风筝》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在如今的中学校园里,流传着“语文有三怕,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这样一句话,这让鲁迅的作品面临着自身的尴尬:教师感到鲁迅的作品难教,怕教;学生感到难学,怕学。从惧怕“鲁迅”到拒绝“鲁迅”已经成为鲁迅作品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但是作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点课文,鲁迅的作品具有相当重的分量,可以说鲁迅教学直接影响到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事实上,关于鲁迅作品教学的问题,其关键和实质在于:如何在中学语文的平台上给鲁迅及其作品进行教学定位?作为“文学经典”“文学名篇”的代名词,鲁迅作品的解读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和教学实际,又要激发学生对作品的丰富性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惟其如此,鲁迅作品教学才会具有针对性、接受性和操作性。教师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纠正僵化的模式,以学生接受为主体,强调师生对作品本身的解读和想象,以作品为中介走进作家,从而不断发现新意境和新角度,使作品讲授久讲久新。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因为有了他的存在,生活才具有了诗性的光辉,生命才具有了永恒的动力。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这篇散文中,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作者以风筝为描述对象,借风筝抒怀、述志,风筝是情绪消长的线索,也是复杂思想感情的凝聚载体。诗篇以凝练的语言,炽烈的感情,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浓郁的诗情、诗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风筝》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刚进初中的十一二岁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必须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案例描述】

学习目标:

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教学过程:

一、巧设导语

我们的诊所来了一个病人„„(教师要启发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就要善于使用生动幽默、富有情趣的教学语言巧引妙导,使学生情不自禁地随着教师的指导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我在上课开始时就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和他们一起开诊所,以“我们的诊所来了这样一位病人”导入课文,学生带着一个急于解开的疑团,带着一份好奇的心情,带着一种探究的欲望,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课文,急切地寻求答案。事实证明:巧妙的导语好像磁铁、蜜糖,能紧紧地吸引学生,让他们欲罢不能,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说病症:

1. 学生读课文1、2段,说说这位先生有什么异常之处。明确: “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心情惊异和悲哀。2.播放歌曲《三月三》,对比感悟。

师引:一曲《三月三》,唱尽了对风筝的思念,满天飞舞的风筝,也道出了对故乡、对童年的思念。同样是风筝,这位病人却„„

(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插入歌曲《三月三》,并且让学生调动情感体验,说说自己放风筝的感受进行比较感悟,唤醒了学生的体验。只有唤醒体验,学生才能把陌生的、外在的、与之无关的内容变为自己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自身的生命存在,读出自己,读出亲切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教师引导学生唤起联想,融入自我,寻求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变阅读为重温生火体验的过程,让学生产生“我要读”的心理需求,达到与文本共鸣的目的。)

三、探病因:

萦绕在先生心头的到底是一件什么事?(结合时间、人物、事件概括)

——我粗暴的不许小兄弟放风筝的事情。

1、老师心里有一个疑惑:一件过去了二十多年的往事,为什么还如此耿耿于怀?(虐杀残酷,十分后悔,补过不得。)

2、品味“虐杀残酷”:

(1)弟弟对风筝的痴迷体现在那些词句中,找到相关内容,勾画重点词加以体会、说明。

(2)我怎样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找出相关句子加以说明。(3)文章中的小弟是如此可怜,“我”是多么冷酷狠心的毁掉了他的风筝。是什么使作者对弟弟采取这样的行动?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小孩子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放风筝这些玩乐的活动当然就会被认为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在这种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下,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又很希望小兄弟能够成才,而又“恨铁不成钢”,所以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

(4)我们来朗读第3、4两段,把小兄弟的可怜,“我”的残忍读出。

3、理解“补过不得”:

(1)“我”想补过的心意诚吗,表现在哪些方面?(2)弟弟竟然“完全的忘却”说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至此仍旧不能释怀,心只得沉重着,甚至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3)请朗读课文第10——12段,感受着内心的无尽的、难以言说的悲哀。

明确: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老师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在涵泳品味中生成自己的理解与感悟。作为经典语文,鲁迅的作品内涵丰富,适合多读。引导学生从文本具体的细微处入手,比如,抓住某一词语,体会它的准确性;琢磨某个句子,看作者如何赋予其丰富的内涵;品味某个修辞手法的妙用,一个精彩细节的描述,等等,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感”,发现鲁迅运用文字的苦心及创造,“说好处,看门道”,理解把握鲁迅的情感与思想。如在“品精神虐杀”这一环节中,可让学生就细微之处谈阅读中的想象和心理感受,读读讲讲,随处点评,引导学生学会细读,并把这个方法用到平时的阅读中。再如为了体味最后部分“悲哀”所体现的巨大情感冲击力,教学中可以请学生反复品读并评议。由于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充分调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踊跃发表自己独到见解,敢于进行质疑,教师主要是扮演主持人的角色,组织和引导整个活动的顺利开展,关注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鼓励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因此学生产生了先“阅”为快的愿望,阅读时专心致志,兴致盎然,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之中。)

(4)这位病人是谁?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不光彩的一面告诉大家?体现了什么精神?

(适时补充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引导他们设身处地体验作者的生活和感情,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主题及作者的伟大人格。)

四、对症下药: “心病还须心药医”,请用

一、两句话安慰作者。

五、结束语:

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取这个沉重而悲哀的教训吧,让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民主、善良的心吧,唯其如此,那晴朗的天空才会永远飘扬着我们快乐的风筝。

【案例反思】

一节课的关键不是老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收获了多少。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方法的创新等手段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并正确运用阅读期待,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文本,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以激发阅读兴趣,拓展阅读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学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善于另辟蹊径,上什么山唱什么歌,因“篇”制宜,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新奇感、驱动力,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假如拘泥于传统学法,墨守成规,学生兴趣势必荡然无存,根本谈不上阅读期待。教师要认真阅读文本,深刻领会其内涵,引导学生采用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鲁迅的文章是初中教材中的经典和范例,对于他的文章,课堂上中规中矩地讲解、理性地分析的较多。但是像《风筝》这样的文章,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恐怕难以产生浓厚的兴趣,无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我大胆地设置了三个与学生生活相近的情境:“说病症—探病因—对症下药”,就是为了进一步凸现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近鲁迅的生活,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这样做似乎是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的大胆的“颠覆”,但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构建的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新奇的学法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驰骋于思维王国中,阅读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方法。

另外,在学习《风筝》时我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悬念。悬念是古典小说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往往是在情节发展到高潮时停下来,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事如何,以引发读者阅读或听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巧妙设置悬念,吊住了学生的胃口,使他们对阅读活动产生一种迫切盼望的心情。自始至终抓住学生的心,不断激发、调整、强化学生的阅读期待,有力的提高了阅读质量。悬念一:这位病人有什么异常之处?悬念二:播放歌曲《三月三》,一曲《三月三》,唱尽了对风筝的思念,满天飞舞的风筝,也道出了对故乡、对童年的思念。同样是风筝,这位病人却“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萦绕在他心中的是一件什么事?悬念三:这件事已过去了二十多年,一件过去了二十多年的往事,为什么如此耿耿于怀?悬念四:弟弟原谅他了吗?悬念五:这个人是谁?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不光彩的一面告诉大家?体现了什么精神?充满诱惑了的悬念催促着学生一定要读下去,而且要一口气把它读完,来揭开其中一个又一个的谜底。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阅读状态之中。

鲁迅小说言语意义的文化蕴涵是说不尽的。教育是一种文化行为,我们要培养学生“我注六经”的探究精神,使他们以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去发现作品所蕴涵的种种深意,真正走进大师的艺术世界,品尝语文学习的快乐,成为精神世界最自由最开阔的人。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私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只要我们善于拨动“情”弦,就能打造出富有生命的语文课堂。

第五篇:理想的风筝案例

《理想的风筝》案例

**后校区

**

2019.2.课标要求:

六年级课标要求有较强的识字能力,整齐美观地用楷书书写汉字,写字姿势正确;能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感情色彩;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增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教学明标:

1,认识会写本课7个生字,注意“翘、转”的读音,注意”膝”的写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学习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内容:

课前欣赏

播放歌曲《又是一年三月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听到这首歌,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想到的是放飞筝的快乐,而作家苏叔阳当看到天空中放飞的风筝时,不由自主就会想起他敬爱的刘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理想的风筝》。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1.出示课文生字词,学生认识.哪些字需注意?

“翘”的读音,师指导读音;

“膝”的写法,师指导写法

2.课文讲的是谁的事?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三、学生自读课文,提问题。

1.学生试着提问题。

2.根据学生所提问题,师归纳:

(1)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课上、课下的情景作者是怎样衔接的?

(3)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想到刘老师?

3.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上面的问题,画出重点句段

4.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课上重点讲了“讲故事”“写板书”两个事例。(一类)没有过渡(指名分别读这两个故事),指导“转”的读音。从这两个事例中可以看出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指名回答)

课下重点讲了“放风筝”“追风筝”两个事例(一类)(指名读),感悟刘老师人格魅力

(2)课上、课下作者是如何过渡的?通过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3)把你印象深刻的句段朗读。师出示这些句段,通过朗读让学生说一说刘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这些事例作者是怎样衔接的?找出过渡句,景物描写,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我们写作应该学习作者的哪些方面?

四、情感升华,畅谈感悟。

师总结:风筝带着刘老师的理想和追求越飞越高,刘老师乐观、顽强、热情的品质在作者和我们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放飞了理想的风筝。

五、拓展延伸:阅读《一件珍贵的衬衫》,看作者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写人的。

六、作业:今天我们所读作文是运用抓典型事例写人的,你用这种方法来写一个熟悉的人。

下载《小风筝 大收获案例》(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风筝 大收获案例》(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纸船和风筝教学案例

    纸船和风筝教学案例 新程小学朱红梅 教材分析:《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三册、第20课,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是松鼠和小熊友谊的纽带。故事动......

    风筝教学案例(共五则范文)

    《风筝》教学案例分析 学科:语文 授课年级:三年级 学校:官场兴龙小学 教师姓名:邢亚秀 月份10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孩子们,在这五彩缤纷的秋天你们想干些什么?(生自由回答)你......

    《风筝》教学案例[优秀范文5篇]

    《风筝》教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

    纸船和风筝(小编推荐)

    《纸船和风筝》教学反思 《纸船和风筝》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

    21.风筝doc[小编推荐]

    21、风筝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

    小练笔 大收获

    小练笔 大收获作文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想使学生真正提高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一个学期单凭课本上每......

    小练笔,大收获

    小练笔,大收获 (2012年12月3日在蒲草塘完小、12月25日在坞白完小) 师宗县丹凤小学杨敏敏 一、小练笔的特点和类型 小练笔就是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

    风筝教学设计(小编整理)

    《风筝》教学设计 易县白马初级中学李汉军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